栾城集 栾城集卷二十五

  1. 九五查询
  2. 古籍查询
  3. 栾城集
《栾城集》 栾城集卷二十五 苏辙

栾城集卷二十五◆墓表铭四首【伯父墓表】

苏氏自唐始家于眉,阅五季皆不出仕。

盖非独苏氏也,凡眉之士大夫,修身于家,为政于乡,皆莫肯仕者。

天禧中,孙君堪始以进士举,未显而亡,士犹安其故,莫利进取。

公于是时独勤奋问学,既冠,中进士乙科。

及其为吏,能据法以左右民,所至号称循良。

一乡之人欣而慕之,学者自是相继辈出。

至于今,仕者常数十百人,处者常千数百人,皆以公为称首。

公讳涣,始字公群,晚字文父。

曾大父讳祜,妣李氏。

大父讳杲,妣宋氏。

考讳序,以公登朝,授大理评事,累赠尚书职方员外郎。

妣史氏,追封仙游、蓬莱县太君。

公少颖悟,职方君自总以家事,使公得笃志于学,其勤至手书司马氏《史记》、班氏《汉书》。

公虽少年,而所与交游,皆一时长老,文词与之相上下。

天圣元年,始就乡试,通判州事蒋公堂就阅所为文,叹其工,曰:"子第一人矣。"

公曰:"有父兄在,杨异、宋辅与吾游,不愿先之。"

蒋公益以此贤公曰:"以子为第三人,以成子美名。"

明年登科,乡人皆喜之,迓者百里不绝。

为凤翔宝鸡主簿,以能选开宝监,未几,移凤州司法。

王蒙正为凤州,以章献太后姻家,怙势骄横。

知公之贤,屈意礼之,以郡委公。

公虽以职事之,而鄙其为人。

蒙正尝荐公于朝,复以书抵要官,论公可用。

公喻郡邸吏,屏其奏而藏其私书。

未几,蒙正败,士以此多公。

罢为永康录事参军,岁饥,掌发廪粟,民称其均。

以太夫人忧去官。

起为开封士曹。

雍丘民有狱死者,县畏罪,以疾告。

府遣吏治之,阅数人不能究。

及公往,遂直其冤。

夏人犯边,府当市民马以益骑士,尹以诿公,马尽得而民不扰。

以荐知鄢陵。

始至,散蚕盐,吏不敢为奸,遂得其民。

岁大荒,贼盗蜂起剽略,父老惊怖,相率请公自救,公慰谕遣之,而阴督吏士,数日尽获。

有兄杀弟而取其衣者,弟偶不死,与父皆诉之。

捕得,公闵其穷而为奸,问之曰:"汝杀而弟,知其不死而舍之者何?"兄喻公意,曰:"弟死复生,适有见者,不敢再也。"

由此得不死,父子皆感泣。

及公去,负任従之数千里。

通判阆州,州苦衙前法坏,争者日至。

公为立规约,讼遂止。

虽为政极宽,而用法必当,吏民畏而安之。

阆人鲜于侁,少而好学笃行,公礼之甚厚,以备乡举,侁以获仕进。

其始为吏,公复以循吏许之,侁仕至谏议大夫,号为名臣。

职方君自眉视公治,喜其能,留数月而归。

会金、洋兵乱,阆人恟惧。

时方阙守,公领州事,阴为之备,而时率寮吏,登城纵酒,民遂以安。

乱兵适亦败散,不及境。

还朝,监裁造务。

未几,而职方君没,葬逾月,芝生于墓木,乡人异焉。

服除,选知祥符。

祥符多富贵家,公均其繇赋而平其争讼,民便安之。

乡书手张宗久为奸利,畏公,托疾满百日去,而引其子为代。

公曰:"书手法用三等人,汝等第二,不可。"

宗素事权贵,诉于府。

府为符县,公杖之。

已而中贵人至府,传上旨,以宗为书手,公据法不奉诏。

复一中贵人至曰:"必于法外与之。"

公谓尹李绚曰:"一匹夫能乱法如此,府亦不可为矣,公何不以县不可故争之?"绚愧公言,明日入言之。

上曰:"此非吾意。 谁为祥符令者?"绚以公对,上称善,命内侍省推之。

盖宗以赂请于温成之族,不复穷治,杖矫命者,逐之,一府皆震。

包孝肃公拯见公,叹曰:"君以一县令能此,贤于言事官远矣!"公尝出,见一妇人敝衣负米,顾曰:"此苏士曹也。"

公怪,使人问之,曰:"嘻!我廖户曹女,流落为人婢。"

因泣下,公恻然,访其主,以钱赎之,迎置县空屋中,择妇人谨厚者视之。

廖君昔与公同为府中掾,公帅寮旧嫁之。

罢知衡州,耒阳民为盗所杀,而盗不获。

尉执一人指为盗,公察而疑之,问尉所従得,曰:"弓手见血衣草中,呼其侪视之,得其居人以献。"

公曰:"弓手见血衣,当自取之以为功,尚何待他人,必此为奸。"

讯之而伏。

他日果得真盗,衡人以公为神。

还知涟水军,未行,会枢密副使孙公抃\荐公,擢提点利州路刑狱。

尝行部至阆中,民观者如堵墙,其童子皆相率环公,挥之不去。

公谓之曰:"吾去此二十年矣,尔何自识予?"皆对曰:"闻父祖道公为政,家有公像,祝公复来,故尔。"

公笑曰:"何至是。"

公至逾年,劾城固县令一人妄杀人者,一道震恐,遂以无事。

嘉祐七年八月乙亥,无疾暴卒。

吏民哭者皆失声,阆人闻之,罢市,相率为佛事市中以报。

享年六十有二,官都郎中,阶朝奉郎,勋上轻车都尉。

后以二子登朝,累赠太中大夫。

夫人杨氏,累封王城、同安县君,公没之明年六月庚辰卒。

治平二年二月戊申,合葬于眉山永寿乡高迁里。

生子三人:不欺,太子中舍,监成都粮料;不疑,承议郎,通判嘉州,公既没,相继而亡;季曰不危,家居不求禄仕。

女四人:长适进士杨荐,次适进士王东美,次适遂州节度推官任更,季适宣德郎柳子文。

孙男十二人:千乘、千运、千之、千能、千里、千秋、千经、千杰、千寻、千亿、时、晖。

女子十人。

曾孙男女十二人。

公忠信孝友,恭俭正直出于天性,好读书,老而不衰。

平居不治产业,既没,无以葬。

善为诗,得千余篇,题其编曰《南麾退翁》。

杂文、书启、章奏若干卷。

记平生所莅岁月爵士一卷,曰《苏氏怀章记》。

其为吏,长于律令,而以仁爱为主,故所至必治,一时称为吏师。

公没二十七年,不危状公遗事,以授公之従子辙曰:"先君既没,而二兄不淑,惟小子仅存,不时记录,久益散灭,则不孝大矣。"

辙生九年,始识公于乡。

其后见公于杞,闻公之言,记公之遗烈,仅识其一二,谨拜手稽首书于墓之碑曰:辙幼与兄轼皆侍伯父,闻其言曰:"予少而读书,师不烦。 少长为文,日有程,不中程不止。 出游于涂,行中规矩。 入居室,无惰容。 非独吾尔也,凡与吾游者举然。 不然,辄为乡所摈曰:‘是何名为儒?’故当是时,学者虽寡,而不闻有过行。 自吾之东,今将三十年,归视吾里,弦歌之声相闻,儒服者于他州为多,善矣。 尔曹才不逮人,姑亦师吾之寡过焉可也。"

皆再拜曰:"谨受教。"

及长,观公行事循循若无所为,动以律令为师,而见义辄发,未尝处人后。

政事审可为者,力为之不疑。

郑子产有言:"政如农功,日夜思之。 行无越思,如农之有畔。"

公为政近之,故其所至必有功,其去必见思。

自诸父没,后生不闻老成之言,无所师法,而流于俗。

辙惧子弟之日怠也,故记其所闻以警焉。

元祐三年岁次戊辰十二月朔日癸酉,従子朝奉郎、试尚书户部侍郎、上骑都尉、赐紫金鱼袋辙表。

【欧阳文忠公夫人薛氏墓志铭】

欧阳文忠公夫人薛氏,资政殿学士、尚书户部侍郎简肃公讳奎之女也。

简肃公事真宗朝,所至以才名称。

晚事仁宗,为参知政事。

章献太后临朝,公刚毅守节,事不苟随。

朝廷赖之,天下至今称焉。

文忠公以文章名当世,其风节尤峻。

蚤岁以言事不合,流落于外。

仁宗亮其忠,晚用之,亦参知政事。

仁宗、英宗之际,其所以绥靖朝廷者,与丞相忠献韩公相为表里,盖二公之功名,士大夫举知之。

夫人简肃公之第四女,母曰金城太夫人,亦贤妇人也。

夫人高明清正而敏于事,有父母之风。

及归于欧阳氏,治其家事。

文忠所以得尽力于朝而不恤其私者,夫人之力也,而世莫知之。

初,简肃见文忠公,愿以夫人归焉,未及而薨。

及文忠公贬夷陵令,金城以简肃之志,嫁夫人于许州。

不数日,従公南迁。

姑韩国太夫人,性刚严好礼。

夫人生于富贵,方年二十,従公涉江湖,行万里,居小邑,安于穷陋,未尝有不足之色。

事韩国时,其起居饮食,寒温节度,未尝少失其意,虽寒乡小家女,有不能也。

夫人幼随金城朝于禁中,面赐冠帔。

及文忠为枢密副使,夫人入谢,慈圣光献太后一见识之曰:"夫人薛家女邪?"夫人进对明辩。

自是每入辄被顾问,遇事阴有所补。

尝待班于廊下,内臣有乘间语及时事者,意欲达之文忠,夫人正色拒之曰:"此朝廷事,妇人何预焉!且公未尝以国事语妻子也。"

文忠归老颍上,慈圣尝幸集禧,过其旧庐,使人访问夫人。

其后姻家有入禁中者,慈圣犹使传旨问劳。

文忠既薨,夫人不御珠翠罗纨,服布素者十七年。

文忠平生不事家产,事决于夫人,率皆有法。

従文忠起艰难,历侍従,登二府,既薨,盛衰之变备矣,而其出入丰约,皆有常度。

以韩国治家之法戒其诸妇,以文忠行己大节厉其诸子,而不责以富贵。

平居造次必以礼,辞气容止,虽温而庄,未尝疾言厉色。

而整衣冠,正颜色,虽寒暑疾病,不改其度。

将终,疾革,言语如平日。

见诸子号泣,曰:"吾年至此,死其常也。 此尔等忧,岂复预吾事邪?"其天性安于礼法,恬于祸福如此。

享年七十有三。

元祐四年八月戊午,终于京师。

十一月甲申,祔于文忠之茔。

夫人始以文忠贵封寿安县君,八迁为仁寿郡夫人,复以其子三迁封安康郡太夫人。

子男八人:发,故承议郎,少府监丞;奕,故光禄寺丞,监陈州粮料院;棐,朝散郎,尚书职方员外郎,充集贤校理;辩,宣德郎,监澶州、河北酒税。

其四人皆未名而卒。

女三人,皆未及嫁而卒。

孙男六人:愻,陕州司户参军;宪,新授滑州韦城县主薄;恕,雄州防御推官,监西京左藏库;愬、愿、懋,并假承务郎。

孙女七人:长适权忠武军节度判官苏京;次适承事郎元耆弼;次适许州长社县主簿范祖朴;次适承奉郎王微;次适承务郎王景文;次许嫁承务郎苏迨;次尚幼。

适范、王氏三人皆早卒。

曾孙二人:延世、奉世。

若薛氏、欧阳氏世家,既具于简肃、文忠之志。

辙少获知于文忠公,出入门下,与其诸子游,知夫人平生为详,而子棐复以状求铭。

铭曰:简肃之肃,夫人实承之。

文忠之忠,夫人实成之。

既成其夫,亦遗其子。

白发素襦,动不忘礼。

贫富之交,生死之间。

有以壮夫,而莫克安。

夫人居之,不慑不疑。

问谁使然,简肃之遗。

有立于朝,文忠子孙。

岂独文忠,夫人与存。

【全禅师塔铭】

黄蘖断际禅师之后十有九世曰道全禅师,洛阳王氏子也。

生而不食荤血,父母异之,使事其舅广爱演师。

十有九年而得度,二十年而受具。

游彭城,历寿春,受华严清凉说于诚法师,朝授师说,夕能为其徒讲。

彭城有隐士董君,识师非凡人也,劝游南方,问无上道,师乃弃其旧学,渡江而南。

始従甘露禅师,茫无所见;复従栖贤秀禅师。

秀勇于诲人,示以道机。

迷闷不能入,深自悔咎,至啖恶食、饮恶水以自砺。

凡七年,道不见。

舍秀游高安,事洞山文禅师,五年而悟,告文曰:"吾一槌打透无底藏,一切珍宝皆吾有也。"

文喜曰:"汝得之矣!"自是言语偈颂,发如涌泉,不学而得。

高安太守请师住石台清凉。

已而,従居黄蘖。

师为人直而淳信,不饰外事。

元丰三年,眉山苏辙以罪谪高安,师一见曰:"君静而惠,可以学道。"

辙以事不能入山,师每来见,辄语终日不去。

六年,师得疾甚苦,従医于市,见我语不离道,曰:"吾病宿业也,殆不复起矣。 君无忘道,异时见我,无相忘也。"

既而病良愈,还居山中。

七年,辙蒙恩移绩溪令。

十一月,将西行,意师必来别我,师遂以病不出。

十二月乙丑,升堂与其众诀,归而趺坐欲化,众强之卧,遂卧不动,不复饮食,明日丙寅而寂。

体暖香软,凡十五日而荼毗,得舍利光洁无数,享年四十九,腊三十。

明年三月十三日,其徒葬之断际塔之右。

其友人聪禅师与其徒思聪,皆以书来绩溪,曰:"师逝矣。 君知之者,以舍利为信。 请为铭其塔,而刻诸石。"

为之铭曰:伟哉菩提心,一切皆具足。

云何有不见,迷闷至狂惑。

譬如衣中珠,一见不复失。

假令随涂泥,以至大火坑。

珠性常湛然,不应作异想。

全师大乘师,晚悟最上乘。

身病心不病,身灭心不灭。

西域师子师,中国惠可师。

皆不免厄死,而况其余人。

疾病不能入,刀兵不能攻。

非彼有不能,乃我未常受。

我今为师说,智者不当疑。

【闲禅师碑】

闲禅师者,临济玄公九世法孙,而黄龙南老嫡嗣也。

南老以道化江西,其徒常数百人,而师为高第。

南每叹曰:"祖师之道,不坠于地,必斯人是赖。"

南虽在世,而学者归之已如云矣。

南既寂,一时尊宿无有居其右者。

熙宁年,庐陵太守张公鉴请居隆庆。

未期年,钟陵太守王公韶请居龙泉。

不逾年,以病求去。

庐陵人闻其舍龙泉也,舟载而归,居隆庆之西堂,事之愈笃。

居二年,元丰四年三月十三日,浴讫,趺坐,以偈告众,以将入灭,遂泊然而化。

既化,神色不变,须发剃而复出。

庐陵守与其人来观者如堵,皆愿留事真相。

长老利俨禀师遗言,阇维之。

薪尽火灭,全身不散,以油沃薪益之,乃化。

是日,云起风作,飞瓦折木,烟气所至,东西南北四十里,凡草木沙砾之间,皆得舍利如金色,碎之如金沙。

居士长者购以金钱,细民拾而鬻之,数日不绝。

计其所获,几至数斛。

师法名庆闲,福州古田卓氏子也。

母梦胡僧授以明珠,得而吞之,觉而有孕。

及生,白光照室。

幼不近酒肉。

年十一,事建州升山资庆长老德圆。

十七削发受具。

二十辞师远游。

及其终也,年五十三,腊三十六。

余未尝识师。

元丰七年,过庐山开先,见瑛禅师,言及师事。

且曰:"瑛少尝问道于闲师,愿为文刻石,传示久远。"

余许之。

明年,遣其徒请于绩溪。

余有善知识,本出于南老,将问之,益信而作。

五月辛亥,得疾,寒热。

癸丑,益甚,余正卧念曰:"四大本空,五蕴非有,今我此疾,何自而至?"少顷即睡,梦有告者曰:"如闲师复何疑耶?疑即病矣。"

余闻之矍然,即于梦中作数百言,词甚隽伟,觉而忘之,病亦稍愈。

乃为之碑,而系之以偈曰:一切诸如来,惟于一性通。

具足大神力,或坐微尘里。

而转大法轮,或于一毛端。

普见宝王刹,或于见在土。

遍见一切土,彼此无坏相。

或于见在土,直上忉利宫。

人天相还往,而无有难相。

或令土石沙,皆化为黄金,一切皆得取。

或令江河海,皆化为酥酪,一切皆得食。

或近取一劫,而演为十劫。

或远取百劫,而促为一劫。

一切无碍法,河沙不可拟。

闲师得正眼,久为僧中王。

及其灭度时,广作诸法事。

颜色不动摇,爪发日滋长。

薪尽火亦灭,凝然不解散。

益薪助以油,尔乃就变灭。

是时人天哀,大风吹阴云,发瓦折大木。

烟气所及处,皆得大舍利,圆明如宝珠。

精色如真金,其数千万亿。

是事大希有,闻者以为疑。

我昔忝闻道,亦不免斯惑。

病中梦诃者,闲师事何疑。

有疑即是病,不当作是见。

梦中悔谢客,口作数百言。

曾不以意作,已觉不能记。

稽道三界尊,闲师不止此。

悯世狭劣故,聊示其小者。

复以告瑛师,刻石示学人。

◆传二首【孟德传"附子瞻题语"】

孟德者,神勇之退卒也。

少而好山林,既为兵,不获如志。

嘉祐中,戍秦州。

秦中多名山。

德出其妻,以其子与人,而逃至华山下。

以其衣易一刀十饼,携以入山,自念:"吾禁军也。 今至此,擒亦死,无食亦死,遇虎狼毒蛇亦死。 此三死者,吾不复恤矣。"

惟山之深者往焉,食其饼既尽,取草根木实食之。

一日十病十愈,吐利胀懑,无所不至,既数月,安之如食五谷,以此入山二年而不饥。

然遇猛兽者数矣,亦辄不死。

德之言曰:"凡猛兽类能识人气,未至百步,辄伏而号,其声震山谷。 德以不顾死,未尝为动,须臾,奋跃如将搏焉,不至十数步,则止而坐,逡巡弭耳而去,试之前后如一。"

后至商州,不知其商州也,为候者所执,德自分死矣。

知商州宋孝孙谓之曰:"吾视汝非恶人也,类有道者。"

德具道本末,乃使为自告者,置之秦州。

张公安道适知秦州,德称病,得除兵籍为民。

至今往来诸山中,亦无他异能。

夫孟德可谓有道者也。

世之君子皆有所顾,故有所慕,有所畏。

慕与畏交于胸中,未必用也,而其色见于面颜,人望而知之。

故弱者见侮,强者见笑,未有特立于世者也。

今孟德其中无所顾,其浩然之气,发越于外,不自见而物见之矣。

推此道也,虽列于天地可也,曾何猛兽之足道哉!〈子由书孟德事见寄,余既闻而异之,以为虎畏不惧己者,其理似可信,然世未有见虎而不惧者。

则斯言之有无,终无所试之。

然曩余闻忠、万、云安多虎,有妇人置二小儿沙上而浣衣于水上者。

有虎自山上驰下,妇人仓惶沉水避之,二小儿戏沙上自若。

虎熟视久之,至以首抵触,庶几其一惧,而儿痴,竟不知怪。

意虎之食人必先被之以威,而不惧之人威无所施欤?世言虎不食醉人,必坐守之,以俟其醒。

非俟其醒,俟其惧也。

有人夜自外归,见有物蹲其门,以为猪狗类也,以杖击之,即逸去。

至山下月明处,则虎也。

是人非有以胜虎,其气已盖之矣。

使人之不惧,皆如婴儿、醉人,与其未及知之时,则虎不敢食,无足怪者。

故书其末,以信子由之说。

子瞻题。

〉【丐者赵生传】

高安丐者赵生,敝衣蓬发,未尝沐洗,好饮酒,醉辄殴詈其市人。

虽有好事时召与语,生亦慢骂,斥其过恶。

故高安之人皆谓之狂人,不敢近也。

然其与人遇,虽未尝识,皆能道其宿疾与其平生善恶。

以此,或曰:"此非有道者耶?"元丰三年,予谪居高安,时见之于途,亦畏其狂,不敢问。

是岁岁莫,生来见予。

予诘之曰:"生未尝求人,今谒我,何也?"生曰:"吾意欲见君耳。"

既而曰:"吾知君好道而不得要,阳不降,阴不升,故肉多而浮,面赤而疮。 吾将教君挽水以溉百骸,经旬诸疾可去,经岁不怠,虽度世可也。"

予用其说,信然。

惟怠不能久,故不能究其妙。

生尝告予:"吾将与君夜宿于此。"

予许之。

既而不至,问其故,曰:"吾将与君游于他所,度君不能无惊,惊或伤神,故不敢。"

予曰:"生游何至?"曰:"吾常至太山下,所见与世说地狱同,君若见此,归当不愿仕矣。"

予曰:"何故?"生曰:"彼多僧与官吏。 僧逾分,吏暴物故耳。"

予曰:"生能至彼,彼人亦知相敬耶?"生曰:"不然,吾则见彼,彼不吾见也。"

因叹曰:"此亦邪术,非正道也。 君能自养使气与性俱全,则出入之际,将不学而能,然后为正也。"

予曰:"养气请従生说为之,至于养性奈何?"生不答。

一日遽问曰:"君亦尝梦乎?"予曰:"然。"

"亦尝梦先公乎?"予曰:"然。"

"方其梦也,亦有存没忧乐之知乎?"予曰:"是不可常也。"

生笑曰:"尝问我养性,今有梦觉之异,则性不全矣。"

予矍然异其言。

自此知生非特挟术,亦知道者也。

生两目皆翳,视物不明。

然时能脱翳见瞳子,碧色。

自脐以上,骨如龟壳,自心以下,骨如锋刃。

两骨相值,其间不合如指。

尝自言生于甲寅,今一百二十七年矣。

家本代州,名吉。

事五台僧,不能终,弃之,游四方。

少年无行,所为多不法,与扬州蒋君俱学。

蒋恶之,以药毒其目,遂翳。

然生亦非蒋不循理,槁死无能为也。

是时予兄子瞻谪居黄州,求书而往,一见,喜子瞻之乐易,留半岁不去。

及子瞻北归,従之兴国,知军杨绘见而留之。

生喜禽鸟六畜,常以一物自随,寝食与之同。

居兴国,畜骏骡,为骡所伤而死,绘具棺葬之。

元祐元年,予与子瞻皆召还京师,蜀僧有法震者来见,曰:"震溯江将谒公黄州,至云安逆旅,见一丐者曰:‘吾姓赵,顷于黄州识苏公,为我谢之。 ’"予惊问其状,良是。

时知兴国军朱彦博之子在坐,归告其父,发其葬,空无所有,惟一杖及两胫在。

予闻有道者恶人知之,多以恶言秽行自晦,然亦不能尽掩,故德顺时见于外。

今余观赵生,鄙拙忿隘,非专自晦者也。

而其言时有合于道,盖于道无见,则术不能神,术虽已至,而道未全尽。

虽能久生变化,亦未可以语古之真人也。

道书:尸假之下者留脚一骨。

生岂假者耶?

◆叙三首【类篇叙范景仁侍读托撰】

虽有天下甚多之物,苟有以待之,无不各获其处也。

多而至于失其处者,非多罪也。

无以待之,则十百而乱;有以待之,则千万若一。

今夫字书之于天下,可以为多矣。

然而従其有声也,而待之以《集韵》,天下之字,以声相従者,无不得也;従其有形也,而待之以《类篇》,天下之字,以形相従者,无不得也。

既已尽之以其声矣,而又究之以其形,而字书之变曲尽。

盖天圣中,诸儒始受诏为《集韵》,书成以为有形存而声亡者,未可以责得于《集韵》也。

于是又诏为《类篇》。

凡受诏若干年而后成。

夫天下之物,其多而至比于字书者,未始有也。

然而多不获其处,岂其无以待之。

昔周公之为政,登龟取鼋、攻枭去蛙之说无不备具,而孔子之论礼至于千万而一有者,皆预为之说。

夫此将以应天下之无穷,故待天下之物,使皆有处,如待字书,则物无足治者。

凡为《类篇》,以《说文》为本,而其例有八:一曰,"{规子"、"槻"同部,而"呐"、"冏"异部,凡同意而异形者,皆两见也;二曰,"天",一在"年",一在"真",凡同意而异声者,皆一见也;三曰,"叟"之在草,"{人毛"之在"於",凡古意之不可知者,皆従其故也;四曰,"雰",古乞类也,而今附"雨","”,古口类也,而今附“音",凡变古而有异义者,皆従今也;五曰,"壶"之在"口","无"之在"林",凡变古而失其真者,皆従古也;六曰,"{一先"之附"天","{一生"之附"人",凡字之后出而无据者,皆不得特见也;七曰,"王"之为"玉","朋"之为"朋",凡字之失故而遂然者,皆明其由也;八曰,"邑"之加"邑","白"之加"◆",凡《集韵》之所遗者,皆载于今书也。

推此八者,以求其详,可得而见也。

凡十四篇,目录一篇,文若干。

【古今家诫叙】

老子曰:"慈故能勇,俭故能广。"

或曰:"慈则安能勇?"曰:"父母之于子也,爱之深,故其为之虑事也精。 以深爱而行精虑,故其为之避害也速而就利也果,此慈之所以能勇也。 非父母之贤于人,势有所必至矣。"

辙少而读书,见父母之戒其子者,谆谆乎惟恐其不尽也,恻恻乎惟恐其不入也,曰:"呜呼!此父母之心也哉!"师之于弟子也,为之规矩以授之,贤者引之,不贤者不强也。

君之于臣也,为之号令以戒之,能者予之,不能者不取也。

臣之于君也,可则谏,否则去。

子之于父也,以几谏不敢显,皆有礼存焉。

父母则不然,子虽不肖,岂有弃子者哉!是以尽其有以告之,无憾而后止。

《诗》曰:"泂酌彼行潦,挹彼注兹,可以饙饎。 岂弟君子,民之父母。"

夫虽行潦之陋,而无所弃,犹父母之无弃子也。

故父母之于子,人伦之极也。

虽其不贤,及其为子言也必忠且尽,而况其贤者乎?太常少卿长沙孙公影修,少孤而教于母。

母贤,能就其业,既老而念母之心不忘,为《贤母录》,以致其意。

既集《古今家诫》,得四十九人以示辙,曰:"古有为是书者,而其文不完。 吾病焉,是以为此合众父母之心,以遗天下之人,庶几有益乎?"辙读之而叹曰:"虽有悍子,忿斗于市莫之能止也,闻父之声则敛手而退,市人过之者亦莫不泣也。 慈孝之心,人皆有之,特患无以发之耳。 今是书也,要将以发之欤?虽广之天下可也。 自周公以来至于今,父戒四十五,母戒四。 公又将益广之,未止也。"

元丰二年四月三日,眉阳苏辙叙。

【洞山文长老语录】

叙水流于地,发为草木,咸酸甘苦皆水也。

火传于薪,化为饮食、饭饼、羹胾,皆火也。

心藏于人,见于百骸,视听言动皆心也。

古之达人,推而通之,大而天地山河,细而秋毫微尘,此心无所不在,无所不见。

是以小中见大,大中见小,一为千万,千万为一,皆心法尔。

然而非有所造也,故其指心法以示人也,有以光明相好化人,有以饮食卧具衣服,有以园林台观虚空,有以寂嘿无说无示,盖事无非法者。

然有闻思修法门,众生由之以入,如大衢路,既径且易。

自达摩西来,诸祖相承,皆因言以晓人,心地既明,出语皆法。

譬如古木,生气条达,花叶无数,颠倒向背,穠纤长短,无一不可。

譬如大海,湿性融溢,随风舒卷,波涛流转,充遍洲浦,无一不到。

观者眩曜,莫测其故,然至于循流返源,识其终始,可以拊手而笑。

有克文禅师,幼治儒业,弱冠出家求道,得法于黄龙南公,说法于高安诸山。

晚居洞山,实继悟本,辩博无碍,徒众自远而至。

元丰三年,予以罪来南,一见如旧相识。

既而其徒以语录相示,读之纵横放肆,为之茫然自失。

盖余虽不能诘,然知其为证正法眼藏,得游戏三昧者也。

故题其篇首。



友情链接: 九五查询  古籍史书  老黄历  
免责说明:本站内容全部由九五查询从互联网搜集编辑整理而成,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冒犯,请联系我们删除。
Copyright © 2025 95cx.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九五查询(95cx.com)鄂ICP备2022010353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