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史 列传第一百六十四

  1. 九五查询
  2. 古籍查询
  3. 明史
《明史》 列传第一百六十四 张廷玉等

硃大典"王道焜等"张国维张肯堂"李向中吴钟峦硃永佑等"曾樱硃继祚"汤芬等"余煌"陈函辉"王瑞栴路振飞何楷"林兰友"熊汝霖钱肃乐刘中藻郑遵谦沈宸荃邑子履祥

硃大典,字延之,金华人。

家世贫贱。

大典始读书,为人豪迈。

登万历四十四年进士,除章丘知县。

天启二年擢兵科给事中。

中官王体干、魏忠贤等十二人及乳妪客氏,假保护功,廕锦衣世袭,大典抗疏力谏。

五年出为福建副使,进右参政,以忧归。

崇祯三年,起故官,莅山东,寻调天津。

五年四月,李九成、孔有德围莱州。

山东巡抚徐从治中砲死,擢大典右佥都御史代之,诏驻青州,调度兵食。

七月,登莱巡抚谢琏复陷于贼,总督刘宇烈被逮。

乃罢总督及登莱巡抚不设,专任大典,督主、客兵数万及关外劲旅四千八百余人合剿之。

以总兵金国奇将,率副将靳国臣、刘邦域,参将祖大弼、祖宽、张韬,游击柏永福及故总兵吴襄、襄子三桂等,以中官高起潜监护军饷,抵德州。

贼复犯平度,副将牟文绶、何维忠等救之,杀贼魁陈有时,维忠亦被杀。

八月,巡按监军御史谢三宾至昌邑,请斩王洪、刘国柱,诏逮治之。

兵部尚书熊明遇亦坐主抚误国,罢去。

三宾复抗疏请绝口勿言抚事。

国奇等至昌邑,分三路。

国奇等关外兵为前锋,邓步兵继之,从中路灰埠进。

昌平总兵陈洪范,副将刘泽清、方登化,从南路平度进。

参将王之富、王文纬等从北路海庙进。

檄游击徐元亨等率莱阳师来会,以牟文绶守新河。

诸军皆携三日粮,尽抵新河东岸,乱流以济。

祖宽至沙河,有德迎战。

宽先进,国臣继之,贼大败,诸军乘胜追至城下。

贼夜半东遁,围始解。

守者疑贼诱,砲拒之。

起潜遣中使入谕,阖城相庆。

明日,南路兵始至。

国奇等遂击贼黄县,斩首万三千,俘八百,逃散及坠海死者数万。

贼窜归登州,国臣等筑长围守之。

城三面距山,一面距海,墙三十里而遥,东西俱抵海。

分番戍,贼不能出,发大砲,官军多死伤。

李九成出战相当。

十一月,九成搏战,降者泄其谋。

官军合击之,馘于阵,贼乃晓夜哭。

贼渠魁五,九成、有德、有时、耿仲明、毛承禄也,及是杀其二。

帝嘉解围功,进大典右副都御史,将吏升赏有差。

是月,国奇卒,以襄代。

攻围既久,贼粮绝,恃水城可走,不降。

及王之富、祖宽夺其水门外护墙,贼大惧。

六年二月中旬,有德先遁,载子女财帛出海。

仲明以水城委副将王秉忠,已亦以单舸遁,官军遂入大城。

攻水城,未下。

游击刘良佐献轰城策,匿人永福寺中,穴城置火药,发之,城崩,官军入。

贼退保蓬莱阁,大典招降,始释甲,俘千余人,获秉忠及伪将七十五人,自缢及投海死者不可胜计,贼尽平。

有德等走旅顺,岛帅黄龙邀击,生擒其党毛承禄、陈光福、苏有功,斩李应元。

惟有德、仲明逸去。

乃献承禄等于朝。

磔之先一日,有功脱械走。

帝震怒,斩监守官,刑部郎多获罪。

未几被执,伏诛。

叙功,进大典兵部右侍郎,世廕锦衣百户,巡抚如故。

八年二月,流贼陷凤阳,毁皇陵,总督杨一鹏被逮。

诏大典总督漕运兼巡抚庐、凤、淮、扬四郡,移镇凤阳。

时江北州县多陷。

明年正月,贼围滁州,连营百余里,总兵祖宽大破之。

大典会总理卢象升追袭,复破之。

急还兵遏贼众于凤阳,贼始退。

十一年,贼复入江北,谋窜茶山。

大典与安庆巡抚史可法提兵遏之,贼乃西遁。

大典先坐失州县,贬秩视事。

是年四月以平贼逾期,再贬三秩。

寻叙援剿及转漕功,尽复其秩。

十三年,河南贼大入湖广。

大典遣将救援,屡有功,进左侍郎。

明年六月命大典总督江北及河南、湖广军务,仍镇凤阳,专办流贼,而以可法代督漕运。

贼帅袁时中众数万,横颍、亳间。

大典率总兵刘良佐等击破之,叙赉有差。

大典有保障功,然不能持廉,屡为给事中方士亮、御史郑昆贞等所劾,诏削籍侯勘。

事未竟,而东阳许都事发。

许都者,诸生,负气,愤县令苛敛,作乱,围金华。

大典子万化募健儿御之,贼平而所募者不散。

大典闻,急驰归。

知县徐调元阅都兵籍有万化名,遂言大典纵子交贼。

巡按御史左光先闻于朝,得旨逮治,籍其家充饷,且令督赋给事中韩如愈趣之。

已而京师陷,福王立。

有白其诬者,而大典亦自结于马士英、阮大铖,乃召为兵部左侍郎。

逾月,进尚书,总督上江军务。

左良玉兴兵,命监黄得功军御之。

福王奔太平,大典与大铖入见舟中,誓力战。

得功死,王被擒,两人遂走杭州。

会潞王亦降,大典乃还乡郡,据城固守。

唐王闻,就加东阁大学士,督师浙东。

逾年,城破,阖门死之。

其时浙东西郡县前后失守死事者,抗州则有同知王道焜、钱塘知县顾咸建、临安知县唐自彩,绍兴则有兵部主事高岱、叶汝厓,衢州则有巡按王景亮、知府伍经正、推官邓岩忠、江山知县方召。

若夫诸生及布衣殉义者,会稽潘集、周卜年,山阴硃玮,诸暨傅日炯,鄞县赵景麟,浦江张君正,瑞安邹钦尧,永嘉邹之琦,其尤著云。

王道焜,字昭平,钱塘人。

以天启元年举于乡。

崇祯时,为南平知县,迁南雄同知。

会光泽寇发,其父老言非道焜不能平。

抚按为请,诏改邵武同知,知光泽县事。

抚剿兼施,境内底定。

庄烈帝破格求贤,尽征天下贤能吏,抚按以道焜名闻。

方待命而都城陷,微服南还。

及杭州失守,遂投缳死。

顾咸建,字汉石,昆山人,大学士鼎臣曾孙也。

崇祯十六年进士。

授钱塘知县。

甫之官,闻京师陷,人情恟恟。

咸建戢奸宄,严警备。

巡按御史彭遇颽以贪残激变,赖咸建调护,事宁而民免株连。

及南都失守,镇江守将郑彩等率众还闽,缘道劫掠。

咸建出私财迎犒,乃敛威去。

亡何,马士英拥兵至。

顷之,大将方国安兵亦至。

咸建谋于上官,先期遣使行赂,兵乃不入城。

四乡多被淫掠,城中得无扰。

时监司及郡县长吏悉逋窜,咸建散遣妻子,独守官不去。

潞王既降,咸建不至。

寻被执,死之。

唐自彩,达州人。

为临安知县。

杭州失守,自彩与从子阶豫逃山中。

有言其受鲁王敕,阴部署为变,遂被捕获。

自彩麾阶豫走,不从,竟同死。

高岱,字鲁瞻,会稽人。

崇祯中,以武学生举顺天乡试,鲁王授为职方主事。

及绍兴失守,即绝粒祈死。

子朗知父意不可回,先跃入海中死。

岱闻之曰:"儿果能先我乎!"自是不复言,数日亦卒。

叶汝厓,字衡生,岱同邑人,由举人为兵部主事。

闻变,与妻王氏出居桐坞墓所,并赴水死。

王景亮,字武侯,吴江人。

崇祯末登进士。

仕福王为中书舍人。

唐王立,擢御史,巡抚金、衢二府,兼视学政。

伍经正,安福人。

由贡生为西安知县,唐王超擢知府事。

邓岩忠,江陵人。

由乡举为推官。

衢州破,经正赴井死,景亮、岩忠皆自缢死。

鲁王所遣镇将张鹏翼亦死之。

方召,宣城人。

署江山县事。

金华被屠,集父老告之曰:"兵且至,吾义不当去。 然不可以一人故,致阖城被殃。"

遂封其印,冠带向北拜,赴井死。

士民为收葬,立祠祀焉。

张国维,安玉笥,东阳人。

天启二年进士。

授番禺知县。

崇祯元年,擢刑科给事中,劾罢副都御史杨所修、御史田景新,皆魏忠贤党也。

已,陈时政五事,言:"陛下求治太锐,综核太严。 拙者跼艴以避咎,巧者委蛇以取容,谁能展布四体,为国家营职业者。 故治象精明,而腹心手足之谊实薄,此英察宜敛也。 祖宗朝,阁臣有封还诏旨者,有疏揭屡上而争一事者。 今一奉诘责,则俯首不遑;一承改拟,则顺旨恐后。 倘处置失宜,亦必不敢执奏,此将顺宜戒也。 召对本以通下情,未有因而获罪者。 今则惟传天语,莫睹拜扬。 臣同官熊奋渭还朝十日,旁措一词,遂蒙谴谪。 不可稍加薄罚,示优容之度乎?此上下宜洽也。"

其二条,请平刑罚,溥膏泽。

帝不能尽用。

进礼科都给事中。

京师地震,规弊政甚切,迁太常少卿。

七年,擢右佥都御史,巡抚应天、安庆等十府。

其冬,流贼犯桐城,官军覆没。

国维方壮年,一夕须发顿白。

明年正月率副将许自强赴援,游击潘可大、知县陈尔铭等守桐不下。

贼乃攻潜山,知县赵士彦重伤卒。

攻太湖、知县金应元、训导扈永宁被杀。

国维至,解桐围,遣守备硃士胤趋潜山,把总张其威趋太湖。

士胤战死,自强遇贼宿松,杀伤相当。

安庆山民桀石以投贼,贼多死,乃越英山、霍山而遁。

九月,贼复由宿松入潜山、太湖,他贼扫地王亦陷宿松等三县。

国维乃募土著二千人戍之,而以兵事属监军史可法。

明年正月,贼围江浦,遣守备蒋若来、陈于王战却之。

十二月,贼分兵犯怀宁,可法及左良玉、马爌遏之。

复犯江浦,副将程龙及若来、于王等拒守。

诸城并全。

又围望江,遣兵援之,亦解去。

十年三月,国维率龙等赴安庆,御贼酆家店,龙军数千悉没。

贼东陷和州、含山、定远,攻陷六合,知县郑同元溃走,贼遂攻天长。

国维见贼势日炽,请于朝,割安庆、池州、太平,别设巡抚,以可法任之。

安庆不隶江南巡抚,自此始也。

议者欲并割江浦、六合,俾国维专护江南,不许。

国维为人宽厚,得士大夫心。

属郡灾伤,辄为请命。

筑太湖、繁昌二城,建苏州九里石塘及平望内外塘、长洲至和等塘,修松江捍海堤,浚镇江及江阴漕渠,并有成绩。

迁工部右侍郎兼右佥都御史,总理河道。

岁大旱,漕流涸,国维浚诸水以通漕。

山东饥,振活穷民无算。

十四年夏,山东盗起,改兵部右侍郎兼督淮、徐、临、通四镇兵,护漕运。

大盗李青山众数万,据梁山泺,遣其党分据韩庄等八闸,运道为梗。

周延儒赴召北上,青山谒之,言率众护漕,非乱也。

延儒许言于朝,授以职。

而青山竟截漕舟,大焚掠,迫临清。

国维合所部兵击降之,献俘于朝,磔诸市。

兵部尚书陈新甲下狱,帝召国维代之。

乃定战守赏罚格,列上严世职、酌推升、慎咨题等七事,帝皆报可。

会开封陷,河北震动,条防河数策,帝亦纳之。

十六年四月,我大清兵入畿辅,国维檄赵光抃\拒螺山,八总兵之师皆溃。

言者诋国维,乃解职,寻下狱。

帝念其治河功,得释。

召对中左门,复故官,兼右佥都御史,驰赴江南、浙江督练兵输饷诸务。

出都十日而都城陷。

福王召令协理戎政。

寻叙山东讨贼功,加太子太保,廕锦衣佥事。

吏部尚书徐石麒去位,众议归国维。

马士英不用,用张捷。

国维乃乞省亲归。

南都覆,逾月,潞王监国于杭州,不数日出降。

闰六月,国维朝鲁王于台州,请王监国。

即日移驻绍兴,进国维少傅兼太子太傅、兵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督师江上。

总兵官方国安亦自金华至。

马士英素善国安,匿其军中,请入朝。

国维劾其十大罪,乃不敢入。

连复富阳、于潜,树木城缘江要害,联合国安及王之仁、郑遵谦、熊汝霖、孙嘉绩、钱肃乐诸营,为持久计。

顺治三年五月,国安等诸军乏饷溃,王走台州航海,国维亦还守东阳。

六月知势不可支,作绝命词三章,赴水死,年五十有二。

张肯堂,字载宁,松江华亭人。

天启五年进士。

授浚县知县。

崇祯七年,擢御史。

明年春,贼陷凤阳,条上灭贼五事。

俄以皇陵震惊,疏责辅臣不宜作秦、越之视,帝不问。

出按福建,数以平寇功受赉。

还朝,言:"监司营竞纷纭,意所欲就,则保留久任;意所欲避,则易地借才。 今岁燕、秦,明岁闽、粤,道路往返,动经数千,程限稽迟,多逾数月。 加一番更移,辄加一番扰害。"

帝是其言。

十二年十月,杨嗣昌出督师。

肯堂奏言:"从古戡乱之法,初起则解散,势成则剪除,未有专任抚者。 今辅臣膺新命而出,贼必仍用故技,佯摇尾乞怜。 而失事诸臣,冀掩从前败局,必多方荧惑,仍进抚议。 请特申一令,专务剿除。 有进招抚说者,立置重典。"

帝以偏执臆见责之。

十四年四月言:"流寇隳城破邑,往来纵横,如入无人之境,此督师嗣昌受事前所未有。 目前大计,在先释嗣昌之权。"

疏入而嗣昌已死。

十二月复言:"今讨贼不可谓无人,巡抚之外更有抚治,总督之上又有督师。 位号虽殊,事权无别。 今楚自报捷,豫自报败,甚至南阳失守,祸中亲籓,督师职掌安在。 试问今为督师者,将居中而运,以发踪指示为功乎,抑分贼而办,以焦头烂额为事乎?今为秦、保二督者,将兼顾提封,相为掎角之势乎,抑遇贼追剿,专提出境之师乎?今为抚者,将一禀督师之令,进退惟其指挥乎,抑兼视贼势之急,战守可以择利乎?凡此肯綮,一切置不问,中枢冥冥而决,诸臣瞆瞆而任。 至失地丧师,中枢纠督抚以自解,督抚又互相委以谢愆,而疆事不可问矣。"

帝纳其言,下所司详议。

十五年请召还建言谴谪诸臣,乃复给事中阴润、李清、刘昌,御史周一敬官。

肯堂迁大理丞,旋擢右佥都御史,巡抚福建。

总兵郑鸿逵拥唐王聿键入闽,与其兄南安伯芝龙及肯堂劝进,遂加太子少保、吏部尚书。

曾樱至,言官请令樱掌吏部,乃令肯堂掌都察院。

肯堂请出募舟师,由海道抵江南,倡义旅,而王由仙霞趋浙东,与相声援。

乃加少保,给敕印,便宜从事。

芝龙怀异心,阴沮之,不成行。

顺治三年,王败死,肯堂飘泊海外。

六年至舟山,鲁王用为东阁大学士。

八年,大清兵乘天雾集螺头门。

定西侯张名振奉王航海去,属肯堂城守。

城中兵六千,居民万余,坚守十余日。

城破,肯堂衣蟒玉南向坐,令四妾、一子妇、一女孙先死,乃从容赋诗自经。

时同死者,兵部尚书李向中、礼部尚书吴锺峦、吏部侍郎硃永佑、安洋将军刘世勋、左都督张名扬。

又有通政使会稽郑遵俭,兵科给事中鄞县董志宁,兵部郎中江阴硃养时,户部主事福建林瑛、苏州江用楫,礼部主事会稽董元,兵部主事福建硃万年、长洲顾珍、临山卫李开国,工部主事长洲顾中尧,中书舍人苏州苏兆人,工部所正鄞县戴仲明,定西侯参谋顺天顾明楫,诸生福建林世英,锦衣指挥王朝相,内官监太监刘朝。

凡二十一人。

李向中,锺祥人。

崇祯十三年进士。

授长兴知县,调秀水。

福王时,历车驾郎中,苏松兵备副使。

唐王以为尚宝卿。

闽事败,避海滨。

鲁王监国,召为右佥都御史,从航海,进兵部尚书,从至舟山。

及是破,大帅召向中,不赴。

发兵捕之,以衰纟至见。

大帅呵之曰:"聘汝不至,捕即至,何也。 ?"向中从容曰:"前则辞官,今就戮耳。"

吴钟峦,字峦稚,武进人。

崇祯七年进士。

授长兴知县。

以旱潦,征练饷不中额,谪绍兴照磨。

逾年,移桂林推官。

闻京师变,流涕曰:"马君常必能死节。"

已而世奇果死。

福王立,迁礼部主事。

抵南雄,闻南都失,转赴福建,痛陈国计。

鲁王起兵,以钟峦为礼部尚书,往来普陀山中。

大清兵至宁波,钟峦慷慨谓人曰:"昔仲达死珰祸,吾以诸生不得死。 君常死贼难,吾以远臣不得从死。 今其时矣!"乃急渡海,入昌国卫之孔庙,积薪左庑下,抱孔子木主自焚死。

仲达者,江阴李应升,锺峦弟子,忤魏忠贤死党祸者也。

硃永佑,字爰启。

崇祯七年进士。

授刑部主事,改吏部,罢归。

事唐王,后至舟山。

城破被执,愿为僧,不许,乃就戮。

名扬,名振弟。

城破,母范以下自焚者数十人。

朝相闻城失守,护王妃陈氏、贵嫔张氏、义阳王妃杜氏入井,用巨石覆之,自刎其旁。

开国母,瑛、明楫妻皆自尽。

曾樱,字仲含,峡江人。

万历四十四年进士。

授工部主事,历郎中。

天启二年,稍迁常州知府。

诸御史巡盐、仑、江、漕及提学、屯田者,皆操举劾权,文牒日至。

樱牒南京都察院曰:"他方守令,奔命一巡按,独南畿奔命数巡按。 请一切戒饬,罢钩访取赎诸陋习。"

都御史熊明遇为申约束焉。

樱持身廉,为政恺悌公平,不畏强御。

屯田御史索属吏应劾者姓名,樱不应。

御史危言恐之,答曰:"僚属已尽,无可纠,止知府无状。"

因自署下考,杜门待罪。

抚按亟慰留,乃起视事。

织造中官李实迫知府行属礼,樱不从。

实移檄以"尔""汝"侮之,樱亦报以"尔""汝",卒不屈。

无锡高攀龙,江阴缪昌期、李应升被逮,樱助昌期、应升赀,而经纪攀龙死后事,为文祭之,出其子及僮仆于狱。

宜兴毛士龙坐忤魏忠贤遣戍,樱讽士龙逃去。

上官捕其家人,赖樱以免。

武进孙慎行忤忠贤,当戍,樱缓其行。

忠贤败,事遂解。

崇祯元年以右参政分守漳南。

九莲山贼犯上杭,樱募壮士击退之,夜捣其巢,歼馘殆尽。

士民为樱建祠。

母忧归。

服阕,起故官,分守兴、泉二郡。

进按察使,分巡福宁。

先是,红夷寇兴、泉,樱请巡抚邹维琏用副总兵郑芝龙为军锋,果奏捷。

及刘香寇广东,总督熊文灿欲得芝龙为援,维琏等以香与芝龙有旧,疑不遣。

樱以百口保芝龙,遂讨灭香,芝龙感樱甚。

十年冬,帝信东厂言,以樱行贿谋擢官,命械赴京。

御史叶初春尝为樱属吏,知其廉,于他疏微白之。

有诏诘问,因具言樱贤,然不知贿所从至。

诏至闽,巡抚沈犹龙、巡按张肯堂阅厂檄有奸人黄四臣名。

芝龙前白曰:"四臣,我所遣。 我感樱恩,恐迁去,令从都下讯之。 四臣乃妄言,致有此事。"

犹龙、肯堂以入告,力白樱冤,芝龙亦具疏请罪。

士民以樱贫,为醵金办装,耆老数千人随至阙下,击登闻鼓讼冤。

帝命毋入狱,俟命京邸。

削芝龙都督衔,而令樱以故官巡视海道。

寻以衡、永多寇,改樱湖广按察使,分守湖南,给以敕。

故事,守道无敕,帝特赐之。

时贼已残十余州县,而永州知府推官咸不任职。

樱荐苏州同知晏日曙、归德推官万元吉才。

两人方坐事罢官,以樱言并起用。

樱乃调芝龙剿贼,贼多降,一方遂安。

迁山东右布政使,分守登、莱。

十四年春,擢右副都御史,代徐人龙巡抚其地。

明年迁南京工部右侍郎,乞假归。

山东初被兵,巡抚王永吉所部济、兗、东三府州县尽失,匿不以闻。

兵退,以恢复报。

而樱所部青、登、莱三府失州县无几,尽以实奏。

及论罪,永吉反擢总督,而樱夺官,逮下刑部狱。

不十日而京师陷,贼释诸囚,樱乃遁还。

其后唐王称号于福州。

芝龙荐樱起工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

无何,令掌使部,寻进太子太保、吏部尚书、文渊阁。

王驻延平,令樱留守福州。

大清兵破福州,樱挈家避海外中左卫。

越五年,其地被兵,遂自缢死。

硃继祚,莆田人。

万历四十七年进士。

改庶吉士,授编修。

天启中,与修《三朝要典》,寻罢去。

崇祯初,复官。

累迁礼部右侍郎,充实录总裁。

给事中葛枢言继祚尝纂修《要典》,得罪清议,不可总裁国史,不听。

继祚旋谢病去。

起南京礼部尚书,又以人言罢去。

福王时起故官,未赴。

南都失,唐王召为东阁大学士,从至汀州。

王被擒,继祚奔还其乡。

鲁王监国,继祚举兵应王,攻取兴化城。

既而大清兵至,城复破。

继祚及参政汤芬、给事中林嵋、知县都廷谏并死之。

芬,字方侯,嘉善人。

崇祯十六年进士。

福王时,为史可法监纪推官。

唐王以为御史。

寻以监司分守兴泉道。

城破,绯衣坐堂上,被杀。

嵋,字小眉,继祚同邑人。

由进士为吴江知县。

苏州失,归仕唐王。

至是自缢死。

廷谏,杭州人,莆田知县。

王自监国二年正月至长垣,迨次年正月,连克建宁、邵武、兴化三府,福宁一州,漳浦、海澄、连江、长乐等二十七县,军声颇振。

及是得者复失。

海澄失,知县洪有文死之。

永福失,邑人给事中鄢正畿、御史林逢经俱投水死。

长乐失,邑人御史王恩及服毒死,妻李氏同死。

建宁失,守将王祈巷战不胜,自焚死。

余煌,字武贞,会稽人。

天启五年进士第一。

授翰林修撰,与修《三朝要典》。

崇祯时,以内艰归。

服阕,起左中允,历左谕德、右庶子,充经筵讲官。

给事中韩源劾礼部侍郎吴士元、御史华琪芳及煌皆与修《要典》,宜斥,帝置不问。

煌疏辩,帝复温旨慰谕之。

户部崇尚书程国祥请借京城房租,煌争,乞假归。

遂丁外艰。

服除,久不起。

鲁王监国绍兴,起礼部右侍郎,再起户部尚书,皆不就。

明年以武将横甚,拜煌兵部尚书,始受命。

时诸臣竞营高爵,请乞无厌。

煌上言:"今国势愈危,朝政愈纷,尺土未复,战守无资。 诸臣请祭,则当思先帝烝尝未备;请葬,则当思先帝山陵未营;请封,则当思先帝宗庙未享;请廕,则当思先帝子孙未保;请谥,则当思先帝光烈未昭。"

时以为名言。

大清兵过江,王航海遁。

六月二日,煌赴水,舟人拯起之。

居二日,复投深处,乃死。

陈函辉,字木叔,临海人。

崇祯七年进士。

授靖江知县,为御史左光先劾罢。

北都陷,誓众倡义。

会福王立,不许草泽勤王,乃已。

寻起职方主事,监军江北。

事败归,鲁王擢为礼部右侍郎。

从王航海,已而相失,哭入云峰山,作绝命词十章,投水死。

王瑞栴,字圣木,永嘉人。

天启五年进士。

授苏州推官,兼理兑运。

军民交兑,桓相轧启衅。

瑞梅调剂得宜,岁省浮费三万金,上官为勒石著令。

贵人弟奸法,执问如律。

其人中之当道,将议调,遂归。

崇祯七年,起河间推官,迁工部主事,调兵部,转职方员外郎,擢湖广兵备佥事,驻襄阳。

十一年春,张献忠据谷城乞抚,总理熊文灿许之。

瑞栴以为非计,谋于巡按林铭球、总兵官左良玉,将俟其至,执之。

文灿固执以为不可。

瑞栴言:"贼以计愚我,我不可为所愚。 今良玉及诸将贾一选、周仕凤之兵俱在近境,诚合而击之,何患不捷。"

文灿怒,责以挠抚局。

瑞栴曰:"贼未创而遽抚,彼将无所惧。 惟示以必剿之势,乃心折不敢贰。 非相挠,实相成也。"

文灿不从。

瑞栴乃列上从征、归农、解散三策,文灿亦不用。

瑞栴自为檄谕献忠,献忠恃文灿庇己,不听。

明年,献忠叛,瑞栴先己丁忧归。

献忠留书于壁,言己之叛,总理使然。

具列上官姓名及取贿月日,而题其末曰:"不纳我金者,王兵备一人耳。"

由是瑞栴名大著。

服阕,未及用而都城陷。

福王时,乃为太仆少卿,极陈有司虐民之状,旋告归。

唐王召赴福建,仍故官,未几复归。

及闽地尽失,温州亦不守,避之山中。

有欲荐令出者,乃拜辞家庙,从容入室自经死。

路振飞,字见白,曲周人。

天启五年进士。

除泾阳知县。

大吏陷魏忠贤,将建祠泾阳,振飞执不从。

邑人张问达忤奄,坐追赃十万。

振飞故迁延,奄败事解。

流贼入境,击却之。

崇祯四年,征授御史。

疏劾周延儒卑污奸险,党邪丑正,祈立斥以清揆路,被旨切责。

未几,陈时事十大弊,曰务苛细而忘政体,丧廉耻而坏官方,民愈穷而赋愈亟,有事急而无事缓,知显患而忘隐忧,求治事而鲜治人,责外重而责内轻,严于小而宽于大,臣日偷而主日疑,有诏旨而无奉行。

疏入,诏付所司。

山东兵叛,劾巡抚余大成、孙元化,且论延儒曲庇罪,帝不问。

已,劾吏部尚书闵洪学结权势,树私人,秉铨以来,吏治日坏,洪学自引去。

廷推南京吏部尚书谢升为左都御史,振飞历诋其丑状,升遂不果用。

六年,巡按福建。

海贼刘香数勾红夷入犯,振飞悬千金励将士,遣游击郑芝龙等大破之,诏赐银币。

俸满,以京卿录用。

初,振飞论海贼情形,谓巡抚邹维琏不能办,语侵之。

维琏罢去,命甫下,数奏捷,振飞乃力暴其功,维琏复召用。

八年夏,帝将简辅臣。

振飞言:"枚卜盛典,使夤缘者窃附则不光。 如向者周延儒、温体仁等公论俱弃,宅揆以后,民穷盗兴,辱己者必不能正天下。"

时延儒已斥,而体仁方居首揆,衔之。

已而振飞按苏、松,请除输布、收银、白粮、收兑之四大患,民困以苏。

会常熟钱谦益、瞿式耜为奸民张汉儒所讦,体仁坐振飞失纠,拟旨令陈状。

振飞白谦益无罪,语刺体仁。

体仁恚,激帝怒,谪河南按察司检校。

入为上林丞,屡迁光禄少卿。

十六年秋,擢右佥都御史、总督漕运,巡抚淮、扬。

明年正月,流贼陷山西。

振飞遣将金声桓等十七人分道防河,由徐、泗、宿迁至安东、沭阳。

且团练乡兵,犒以牛酒,得两淮间劲卒数万。

福、周、潞、崇四王避贼,同日抵淮。

大将刘泽清、高杰等亦弃汛地南下。

振飞悉延接之。

四月初,闻北都陷,福王立于南京。

河南副使吕弼周为贼节度使来代振飞,进士武愫为贼防御使招抚徐、沛,而贼将董学礼据宿迁。

振飞击擒弼周、愫,走学礼。

竿弼周法场,命军士人射三矢,乃解磔之。

缚愫徇诸市,鞭八十,槛车献诸朝,伏诛。

五月,马士英欲用所亲田仰,乃罢振飞。

振飞亦遭母丧,家无可归,流寓苏州。

寻录功,即家加右副都御史。

振飞初督漕,谒凤阳皇陵。

望气者言高墙有天子气。

唐王聿键方以罪锢守陵,中官虐之。

振飞上疏乞概宽罪宗,竟得请。

顺治二年,大兵破南京,聿键自立于福州,拜为左都御史。

募能致振飞者官五宫,赐二千金。

振飞乃赴召,道拜太子太保、吏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

至则大喜,与宴,抵夜分,撤烛送归,解玉带赐之,官一子职方员外郎。

又录守淮功,廕锦衣世千户。

王每责廷臣怠玩,振飞因进曰:"上谓臣僚不改因循,必致败亡。 臣谓上不改操切,亦未必能中兴也。 上有爱民之心,而未见爱民之政;有听言之明,而未收听言之效。 喜怒轻发,号令屡更。 见群臣庸下而过于督责,因博鉴书史而务求明备,凡上所长,皆臣所甚忧也。"

其言曲中王短云。

三年,大清兵进仙霞关,聿键走汀州,振飞追赴不能及。

汀州破,走居海岛,明年赴永明王召,卒于途。

何楷,字元子,漳州镇海卫人。

天启五年进士。

值魏忠贤乱政,不谒选而归。

崇祯时,授户部主事,进员外郎,改刑科给事中。

流贼陷凤阳,毁皇陵。

楷劾巡抚杨一鹏、巡按吴振缨罪,而刺辅臣温体仁、王应熊,言:"振缨,体仁私人;一鹏,应熊座主也。 逆贼犯皇陵,神人共愤。 陛下辍讲避殿,感动臣民。 二辅臣独漫视之,欲令一鹏、振缨戴罪自赎。 情面重,祖宗陵寝为轻;朋比深,天下讥刺不恤。"

忤旨,镌一秩视事。

又言:"应熊、体仁奏辩,明自引门生姻娅。 刑官瞻徇,实由于此。 乞宣谕辅臣,毋分别恩仇,以国事为戏。"

应熊复奏辩。

楷言:"臣疏未奉旨,应熊先一日摭引臣疏词,必有漏禁中语者。"

帝意动,令应熊自陈,应熊竟由是去。

吏部尚书谢CD言登、莱要地,巡抚陈应元引疾,宜允其去。

及推劳永嘉代应元,则言登莱巡抚本赘员。

楷亦疏驳之。

楷又请给赠都御史高攀龙官,诰赐左光斗诸臣谥,召还惠世扬。

疏多见听。

屡迁工科都给事中。

十一年五月,帝以火星逆行,减膳修省。

兵部尚书杨嗣昌方主款议,历引前史以进。

楷与南京御史林兰友先后言其非。

楷言:"嗣昌引建武款塞事,欲借以申市赏之说,引元和田兴事,欲借以申招抚之说,引太平兴国连年兵败事,欲借以申不可用兵之说,徒巧附会耳。 至永平二年马皇后事,更不知指斥安在。"

帝方护嗣昌,不听。

逾月,嗣昌夺情入阁,楷又劾之,忤旨,贬二秩为南京国子监丞。

母忧归。

服阕,廷臣交荐,召入京,都城已陷。

福王擢楷户部右侍郎,督理钱法,命兼工部右侍郎。

连疏请告,不许。

顺治二年,南都破,楷走杭州。

从唐王入闽,擢户部尚书。

郑芝龙、鸿逵兄弟横甚,郊天时,称疾不出,楷言芝龙无人臣礼。

王奖其凤节,命掌都察院事。

鸿逵扇殿上,楷呵止之,两人益怒。

楷知不为所容,连请告去。

途遇贼,截其一耳,乃芝龙所使部将杨耿也。

漳州破,楷遂抑郁而卒。

楷博综群书,寒暑勿辍,尤邃于经学。

林兰友,字翰荃,仙游人。

崇祯四年进士。

授临桂知县。

擢南京御史。

疏劾大学士张至发、薛国观,吏部尚书田惟嘉等,因论嗣昌忠孝两亏。

贬浙江按察司照磨,与楷及黄道周、刘同升、赵士春称"长安五谏"。

迁光禄署丞。

京师陷,薙发自匿。

为贼所执,拷掠备至。

贼败,南还。

唐王用为太仆少卿,迁佥都御史。

事败,挈家遁海隅,十余年卒。

熊汝霖,字雨殷,余姚人。

崇祯四年进士。

授同安知县。

擢户科给事中。

疏陈用将之失,言:"自偏裨至副将,历任有功,方可授节钺。 今足未履行阵,幕府已上首功。 胥吏提虎旅,纨裤子握兵符,何由奋敌忾。 若大将之选,宜召副将有功者,时赐面对,择才者用之。 廷臣推择有误,宜用文吏保举连坐法。"

帝纳其言。

已,言:"杨嗣昌未罪,卢象升未褒,殊挫忠义气。 至为嗣昌画策练饷、驱中原万姓为盗者,原任给事中沈迅也。 为嗣昌运筹、以三千人驻襄阳、城破辄走者,监纪主事余爵也。 为嗣昌援引、遭襄籓之陷、重赂陈新甲、嫁祸郧抚袁继咸者,今解任侯代之宋一鹤也。 皆误国之臣,宜罪。"

不报。

京师戒严,汝林分守东直门。

尝召对,言:"将不任战。 敌南北往返,谨随其后,如厮隶之于贵官,负弩前驱,望尘靡及。 何名为将,何名为督师。"

帝深然之。

已,言:"有司察处者,不得滥举边才;监司察处者,不得遽躐巡抚。 庶封疆重任,不为匪人借途。"

又言:"自戒严以来,臣疏凡二十上。 援剿机宜,百不行一。 而所揣敌情,不幸言中矣。 比者外县难民纷纷入都,皆云避兵,不云避敌。 霸州之破,敌犹不多杀掠,官军继至,始无孑遗。 朝廷岁费数百万金钱以养兵,岂欲毒我赤子。"

帝恶其中有"饮泣地下"语,谪为福建按察司照磨。

福王立,召还。

上疏言:"臣自丹阳来,知浙兵为边兵所击,火民居十余里。 边帅有言,四镇以杀掠获封爵,我何惮不为。 臣意四镇必毅然北征,一雪此耻,今恋恋淮、扬,何也?况一镇之饷多至六十万,势必不能供。 即仿古籓镇法,亦当在大河以北开屯设府,曾奥窔之内,而遽以籓篱视之。"

顷之,言:"臣窃观目前大势,无论恢复未能,即偏安尚未可必。 宜日讨究兵饷战守,乃专在恩怨异同。 勋臣方镇,舌锋笔锷是逞,近且以匿名帖逐旧臣,以疏远宗人劾宰辅,中外纷纷,谓将复厂卫。 夫厂卫树威牟利,小民鸡犬无宁日,先帝止此一节,未免府怨。 前事不远,后事之师。 且先帝笃念宗籓,而闻寇先逃,谁死社稷;先帝隆重武臣,而叛降跋扈,肩背相踵;先帝委任勋臣,而京营锐卒徒为寇藉;先帝倚任内臣,而开门延敌,众口喧传;先帝不次擢用文臣,而边才督抚,谁为捍御,超迁宰执,罗拜贼庭。 知前日之所以失,即知今日之所以得。 及今不为,将待何时。"

疏奏,停俸。

寻补吏科右给事中。

初,马士英荐阮大铖,汝霖争不可。

及大铖起佐兵部,汝霖又言:"大铖以知兵用,当置有用地,不宜处中朝。"

不听。

逾月,以奉使陛辞,言:"朝端议论日新,宫府揣摩日熟。 自少宰枢贰悉废廷推,四品监司竟晋詹尹。 蹊径迭出,谣诼繁兴。 一人未用,便目满朝为党人;一官外迁,辄訾当事为可杀。 置国恤于罔闻,逞私图而得志。 黄白充庭,青紫塞路,六朝佳丽,复见今时。 独不思他日税驾何地耶?"不报。

未几,南京破,士英窜杭州。

汝霖责其弃主,士英无以应。

杭州亦破,与孙嘉绩同起兵。

鲁王监国,擢右佥都御史,督师防江,战屡败。

入海宁募兵万人,进兵部右侍郎。

唐王立闽中,遣刘中藻颁诏,汝霖出檄严拒之。

顺治三年进兵部尚书,从鲁王泛海。

明年以本官兼东阁大学士。

又明年春,郑彩憾汝霖,遣兵潜害之,并其幼子投海中。

钱肃乐,字希声,鄞县人。

临江知府若赓孙,宁国知府敬忠兄子也。

崇祯十年成进士,授太仓知州。

豪家奴与黠吏为奸,而凶徒结党杀人,焚其尸。

肃乐痛惩,皆敛手。

又以硃白榜列善恶人名,械白榜者阶下,予大杖。

久之,杖者日少。

尝摄昆山、崇明事,两县民皆立碑颂德。

迁刑部员外郎,寻丁内外艰。

顺治二年,大兵取杭州,属郡多迎降。

闰六月,宁波乡官议纳款,肃乐建议起兵。

诸生华夏、董志宁等遮拜肃乐倡首,士民集者数万人,肃乐乃建牙行事。

郡中监司守令皆逃,惟一同知治府事。

肃乐索取仓库籍,缮完守具,与总兵王之仁缔盟共守。

闻鲁王在台州,遣举人张煌言奉表请监国。

会绍兴、余姚亦举兵,王乃赴绍兴行监国事。

召肃乐为右佥都御史,画钱塘而守。

寻进右副都御史。

当是时,之仁及大将方国安并加封爵,其兵食用宁波、绍兴、台州三郡田赋,不能继,恒缺食。

已,加兵部右侍郎。

明年五月,军食尽,悉散去。

鲁王航海,肃乐亦之舟山。

唐王召之,甫入境,王已没。

遂隐海坛山,采山薯为食。

明年,鲁王次长垣,召为兵部尚书,荐用刘沂春、吴钟峦等。

明年拜肃乐东阁大学士。

唐王虽殁,而其将徐登华为守富宁,鲁王遣大学士刘中藻攻之。

登华欲降,疑未决,曰:"海上岂有天子?舟中岂有国公?"肃乐致书:"将军独不闻南宋之末二帝并在舟中乎?"登华遂降。

郑彩专柄,连杀熊汝霖、郑遵谦。

肃乐忧愤卒于舟,故相叶向高曾孙进晟葬之福清黄檗山。

刘中藻,福安人。

由进士官行人。

贼陷京师,薙发,被搒掠。

贼败南还,事唐王。

既事鲁王,攻降福宁守之,移驻福安。

大清兵破城,冠带坐堂上,为文自祭,吞金屑死。

郑遵谦,会稽人。

为诸生。

潞王以杭州降大清,遵谦倡众起兵,事鲁王,崎岖浙、闽间。

从王航海,与汝霖并为彩害。

沈宸荃,慈谿人。

崇祯十三年进士。

授行人,奉使旋里。

福王立,复命。

擢御史,疏陈五事,皆切时病。

已,论群臣丑正党邪,请王卧薪尝胆,为雪耻报仇之计。

寻荐词臣黄道周、刘同升、葛世俊、徐氵幵、吴伟业等。

又言:"经略山东、河南者,王永吉、张缙彦也。 永吉失机,先帝拔为总督,拥兵近甸,不救国危。 缙彦官部曹,先帝骤擢典中枢,乃率先从贼。 即加二人极刑,不为过。 陛下屈法用之,而永吉观望逗遛,缙彦狼狈南窜。 死何以对先帝,生何以对陛下。 昌平巡抚何谦失陷诸陵,罪亦当按。 都城既陷,守土臣宜皆厉兵秣马,以报国仇,乃贼尘未扬,辄先去以为民望。 如河道总督黄希宪、山东巡抚丘祖德,尚可容偃卧家园乎!"疏入,谦、祖德等皆命逮治,永吉、缙彦不罪。

时朝政大乱,宸荃独持正,要人多疾之。

明年以年例出为苏松兵备佥事。

未赴,南都破,宸荃举兵邑中。

鲁王监国,擢右佥都御史。

已而事败,宸荃弃家从王海外。

王次长垣,连擢至大学士。

从王于舟山,又从泛海抵厦门、金门。

后舣舟南日山,遭风,没于海。

其邑子沈履祥尝为知县,监国时,以御史督饷台州。

城破,避山中,被获死之。

赞曰:自甲申以后,明祚既终,不逾年而南都亦覆,势固无可为矣。

硃大典、张国维等抱区区之义,徒假名号于海滨,以支旦夕。

而上替下陵,事无统纪,欲以收偏安之效,何可得乎。



友情链接: 九五查询  古籍史书  老黄历  
免责说明:本站内容全部由九五查询从互联网搜集编辑整理而成,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冒犯,请联系我们删除。
Copyright © 2025 95cx.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九五查询(95cx.com)鄂ICP备2022010353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