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九五查询
古籍史书
老黄历
免责说明:本站内容全部由九五查询从互联网搜集编辑整理而成,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冒犯,请联系我们删除。
Copyright © 2025 95cx.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九五查询(95cx.com)鄂ICP备2022010353号-6
免责说明:本站内容全部由九五查询从互联网搜集编辑整理而成,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冒犯,请联系我们删除。
Copyright © 2025 95cx.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九五查询(95cx.com)鄂ICP备2022010353号-6
◆进论五首【燕赵论】
昔者三代之法,使天下立学校而教民,行乡射饮酒之礼。
于岁之终,田事既毕,而会其乡党之耆老,设其笾豆酒食之荐,而天子之大夫亲为之行礼。
盖以为田野之民,裸裎其股肱,而劳苦其筋力,长幼亲作,以趋一时之利,习于鄙野之俗,而不知孝悌之节,顽冒无耻,不可告语,而易与为乱。
是以因其休息而教之以礼,使之有所不忘于其心。
故三代之民,虽耕田荷任之贱,其所有为者甚鄙,而其中必有所守,其心甚朴,而亦不至于无知以犯非义。
何者?其上之人不以为鄙而不足教,而其民亦喜于为善也。
至于后世之衰,天下之民,愚者不知君臣父子之义,而天下之风俗日已败乱。
今夫轻扬而剽悍、好利而多变者,吴、楚之俗也;劲勇而沉靖、椎钝而少文者,燕、赵之俗也。
以轻扬剽悍之人,而有好利多变之心,无三代王者之化,宜其起而为乱矣。
若夫北方燕、赵之国,其劲勇沉靖者,可以义动,而椎鲁少文者,可以信结也。
然而燕、赵之间,其民常至于自负其勇以为盗贼,无以异于吴、楚者,何也?其劲勇近于好乱,而其椎钝近于无知。
上失其道,而燕赵之良民,不复见于当世,而其暴戾之夫每每乱天子之治。
仲尼曰:"君子好勇而无义,则为乱;小人好勇而无义,则为盗。"
故古之圣人止乱以义,止盗以义,使天下之人皆知父子君臣之义,而谁与为乱哉?昔者唐室之衰,燕、赵之人,八十年之间,百战以奉贼臣,竭力致死,不顾败亡,以抗天子之兵,而以为忠臣义士之所当然。
当此之时,燕、赵之士,惟无义也,故举其忠诚专一之心,而用之天下之至逆,以拒天下之至顺,而不知其非也。
孟子曰:"无常产而有常心者,惟士为能。 若夫民无常产,因无常心。 苟无常心,放僻邪侈,无不为已。"
故夫燕、赵之地,常苦夫士大夫之寡也。
【蜀论】
匹夫匹妇,天下之所易也;武夫任侠,天下之所畏也。
天下之人,知夫至刚之不可屈,而不知夫至柔之不可犯也。
是以天下之乱,常至于渐深而莫之能止。
盖其所畏者,愈骄而不可制,而其所易者,不得志而思以为乱也。
秦、晋之勇,蜀、汉之怯,怯者重犯禁,而勇者轻为奸,天下之所知也。
当战国之时,秦、晋之兵弯弓而带剑,驰骋上下,咄嗟叱吒,蜀、汉之士所不能当也。
然而天下既安,秦、晋之间,豪民杀人以报仇,椎埋发冢以快其意,而终不敢为大变也。
蜀人畏吏奉法,俯首听命,而其匹夫小人,意有所不适,辄起而従乱。
此其故何也?观其平居无事,盗入其室,惧伤而不敢校,此非有好乱难制之气也。
然其弊常至于大乱而不可救,则亦优柔不决之俗,有以启之耳。
今夫秦、晋之民,倜傥而无所顾,负力而傲其吏。
吏有不善,而不能以有容也,叫号纷詉,奔走告诉,以争毫厘曲直之际,而其甚者,至有怀刃以贼其长吏,以极其忿怒之节,如是而已矣。
故夫秦、晋之俗,有一朝不测之怒,而无终身戚戚不报之怨也。
若夫蜀人,辱之而不能竞,犯之而不能报,循循而无言,忍诟而不骤发也。
至于其心有所不可复忍,然后聚而为群盗,散而为大乱,以发其愤憾不泄之气。
故虽秦、晋之勇,而其为乱也,志近而祸浅;蜀人之怯,而其为变也,怨深而祸大。
此其勇怯之势,必至于此而无足怪也。
是以天下之民,惟无怨于其心,怨而得偿,以快其怒,则其为毒也,犹可以少解。
惟其郁郁而无所泄,则其为志也远,而其毒深,故必有大乱,以发其怒而后息。
古者君子之治天下,强者有所不惮,而弱者有所不侮,盖为是也。
《书》曰:"无虐茕独,而畏高明。"
《诗》曰:"不侮鳏寡,不畏强御。"
此言天下之匹夫匹妇,其力不足以与敌,而其智不足以与辩,胜之不足以为武,而徒使之怨以为乱故也。
嗟夫,安得斯人者,而与之论天下哉!
【北狄论】
北狄之人,其性譬如禽兽,便于射猎,而习于驰骋,生于斥卤之地,长于霜雪之野,饮水食肉,风雨饥渴之所不能困,上下山坂,筋力百倍,轻死而乐战,故常以勇胜中国。
然至于其所以拥护亲戚,休养生息,畜生马,长子孙,安居佚乐,而欲保其首领者,盖无以异于华人也。
而中国之士,常惮其勇,畏避而不敢犯。
毡裘之民,亦以此恐愒中国而夺之利。
此当今之所谓大患也。
昔者汉武之世,匈奴绝和亲,攻当路塞,天下震恐,其后二十年间,汉兵深入,不惮死亡,捐命绝幕之北,以决胜负,而匈奴孕重堕坏,人畜疲敝,不敢言战。
何者?勇士壮马,非中国之所无有,而穷追远逐,虽匈奴之众,亦终有所不安也。
故夫敌国之盛,非邻国之所深忧也。
要在养兵休士而集其勇气,使之不慑而已。
方今天下之势,中国之民,优游缓带,不识兵革之劳,骄奢怠惰,勇气消耗。
而戎狄之赂,又以百万为计,转输天下,甘言厚礼,以满其不足之意。
使天下之士,耳熟所闻,目习所见,以为生民之命,寄于其手,故俯首柔服,莫敢抗拒。
凡中国勇健豪壮之气,索然无复存者矣。
夫战胜之民,勇气百倍;败兵之卒,没世不复。
盖所以战者,气也;所以不战者,气之畜也;战而后守者,气之余也。
古之不战者,养其气而不伤,今之士不战,而气已尽矣。
此天下之所大忧者也。
昔者六国之际,秦人出兵于山东,小战则杀将,大战则割地,兵之所至,天下震栗。
然诸侯犹帅其罢散之兵,合従以击秦,砥砺战士,激发其气。
长平之败,赵卒死者四十万人,廉颇收合余烬,北摧栗腹,西抗秦兵,振刷磨淬,不自屈服。
故其民观其上之所为,日进而不挫,皆自奋怒以争死敌。
其后秦人围赵邯郸,梁王使将军新垣衍如赵,欲遂帝秦,而鲁仲连慷慨发愤,深以为不可。
盖夫天下之士,所为奋不顾身,以抗强虎狼之秦者,为非其君也。
而使诸侯従而帝之,天下尚谁能出身以拒其君哉?故鲁仲连非徒异夫帝秦之虚名,而惜夫天下之势有所不可也。
今尊奉夷狄无知之人,交欢纳币,以为兄弟之国,奉之如骄子,不敢一触其意,此适足以坏天下义士之气,而长夷狄豪横之势耳。
今诚养威而自重,卓然特立,不听夷狄之妄求,以为民望,而全吾中国之气。
如此数十年之间,天下摧折之志复壮,而北狄之勇,非吾之所当畏也。
【西戎论】
戎狄之俗,畏服大种,而轻中国。
戎强则臣狄;狄强则臣戎,戎狄皆弱,而后中国可得而臣;戎狄皆强,而后侵略之患不至于中国。
盖一强而一弱,中国之患也。
彼其弱者,不敢独战,是以争附强国之余威,以趋利于中国,而后无所惧。
强者并将弱国之兵,荡然南下,而无复反顾之忧,然后乃敢专力于中国而不去。
此二者以势相従而不可间,是以中国之士,常不得解甲而息也。
昔者冒顿老上之盛,惟西戎之无强国也,故匈奴之人,得以尽力而苦吾中国。
使西戎有武力战胜之君,则中国之祸,将有所分而不专。
何者?彼畏西戎之乘其后也。
故北狄强,则中国不得不厚西戎之君,而西戎之君,亦将自托于中国。
然而西戎非有强力自负之国,则其势亦将折而入于匈奴。
惟其国大而好勇,其君之意,欲区区自立于一隅,而不畏北狄之众,而后中国可得而用也。
然天下之人,皆以为北方有强悍不屈之匈奴,而又重之以西戎之大国,则中国将不胜其困,此何其不思之甚也!夫戎狄之人,惟其愚陋而多怨,是故可与共忧也;惟其强狠而好胜,是故可以激而壮也。
使之自相攻击,而不能相下,则其势必走于中国。
中国因而收之,而其不服者,乃可图也。
然天下之议,又将以为戎狄之俗,不喜自相攻斗,而喜击中国之众,此其势固不可得而合也。
盖亦以为不然。
夫四夷之所以喜攻中国者,为夫吾兵之不能苦战,而金玉锦绣之所交会也。
今使吾兵精而食足,据险阻,明烽燧,吏士练习而不敢懈,彼虽壮骑,无所施设,则其利不在于攻中国。
坚坐而相守,不出十年,彼外无所掠虏,将不忍而热中,将反而求以相诟,以为起兵之名。
彼兵交于匈奴而怨结于中国,则何以自固。
故中国举而收之,必将得其欢心。
然天下之心,常畏其强而莫或收之,而使为北狄之用,此何其不识戎狄之情也!
【西南夷论】
古者九夷八蛮,无大君长,纷纷籍籍,不相统制。
惟北狄之种,常为大国,以抗中夏。
然蛮夷之俗,种姓分别,千人为部,百家为党,见利则聚,轻合易散,族类不一,其心终莫相爱,故其兵利于疾战,而不利于迟久。
北狄之人,绵地千里,控弦百万,侯王君长通为一家,人畜富庶,蔓延山谷之间,其心常有所爱重而不忍去,故其兵利于迟久,而不利于疾战。
此二者其大小之势,各有所便,宜乎中国之所以待之者,各有道也。
今夫北狄之人,伏于阴山之下,养兵休士,久居而不战,此其志岂尝须臾忘中国也?然其心以为,战而胜人,犹不若不战而屈人之兵。
战而不胜,民之死者未可知也。
故常大言虚喝而不进,以谋敝中国。
盖其所爱者愈大,故其谋之愈深,而发之愈缓,以求其不失也。
若夫西戎、南蛮、西南夷之民,悉其众庶,尚不能当狄人之半,而其酋豪,每每为乱不能自禁,此诚无爱于其心,而侥幸于一战,以用其乌合之众而已。
故夫蛮夷之人,扰边求利,其中非有大志者,其类皆可以谋来也。
愚尝观于西南徼外,以临蛮夷之众,求其所以为变之始,而遂至于攻城郭,杀人民,纵横放肆而不可救者,其积之莫不有渐也。
夫蛮夷之民,宁绝而不之通。
今边鄙之上,利其货财而纳之于市,使边民凌侮欺谩而夺其利,长吏又以为扰民而不之禁。
穷恚无聊,莫可告诉,故其势必至于解仇结盟,攻剽蹂践,残之于锋镝之间,而后其志得伸也。
嗟夫!为吏如此,亦见其不知本矣。
通关市,我吏民待之如中国之人,彼尚谁所激怒而为此哉?然事不患乎不知,而患乎人之不能用。
昔班超处西域数十年,西破龟兹,北伏匈奴。
及将东归,或以为必有奇谋,乃就问其计。
然其言止曰:"察见渊中鱼不详,屯戍之士皆非忠臣孝子,不可尽绳以法。"
当是时,莫不皆笑,以为不足用。
然及西域之乱,终亦以此故。
夫谋非必奇而后可用,而在乎当否而已。
古者四夷皆置校尉,而益州有蛮夷骑都尉以治其事。
使其强者不能内侵,而弱者不为中国之所侮,盖为是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