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衡 卷十九

  1. 九五查询
  2. 古籍查询
  3. 论衡
《论衡》 卷十九 王充

宣汉篇第五十七

儒者称五帝、三王致天下太平,汉兴已来,未有太平。

彼谓五帝、三王致太平,汉未有太平者,见五帝、三王圣人也,圣人之德能致太平;谓汉不太平者,汉无圣帝也,贤者之化,不能太平。

又见孔子言"凤鸟不至,河不出图,吾已矣夫"!方今无凤鸟、河图,瑞颇未至悉具,故谓未太平。

此言妄也。

夫太平以治定为效,百姓以安乐为符。

孔子曰:"修己以安百姓,尧、舜其犹病诸!"百姓安者,太平之验也。

夫治人以人为主,百姓安而阴阳和,阴阳和则万物育,万物育则奇瑞出。

视今天下,安乎?危乎?安则平矣,瑞虽未具,无害於平。

故夫王道定事以验,立实以效,效验不彰,实诚不见。

时或实然,证验不具。

是故王道立事以实,不必具验。

圣主治世,期於平安,不须符瑞。

且夫太平之瑞,犹圣〔王〕之相也。

圣王骨法未必同,太平之瑞何为当等?彼闻尧、舜之时,凤皇、景星皆见,河图、洛书皆出,以为后王治天下,当复若等之物,乃为太平。

用心若此,犹谓尧当复比齿,舜当复八眉也。

夫帝王圣相,前后不同,则得瑞古今不等。

而今王无凤鸟、河图,〔谓〕未太平,妄矣。

孔子言凤皇、《河图》者,假前瑞以为语也,未必谓世当复有凤皇与河图也。

夫帝王之瑞,众多非一,或以凤鸟、麒麟,或以河图、洛书,或以甘露、醴泉,或以阴阳和调,或以百姓乂安。

今瑞未必同於古,古应未必合於今,遭以所得,未必相袭。

何以明之?以帝王兴起,命〔佑〕不同也。

周则乌、鱼,汉斩大蛇。

推论唐、虞,犹周、汉也。

初兴始起,事效物气,无相袭者。

太平瑞应,何故当钧?以已至之瑞,效方来之应,犹守株待兔之蹊,藏身破置之路也。

天下太平,瑞应各异,犹家人富殖,物不同也。

或积米谷,或藏布帛,或畜牛马,或长田宅。

夫乐米谷不爱布帛,欢牛马不美田宅,则谓米谷愈布帛,牛马胜田宅矣。

今百姓安矣,符瑞至矣,终谓古瑞河图、凤皇不至,谓之未安,是犹食稻之人入饭稷之乡,不见稻米,谓稷为非谷也。

实者,天下已太平矣,未有圣人,何以致之,未见凤皇,何以效实?问世儒不知圣,何以知今无圣人也?世人见凤皇,何以知之?既无以知之,何以知今无凤皇也?委不能知有圣与无,又不能别凤皇是凤与非,则必不能定今太平与未平也。

孔子曰:"如有王者,必世然后仁。"

三十年而天下平〔也〕。

汉兴,至文帝时二十余年,贾谊创议以为天下洽和,当改正朔、服色、制度,定官名,兴礼乐。

文帝初即位,谦让未遑。

夫如贾生之议,文帝时已太平矣。

汉兴二十余年,应孔子之言"必世然后仁"也。

汉一〔世〕之年数已满,太平立矣,贾生知之。

况至今且三百年,谓未太平,误也。

且孔子所谓一世,三十年也;汉家三百岁,十帝耀德,未平,如何?夫文帝之时,固已平矣,历世〔治〕平矣。

至平帝时,前汉已灭,光武中兴,复致太平。

问曰:"文帝有瑞,可名太平,光武无瑞,谓之太平,如何?"曰:夫帝王瑞应,前后不同。

虽无物瑞,百姓宁集,风气调和,是亦瑞也。

何以明之?帝王治平,升封太山,告安也。

秦始皇升封太山,遭雷雨之变,治未平,气未和。

光武皇帝升封,天晏然无云,太平之应也,治平气应。

光武之时,气和人安,物瑞等至,人气已验,论者犹疑。

孝宣皇帝元康二年,凤皇集於太山,后又集於新平。

四年,神雀集於长乐宫,或集於上林,九真献麟。

神雀二年,凤皇、甘露降集京师。

四年,凤皇下杜陵及上林。

五凤三年,帝祭南郊,神光并见,或兴〔於〕谷,烛耀斋宫,十有余〔刻〕。

明年,祭后土,灵光复至,至如南郊之时;甘露、神雀降集延寿万岁宫。

其年三月,鸾凤集长乐宫东门中树上。

甘露元年,黄龙至,见於新丰,醴泉滂流。

彼凤皇虽五六至,或时一鸟而数来,或时异鸟而各至。

麒麟、神雀、黄龙、鸾鸟、甘露、醴泉,祭后土、天地之时,神光灵耀,可谓繁盛累积矣。

孝明时虽无凤皇,亦致〔麒〕麟、甘露、醴泉、神雀、白雉、紫芝、嘉禾,金出鼎见,离木复合。

五帝、三王,经传所载瑞应,莫盛孝明。

如以瑞应效太平,宣、明之年倍五帝、三王也。

夫如是,孝宣、孝明可谓太平矣。

能致太平者,圣人也,世儒何以谓世未有圣人?天之禀气,岂为前世者渥,后世者泊哉!周有三圣,文王、武王、周公并时猥出。

汉亦一代也,何以当少於周?周之圣王,何以当多於汉?汉之高祖、光武,周之文、武也。

文帝、武帝、宣帝、孝明、今上,过周之成、康、宣王。

非以身生汉世,可褒增颂叹,以求媚称也;核事理之情,定说者之实也。

俗好褒远称古,讲瑞〔则〕上世为美,论治则古王为贤,睹奇於今,终不信然。

使尧、舜更生,恐无圣名。

猎者获禽,观者乐猎,不见渔者,心不顾也。

是故观於齐不虞鲁,游於楚不欢宋。

唐、虞、夏、殷同载在二尺四寸,儒者〔抽〕读,朝夕讲习,不见汉书,谓汉劣不若,亦观猎不见渔,游齐、楚不愿宋、鲁也。

使汉有弘文之人,经传汉事,则《尚书》、《春秋》也,儒者宗之,学者习之,将袭旧六为七,今上、上王至高祖皆为圣帝矣。

观杜抚、班固等所上《汉颂》,颂功德符瑞,汪濊深广,滂沛无量,逾唐、虞,入皇域。

三代隘辟,厥深洿沮也。

"殷监不远,在夏后之世。"

且舍唐、虞、夏、殷,近与周家断量功德,实商优劣,周不如汉。

何以验之?周之受命者文、武也,汉则高祖、光武也。

文、武受命之降怪,不及高祖、光武初起之佑;孝宣、〔孝〕明之瑞,美於周之成、康、宣王。

孝宣、孝明符瑞,唐、虞以来,可谓盛矣。

今上即命,奉成持满,四海混一,天下定宁。

物瑞已极,人应〔斯〕隆。

唐世黎民雍熙,今亦天下修仁,岁遭运气,谷颇不登,迥路无绝道之忧,深幽无屯聚之奸。

周家越常献白雉,方今匈奴、善鄯、哀牢贡献牛马。

周时仅治五千里内,汉氏廓土收荒服之外。

牛马珍於白雉,近属不若远物。

古之戎狄,今为中国;古之裸人,今被朝服;古之露首,今冠章甫;古之跣跗,今履〔高〕舄。

以盘石为沃田,以桀暴为良民,夷坎坷为平均,化不宾为齐民,非太平而何?夫实德化则周不能过汉,论符瑞则汉盛於周,度土境则周狭於汉,汉何以不如周?独谓周多圣人,治致太平?儒者称圣泰隆,使圣卓而无迹;称治亦泰盛,使太平绝而无续也。

恢国篇第五十八

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

此言颜渊学於孔子,积累岁月,见道弥深也。

《宣汉》之篇,高汉於周,拟汉过周,论者未极也。

恢而极之,弥见汉奇。

夫经熟讲者,要妙乃见;国极论者,恢奇弥出。

恢论汉国在百代之上,审矣。

何以验之?黄帝有涿鹿之战;尧有丹水之师;舜时有苗不服;夏启有扈叛逆;高宗伐鬼方三年克之。

周成王管、蔡悖乱,周公东征。

前代皆然,汉不闻此。

高祖之时,陈犭希反,彭越叛,治始安也。

孝景之时,吴、楚兴兵,怨晃错也。

匈奴时扰,正朔不及,无荒之地,王功不加兵,今皆内附,贡献牛马。

此则汉之威盛,莫敢犯也。

纣为至恶,天下叛之。

武王举兵,皆愿就战,八百诸侯,不期俱至。

项羽恶微,号而用兵,与高祖俱起,威力轻重,未有所定,则项羽力劲。

折铁难於摧木,高祖诛项羽,折铁;武王伐纣,摧木。

然则汉力胜周多矣。

凡克敌一则易,二则难。

汤、武伐桀、纣,一敌也;高祖诛秦杀项,兼胜二家,力倍汤、武。

武王为殷西伯,臣事於纣,以臣伐〔君〕,夷、齐耻之,扣马而谏,武王不听,不食周粟,饿死首阳。

高祖不为秦臣,光武不仕王莽,诛恶伐无道,无伯夷之讥,可谓顺於周矣。

丘由易以起高,渊洿易以为深。

起於微贱,无所因阶者难;袭爵乘位,尊祖统业者易。

尧以唐侯入嗣帝位,舜以司徒因尧授禅,禹以司空缘功代舜,汤由七十里,文王百里,为西伯,武王袭文王位。

三郊五代之起,皆有因缘,力易为也。

高祖从亭长提三尺剑取天下,光武由白水奋威武,〔帝〕海内,无尺土所因,一位所乘,直奉天命,推自然。

此则起高於渊洿,为深於丘山也。

比方五代,孰者为优?

传书或称武王伐纣,太公《阴谋》,食小儿以丹,令身纯赤,长大,教言殷亡。

殷民见儿身赤,以为天神,及言殷亡,皆谓商灭。

兵至牧野,晨举脂烛,奸谋惑民,权掩不备,周之所讳也,世谓之虚。

汉取天下,无此虚言。

《武成》之篇言,周伐纣,血流浮杵。

以《武成》言之,食儿以丹,晨举脂烛,殆且然矣。

汉伐亡新,光武将五千人,王莽遣二公将〔百〕万人战於昆阳,雷雨晦冥,前后不相见。

汉兵出昆阳城,击二公军,一而当十,二公兵散。

天下以雷雨助汉威敌,孰与举脂烛以人事谲取殷哉?

或云:"武王伐纣,纣赴火死,武王就斩以钺,悬其首於大白之旌。"

齐宣王怜衅钟之牛,睹其色之觳觫也。

楚庄王赦郑伯之罪,见其肉袒而形暴也。

君子恶〔恶〕,不恶其身。

纣尸赴於火中,所见凄怆,非徒色之觳觫,袒之暴形也。

就斩以钺,悬乎其首,何其忍哉!高祖入咸阳,阎乐诛二世,项羽杀子婴,高祖雍容入秦,不戮二尸。

光武入长安,刘圣公已诛王莽,乘兵即害,不刃王莽之死。

夫斩赴火之首,与贳被刃者之身,德虐孰大也?岂以羑里之恨哉?以人君拘人臣,其逆孰与秦夺周国,莽鸩平帝也?邹伯奇论桀、纣之恶不若亡秦,亡秦不若王莽。

然则纣恶微而周诛之痛,秦、莽罪重而汉伐之轻,宽狭谁也?

高祖母妊之时,蛟龙在上,梦与神遇;好酒〔贳〕饮,酒舍负仇,及醉留卧,其上常有神怪;夜行斩蛇,蛇妪悲哭;与吕后俱之田庐,时自隐匿,光气畅见,吕后辄知;始皇望见东南有天子气。

及起,五星聚於东井。

楚望汉军,云气五色。

光武且生,凤皇集於城,嘉禾滋於屋。

皇妣之身,夜半无烛,空中光明。

初者,苏伯阿望舂陵气,郁郁葱葱。

光武起过旧庐,见气憧憧上属於天。

五帝、三王初生始起,不闻此怪。

尧母感於赤龙,及起,不闻奇佑。

禹母吞薏苡,将生,得玄圭;契母咽燕子;汤起白狼衔钩;后稷母履大人之迹;文王起得赤雀;武王得鱼、乌:皆不及汉太平之瑞。

黄帝、尧、舜凤皇一至。

凡诸众瑞,重至者希。

汉文帝黄龙、玉桮。

武帝黄龙、麒麟、连木。

宣帝凤皇五至,麒麟、神雀、甘露、醴泉、黄龙、神光。

平帝白雉、黑雉。

孝明麒麟、神雀、甘露、醴泉、白雉、黑雉、芝草、连木、嘉禾,与宣帝同,奇有神鼎黄金之怪。

一代之瑞,累仍不绝。

此则汉德丰茂,故瑞佑多也。

孝明天崩,今上嗣位,元二之间,嘉德布流。

三年,零陵生芝草五本。

四年,甘露降五县。

五年,芝复生六〔本〕,黄龙见,大小凡八。

前世龙见不双,芝生无二,甘露一降。

而今八龙并出,十一芝累生,甘露流五县。

德惠盛炽,故瑞繁伙也。

自古帝王,孰能致斯?

儒者论曰"王者推行道德,受命於天。"

《论衡》《初〔禀〕》以为王者生禀天命,性命难审,且两论之。

酒食之赐,一则为薄,再则为厚。

如儒者之言,五代皆一受命,唯汉独再,此则天命於汉厚也。

如审《论衡》之言,生禀自然,此亦汉家所禀厚也。

绝而复属,死而复生。

世有死而复生之人,人必谓之神。

汉统绝而复属,江武存亡,可谓优矣。

武王伐纣,庸、蜀之夷佐战牧野。

成王之时,越常献雉,倭人贡畅。

幽、历衰微,戎狄攻周,平王东走,以避其难。

至汉,四夷朝贡。

孝平元始元年,越常重译,献白雉一、黑雉二。

夫以成王之贤,辅以周公,越常献一,平帝得三。

后至四年,金城塞外羌〔豪〕良愿等〔种〕献其鱼盐之地,愿内属汉,遂得西王母石室,因为西海郡。

周时戎狄攻王,至汉内属,献其宝地。

西王母国在绝极之外,而汉属之。

德孰大?壤孰广?

方今哀牢、鄯善、诺降附归德,匈奴时扰,遣将攘讨,获虏生口千万数。

夏禹倮入吴国,太伯采药,断发文身。

唐、虞国界,吴为荒服,越在九夷,罽衣关头,今皆夏服、褒衣、履舄。

巴、蜀、越◆、郁林、日南、辽东、乐浪,周时被发椎髻,今戴皮弁;周时重译,今吟《诗》、《书》。

《春秋》之义,君亲无将,将而必诛。

广陵王荆迷於{薜女}巫,楚王英惑於〔侠〕客,事情列见。

孝明三宥,二王吞药,周诛管、蔡,违斯远矣!楚外家许氏与楚王谋议,孝明曰:"许〔氏〕有属於王,欲王尊贵,人情也。"

圣心原之,不绳於法。

隐强侯传悬书市里,诽谤圣政;今上海〔恩〕,犯夺爵土。

恶其人者,憎其胥余。

立二王之子,安楚、广陵,〔隐〕强弟员嗣祀阴氏。

二王,帝族也,位为王侯,与管、蔡同。

管、蔡灭嗣,二王立后,恩已褒矣。

隐强,异姓也,尊重父祖,复存其祀。

立武庚之义,继禄父之恩,方斯羸矣。

何则?并为帝王,举兵相征,贪天下之大,绝成汤之统,非圣君之义,失承天之意也。

隐强,臣子也。

汉统自在,绝灭阴氏,无损於义,而犹存之,惠滂沛也。

故夫雨露之施,内则注於骨肉,外则布於他施。

唐之晏晏,舜之烝烝,岂能逾此!

欢兜之行,靖言庸回,共工私之,称荐於尧。

三苗巧佞之人,或言有罪之国。

鲧不能治水,知力极尽。

罪皆在身,不加於上,唐、虞放流,死於不毛。

怨恶谋上,怀挟叛逆。

考事失实,误国杀将,罪恶重於四子。

孝明加恩,则论徙边,今上宽惠,还归州里。

开辟以来,因莫斯大。

晏子曰:"钩星在房、心之间,地其动乎!"夫地动天时,非政所致。

皇帝振畏,犹归於治,广征贤良,访求过阙。

高宗之侧身,周成之开匮,《廑力》能逮此。

谷登岁平,庸主因缘以建德政,颠沛危殆,圣哲优者,乃立功化。

是故微病恒医皆巧,笃剧扁鹊乃良。

建初孟年,无妄气至,岁之疾疫也,比旱不雨,牛死民流,可谓剧矣。

皇帝敦德,俊乂在官,第五司空,股肱国维,转谷振赡,民不乏饿,天下慕德,虽危不乱。

民饥於谷,饱於道德,身流在道,心回乡内。

以故道路无盗贼之迹,深幽迥绝无劫夺之奸,以危为宁,以困为通,五帝、三王,孰能堪斯哉?验符篇第五十九

永平十一年,庐江皖侯国际有湖。

皖民小男曰陈爵、陈挺,年皆十岁以上,相与钓於湖涯。

挺先钓,爵后往。

爵问挺曰:"钓宁得乎?"挺曰:"得!。"

爵即归取竿纶,去挺四十步所,见湖涯有酒樽,色正黄,没水中。

爵以为铜也,涉水取之,滑重不能举。

挺望见,号曰:"何取?"爵曰:"是有铜,不能举也。"

挺往助之,涉水未持,樽顿衍更为盟盘,动行入深渊中,复不见。

挺、爵留顾,见如钱等,正黄,数百千〔枚〕,即共掇〔摭〕,各得满手,走归示其家。

爵父国,故免吏,字君贤,惊曰:"安所得此?"爵言其状,君贤曰:"此黄金也!。"

即驰与爵俱往,到金处,水中尚多,贤自涉水掇取。

爵、挺邻伍并闻,俱竟采之,合得十余斤。

贤自言於相,相言太守。

太守遗吏收取,遣门下掾程躬奉献,具言得金状。

诏书曰:"如章则可。 不如章,有正法。"

躬奉诏书,归示太守,太守以下,思省诏书,以为疑隐,言之不实,苟饰美也,即复因却上得黄金实状如前章。

事寝。

十二年,贤等上书曰:"贤等得金湖水中,郡牧献,讫今不得直。"

诏书下庐江,上不畀贤等金直状。

郡上贤等所采金自官湖水,非贤等私渎,故不与直。”

十二年,诏书曰:"视时金价,畀贤等金直。"

汉瑞非一,金出奇怪,故独纪之。

金玉神宝,故出诡异。

金物色先为酒樽,后为盟盘,动行入渊,岂不怪哉?夏之方盛,远方图物,贡金九牧,禹谓之瑞,铸以为鼎。

周之九鼎,远方之金也。

人来贡之,自出於渊者,其实一也。

皆起盛德,为圣王瑞。

金玉之世,故有金玉之应。

文帝之时,玉棒见。

金之与玉,瑞之最也。

金声玉色,人之奇也。

永昌郡中亦有金焉,纤靡大如黍粟,在水涯沙中。

民采得,日重五铢之金,一色正黄。

土生金,土色黄。

汉,土德也,故金化出。

金有三品,黄比见者,黄为瑞也。

圯桥老父遗张良书,化为黄石。

黄石之精,出为符也。

夫石,金之类也,质异色钧,皆土瑞也。

建初三年,零陵泉陵女子傅宁宅,土中忽生芝草五本,长者尺四五寸,短者七八寸,茎叶紫色,盖紫芝也。

太守沈酆遗门下掾衍盛奉献,皇帝悦怿,赐钱衣食。

诏会公卿,郡国上计吏民皆在,以芝告示天下。

天下并闻,吏民欢喜,咸知汉德丰雍,瑞应出也。

四年,甘露下泉陵、零陵、洮阳、始安、冷道五县,榆柏梅李,叶皆洽薄,威委流漉,民嗽吮之,甘如饴蜜。

五年,芝草复生泉陵男子周服宅〔土〕,六本,色状如三年芝,并前凡十一本。

湘水去泉陵城七里,水上聚石曰燕室丘,临水有侠山,其下岩淦,水深不测,二黄龙见,长出十六丈,身大於马,举头顾望,状如图中画龙,燕室丘民皆观见之。

去龙可数十步,又见状如驹马,小大凡六,出水遨戏陵上,盖二龙之子也。

并二龙为八,出移一时乃入。

宣帝时,凤皇下彭城,彭城以闻。

宣帝诏侍中宋翁一。

翁一曰:"凤皇当下京师,集於天子之郊,乃远下彭城,不可收,与无下等。"

宣帝曰:"方今天下合为一家,下彭城与京师等耳,何令可与无下等乎?"令左右通经者论难翁一,翁一穷,免冠叩头谢。

宣帝之时,与今无异。

凤皇之集,黄龙之出,钧也。

彭城、零陵,远近同也。

帝宅长远,四表为界,零陵在内,犹为近矣。

鲁人公孙臣,孝文时言汉土德,其符黄龙当见。

其后,黄龙见於成纪。

成纪之远,犹零陵也。

孝武、孝宣时,黄龙皆出。

黄龙比出,於兹为四。

汉竟土德也。

贾谊创议於文帝之朝云:"汉色当尚黄,数以五为名。"

贾谊,智襄之臣,云色黄数五,土德审矣。

芝生於土,土气和,故芝生土。

土爰稼穑,稼穑作甘,故甘露集。

龙见,往世不双,唯夏盛时,二龙在庭,今龙双出,应夏之数,治谐偶也。

龙出往世,其子希出,今小龙六头,并出遨戏,象干坤六子,嗣后多也。

唐、虞之时,百兽率舞,今亦八龙遨戏良久。

芝草延年,仙者所食,往世生出不过一二,今并前后凡十一本,多获寿考之征,生育松乔之粮也。

甘露之降,往世一所,今流五县,应土之数,德布濩也。

皇瑞比见,其出不空,必有象为,随德是应。

孔子曰:"知者乐,仁者寿。"

皇帝圣人,故芝草寿征生。

黄为土色,位在中央,故轩辕德优,以黄为号。

皇帝宽惠,德侔黄帝,故龙色黄,示德不异。

东方曰仁,龙,东方之兽也,皇帝圣人,故仁瑞见。

仁者,养育之味也,皇帝仁惠爱黎民,故甘露降。

龙,潜藏之物也,阳见於外,皇帝圣明,招拔岩穴也。

瑞出必由嘉士,佑至必依吉人也。

天道自然,厥应偶合。

圣主获瑞,亦出群贤。

君明臣良,庶事以康。

文、武受命,力亦周、邵也。



友情链接: 九五查询  古籍史书  老黄历  
免责说明:本站内容全部由九五查询从互联网搜集编辑整理而成,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冒犯,请联系我们删除。
Copyright © 2025 95cx.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九五查询(95cx.com)鄂ICP备2022010353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