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九五查询
古籍史书
老黄历
免责说明:本站内容全部由九五查询从互联网搜集编辑整理而成,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冒犯,请联系我们删除。
Copyright © 2025 95cx.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九五查询(95cx.com)鄂ICP备2022010353号-6
免责说明:本站内容全部由九五查询从互联网搜集编辑整理而成,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冒犯,请联系我们删除。
Copyright © 2025 95cx.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九五查询(95cx.com)鄂ICP备2022010353号-6
○邢文伟高子贡郎余令路敬淳王元感王绍宗韦叔夏祝钦明郭山恽柳冲卢粲尹知章 孙季良附
徐岱苏弁 兄衮冕陆质冯伉韦表微许康佐
邢文伟,滁州全椒人也。
少与和州高子贡、寿州裴怀贵俱以博学知名于江、淮间。
咸亨中,累迁太子典膳丞。
时孝敬在东宫,罕与宫臣接见,文伟辄减膳,上书曰:
臣窃见《礼·戴记》曰:"太子既冠成人,免于保傅之严,则有司过之史,彻膳之宰。 史之义,不得不司过;宰之义,不得不彻膳,不彻膳则死。"
今皇帝式稽前典,妙简英俊,自庶子已下,至谘议、舍人及学士、侍读等,使翼佐殿下,以成圣德。
近日已来,未甚延纳,谈议不狎,谒见尚稀,三朝之后,但与内人独居,何由发挥圣智,使睿哲文明者乎?今史虽阙官,宰当奉职,忝备所司,未敢逃死,谨守礼经,辄申减膳。
太子答书曰:
顾以庸虚,早尚坟典,每欲研精政术,极意书林。
但往在幼年,未闲将卫,竭诚耽诵,因即损心。
比日以来,风虚更积,中奉恩旨,不许重劳。
加以趋侍含元,温清朝夕,承亲以无专之道,遵礼以色养为先。
所以屡阙坐朝,时乖学绪。
公潜申勖戒,聿荐忠规,敬寻来请,良符宿志。
自非情思审谕,义均弼谐,岂能进此药言,形于简墨!抚躬三省,感愧兼深!
文伟自是益知名。
其后右史缺官,高宗谓侍臣曰:"邢文伟事我儿,能减膳切谏,此正直人也。"
遂擢拜右史。
则天临朝,累迁凤阁侍郎,兼弘文馆学士。
载初元年,迁内史。
天授初,内史宗秦客以奸赃获罪,文伟坐附会秦客,贬授珍州刺史。
后有制使至其州境,文伟以为杀己,遽自缢而死。
高子贡者,和州历阳人也。
弱冠游太学,遍涉《六经》,尤精《史记》。
与文伟及亳州硃敬则为莫逆之交。
明经举,历秘书正字、弘文馆直学士。
郁郁不得志,弃官而归。
属徐敬业作乱于扬州,遣弟敬猷统兵五千人,缘江西上,将逼和州。
子贡率乡曲数百人拒之,自是贼不敢犯。
以功擢授朝散大夫,拜成均助教。
虢王凤之子东莞公融,曾为和州刺史,从子贡受业,情义特深。
及融为申州,阴怀异志。
令黄公撰结交于子贡,推为谋主。
潜谋密议,书信往复,诸王内外相应,皆出自其策。
寻而事发,被诛。
郎余令,定州新乐人也。
祖楚之,少与兄蔚之,俱有重名。
隋大业中,蔚之为左丞,楚之为尚书民曹郎。
炀帝重其兄弟,称为二郎。
楚之,武德初为大理卿,与太子少保李纲、侍中陈叔达撰定律令。
后受诏招谕山东,为窦建德所获,胁以兵刃,又诱以厚利,楚之竟不为屈。
及还,以年老致仕。
贞观初,卒,时年八十。
余令父知运,贝州刺史;兄余庆,高宗时万年令,理有威名,京城路不拾遗,后卒于交州都督。
余令少以博学知名,举进士。
初授霍王元轨府参军,数上词赋,元轨深礼之。
先是,余令从父知年为霍王友,亦见推仰。
元轨谓人曰:"郎氏两贤,人之望也。 相次入府,不意培塿而松柏成林。"
转幽州录事参军。
时有客僧聚众欲自焚,长史裴照率官属欲往观之。
余令曰:"好生恶死,人之性也。 违越教义,不近人情。 明公佐守重籓,须察其奸诈,岂得轻举,观此妖妄!"照从其言,因收僧按问,果得诈状。
孝敬在东宫,余令续梁元帝《孝德传》,撰《孝子后传》三十卷,以献,甚见嗟重。
累转著作佐郎。
撰《隋书》未成,会病卒,时人甚痛惜之。
路敬淳,贝州临清人也。
父文逸。
隋大业末,阖门遇盗,文逸潜匿草泽,昼伏于死人中,夜行避难。
自伤穷梗,闭口不食。
同侣闵其谨愿,劝以不当灭性,捃拾以食之,递负之而行,遂免于难。
贞观末,官至申州司马。
敬淳与季弟敬潜俱早知名。
敬淳尤勤学,不窥门庭,遍览坟籍,而孝友笃敬。
遭丧,三年不出庐寝。
服免,方号恸入见其妻,形容羸毁,妻不之识也。
后举进士。
天授中,历司礼博士、太子司议郎,兼修国史,仍授崇贤馆学士。
数受诏修缉吉凶杂仪,则天深重之。
万岁通天二年,坐与綦连耀结交,下狱死。
敬淳尤明谱学,尽能究其根源枝派,近代已来,无及之者。
撰《著姓略记》十卷,行于时。
又撰《衣冠本系》,未成而死。
神龙初,追赠秘书少监。
敬潜仕至中书舍人。
王元感,濮州鄄城人也。
少举明经,累补博城县丞。
兗州都督、纪王慎深礼之,命其子东平王续从元感受学。
天授中,稍迁左卫率府录事,兼直弘文馆。
是后则天亲祠南郊及享明堂,封嵩岳,元感皆受诏共诸儒撰定仪注,凡所立议,众咸推服之。
转四门博士,仍直弘文馆。
元感时虽年老,犹能烛下看书,通宵不寐。
长安三年,表上其所撰《尚书纠谬》十卷、《春秋振滞》二十卷、《礼记绳愆》三十卷,并所注《孝经》、《史记》稿草,请官给纸笔,写上秘书阁。
诏令弘文、崇贤两馆学士及成均博士详其可否。
学士祝钦明、郭山恽、李宪等皆专守先儒章句,深讥元感掎摭旧义,元感随方应答,竟不之屈。
凤阁舍人魏知古、司封郎中徐坚、左史刘知几、右史张思敬,雅好异闻,每为元感申理其义,连表荐之。
寻下诏曰:"王元感质性温敏,博闻强记,手不释卷,老而弥笃。 掎前达之失,究先圣之旨,是谓儒宗,不可多得。 可太子司议郎,兼崇贤馆学士。"
魏知古尝称其所撰书曰:"信可谓《五经》之指南也。"
中宗即位,以春宫旧僚,进加朝散大夫,拜崇贤馆学士。
寻卒。
王绍宗,扬州江都人也,梁左民尚书铨曾孙也,其先自琅邪徙焉。
绍宗少勤学,遍览经史,尤工草隶。
家贫,常佣力写佛经以自给,每月自支钱足即止,虽高价盈倍,亦即拒之。
寓居寺中,以清净自守,垂三十年。
文明中,徐敬业于扬州作乱,闻其高行,遣使征之,绍宗称疾固辞。
又令唐之奇亲诣所居逼之,竟不起。
敬业大怒,将杀之。
之奇曰:"绍宗人望,杀之恐伤士众之心。"
由是获免。
及贼平,行军大总管李孝逸以其状闻,则天驿召赴东都,引入禁中,亲加慰抚,擢拜太子文学,累转秘书少监,仍侍皇太子读书。
绍宗性淡雅,以儒素见称,当时朝廷之士,咸敬慕之。
张易之兄弟,亦加厚礼。
易之伏诛,绍宗坐以交往见废,卒于乡里。
韦叔夏,尚书左仆射安石兄也。
少而精通《三礼》。
其叔父太子詹事琨尝谓曰:"汝能如是,可以继丞相业矣!"举明经。
调露年,累除太常博士。
后属高宗崩,山陵旧仪多废缺,叔夏与中书舍人贾太隐、太常博士裴守贞等,草创撰定,由是授春官员外郎。
则天将拜洛及享明堂,皆别受制,共当时大儒祝钦明、郭山恽撰定仪注。
凡所立议,众咸推服之。
累迁成均司业。
久视元年,特下制曰:"吉凶礼仪,国家所重,司礼博士,未甚详明。 成均司业韦叔夏、太子率更令祝钦明等,博涉礼经,多所该练,委以参掌,冀弘典式。 自今司礼所修仪注,并委叔夏等刊定讫,然后进奏。"
长安四年,擢春官侍郎。
神龙初,转太常少卿,充建立庙社使。
以功进银青光禄大夫。
三年,拜国子祭酒。
累封沛国郡公。
卒时年七十余。
撰《五礼要记》三十卷,行于代。
赠兗州都督、修文馆学士,谥曰文。
子縚,太常卿。
祝钦明,雍州始平人也。
少通《五经》,兼涉众史百家之说。
举明经。
长安元年,累迁太子率更令,兼崇文馆学士。
中宗在春宫,钦明兼充侍读。
二年,迁太子少保。
中宗即位,以侍读之故,擢拜国子祭酒、同中书门下三品,加位银青光禄大夫,历刑部、礼部二尚书,兼修国史,仍旧知政事,累封鲁国公,食实封三百户。
寻以匿忌日,为御史中丞萧至忠所劾,贬授申州刺史。
久之,入为国子祭酒。
景龙三年,中宗将亲祀南郊,钦明与国子司业郭山恽二人奏言皇后亦合助祭,遂建议曰:
谨按《周礼》,天神曰祀,地祇曰祭,宗庙曰享。
大宗伯职曰:"祀大神,祭大祇,享大鬼,理其大礼。 若王有故不预,则摄位。 凡大祭祀,王后不预,则摄而荐豆笾,彻。"
又追师职:"掌王后之首服,以待祭祀。"
又内司服职:"掌王后之六服。 凡祭祀,供后之衣服。"
又九嫔职:"大祭祀,后稞献则赞,瑶爵亦如之。"
据此诸文,即皇后合助皇帝祀天神、祭地祇,明矣。
故郑玄注《内司服》云:"阙狄,皇后助王祭群小祀之服。"
然则小祀尚助王祭,中、大推理可知。
阙狄之上,犹有两服:第一祎衣,第二摇狄,第三阙狄。
此三狄,皆助祭之服。
阙狄即助祭小祀,即知摇狄助祭中祀,祎衣助祭大祀。
郑举一隅,故不委说。
唯祭宗庙,《周礼》王有两服,先王衮冕,先公柷冕。
郑玄因此以后助祭宗庙,亦分两服,云:"祎衣助祭先王,摇狄助祭先公。"
不言助祭天地社稷,自宜三隅而反。
且《周礼》正文:"凡祭,王后不预。"
既不专言宗庙,即知兼祀天地,故云"凡"也。
又《春秋外传》云:"禘郊之事,天子亲射其牲,王后亲舂其粢。"
故代妇职但云:"诏王后之礼事",不主言宗庙也。
若专主宗庙者,则内宗、外宗职皆言"掌宗庙之祭祀"。
此皆礼文分明,不合疑惑。
旧说以天子父天、母地、兄日、姊月,所以祀天于南郊,祭地于北郊,朝日于东门之外,以昭事神,训人事,君必躬亲以礼之,有故然后使摄,此其义也。
《礼记·祭统》曰:"夫祭也者,必夫妇亲之,所以备内外之官也。 官备则具备。"
又,"哀公问于孔子曰:‘冕而亲迎,不已重乎?’孔子愀然作色而对曰:‘合二姓之好,以继先圣之后,以为天地宗庙社稷之主,君何谓已重焉!’"又《汉书·郊祀志》云:"天地合祭,先祖配天,先妣配地。 天地合精,夫妇判合。 祭天南郊,则以地配,一体之义也。"
据此诸文,即知皇后合助祭,望请别修助祭仪注同进。
帝颇以为疑,召礼官亲问之。
太常博士唐绍、蒋钦绪对曰:"皇后南郊助祭,于礼不合。 但钦明所执,是祭宗庙礼,非祭天地礼。 谨按魏、晋、宋及齐、梁、周、隋等历代史籍,至于郊天祀地,并无皇后助祭之事。"
帝令宰相取两家状对定。
钦绪与唐绍及太常博士彭景直又奏议曰:《周礼》凡言祭、祀、享三者,皆祭之互名,本无定义。
何以明之?按《周礼》典瑞职云:"两珪有邸,以祀地。"
则祭地亦称祀也。
又司筵云:"设祀先王之胙席。"
则祭宗庙亦称祀也。
又内宗职云:"掌宗庙之祭祀。"
此又非独天称祀,地称祭也。
又按《礼记》云:"惟圣为能享帝。"
此即祀天帝亦言享也。
又按《孝经》云:"春秋祭祀,以时思之。"
此即宗庙亦言祭祀也。
经典此文,不可备数。
据此则钦明所执天曰祀,地曰祭,庙曰享,未得为定,明矣!又《周礼》凡言大祭祀者,祭天地宗庙之总名,不独天地为大祭也。
何以明之?按《爵人职》云:"大祭祀,与量人授举斝之卒爵。"
尸与斝,皆宗庙之事,则宗庙亦称大祭祀。
又钦明状引九嫔职:"大祭祀,后稞献则赞瑶爵。"
据祭天无稞,亦无瑶爵,此乃宗庙称大祭祀之明文。
钦明所执大祭祀即为祭天地,未得为定,明矣!
又《周礼》大宗伯职云:"凡大祭祀,王后有故不预,则摄而荐豆笾,彻。"
钦明唯执此文,以为王后有祭天地之礼。
钦绪等据此,乃是王后荐宗庙之礼,非祭天地之事。
何以明之?按此文:"凡祀大神,祭大祇,享大鬼,帅执事而卜日宿,视涤濯,莅玉鬯,省牲镬,奉玉齑,诏大号,理其大礼,诏相王之大礼。 若王不与祭祀,则摄位。"
此已上一"凡",直是王兼祭天地宗庙之事,故通言大神、大祇、大鬼之祭也。
已下文云:"凡大祭祀,王后不与,则摄而荐豆笾,彻。"
此一"凡",直是王后祭庙之事,故唯言大祭祀也。
若云王后助祭天地,不应重起"凡大祭祀"之文也。
为嫌王后有祭天地之疑,故重起后"凡"以别之耳。
王后祭庙,自是大祭祀,何故取上"凡"相王之礼,以混下"凡"王后祭宗庙之文?此是本经科段明白。
又按《周礼》:"外宗掌宗庙之祭祀,佐王后荐玉豆。 凡后之献,亦如之。 王后有故不预,则宗伯摄而荐豆笾。"
外宗无佐祭天地之礼。
但天地尚质,宗庙尚文。
玉豆,宗庙之器,初非祭天所设。
请问钦明,若王后助祭天地,在《周礼》使何人赞佐?若宗伯摄后荐豆祭天,又合何人赞佐?并请明征礼文,即知摄荐是宗庙之礼明矣。
按《周礼·司服》云:"王祀昊天上帝,则服大裘而冕。 享先王,则衮冕。"
内司服,"掌王后祭服",无王后祭天之服。
按《三礼义宗》明王后六服,谓祎衣、摇翟、阙翟、鞠衣、展衣、褖衣。
"祎衣从王祭先王则服之,摇翟祭先公及飨诸侯则服之,鞠衣以采桑则服之,展衣以礼见王及见宾客则服之,褖衣燕居服之。"
王后无助祭于天地之服,但自先王已下。
又《三礼义宗》明后夫人之服云:"后不助祭天地五岳,故无助天地四望之服。"
按此,则王后无祭天之服,明矣。
《三礼义宗》明王后五辂,谓重翟、厌翟、安车、翟车、辇车也。
"重翟者,后从王祭先王、先公所乘也;厌翟者,后从王飨诸侯所乘也;安车者,后宫中朝夕见于王所乘也;翟车者,后求桑所乘也;辇车者,后游宴所乘也。"
按此,则王后无祭天之车明矣。
又《礼记·郊特牲·义赞》云:"祭天无稞。 郑玄注云:‘唯人道宗庙有稞。 天地大神,至尊不稞。 ’圆丘之祭,与宗庙不同。 朝践,王酌泛齐以献,是一献。 后无祭天之事,大宗伯次酌醴齐以献,是为二献。"
按此,则祭圆丘,大宗伯次王为献,非摄王后之事。
钦明等所执王后有故不预,则宗伯摄荐豆笾,更明摄王后宗庙之荐,非摄天地之祀明矣。
钦明建议引《礼记·祭统》曰:"夫祭也者,必夫妇亲之"。
按此,是王与后祭宗庙之礼,非关祀天地之义。
按汉、魏、晋、宋、后魏、齐、梁、周、陈、隋等历代史籍,兴王令主,郊天祀地,代有其礼,史不阙书,并不见往代皇后助祭之事。
又高祖神尧皇帝、太宗文武圣皇帝南郊祀天,无皇后助祭处。
高宗天皇大帝永徽二年十一月辛西亲有事于南郊,又总章元年十二月丁卯亲拜南郊,亦并无皇后助祭处。
又按《大唐礼》,亦无皇后南郊助祭之礼。
钦绪等幸忝礼官,亲承圣问,竭尽闻见,不敢依随。
伏以主上稽古,志遵旧典,所议助祭,实无明文。
时尚书左仆射韦巨源又希旨,协同钦明之议。
上纳其言,竟以后为亚献,仍补大臣李峤等女为齐娘,以执笾豆。
及礼毕,特诏齐娘有夫婿者,咸为改官。
景云初,侍御史倪若水劾奏钦明及郭山恽曰:"钦明等本自腐儒,素无操行,崇班列爵,实为叨忝。 而涓尘莫效,谄佞为能。 遂使曲台之礼,圜丘之制,百王故事,一朝坠失。 所谓乱常改作,希旨病君,人之不才,遂至于此。 今圣明驭历,贤良入用,惟兹小人,犹在朝列。 臣请并从黜放,以肃周行。"
于是左授钦明饶州刺史。
后入为崇文馆学士。
寻卒。
郭山恽,蒲州河东人。
少通《三礼》。
景龙中,累迁国子司业。
时中宗数引近臣及修文学士,与之宴集,尝令各效伎艺,以为笑乐。
工部尚书张锡为《谈容娘舞》,将作大匠宗晋卿舞《浑脱》,左卫将军张洽舞《黄麞》,左金吾卫将军杜元琰诵《婆罗门咒〗》,给事中李行言唱《驾车西河》,中书舍人卢藏用效道士上章。
山恽独奏曰:"臣无所解,请诵古诗两篇。"
帝从之,于是诵《鹿鸣》、《蟋蟀》之诗。
奏未毕,中书令李峤以其词有"好乐无荒"之语,颇涉规讽,怒为忤旨,遽止之。
翌日,帝嘉山恽之意,诏曰:"郭山恽业优经史,识贮古今,《八索》、《九丘》,由来遍览;前言往行,实所该详。 昨者因其豫游,式宴朝彦,既乘欢洽,咸使咏歌。 遂能志在匡时,潜申规讽,謇謇之诚弥切,谔谔之操逾明。 宜示褒扬,美兹鲠直。"
赐时服一幅。
寻与祝钦明同献皇后助祭郊祀之议。
景云中,左授括州长史。
开元初,复入为国子司业。
卒于官。
柳冲,蒲州虞乡人也,隋饶州刺史庄曾孙也。
其先仕江左,世居襄阳。
陈亡,还乡里。
父楚贤,大业末,为河北县长。
时尧君素固守郡城,以拒义师。
楚贤进说曰:"隋之将亡,天下皆知。 唐公名应图箓,动以信义,豪杰响应,天所赞也!君子见机而作,不俟终日,转祸为福,今其时也!"君素不从,楚贤潜行归国。
高祖甚悦,拜侍御史。
贞观中,累转光禄少卿,使突厥存抚李思摩,突厥赠马百匹及方物,悉拒而不受。
累转交、桂二州都督,皆有能名。
卒于杭州刺史。
冲博学,尤明世族,名亚路敬淳。
天授初,为司府主簿,受诏往淮南安抚。
使还,赐爵河东县男。
景龙中,累迁为左散骑常侍,修国史。
初,贞观中太宗命学者撰《氏族志》百卷,以甄别士庶;至是向百年,而诸姓至有兴替,冲乃上表请改修氏族。
中宗命冲与左仆射魏元忠及史官张锡、徐坚、刘宪等八人,依据《氏族志》,重加修撰。
元忠等施功未半,相继而卒,乃迁为外职。
至先天初,冲始与侍中魏知古、中书侍郎陆象先及徐坚、刘子玄、吴兢等撰成《姓族系录》二百卷,奏上。
冲后历太子詹事、太子宾客、宋王傅、昭文馆学士,以老疾致仕。
开元二年,又敕冲及著作郎薛南金刊定《系录》,奏上,赐绢百匹。
五年卒。
卢粲,幽州范阳人,后魏侍中阳乌五代孙。
祖彦卿,撰《后魏纪》二十卷,行于时,官至合肥令。
叔父行嘉,亦有学涉,高宗时为雍王记室。
粲博览经史,弱冠举进士。
景龙二年,累迁给事中。
时节愍太子初立,韦庶人以非己所生,深加忌嫉,劝中宗下敕令太子却取卫府封物,每年以供服用。
粲驳奏曰:"皇太子处继明之重,当主鬯之尊,岁时服用,自可百司供拟。 又据《周官》,诸应用财器,岁终则会,唯王及太子应用物,并不会。 此则储君之费,咸与王同。 今与列国诸侯齐衡入封,岂所谓宪章在昔,垂法将来者也!必谓青宫初启,服用所资,自当广支库物,不可长存籓封。"
诏从之。
后安乐公主婿武崇训为节愍太子所杀,特追封为鲁王,令司农少卿赵履温监护葬事。
履温讽公主奏请依永泰公主故事,为崇训造陵。
诏从其请。
粲驳奏曰:
伏寻陵之称谓,本属皇王及储君等。
自皇家已来,诸王及公主墓,无称陵者。
唯永泰公主承恩特葬,事越常涂,不合引以为名。
《春秋左氏传》云:"卫孙桓子与齐战。 卫新筑大夫仲叔于奚救孙桓子,桓子以免。 卫人赏之以邑,于奚辞,请曲悬、繁缨以朝,许之。 仲尼闻之,曰:‘惜也,不如多与之邑。 唯名与器,不可以假人。 若以假人,与之政也,政亡则国从之。 ’"圣人知微知章,不可不慎。
鲁王哀荣之典,诚别承恩;然国之名器,岂可妄假!又茔兆之称,不应假永泰公主为名,请比贞观已来诸王旧例,足得丰厚。
手敕答曰:"安乐公主与永泰公主无异。 同穴之义,古今不殊。 鲁王缘自特为陵制,不烦固执。"
粲又奏曰:臣闻陵之称谓,施于尊极,不属王公已下。
且鲁王若欲论亲等第,则不亲于雍王。
雍王之墓,尚不称陵,鲁王自不可因尚公主而加号。
且君之举事,则载于方册,或稽之往典,或考自前朝。
臣历检贞观已来,驸马墓无得称陵者。
且君人之礼,服绝于傍期,盖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陛下以膝下之恩爱,施及其夫,赠赗之仪,哀荣足备,岂得使上下无辨,君臣一贯者哉!又安乐公主承两仪之泽,履福禄之基,指南山以锡年,仰北辰而永庇。
鲁王之葬,车服有章,加等之仪,备有常数,茔兆之称,不应假永泰公主为名,非所谓垂法将来,作则群辟者也!
帝竟依粲所奏。
公主大怒。
粲以忤旨出为陈州刺史。
累转秘书少监。
开元初卒。
尹知章,绛州翼城人。
少勤学,尝梦神人以大凿开其心,以药内之,自是日益开朗,尽通诸经精义。
未几,而诸师友北面受业焉。
长安中,驸马都尉武攸暨重其经学,奏授其府定王文学。
神龙初,转太常博士。
中宗初即位,建立宗庙,议者欲以凉武昭王为始祖,以备七代之数。
知章以为武昭远世,非王业所因,特奏议以为不可。
当时竟从知章之议。
俄拜陆浑令,以公玷弃官。
时散骑常侍解琬亦罢职归田园,与知章共居汝、洛间,以修学为事。
睿宗初即位,中书令张说荐知章有古人之风,足以镇雅俗,拜礼部员外郎。
俄转国子博士。
后秘书监马怀素奏引知章就秘书省与学者刊定经史。
知章虽居吏职,归家则讲授不辍,尤明《易》及庄、老玄言之学,远近咸来受业。
其有贫匮者,知章尽其家财以衣食之。
性和厚,喜愠不形于色,未尝言及家人产业。
其子尝请并市樵米,以备岁时之费,知章曰:"如汝所言,则下人何以取资?吾幸食禄,不宜夺其利也!"竟不从。
开元六年卒,时年五十有余。
所注《孝经》、《老子》、《庄子》、《韩子》、《管子》、《鬼谷子》,颇行于时。
门人孙季良等立碑于东都国子监之门外,以颂其德。
孙季良者,河南偃师人也,一名翌。
开元中,为左拾遗、集贤院直学士。
撰《正声诗集》三卷,行于代。
徐岱,字处仁,苏州嘉兴人也。
家世以农为业。
岱好学,六籍诸子,悉所探究,问无不通,难莫能诎。
大历中,转运使刘晏表荐之,授校书郎。
浙西观察使李栖筠厚遇之,敕故所居为复礼乡。
寻为朝廷推援,改河南府偃师县尉。
建中年,礼仪使蒋镇特荐为太常博士,掌礼仪。
从幸奉天、兴元,改膳部员外郎兼博士。
贞元初,迁水部郎中,充皇太子及舒王已下侍读。
寻改司封郎中,擢拜给事中,加兼史馆修撰,并依旧侍读。
承两宫恩顾,时无与比。
而谨慎过甚,未尝泄禁中语,亦不谈人之短。
婚嫁甥侄之孤遗者,时人以此称之。
然吝啬颇甚,仓库管钥,皆自执掌,获讥于时。
卒,时年五十。
上叹惜之,赙以帛绢。
皇太子又遗绢一百疋,赠礼部尚书。
苏弁,字元容,京兆武功人。
曾叔祖良嗣,天后朝宰相,国史有传。
弁少有文学,举进士,授秘书省正字,转奉天主簿。
硃泚之乱,德宗仓卒出幸,县令杜正元上府计事;闻大驾至,官吏惶恐,皆欲奔窜山谷。
弁谕之曰:"君上避狄,臣下当伏难死节。 昔肃宗幸灵武,至新平、安定,二太守皆潜遁,帝命斩之以徇,诸君知其事乎!"众心乃安。
及车驾至,迎扈储备无阙。
德宗嘉之,就加试大理司直。
贼平,拜监察御史,历三院,累转仓部郎中。
仍判度支案。
裴延龄卒,德宗闻其才,特开延英,面赐金紫。
授度支郎中,副知度支事,仍命立于正郎之首。
副知之号,自弁始也。
承延龄之后,以宽简代烦虐,人甚称之。
迁户部侍郎,依前判度支,改太子詹事。
弁初入朝,班位失序,殿中侍御史邹儒立对仗弹之。
弁于金吾待罪数刻,特释放。
旧制,太子詹事班次太常、宗正卿已下。
贞元三年,御史中丞窦参叙定班,移詹事在河南、太原尹之下。
弁乃引旧班制立。
台官诘之,仍绐云:"自己白宰相,请依旧。"
故为儒立弹之。
旋坐给长武城军粮朽败,贬河州司户参军。
当德宗时,朝臣受谴,少蒙再录,至晚年尤甚。
唯弁与韩皋得起为刺史,授滁州,转杭州。
弁与兄冕、衮,皆以友弟、儒学称。
冕,缵国朝政事,撰《会要》四十卷,行于时。
弁聚书至二万卷,皆手自刊校,至今言苏氏书,次于集贤秘阁焉。
贞元二十一年,卒于家。
衮自赞善大夫贬永州司户参军,敕:"苏衮贬官,本缘弟连坐。 矜其年暮,加以疾患,宜令所在勒回,任归私第。"
衮年且七十,两目无见已逾年。
以弁之故,竟未停官。
及贬,上闻之哀悯,故许还家。
寻卒。
初,冕既坐弁贬官,或有人言冕才学,上悔不早知。
业已贬出,又复还衮,难于再追冕,乃止。
陆质,吴郡人,本名淳,避宪宗名改之。
质有经学,尤深于《春秋》,少师事赵匡,匡师啖助。
助、匡皆为异儒,颇传其学,由是知名。
陈少游镇扬州,爱其才,辟为从事。
后荐于朝,拜左拾遗。
转太常博士,累迁左司郎中,坐细故,改国子博士,历信、台二州刺史。
顺宗即位,质素与韦执谊善,由是征为给事中、皇太子侍读,仍改赐名质。
时执谊得幸,顺帝寝疾,与王叔文等窃弄权柄。
上在春宫,执谊惧,质已用事,故令质入侍,而潜伺上意,因用解。
及质发言,上果怒曰:"陛下令先生与寡人讲义,何得言他?"质惶惧而出。
未几病卒。
质著《集注春秋》二十卷,《类礼》二十卷,《君臣图翼》二十五卷,并行于代。
贞元二十一年卒。
冯伉,本魏州元城人。
父玠,后家于京兆。
少有经学。
大历初,登《五经》秀才科,授秘书郎。
建中四年,又登博学《三史》科。
三迁尚书膳部员外郎,充睦王已下侍读。
泽潞节度使李抱真卒,为吊赠使,抱真男遗伉帛数百匹,不纳。
又专送至京,伉因表奏,固请不受。
属醴泉阙县令,宰臣进人名,帝意不可,谓宰臣曰:"前使泽潞不受财帛者,此人必有清政,可以授之。"
遂改醴泉令。
县中百姓多猾,为著《谕蒙》十四篇,大略指明忠孝仁义,劝学务农,每乡给一卷,俾其传习。
在县七年,韦渠牟荐为给事中,充皇太子及诸王侍读。
召见于别殿,赐金紫。
著《三传异同》三卷。
顺宗即位,拜尚书兵部侍郎。
改国子祭酒,为同州刺史。
入拜左散骑常侍,复领太学。
元和四年卒,年六十六,赠礼部尚书。
子药,进士擢第,又登制科,仕至尚书郎。
韦表微,始举进士登第,累佐籓府。
元和十五年,拜监察御史。
逾年,以本官充翰林学士。
迁左补阙、库部员外郎、知制诰。
满岁,擢迁中书舍人。
俄拜户部侍郎,职并如故。
时自长庆、宝历,国家比有变故,凡在翰林,迁擢例无满岁,由是表微自监察,六七年间,秩正贰卿,命服金紫,承遇恩渥,盛于一时。
卒,年六十。
表微少时,克苦自立。
著《九经师授谱》一卷,《春秋三传总例》二十卷。
子蟾,进士登第,咸通末,为尚书左丞。
许康佐,父审。
康佐登进士第,又登宏词科。
以家贫母老,求为知院官,人或怪之,笑而不答。
及母亡,服除,不就侯府之辟,君子始知其不择禄养亲之志也,故名益重。
迁侍御史,转职方员外郎,累迁至驾部郎中,充翰林侍讲学士,仍赐金紫。
历谏议大夫、中书舍人,皆在内庭。
为户部侍郎,以疾解职。
除兵部侍郎,转礼部尚。
卒,年七十二,赠吏部尚书。
撰《九鼎记》四卷。
弟尧佐、元佐,尧佐子道敏,并登进士第,历官清显。
赞曰:积学成功,开谈辨治。
儒道玄机,圣人雅旨。
出必由户,行迹其轨。
邈有其人,光乎信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