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九五查询
古籍史书
老黄历
免责说明:本站内容全部由九五查询从互联网搜集编辑整理而成,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冒犯,请联系我们删除。
Copyright © 2025 95cx.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九五查询(95cx.com)鄂ICP备2022010353号-6
免责说明:本站内容全部由九五查询从互联网搜集编辑整理而成,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冒犯,请联系我们删除。
Copyright © 2025 95cx.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九五查询(95cx.com)鄂ICP备2022010353号-6
从元帝建武元年丁丑。
至恭帝元熙二年庚申。
凡一十一帝一百四年。
缁素十六人。
所译经律论并新旧集失译诸经。
总一百六十八部四百六十八卷"八十五部三百三十六卷见在八十三部一百三十二卷阙本"
"东晋"沙门帛尸梨蜜多罗"三部一十四卷经"
沙门支道根"二部七卷经"沙门竺昙无兰"六十一部六十三卷经戒集"
沙门瞿昙僧伽提婆"五部一百一十八卷经论教授法"
沙门迦留陀伽"一部一卷贤圣集"沙门康道和"一部三卷经"
沙门佛陀跋陀罗"一十三部一百二十五卷经律论集"
沙门昙摩"一部二卷律要"
沙门卑摩罗叉"二部五卷律杂事"
沙门释法显"七部二十六卷经戒论集"沙门只多蜜"三十三部四十五卷经"
居士竺难提"二部五卷经"
沙门竺法力"一部一卷经"
沙门释嵩公"三部三卷经集"
沙门释退公"一部一卷经"
沙门释法勇"一部一卷经"
新旧诸失译经"四十部四十八卷二部三卷旧集三十八部四十五卷新附"
大灌顶经十二卷"或无大字录云九卷未详房云见杂录"
大孔雀王神□经一卷"见竺道祖录及僧佑录初出"孔雀王杂神□经一卷"见竺道祖录及僧佑录第二出"
右三部一十四卷"初一部十二卷见在后二部二卷阙本"
沙门帛尸梨蜜多。
罗晋言吉。
友西域人国王之子。
当承继世而以国让弟。
闇轨太伯。
既而悟心天启遂为沙门。
蜜天姿高朗风神超迈。
直尔对之便卓出于物。
况其聪辩言悟者乎。
西晋永嘉中始到此土。
仍过江左止建初寺。
丞相王导一见而奇之。
以为吾之徒也。
由是名显。
太尉庾元规。
光禄周伯仁。
太常谢幼玙。
廷尉桓茂伦。
皆一代名士。
见之终日累叹。
披襟致契。
导尝诣蜜。
蜜解带偃伏悟言神解。
时尚书令卞望之亦与蜜致善须臾望之至。
蜜乃敛襟饰容端坐对之。
有问其故。
蜜曰。
王公风道期人。
卞令轨度格物。
故其然耳。
诸公于是叹其精神洒属皆得其所。
桓廷尉尝。
欲为蜜作目。
久之未得。
有云。
尸梨蜜可谓卓朗。
于是桓乃咨嗟绝叹以为标题之极。
大将军王处冲。
时在南夏。
闻王周诸公皆器重蜜。
疑以为失鉴。
及自见蜜。
乃欣振奔至。
一面尽虔。
王公尝谓蜜曰。
外国有君一人而已耳。
蜜笑而答曰。
若使我如诸君今日岂得在此。
当时以为佳对。
蜜性高简不学晋语。
每与诸公言论。
虽因传译。
而神领意解尽其传致。
以为自然纵拔非常情所测也。
蜜善持□术。
所向皆验。
时人呼为高座法师。
于元帝代译灌顶等经三部。
又授弟子觅历高声梵呗。
传响迄今。
年八十余。
咸康中卒诸公闻之痛惜流涕。
蜜常在石子岗东行头陀。
既卒因葬于此。
成帝怀其风。
为树刹冢所。
后有关右沙门。
来游建康。
乃于冢处起寺。
陈郡谢琨□成其业。
追旌往事仍曰高座寺也。
阿□佛刹诸菩萨学成品经二卷"太康年出第二译与汉支谶译者大同小异见竺道祖晋世杂录"
方等法华经五卷"咸康元年译见竺道祖晋世杂录第四出与法护正法华等同本"
右二部七卷其本并阙。
沙门支道根。
履味游方怀道利物。
以成帝咸康元年乙未译阿□佛刹等经二部"长房等录并云阿□佛经太康年译其太康年在西晋武帝代与咸康相去向六十年同是一人两朝出经者恐时太悬也此应传写差误多是咸康耳"
采莲违王上佛授决号妙华经一卷"亦直云采莲违王经第二出与阿阇世王受决经同本"
陀邻尼□经一卷"亦云陀邻□□经第二出与持句神□经等同本房录陀邻□经外更存持句神□经者非也"
摩尼罗亶经一卷"亦云摩尼罗亶神□经"玄师□陀所说神□经一卷"录云幻师无所说字或作跛字亦云波陀古录云幻王□陀经"寂志果经一卷"出长阿含第十七卷异译"
铁城泥梨经一卷"出中阿含第十二卷与五天使经同本"
阿耨风经一卷"与言依次出中阿含第二十七卷异译"
梵志頞罗延问种尊经一卷"亦云頞波罗延出中阿含第三十七卷异译"泥犁经一卷"或云中阿含泥犁经出中阿含第五十三卷异译"
戒德香经一卷"或云戒德经出增一阿含第十三卷异译"四泥黎经一卷"或云四大泥□房云别录载佑云失译出增一阿含第四十八卷异译"
国王不犁先尼十梦经一卷"或作先泥出增一阿含第五十一卷异译"
水沫所漂经一卷"一名河中大聚沫经一名聚沫譬经与五阴譬喻经同本出杂阿含经第十卷异译"
玉耶经一卷"一名长者诣佛说子妇无敬经或云玉耶女经第二出与阿^8□达经等同本"
五苦章句经一卷"初出一名诸天五苦经一名五道章句经一名浮除罪盖娱乐佛法经"自爱经一卷"或云自爱不自爱经房云见旧录"
中心经一卷"或云中心正行经旧录云大中心经亦云小中心经房录云出六度集今检无"
见正经一卷"一名生死变识经"
大鱼事经一卷阿难七梦经一卷"或直云七梦经"
呵雕阿那含经一卷"一名荷雕或作苛字"
新岁经一卷比丘听施经一卷"一名听施比丘经"
佛般泥洹摩诃迦叶赴佛经一卷"亦云迦叶赴佛般涅槃经"
上见存已下阙犊牛经一卷"一云犊子经第三出与乳光经等同本"
孔雀王□经一卷"第三出与吉友所译者同本"
七佛所结麻油述□经一卷"佑失译录重载两本一云异本"
大神母结誓□经一卷伊洹法愿神□经一卷解日厄神□经一卷六神名神□经一卷檀持罗麻油述神□经一卷麻油述□经一卷摩尼罗亶神□按摩经一卷医王惟楼延神□经一卷"或云阿难所问医王惟楼延神□经"
龙王□水浴经一卷十八龙王神□经一卷请雨□经一卷止雨□经一卷嚫水经一卷幻师阿夷邹神□经一卷□水经一卷药□经一卷□毒经一卷□时气病经一卷□小儿经一卷□齿经一卷"佑失译录更载一本名与此同题云异本一云虫齿二云龋齿"□牙痛经一卷"佑云失译录更载一本名与此同题云异本或作齿痛"□眼痛经一卷五眼文经一卷"今疑是聂道真所出求五眼法异名"
离欲优婆塞优婆夷戒文一卷"亦云具行二十二戒文"
罪业报应经一卷"与罪业应报教化地狱经同本第二出"
八师经一卷"第二出"
蓱沙王五愿经一卷"一名弗沙迦王经第二出"
义足经二卷"房云见吴录亦云异出第二出"
十善十恶经一卷"第二译吴录云异出安公云出阿毗昙"治禅法经一卷梵天策数经一卷"旧录云诸天事经"
诸天地经一卷十诵比丘戒本一卷"太元六年合僧纯昙摩持竺僧舒三家本以为此一卷见宝唱录当第二出"
三百六十戒三部合异二卷"序加大比丘字太元六年六月二十日于谢镇西寺合僧详重校见旧录及宝唱录"
右六十一部六十三卷"佛般泥洹上二十四部二十四卷见在犊牛经下三十七部三十九卷阙本"
沙门竺昙无兰。
晋云法正。
西域人也。
以孝武帝太元六年辛巳至太元二十年乙未。
于杨都谢镇西寺译采莲违王等经六十一部。
见长房录。
又长房等录更有四十八经。
亦云法正所译。
今以并是别生抄经。
或是疑伪。
故并删之。
如后所述。
救护身命经"亦云救护身命济人病苦厄经周录编入正经旧录云伪今依旧编"
诸天问如来警戒不可思议经见水世界经"已上二经并出大集"
龙王结愿五龙神□经大将军神□经"上二经出灌顶"
无吾我经"出普超经"
弥兰经"或作弥莲亦云弥莲"
摩天国王经阿难念弥经"弥兰等三经并出六度集"
贤劫千佛名经"出贤劫经序云贤劫经说二千一百诸度无极以拘楼孙佛为首此千佛名有别译本拘那提佛以为初首"三十七品经"安公云出律经僧佑录云晋太元二十一年岁在丙申六月在谢镇西寺撰出"
三十三天园观经比丘成就五法入地狱经学人乱意经"上三经出增一阿含"佛为比丘说大热地狱经释提桓因诣目连放光经目连见大身众生燃铁缠身经见一众生举体粪秽涂身经众生顶有铁磨盛火炽然经罗婆鸟为鹰所捉经十法成就恶业入地狱经蛇行法经比丘浴遇天子放光经天于修罗欲□战经天帝释受戒经比丘问佛释提桓因因缘经四天王按行世间经佛见梵天顶经帝释慈心战胜经天神禁宝经阿育王供养道场树经劝行有证经戒相应法经禅思满足经"佛为比丘说下二十经并出杂阿含"野鸡经□猕猴经蛊狐乌经"或作鸟字"
弟子命过经驴驼经拘萨罗国乌王经"或无罗字"
孔雀经夫妇经"野鸡等八经并出生经中"
群牛千头经集修行士经暴象经"群牛等三经并出出曜经"
地狱众生相害经"出修行道地经"
赤□乌喻经阿难多洹罗云母经"赤嘴乌等二经杂譬喻抄"
中阿含经六十卷"第二出或五十八卷隆安元年十一月十日于东亭寺出二年六月二十五日讫与昙摩难提出者同本沙门道慈笔受见道祖录"
增壹阿含经五十一卷"第二出隆安元年正月出与难提本小异竺道祖笔受或四十二或三十三无定亦有六十卷成者见道祖及宝唱录"
阿毗昙心论四卷"或云阿毗昙心无论字尊者法胜造太元十六年在庐山为慧远法师译出道慈笔受见僧佑录"
三法度论二卷"太元十六年在庐山为远法师出第二译与难提出者大同小异或三卷别录云一卷或直云三法度无论字或云经论见僧佑录"
教授比丘尼法一卷"房云见别录亦云在庐山出"
右五部一百一十八卷"前四部一百一十七卷本在后一部一卷本阙"
沙门瞿昙僧伽提婆。
晋言众天。
或云提和。
音讹故也。
罽宾国人。
入道修学远访明师。
学通三藏多所诵持。
尤善阿毗昙心洞其纤旨。
常诵三法度昼夜嗟味。
以为道之府也。
为人俊朗有深鉴。
仪止温恭。
务在诲人恂恂不怠。
符秦建元中来入长安宣流法化。
译论二部。
备于秦录。
后以晋孝武帝世太元十六年辛卯游化江左。
先是庐山慧远法师。
翘勤妙典广集经藏。
虚心侧席延望远宾。
闻其至止即请入庐岳。
即以其年请出阿毗昙心及三法度等。
提婆乃于般若台。
手执梵文。
口宣晋语。
去华存实务尽义本。
今之所传盖其文也。
至安帝隆安元年丁酉。
来游建康。
晋朝王公及风流名士。
莫不造席致敬。
时尚书令卫军东亭侯琅^8□王珣"准高僧传僧佑录长房录等□云王珣中含经序乃云王元琳元琳多是珣之字也"雅有信慧荷持正法。
建立精舍广招学众。
提婆既至。
珣即延请。
仍于其舍讲阿毗昙。
名僧毕集。
提婆宗致既精词旨明析振发义奥。
众咸悦悟。
其冬珣集义学沙门释慧持等四十余人。
更请提婆。
于其寺译中增二阿含。
罽宾沙门僧伽罗叉执梵本。
提婆翻为晋言。
至来夏方讫。
豫州沙门道慈笔受。
吴国李宝唐化共书。
提婆于庐山建康二处。
共出五部一百一十八卷。
提婆历游华戎备悉风俗。
从容机警。
善于谈笑。
其道化声誉莫不闻焉。
后不知所终。
十二游经一卷"第二出与^8□梁译者少异见竺道祖晋世杂录及宝唱录"
右一部一卷其本见在。
沙门迦留陀伽。
晋言时水。
西域人。
弘喻有方怀道游国。
以孝武帝太元十七年壬辰。
译十二游经一部。
益意经三卷"第二出见竺道祖晋世杂录朱士行汉录云二卷不显译人"
右一部三卷本阙。
沙门康道和。
戒德有仪。
轨范群物。
以孝武帝太元二十一年景申。
译益意经一部。
大方广佛华严经六十卷"初出元五十卷后人分为六十沙门支法领从于阗得梵本来义熙十四年三月十日于道场寺出元熙二年六月十日讫法业笔受见祖佑二录"
出生无量门持经一卷"或云新微密持经于庐山译第五出与支经无量门微密持经等同本见祖佑二录佑房等录别存新微密持经误也"大方等如来藏经一卷"或直云如来藏经第三出元熙二年于道场寺译见竺道祖晋世杂录及僧佑录"
观佛三昧海经十卷"或云观佛三昧经或八卷见竺道祖晋世录亦见僧佑录亦出宋世"
摩诃僧只律四十卷"或云三十卷梵本是法显于摩竭提国将来义熙十二年十一月于□场寺共法显出见竺道祖录佑在显录据共译故耳"
僧只比丘戒本一卷"亦云摩诃僧只戒本第二出于道场寺译见宝唱录佑在法显录中佑与觉贤共出互载皆得"达摩多罗禅经二卷"一名庾伽遮罗浮迷译言修行道地于庐山出一名不净观经亦名修行方便禅经佑云禅经修行方便凡十七品见僧佑录"
文殊师利发愿经一卷"或加偈字元熙二年于□场寺出见僧佑宝唱二录经后记云外国四部众礼佛时多诵此经以发愿求佛道"新无量寿经二卷"宋永初二年于道场寺出见僧佑宝唱二录第八译与世高支谶支谦僧铠等所出同本"菩萨本业经一卷"亦直云本业经是华严净行品见僧佑长房二录大周入藏有今阙且复存之"
净六波罗蜜经一卷"见僧佑长房二录"方便心论一卷"共法业出见高僧传初出"
过去因果经四卷"房云见别录第五译"
右一十三部一百二十五卷"文殊发愿上八部一百一十六卷见在新无量寿下五部九卷阙本"
沙门佛陀跋陀罗。
晋言觉贤。
本姓释氏。
迦维罗卫国人。
甘露饭王之苗裔也。
祖父达摩提婆"此云法天"尝商旅于北天竺。
因而居焉。
父达摩修利耶"此云法日"少亡。
贤三岁孤。
与母居五年复丧母。
为外氏所养。
从祖鸠摩利。
闻其聪敏。
兼悼其孤露。
乃迎还度为沙弥。
至年十七。
与同学数人俱以习诵为业。
众皆一月。
贤一日诵毕。
其师叹曰。
贤一日敌三十夫也。
及受具戒修行精勤。
博学群经多所通达。
少以禅律驰名。
尝与同学僧伽达多共游罽宾同处积载达多虽服其才明。
而未测其人也。
后于密室闭户坐禅。
忽见贤至惊问何来。
答云。
暂至兜率致敬弥勒。
言讫便隐。
达多知是圣人。
未测深浅。
后屡见贤神变。
乃敬心祈问。
方知得不还果。
常欲游方弘化备观风俗。
会有秦僧智严。
西至罽宾。
□法众清僧。
乃慨然东顾曰。
我之同辈斯有道志。
而不遇真匠发悟莫由。
即咨讯国众孰能流化东土。
佥云。
有佛陀跋陀者。
出生天竺那呵梨城。
族姓相承世遵道学。
其童□出家。
已通解经论。
少受业于大禅师佛大先。
先时亦在罽宾。
乃谓严曰。
可以振维僧徒宣授禅法者。
佛陀跋陀其人也。
严既要请苦至。
贤遂愍而许焉。
于是舍众辞师裹粮东逝。
涉骤三载绵历寒暑。
既度葱岭路经六国。
国主矜其远化。
并倾怀资俸。
至交阯乃附舶循海而行。
经一岛下。
贤以手指山曰。
可止于此。
舶主曰。
客行惜日调风难遇。
不可停也。
行二百余里。
忽风转吹舶还向岛下。
众人方悟其神。
咸师事之听其进止后遇便风同侣皆发。
贤曰。
不可动。
舶主乃止。
既而有先发者一时覆败。
后于闇夜之中忽令众舶俱发。
无肯从者。
贤自起收缆唯一舶独发。
俄尔贼至。
留者悉被抄害。
顷之至青州东莱郡。
闻鸠摩罗什在长安。
即往从之。
什大欣悦共论法相。
振发玄微多所悟益。
因谓什曰。
君所释不出人意。
而致高名何耶。
什曰。
吾年老故耳。
何必能称美谈。
什每有疑义必共咨决。
时秦主姚兴专志经法。
供养三千余僧。
并往来宫阙盛修人事。
唯贤守静不与众同。
后语弟子云。
我昨见本乡有五舶俱发。
既而弟子传告外人。
关中旧僧咸以为显异惑众。
又贤在长安大弘禅业。
四方乐静者并闻风而至。
但染学有浅深。
得法有浓淡。
浇伪之徒因而诡滑。
有一弟子因少观行。
自言得阿那含果。
贤未即检问。
遂致流言大被谤讟。
将有不测之祸。
于是徒众或藏名潜去。
或踰墙夜走。
半日之中众散殆尽。
贤乃夷然初不介意。
时旧僧僧^8□道恒等谓贤曰。
佛尚不听说已所得法。
先言五舶将至。
虚而无实。
又门徒诳惑互起同异。
既于律有违理不同止。
宜可时去勿得久留。
贤曰。
我身若流萍去留甚易。
但恨怀抱未申以为慨然耳。
于是与弟子慧观等四十余人俱发。
神志从容初无异色。
识真者咸共叹惜。
白黑送者数千人。
姚兴闻去怅恨乃谓道恒曰。
佛贤沙门挟道来游。
欲宣遗教。
缄言未吐。
良用深慨。
岂可以一言之咎令万夫无导。
因□令追之。
贤谓使曰。
诚知恩旨无预闻命。
于是率侣宵征南指。
庐岳沙门惠远素钦风德。
乃遣使入关致书祈请后至庐岳忻然如旧。
远以贤之。
被摈过由门人。
若悬记五舶止说在同意。
亦于律无犯。
乃遣弟子昙邕致书姚主及关中众僧解其摈事。
远乃请出禅数诸经。
贤志在游化居无求安。
停山岁许。
复西适江陵。
遇外国舶主既而讯访。
果是天竺五舶先所见者也。
倾境士庶竞来礼事。
其有奉施悉皆不受。
持□分卫不问豪贱。
时陈郡袁豹为宋武帝太尉长史。
宋武南讨刘敦。
豹随府届于江陵。
贤将弟子慧观诣豹乞食。
豹素不敬信待之甚薄。
未饱辞退。
豹曰。
似未足且复小留。
贤曰。
檀越施心有限。
故今所设已罄。
豹即呼左右益饭。
饭果尽。
豹大惭愧。
既而问慧观曰。
此沙门何如人。
观曰。
德量高邈非凡所测。
豹深叹异以启太尉。
太尉请与相见。
甚崇敬之资供备至。
俄而太尉还都。
请与俱归。
安止道场寺。
贤仪轨率素不同华俗。
而志韵清远雅有渊致。
杨都法师僧弼与名德沙门宝林书曰。
□场禅师甚有大心。
便是天竺王何风流人也。
其见称如此。
先是沙门支法领。
于于阗国得华严梵本三万六千偈。
未有宣译。
到义熙十四年。
吴郡内史孟顗。
右卫将军褚叔度。
即请贤为译匠。
乃手执梵文。
共沙门法业慧严慧义等百有余人。
于道场寺译出诠定。
文旨会通华戎妙得经体。
故道场寺犹有华严堂焉。
又沙门法显于天竺所得僧只梵本复请贤译。
贤从安帝隆安二年戊戌。
讫宋永初二年辛酉。
于杨都庐山二处。
译华严等经总一十三部。
并究其幽旨妙尽文意。
贤以宋元嘉六年泥洹。
春秋七十有一矣。
"又僧佑长房二录复云贤出新微密持经即出生无量门持经是不合双载对彼支谦先译故加新字又有菩萨十住及本业经此之二经并是华严别品觉贤既译大部不合别出此经其本业一经周入藏录有未见其本且复存之十住一经删之不立也"
杂问律事二卷"初出见长房录"
右一部二卷本阙。
沙门昙摩。
晋翻云法。
善于律学。
以安帝隆安四年庚子三月二日。
于杨都尚书令王法度精舍。
沙门释僧遵等二十余德。
请译杂问律事序具卷首。
明佛法僧物互相交涉。
分齐差殊甚要须善防护。
十诵律毗尼序三卷"亦云十诵律序今合入十诵末后三卷是房云毗尼诵注云是十诵后善诵非也其善诵有四卷是十诵中第十诵也见二秦录"
杂问律事二卷"众律要用第二出见二秦录"
右二部五卷"前毗尼序三卷见在后杂问事二卷本阙"
沙门卑摩罗叉。
晋云无垢眼罽宾国人。
沉静有志。
幼出家履道苦节成务为人眼青。
时亦号为青眼律师。
先在龟兹弘阐律藏。
四方学者竞往师之。
鸠摩罗什时亦预焉。
及龟兹陷没。
乃避地乌缠。
顷之闻什在长安大弘经藏。
叉欲使毗尼胜品复洽东国。
于是杖锡流沙冒险东入。
以姚秦弘始八年达自关中。
什以师礼敬待。
叉亦以远遇欣然。
及罗什弃世。
叉以安帝义熙年中。
乃出游关左。
逗于寿春止石□寺。
律徒云聚盛阐毗尼。
罗什所译十诵五十八卷。
最后一诵谓明受戒法。
及诸成善法事。
逐其义要名为善诵。
叉后改善诵为毗尼诵。
故犹二名存焉。
复出三卷律序置之于后。
总成六十一卷"高僧传及长房录乃云开前五十八卷为六十一卷者小非详审也其毗尼序三卷或有近代经本编在第九诵后第十诵前卷当第五十五六七者非也今检古十诵本乃在第十诵后卷当第五十九至六十一今者依古本为正"
顷之南适江陵于辛寺夏坐。
开讲十诵。
既通晋言善相领纳。
无作妙本大阐。
当时析文求理者其聚如林。
明条知禁者数亦殷矣。
律藏大弘。
叉之力也。
后出杂问律事二卷。
道场慧观笔受。
"高僧传云道场慧观深括宗旨记其所制内禁轻重撰为二卷送还京师僧尼披寻竞相传写时闇者谚曰卑罗鄙语慧观才录都人缮写纸贵如玉今谓杂问律事乃是道场慧观于教有疑随事咨问卑摩为决闻便录之撰成二卷流行于世即非别有梵本卑摩译之其昙摩出者亦即此是录家误载也"
叉养德好闲弃諠离俗。
其年冬复还寿春石□。
卒于寺焉。
春秋七十有七。
大般泥洹经六卷"经记云方等大般泥洹经或十卷第四译义熙十二年十月一日于道场寺共觉贤出宝云笔受至十四年正月二日讫见道祖僧佑二录"大般涅槃经三卷"或二卷是长阿含初分游行经异译群录并云显出方等泥洹者非即前大泥洹经加方等字此小乘涅槃文似显译故以此替之"
杂藏经一卷"第二出与鬼问目连饿鬼报应经等同本见僧佑宝唱二录"
僧只比丘尼戒本一卷"亦出比丘尼波罗提木叉僧只戒本共觉贤译见长房录"历游天竺记传一卷"亦云法显传法显自撰述往来天竺事见长房录"
杂阿毗昙心十三卷"第二出与符秦僧伽提婆等所出同本见僧佑录房云显与觉贤共译"
佛游天竺记一卷"见僧佑录"右七部二十六卷"前五部一十二卷见在后二部一十四卷阙本"沙门释法显。
本姓龚。
平阳武阳人也。
显有三兄。
龆年次丧。
其父恐惧。
及显数岁便放出家。
居数年病笃欲死。
因送还寺信宿便差。
不肯复归。
母欲见之不能得。
为立小屋于门外以拟去来。
十岁遭父忧。
叔父以其母寡独不立。
逼使还俗。
显曰。
本不以有父而出家也。
正欲远尘离俗故入道耳。
叔父善其言乃止。
顷之母丧至性过人。
葬事既毕仍即还寺。
尝与同学数十人于田中刈稻。
时有饥贼欲夺其谷。
诸沙弥悉奔走。
唯显独留语贼曰。
若欲须谷随意所取。
但君等昔不布施故此生饥贫。
今复夺人。
恐来世弥甚。
贫道预为君忧故相语耳。
言讫即还。
贼弃谷而去。
众僧数百人莫不叹服。
及受大戒志行明洁仪轨整肃。
常慨经律舛阙誓志寻求。
以安帝隆安三年。
与同学慧景道整慧应慧嵬等发自长安。
西度沙河。
上无飞鸟下无走兽。
四顾茫茫莫测所之。
唯视日以准东西。
人骨以标行路耳。
屡有热风恶鬼。
遇之必死。
显任缘委命直过险难。
有顷至葱岭。
岭冬夏积雪。
有恶龙吐毒风雨沙砾。
山路艰危壁立千仞。
昔有人凿石通路。
傍施梯道。
凡度七百余梯。
又蹑悬□过河数十余处。
皆汉时张骞甘父所不至也。
次度小雪山遇寒风暴起。
慧景噤战不能前。
语显云。
吾其死矣。
卿可时去勿得俱殒。
言绝而卒。
显抚之泣曰。
本图不果命也奈何。
复自力孤行遂过山险。
凡所经历三十余国。
至北天竺次往中国。
未至王舍城三十余里。
有一寺逼暮仍停。
明旦显欲诣耆阇崛山。
寺僧谏曰。
路甚艰险且多黑师子。
亟经啖人何由可至。
显曰。
远涉数万誓到灵鹫。
身命不期出息非保岂可使积年之诚既至而废耶。
虽有险难吾不惧也。
众莫能止。
乃遣两僧送之。
显既至山中日将曛夕。
遂欲停宿。
两僧危惧舍之而还。
显独留山中烧香礼拜翘感旧迹如□圣仪。
至夜有三黑师子来蹲显前。
舐唇摇尾。
显诵经不辍一心念佛。
师子乃低头下尾伏显足前。
显以手摩之□曰。
汝若欲相害待我诵竟。
若见试者可便退去。
师子良久乃去。
明晨还反路穷幽深。
榛木荒梗禽兽交横。
正有一径通行而已。
未至里余忽逢一道人。
年可九十容服□素。
而神气俊远。
显虽觉其韵高。
而不悟是神人。
须臾进前逢一年少道人。
显问曰。
向耆年是谁耶。
答曰。
头陀弟子大迦叶也。
显方惋慨良久。
既至山前。
有一大石横塞室口。
遂不得入。
显乃流涕致敬而去"今谓显所陟者是鸡足山大迦叶波入寂之所非佛旧居处鹫峰山也"又至迦施国。
精舍里有白耳龙。
每与众僧约令国内丰熟。
皆有信效。
沙门为起龙舍并设福食。
每至夏坐讫日。
龙辄化作一小蛇。
两耳悉白。
众咸识是龙。
以铜盂盛酪置于其中。
从上坐至下行之。
似若问讯。
遍乃化去。
年辄一出。
显亦亲见此龙。
后却至中天竺。
于摩竭提巴连弗邑阿育王塔南天王寺。
得摩诃僧只律。
又得萨婆多律抄。
杂阿毗昙心綖经。
方等泥洹等经"此方等泥洹即六卷大般泥洹经之梵本也准经后记名为方等大般泥洹经非谓三卷方等泥洹也"
显留三年。
学梵书梵语躬自书写。
于是持经像寄附商客。
到师子国。
显同旅十余或留或亡。
顾影唯己常怀悲慨。
忽于玉像前见商人。
以晋地一白团扇供养。
不觉凄然下泪。
停二年复得。
弥沙塞律长杂二阿含。
及杂藏本。
并汉土所无。
其师子国中有佛齿。
每年三月彼之国王。
预前十日庄严白象。
遣一贵重辩说智臣。
着王衣裳象上击鼓。
大声唱言。
如来在世四十五年。
说法度人无量亿数。
众生缘尽乃般泥洹。
自尔已来一千四百九十七载。
世间长昏众生可愍。
却后十日佛齿当出无畏精舍。
可办香华各来供养。
时正当晋义熙元年。
计从义熙元年太岁乙巳。
至今开元十八年岁次庚午。
便成一千八百二十二载矣。
既而附商人大舶。
循海东还。
舶有二百许人。
值大暴风舶坏水入。
众人惶怖即取杂物弃之。
显恐商人弃其经像。
唯一心念观世音。
及归命汉土众僧。
舶任风而去得无伤坏。
行九十日达耶婆提国停五月。
复随他商侣东趣广州。
举帆月余日。
夜忽大风合舶震惧。
众共议曰。
坐载此沙门。
使我等狼狈。
不可以一人故令一众俱亡。
欲推弃之。
法显檀越厉声诃商人曰。
汝若下此沙门亦应下我。
不尔便当见杀。
汉地帝王奉佛敬僧。
我至彼告王必当罪汝。
商人相视失色僶俯而止。
既水尽粮竭。
唯任风随流。
忽至岸见藜藋菜依然知是汉地。
但未测何方。
即乘小船入浦寻村。
遇猎者二人。
显问此何地耶。
猎人曰。
是青州长广郡牢山南岸。
猎人还以告太守李嶷。
嶷素敬信。
忽闻沙门远至。
躬自迎劳。
显持经像随还。
顷之欲南归。
时刺史请留过冬。
显曰。
贫道投身于不反之地。
志在弘通。
所期未果不得久停。
遂南造建康。
于道场寺。
就外国禅师佛陀跋陀罗。
译大般泥洹经等六部。
撰游天竺传一卷。
显既出大泥洹经。
流布教化咸使见闻。
有一家失其姓名。
居近杨都朱雀门。
世奉正化。
自写一部读诵供养。
无别经室。
与杂书共屋。
后风火忽起延及其家。
资物皆尽。
唯泥洹经俨然具存。
煨烬不侵卷色无异。
杨都共传咸称神妙。
后到荆州卒于辛寺。
春秋八十有六。
众咸恸惜焉。
菩萨十住经一卷"是华严十住品异译见长房录"
宝如来三昧经二卷"或一卷一名无极宝三昧经第二出与无极宝经同本见长房录"
大智度经四卷"第五出与支谶道行经及大般若第四会等同本见僧佑录及竺道祖录"
普门品经一卷"第二出与法护普门品及宝积文殊普门会同本见僧佑录及竺道祖录"阿述达经一卷"与宝积无畏德会等同本第三出见长房录也"
如幻三昧经二卷"与世高如幻三昧及宝积善住意会等同本第三出见竺道祖晋录"
弥勒所问本愿经一卷"与法护弥勒本愿及宝积弥勒所问会同本第二出见长录房"
十地经一卷"与法护菩萨十地经等同本第三出见长房录"维摩诘经四卷"与严佛调古维摩经等同本第五出房云见南来新录"
无所悕望经一卷"第三出与象腋经等同本见长房录"
浮光经一卷"或作乳光与犊子经等同本第四出见长房录"
如来独证自誓三昧经一卷"第三出与世高自誓三昧经等同本见长房录"普贤观经一卷"一名观普贤菩萨经房云见道慧录初出"
璎珞经十二卷"一名现前报与竺佛念菩萨璎珞同本或十四卷房云见南来新录初出"照明三昧经一卷"第二出见长房录"
禅经四卷"房云见南来新录"
法没尽经一卷"见房长录"菩萨正斋经一卷"第三出见长房录"威革长者六向拜经一卷"或作咸华第二出见长房录出中阿含第三十三异译"
指鬘经一卷"或作指髻出增一阿含第三十一异译见长房录"
所欲致患经一卷"第二出见长房录"
五盖疑结失行经四卷"第二出见长房录"
分卫经一卷"见长房录"
右二十三部四十五卷"初二部三卷本在大智度下二十一部四十二卷本阙"
沙门只多蜜。
或云只蜜多。
晋云□友。
西域人。
识性通敏聪达宏远。
志存弘化无惮远游。
爰于恶代译菩萨十住等经二十三部。
诸录尽云只多蜜晋世译。
未详何帝。
若非咸洛应是江南一部。
见僧佑录。
房云已外并彰杂别诸录。
又有宝施女经"出大集经"摩调王经"出六度集"既是别生。
删之不录。
大乘方便经三卷"元熙二年译第三出或二卷与法护大善权经等同本见始兴录今编入宝积当第三十八会"请观世音菩萨消伏毒害陀罗尼□经一卷"亦直云请观世音经第二出见法上录"
咸革长者六向拜经一卷"晋宋间于广州译出中阿含第三十三卷异译见始兴录及宝唱录"
右三部五卷"前二部四卷本在后一部一卷本阙"
居士竺难提。
恶翻云喜。
西域人。
志道无倦履远能安。
解悟幽旨言通晋俗。
以恭帝元熙元年己未。
爰暨宋世译大乘方便经等三部。
无量寿至真等正觉经一卷"一名乐佛土乐经一名极乐佛土经第七译见正度录与世高支谶支谦僧铠白延法护等所出同本"
右一部一卷本阙沙门竺法力。
西域人。
业行清高智道崇峙。
善通方语妙称经微。
以恭帝元熙元年己未二月。
译无量寿至真等正觉经一部。
日难经一卷"第二出即是越难经后说事少异见赵录及始兴录"萍沙王五愿经一卷"亦名弗沙王经第三出见赵录及始兴录"
迦叶结集戒经一卷"第三出见赵录及始兴录"
右三部三卷其本并阙沙门释嵩公。
或云高公。
于晋末译日难等经三部。
群录并云晋末。
不知何帝之年。
迦叶禁戒经一卷"一名摩诃比丘经一名真伪沙门经初出见始兴录"
右一部一卷本阙沙门释退公。
译迦叶禁戒经一部。
云于晋。
未详何帝之年。
佛开解梵志阿□经一卷"出长阿含第十三卷异译见赵录"
右一部一卷本阙沙门释法勇。
译梵志阿□经一部。
云晋末出。
亦未详何帝之年。
那先比丘经二卷"或云那先经或三卷初出见僧佑失译录"
贤圣集见在陀罗尼章句经一卷"佑无章字见僧佑失译录第三出与持句神□经等同本"
大乘经阙本右二部三卷。
长房等录东晋失译。
总有五十三部五十七卷。
今除二部三卷之外。
余五十一部五十四卷并是房录上。
或后汉失译录中已载之者。
及有译人别生经等。
委列如左。
观无量寿佛经。
三世三千佛名经。
千佛因缘经。
五十三佛名经。
八部佛名经。
十方佛名经。
贤劫千佛名经。
称扬百千佛名经。
南方佛名经。
灭罪得福佛名经。
比丘诸禁律经。
摩诃僧只律比丘要集优波离问佛经。
沙弥威仪比丘尼十戒经。
受十善戒经。
沙弥尼戒经。
贤者五戒经。
优婆塞威仪经。
波若得经。
观世楼炭经。
般舟三昧念佛章经。
庾伽三摩斯经。
禅要诃欲经。
七佛所结麻油述□五龙□毒经龋齿□七佛安宅神□安宅□"已上二十九部一十九卷后汉失译录中已有此中复载故知重也"
三归五戒带佩护身□经七万二千神王护比丘□经十二万神王护比丘尼□经百结神王护身□经宫宅神王守镇左右经冢墓因缘四方神□经伏魔对印大神□经魔尼罗亶大神□经召五方龙摄疫毒神□经梵天神策经普广经"已上一十一部一十一卷并是尸梨蜜所译大灌顶经从第一卷至第十一"
遗教三昧经二卷"或云遗教三昧法律经西晋法炬译伪录中亦有"
阿那含经二卷"宋智严译伪录亦有"
未曾有因缘经二卷"或直云未曾有经已曾再译一存一阙"禅定方便次第法经"后汉安世高译"
七佛神□"吴支谦译"
贤者五福经"西晋白法祖译"摩尼罗亶神王□案摩经"或无王字竺昙无兰译"
本行六波罗蜜经"宋求那跋陀罗译"优婆塞五戒经"宋沮渠京声译"
三归五戒经神王名经"抄灌顶经"定意三昧经"出十住断结经"
已下新附此录决定毗尼经一卷"一名破坏一切心识初出与宝积优波离会同本异译佑云众录并云于炖煌出不显译人传云晋世出未详何帝时"
弥勒来时经一卷"第三出与罗什弥勒下生经等同本见法上录"
稻芊经一卷"与了本生死经等同本"
造立形像福报经一卷"与作佛形像经同本"
报恩奉盆经一卷"与盂兰盆经同本"
师子奋迅菩萨所问经一卷华聚陀罗尼□经一卷"上二经同本异出"
六字□王经一卷"与六字神□王经同本"
善法方便陀罗尼经一卷金刚秘密善门陀罗尼经一卷"上二经同本异出"菩萨本行经三卷七佛所说神□经四卷"初卷云七佛十一菩萨说大陀罗尼神□经"
萨罗国经一卷"或云萨罗国王经"般泥洹经二卷"或直云泥洹经亦云大般泥洹经是长阿含初分游行经异译诸藏中一卷者唯是上卷欠下卷也"
缘本致经一卷"出中阿含第十卷异译"古来世时经一卷"出中阿含第十三卷异译"
梵志计水净经一卷"出中阿含第二十三卷异译"
三归五戒慈心厌离功德经一卷"出中阿含第三十九卷异译"箭喻经一卷"出中阿含第六十卷异译"食施获五福报经一卷"一名施色力经一名福德经出增一阿含第二十四卷异译"
满愿子经一卷"僧佑失译录中有晋言故移编此出杂阿含第十三卷异译"
摩邓女解形中六事经一卷"第五出与摩登伽含头谏经等同本"
饿鬼报应经一卷"第三出一名目连说地狱饿鬼因缘经与鬼问目连经等同本"
得道梯橙锡杖经一卷"题云得道梯橙经锡杖品第十二亦直云锡杖经"
僧护经一卷"或云僧护因缘经亦云因缘僧护经"
护净经一卷木□子经一卷"或作患字又作^6□"
无上处经一卷卢志长者因缘经一卷五王经一卷沙弥十戒法并威仪一卷"亦云沙弥威仪戒本"
沙弥尼离戒文一卷舍利弗问经一卷五百问事经一卷阿育王譬喻经一卷"题云天尊说阿育王譬喻经古经呼佛以为天尊即佛说也"
撰集三藏及杂藏传一卷"亦云撰三藏经及杂藏经"
弥勒作佛时事经一卷"佑录无事字第二出与弥勒来时经等同本见宝唱录"
道树三昧经二卷"第二出与私阿昧经同本见支敏度录"
右三十八部四十五卷"末后二部三卷阙本余并见在"前三十六部四十二卷。
并是入藏见经。
莫知译主。
诸失译录阙而未书。
似是远代之经。
故编于晋末。
庶无遗漏焉。
通前旧失译经二部三卷。
总四十部四十八卷。
并为东晋失源云。
秦符氏都长安"亦云前秦"
起符健"谥为明帝"皇始元年辛亥。
至符登"无谥"太初九年甲午。
凡经五主四十四年。
沙门六人。
所译经律论等。
总一十五部。
合一百九十七卷"于中七部六十五卷见在八部一百三十二卷阙本房云皇始元年甲寅延初元年丁酉与诸家年历不同校二年向后准安公增一序勘其甲子房录错矣"
符秦沙门昙摩持"三部三卷戒本坛文"沙门鸠摩罗佛提"一部二卷集"沙门僧伽跋澄"三部二十七卷论集"
沙门昙摩蜱"一部五卷经"
沙门僧伽提婆"二部四十六卷论"
沙门昙摩难提"五部一百一十四卷经论集"
十诵比丘戒本一卷"或云十诵大比丘戒初出见僧佑录"
比丘尼大戒一卷"亦云十诵比丘尼戒第二出见僧佑录"
教授比丘尼二岁坛文一卷"或无尼字僧纯于龟兹国得梵本来佛念译语慧常笔受见宝唱录"
右三部三卷其本并阙沙门昙摩持。
或云侍。
秦言法慧。
或云法海。
西域人。
善持律藏妙入契经。
以符坚"谥庄烈天王"建元三年丁卯四年戊辰。
于长安译十诵戒本等三部。
竺佛念传语。
慧常笔受"安公僧戒序云佛念写其梵文道贤为译慧当笔受其比丘尼戒僧佑录云晋简文帝时沙门僧纯于西域拘夷国得梵本到关中令佛念昙摩侍慧常共出谨按长房等录皆以慧常为其译主与昙摩持竺佛念共译今以秦僧慧常元不游于天竺常虽共出尼戒执本乃是昙摩佛念传译常为笔受与其僧戒何别此乃别标慧常推校本末事乃分明常为助翻昙摩为主故入昙摩之录慧常不别存焉"
四阿含暮抄解二卷"亦云四阿含暮抄经见僧佑录"
右一部二卷其本见在沙门鸠摩罗佛提。
秦言童觉。
西域人。
以符坚建元十八年壬午八月。
于邺寺译阿含暮抄一部。
冬十一月乃讫。
佛提执梵本佛念佛护译为秦文。
沙门僧导道僧睿昙究笔受。
尊婆须蜜菩萨所集论十卷"或云婆须蜜经或十二卷或十四卷建元二十年三月五日出至七月十三日讫跋澄难提提婆三人执本佛念译传慧嵩笔受见僧佑录"鞞婆沙论十四卷"或无论字亦云鞞婆沙阿毗昙亦云广说或十五卷或十九卷建元十九年四月出至八月末讫难提录为梵文佛图罗刹译传敏智笔受见僧佑录"
僧伽罗刹所集经三卷"或云僧迦罗刹集初出或五卷建元二十年出十一月三十日讫佛念传译慧嵩笔受见僧佑录于长安石羊寺出亦云佛护传译"
右三部二十七卷其本□在沙门僧伽跋澄。
或云跋橙。
秦言众现。
罽宾国人。
毅然有渊懿之量。
历寻名师修习精诣。
博览众典特善数经。
暗诵毗婆沙贯其妙旨"毗婆沙即鞞婆沙是非大毗婆沙也"常浪志游方观风弘化。
符坚建元之末来入关中。
先是大乘之典未广。
禅数之学甚盛。
既至长安咸称法匠焉。
坚秘书郎赵政字文业。
博学有才崇仰大法。
尝闻外国宗习毗婆沙。
而跋澄讽诵。
乃四事礼供请译梵文。
澄以建元十七年辛巳。
至二十一年乙酉。
共名德法师释道安等。
译婆须蜜等三部。
凉州沙门竺佛念。
外国沙门佛图罗刹传语。
沙门敏智慧嵩。
秘书郎赵文业笔受。
安公法和对共校定。
跋澄戒德整峻虚靖离俗。
关中僧众则而像之。
后不知所终。
佛图罗刹不知何国人。
德业纯粹该览经典。
久游中土善达秦言。
其宣译梵文见称当世"佑等群录并云鞞婆沙论僧伽提婆译今准安公论序云僧伽跋澄译今准论序为正佑等群录复云跋澄译杂阿毗昙毗婆沙论十四卷者即鞞婆沙论是也"
摩诃般若波罗蜜钞经五卷"或无钞字或七卷亦云般罗若一名须菩提品亦名长安品次第六出与道行小品明度等同本见僧睿二秦录及僧佑录"
右一部五卷其本见在沙门昙摩蜱。
秦言法爱。
印度人。
器宇明敏志存弘喻。
以符坚建元十八年壬午。
译般若钞经一部。
佛护译传"佛护即佛图罗刹也"慧进笔受。
安公校定。
共传云。
与大品放光光赞同本者。
或恐寻之未审也。
阿毗昙八揵度论三十卷"或无论字或二十卷或云迦旃延阿毗昙或云阿毗昙经八揵度初出与唐译发智论同本建元十九年四月二十日出至十月二十日讫见僧佑录"阿毗昙心十六卷"初出或十三卷建元末年于洛阳出见僧睿二秦录及僧佑录"
右二部四十六卷"前一部三十卷见在后一部十六卷阙本"
沙门僧伽提婆"或云提和亦云僧迦禔婆盖是言音楚夏耳"秦言众天。
罽宾国人。
姓瞿昙氏。
以符坚建元十九年癸未。
游于长安。
沙门法和请令翻译。
起十九年。
讫建元末。
出八揵度等论二部"其鞞婆沙十四卷准安公序是跋澄译今此除之"
凉州沙门竺佛念译传。
慧力僧茂笔受。
法和理其指归。
安公制序。
后以晋孝武帝太元十六年。
游于庐山及往建康。
更出经论。
具如晋录所显。
中阿鋡经五十九卷"建元二十年出是第一译竺佛念笔受见竺道祖晋世杂录及僧佑录"
增壹阿鋡经五十卷"第一译建元二十年甲申夏出至来春讫为四十卷佛念传译昙嵩笔受见安公经序僧睿僧佑宝唱录并载佑云三十三及二十四卷恐误"
三法度论二卷"初出或云三法度无论字与晋世僧伽提婆出者小异见长房录"
僧伽罗刹集二卷"佛去世后七百年僧伽罗刹造初出见宝唱录"
阿育王息坏目因缘经一卷"第三出姚秦建初六年辛卯于安定城为尚书令姚旻二月十八日出至二十五日讫佛念传译兼制序见二秦录此应入后秦从多附此"
右五部一百一十四卷"前四部一百一十三卷阙本后一部一卷见在"
沙门昙摩难提秦言法喜。
兜佉勒国人。
髫年离俗。
聪慧夙成研讽经典。
以专精致业。
遍观三藏闇诵中增二阿含。
博识洽闻靡所不练。
是以国内远所咸共推服。
少而观方遍涉诸国。
常谓弘法之体宜宣布未闻。
故远冒流沙怀宝东游。
以符坚建元二十年。
至于长安。
难提学业既优道声甚盛。
符坚深见礼接厚致供施。
先是中土群经未有四含。
坚侍臣武威太守赵政志深法藏。
乃与安公共请出经。
政于长安城内集义学僧。
写出二含梵本。
方始翻译。
佛念传语。
慧嵩笔受。
提以符坚建元二十年甲申。
至姚苌建初六年辛卯。
译中含等经五部。
提后还西域不知所终。
开元释教录卷第三"总录之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