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集注 卷三 公孙丑章句上

  1. 九五查询
  2. 古籍查询
  3. 孟子集注
《孟子集注》 卷三 公孙丑章句上 朱熹

凡九章。

公孙丑问曰:"夫子当路于齐,管仲、晏子之功,可复许乎?"复,扶又反。

公孙丑,孟子弟子,齐人也。

当路,居要地也。

管仲,齐大夫,名夷吾,相桓公,霸诸侯。

许,犹期也。

孟子未尝得政,丑盖设辞以问也。

孟子曰:"子诚齐人也,知管仲、晏子而已矣。 齐人但知其国有二子而已,不复知有圣贤之事。 或问乎曾西曰;‘吾子与子路孰贤?’曾西然曰:‘吾先子之所畏也。 ’曰:‘然则吾子与管仲孰贤?’曾西艴然不悦,曰:‘尔何曾比予于管仲?管仲得君,如彼其专也;行乎国政,如彼其久也;功烈,如彼其卑也。 尔何曾比予于是?’",子六反。

艴,音拂。

又音勃。

曾,并音增。

孟子引曾西与或人问答如此。

曾西,曾子之孙。

,不安貌。

先子,曾子也。

艴,怒色也。

曾之言则也。

烈,犹光也。

桓公独任管仲四十余年,是专且久也。

管仲不知王道而行霸术,故言功烈之卑也。

杨氏曰"孔子言子路之才,曰:‘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也。 ’使其见于施为,如是而已。 其于九合诸侯,一匡天下,固有所不逮也。 然则曾西推尊子路如此,而羞比管仲者何哉?譬之御者,子路则范我驰驱而不获者也;管仲之功,诡遇而获禽耳。 曾西,仲尼之徒也,故不道管仲之事。"

曰:"管仲,曾西之所不为也,而子为我愿之乎?"子为之为,去声。

曰,孟子言也。

愿,望也。

曰:"管仲以其君霸,晏子以其君显。 管仲、晏子犹不足为与?"与,平声。

显,显名也。

曰:"以齐王,由反手也。"

王,去声。

由犹通。

反手,言易也。

曰:"若是,则弟子之惑滋甚。 且以文王之德,百年而后崩,犹未洽于天下;武王、周公继之,然后大行。 今言王若易然,则文王不足法与?"易,去声,下同。

与,平声。

滋,益也。

文王九十七而崩,言百年,举成数也。

文王三分天下,纔有其二;武王克商,乃有天下。

周公相成王,制礼作乐,然后教化大行。

曰:"文王何可当也?由汤至于武丁,贤圣之君六七作。 天下归殷久矣,久则难变也。 武丁朝诸侯有天下,犹运之掌也。 纣之去武丁未久也,其故家遗俗,流风善政,犹有存者;又有微子、微仲、王子比干、箕子、胶鬲皆贤人也,相与辅相之,故久而后失之也。 尺地莫非其有也,一民莫非其臣也,然而文王犹方百里起,是以难也。 朝,音潮。 鬲,音隔,又音历。 辅相之相,去声。 犹方之犹与由通。 当,犹敌也。 商自成汤至于武丁,中间大甲、大戊、祖乙、盘庚皆贤圣之君。 作,起也。 自武丁至纣凡九世。 故家,旧臣之家也。 齐人有言曰:‘虽有智能,不如乘势;虽有镃基,不如待时。 ’今时则易然也。 镃音兹。 镃基,田器也。 时,谓耕种之时。 夏后、殷、周之盛,地未有过千里者也,而齐有其地矣;鸡鸣狗吠相闻,而达乎四境,而齐有其民矣。 地不改辟矣,民不改聚矣,行仁政而王,莫之能御也。 辟,与辟同。 此言其势之易也。 三代盛时,王畿不过千里。 今齐已有之,异于文王之百里。 又鸡犬之声相闻,自国都以至于四境,言民居稠密也。 且王者之不作,未有疏于此时者也;民之憔悴于虐政,未有甚于此时者也。 饥者易为食,渴者易为饮。 此言其时之易也。 自文武至此七百余年,异于商之贤圣继作;民苦虐政之甚,异于纣之犹有善政。 易为饮食,言饥渴之甚,不待甘美也。 孔子曰:‘德之流行,速于置邮而传命。 ’邮,音尤。 置,驿也。 邮,驲也。 所以传命也。 孟子引孔子之言如此。 当今之时,万乘之国行仁政,民之悦之,犹解倒悬也。 故事半古之人,功必倍之,惟此时为然。"

乘,去声。

倒悬,喻困苦也。

所施之事,半于古人,而功倍于古人,由时势易而德行速也。

公孙丑问曰:"夫子加齐之卿相,得行道焉,虽由此霸王不异矣。 如此,则动心否乎?"孟子曰:"否。 我四十不动心。"

相,去声。

此承上章,又设问孟子,若得位而行道,则虽由此而成霸王之业,亦不足怪。

任大责重如此,亦有所恐惧疑惑而动其心乎?四十强仕,君子道明德立之时。

孔子四十而不惑,亦不动心之谓。

曰:"若是,则夫子过孟贲远矣。"

曰:"是不难,告子先我不动心。"

贲,音奔。

孟贲,勇士。

告子,名不害。

孟贲血气之勇,丑盖借之以赞孟子不动心之难。

孟子言告子未为知道,乃能先我不动心,则此亦未足为难也。

曰:"不动心有道乎?"曰:"有。 程子曰:“心有主,则能不动矣。"

北宫黝之养勇也,不肤挠,不目逃,思以一豪挫于人,若挞之于市朝。

不受于褐宽博,亦不受于万乘之君。

视刺万乘之君,若刺褐夫。

无严诸侯。

恶声至,必反之。

黝,伊纠反。

挠,奴效反。

朝,音潮。

乘,去声。

北宫姓,黝名。

肤挠,肌肤被刺而挠屈也。

目逃,目被刺而转睛逃避也。

挫,犹辱也。

褐,毛布。

宽博,宽大之衣,贱者之服也。

不受者,不受其挫也。

刺,杀也。

严,畏惮也。

言无可畏惮之诸侯也。

黝盖刺客之流,以必胜为主,而不动心者也。

孟施舍之所养勇也,曰:‘视不胜犹胜也。

量敌而后进,虑胜而后会,是畏三军者也。

舍岂能为必胜哉?能无惧而已矣。

’舍,去声,下同。

孟,姓。

施,发语声。

舍,名也。

会,合战也。

舍自言其战虽不胜,亦无所惧。

若量敌虑胜而后进战,则是无勇而畏三军矣。

舍盖力战之士,以无惧为主,而不动心者也。

孟施舍似曾子,北宫黝似子夏。

夫二子之勇,未知其孰贤,然而孟施舍守约也。

夫,音扶。

黝务敌人,舍专守己。

子夏笃信圣人,曾子反求诸己。

故二子之与曾子、子夏,虽非等伦,然论其气象,则各有所似。

贤,犹胜也。

约,要也。

言论二子之勇,则未知谁胜;论其所守,则舍比于黝,为得其要也。

昔者曾子谓子襄曰:‘子好勇乎?吾尝闻大勇于夫子矣:自反而不缩,虽褐宽博,吾不惴焉;自反而缩,虽千万人,吾往矣。

’好,去声。

惴,之瑞反。

此言曾子之勇也。

子襄,曾子弟子也。

夫子,孔子也。

缩,直也。

檀弓曰:"古者冠缩缝,今也衡缝。"

又曰:"棺束缩二衡三。"

惴,恐惧之也。

往,往而敌之也。

孟施舍之守气,又不如曾子之守约也。”

言孟施舍虽似曾子,然其所守乃一身之气,又不如曾子之反身循理,所守尤得其要也。

孟子之不动心,其原盖出于此,下文详之。

曰:"敢问夫子之不动心,与告子之不动心,可得闻与?""告子曰:‘不得于言,勿求于心;不得于心,勿求于气。 ’不得于心,勿求于气,可;不得于言,勿求于心,不可。 夫志,气之帅也;气,体之充也。 夫志至焉,气次焉。 故曰:‘持其志,无暴其气。 ’"闻与之与,平声。

夫志之夫,音扶。

此一节,公孙丑之问。

孟子诵告子之言,又断以己意而告之也。

告子谓于言有所不达,则当舍置其言,而不必反求其理于心;于心有所不安,则当力制其心,而不必更求其助于气,此所以固守其心而不动之速也。

孟子既诵其言而断之曰,彼谓不得于心而勿求诸气者,急于本而缓其末,犹之可也;谓不得于言而不求诸心,则既失于外,而遂遗其内,其不可也必矣。

然凡曰可者,亦仅可而有所未尽之辞耳。

若论其极,则志固心之所之,而为气之将帅;然气亦人之所以充满于身,而为志之卒徒者也。

故志固为至极,而气即次之。

人固当敬守其志,然亦不可不致养其气。

盖其内外本末,交相培养。

此则孟子之心所以未尝必其不动,而自然不动之大略也。

"既曰‘志至焉,气次焉’,又曰‘持其志无暴其气’者,何也?"曰:"志壹则动气,气壹则动志也。 今夫蹶者趋者,是气也,而反动其心。"

夫,音扶。

公孙丑见孟子言志至而气次,故问如此则专持其志可矣,又言无暴其气何也?壹,专一也。

蹶,颠踬也。

趋,走也。

孟子言志之所向专一,则气固从之;然气之所在专一,则志亦反为之动。

如人颠踬趋走,则气专在是而反动其心焉。

所以既持其志,而又必无暴其气也。

程子曰:"志动气者什九,气动志者什一。"

"敢问夫子恶乎长?"曰:"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恶,平声。

公孙丑复问孟子之不动心所以异于告子如此者,有何所长而能然,而孟子又详告之以其故也。

知言者,尽心知性,于凡天下之言,无不有以究极其理,而识其是非得失之所以然也。

浩然,盛大流行之貌。

气,即所谓体之充者。

本自浩然,失养故馁,惟孟子为善养之以复其初也。

盖惟知言,则有以明夫道义,而于天下之事无所疑;养气,则有以配夫道义,而于天下之事无所惧,此其所以当大任而不动心也。

告子之学,与此正相反。

其不动心,殆亦冥然无觉,悍然不顾而已尔。

"敢问何谓浩然之气?"曰:"难言也。 孟子先言知言而丑先问气者,承上文方论志气而言也。 难言者,盖其心所独得,而无形声之验,有未易以言语形容者。 故程子曰:“观此一言,则孟子之实有是气可知矣。"

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闲。

至大初无限量,至刚不可屈挠。

盖天地之正气,而人得以生者,其体假本如是也。

惟其自反而缩,则得其所养;而又无所作为以害之,则其本体不亏而充塞无间矣。

程子曰:"天人一也,更不分别。 浩然之气,乃吾气也。 养而无害,则塞乎天地;一为私意所蔽,则欿然而馁,却甚小也。"

谢氏曰:"浩然之气,须于心得其正时识取。"

又曰:"浩然是无亏欠时。"

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

馁,奴罪反。

配者,合而有助之意。

义者,人心之裁制。

道者,天理之自然。

馁,饥乏而气不充体也。

言人能养成此气,则其气合乎道义而为之助,使其行之勇决,无所疑惮;若无此气,则其一时所为虽未必不出于道义,然其体有所不充,则亦不免于疑惧,而不足以有为矣。

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

行有不慊于心,则馁矣。

我故曰,告子未尝知义,以其外之也。

慊,口簟反,又口劫反。

集义,犹言积善,盖欲事事皆合于义也。

袭,掩取也,如齐侯袭莒之袭。

言气虽可以配乎道义,而其养之之始,乃由事皆合义,自反常直,是以无所愧怍,而此气自然发生于中。

非由只行一事偶合于义,便可掩袭于外而得之也。

慊,快也,足也。

言所行一有不合于义,而自反不直,则不足于心而其体有所不充矣。

然则义岂在外哉?告子不知此理,乃曰仁内义外,而不复以义为事,则必不能集义以生浩然之气矣。

上文不得于言勿求于心,即外义之意,详见告子上篇。

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长也。

无若宋人然: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

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

’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

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

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

非徒无益,而又害之。”

长,上声。

揠,乌八反。

舍,上声。

必有事焉而勿正,赵氏、程子以七字为句。

近世或幷下文心字读之者亦通。

必有事焉,有所事也,如有事于颛臾之有事。

正,预期也。

春秋传曰"战不正胜",是也。

如作正心义亦同。

此与大学之所谓正心者,语意自不同也。

此言养气者,必以集义为事,而勿预期其效。

其或未充,则但当勿忘其所有事,而不可作为以助其长,乃集义养气之节度也。

闵,忧也。

揠,拔也。

芒芒,无知之貌。

其人,家人也。

病,疲倦也。

舍之不耘者,忘其所有事。

揠而助之长者,正之不得,而妄有作为者也。

然不耘则失养而已,揠则反以害之。

无是二者,则气得其养而无所害矣。

如告子不能集义,而欲强制其心,则必不能免于正助之病。

其于所谓浩然者,盖不惟不善养,而又反害之矣。

"何谓知言?"曰:"诐辞知其所蔽,淫辞知其所陷,邪辞知其所离,遁辞知其所穷。 生于其心,害于其政;发于其政,害于其事。 圣人复起,必从吾言矣。"

诐,彼寄反。

复,扶又反。

此公孙丑复问而孟子答之也。

诐,偏陂也。

淫,放荡也。

邪,邪僻也。

遁,逃避也。

四者相因,言之病也。

蔽,遮隔也。

陷,沈溺也。

离,叛去也。

穷,困屈也。

四者亦相因,则心之失也。

人之有言,皆本于心。

其心明乎正理而无蔽,然后其言平正通达而无病;苟为不然,则必有是四者之病矣。

即其言之病,而知其心之失,又知其害于政事之决然而不可易者如此。

非心通于道,而无疑于天下之理,其孰能之?彼告子者,不得于言而不肯求之于心;至为义外之说,则自不免于四者之病,其何以知天下之言而无所疑哉?程子曰:"心通乎道,然后能辨是非,如持权衡以较轻重,孟子所谓知言是也。"

又曰:"孟子知言,正如人在堂上,方能辨堂下人曲直。 若犹未免杂于堂下众人之中,则不能辨决矣。"

"宰我、子贡善为说辞,冉牛、闵子、颜渊善言德行。 孔子兼之,曰:‘我于辞命则不能也。 ’然则夫子既圣矣乎?"行,去声。

此一节,林氏以为皆公孙丑之问是也。

说辞,言语也。

德行,得于心而见于行事者也。

三子善言德行者,身有之,故言之亲切而有味也。

公孙丑言数子各有所长,而孔子兼之,然犹自谓不能于辞命。

今孟子乃自谓我能知言,又善养气,则是兼言语德行而有之,然则岂不既圣矣乎?此夫子,指孟子也。

程子曰:"孔子自谓不能于辞命者,欲使学者务本而已。"

曰:"恶!是何言也?昔者子贡、问于孔子曰:‘夫子圣矣乎?’孔子曰:‘圣则吾不能,我学不厌而教不倦也。 ’子贡曰:‘学不厌,智也;教不倦,仁也。 仁且智,夫子既圣矣!’夫圣,孔子不居,是何言也?"恶,平声。

夫圣之夫,音扶。

恶,惊叹辞也。

昔者以下,孟子不敢当丑之言,而引孔子、子贡问答之辞以告之也。

此夫子,指孔子也。

学不厌者,智之所以自明;教不倦者,仁之所以及物。

再言"是何言也",以深拒之。

"昔者窃闻之:子夏、子游、子张皆有圣人之一体,冉牛、闵子、颜渊则具体而微。 敢问所安。"

此一节,林氏亦以为皆公孙丑之问,是也。

一体,犹一肢也。

具体而微,谓有其全体,但未广大耳。

安,处也。

公孙丑复问孟子既不敢比孔子,则于此数子欲何所处也。

曰:"姑舍是。"

舍,上声。

孟子言且置是者,不欲以数子所至者自处也。

曰:"伯夷、伊尹何如?"曰:"不同道。 非其君不事,非其民不使;治则进,乱则退,伯夷也。 何事非君,何使非民;治亦进,乱亦进,伊尹也。 可以仕则仕,可以止则止,可以久则久,可以速则速,孔子也。 皆古圣人也,吾未能有行焉;乃所愿,则学孔子也。"

治,去声。

伯夷,孤竹君之长子。

兄弟逊国,避纣隐居,闻文王之德而归之。

及武王伐纣,去而饿死。

伊尹,有莘之处士。

汤聘而用之,使之就桀。

桀不能用,复归于汤。

如是者五,乃相汤而伐桀也。

三圣人事,详见此篇之末及万章下篇。

"伯夷、伊尹于孔子,若是班乎?"曰:"否。 自有生民以来,未有孔子也。"

班,齐等之貌。

公孙丑问,而孟子答之以不同也。

曰:"然则有同与?"曰:"有。 得百里之地而君之,皆能以朝诸侯有天下。 行一不义、杀一不辜而得天下,皆不为也。 是则同。"

与,平声。

朝,音潮。

有,言有同也。

以百里而王天下,德之盛也。

行一不义、杀一不辜而得天下有所不为,心之正也。

圣人之所以为圣人,其本根节目之大者,惟在于此。

于此不同,则亦不足以为圣人矣。

曰:"敢问其所以异?"曰:"宰我、子贡、有若智足以知圣人。 污,不至阿其所好。 污,音蛙。 好,去声。 污,下也。 三子智足以知夫子之道。 假使污下,必不阿私所好而空誉之,明其言之可信也。 宰我曰:‘以予观于夫子,贤于尧舜远矣。 ’程子曰:“语圣则不异,事功则有异。 夫子贤于尧舜,语事功也。 盖尧舜治天下,夫子又推其道以垂教万世。 尧舜之道,非得孔子,则后世亦何所据哉?"子贡曰:‘见其礼而知其政,闻其乐而知其德。

由百世之后,等百世之王,莫之能违也。

自生民以来,未有夫子也。

’言大凡见人之礼,则可以知其政;闻人之乐,则可以知其德。

是以我从百世之后,差等百世之王,无有能遁其情者,而见其皆莫若夫子之盛也。

有若曰:‘岂惟民哉?麒麟之于走兽,凤凰之于飞鸟,太山之于丘垤,河海之于行潦,类也。

圣人之于民,亦类也。

出于其类,拔乎其萃,自生民以来,未有盛于孔子也。

’”垤,大结反。

潦,音老。

麒麟,毛虫之长。

凤凰,羽虫之长。

垤,蚁封也。

行潦,道上无源之水也。

出,高出也。

拔,特起也。

萃,聚也。

言自古圣人,固皆异于众人,然未有如孔子之尤盛者也。

程子曰:"孟子此章,扩前圣所未发,学者所宜潜心而玩索也。"

孟子曰:"以力假仁者霸,霸必有大国,以德行仁者王,王不待大。 汤以七十里,文王以百里。 力〔一〕,谓土地甲兵之力。 假仁者,本无是心,而借其事以为功者也。 霸,若齐桓晋文是也。 以德行仁,则自吾之得于心者推之,无适而非仁也。 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赡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如七十子之服孔子也。 诗云:‘自西自东,自南自北,无思不服。 ’此之谓也。"

赡,足也。

诗大雅文王有声之篇。

王霸之心,诚伪不同。

故人所以应之者,其不同亦如此。

邹氏曰:"以力服人者,有意于服人,而人不敢不服;以德服人者,无意于服人,而人不能不服。 从古以来,论王霸者多矣,未有若此章之深切而着明也。"

〔一〕"力"字,原书误为"券"。

孟子曰:"仁则荣,不仁则辱。 今恶辱而居不仁,是犹恶湿而居下也。 恶,去声,下同。 好荣恶辱,人之常情。 然徒恶之而不去其得之之道,不能免也。 如恶之,莫如贵德而尊士,贤者在位,能者在职。 国家闲暇,及是时明其政刑。 虽大国,必畏之矣。 闲,音闲。 此因其恶辱之情,而进之以强仁之事也。 贵德,犹尚德也。 士,则指其人而言之。 贤,有德者,使之在位,则足以正君而善俗。 能,有才者,使之在职,则足以修政而立事。 国家闲暇,可以有为之时也。 详味及字,则惟日不足之意可见矣。 诗云:‘迨天之未阴雨,彻彼桑土,绸缪牖户。 今此下民,或敢侮予?’孔子曰:‘为此诗者,其知道乎!能治其国家,谁敢侮之?’彻,直列反。 土,音杜。 绸,音稠。 缪,武彪反。 诗豳风鸱鸮之篇,周公之所作也。 迨,及也。 彻,取也。 桑土,桑根之皮也。 绸缪,缠绵补葺也。 牖户,巢之通气出入处也。 予,鸟自谓也。 言我之备患详密如此,今此在下之人,或敢有侮予者乎?周公以鸟之为巢如此,比君之为国,亦当思患而预防之。 孔子读而赞之,以为知道也。 今国家闲暇,及是时般乐怠敖,是自求祸也。 般、音盘。 乐,音洛。 敖,音傲。 言其纵欲偷安,亦惟日不足也。 祸褔无不自己求之者。 结上文之意。 诗云:‘永言配命,自求多褔。 ’太甲曰:‘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 ’此之谓也。"

孽,鱼列反。

诗大雅文王之篇。

永,长也。

言,犹念也。

配,合也。

命,天命也。

此言褔之自己求者。

太甲,商书篇名。

孽,祸也。

违,避也。

活,生也,书作逭。

逭,犹缓也。

此言祸之自己求者。

孟子曰:"尊贤使能,俊杰在位,则天下之士皆悦而愿立于其朝矣。 朝,音潮。 俊杰,才德之异于众者。 市廛而不征,法而不廛,则天下之商皆悦而愿藏于其市矣。 廛,市宅也。 张子曰:“或赋其市地之廛,而不征其货;或治之以市官之法,而不赋其廛。 盖逐末者多则廛以抑之,少则不必廛也。"

关讥而不征,则天下之旅皆悦而愿出于其路矣。

解见前篇。

耕者助而不税,则天下之农皆悦而愿耕于其野矣。

但使出力以助耕公田,而不税其私田也。

廛无夫里之布,则天下之民皆悦而愿为之氓矣。

氓,音盲。

周礼:"宅不毛者有里布,民无职事者,出夫家之征。"

郑氏谓:"宅不种桑麻者,罚之使出一里二十五家之布;民无常业者,罚之使出一夫百亩之税,一家力役之征也。"

今战国时,一切取之。

市宅之民,已赋其廛,又令出此夫里之布,非先王之法也。

氓,民也。

信能行此五者,则邻国之民仰之若父母矣。

率其子弟,攻其父母,自生民以来,未有能济者也。

如此,则无敌于天下。

无敌于天下者,天吏也。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吕氏曰:"奉行天命,谓之天吏。 废兴存亡,惟天所命,不敢不从,若汤武是也。 ’此章言能行王政,则寇戎为父子;不行王政,则赤子为仇雠。 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天地以生物为心,而所生之物因各得夫天地生物之心以为心,所以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也。 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 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 言众人虽有不忍人之心,然物欲害之,存焉者寡,故不能察识而推之政事之闲;惟圣人全体此心,随感而应,故其所行无非不忍人之政也。 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 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 怵,音黜。 内,读为纳。 要,平声。 恶,去声,下同。 乍,犹忽也。 怵惕,惊动貌。 恻,伤之切也。 隐,痛之深也。 此即所谓不忍人之心也。 内,结。 要,求。 声,名也。 言乍见之时,便有此心,随见而发,非由此三者而然也。 程子曰:“满腔子是恻隐之心。"

谢氏曰:"人须是识其真心。 方乍见孺子入井之时,其心怵惕,乃真心也。 非思而得,非勉而中,天理之自然也。 内交、要誉、恶其声而然,即人欲之私矣。"

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

恶,去声,下同。

羞,耻己之不善也。

恶,憎人之不善也。

辞,解使去己也。

让,推以与人也。

是,知其善而以为是也。

非,知其恶而以为非也。

人之所以为心,不外乎是四者,故因论恻隐而悉数之。

言人若无此,则不得谓之人,所以明其必有也。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恻隐、羞恶、辞让、是非,情也。

仁、义、礼、智,性也。

心,统性情者也。

端,绪也。

因其情之发,而性之本然可得而见,犹有物在中而绪见于外也。

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

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

四体,四支,人之所必有者也。

自谓不能者,物欲蔽之耳。

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

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扩,音廓。

扩,推广之意。

充,满也。

四端在我,随处发见。

知皆即此推广,而充满其本然之量,则其日新又新,将有不能自已者矣。

能由此而遂充之,则四海虽远,亦吾度内,无难保者;不能充之,则虽事之至近而不能矣。

此章所论人之性情,心之体用,本然全具,而各有条理如此。

学者于此,反求默识而扩充之,则天之所以与我者,可以无不尽矣。

程子曰:"人皆有是心,惟君子为能扩而充之。 不能然者,皆自弃也。 然其充与不充,亦在我而已矣。"

又曰:"四端不言信者,既有诚心为四端,则信在其中矣。"

愚按:四端之信,犹五行之土。

无定位,无成名,无专气。

而水、火、金、木,无不待是以生者。

故土于四行无不在,于四时则寄王焉,其理亦犹是也。

孟子曰:"矢人岂不仁于函人哉?矢人唯恐不伤人,函人唯恐伤人。 巫匠亦然,故术不可不慎也。 ●,音含。 ●,甲也。 恻隐之心人皆有之,是矢人之心,本非不如●人之仁也。 巫者为人祈祝,利人之生。 匠者作为棺椁,利人之死。 孔子曰:‘里仁为美。 择不处仁,焉得智?’夫仁,天之尊爵也,人之安宅也。 莫之御而不仁,是不智也。 焉,于虔反。 夫,音扶。 里有仁厚之俗者,犹以为美。 人择所以自处而不于仁,安得为智乎?此孔子之言也。 仁、义、礼、智,皆天所与之良贵。 而仁者天地生物之心,得之最先,而兼统四者,所谓元者善之长也,故曰尊爵。 在人则为本心全体之德,有天理自然之安,无人欲陷溺之危。 人当常在其中,而不可须臾离者也,故曰安宅。 此又孟子释孔子之意,以为仁道之大如此,而自不为之,岂非不智之甚乎?不仁、不智、无礼、无义,人役也。 人役而耻为役,由弓人而耻为弓,矢人而耻为矢也。 由,与犹通。 以不仁故不智,不智故不知礼义之所在。 如耻之,莫如为仁。 此亦因人愧耻之心,而引之使志于仁也。 不言智、礼、义者,仁该全体。 能为仁,则三者在其中矣。 仁者如射,射者正己而后发。 发而不中,不怨胜己者,反求诸己而已矣。"

中,去声。

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孟子曰:"子路,人告之以有过则喜。 喜其得闻而改之,其勇于自修如此。 周子曰:“仲由喜闻过,令名无穷焉。 今人有过,不喜人规,如讳疾而忌医,宁灭其身而无悟也。 噫!"程子曰:"子路,人告之以有过则喜,亦可谓百世之师矣。"

禹闻善言则拜。

书曰:"禹拜昌言。"

盖不待有过,而能屈己以受天下之善也。

大舜有大焉,善与人同。

舍己从人,乐取于人以为善。

舍,上声。

乐,音洛。

言舜之所为,又有大于禹与子路者。

善与人同,公天下之善而不为私也。

己未善,则无所系吝而舍以从人;人有善,则不待勉强而取之于己,此善与人同之目也。

自耕、稼、陶、渔以至为帝,无非取于人者。

舜之侧微,耕于历山,陶于河滨,渔于雷泽。

取诸人以为善,是与人为善者也。

故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

与,犹许也,助也。

取彼之善而为之于我,则彼益劝于为善矣,是我助其为善也。

能使天下之人皆劝于为善,君子之善,孰大于此。

此章言圣贤乐善之诚,初无彼此之闲。

故其在人者有以裕于己,在己者有以及于人。

孟子曰:"伯夷,非其君不事,非其友不友。 不立于恶人之朝,不与恶人言。 立于恶人之朝,与恶人言,如以朝衣朝冠坐于涂炭。 推恶恶之心,思与乡人立,其冠不正,望望然去之,若将浼焉。 是故诸侯虽有善其辞命而至者,不受也。 不受也者,是亦不屑就已。 朝,音潮。 恶恶,上去声,下如字。 浼,莫罪反。 涂,泥也。 乡人,乡里之常人也。 望望,去而不顾之貌。 浼,污也。 屑,赵氏曰:“洁也。"

说文曰:"动作切切也。"

不屑就,言不以就之为洁,而切切于是也。

已,语助辞。

柳下惠,不羞污君,不卑小官。

进不隐贤,必以其道。

遗佚而不怨,阨穷而不悯。

故曰:‘尔为尔,我为我,虽袒裼裸裎于我侧,尔焉能浼我哉?’故由由然与之偕而不自失焉,援而止之而止。

援而止之而止者,是亦不屑去已。”

佚,音逸。

袒,音但。

裼,音锡。

裸,鲁果反。

裎,音程。

焉能之焉,于虔反。

柳下惠,鲁大夫展禽,居柳下而谥惠也。

不隐贤,不枉道也。

遗佚,放弃也。

阨,困也。

悯,忧也。

尔为尔至焉能浼我哉,惠之言也。

袒裼,露臂也。

裸裎,露身也。

由由,自得之貌。

偕,并处也。

不自失,不失其止也。

援而止之而止者,言欲去而可留也。

孟子曰:"伯夷隘,柳下惠不恭。 隘与不恭,君子不由也。"

隘,狭窄也。

不恭,简慢也。

夷、惠之行,固皆造乎至极之地。

然既有所偏,则不能无弊,故不可由也。



友情链接: 九五查询  古籍史书  老黄历  
免责说明:本站内容全部由九五查询从互联网搜集编辑整理而成,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冒犯,请联系我们删除。
Copyright © 2024 95cx.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九五查询(95cx.com)鄂ICP备2022010353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