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记正义 卷五十一 孔子闲居第二十九

  1. 九五查询
  2. 古籍查询
  3. 礼记正义
《礼记正义》 卷五十一 孔子闲居第二十九 郑玄、孔颖达

陆曰:"闲音闲。 郑云:‘名《孔子闲居》者,善其倦而不亵,犹使一子侍,为之说《诗》。 著其氏,言可法也。 退燕避人曰闲居。 ’"

[疏]正义曰:案郑《目录》云:"名曰《孔子闲居》者,善其无倦而不亵,犹使一弟子侍,为之说《诗》。 著其氏,言可法也。 退燕避人曰闲居。 此於《别录》属《通论》。"

孔子闲居,子夏侍。

子夏曰:"敢问《诗》云:‘凯弟君子,民之父母。 ’何如斯可谓民之父母矣?"凯弟,乐易也。

○凯,本又作"恺",又作"岂",丘在反,注同。

弟,本又作"悌",徒礼反,注同。

乐音洛。

易,以豉反。

孔子曰:"夫民之父母乎,必达於礼乐之原,以致五至而行三无,以横於天下。 ‘四方’有败,必先知之,此之谓‘民之父母矣’。"

原,犹举也。

横,充也。

败,谓祸烖也。

○烖音灾。

[疏]正义曰:但此篇子夏之问,大略有二,从此至"施于孙子",问"民之父母"之事;自"三王之德,参於天地"以下,问三王之德何以参於天地以终篇末。

但上节问民之父母,"以致五至而行三无",子夏覆五至三无之事。

今各随文解之。

○"《诗》云凯弟君子,民之父母"者,此《诗·大雅·泂酌》之篇,美成王之德。

凯,乐也。

弟,易也。

谓成王行此乐易之德,为民之父母。

"何如斯可谓民之父母矣"者,子夏举此《诗》义而问夫子,欲为何事,得为民之父母。

○"四方有败,必先知之"者,以圣人行五至三无,通幽达微,无所不悉,观其萌兆,观微知著。

若见其积恶,必知久有祸灾,故云"四方有败,必先知之"。

若"为民父母"者,当须豫知祸害,使民免离於祸,故为"民之父母"。

然四方有福,亦先知之,必云"四方有败"者,此主为民除害为本,故举"败"言之。

子夏曰:"‘民之父母’,既得而闻之矣,敢问何谓‘五至’?"孔子曰:"志之所至,诗亦至焉。 诗之所至,礼亦至焉。 礼之所至,乐亦至焉。 乐之所至,哀亦至焉。 哀乐相生。 是故正明目而视之,不可得而见也。 倾耳而听之,不可得而闻也。 志气塞乎天地,此之谓‘五至’。"

凡言"至"者,至於民也。

志,谓恩意也。

言君恩意至於民,则其诗亦至也。

诗,谓好恶之情也。

自此以下,皆谓民之父母者,善推其所有,以与民共之。

人耳不能闻,目不能见,行之在胸心也。

塞,满也。

○哀乐音洛,旧音岳。

顷耳,音倾。

好恶并如字,一音上呼报反,下乌路反。

[疏]"敢问"至"五至"。

○正义曰:此经子夏问"五至"之事,孔子为说"五至"之理。

"志之所至,诗亦至焉"者,"志",谓君之恩意之至,"所至",谓恩意至极於民。

诗者,歌咏欢乐也。

君之恩意既至於民,故诗之欢乐亦至极於民。

○"诗之所至,礼亦至焉"者,君既能欢乐至极於民,则以礼接下,故礼亦至极於民焉。

○"礼之所至,乐亦至焉"者,既礼能至极於民,必为民之所乐,故乐亦至极於民焉。

○"乐之所至,哀亦至焉"者,君既与民同其欢乐,若民有祸害,则能悲哀忧恤,至极於下,故云"哀亦至焉"。

"哀乐相生"者,言哀生於乐,故上云"乐之所至,哀亦至焉"。

凡物先生而后死,故先乐而后哀,哀极则生於乐,是亦乐生於哀,故云"哀乐相生"。

此言哀之与乐,及志与诗、礼,凡此五者,皆与民共之。

○"是故正明目而视之,不可得而见也。 倾耳而听之,不可得而闻也"者,以此五者,君与民上下同有,感之在於胸心,外无形声,故目不得见,耳不得闻。

○"志气塞乎天地"者,塞,满也。

人君既与民五事齐同,上下俱有,是人君志气塞满天地。

"此之谓五至"者,所以能致如此者,由行"五至"之道,故云"此之谓五至"。

○注"凡言"至"心也"。

○正义曰:云"凡言至"者,谓经中五事至者也。

云"至於民也"者,君行五事,至极於民。

云"志谓恩意也"者,但志兼善恶,此至下极於民,故知是恩意也。

云"诗谓好恶之情也"者,诗者咏歌,所好者则美之,所恶者则剌之,是《诗》有"好恶之情"也。

君之为民,上下共同,故经云"诗亦至焉"。

云"自此以下,皆谓民之父母"者,谓自此志之所至以下五事,皆是民之父母所行也。

云"善推其所有,以与民共之"者,谓推其已之所有,亦欲民之俱有。

若己欲恩爱,民亦欲恩爱。

已有好恶,民亦有好恶。

己欲礼乐,民亦欲礼乐。

己欲哀恤,民亦欲哀恤。

是推己所有,与民共之也。

子夏曰:"‘五至’既得而闻之矣,敢问何谓‘三无’?"孔子曰:"无声之乐,无体之礼,无服之丧,此之谓‘三无’。"

子夏曰:"三无既得略而闻之矣,敢问何诗近之?"於意未察,求其类於诗。

诗长人情。

○近,附近之近。

长,丁丈反。

孔子曰:"‘夙夜其命宥密’,无声之乐也。 ‘威仪逮逮,不可选也’,无体之礼也。 ‘凡民有丧,匍匐救之’,无服之丧也。"

《诗》读"其"为"基",声之误也。

基,谋也。

密,静也。

言君夙夜谋为政教以安民,则民乐之,此非有钟鼓之声也。

逮逮,安和之貌也。

言君之威仪,安和逮逮然,则民效之,此非有升降揖让之礼也。

"救之",周恤之,言君於民有丧,有以周恤之,则民效之,此非有衰绖之服。

○其命,依注音基。

宥音又。

逮,大计反,注同。

选,宣面反。

匍音扶,又音蒲。

匐音服,又蒲北反。

效,胡孝反。

赒音周。

哀,七雷反。

绖,大结反。

[疏]"敢问"至"丧也"。

○正义曰:此一节子夏问"三无"之事,夫子答以"三无"。

子夏意犹未晓,更问"何诗近之",夫子答以所近之诗,以开子夏之意。

○"无声之乐,无体之礼,无服之丧",此三者皆谓行之在心,外无形状,故称"无"也。

○"孔子曰:夙夜其命宥密,无声之乐也"者,此《诗·周颂·昊天有成命》之篇。

其诗云:在上昊天,有成实之命。

"二后受之",谓文武二君承受之。

"成王不敢康",言文、武成此王功,不敢康宁。

"夙夜基命宥密"者,夙,早也;夜,暮也;基,始也;命,信也;宥,寡也;密,静也,言文、武早暮始信顺天命,行宽弘仁静之化。

今此言以"基"为"谋",言早夜谋为政教於国,民得宽和宁静,民喜乐之。

於是无钟鼓之声而民乐,故为"无声之乐"也。

○"威仪逮逮,不可选也"者,此《诗·邶风·柏舟》之篇,剌卫顷公之诗。

言仁人不遇,其"威仪逮逮"然安和,不可选数。

有威可畏,有仪可象,民则效之,非有升降揖让之礼,故为"无体之礼"也。

○"凡民有丧,匍匐救之"者,此《诗·邶风·谷风》之篇,妇人怨夫弃薄之辞也。

言凡人之家有死丧,邻里匍匐往救助之。

此《记》谓人君见民有死丧,则匍匐往周敬之。

民皆仿效之,此非有衰绖之服,故云"无服之丧"也。

子夏曰:"言则大矣,美矣,盛矣!言尽於此而已乎?"孔子曰:"何为其然也?君子之服之也,犹有五起焉。"

言尽於此乎,意以为说未尽也。

服,犹习也。

君子习读此诗,起此诗之义,其说有五也。

子夏曰:"何如?"孔子曰:"无声之乐,气志不违;无体之礼,威仪迟迟;无服之丧,内恕孔悲。 无声之乐,气志既得;无体之礼,威仪翼翼;无服之丧,施及四国。 无声之乐,气志既从;无体之礼,上下和同;无服之丧,以畜万邦。 无声之乐,日闻四方;无体之礼,日就月将;无服之丧,纯德孔明。 无声之乐,气志既起;无体之礼,施及四海;无服之丧,施于孙子。"

不违者,民不违君之气志也。

孔,甚也。

施,易也。

从,顺也。

畜,孝也,使万邦之民竞为孝也。

就,成也。

将,大也。

使民之效礼,日有所成,至月则大矣。

起犹从也。

○施及,以豉反,下同。

畜,许六反。

闻音问,下"令闻"并注同。

施,易也,并以豉反。

[疏]"子夏"至"孙子"。

○正义曰:此一节言子夏既闻"三无",意以说义未尽,故孔子更为说三种之无,犹有五种起发之事。

"孔子曰:何为其然也"者,子夏既闻孔子之言,犹疑其未尽,故更问夫子,而夫子答云"何为其然"。

"然"犹"如是",言何为如是尽也。

言其义犹未尽。

○"君子之服之也,犹有五起焉"者,服,习也。

言君子习此"三无",犹有五种起发其义。

言犹有五种翻覆说其义,兴起也。

○"无声之乐,气志不违"者,此以下五节,从轻以渐至於重。

初言不违,民但不违君之志气。

二云"志气既得",言君之志气得於下。

三云"既从",民所从也。

四云"日闻四方",及於远也。

五云"既起",是既发起也。

是从微至著。

"威仪迟迟"者,初时但舒迟而已,二则"威仪翼翼"而恭敬,三则上下和同无不从也,四则日就月将渐兴进也,五则施及四海所及远也。

"内恕孔悲"者,初则亲族之内悲哀,其处近也。

二则"施及四国",所被远也。

三则"以畜万邦",皆为孝也。

四则"纯德孔明",益甚也。

五则"施于孙子",垂后世也。

○注云"孔,甚也。 畜,孝也"。

○正义曰:"孔,甚",《释言》文。

"畜,孝",《祭统》云"孝者,畜也",故畜为孝也。

子夏曰:"三王之德,参於天地,敢问何如斯可谓‘参於天地’矣?"孔子曰:"奉三无私,以劳天下。"

三王,谓禹、汤、文王也。

参天地者,其德与天地为三也。

劳,劳来。

○劳,力报反,注及下同。

来,力代反。

子夏曰:"敢问何谓‘三无私’?"孔子曰:"天无私覆,地无私载,日月无私照。 奉斯三者,以劳天下,此之谓‘三无私’。 其在《诗》曰:‘帝命不违,至于汤齐。 汤降不迟,圣敬日齐。 昭假迟迟,上帝是祗,帝命式于九围。 ’是汤之德也。 帝,天帝也。 《诗》读“汤齐"为"汤跻"。

跻,升也。

降,下也。

齐,庄也。

昭,明也。

假,至也。

祗,敬也。

式,用也。

九围,九州之界也。

此《诗》云:殷之先君,其为政不违天之命,至於汤升为君。

又下天之政教甚疾,其圣敬日庄严,其明道至於民迟迟然安和,天是用敬之,命之用事於九州,谓使王也。

"是汤之德"者,是汤奉天无私之德也。

○昭音照,本亦作照。

汤齐,依注音跻,亦作跻,子兮反,《诗》如字。

日,人实反。

齐,侧皆反,注"齐庄"同,《诗》作跻,子兮反。

假音格,注同。

迟,直私反。

祗,诸夷反。

使王,于况反,下"王天下"、"王功"皆同。

[疏]"子夏"至"德也"。

○正义曰:自此以德下至"大王之德"一节,子夏问"三王之德,参於天地"。

夫子答以行"三无私"之事,并明汤及文、武三代大王之德,今各随文解之。

○"其在《诗》曰:帝命不违,至于汤齐"者,此《诗·商颂·长发》之篇,美成汤之辞。

言天帝命此殷家,世世行之不违,至於成汤乃与天心齐也。

○"汤降不迟"者,降,下也。

言汤降下贤士不迟缓,甚能速疾。

○"圣敬日齐"者,言其圣敬之德日日升进。

○"昭假迟迟"者,昭,明也;假,暇也。

言汤以昭明宽暇天下之士,心迟迟然甚舒缓。

○"上帝是祗"者,上帝,天也;祗,敬也。

言天於是敬爱之。

○"帝命式于九围"者,式,用也;九围,九州之界也。

言天命汤之用事於九州为天子也。

《诗》之本注如此。

今此《记》注意,言殷之先君施其政教,奉行天命不敢违也。

"至于汤齐"者,齐,跻也;跻,升也。

言至於成汤,升为国君,汤降下政教不迟缓,其圣敬之德日日齐庄。

昭,明也;假,至也。

言汤之明德,下至於民,迟迟然安和不急疾。

此与《诗》注稍殊,大略同。

○注"帝天"至"德也"。

○正义曰:"帝,天帝"者,恐有人帝之嫌,故曰"天帝"。

"降,下也","式,用也",《释言》文。

"假,至也","祗,敬也",《释诂》文。

云"是汤奉天无私之德也"者,以上云"奉三无私",下即引《诗》论汤之德,言汤之明德,下降於民,迟迟安和,是无私之事。

"天有四时,春秋冬夏,风雨霜露,无非教也。 地载神气,神气风霆,风霆流形,庶物露生,无非教也。 言天之施化牧杀,地之载生万物,此非有所私也。 “无非教"者,皆人君所当奉行以为政教。

○神气风霆,音廷,绝句。

"风霆流形"绝句。

[疏]"天有"至"教也"。

○正义曰:前经云"奉三无私",次论汤德。

此经论天地无私,圣人则之以为教。

"天有四时,春秋冬夏,风雨霜露,无非教也"者,言天春生夏长,秋杀冬藏,以风以雨,以霜以露,化养於物。

圣人则之,事事仿法以为教,故云"无非教也"。

○"地载神气,神气风霆,风霆流形,庶物露生,无非教也"者,"神气"谓神妙之气。

风霆,霆,雷也。

神气风霆流形,谓地以神气、风雷之等,流布其形。

"庶物露生",庶,众也。

言众物感此"神气风霆"之形,露见而生,人君法则此地之生物,事事奉之以为教也,故云"无非教也"。

神气风霆,亦天之所有,故《春秋》云"天有六气",此经云天有风雨,不偏属於地。

今属於地者,其实"神气风霆",天地共有。

"春秋冬夏",是天之神气。

既称"春秋冬夏",故於地变言"神气"。

但气从地出,又风著於土,雷出於地,故神气风雷,偏系於地。

"清明在躬,气志如神。 嗜欲将至,有开必先。 天降时雨,山川出云。 其在《诗》曰:‘嵩高惟岳,峻极于天。 惟岳降神,生甫及申。 惟申及甫,惟周之翰。 四国干蕃,四方于宣。 ’此文、武之德也。 “清明在躬,气志如神",谓圣人也。

"耆欲将至",谓其王天下之期将至也,神有以开之,必先为之生贤知之辅佐,若天将降时雨,山川为之先出云矣。

峻,高大也。

翰,干也。

言周道将兴,五岳为之生贤辅佐仲山甫及申伯,为周之干臣,天下之蕃卫,宣德於四方,以成其王功。

"此文、武之德也",是文王、武王奉天地无私之德也。

此宣王诗也。

文、武之时,其德如此,而《诗》无以言之,取类以明之。

○嗜欲,市志反,注同。

嵩,息忠反。

岳音岳。

峻,私俊反。

翰,胡旦反,徐音寒。

蕃,方袁反。

为之,于伪反,下"川为"、"岳为"皆同。

贤知音智。

[疏]"清明"至"德也"。

○正义曰:此一节明周之文武之德。

○"清明在躬"者,清谓清静,明谓显著,言圣人清静光明之德在於躬身。

○"气志如神"者,气志变化,微妙如神,谓文、武也。

○"嗜欲将至"者,"嗜欲",谓王位也。

王位是圣人所贪,故云"嗜欲"。

方欲王天下,故云"将至"。

"有开必先"者,言圣人欲王天下,有神开道,必先豫为生贤知之辅佐。

○"天降时雨,山川出云"者,此譬其事由如天将降时雨,山川先为之出云。

言文、武将王之时,豫生贤佐。

但文、武之时,无此生贤佐之诗,故孔子引周宣王之时生贤佐之诗以证之。

○"其在诗曰:嵩高惟岳,峻极于天"者,此《诗·大雅·嵩高》之篇,美宣王之诗。

嵩然而高者,惟是五岳,其形高峻至于天。

○"惟岳降神,生甫及申"者,惟此五岳,降此神灵和气而生甫侯及申伯也。

以甫侯、申伯先祖伯夷掌岳神有功,故岳神辅助宣王为生申、甫也。

○"惟周之翰"者,翰,干也,言申伯、甫侯为周之桢干之臣。

○"四国於蕃,四方于宣"者,言此申、甫为四方之国作蕃屏,又於四方宣扬王之德化。

"此文、武之德也"者,《诗》之所论,当此文、武之德,以文、武无私,所得贤臣,唯遣为四方蕃屏,及四方宣扬威德,不私为己,是文、武奉天无私之德也。

○注"仲山甫及申伯"。

○正义曰:案《诗·嵩高》之篇,"甫侯及申伯","甫侯",谓吕侯也。

穆王之时,"训夏赎刑",谓吕刑与申伯俱出伯夷之后,掌四岳之祀。

又《诗·烝民》称仲山甫之贤,与《崧高》"生甫及申"全别。

此云"仲山甫"者,案《郑志》注《礼》在先,未得《毛诗传》。

然则此注在前,故以"甫"为仲山甫。

在后笺《诗》,乃得《毛传》,知甫侯、申伯同出伯夷之后,故与《礼》别也。

"三代之王也,必先令闻。 《诗》云:‘明明天子,令闻不已。 ’三代之德也。 令,善也。 言以名德善闻,天乃命之王也。 不已,不倦止也。 [疏]“三代"至"德也"。

○正义曰:此一节总结三代,以其无私,故"令闻不已"。

○"三代之王也,必先其令闻"者,所以王天下者,必父、祖未王之前,先有令闻也。

○"《诗》云:明明天子,令闻不已"者,此《诗·大雅·江汉》之篇,美宣王之诗。

"明明天子",谓宣王也,令善声闻不休已。

此《记》之意,"明明天子"谓三代之王也。

言父子及身令闻不休已,故云"三代之德"也。

案:上子夏问"三王之德参於天地",孔子答以三王之德"奉三无私",此文云"三代之王也,必先其令闻",所以前文唯云汤与文、武,不称"夏"者,以夏承禹后,为天下治水,过门不入,无私事,明但殷、周以战争而取天下,恐其有私,故特举汤与文、武也。

‘弛其文德,协此四国’,大王之德也。”

弛,施也。

协,和也。

大王,文王之祖,周道将兴,始有令闻。

○弛,徐式氏反,一音式支反,注同。

皇作《弓》。

大音泰,注同。

弛、施如字,皇本作施,布也。

子夏蹶然而起,负墙而立,曰:"弟子敢不承乎?"承,奉承,不失队也。

起负墙者,所问竟,辟后来者。

○蹶,居卫反,徐音厥。

队,直媿反。

辟音避。

[疏]"弛其"至"德也"。

○正义曰:此亦《江汉》之诗,接"令闻不已"之下。

《诗》本文云:"矢其文德。"

矢,陈也。

言宣王陈其文德,和协此四方之国。

此云"弛其文德",弛,施也。

言大王施其文德,和此四方之国,则大王居邠,狄人侵之,不忍斗其民,乃徙居岐山之阳,王业之起,故云"大王之德也"。



友情链接: 九五查询  古籍史书  老黄历  
免责说明:本站内容全部由九五查询从互联网搜集编辑整理而成,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冒犯,请联系我们删除。
Copyright © 2024 95cx.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九五查询(95cx.com)鄂ICP备2022010353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