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儒学案 卷四十 甘泉学案四

  1. 九五查询
  2. 古籍查询
  3. 明儒学案
《明儒学案》 卷四十 甘泉学案四 黄宗羲

主政唐一菴先生枢唐枢字惟中,号一菴,浙之归安人。

嘉靖丙戌进士。

除刑部主事。

疏论李福达,罢归。

讲学着书,垂四十年。

先生初举於乡,入南雍,师事甘泉。

其后慕阳明之学而不及见也。

故於甘泉之随处体认天理,阳明之致良知,两存而精究之。

卒标"讨真心"三字为的。

夫曰真心者,即虞廷之所谓道心也。

曰讨者,学问思辨行之功,即虞廷之所谓精一也。

随处体认天理,其旨该矣,而学者或昧於反身寻讨。

致良知,其几约矣,而学者或失於直任灵明。

此讨真心之言,不得已而立,苟明得真心在我,不二不杂,王、湛两家之学,俱无弊矣。

然真心即良知也,讨即致也,於王学尤近。

第良知为自然之体,从其自然者而致之,则工夫在本体之后,犹程子之以诚敬存之也。

真心蔽于物欲见闻之中,从而讨之,则工夫在本体之先,犹程子之识仁也。

阳明常教人于静中搜寻病根,盖为学胸中有所藏躲,而为此言以药之,欲令彻底扫净,然后可以致此良知云尔。

则讨真心,阳明已言之矣,在先生不为创也。

礼玄剩语

天地从空中生,故生而不有其生。

其为物不贰,则其生物不测。

夫太虚者,致一之道,故曰不贰。

人亦从空中生,非天地所生。

大哉干元,至哉坤元,亦致一之道。

天地包裹,其中空,为万灵聚所。

人气质包裹,空藏於心,亦为万灵聚所。

屈伸阖辟,化机牵扰,而其灵未尝减。

牵扰者生於有其生,未尝灭者,乃干元坤元,太虚之真生。

有其生,亦生於真生,初无相别,要之万灵一真。

一事灵,则万事灵。

灵一也,有致一之灵,有只灵於一事,以分合为真假,以存逐为空塞。

空则不塞,不塞则万物皆备。

故尽万物而无边际则空,落一念一物,则灵为一隅所覆,是以牵扰之生,即其所在,虽未尝不生,而终死於其生,乃非所以生生,故曰非真生。

古谓无思无为,不识不知,即真生之无生。

又谓心之官则思。

思者,圣功之本,即真生之自然。

生无生者,无逐物之生;自然生者,生虚空之生。

世人之思,患在离虚而逐物,迷中起悟,则有转向入身来。

盈宇宙假象、假法、假名、假事,尽属感应;实悟、实证、实际、实进,元端尸物,一实不变,是故可以知始。

乃至运用作成,便种种差别,都成幻寓。

这?虽皆一实散见,然终不可以执为据,到底有灭时。

惟一元诚缺,资生道敝,迷昧冥区,遂将化纷拏,所在信作实住处,遍起随逐,终成飘荡。

盖认形骸为真体,耳目口鼻四肢五内,将有身以后作计,不理原始要终之学,又何以知死生之故?夫感应之理,外悦受而内止,这止处,乃成始成终,玄机命之流行而不已也。

此实不变真体,故以不变者为主,则随应曲当,诸假只是我一事。

孔子谓:"吾道一以贯之。"

是一所贯满,不是一以贯万。

假者不容真,假处无能着力,这毫釐之差,相去不止千里。

理气无彼此,无异同,无偏全,总是太虚影子。

虚之极则能生,故流行而为气;虚之极则不滞,故灵通而为理。

不滞则所以为生,生则得於有生。

所以为生,立有生之机,有生负终匮之化。

然有生之机,即假终匮之化而见,气外别无情理处。

汉、宋诸儒,分理气作二种,不知性即理,性亦即是气,故曰"仁者人也","形色天性也"。

性中无五德,五德所发见处,都是性;气亦无二气五气,只有元气流行,随在变化。

这?有所存主,便谓之德;各中时措之宜,便有五者名目。

若在五者上觅性,则非德矣。

天地有人,如人腹内肴心。

人为万物之灵,於理气不容毫发分别。

虽禽兽草木,谁或出此?气各有偏塞,理亦即此而在。

盖理无定体,可通处即是。

若必以能言能行,衣冠礼乐为理,即是泥於人相,不曾推见至理。

苟泥於人相,虽天地亦唤不得作全理,风雨露雷,山河大地,俱不是神物。

若能超於人物相外,则禽兽之生化,草木之荣瘁,何等声名文物,各擅通处。

其实论到极全大备,天地之道,人犹有所憾。

只有人者,天地之心,圣人成能知天地之化育,中间纯驳去处,复有丹头可据,点化有恃也。

浩浩太虚,无有际住处,中间灵通神妙,彻宇彻宙,亦不见从何处举起,向何处引着。

人气质之凝,似有住际,然神通在心,故其气也无涯,其有涯,惟有生耳。

舍其有生而能自主,其所为气,总是浩浩一物,乘不间之体,而尸本全之化,初未尝毫发添助,亦未尝毫发假借。

界隔尘根而分别出,妄施好恶而取舍立,展转情机而蔽固深,积累触忤而仇冤结,贪安方便而阻画成,遂使灵气惰於有涯,而太虚真机时每流行而不息,而复不自觉。

乃舍此而他求学问之功,其荒矣哉!性无有无空实,幻从空化,迷由无堕。

幻则随处妄有,迷则随处滞实。

性者,得於天地之生理,有无空实之境,物而不神,含生而就死。

一阴一阳之谓道,阴阳是气,道亦是气。

阴阳所以能继,乃相善之所在,这是心之流行,然非命在於善;阴阳所以各成,乃惟真之所在,这是心之流行,然非心着於成。

性根为天地万物之主,天地万物有变,性根不变。

在人则寄含心中一窍,是为心地。

此生天生地生人生物玄机,岂容着得些子?纔着些子,便是不能继、不能成的病根。

故以善恶体性,即落意见;以善恶观心,即落情欲。

情欲从性外觅心,意见从命外觅性,皆是缘物而起,皆为有倚之学。

古今不少英慧俊杰,只未得着实脚踝,趋趋步步,徒作一场想像话头,玩弄景相耳。

这悬空学问,有从文典上拈着,有从事机上会着,有从传授上得着,有从困顿上通着,有从渐染上沿着,总不外识神上影响涉猎,将自身飘荡宇宙之外,因空体空,忘置躯壳中含之空。

古人所谓修身践形,乃在七尺之躬,了三才极理。

妄认浪修,执殉家当,随处停泊,只管漫天泼地,倚古粘今,却於化机分落种魄无干。

夫凡有血气,皆含虚妙而翾毛,性多偏塞,究竟为躯壳所限。

人世殊质异禀,所抱差别,虽为万物至灵,有丹头可点,然当下进为,亦只从脚踝发轫。

此是学者第一步,这处躐等,纵飞轮神进之功,枉费心力。

自生身以来,通髓彻骨,都是习心运用。

俗人有俗人之习,学者有学者之习,古今有世习,四方有土习,真与习化,机成天作,每向自己方便中窝顿。

凡日用记讨论,只培溉得此习。

中间有新得奇悟,阔趋峻立,总不脱此习上发基。

方且自认从学术起家,误矣!

情不定境,美恶瞥起,流注苦乐,百解不能脱,智者追从性根上料理。

又机不自由,念虑泉涌,动而以遏胜之,终落强制。

於此不的见所来,何从下手!当其境之未生,自以其后动之情,非己所宜有;及其境之既设,信无所凭,识因潜发。

夫信浅故无凭,忘隐故潜发,造化玄机,灵通浩浩,未涉躯壳些子。

这处不加体验,最容易错认,一误永误,收拾费力。

乃复执迷为明,终身不见恶境,彼亦乌知其非有也?

本性各各具足,只被信心担阁,一返即得,一主即张,一现前即意流千古,一对境即智周万物。

若不返不主,一任察观天地,博通今古,口中历历,意中了了,总是傀儡在场上。

迷中忽悟此意,笑得如此容易,亦被如此错过。

则到这?,不觉甘心舍放旧身命,完复本来体段,不使离析作两截人。

所谓两截人,自身灵光不将在自身上作用,犹之折裂身分。

所以肯处便是进处,悟处便是到处,切忌自家身子,替人打哄度日。

三一测

由中阴起识,由干始发智。

干自太虚生,灵合内外为知,五蕴不得而成。

盖五蕴,身目鼻口耳,蔽於阴浊,然而识与智,彼其察焉一也。

故情之成,定於资生之实,其所为生,必有行成之者,然后得正而伸之。

此推行之化,乃天造自有,赘之以人力,鲜不蹶於所值,皆中阴起也。

盖阳明胜则德性用,阴浊胜则物欲行。

阳之为明也,阴之为浊也,未始异为两物,以其互见而察之者也。

顾其胜不胜,以别物欲德性,从此则名此,从彼则名彼,或得乎全,或据其偏之不同耳。

坤之先迷,迷於阳也,是以谓之阴;干之知始,始乎阴也,是以谓之阳。

惟其迷,则一切皆迷,其后之所得,得其所就之偏而已;惟其知,则一切皆智,虽未尝无所被寓,莫非全体之为用也。

故转识成智,在致其思焉,思之思之,鬼神将通之。

"《阴识》"

七情阳也,注而缘物,阳自外流,而内阴滞矣。

云行雨施,春舒夏假,阳注而其虚不损。

太虚者,无所有,无所有则无所杂,故不损。

此以逐彼。

有缘之情,敝於无本。

所谓无本,敝於其本之有物。

当其生也,芃芃乎其来也,不能以或御,势之有引之於前也。

然而本不尽灭,未尝不勃,其中势之不能胜也。

圣门立方,不治病,治受病之源。

君子之过,如日月之食,人见人仰,犹天之?燠?寒,阳九百六,立见不远之复。

不变乎其本,则然耳。

不然,天下之情如水能塞其委流,不能保汩汩乎源之不已也。

"《七情》"

干道变化,各正性命。

以其偏者付物,而物束於命。

物无立命之性,性无致命之才,气无造命之具。

人则异是,虽縕搆滓驳,愚能明,柔能强,故气不歉於自立。

其大敝焉於习,乃资其明,用为奸,资其强,用为暴。

盖不善用性,亦其无不有之故具也。

"《物气偏》"

气非虚不生,命非气不行,性非命不始,虚非性不终。

天者虚之所在,而命之所出也。

太虚不得不生气,有无相入,空实相含,有之机摄,无以流虚,无之妙孕,有以函实,於是荡漠而滋消息。

其为物无妄,则其生生也不匮,故气与命一物也。

气不二於命,又何性之二耶?横渠曰:"合虚与气,有性之名。"

辞虽似析,意实相御,不得已之言也。

善反之,则天地之性存。

反之云者,复其初也。

能为反者,气之终不能胜者也。

不能胜者,气之自具其美不澌灭也。

明道曰:"二之则不是。"

所谓论不论,亦不得已之言也。

伊川曰:"形易则性易。"

性非易也,气使之然也。

濂溪"性刚柔善恶中",谓至其中为性真。

若五性杂感,则善恶分也。

夫"气质之性"之说,发於四先正,然而其指有在,非致疑性善。

孔子以性为相近,子思子三知三行,得四先正所同然。

其近也,非所以为兼也,兼则二之矣。

其三也,毕可以归一也,不能归则二之矣。

性无不善,合古今而同之,有所病於气,而气负能反之具,则近之者於善之中相近,未全堕於恶也。

有所别於今,而气负能进之机,则三之者乃追责其本,未便定其品也。

盖论性而及气质,推其用之所至,自其感物之动而追原本始,性固未尝敝也。

故勇不决於力者,非才之罪也;辨不定於志者,非明之短也;德不长於事者,非理之衰也。

其为习者,三之二,其为懦而闇生於势地者,三之一。

若於性居无几深致思焉可考而工於学矣。

"《性一》"

真心图说

外一圈,元气之谓也;次中一圈,人身之谓也;最中一圈,人心之谓也。

元气即太极也,可见者为天地。

人受天地之中以生,而心具中理。

天地无不包,故居外。

万物各得其偏,至真至精者为人,故居天地之正中。

维皇降衷,无少偏倚,退藏於密,心之为心也,故居最中。

夫中无所着,无所着则虚,虚而生灵,灵能通天地,包万物。

心该天地,是故人为万物,贵得天地之中也。

人为万物露,心具天地之中也。

人即天,天即心,心无弗有,无弗能,宰制万物,放诸四海而准,与天地参,不容伪者也。

着一物,为塞、为偏、为私、为躯壳之身,是谓失其真心。



友情链接: 九五查询  古籍史书  老黄历  
免责说明:本站内容全部由九五查询从互联网搜集编辑整理而成,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冒犯,请联系我们删除。
Copyright © 2024 95cx.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九五查询(95cx.com)鄂ICP备2022010353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