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九五查询
古籍史书
老黄历
免责说明:本站内容全部由九五查询从互联网搜集编辑整理而成,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冒犯,请联系我们删除。
Copyright © 2025 95cx.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九五查询(95cx.com)鄂ICP备2022010353号-6
免责说明:本站内容全部由九五查询从互联网搜集编辑整理而成,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冒犯,请联系我们删除。
Copyright © 2025 95cx.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九五查询(95cx.com)鄂ICP备2022010353号-6
汉使立功绝域自汉武击匈奴,通西域,徼外"塞外"诸国,无不慑汉威,是时汉之兵力实强。
晁错谓"匈奴之长技三,中国之长技五",陈汤亦谓"外夷兵刃朴钝,胡兵五当汉兵一;今颇得汉巧,犹三当一",此可见兵威之足以詟服诸外夷也。
而其时奉使者亦皆有胆决策略,往往以单车使者,斩名王、定属国于万里之外。
如傅介子使大宛还,知匈奴使者在龟兹,即率其从人,诛匈奴使者,龟兹遂服。
霍光以楼兰王尝遮杀汉使,遣介子赍金币,扬言赏赐外国。
楼兰王不甚亲附,介子引去,谓译者曰"汉有重赐而王不来受,我去之西国矣。"
王贪汉物,果来见。
介子与饮,酒酣,引入帐后,二壮士杀之,左右皆乱,介子谕以"王负汉罪,天子遣我诛之,汉兵方至,毋敢动,动则灭国矣。"
遂持其首归。
关都尉文忠,送罽宾使还其国,国王欲害忠,忠与容屈王子阴末赴合谋,攻杀王,立阴末赴而还。
小昆弥末振将杀大昆弥雌栗靡,有翎侯杀末振将,汉恨不自诛之"案:大昆弥翎侯难栖杀末振将,末振将兄安日子安犁莠代为小昆弥,是以汉恨未能自诛末振将也",使段会宗往,会宗以三十弩至其国,召其太子番邱至"末振将之太子",手刃之,官属惊乱,会宗谕以来诛之意,乃散去。
此皆以单使立奇功者也。
又有擅发属国兵而定乱者。
汉公主嫁乌孙,乌孙为匈奴所攻,上书请救。
汉使常惠往护其兵,入右谷蠡王地,获名王都尉以下四万级,马牛羊七十余万。
杆弥太子赖丹,为汉校尉,屯田轮台。
龟兹贵人姑翼,嗾其王杀赖丹。
常惠自乌孙还,以便宜发诸国兵攻龟兹。
龟兹出姑翼,送惠斩之。
郅支单于杀汉使谷吉,夺康居地。
汉使三辈,求谷吉死状,皆被辱。
都护甘延寿及副陈汤谋"夷狄畏大种,今留郅支,必为西域患。"
乃发屯田兵及乌孙诸国兵,攻单于城,破之,郅支被创死,斩其头,并斩阏氏以下千五百级。
莎车杀汉所置莎车王万年,并杀汉使奚充国,以其属属匈奴。
适冯奉世送大宛使者至伊修城,以为"不急击之,则莎车日强,必为西域患。"
乃以节发诸国兵万五千人,拔其城,莎车王自杀,传首长安。
此又以一使者,用便宜调发诸国兵以靖反侧者也。
可见汉之威力,行于绝域,奉使者亦皆非常之才,故万里折冲,无不如志。
其后楚王侍者冯嫽,随公主嫁乌孙,常持汉节为公主行赏,城郭诸国,咸敬信之,号曰冯夫人。
都护郑吉遂使冯夫人说乌就屠来降。
则不惟朝臣出使者能立功,即女子在外,亦仗国威以辑夷情矣。
东汉班超,为假司马使西域。
至鄯善,鄯善王广,初甚敬超,后忽疏懈。
超谓其吏士"此必有虏使来",乃召侍胡,诘之果然。
遂与其吏士三十六人,夜攻杀虏使,召广以首示之,广遂纳子为质。
后超又出使西域,先至于窴,其王广德礼甚疏,信巫言,求超善马。
超令巫来受马,即斩送广德,广德大恐,杀匈奴使者而降。
龟兹王建为匈奴所立,攻破疏勒,立龟兹人兜题为疏勒王。
超遣吏田虑先往降之,戒虑曰"兜题本非疏勒种,国人不附,若不即降,可即执之。"
虑遂劫缚兜题,超即赴之,因立其故王兄子为疏勒王。
后超奉诏还朝,疏勒、于窴皆抱超马号泣曰"依汉使如父母,诚不可去。"
超遂仍驻疏勒,击斩其反者。
又勒康居、于窴拘弥兵万人攻姑墨破之。
后疏勒王忠反,超又讨斩之。
又发于窴诸国兵击莎车,杀五千余级,莎车遂降。
以次降月氏、龟兹、姑墨、焉耆诸国。
于是西域五十余国皆内属。
后其子勇,复为西域长史。
谕降龟兹王白英,发其兵至车师,击走匈奴。
又发鄯善诸国兵,击擒车师后部王军,就立故王子加特奴为王。
又使别校斩东且弥王,亦更立其种人为王。
又发诸国兵,击匈奴走之。
于是车师无复虏迹,城郭皆安。
此班氏父子之功,更优于西汉诸人也。
武帝时刑罚之滥
杜周传"武帝时诏狱益多,二千石系廷尉者,不下百余人。 其他谳案,一岁至千余章。 大者连逮证案数百人,小者数十人,远者数千里,近者数百里。 既到狱,吏责如章告,不服,则笞掠定之。 于是皆亡匿,狱久者,至更数赦十余岁犹相告言。 大抵诋以不道,以上廷尉及中都"京师诸官府",诏狱逮至六七万人,吏所增加,又十有余万。"
是可见当日刑狱之滥也。
民之生于是时,何不幸哉。
两帝捕盗法不同汉武时,酷吏盛行,民轻犯法,盗贼滋起。
大者至数千人,攻城邑,掠库兵。
帝使光禄大夫范昆、九卿张德等,衣绣衣,持节发兵,斩首或至万数,并诛通行饮食者。
数年,稍得其渠率。
而散亡者,又聚党阻山川,无可奈何。
乃作沉命法,盗起不发觉,觉而勿捕满品者"逮捕人数不足",二千石以下至小吏皆死。
其后小吏惧诛,虽有盗不敢发,恐累府,府亦使不言,故盗贼益多"臧宣传"。
光武帝建武十六年,群盗并起,所在杀长吏,讨之则解散,去又屯结。
乃下令,听群盗自相纠摘,五人斩一人者,除其罪。
牧守令长界内有盗贼及弃城者,皆不以为罪,但取获贼多少为殿最"殿后及最先者",惟蔽匿者罪之,于是更相追捕并解散。
"光武纪"
同一捕盗也,一则法愈严而盗愈多,一则法稍疏而盗易散,此亦前事之师也。
吕武不当并称
母后临朝,肆其妒害,世莫不以吕武并称,然非平情之论也。
武后改朔易朝,遍王诸武,杀唐子孙几尽,甚至自杀其子孙数人,以纵淫欲,其恶为古今未有。
吕后则当高帝临危时,问萧相国后孰可代者,是固以安国家为急也。
孝惠既立,政由母氏,其所用曹参、王陵、陈平、周勃等,无一非高帝注意安刘之人。
是惟恐孝惠之不能守业,非如武后以嫌忌而杀太子弘、太子贤也。
后所生,惟孝惠及鲁元公主,其他皆诸姬子。
使孝惠而在,则方与孝惠图治计长久。
观于高祖欲废太子时,后迫留侯"张良"画策,至跪谢周昌之廷诤,则其母子间可知也。
迨孝惠既崩,而所取后宫子立为帝者,又以怨怼而废。
于是己之子孙无在者,则与其使诸姬子据权势以凌吕氏,不如先张吕氏以久其权。
故孝惠时未尝王诸吕,王诸吕,乃在孝惠崩后。
此则后之私心短见。
盖嫉妒者,妇人之常情也。
然其所最妒,亦只戚夫人母子,以其先宠幸时,几至于夺嫡,故高帝崩后,即杀之。
此外诸姬子,如文帝封于代,则听其母薄太后随之;淮南王长无母,依吕后以成立,则始终无恙;齐悼惠王以孝惠庶兄失后意,后怒欲酖之,已而悼惠献城阳郡为鲁元汤沐邑,即复待之如初;其子朱虚侯章入侍宴,请以军法行酒,斩诸吕逃酒者一人,后亦未尝加罪也。
赵王友之幽死,梁王恢之自杀,则皆以与妃吕氏不谐之故。
然赵王友妃吕产女,梁王妃亦诸吕女,又少帝后及朱虚侯妻,皆吕禄女。
吕氏有女,不以他适,而必以配诸刘,正见后之欲使刘吕常相亲。
以视武后之改周灭唐,相去万万也。
即其以辟阳侯为左丞相,令监宫中,亦以辟阳侯先尝随后在项羽军中同患难,虽有所私,而至是时其年已老,正如人家老仆,可使令于阃阈间"妇女所居内室",非必尚与之昵。
史记刘泽传"太后尚有所幸张子卿""汉书作张卿"。
然如淳注,谓"奄人也",则亦非私亵之嬖。
以视武后之宠薛怀义、张易之兄弟,恬不知耻者,更相去万万也。
武后之祸,惟后魏之文明冯后及胡后,约略似之。
而世乃以吕武并称,岂公论哉!
汉初妃后多出微贱
高祖薄姬
先在魏豹宫,汉击虏豹,姬入织室,高祖纳之,岁余不得幸。
先是姬与管夫人、赵子儿相约,先贵者毋相忘。
已而二人先幸,相与笑姬初约时。
高祖问之,以实对,高祖怜之,乃召幸。
遂生男,后为文帝,尊薄姬为皇太后。
武帝母王太后
先嫁为金王孙妇,后母臧儿,卜此女当大贵,乃从金氏夺归。
景帝时为太子,后母以后纳太子宫,生男。
景帝即位,立为太子,遂立王夫人为后。
太子即位,是为武帝,尊王后为皇太后。
武帝卫皇后
本平阳主家讴者,名子夫。
帝过主家,悦之,遂进入宫。
后生男据,乃立子夫为皇后,据为皇太子。
两太后一皇后,皆出自微贱,且多有夫者。
其后成帝时,赵飞燕亦由阳阿主家讴者得幸,立为皇后,其妹亦进位昭仪。
婚娶不论行辈汉惠帝后张氏
乃帝姊鲁元公主之女,则帝之女甥也"谓我舅者,吾谓之甥也"。
吕后欲为重亲"亲上加亲",遂以配帝,立为皇后,是以甥为妻也。
"吕后以外孙女为子妇也"
哀帝后傅氏
乃帝祖母傅太后从弟"堂弟"之女。
太后初为元帝昭仪,生定陶共王,王生哀帝"入继成帝,故为帝",是哀帝乃傅太后之孙。
而傅太后欲重亲,以侄女妻之,则以外家诸姑为妻也。
汉时法制,疏阔如此。
皇子系母姓
汉时皇子未封者,多以母姓为称。
武帝子据,立为太子,以母卫氏,遂称卫太子。
太子之子进,以母史良娣,故称史皇孙。
后汉灵帝生子协,灵帝母董太后自养之,因号曰董侯,即献帝也。
亦有不用母姓,而以所养之家为姓者。
献帝兄辨,养于史道人家,号曰史侯。
又按滕公夏侯婴曾孙颇尚主,主随外家姓,号孙公主。
故滕公子孙,更姓孙氏。
是主既随母姓,子又随母姓,盖当时习尚如此。
汉公主不讳私夫董偃
武帝姊馆陶公主寡居,宠董偃十余年。
主欲使偃见帝,乃献长门园地。
帝喜,过主家,主亲引偃出,偃奏"馆陶公主庖人偃昧死拜谒。"
帝大欢乐,呼为主人翁东方朔传)。
丁外人
武帝女鄂邑盖公主"鄂邑乃食邑,适盖侯,故云鄂邑盖公主也"寡居,昭帝初立,年八岁,主以长姊入禁中供养帝,而主素私通丁外人。
帝与霍光闻之,不绝主欢,诏外人侍长公主。
上官桀谄外人,欲援列侯尚主例,为外人求封侯。
燕王旦亦上书,言"陛下幸使丁外人侍公主,宜有爵号。"
是时霍光秉政,不许"霍光传"。
以帝女私幸之人,天子闻之,不以为怪,亲王大臣且为上书乞封。
其时宫庭淫逸之习,固已毫无忌讳。
东方朔传,谓"自董偃后,公主贵人多逾礼制",盖上行下效,势所必至也。
汉诸王荒乱
燕王刘定与父康王姬奸,生一子,又夺弟妻为姬,并与子女三人奸,事发,自杀。
衡山王孝与父侍婢奸。
赵太子丹与同产姊及王后宫乱,为江充所告。
梁王立与姑园子奸。
江都王建,父易王薨未葬,即召易王美人淖姬等与奸。
又与女弟征臣奸。
建又欲令人与禽兽交而生子,令宫人裸而据地,与羝羊及狗交。
齐王终古使所爱奴与妾八子"妾号"及诸御婢奸。
或使白昼裸伏,与犬马交接,终古临视之。
广陵王胥子宝,与胥姬左修奸,事发,弃市皆见汉史各本传)。
此汉诸王荒乱之故事也。
推原其始,总由于分封太早,无师友辅导之益,以至如此。
观文帝八岁即封代王,出居于代,其他诸王可知。
故汉书传赞,引鲁哀公之言曰"寡人生深宫之中,长于妇人之手,未尝知忧知惧。"
因以明汉诸王率多骄淫失道。
盖沉溺放恣之中,居势使然也。
刘立奸事发,讯治,立对曰:"立少失父母,处深宫中,独与宦者、妇妾居,渐渍小国之俗,加以性质下愚,辅相亦不以仁义相辅,遂至陷于大戮。"
此虽畏罪自解之辞,实亦当时致弊之由也。
上尊养牛
汉制:"大臣告老,特诏留之者,则赐养老之具以慰之。"
如平当乞骸骨"辞职而使骸骨得归葬乡土",诏赐养牛一,上尊酒十石。
匡衡乞骸骨,诏赐上尊酒养牛。
张禹告病,亦赐养牛上尊酒。
大官致餐是也。
而其时大臣有罪当诛,亦用此法赐死。
翟方进被谴,成帝赐册曰:"今赐君上尊酒十石、养牛一,君其自审处焉。"
方进,即日自杀。
上仍秘之,赠丞相印绶、乘舆、秘器,更亲临吊"以上见各本传"。
如淳注曰"汉仪注:有天文大变,天下大祸,皇帝使侍中持节,乘四白马车,赐上尊酒十斛、牛一头,策告殃咎。 使者去半道,丞相即上病。 使者还,未白事,尚书以丞相不起"不起,言已死"闻。"
盖自文帝感贾生槃水加剑之言"以盘盛水,水性至平,以示臣正己之罪;加剑其上,当以自刎也",优礼大臣,不加显戮。
后世遂制此法。
虽赐死而仍若以病终者,于是遂成故事。
其有不肯自杀,愿就狱对簿者,转以为违制拒命。
如王嘉为丞相,有诏诣廷尉,掾吏泣进药,嘉不肯服,主薄曰:"丞相不对簿,已为故事,宜自引决。"
嘉曰:"备位三公,负国者当伏尸都市,何为咀药死。"
帝闻其诣廷尉,遂大怒,嘉欧血死。
"嘉传"
两汉多凤凰两汉多凤凰,而最多者,西汉则宣帝之世,东汉则章帝之世。
本纪所载:本始元年五月,凤凰集胶东千乘。
四年五月,集北海、安邱、淳于。
地节二年夏,凤凰集鲁郡,群鸟从之。
元康元年,凤凰集泰山。
二年三月,凤凰又集。
三年神爵数集雍。
又五色鸟万数,飞过属县,翱翔而舞,欲集未下。
四年,神爵五采万数,集长乐、未央、北宫等处。
乃改元神爵。
神爵二年,凤凰集京师,群鸟从之者万数。
四年,凤凰又集京师,又集杜陵者十一。
五凤三年,鸾凤集长乐宫东阙中树上,飞下地,文章五采,留十余刻。
甘露三年,凤凰集新蔡,群鸟四面行列,皆向凤凰立,以万数。
此宣帝时事也。
元和二年,凤凰集肥城。
三年,告岱宗,有黄鹄三十,从西南来,经祠坛上过宫屋。
五年,诏曰:"乃者"前次",凤凰、黄龙、鸾鸟,比集七郡,或一郡再见。"
又诏:"凤凰所见亭部,无出今年租。 先见者,赐帛十匹,近者三匹。"
此章帝时事也。
案宣帝当武帝用兵劳扰之后。
昭帝以来,与民休息,天下和乐。
章帝承明帝之吏治肃清,太平日久。
故宜皆有此瑞。
然抑何凤凰之多耶?观宣帝纪年,以神爵、五凤、黄龙等为号。
章帝亦诏曰:"乃者,鸾凤仍集,麟龙并臻,甘露宵降,嘉谷滋生。"
似亦明其得意者。
得无二帝本喜符瑞,而臣下遂附会其事耶?案宣帝时,黄霸守颍川,颍川凤凰尤数见。
后霸入为丞相,会有鹖雀自京兆尹张敞舍飞集丞相府。
霸以为神爵,欲奏闻,后知从敞舍来,乃止。
当日所谓凤凰者,毋乃亦鹖雀之类耶?又东汉桓帝时,济阴言有五色大鸟,见于已氏。
灵帝时,河南言凤凰见新城。
以衰乱之朝,而凤凰犹见,可知郡国所奏符瑞,皆未必得实也。
汉多黄金古时不以白金"银"为币,专用黄金,而黄金甚多。
尉缭说秦王:"赂诸侯豪臣,不过三十万金,而诸侯可尽。"
汉高祖以四万斤与陈平,使为楚反间,不问其出入。
娄敬说帝都关中,田肯说帝当以亲子弟封齐,即各赐五百斤。
叔孙通定朝仪,亦赐五百斤。
吕后崩,遗诏赐诸侯王各千斤。
陈平交欢周勃,用五百斤。
文帝即位,以大臣诛诸吕功,赐周勃五千斤,陈平、灌婴各二千斤,刘章、刘揭各千斤。
吴王濞反,募能斩汉大将者,赐五千斤、列将三千斤,裨将二千斤、二千石一千斤。
梁孝王薨,有四十万斤。
武帝赐平阳公主千斤。
赐卜式四百斤。
卫青击匈奴,斩首虏万九千级,军受赐二十余万斤。
昌邑王赐故臣君卿千斤。
宣帝既立,赐霍光七千斤、广陵王五千斤、诸王十五人各百斤,赐孔霸二百斤,赐黄霸百斤。
元帝赐段会宗、甘延寿、陈汤各百斤。
成帝赐王根五百斤。
王莽聘史氏女为后,用三万斤。
赐孝单于千斤、顺单于五百斤。
王莽末年,省中黄金万斤者为一匮,尚有六十匮。
黄门、钩盾、尚方"黄门:奄人禁中给事者,钩盾:主近苑囿,尚方:主作禁器物",处处各有数匮。
"以上见本纪及各本传"
可见古时黄金之多也。
后世黄金日少,金价亦日贵。
盖由中土产金之地,已发掘净尽。
而自佛教入中国后,塑像涂金,大而通都大邑,小而穷乡僻壤,无不有佛寺,即无不用金涂。
以天下计之,无虑几千万万,此最为耗金之蠹。
加以风俗侈靡,泥金写经,贴金作榜,积少成多,日消月耗。
故老言"黄金作器,虽变坏而金自在,一至泥金涂金,则不复还本。"
此所以日少一日也。
先生或只称一字
古时先生二字,或称先,或称生。
史记晁错传"错初学于张恢先所。"
汉书则云"初学于张恢生所。"
一称先,一称生。
颜注云"皆先生也。"
又晁错传"校尉邓公,诸公皆称为邓先。"
颜注亦曰"邓先生也。"
贡禹传"禹以老乞骸骨。 元帝诏曰‘朕以生有伯夷之廉,史鱼之直。 ’"师古注"生谓先生也。"
梅福上书曰"叔孙先非不忠也。"
师古亦注"先谓先生也。"
是古时先生,或称先,或称生,不必二字并称。
汉外戚辅政
汉自吕后王诸吕,使产、禄掌兵,几致夺国。
故诸大臣以薄太后家仁善,遂立文帝,固有鉴于外戚之祸矣。
乃武帝又以祖母窦太后弟子窦婴为丞相,母王太后之同母弟田蚡亦为丞相。
已而卫后弟青为大司马大将军。
后姊子霍去病为大司马骠骑将军。
于是外戚又日以宠贵。
其后去病之弟光,遂以大司马大将军受遗诏辅政。
自此大司马兼将军一官,遂永为外戚辅政之职。
宣帝祖母史良娣死巫蛊之祸,帝乃以良娣弟高为大司马车骑将军领尚书事。
又许后为霍氏毒死,乃以后叔父延寿为大司马车骑将军辅政。
然武宣二帝皆英断,不假以权,故刘向谓"正所以安全之也。"
"以皇帝不授权柄予外戚,是以外戚皆得以保全无祸也。 "
元帝又以延寿子嘉为大司马车骑将军辅政。
嘉女为成帝后,成帝又以嘉辅政。
后又以母王太后弟凤为大司马大将军辅政。
凤卒,从弟音为大司马车骑将军辅政。
音卒,又以其弟根为大司马骠骑将军辅政。
根荐兄子莽自代。
会成帝崩,哀帝即位,莽避帝外家,退就国。
哀帝以祖母傅太后从弟喜为大司马辅政。
寻罢。
又以母丁太后兄明为大司马骠骑将军辅政。
然帝亦不假以权,不如王氏在成帝时也。
哀帝崩,成帝母王太后仍诏莽为大司马,立平帝,莽辅政,遂以篡汉。
两汉外戚之祸两汉以外戚辅政,国家既受其祸,而外戚之受祸,亦莫如两汉者。
西汉
崔骃疏言"汉兴以后,至于哀平。 外家二十余,保全者四家而已。"
章怀注"高帝吕后,产、禄谋反,诛;惠帝张后废;文帝母薄太后弟昭被杀;文帝窦后弟子婴诛;景帝薄后、武帝陈后俱废;武帝卫后自杀;昭帝母赵太后赐死;昭帝上官后家族诛;宣帝祖母史良娣以巫蛊死;宣帝母王夫人弟子商下狱死;霍后废,家亦破;元帝王后弟子莽篡位伏诛;成帝许后赐死、赵后废自杀;哀帝祖母傅太后家属徙合浦;平帝母卫姬家属诛。 其四家者,景帝王后,宣帝许后、王后,哀帝母丁姬家,皆保全也。"
"案章怀此注亦有误,史良娣死时,卫太子未为帝,史氏并未以外戚干政致祸也。 惟哀帝后傅氏,帝崩后,为王莽所废自杀,此当在骃所言二十余家之内耳。 "
东汉
东汉后家,惟光武郭后、阴后家皆无祸。
郭后虽废,帝待郭后恩礼无替。
明帝即位,待阴、郭二家亦均。
明帝马后戒饬外家,以王氏五侯及田蚡、窦婴为戒。
故马、廖兄弟虽封侯,而退居私第,迄无祸败。
章帝窦后,其兄宪以谋不轨诛。
和帝阴后被废,其父纲自杀,家属徙日南。
邓后终身称制,亦约束外家,兄骘等忠谨无过。
然后崩后,骘等俱被谗死。
一门七人,皆死非其罪。
安帝阎后兄显及弟景、耀、晏俱以谋立外藩诛。
后亦迁离宫。
顺帝梁后兄冀以弑逆诛桓帝,梁后以忧死。
邓后被废,从父万世、从兄会皆下狱死。
窦后以父武谋诛宦官,为宦官所害,后亦迁南宫。
灵帝母董后兄子重,为何进所收,自杀。
灵帝宋后废,以忧死。
父兄皆诛。
何后兄进谋诛宦官,亦为宦官所害,后又为董卓所弑。
献帝伏后为曹操所弑。
曹后随帝废为山阳公夫人。
计东京后族,亦只阴、郭、马三家保全,其余皆无不败者。
"案前文谓东汉惟光武阴后、郭后家皆无祸,此谓东京后族亦只阴、郭、马三家保全,查后汉书皇后纪,马后族无祸,则东汉后族保全者乃阴、郭、马三家。 "推原祸本,总由于柄用辅政,故权重而祸亦随之。
西汉武、宣诸帝,东汉光武、明、章诸帝,皆无外戚之祸,由于不假以权也。
成帝柔仁,专任王氏而国祚遂移。
东汉多女主临朝,不得不用其父兄子弟以寄腹心。
于是权势太盛,不肖者辄纵恣不轨,其贤者亦为众忌所归,遂至覆辙相寻,国家俱敝,此国运使然也。
至伏后之死,不关母家辅政,然犹为曹操所忌,外戚之危如此。
两汉丧服无定制
汉文帝临崩诏曰:"令到吏民三日释服。"
"此诏到后,吏民哭丧三日,即除丧服"
案天子之丧,吏民尚齐衰三月,今易以三日,故后世谓之"以日易月"。
然此专指吏民而言,未尝概之于臣子也。
诏又曰:"殿中当临"宫中举行哭丧仪式"者,旦夕各十五举音,以下"下棺",则服大红十五日,小红十四日,纤七日"红即功,大功、小功、纤,皆为丧服之制"。"
以下者,下棺已葬也。
自始崩至葬皆衰,既葬则大功、小功及纤,以次而杀"减省"也。
刘攽谓"汉诸帝自崩至葬,皆有百余日,未葬则服不除。 既葬又有大功、小功及纤,以次而杀。"
是文帝虽有短丧之诏,其实臣子尚有未葬以前之服。
即既葬后,大功、小功、纤亦有三十六日,初非二十七日也。
"案应劭谓"凡三十六日而释服,此以日易月也",颜师古谓"三年之丧,其实二十七月,岂有三十六月之文!纤又无七月也,应氏既失之于前,而近代学者因循谬说,未之思也""且此专指国丧而言,非令天下臣民,凡父母之丧,皆以日易月也。
乃自有此制,大臣不行三年丧遂为成例。
翟方进为丞相,后母死,三十六日除服,起视事。
以为身备汉相,不敢逾国家之制。
直至东汉安帝时,邓太后临朝,始诏"长吏不为亲行服者,不得选举""吏六百石以上,皆长吏也。 ",而议者犹谓牧守不应同此制。
刘恺独以为"刺史一州之表,二千石千里之师,若不以身率先,是浊其源而欲流之清也。"
"恺传"。
于是牧守皆行服。
邓后崩,安帝又改制,仍不听行丧。
桓帝时,又令刺史二千石行丧。
未几又断之。
统计两汉臣僚罕有为父母服三年者,盖因习俗相沿,已成故事也。
然虽成故事,而朝廷本未有不许行丧之令,故行不行,仍听人自便。
而汉河间王良,丧太后,服三年。
哀帝特诏以为宗室仪表,益封万户"良传"。
东汉济北王次守丧。
梁太后诏曰:"王谅闇"守丧"以来,二十八月,自诸国有忧,未之闻也。"
"次传"
薛宣后母死,弟修去官持服。
宣以为三年丧,人罕行之。
兄弟自相驳"辩论",修遂竟服。
兄弟一也"兄弟一体",而一服一不服,可见朝廷本无定制也。
"薛宣传:繇是兄弟不和。 "
邓衍不服父丧,明帝闻之,虽薄其为人,然本无服丧定例,故亦不能以此罪之。
其臣下丁忧,自愿持服者,则上书自陈,有听者有不听者。
亦有暂听而朝廷为之起复者"亲丧服未满而起用,又谓"夺情""。
如太尉赵禧遭母忧,乞身行丧,明帝不许,遣使者为释服"禧传"。
太仆邓彪遭母忧,乞身,诏以光禄大夫行服"彪传"。
桓郁遭母忧,乞身,诏以侍中行服。
桓焉以母忧,乞身,诏以大夫行服。
逾年,诏赐牛酒释服"郁、焉传"。
霍谞为金城太守,崔寔为辽东太守,俱以母忧,自上归"上表归官",行丧服"谞传、寔传"。
盖本无必当行丧之制,故欲行丧者,皆须自乞,亦无不许行丧之制。
故乞身者,亦多得请也。
惟其无定制,听人自为轻重,于是徇名义者"保全名节",宁过无不及。
如江华遭母忧,三年服竟,犹不忍除。
郡守遣丞掾为除服"华传"。
东海王臻丧母服阕"丧期服满",又追念丧父时幼小,哀礼有阙,乃重行丧制"臻传"。
袁绍母死去官,三年礼毕,追感幼孤,又行父丧"绍传"。
甚至有如傅毅、荀爽、桓鸾为举主服丧三年。
李恂、桓典、王允为郡将服丧三年。
崔寔以期丧去官。
侯苞、冯胄以师丧持服。
可见两汉丧服,本无定制,故转以此立名。
青州民赵宣,葬亲而不闭埏"墓道",隧居其中,行服二十余年,乡里称其孝。
然五子皆服中生"陈蕃传"。
又可知徇名者之未必出于真也。
长官丧服两汉父母之丧无定制,而魏晋以后,长官之丧,转有定制。
盖自汉制三公得自置吏,刺史得置从事,二千石得辟功曹,掾吏不由尚书选授。
为所辟置者,即同家臣,故有君臣之谊。
其后相沿,凡属吏之于长官皆如之。
晋书向雄传"雄为主簿时"中央及地方政府皆置有此官,主管文书簿籍及印鉴"为太守刘毅所笞。 又吴奋为太守,亦系雄于狱。 后雄为黄门侍郎,而奋、毅俱为侍中。 同在门下,不交一言。 武帝闻之,特诏雄复修君臣之好。"
可见是时长官属吏,有君臣分谊,虽帝王不禁也。
既有君臣之礼,遂有持服之制。
晋书:丁潭为琅邪王裒郎中令。
裒薨。
潭上书求终丧礼曰"今制,王侯之丧,官僚服斩,既葬而除。 今国无嗣子,丧廷乏主,臣宜终丧。"
诏下博议,令既葬除服,心丧三年。
不著丧服而哀悼。
"礼记檀弓上:"事师无犯无隐,左右就养无方,服勤至死,心丧三年。" ""潭传"
桓温卒,服终,府州文武咸辞去。
"桓元传"
齐书:皇太子妃薨,宫臣未知应服与否。
王俭议"宫僚本属臣隶,存既尽敬,亡自应服。"
褚渊由司徒改司空,未拜而卒。
司空掾属,疑应服与否。
王俭议:依"妇在途,闻夫家丧,改服而入之礼。"
其司徒掾属,宜居官持服。
"王俭传"魏书:公孙邃为青州刺史卒,佐吏疑所服。
孝文帝诏曰:"专古也,理与今违;专今也,大乖曩义。"
"专依古制,与俗礼不合;专依俗礼,与古制相违"主簿云:"近代相承,服斩过葬而除,自余无服,如此则太寥落"冷清",可准诸境内,为齐衰三月。"
"邃传"
是晋以后属吏,为长官持服,并有定制,非如汉时之自以意为之也。
王莽之败汉祚中衰,元后长寿。
王莽藉其势以辅政,援立幼弱,手握大权。
诡托周公辅成王,由安汉公而宰衡,而居摄,而即真。
权势所劫,始则颂功德者八千余人,继则诸王公侯议加九锡者九百二人,又吏民上书者,前后四十八万七千五百七十二人。
虽宗室有安众侯刘崇、徐乡侯刘快等,臣僚有东郡太守翟义、期门郎张充等,先后起兵匡复,皆旋即败灭。
其威力所劫,亦已遍天下,靡然从风。
使能逆取顺守,沛大泽以结人心,则天下虽未忘前朝,而亦且安于新政,未必更有发大难之端,起而相抗者。
内政其败也,一由收天下田,名曰"王田",禁之不得买卖。
一夫田过一井者,分与里族。
敢有非议者,投四裔。
又禁积五铢钱,犯者亦投四裔。
于是农商皆失业。
以卖田积钱坐罪者,不可胜数。
继又设六管之令,令州县酤酒卖盐、铸造铁器、诸采取名山大泽众物者,税之。
此召怨于中国也。
外交
莽自以为北化匈奴,东致海外,南怀黄支"黄支在日南之南,日南在今越南中部",惟西方未廓。
乃遣人诱西羌献地,置西海郡,而西羌以失地遂叛。
又改蛮夷诸王皆为侯。
使人授单于新印,收故汉印,改玺为章。
单于欲得故印,使者椎破之。
单于大怒,遂寇边。
句町王亦以改王为侯而叛。
此召怨于外夷也。
战争
又以匈奴之叛,遣十二将出讨之,偏裨以下百八十人,兵三十万。
又擿"挑出"铸钱邻伍坐罪者,男子槛车,儿女步行,铁锁琅当其颈,诣军前以十万数。
到者,易其夫妇。
州县馈运粮饷,自江海至北边。
兵先到者屯驻,候到毕同出。
于是将吏在边者,纵恣为害,五原代郡,尤被其毒。
"汉书匈奴传:北边自宣帝以来,不见烽火,人民繁盛,牛马蔽野。 及莽挠乱匈奴,与之构难,边民亡死相继。 又十二部屯兵久不出,肆行侵暴。 于是野多暴骨。 "
其讨句町者,士卒死什之五六。
此又因用兵而病民,使外夷与中国胥怨"相怨"者也。
于是四海沸腾,寇盗蜂起。
更始、赤眉、光武因得以刘宗号召天下。
人但知莽之败,由于人心思汉,而不知人心之所以思汉,实莽之激而成之也。
当其始也,诡激立名以济其闇干之计,似亦奸雄之所为。
及僭逆已成,不知所以抚御,方谓天下尽可欺而肆其毒痡"疲病"。
结怨中外,土崩瓦解,犹不以为虞。
但锐意于稽古之事,以为制定则天下自平。
乃日夜讲求制礼作乐,附会六经之说,不复省政事,制作未毕而身已为戮矣。
此其识真三尺童子之不若。
语云"今之愚也,诈而已矣。"
若莽者,其诈也,愚而已矣。
王莽时起兵者皆称汉后
汉自高、惠以后,贤圣之君六七作,深仁厚泽,被于人者深。
即元、成、哀三帝稍劣,亦绝无虐民之政。
只以运祚中衰,国统频绝,故王莽得乘便窃位。
班彪所谓"危自上起,伤不及下。"
故虽时代改易,而民心未去。
加以莽政愈虐,则思汉之心益坚。
王常曰:"莽政令苛酷,失天下心,民之讴吟思汉,非一日也。"
"常传"
郑兴说更始曰:"天下同苦王氏虐政,而思高祖之旧德。"
"兴传"冯衍说廉丹曰:"海内淆乱,人怀汉德,甚于诗人之思召公也。"
"衍传"冯异说光武曰:"天下同苦王氏,思汉久矣。"
"异传"
历观诸说,可见当日之民心也。
故群雄之起兵者,无不以刘氏举号。
刘圣公在平林群盗中,为安集掾,军虽众而无所统一,诸将以圣公本汉裔,遂立为天子,建元曰"更始"。
更始初都洛阳,将大封功臣,朱鲔以为高祖约"非刘氏不王",是诸将初起事,即守汉祖法也。
"更始传"赤眉樊崇起兵已屡胜,闻更始立,即往洛阳降。
后仍亡归,因齐巫言城阳景王云:"当为县官,何故作贼?"遂奉刘盆子为帝。
"刘盆子传"
平林人方望谓弓林等曰:"王莽篡夺而孺子婴尚在,今皆云刘氏更当受命,婴故汉主也。"
乃求得婴立之。
"光武传"
卜者王郎伪称成帝子子舆,有赵王子林欲立之,会赤眉将至,林乃宣言:"赤眉来,当立子舆为帝。"
以观众心,百姓果信之,遂立郎于邯郸。
于是赵国以北,辽东以西,皆从风而靡。
"王郎传"
卢芳因人心思汉,乃诡自称武帝曾孙刘文伯,谓"曾祖母,匈奴谷蠡浑邪王之姊,为武帝后,生三子。 遭江充之乱,小子"么子"回卿流出在外,再传生文伯。"
以此诳惑人。
诸豪杰以其为刘氏子孙,遂立为上将军。
使人与匈奴通和。
匈奴即立芳为帝。
而是时五原人李兴、朔方人田飒、代郡人石鲔等各自起兵者,闻芳系汉后,即迎入塞奉之。
"芳传"
刘永亦汉后,更始封为梁王。
更始败,永据睢阳起兵,遣使拜董宪、张步为王。
宪、步本特起,不借刘氏为号者,以永系汉后,遂受其爵命,为之尽力。
"永及张步等传"
公孙述虽自帝于蜀,然其先亦借辅汉起事。
时宗成、王岑皆以应汉为将军,述在成都迎之,而成等暴掠,述乃谓少年曰:"天下同苦新室思汉,故闻汉将到,即迎之。 今反肆虐,此寇贼,非义兵也。"
乃使人诈称汉使者自东方来,假述辅汉将军益州牧印绶,遂击破成等,自立为蜀王,寻称帝。
"述传"
隗嚣后虽割据天水诸郡,然初起时,亦思奉汉,因王莽尚在长安,隔更始不得通,即立高帝庙,称臣奉祠。
莽死,更始至长安,嚣即入谒,见更始政乱,遂逃归。
后又受光武将邓禹所封官号,并遣子入侍。
末年,惑于王元之说,始怀贰志。
"嚣传"历观诸起事者,非自称刘氏子孙,即以辅汉为名。
可见是时人心思汉,举天下不谋而同。
是以光武得天下之易,起兵不三年,遂登帝位,古未有如此之速者,因民心之所愿,故易为力也。
王莽自杀子孙
王莽妻生四子:宇、获、安、临,其名也。
王获:哀帝时,莽退就国。
获杀奴,莽切责获,迫令自杀。
王宇:及平帝立,莽秉政,虑帝母卫姬及舅卫宝、卫元入朝挠己权,遂建议奉六宗者不顾私亲,但封以爵号而不许入京师。
莽子宇心窃非之,乃与师吴章及妇兄吕宽窃议,章以莽不可谏而好鬼神,当为变怪惧之。
宇即使宽夜持血洒莽门,为门吏所发,莽执宇送狱,饮药死。
宇妻怀子系狱,俟产后亦杀之。
此未居摄以前,托大义灭亲之说以立名也。
王临:僭位后,以安有疾,立临为太子。
而莽妻以数哭子失明,莽使临侍养妻。
侍儿原碧者,旧为莽所幸。
至是临又通焉。
惧事泄,谋杀莽。
适以事贬出外第,而莽妻病,临寄书于母"书曰:"上于子孙至严,前长孙、中孙年俱三十而死。 今臣临复适三十,诚恐一旦不保中室,则不知死命所在!"",为莽所见,中有怨望语,莽疑之,收原碧考问,具得谋逆状。
莽欲秘之,乃杀考问者,而赐临药,临不肯饮,自刺死,并其妻亦自杀。
王安:是月,安亦病死。
王宗:已而莽孙宗,自画容貌,服天子衣冠,刻三印。
其母舅吕宽家徙合浦,宗又私与通书。
事发,宗亦自杀。
王光:又其子兄子光,少孤。
莽旧尝敬事寡嫂,抚光以立名。
莽僭位后,光私嘱执金吾窦况,为之杀人。
莽闻之大怒,切责光。
光母谓光曰:"汝自视孰与长孙、中孙"即宇、获二人也"。"
遂母子俱自杀。
是莽三子一孙一从子皆为莽所杀,其意但贪帝王之尊,并无骨肉之爱也。
王莽引经义以文其奸
王莽僭窃,动引经义以文其奸。
居摄时,使群臣奏曰:"周成王幼小,不能修文武之烈,周公摄政,则周道成,不摄则恐失坠天命。 故君奭篇曰‘我嗣子孙,大不克共上下,遏失前人光,在家不知命不易,天应棐谌,乃亡队命。 ’"召公为保,周公为师,相成王为左右。 召公不悦,周公作君奭以告之。 奭,召公名也。 尊而呼之,故曰君也。 言我恐后嗣子孙大不能恭承天地,绝失先王光大之道,而不知受命之难。 天所应辅,唯在有诚,所以毋失其命也。 棐,辅也。 谌,诚信也。 队,坠也。 "此言周公服天子衮冕,南面朝群臣,发号施令,常称王命。 召公不知其意,故不悦也。 书逸嘉禾篇曰:‘周公奉鬯"祭祀用酒"立于阼阶,延登,赞曰"祭祝之辞":“假王莅政,勤和天下。"
’此周公摄政,赞者所称也。”
又"康诰篇:‘王若曰:“孟侯,朕其弟,小子封。"
’"孟侯者,言为诸侯之长也。 封者,卫康叔名。 即诸侯之长者,即朕之弟,康叔也。 "此周公居摄称王之文也。”
"查汉书王莽传,本段乃王莽上奏太后所言。 "
平帝疾,莽又作策,请于泰畤"祭祀天地的祭坛",戴璧秉圭,愿以身代。
藏策金縢,置于前殿,敕诸公勿敢言。
"尚书:武王病,周公祝于三王,愿以身代,祝文为史官收于金匮。 "
又以汉高庙为文祖庙,取虞书受终文祖之意。
此皆援尚书以行事也。
又引"礼记明堂曰:‘周公朝诸侯于明堂,天子负斧扆南面而立。 ’"诸侯朝见,天子背窗南面而立,以示君位。 "此言周公践天子位,朝诸侯,制礼作乐,而天下大服也。"
"本段与首段同在"群臣奏曰",赵翼割裂原文,盖本段引自礼记,首段引自尚书,以类其叙也。 "
莽又欲定封建之制,引"礼记王制千七百余国,是以孔子孝经曰:‘不敢遗小国之臣,而况于公侯伯子男乎!’于是封爵,高者为侯伯,次为子男。 此引礼记、孝经以文其奸也。 又引“孔子作春秋,至于哀公十四年而一代毕,协之于今,亦哀之十四也。"
谓哀帝六年、平帝五年,至莽居摄三年,共年十四。
此引春秋以文其奸也。
其侮圣言以济其私也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