冥报记 卷上

  1. 九五查询
  2. 古籍查询
  3. 冥报记
《冥报记》 卷上 唐临

夫含气有生。

无不有识。

有识而有行。

随行善恶而受其报。

如农夫之播植。

随所植而收之。

此盖物之常理。

固无所可疑也。

上智达其本源。

知而无见。

下愚闇其踪迹。

迷而不返。

皆绝言也。

中品之人。

未能自达。

随缘动见。

逐见生疑。

疑见多端。

各怀异执释典论其分别。

凡有六十二见。

邪倒于是乎生者也。

临在中人之后。

幸而寤其万一。

比见众人不信因果者说见虽多。

同谓善恶无报。

无报之说。

略有三种。

一者自然。

故无因果。

唯当任欲待事而已。

二者灭尽。

言死而身灭。

识无所住。

身识都尽。

谁受苦乐。

以无受故。

知无因果。

三者无报。

言见今人有修道德。

贫贱则早死。

或行凶恶。

富贵灵长。

以是事故。

知无因果。

临窃谓。

儒书。

论善恶之报甚多。

近者报于当时。

中者报于于累年之外。

远者。

报于子孙之后。

当时报者。

若楚子吞蛭。

痼疾皆愈。

宋公不祷。

妖星多退。

黍齿凶逆。

旋踵伏诛。

赵高惑乱。

俄而灭族之类。

是也。

累年报者。

如魏颗嫁妾。

终以济师。

孙叔埋蛇。

竟享多福。

汉幽鸩如意。

苍茍成灾。

齐杀彭生。

立豕而崇之类是也。

子孙报者。

若弗父恭于三命。

广宣尼之道。

邓训岁活千人。

遗和熹之庆。

陈平阴计。

自知无后。

栾黡黍侈。

盈被其殃之类。

是也。

若乃虞舜以孝行登位。

周文以仁贤受命。

桀纣以残忍亡国。

幽厉以淫纵祸终。

三代功德。

下祚长久。

秦皇骄暴。

及子而灭。

若斯之比。

触类寔繁。

虽复大小有殊。

亦皆善恶之验。

但事法王道。

理关天命。

常谈之际。

非所宜言。

今之所录。

盖直取其微细验。

冀以发起同类。

贻告子孙。

征于人鬼之间。

若斯而已也。

释氏说教。

无非因果。

因即是作果。

即是报。

无一法而非因。

无一因而不报。

然其说报亦有三种。

一者现报。

于此身中。

作善恶业。

即于此身而受报者。

皆名现报。

二者生报。

谓此身作业。

不即受之。

随业善恶。

生于诸道。

皆名生报。

三者后报。

谓过去身作善恶业。

能得果报。

应多身受。

是以现在作业。

未便受报。

或次后后生受。

或五生十生。

方始受之。

是皆名后报。

于此三报。

摄一切法。

无所不尽。

是今诸见复然大寤。

然今俗士尚有惑之。

多习因而忘果。

疑耳而信目。

是以闻说后报。

则若存若亡。

见有效验。

则惊嗟信服。

昔晋高士谢敷。

宋尚书令傅高。

太子中书舍人报演。

齐司徒事中郎陆果。

或一时令望。

或当代名家。

并录观世音应验记。

及齐竟陵王萧子良作宣验记。

王琰作冥祥记。

皆所以征明善恶。

劝戒将来。

实使闻者深心感寤。

临既慕其风旨。

亦思以劝人。

辄录所闻。

集为此记。

仍具陈所受。

及闻见由缘。

言不饰文。

事专扬确。

庶后人见者。

能留意焉。

随京师大德沙门。

释信行。

本相州法藏寺僧。

初其母无子。

久以为忧。

有沙门过之。

劝念观世音菩萨。

母日夜祈念。

顷之有娠。

生信行。

幼而聪慧。

博学经论。

识达过人。

以为佛所说经。

务于济度。

或随根性。

指人示道。

或逐时宜。

因事判法。

今去圣久远。

根时久异。

若以下人修行上法。

法不当根。

容能错倒。

乃钞集经论。

参验人法所当学者。

为三十六卷。

名曰人集录。

开皇初。

左仆射齐公。

闻其盛名。

奏文帝。

征诣京师。

住公所造真寂寺。

信行又据经律。

录出三阶法四卷。

其大旨。

劝人普敬。

认恶本。

观佛性。

当病授药。

顿教一乘。

自天下。

勇猛精进之士。

皆宗之。

信行尝头陀乞食。

六时礼拜。

劳力定心。

空形实智而已。

每坐禅说法。

常见青衣童子四人。

持花立侍。

尝与徒众。

在堂中坐禅。

众人忽闻奇香。

光照堂内。

相共怪异。

咨问信行。

信行令问弟子僧邕惠如。

邕曰。

向见化佛从空中来。

至禅师前。

摩顶授记。

如云亦摩邕顶授记。

余状与邕说同。

后邕典其徒众。

隐太白山。

一旦请众僧曰。

当与师等还京。

众敬邕皆从之。

即下山。

夜宿武功。

未明便发。

谓众曰。

师等努力。

今暝必须入城。

日没至漕上。

闻鼓音叹曰。

城门闭矣。

遂宿于逆旅。

至昏时。

悲泣曰。

无所及矣。

众问其故不答。

明早入城。

至真寂寺。

而信行昨夜昏时气绝。

寺僧怪问邕来。

答曰。

在山遥见多人持香花幡盖。

从西来入开远门。

向真寂寺。

邕疑禅师欲去。

故来也。

昨夜昏时。

见禅师导从西去。

顾与邕别。

故知不及也。

初京城诸师。

有疑信行法者。

至是相与议。

据付法藏经。

若人通身。

过去闻正法故。

于是。

共观信行头骨。

两耳正通。

乃皆惭悔信服。

初信行。

徒众居京城五寺。

后虽侵广。

今犹号五禅师"老僧。 及临舅说云尔"。

京城真寂寺沙门慧如。

少精勤苦行。

师事信行。

信行亡后。

奉遵其法。

隋大业中。

因坐禅修定。

遂七日不动。

众皆叹异之。

以为入三昧也。

既而慧如开目。

涕泣交流。

僧众怪问之。

答曰。

火烧脚痛。

待视疮毕乃说。

众逾怪问。

慧如曰。

被阎罗王请。

行道七日满。

王问。

须见先亡知识不。

如答曰。

欲见二人。

王即遣唤一人。

唯见龟来。

舐慧如足。

目中泪出而去。

更一人者。

云罪重不可唤。

令就见之。

使者引慧如至狱门。

门闭甚固。

使者唤守者。

有人应声。

使者语慧如。

师急避道。

莫当门立。

如始避而门开。

大火从门流出。

如锻铁者一星。

迸着如脚。

如以被拂之。

举目视门。

门已闭讫。

竟不得相见。

王施绢三十匹。

固辞不许云。

已遣送后房。

众僧争往。

后房视之则绢在床矣。

其脚烧疮。

大如钱。

百余日乃愈。

武德初卒。

真寂寺。

即今化度寺是也"此寺。 临外祖齐公所立。 常所游观。 每闻舅氏说。 云尔"。

绛州大德沙门。

释僧彻。

少而精练。

于孤山西阿。

造立堂宇。

多树林等。

颇得山居形胜。

僧彻尝出行山间。

土穴中。

见一癞病人。

疮痍臭秽。

从彻乞食。

彻愍之。

呼出与归。

于精舍旁。

为造土穴。

给衣食。

教令诵法华经。

此人不识文字。

性又顽鄙。

彻句句授之。

殊费功力。

然终不懈倦。

此人诵经向半。

便梦。

有人教之。

自后稍聪寤。

至得五六卷。

渐觉疮愈。

比诵一部毕。

须眉平复。

生肥体如常。

而能为疗疾。

临尝患肿。

僧彻遣此人。

禁咒有验。

自说云然。

后房仁裕为秦州刺史。

表僧彻所立精舍。

为陷泉寺。

初此地无水。

僧彻常远汲山下。

以自供。

一朝忽有陷。

陷处泉出。

故因以名陷寺也。

僧专以劝善为务。

而自修禅业。

远近崇敬如父焉。

永徽二年正月。

忽属累徒众。

自言将死。

既而端坐绳床。

闭目不动。

其天气晴朗。

而花如雪。

香而不消。

方二里许。

树叶上皆有白色。

如轻粉者三日。

乃复常色。

而僧彻已终。

至今三岁。

独坐如故。

亦不臭怀。

唯目泪下云"彻弟子实秦等。 及州人并说云尔也"。

河东有练行尼。

常诵法华经。

访工书者一人。

数倍酬直。

特为净室。

令写此经。

一起一浴。

燃香熏衣。

仍于写经之室。

凿壁通外。

加一竹筒。

令写经人。

每欲出息。

辄遣含竹筒。

吐气壁外。

写经一卷。

八年乃毕。

供养严重。

尽其恭敬。

龙门僧法端。

常集大众。

讲法华经。

以此尼经本精定。

遣人请之。

尼固辞不与。

法端责让之。

尼不得已。

乃自送付。

法端等。

开读。

唯见黄纸。

了无文字。

更开余卷。

皆悉如此。

法端等惭惧。

即送还尼。

尼悲泣受。

以香水洗函。

沐浴顶戴。

绕佛行道。

于七日七夜。

不暂休息。

既而开视。

文字如故。

贞观二年。

法端自向临说"当具说尼名字。 临忘之。 唯记其事云尔"。

蒲州仁寿寺僧。

释道县。

少聪慧。

好学。

为州里所崇敬。

讲涅槃八十余遍。

号为精熟。

贞观二年。

崔义直任虞卿县令。

人请县讲经。

初发题。

悲泣。

谓众人曰。

去圣遥远。

微言隐绝。

庸愚所传。

不足师范。

但以信心归向。

自当识悟。

今之讲说。

止于师子。

时日既没。

愿各在心。

既而讲至师子。

一旦无疾而卒。

道俗惊恸。

义直身自徒跣。

送之南山之阴。

时十一月。

土地冰冻。

下尸于地。

地即生花。

如莲而小。

头及手足。

各有一花。

义直奇之。

令人夜守。

守者疲睡。

有人盗折其花。

明旦视之。

周身并有花出。

总五百余茎。

经七日乃萎干"义直及道俗皆说云尔"。

河东沙门。

释道英。

少修禅行。

以练心为本。

不慎威仪。

然而经律奥义。

莫不一闻县解。

远近僧尼。

争就请决。

英辄报谓曰。

汝尚未疑。

宜且思疑。

凝成然后来问。

问者还而思疑多。

固思自解而去。

有思而不寤。

重来问者英为说其机要。

皆喜寤而还。

尝与众人。

乘船黄河。

中流船没。

众人皆死。

道俗望见英没。

临河恸哭。

是时冬末。

河冰始泮。

两岸犹坚。

英乃水中出行至岸。

穿冰而去。

岸人敬喜。

争欲解衣衣之。

英曰。

体中尚热。

勿覆衣也。

徐出而归。

了无寒色。

视其身体。

如火炙处。

其识者以为入定故也。

或时为人牧牛驾车。

食蒜啖饭。

或着俗衣。

发长数寸。

尝至仁寿寺。

道悬敬安处之。

日晚求食。

悬谓曰。

上德虽无食相。

岂不为息讥嫌。

英笑答曰。

悬公心方驰惊。

不暂休一息。

而空饥饿。

何自苦也。

道悬叹服。

贞观中卒"法端。 及道俗皆说云尔"。

幽州沙门释智苑。

精练有学识。

隋大业中。

发心造石经藏之。

以备法灭。

既而于幽州北山。

凿岩为石室。

即磨四壁。

而以写经。

又取方石。

别更磨写。

藏诸室内。

每一室满。

即以石塞门。

用铁锢之。

时随赐帝幸涿郡。

内史侍郎萧瑀皇后之同母弟也。

性笃信佛法。

以其事白后。

后施绢千匹。

余钱物。

以助成之。

瑀亦施绢五百匹。

朝野闻之。

争共舍施。

故苑得遂其功。

苑尝以役匠既多。

道俗奔凑。

欲于岩前。

造木佛堂。

并食堂寝屋。

而念木瓦难辨。

恐分费经物。

故未能起作。

一夜暴雨雷电震山。

明旦既晴。

乃见山下有大松柏数千株。

为水所漂流。

积道次。

山东少林木。

松柏尤稀。

道俗惊骇。

不知来处。

推寻踪迹。

远自西山。

崩岸倒木。

漂送来此。

于是远近叹服。

谓为神助。

苑乃使匠择取其木。

余皆分与邑里。

邑里喜悦。

而共助造堂宇。

顷之毕成。

皆如其志焉。

苑所造石满七室。

以贞观十三年卒。

弟子犹继其功"殿中丞相里玄奘。 大理丞釆宣明等。 皆为临说云尔。 临以十九年从车驾幽州。 问乡人。 亦同云尔而以军事不得云"。

东魏末。

邺下人。

共入西山采银钞。

出穴未毕。

而穴崩。

有一人在后。

为石塞门不得出。

而无伤损。

其穴崩处。

有小穴不合。

微见日光。

此人自念终无理。

乃一心念佛。

其父闻子已压。

无处求尸。

家又贫窭。

无以追福。

乃持粗饭一钵。

住诣僧寺。

请一人斋。

众僧多逐丰厚。

莫肯为食。

父持饭大哭。

有一僧愍之受请。

食讫为咒愿。

因别去。

是日中其子在穴中。

忽于小穴明处。

见一沙门。

从穴中入来。

持一钵饭。

以授此人。

食讫。

便不复饥。

唯端坐正念。

经十余年。

齐文皇帝即位。

于西山造凉殿。

匠工除此崩石。

乃见穴中人尚活。

出之与归。

父母惊喜。

遂阖练行"雍州司马卢承业。 为临说云。 是著作郎降所傅之"。

北齐时。

有冀州人。

徒军伐梁。

战败。

见擒为奴。

其父母在乡不知音问。

谓以死。

为追福。

造塼浮图。

塼浮图成。

设斋会。

道俗数百人。

方坐食。

闻叩门声。

主人父出视。

见一僧。

形容甚雅。

谓主人曰。

乞斋食黍糜。

可以布手巾裹之。

并乞鞋一量。

主人请留住食。

僧不肯曰。

欲早去。

不暇坐食也。

主人如其言。

以新布裹糜。

并鞋一量奉之。

僧受而去。

是日斋时。

主人子在江南泽中。

为其主牧牛。

忽见一僧手持糜一裹。

及新鞋一量。

至奴所。

问曰。

亦思归见父母乎。

奴泣曰。

无敢望也。

僧以与糜令坐食。

食毕。

又与鞋令着之。

而敷袈裟于地。

令坐袈裟上。

僧取袈裟四角。

总把擎举而挥之。

可移二丈许着地。

奴开视。

不见僧及袈裟。

而身已在其宅门外。

入门见。

大众方食。

父母惊喜。

就问。

具说由缘。

视其巾内。

余糜及鞋。

乃向奉僧者也。

乡邑惊骇。

竞为笃信。

是日。

月六日也。

因名所造浮图。

为六日浮图。

浮图今尚。

邑里犹传之矣。

梁武帝微时。

识一寒士。

及即位。

游于苑中。

见牵舟。

帝问之。

尚贫贱如故。

敕曰。

明日可上谒。

吾当与汝县令。

此人奉敕而往。

会故不得见。

频往遇有事。

终不得通。

自怪之以问沙门宝志。

志方为大众讲经。

听者数千人。

寒士不得进。

宝志谓。

众曰。

有人欲来见问。

请开道内之。

众人乃为开。

此人进未至。

宝志迎谓曰。

君为不得县令来问耶。

终不得矣。

但受虚恩耳。

过去。

帝为斋主。

君其疏许施钱五百。

而竟不与。

是故今日但蒙许官。

终不得也。

此人闻之终去。

帝亦更不求之"江东道俗至今传之"。

杨州严恭者。

本泉州人。

家富于财。

而无兄弟。

父母爱恭。

言无所违。

陈太建初恭年弱冠。

请于父母。

愿得钱五万。

往杨州市物。

父母从之。

恭乘船载钱。

而下去杨州。

数十里。

江中逢一船载鼋。

将诣市卖之。

恭问知其故。

念鼋当死。

请赎之。

鼋主曰。

我鼋大头。

千钱乃可。

恭问有几头。

答有五十。

恭曰。

我正有钱五万。

愿以赎之。

鼋主喜取钱。

付鼋而去。

恭尽以鼋放江中。

空船诣杨州。

其鼋主。

别恭行十余里。

船没而死。

是日恭父母在家。

昏时有乌衣客五十人。

诣门寄宿。

并送钱五万。

付恭父曰。

君儿在杨州市。

附此钱归。

愿依数受也。

恭父怪愕疑谓恭死。

因审之。

客曰。

儿无恙。

但不须钱。

故附归耳。

恭父受之。

记是本钱。

而皆水湿。

留客为设食。

客止。

明旦辞去。

后月余日。

恭还。

父母大喜。

既而问附钱所由。

恭答无之。

父母说客形状。

及附钱月日。

乃赎鼋之日。

于是知五十客。

皆所赎鼋也。

父子惊叹。

因共往杨州起精舍。

专写法华经。

遂徙家杨州。

家转富。

大起房廊为写经之室。

庄严清净。

供给丰厚。

书生常数十人。

杨州道俗。

共相崇敬。

号曰严法华。

尝有知亲。

从从贷经钱一万。

恭不获已与之。

贷者受钱。

以船载归。

中路船倾。

所贷之钱落水。

而船人不溺。

是日恭入钱库。

见有万湿钱如斯出水。

恭甚怪之。

后见前贷钱人。

乃知湿钱是所贷者。

又有商人。

至宫湖。

于神所。

祭酒食。

并上物。

其夜梦。

神送物还之。

谓曰。

倩君为我持此。

奉严法华。

以供经用也。

且而所上神物。

皆在其前。

于是商人叹异。

送达恭处。

而倍加厚施。

其后。

恭至市买经纸。

适遇少钱。

忽见一人。

持钱三千。

授恭曰。

君买纸。

言毕不见。

而钱在其前。

怪异如此。

非一。

隋开皇末恭死。

子孙传其业。

隋季盗贼至江都者。

皆相与约勿入严法华里。

里人赖之获全。

其家今。

写经不已"州邑共见。 京师人士亦多知之。 驸马守国公萧锐最所详审也"。

冥报记卷第上



友情链接: 九五查询  古籍史书  老黄历  
免责说明:本站内容全部由九五查询从互联网搜集编辑整理而成,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冒犯,请联系我们删除。
Copyright © 2024 95cx.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九五查询(95cx.com)鄂ICP备2022010353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