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九五查询
古籍史书
老黄历
免责说明:本站内容全部由九五查询从互联网搜集编辑整理而成,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冒犯,请联系我们删除。
Copyright © 2024 95cx.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九五查询(95cx.com)鄂ICP备2022010353号-6
免责说明:本站内容全部由九五查询从互联网搜集编辑整理而成,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冒犯,请联系我们删除。
Copyright © 2024 95cx.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九五查询(95cx.com)鄂ICP备2022010353号-6
任官
甲辰十一月辛酉,太祖谓中书省臣曰:"立国之初,致贤为急。 中书百司纲领总率群属,须择贤者与之共理。 但任人之道,小大轻重,各适其直。 若委重于轻,是以栱桷而为梁栋。 委大于小,是以钟庾而盛斗筲。"
省臣对曰:"人有才者,施于任使,宜无不可。"
太祖曰:"莫邪之利,能断犀象,以之断石,则必缺。 麒麟之驶,能致千里,以之服耒,则必蹶。 要必处之得其宜,用之尽其才可也。"
丙午正月,是月,命中书省臣录用诸司劾退官员。
省臣傅瓛等曰:"今天下更化,庶事方殷,诸司官吏非精勤明敏者,不足以集事。 此辈皆以迂缓不称职为法司劾退,岂宜复用?"太祖曰:"人之才能各有长短,故治效亦有迟速。 夫质朴者多迂缓,狡猾者多便给。 便给者虽善办事,或伤于急促,不能无损于民。 迂缓者虽于事或有不逮,而于民则无所损也。"
吴元年十二月,是月,太祖以山东郡县既下,命官往抚辑之。
谕之曰:"百姓安否在守令,守令之贤者以才德。 有才则可以应变集事,有德则足以善治。 为治之道,亦有难易。 当天下无事,民妞于奢纵,治化为难。 及更丧乱,斯民凋敝,抚绥尤难。 元之所以致乱者,虽上失其操柄,亦州郡官吏不得其人。 懦者不立,流于纵弛。 强者急遽,发于暴横。 又皆以胡人为之长,不惟尸位而已,反为奸吏愚弄,假威窃权,以生乱阶。 今山东郡县新附之民望治,犹负疾者之望良医。 医之为术,有攻治,有保养。 攻治者伐外邪,保养者扶元气。 今民出丧乱,是外邪去矣,所望休养生息耳。 休养生息,即扶元气之谓也。 汝等今有守令之寄,当体予意,以抚字为心,毋重困之。"
洪武元年正月辛丑,天下来朝府州县官陛辞。
太祖谕之曰:"天下初定,百姓财力俱困,譬犹初飞之鸟不可拔其羽,新植之木不可摇其根,要在安养生息之。 然惟廉者能约己而利人,贪者必浚人而厚己。 况人有才敏者或泥于私,善柔者或昧于欲,此皆不廉害之也。 尔等当深戒之。"
四月癸亥,置山东行中书省,调江西参政汪广洋为山东参政。
以翰林学士陶安为江西参政。
太祖因谓安曰:"朕渡江之初,卿首率父老见于军门,为朕敷陈王业,论当世之务,深合朕心。 由是朝夕相近,幕府军旅之事裨益良多。 继入翰林,益闻谠论。 今调汪广洋为山东参政,而江西乃上游都会,可以代之者宜莫如卿,其为我抚治之。"
安对曰:"臣以微陋,叨蒙甄录,俾居左右,幸望过矣。 今复委以重任,恐付托不效,有负上恩。"
太祖曰:"躬擐甲胄,决胜负于两阵之间,此武夫之事,非儒生所能。 至若承流宣化,绥辑一方之众,此儒者之事,非武夫所能也。 朕之用人,用其所能,不强其所不能。 卿才宜膺是任,故以授卿,我岂私卿一人而不爱一方乎?"安乃顿首受命。
闰七月辛酉,广东何真率其官属入朝,诏授真江西行省参政。
太祖谕之曰:"天下纷争,所谓豪杰有二:易乱为治者,上也;保民达变,识所归者,次也。 负固偷安,流毒生民,身死不悔,斯不足论矣。 顷者师临闽越,卿即输诚来归,不烦一旅之力,使兵不血刃,民庶安堵,可谓识时达交者矣。"
真叩头谢曰:"昔者武王代暴救民,诸侯不期而会者八百。 今主上除乱以安天下,天命人归,四海是从。 臣本蛮邦之人,始者逢乱,不过结聚乡民,为保生之计,实无他志。 今幸遇大明丽天,无幽不烛,臣愚岂敢上违天命。"
太祖曰:"夫能不贾祸于生灵者,必世享其泽。 朕嘉以忠诚,念江西地近广东,是用特授尔江西行省参政,以表来归之诚。 古云:‘令名,德之舆也。 ’卿令名已著,尚懋修厥德,以辅我国家。"
八月丙子,太祖谓中书省臣曰:"任人之道,因材而授职。 譬如良工之于木,大小曲直,各当其用,则无弃材。 夫人亦然,有大器者或乏小能,或有小能,不足以当大事。 用之者,在审察其宜耳。 骅骝之材,能历险致远,若使攫兔,不如韩卢。 铅刀之割,能破朽腐,若解全牛,必资利刃。 故国家用人,当各因其材,不可一律也。 不能,则人材不得尽其用,而朝廷有乏人之患矣。"
洪武二年二月庚寅,太祖谓廷臣曰:"累黍可以成寸,积善可以成德。 故小善可以成大善,小恶必至成大恶。"
又曰:"积善如积土,久而不已,则可以成山。 积恶如防川,微而不塞,必至于滔天。 卿等皆时之俊乂,与朕康济天下,虽有小善,朕必录之,若有不善,勿吝速改。 人能改过迁善,如镜之去垢,光辉日增。 不然,则终身蒙蔽,罪恶日积,灾咎斯至矣。 可不戒哉?"
五月癸丑,置福建行省。
以福、汀、漳、泉、建宁、邵武、兴化、延平八府隶之。
命中书省参政蔡哲为参政。
太祖谕之曰:"君子立身行己,莫先于辨义利。 夫义者,保身之本。 利者,败名之源。 常人则惟利是趋,而不知有义。 君子则惟义是守,而竟忘乎利,此所以异于常人者也。 福建地微大海,民物富庶,番舶往来,私交者众。 往时官吏多为利訹,陷于罪戾。 今命卿往,必坚所守,毋蹈其罪。"
哲对曰:"臣以菲薄,叨承恩命,敢不尽公以报。"
太祖曰;"公,即无私义之谓也。 私,即亡公利之谓也。 要公之一字,亦未易言。 此心如止水明镜,无分毫私意累之,然后揆事度物,廓然无滞。 若位胸中微有芥蒂,即不得为公矣,卿宜勉之。"
八月己巳,太祖令吏部定内侍诸司官制。
谕之曰:"朕观《周礼》所记,未及百人。 后世至逾数千,卒为大患。 今虽未能复古,亦当为防微之计。 古时此辈所治,止于酒浆、醯醢、司服、守祧数事。 今朕亦不过以备使令,非别有委任,可斟酌其宜,毋令过多。"
又顾谓侍臣曰:"此辈自古以来,求其善良,千百中不一二见。 若用以为耳目,即耳目蔽矣,以为腹心,即腹心病矣。 驭之之道,但当戒饬,使之畏法,不可使之有功。 有功则骄恣,畏法则检束,检束则自不为非也。"
洪武四年正月己卯,御史台进拟宪纲四十条,太祖览之,亲加删定,诏刊行。
因谓台臣曰:"元时任官,但贵本族。 轻中国之士,南人至不得入风宪,岂是公道。 朕之用人,惟才是使,无间南北。 风宪乃朕耳目,任得其人,则自无壅蔽之患。"
殿中侍御史唐铎对曰:"臣闻元时遣使宣抚百姓,初出之日,四方惊动。 及至,略无所为而出。 百姓为之语曰:‘奉使宣抚,问民疾苦。 来若雷霆,去若败鼓。 ’至今传以为笑。 今陛下一视同仁,任官惟贤,尤重风宪,明立法度。 所以安百姓,兴太平,天下幸甚。 臣等敢不精白一心,钦承圣意。"
四月辛卯,大祖谓中书省臣曰:"或言刑名、钱谷之任,宜得长于吏材者掌之。 然吏多狡狯,好舞文弄法,故悉用儒者。 且自古以来,兴礼乐,定制度,光辅国家,成至治之美,皆本于儒。 儒者知古今,识道理,非区区文法吏可比也。 然今所用之儒,多不能副朕委任之意,何也?岂选任之际不得实材钦?朕每遇事,无不究心。 近调兵北征沙漠,西取川蜀,兵未出门,连夜不寝。 身虽不往,而心则往矣。 惟恐委任非当,或规画未善,不能了事。 卿等为朕股肱,于铨材授任,亦当夙夜究心,苟非其材,勿轻选任。"
五月丁巳,以李守道、詹同为吏部尚书。
谕之曰:"吏部者,衡鉴之司。 鉴明,则物之妍媸无所遁。 衡平,则物之轻重得其当。 盖政事之得失在庶官,任官之贤否由吏部。 任得其人,则政理民安。 任非其人,则瘝官旷职。 卿等居持衡秉鉴之任,宜在公平,以辨别贤否。 毋但庸庸碌碌,充位而已。"
洪武七年正月度午,吏部奏主事员多,欲改主事王性任户部。
太祖不许,曰:"自古设官分职,以理庶务,政有烦简,故官有多寡,当因时制宜,岂得尽拘一律乎?况初入仕者,政非素习,事何由治,职何由称哉?自今六部官毋得轻调,如有年老者,就本部升用。"
六月戊午,汰北方府州县官。
太祖命吏部臣曰:"古称任官惟贤材,凡郡得一贤守,县得一贤令,足以致治。 如颖川有黄霸、中牟有鲁恭,何忧不治!今北方郡县有民稀事简者,而设官与烦剧同,禄入供给未免疲民,可量减之。"
于是吏部议减北方府州县官三百八人。
洪武九年六月乙未,莒州日照县知县马亮考满入觐。
州上其考曰:"无课农兴学之绩,而长于督运。"
吏部以闻。
太祖曰:"农桑,衣食之本。 学校,风化之原。 皆守令先务,不知务此,而曰长于督运,是弃本而务末,岂其职哉?苟任督责以为能,非恺悌之政也。 为令而无恺悌之心,民受其患者多矣。 宜黜降之,使有所惩。"
庚戌,山西汾州平遥县主簿成乐官满来朝,本州上其考曰:"能恢办商税。"
吏部以闻。
太祖曰:"地之所产有常数,官之所取有常制。 商税自有定额,何俟恢办?若额外恢办,得无剥削于民?主薄之职,本佐理县政,抚安百姓,岂以办课为能?若止以办课为能,其他不见可称,则失职矣。 州之考非是。 尔吏部其移文讯之。"
洪武十年七月甲申,置通政使司,掌出纳诸司文书、敷奏、封驳之事。
时官制初立,太祖重其任,颇难其人。
刑部主事曾秉正,新擢陕西参政,未行,太祖遂命秉正为通政使。
以应天府尹刘仁为左通政。
谕之曰:"壅蔽于言者,祸乱之萌。 专恣于事者,权奸之渐。 故必有喉舌之司,以通上下之情,以达天下之政。 昔者虞之纳言,唐之问下者,皆其职也。 今以是职命卿等,官以通政为名,政犹水也,欲其常适,无壅遏之患。 卿其审命令以正百司,达幽隐以通庶务。 当执奏者,勿忌避。 当驳正者,勿阿随。 当敷陈者,无隐蔽。 当引见者,无留难。 毋巧言以取容,毋苛察以邀功,毋谗间以欺罔。 公清直亮,以处厥心,庶不负委任之意。"
秉正等顿首谢曰:"臣等驽钝,幸蒙圣眷,膺兹重任,敢不尽心,图报万一。"
洪武十一年正月,是月,征天下布政使司官及各府知府来朝。
太祖谓廷臣曰:"古者帝王治天下,必广聪明以防壅蔽。 今布政使司官,即古方伯之职。 各府知府,即古刺史之职。 所似承流宣化,抚安吾民者也。 然得人则治,否则瘝官旷职,病吾民多矣。 朕今令之来朝,使识朝廷治体,以警其玩愒之心。 且以询察言行,考其治绩,以观其能否。 苟治效有成。 即为贤材。 天下何忧不治。"
廷臣对曰:"皇上忧民之切,任官之重,此尧舜询事考言之道。"
三月丁丑,河间府知府杨冀安等考绩来朝。
太祖命吏部曰:"考绩之法,所以旌别贤否,以示劝惩。 今官员来朝,宜察其言行,考其功能,课其殿最,第为三等。 称职而无过者为上,赐坐而宴。 有过而称职者为中,宴而不坐。 有过而不称职者为下,不预宴,序立于门,宴者出,然后退。 庶使有司知所激劝。"
洪武十六年六月辛巳,太祖与侍臣论用人之道。
太祖曰:"人主以明为治,而不自用其明,当取众人之见以为明。 夫爝火之光,岂胜于烈炬?众人之见,必广于一人。 故用天下之贤材以为治,使天下之情幽隐毕达,则明无不照,而治道成矣。 苟自作聪明而不取众长,欲治道之成,不可得也。"
洪武十三年九月丙午,始置四辅官,告太庙,以王本、杜佑、龚敩为春官,杜敩、赵民望、吴源为夏官。
敕曰:"昔之耕莘者为政,社稷永安。 筑岩者在朝,君仁民康。 二臣继出于殷商,致君六百年之大业。 是贤者虽处同出异,其忠君济民之道则一。 朕政有未周,化有未洽,访近臣而求士,故召尔等来朝,命为四辅官,兼太子宾客。 位列公、侯、都督之次,必欲德合天人,均调四时,以臻至治,其敬慎之。"
十二月,是月,吏部奏,天下郡县所举聪明正直、孝弟力田、贤良方正、文学才干之士至京者八百六十余人。
太祖命各授以官,因谕之曰:"人之才能,少得全备。 如宽厚慈祥者,使之长民。 勤敏通达者,使之集事。 量能授官,庶有成绩。 若使才不称职,位不达才,国家虽有褒德录贤之名,而无代天理物之实,非所以图治也。 尔其审之。"
于是授职各有差。
洪武十四年十一月甲辰,太祖召吏部兵部臣,谕之曰:"三代学者无所不集习,故其成材,文武兼备。 后世九流判立,士习始分。 服逢掖者或不闲于武略,被介胄者或不通于经术。 兼之者,其惟达材乎!三代而下,若诸葛孔明、羊祜、杜预、李靖辈,文武兼资,难概以一律。 夫木直者可以中绳,曲者可以中矩。 人有学问,则亦何事不可为也。 今武臣子弟,朕尝命之讲学,其间岂无聪明贤智有志于学者,若概视为武人不用,则失之矣。 卿等其审择用之。"
洪武十五年四月癸卯,以儒士吴颙为国子监祭酒。
太祖谕之曰:"国学者,天下贤材所萃,而四方之所取正,必师道严而后模范正。 师道不立,则教化不行,天下四方何所取则?卿宜崇重道义,正身率下,俾诸生有所模范。 若徒以文辞为务,记诵为能,则非所以教矣。 为夫钟鼓扬则闻于远,德义著则人乐从。 尔其慎之,勉副朕意。"
洪武十七年七月壬子,吏部奏考满官二员绩最当迁。
太祖曰:"任官之法,考课为重。 唐虞、成周之时,所以野无遗贤,庶绩咸熙者,用此道也。 若百司之职,贤否混淆,无所惩劝,则何以为政?故鉴物必资于明镜,考人当定以铨衡。 尔等考覆,务存至公,分别臧否,必循名责实。 其政绩有异者,即超擢之,庶几贤者在位,而人有所劝矣。"
洪武十八年八月丙辰,太祖御华盖殿,与群臣论及治天下之道。
文渊阁大学士朱善进曰:"古者人主致治,重在任人。 盖择众贤为耳目,则听视周乎四海。 任众智为计虑,则利泽施于万民。 今天下太平,惟选任贤材,宜留圣虑。"
太祖曰:"然。 任人之道,当严于简择,简择严,则庸鄙之人不进。 当专于任使,任使专,则苟且之意不行。 然必贤者乃可以专任之,非贤而专任者,必生奸也。 是以任人为难。 然人亦有谨于始而怠于终者,亦有过于前而改于后者,则固不能保始终。 惟终始如一者,其怀忠报国之心坚如金石,安得不任之?若臣诈似信、怀奸若忠者,决不可任也。"
洪武二十一年正月戊寅,召前诸城知县陈允恭于云南。
太祖谕吏部臣曰:"为国以任人为本,作奸者不以小才而贷之。 果贤者,不以小庇而弃之。 奸者必惩,庶不废法。 宥过而用,则无弃人。 陈允恭前任诸城,以薄书之过谪戍云南,比有言其治县时能爱民。 夫长民者能爱民,虽有过,可用也。"
于是召允恭还复其官。
洪武二十二年九月戊辰,太祖御奉天门。
廷臣有言,比来儒士起自田里,而擢用骤峻,非朝廷爱重名爵之意。
太祖曰:"朝廷爵禄,所以待士,彼有卓越之才,岂可限以资格?朕但期得贤,名爵非所怀。 若曰起自田里,不当骤用,如伊尹在莘野,孔明在陇中,一旦举之,加于朝臣之上,遂至建功立业,何尝拘于官职?朕所患不得贤耳,诚得贤而任之,品秩非所限也。"
洪武二十三年八月辛酉,给事中有荐士者。
太祖问宜何官,对曰:"宜牧民。"
又问其所长,对曰:"其人才高年力少,勇于敢为。"
太祖曰:"才高者多过中,勇敢者少循理。 遽使牧民,未见其可。 夫素操刀者乃可使割,善制锦者乃可使裁。 素未学而欲使入政,可乎?后生年少,未尝历练,恃才轻忽,用其血气之勇,鲜有不生事扰民者。 且令就学,以养其德性,变化气质,俟学成用之。"
洪武二十四年七月甲寅,太祖与群臣论治道,谕之曰:"构大厦者必资于众工,治天下者必赖于群才。 然人之才有长短,亦犹工师之艺有能否。 善斲木者不能攻石,善断"斲"轮者不能为舟。 若任人之际量能授官,则无不可用之才矣。 卿等皆朕股肱耳目,宜为朕广求贤才,以充任使,毋求备于一人可也。"
太祖谕吏部臣曰:"用人之道,在于随材任使,则天下无弃人矣。"
又曰:"观人之法有数等:材德俱优者,上也。 材德不及者,其次也。 材有余而德不足,又其次也。 苟二者俱无,此不足论也矣。 若逐势变移,好作成福,言是而行非,此小人,不可用也。"
守法
甲辰三月丁卯,太祖谓廷臣曰:"剽悍骄暴,非人之性也,习也。 苟有礼法以一之,则剽悍者可使善柔,骄暴者可使循帖。 若踶跂之马,调御有道,久则自然驯熟。 属兹草创,苟非礼法,人无所守,故必当以此洗涤渐染之习。 然制礼立法非难,遵礼守法为难。 人知遵礼,自无暴悍。 能守法,则不至暴悍。 夫三尺童子,至弱也,遇强暴而不敢欺者,以有礼法故耳。 方今所当急者,此为先务,不可后也。"
吴元年十一月壬寅,太祖谓省台官曰:"近代法令极繁,其弊滋甚。 今之法令,正欲得中,毋袭其弊。 如元时,条格烦冗,吏夤缘出入为奸,所以其害不胜。 且以七杀言之,谋杀、故杀、斗殴杀,既皆死罪,何用如此分析?但误杀有可议者,要之与戏杀、过失杀亦不大相远。 今立法,正欲矫其旧弊,大概不过简严。 简则无出入之弊,严则民知畏而不敢轻犯。 尔等其体此意。"
十二月甲辰,太祖谕群臣曰:"读书所以穷理,守法所以持身。 故吏之称循良者不在于威严,在于奉法循理而已。 卿等既读书,于律亦不可不通。 大抵人之犯法者,违理故也。 君子守理,故不犯法。 小人轻法,故蹈重刑。 今卿等各有官守,宜知所遵。"
洪武二十八年一月戊子,刑部臣奏,律条与条例不同者,宜更定,俾所司遵守。
太祖曰:"法令者,防民之具,辅治之术耳,有经有权。 律者,常经也。 条例者,一时之权宜也。 朕御天下将三十年,命有司定律久矣,何用更定。"
求言
戊戌十二月庚辰,太祖自宣至徽,召故老耆儒,访以民事。
有偷士唐仲实、姚琏者来见。
太祖问之曰:"丧乱以来,民多失业,其心望治,甚于饥渴,吾深知之。"
仲实对曰:"自大军克复,民获所归矣。"
又问曰:"邓愈筑城,百姓怨否?"仲实对曰:"颇怨。"
太祖曰:"筑城以卫民,何怨之有?必愈所为迫促,以失人心。"
即命罢之。
又问:"尔能博通今古,必谙成败之迹。 若汉高祖、光武、唐太宗、宋太祖、元世祖,此数君者,平一天下,其道何如?"仲实对曰:"此数君者,皆以不嗜杀人,故能定天下于一。 主公英明神武,兼数君之长,驱除祸乱,未尝妄杀,出民膏火,措之于衽席之上。 开创之功,超于前代。 然以今日观之,民虽得所归,而未遂生息。"
太祖曰:"此言是也。 我积少而资多,取给于民,甚非得巳。 然曾为军需所用,未尝以一毫奉己。 民之劳苦,恒思所以休息之,曷尝忘也。"
仲实对曰:"诚如是,民之生息可待矣。"
太祖曰:"有不便者,盍尽言之。"
仲实等皆拜谢,乃赐诸父老布帛,抚慰之而去。
甲辰四月庚子,太祖谓徐达等曰:"人之行事,固欲尽善。 然一时智虑未周,及既行之后,思之有未尽善,亟欲更之,已无及矣。 与其追悔于既往,曷若致谨于初。 大抵更涉世故则智明,久历患难则虑周。 近日纪纲法度粗若有绪,其间有未尽善者,诸公宜执正论,亟为更张。 庶几上下之间,各得其便。 苟有不善,岂徒予之过,亦汝等之责也。"
六月戊戌,太祖谓廷臣曰:"治国之道,必先通言路。 言犹水也,欲其长流。 水塞,则众流障遏。 言塞,则上下壅蔽。 今予以一人而酬应上下之务,非兼听广询,何以知其得失?《诗》曰:‘先民有言,询于刍荛。 ’夫刍荛,至贱者也,古人尚取于其言。 况左右、前后之人与共事者,岂无一得之长乎?诸公有所建明,当备陈之。"
戊午,太祖谓谕朝臣曰:"国家政治得失,生民之休戚系焉。 君臣之间,各任其责,所行未当,速改,不宜有所隐避。 若隐避不言,相为容默,既非事君之道,于己亦有不利。 自今宜各尽乃心,直言毋隐。"
洪武元年正月壬午,太祖谕群臣曰;"忠臣爱君,谠言为国。 盖爱君者有过必谏,谏而不切者,非忠也。 为国者遇事必言,言而不直者,亦非忠也。 比来朕每发言,百官但唯诺而巳。 其间岂无是非得失,而无有直言者,虽有不善,无由以闻。 自今宜尽忠谠,以匡朕不逮。 若但唯唯,非人臣事君之义也。"
二月己未,太祖谕侍御史文原吉等曰:"比来台臣又无谏诤,岂朝廷庶务皆尽善,抑朕不能听受,故尔嘿嘿乎?尔等以言为职,所贵者忠言。 忠言日闻,有益于天下国家。 若君有过举,而臣不言,是臣负君。 臣能直言,而君不纳,是君负臣。 朕每思一介之士,于万乘之尊,其势悬绝。 平居能言,奏对之际,或畏避不能尽其词,或仓卒不能达其意。 故尝霁色以纳之,惟恐其不尽言也。 至于言无实者,亦略而不究。 盖见秦汉以来季世末主,护短恶谏,诛戮忠直。 人怀自保,无有为言者。 积咎愈深,遂至不救。 夫日月之行,犹有薄食,人之所为,安能无过?惟能改过,便可成德。"
原吉对曰:"陛下此心,即大禹好闻善言,成汤不吝改过之心也。 言而无实,略之不究,尤见天地之量。"
太祖曰:"有其实,而人言之,则当益勉于善。 无其实,而人言之,则当益戒于不善。 但务纳其忠诚,何庸究其差谬。"
洪武七年八月辛丑,北平按察司副使刘松言,宛平驿当要道,而驿马之数与非要道之驿同,宜减他驿马,以增宛平驿。
太祖可其奏。
顾谓侍臣曰:"驿传劳逸不均,甚为民弊。 松以为言,民获惠矣。 朕以一身任天下之事,闻见计虑,岂能周遍?尔等宜体此,竭心为朕访察民间利病,何事当兴,何事当革,具为朕言。 朕当行之,毋为容默,但保禄而已。"
侍臣对曰:"陛下乐从直言,天下之福也。"
洪武九年六月壬寅,太祖谕侍臣曰:"舍己从人,改过不吝,帝王之美事。 故大禹以五声听治,为铭于《笋簴》曰:教我以道者,击鼓。 教我以义者,击钟。 以事者,振择。 以忧者,击磬。 以狱者,挥鞀。 禹,圣人也,虚己求言,如此之切,故闻善言则拜。 朕乐闻嘉谟,屡敕廷臣直言无讳,至今少有以启沃朕心者。"
侍臣对曰:"陛下聪明天纵,孜孜为治,事无缺失。 群臣非不欲言,但无可言者。"
太祖曰:"朕日总万几,安能事事尽善?所望者,左右之臣尽忠补过耳。 如卿所言,非朕所望也。"
侍臣顿首谢。
十二月丙辰,太祖谕群臣曰:"朕每事必详审而后行,既行而又有相妨者,以一人之智虑欲周天下之事情,固知其难当。 事机丛脞,左右之人能竭尽诚意相与可否,岂不事皆尽善,人受其惠?若固位偷安,默而不言,自谓得计,殊不知百世之下,难逃清议,如张禹、孔光之徒,岂不惜哉?"群臣皆顿首。
洪武十年六月丁巳,太祖谕中书省臣曰:"清明之朝,耳目外通。 昏暗之世,聪明内蔽。 外通则下无壅遏,内蔽则上如聋瞽。 国家治否,实关于此。 朕常患下情不能上达,得失无由以知,故广言路以求直言。 其有言者,朕皆虚心以纳之。 尚虑微贱之人敢言而不得言,疏远之士欲言而恐不信,如此则所知有限,所闻不广。 其令天下臣民,凡言事者,实封直达朕前。"
洪武二十三年十一月戊午,太祖谕兵部试尚书茹玮等曰:"朕虚心待人,汝等当思尽言,不宜容默。 天下之事,一人虑之不足,众人计之有余。 苟惟依阿承顺,无所建明,非有利于天下也。"
玮等皆顿首谢。
纳谏辛丑七月甲子,太祖视事东阁。
时天热坐久,汗湿衣,左右更衣以进,皆经浣濯者。
参军宋思颜曰:"臣见主公躬行节俭,旧衣皆浣濯更进,禹之恶衣服,诚无以加矣,真可以示法于子孙也。 臣思主公今日如此,而后或不然,愿始终如此。"
太祖喜曰:"思颜之言甚善。 他人能言,或惟及于目前,而不能及于久远。 或能及其已然,而不能及于将然。 今思颜见我能行于前,而虑我不能行于后,信能尽忠于我也。"
乃赐之币,以彰其直。
复谓思颜曰:"汝在前朝颇有善誉,为主者不能知汝。 及归于我,数进谠言,斯固可嘉。"
思颜又曰:"近句容有虎为害,公既遣人捕获之,今豢养民间,饲之以犬,无益。"
太祖欣然,即命取二虎并一熊皆杀之,分其肉赐百官。
甲辰三月戊辰,太祖御戟门,省臣以所定官制班次图进。
太祖览毕,因论及选谏议之官,曰:"论道经邦,辅弼之臣。 折冲御侮,将帅之职。 论思献纳,侍从之任。 激浊扬清,台察之司。 此数者,朝廷之要职也。 至于绳愆纠缪,拾遗补过,谏诤之臣,尤难其人。 抗直者或过于矫激,巽懦者又无所建明。 必国尔忘家、忠尔忘身之士方可任之。 不然,患得患失之徒,将何所赖也。"
洪武元年正月己卯,太祖谕群臣曰:"吾观史传所载历代君臣,或聪明之君乐闻忠谠,而臣下循默奸、不尽其诚者有之。 或臣下不欺,能抗言直谏,而君上昏愚骄暴、饬"饰"非拒谏者有之。 臣不谏君,是不能尽臣职。 君不受谏,是不能尽君道。 臣有不幸言不见听而反受其责,是虽得罪于昏君,然有益于社稷人民也。 若君上乐于听谏,而臣下善于进谏,则政事岂有不善,天下岂有不治?乃知明良相逢,古今所难。"
洪武六年三月乙卯,太祖谓群臣曰:"昔唐太宗谓,人主自贤,臣不匡正,欲不危败,岂可得也?朕观汤以从谏弗咈而兴,纣以饰非拒谏而亡,兴亡之道,在从谏与咈谏耳。 大抵自贤者必自用,自用,则上不畏天命,下不恤人言,放僻邪侈,不亡何待?从谏者则乐善,乐善,则正人日亲,憸人日远,号令政事必底于善,故未有不兴者。 太宗英杰之主,有见乎此,纳言如流,小大必采,故能致贞观之治。 朕于卿等深有所望,勿怀顾忌而忘尽言。"
洪武八年五月庚申朔,太祖谓侍臣曰:"人君深居高位,恐阻隔聪明,过而不闻其过,阙而不知其阙。 故必有献替之臣、忠谏之士日处左右,以拾遗补阙。 言而是也,有褒嘉之美;言而非也,无谴责之患。 故人思尽职,竭其忠诚,无有隐讳。 如此,则嘉言日闻,君德日新,令闻长世,允为贤明。 至若昏庸之主,吝一己之非,拒天下之善。 全躯保禄之臣,或缄默而不言,或畏威而莫谏。 塞其聪明,昧于治理,必至沦亡而后已。 由此观之,能受谏与不能受谏之异也。"
洪武九年六月甲申朔,太祖谕侍臣曰:"朕观往古,任智自用之君,饰非拒谏,多取灭亡。 成汤改过不吝,故为三代盛王。 唐太宗屈己从谏,亦能致贞观之治。 此皆后世罕及也。 人君苟能虚己以受言,人臣能尽忠以进谏,则何事业不可成哉!"
洪武十五年八月己丑,山东肥城县知县许好问言:"报国莫知"如"荐贤,献忠莫如进谏。 臣既不能荐贤以报国,敢不进言以献忠?周有天下八百年,秦并周为正统,合四十余年而汉兴。 汉有天下四百余年。 隋平陈,混一天下,甫二十九年而唐兴。 唐有天下二百八十八年。 元起沙漠,入主中国,混一天下,八十余年,而圣朝隆兴。 先儒云,凡能混一天下,不及百年,皆为迭兴之闰位,乃知秦为汉闰,隋为唐闰,元为国朝之闰,亦已明矣。 伏愿陛下慎刑罚,昭劝惩,缓差徭,容直谏,致中和,以丕显文明之治,则皇祚传之万世,圣子神孙承继于无穷矣,岂特八百年而已哉!"太祖曰:"治乱相因,盛衰有时,虽出于气运一定之数,然亦由人事之所致也。 其间保民致治,国祚灵长,未有不由创业垂统,为子孙继述之基本。 其所以速致乱亡者,必反是。 鉴之往古,事有可征。 要之祈天永命,固有其道,修德慎罚,亦一端耳。 好问所言,颇合朕意。"
去谗佞
吴元年正月乙未,有省局匠告省臣曰:"见一老人语之曰:‘吴王即位三年,当平一天下。 ’问老人为谁,曰:‘我,太白神也。 ’言讫遂不见。"
省臣以闻。
太祖曰:"此诞妄不可信也。 若太白神果见,当告君子,岂与小人语邪?今后凡事涉怪诞者,勿以闻。"
九月乙未,太祖谕群臣:"大丈夫有志于功业者,必亲贤以广德。 盖正直相亲,则善日闻。 谗邪相近,则恶日染。 如王保保所信,多非正人。 有傅颖阳者,专为苛察细事,甚张威福,一"增"僧略不相礼,阴谮杀之。 信谗如此,岂持久之道乎?为人上者最忌偏听。 所谓偏听生奸,诚有是也。 信任奸邪,假声势以济其爱憎之私,何所不至!使人离心离德,功业岂能成立?"
洪武元年二月癸卯,太祖御奉天门,谓侍臣曰:"凡人之言,有忠谏者,有谗佞者。 忠谏之言,始若难听,然其有益,如药石之能济病。 谗佞之言始若易听,然其贻患,不可胜言。 夫小人之为谗佞也,其设心机巧,渐渍而入。 始焉必以微事可信者言于人主,以探其浅深。 人主苟信之,彼他日复有言,必以为其尝言者可信,将不复审察。 彼谗佞者因得肆其志,而妨贤病国,无所不至。 自古若此者甚多,而昏庸之君卒莫之悟,由其言甘而不道于耳故也。 惟刚明者审择于是非,信于公论,不偏信人言,则谗佞之口杜矣。"
八月甲午,有御史上言陶安隐微之过。
太祖曰:"朕素知安,安岂有此?且尔何由知之?"对曰:"闻之于道路。"
太祖曰:"御史但取道路之言以毁誉人,以此为尽职乎?"命中书省臣黜之。
省臣进曰:"御史当言路,言之有失,乞容之。"
太祖曰:"不然。 植桂木者必去螓蠹,长良苗者必芟稂莠,任正士者必绝邪人。 凡邪人之事君,必先结以小信,而后逞其大诈,此人尝有所言,朕不疑而听之,故今日乃为此妄言。 夫去小人当如扑火,及其未盛而扑之,则易为力,不然害滋大矣。"
竟黜之。
洪武三年十二月己巳,儒士严礼等上书。
太祖退朝,御西阁,因览礼所上书,谓侍臣曰:"汝等知古今,达事变。 且言元氏之得天下与所以失之故。"
或言世祖君贤臣忠以得之,后世君暗臣谀以失之。
或言世祖能用资而得之,后世不能用贤而失之。
或言世祖好节俭而得之,后世尚奢侈而失之。
太祖曰:"汝等所言,皆未得其要。 夫元氏之有天下,固有世祖之雄武。 而其亡也,由委任权臣,上下蒙蔽故也。 今礼所言不得隔越中书奏事,此正元之大弊。 人君不能躬览庶政,故大臣得以专权自恣。 今创业之初,正当使下情通达于上,而犹欲效之,可乎?杭州白塔,乃元时佞臣所作,以馅媚朝廷,今礼欲修之。 伯颜之有祠堂,因其初入临安,市不易肆,有德于民,故庙食焉。 今礼欲毁之。 宋之都杭,僻居一隅,非得已也。 朕都建康,抚定四方,经营方始,今礼又欲朕建都于杭,失居重驭轻之宜,皆妄言耳。 朕访求人才,欲得识时务俊杰而用之,今观礼所奏,诚未达时务者也。"
洪武十年五月,是月,有内侍以久事内廷,从容言及政事。
太祖即日斥遣还乡里,命终身不齿。
遂谕群臣曰:"自古贤明之君,凡有谋为,必与公卿大夫谋诸朝廷,而断之于己。 未闻近习嬖幸之人得与谋者。 况阍寺之人,朝夕在人君左右,出入起居之际,声音笑貌日接乎耳目,其小善小信,皆足以固结君心,而便僻专忍,其本态也。 苟一为所惑而不之省,将必假威福,窃权势,以干与政事。 及其久也,遂至于不可抑。 由是而阶乱者,多矣。 朕尝以是为鉴戒,故立法,寺人不过侍奉、洒扫,不许干预政事。 今此宦者,虽事朕日久,不可姑息,决然去之,所以惩将来也。"
群臣顿首称善。
洪武十三年五月辛丑,侍臣有言:"近御史周某上言兴利之事,此人心术不正,宜明正其罪。"
太祖曰:"然。 朕已命黜之。 当思君子得位,欲行其道。 小人得位,欲济其私。 欲行道者,心存于天下国家。 欲济私者,心存于伤人害物。 夫知人为难,而知言亦不易。 故听纳之际,不可不审。"
洪武十六年六月戊子,太祖谕廷臣曰:"谗人之能害国,犹稂莠之能害苗。 故善治田者必去稂莠,善治国者必去谗邪。 稂莠始生似真,及其盛也,则苗不能胜矣。 谗邪始言似忠,及其久也,则正人不能胜矣。 谗邪胜正人,非国家美事。 人君知其然,当力去之。 不然,则根柢日深,为害不浅矣。"
戊戌,太祖御谨身殿,东阁大学士吴沉等进讲《周书》"国则罔有立政用憸人"。
太祖曰:"甚矣。 国家不可有小人,有小人必败君子。 故唐虞任禹稷,必去四凶。 鲁用仲尼,必去少正卯。"
沉进口:"书言去邪勿疑,所以深致其戒。"
太祖曰:"国家不幸有小人,如人蓄毒药,不急去之,必为身患。 小人巧于悦上,忍于贼下,人君若但喜其能顺适己意,任其所为而不问,以为怨将在彼。 譬如犬马伤人,人不怨畜犬马者乎?"沉曰:"小人中怀奸邪,而其所言甚似忠信,不可不察。"
太祖曰:"然小人善于逢迎,彼知人主所乐为者,不顾非义,乃牵合傅会曰是不可不为。 知人主不乐为者,不顾有益于天下国家,亦牵合傅会曰是不必为。 此诚国之贼也。 自古以知人为难,而知言亦不易也。"
洪武十七年四月己丑,太祖谓谏议大夫唐铎曰:"人有公私好恶不齐,故其言有邪有正。 正言务规谏,邪言务谤谀。 谤言近于忠,谀言近于爱。 惟不惑于谤言,则听日聪,而谗人自去。 不眩于谀言,则智益明,而佞人自绝矣。"
铎对曰:"听言之难,从古为善"皆"然。 惟不为所眩感,则谗佞自远。 陛下圣谕,深得其情。"
太祖曰:"朕日总万机,所行有得失,非资人言,何由以知?故广开言路,以来众言。 言有善者,则奖而行之;言之非实,亦不之罪。 惟谗谄面谀者,决不可容也。"
洪武二十一年三月丙申,太祖谓侍臣曰:"朕昨观史,见前代帝王好听谗言者,必致败乱。 盖国有谗佞,忠贤之害也。 贤者之事君,必以正,初若落落难合,终实有益。 谗佞之人憸巧,善承人主之意,人主不察,多为其所惑,始若无害,终实可畏。 其妨贤病国,可胜道哉!是以人君图治,须保贤哲而去谗佞。"
洪武二十七年三月丁未,太祖谕待臣曰:"毁誉之言,不可不辨也。 人固有卓然自立,不同于俗,而得毁者。 亦有谄媚睥昵,同乎污俗,而得誉者。 夫毁者未必真不贤,而誉之者未必真贤也,第所遇有幸不幸耳。 人主能知其毁者果然为贤,则诬谤之言可息,而人亦不至于受抑矣。 知其誉者果然不肖,则偏陂之私可绝,而人亦不至于幸进矣。 问君子于小人,小人未必能知,君子鲜有不致毁。 问小人于小人,其朋党阿私,则所誉者必多矣。 惟君子则处心公正,然后能得毁誉之正。 故取人为难,而知言为尤难也。"
却贡献
辛丑三月戊寅,方国珍遣检校燕敬以金玉饰马鞍辔来献。
太祖曰:"吾方有事四方,所需者文武材能,所用者谷粟布帛。 其他宝玩,非所好也。"
却其献。
洪武元年四月辛丑朔,蕲州进竹簟。
太祖谓中书省臣曰:"古者方物之贡,惟服食器用,故无耳目之娱,玩物之失。 今蕲州所进竹簟,固为用物,且未有命而来献,若受之,恐天下闻风,皆争进奇巧,则劳民伤财自此始矣。"
命却之。
仍令四方,非朝廷所需,毋得妄有所献。
洪武六年二月庚辰,海贾回回以番香阿剌吉为献。
阿剌吉者,华言蔷薇露也。
言此香可以疗人心疾,及调粉为妇人容饰。
太祖曰:"中国药物可疗疾者甚多,此特为容饰之资,徒启奢靡耳。"
却其献不受。
十一月甲寅,山西汾州官上言:"今岁本处旱,朝廷已免民租。 秋种足收,民有愿入赋者,请征之。"
太祖谓侍臣曰:"此人盖欲剥下益上,以觊恩宠。 所谓聚敛之臣,此真是矣。 民既遇旱,后虽有收,仅足给食。 况朝廷既已免其租,岂可复征之?昔孔子论治国,宁去食,不可无信。 若复征之,岂不失信乎?夫违理而得财,义者所耻。 厉民以从欲,仁者不为。"
遂不听。
己未,潞州遣官贡人参。
太祖谕之曰:"朕闻人参得之甚难,岂不劳民?今后不必进。 如用,当遣人自取。"
因谓省臣曰:"往年金华贡香米,朕命止之。 遂于苑中种田数十亩。 每耕耔、刈获之际,亲往观之,足以自适。 及计所入,亦足供用。 朕饮酒不多,太原岁进葡萄酒,自今亦令其勿进。 国家以养民为务,岂以口腹累人哉!尝闻宋太祖家法,子孙不得远方取珍味,甚得于诒谋之道也。"
洪武七年七月己卯,初,西番兆日之地旧有造葡萄酒户三百五十家,至是其酋长勘卜监藏、罗古罗思、哺哥监藏等以所造酒来献。
太祖谓中书省臣曰:"饮食、衣服,贵乎有常。 非常有而求充乎一己之欲者,则必有无穷之害。 昔元时造葡萄酒,使者相继于途,劳民甚矣,岂宜效之?且朕素性不喜饮,况中国自有秫米供酿,何用以此劳民?"遂却之,使无复进。
赐酋长文绮袭衣,遣还。
洪武二十三年闰四月乙丑,广西布政使司奏安南国遣使入贡。
太祖谓礼部尚书李原吉曰:"安南远居海滨,率先效顺,方物之贡,岁以为常。 朕念彼向幕中华,服我声教,岂在数贡?故尝以海外诸国岁一贡献,转运之烦,实劳民力,已命三年一朝。 今安南不从所谕,又复入贡,尔礼部其速令广西遣还,必三年乃来也。"
勤民戊戌二月乙亥,迁元帅康茂才为营田使,兼帐前总制亲军左副都指挥。
太祖谕茂才曰:"比因兵乱,堤防颓圮,民废耕耨,故设营田司,以修筑堤防,专掌水利。 今军务实殷,用度为急,理财之道,莫先于农。 春作方兴,虑旱潦不时,有妨农夫。 故命尔此职,方巡各处,俾高无患干,卑不病潦,务在蓄泄得宜。 大抵设官为民,非以病民。 若但使有司增饰馆舍,送迎奔走,所至纷忧,无益于民,而反害之,非付任之意。"
甲辰三月己卯,廷臣张闾等上疏劝太祖渊默,以怡养神气。
太祖曰:"汝等所言,知常而不达变。 天下无事,端拱玄默,守道无为,此固可以保养神气。 顾今丧乱未定,军旅方殷,日给不暇,此岂渊默怡养之日耶?诸公之言固爱我,但未达时宜耳。"
丙午正月辛卯,太祖谓中书省臣曰:"为国之道,以足食为本。 大乱未平,民多转徙,失其本业。 而军国之费,所资不少,皆出于民。 若使之不得尽力田亩,则国家资用何所赖焉?今春时和,宜令有司劝民农事,勿夺其时。 一岁之中,观其收获多寡,立为劝惩。 若年谷丰登,衣食给足,则国富而民安。 此为治之先务,立国之根本。 卿等其行之。"
吴元年四月,是月,应天府句容县耆民施仁等献瑞麦。
太祖下令谕民曰:"自渡江以来,十有三载,境内多以瑞麦来献。 丙申岁,太平府当涂县麦生一干两岐。 丁酉岁,应天府上元县麦生一茎三穗,宁国府宁国县麦生一茎二穗。 今句容县又献麦一茎二穗。 盖由人民勤于农事,感天之和,以致如斯。 尔民尚尽力畎亩,以奉父母,育妻子,永为太平之民,共享丰年之乐。"
起居注詹同进曰:"昔在成周,嘉禾同颖。 汉张堪守渔阳,麦秀两岐。 今主上拨乱世而反之正,功德大矣。 虽戎马之际,亦修农务,故斯民得脱丧乱,尽力田亩,天降瑞麦,非偶然也。"
太祖曰:"天不可必,人事则当尽。 为国家者,岂可待此而自怠乎?"
七月,是月,太祖谕群臣曰:"古之贤君,常忧治世。 而古之贤臣,亦忧治君。 然贤臣之忧治君者,君常安。 而明主之忧治世者,世常治。 今土宇日广,斯民日蕃,而予心未尝一日忘其忧,何也?久困之民未尽苏息,抚绥之方未尽得宜。 卿等能同予之忧乎?能同予忧,庶几格天心而和气可致矣。 若徒窃位苟禄,于生民之利病漫不加省,卒之祸败随至,不可得而救矣。 可不惧哉!"洪武元年二月乙丑,太祖以立国之初,经营兴作,必资民力,恐役及贫民,乃命中书验田出夫。
于是省臣奏议,田一顷,出丁夫一人。
不及顷者,以别田足之,名曰均工夫。
遇有兴作,于农隙用之。
太祖谕中书省臣曰:"民力有限,而徭役无穷。 当思节其力,毋重困之。 民力劳困,岂能独安?自今凡有兴作不获已者,暂借其力。 至于不急之务,浮泛之役,宜罢之。"
洪武三年六月戊午朔,先是久不雨,太祖谓中书省臣曰:"君天下者,不可一日无民。 养民者,不可一日无食。 食之所恃在农,农之所望在岁。 今仲夏不雨,实为农忧,祷祠之事,礼所不废。 朕已择明日诣山川坛,躬为祷之。 尔中书各官其代告诸祠,且命皇后与诸妃亲执爨,为昔日农家之食。 令太子诸王供馈于斋所。"
至是日四鼓,太祖素服草履,徒步出,诣山川坛,设藁席露坐,昼曝于日,顷刻不移,夜卧于地,衣不解带。
皇太子捧榼进蔬食,唯麻麦菽粟,凡三日。
既而大雨,四郊沾足。
洪武五年五月戊午,夏至,祭皇地祗于方丘。
礼毕,驾还干清官。
皇后妃嫔见。
太祖曰:"方农时,天久不雨,秧苗尚未入土。 朕恐民之失望也,甚忧之。 汝等宜皆蔬食,自今日始。 俟雨泽降,复常膳如故。"
于是宫中自后妃而下皆蔬食。
是夜大雨。
诘旦,水深尺余。
洪武十年五月乙未,登州卫奏充拓新城,请令民筑之。
太祖谕工部臣曰:"凡兴作不违农时,则民得尽力于田亩。 今耕种甫毕,正当耘耔,遽令操版筑之役,得无妨农乎?且筑城本以卫民,若反以病民,非为政之道也。 其令俟农隙为之。"
洪武十二年八月丁亥,遣使赍敕谕宋国公冯胜。
时胜督工建周王宫殿于开封府,将以九月兴役。
太祖以其时民当种麦,敕谕之曰:"中原民食,所恃者二麦耳。 近闻尔今有司集民夫,欲以九月赴工,正当播种之时而役之,是夺其时也。 过此,则天寒地冻,种不得入土,来年何以续食?自古治天下者,必重农时。 朕封建诸子,将以福民。 今福未及施而先夺农时,朕恐小民之怨咨也。 敕至,其即放还,俟农隙之时赴工未晚也。"
洪武十五年一月乙亥,太祖谕群臣曰:"朕统一天下,于今十有五年,夙夜靡宁,诚以天下之大,生齿之众,庶事之繁,日决万几。 苟有怠忽,或一言不当,贻四海之忧;或一事有失,为天下之患,岂可不尽心乎?朕与卿等共理,当各勤乃事,体朕至怀。"
七月庚戌,太祖谓翰林学士宋讷曰:"朕每观《尚书》至‘敬授人时’,尝叹敬天之事,后世中主犹能知之,敬民之事,则鲜有知者。 盖彼自谓崇高,谓民皆事我者,分所当然,故威严日重而思礼浸薄。 所以然者,只为视民轻也。 视民轻,则与己不相干,而畔涣离散不难矣。 惟能知民与己相资,则必无慢视之弊。 故曰:‘可忧非君,可畏非民,众非元后何戴,后非众罔与守邦。 ’古之帝王视民何尝敢轻,故致天下长久者,以此而已。"
洪武十六年正月壬申,北平按察司言高阳诸县尝被水,三皇庙、分司廨宇圮坏,请修治。
太祖曰:"灾害之余,居官者当恤民,不可劳民。 今北平水患方息,民未宁居,风纪之司正当问民疾苦以抚恤之,若有修造,俟岁丰足然后为之,庶得先后缓急之宜。 今不恤民而以廨舍祠庙为先,失其序矣。"
遂命停止。
八月甲戌,太祖谕佥都御史詹徽等曰:"民之休戚,系于牧民者之贤否。 而咨询得失,激浊扬清,则系乎风纪之职。 近来人情习于故常,政事安于苟且,上下相蒙,彼此无惮。 乃至诸郡连岁不闻有所激劝,或者乃云吏称民安,岂知善恶贵于旌别,举措在于得宜。 今有司受牧民之寄者岂皆举职,宜有以考察之。 其令御史及按察司官巡历郡县,凡官吏之贤否,政事之得失,风俗之美恶,军民之利病,悉宜究心。 若徇私背公,矫直沽名,妄兴大狱,苛察琐细,遗奸不擒,见善不举,皆为失职。 卿其宣布朕意,令其知之。"
洪武十七年正月癸卯,陕西秦州卫奏修理城隍,请兼军民为之。
太祖谕都督府臣曰:"修治城隍,借用民力,盖权时宜,役之于旷闲之月耳。 今民将治田之时,而欲兼用民力,失权宜之道。 止用军士修理,毋得役民。"
九月己未,给事中张文辅言:自九月十四日至二十一日,八日之间,内外诸司奏札凡一千六百六十,计三千二百九十一事。
太祖谕廷臣曰:"朕代天理物,日总万几,安敢惮劳?但朕一人处此多务,岂能—一周遍?苟致事有失宜,岂惟一民之害将为天下之害。 岂惟一身之优,将为四海之忧。 卿等能各勤厥职,则庶事未有不理。"
洪武十八年三月辛巳,太祖谕兵部尚书温祥卿曰:"天下所以不治者,皆由上下之情不通故也。 若使君德下流,民情上达,有不利便,即与更张,天下岂有不治?近闻北方递运车,每辆服三牛,寒冬雨雪,行路甚难,一牛有损,一车遂废,有司责民偿牛,倍增其价,民受其害。 宜令每车加给一牛,以备倒死,毋重伤吾民也。"
五月戊寅,太祖谓诗臣曰:"朕夙兴视朝,日高始退,至午复出,迨暮乃罢。 日间所决事务,恒默坐审思,有未当者,虽中夜不寐。 筹虑得当,然后就寝。"
侍臣曰:"陛下励精图治,天下苍生之福,但圣体过劳。"
太祖曰:"吾岂好劳而恶安,向者天下未宁,吾饥不暇食,倦不暇寝,奖励将帅,平定祸乱。 今天下已安,四方无事,高居宴乐,亦岂不可?顾自古国家未有不以勤而兴,以怠而衰者。 天命去留,人心向背,皆决于是,甚可畏也,安敢暇逸!"七月戊寅,太祖问近臣天下百姓安否。
左春坊赞善刘三吾对曰:"赖陛下威德,四方无虞,盗贼屏息,岁比丰登,民皆安乐。"
太祖曰:"天下人民之众,岂能保其皆安?朕为天下主,心常在民,惟恐其失所。 故每加询问,未尝一日忘之。"
三吾对曰:"圣心拳拳若此,恩德之及民者深矣。"
太祖曰:"恩德亦非泛然,医如臾扁,不施药石,疾不自瘳。 匠如公输,不施绳墨,木不自正。 君如尧舜,无纪纲法度之施,而曰恩德,所谓徒善不足以为政也。"
九月,是月,太祖谕户部臣曰:"人皆言农桑衣食之本,然弃本逐末,鲜有救其弊者。 先王之世,野无不耕之民,室无不蚕之女,水旱无虞,饥寒不至。 自什一之涂开,奇巧之技作,而后农桑之业废。 一农执耒,百家待食。 一女事织,而百夫待衣。 欲人无贫,得乎?朕思足食在于禁末作,足衣在于禁华靡。 尔宜申明天下,四民各守其业,不许游食。 庶民之家,不许衣锦绣。 庶几可以绝其弊也。"
洪武十九年四月丁亥,诏遣御史蔡新、给事中宫俊往河南检覆被水人民,有赈济不及者补给之。
太祖谕之曰:"民之被水旱者,朝夕待哺,已遣人赈济。 朕恐有司奉行不至,有赈济不及者不得粒食,濒于死亡,深用闵念。 特命尔往彼覆实,有未赈济者,即补给之。"
又曰:"君之养民,如保赤子。 恒念其饥寒,为之农食,故曰:‘元后作民父母。 ’尔等其体朕至怀。"
洪武二十年二月己未,躬耕藉田,遣官享先农。
礼成,宴群臣于坛所。
太祖曰:"耕藉田,古礼也,一以供粢盛,一以劝农务本也。 朕即位以来恒举行之,惟欲使民知劝,尽力于田亩,以遂其生养,非事虚文也。 今礼成,与尔群臣享胙于此,岂徒为宴饮之乐,正欲群臣知重农之意。"
群臣皆顿首谢。
洪武二十二年四月己亥,命湖、杭、温、台、苏、松诸郡民无田者,许令往淮河迤南滁、和等处就耕,官给钞,户三十锭,使备农具,免其赋役三年。
太祖谕户部尚书杨靖曰:"朕思两浙民众地狭,故务本者少而事末者多。 苟遇岁歉,即不给。 其移无田者于有四处就耕,庶田不荒芜,民无游食。"
靖对曰:"去年陛下念泽、潞百姓衣食不足,令往彰德、真定就耕,今岁丰足,民受其利。"
太祖曰:"国家欲使百姓衣食足给,不过因其利而利之。 然在处置得宜,毋使有司侵扰之。"
洪武二十三年四月庚子,武定侯郭英奏鲁王坟茔成,惟享堂周垣未备,请筑之。
太祖谓工部尚书秦逵曰:"事有不急者,毋用劳民也。 方当耕种之时,而英请筑堂垣,此岂使民以时之道?英武人不学,惟知筑垣为急,而不知夺农时为重也。"
遂止之。
洪武二十七年三月庚戌,命天下种桑枣。
太祖谓工部臣曰:"人之常情,安于所忽。 饱即忘饥,暖即忘寒,不思为备。 一旦卒遇凶荒,则茫然无措。 朕深知民艰,百计以劝督之,俾其咸得饱暖。 比年以来,时岁颇丰,民庶给足,田里皆安,若可以无忧也。 然预防之计不可一日而忘,尔工部其谕民间,但有隙地,皆令种植桑,或遇凶歉,可为衣食之助。"
洪武三十年二月壬辰,太祖罢朝,因与群臣论民间事。
太祖曰:"四民之业,莫劳于农。 观其终岁勤劳,少得休息。 时和岁丰,数口之家犹可足食。 不幸水旱,年谷不登,则举家饥困。 朕一食一衣,则念稼穑机杼之勤。 尔等居有广厦,乘有肥马,衣有文绣,食有膏粱,当念民劳。 大抵百姓足而后国富,百姓逸而后国安,未有民困穷而国独富安者。 尔等其思佐政裕民之道,庶几食禄无愧。"
理财
丙午四月己未,太祖谓太史令刘基、起居注王禕曰:"兵戈未靖,四方凋瘵,军旅之需一出于民。 吾欲纾其力,奈何?"基对曰:"今用师之日,必资财用,出民所供,未可纾也。"
太祖曰:"我谓纾民之力,在均节财用,必也制其常赋。 今国家爱养生民,正犹保抱赤子,惟恐伤之。 苟无常制,惟掊敛以朘其膏脂,虽有慈父,不能收爱子之心。 今日之计,当定赋以节用,则民力可以不困,崇本而杜末,则国计可以恒舒。"
基对曰:"臣愚所不及,此上下兼足之道,仁政之本也。"
洪武七年正月庚午,中书省奏:"国初改铸洪武通宝小钱,皆用废钱及旧铜器铸之。 然废钱铜一斤,较旧多铸钱十五文,旧器铜一斤,较旧多铸钱十三文。 有令宝源局及各行省仿此为例。"
太祖曰:"铸钱当以轻重为准,岂得以多寡为则?盖钱轻则多,钱重则少,理势必然。 若违轻重而较其多寡,则工匠不堪,难为定例。"
洪武十年三月戊戌,增置滁阳、仪真、香泉、六合、天长五牧监。
太祖谓中书省臣曰:"自古有天下国家者,莫不以马政为重。 故问国君之当者,必数马以对。 《周礼》六卿,夏官以司马为职,特重其事也。 后世掌以太仆,今仍其旧,又设群监以分其责任,庶名实相副,民不劳而孳息蕃。 但恐所司不为究心,民又怠惰,马政不修,则督责之令行,岂不因马而疲民?国以民为本,若因马而疲民,非善政也。 其下太仆及诸牧监,各令修职,毋怠所事。"
洪武十二年十一月甲午朔,太祖观《汉武帝纪》,顾谓翰林待制吴沉曰:"人君理财之道,视国如家可也。 一家之内,父子不异赀,其父经营储积,未有不为子计者。 父子而异赀,家必隳矣。 君民犹父子也,若惟损民以益君,民衣食不给,而君独富,岂有是理哉?"洪武十四年正月丁未,近臣有言国家当理财以纾国用者,言之颇悉。
太祖曰:"天地生财以养民,故为君者当以养民为务。 夫节浮费,薄税敛,犹恐损人,沉重为征敛,其谁不怨咨也!"近臣复言:"自天子至于庶人,未有不储待而能为国家者。"
太祖曰:"人君制财,与庶人不同。 庶人为一家之计,则积财于一家。 人君为天下之主,当贮财于天下。 岂可塞民之养,而阴夺其利乎?昔汉武帝用东廓咸阳、孔仅之徒为聚敛之臣,剥民取利,海内苦之。 宋神宗用王安石理财,小人竟进,天下骚然。 此可为戒。"
于是言者愧悚,自是无敢以财利言者。
洪武十七年九月庚申,太祖命户部以山东之盐召商中卖,听民买食。
尚书郭桓言:"青、莱等府局盐,岁收课钞,动以万计。 今若从民买食,必亏课额。"
太祖曰:"天之生财,本以养民。 国家禁,以制其欲、息其争耳。 苟便于民,何拘细利?求以利官,必致损民。 宜从其便。"
洪武十九年三月戊午,太祖谕户部臣曰:"善理财者,不病民以利官,必生财以阜民。 前代理财窃名之臣,皆罔知此道。 谓生财裕国,惟事剥削蠹饵,穷锱铢之利,生事要功。 如桑弘羊之商贩,杨炎之两税,自谓能尽理财之术,殊不知得财有限,而伤民无穷。 我国家赋税已有定制,樽节用度,自有余饶。 减省徭役,使农不废耕,女不废织,厚本抑末,使游惰皆尽不"此句话疑有误"力田亩,则为者疾而食者寡,自然家给人足,积蓄富盛。 尔户部政当究心,毋为聚敛,以伤国体。"
节俭
丙午四月乙卯,太祖阅古车制,至《周礼》五辂曰:"玉辂太侈,何若止用木辂?"詹同对曰:"昔颜渊问为邦,孔子答以乘殷之辂,即木辂是也。 孔子以其朴素、浑坚、质得中,故取焉。"
太祖曰:"以玉饰车,考之古礼,亦惟祀天用之。 若常乘之车,只宜用孔子所谓殷辂。 然祀天之际,玉辂或未备,木辂亦未为不可。"
参政张昶对曰:"木辂,戎辂也,不可以祀天。"
太祖曰:"孔子万世帝王之师,其斟酌四代礼乐,为万世之法,乘木辂何损于祭祀?况祀事在诚敬,不在仪文也。"
昶顿首谢。
十二月己巳,典营缮者以宫室图来进。
太祖见其雕琢奇丽者,即去之。
谓中书省臣曰:"宫室但取其完固而已,何必过为雕斫。 昔尧之时,茅茨土阶,采椽不斫,可为极陋矣。 然千古之上称盛德者,必以尧为首。 后世竟为奢侈,极宫室苑囿之娱,穷舆马珠玉之玩,欲心一纵,卒不可遏,乱由是起矣。 夫上崇节俭,则下无奢靡。 吾尝谓珠玉非宝,节俭是宝。 有所缔构,一以朴素,何必极雕巧以殚天下之力也。"
洪武元年八月,是月,有司奏造乘舆服御诸物,应用金者,命皆以铜代之,有司言费小不足靳。
太祖曰:"朕富有四海,岂吝于此?然所谓俭约者,非身先之,何以率下?小用不节,大费必至。 开奢泰之原,启华靡之渐,未必不由于小而至大也。"
十月庚辰,太祖朝罢,召宿卫武臣,谕之曰:"朕与尔等起布衣,历战阵,十五六年,乃得成功。 朕今为天子,卿等亦任显荣,居富贵,非偶然也。 当四方豪杰并起,互相攻夺,朕提孤军应敌,危亦甚矣。 然每出师,必戒将士毋妄杀,毋焚民居。 此心简在上帝,故有今日。 卿等亦思曩时在民间,视元之将帅轻裘肥马,气焰赫然,何敢望之?然彼之君臣不思祖宗创业之难,骄淫奢侈,但顾一身逸乐,不恤生民疾苦,一旦天更其运,非特不能保其富贵,遂致丧身灭名。 今历数在朕,朕何敢骄怠?常恐政事废缺,日慎一日。 自非犒赏将士,宴百官,享劳外使,未尝设宴为乐。 尔等亦须勤身守法,勿忘贫贱之时,勿为骄奢淫快之事,则身常荣而家常裕矣。 卿等勉之,毋忘朕言。"
十二月己巳,太祖退朝还宫,皇太子、诸王侍。
太祖指宫中隙地谓之曰:"此非不可起亭馆台榭,为游观之所,今但令内使种蔬,诚不忍伤民之财、劳民之力耳。 昔商纣崇饰宫室,不恤人民,天下怨之,身亡国灭。 汉文帝欲作露台,而惜百金之费,当时民安国富。 夫奢俭不同,治乱悬判。 尔等当记吾言,常存敬戒。"
洪武三年正月甲午,太祖持黄金一锭示近臣曰:"此表笺袱盘龙金也,令宫人洗涤销镕得之。"
又出杂紵丝小片缝成如毯者,曰:"此制衣裳所遗,用缉为被,犹胜弃遗也。"
七月丙辰,太祖阅内藏,慨然谓臣下曰:"此皆民力所供,蓄积为天下之用,吾何敢私?苟奢侈妄费,取一己之娱,殚耳目之乐,是以天下之积为一己之私也。 今天下已平,国家无事,封赏之外,正宜俭约,以省浮费。 十月丙辰朔,朝退,雨,二内使着干靴行雨中。 太祖召责之,曰:“靴虽微,皆出民力。 民之为此,非旦夕可成。 汝何不爱惜,乃暴殄如此。"
命左右杖之,因谓侍臣曰:"尝闻元世祖初年,见侍臣有着花靴者,责之曰:‘汝将完好之皮为此,岂不废物劳人。 ’此意诚佳。 大抵为人尝历艰难,则自然节俭。 若习见富贵,未有不侈靡者也。"
因敕百官,自今入朝,遇雨雪,皆许服雨衣。
洪武五年十二月庚子,内使奏增饲虎肉。
太祖曰:"养牛以供耕作,养马以资骑乘,养虎欲以何用,而费肉以饲之?"命以虎送光禄,他禽兽悉纵之。
洪武七年五月甲午,礼部尚书牛谅上所考定进膳礼,奏言:"古礼凡大祀斋之日,宰犊牛以为膳,以助精神。"
太祖曰:"太牢非常用,致斋三日,而供三犊,所费太侈。 夫俭可以制欲,澹可以顾性。 若无节制,惟事奢侈,徒增伤物之心,何益事神之道。"
谅曰:"《周礼》是古人所定,非过侈也。"
太祖曰:"《周官》之法不行于后世多矣,惟自奉者乃欲法古,其可哉?"
洪武九年五月丙寅,命中书省臣:"作亲王宫得饰朱红、大青绿,余居室止饰丹碧。"
中书省臣言:"亲王居室,饰大青绿,亦无过度者。"
太祖曰:"惟俭养性,惟侈荡心。 居上能俭,可以导俗。 居上而侈,必至厉民。 独不见茅茨卑宫,尧禹以崇圣德;阿房西苑,秦隋以失人心。 诸子方及冠年,去朕左右,岂可使靡丽荡其心。"
洪武十六年七月庚戌,太祖谓侍臣曰:"自古王者之兴,未有不由于勤俭。 其败亡,未有不由于奢侈。 前代得失,可为明鉴。 后世昏庸之主,纵欲败度,不知警戒,卒濒于危亡。 此深可慨叹。 大抵处心清净则无欲,无欲则无奢纵之患。 欲心一生,则骄奢淫佚无所不至,不旋踵而败亡随之矣。 朕每思念至此,未尝不惕然于心。 故必身先节俭,以训于下。"
侍臣顿首曰:"陛下戒慎如此,使后世守而不替,长久之福也。"
八月辛巳,孝慈皇后小祥。
先是礼部臣奏,令天下诸司致祭。
太祖曰:"此固礼也,但仪物百费皆出于民,道里往来,亦甚劳烦。 且皇后在时,尝问朕曰:‘天下之民安乎?’朕曰:‘尔问甚善,然事不在尔。 ’后曰:‘陛下为天下父,妾忝为天下母,天下之民皆子女也,其安与否,岂可不知?’今言犹在耳,而欲以小祥费天下民财,甚非后心。 其止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