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九五查询
古籍史书
老黄历
免责说明:本站内容全部由九五查询从互联网搜集编辑整理而成,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冒犯,请联系我们删除。
Copyright © 2024 95cx.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九五查询(95cx.com)鄂ICP备2022010353号-6
免责说明:本站内容全部由九五查询从互联网搜集编辑整理而成,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冒犯,请联系我们删除。
Copyright © 2024 95cx.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九五查询(95cx.com)鄂ICP备2022010353号-6
1、濂溪先生曰:治天下有本,身之谓也。
治天下有则,家之谓也。
本必端,端本,诚心而已矣。
则必善,善则,和亲而已矣。
家难而天下易,家亲而天下疏也。
家人离必起于妇人,故睽次家人,以"二女同居而志不同行"也。
尧所以釐降二女于妫汭,舜可禅乎吾兹试矣。
是治天下观于家,治家观身而已矣。
身端,心诚之谓也。
诚心,复其不善之动而已矣。
不善之动,妄也。
妄复则无妄矣。
无妄则诚焉。
故无妄次复而曰:"先王以茂对时育万物。"
深哉!
2、明道先生言于神宗曰:得天理之正,极人伦之至者,尧舜之道也。
用其私心,依仁义之偏者,霸者之事也。"
王道如砥。"
本乎人情,出乎礼义,若履大路而行,无复回曲。
霸者崎岖反侧于曲径之中,而卒不可与入尧舜之道。
故诚心而王,则王矣。
假之而霸,则霸矣。
二者,其道不同,在审其初而已。
《易》所谓"差若毫厘,谬以千里"者,其初不可不审也。
惟陛下稽先圣之言,察人事之理,知尧舜之道备于己,反身而诚之,推之以及四海,则万世幸甚!
3、伊川先生曰:当世之务,所尤先者有三。
一曰立志,二曰责任,三曰求贤。
今虽纳嘉谋,陈善算,非君志先立,其能听而用之乎?君欲用之,非责任宰辅,其孰承而行之乎?君相协心,非贤者任职,其能施于天下乎?此三者,本也,制于事者用之。
三者之中,复以立志为本。
所谓立志者,至诚一心,以道自任,以圣人之训为可必信,先王之治为可必行。
不狃滞于近规,不迁惑于众口。
必期致天下如三代之世也。
4、比之九五曰:"显比,王用三驱,失前禽。"
传曰:人君比天下之道,当显明其比道而已。
如诚意以待物,恕己以及人。
发政施仁,使天下蒙其惠泽,是人君亲比天下之道也。
如是天下孰不亲比于上?若乃暴其小仁,违道干誉,欲以求下之比,其道亦已狭矣,其能得天下之比乎?王者显明其比道,天下自然来比。
来者抚之,固不熙熙然求比于物。
若田之三驱,禽之去者从而不追,来者则取之也。
此王道之大,所以其民暤暤,而莫知为之者也。
非惟人君比天下之道如此,大率人之相比莫不然。
以臣于君言之,竭其忠诚,致其才力,乃显其比君之道也。
用之与否,在君而已。
不可阿谀奉迎,求其比己也。
在朋友亦然,修身诚意以待之,亲己与否,在人而已。
不可巧言令色,曲从苟合,以求人之比己也。
于乡党亲戚,于众人,莫不皆然。
三驱失前禽之义也。
5、古之时,公卿大夫而下,位各称其德,终身居之,得其分也。
位未称德,则君举而进之。
士修其学,学至而君求之。
皆非有预于己也。
农工商贾,勤其事而所享有限,故皆有定志,而天下之心可一。
后世自庶士至于公卿,日志于尊荣。
农工商贾,日志于富侈,亿兆之心,交骛于利,天下纷然,如之何其可也?欲其不乱难矣!
6、泰之九二曰:"包荒,用冯河。"
传曰:人情安肆,则政舒缓,而法度废驰,庶事无节。
治之之道,必有包含荒秽之量,则其施为宽裕详密,弊革事理,而人安之。
若无含弘之度,有忿疾之心,则无深远之虑,有暴扰之患。
深弊未去,而近患已生矣,故在包荒也。
自古泰治之世,必渐至于衰替,盖由狃习安逸,因循而然。
自非刚断之君,英烈之辅,不能挺特奋发以革其弊也。
故曰:"用冯河。"
或疑上云"包荒",则是包含宽容,此云"用冯河",则是奋发改革,似相反也。
不知以含容之量,施刚果之用,乃圣贤之为也。
7、"观,盥而不荐。
有孚禹若。"
传曰:君子居上,为天下之表仪,必极其庄敬。
如始盥之初,勿使诚意少散,如既荐之后。
则天下莫不尽其孚诚,禹然瞻仰之矣。
8、凡天下至于一国一家,至于万事,所以不和合者,皆由有间也,无间则合矣。
以至天地之生,万物之成,皆合而后能遂。
凡未合者,皆有间也。
若君臣父子亲戚朋友之间,有离贰怨隙者,盖谗邪间于其间也。
去其间隔而合之,则无不和且洽矣。
噬嗑者,治天下之大用也。
9、大畜之六五曰:"豮豕之牙,吉。"
传曰:物有总摄,事有机会。
圣人操得其要,则视亿兆之心犹一心。
道之斯行,止之则戢,故不劳而治。
其用若豮豕之牙也。
豕,刚躁之物,若强制其牙,则用力劳而不能止。
若豮去其势,则牙虽存而刚躁自止。
君子法豮豕之义,知天下之恶不可以力制也,则察其机,持其要,塞绝其本原。
故不假刑法严峻,而恶自止也。
且如止盗,民有欲心,见利而动,苟不知教,而迫于饥寒,虽刑杀日施,其能胜亿兆利欲之心乎?圣人则知所以止之之道,不尚威刑,而修政教。
使之有农桑之业,知廉耻之道,"虽赏之不窃"矣。
10、"解利西南,无所往,其来复吉。
有攸往,夙吉。"
传曰:西南,坤方。
坤之体,广大平易。
当天下之难方解,人始离艰苦,不可复以烦苛严急治之。
当济以宽大简易,乃其宜也。
既解其难而安平无事矣,是"无所往"也。
则当修复治道,正纪刚,明法度,进复先代明王之治,是"来复"也,谓反正理也。
自古圣王救难定乱,其始未暇遽为也。
既安定则为可久可继之治。
自汉以下,乱既除,则不复有为。
姑随时维持而已,故不能成善治,盖不知"来复"之义也。"
有攸往,夙吉。"
谓尚有当解之事,则早为之乃吉也。
当解而未尽者,不早去,则将复盛。
事之复生者,不早为,则将渐大,故"夙则吉"也。
11、夫有物必有则。
父止于慈,子止于孝,君止于仁,臣止于敬。
万物庶事,莫不各有其所。
得其所则安,失其所则悖。
圣人所以能使天下顺治,非能为物作则也,惟止之各于其所而已。
12、兑说而能贞,是以上顺天理,下应人心,说道之至正至善者也。
若夫"违道以干百姓之誉"者,苟说之道,违道不顺天,干誉非应人,苟取一时之说耳,非君子之正道。
君子之道,其说于民如天地之施,感之于心而说服无斁。
13、天下之事,不进则退,无一定之理。
济之终不进而止矣,无常止也。
衰乱至矣,盖其道已穷极也。
圣人至此奈何?曰:惟圣人为能通其变于未穷,不使至于极也。
尧舜是也。
故有终而无乱。
14、为民立君,所以养之也。
养民之道,在爱其力。
民力足则生养遂,生养遂则教化行而风俗美。
故为政以民力为重也。
春秋凡用民力必书,其所兴作,不时害义,固为罪也。
虽时且义必书,见劳民为重事也。
后之人君知此义,则知慎重于用民力矣。
然有用民力之大而不书者,为教之义深矣。
僖公修泮宫,复閟宫,非不用民力也。
然而不书,二者复古兴废之大事,为国之先务,如是而用民力,乃所当用也。
人君知此义,知为政之先后轻重矣。
15、治身齐家以至平天下者,治之道也。
建立治纲,分正百职,顺天时以制事。
至于创制立度,尽天下之事者,治之法也。
圣人治天下之道,唯此二端而已。
16、明道先生曰:先王之世,以道治天下。
后世只是以法把持天下。
17、为政须要有纲纪文章。"
先有司",乡官读法,平价,谨权衡,皆不可阙也。
人各亲其亲,然后能不独亲其亲。
仲弓曰:"焉知贤才而举之?"子曰:"举尔所知,尔所不知,人其舍诸?"便见仲弓与圣人用心之大小。
推此义,则一心可以丧邦,一心可以兴邦,只在公私之间尔。
18、治道亦有从本而言,亦有从事而言。
从本而言,惟从格君心之非,"正心以正朝廷,正朝廷以正百官。"
若从事而言,不救则已,若须救之,必须变。
大变则大益,小变则小益。
19、唐有天下,虽号治平,然亦有夷狄之风。
三纲不正,无君臣父子夫妇。
其原始于太宗也,故其后世子弟皆不可使。
君不君,臣不臣,故藩镇不宾,权臣跋扈,陵夷有五代之乱。
汉之治过于唐。
汉大纲正,唐万目举。
本朝大纲正,万目亦未尽举。
20、教人者,养其善心而恶自消。
治民者,导之敬让而争自息。
21、明道先生曰:必有关雎麟趾之意,然后可行周官之法度。
22、"君仁莫不仁,君义莫不义。"
天下之治乱,系乎人君仁不仁耳。
离是而非,则"生于其心,必害于其政",岂待乎作之于外哉?昔者孟子三见齐王而不言事,门人疑之。
孟子曰:"我先攻其邪心。"
心既正,然后天下之事可从而理也。
夫政事之失,用人之非,知者能更之,直者能谏之。
然非心存焉,则一事之失,救而正之,后之失者,将不胜救矣。"
格其非心",使无不正,非大人其孰能之?
23、横渠先生曰:道千乘之国,不及礼乐刑政,而云"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言能如是,则法行。
不能如是,则法不徒行。
礼乐刑政,亦制数而已耳。
24、法立而能守,则德可久,业可大。
郑声佞人,能使为邦者丧所以守,故放远之。
25、横渠先生答范巽之书曰:朝廷以道学政术为二事,此正自古之可忧者。
巽之谓孔孟可作,将推其所得而施诸天下耶?将以其所不为而强施之于天下与?大都君相以父母天下为王道,不能推父母之心于百姓,谓之王道可乎?所谓父母之心,非徒见于言,必须视四海之民如己之子。
设使四海之内皆为己之子,则讲治之术,必不为秦汉之少恩,必不为五伯之假名。
巽之为朝廷言:"人不足以适,政不足以间。"
能使吾君爱天下之人如赤子,则治德必日新,人之进者必良士,帝王之道,不必改途而成,学与政不殊心而得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