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九五查询
古籍史书
老黄历
免责说明:本站内容全部由九五查询从互联网搜集编辑整理而成,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冒犯,请联系我们删除。
Copyright © 2024 95cx.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九五查询(95cx.com)鄂ICP备2022010353号-6
免责说明:本站内容全部由九五查询从互联网搜集编辑整理而成,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冒犯,请联系我们删除。
Copyright © 2024 95cx.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九五查询(95cx.com)鄂ICP备2022010353号-6
史记货殖传。
富无经业。
则货无常主。
能者辐辏。
不肖者瓦解。
则字衍文。
尉佗传。
犁旦。
皆降伏波。
徐广曰。
吕静曰。
犁、结也。
音力奚反。
结犹连及逮至也。
治曰。
犁、开也。
取耕恳之意。
或以昏明分色杂言之亦得。
今释为结意。
甚无谓。
遍讨传注。
初无以犁训结者。
又云结犹连及逮至。
则益又穿凿矣。
汉书作迟旦。
迟读如致。
待也。
犁旦或作黎明。
又或作《辶黎》明。
《辶黎》明迟也。
书传中又有诘朝质明之语。
诘朝犹问人曰明未。
亦迟旦之意。
质明、实明也。
又或为交质之义。
晋文帝崩。
武帝遵汉魏之典。
既葬除丧。
犹深衣素冠。
降席彻膳。
太宰司马孚等奏请改坐复膳。
韶曰。
每感念幽冥。
而不得终其苴绖于草土。
以存此痛。
况当食稻衣锦。
诚诡然激切其心。
非所以相解也。
可试省孔子答宰我之言。
无事纷纷。
言及悲杀。
奈何。
奈何。
此悲杀之杀。
从去声读。
甚之之辞也。
杀即衰减之义。
而谓之甚者。
盖物极则反。
哀痛之极。
理当稍减也。
故今人言甚者。
皆谓之杀。
武帝第二诏文又曰。
重览奏议。
益以悲剥。
不能自胜。
不能自胜。
其意与杀无以异也。
或曰。
杀、损也。
悲杀如言悲剥。
退之进学解云。
障百川而东之。
回狂澜于既倒。
此有类于晋书孝武帝纪史臣论云。
静河海于既泄。
补穹圆于已紊。
此史臣语又有类于陆机文赋。
谢朝华于已披。
启夕秀于未振。
难经说。
老人寤而不寐。
少壮寐而不寤。
以谓少壮者血气盛。
荣卫之行。
不失其常。
故昼日精。
夜不寤也。
老人血气衰。
荣卫之道涩。
故昼日不能精。
夜不得寐也。
以予思之。
不特如此。
大抵昼作夜息。
人之常也。
是在昼则当有经营之事。
在夜则当无系滞之虑。
精神资禀。
虽各不同。
然用之得其常。
则于其不用之时亦得其常。
苟用之不得其常。
则一切反是矣。
衰老之人。
经事既多。
遭变不少。
筋骸尪骳。
目耗耳重。
一毫之营。
若负泰华。
度前揣后于利害之表。
商是榷非于与夺之闲。
忧未眹而己忧。
患已销而犹患。
众人皆息。
己独勿休。
所以正昼昏昏。
夜反无寐。
此盖精神用反其常。
而寤寐亦反其常也。
而年少之人。
志刚气锐。
神壮胆粗。
斗力则膂力有余。
角智则智思无倦。
划然而动。
屹然而止。
事之未至也。
利害无所挠其虑。
事之既往也。
是非无所留其怀。
众休而休。
众作而作。
所以昼日常精。
夜则常寐。
此盖精神用得其常。
而寤寐亦得其常也。
故男女十四五以下。
才得枕即稳睡。
亦以其无情欲也。
白乐天、司马君实皆明哲过人。
而乐天有诗云。
年衰自无寐。
不是守庚申。
温公有诗云。
苏秦六国印。
力取鸿毛轻。
白圭黄金产。
运智立可营。
如何五更睡。
百方终不成。
此二公亦当是精神疲敝而然。
若夫子元图爽。
卧内酣寐。
忠愍扞贼。
省中安寝。
轩辕毕咏。
倚墙熟睡。
涪翁削官。
投床鼻鼾。
闳通照彻。
遇物了了。
又不当以老少论也。
予过五十来。
昔昔每苦无寐。
或者教以数息。
仿而行之。
竟亦不能寐也。
近得闲闲公一说。
名速睡法。
云。
但于当睡之时。
帖枕拥衾。
置身安稳。
然后平心定虑。
存真气如黄金细线。
发两踵。
自后而上。
过腰合而为一。
冲脊上顶。
至前发际。
却散而为二。
绕黄庭听会横行。
相交于人中。
环口。
贯下龈。
复合为一。
下咽喉。
径入太仓。
留之不动。
勃然出气四道。
当如火热。
青者入肝。
红者入心。
白者入肺。
黑者入肾。
四气俱满。
然后真气下脐。
入少府阴交。
复散而为二。
下膝。
下臁。
下趺。
前裹中指尖。
顺行度涌泉。
复至踵。
谓之一匝。
存想至五七匝。
已溟涬然入睡乡矣。
大段无睡之人。
行之不过十数匝。
亦自得睡。
或用铜人脉络法。
兼达两手指更佳。
予按之。
其效一如所云。
闲闲公又云。
此法乃金丹下手处也。
金丹大药。
予未敢议。
但使昔昔得好睡眼。
则其神通变化。
与夫所谓金丹大药者。
复何择哉。
东坡跋晁补之所藏与可画竹云。
庄子世无有。
谁知此疑神。
四注本载东坡自说云。
孔子曰。
吾犹及史之阙文也。
自予少时。
见前辈皆不敢轻改书。
故蜀本大字书皆善本。
庄子曰。
用志不分。
乃疑于神。
此与易阴疑于阳必战。
礼使人疑汝于夫子同。
今四方本皆作凝。
又浊醪有妙理赋云。
失忧心于昨梦。
信妙理之疑神。
四注本据此说。
一断以为疑神。
又酒赋云。
游物初而神凝兮。
反实际而形开。
则注家无所说。
治曰。
四注所援东坡之说。
吾恐非苏子之言也。
信如苏子之言。
则苏子之见厥亦偏矣。
所谓先辈不敢改书。
是固有理。
若断凝神以为疑神。
则吾不知其说也。
庄子谓用志不分。
乃凝于神。
正如系辞所谓精义入神。
以致用也。
今东坡以为与阴疑于阳。
使人疑汝于夫子同。
殆非也。
何者。
阴疑于阳。
乃见疑于阳。
使人疑汝于夫子。
乃见疑于人。
此用志不分。
亦见疑于神乎。
凡人之心。
以先入者为主。
东坡蜀人。
先见蜀本。
因目生心。
承文立义。
皦如星日。
牢如胶漆。
久之又久。
心与理化。
忽览别本。
如睹怪物。
矛前盾后。
能无改乎。
东坡以蜀本为善本。
而四方本皆后人所改。
又安知四方本不为善本。
而蜀本独非前人之误乎。
予初学东坡先生字。
闲有教予以卧笔取媚者。
当时不悟。
谓坡公心画之妙尽于是矣。
今而老大。
转觉字画骫骳不成。
虽折指拗腕。
力自改悔。
竟莫能夺去旧习。
且学小技。
一言之误。
为累终身。
况心术之微。
运动无方。
易放难收。
后生辈得不早近大人君子之门。
以端其本而证其源耶。
汉书陈涉传曰。
藉第令无斩。
而戍死者固什六七。
注引服虔曰。
藉犹借也。
第、使也。
与史记服注不同。
史记服注曰。
藉、假也。
第、次第也。
应劭曰。
籍、吏士名籍也。
苏林曰。
第、且也。
治曰。
服说藉假。
苏说第且。
是也。
应说名籍。
服说次第。
非也。
第本训但。
但亦且意。
此言藉第令无斩。
犹云假且使不杀。
前辈论楚辞。
蕙肴蒸兮兰藉。
奠桂酒兮椒浆。
及韩退之罗池庙碑。
春与猿吟兮秋鹤与飞。
谓欲相错成文。
则语势矫健。
又论韩诗。
淮之水舒舒。
楚山直丛丛。
谓之避对格。
然予考诸古文。
则不独错综于对属之闲。
至于散语亦多有之。
若荀子劝学篇云。
青出之蓝。
而青于蓝。
冰水为之。
而寒于水。
庄子徐无鬼篇。
市南宜僚弄丸。
而两家之难解。
孙叔敖甘寝秉羽。
而郢人投兵之类。
皆是也。
又凡经史中辞倒者。
其义悉与此相近。
纳纸投名媿已深。
更教门外久沉吟。
事穷计急烧牛尾。
不是田单素有心。
此诗竟不知何人所作。
投谒固可耻。
然士当穷困。
摇尾乞怜于人。
亦可愍也。
前辈又有云。
门前久立处。
席上欲言时。
此真所谓不经此境。
不能道此语者。
离骚经。
宋玉招魂云。
娱酒不废。
沈耽日夜些。
兰膏明烛。
华镫错些。
王逸注。
镫锭尽雕琢错饰。
设以禽兽。
有英华也。
案。
玉篇。
镫、都滕切。
说文云。
锭也。
广韵曰。
灯也。
又都邓切。
鞍镫也。
锭、徒径切。
锡属。
说文。
锭、镫也。
广韵。
又丁定切。
豆有足曰镫。
无足曰镫。
"去声。 "锭又堂练切。
灯有足也。
然则灯锭二字。
各自有三义也。
素问金匮真言论曰。
春善病鼽衅。
夏善病洞泄寒中。
秋善病风疟。
冬善病痹厥。
故冬不按跷。
春不鼽衅。
春不病颈项。
仲夏不病胸胁。
长夏不病洞泄寒中。
秋不病风疟。
冬不病痹厥。
餐泄而汗出也。
启玄子王砅注云。
按谓按摩。
跷谓如跷捷者之举动手足。
是所谓导引也。
然扰动筋骨。
则阳气不藏。
春阳气上升。
重热熏肺。
肺通于鼻。
病则形之。
故冬不按跷。
春不鼽衅。
鼽谓鼻中水出。
衅谓鼻中血出。
又于冬不病痹厥下注云。
此上五句。
并为冬月按跷之所致也。
治曰。
王砅谓按跷为导引。
则然谓四时诸病皆由冬月按跷所致。
则不然。
冬不按跷下必多有脱误。
第后人弗思耳。
且上文春善病鼽衅。
至冬善病痹厥。
所谓善病者、谓每一时。
多有此证也。
继云。
冬不按跷。
春不鼽衅。
至冬不病痹厥。
文势全不相属。
而据谓四时之病。
皆由冬月按跷而得。
无此理也。
夫按跷之术。
以常人推之。
能知者百一。
其能行者又百一。
果按跷而病。
盖万一而有此病也。
在万人之中。
其九千九百九十有九由不解按跷。
悉获安康。
其一人独以按跷之故。
遂得四时诸病。
则按跷者。
非吉祥之道。
乃杀人之具也。
何为古先贤达传之天下后世耶。
夫户枢之不朽。
以旦夕之开阖也。
流水之不腐。
以混混而常新也。
诎信俛仰以利形。
进退步趋以实下。
不云动作按摩有以伤生也。
故道家者流。
多说熊经鸟伸龙攫虎搏之效。
而华佗常以五禽之戏。
为将摄之方。
初无冬夏之别也。
又隋世巢氏作病源数十卷。
每论一证。
必处以导引一术。
亦未尝以冬不按跷为主也。
按本经血气形志篇曰。
形苦志乐。
病生于筋。
治之以熨引。
形数惊恐。
病生于不仁。
治之以按摩。
又奇病论曰。
息积不可灸刺。
积须导引服药。
药物不能独治。
此皆详明按跷之益。
亦不说冬三月不得为之也。
王砅作注。
辄立此说者。
必以为本经四时调神大论有曰。
冬三月是谓闭藏。
水冰地坼。
无扰乎阳。
去寒就温。
无泄皮肤。
使气亟夺。
既据此说。
复见冬不按跷。
春不鼽衅之文。
故云。
扰动筋骨。
则阳气不藏。
春阳上升。
重热熏肺。
肺通于鼻。
病则形之。
此真误矣。
且鼽衅之证。
犹得以强言之。
若其下文春病颈项。
夏病胸胁洞泄寒中。
秋病风疟。
冬病痹厥。
岂尽为重热熏肺而然乎。
而砅一主于冬月按跷所致。
是决不可信者也。
按本经生气通天论云。
春伤于风。
夏乃洞泄。
夏伤于暑。
秋为咳疟。
秋伤于湿。
冬为痿厥。
冬伤于寒。
春必病瘟。
由是而言。
春夏秋冬。
无论启闭。
政宜随时导引。
以开通利导之。
但勿发泄。
使至于汗出耳。
窃疑本经当云。
冬不按跷。
春不鼽衅。
或病颈项。
春不按跷。
仲夏必病胸胁。
长夏必痛洞泄寒中。
夏不按跷。
秋必风疟。
秋不按跷。
冬必痹厥。
其飧泄而汗出也一句。
飧字当析之为勿令二字。
如此则辞旨俱畅。
可为通论矣。
大抵导引。
四时皆可为之。
惟不得劳顿。
至于汗出而已。
苟劳顿至于汗出。
则非徒无益。
或反以致他疾。
不特于闭藏之时为不可。
虽春夏发生长育之时亦不可。
王太仆不悟本经舛漏。
坚主冬不按跷。
谓按跷则四时俱病。
盖为纸上语所牵。
而肆为臆说也。
利害所系甚重。
予于是乎有辨。
通鉴。
魏明帝使女尚书六人典省外奏事。
处当画可。
处当画可皆从已字也。
晋食货志。
咸宁三年。
诏曰。
今年霖雨过差。
又有虫灾。
颍川、襄城略不下种。
深以为虑。
主者何以为百姓计。
促处当之。
而杜预书疏中。
又有都督度支其处当之语。
此处当字。
即处置句当之义。
与通鉴不同。
荀子。
兰槐之根是为芷。
其渐之滫。
君子不近。
庶人不服。
其质非不美也。
所渐者然也。
杨倞注云。
兰槐、香草也。
其根是为芷也。
本草。
白芷一名白茝。
陶弘景云。
离骚所谓兰茝。
盖苗名兰芷。
根名茝也。
兰槐当是兰茝别名。
故云兰槐之根是为芷也。
滫、溺也。
倞说如此。
而史记三王世家引传曰。
兰根与白芷。
渐之滫中。
君子不近。
庶人不服。
所以渐然也。
然则如马迁所载。
则兰根也。
白芷也。
断然其二物也。
荀子谓兰槐之根是为芷。
则兰槐自为白芷苗矣。
又徐广史记注云。
滫者。
淅米汁也。
据荀子及史记。
皆云君子不近。
庶人不服。
是指其可恶之状。
今投兰芷于淅米汁中。
则其芳香大坏。
已自可恶。
杨倞谓滫为溺。
未必乃尔。
案韵。
滫、息友反。
又泔也。
当从徐广说。
草与木异种。
故邵尧夫以飞走草木为四物。
晋五行志以桃李华非其时。
梨根血出。
大树自折。
桑生东宫。
桑树有声。
茱萸相樛。
枯树复生。
木如人面。
杨柳生松。
木仆反立。
皆为草妖。
不知何谓。
此桃李华非其时。
正为华孽。
余皆木妖耳。
若草木之妖可以互称。
则交址之稗化而为稻。
鬼目、苦藚生于江东。
宫墙驰道悉生蒺藜之类。
亦得指以为木妖也。
而又可乎。
是知草当云草。
木当云木。
为宜矣。
然则所谓木妖者。
又非木不曲直。
惟金沴木之谓。
木不曲直。
惟金沴木者。
乃城门自坏。
屋梁跃出。
牙竿不正之类是也。
近世御史大夫张文正公。
讳行兰。
字敬夫。
文集十卷。
杂论有云。
孔毅夫杂说。
言今之与夷狄。
最多者才百万。
不若汉所遗之多。
汉给南单于费直。
岁一亿九十余万。
西域七千四百八十万。
余谓汉以文计。
今以贯计。
十贯乃一万也。
七千四百八十万。
即七万四千八百贯耳。
一亿九十万。
亦才十万九百贯也。
而宋岁与契丹五十万两。
匹直一百万贯。
视汉孰为多哉。
足明孔说之误。
集中又有蜡梅诗云。
池边乍想渐台帽。
堂下遥惊虢国衫。
用事亦新奇。
又乐章有教坊腔子三十五首。
内道调近一中五远六。
中吕近十二中三远八。
考诸词曲中。
正见名近者。
不知所谓中与远者何等声也。
异日当求知音者问之。
史记尉佗传。
太史公曰。
瓯骆相攻。
南越动摇。
汉兵临境。
婴齐入朝。
李子曰。
此误也。
当云。
东闽兴兵。
南越动摇。
按传云。
初。
佗以兵威边。
财物赂遗闽越、西瓯、骆。
役属焉。
又佗为书谢汉曰。
南方卑湿。
蛮夷中闲。
其东闽越千人众号称王。
其西瓯骆裸国亦称王。
又云。
建元四年佗卒。
其孙胡为南越王。
此时闽越王郢兴兵击南越。
胡上书曰。
两越俱为藩臣。
毋得擅兴兵相攻击。
今闽越兴兵侵臣。
臣不敢兴兵。
惟天子诏之。
于是天子多南越义。
守职约。
为兴师。
遣两将军往讨闽越。
兵未逾岭。
闽越王弟余善杀郢以降。
于是罢兵。
天子使庄助往谕意。
南越王顿首曰。
天子乃为臣兴兵讨闽越。
死无以报德。
因遣太子婴齐入宿卫。
据此则其相攻者、闽越与南越。
非瓯骆也。
其后吕嘉败。
越桂林监居翁始谕瓯骆属汉。
迹瓯骆始终未尝与诸国相攻击。
何得云瓯骆相攻也。
又闽越未攻南越时。
尝发兵围东瓯。
则是瓯闽相攻。
亦不得为瓯骆相攻也。
瓯骆相攻乃在数年之前。
了无与于南越。
而婴齐何为而入朝乎。
或曰。
南越也、东瓯也、西瓯也。
皆瓯骆之属。
故云瓯骆相攻耳。
审如此说。
义亦未宏。
东闽乃大禹之后也。
南越乃赵佗之孙也。
各自割据。
何得并为瓯骆之属乎。
或者又曰。
东闽、南越皆瓯骆之地。
二国虽殊。
亦可谓之瓯骆相攻也。
此亦未为通论。
借使壤地相接。
得以通称。
而相攻之说。
亦无从发。
若东越先攻南越。
南越亦复报伐。
谓之相攻可矣。
今东越举兵擅击南越。
南越束手。
禀命天子。
谓之相攻。
不亦悖乎。
庄子齐物论。
喜怒哀乐。
虑叹变慹。
姚佚启态。
旧说兹十有二者。
皆情性之异。
其理甚乖。
盖虑叹则怒哀之类。
或以变其常。
姚佚则喜乐之类。
或以作其态。
故其下继之曰。
乐出虚。
蒸成菌。
谓声响出于虚寂。
菌蕈出于薰蒸。
亦犹喜怒哀乐。
一出天机之自然尔。
故其下又继之曰。
日夜相代乎前。
而莫知其所萌。
慹字。
成玄英谓为屈伏不伸。
陆德明音释云。
之涉反。
且曰司马云不动貌。
按玉篇。
此字凡五音二解。
其之涉切者。
引司马彪庄子注云不动貌。
其奴协切者。
义亦同上。
其之入泰入涉立三切者。
怖也。
彪解之为不动者。
亦对变而言之。
盖与成玄英所谓屈伏不伸为性情十二之一者。
正同非也。
若依玉篇作怖。
谓虑叹之甚。
则必变而为忧怖。
其说虽通。
其意甚狭。
今亦不用。
窃以为此字从执从心。
当读如执音。
盖人心之所主。
谓其常情焉耳。
以虑叹而变其常。
岂止怖畏而已哉。
将为狂为痴。
而无所不至矣。
又德充符云。
肫子食于其死母者。
少焉眴若皆弃之而走。
不见已焉尔。
不得类焉尔。
食字。
或音嗣。
或音饮。
邑锦反。
皆非也。
食本如字读。
食于其死母。
犹言就食于其死母。
就食则就乳也。
不烦更发他音。
又智北游云。
大马之捶钩者。
年八十矣。
而不失毫芒。
大马曰。
子巧与。
有道也。
曰。
臣有守也。
臣之年二十而好捶钩。
于物无视也。
非钩无察也。
郭注云。
玷捶钩之轻重。
而无毫芒之差。
故捶字数音。
郭则音丁果反。
徐则音箠。
李则音坠。
其玷捶之玷。
陆德明音丁恬反。
然详上下文意。
正当从随音为胜。
捶即锻也。
犹今世俗所谓打也。
今人凡有修治者。
悉谓之打。
此其理甚易晓。
而郭注以为玷锤之轻重。
缪矣。
东坡先生。
神仙中人也。
其篇什歌咏。
冲融浩瀚。
庸何敢议为。
然其才大气壮。
语太峻快。
故中闲时时有少陧杌者。
如牏厕厕牏之倒。
滹沱河芜蒌亭之误。
皆是也。
今聊疏其一二。
可以为峻健者之戒。
和刘贡父云。
数奇逢恶岁。
计拙集枯梧。
按晋语优施歌曰。
暇豫之吾吾。
不如鸟乌。
人皆集于菀。
己独集于枯。
东坡此诗意。
全用晋语事。
而押韵处便加梧字。
岂非太峻快耶。
次韵秦少章云。
山围故国城空在。
潮打西陵意未平。
此则全用刘禹锡石头城诗。
但改其下三五字耳。
亦是太峻快也。
桓魋墓云。
纵令司马能镵石。
奈有中郎解摸金。
按陈琳为袁绍檄曹操云。
曹又特置发邱中郎将。
摸金校尉。
则摸金乃校尉。
非中郎也。
病起云。
何妨一笑千痾散。
绝胜仓公饮上池。
按史记。
长桑君出药与扁鹊。
饮以上池之水。
曰。
三十日当知物矣。
坡则以为仓公。
仓公、淳于意也。
送陈六云。
去年持节发仓廪。
到处卖刀收茧栗。
按王制。
祭天地之牛角茧栗。
宗庙之牛角握。
宾客之牛角尺。
此用茧栗。
不得便为牛。
次韵张秉道云。
怜君嗜好更迂阔。
得我新诗喜折屐。
按晋书。
折者屐齿。
而非屐也。
若云得我新诗齿折屐。
则其为喜。
不言可知。
石鼓歌云。
上蔡公子牵黄狗。
本誉李斯善作篆。
而复引黄犬事。
殆似勉强。
次韵周长官见寄云。
罔罔可怜真丧狗。
时时相触是虚舟。
丧家之狗。
而止用两字。
似不甚妥。
又送客云。
钟乳金钗十二行。
乐天诗云。
钟乳三千两。
金钗十二行。
今便配合为一句。
恐非后辈楷式。
观欧阳钤辖刀剑战袍云。
书生只肯坐帷幄。
谈笑毫端弄生杀。
叫呼击鼓催上竿。
猛士应怜小儿黠。
此语虽有激而出。
然使不知道者观之。
能无失伦之嫌乎。
宇文叔通济阳杂记云。
徐凝为庐山瀑布诗云。
千古长如白练垂。
一条界破青山色。
东坡笑之。
谓之恶诗。
及坡自题。
则曰。
擘开苍玉峡。
飞出两白龙。
予谓东坡之擘开。
与徐凝之界破。
其恶一也。
治近读坡集。
其游灊山诗又云。
擘开翠峡出云雷。
裁破奔崖作潭洞。
然则坡之峡。
凡两度擘开矣。
养生家有胎息之说。
息、气也。
息之为义大矣哉。
脉诀以一呼一吸谓之一息者。
出入之义也。
俗以音问相通谓之消息者。
往来之义也。
以称贷取赢谓之利息者。
增羡之义也。
以舍劳从逸谓之止息者。
停憩之义也。
人有嗣续谓之子息者。
生滋之义也。
人而物故谓之休息者。
了绝之义也。
息既得谓之生。
而又得谓之死。
则息之为义。
不既大矣乎。
濂溪通书称无极而太极。
晦庵云。
无极而太极。
祇是艮卦而已。
晦庵以艮卦当太极者。
政以终万物。
始万物。
莫盈乎艮者也。
艮、止也。
止、息也。
止息之地。
万物之所终也。
谁知色色而形形者。
尽于止息中来乎。
且艮之为卦也。
位则处丑寅之闲。
时则当十二月正月之交。
此非万物终始而何。
晦庵因之复论云。
息便是百谷之实。
初闻此语。
睯不能省。
徐徐以思。
乃大朗彻。
实既为种。
种复成实。
种实相仍。
种种无穷。
则云乎息者。
非百谷之种而何。
观谷实之新新。
究万物之芸芸。
吾然后知胎息之不妄也。
夫息之为文。
从鼻从心。
说者又谓自心为息。
胎息之验。
观文又可见矣。
自昔老子发谷神之机。
庄周启踵息之钥。
玉匮则敷陈上假。
黄庭则演说琴心。
是皆夺造化之权。
而抉天地之秘者也。
道大事重。
悠悠莫知。
世之高亮之士。
虽有能言之者。
或隐之太深。
或衍之太漫。
夸张诡怪。
无从致诘。
惟晁承旨明远、强太保安道、苏端明子瞻、黄太史鲁直。
此四君子。
遂能曲尽要妙。
明着其说。
晁则立合和之论。
张则出清微之语。
苏则谈随住之诀。
黄则述莲烛之颂。
晁公之言曰。
心息相依。
息调心静。
静调久久。
可成胜定。
神气相合。
气和神清。
清和久久。
可致长生。
张公之言曰。
身如莲华及虚空。
中有习习清微风。
若存道乃通。
一来一往终无穷。
来无辙迹去无踪。
散入八万四千毛窍中。
苏公之言曰。
数息数百。
此心寂然。
此身兀然。
与虚空等。
又有一法。
其名曰随。
与息俱出。
复与俱入。
随之不已。
一息自往。
或觉此息。
从毛窍中。
云蒸雾散。
病除瘴灭。
自然明悟。
黄公之言曰。
莲华合里烛一寸。
牝马海中烧百川。
粪扫堆头亲拾得。
道人云是玄中玄。
此四君子之言。
亦可谓知言之选者也。
予少小多疾。
故常求所以摄养之方。
虽不得升堂哜胾。
亦粗得近其藩篱。
向寓崞山之同川。
尝与李鼎之和论及于此。
之和邃于性命者也。
似有印可意。
予因赠之以诗云。
立牝机关不死根。
自消自息自氤氤。
暖于焰焰九微火。
轻似飘飘三素云。
白玉池心流晓润。
紫金鑪口褭余熏。
未知与道相应否。
试作新诗一问君。
之和拊掌大笑曰。
子得之矣。
不可以语非其人。
晁迥明远说。
心息相依。
神气相合。
张方平安道说。
身如莲华及虚空。
中有习习清微风。
此达摩胎息法也。
近世万松和尚。
着从容录。
以为达摩无胎息法。
人谓达摩行胎息者。
是其说出于曲学小智。
予谓万松之说非也。
佛乘虽深密。
要不出性命二字。
故知胎息法。
祇是以性命为一致。
若谓胎息等皆妄。
则凡镫史所载机缘语句。
独非系驴橛耶。
胎息虽不足以尽至理。
亦至理之所依也。
今一切去之。
则正所谓性外求命。
命外求性耳。
性外求命。
命外求性。
便是不识性命。
庄子天地篇汉阴丈人章下。
孔子曰。
彼假修浑沌氏之术者也。
识其一。
不知其二。
治其内。
而不治其外。
夫明白入素。
无为复朴。
体性抱神。
以游世俗之闲者。
汝将固惊耶。
且浑沌氏之术。
予与汝何足以识之哉。
旧解及吕解。
皆以汉阴丈人。
背今向古。
不知因时任物之易。
为非真修浑沌氏之术者。
故孔子有假修之语。
而且有不知其二、不治其外之机。
以予观之。
理或不然。
顾前后问答。
皆深与汉阴之意。
初无夺之之辞。
盖浑沌氏之术。
无得而修。
汉阴丈人特假之耳。
亦犹直寄焉。
与夫寓诸庸之谓也。
识其一。
抱一之谓。
不知其二。
无所于杂之谓。
治其内。
立乎本原之谓。
不治其外。
无所事事之谓。
岂以不知其二便谓不通。
不治其外便谓偏枯耶。
古人之文。
不必以势拘。
所贵以情得。
语似相戾。
而意实相贯。
诗书中类此者。
不可以概举也。
读者承上假修之语。
遂并其下文而误认之。
甚无谓也。
夫所谓明白入素。
"至"以游世俗之闲者。
正所谓识其一不知其二。
治其内而不治其外也。
夫所谓汝将固惊者。
正所谓浑沌氏之术。
予与汝何足以识之也。
若别以明白入素。
"至"以游于世俗之闲者。
以为真修。
则前所谓全德之人。
果谓谁哉。
治尝谓世之读书者。
往往用意太过。
而治庄老者为犹甚。
何者。
为其说说而无穷也。
使说说而有穷。
夫又何足以谓之道。
惟说说而无穷。
故终日言而未尝言。
终日不言而有若雷霆之虩虩也。
其知者由是而之。
其不知者亦由是而之。
此道之所以难明也。
彼以汉阴为假而非真者。
必以为一与二俱举。
内与外并行。
天人无际。
动静两遂。
始可谓之真修也。
汉阴丈人仅能得其一而尽迷其二。
仅能得其内而尽忘其外。
是乌足以为浑沌氏之术乎。
曰。
乃若所论。
益以知汉阴之为至人矣。
夫天人之无际。
动静之两遂。
谓之混同无闲。
以并包内外圣王之道。
固也。
亦盍以此章前后之旨明之。
此章本旨。
大率不过以机械、机事、机心为非道。
以德全、形全、神全为至道。
条条井井。
无他蹊径之难睹也。
今而强为夸大之说。
无可为而为不可为之为。
无可言而言不可言之言。
凿之又凿。
钻之又钻。
劳筋苦骨。
必待胸喘肤汗。
四体不能运掉。
而后谓之得也。
不亦狂惑哉。
又况天人之无际。
非以其机械、机事、机心属之人也。
曰人者。
直对天而命之人耳。
动静之两遂。
非以其机械、机事、机心属之动也。
曰动者。
直对静而命之动耳。
乃今混而一之。
谓之为天者。
必参以机械、机事、机心之人。
谓之为静者。
必参以机械、机事、机心之动。
始名真修。
则亦异夫混同无闲。
以并包内圣外王之道者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