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九五查询
古籍史书
老黄历
免责说明:本站内容全部由九五查询从互联网搜集编辑整理而成,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冒犯,请联系我们删除。
Copyright © 2025 95cx.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九五查询(95cx.com)鄂ICP备2022010353号-6
免责说明:本站内容全部由九五查询从互联网搜集编辑整理而成,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冒犯,请联系我们删除。
Copyright © 2025 95cx.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九五查询(95cx.com)鄂ICP备2022010353号-6
[疏]正义曰:此篇论天下无道,礼坏乐崩,君子仁人或去或死,否则隐沦岩野,周流四方,因记周公戒鲁公之语,四乳生八士之名。
以前篇言群小在位,则必致仁人失所,故以此篇次之。
微子去之,箕子为之奴,比干谏而死。
"马曰:"微、箕,二国名。 子,爵也。 微子,纣之庶兄。 箕子、比干,纣之诸父。 微子见纣无道,早去之。 箕子佯狂为奴,比干以谏见杀。" "孔子曰:"殷有三仁焉。"
"仁者爱人。 三人行异而同称仁,以其俱在忧乱宁民。 "
[疏]"微子"至"仁焉"。
○正义曰:此章论殷有三仁,志同行异也。
"微子去之,箕子为之奴,比干谏而死"者,微子,纣之庶兄。
箕子、比干、纣之诸父。
见纣无道,微子去之,箕子佯狂为奴,比干以谏见杀。
"孔子曰:殷有三仁焉"者,爱人谓之仁。
三人所行异而同称仁,以其俱在忧乱宁民也。
○注"马曰"至"见杀"。
○正义曰:云"微、箕,二国名。 子,爵也"者,孔安国云:"微,圻内国名,子爵,为纣卿士,去无道。"
郑玄以为微与箕俱在圻内,孔虽不言箕,亦当在圻内。
王肃云:"微,国名,子爵,入为王卿士。"
肃意盖以微为圻外,故言入也。
微子名启,《世家》作开,辟汉景帝名也。
"微子,纣之庶兄。 箕子、比干,纣之诸父"者,启与其弟仲衍皆纣之同母庶兄也。
《吕氏春秋。
仲冬纪》云:"纣之母生微子启与仲衍,其时尤尚为妾。 改而为妻,后生纣。 纣之父欲立微子启为太子,太史据法而争曰:‘有妻之子,不可立妾之子。 ’故立纣为后。"
遍检书传,不见箕子之名。
惟司马彪注《庄子》云:"箕子,名胥余。"
不知出何书也。
《家语》曰"比干于纣,亲则诸父",知比干是纣之诸父耳。
箕子则无文。
《宋世家》云:"箕子者,纣之亲戚也。"
言亲戚,不知为父为兄也。
郑玄、王肃皆以箕子为纣之诸父,服虔、杜预以为纣之庶兄,既无正文,各以意言之耳。
云"微子见纣无道,早去之。 箕子佯狂为奴,比干以谏见杀"者,《尚书。
微子篇》备有去殷之事。
《本纪》云:"西伯既卒,周武王之东伐,至盟津。 诸侯叛殷,会周者八百。 诸侯皆曰:‘纣可伐矣。 ’武王曰:‘尔未知天命。 ’乃复归。 纣愈淫乱不止。 微子数谏不听,乃与太师谋,遂去。 比干曰:‘为人臣者,不得不以死争。 ’乃强谏纣。 纣怒曰:‘吾闻圣人心有七窍。 ’剖比干,观其心。 箕子惧,乃佯狂为奴,纣又囚之。"
是也。
柳下惠为士师,"孔曰:"士师,典狱之官。" "三黜。
人曰:"子未可以去乎?"曰:"直道而事人,焉往而不三黜?"孔曰:“苟直道以事人,所至之国俱当复三黜。" "枉道而事人,何必去父母之邦?”
[疏]"柳下"至"之邦"。
○正义曰:此一章论柳下惠之行也。
"柳下惠为士师"者,士师,典狱之官也。
"三黜"者,时柳下惠为鲁典狱之官,任其直道,群邪丑直,故三被黜退。
"人曰:子未可以去乎"者,或人谓柳下惠曰:吾子数被黜辱,未可以去离鲁乎?"曰:直道而事人,焉往而不三黜?枉道而事人,何必去父母之邦"者,答或人不去之意也。
焉,何也。
枉,曲也。
时世皆邪,已用直道以事於人,则何往而不三黜乎?言苟直道以事人,所至之国俱当复三黜。
若舍其直道,而曲以事人,则在鲁亦不见黜,何必去父母所居之国也?○注"士师,典狱之官"。
○正义曰:士师,即《周礼》司寇之属,有士师、卿士,皆以士为官名。
郑玄云:"士,察也,主察狱讼之事。"
是士师为典狱之官也。
齐景公待孔子曰:"若季氏,则吾不能,以季、孟之间待之。"
"孔曰:"鲁三卿,季氏为上卿,最贵;孟氏为下卿,不用事。 言待之以二者之间。" "曰:"吾老矣,不能用也。"
孔子行。
"以圣道难成,故云吾老不能用。 "
[疏]"齐景"至"子行"。
正义曰:此章言孔子失所也。
"齐景公待孔子"者,待,遇也,谓以禄位接过孔子也。
"曰:若季氏,则吾不能,以季、孟之间待之"者,鲁三卿,季氏为上卿,最贵;孟氏为下卿,不用事。
景公言,我待孔子以上卿之位,若鲁季氏,则不能,以其有田氏专政故也。
又不可使其位卑,若鲁孟氏。
故欲待之以季、孟二者之间。
"曰:吾老矣,不能用也"者,时景公为臣下所制,虽说孔子之道,而终不能用,故云圣道难成,吾老不能用也。
"孔子行"者,去齐而归鲁也。
○注"以圣道难成,故云吾老不能用"。
○正义曰:案《世家》云:"鲁昭公奔齐。 顷之,鲁乱。 孔子齐。 景公数问政。 景公说,将以尼田封孔子。 晏婴谏而止之。 异曰,景公止孔子曰:‘奉子以季氏,吾不能。 以季、孟之间待之。 ’齐大夫欲害孔子,孔子闻之。 景公曰:‘吾老矣,弗能用也。 ’孔子遂行,反乎鲁。"
是其事也。
齐人归女乐,季桓子受之,三日不朝,孔子行。
"孔曰:"桓子,季孙斯也,使定公受齐之女乐,君臣相与观之,废朝礼三日。" "[疏]"齐人归女乐,季桓子受之,三日不朝,孔子行"。
○正义曰:此章言孔子去无道也。
桓子,季孙斯也,使定公受齐之女乐,君臣相与观之,废朝礼三日,孔子遂行也。
案《世家》:"定公十四年,孔子年五十六,由大司寇行摄相事。 於是诛鲁大夫乱政者少正卯。 与闻国政三月,粥羔豚者弗饰贾;男女行者别於涂;涂不拾遗;四方之客至乎邑者,不求有司,皆予之以归。 齐人闻之而惧,曰:‘孔子为政必霸,霸则吾地近焉,我之为先并矣。 盍致地?’犁Θ:‘请先尝沮之,沮之而不可则致地,庸迟乎?’於是选齐国中女子好者八十人,皆衣文衣而舞《康乐》,文马三十驷,遗鲁君。 陈女乐文马於鲁城南高门外。 季桓子微服往观再三,将受,乃语鲁君为周道游,往观终日,怠於政事。 子路曰:‘夫子可以行矣。 ’孔子曰:‘鲁今且郊,如致番乎大夫,则吾犹可以止。 ’桓子卒受齐女乐,三日不听政。 郊,又不致番俎於大夫。 孔子遂行,宿乎屯。 而师己送,曰:‘夫子则非罪。 ’孔子曰:‘吾歌可夫?’歌曰:‘彼妇人之口,可以出走;彼妇人之谒,可以死败。 盖优哉游哉,维以卒岁。 ’师己反,桓子曰:‘孔子亦何言?’师己以实告。 桓子喟然叹曰:‘夫子罪我以群婢也夫!’孔子遂卫。"
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孔曰:"接舆,楚人。 佯狂而来歌,欲以感切孔子。" "曰:"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孔曰:“比孔子於凤鸟。 凤鸟待圣君乃见,非孔子周行求合,故曰衰。" "往者不可谏,"孔曰:"已往所行,不可复谏止。" "来者犹可追。
"孔曰:"自今已来,可追自止,辟乱隐居。" "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孔曰:"已而已而者,言世乱已甚,不可复治也。 再言之者,伤之深也。" "孔子下,欲与之言。
趋而辟之,不得与之言。
"包曰:"下,下车。" "
[疏]"楚狂"至"之言"。
○正义曰:此章记接舆佯狂感切孔子也。
"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者,接舆,楚人,姓陆名通,字接舆也。
昭王时,政令无常,乃被发佯狂,不仕,时人谓之楚狂也。
时孔子楚,与接舆相遇,而接舆行歌从孔子边过,欲感切孔子也。
"曰: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 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者,此其歌辞也。
知孔子有圣德,故比孔子於凤。
但凤鸟待圣君乃见,今孔子周行求合诸国,而每不合,是凤德之衰也。
谏,止也。
言已往所行者,不可复谏止也。
自今已来,犹可追而自止。
欲劝孔子辟乱隐居也。
"已而,已而"者,言世乱已甚,不可复治也。
再言之者,伤之深也。
殆,危也。
言今之从政者皆无德,自将危亡无日,故曰殆而。
而皆语辞也。
"孔子下,欲与之言"者,下,谓下车。
孔子感其言,故下车,欲与语。
"而辟之,不得与之言"者,,谓疾行也。
疾行以辟孔子,故孔子不得与之言也。
长沮、桀溺耦而耕,孔子过之,使子路问津焉。
"郑曰:"长沮、桀溺,隐者也。 耜广五寸,二耜为耦。 津,济渡处。" "长沮曰:"夫执舆者为谁?"子路曰:"为孔丘。"
曰:"是鲁孔丘与?"曰:"是也。"
曰:"是知津矣。"
"马曰:"言数周流,自知津处。" "问於桀溺。
桀溺曰:"子为谁?"曰:"为仲由。"
曰:"是鲁孔丘之徒与?"对曰:"然。"
曰:"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孔曰:“滔滔,周流之貌。 言当今天下治乱同,空舍此彼,故曰谁以易之。" "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士有辟人之法,有辟世之法。 长沮、桀溺谓孔子为士,从辟人之法;已之为士,则从辟世之法。 "而不辍。
"郑曰:",覆种也。 辍,止也。 覆种不止,不以津告。" "子路行以告。
夫子怃然,"为其不达已意而便非己也。 "曰:"鸟兽不可与同群,"孔曰:“隐於山林是同群。" "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孔曰:"吾自当与此天下人同群,安能去人从鸟兽居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言凡天下有道者,丘皆不与易也,己大而人小故也。 "
[疏]"长沮"至"易也"。
○正义曰:此章记孔子周流,为隐者所讥也。
"长沮、桀溺耦而耕,孔子过之,使子路问津焉"者,长沮、桀溺,隐者也。
耜,耕器也。
二耜为耦。
津,济渡之处也。
长沮、桀溺并二耜而耕,孔子道行於旁过之,使子路往问济渡之处也。
"长沮曰:夫执舆者为谁"者,执舆,谓执辔在车也。
时子路为御,既使问津,孔子代之而执辔,故长沮见而问子路曰:夫执辔者为谁人?"子路曰:为孔丘"者,子路以其师名闻於天下,故举师之姓名以答长沮也。
"曰:是鲁孔丘与"者,长沮旧闻夫子之名,见子路之答,又恐非是,故复问之曰:"是鲁国之孔丘与?与是疑而未定之辞。 “曰:是也"者,子路言,是鲁孔丘也。”
曰:是知津矣”者,长沮言,既是鲁孔丘,是人数周流天下,自知津处,故乃不告。
"问於桀溺"者,长沮不告津处,故子路复问桀溺。
"桀溺曰:子为谁"者,不识子路,故问之。
"曰:为仲由"者,子路称姓名以答也。
"曰:是鲁孔丘之徒与"者,桀溺旧闻鲁孔丘之门徒有仲由,有恐非是,故复问之曰是与?"曰:然"者,然尤是也。
子路言已是鲁孔丘之徒也。
"曰: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者,此讥孔子周流天下也。
滔滔,周流之貌。
言孔子何事滔滔然周流者乎?当今天下治乱同,皆是无道也,空舍此彼,谁以易之为有道者也?"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者,士有辟人、辟世之法,谓孔子从辟人之法,长沮、桀溺自谓从辟世之法。
且而皆语辞,与犹等也。
既言天下皆乱,无以易之,则贤者皆合隐辟。
且等其隐辟,从辟人之法则有周流之劳,从辟世之法则有安逸之乐,意令孔子如已也。
"而不辍"者,,覆种也。
辍,止也。
覆种不止,不以津告。
"子路行以告"者,子路以长沮、桀溺之言告夫子。
"夫子怃然"者,怃,失意貌。
谓不达己意而便非己也。
"曰:鸟兽不可与同群"者,孔子言其不可隐居避世之意也。
山林多鸟兽,不可与同群。
若隐於山林,是同群也。
"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者,与,谓相亲与。
我非天下人之徒众相亲与而更谁亲与?言吾自当与此天下人同群,安能去人从鸟兽居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者,言凡天下有道者,我皆不与易也,为其己大而人小故也。
○注"耜广五寸,二耜为耦"。
○正义曰:此《周礼。
考工记》文也。
郑注云:"古者耜一金,两人并发之。 今之耜歧头两金,象古之耦也。"
《月令》云:"耒耜。"
郑注云:"耜者,耒之金。"
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杖荷。
"包曰:"丈人,老人也。 ,竹器。" "子路问曰:"子见夫子乎?"丈人曰:"四体不勤,五不分,孰为夫子?""包曰:"丈人云:不勤劳四体,不分殖五,谁为夫子而索之邪?""植其杖而芸。
"孔曰:"植,倚也。 除草曰芸。" "子路拱而立。
"未知所以答。 "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
明日,子路行以告。
子曰:"隐者也。"
使子路反见之。
至,则行矣。
"孔曰:"子路反至其家,丈人出行不在。" "子路曰:"不仕无义。 "郑曰:“留言以语丈人之二子。" "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孔曰:"言女知父子相养不可废,反可废君臣之义邪?""欲其身,而乱大伦。
"包曰:"伦,道理也。" "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
道之不行,已知之矣。”
"包曰:"言君子之仕,所以行君臣之义,不必自己道得行。 孔子道不见用,自已知之。" "[疏]"子路"至"之矣"。
○正义曰:此章记隐者与子路相讥之语也。
"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杖荷"者,子路随从夫子,行不相及而独在后,逢老人以杖担荷竹器。
"子路问曰:子见夫子乎"者,夫子,孔子也。
"丈人曰:四体不勤,五不分,孰为夫子"者,丈人责子路云:"不勤劳四体,不分殖五,谁为夫子,而来问我求索之邪?""植其杖而芸"者,植,倚立也。
芸,除草也。
丈人既责子路,至於田中,倚其荷之杖而芸其苗。
"子路拱而立"者,子路未知所以答,故随至田中,拱手而立也。
"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者,丈人留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
丈人知子路贤,故又以二子见於子路也。
"明日,子路行以告"者,既宿之明日,子路行去,遂及夫子,以丈人所言及鸡、黍、见子之事△告之也。
子曰:"隐者,也。 使子路反见之。 至则行矣"者,夫子言,此丈人必贤人之隐者也。
使子路反求见之,欲语以己道。
子路反而至其家,则丈人出行不在也。
"子路曰:不仕无义"者,丈人既不在,留言以语丈人之二子,令其父还则述之。
此下之言,皆孔子之意,言父子之道,天性也,君臣之义也,人性则皆当有之。
若其不仕,是无君臣之义也。
"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者,言女知父子相养,是知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反可废君臣之义而不仕浊世?欲清其身,则乱於君臣之义大道理也。
"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 道之不行,已知之矣"者,言君子之仕,非苟利禄而已,所以行君臣之义,亦不必自己道得行。
孔子道不见用,自已知之也。
○注",竹器"。
○正义曰:《说文》作莜,芸田器也。
逸民:伯夷、叔齐、虞仲、夷逸、朱张、柳下惠、少连。
"逸民者,节行超逸也。 包曰:"此七人皆逸民之贤者。" "子曰:"不降其志,不辱其身,伯夷、叔齐与!""郑曰:"言其直已之心,不入庸君之朝。" "谓"柳下惠、少连,降志辱身矣,言中伦,行中虑,其斯而已矣"。
"孔曰:"但能言应伦理,行应思虑,如此而已。" "谓"虞仲、夷逸,隐居放言,"包曰:“放,置也。 不复言世务。" "身中清,废中权。
"马曰:"清,纯洁也。 遭世乱,自废弃以免患,合於权也。" "我则异於是,无可无不可”。
"马曰:"亦不必进,亦不必退,唯义所在。" "[疏]"逸民"至"不可"。
○正义曰:此章论逸民贤者之行也。
"逸民:伯夷、叔齐、虞仲、夷逸、朱张、柳下惠、少连"者,逸民,谓民之节行超逸者也。
此七人皆逸民之贤者也。
"子曰:不降其志,不辱其身,伯夷、叔齐与"者,此下孔子论其逸民之行也。
言其直己之心,不降志也,不入庸君之朝,不辱身也,惟伯夷、叔齐有此行也。
"谓柳下惠、少连,降志辱身矣,言中伦,行中虑,其斯而已矣"者,又论此二人食禄乱朝,是降志辱身也。
伦,理也。
中伦中虑,但能言应伦理,行应思虑,如此而已。
不以世务婴心,故亦谓之逸民。
"谓虞仲、夷逸,隐居放言,身中清,废中权"者,放,置也。
清,纯洁也。
权,反常合道也。
孔子又论此二人隐Т退居,放置言语,不复言其世务,其身不仕浊世,应於纯洁;遭世乱,自废弃以免患,应於权也。
"我则异於是,无可无不可"者,孔子言,我之所行,则与此逸民异,亦不必进,亦不必退,唯义所在,故曰无可无不可也。
不论朱张之行者,王弼云:"朱张字子弓,荀卿以比孔子。"
言其行与孔子同,故不论也。
大师挚齐,亚饭干楚,"孔曰:"亚,次也。 次饭,乐师也。 挚、干皆名。" "三饭缭蔡,四饭缺秦,"包曰:"三饭、四饭,乐章名,各异师。 缭、缺皆名也。" "鼓方叔入於河,"包曰:"鼓,击鼓者。 方叔,名。 入,谓居其河内。" "播鼗武入於汉,"孔曰:"播,摇也。 武,名也。 "少师阳、击磬襄入於海。 "孔曰:“鲁哀公时,礼坏乐崩,乐人皆去。 阳,襄皆名。" "[疏]"大师"至"於海"。
○正义曰:此章记鲁哀公时,礼坏乐崩,乐人皆去也。
"大师挚齐"者,太师,乐官之长,名挚,去鲁而齐也。
"亚饭干楚"者,亚,次也。
天子诸侯每食奏乐,乐章各异,各有乐师。
次饭乐师名干往楚,三饭乐师名缭往蔡,四饭乐师名缺往秦。
"鼓方叔入於河"者,击鼓者名方叔入於河内也。
"播鼗武入於汉"者,播,摇也。
鼗如鼓而小,有两耳,持其柄摇之,旁耳还自击。
摇鼗鼓者名武入居於汉中也。
"少师阳、击磬襄入於海"者,阳、襄皆名,二人入居於海内也。
周公谓鲁公"孔曰:"鲁公,周公之子伯禽,封於鲁。" "曰:"君子不施其亲,"孔曰:“施,易也。 不以他人之亲易已之亲。" "不使大臣怨乎不以。
"孔曰:"以,用也。 怨不见听用。" "故旧无大故,则不弃也。
无求备於一人!”"孔曰:"大故,谓恶逆之事。" "
[疏]"周公"至"故旧无大故,则不弃也。 无求备於一人"。
○正义曰:此一章记周公戒鲁公之语也。
"周公谓鲁公"者,鲁公,周公之子伯禽,封於鲁。
将之国,周公戒之也。
"曰:君子不施其亲"者,施,易也。
言君子为国,不以他人之亲易己之亲,当行博爱广敬也。
"不使大臣怨乎不以"者,以,用也。
既仕为大臣,则当听用之,不得令大臣怨不见听用。
"故旧无大故,则不弃"者,大故,谓恶逆之事也。
故旧朋友无此恶逆之事,则不有遗弃也。
"无求备於一人"者,求,责也。
任人当随其才,无得责备於一人也。
周有八士:伯达、伯适、仲突、仲忽、叔夜、叔夏、季随、季。
"包曰:"周时四乳生八子,皆为显士,故记之尔。" "
[疏]"周有八士:伯达、伯适、仲突、仲忽、叔夜、叔夏、季随、季"。
○正义曰:此章记异也。
周时有人四偏生子而乳之,每乳皆二子,凡八子,皆为显士,故记之耳。
郑玄以为成王时。
刘向、马融皆以为宣王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