友情链接:
九五查询
古籍史书
老黄历
免责说明:本站内容全部由九五查询从互联网搜集编辑整理而成,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冒犯,请联系我们删除。
Copyright © 2025 95cx.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九五查询(95cx.com)鄂ICP备2022010353号-6
免责说明:本站内容全部由九五查询从互联网搜集编辑整理而成,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冒犯,请联系我们删除。
Copyright © 2025 95cx.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九五查询(95cx.com)鄂ICP备2022010353号-6
国以贤兴,以谄衰,君以忠安,以忌危〔二〕。
此古今之常论,而世所共知也。
然衰国危君继踵不绝者〔三〕,岂世无忠信正直之士哉?诚苦忠信正直之道不得行尔。
〔一〕○铎按:东汉,求贡不相称,名实不相副。
此篇痛贡士不依质干,空造虚美,既与考绩相发,而尤愤于责备求全,视贤难复有进矣。
〔二〕王先生云:‘"忌"当依本传作"佞"。
’继培按"佞"字是也。
汉书京房传云:‘房尝宴见,问上曰:"幽、厉之君何以危?所任者何人也?"上曰:"君不明,而所任者巧佞。"
’
〔三〕尹文子大道篇云:"危亡继踵。"
夫十步之闲,必有茂草,十室之邑,必有俊士〔一〕。
贤材之生,日月相属,未尝乏绝。
是故乱殷有三仁〔二〕,小卫多君子〔三〕。
以汉之广博,士民之众多〔四〕,朝廷之清明,上下之修治〔五〕,而官无直吏,位无良臣。
此非今世之无贤也,乃贤者废锢而不得达于圣主之朝尔〔六〕。
〔一〕说苑谈丛篇云:"十步之泽,必有香草,十室之邑,必有忠士。"
〔二〕论语。
〔三〕襄廿九年左传。
○铎按:庄廿八年谷梁传:"卫小齐大。"
成三年左传杜注:"春秋时以强弱为大小,故卫虽侯爵,犹为小国。"
〔四〕"多"字旧空,据程本补。
汉书梅福传云:"夫以四海之广,士民之数,能言之类至众多也。"
本传"汉"上有"大"字。
按下文云:"今汉土之广博。"
急就篇云:"汉地广大,无不容盛。"
〔五〕诗大明云:"会朝清明。"
汉书伍被传云:"被窃观朝廷,君臣、父子、夫妇、长幼之序皆得其理。 上之举错,遵古之道。 风俗纪纲,未有所缺。 虽未及古太平时,然犹为治也。"
〔六〕汉书朱云传云:"废锢终元帝之世。"
按成二年左传云:"子反请以重币锢之",杜注:"禁锢勿令仕。"
夫志道者少友,逐俗者多俦。
是以举世多党而用私,竞比质而行趋华〔一〕。
贡士者,非复依其质干,准其材行也,直虚造空美,扫地洞说。
择能者而书之,公卿刺史掾从事,茂才孝廉且二百员〔二〕。
历察其状,德侔颜渊、卜、冉〔三〕,最其行能〔四〕,多不及中〔五〕。
诚使皆如状文,则是为岁得大贤二百也。
然则灾异曷为讥?〔六〕此非其实之效〔七〕。
〔一〕传作"朋党用私,背实趋华"。
按韩非子孤愤篇云:"臣利在朋党用私。"
汉书货殖传序云:"伪民背实而要名。"
此以"朋"为"多",以"背实"为"比质",并误。
"行"字亦疑衍。
程本又误"用"为"朋"。
古书多、朋、用三字往往相乱,战国策韩公仲朋,亦作韩侈,史记甘茂传作公仲侈,汉书古今人表又作公中用。
霍去病传:"校尉仆多有功,封为辉渠侯。"
颜师古曰:‘功臣侯表作仆朋。
今此作"多",转写者误也。
’二事正与此类。
○铎按:明闇篇:"而多比周则法乱","多"亦"朋"讹。
〔二〕通典十三云:"后汉光武十二年,诏三公举茂才各一人,廉吏各一人。 左右将军岁察廉吏各二人。 光禄岁举郎、茂才、四行各一人,察廉吏三人。 中二千石岁举廉吏各一人,廷尉、大司农各二人。 将兵将军岁察廉吏各二人。 监御史、司隶、州牧岁举茂才各一人。"
续汉书百官志刘昭注载此诏称汉官目录云。
按后汉书章帝纪建初元年诏云:"茂才、孝廉,岁以百数。"
丁鸿传载和帝时定郡举孝廉之数,通典引之,注云:"推核当时户口,一岁所贡,不过二百余人。"
鸿传语详实边篇注。
〔三〕按汉时保举人皆有状。
后汉书朱浮传章怀注引汉官仪博士举状云:"生事爱敬,丧没如礼。 通易、尚书、孝经、论语,兼综载籍,穷微阐奥。 隐居乐道,不求闻达。 身无金痍痼疾。 卅六属不与妖恶交通,王侯赏赐。 行应四科,经任博士。 下言某官某甲保举。"
他状当类此。
"穷微阐奥"下,通典十三有"师事某官,见授门徒五十五人以上"。
论语云:"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
淮南子精神训云:"颜回、季路、子夏、冉伯牛,孔子之通学也。"
〔四〕汉书公孙弘传云:"臣弘行能不足以称。"
后汉书和帝纪永元五年诏曰:"选举良才,为政之本。 科别行能,必由乡曲。"
按"科别行能",即周礼乡大夫职所谓"考其德行道艺而兴贤者能者",郑司农云:"兴贤者,谓若今举孝廉;兴能者,谓若今举茂才。"
汉书周勃传颜师古注:"最者,凡也。"
〔五〕汉书李广传云:"校尉以下,材能不及中。"
颜师古注:"中,谓中庸之人也。"
史记作"才能不及中人"。
〔六〕"讥"旧作"饥"。
汉书董仲舒传云:"春秋之所讥,灾害之所加也。 春秋之所恶,怪异之所施也。"
京房传云:"古帝王以功举贤,则万化成,瑞应着。 末世以毁誉取人,故功业废而致灾异。 宜令百官各试其功,灾异可息。"
此文大恉如房所言。
〔七〕汉书魏相传云:"今郡国守相,多不实选,风俗尤薄,水旱不时。"
后汉书顺帝纪阳嘉元年诏曰:"闲者以来,吏政不勤,故灾咎屡臻,盗贼多有。 退省所由,皆以选举不实,官非其人。 是以天心未得,人情多怨。"
夫说粱饭食肉〔一〕,有好于面目〔二〕,而不若粝粢藜烝之可食于口也〔三〕。
图西施、毛嫱,有〔四〕悦于心〔五〕,而不若丑妻陋妾之可御于前也。
虚张高誉〔六〕,强蔽疵瑕〔七〕,以相诳耀〔八〕,有快于耳〔九〕,而不若忠选实行可任于官也。
周显拘时,〔一0〕故苏秦〔一一〕;燕哙利虚誉,故让子之〔一二〕,皆舍实听声,呕哇之过也〔一三〕。
〔一〕汉书王莽传云:‘王业市所卖粱饭肉羹,持入视莽曰:"居民食,咸如此。"
’
〔二〕王先生云:‘此语与下"有悦于心"句当互易,"面"字衍。
’继培按:淮南子说林训云:"佳人不同体,美人不同面,而皆悦于目。"
〔三〕白虎通谏诤篇云:"黎蒸不熟。"
"黎"即"藜"之省。
〔四〕"有"旧作"可"。
〔五〕管子小称篇云:"毛嫱、西施,天下之美人也。"
淮南子说山训云:"画西施之面,美而不可说。"
论衡言毒篇云:"好女说心。"
〔六〕北堂书钞五十四引东观汉纪云:"邓豹迁大匠,工无虚张之缮。"
〔七〕僖七年左传云:"不女疵瑕。"
〔八〕汉书宣元六王传:"张博常欲诳耀淮南王。"
元后传:"莽日诳耀太后。"
王莽传:"所以诳耀媚事太后,下至旁侧长御,方故万端。"
又云:"欲以诳耀百姓。"
"耀"与"耀"同。
〔九〕汉书息夫躬传云:"辩口快耳,其实未可从。"
〔一0〕"时"下脱一字。
〔一一〕"故"下脱一字,疑是"疏","疏"与"苏"声相涉而失之。
史记苏秦传云:"求说周显王。 显王左右素习知苏秦,皆少之。 弗信。"
〔一二〕史记燕世家。
〔一三〕淮南子主术训云:"天下多眩于名声而寡察其实,是故处人以誉尊,而游者以辩显。"
列子说符篇云:‘爰旌目饿于道,狐父之盗下壶餐以哺之。
爰旌目三餔而后能视,曰:"嘻!汝非盗耶?吾义不食子之食也。"
两手据地而欧之。
狐父之人则盗矣,而食非盗也。
以人之盗,因谓食为盗而不敢食,是失名实者也。
’"欧"与"呕"同。
夫圣人纯,贤者驳〔一〕,周公不求备〔二〕,四友不相兼〔三〕况末世乎?是故高祖所辅佐,光武所将相,不遂伪举,不责兼行,〔四〕亡秦之所弃,王莽之所捐〔五〕,二祖任用以诛暴乱,成致治安〔六〕。
太平之世,而云无士,数开横选,而不得真,甚可愤也!〔七〕
〔一〕论衡明雩篇云:"世称圣人纯而贤者驳。"
汉书梅福传云:"一色成体谓之纯,白黑杂合谓之驳。"
〔二〕论语。
○铎按:已见论荣篇。
〔三〕"友"旧作"肢",据传改。
博物志云:"文王四友:南宫括,散宜生,闳夭,太颠。"
按尚书大传:"文王胥附、奔辏、先后、御侮谓之四邻,以免乎牖里之害",指此四人,故孔子以回、赐、师、由拟之,章怀注此传即以四友属孔子,非也。
春秋繁露天地之行篇云:"任群臣无所亲,若四肢之各有职也。"
新语怀虑篇云:"目以精明,耳以主听,口以别味,鼻以闻芳,手以之持,足以之行,各受一性,不得两兼。"
旧作"肢",义亦可通,然与下"末世"云云,文意不合,故定从本传。
〔四〕尹文子大道篇云:"天下万事,不可备能。 责其备能于一人,则贤圣其犹病诸!设一人能备天下之事,则前后左右之宜,远近迟疾之闲,必有不兼者焉。 苟有不兼,于治阙矣。"
后汉书韦彪传云:"夫人才行,少能相兼。"
〔五〕"捐"旧作"损"。
〔六〕汉书文帝纪:‘元年,有司固请曰:"古者殷、周有国,治安皆且千岁。"
’颜师古注:"治安,言治理而且安宁也。"
贾谊传云:"陈治安之策。"
○铎按:"成致"连用,亦见下文。
〔七〕"真"旧作"直"。
按续汉书五行志刘昭注引马融上书云:‘孔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
以天下之大,四海之众,云无若人,臣以为诬矣。
宜特选详誉,审得其真。
’语意与此同。
夫明君之诏也若声,忠臣之和也当如响应〔一〕,长短大小,清浊疾徐,必相和也。
是故求马问马,求驴问驴,求鹰问鹰,求駹问駹〔二〕。
由此教令,则赏罚必也。
〔一〕荀子强国篇云:"下之和上,譬之若响之应声,影之象形也。"
新书大政上篇云:"故为人君者,其出令也其如声,士民学之其如响。"
说文云:" 相 也。 ,以言对也。"
"应"与" "同。
〔二〕"鹰"盖"骊"之误。
说文云:"驴,似马长耳。 骊,马深黑色。 駹,马面颡皆白也。"
马、驴、骊、駹为一物,又以马、驴为一物,骊、駹为一物。
马驴以形,骊、駹以色也。
汉书匈奴传云:"匈奴骑,其西方尽白,东方尽駹,北方尽骊,南方尽骍马。"
此駹、骊并举之证。
○俞樾云:‘"鹰"字不伦。
"駹"则仍即马之一种,上既言马,不应下又言"駹",疑皆字之误。
"鹰"当作"鸡","鸡"误为"●",因改为"鹰"矣。
"駹"当作"尨",谓犬也,涉上"驴"字而加马旁耳。
马、驴一类,鸡、犬一类也。
’○铎按:俞说"駹"为"尨"之加旁字是也,而"鹰"字不烦改。
鹰、犬逐捕雉兔者,亦一类也。
夫高论而相欺,不若忠论而诚实〔一〕。
且攻玉以石〔二〕,治金以盐,濯锦以鱼,浣布以灰〔三〕。
夫物固有以贱治贵,以丑治好者矣。
智者弃其所短而采其所长,以致其功,明君用士亦犹是也〔四〕。
物有所宜,不废其材,况于人乎?
〔一〕汉书张释之传:‘文帝曰:"卑之毋甚高论。"
’韩非子八经篇云:"人臣忠论以闻奸。"
说苑说丛篇云:"高议而不可及,不若卑论之有功也。"
〔二〕诗鹤鸣云:"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淮南子说山训云:"玉待礛诸而成器",高诱注:"礛诸,攻玉之石。"
说文作"备诸"。
〔三〕仪礼丧服传云:"冠六升外毕,锻而弗灰。"
士丧礼云:"幂奠用功布",郑注:"功布,锻濯灰治之布也。"
既夕礼注:"功布,灰治之布也。"
礼记深衣注:"深衣者,用十五升布锻濯灰治。"
杂记:"加灰锡也",疏云:"取缌以为布,又加灰治之,则曰锡。"
考工记云:"●氏湅帛,以栏为灰,渥淳其帛",郑注:"以栏木之灰渐释其帛也。"
内则云:"冠带垢,和灰请漱。 衣裳垢,和灰请澣。"
〔四〕管子形势解云:"明主之官物也,任其所长,不任其所短,故事无不成,功无不立。"
后汉书第五伦后种传云:"春秋之义,选人所长,弃其所短。"
夫修身慎行〔一〕,敦方正直,清廉洁白〔二〕,恬淡无为〔三〕,化之本也。
忧君哀民,独睹乱原〔四〕,好善嫉恶〔五〕,赏罚严明,治之材也。
明君兼善而两纳之,恶行之器也,为金玉宝政之材刚铁用。
无此二宝〔六〕,苟务作异以求名,诈静以惑众,则败俗伤风〔七〕。
今世慕虚者,此谓坚白〔八〕。
坚白之行,明君所憎,而王制所不取〔九〕。
〔一〕孝经云:"修身慎行,恐辱先也。"
〔二〕吕氏春秋离俗览云:"布衣人臣之行,洁白清廉中绳,愈穷愈荣。"
〔三〕庄子胠箧篇文。
〔四〕春秋繁露度制篇云:"凡百乱之源,皆出嫌疑纤微,以渐寖稍长至于大。"
五行相生篇云:"昭然独见存亡之机,得失之要,治乱之源,豫禁未然之前。"
盐铁论申韩篇云:"塞乱源而天下治。"
〔五〕汉书窦婴传:‘借福曰:"君侯资性,喜善疾恶。"
’颜师古注:"喜,好也。"
〔六〕"恶行"以下,文有脱误。
〔七〕淮南子齐俗训云:"矜伪以惑世,伉行以违众,圣人不以为民俗。"
汉书师丹传哀帝策免丹云:"朕疾夫比周之徒,虚伪坏化,寖以成俗。"
叙传叙货殖传云:"侯服玉食,败俗伤化。"
〔八〕公孙龙子有坚白篇。
史记平原君传云:"公孙龙善为坚白之辩。"
庄子秋水篇:‘公孙龙问于魏牟曰:"龙少学先生之道,长而明仁义之行,合同异,离坚白,然不然,可不可,困百家之知,穷众口之辩。"
’齐物论云:"以坚白之昧终",释文:‘司马云:"谓坚石、白马之辩也。"
’
〔九〕礼记王制云:"行伪而坚,言伪而辨,学非而博,顺非而泽,以疑众,杀。"
是故选贤贡士,必考核其清素〔一〕,据实而言,其有小疵〔二〕,勿强衣饰〔三〕,以壮虚声〔四〕。
一能之士,各贡所长〔五〕,出处默语〔六〕,勿强相兼,则萧、曹、周、韩之论〔七〕,何足得矣〔八〕?吴、邓、梁、窦之徒〔九〕,而致十〔一0〕。
各以所宜,量材授任〔一一〕,则庶官无旷〔一二〕,兴功可成,太平可致,麒麟可臻〔一三〕。
〔一〕"清"当作"情"。
史记蔡泽传:‘应侯云:"披腹心,示情素。"
’治要载尸子分篇云:"违情见素,则是非不蔽。"
〔二〕易系辞上传云:"悔吝者,言乎其小疵也。"
汉书平帝纪诏曰:"不以小疵妨大材。"
〔三〕方言云:"凡相被饰亦曰奖。"
"衣饰"犹"被饰"也。
后汉书黄琼传云:"梁冀前后所托辟召,一无所用。 虽有善人,而为冀所饰举者,亦不加命。"
〔四〕韩非子六反篇云:"世主听虚声而礼之。"
后汉书黄琼传李固遗琼书云:"俗论皆言处士纯盗虚声。"
〔五〕淮南子主术训云:"有一能者服一事。"
汉书丙吉传云:"士亡不可容,能各有所长。"
说苑君道篇云:"君使臣自贡其能,则万一之不失矣。"
〔六〕易系辞上传:‘子曰:"君子之道,或出或处,或默或语。"
’
〔七〕"论"当作"伦"。
萧何、曹参、周勃、韩信,并见史记。
○铎按:本传作"伦"。
〔八〕"得矣"盖"专美"之讹。
○铎按:此谓不难得,作"何足专美",则非其本旨。
〔九〕吴汉、邓禹、梁统、窦融,并见后汉书。
〔一0〕"十"当作"也","而致"上盖脱二字。
楚策:‘莫敖子华曰:"若君王诚好贤,此五臣者,皆可得而致之。"
’此或即"可得而致"四字。
〔一一〕汉书董仲舒传云:"量材而授官。"
〔一二〕书 陶謨。
〔一三〕诗麟之趾疏引郑康成答张逸云:"周之盛德,关雎化行之时,公子化之,皆信厚与礼合,古太平致麟之时,不能过也。"
此言"太平致麟",盖亦用诗谊矣。
○铎按:成、臻,耕、真合韵。
且燕小,其位卑,然昭王尚能招集他国之英俊,兴诛暴乱,成致治强〔一〕。
今汉土之广博,天子尊明,而曾无一良臣,此诚不愍兆黎之愁苦〔二〕,不急贤人之佐治尔。
孔子曰:"未之思也,夫何远之有〔三〕?"忠良之吏诚易得也〔四〕,顾圣王欲之不尔。
〔一〕史记燕世家云:"燕昭王即位,卑身厚币以招贤者。 乐毅自魏往,邹衍自齐往,剧辛自赵往,士争趋燕。 于是遂以乐毅为上将军,与秦、楚、三晋合谋以伐齐,尽取其宝,烧其宫室宗庙。 齐城之不下者,独惟聊、莒、即墨,其余皆属燕。"
汉书叙传云:"招辑英俊",颜师古注:‘"辑"与"集"同。
’
〔二〕汉书王莽传云:"期于安兆黎矣。"
"苦"字旧空,据程本。
〔三〕论语。
○铎按:此引孔子语以证人君第不求贤,求则何远之有?毛奇龄论语稽求篇据本传删节之文,谓"此正以贵贱、好丑、长短、清浊相反而实相成,以见思反之义",乖节信本旨矣。
〔四〕成十七年左传云:"能与忠良,吉孰大焉?"后汉书循吏王涣传邓太后诏曰:"夫忠良之吏,国家所以为理也。 求之甚勤,得之至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