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史 志第三十四 礼十二(凶礼一)

  1. 九五查询
  2. 古籍查询
  3. 明史
《明史》 志第三十四 礼十二(凶礼一) 张廷玉等

○山陵

次五曰凶礼。

凡山陵、寝庙与丧葬、服纪及士庶丧制,皆以类编次。

其谒陵、忌辰之礼,亦附载焉。

○山陵

太祖即位,追上四世帝号。

皇祖考熙祖,墓在凤阳府泗州蠙城北,荐号曰祖陵。

设祠祭署,置奉祀一员,陵户二百九十三。

皇考仁祖,墓在凤阳府太平乡。

太祖至濠,尝议改葬,不果。

因增土以培其封,令陵旁故人汪文、刘英等二十家守视。

洪武二年荐号曰英陵,后改称皇陵。

设皇陵卫并祠祭署,奉祀一员、祀丞三员,俱勋旧世袭。

陵户三千三百四十二,直宿洒扫。

礼生二十四人。

四年,建祖陵庙。

仿唐、宋同堂异室之制,前殿寝殿俱十五楹,东西旁各二,为夹室,如晋王肃所议。

中三楹通为一室,奉德祖神位,以备袷祭。

东一楹奉懿祖,西一楹奉熙祖。

十九年,命皇太子往泗州修缮祖陵,葬三祖帝后冠服。

三十一年,太祖崩。

礼部定议,京官闻丧次日,素服、乌纱帽、黑角带,赴内府听遗诏。

于本署斋宿,朝晡诣几筵哭。

越三日成服,朝晡哭临,至葬乃止。

自成服日始,二十七日除。

命妇孝服,去首饰,由西华门入哭临。

诸王、世子、王妃、郡主、内使、宫人俱斩衰三年,二十七月除。

凡临朝视事,素服、乌纱帽、黑角带,退朝衰服。

群臣麻布员领衫麻布冠、麻绖、麻鞋。

命妇麻布大袖长衫,麻布盖头。

明器如卤簿。

神主用栗,制度依家礼。

行人颁遗诏于天下。

在外百官,诏书到日,素服、乌纱帽、黑角带,四拜。

听宣读讫,举哀,再四拜。

三日成服,每旦设香案哭临,三日除。

各遣官赴京致祭,祭物礼部备。

孝陵设神宫监并孝陵卫及祠祭署。

建文帝诏行三年丧,事在《本纪》。

以遭革除,丧葬之制皆不传。

文帝崩于榆木川,遗诏一遵太祖遗制。

京师闻讣,皇太子以下皆易服。

宫中设几筵,朝夕哭奠。

百官素服,朝夕哭临思善门外。

礼部定丧礼,宫中自皇太子以下及诸王、公主,成服日为始,斩衰三年,二十七月除。

服内停音乐、嫁娶、祭礼,止停百日。

文武官闻丧之明日,诣思善门外哭,五拜三叩头,宿本署,不饮酒食肉。

四日衰服,朝夕哭临三日,又朝临十日。

衰服二十七日。

凡入朝及视事,白布裹纱帽、垂带、素服、腰绖、麻鞋。

退朝衰服,二十七日外,素服、乌纱帽、黑角带,二十七月而除。

听选办事等官衰服,监生吏典僧道素服,赴顺天府,朝夕哭临三日,又朝临十日。

命妇第四日由西华门入,哭临三日,俱素服,二十七日除。

凡音乐祭祀,并辍百日。

婚嫁,官停百日,军民停一月。

军民素服,妇人素服不妆饰,俱二十七日。

在外以闻丧日为始,越三日成服,就本署哭临,余如京官。

命妇素服举哀三日,二十七日除。

军民男女皆素服十三日,余俱如京师。

凡京官服,给麻布一匹自制。

四夷使臣,工部造与。

诸王公主遣官及内外文武官诣几筵祭祀者,光禄寺备物,翰林院撰文,礼部引赴思善门外行礼。

京城闻丧日为始,寺观各鸣钟三万杵,禁屠宰四十九日。

丧将至,文武官衰服,军民素服赴居庸关哭迎。

皇太子、亲王及群臣皆衰服哭迎于郊。

至大内,奉安于仁智殿,加敛,奉纳梓宫。

遣中官奉大行皇帝遗衣冠。

作书赐汉王、赵王。

礼臣言:"丧服已逾二十七日,请如遗命,以日易月。"

帝以梓宫在殡,不忍易,素冠、麻衣、麻绖视朝,退仍衰服,群臣听其便。

十二月,礼部进葬祭仪:发引前三日,百官斋戒。

遣官以葬期告天地宗社,皇帝衰服告几筵,皇太子以下皆衰服随班行礼。

百官衰服朝一临,至发引止。

前一日,遣官祭金水桥、午门、端门、承天门、大明门、德胜门并所过河桥、京都应祀神祇及经过应祀神祠,仪用酒果肴馔。

是夕,设辞奠,帝后太子以下皆衰服,以序致祭。

司礼监、礼部、锦衣卫命执事者设大昇轝、陈葬仪于午门外并大明门外。

将发,设启奠。

皇帝暨皇太子以下衰服四拜。

奠帛、献酒、读祝,四拜。

举哀,兴,哀止,望瘗。

执事者升,彻帷幙,拂拭梓宫,进龙輴于几筵殿下。

设神亭、神帛舆、谥册宝舆于丹陛上,设祖奠如启奠仪。

皇帝诣梓宫前,西向立。

皇太子、亲王以次侍立。

内侍于梓宫前奏,请灵驾进发,捧册宝、神帛置舆中;次铭旌出;执事官升梓宫,内执事持翣左右蔽。

降殿,内侍官请梓宫升龙輴,执事官以彩帷幕梓宫,内侍持伞扇侍卫如仪。

旧御仪仗居前,册宝、神帛、神亭、铭旌以次行。

皇帝由殿左门出,后妃、皇太子、亲王及宫妃后随。

至午门内,设遣奠,如祖奠仪。

内侍请灵驾进发,皇帝以下哭尽哀,俱还宫。

梓宫至午门外,礼官请梓宫升大升轝。

执事官奉升轝讫,礼官请灵驾进发。

皇太子、亲王以下哭送出端门外,行辞祖礼。

执事官设褥位于太庙帛香案前。

皇太子易常服,捧神帛,由左门入,至褥位跪,置神帛于褥,兴,正立于神后跪。

礼官跪于左,奏太宗体天弘道高明广运圣武神功纯仁至孝文皇帝谒辞。

皇太子俯伏,兴。

赞五拜三叩头毕,皇太子捧神帛兴,以授礼官。

礼官安舆中,请灵驾进发。

皇太子仍丧服,亲王以下随行。

梓宫由大明中门出,皇太子以下由左门出,步送至德胜门外,乘马至陵,在途朝夕哭奠临。

诸王以下及百官、军民耆老、四品以上命妇,以序沿途设祭。

文武官不系山陵执事者悉还。

至陵,执事官先陈龙輴于献殿门外,俟大升轝至。

礼官请灵驾降轝,升龙輴诣献殿。

执事官奉梓宫入,皇太子、亲王由左门入,安奉讫,行安神礼。

皇太子四拜,兴,奠酒,读祝。

俯伏,兴,四拜,举哀。

亲王以下陪拜,如常仪。

遣官祀告后土并天寿山,设迁奠礼,如上仪。

将掩玄宫,皇太子以下诣梓宫前跪。

内侍请灵驾赴玄宫,执事官奉梓宫入皇堂。

内侍捧册宝置于前,陈明器,行赠礼。

皇太子四拜兴,奠酒,进赠。

执事官捧玉帛进于右,皇太子受献,以授内执事,捧入皇堂安置。

俯伏,兴,四拜,举哀,遂掩玄宫。

行飨礼,如迁奠仪。

遣官祀谢后土及天寿山。

设香案玄宫门外,设题主案于前,西向。

设皇太子拜位于前,北向。

内侍盥手奉主置案上,题主官盥手西向题毕,内侍奉主安于神座,藏帛箱中。

内侍奏请太宗文皇帝神灵上神主。

赞四拜,兴,献酒,读祝。

俯伏,兴,四拜,举哀。

内侍启椟受主讫,请神主降座升舆。

至献殿,奏请神主降舆升座,行初虞礼。

皇太子四拜,初献,奠帛酒,读祝,俯伏,兴。

亚献、终献,四拜,举哀,望瘗。

内官捧神帛箱埋于殿前,焚凶器于野。

葬日初虞,柔日再虞,刚日三虞,后间日一虞,至九虞止。

在途,皇太子行礼。

还京,皇帝行礼。

神主将还,内侍请神主降座升舆,仪仗侍卫如仪。

皇太子随,仍朝夕奠。

至京,先于城外置幄次,列仪卫,鼓吹备而不作。

百官衰服候城外,主入幄次,百官序列,五拜三叩首。

神主行,百官从。

至午门外,皇帝衰服迎于午门内,举哀,步导主升几筵殿。

皇帝立殿上,内侍请神主降舆升座,行安神礼。

皇帝四拜,兴,奠酒,读祝。

俯伏,兴,四拜,举哀。

皇太子以下陪拜。

百官于思善门外行礼如仪。

明日,百官行奉慰礼。

卒哭用虞祭后刚日,礼同虞祭,自是罢朝夕奠。

祔飨用卒哭之明日,太常寺设醴馔于太庙,如时飨仪,乐设而不作。

设仪卫伞扇于午门外,内侍进御辇于几筵殿前,皇帝衰服四拜,举哀。

兴,哀止,立于拜位之东,西向。

内侍请神主降座升辇,诣太庙祔飨。

至思善门外,皇帝易祭服,升辂,随至午门外,诣御辇前跪。

太常卿奏请神主降辇,皇帝俯伏,兴,捧主由左门入,至丹陛上。

典仪唱"太宗文皇帝谒庙"。

至庙前,内侍捧主至褥位,皇帝于后行八拜礼。

每庙俱同。

内侍捧主北向,太常卿立坛东,西向。

唱"赐坐",皇帝搢圭,奉神主安于座,诣拜位行祭礼,如时飨仪。

太常卿奏请神主还几筵,皇帝捧主由庙左门出,安奉于御辇。

皇帝升辂随,至思善门降辂,易衰服,随至几筵殿前。

内侍请神主降辇,升座。

皇帝由殿左门入,行安神礼毕,释服还宫。

明日,百官素服行奉慰礼。

大祥,奉安神主于太庙,礼详庙制。

皇帝祭告几筵殿,皇太后、皇后以下各祭一坛,王府遣官共祭一坛,在京文武官祭一坛。

自神主出几筵殿,内侍即撤几筵、帷幄,焚于思善门外。

禫祭,遣亲王诣陵行礼。

洪熙元年,仁宗崩。

皇太子还自南京,至良乡,宫中始发丧,宣遗诏。

文武官常服于午门外四拜。

宣毕,举哀,复四拜。

易素服,迎皇太子于卢沟桥,桥南设幕次香案。

皇太子至,常服,诣次四拜。

听宣遗诏,复四拜,哭尽哀。

易素服至长安右门下马,步哭至宫门外,释冠服,披发诣梓宫前,五拜三叩首,哭尽哀。

宫中自皇后以下皆披发哭。

皇太子就丧次东,见母后。

亲王以次见皇太子毕,各居丧次,行祭告礼。

丧仪俱如旧。

惟改在京朝夕哭临三日,后又朝临止七日,在外止朝夕哭临三日,无朝临礼。

文武官一品至四品命妇入哭临。

服除,礼臣请帝服浅淡色衣、乌纱翼善冠、黑角带,于奉天门视事。

百官皆浅淡色衣、乌纱帽、黑角带,朝参如常仪。

退朝,仍终太宗服制。

帝曰:"朕心何能忍,虽加一日愈于已。"

仍素服坐西角门,不鸣钟鼓,令百日后再议。

已百日,礼臣复请御奉天门。

帝命候山陵事毕。

先是,诏营献陵,帝召尚书蹇义、夏原吉谕曰:"国家以四海之富葬亲,岂惜劳费。 然古圣帝明王皆从俭制。 孝子思保其亲体魄于永久,亦不欲厚葬。 况皇考遗诏,天下所共知,宜遵先志。"

于是建寝殿五楹,左右庑神厨各五楹,门楼三楹。

其制较长陵远杀,皆帝所规画也。

吏部尚书蹇义等请祔庙后,素服御西角门视事。

至孟冬岁暮,行时飨礼。

鸣钟鼓,黄袍御奉天门视朝。

禫祭后,始释素服。

从之。

宣宗崩,丧葬如献陵故事。

惟改命妇哭临,自三品以上。

英宗崩,遗命东宫过百日成婚,不得以宫妃殉葬。

宪宗即位,百日御奉天门视朝,礼仪悉用吉典。

宪宗崩,孝宗既除服,仍素翼善冠、麻衣、腰绖视朝,不鸣钟鼓,百官素服朝参,百日后如常。

弘治元年正旦,时未及小祥,帝黄袍御殿受朝。

次日,仍黑翼善冠,浅淡服、犀带。

及大祥,神主奉安太庙及奉先殿。

至禫祭,免朝。

择日遣官诣陵致祭。

孝宗崩,工部言:"大行遗诏,惓惓以节用爱民为本。 乞敕内府诸司,凡葬仪冥器并山陵殿宇,务从减省。"

礼部言:"百日例应变服,但梓宫未入山陵,请仍素翼善冠、麻布袍服、腰绖,御西角门视事,不鸣钟鼓,百官仍素服朝参。"

从之。

自辞灵至虞祔,荣王俱在陪列。

既而王以疾奏免。

礼部请以驸马等官捧帛朝祖,帝曰:"朝祖捧帛,朕自行。"

发引,亲王止送至大明门外。

其在途及至陵临奠,俱护丧官行礼。

后遂为例。

世宗崩,令旨免命妇哭临。

隆庆元年正月,未及二十七日,帝衰服御宣治门,百官素服、腰绖奉慰。

发引,帝行遣奠礼。

至朝祖,则遣官捧帛行礼。

梓宫至顺天府,皇亲命妇及三品以上命妇祭,余如旧制。

光宗即位,礼部言:"丧服列代皆有制度,而断自孝宗。 盖孝宗笃于亲,丧礼详且备,故武、世、穆三庙皆宗之。 今遵旧制,以衰服御文华门视事,百官素服朝参,候梓宫发引除。"

从之。

明自仁宗献陵以后,规制俭约。

世宗葬永陵,其制始侈。

及神宗葬定陵,给事中惠世扬、御史薛贞巡视陵工,费至八百余万云。



友情链接: 九五查询  古籍史书  老黄历  
免责说明:本站内容全部由九五查询从互联网搜集编辑整理而成,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冒犯,请联系我们删除。
Copyright © 2025 95cx.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九五查询(95cx.com)鄂ICP备2022010353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