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九五查询
古籍史书
老黄历
免责说明:本站内容全部由九五查询从互联网搜集编辑整理而成,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冒犯,请联系我们删除。
Copyright © 2025 95cx.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九五查询(95cx.com)鄂ICP备2022010353号-6
免责说明:本站内容全部由九五查询从互联网搜集编辑整理而成,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冒犯,请联系我们删除。
Copyright © 2025 95cx.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九五查询(95cx.com)鄂ICP备2022010353号-6
滕文公章句上"凡五章"
"滕文公者,滕,国名;文,谥也;公者,国人尊君之称也。 文公於当时尊敬孟子,问以古道,犹卫灵公问陈於孔子,《论语》因以题篇。 "
[疏]正义曰:前篇章首论公孙丑有政事之才,问管晏之功,故曰《公孙丑》为篇题。
盖谓行政莫大乎反古之道,是以此篇滕文公尊敬孟子,问以古道,如《论语。
卫灵公》问陈於孔子,遂以目为篇题,不亦宜乎。
故次《公孙丑》之篇,所以揭《滕文公》为此篇之题也。
此篇凡十五章赵注分之,遂成上下卷。
据此上卷凡五章而已。
一章言人当上则圣人,秉仁行义。
二章言事莫当於奉礼,孝莫大於哀恸。
三章言尊贤师智,采人之善,修学校,劝礼义,敕民事,正经界,均井田,赋什一。
四章言神农务本,教於世民;许行蔽道,君臣同耕;陈相背师,降于幽谷。
孟子博陈尧舜上下之叙以正之。
五章言圣人缘情制礼,以直正枉。
其余十章赵注分为下卷,各有叙焉。
○注"滕文公"至"题篇"。
○正义曰:案《春秋》鲁隐公十一年,"滕侯、薛侯来朝,争长。 滕侯曰:我,周之卜正也。 乃长滕侯",隐公七年,杜预注云:"滕国在沛国公丘县东南。"
是滕文公之国,即滕侯之后也。
《谥法》曰:慈惠爱民曰文,忠信接礼曰文。
《论语》第十五篇,卫灵公问陈於孔子,孔子对:俎豆之事,则常闻之;军旅之事,未之学也。
遂以为之篇题故也。
滕文公为世子,将之楚,过宋而见孟子。
孟子道性善,言必称尧、舜。
"文公为世子,使於楚而过宋,孟子时在宋,与相见也。 滕侯,周文王之后也。 《古纪》、《世本》录诸侯之世,滕国有考公麋,与文公之父定公相直;其子元公弘,与文公相直。 似后世避讳,改"考公"为"定公";以元公行文德,故谓之文公也。 孟子与世子言人生皆有善性,但当充而用之耳;又言尧、舜之治天下,不失仁义之道,故勉世子。 "世子自楚反,复见孟子。
"从楚还,复诣孟子,欲重受法则也。 "孟子曰:"世子疑吾言乎?夫道一而已矣。 "世子疑吾言有不尽乎?天下之道一而已矣,惟有行善耳,复何疑邪。 "成谓齐景公曰:‘彼丈夫也,我丈夫也,吾何畏彼哉?’"成,勇果者也。 与景公言曰:尊贵者与我同丈夫,我亦能为之,何为畏彼之哉!"颜渊曰:‘舜何人也?予何人也?有为者亦若是。 ’"言欲有为,当若颜渊庶几、成不畏,乃能有所成耳。 又以是勉世子也。 "公明仪曰:‘文王我师也,周公岂欺我哉!’"公明仪,贤者也。 师文王,信周公,言其知所法则也。 "今滕绝长补短,将五十里也,犹可以为善国。 "滕虽小,其境界长短相补,可得大五十里子男之国也,尚可以行善者也。 "《书》曰:‘若药不瞑眩,厥疾不瘳。 ’""《书》逸篇也。 瞑眩,药攻人疾,先使瞑眩愦乱,乃是瘳愈。 喻行仁当精熟,德惠乃洽也。 "
[疏]"滕文公为世子"至"厥疾不瘳"。
○正义曰:此章指言人上当则圣人,秉仁行义,高山景行,庶几不倦。
《论语》曰"力行近仁",盖不虚云。
"滕文公为世子,将之楚,过宋而见孟子。 孟子道性善,言必称尧舜"者,世子,诸侯子之称也,言滕文公为世子之时,往楚国,而在宋国过,见孟子。
孟子乃与世子文公道其人性皆有善,但当行之而已;凡有言,则必以尧舜为言,盖尧舜古之受禅之帝,其治国所行之事,皆为后世所法,故言必尧舜之事,言於世子文公,以其欲勉世子文公也。
文公者,后谥世子为文公也。
"世子自楚反,复见孟子"者,是世子文公自宋而见孟子之后往至楚国,又自楚国反归,复见孟子於宋国也。
"孟子曰:世子疑吾言乎,夫道一而已矣"者,孟子见世子复见,再有所问,乃曰:世子是疑我言有不尽,故复见乎?言道之在天下一而已,惟当善行焉,何必复疑而再欲问邪?"成谓齐景公曰:彼丈夫也,我丈夫也,吾何畏彼哉"者,孟子又引往日成尝谓齐景公曰:彼之尊贵者即丈夫也,我亦丈夫也,言即一耳,我何为畏之哉?是言我能为之,亦如彼之尊贵矣,又何畏?颜渊有曰:舜何人也,我何人也,亦言其人即一耳,但有能为之者,亦若此舜矣。
故曰"舜何人也,予何人也,有为者亦若是"。
"公明仪曰:文王我师也,周公岂欺我哉"者,孟子又以公明仪有曰:文王者,我师法者也,周公岂欺诬我哉?言周公我亦信而师法之耳。
"今滕绝长补短,将五十里也,犹可以为善国"者,孟子谓世子,言今之滕国之地,绝长补短,其广大亦将有五十里也,尚可以为行善之国也。
五十里者,子男之国也,故曰犹可以为善国。
"《书》曰:若药弗瞑眩,厥疾不瘳"者,此盖今之《尚书。
说命》之篇文也。
孟子引《书》云:若药之攻人,人服之不以瞑眩愦乱,则其疾以不愈也。
所以引此者,盖孟子恐云今滕国绝长补短、将有五十里、犹可为善国,有致世子之所嫌,乃引此而喻之,抑亦所谓良药苦口、忠言逆耳之意,而解世子又有以劝勉焉。
○注"文公为世子"至"勉世子也"。
○正义曰:此盖《古纪》、《世本》之文也。
云滕有考公麋,与文公之父定公相直;其子元公洪,与文公相直。
后世因避讳之故,更考公为定公,元公为文公。
以其能安民大虑,故以定为谥;以其能慈惠爱民,故以文为谥。
鲁有文公、定公之号,周有文王、定王之名。
其谥虽与滕君同,然称其实,盖不无异焉。
凡称公者,盖古者天子有三公称公,王者之后称公。
其余大国称侯伯,小国称子。
男之君亦得称公者,非僭之也,以其国人尊之,故称公而已。
○注云"成,勇果者也","公明仪,贤者也"。
○正义曰:以意推之,则成之勇果、公明仪之贤者可知矣,人亦未详,《礼》於《檀弓》有公明仪,而注亦无所说,亦以孟子之时事罕有所载,学者亦不必规规务求极焉。
○注"若药不瞑眩,厥疾不瘳"。
○正义曰:《商书。
说命》篇。
孔氏《传》云:"开汝心,沃我心,如服药必瞑眩,极其病乃除,欲其出切言以自警。"
滕定公薨。
世子谓然友曰:"昔者孟子尝与我言於宋,於心终不忘。 今也不幸至於大故,吾欲使子问於孟子,然后行事。"
"定公,文公父也。 然友,世子之传也。 大故,谓大丧也。 "然友之邹,问於孟子。
"孟子归在邹也。 "孟子曰:"不亦善乎!亲丧固所自尽也。 "不亦者,亦也。 问此,亦其善也。 "曾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可谓孝矣。 ’"曾子传孔子之言。 孟子欲令世子如曾子之从礼也。 时诸侯皆不行礼,故使独行之也。 "诸侯之礼,吾未之学也。 虽然,吾尝闻之矣:三年之丧,斋疏之服,饣干粥之食,自天子达於庶人,三代共之。"
"孟子言我虽不学诸侯之礼,尝闻师言,三代以事,君臣皆行三年之丧。 斋疏,斋衰也。 饣干,麋粥也。 "然友反命,定为三年之丧父。
兄百官皆不欲也,故曰:"吾宗国鲁先君莫之行,吾先君亦莫之行也。 至於子之身而反之,不可。 "父兄百官,滕文同姓异姓诸臣也,皆不欲使世子行三年。 滕、鲁同姓,俱出文王。 鲁,周公之后;滕,叔绣之后。 敬圣人,故宗鲁者也。 "且志曰:‘丧祭从先祖。 ’"曰:"吾有所受之也。"
"父兄百官且复言也。 志,记也,《周礼。 小史》掌邦国之志。 曰丧祭之事,各从其先祖之法。 言我转有所受之,不可於己身独改更也。 一说"吾有所受之",世子言我受之於孟子也。 "谓然友曰:"吾他日未尝学问,好驰马试剑。 今也父兄百官不我足也,恐其不能尽於大事,子为我问孟子。"
"父兄百官见我他日所行,谓我志行不足,似恐我不能尽大事之礼,故止我也。 为我问孟子,当何以服其心,使其信我也。 "然友复之邹问孟子。
孟子曰:"然,不可以他求者也。 孔子曰:‘君薨,听於冢宰。 ヱ粥,面深墨,即位而哭,百官有司莫敢不哀,先之也。 ’"孟子言如是,不可用他事求也。 丧尚哀,惟当以哀戚感之耳。 国君薨,委政冢宰大臣,嗣君但尽哀情,ヱ粥不食,颜色深墨。 深,甚也。 墨,黑也。 即丧位而哭,百官有司莫敢不哀者,以君先哀之也。 "上有好者,下必有甚焉者矣。 君子之德,风也。 小人之德,草也。 草上之风必偃。 是在世子。"
"上之所欲,下以为俗。 尚,加也。 偃,伏也。 以风加草,莫不偃伏也。 是在世子以身帅之也。 "然友反命,世子曰:"然,是诚在我。"
"世子闻之,知其在身,欲行之也。 "五月居庐,未有命戒。
百官族人可谓曰知。
"诸侯五月而葬,未葬,居倚庐於中门之内也。 未有命戒,居丧不言也。 异姓同姓之臣可谓曰知世子之能行礼也。 "及至葬,四方来观之,颜色之戚,哭泣之哀,吊者大悦。
"四方诸侯之宾来吊会者,见世子之憔悴哀戚,大悦其孝行之高美也已。 "
[疏]"滕定公薨"至"吊者大悦"。
○正义曰:此章指言事莫当於奉礼,孝莫大於哀恸,从善如流,文公之谓也。
"滕定公薨"者,滕文公之父死也。
"世子谓然友曰:昔者孟子尝与我言於宋,於心终不忘。 今也不幸,至於大故,吾欲使子问於孟子,然后行事"者,然友,世子之傅也。
世子谓然友,言往日孟子曾与我言於宋国之事,於我心至今常存,终不为忘之也,今也不幸至於父丧之大故,我欲使子问於孟子,然后行其父丧之事。
"然友之邹,问於孟子"者,孟子将以自宋归邹也,然友乃往邹国,问孟子以世子所问之事。
"孟子曰:不亦善乎!亲丧固所自尽也"者,孟子答然友,谓不亦善然友以世子所问也。
"曾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可谓孝矣"至"三代共之"者,孟子以此答然友之问,言曾子谓父母在生之时,当以礼奉事之,如冬温夏清,昏定晨省,是其礼也;父母死之时,当以礼安葬之,如辟踊哭泣,哀以送之,卜其宅兆,而安厝之,是其礼也;及祭之礼,如春秋祭祀,以时思之,陈其簋,而哀戚之是也:能如此,则可谓之能孝者矣。
如问其诸侯所行之礼,则我未之学也。
虽然,为未尝学诸侯之礼,我尝闻知之矣言。
闻三年父母之丧,以{文衣}疏{文衣}衰之服,以麋粥之食。
凡此三年之丧,自上至於天子,下而达於庶人,三代夏、商、周共行之矣。
"然友反命"者,然友自邹得孟子之言,乃反归命告於滕公也。
"定为三年之丧,父兄百官皆不欲也,故曰:吾宗国鲁先君莫之行也"至"於子之身而反之,不可"者,是世子因然友问孟子归后,乃定为三年之丧事,其滕之同姓与异姓诸臣,皆不欲为三年之丧,遂曰:我宗国鲁先君莫之尝行此三年丧礼,我之先君亦莫之尝行也,今至於子之身而反违之,以为三年之丧,不可。
言其不可反背先君,而以自为三年丧之礼也。
"且志曰:丧祭从先祖。 曰:吾有所受之也",父兄百官言之后复引记有曰:丧祭之事,各从其先祖之法,我但有所承受之也,不可於已身独改更为三年丧耳。
滕与鲁同姓,俱出鲁周公之后,故云吾宗国鲁先君。
志,记也。
"谓然友曰:吾他日未尝学问,好驰马试剑。 今也父兄百官不我足也,恐其不能尽於大事,子为我问孟子"者,滕文公既定为三年之丧礼,而父兄百官见之皆不欲为,乃复谓然友曰:我所往他日未尝学问礼,但好驱驰走马试剑事,今也定为三年之丧,父兄百官见之,皆谓我志不足以行此三年之丧,恐其不能尽於大事之礼,子复为我之邹问孟子,以为如何当使父兄百官服其心而信我也?"然友复之邹问孟子"者,是然友自文公所乃,因其命,复往邹国,见孟子而问焉。
"孟子曰:不可以他求也。 孔子曰:君薨,听於冢宰,ヱ粥,面深墨,即位而哭。 百官有司莫敢不哀先之也"至"是在世子"者,孟子答然友为世子之问,言如此则不可更以他事求也,惟当以哀戚感之耳。
故引孔子曰:国君之薨,其政事皆委冢宰大臣听行之,嗣君者但ヱ麋粥而不食,面之颜色亦变为甚黑之色,即丧位而哀哭之,故百官有司莫敢不哀先之也。
是所谓上有所好者,下必有甚焉者耳。
且君子之德如风也,小人之德如草也,草加之以风,必偃伏而从风所趋耳。
是在世子但以身率之尔。
凡此皆孟子答然友为世子之问,而以此复教之矣。
"然友反命,世子曰:是诚在我"者,然友自问孟子之后,乃以孟子之言反归告於世子,世子於是五月居於丧庐,不敢入处,故未有命以令人、未有戒以号人,以其在外思之而不言也。
百官族人皆以为知礼、能行三年之丧,乃曰"可谓曰知",以其百官族人指文公而言也。
"及至葬,四方来观之,颜色之戚,哭泣之哀,吊者大悦"者,言及至葬日,四方诸侯来吊,慰而观之,颜色之戚而形於容,哭泣之哀而形於声,於是吊之者皆大悦,以喜其有孝行也。
○注"定公,文公父也"。
○正义曰:说在前段已详矣。
○注"曾子传孔子之言"。
○正义曰:案《论语》:"孟孙问孝於孔子,孔子对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是曾子传孔子之言而云,孟子所以引为曾子言矣。
○注"滕、鲁国同姓,俱出鲁周公之后"。
○正义曰:案鲁隐公十一年,滕侯与薛侯争长,薛侯曰:"我先封。"
滕侯曰:"我,周之卜正也。 薛,庶姓也,我不可以后之。"
公使羽父请於薛侯曰:"君与滕侯辱在寡人。 周谚有之曰:‘山有木,工则度之。 宾有礼,主则择之。 ’周之宗盟,异姓为后。 寡人若朝于薛,不敢与诸任齿。 君若辱贶寡人,则愿以滕君为请。"
薛侯许之,乃长滕侯。
杜预云:"薛,任姓。"
以此推之,则知滕为鲁之后,与鲁同姓也。
○注"《周礼。 小史》掌邦国之志"至"孟子也"。
○正义曰:郑司农云:"志,谓记也。"
《春秋传》所谓《周志》,《国语》所谓《郑志》之属也。
两说者,其意皆行,谓之父兄百官言亦行,谓之世子亦行,但不逆意则可矣。
○注"诸侯五月而葬,未葬,居倚庐於中门之内也"。
○正义曰:案《左传》隐公元年云:"天子七月而葬,同轨毕至;诸侯五月而葬,同盟至;大夫三月,同位至;士逾月,外姻至。"
又《丧大记》云"父母之丧,居倚庐"是也。
滕文公问为国。
孟子曰:"民事不可缓也。 "问治国之道也。 民事不可缓之使怠惰,当以政督趣,教以生产之务也。 "《诗》云:‘昼尔于茅,宵尔索。 亟其乘屋,其始播百。 ’"《诗。 风。 七月》之篇,言教民昼取茅草,夜索以为。 ,绞也。 及尔暇,亟而乘盖尔野外之屋,春事起,尔将始播百矣。 言农民之事无休已。 "民之为道也,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心。 苟无恒心,放僻邪侈,无不为已,及陷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 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义与上篇同。 孟子既为齐宣王言之,滕文公问,复为究陈其义,故各自载之也。 "是故贤君必恭俭、礼下,取於民有制。 "古之贤君,身行恭俭,礼下大臣,赋取於民不过十一之制也。 "阳虎曰:‘为富不仁矣,为仁不富矣。 ’"阳虎,鲁季氏家臣也。 富者好聚,仁者好施,施不得聚,道相反也。 阳虎非贤者也,言有可采,不以人废言也。 "夏后氏五十而贡,殷人七十而助,周人百亩而彻,其实皆什一也。 彻者,彻也。 助者,藉也。 "夏禹之世,号夏后氏。 后,君也。 禹受禅於君,故夏称后。 殷,周顺人心而征伐,故言人也。 民耕五十亩,贡上五亩;耕七十亩者,以七亩助公家;耕百亩者,彻取十亩以为赋:虽异名而多少同,故曰皆什一也。 彻犹取人彻取物也。 藉者借也,犹人相借力助之也。 "龙子曰:‘治地莫善於助,莫不善於贡。 ’贡者,校数岁之中以为常。 "龙子,古贤人也,言治土地之赋,无善於助者也。 贡者,校数岁以为常。 龙子,古贤人也,言治土地之赋,无善于助者也。 贡者,校数岁以为常类而上之,民供奉之,有易有不易,故谓之莫不善於贡也。 "乐岁粒米狼戾,多取之而不为虐,则寡取之。 凶年粪其田而不足,则必取盈焉。 "乐岁,丰年。 狼戾,犹狼藉也。 粒米,粟米之粒也。 饶多狼藉,弃捐於地,是时多取於民,不为暴虐也,而反以常数少取之。 至於凶年饥岁,民人粪治其田,尚无所得,不足以食,而公家取其税必满其常数焉。 不若从岁饥、穰以为多少,与民同之也。 "为民父母,使民ツツ然,将终岁勤动不得以养其父母,又称贷而益之,使老稚转乎沟壑,恶在其为民父母也!"ツツ,勤苦不休息之貌。 动,作。 称,举也。 言民勤身动作终岁,不得以养食其父母。 公赋当毕,有不足者,又当举贷子倍而益满之。 至使老少转尸沟壑,安可以为民之父母也?"夫世禄,滕固行之矣。 "古者诸侯、卿、大夫、士有功德,则世禄赐族者也。 官有世功也,其子虽未任居官,得世食其父禄。 贤者子孙必有土之义也,滕固知行是矣。 言亦当恤民之子弟,闵其勤劳者也。 "《诗》云:‘雨我公田,遂及我私。 ’惟助为有公田,由此观之,虽周亦助也。 "《诗。 小雅。 大田》之篇。 言太平时民悦其上,愿欲天之先雨公田,遂以次及我私田也,犹殷人助者,为有公田耳。 此周《诗》也,而云“雨公田",知虽周家之时亦有助之之制也。 "设为庠序学校以教之,"以学习礼,教化於国。 "庠者养也,校者教也,序者射也。
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学则三代共之,皆所以明人伦也。
"养者养耆老,教者教以礼义,射者三耦四矢,以达物导气也。 学则三代同名,皆谓之学。 学乎人伦,人伦者人事也,犹《洪范》曰"彝伦攸序",谓其常事有序者也。 "人伦明於上,小民亲於下,有王者起,必来取法,是为王者师也。
"有行三王之道而兴起者,当取法於有道之国也。 "《诗》云:‘周虽旧邦,其命惟新。
’文王之谓也。
子力行之,亦以新子之国。”
"《诗。 大雅。 文王》之篇。 言周虽后稷以来旧为诸侯,其受王命,惟文王新复,修治礼义以致之耳。 以是劝勉文公,欲使庶几新其国也。 "使毕战问井地。
"毕战,滕臣也。 问古井田之法。 时诸侯各去典籍,人自为政,故井田之道不明也。 "孟子曰:"子之君将行仁政,选择而使子,子必勉之!夫仁政必自经界始。 经界不正,井地不钧,禄不平。 "子,毕战也。 经亦界也。 必先正其经界,勿慢邻国,乃可均井田,平禄。 ,所以为禄也。 《周礼。 小司徒》云:“乃经土地,而井其田野。" 言正其土地之界,乃定受其井牧之处也。 "是故暴君吏必慢其经界。
经界既正,分田制禄,可坐而定也。
"暴君,残虐之君。 吏,贪吏也。 慢经界,不正本也。 必相侵陵,长争讼也。 分田,赋庐井也。 制禄,以庶人在官者比上农夫,转以为差,故可坐而定也。 "夫滕,壤地褊小,将为君子焉,将为野人焉;无君子莫治野人,无野人莫养君子。
"褊小,谓五十里也。 为,有也。 虽小国,亦有君子,亦有野人,言足以为善政也。 "请野九一而助,国中什一使自赋。
"九一者,井田以九顷为数,而供什一,郊野之赋也。 助者,殷家税名也,周亦用之,龙子所谓"莫善於助"也。 时诸侯不行助法。 国中什一者,《周礼》"园廛二十而税一",时行重法赋,责之什一也。 而,如也。 自,从也。 孟子欲请使野人如助法,什一而税之;国中从其本赋,二十而税一以宽之也。 "卿以下必有圭田,圭田五十亩,余夫二十五亩。
"古者卿以下至於士,皆受圭田五十亩,所以供祭祀也。 圭,洁也。 上田,故谓之圭田,所谓"惟士无田,则亦不祭",言绌士无洁田也。 井田之民,养公田者受百亩,圭田半之,故五十亩。 余夫者,一家一人受田,其余老小尚有余力者,受二十五亩,半於圭田,谓之余夫也。 受田者,田莱多少有上、中、下。 《周礼》曰"余夫亦如之",亦如上、中、下之制也。 《王制》曰"夫圭田无征",谓余夫圭田,皆不当征赋也。 时无圭田余夫,孟子欲令复古,所以重祭祀,利民之道也。 "死徙无出乡,"死,谓葬死也。 徙,谓爰士易居平肥硗也。 不出其乡,易为功也。 "乡田同井,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扶持,则百姓亲睦。
"同乡之田,共井之家,各相营劳也。 出入相友,相友耦也。 《周礼。 大宰》曰"八曰友,以任得民。" 守望相助,助察奸恶也。 疾病相扶持,扶持其羸弱,救其困急。 皆所以教民相亲睦之道。 睦,和也。 "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
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
公事毕,然后敢治私事,所以别野人也。
"方一里者,九百亩之地也,为一井。 八家各私得百亩,同共养其公田之苗稼。 公田八十亩,其余二十亩以为庐井宅园圃,家二亩半也。 先公后私,"遂及我私"之义也。 则是野人之事,所以别於士伍者也。 "此其大略也。
若夫润泽之,则在君与子矣。”
"略,要也。 其井田之大要如是也。 而加慈惠润泽之,则在滕君与子共戮力抚循之也。 "
[疏]"滕文公问为国"至"则在君与子矣"。
○正义曰:此章指言尊贤师知,采人之善,善之至也。
修学校,劝礼义,敕民事,正经界,均井田,赋什一,则为国之大本也。
"滕文公问为国"者,滕文公问孟子治国之道也。
"孟子曰:民事不可缓也"者,孟子答文公言治国之道,惟民事当急而不可缓也。
"《诗》云:昼尔于茅,宵尔索,亟其乘屋,其始播百"者,此盖《诗》之《风。
七月》之篇文也。
言民事於日中则取茅,夜中以索。
,绞索也。
昼,日中也。
宵,夜中也。
及尔闲暇之时,则亟疾乘盖其野外之屋,春事始兴,以为播百为也。
以其民事当无休已。
孟子所以引此而教之文公也,亦欲文公教民如此者焉。
"民之为道也,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心。 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 及陷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 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者,此义同前篇,此所以复言之者,以其前篇孟子为齐宣陈之也,此篇盖因文公为治国之道,故孟子复此为答,遂两载焉,此更不说。
"是故贤君制民必恭俭、礼下,取民有制"者,言古之贤君必身行恭俭,恭则不侮人,俭则不夺人,非特不侮人不夺人,且又礼下接於贤人,其取民之赋又有什一之制。
什一,盖十分则取一而已。
"阳虎曰:为富不仁矣,为仁不富矣"者,阳虎,鲁季氏之家臣也,孟子言阳虎有云:凡为富者,则常聚民之财贿为己所有,故不仁;凡为仁者,以其常务博施济众,故不能富矣。
孟子今引之而教文公者,盖欲使得其中矣。
"夏后氏五十而贡,殷人七十而助,周人百亩而彻,其实皆什一也。 彻者,彻也。 助者,藉也"者,言夏后氏之时,民耕五十亩田,其於贡上之赋但五亩而已,是夏后氏五十而贡也;殷人之时,民耕七十亩田,其助公家则七亩而已,是殷人七十而助也;周人之时,民耕百亩,其彻取之赋则十而已,是周人百亩而彻也:总而论之,其实皆什一之赋也。
"彻者,彻也。 助者,藉也",此孟子自解之义也。
彻犹彻取,助但借民力而耕之矣,故藉借也。
夏后氏与殷人、周人之称不同者,盖禹之受禅以继舜有天下,故夏称后。
后,君也。
殷周以征伐顺人心而有天下,故云人也。
"龙子曰:治地莫善於助,莫不善於贡。 贡者,校数岁之中以为常"者,龙子盖古之贤人也,孟子言龙子有云:治土地之赋,莫善於助者也,莫不善於贡也。
以其助则借民力而耕之,其所出在岁之所熟如何耳;贡者以其捡校数岁之中以为有常之例也,其岁之所熟,则贡之数亦然,岁之荒,则贡之数亦然。
盖以岁荒则有损於民也,故曰莫善於助,莫不善於贡。
"乐岁粒米狼戾,多取之而不为虐,则寡取之。 凶年粪其田而不足,则必取盈焉"者,此亦孟子自解其上文之言也。
言丰乐之岁,其粒米狼藉饶多,虽多取之而不为暴虐,则以寡取之;凶荒之年,粪其田尚不足,则以取满其常数焉。
是则校数岁之中以为常之意也。
"为民父母,使民ツツ然,将终岁勤动不得以养其父母,又称贷而益之,使老稚转乎沟壑,恶在其为民父母也",孟子言人君为下民之父母,使民ツツ相顾,将至终岁勤苦劳动,不得以赡养其父母,人君在上,又更称贷而益之,以满其常数之贡,致使老少羸弱饥饿而转尸於沟壑之中,如此安更可在上为下民父母也!言其不足以为民父母矣,以其为民父母,当子养其民,不当如此故也。
"夫世禄,滕固行之矣",孟子言今夫滕国於世禄固已知行之矣,但亦当怜悯民之老少与其勤劳者也。
世禄者,以其有功德之臣,则世禄之,赐其土地也。
谓其子虽未任居官,得食其父之禄,亦必有土地禄之也。
"《诗》云:雨我公田,遂及我私。 惟助为有公田,由此观之,虽周亦助也"者。
此《诗》盖《小雅。
大田》之篇文也,"惟助"至"助也",孟子又自言之,因《诗》而解周之亦助也。
其《诗》盖谓民乐其上,愿欲天之先雨及公田,次及我等私田也。
孟子缘此而观之,遂知虽周百亩而彻取之赋,其亦有助之制焉。
以其惟行助,则为有公田,如贡、彻则非有公田矣。
孟子於此,所以复辨其周之亦有助法而取民之赋,盖谓其莫善於助之义也。
"设为庠序学校以教之"者,此孟子亦欲文公富而教之之意也,言又不特止於制民之赋而已。
既制其禄,又当开设为之庠序学校以教之矣,故曰"庠者养也,校者教也,序者射也"”至"是为王者师也"者,此孟子欲详说其庠序学校之意也。
言庠者以养耆老於此者也,校者所以教礼义於此者也,序者所以讲射於此而行尊卑揖逊之礼者也。
夏之时谓之校,殷之时谓之序,周之时谓之庠,然而为学则三代皆共之,皆所以於此而明人伦之序。
大伦既备明於上,小民既亲之於其下,如有王者兴起而用之,必来取法於此,是为王者之师也。
孟子所以区区为滕文公言及此,又欲文公由此化民成俗故也。
"《诗》云:周虽旧邦,其命惟新。 文王之谓也。 子力行之,亦以新子之国"者,《诗》云盖《诗。
大雅。
文王》之篇文也,其时周虽自后稷以来,但为之旧邦,其受王命复治而维新之,是文王之谓也。
孟子言文公但能力行如此而治,亦以新子之国矣。
以其欲以此勉文公,使庶几新其国也。
"使毕战问井地",毕战,滕文公之臣也,滕文公自问为国之道,孟子告之民事贡赋敕礼义之意,其后又使其臣毕战问孟子以井地之制也。
"孟子曰:子之君将行仁政,选择而使子,子必勉之。 夫仁政必自经界始。 经界不正,井地不钧,禄不平"者,而以至"在君与子"矣,皆孟子答毕战问井地之制也。
孟子言子之君将欲行其仁政,选择而使子来问以井地之制。
子必当勉力,与民同行之耳。
夫仁政必自经界为始,如经界不能正之,则井地由此不均齐;井地不均,则禄亦不平矣。
所以为禄,故云禄。
"是故暴君吏必慢其经界"至"定也"者,孟子言此故暴虐之君,污滥之吏,必慢其经界。
所以告之以此者,孟子欲滕君不为暴君,毕战不为污吏也,故如是云然。
经界既以正,则田由此而分,平禄由是而得制,是其分田制禄,可坐而定之也,以言其易定也。
"夫滕,壤地褊小,将为君子焉,将为野人焉,无君子莫治野人,无野人莫养君子",孟子言今夫滕国土壤之地褊小,即止於五十里,然将为之君子人焉,为之野人焉。
以其无君子则莫能治其野人,无野人则莫能养其君子。
孟子所以言此者,盖以滕国亦有君子,亦有野人,足以为善政也。
"请野九一而助,国中什一使自赋"至"若夫润泽之,则在君与子矣"者,此皆孟子欲滕国为善政,故以是请教之也。
今言请於郊野行井田之制,以九一而助佐公田为之赋,国中廛园以什一之法使贡自赋之,以其十中取一也。
古者自卿以下皆有其圭田,谓之圭田者,所以名其洁而供祭祀之田也。
言自卿以下,皆受此圭田五十亩。
"余夫二十五亩",以其一家之人受田,其余老少尚有余力者,亦受此圭田二十五亩而已。
"死徙无出乡",以其死葬易居,无出其本乡耳。
"乡田同井,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扶持,则百姓亲睦",以其谓同乡之田、共井之家者,凡有出入,皆相交友为伴,所以同其心也;相助以守,而此不可以威武夺,相助以望,而彼不得以投隙来;疾病则相扶持其羸弱而救其困急:则百姓於是相亲和睦矣。
"方里而井",以其方一里之地为之井。
田九百亩,以其一井之田有九百亩。
"其中为公田",以其九百亩於井中抽百亩为公田之苗稼。
"八家皆私百亩",以其八口之家,皆受八百亩以为已之私田苗稼。
"同养公田,公事毕,然后敢治私事",以其八口之家同共耕养其公田,及至公田之事了毕,然后耕治已之私田,以为之私事。
"所以别野人也",此所以为野人之事以别於士伍者也。
"此其大略也。 若夫润泽之,则在君与子矣",孟子言此则井田之大要如是也,若夫加之以慈惠润泽之,则有在於滕君与子矣。
子者,称毕战为子也。
○注"《诗。 风。 七月》之篇"至"无休已"。
○正义曰:毛氏云:宵,夜也。
,绞也。
乘,升也。”
笺云:"尔,女也。 汝当昼日往取茅归,夜作绞索以待时用。 亟,急也。 乘,治也。 十月定星将中,急当治野庐之屋。 其始播百,谓期来年百于公社也。"
此诗盖陈王业之艰难。
○注"阳虎,鲁季氏家臣,非贤者也"。
○正义曰:案《论语》云:"阳货欲见孔子,孔子不见。"
孔传云:"阳货,阳虎也,季氏之家臣,而专鲁国之政。"
是则姓阳名虎,字货也。
孔子不见,所以知其非贤故也。
○注"《诗。 小雅。 大田》之篇"至"亦助也"。
○正义曰:此盖幽王之诗也。
笺云:"其民之心,先公后私,令天注雨於公田,因及私田尔。 言民怙君德,蒙其余惠。"
○注"《洪范》彝伦攸叙"。
○正义曰:孔安国云:彝伦,常道也,言常道所以次叙也。
洪,大也;范,道也。
此箕子陈之於武王者也。
○注"《诗。 大雅。 文王》之篇"。
○正义曰:此诗盖言文王受命作周。
笺云:大王聿来胥宇,而国於周,王迹起矣,而未有天命,至文王而受命。
言新者,美之也。
○注"《周礼。 小司徒》曰:乃经土地,而井牧其田野"。
○正义曰:郑注云:"小司徒为经之立其五沟五涂之界,其制似井之字,因取名焉。"
郑司农云:"井牧者,《春秋传》所谓井衍、沃牧、隰皋者也。"
郑玄云:"隰皋之地,九夫为牧,二牧而当一井。 今造都鄙,授民田,有不易者,有一易者,有再易者,通率二而当一,是之谓井牧。 昔少康在虞,思有田一成,有众一旅。 一旅之众,而田一成,则井牧之法,先古然矣。 九夫为井者,方一里,九夫所治之田也。 此制小司徒经之,匠人为之,沟洫相包乃成耳。"
○注"《周礼》园廛二十而税一"。
○正义曰:郑司农云:园廛亦轻之者,廛无,园少利也。
○注"《周礼》曰余夫亦如之","《王制》曰夫圭田无征"。
○正义曰:郑司农云:户计一夫一妇而赋之田,其一户有数口者,余夫亦受此田也。
"夫圭田无征"者,郑氏云:夫犹治也;征,税也;治圭田者不税,所以厚贤也。
此则《周礼》之士田,以在近郊之地者也。
○注"《周礼。 大宰》曰:八曰友,以任得民"。
○正义曰:案《大宰》之职:"以九两系邦国之民,一曰牧,以地得民。 二曰长,以贵得民。 三曰师,以贤得民。 四曰儒,以道得民。 五曰宗,以族得民。 六曰主,以利得民。 七曰吏,以治得民。 八曰友,以任得民。 九曰薮,以富得民。"
注云:"两犹耦也,所以协耦万民。 系,联缀也。 牧,州长也。 长,诸侯也。 师,诸侯师氏有德行教民者也。 儒,诸侯系氏有六艺以教民者也。 宗,继别为大宗,牧族者也。"
郑司农云:主谓公卿大夫,世世食至不绝者也。
吏,小吏在乡邑者。
友,谓同井相合耦锄作者。
薮亦有虞掌其政令,为之厉禁者,使其地之民守其财物者。
此《大宰》之职,有是以掌之也。
滕文公章句上有为神农之言者许行,自楚之滕,踵门而告文公曰:"远方之人,闻君行仁政,愿受一廛而为氓。"
"神农,三皇之君,炎帝神农氏。 许,姓;行,名也。 治为神农之道者。 踵,至也。 廛,居也。 自称远方之人,愿为氓。 氓,野人也。 "文公与之处。
其徒数十人皆衣褐,捆屦、织席以为食。
"文公与之居。 处,舍之宅也。 其徒,学其业者也。 衣褐,贫也。 捆犹叩也,织屦欲使坚,故叩之也。 卖屦席以供饮食也。 "陈良之徒陈相与其弟辛,负耒耜而自宋之滕,曰:"闻君行圣人之政,是亦圣人也。 愿为圣人氓。"
"陈良,儒者也。 陈相,良之门徒也。 辛,相弟。 圣人之政,谓仁政也。 "陈相见许行而大悦,尽弃其学而学焉。
"弃陈良之儒道,更学许行神农之道也。 "陈相见孟子,道许行之言,曰:"滕君则诚贤君也。 虽然,未闻道也。 "陈相言许行以为滕君未达至道也。 "贤者与民并耕而食,饔飧而治。 今也滕有仓廪府库,则是厉民而以自养也,恶得贤?"相言许子以为古贤君当与民并耕而各自食其力。 饔飧,熟食也。 朝曰饔,夕曰飧。 当身自具其食,兼治民事耳。 今滕赋税有仓廪府库之富,是为厉病其民以自奉养,安得为贤君乎?三皇之时,质朴无事,故道若此者也。 "孟子曰:“许子必种粟而后食乎?""问:许子必自身种粟乃食之邪?"曰:"然。"
"相曰:然,许子自种之。 ""许子必织布然后衣乎?""孟子曰:许子自织布然后衣之乎?"曰:"否。 许子衣褐。"
"相曰:不自织布,许子衣褐。 以毳织之,若今马衣也。 或曰:褐,衣也。 一曰粗布衣也。 ""许子冠乎?""孟子问相冠乎?"曰:"冠。"
"相曰:冠也。 "曰:"奚冠?""孟子问:许子何冠也?"曰:"冠素。"
"相曰:许子冠素。 "曰:"自织之与?""孟子曰:许子自织素与?"曰:"否。 以粟易之。"
"相言许子以粟易素"曰:"许子奚为不自织?""曰:许子自织素乎?"曰:"害於耕。"
"相曰:织纺害於耕,故不自织也。 "曰:"许子以釜甑爨,以铁耕乎?""爨,炊也。 孟子曰:许子宁以釜甑炊食,以铁为犁用之耕否邪?"曰:"然。"
"相曰:用之。 ""自为之与?""孟子曰:许子自冶铁陶瓦器邪?"曰:"否,以粟易之。"
"相曰:不自作铁瓦,以粟易之也。 ""以粟易械器者,不为厉陶冶;陶冶亦以械器易粟者,岂为厉农夫哉?且许子何不为陶冶,舍皆取诸其宫中而用之,何为纷纷然与百工交易,何许子之不惮烦?""械,器之总名也。 厉,病也。 以粟易器,不病陶冶,陶冶亦何以为病农夫乎?且许子何为不自陶冶。 舍者,止也。 止不肯皆自取之其宫宅中而用之,何为反与百工交易,纷纷而为之烦也。 "曰:"百工之事,固不可耕且为也。"
"相曰:"百工之事,固不可耕且为,故交易也。 "“然则治天下独可耕且为与?"孟子言百工各为其事,尚不可得耕且兼之。 人君自天子以下,当治天下政事,此反可耕且为邪?欲以穷许行之非滕君不亲耕也。 孟子谓五帝以来,有礼义上下之事,不得复若三皇之道也,言许子不知礼者也。 "有大人之事,有小人之事。 且一人之身而百工之所为备,如必自为而后用之,是率天下而路也。 "孟子言人道自有大人之事,谓人君行教化也。 小人之事,谓农工商也。 一人而备百工之所作,作之乃得用之者,是率导天下人以羸之路也。 "故曰或劳心,或劳力。 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於人。 治於人者食人,治人者食於人,天下之通义也。 "劳心,君也。 劳力,民也。 君施教以治理之,民竭力治公田以奉养其上,天下通义,所常行者也。 "当尧之时,天下犹未平,洪水横流,泛滥於天下,草木畅茂,禽兽繁殖,五不登,禽兽逼人,兽蹄鸟迹之道交於中国。 尧独忧之,举舜而敷治焉。 "遭洪水,故天下未平。 水盛,故草木畅茂。 草木盛,故禽兽繁息众多也。 登,升也,五不足升用也。 猛兽之迹,当在山林,而反交於中国,惧害人。 故尧独忧念之。 敷,治也。 《书》曰:“禹敷土。" 是言治其土也。 "舜使益掌火,益烈山泽而焚之,禽兽逃匿。
"掌,主也。 主火之官,犹古之火正也。 烈,炽。 益视山泽草木炽者而焚之,故禽兽逃匿而奔走远窜也。 "禹疏九河,瀹济、漯而注诸海,决汝、汉,排淮、泗而注之江,然后中国可得而食也。
当是时也,禹八年於外,三过其门而不入,虽欲耕,得乎?"疏,通也。 瀹,治也。 排,壅也。 於是水害除,故中国之地,可得耕而食也。 禹勤事於外,八年之中,三过其门而不入。 《书》曰:"辛壬癸甲,启呱呱而泣。" 如此,宁可得耕也?"后稷教民稼穑,树艺五。
五熟而民人育。
"弃为后稷也。 树,种。 艺,殖也。 五谓稻、黍、稷、麦、菽也。 五所以养人也,故言民人育也。 "人之有道也,饱食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於禽兽。
圣人有忧之,使契为司徒,教以人伦: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叙,朋友有信。
"司徒主人,教以人事。 父父子子,君君臣臣,夫夫妇妇,兄兄弟弟,朋友贵信,是为契之所教也。 "放勋曰:劳之来之,匡之直之,辅之翼之,使自得之,又从而振德之。
"放勋,尧号也。 遭水灾恐其小民放僻邪侈,故劳来之。 匡正直其曲心,使自得其本善性,然后又从而振其羸穷,加德惠也。 "圣人之忧民如此,而暇耕乎!"重喻陈相。 "尧以不得舜为己忧,舜以不得禹、皋陶为己忧。
夫以百亩之不易为己忧者,农夫也。
分人以财谓之惠,教人以善谓之忠,为天下得人者谓之仁。
"言圣人以不得贤圣之臣为己忧,农夫以百亩不易治为己忧。 "是故以天下与人易,为天下得人难。
"为天下求能治天下者难得也,故言以天下传与人尚为易也。 "孔子曰:‘大哉尧之为君,惟天为大,惟尧则之,荡荡乎民无能名焉。
君哉舜也,巍巍乎有天下而不与焉。
’尧舜之治天下,岂无所用其心哉,亦不用於耕耳。
"天道荡荡乎大无私,生万物而不知其所由来,尧法天,故民无能名尧德者也。 舜得人君之道哉,德盛而巍巍乎,有天下之位,虽贵盛,不能与益舜。 巍巍之德,言德之大,大於天子位也。 尧、舜荡荡巍巍如此,但不用心於躬自耕也。 "吾闻用夏变夷者,未闻变於夷者也。
"当以诸夏之礼义化变蛮夷之人耳,未闻变化於夷蛮之人,同其道也。 "陈良,楚产也,悦周公、仲尼之道,北学於中国,北方之学者,未能或之先也,彼所谓豪杰之士也。
子之兄弟事之数十年,师死而遂倍之。
"陈良生於楚,北游中国,学者不能有先之也,所谓豪杰过人之士也。 子之兄弟,谓陈相、陈辛也,数十年师事陈良,良死而倍之,更学於许行,非之也。 "昔者孔子没,三年之外,门人治任将,归入揖於子贡,相向而哭,皆失声,然后归。
子贡反,筑室於场,独居三年,然后归。
"任,担也。 失声,悲不能成声。 场,孔子冢上祭祀坛场也。 子贡独於场左右筑室,复三年,慎终追远也。 "他日,子夏、子张、子游以有若似圣人,欲以所事孔子事之。
强曾子,曾子曰:‘不可,江汉以濯之,秋阳以暴之,皓皓乎不可尚已!’"有若之貌似孔子,此三子者,思孔子而不可复见,故欲尊有若以作圣人,朝夕奉事之礼,如事孔子,以慰思也。 曾子不肯,以为圣人之洁白,如濯之江汉,暴之秋阳。 秋阳,周之秋,夏之五、六月盛阳也。 皓皓,白甚也。 何可尚而乃欲以有若之质於圣人之坐席乎?尊师道,故不肯也。 "今也南蛮舌之人,非先王之道,子倍子之师而学之,亦异於曾子矣。
吾闻出於幽谷、迁于乔木者,未闻下乔木而入于幽谷者。
"今此许行乃南楚蛮夷,其舌之恶如鸟耳。 ,博劳鸟也。 《诗》云:"七月鸣。" 应阴而杀物者也。 许子托於太古,非先圣王尧舜之之道,不务仁义,而欲使君臣并耕,伤害道德,恶如舌,与曾子之心亦异远也。 人当出深谷,止乔木。 今子反下乔木,入於幽谷。 "《鲁颂》曰:‘戎狄是膺,荆舒是惩。
’周公方且膺之,子是之学,亦为不善变矣!”"《诗。 鲁颂。 宫》之篇也。 膺,击也。 惩,艾也。 周家时击戎狄之不善者,惩止荆、舒之人,使不敢侵陵也。 周公常欲击之,言南蛮之人难用,而子反悦是人而学其道,亦为不善变更矣。 孟子究陈此者,所以责陈相也。 ""从许子之道,则市贾不贰,国中无伪。 虽使五尺之童市,莫之或欺。 布帛长短同,则贾相若;麻缕丝絮轻重同,则贾相若;五多寡同,则贾相若;屦大小同,则贾相若。"
"陈相复为孟子言此,如使从许子淳朴之道,可使市无二价,不相为诈,不相欺愚小也。 长短谓丈尺,轻重谓斤两,多寡谓斗石,大小谓尺寸,皆言同价,故曰市无二价者也。 "曰:"夫物之不齐,物之情也。 或相倍蓰,或相什百,或相千万,子比而同之,是乱天下也。 巨屦小屦同贾,人岂为之哉?从许子之道,相率而为伪者也。 恶能治国家?""孟子曰:夫万物好丑异贾,精粗异功,其不齐同,乃物之情性也。 蓰,五倍也。 什,十倍也。 至於千万相倍。 譬若和氏之璧,虽与凡玉之璧尺寸厚薄等,其价岂可同哉简子欲以大小相比而同之,则使天下有争乱之道也。 巨,粗屦也,小,细屦也。 如使同价而卖之,人岂肯作其细哉!时许子教人伪者耳,安能治其国家者也。 "
[疏]"有为神农之言"至"恶能治国家"。
○正义曰:此章指言神农务本,教以凡民。
许子蔽道,同之君臣。
陈相倍师,降於幽谷,不理万情,谓之淳朴。
是以孟子博陈尧、舜上下之叙以匡之也。
"有为神农者许行"至"愿受一廛而为氓"者,神农,炎帝氏也。
许行,南蛮之人也,姓许名行也,自楚蛮之地往滕国,至门而言,告於文公曰:我是远方楚蛮之人,闻滕君行仁政於此,我今所以来至,心愿受一廛居之,以为之氓也。
氓,野人之称,已说在《孙丑》篇。
"文公与之处,其徒数十人皆衣褐,捆屦织席以为食",言文公乃与许行之居而处之,其许行之徒弟有数十人,皆衣短褐,叩扌豕织屦席以供其饮食也。
"陈良之徒陈相与其弟辛"至"愿为圣人氓",陈良,儒者也,陈相与其陈辛二人皆陈良徒弟也,言陈良徒弟陈相与其弟辛背负其耒耜,而从宋国往滕国,而向滕君曰:我闻知君行圣人之政事,是为圣人者也,今愿为圣人之氓。
"陈相见许行而大悦,尽弃其学而学焉",言陈相至滕,乃见许行而大悦乐之,遂尽弃去陈良之儒学,而就学於许行之道。
"陈相见孟子,道许行之言,曰"至"恶得其贤",言陈相后见孟子,乃道许行之言。
曰滕君则诚为贤君者也,虽然,未闻至道也。
古之贤君,乃与民同耕而食,饔飧而兼治政事。
朝食曰饔,夕曰飧。
今也滕君乃取财税而有仓廪府库之富,则是厉病其民以自奉养也,安得谓之贤君乎?仓廪,《释名》曰:"仓,藏也,藏物也。"
廪,仓有屋曰廪。
"孟子问许子必种粟而后食乎,曰然",陈相答之,以为许行是自种而后食也。
"许子必织布然后衣乎",孟子又问许子必自织布然后衣乎。
"曰:许子子衣褐",陈相答之,许子不自纺织其布为衣,以其即著布也。
"许子冠乎",孟子问:许子戴冠乎?"曰冠",陈相答之,许子戴冠也。
"曰奚冠",孟子又问许子戴何冠。
"曰冠素",陈相答之,许子冠以素为之尔。
素,乌也。
"曰自织之欤",孟子又问许子以素为冠,其自织之欤?"曰否,以粟易之",陈相答之,许子不自织为冠,以粟更易之而已。
"曰:许子奚为不自织",孟子又问许子何为而不自织为之乎?"曰害於耕",陈相答之,以谓许子不自织为之也。
以其自织者斯害於耕也。
"曰:许子以釜甑爨,以铁耕乎",孟子又问许子宁以釜甑炊食、以铁为犁用之耕否乎?"曰然",陈相答之,以为许子用之也。
"自为之欤",孟子又问许子是自为釜甑炊食、铁犁耕乎?"曰否,以粟易之",陈相答,以为许子之不自为也,以粟更易之而已。
"以粟易械器者,不为厉陶冶"至"何许子之不惮烦",孟子又复问,以许子将粟更易械器者不以厉病於陶治,陶治亦以器更易之以粟,岂为病厉其农夫哉皋陶,作瓦器之匠也,冶,铸金之匠也。
且许子何不自为之陶冶,止皆取其宫室之中而用之乎?何为更纷纷然交易於百工欤?何许子之不畏其烦。
故以此欲排之陈相也。
"曰:百工之事,固不可耕且为也",陈相又答之,以谓百工之事,固不可耕且为之也,所以用交易而用之耳。
"然则治天下独可耕且为之欤",孟子又排之,如是则为国君治天下,独可自耕且又为政事以治天下欤?陈相及此以应答,故孟子一向自言而排之,乃曰:有大人之事,大人之事则国君行教化也;有小人之事,即农工商也。
且以一人之身而用百工之所作为备具,如必皆用自为然后方行用之也,此则驱率天下之人以羸困之路也。
又一说云:如此是驱率天下之人如道路之人,但泛视而不知上下贵贱耳。
以其许行、陈相皆欲君民并耕,不知有上不贵贱相待,故以此说,据下文意义相通,堪以此说为尚。
所及亡嬴困之路者,但赵注之说耳。
详而推之,嬴困之路,不若此说。
"故曰或劳心,或劳力"至"天下之通义也"者,此下文之如此也,言天下之人,有但或劳其力,但或劳其心者。
劳其心所以制政教,而治天下之人耳;劳其力所以见治於上人而已。
见治於上之人者,竭力治公田以奉养上之人也;治天下之人者,以其爵禄皆出民之赋税,故食於人而已。
言此是天下通义,人所常行者也。
上之人君为言也,下之人民为言也,以此推之,则上下贵贱有所相待耳。
"当尧之时,天下犹未平"至"举舜而敷治焉",孟子又言当古之唐尧盛帝之时,天下犹尚未平,是以其大水横流,逆其势,泛泛滥浊,遍於天下,草木由是畅茂敷实,禽兽又由此而繁息而生殖焉。
五:黍、稷、稻、麦、菽,於是不丰登,禽兽亦逼害於人,猛兽之变交驰於中国之道。
尧帝乃独自忧惧之,以其有伤害於人民,故举用虞舜而广治之,广治其水土也。
"舜使益掌火"至"禹疏九河","后稷教民稼穑"又至"使契为司徒",止於"亦不用於耕耳",言舜因尧帝举用,乃使伯益为掌火之官,益视山泽草木烦盛,乃烈山泽而焚烧之,禽兽於是惧而逃匿,远窜而不敢出。
又使禹疏通九河,又瀹治济、漯之水而流注归海,又开决汝、汉之水而斟壅淮、泗二水,而同流注归之江。
九河在东北,案《尔雅》云"九河一曰徒骇,二曰太史,三曰马颊,四曰覆釜,五曰湖苏,六曰简,七曰洁,八曰钩盘,九曰鬲津"是也。
江,九江也,案《浔阳端地》有云"一曰乌江,二曰蚌江,三曰乌白江,四曰嘉匪江,五曰{困}江,六曰提江,七曰廪江,八曰源江,九曰畎江"是也。
然后中国之地,人方可耕艺而食也。
当此之时,大禹八年在外治水土,经三次过其家门而不得入其家,虽欲於时耕作之,其可得乎?又使后稷弃教天下民稼穑,种树艺殖五。
五既丰熟,而天下人民於是得养育其生。
稼穑者,《说文》云"种曰稼,敛曰穑"也。
人之於是有养生之道,饱食而暖衣。
逸乐居处而无以教之,则近类於禽兽,以其不知高下也。
圣人有忧惧其民如此,舜又使笑为司徒之官,教以人伦。
使天下之人知父子有亲亲慈孝,君臣有尊卑之义,夫妇有交别,长幼有等叙,朋友有忠信。
又言"放勋有曰,劳之来之,匡之直之,辅之翼之,使自得之,又从而振德之",民之有勤劳於事者,有以偿其劳,故曰劳之;因其民之来归者,有以偿其来,故曰来之;民之既能直其心,故以正其直为之正,故曰匡之;民之或曲其心,故以正其曲为之直,故曰直之;辅之如车辅,使民有所安於业,故曰辅之;翼之如羽翼,使民有所进於道,故曰翼之。
劳之来之匡之直之辅之翼之,所以欲使其自得悦乐之而已矣。
民既自得而悦乐之,於是又从加之恩惠而振德之。
振德即恩惠耳。
言圣人之忧於天下之民如此,尚何暇以耕为乎?又言尧以不得舜而举用使敷治焉,则为民之忧;舜既得尧举而用之,如舜复不得皋陶、禹为辅,则亦为己之忧。
今夫以百亩之难耕,恐为己所忧者,农夫也。
"分人以财谓之惠,教人以善谓之忠,为天下得人谓之仁",以言其以己之财物市与人者,是谓忠惠也;以己之有善而以教诸人,谓其心之忠也,中心之谓忠;为天下求得其人而治天下者,是谓其仁者也,爱人之谓仁,所以为天下求得其人,不过爱天下之人,故如是也。
"是故以天下与人易,为天下得人难",孟子言如此故以天下传与其人,尚以为易也;为天下得其人而治天下者,犹以为难。
"孔子曰:大哉尧之为君,惟天为大,惟尧则之,荡荡乎,民无能名焉"至"亦不用於耕耳",孟子又引孔子有云:大哉尧帝之为君也,惟上天之为大而不可尚,惟尧帝又能则法上天而行之,故荡荡然,其德之大,而民无有能指名之者,亦若上天之荡荡,其覆载之德,人亦不能指名而穷极之故也。
德於尧如此其大,故孔子所以曰大哉尧之为君。
君哉舜也,巍巍乎其功德之大如此,而天下之事未尝自与及焉。
无他,以其急於得人而辅之耳,所以但无为而享之,故不必自与及焉。
然则尧帝、舜帝之治天下,岂为无所用其心哉?以其但急用心於得贤,亦且不用於躬耕耳。
孟子所以言至於此者,盖欲排许子於陈相欲以滕君与民并耕而食,故演之以此也,是所以谓之之云耳。
"吾闻用夏变夷者,未闻变於夷者也"至"亦为不言变矣"者,此盖孟子又欲以此而讥陈相学於许行者也。
言其闻用中夏之礼义而变化於蛮夷之人,未闻以蛮夷之道而变化於中夏也。
且陈良自楚国而生也,悦乐其周公、仲尼之大道,乃自楚之南而往北求学於中国,盖中国以楚地观之,则中国在北之地故也。
北方之学者,未能有人或先之陈良。
彼陈良所谓豪杰过人之士者也,子之兄弟,以师事数十年矣,至师死而遂背去其所学而学於许行,故以此而讥之。
言往日孔子丧没至於三年之外,其门人有治担任而将归室者,乃至子贡之所,入揖於子贡,相向面而哭,乃至悲不成声,然后归之室,复感发子贡,追思孔子,又反至筑室於孔子冢上之坛,独居又至三年,然后方辞冢室而归处。
又及他日,子夏、子张、子游三人以有若之貌状似孔子圣人,三人遂欲以往日所事孔子之礼旦夕奉事有子,至勉强曾子同以此事之。
曾子乃曰不可,言"江汉以濯之",则至清而不可污;"秋阳以曝之",则至明而不可掩。
其孔子如此江汉、秋阳皓皓然清洁明白,不可得而尚耳。
故不可以有若比之,而以事孔子之礼事之也。
孟子所以言之以此者,盖谓孔子之死至三年之久,而门人尚归与子贡相向而哭,乃至悲而不成声,又感子贡复筑室於冢上而追思之,以至子张、子游、子夏欲慰其心思,乃强曾子同以往日事孔子之礼而事之有若,曾子尚不忍以有若加於孔子,而今子之兄弟,但自师死之未久,遂便以背去之,而欲以许行为师而就学之,何忍之如是邪?故以此非之。
然前又所谓用夏变夷,即陈良北学中国,以周公、仲尼之道为悦,是又孟子明言之也,岂见如许行、陈相兄弟用蛮夷之事而欲变於滕国也。
"今也南蛮舌之人,非先王之道,子倍子之师而学之"至"为不善变矣",孟子言今也许行乃南蛮舌之恶如於鸟者也,所行皆非先王之正道,而子之兄弟皆背去其己之师陈良,而以学许行,是亦有异於曾子不忍以有若加孔子矣。
我闻出自幽谷之内而迁登于高大之木者,未闻有下高大之木而迁入于幽谷之内者也。
又《鲁颂。
官》之篇有曰:戎狄之人不善,周公於是膺击之;荆舒之人亦不善,周公於是惩诫之。
然则戎狄之人,周公方且膺击之,今以南蛮之人,反悦其道而以学之,亦为不善变更者矣。
盖戎狄、荆舒皆南蛮之地也,然周公一则膺击之,一则但惩诫之,是何邪?夫以戎狄之地远,荆舒之地近,以远者有所膺击,则近者自然从而治也。
故戎狄是膺,荆舒是惩矣。
此孟子所以又执此而非之陈相兄弟学于许行为不善,更变其师者焉。
从许子之道,则市价相若者,此乃陈相之言从许行之道为美之之意於孟子也,言今从许行之道而行之,则市中物价贵贱则一而不二也,国中亦无奸伪欺诈,虽使五尺之童子往市中,亦莫有人或敢欺瞒之也,以其布与绢帛长短则同,其价例则相若不异;麻缕丝絮四者轻重又同,而价例亦相若而更无高低;五斗量多寡亦则同,而价例亦相若;脚屦大小亦同,而价则相若:凡此是皆市无二价也,故以此言於孟子。
"曰:夫物之不齐,物之情也"至"恶能治国家",此孟子又从而排之也。
言夫万物之不齐等,是物有贵贱好恶之情也。
然或相倍蓰,或相什伯,或相千万,其不同之有如此,而子今以为上皆同之而无二价,是使天下交争而乱之也。
大屦与小屦同其价,则人必为之小屦而卖之,而大屦岂为之哉?言此屦之大小,则其他物之贵贱不言而可知矣。
今从许行之道者,是相驱率而作诈伪者也,又安能治国家焉。
此孟子至终而辟之以此也。
○注"神农,三皇之君,炎帝,神农氏也"。
○正义曰:案皇甫谧曰:《易》称包羲氏没,神农氏作,是为炎帝。
班固云:教民耕农,故号曰神农。
○注"褐马衣"至"粗布衣也"。
○正义曰:案《说文》云:"编,袜也,一曰短衣也,又曰袍也,马被衣也。"
注"古火正"。
○正义曰:案《左传》昭公二十九年,有五行之官,木正曰勾芒,火正曰祝融,金正曰蓐收,水正曰玄冥,土正曰后土。
颛顼氏之子曰犁,为祝融,是为火正故也。
○注"《书》曰:辛壬癸甲,启呱呱而泣"。
○正义曰:案《孔传》云:辛日娶妻,至于甲日复往治水。
启,禹之子,禹治水过门不入,闻启泣声,不暇子名之,以大治度水土之功故也。
○注"放勋,尧名也"。
○正义曰:案徐广云:"放勋,号陶唐也。"
孔安国云:"尧能放上世之功化也。"
○注"场,孔子冢上祭祀坛场"。
○正义曰:案《史记》云:"孔子葬鲁城北泗上。"
皇览曰:孔子冢去城一里,冢营百亩,南北广十步,东西十三步,高一丈二尺。
冢前以缶甓为祠坛,方六尺,与地平之。
无祠堂。
营中树以百数,皆异种。
鲁人世世无能名其树者,民传言:孔子弟子异国,人各持其方树来种之。
其树柞、、雒离、女贞、五味、檀之树,茔中不生荆棘及剌人草。
○注"《鲁颂。 宫》之篇"。
○正义曰:此《诗》颂僖公能复周公之宇也。
笺云:惩,艾也。
僖公与齐桓举义兵,北当戎狄,南艾荆与群舒,是其解也。
墨者夷之,因徐辟而求见孟子。
"夷之,治墨家之道者。 徐辟,孟子弟子也。 求见孟子,欲以辩道也。 "孟子曰:"吾固愿见,今吾尚病,病愈,我且往见。"
"我常愿见之,今值我病不能见也,病愈,将自往见。 以辞之。 "夷子不来。
他日,又求见孟子。
"是日夷子闻孟子病,故不来,他日复往求见之。 "孟子曰:"吾今则可以见矣。 不直则道不见,我且直之。 "告徐子曰:今我可以见夷之矣,不直言之,则儒家圣道不见,我且欲直攻之也。 "吾闻夷子墨者,墨之治丧也,以薄为其道也。 夷子思以易天下,岂以为非是而不贵也?然而夷子葬其亲厚,则是以所贱事亲也。"
"我闻夷子为墨道者,墨者治丧,贵薄而贱厚。 夷子欲以此道易天下之化使从已,岂肯以薄为非是而不贵之也。 如使夷子葬其父母厚也,是以所贱之道事其亲也。 如其薄也,下言"上世不葬"者,又可鄙足以为戒也。 吾欲以此攻之者也。 "徐子以告夷子,夷子曰:"儒者之道,‘古之人若保赤子’,此言何谓也?之则以为爱无差等,施由亲始。"
"之,夷子名也。 盖‘儒家者’曰古之治即‘若爱’赤子,此何谓乎?之以为当同其恩爱,无有差次等级亲疏也。 但施爱之事,先从己亲属始耳。 若此,何为独非墨道也?"徐子以告孟子,孟子曰:"夫夷子信以为人之亲其兄之子为若亲其邻之赤子乎?彼有取尔也:赤子匍匐将入井,非赤子之罪也。 "亲,爱也。 夫夷子以为人爱兄子与爱邻人之子等耶。 彼取赤子将入井,虽他人子亦爱救之,故谓之爱同也。 但以赤子无知,故救之耳。 夷子必以此况之,未尽达人情者也。 "且天之生物也,使之一本,而夷子二本故也。 "天生万物,各由一本而出。 今夷子以他人之亲与己亲等,是为二本,故欲同其爱也。 "盖上世尝有不葬其亲者,其亲死,则举而委之於壑。 "上世,未制礼之时。 壑,路傍坑壑也。 其父母终,举而委之弃於壑也。 "他日过之,狐狸食之,蝇蚋姑嘬之。 其颡有Г,睨而不视。 夫Г也,非为人Г,中心达於面目。 盖归反{ぱ糸}里而掩之。 掩之诚是也,则孝子仁人之掩其亲,亦必有道矣。"
"嘬,相共食之也。 颡,额也。 Г,汗出ГГ然也,见其亲为兽虫所食,形体毁败,中心惭,故汗ГГ然出於额,非为他人而惭也,自出其心。 圣人缘人心而制礼也。 {ぱ糸}里,笼之属,可以取土者也。 而掩之实是其道,则孝子仁人掩其亲亦有道矣。 "徐子以告夷子,夷子怃然,为间,曰:"命之矣。"
"孟子言是,以为墨家薄葬,不合道也。 徐子复以告夷子,夷子怃然者,犹怅然也。 为间者,有顷之间也。 命之犹言受命教矣。 "
[疏]"墨者夷之"至"命之矣"。
○正义曰:此章指言圣人缘情,制礼奉终,墨子元同,质而违中,以直正枉,怃然改容,盖其理也。
"墨者夷子,因徐辟而见孟子",夷之,治墨家之道者姓名也。
徐辟,孟子弟子也。
言治墨家之道者夷之因孟子弟子徐辟而见孟子也。
孟子曰:吾固愿见,今吾尚正病,且待病之瘥愈,我以往而见之也。
"夷子不来,他日,又求见孟子",夷子闻孟子以为尚病,故不来见至於他日,复往求见孟子。
"孟子曰:吾今则可以见矣。 不直则道不见,我且直之",孟子见夷子复来求见,遂不得已,先言於徐子曰:我今则可以见矣,欲不见,则不得直己之道而正之,儒家先王之正道,则泯而不见。
我且见而直己之道而正彼也。
"吾闻夷子墨者,墨之治丧也,以薄为其道也"至"是以所贱事亲也",此孟子,以此告徐子是其直己之道而正夷子也。
以其夷子既以厚葬其亲,而尚治其墨家之道,故不知以此厚其亲是儒家之正道而已。
孟子所以反覆直而正之,乃因徐子而告之曰:我闻夷子治墨家之道者也,夫墨者治丧不厚,但以薄之是为其道也,夷子思以墨道以变易天下之化,岂以薄其丧而不贵之者也?然而夷子葬其父母,以厚为之,则是以墨家所贱者而事父母之亲丧也。
以其墨家贱厚而贵薄也。
"徐子以告夷子",徐子因孟子此言以告之夷子也。
"夷子曰:儒者之道,古之人若保赤子"至"施由亲始",此又夷子以言於徐子,而以墨道为是也。
乃曰:儒者之道,有云古之人治民,若保安赤子者,是言何谓之乎?是则以为恩爱之道无有差等之异也,但施行恩爱之道,当自父母之亲为始耳,我所以厚葬其亲,何为独非以墨道也?之,夷子自称己之名也。
徐子又以夷子此言告於孟子。
"孟子曰:夫夷子信以为人之亲其兄之子"至"亦必有道矣",孟子又言今夷子以为爱无差等,是夷子信以为人亲爱其兄之子,为若亲爱其邻家之赤子乎?然彼夷子盖亦有所取而云耳,故亦不足怪也。
彼夷子必谓孺子有将入井,人皆有怵惕恻隐之心,故云爱无差等,又以古之人"若保赤子"为言也。
盖其赤子匍匐将入於井,非赤子之罪恶也,但以赤子未有知,人故不忍见焉,故救之耳。
今夷子必以此况之,而遂以为爱无差等,如亲其兄之子,为若亲其邻之赤子同是,则亲兄之子,必亦得将入井然后救之矣,是夷子未达人情者也。
且天之生万物也,皆使其由一本而出矣。
今夷子以他人之亲与己之亲同,是为有二本也,又安知先王制礼而称人之情以为之厚薄,施於父子者不以同於兄弟,行於同宗者不以行於邻族也。
盖上世於太古未制礼之时,常有不葬其亲者。
其亲之死,则抬举而委弃於路傍坑壑之中,他日,子过之於此,见其狐狸野兽食之,蝇蚋飞虫且共嘬食,其子之额ГГ然出汗,故眦睨而不敢详视。
夫子所以有ГГ然之汗於额而出者,非为他人而惭也,故如是而ГГ,Г然而出於额也,以其中心有所不忍其亲之如是,故自中心之所痛恨,故发之於面目,所以有ГГ然之汗出於额也。
盖不忍之如是,乃归取{ぱ糸}里笼取土而遮掩之,诚是其不忍其亲之道也。
是则孝子仁人之心,而掩其亲亦必有道耳,孟子所以言是者,盖非墨家薄葬为非,而以厚葬为是,故以直其正道矣。
夫以谓太古未制礼之时,子有不忍其亲为兽虫所食,尚知掩之之道,况今之世,先王所制定其礼,而可蔽之墨家道而薄葬为是、而以厚葬为非邪?夷子既以能厚其亲,而尚不知以墨家之所薄为非,所以执此而直之使正耳。
"徐子以告夷子"至"命之矣"者,徐子又因孟子此言而告於夷子,夷子乃怃然而觉悟其己之罪,故顷然为间,曰:我今受孟子之教命,而不敢逆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