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九五查询
古籍史书
老黄历
免责说明:本站内容全部由九五查询从互联网搜集编辑整理而成,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冒犯,请联系我们删除。
Copyright © 2024 95cx.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九五查询(95cx.com)鄂ICP备2022010353号-6
免责说明:本站内容全部由九五查询从互联网搜集编辑整理而成,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冒犯,请联系我们删除。
Copyright © 2024 95cx.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九五查询(95cx.com)鄂ICP备2022010353号-6
尊儒术
洪武元年二月丁未,诏以太牢祀先师孔子于国学,仍遣使诣曲阜致祭。
使行,太祖谓之曰:"仲尼之道,广大悠久,与天地相并,故后世有天下者,莫不致敬尽礼,修其祀事。 朕今为天下主,期在明教化,以行先圣之道。 今既释奠国学,仍遣尔修祀事于阙里,尔其敬之。"
四月戊申,元国子监祭酒孔克坚来朝。
先是,大将军徐达至济宁,克坚称疾,遣其子希学见达于军门。
达送希学赴京,希学奏言:"臣父久病不能,令臣先入见。"
太祖乃以敕往谕之曰:"朕闻尔祖孔子垂教于世,扶植纲常。 孔子非常人等也,故历数十代,往往作宾王家,岂独今日哉?胡元入主中国,蔑弃礼义,彝伦攸斁,天实厌之,以丧其师。 朕率中土之士,奉天逐胡,以安中夏,以复先王之旧。 虽起自布衣,实承古先帝王之统。 且古人起布衣而称帝者,汉之高祖也。 天命所在,人孰违之?闻尔抱风疾,果然否?若无疾而称疾,则不可。 谕至思之。"
会克坚亦自来朝,行至淮安,遇敕使,拜命惶恐,兼程而进。
既至,召对谨身殿。
太祖从容慰问:"尔年几何?"克坚对曰:"臣年五十有三。"
太祖曰:"尔年虽未耄,而疾婴之,今不烦尔官。 但尔家先圣之后,为子孙者不可以不务学。 朕观尔子资质温厚,必能承家,尔更加诲谕,俾知进学,以振扬尔祖之道,则有光于儒教。"
克坚顿首谢。
即日赐宅一区,马一匹,月给米二十石。
又明日,复召至谕之曰:"尔祖明先王之道,立教经世,万世之下,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实有赖焉。 故尔孔氏高出常人。 常人且知求圣贤之学,况孔氏子孙乎?尔宜勉尔族人,各务进学。"
因顾谓群臣曰:"朕不授孔克坚以官者,以其先圣之后,特优礼之,故养之以禄而不从之以事也。"
洪武二年四月己巳,命博士孔克仁等授诸子经,功臣子弟亦令入学。
太祖谕之曰:"人有积金,必求良冶而范之,有美玉,必求良工而琢之。 至于子弟,有美质,不求明师教之,岂爱子弟不如金玉耶?盖师所以模范学者,使之成器,因其才力,各俾造就。 朕诸子将有天下国家之责,功臣子弟将有职任之寄,教之之道,当以正心为本,心正则万事皆理矣。 苟导之不以正,为众欲所攻,其害不可胜言。 卿等宜辅以实学,毋徒效文士记诵词章而已。"
洪武六年九月庚戌,诏禁四六文词。
先是,太祖命翰林儒臣择唐宋名儒表笺可为法者,翰林诸臣以柳宗元《代柳公绰谢表》及韩愈《贺雨表》进,太祖命中书省臣录二表,颁为天下式。
因谕群臣曰:"唐虞三代,典谟训诰之词质实不华,诚可为千万世法。 汉魏之间,犹为近古。 晋宋以降,文体日衰,骈丽绮靡,而古法荡然矣。 唐宋之时,名儒辈出,虽欲变之,而卒未能尽变。 近代制诰表章之类,仍蹈旧习。 朕尝厌其雕琢,殊异古体,且使事实为浮文所蔽。 其自今凡告谕臣下之词,务从简古,以革弊习。 尔中书宜播告中外臣民,凡表笺奏疏,毋用四六对偶,悉从典雅。"
洪武十四年三月辛丑,颁《五经》《四书》于北方学校。
太祖谓廷臣曰:"道之不明,由教之不行也。 夫《五经》载圣人之道也,譬之菽粟布帛,家不可无。 人非菽粟布帛,则无以为衣食。 非《五经》《四书》,则无由知道理。 北方自丧乱以来,经籍残缺,学者虽有美质,无所讲明,何由知道。 今以《五经》《四书》颁赐之,使其讲习。 夫君子而知学,则道兴;小人而知学,则俗美。 他日收效,亦必本于此也。"
洪武十五年五月乙丑,太祖诣国子监谒先师孔子,释菜礼成,谕学官曰:"中正之道,无逾于儒。 上古圣人不以儒名,而德行实儒。 后世儒之名立,虽有儒名,或无其实。 孔子生于周末,身儒道,行立德,教率天下后世之人,皆欲其中正。 惜乎鲁国君臣无能用之者。 当时独一公父文伯之母知其贤,责其子之不能从,则一国之君臣可愧矣。 卿等为师表,正当以孔子之道为教,使诸生咸趋于正,则朝廷得人矣。"
复命取《尚书。
大禹》《皋陶谟》《洪范》亲御讲说,反复开谕,群臣闻者莫不悚悦。
十一月壬戌,太祖命礼部臣修治国子监旧藏书板,谕之曰:"古先圣贤,立言以教后世,所存者书而已。 朕每观书,自觉有益。 尝以谕徐达,达亦好学,亲儒生,囊书自随。 盖读书穷理于日用事物之间,自然见得道理分明,所行不至差谬。 书之所以有益于人也如此。 今国子监旧藏书板多残缺,其令诸儒考补,仍命工部督匠修治之,庶有资于学者。"
洪武十八年十月甲辰,太祖谓工部臣曰:"孟子传道,有功名教,历年既久,子孙甚微。 近有以罪输作者,朕闻即命释之。 假令朕不知之,或致死亡,则贤者之后寝以微灭,是岂礼先贤之意哉?尔等宜加询问,凡有圣贤之后在输作者,依例释之。"
洪武二十年正月己未,诏修阙里孔子庙宇。
太祖曰:"春秋之世,人纪废坏。 孔子以至圣之资删述六经,使先王之道晦而复明,万世永赖,功莫大焉。 夫食粟则思树艺之先,衣帛则思蚕缫之始,皆重其所出也。 孔子之功,与天地并立,故朕命天下通祀,以致崇报之意,而阙里又启圣降神之地,庙宇废而不修,将何以妥神灵,诏来世?尔工部其即为修理,以副朕怀。"
圣学
丙申五月庚寅,太祖尝命有司访求古今书籍藏之秘府,以资览阅。
因谓侍臣詹同等曰:"三皇五帝之书,不尽传于世,故后世鲜知其行事。 汉武帝购求遗书,而《六经》始出,唐虞三代之治始得而见。 武帝雄才大略,后世罕及,至表章《六经》,开闸圣贤之学,又有功于后世。 吾每于宫中无事,辄取孔子之言观之,如‘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真治国之良规。 孔子之言,诚万世之师也。"
吴元年四月庚戌,太祖至白虎殿,见诸子有读《孟子》书者,顾问许存仁曰:"《孟子》何说为要?"对曰:"劝国君行王道,施仁政,省刑薄赋,乃其要也。"
太祖曰:"孟氏专言仁义,使当时有一贤君能用其言,天下岂不定于一乎?"
洪武二年三月乙未朔,太祖与儒臣论《易》,至"天地养万物,圣人养贤以及万民",太祖曰:"人主职在养民,但能养贤,与之共治,则民皆得所养。 然知人最难。 若所养果贤,而使之治民,则国无虚禄,民获实惠。 苟所养非贤,反厉其民,何辅于国哉?故人主养贤非难,知贤为难。"
辛丑,太祖与翰林待制秦裕伯等论学术。
太祖曰:"为学之道,志不可满,量不可狭,意不可矜。 志满则盈,量狭则骄,意矜则小。 盈则损,骄则惰,小则卑陋,故圣人之学,以天为准,贤人之学,以圣为则。 苟局于小而拘于凡近,则亦岂能充广其学哉?"裕伯对曰:"诚如圣言。"
洪武三年二月辛酉,太祖御东阁,翰林学士宋濂、待制王祎等进讲《大学》传之十章,至"有土有人",濂等反复言之。
太祖曰:"人者国之本,德者身之本。 德厚则人怀,人安则国固。 故人主有仁厚之德,则人归之,如就父母。 人心既归,有土有财,自然之理也。 若德不足以怀众,虽有财,亦何用哉?"
洪武五年十二月己卯,太祖谓礼部侍郎曾鲁曰:"朕求古帝王之治,莫盛于尧舜。 然观其授受,其要在于允执厥中。 后之儒者,讲之非不精,及见诸行事,往往背驰。"
鲁曰:"尧舜以此道宰制万事,如执权衡,物之轻重长短,自不能违,而皆得其当,此所以致雍熙之治也。 后世鲜能此道,于处事之际,欲求其—一至当,难矣。"
太祖曰:"人君一心,治化之本。 存于中者无尧舜之心,而欲施之于政者有尧舜之治,决不可得也。"
鲁又曰:"尧舜之道,载之典谟者,无以加矣。 至于修身理人,本末次第,具在《大学》一书。"
太祖曰:"《大学》,平治天下之本,其可舍此而他求哉?"洪武七年十二月甲辰,《御注道德经》成,太祖对儒臣举《老子》所谓"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与圣人"去甚、去奢、去泰"之类,曰:"《老子》此语,岂徒托之空言,于养生治国之道,亦有助也。 但诸家之注,各有异见,朕因为注,以发其义。"
洪武十七年四月庚午,太祖谓侍臣曰:"朕观《大学衍义》一书,有益于治道者多矣。 每披阅,便有儆省,故令儒臣日与太子诸王讲说,使鉴古验今,穷其得失。 大抵其书先经后史,要领分明,使人观之,容易而悟,真有国之龟鉴也。"
洪武十八年五月辛酉朔,太祖御华盖殿,文渊阁大学士朱善进读《心箴》毕,太祖曰:"人心道心,有倚伏之几。 盖仁爱之心生,则忮害之心息。 正直之心存,则邪诐之心消。 羞恶之心形,则贪鄙之心绝。 忠悫之心萌,则巧伪之心伏。 故人常持此心,不可为情欲所蔽,则至公无私,自无物我之累矣。"
洪武十九年二月已丑,太祖坐东阁,因与侍臣论仁智。
太祖曰:"圣人笃于仁,贤者不舞智。 若姑息之仁,不为爱物,奸欺之有足以祸身。"
又论天人相与之际,太祖曰:"天人之理无二,人当以心为天。"
论俭,太祖曰:"不可俭者祭祀,然祭不可渎。 不可俭者赏赍,然赏不可滥。"
洪武二年五月丁卯,太祖御华盖殿,侍臣进讲,因论人之善恶感召,亦有不得其常者。
太祖曰:"为恶或免于祸,然理无可违之恶。 为善或未蒙福,然理无不可为之善。 人惟修其在己者,祸福之来,则听于天。 彼为善而无福、为恶而无祸者,特时有未至耳。"
洪武二十一年三月乙亥朔,太祖与侍臣观史,因论田子方贫贱骄人之说。
太祖曰:"富贵者固不可骄人,贫贱者又岂可骄人?夫骄,凶德也,富贵而骄人,则不足以得天下之士;贫贱而骄人,适足以取辱于已。 要之君子当以恭敬为本。 子方之言,抑扬太过,盖有所激而言。"
侍臣对曰:"诚如圣谕。"
辛巳,太祖召考试官陈宗顺等坐武英门赐食,谕之曰:"今日观《列子》邻人窃鈇之事,因思人之信疑皆生于心,信心必出于忠厚,疑心必起于偏私。 夫信其所好,疑其所恶,乃人之常情,是故不可不察也。 君之于臣,好而信之,谗言虽至而不入,恶而疑之,毁谤不召而自来。 苟能以大公至正之心处己待人,则自无独信偏疑之私,其或反乎公道而不得好恶之正,未有不流于一偏者也。 惟能好其所当好,恶其所当恶,信其所当信而疑其所可疑,则人无浸润之谗、形似之责矣。"
又论五性之德,太祖曰:"小忠非仁,小节非义,足恭非礼,苛察非智,谅而不贞,不可谓之信。"
遂给纸笔,令诸儒撰疑信论。
褒功臣吴元年二月甲戌,大将军徐达遣人自军中来请事,太祖敕劳之曰:"古者帝王之兴,必有命世之士以为辅佐。 成周伐罪,鹰扬奋兴。 炎汉伏义,群策毕举,所以克集大功,启基隆祚者也。 将军自昔相从,忠义出乎天性,然且沉毅有谋,端重有武,故能遏绝乱略,消弭群慝,建无前之功,虽古豪杰之士,不能过也。 今克期来,所请事悉欲禀命而行,此贤臣事君之道,吾甚嘉之。 但所请事多可便宜行者,而识虑周详,不肯造次有违,诚社稷之庆,邦家之福。 然将在外,君不御,乃古道也。 自后军中缓急,将军从宜行之。"
十月丁巳,太祖宴功臣于西楼,既罢,谕诸将曰:"自古豪杰开基创业,非用贤能,何以集事?吾起于布衣,赖诸将相,化家为国。 但累岁征伐,跋涉戎马间,其劳甚矣。 近讨张氏,始不复亲行阵。 大将军平章遇春等,能出死力擒王缚将,以成厥功,为一代元勋,光着史册,名垂不朽。 吾推心腹以任之,彼竭心膂以佐吾,上下一心,故能至此。 往年陈友谅既灭,惟诛其首恶,余有才者悉用之,岂但待以不死,虽剖心与语,而终自怀疑。 间有英雄,一见与语,即复输心,出人左右,待之如一,无间新旧,使反侧自安。 又若张氏之臣,不思为国尽力,惟贪金帛子女以肥其家,一旦摧败,万事瓦解,此近事明鉴也。 及张氏既灭,惟大将军于货宝无所取,妇女无所近,其深谋远略,盖谓中原未平,民未苏息,岂可遽恃为安乎?尔等当如大将军所存,共图大勋,康济宇内。"
于是诸将皆顿首谢。
教太子诸王
吴元年八月丙寅,太祖祀山川华,出斋次,颁胙于群臣。
将还宫,顾谓诸子曰:"人情贵则必骄,逸则忘劳,夫贵而不骄,逸而知劳,智周万物,心体众情,斯为人上之道。 故天道下济而岁功成,人道克敏而德业盛。 历观往古,取法于上而治化于下者,皆由于此。 今国家初定,民始息肩,汝能知其劳乎?能谙人情,则不至骄惰。 今甲士中夜而起,扈从至此,皆未食。 汝可步归,庶谙劳逸,他日不至骄惰。"
诸子趋至,卫士闻之,莫不感悦。
十月乙丑,太祖遣世子标、次子樉往临濠谒陵墓,因谕之曰:"世称商高宗、周成王为贤君者,汝知之乎?高宗旧劳于外,知民疾苦,成王早闻无逸之训,知稼稿之艰难。 故其在位不敢暇逸,能修勤俭之政,为商周令主。 汝诸子生于富贵,未涉艰难,人情习于宴安,必生骄惰。 况汝他日皆有国家,不可不戒。 今使汝等于旁近郡县游览山川,经历田野,因道涂之险易,以知鞍马之勤劳,观小民之生业,以知衣食之艰难,察民情之好恶,以知风俗之美恶,即祖宗陵墓之所,访求父老,问吾起兵渡江时事,识之于心,以知吾创业之不易也。"
于是命中书择官辅导以行。
十一月甲午,太祖沐浴出观圜丘,顾谓起居注熊鼎等曰:"此与古制合否?"对曰:"小异也。"
太祖曰:古人于郊,扫地而祭,器用匏陶,以示俭朴,周有明堂,其礼始备。
今予创立斯坛,虽不必尽合古制,然一念事天之诚,不敢顷刻怠矣。”
鼎对曰:"主上创业之初,首严郊丘之祀,既斟酌时宜,以立一代之制,又始终尽诚敬,此诚前代之所未及。"
太祖曰:"郊祀之礼,非尚虚文,正为天下生灵祈福,予安敢不尽其诚。"
时世子从行。
太祖因命左右导之,遍历农家,观其居处、饮食、器用还,谓之曰:"汝知农家之劳乎?夫农勤四体,务五谷,身不离畎亩,手不释耒耜,终岁勤动,不得休息,其所居不过茅茨草榻,所服不过綀裳布衣,所饮食不过菜羹粝食,而国家经费,皆其所出,故令汝知之。 凡一居处服用之间,必念农之劳,取之有制,用之有节,使之不至于饥寒,方尽为上之道。 若复加之横敛,则民不胜其苦矣。 故为民上者,不可不体下情。"
复指道旁荆楚谓之曰:"古者用此为扑刑,盖以其能去风,虽伤不至过甚。 苟用他物,恐致殒生,此古人用心之仁,亦宜知之。"
洪武元年正月戊寅,刘基、陶安言于太祖曰:"适闻中书都督府议仿元旧制设中书令,欲奏以太子为之。"
太祖曰:"取法于古,必择其善者而从之。 苟惟不善而一概是从,将欲望治,譬犹登高冈而却步,渡长江而回楫,岂能达哉?元氏胡人,事不师古,设官不以任贤,惟其类是与,名不足以副实,行不足以服众,岂可取法?且吾子年未长,学未充,更事未多,所宜尊礼师傅,讲习经传,博通古今,识达机宜。 他日军国重务,皆令启闻,何必仿彼作中书令乎?"乃命詹同取东宫官制观之,谓同等曰:"朕今立东宫官,取廷臣勋德老成兼其职,老成旧人,动有其则。 若新进之贤者,亦选择参用。 夫举贤任才,立国之本,崇德尚齿,尊贤之道。 辅导得人,人各尽职。 故连抱之木,必以授良匠,万金之璧,不以付拙工。"
同对曰:"陛下立法垂宪之意,实深远矣。"
于是以李善长等皆兼东宫官,乃谕善长等曰:"朕于东宫官属,不别议府寮,而以卿等兼之者,盖军旅未息,朕若有事于外,必留太子监国,若设府寮,卿等在内,事当启闻太子,或有听断不明,而与卿等意见不同,卿等必谓府寮导之,嫌隙将由是而生。 朕所以特置宾客、谕德等官,以辅成太子德性,且选名儒为之宾友。 昔周公教成王,告以克诘戎兵,召公教康王,告以张皇六师,此居安虑危,不忘武备。 盖继世之君,生长富贵,泥于安逸,军旅之事多忽而不务,一有缓急,罔知所措。 二公所言,不可忘也。"
丙戌,太祖御文楼,太子侍侧,因问近与儒臣讲说经史何事,对曰:"昨讲《汉书》七国叛事。"
遂问此曲直孰在?对曰:"曲在七国。"
太祖曰:"此讲官一偏之说,宜言景帝为太子时,尝设博局杀吴王世子,以激其怒。 及为帝,又听晁错之说,轻意黜削诸侯土地,七国之变,实由于此。 若为诸子讲此,则当言藩王必上尊天子,下抚百姓,为国家藩辅,以无挠天下公法。 如此,则为太子者知敦睦九族、隆亲亲之恩,为诸子者知夹辅王室以尽君臣之义。"
十月己未,以梁贞、王仪为太子宾客,秦镛、卢德明、张易为太子谕德。
太祖谕之曰:"范金砻玉,所以成器,尊师重傅,所以成德。 朕命卿等辅导太子,必先养其德性,使进于高明。 于帝王之道、礼义之教及往古成败之迹、民间稼穑之事,朝夕与之论说,日闻谠言,无非僻之干,积久以化,他日为政,自然合道。 卿等勉之。"
洪武二年五月丙午,太祖召孔克仁等赐坐。
因曰:"昨到钟山,令侍御仆从先往,中有一小僮,亦前趋,记其姓名,今日召至,以示诸子曰:此小憧与尔等年相若,已能奔走服役,尔曹不可恃年幼,怠惰不学,当朝夕勤励可也。 朕之意,惟恐居富贵、耽逸乐耳。"
克仁对曰:"陛下此言,即无逸之戒也。"
九月己亥,太祖谕皇太子曰:"自古帝王以天下为忧者,惟创业之君、中兴之主及守成贤君能之。 其寻常之君,不以天下为忧,反以天下为乐,国亡自此而始。 何也?崛起帝王之初,天必授于有德者。 然频履优患而后得之,其得之也难,故其忧之也深。 若守成继体之君,常存敬畏,以祖宗忧天下之心为心,则能永受天命。 苟生怠慢,败亡必至,可不畏哉?"
洪武三年四月丙寅,太祖召东宫官属及王府官属,谕之曰:"辅导之臣,犹法度之器,先必正己而后正人。 盖德义者,正人之法度,善恶者,修身之衡鉴。 汝等辅导诸子,必匡其德义,明其善恶,使知趋正而不流于邪,如此,则能尽辅导之职。 观之梓匠,虽有材木,必加绳削,乃能成器。 太子诸王,必得贤辅开导赞助,乃能成德。 朕择尔等为宫僚,各宜尽心。 又加经史中古人已行之事可为鉴戒者,采摭其事,编次成集,朝夕观览,以广智识,亦有助于辅导。"
群臣顿首受命而退。
又谕秦王右相郑九成等曰:"朕封建诸子,选用傅相,委托匪轻,凡与王言,当广学问以充其行义,陈忠孝以启其良心。 事有弗善,必求其善,政有未美,必求其美,使其聪明无蔽,上下相亲,庶几道德有成,以弘长世之业,而辅相者亦克尽其职矣。"
复顾刘基等曰:"朕观古圣贤之君,虽治平之世,不忘修省,诚以富贵易至于骄奢,必至于荒纵,未有荒纵而无颠覆者。 故尝戒太子、诸王,以为士不能正身修德,则殃及身家。 为士且然,况于为君为王者乎?"基顿首对曰:"陛下此言,万世之福也。"
七月戊子,太祖谓皇太子曰:"天子之子,与公卿士庶人之子不同。 公卿士庶人之子系一家之盛衰,天子之子系天下之安危。 尔承主器之重,将有天下之责也。 公卿士庶人不能修身齐家,取败止于一身一家。 若天子,不能正身修德,其败岂但一身一家之比?将宗庙社稷有所不保,天下生灵皆受其殃,可不惧哉!可不戒哉!"
十二月辛巳,礼部尚书陶凯请选人专任东宫官属,罢兼领之职,庶于辅导有所责成。
太祖曰:"古者不备其官,惟贤能是用。 朕以廷臣有才望勋德者兼东宫官,非无谓也。 尝虑廷臣与东宫官属有不相能,遂成嫌隙,或主奸谋,离间骨肉,其祸非细。 若江充之事,可为明鉴。 朕今立法,令省台、都督府官兼东宫赞辅之职,父子一体,君臣一心,庶几无相构之患也。"
洪武四年闰三月己未,太祖谕省台臣曰:"朕诸子日知务学,必择端谨文学之臣兼宫僚之职,日与之居,讲说经史,蓄养德性,博通古今,庶可以承藉天下国家之重。 但人之相与,气习易移,与正人处,则日习于正,如行康衢,自不为偏歧所惑。 若与邪人处,则日习于邪,如由曲径,往而不返,不觉入荆棘中矣。"
省臣对曰:"知人最难,邪正未易辨。"
太祖曰:"尊德乐义,斯为正也;便佞亵慢,斯为邪也。 故骄奢淫佚,鲜不由于亵慢,而端庄中正,必皆本于好德。"
洪武六年五月壬寅朔,《祖训录》成,太祖因谓侍臣曰:"朕着《祖训录》,盖所以垂示子孙。 朕更历世故,创业艰难,常虑子孙不知所守,故着是书,日夜以思,具悉周至,绸绎六年,始克成编。 后世子孙守之,则永保天禄。 苟作聪明,乱旧章,是违《祖训》矣。"
侍臣对曰:"自古创业之主,其虑事周详,立法垂训,必有典则。 若后世子孙不知而轻改,鲜有不败。 故《诗》云:‘不愆不忘,率由旧章。 ’"太祖曰:"日月之能久照,万世不改其明,尧舜之道不息,万世不改其行。 三代因时损益者,其小过不及耳。 若一代定法,有不可轻改,荒坠厥绪,几于亡夏,颠覆典刑,几于亡商。 后世子孙,当思敬守祖法。"
九月己酉,以侍御史文原吉为秦府右相,国子助教朱复为燕府参军。
谕曰:"王今长,宜朝夕左右辅养其德,二三年后,遣王之国。 汝等宜尽心所事,取鉴于古,何者为善,何者为不善,采摭古人仕为王巨,孰能以正辅导,孰为不能,编次成集,朝夕览观。 遇有所行,则择其善而去其不善,务引王于当道。 尔等与天言,待臣下则以谦和,抚民人则以仁恕,劝耕耨以省馈饷,御外侮以藩帝室。 如此,则能尽其职矣。"
又曰:"汝尔职事清简,非朝廷剧任之比。 若文武全才,更可演习武事,发舒精神。 若素儒生,但谨守礼法,陈善闭邪而已。 苟巧诈无实,欺蔽谄谀,此招咎之道,所宜戒也。 汝其慎之!"
乙卯,命诸司今后常事启皇太子,重事乃许奏闻。
太祖谓皇太子曰:"人君统理天下,人情物理,必在周知,然后临事不惑。 吾自起田里,一至于今日,凡治军旅,理民事,无不尽心,恒虑处事未当,故尝思念古人为治,必广视听,凡言之善者,吾即行之,不善者,吾虽不行,亦思绎至再,果不可行,然后置之。 夫虑事贵明,处事贵断,庶几不眩。 况尔生长宫掖,未涉世故,若局于见闻,则视听不广。 且目虽能视,所见不逾于阈,耳虽能听,所闻不越于庭。 而欲区区智识决天下之务,能—一当理,难矣。 汝宜亲贤乐善,以广聪明,逆己之言,必求其善,顺己之言,必审其非。 如此,则是非不混,理欲判然,天下之事可得而治矣。 汝其敬之,毋忘朕训。"
壬戌,太祖谓秦府右相文原吉等曰:"蓄药所以防病,积货所以防贫,用贤所以辅德。 朕为诸子择贤以为之辅,尔等居左右,宜朝夕规诲,以成其德。 人情于大事或能懂之,而常忽于细微。 夫细行不谨,大德必亏;姑息小过,大愆必至。 故塞水者,必于其源,源塞而绝;伐木者,必于其根,根断而木拔矣。 设王有所违失,尔若日所失者小,可勿言也,则是大失将至。 俟其大失将至,然后规之,救有所弗及奥。 夫善虽小,可以成名,恶虽小,足以亡身。 凡历代贤王著名方册,其巨亦皆贤者,故能同济其美。 尔等职任辅导,宜尽心所事。"
洪武七年正月乙亥,太祖召太子宫臣谕之日:"汝知所谓重器乎?"对曰:"岂非商彝周鼎乎?"太祖曰:"汝所谓商彝周鼎者,此非重器乎?太子者,天下之重器。 人有彝鼎,尚知宝爱,太子承主器之重,岂得不宝爱之乎?宝爱之者,必择端人正士以为辅翼,朝夕与居,使其熟闻善言,不迩詖行,自然渐渍,以成其德。 若惟委之于便嬖近习,是委重器于涂,而不可宝爱之矣。 汝等日辅太子,讲论诵说之时,必导之以正,使其道明德立,才器充广,庶几他日克胜重任,则可以副朕所望。"
洪武九年正月丁巳,太子诸王侍,太祖顾谓之曰:"汝等闻修德进贤之道乎?"太子对曰:"每闻儒臣讲说,知其略矣,未领其要。"
太祖曰:"藻率杂佩为身之容,恭逊温良为德之容,见于外者,可以知其内也。 古之君子,趋跄有节,升降有数,周旋跬步而不违于矩矱者,由其德充于内而著乎外也。 所以器识高明,而善道日跻,恶行不见而邪僻益远。 己德既修,自然足以服人,贤者汇进而不肖者自去。 能修德进贤,则天下国家未有不治。 不知务此者,鲜不取败。 夫货财声色为戕德之斧斤,谗佞谄谀乃杜贤之荆棘,当拒之如虎狼,避之如蛇虺。 苟溺于所好,则必为其陷矣。 汝等其慎之。"
洪武十年六月丙寅,命群臣自今大小政事,皆先启皇太子处分,然后奏闻。
太祖语皇太子曰:"人君治天下,日有万几,一事之得,天下蒙其利;一事之失,天下受其害。 自古以来,惟创业之君历涉勤劳,达于人事,周于物理,故处事之际,鲜有过当。 守成之君,生长富贵,若非平日练达,临政少有不谬者。 故吾特命尔日临群臣,听断诸司启事,以练习国政。 惟仁则不失于躁暴,惟明则不惑于奸邪,惟勤则不溺于安逸,惟断则不牵于文法。 凡此皆以一心为之权度,则未有不失其当。 今有人指石以为玉,当辨之曰:‘果玉乎?果石乎?’知其为非玉,乃石也。 如此,则的然莫敢吾欺。 若信其言以为玉,则是非之心不明,失其权度矣。 况人虽有明敏之资,自非历练,临事率意而行,未免有失,知悔而改,亦已晚矣。 吾自有天下以来,未尝暇逸于诸事务,惟恐毫发失当,以负上天付托之意,戴星而朝,夜分而寝,日有未善,寝亦不安,此尔所亲见也。 亦能体而行之,天下之福,吾无忧矣。"
洪武十一年三月,是月,太祖训诸子曰:"昔有道之君,皆身勤政事,心存生民,所以保守天下。 至其子孙,废弃厥德,色荒于内,禽荒于外,政教不修,礼乐崩弛,则天弃于上,民离于下,遂失其天下国家。 为吾子孙者,当取法于古之圣帝哲王,兢兢业业,日慎一日,鉴彼荒淫,勿蹈其辙,可以长享富贵矣。"
洪武十二年三月戊辰朔,太祖御华盖殿,皇太子侍。
太祖问曰:"比日讲习何书?"对曰:"昨看书至商周之际。"
太祖曰:"看书亦知古人为君之道否?"因谕之曰:"君道以事天爱民为重,其本在敬身。 人君一言一行,皆上通于天,下系于民,必敬以将之,而后所行无不善也。 盖善,天必鉴之,不善,天亦鉴之。 一言而善,四海蒙福,一行不谨,四海罹殃。 行言如此,可不敬乎?汝其识之。"
洪武十六年二月庚辰,太祖谕皇太子诸王曰:"凡听讼贵明,不明则刑罚不中,罪加良善,人心怨咨,有伤天和。 或有大狱,必当详审,庶免构陷之非,锻练之弊。"
又曰:"凡功赏要当,则人心常服。 盖赏与罚二事,治天下之大权也。"
十一月甲午,太祖谓皇太子请王曰:"纯良之臣,国之宝也。 残暴之臣,国之蠹也。 自古纯良者为君造福,而残暴者为国致殃。 何谓纯良?处心公忠,临民恺悌,虽材有不逮者,亦不至于伤物。 所谓日计不足,月计有余者也。 何谓残暴?恣睢击搏,遇事风生,锻炼刑狱,掊克聚敛,虽若快意一时,而所伤甚多。 故武帝任张汤而政事衰,光武褒卓茂而王业盛。 此事甚明,可为深鉴。"
洪武二十四年三月癸卯,太祖谓皇太子诸王曰:"人君之有天下者,当法天之德也。 天之德,刚健中正,故运行不息。 人君体天之德,孜孜不倦,则庶事日修。 若怠惰侈肆,则政衰教弛,亏损天德,而欲长保天位者,未之有也。 昔元世祖东征酉讨,混一华夏,是能勤于政事。 至顺帝,偷情荒淫,天厌人离,遂至丧灭。 诗曰:‘殷鉴不远,在夏后之世。 ’尔等当克勤克慎,他日庶可永保基业。"
正家道
洪武元年正月乙亥,册皇后马氏。
太祖谓侍臣曰:"昔汉光武劳冯异曰:‘仓卒芜蒌亭豆粥、滹沱河麦饭,厚意久不报,君臣之间,始终保全。 朕念皇后起布衣,同甘苦,尝从朕在军仓卒,自忍饥饿,怀糗饵食,朕比之豆粥麦饭,其困尤甚。 昔唐太宗长孙皇后当隐太子构隙之际,内能尽孝勤,承诸妃消释嫌猜。 朕数为郭氏所疑,朕径情不恤,将士咸以服用为献,后先献郭氏,慰悦其意。 及欲危朕,后辄为弥缝,卒免于患,殆又难于长孙皇后者。 朕或因服御诘怒小过,辄为朕曰:‘主忘昔日之贫贱耶?’朕复为之惕然。 家之良妻,犹国之良相,岂忍忘之!"三月辛未朔,命翰林儒臣修《女戒》。
太祖谓学士朱升等曰:"治天下者,修身为本,正家为先。 正家之道,始于谨夫妇。 后妃虽母仪天下,然不可使干政事。 至于嫔嫱之属,不过备职事、侍巾栉。 若宠之太过,则骄恣犯分,上下失序,故历代宫阃,政由内出,鲜有不为祸乱者也。 夫内嬖惑人,甚于鸩毒,惟贤明之主能察之于未然,其他未有不为所惑者。 卿等为我纂述《女戒》及古贤妃之事可为法者,使后世子孙知所持守。"
洪武十三年二月辛未,太祖谕皇太子诸王曰:"吾持身谨行,汝辈所亲见。 吾平日无优伶近之押,无酣歌夜饮之娱。 正宫无自纵之权,妃嫔无宠幸之昵,或有浮词之妇,察其言非,即加诘责,故各自修饬,无有妒忌。 至若朝廷政事,稽于众论,参决可否,惟善是从。 或燕闲之际,一人之言,尤加审察,故言无偏听,政无阿私。 每旦星存而出,日入而休,虑患防危,如履薄冰。 苟非有疾,不敢怠惰。 以此自持,犹恐不及。 故与尔等言之,使知持守之法。"
厚风俗
洪武四年六月戊申,太祖退朝御东阁,从容与群臣论及礼乐之事。
谓廷臣曰:"世之治乱,本乎人情风俗。 故忠信行则民俗淳朴,佻巧作则习尚诈伪。 京师天下之统会,万民之瞻仰,四方所取则者也。 而积习之弊,卒以奢侈相高,浮藻相诱,情日肆而俗日偷,非所以致理也。"
礼部尚书陶凯对曰:"仲尼有云:‘道之以政,齐之以刑。 ’今欲整齐风俗,使佻巧不得作,必以政刑先之,然后教化可行。"
太祖曰:"教化必本诸礼义,政刑岂宜先之?苟徒急于近效而严其禁令,是欲澄波而反汩之也。"
凯顿首称善。
洪武八年正月癸酉,淮安府山阳县民有父得罪当杖,请以身代,太祖谓刑部臣曰:"父子之亲,天性也。 然不亲不逊之徒,亲遭患难,有坐视而不顾者。 今此人以身代父,出于至情,朕为孝子屈法,以劝励天下,其释之。"
洪武二十年闰六月甲寅,太祖谓礼部尚书李原吉曰:"尚齿所以教敬,事长所以教顺。 虞夏商周之世,莫不以齿为尚,而养老之礼未尝废。 是以人兴于孝弟,风俗淳厚,治道隆平。 曩者朕诏天下行养老之政,凡耆民年八十以上、乡党称善、贫无产业者,月给米三斗,肉五斤;九十以上者加帛一匹,绵一斤。 若有田产能自瞻者,止给酒肉絮帛。 其应天、凤阳二府富民九十以上赐爵社士,八十以上赐爵里士,咸许冠带,复其家。 尚虑有司奉行不至,尔礼部以朕命谕之。"
洪武二十一年五月乙未,太平府民有兄弟相讦告者。
刑部奏请罪之,太祖曰:"兄弟骨肉至亲,岂有告讦之理?此一时愚昧,或因货利,或私妻子,争长竞短,怒气相加,遂至此耳。 然人心天理未尝泯灭,姑系之狱,待其忿息,善心复萌,必将自悔。"
明日,刑部奏二人果哀求改过。
太祖曰:"此彼之真情发见也,俱释之。"
兄弟和好如初。
洪武二十四年七月己巳,龙江卫吏以过罚书写,值母丧,乞守制。
吏部尚书詹徽不听,吏击登闻鼓诉之。
太祖召徽切责之曰:"吏虽罚役,天伦不可废,使其母死不居丧,人子之心终身有慊。 夫与人为善,犹恐其不善,若有善而沮之,何以为劝?诗曰:‘孝子不匮,永锡尔类。 ’乃独不然耶?"徽大惭,吏遂得终丧。
洪武二十五年正月甲辰,天策卫卒吴英父得罪系狱,英诣阙陈情,愿没入为官奴,以赎父罪。
太祖谕英曰:"汝之情固有可矜,但汝平时何不劝谏汝父,使不犯法。 今罪不可贷,然念汝爱父之至,特曲法宥之。 汝自今凡遇父有不善,当即谏止。 若不听,必再三言之,使不陷于非义,斯为孝也。"
又顾谓侍臣曰:"此卒非知书者,能如此,亦可谓难矣。 故特曲法以宥其父,将以励天下之为人子者。"
洪武二十八年二月己丑,太祖谕户部臣曰:"古者风俗淳厚,民相亲睦,贫穷患难,亲戚相救,婚姻死丧,邻保相助。 近世教化不明,风俗颓敝,乡邻亲戚不能周恤,甚者强凌弱,众暴寡,富吞贫,大失忠厚之道。 朕即位以来,恒申明教化,于今未臻其效,岂习俗之固未易变耶?朕置民百户为里,一里之间,有贫有富,凡遇婚姻、死丧,富者助财,贫者助力,民岂有穷苦急迫之忧?又如春秋耕获之时,一家无力,百家代之,推此以往,百姓宁有不亲睦者乎?尔户部其谕以此意,使民知之。"
议礼
洪武元年十一月丙午,中书及礼部定奏:天子亲祀圜丘、方丘、宗庙、社稷,若京师三皇孔子、风云雷雨、圣帝明王、忠臣烈士、先贤等祀,则遣官致祭。
郡县宜立社稷,有司祭里社土谷之神,及祖父母、父母并得祀灶,载诸祀典。
余不当祀者,并禁之。
太祖因谕群臣曰:"凡祭享之礼,载牲致帛,交于神明,费出己帑,神明歆之。 如庶人陌钱办香,皆可格神,不以菲薄而不享者,何也?所得之物,皆己力所致也。 若国家仓廪府库所积,乃生民脂膏,以此尊醪俎馔,充实神庭,徼求福禄,以私于身,神可欺乎?惟为国为良祷析,如水旱、疾疫、师旅之类是也。"
癸亥,太祖欲举行耕籍田礼,谕廷臣曰:"古者天子籍田千亩,所以供粢盛备饙饎。 自经丧乱,其礼已废,上无以教,下无以劝。 朕莅祚以来,悉修先王之典,而籍田为先,故首欲举而行之,以为天下劝。"
时监察御史有历班而言曰:"耕籍田则力本者知所重矣。"
太祖曰:"欲财用之不竭,国家之常裕,鬼神之常享,必也务农乎!故后稷树艺稼穑,而《生民》之诗作。 成王播厥百谷,而《噫嘻》之颂兴,有国家者,其可弃是而不讲乎?"遂命以来春举籍田礼行之。
洪武二年六月庚午,太祖读《叔孙通传》,至鲁两生不肯行,因谓侍臣曰:"叔孙通虽云窃礼之糠粃,然创制礼仪于煨烬之余,以成一代之制,亦可谓难矣。 如两生之言,不无迂耶?若礼乐必待百年而后可兴,当时朝廷之礼废矣。 朕闻先王之礼,因时制宜。 孔子亦曰:‘期月三年必世。 ’盖亦因时制宜之谓。 必待百年,则迂矣。"
洪武三年正月癸巳,先是,太祖以天下初定,欲通群下之情,日诏百官,悉侍左右,询问民情,咨访得失,或考论古今典礼制度,故虽小官,亦得上殿,至有逾越班次者。
太祖乃谓宰臣曰:"朝廷之上,礼法为先,殿陛之间,严肃为贵。 朕始欲咨访庶事,故令百官入侍左右,至班序失次,非所以肃朝仪也。 自今文武百官入朝,除侍从、中书省、大都督府、御史台、指挥使、六部尚书、侍郎等官许上殿,其余文武官五品以下,并列班于丹陛,违者纠仪官举正之。"
八月庚申,大祖谕廷臣曰:"古者帝王之治天下,必定礼制,以辨贵贱,明等威。 是以汉高初兴,即有衣锦绣绮縠操兵乘马之禁,历代皆然。 近世风俗相承,流于僭侈。 闾里之民,服食居处与公卿无异。 而奴仆贱隶往往侈肆于乡曲。 贵贱无等,僭礼败度,此元之失政也。 中书其以房舍、服色等第,明立禁条,颁布中外,俾各有所守。"
洪武五年三月辛亥,太祖谓礼部巨曰:"礼者,所以美教化而定民志。 成周设大司徒,以五礼防万民之伪而教之中。 夫制中莫如礼,修政莫如礼,齐家莫如礼。 故有礼则治,无礼则乱。 居家有礼,则长幼叙而宗族和。 朝廷有礼,则尊卑定而等威辨。 元兴,以夷变夏,民染其俗,先王之礼几乎熄矣。 而人情狃于浅近,未能猝变。 今命尔稽考典礼合于古而宜于今者,以颁布天下,俾习以成化,庶几复古之治也。"
洪武六年三月甲辰,礼官上所定礼仪,太祖谓尚书牛谅曰:"礼者,国之防范,人道之纪纲,朝廷所当先务,不可一日无也。 自元氏废弃礼教,因循百年,而中国之礼交易几尽。 朕即位以来,夙夜不忘,思有以振举之,以洗污染之习。 故尝命尔礼部定著礼仪,今虽已成,宜更与诸儒参详考议,斟酌先王之典,以复中国之旧。 务合人情,永为定式,庶几惬朕心也。"
九月丙午,礼部奏定百官常朝班次及奏事等礼仪。
太祖谓中书省臣曰:"朝廷之礼,所以辨上下,正名分,不以贱加贵,不以卑逾尊。 百官在列,班序有伦,奏对雍容,不失其度。 非惟朝廷之尊,抑亦天下四方瞻仰所在也。 今文武百官朝参奏事,有未闲礼仪者,是礼法不严于殿陛,何以肃朝廷乎?自今凡新任官及诸武臣于礼仪有不闲习者,合侍仪司官,日于午门外演习之。 且命御史二人监视,有不如仪者,纠举之。 百官入朝失仪者,亦纠举如律。"
洪武七年十二月壬戌朔,《孝慈录》成。
先是,贵妃薨,敕礼官定丧服之制。
礼部尚书牛谅等奏曰:"《周礼》、《仪礼》父在为母服期年,若庶母,则无眠。"
太祖曰:"父母之恩一也,而丧服低昂若是,其不近于人情甚矣。"
因敕翰林学士宋濂曰:"养生送死,圣王之大政,讳忘忌疾,衰世之陋习。 三代丧礼节文尤详,而散失于衰周,厄于暴泰。 汉唐以降,莫能议此。 夫人情有无穷之变,而礼为适变之宜,得人心之所安,即天理之所在。 尔等其考定丧礼。"
于是,濂等考得古人论服母丧者凡四十二人,愿服三年者二十八人,服期年者十四人,奏之。
太祖曰:"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 今观愿服三年丧,比服期年者加倍,则三年之丧,岂非天理人情之所安乎?"乃立为定制。
洪武十二年正月己卯,合祀天地于南郊大祀殿,礼成,敕中书省臣曰:"立纲陈纪,治世驭民,斯由上古之君立,至今相承而法则焉。 凡有国者,必以祀事为先,祀事之礼,起以古先圣王。 其周旋上下、进退奠献,莫不有仪。 然仪必贵诚,而人心叵测,至诚者少,不诚者多,暂诚者或有之。 若措礼设仪文饰太过,使礼烦人倦,而神厌弗享,非礼也。 故孔子曰:‘褅自既灌而往者,吾不欲观之矣。 ’朕周旋祀事十有一年,见其仪太烦,乃以义更其仪式,合祀社稷,既祀,神乃欢。 今十二年春,始合天地大祀,而上下悦,若有肸答于朕心。 尔中书下翰林令儒臣纪其祀事,以彰上帝皇祗之昭格,而锡黔黎之福,朕与卿等尚夙夜无怠,以答神明之休祐焉。"
洪武二十年七月丁酉,礼部奏请如前代故事,立武学,用武举,仍祀太公,建昭烈武成王庙。
太祖曰:"太公周之臣,封诸侯,若以王祀之,则与周天子并矣,加之非号,必不享也。 至于建武学、用武举,是析文武为二途,自轻天下无全才矣。 三代之上,士之学者文武兼备,故措之于用,无所不宜,岂谓文武异科,各求专习者乎?即以太公之鹰扬而授丹书,仲山甫之赋政而式古训,召虎之经营而陈文德,岂比于后世武学,专讲韬略,不事经训,专习干戈,不闲俎豆,拘于一艺之偏之陋哉?今欲循旧用武举,立庙学,甚无谓也。 太公之祀,止宜从祀帝王庙。"
遂命去王号,罢其旧庙。
洪武二十一年二月甲寅,诏以历代名臣从祀帝王庙。
先是,礼官奏以风后、力牧、皋陶、夔、伯夷、伯益、伊尹、傅说、周公旦、召公奭、太公望、方叔、召虎、张良、萧何、曹参、周勃、邓禹、诸葛亮、房玄龄、杜如晦、李靖、郭子仪、李晟、赵普、曹彬、韩世忠、岳飞、张浚、博尔忽、博尔术、赤老温、伯颜、阿术、安童凡三十六人,皆宜从祀于帝王庙。
太祖曰:"古之君臣同德者,终始一心,载在史传,万世不灭。 国家祀典,必合公论,不可徒观其迹而不究其实也。 若宋赵普,负太祖,为不忠,不可从祀。 元巨四杰,木华黎为首,不可以其孙从祀,而去其祖,可祀木华黎,而罢安童。 既祀伯颜,其阿术亦不必祀。 如汉陈平、冯异、宋潘美皆节义,兼善始终,可以庙祀。"
于是定以风后、力牧、夔龙、伯益、伯夷、伊尹、傅说、周公旦、召公奭、太公望、召虎、方叔、张良、萧何、曹参、陈平、周勃、邓禹、冯异、诸葛亮、房玄龄、杜如晦、李靖、李晟、郭子仪、曹彬、潘美、韩世忠、岳飞、张浚、木华黎、博尔忽、博尔术、赤老温、伯颜,凡三十有七人从祀历代帝王庙。
洪武二十五年四月丁卯,命礼部右侍郎张智申肃朝仪,太祖谓之曰:"礼仪者朝廷之表,有虞之时,群后德让,百僚师师。 卿其申谕百官,景行古人,无败礼失度,以取咎责。"
兴礼乐
吴元年七月乙亥,先是,命选道童俊秀者充乐舞生,至是始集。
太祖御戟门,召学士朱升、范权领乐舞生入见,设雅乐阅试之。
太祖亲击石磐,命升辨识五音,升不能审,以宫音为征音。
太祖曰:"升每言能审音,至辨石音,何乃以宫作征耶?"起居注熊鼎对曰:"八音之中,石声最难和,惟后夔能和磐声,故书曰:‘于予击石拊石,百兽率舞。"
’太祖曰:"石声固难和,然乐以人声为主,人声和,即八音谐和矣。"
因命乐生登歌一曲。
太祖复叹曰:"古者作乐以和民声,格神人,而与天地同其和。 近世儒者鲜知音律之学,欲乐和,顾不难耶?"鼎复对曰:"乐音不在外求,实在人君一心。 君心和,则天地之气亦和。 天地之气和,则乐亦无不和矣。"
洪武四年六月戊申,吏部尚书詹同、礼部尚书陶凯制宴享九奏乐章成,上之。
其曲一曰本太初,二曰仰大明,三日民初生,四曰品物亨,五曰御六龙,六曰泰阶平,七曰君德成,八曰圣道成,九日乐清宁。
先是,太祖厌前代乐章率用腴词,以为容悦,甚者鄙陋不称,乃命凯等更制其词。
既成,太祖命协音律者歌之。
谓侍臣曰:"礼以道敬,乐以宣和,不敬不和,何以为治?元时古乐俱废,惟淫词艳曲更唱送和,又使胡虏之声与正声相杂,甚者以古先帝王祀典神祗饰为舞队,谐戏殿廷,殊非所以导中和、崇治体也。 今所制乐章颇协音律,有和平广大之意。 自今一切流俗諠譊淫亵之乐,悉屏去之。"
洪武十四年二月丁丑,命礼部申明乡饮酒礼。
太祖谓礼官曰:"乡饮之礼,所以序尊卑、别贵贱。 先王举以教民,使之隆爱敬,识廉耻,知礼让也。 朕即位以来,虽以举行,而乡闾里社之间恐未遍习。 今时和年丰,民间无事,宜申举旧章。 其府、州、县则令长官主之,乡闾里社则贤而长者主之,年高有德者居上,高年淳笃者次之,以齿为序。 其有违条犯法之人,列于外坐同类者成席,不许杂于善良之中。 如此则家识廉耻,人知礼让,而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和妇顺之道,不待教而兴。 所谓宴安而不乱,和乐而不流者也。 孔子曰:‘吾观于乡而知王道之易易。 ’政谓此也。"
洪武十七年六月庚午,太祖御奉天门,谕群臣曰:"治天下之道,礼乐二者而已。 若通于礼而不通于乐,非所以淑人心而出治道。 达于乐而不达于礼,非所以振纪纲而立大中。 必礼乐并行,然后教化醇一。 或者曰:有礼乐,不可无刑政。 朕观刑政二者,不过辅礼乐为治耳。 苟为治徒务刑政而遗礼乐,在上者虽有威严之政,必无和平之风;在下者虽存苟免之心,终无格非之诚。 大抵礼乐者治平之膏粱,刑政者救弊之药石。 卿等于政事之间,宜知此意,毋徒以礼乐为虚文也。"
甲午,太祖谕礼部臣曰:"近命制大成乐器,将以颁天下学校,俾诸生习之,以祀孔子。 朕思古人之乐,所以防民欲,后世之乐,所以纵民欲。 其故何也?古乐之诗章和而正,后世之歌词淫以夸;古之律吕协天地自然之气,后世之律吕出人为智巧之私。 天时与地气不审,人声与乐声不比,故虽以古之诗章,用古之器数,亦乖戾而不合,陵犯而不伦矣。 手击之而不得于心,口歌之而非出于志,人与乐判然为二,而欲以动天地鬼神,岂不难哉?然其流已久,救之甚难。 卿等宜究心于此,俾乐成而颁之,诸生得以肄习,庶几可以复古人之意。"
崇教化
六月辛巳,令民间立义冢,太祖谕礼部臣曰:"古者圣王治天下,有掩骼埋胔之令,推恩及于朽骨。 近世狃于胡俗,死者或以火焚之,而投其骨于水,孝子慈孙于心何忍?伤恩败俗,莫此为甚,其禁止之。 若贫无地者,所在官司择近城宽闲地为义冢,俾之葬埋。 或有宦游远方不能归葬者,官给力费,以归葬之。"
洪武十七年十一月庚午,太祖谓礼部臣曰:"近命辽东立学校,或言边境不必建学。 夫圣人之教,犹天也。 天有风雨、霜露,无所不施,圣人之教,亦无往不行。 昔箕子居朝鲜,施八条之约,故男遵礼义,女尚贞信。 管宁居辽东,讲诗书,陈俎豆,饰威仪,明礼让,而民化其德。 曾谓边境之民,不可以教乎!夫越与鲁相去甚远,使越人而居鲁久,则必鲁矣。 鲁人而居越久,则必越矣。 非人性有鲁越之异,风俗所移然也。 况武臣子弟久居边境,鲜闻礼教,亦恐渐移其性。 今使之诵诗书,习礼让,非但可以造就其才,他日亦可资用。"
洪武二十三年五月己酉,播州、贵州宣慰使司并所属宣抚司官各遣其子来朝,请入太学。
太祖敕国子监官曰:"移风善俗,礼为之本,敷训导民,教为之先。 故礼教明于朝廷,而后风化达于四海。 今西南夷土官各遗子弟来朝,求入太学,因其慕义,特允其请耳。 尔等善为训教,俾有成就,庶不负远人慕学之心。"
洪武二十七年三月癸亥,有儒士初授知县,陛辞,太祖问之曰:"试官莅民之道,何先?"对曰:"教化为先。"
曰:"教化何施?"对曰:"奖劝之。"
太祖曰:"治民固以教化为本,而身又为教化之本。 长一邑则系一邑之望,民率己以为则,己身不正,民将何法?虽多为奖劝,彼不见信,故曰以身教者从,以言教者讼。 尔其试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