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九五查询
古籍史书
老黄历
免责说明:本站内容全部由九五查询从互联网搜集编辑整理而成,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冒犯,请联系我们删除。
Copyright © 2025 95cx.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九五查询(95cx.com)鄂ICP备2022010353号-6
免责说明:本站内容全部由九五查询从互联网搜集编辑整理而成,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冒犯,请联系我们删除。
Copyright © 2025 95cx.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九五查询(95cx.com)鄂ICP备2022010353号-6
总括群经录上之四秦姚氏都常安"亦云后秦"
起姚苌"谥为昭武皇帝"白雀元年甲申。
至姚泓"无谥"永和三年丁巳。
凡经三主三十四年沙门五人。
所出经律论等。
总九十四部合六百二十四卷"于中六十六部五百二十八卷见在二十八部九十六卷阙本准大智度论后记云弘始三年岁在辛丑王道圭云庚子一本亦云岁在辛丑房及甄鸾更差一载今依后记为正次第排之"
"姚秦"沙门竺佛念"一十二部七十四卷经律集"沙门鸠摩罗什"七十四部三百八十四卷经律论集"
沙门弗若多罗"一部五十八卷律"
沙门佛陀耶舍"四部八十四卷经律"沙门昙摩耶舍"三部二十四卷经论"
十住断结经十卷"初云最胜问菩萨十住除垢断结经一名十千日光三昧定亦云十地断结或十一卷或十四卷二出见三秦录高僧传僧佑录"
菩萨璎珞经十二卷"一名现在报第二出或十三卷或十四卷或十六卷符秦建元十二年七月出见二秦录高僧传僧佑录"
菩萨处胎经五卷"初云菩萨从兜术天降神母胎说广普经亦直云胎经或四卷或八卷见二秦录高僧传僧佑录"
中阴经二卷"见二秦录高僧传僧佑录"
菩萨璎珞本业经二卷"或直云璎珞本业经初出见长房录"
鼻奈耶律十卷"一名诫因缘经亦云鼻柰耶经亦云戒果因缘经沙门昙景笔受见安公经序符秦建元十四年壬午正月十二日出"
出曜经二十卷"亦云出曜论或十九卷符秦建元十九年出见二秦录高僧传僧佑宝唱等录"
上见在。
已下阙持人菩萨经三卷"第二出与法护持人罗什持世同本见长房录"
大方等无相经五卷"亦名大云经或四卷与昙无谶方等大云同本初出见长房录"菩萨普处经三卷"见长房录"
十诵比丘尼戒所出本末一卷"第三出僧纯于拘夷国得梵本佛念为译文烦后竺法汰删改正之见宝唱录"王子法益坏目因缘经一卷"或云阿育王息坏目因缘经第三出见僧佑录"
右一十二部七十四卷"出曜上七部六十一卷见在持人下五部一十三卷阙本"
沙门竺佛念。
凉州人。
弱年出家志业清坚。
外和内朗有通敏之鉴。
讽习众经粗涉外典。
其苍雅诂训尤所明练。
少好游方备观风俗。
家世西河洞晓方语。
华戎音义莫不兼释。
故义学之誉虽阙。
洽闻之声甚着。
符氏建元年中有昙摩持。
鸠摩罗佛提。
僧伽跋澄。
提婆难提等。
来入长安。
安公赵政等请出众经。
当时名德莫能传译。
众咸推念以为明匠。
自安高支谦之后。
莫踰于念。
在符姚二代为译人之宗。
故关中僧众咸共嘉焉。
念于符姚二代。
自译十住断结等经一十二部"长房录中别存十地断结经十卷者非也住之与地二义无别今存十住十地删之"后遘疾卒于常安。
远近白黑莫不叹惜。
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四十卷"亦名大品般若经佑云新大品经第三出与放光等同本或三十卷或二十四或二十七弘始五年癸卯四月二十三日出至六年四月二十三日讫见二秦录及僧佑录"
小品般若波罗蜜经十卷"题云摩诃般若波罗蜜无小品字佑云新小品经与道行明度等同本第七译或七卷弘始十年二月六日出至四月三十日讫见二秦录及僧佑录"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一卷"亦云金刚般若经佛在舍卫国者初出与元魏留支等出者同本见二秦录及僧佑录"仁王护国般若波罗蜜经二卷"亦云仁王般若经或云一卷第二出与晋世法护与梁朝真谛译者同本异出房云见别录"
摩诃般若波罗蜜大明□经一卷"亦云摩诃大明□经初出与唐译般若心经等同本见经题上"
菩萨藏经三卷"一名富楼那问经亦名大悲心经今编入宝积当第十七会名富楼那会弘始七年出或二卷第二出与法护出者同本见二秦录僧佑录"
善臂菩萨经二卷"今编入宝积当第二十六会见法上录"
须摩提菩萨经一卷"第二出与宝积妙慧会等同本见长房录"
自在王菩萨经二卷"或无菩萨字初出与奋迅王经同本弘始九年于尚书令姚显第出僧睿笔受并制序见二秦录及僧佑录"
庄严菩提心经一卷"第四出与法护菩萨十地经等同本房云见别录"
十住经四卷"或五卷是华严十地品异译什与佛陀邪舍共出见二秦录及僧佑录"
妙法莲华经八卷"僧佑录云新法华经初为七卷二十七品后人益天授品成二十八弘始八年夏于大寺出僧睿笔受并制序第五译见二秦录及僧佑录"维摩诘所说经三卷"一名不可思议解脱或直云维摩诘经僧佑录云新维摩诘经弘始八年于大寺出僧肇笔受睿制序第六译见二秦录及僧佑录"
大树紧那罗王所问经四卷"亦云说不可思议品或直云大树紧那罗经第二出与支谶伅真陀罗经同本见长房录"
集一切福德三昧经三卷"与竺法护等集众德经等同本异出第三译见真寂寺录"
思益梵天所问经四卷"或直云思益经僧佑录云思益义经弘始四年十二月一日于逍遥园出第二译与法护持心留支胜思惟并同本见二秦录及僧佑录"
持世经四卷"一名法印经或三卷第三出与法护持人经等同本见二秦录及僧佑录"诸法无行经二卷"或一卷与隋崛多诸法本无经等同本初出见二秦录及僧佑录"阿弥陀经一卷"亦名无量寿经弘始四年二月八日译初出与唐译称赞净土经等同本见二秦录及僧佑录"
弥勒成佛经一卷"第二出与法护弥勒成佛经同本弘始四年出见二秦录及僧佑录"
弥勒下生经一卷"一名弥勒受决经初云大智舍利弗与弥勒来时经同本第四出亦云弥勒成佛经亦云下生成佛或云当下成佛见二秦录及僧佑录"
文殊师利问菩提经一卷"亦直云菩提经一名伽耶山顶经一名菩提无行经初出与伽邪山顶经象头精舍经等同本见僧佑录经图中别载菩提经一卷者误也"
孔雀王□经一卷"第四出亦名大金色孔雀王经在逍遥园出并结界场法悉备具房云见别录"首楞严三昧经三卷"或二卷亦直云首楞严经僧佑录云新首楞严经第九出与方等首楞严勇伏定经等同本见僧佑录"
不思议光菩萨所问经一卷"亦云不思议光菩萨所说经亦云无思议光孩童菩萨经第二出与竺法护无思议孩童经同本见长房录"
华手经十三卷"或为华首一名摄诸善根经亦名摄诸福德经或十卷或十一卷或十二卷弘始八年译见二秦录及僧佑录"
佛垂般涅槃略说教诫经一卷"亦云佛临般一名遗教经见僧佑录"
千佛因缘经一卷"见法上录"
梵网经二卷"第二出弘始八年于草堂寺三千学士最后出此一品梵本有六十一品译讫融影等三百人一时共受菩萨十戒僧肇受见经前序"
佛藏经四卷"一名选择诸法经或三卷或二卷弘始七年六月十二日出见二秦录及僧佑录"
清净毗尼方广经一卷"与文殊净律经等同本第三出见法上录"
大智度论一百卷"或云大智度经论亦云摩诃般若释论或七十卷或一百一十卷弘始四年夏于逍遥园出七年十二月二十七日讫见二秦录及僧佑录"中论四卷"亦云中观论或八卷弘始十一年于大寺出僧睿制序见二秦录及僧佑录兼前智度论并龙树菩萨造"
十二门论一卷"龙树菩萨造弘始十年于大寺出僧睿制序见僧佑录及宝唱录"
百论二卷"提婆菩萨造弘始六年出僧肇制序见二秦录及僧佑录"十住毗婆沙论十四卷"或无论字龙树菩萨造或十二卷或十九卷见长房录"大庄严经论十五卷"或无经字马鸣菩萨造或十卷见长房录"
发菩提心论二卷"或云发菩提心经亦云经论见李廓录"
放牛经一卷"亦云牧牛经出增一阿含第四十六卷异译房云见别录"
海八德经一卷"第三出与法海经等同本见法上录"
禅秘要经三卷"或云禅秘要法无经字或四卷与支谦等出者同本第二出房云见别录"
灯指因缘经一卷"见李廓录"十诵比丘戒本一卷"亦云十诵波罗提木叉戒第三出与昙摩持等出者同本见僧佑录"
成实论二十卷"或二十四或十六或十四弘始十三年九月八日尚书令姚显请出至十四年九月十五日讫昙晷等受佛灭后九百年诃梨跋摩造见僧佑录"
坐禅三昧经三卷"一名菩萨禅法经初出或直云禅经或云禅法要或云阿兰若习禅法三名同是一本弘始四年正月五日出至九年闰五月重校正见二秦僧佑宝唱三录"
菩萨诃色欲法一卷"或云菩萨诃色欲经或直云菩萨呵色欲初出见僧佑录"
禅法要解二卷"或云禅要经初出见僧佑录"思惟要略法一卷"或云思惟要略法经或直云思惟经第二出见长房录"
杂譬喻经一卷"弘始七年十月出道略集"
马鸣菩萨传一卷"见房长录"龙树菩萨传一卷"见房长录"
提婆菩萨传一卷"见房长录"
法界体性无分别经二卷"与宝积法界体性会同本初出见法上录"
从此下阙大善权经二卷"与宝积大乘方便会等同本第四出见李廓录"
大方等大集经三十卷"或加新字或二十四卷与支谶无谶所出者同本见二秦录及李廓录"
大方等顶王经一卷"与法护等出者同本第二出见长房录"
阿阇世经二经"与支谶等出者同本第五译房云见别录"
睒本起经一卷"亦直云睒经出六度经异译第三出见李廓录"
请观世音经一卷"初出与竺难提出者同本见李廓录"
宝网经一卷"第二出与法护出者同本见李廓录"
称扬诸佛功德经三卷"一名集华经初出弘始七年译见二秦录及僧佑录"
观普贤菩萨经一卷"第二出见李廓录"
未曾有因缘经二卷"初出见法上录"
贤劫经七卷"第二出弘始四年三月五日出与法护译者同本昙恭笔受见二秦录及僧佑录一名贤劫三昧经一名贤劫定意经凡三名佑录云新贤劫经"善信摩诃神□经二卷"见李廓录"
持地经一卷"见房长录"
观佛三昧经一卷"见李廓录"
菩萨戒本一卷"初出见长房录今疑此菩萨戒本即梵网下卷是"文殊悔过经一卷"第二出见长房录"舍利弗悔过经一卷"第三出见法上录"
十住论十卷"龙树菩萨造弘始年译未讫第八末似六度集见二秦录及僧佑录今疑此十住论即十住婆沙是"
检诸罪福经十卷"房云见别录"
十二因缘观经一卷"见长房录"
婆薮盘豆传一卷"初出见翻经图"右七十四部三百八十四卷"提婆菩萨传上五十二部三百二卷见在法界体性经下二十二部八十二卷阙本"
沙门鸠摩罗什。
秦言童寿"一名鸠摩罗者婆外国制名多以父母为本什父鸠摩罗炎母字耆婆故兼取为名也"
天竺人也。
家世国相。
什祖父达多。
倜傥不群名重于国。
父鸠摩炎聪明有懿节。
将嗣相位乃辞避出家。
东度葱岭。
龟兹王闻其弃荣舍俗。
甚敬慕之。
自出郊迎。
请为国师。
王有妹年始二十。
才悟明敏。
过目必能。
一闻则诵。
且体有赤黡法生智子。
诸国娉之并不行。
及见炎心欲当之。
王闻大喜逼以妻焉。
遂生于什。
什之在胎其母慧解倍常。
往雀梨大寺听经。
忽自通天竺语。
难问之辞必穷渊致。
众咸叹异。
有罗汉达摩瞿沙曰。
此必怀智子。
为说舍利弗在胎之证。
既而生什。
岐嶷若神。
什生之后还忘前语。
顷之其母。
出家修道学得初果。
什年七岁亦俱出家。
从师受经日诵千偈。
偈有三十二字。
凡三万二千言。
诵毗昙既过师授。
其义即自通解无幽不畅。
时龟兹国人。
以其母王女利养甚多。
乃携什避之。
什年九岁进到罽宾。
遇名德法师槃头达多。
即罽宾王之从弟也。
渊粹有大量。
三藏九部莫不缕贯。
亦日诵千偈。
名播诸国。
什既至仍师事之。
遂诵杂藏中长二阿含。
凡四百万言。
达多每与什论议深推服之。
声彻于王。
王即请入。
集外道论师。
共相攻难。
言气始交。
外道轻其幼稚言颇不顺。
什乘其隙而挫之。
外道折服愧惋无言。
王益敬异。
日给鹅腊一双粳面各三斗酥六升。
此外国之上供也。
所住寺僧乃差大僧五人沙弥十人。
营视洒扫有若弟子。
其见尊崇如此。
至年十二其母携还龟兹。
至月氏。
北山有一罗汉。
见而异之。
谓其母言。
常当守护。
此沙弥若至三十五不破戒者。
当大兴佛法度无数人。
与优波□多无异。
若戒不全无能为也。
正可才明俊诣法师而已。
什进到沙勒国顶载佛□。
心自念言。
□形甚大何其轻耶。
即重不可胜。
失声下之。
母问其故。
答曰。
我心有分别故□有轻重耳。
什于沙勒国诵阿毗昙。
六足诸门。
增一阿含。
及还龟兹名盖诸国。
时龟兹僧众一万余人疑非凡夫。
咸推而敬之莫敢居上。
由是不预烧香之次。
遂博览四韦陀五明诸论外道经书。
阴阳星算莫不究晓。
妙达吉凶言若符契。
为性率达不厉小检。
修行者颇非之。
什自得于心未尝介意。
后从卑摩罗叉学十诵律。
又从须利耶苏摩咨禀大乘。
乃叹曰。
吾昔学小乘。
譬人不识金以□石为妙矣。
于是广求义要。
诵中百二论及十二门等。
有顷什母辞往天竺。
谓龟兹王白纯曰。
汝国寻衰吾其去矣。
行至天竺进登三果。
什母临去谓什曰。
方等深教应大阐真丹。
传之东土唯尔之力。
但于自身无利。
其可如何。
什曰。
大士之道利彼亡躯。
若必使大化流传洗悟蒙俗。
虽复身当炉镬苦而无恨。
于是留住龟兹。
止王新寺得大品经。
始就披读魔来蔽文。
唯见空牒。
什知魔所为誓心逾固。
魔去字显仍诵习之。
后于雀梨大寺读大乘经。
忽闻空中语曰。
汝是智人何以读此。
什曰。
汝是小魔宜时速去。
我心如地不可转也。
停住二年。
广诵大乘经论洞其秘奥。
龟兹王为造金师子座。
以大秦锦褥铺之。
令什升而说法。
后往罽宾。
为其师槃头达多具说一乘妙义。
师感悟心服。
即礼什为师。
言我是和上小乘师。
和上是我大乘师矣。
西域诸国服什神俊咸共崇仰。
每至讲说。
诸王长跪座侧。
命什践而登焉。
其见重如此。
什道震西域声被东国。
符氏建元十三年岁次丁丑正月。
太史奏有星见外国分野。
当有大德智人入辅中国。
坚素闻什名乃悟曰。
朕闻西域有鸠摩罗什。
将非此耶。
十九年坚遣骁骑将军吕光等。
率兵七万西伐龟兹及乌耆诸国。
临发谓光曰。
闻彼有鸠摩罗什。
深解法相善闲阴阳。
为彼学之宗。
朕甚思之。
若克龟兹即驰驿送什。
光军未至。
什谓其王白纯曰。
国运衰矣。
当有勍敌。
日下人从东方来。
宜恭承之勿抗其锋。
纯不从而战。
光遂破龟兹杀纯获什。
光性□慢未测什智量。
见其年尚少乃凡人戏之。
什被逼既至。
遂亏其节。
或令骑牛及乘恶马。
欲使堕落。
什常怀忍辱曾无异色。
光惭愧而止。
光还中路置军于山下。
将士已休。
什曰。
不可在此必见狼狈。
宜徙军陇上。
光不纳。
至夜果雨洪潦暴起。
水深数丈死者数千。
光始加敬异。
什谓光曰。
此凶亡之地不宜淹留。
推数揆运应速言归。
中路必有福地可居。
光从之。
至凉州闻符坚已死。
遂割据凉土制命一隅焉。
什停凉积年。
数言未然后皆如说。
吕光父子既不弘道。
故蕴其经法无所宣化。
符坚已亡竟不相见。
姚苌闻其高名虚心要请。
诸吕以什智计多解。
恐为姚谋不许东入。
及苌卒子兴"谥为文祖皇帝"袭位复遣敦请。
弘始三年岁次辛丑三月有树连理生于庙廷。
逍遥一园葱变为茞。
以为美瑞。
谓智人应入。
其年十二月二十日什至常安。
兴待以国师之礼。
甚见优宠。
悟言相对则淹留终日。
研微造尽则穷年忘□。
自大法东被始于汉明。
历涉魏晋经论渐多。
而支竺所出多滞文格义。
兴少崇三宝锐志讲集。
什既至止。
仍请入西明阁及逍遥园。
译出众经。
什率多闇诵无不究达。
转解秦言音译流利。
既览旧经义多乖谬。
皆由先译失旨不与梵本相应。
兴使沙门僧肇僧^8□僧邈僧睿等八百余人。
咨受什旨更令出大品。
什持梵本。
兴执旧经。
以相仇校。
其新文异旧者义皆圆通。
众皆惬服莫不欣赞焉。
兴以佛道冲邃其行唯善信为出苦之良津。
御世之洪则。
故托意九经游心十二。
乃着通三世论。
以勖示因果。
王公已下并钦赞厥风。
兴宗室常山公显。
安成侯嵩。
并笃信缘业。
屡请什于常安大寺讲说新经。
什以弘始四年壬寅。
至十四年壬子。
译大品小品金刚等经七十四部三百八十余卷。
并畅显神源发挥幽致。
于时四方义学沙门不远万里。
名德秀拔者。
才畅二公乃至道恒僧标慧睿僧敦僧弼僧肇等三十余僧。
禀访精研务穷幽旨。
庐山慧远道业冲粹。
乃遣使修问。
龙光道生慧解洞微。
亦入关咨禀。
盛业久大至今仰则焉。
初沙门慧睿才识高朗。
常随什传写。
什每为睿论四方辞体。
商略同异云。
天竺国俗甚重文藻。
其宫商体韵以入弦为善。
凡觐国王必有赞德。
见佛之仪以歌叹为尊。
经中偈颂皆其式也。
但改梵为秦失其藻蔚。
虽得大意殊隔文体。
有似嚼饭与人非徒失味。
乃令人欧哕也。
什尝作颂赠沙门法和云。
心山育德薰。
流芳万由旬。
哀鸾鸣孤桐。
清响彻九天。
凡为十偈辞喻皆尔。
什雅好大乘志存敷演。
尝叹臼。
吾若着笔作大乘阿毗昙。
非迦旃延子比也。
今在秦地深识者寡。
折翮于此将何所论。
乃凄然而止。
唯为姚兴着实相论二卷。
出言成章无所删改。
辞喻婉约莫非渊奥。
什为人神情映彻傲岸出群。
应机领会鲜有其匹。
且笃性仁厚泛爱为心。
虚己善诱终日无□。
时有沙门僧睿。
兴甚嘉焉。
什所译经睿并参正。
昔竺法护出正法华受决品云。
天见人人见天。
什译经至此。
乃言曰。
此语与梵本义同。
但在言过质。
睿应声曰。
将非人天交接两得相见乎。
什大喜曰。
实然。
而睿与什共相开发皆此类也。
尝听秦僧道融讲新法华。
什乃叹曰。
佛法之兴融其人也。
俄而师子国有一婆罗门。
聪辩多学。
西土俗书罕不披诵。
而为彼国外道之宗。
闻什在关大行佛法。
乃即慨然谓其徒曰。
宁可偏使释氏之风独传震旦。
而令吾等正化之典不洽东国。
因遂乘驼负书远涉来入常安。
姚兴见其口眼便僻。
颇亦惑之。
而婆罗门乃启兴曰。
至道无方各尊其事。
今故远来。
请与秦僧捔其辩力。
随有优者即传其化。
兴即许焉。
于时关中四方僧众相视缺然。
莫敢当者。
什谓融曰。
此之外道聪明殊人。
捔言必胜。
岂可得使无上大道。
在于吾徒为彼而屈。
良可悲矣。
若使外道肆情得志。
则是我等法轮摧轴。
岂可然乎。
如吾所□在君一人。
道融自顾才力不减。
而彼西域外道经书未尽披读。
乃密令人写婆罗门所读经目。
一披即诵。
其后克日将就论义。
姚兴自出公卿皆会。
关中僧众四远必集。
尔时道融与婆罗门拟相詶抗。
锋辩飞玄彼所不逮。
时婆罗门虽自觉知辞理已屈。
然意犹以广读为夸。
道融乃列其所读书。
并更通论秦地经史名目。
卷部三倍多之。
什仍乘势因嘲之曰。
君可不闻大秦广学。
那忽轻尔远来。
婆罗门心生愧伏顶礼融足。
旬日之中无何而去。
像运再显鸠摩罗什道融力焉。
又杯度比丘在彭城。
闻什在常安。
乃叹曰。
吾与此子戏别三百余年。
杳然未期。
迟有遇于来生耳。
什临终力疾与众僧告别曰。
因法相遇殊未尽伊心。
方复异世恻怆何言。
自以闇昧谬充传译。
若所传无谬。
使焚身之后舌不燋烂。
以秦弘始中卒。
即于逍遥园依外国法焚尸。
薪灭形化唯舌不变。
信弘法之有征也"什公卒时诸记不定高僧传云弘始十一年八月二十日卒于常安或云七年或云八年传取十一为正此不然也准成实论后记云大秦弘始十三年岁次豕韦九月八日尚书令姚显请出此论至来年九月十五日讫准此十四年末什仍未卒又准僧肇上秦主姚兴涅槃无名论表云肇在什公门下十有余载若什四年出经十一年卒始经八载未满十年云何乃言十有余载故知但卒弘始年中不可定其年月也"然什出经部卷。
众说多少不同。
长房录中其数弥广。
今细参验多是别生。
或有一本数名。
或是录家错上。
具件如左。
今悉删之。
十诵律六十一卷"僧佑录云是什译出今以前五十八卷是什度语非什正翻后之三卷卑摩罗叉续出置之于后已备余录此不存之"放光般若波罗蜜经二十卷"房云第二出见别录今以放光梵本与大品同译大品时兴执旧经什出新本若言放光什译旧经何者是耶故知大品为新放光为旧重载二本误之甚也"
般若经论集二十卷"房云见吴录今谓此集乃是庐山远法师以大智度论文句繁积初学难寻乃删烦剪乱令质文有体撰为二十卷亦云大智论要略亦云释论要抄此乃远公撮略前论非什别翻也"
禅法要三卷"下注云先译弘始元年重校正睿制序既云先译重校不合存其二名准僧睿经序即坐禅三昧经是也"
阿苏若习禅法经二卷"房云见别录或无经字与坐禅三昧同本异出今谓不然此即坐禅三昧之别名也寻其文句首末大同是初出本非校正者"
乐璎珞庄严经一卷"房云见李廓录令准经后记乃是昙摩耶舍所译非什翻世今移附彼录"
实相论一卷"高僧传云二卷什为姚兴撰出非梵本传故阙之也"
往古性和佛国愿行法典经"或作生和出文殊佛土严净经"
佛^2□咳彻十方经佛齐化出菩萨经魔业经过去无边光净佛土经虚空藏菩萨问持经得几功德经"亦云得几福经"过魔法界经。
太白魔王坚信经。
佛弟子化魔子偈颂经。
开化魔经。
魔王变身经"佛^2□咳下十经并出大集"观世音经"出法华经"陀罗尼法门六种动经。
弥勒菩萨本愿待时成佛经。
佛变时会身经。
东方善华世界佛座震动经"陀罗尼等四经并出悲华经"雀王经佛昔为鹿王经菩萨身为鸽王经"雀王等三经并出六度集"
无量乐佛土经"亦云国土出央崛经"
佛问阿须伦大海有减经"出中阿含"
佛迹见千辐轮相经"出杂阿含"
佛心总持经水牛王经。
兔王经"佛心等三经并出生经"
猕猴与婢共戏致变经王后为蜣螂经"猕猴等二经并出杂譬喻"比丘应供法行经"佑注入疑经今亦在疑录"
已上都有三十五部一百三十六卷十诵律五十八卷"弘始六年十月十七日于中寺出见二秦录"
右一部五十八卷本在沙门弗若多罗。
秦言功德华。
罽宾国人。
少出家以戒节见称。
备通三藏。
而专精十诵律部。
为外国师宗。
时人咸谓已阶圣果。
以弘始十年振锡入关。
秦主兴待以上宾之礼。
罗什亦挹其戒范厚相崇敬。
先是经法虽传律藏未阐。
闻多罗既善斯部。
咸共思慕。
以弘始六年甲辰十月十七日。
集义学沙门六百余人。
于常安中寺。
延请多罗。
诵出十诵梵本。
罗什译为秦文。
三分获二。
多罗遘疾奄然弃世。
众以大业未卒而匠人殂往。
悲恨之深有踰常痛。
次有西域沙门昙摩流支"秦云法乐"弃家入道。
偏以律藏持名。
以弘始七年秋达自关中。
庐山释慧远闻支既善毗尼。
希得究竟律部。
乃遣书通好曰。
佛教之兴先行上国。
自分流以来四百余年。
至于沙门德式所阙尤多。
顷西域道士弗若多罗是罽宾人。
其讽十诵梵本。
有罗什法师。
通才博见为之传译。
十诵之中文始过半。
多罗早丧中途而寝。
不得究竟大业慨恨良深。
传闻仁者赍此经自随。
甚欣所遇。
冥运之来岂人事而已耶。
想弘道为物感时而动。
叩之有人必情无所吝。
若能为律学之徒。
毕此经本。
开示梵行。
洗其耳目。
使始涉之流不失无上之津。
参怀胜业者日月弥朗。
此则惠深德厚。
人神同感矣。
幸愿垂怀不乖往意。
流支既得远书及姚兴敦请。
乃与什共译十诵都毕。
研详考核条制审定。
而什犹恨文烦未善。
既而什化不获删治。
流支住常安大寺。
慧观欲请往杨都。
支曰。
彼土有人有法。
足以利世。
吾当更行无律教处。
于是游化余方。
莫知所之。
虚空藏菩萨经一卷"初出或无菩萨字与虚空孕经等同本是大集别分三藏后还外国于罽宾得此经附商人送致凉州见道慧宋齐录及僧佑录"
长阿含经二十二卷"弘始十四年出至十五年讫凉州沙门佛念传译秦国沙门道含笔受见僧睿二秦录及僧佑录高僧传等"
四分律六十卷"亦云昙无德律本译四十五卷或云四十卷或云四十四卷今亦有七十卷者弘始十年于寺中出慧辩传译见晋世杂录及佑录僧传等"
四分僧戒本一卷"或无僧字亦云昙无德戒本见晋世杂录及僧佑录"
右四部八十四卷其本并在沙门佛陀耶舍。
秦言觉名。
或云觉称"耶舍是名称义高僧传中翻为觉明义稍乖也"
罽宾国人。
婆罗门种世事外道。
有一沙门从其家乞。
其父瞋怒令人欧之。
父遂手脚挛躄不能行止。
乃问于筮师。
对曰。
坐犯贤人鬼神使然也。
即请此沙门竭诚悔过。
数日便瘳。
因令耶舍出家为其弟子。
时年十三。
尝从师远行于旷野逢虎。
师欲走避。
耶舍曰。
此虎已饱必不侵人。
俄而虎去。
前行果见余肉。
师密异之。
至年十五。
诵经日得五六万言。
所住寺常于外分卫废于诵习。
有一罗汉。
重其聪敏。
恒乞食供之。
十九诵大小乘经数百万言。
然性简□颇以知见自处。
谓少堪己师。
故不为诸僧所重。
但美仪止善谈笑。
见者忘其深恨。
年及受戒莫为临坛。
所以向立之岁犹为沙弥。
乃从其舅学五明诸论。
世间法术多所通习。
二十有七方受具戒。
恒以读诵为务手不释牒。
每端坐思义。
不觉虚中而过。
其专精如此。
后至沙勒国。
时太子达摩弗多"秦言法子"见其容貌端雅。
问所从来。
耶舍詶对清辩。
太子悦之。
仍请宫内供养。
待遇隆厚。
罗什后至从其受学。
甚相尊敬什随母东归。
耶舍留止。
顷之王薨太子即位。
时符坚遣吕光攻龟兹。
龟兹王急求救于沙勒。
王自率兵救之。
使耶舍留辅太子。
委以后任。
救军未至而龟兹已败。
王归具说罗什为光所执。
乃叹曰。
我与罗什相遇虽久。
未尽怀抱。
其忽羁虏相见何期。
停十余年王薨。
因至龟兹法化甚盛。
时什在姑臧遣信要之。
裹粮欲去。
国人请留复停岁余。
后语弟子云。
吾欲寻罗什。
可密装夜发勿使人知。
弟子曰。
恐明旦追至不免复还耳。
耶舍乃取清水一□。
以药投中□数十言。
与弟子洗足即便夜发。
比至旦行数百里。
问弟子曰。
何所觉耶。
答曰。
唯闻疾风之响。
眼中泪出耳。
耶舍又与□水洗足住息。
明旦国人追之。
已差数百里不及。
行达姑臧。
而什已入常安。
什闻其至姑臧。
劝兴迎之。
兴未纳。
顷之命什译出经藏。
什曰。
夫弘宣法教宜令文义圆通。
贫道虽诵其文。
未善其理。
唯佛陀耶舍深达经致。
今在姑臧。
愿下诏征之。
一言三详然后着笔。
使微言不坠取信千载也。
兴从之即遣使招迎。
厚加赠遗悉不受。
重信敦喻方至常安。
兴自出候问。
别立新省于逍遥园。
四事供养。
并不受。
至时分卫一食而已。
于时罗什出十住经。
一月余日疑难犹豫。
尚未操笔。
耶舍既至。
共相征决辞理方定。
道俗三千余人皆叹其赏要。
舍为人髭赤。
善解毗婆沙。
故时人号曰赤髭毗婆沙。
既为罗什之师。
亦称大毗婆沙。
四辈供养衣□卧具满三间屋。
不以关心。
兴为货之于城南造寺。
耶舍先诵昙无德律。
司隶校尉姚爽"或云姚奭"请令出之。
兴疑其遗谬。
乃试耶舍。
令诵^8□籍药方各四十余纸。
三日乃执文覆之。
不误一字。
众服其强记。
即以弘始十年戊申。
译四分律并长阿含等经。
至十五年癸丑方讫。
凉州沙门竺佛念译为秦言。
道含笔受。
译毕解坐。
兴嚫耶舍布绢万匹。
悉皆不受。
佛念道含布绢各千匹。
名德沙门五百人皆重嚫施。
耶舍后还罽宾。
不知所终"四分序云。 壬辰之年有晋国沙门支法领。 西越流沙远期天竺路经于填。 会遇昙无德部体大乘三藏沙门佛陀邪舍。 才艳博闻明练经律。 三藏方等皆讽诵通利即于其国广集诸经于精舍。 还以岁在戊申始达秦国秦主姚欣然即以其年请出律藏。 时集持律沙门三百余人于长安中寺出即以领弟子慧辩为译。 其壬辰年即秦建初七年也戊申岁即弘始十年也。 又有说云。 耶舍与佛念等共勘法领所将梵本然后翻出。 众说少殊未详孰王。 又准僧肇长阿含序及高僧传并云。 四分弘始十二年出者。 此或据部终时说也。 "
差摩经一卷"东晋隆安年达广州在白沙寺为清信女张普明译此应入晋录随人附秦见高僧传及长房录"
乐璎珞庄严方便品经一卷"一名转女身菩萨问答经第三出与法护顺权方便经等同本李廓录云罗什译准经后记云耶舍出故移编此"
舍利弗阿毗昙论二十二卷"或无论字或二十卷或三十卷共昙摩崛多于石羊寺出释道标制序见僧佑宝唱二录及高僧传"
右三部二十四卷"初一部一卷阙本后二部二十三卷见在"沙门昙摩耶舍。
秦言法称"高僧传翻为法明义乖也"罽宾国人。
少而好学。
年十四为弗若多罗所知。
长而气干高爽雅有神慧。
该览经律明悟出群。
陶思八禅。
游心七觉。
时人方之浮头婆驮。
孤行山泽不避虎兕。
独处思念动移宵日。
尝于树下每自克责。
年将三十尚未得果。
何其懈哉。
于是累日不寝不食。
专精苦到以悔先罪。
乃梦见博叉天王。
语之曰。
沙门。
当观方弘化旷济为怀。
何守小节独善而已。
道假众缘复须时熟。
非分强求死而无证。
觉自思惟。
欲游方授道。
既而踰历诸国冒涉艰危。
以晋隆安中。
初达广州住白沙寺。
耶舍善诵毗婆沙律。
人咸号为大毗婆沙。
时有清信女张普明。
咨受佛法。
耶舍为说佛生缘起。
并为译出差摩经一卷。
至义熙中来入常安。
时姚兴僣号。
甚宗佛法。
耶舍既至深加礼异。
会有天竺沙门昙摩掘多"秦言法藏"来入关中。
同气相求宛然若旧。
因共出舍利弗阿毗昙。
以秦弘始九年丁未书出梵文。
停至十六年甲寅。
经师渐闲秦语令自宣译。
至十七年乙卯方讫。
凡二十二卷。
秦太子泓亲管理味。
沙门道标为之作序。
又出乐璎珞经一卷。
耶舍后南游江陵。
止于辛寺大弘禅法。
其有味靖之宾披榛而至者三百余人。
凡士庶造者虽先无信心。
见皆敬悦。
自说有一师一弟子。
修业并得罗汉。
传者失其名。
又尝于外门闭户坐禅。
忽有五沙门来入其室。
又时见沙门飞来树端者。
往往非一。
常交接神明而俯同蒙俗。
虽道迹未彰。
时人咸谓已阶圣果。
至宋元嘉中辞还西域。
而不知所终。
秦乞伏氏都苑川"亦云西秦"
从乞伏国仁"谥宣烈王"建义元年乙酉。
至乞伏慕末"无谥"永弘四年辛未。
凡经四主四十七年。
沙门一人所译经。
及三秦代新旧失译经律论等。
总五十六部一百一十卷"于中三十二部七十九卷见在二十四部三十一卷阙本"
"乞伏秦"沙门释圣坚"一十五部二十四卷经"
三秦代新旧诸失译经"四十一部八十六卷七部七卷旧集三十四部七十九卷新附"
罗摩伽经三卷"是华严入法界品少分异译见内典录"
太子须大拏经一卷"出六度集第二卷异译于江陵辛寺出庾爽笔受或云须达拏见始兴录及宝唱录应入晋世随人附秦"
睒子经一卷"一名孝子睒经一名菩萨睒经一名佛说睒经一名睒本经一名孝子隐经凡六名第四出出六度集第二卷异译见始兴录及法上录"摩诃刹头经一卷"亦名灌佛形像经亦直云灌佛经第二出与灌洗佛形像经同本见始兴录"
无崖际持法门经一卷"一名无际经与尊胜菩萨所问经等同本初出见始兴录及法上录"
演道俗业经一卷"第二出与支谦译者同本见法上录"
除恐灾患经一卷"第二出与帛延译者同本见始兴宝唱法上三录"
贤首经一卷"一名贤首夫人经见始兴录"阿难分别经一卷"亦名阿难问事佛吉凶经第三出见始兴录及法上录"
妇人遇辜经一卷"一名妇遇对经见始兴法上二录上见存已下阙"
方等主虚空藏经八卷"亦云虚空藏所问经一名劝发菩萨庄严菩提经或五卷是大集虚空藏品异译见晋世杂录及法上录云与罗摩伽经同本非也"
菩萨所生地经一卷"一名摩竭所问经第二出见赵录未知前后赵逐人附西秦见始兴录"
孛经一卷"第三出见法上录"
僮迦叶解难经一卷"亦云童迦叶经与鸠摩迦叶经同本佑云出长阿含庾爽笔受见始兴王宗宝唱支敏度等四录"
七女本经一卷"亦名女本心明经亦名七女经第三出见支敏度都录"
右一十五部二十四卷"妇人遇辜上十部一十二卷见在方等主下五部一十二卷阙本"
沙门释圣坚。
或云法坚。
亦谓坚公。
未详孰是故备列之。
器量弘普利物为心。
以乞伏秦太初年间。
于河南国为干归"谥武元王"译罗摩伽等经一十五部。
寻其圣坚游化。
随处出经。
既适无停所。
弗知附见何代世录为正。
今依法上总注。
入乞伏秦世录云。
沙弥罗经一卷"第二出与五母子经同本"萨□萨王经一卷阿多三昧经一卷"或作阿陀"陀贤王经一卷□陀悔过经一卷方等决经一卷比丘二事经一卷"佑录云三事上七部僧佑录云安公关中异经"
右七部七卷"初沙弥罗经有本余者并阙"
长房录云。
并是沙门僧佑出。
三藏集录释道安所记关中异经。
今还附入三秦世录。
总为失译时代处。
云房录复有梵本经四卷"脚下注云似是长安中出"后汉失译录中已有。
此中复载。
既是重上删之不存也。
已下新附此录天王太子辟罗经一卷"或无天王字亦云太子譬罗经"
菩萨本行经一卷大珍宝积惟日经一卷堕迦罗问菩萨经一卷阿难为蛊道□经一卷"旧录云阿难为蛊道所□经今疑是藏中摩邓女经"
王舍城灵鹫山经一卷"旧录云王舍城灵鹫山要真经"思道经一卷佛在竹园经一卷法为人经一卷道意经一卷阿夷比丘经一卷八德经一卷"今疑是海八德经"善德经一卷摩诃揵陀惟卫罗尽信比丘等度经一卷"旧录云尽信比丘经"
右一十四部一十四卷"初太子辟罗经有本余孝并阙"僧佑录云。
安公关中异经。
长房等录。
并阙不载。
佑载安公关中异经。
总二十四部二十四卷于中七部如房录中列。
今更出一十四经通有二十一部。
余之三部。
长房等录皆标译主。
故此阙之。
大宝积经一卷"今编入宝积当第四十三会改名普明菩萨会第三出与摩诃衍宝严佛遗日摩尼宝二经同本异译"度诸佛境界智光严经一卷"初出与佛华严入如来德智不思议境界经等同本旧云与如来庄严智慧光明入一切佛境界经等同本者全乖也"
大悲分陀利经八卷"亦云大乘悲分陀利经第二出与昙无谶悲华经等同本"大金色孔雀王□经一卷"第五出"
佛说大金色孔雀王□经一卷"第六出二经同本"
大方广如来秘密藏经二卷"大周录云与大方等如来藏经同本者非也"
金刚三昧本性清净不坏不灭经一卷)亦名金刚清净经长房等录云吴支谦译后汉失译中复载并非也今寻文句似秦时译故移编此)师子月佛本生经一卷"长房等录云西晋竺法护译今寻文句非是护公所出似秦代译故移编此"
十吉祥经一卷一切智光明仙人慈心因缘不食肉经一卷净业障经一卷别译杂阿含经二十卷出家功德经一卷"非是贤愚抄出者"
毗尼母经八卷"亦云毗尼母论"萨婆多毗尼毗婆沙九卷三弥底部论三卷"或无部字或云四卷"
辟支佛因缘论二卷十八部论一卷"初出与部异执论等同本房等并云真谛译者非也"
佛入涅槃密迹金刚力士哀恋经一卷无明罗刹集一卷"亦云无明罗刹经或二卷"
右二十部六十五卷。
并是见入藏经。
似是秦时译出"数本经中并有秦言之字"诸失译录并未曾载。
今附此秦录。
庶免遗漏焉。
通前旧失译经七部七卷。
及新附安公关中异经等。
总四十一部。
合八十六卷。
并为三秦失译云。
前凉张氏都姑臧"新上余录无年依甄鸾录多从晋年号"从张轨"谥为武王"永宁元年辛酉至天锡"秦对骠骑大将军凉州牧"咸安六年景子凡经八主七十六年。
外国优婆塞一人译经。
四部合六卷"于中一部一卷见在三部五卷阙本"
"前凉"优婆塞支施仑"四部六卷经"
须赖经一卷"与曹魏白延吴支谦宋功德贤所出须赖经同本见经后记第三出咸安三年出"
如幻三昧经二卷"第四出与"
"安高法护如幻三昧及宝积善住意会等同本见首楞严经后记咸安三年出"
上金光首经一卷"第二出与晋法护大净法门经隋耶舍大庄严法门经同本咸安三年出见首楞严经后记"
首楞严经二卷"第八出与汉支谶吴支谦魏白延晋法护等所出首楞严同本咸安三年出见经后记"
右四部六卷"须赖经一部一卷见在如幻等五部三卷阙本"
优婆塞支施仑。
月支人也。
博综众经特善方等。
意存开化传于未闻。
奉经来游达于凉土张公见而重之。
请令翻译。
以咸安三年癸酉"从晋年号也"于凉州州内正厅堂后湛露轩下。
出须赖等经四部。
龟兹王世子帛延传语。
常侍西海赵潚会水令马亦内侍来恭政三人笔受。
沙门释慧常释进行同在会证。
凉州自属辞不加文饰也。
出须赖经后记及首楞严经后记"前凉之代应更出经后进遇之幸续编附"
北凉沮渠氏。
初都张掖。
后徙姑臧。
自蒙逊"谥武宣王"永安元年辛丑。
至茂虔"魏对河西王"承和七年己卯。
凡经二主三十九年。
缁素九人所出经律论等。
并新旧集失译诸经。
总八十二部。
合三百一十一卷"于中二十五部二百九卷见在五十七部一百二卷阙本"
"北凉"沙门释道龚"二部一十二卷经"
沙门释法众"一部四卷经"沙门僧伽陀"一部二卷经"
沙门昙无谶"一十九部一百三十一卷经律集"
安阳候沮渠京声"一部二卷集"
沙门浮陀跋摩"一部六十卷论"
沙门释智猛"一部二十卷经"
沙门释道泰"二部四卷论"
沙门释法盛"一部一卷经"
新旧诸失译经"五十三部七十五卷五部一十八卷旧集四十八部五十七卷新附"
宝梁经二卷"今编入宝积当第四十四会见竺道祖河西录及僧佑录"
悲华经十卷"第三出与法护闲居经及大悲分陀利昙无谶悲华经等同本房云见古录似是先译龚更删改今疑即无谶出者是"
右二部一十二卷"前宝梁经一部二卷见存后悲华经一部十卷阙本"
沙门释道龚。
虚心广运弘利为道。
以北凉河西王"蒙逊僣号"永安年间。
于张掖为蒙逊译宝梁等经二部。
大方等陀罗尼经四卷"或无大字一名方等檀持陀罗尼经或直云檀持陀罗尼经见竺道祖晋世杂录及僧佑录"
右一部四卷其本见在沙门释法众。
高昌郡人。
亦以永安年中。
于张掖为河西王蒙逊。
译大方等陀罗尼经一部。
宝唱录云。
在高昌郡译。
未详孰是。
慧上菩萨问大善权经二卷"一名大善权经一名慧上菩萨经一名大乘方便经凡四名本并同第五出与汉佛调晋法护所出大善权经及宝积大乘方便会等同本"右一部二卷本阙沙门僧伽陀。
凉言饶善。
西域人。
意存兼济化诱居怀。
亦以永安年中。
于张掖为蒙逊。
译大善权经一部。
见始兴录及法上录。
大般涅槃经四十卷"或三十六卷第五译玄始三年出十年十月二十三日讫梵本具足有三万五千偈今所译者止万余偈三分始一耳见竺道祖凉录及僧佑录"
大方等大集经三十卷"或直云大集经第三出与汉世支谶姚秦罗什出者同本或二十九或三十一或三十二或四十卷良由初出即写分卷不同见竺道祖凉录及僧佑录"
大方广三戒经三卷"初出与宝积三律仪会同本见法上录"
悲华经十卷"第四出与大悲分陀利经等同本见竺道祖河西录及僧佑录佑云别录或云龚上出今疑道龚与谶同是一经二处并载恐未然也"金光明经四卷"初出一十八品见竺道祖河西录及僧佑录与新译金光明最胜王经等同本今入八卷合经中此四卷者在删繁录"大方等大云经六卷"一名大方等无相大云经一名大云无相经一名大云密藏经或云方等大云经或四卷或五卷于内苑寺译第二出见僧睿李廓僧佑三录"
腹中女听经一卷"一名不庄校女经与无垢贤女经转女身经等同本第三出见长房录"
菩萨地持经十卷"或无经字亦云论亦名菩萨戒经又名菩萨地经或八卷出瑜伽论本地分中菩萨地见竺道祖河西录及僧佑录"
优婆塞戒经七卷"或无经字是在家菩萨戒或五卷或六卷或十卷玄始十五年丙寅四月二十三日出至七月二十三日讫沙门道养笔受见经后记及僧佑录"
菩萨戒本一卷"出地持戒品中第二出与大唐奘法师所出戒本等同本别录云炖煌出见僧佑录"
文陀竭王经一卷"出中阿含第十一卷异译见长房录"
佛所行赞经传五卷"或云经无传字或云传无经字马鸣菩萨造亦云佛本行经见长房录"
上见在已下阙胜鬘经一卷"亦云胜鬘师子吼一乘大方便经初出见长房录与宋功德贤所出胜鬘经及宝积胜鬘夫人会同本"
罗摩伽经一卷"第四出与曹魏安法贤等所出同本但广略异是华严入法界品少分见长房录"
楞伽经四卷"初出与宋功德贤元魏菩提留支唐实叉难陀等所出同本见长房录"
须真天子经一卷"第二出与西晋法护出者同本房云见吴录又云罗什出似再译"
海龙王经四卷"或加新字第二出与竺法护出者同本玄始七年出见竺道祖河西录及僧佑录"
功德宝光菩萨经一卷"见长房录"
菩萨戒坛文一卷"亦云优婆塞戒坛文佑云菩萨戒优婆塞戒坛文见僧佑宝唱二录"
右一十九部一百三十一卷"所行赞上一十二部一百一十八卷见在胜鬘经下七部一十三卷阙本"
沙门昙无谶。
或云昙摩忏。
亦云昙谟忏。
盖取梵音不同故也。
凉云法丰。
中印度人。
婆罗门种。
谶六岁父亡。
母以佣织养谶。
见沙门达摩耶舍"此言法称"
道俗宗敬丰于利养。
其母羡之。
故以谶为弟子。
十岁与同学数人读□。
聪敏出群。
读经日得万余言。
初学小乘兼览五明诸论。
讲说精辩莫能詶抗。
后遇白头禅师。
共谶论议。
习业既异交诤十旬。
谶虽攻难锋起。
而禅师终不肯屈。
谶服其精理。
乃谓禅师曰。
颇有经典可得见不。
禅师即授以树皮涅槃经本。
谶寻读惊恒方自惭恨。
以为坎井之识久迷大方。
于是集众悔过。
遂专业大乘。
至年二十所诵大小乘经二百余万言。
谶从兄善能调象骑。
杀王所乘白耳大象。
王怒诛之。
令曰。
敢有视者夷三族。
亲属莫敢往谶哭而葬之。
王怒欲诛谶。
谶曰。
王以法故杀之。
我以亲而葬之。
并不违大义。
何为见怒。
傍人为之寒心。
其神色自若。
王奇其志气遂留供养。
谶明解□术。
所向皆验。
西域号为大神□师。
后随王入山。
王渴乏须水不能得。
谶乃密□石出水。
因赞曰。
大王惠泽所感。
遂使枯石生泉。
邻国闻者皆叹王德。
于时雨泽甚调百姓称咏。
王悦其道术深佳优宠。
顷之王意稍歇待之渐薄。
谶怒曰。
我当以罂水诣池□龙入罂令天下大旱。
王必请□。
然后放龙降雨则见待何如。
遂持罂造龙。
有密告之者。
王怒捕谶。
谶惧诛乃赍大涅槃经本前分一夹并菩萨戒经"地持经也"菩萨戒本奔龟兹。
龟兹国多少乘学不信涅槃。
遂至姑臧止于传舍。
虑失经本枕之而寝。
有人牵之在地。
谶惊谓是盗者。
如此三夕。
闻空中语曰。
此如来解脱之藏。
何以枕之。
谶乃惭悟别置高处。
夜有盗之者举不能胜。
乃数过举之遂不能动。
明旦谶持经去。
不以为重。
盗者见之谓是圣人。
悉来拜谢。
河西王沮渠蒙逊闻谶名。
呼与相见接待甚厚。
蒙逊素奉大法。
志在弘通。
请令出其经本谶以未参土言又无传译。
恐言舛于理。
不许即翻。
于是学语三年方译。
初分十卷。
是时沙门慧嵩道朗独步河西。
值其宣出法藏。
深相推重转易梵文。
嵩公笔受。
道俗数百人疑难纵横。
谶临机释滞未尝留碍。
嵩朗等更请广出余经谓大集大云悲华地持等兼涅槃经总十九部。
谶以涅槃经本品数未足。
还国寻求。
值其母亡遂留岁余。
后于于填更得经本。
复还姑臧续译成四帙焉。
谶以玄始三年甲寅创首翻译。
至十五年丙寅都讫"房云玄始十年讫者此乃涅槃竟时非余经也准优婆塞戒经后记云丙寅年出此即十五年中犹出经也谶至义和三年癸酉三月方卒中间六载应更出经录中不言故未详也"谶尝告逊云。
有鬼入聚落必多灾疫逊不信欲躬见为验。
谶即以术加逊。
逊见而骇怖谶曰。
宜洁诚斋戒神□驱之。
乃读□三日。
谓逊曰。
鬼北去矣。
既而北境之外疫死万数。
逊益敬惮礼遇弥崇。
会魏太武皇帝闻其道术遣使迎请。
且告逊曰。
若不遣谶便即加兵。
逊自揆国弱难以拒命。
兼虑谶多术。
或为魏谋己。
进退惶惑。
乃密计除之。
初谶译出涅槃卷数已定。
而外国沙门昙无发云。
此经品未尽。
谶尝慨然誓必重寻。
蒙逊因其行志。
乃伪资发遣厚赠宝货。
未发数日乃流涕告众曰。
谶业对将至。
众圣不能救矣。
以本有心誓义不容停。
行四十里。
逊密遣刺客害之。
时年四十九。
众咸恸惜焉。
既而逊左右常白日见鬼神以剑击。
逊至四月寝疾而终"逊以义和三年三月害谶即其年四月遇疾而终信哉报应不虚如影之随形也房云谶在处世承和四年卒者非也其义和三年即魏延和二年岁在癸酉也"初谶在姑臧。
有张掖沙门道进。
欲从谶受菩萨戒。
谶云。
且悔过。
乃竭诚七日七夜。
至第八日晨诣谶求受。
谶忽大怒。
进更思惟。
但是我业障未销耳。
乃戮力三年且禅且谶。
即于定中见释迦文佛与诸大士授已戒法。
其夕同止十余人。
皆感梦如进所见。
进欲诣谶说之。
未至十步。
谶惊起唱言。
善哉善哉已感戒矣。
吾当更为汝作证。
次第于佛像前为说戒相。
时沙门道朗振誉关西。
当进感戒之夕。
朗亦通梦。
乃自卑戒腊求为法弟。
于是从进受者千有余人。
传授此法迄至于今。
皆谶之遗则。
有别记云。
菩萨地持经。
应是伊波勒菩萨传来此土。
后果是谶所传译。
疑谶或非凡也。
菩萨戒经八卷"佑房等录并云谶译今以是地持之别名故不双载也"虚空藏经五卷"佑房等录亦云谶译今以即是大集虚空藏品析出别行今载别生录中此不复存也"
优婆塞戒本一卷"宝唱录云谶译复云出优婆塞戒经今亦载别生录中不别存也"善信女经二卷无为道经二卷居士请僧福田经一卷决定罪福经一卷"上之四经长房等录皆云谶译复云世注为疑今并依旧附疑此中不载"
禅法要解二卷"第二出与罗什出者同本见长房录"
右一部二卷本阙安阳侯沮渠京声。
即河西王蒙逊从弟。
为人强志□通敏朗。
少有智鉴。
涉猎书记善于谈论。
幼禀五戒锐意内典。
所读众经即能讽诵。
常以为。
务学多闻。
大士之盛业也。
少时尝度流沙到于填国。
于瞿摩帝大寺。
遇天竺法师佛陀斯那"凉言觉将"安阳从之咨问道义。
斯那本学大乘。
天才秀出。
诵半亿偈明了禅法。
故西方诸国号为人中师子。
安阳从受禅法诸秘要术。
口诵梵本东归于凉。
以茂虔承和年中。
译禅法要解一部。
阿毗昙毗婆沙论六十卷"或加八揵度字初出与唐译大毗婆沙论同本或分成八十四卷或一百九卷佛后六百余年五百应真造见僧佑宝唱二录"
右一部六十卷其本见在沙门浮陀跋摩。
或云佛陀跋摩。
凉言觉铠。
西域人也。
幼而履操明直聪悟出群。
习学三藏偏善毗婆沙。
常诵持此论以为心要。
承和年中达于姑臧。
先有沙门道泰。
志用强果。
少游葱右遍历诸国。
得毗婆沙梵本十有万偈。
还至姑臧。
侧席虚襟企待明匠。
闻跋摩游心此论。
请为翻译。
时蒙逊已薨。
子茂虔袭位。
以虔承和五年丁丑四月中旬。
于凉州城内闲豫宫寺。
请跋摩译焉。
泰即笔受。
沙门慧嵩道朗与义学僧三百余人考正文义。
至七年己卯七月方讫。
凡一百卷。
沙门道挻为之制序。
有顷魏太武帝西伐姑臧。
凉土崩乱经书什物皆被焚荡。
遂失四十卷。
今唯有六十存焉。
跋摩避乱西反。
莫知所终"序云乙丑岁出即蒙逊玄始十四年也丁卯岁讫即玄始十六年也与录不同未详何以"
般泥洹经二十卷"见道慧宋齐录反僧佑录第六译与无谶大般涅槃经等同本"
右一部二十卷本阙沙门释智猛。
京兆新丰人。
禀性端明厉行清白。
少袭法服修业专至讽诵之声以夜续昼。
每见外国道人说释迦遗迹。
又闻方等众经布在西域。
常慨然有感驰心遐外。
以为万里咫尺千载可追也。
遂以姚秦弘始六年甲辰之岁。
招结同志十有五人。
发迹长安。
渡河跨谷三十六所。
至凉州城。
既而西出阳关入于流沙。
二千余里。
地无水草路绝行人。
冬则严厉夏则瘴炎。
人死聚骨以标行路。
^4□驼负粮理极辛阻。
遂历鄯鄯龟兹于填诸国。
备观风俗。
从于填西南行二千里。
始登葱岭。
而同侣九人退还。
猛与余伴进行千七百余里。
至波沦国。
同旅竺道嵩又复无常。
将欲阇毗忽失尸所在。
猛悲叹惊异。
于是自力而前。
与余四人三度雪山。
冰崖皓然百千余仞。
飞□为桥乘虚而过。
窥不见底仰不见天。
寒气惨酷影战魂栗。
复南行千里至罽宾国。
再渡辛头河。
雪山壁立转甚于前。
下多瘴气恶鬼断路。
行者多死。
猛诚心冥彻履险能济。
既至罽宾城。
恒有五百罗汉住此国中。
而常往反阿耨达池。
有大德罗汉。
见猛至止欢喜赞叹。
猛咨问方土。
为说四天子事。
具在猛传。
猛先于奇沙国见佛文石唾壶。
又于此国见佛□。
光色紫绀四际尽然。
猛香华供养顶戴发愿。
□若有应。
能轻能重。
既而转重力遂不堪。
及下案时复不觉重。
其道心所应如此。
复西南行千三百里。
至迦维罗卫国见佛发佛牙及肉髻骨。
佛影佛迹炳然具存。
又□泥洹坚固之林降魔菩提之树。
猛喜心内充设供一日。
兼以宝盖大衣覆降魔像。
其所游践究观灵变。
天梯龙池之事不可胜数。
后至华氏城。
是阿育王旧都。
有大智婆罗门名罗阅宗举族弘法王所钦重。
造纯银塔高三丈。
沙门法显先于其家。
已得六卷泥洹。
及见猛至问云。
秦地有大乘学不。
答曰悉大乘学。
罗阅惊叹曰。
希有希有。
将非菩萨往化耶。
猛就其家得泥洹梵本一部。
又寻得摩诃僧只律梵本一部及余经梵本。
誓愿流通。
于是便反。
以甲子岁发天竺。
同行四僧于路无常。
唯猛与昙纂俱还凉州。
以虔承和年中译出泥洹成二十卷。
猛以宋元嘉末卒。
升历寻游方沙门记列道路时或不同。
佛□顶骨处亦乖爽。
将知游往天竺非止一路。
顶□灵迁时屈异土。
故传述见闻难以例也。
大丈夫论二卷"提波罗菩萨造见翻经图"
入大乘论二卷"坚意菩萨造见唐旧录亦见内典录及翻经图"
右二部四卷其本见在沙门释道泰。
才敏自天冲气□朗。
博闻奇趣远参异言往以汉土方等既备。
幽宗粗畅。
其所未练唯三藏九部。
故杖策冒崄爰至葱西。
综览梵文义承高旨。
并获婆沙梵本十万余偈及诸经论。
东归于凉。
遂遇浮陀跋摩。
共翻毗婆沙论。
泰后自译大丈夫论等二部"又长房内典二录云于其凉代复有沙门昙觉于高昌国译贤愚经一部即当宋元嘉二十二年也今谓不然元嘉十六年己卯凉国已绝如何二十二年乙酉仍有译经故知二录误也今依靖迈经图编在元魏之代魏宋虽并宋居建业魏都恒安以地而论合属魏录"
菩萨投身饿虎起塔因缘经一卷"僧佑录云以身施饿虎经见经后记"
右一部一卷其本见在沙门释法盛。
高昌人也。
亦于凉代译投身饿虎经一卷。
故前高僧昙无谶传末云。
于时有高昌沙门法盛。
亦经往外国有传四卷。
其投身饿虎经后记云。
尔时国王闻佛说已。
即于是处起立大塔。
名为菩萨投身饿虎塔。
今见在塔。
东面山下有僧房讲堂精舍。
常有五千众僧四事供养。
法盛尔时见诸国中。
有人癞病及癫狂聋盲手脚躄跛。
及种种疾病悉来就此塔。
烧香燃灯香泥涂地。
修治扫洒并叩顶忏悔。
百病皆愈。
前来差者便去后来。
辄尔常有百余人。
不问贵贱皆尔。
终无绝时。
今详僧传之文及阅经记之说。
法盛游于西域此事不虚。
复云亲□灵龛故应非谬。
若非盛之自译何得着彼经。
终既能自往西方。
岂有不传经教。
考核终始事乃分明。
今为盛翻编载斯录。
不退转法轮经四卷"一名不退转经第二出与竺法护阿惟越致遮经等同本"
金刚三昧经二卷"或一卷"大忍辱经十卷金轮王经一卷贤劫五百佛名一卷右五部一十八卷"前二部六卷见在后三部一十二卷阙本"
长房等录并云。
是沙门僧佑新集。
释道安凉土异经。
今还附入凉世目录为失译源。
庶知时代显译有无卷部多少出之处所。
已下新附此录优婆夷净行法门经二卷"或无经字亦直云净行经"
长者法志妻经一卷大爱道比丘尼经二卷"亦云大爱道受戒经旧录云大爱道经"三慧经一卷菩萨等行经一卷"此已下阙"四无畏经一卷权变经一卷"旧录云文殊师利权变三昧经或直云权变三昧经"
十沤□经一卷七言禅利经一卷"旧录云沤□七言禅利经"
菩萨十沤□经一卷"今疑与前十沤□同"
瓶沙王经一卷有无经一卷五百偈经一卷须耶越国贫人经一卷"旧录云须耶越国贫人赁剔头经"
浮木经一卷坯喻经一卷妖怪经一卷阿般计泥洹经一卷"一本作陶射计泥洹经"
四非常经一卷五失盖经一卷要真经一卷本无经一卷劝德经一卷十五德经一卷父母因缘经一卷"今疑与父子因缘经同"
慧行经一卷未生王经一卷"今疑是未生怨经"
内外无为经一卷道净经一卷七事本末经一卷"旧录云七事本行经"百宝三昧经一卷三乘经一卷耆域术经一卷"旧录云耆域四术经"
五盖离疑经一卷"今疑是五盖疑结失行经"
太子智止经一卷道德章经一卷苦相经一卷须佛得度经一卷由经一卷分然洹国迦罗越经一卷五阴事经一卷义决法事经一卷十思惟经一卷分别六情经一卷三失盖经一卷佛宝三昧经一卷法志女经一卷右四十七部四十九卷"唯初四部六卷有本余者并阙"
僧佑录云。
安公凉土异经。
长房等录阙而不载。
今还附入凉录。
以为失译佑载安公凉土异经总五十九部。
于中五部房录已载。
今更出四十七部。
通前五十二部。
余有七部一十四卷。
谨按长房等录。
皆有所凭。
即非失译。
是故此录删之不存。
今具条件列之如左。
须菩提品经七卷"般若钞经异名前秦昙摩蜱译"
文殊师利示现宝藏经二卷"西晋竺法护译"
七知经一卷"或作七智吴安谦译"
难龙王经一卷"或云难龙经亦云龙王兄弟经异名吴支谦译"
阿陀三昧经一卷"即阿多三昧经异名安公关中异经已载"
大五浊经一卷"旧录云大五浊世经群录云伪今亦编之"
首至问十四章经一卷"旧录云首至问佛十四意经或云首至问十四事经亦云后汉支曜译今为抄经载别生录"
大方广十轮经八卷"初出与唐译地藏十轮经同本是大集第十三分似凉代译群录不载今附此凉末庶免遗漏耳"
通新及旧总五十三部。
合七十五卷。
并为北凉失源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