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岳全书 卷之三十二贯集杂证謨

  1. 九五查询
  2. 古籍查询
  3. 景岳全书
《景岳全书》 卷之三十二贯集杂证謨 张景岳

脚气经义太阴阳明论曰:阳受风气,阴受湿气。

伤於风者,上先受之;伤於湿者,下先受之。

清湿袭虚,则病起於下;风雨袭虚,则病起於上。

邪气藏府病形篇曰:身半已上者,邪中之也;身半已下者,湿中之也。

阴阳应象大论曰:地之湿气,感则害人皮肉筋脉。

通评虚实论曰:蹠跛,寒风湿之病也。

藏气法时论曰:脾苦湿,急食苦以燥之,禁湿地濡衣。

调经论曰:寒湿之中人也,皮肤不收,肌肉坚紧,营血泣,卫气去,故曰虚。

虚者聂辟气不足,按之则气足以温之,故快然而不痛。

五常政大论曰:太阴司天,湿气下临。

六元正纪大论曰:太阳司天之政,民病寒湿,发肌肉萎,足萎不收。

太阴司天之政,民病寒湿,腹满,身?愤,胕肿。

太阴所致为重,胕肿。

生气通天论曰:因於气,为肿,四维相代,阳气乃竭。

经脉篇曰:胃病则大腹水肿,膝臏肿痛。

足阳明实则狂,顛虚则足不收,脛枯。

平人气象论曰:足脛肿曰水。

论证共五条1。

脚气之说,古所无也,自晋苏敬始有此名。

然其肿痛麻顽,即经之所谓痺也;其纵缓不收,即经之所谓痿也;其甚而上冲,即经之所谓厥逆也。

逮夫后世,则有类伤寒四证,而以脚气居其一,谓凡头痛发热,身痛便闭,而但见脚膝屈弱无力者,便是脚气。

此说太混,予不然之。

夫脚气本水湿下壅之病,而实非阳邪外感证也,若诸证之兼见者,则或有之,若以外感之脚软者,便认作脚气,则淆乱意见,大不通也。

兹予刪诸繁琐,述其节要,法既无遗,庶便理会。

2。

脚气之证,其初甚微,饮食动作,无不如故,或无他疾而忽得之,或因病后而渐得之,及其病也,则自膝至足,或见麻痺,或见冷痛,或见痿弱,或见挛急,或肿,或不肿,或日渐枯细,或蒸蒸恶热,或洒洒恶寒,或如冰冷,或如火热,或到底能食,或不能食,或有物如指,发自踹肠,而气上冲心,是皆脚气之正病也。

其有为发热头痛,寒热往来,或腹內作痛,或见饮食则呕吐,或恶闻食气,或不欲见明,或语言错乱,精神昏憒,是皆脚气之兼证也。

大抵此证有缓急,缓者其来渐,或二三月而日甚;急者其来速,或一二日而即起,治之若缓,恐其气上冲心,亦能杀人。

3。

脚气之因有二:一则自外而感,一则自內而致也。

自外而感者,以阴寒水湿雨雾之气,或坐臥湿地,致令湿邪袭人皮肉筋脉,而凡清湿袭虚,则病始於下,致为腿足之病,此外因也。

自內而致者,以肥甘过度,酒醴无节,或多食乳酪湿热等物,致令热壅下焦,走注足脛,而日渐肿痛,或上连手节者,此內因也。

然在古人,谓南方卑湿,病多外因,北方嗜酒酪,病多內因,此固一说,然北方亦有寒湿,南方岂少酒湿,此固不必分南北。

其或內或外,凡受邪气,有病始於足,而渐致他证者,即脚气之谓也,必察其因而治之,则自无失矣。

4。

方书以肿为湿脚气,不肿者为干脚气,湿者宜除湿,干者宜行气。

陈无择曰:脚气不专主一气,亦不专在一经,兼有杂生诸病,未易分別,须寻经络之阴阳,再察脉息之虚实,以为治也。

凡自汗,走注者为风胜,无汗,挛急,掣痛者为寒胜,肿满重者为湿胜,烦渴燥热为暑胜。

若四气兼中者,但察其多者为胜,分其表裏,以施治也。

论治共八条1。

脚气之病,实三气之所为也,然亦有虚实之异。

又脚气本为壅疾,古云忌用补剂,然必下元不足及阳明之气有亏者,而后邪气得以犯之,此其中亦有虚证。

总之,凡治此者,只因证施治,则万全也。

但察其因於表者,以发散为主,因於裏者,以疏利为主。

外因者多寒湿,宜用温热;內因者多湿热,宜用清凉。

若元气本虚,及病久致虚者,必当培补下元,不得以忌补之说为拘也。

2。

脚气初起,无非湿滯,如无他证兼见,而身体重著者,单宜治湿,以分利为主。

凡脚膝中湿,或腰腿痠疼,重著肿痛者,宜除湿汤,不问久近干湿,并可用。

若脚膝痠软重著,而胃气不清,或见噫气吞酸胀满者,平胃散。

若脚气浮肿而兼泄泻者,宜五苓散,或胃苓汤。

3。

寒湿外侵致成脚气者,十居六七,其证疼痛拘挛,恶寒清厥,脉多弦细,治宜以温经除湿为主。

是以古人治此之法,大抵热药多,寒药少,故每用麻黄,川乌,桂,附,干姜之属。

《內经》曰:湿淫於內,治以苦热。

正以乌,附,麻黄走而不守,故能通行经络,干姜,官桂辛甘大热,故能助阳退阴,清湿既除,病无不愈。

凡感寒湿雨水,或四气流注,致成脚气,肿痛不可忍者,宜鸡鸣散,如神。

若寒湿內侵,阳虚阴盛,胃气不强,经气不行,顽木浮肿,或疼痛不用者,独活汤。

若寒邪入腹,喘急疼痛,或筋急上冲闷乱,危急欲绝者,茱萸丸,或茱萸木瓜汤。

若寒湿在经,血脉不和,腰脚筋骨痠软无力,或拘挛疼痛,脉弱而涩者,酒浸牛膝丸。

若寒湿壅肿,气滯不行,或冷或痛者,立效散。

若寒湿兼风者,如五积散,小续命汤皆宜用,详具后条。

4。

湿热內蒸致成脚气者,多因酒食不节,其证必烦热多渴,脉见滑数,二便或多不利,治宜利湿清火为主。

若湿热下壅,足脛肿痛不消者,防己饮加减治之;或苍朮黄檗丸,或二妙散,或加味二妙丸,俱妙。

若湿热气壅,上冲胸腹,烦渴闷乱,头痛口干者,《活人》犀角散。

若湿热流注经络,肢节烦疼,肩背沉重,手足遍身疼痛热肿者,当归拈痛汤。

若感冒暑湿,肢节疼痛,身热口渴,小便赤涩,气虚气促者,清暑益气汤。

若肝肾阴虚血热,脚瘠疼痛,行止艰难,小水不利者,续断丸。

5。

脚气有壅滯气逆者,其证必喘满气急,上攻心腹,甚至危急可畏,治宜行滯降气为主。

凡脚气上冲心腹,喘急不得眠臥者,紫苏散,檳榔汤,或加减檳榔汤,甚者四磨饮。

若脚气喘急,腹满脚肿者,桑白皮散,或木通散。

若脚气脐下气升,冲心烦闷者,木香散,或檳榔散。

若脚气心胸壅闷,呕逆多痰不食者,半夏散,或紫苏汤。

若浮肿,心腹痞闷,小水不利,大腹皮散。

6。

风湿合邪而为脚气者,其证必兼外感,而或为寒热往来,或为喘欬气急,或流走无常,或筋骨疼痛,治宜以散风除湿,通行经络为主。

若感四时风疫风湿,或处阴湿之地,致为脚气痿弱,筋骨疼痛,或寒热往来者,败毒散。

若寒热如疟,赤肿疼痛者,加味败毒散。

若脚气以风寒湿邪客於经络,而骨髓酸痛不可忍,或遍身疼痛,恶寒呕逆者,五积散;一法加全蝎三个,入酒煎服。

若脚气以风湿留滯,而阴寒外闭,表邪不解,或欬嗽喘满寒热者,小青龙汤。

若风湿留滯,肢节烦疼,心神壅闷者,大腹子散。

《千金》云:若脚气脉大而缓,宜服小续命汤二剂,立瘥。

《活人》云:脚气属冷者,以小续命汤,煎成入生姜自然汁服之,最快。

若脚气风湿胜,而兼发热欬嗽,肢体疼痛者,芎芷香苏散。

若脚气风湿流注,憎寒发热,无汗恶寒者,麻黄左经汤。

7。

脚气有虚证。

凡脾胃肝肾之脉,皆出於足,邪之易入,多有乘虚,故肝虚则筋病,肾虚则骨病,脾虚则肌肉病,胃虚则宗筋病。

或以劳慾不节,或以酒湿太过,或以病后失调,凡內有亏损而外有脚气者,无非虚证。

此当以调补为主,而兼察四气以治之。

若肝肾阴虚,感触四气,而瘫痪顽木,半身不遂,脚膝无力,遍体疼痛者,神应养真丹,或《三因》四斤丸,或虎骨酒,或八味地黄汤。

若脾胃大虚,阴寒在下,阳气不行而病脚气者,独活汤,附子八味汤。

若精血不足,阴虚於下,气不归精,而脚气上逆冲心者,地黄汤。

若脾胃虚寒,兼风湿外邪而成脚气者,风引独活汤,或追毒汤。

若脚气以脾肾虚寒,而兼欬嗽气逆呕吐者,兼补厚朴汤。

8。

脚气有实邪。

凡壅盛肿痛,而或为闭结,或为胀满者,治宜以疏导通利为主。

若风湿壅盛,脚气肿痛,便结腹满者,羌活导滯汤,或枳实大黄汤。

若四气流注,阳明风热,腰脚肿痛,大小便秘,喘满腹痛者,大黄左经汤。

若脚气饮食不消,心下痞闷,腿脚肿痛者,开结导饮丸。

敷熨淋洗凡脚气肿痛之甚者,可用敷药以散之,或用椒艾囊以温之,或用香散之药煎汤以洗之,如百草煎,及防风,荆芥,威灵仙,艾叶,苍朮,蛇床子,当归,乌药之类,皆可用;或单用紫苏,或忍冬藤煎汤淋洗之,俱妙。

禁忌共三条1。

观《活人》等书云:凡脚气服补药,及用汤淋洗者,皆医之所禁也。

此亦一偏之说耳。

盖补有宜禁者,以邪壅气实者也;淋洗有宜禁者,以水湿汤气之宜避者也。

如果下部虚寒,或以病后,或以剋伐太过,而脚气不愈者,岂尚堪禁补乎?又若寒邪湿热,壅结不散,而为肿为痛者,最宜以辛香疏散之药煎汤蒸洗,则退邪极速,岂禁洗乎?惟是湿热气逆而上冲心腹者,不可骤洗,恐助湿气上升也;此必先降其气,俟其毒止在脚,再行薰洗,自无不利,盖补以补其弱也,洗以逐其滯也,夫何禁之有。

2。

有当禁於未发之先者,如《外台秘要》云:第一忌嗔,嗔则心烦,烦则脚气发。

又禁大语,大语则伤气,气伤病亦发。

又不得露足当风入水,以冷水洗足,两足脛尤不宜冷,虽暑月当著帛裤,至冬寒加绵,常令两脛及腿温煖,微汗尤佳,依此將息,脚气自消,而无邪气留连之患。

夏月腠理开,不宜当风取凉,凉处坐臥,须得劳动关节,令其气畅,此拒邪之法,养生之要也。

每食后宜行三五百步,疲倦便止,则脚中恶气隨即下散,虽有淫肿,气亦不上也。

3。

孙真人云:古人少有此疾,自永嘉南渡,衣冠之人多有之。

此皆湿郁於內所致也。

故凡四时之中,皆不得久坐久立湿冷之地,亦不得因酒醉汗出脱衣洗足,当风取凉,皆成脚气。

暑月久坐久立湿地,则湿热之气蒸人经络,病发必热,而四肢酸疼,烦闷胕肿寒热,此又山野农夫多有之,以久湿伤於外也。

述古杨大受曰:脚气是壅疾,当用宣通之剂,使气不能成壅也,如羌活导滯汤之类,所宜通用。

又如苍白朮,防己,南星以去湿,羌活,独活,木瓜,檳榔,行气利关节以去壅,佐木通,牛膝以引经,当归,生地黄以和血,此必用之药也。

又如东垣拈痛汤之类亦甚捷,余因证之虚实而辨治之,此即通变活法也。

附按薛氏治一男子,素有脚气,?下作痛,发热,头晕呕吐,腿痺不仁,服消毒,护心等药不应,左关脉紧,右关脉弦,此亦脚气也,以半夏左经汤治之而愈。

一男子脚软肿痛,发热饮冷,大小便秘,右关脉数,乃足阳明经湿热流注也,以大黄左经汤治之而愈。

一妇人肢节肿痛,脛足尤甚,时或自汗,或头痛,此太阳经湿热所致,用麻黄左经汤二剂而愈。

一男子两腿肿痛,脉滑而数,此湿痰所致也,先以五苓散加苍朮,黄檗,二剂少愈,更以二陈,二朮,檳榔,紫苏,羌活,独活,牛膝,黄檗而瘥。

夫湿痰之证,必先以行气利湿健中为主,若中气和则痰自消,而湿亦无所容矣。

一男子右腿赤肿焮痛,脉沉数,用当归拈痛汤,四肢反痛,乃湿毒壅遏,又况下部药不易达,非药不对证也。

遂砭患处,去毒血,仍用前药,一剂顿减,又四剂而消。

一妇人患脚气,或时腿肿筋挛,腹作痛,诸药不应,渐至危篤。

诸书云:八味丸治足少阴脚气入腹,疼痛上气,喘促欲死者,遂投,一服顿退,又服而愈。

凡肾经虚寒之人,多有此患,乃肾乘心,水剋火之证,少缓则死不旋踵,宜急服之。

一妇人患腿痛不能伸屈,遇风寒痛益甚,诸药不应,甚苦。

先以活络丹一丸,顿退,又服而瘳。

次年復痛,仍服一丸,亦退大半,更以独活寄生汤,四剂而愈。

一男子素有脚气,又患附骨痈作痛,服活络丹一丸,二证并瘥。

上舍俞鲁月,素有疝不能愈,因患腿痛,亦用活络丹一丸,一惟腿患有效,而疝亦得愈矣。

留都金二守女,患惊风甚危,诸医皆不能救,遂自用活络丹,一丸即愈,且不再作。

夫病邪深伏在內,非此药莫能通达,但近代有云此药引风入骨,如油?之说,故后人多不肯服,大抵有是病宜用是药,岂可泥於此言,致病难瘥。

鍼灸凡脚气初觉,即灸患处二三十壮,或用雷火鍼以导引湿气外出,及饮醪醴以通经散邪,其要法也。

若壅既成而邪盛者,必肿痛热甚,一时药饵难散,宜砭去恶血,以消热肿,砭刺之后,以药继之。

脚气论列方平胃散和十七。

当归拈痛散寒百三十。

五苓散和一八二。

立效散和二八七。

茱萸丸和三百九。

鸡鸣散和二八五。

加味二妙丸寒一三五。

胃苓汤和百九十。

五积散散三九。

加味败毒散外四一。

清暑益气汤和一六八。

半夏散和二九九。

人参散和二九七。

檳榔散和二九三。

防己饮和二八八。

酒浸牛膝丸和三百八。

活络丹和二七七。

八味丸补一二一。

四磨饮和五二。

风引独活汤散百二。

小青龙汤散八。

木通散和二九六。

《三因》四斤丸补一六一。

神应养真丹和三一三。

茱萸木瓜汤和二八六。

二妙散寒一三四。

除湿汤和一七七。

苍朮黄檗丸寒一三六。

败毒散散三六。

紫苏汤和二百九十。

紫苏散和二八九。

橘皮汤和二九八。

芎芷香苏散散八八。

檳榔汤和二九一。

加减檳榔汤和二九二。

续断丸和三百六。

地黄汤和三百二。

活人犀角散寒一三一。

独活寄生汤和二百七十。

独活汤散八三。

虎骨酒和三一五。

木香散和二九五。

小续命汤散五二。

追毒汤散百四。

大腹皮散和三百。

椒艾囊和三一七。

兼补厚朴汤散百一。

桑白皮散和二九四。

开结导饮丸和二七八。

半夏左经汤散九七。

大黄左经汤散九八。

附子八味汤热三七。

大腹子散和三百一。

百草煎新因三七。

麻黄左经汤散九六。

羌活导滯汤攻三四。

枳实大黄汤攻三三。

论外备用方鹿茸丸补一三一生疮。

加味四斤丸补百六十阴气不足。

愈风丹和二七四养血去风。

薏仁酒和三一六补阴去湿。

虎骨四斤丸补一五九滋阴。

降椒酒和二三八风湿。

续断丸和三百六凉血去风。

神应养真丹和三一三滋阴行经。

檳苏散外一八八风湿流注。

透骨散和三一四行经。

羌活胜湿汤和一七八风湿。

豨薟丸和二五六。

活络饮和二五六风湿。

加减四斤丸补一六一肾虚。

换腿丸和二百八十风湿。

胜骏丸和三一二养气去邪。

易老天麻丸和二七五血虚受邪。

沉香汤和三百四脚气攻心。

木瓜汤和三百三行气。

史国公浸酒方和二八一。

敷脚气方和三一八。

调元健步丸和三一一阴虚湿热。

济生檳榔汤和二九一疏壅。

第二独活汤散百散风。

第一麻黄汤散九九恶风。

六物附子汤外三五四气流注。

--------------------------------------------------------------------------------

痿证经义痿论帝曰:五臟使人痿,何也?岐伯曰:肺主身之皮毛,心主身之血脉,肝主身之筋膜,脾主身之肌肉,肾主身之骨髓,故肺热叶焦,则皮毛虚弱急薄,著则生痿躄也。

心气热,则下脉厥而上,上则下脉虚,虚则生脉痿,枢折挈,脛纵而不任地也。

肝气热,则胆泄口苦,筋膜干,筋膜干则筋急而挛,发为筋痿。

脾气热,则胃干而渴,肌肉不仁,发为肉痿。

肾气热,则腰脊不举,骨枯而髓减,发为骨痿。

帝曰:何以得之?曰:肺者,臟之长也,为心之盖也,有所失亡,所求不得,则发肺鸣,鸣则肺热叶焦,故曰五臟因肺热叶焦,发为痿躄,此之谓也。

悲哀太甚则胞络绝,胞络绝则阳气內动,发则心下崩,数溲血也。

故《本病》曰:大经空虚,发为肌痺,传为脉痿。

思想无穷,所愿不得,意淫於外,入房太甚,宗筋弛纵,发为筋痿,及为白淫。

故《下经》曰:筋痿者,生於肝,使內也。

有渐於湿,以水为事,若有所留,居处相湿,肌肉濡渍,痺而不仁,发为肉痿。

故《下经》曰:肉痿者,得之湿地也。

有所远行,劳倦,逢大热而渴,渴则阳气內伐,內伐则热舍於肾,肾者水臟也,今水不胜火,则骨枯而髓虚,故足不任身,发为骨痿。

故《下经》曰:骨痿者,生於大热也。

帝曰:何以別之?曰:肺热者,色白而毛败。

心热者,色赤而络脉溢。

肝热者,色苍而爪枯。

脾热者,色黄而肉蠕动。

肾热者,色黑而齿槁。

帝曰:论言治痿者独取阳明,何也?曰:阳明者,五臟六腑之海,主润宗筋,宗筋主束骨而利机关也。

冲脉者,经脉之海也,主渗灌谿谷,与阳明合於宗筋。

阴阳总宗筋之会,会於气街,而阳明为之长,皆属於带脉,而络於督脉。

故阳明虚则宗筋纵,带脉不引,故足痿不用也。

帝曰:治之奈何?曰:各补其荣,而通其俞,调其虚实,和其逆顺,筋脉骨肉,各以其时受月,则病已矣。

帝曰:善。

生气通天论曰:因於湿,首如裹,湿热不攘,大筋緛短,小筋弛长,緛短为拘,弛长为痿。

本神篇曰:精伤则骨痠痿厥,精时自下。

根结篇曰:阳明为闔,闔折则气无所止息,而痿疾起矣。

故痿疾者,取之阳明,视有余不足,无所止息者,真气稽留,邪气居之也。

邪气藏府病形篇曰:肺脉微缓为痿?偏风。

脾脉缓甚为痿厥,微缓为风痿,四肢不用,心慧然若无病。

肾脉微滑为骨痿,坐不能起,起则目无所见。

论证共二条痿证之义,《內经》言之详矣,观所列五臟之证,皆言为热,而五臟之证,又总於肺热叶焦,以致金燥水亏,乃成痿证,如丹溪之论治,诚\得之矣。

然细察经文,又曰悲哀太甚则胞络绝,传为脉痿;思想无穷,所愿不得,发为筋痿;有渐於湿,以水为事,发为肉痿之类,则又非尽为火证,此其有余不尽之意,犹有可知。

故因此而生火者有之,因此而败伤元气者亦有之,元气败伤,则精虚不能灌溉,血虚不能营养者,亦不少矣。

若概从火论,则恐真阳亏败,及土衰水涸者,有不能堪,故当酌寒热之浅\深,审虚实之缓急,以施治疗,庶得治痿之全矣。

经曰:湿热不攘,则大筋緛短,小筋弛长,緛短为拘,弛长为痿,此《內经》言筋病之概,乃举隅之谈,以启人之自反耳,非谓大筋必无弛长,小筋必无緛短也。

即如痿弱必由於弛长,岂大筋果无涉乎?此经言之意,从可知矣。

故於痿证之外,凡遇瘈瘲等病,当知拘挛者必由緛短,瘫弱者必由弛长,斯得《內经》之意,而於寒热燥湿之辨,亦可得其据矣。

论治共二条1。

凡痿由湿热,脉洪滑而证多烦热者,必当先去其火,宜二妙散隨证加减用之。

若阴虚兼热者,宜《正传》加味四物汤,虎脛骨丸,或丹溪补阴丸,滋阴八味丸之类主之。

若绝无火证,而止因水亏於肾,血亏於肝者,则不宜兼用凉药,以伐生气,惟鹿角胶丸为最善,或加味四斤丸,八味地黄丸,金刚丸之类,俱可择用。

若阴虚无湿,或多汗者,俱不宜轻用苍朮,盖痿证最忌散表,亦恐伤阴也。

2。

东垣取黄檗为君,黄耆等补药辅佐,以治诸痿,无一定之方,有兼痰积者,有湿多热多者,有湿热相半者,有挟气者,临病制方,其亦治痿之良法也。

述古共四条1。

丹溪曰:《內经》谓诸痿起於肺热,又谓治痿独取阳明,盖肺金体燥,居上而主气,畏火者也;脾土性湿,居中而主四肢,畏木者也。

火能炎上,若嗜慾无节,则水失所养,火寡於畏,而侮所胜,肺得火邪而热矣。

木性刚急,肺受热则不能管摄一身,脾伤则四肢不能为用,而诸痿作矣。

泻南方则肺金清,而东方不实,何脾伤之有?补北方则心火降,而西方不虚,何肺热之有?故阳明实则宗筋润,能束骨而利机关矣。

治痿之法,无出於此。

虽然天产作阳,厚味发热,凡病痿者,不淡薄食味,必不能保其全安也。

2。

《纂要》云:湿热,东垣健步丸加燥湿降火之剂:黄檗,黄芩,苍朮。

湿痰,二陈汤加苍朮,白朮,黄芩,黄柏之类,入竹沥,姜汁。

血虚,四物加苍朮,黄檗,下补阴丸。

气虚,四君子加苍朮,黄芩,黄檗。

黄檗,苍朮,治痿要药也。

已上方治,虽所主有不同,而降火清金,所谓治法之大要,无不同也。

3。

薛立斋曰:痿证多因足三阴虚损,若脾肾不足而无力者,用还少丹;肝肾虚热而足无力者,六味丸,如不应,急用八味丸。

4。

陈无择曰:人身有皮毛,血脉,筋膜,肌肉,骨髓,以成其形,內则有肝,心,脾,肺,肾以主之,若隨情妄用,喜怒劳佚,以致內臟精血虚耗,使血脉,筋骨,肌肉痿弱无力以运\动,故致痿躄,状与柔风脚气相类。

柔风脚气,皆外因风寒,正气与邪气相搏,故作肿苦痛,为邪实;痿由內臟不足之所致,但不任用,亦无痛楚,此血气之虚也。

痿证论列方二妙散寒一三四。

东垣健步丸和三百十。

金刚丸补一六二。

还少丹补一三五。

加味四斤丸补百六十。

虎脛骨丸寒一三七。

丹溪补阴丸寒百六十。

六味地黄丸补百二十。

四物汤补八。

二陈汤和一。

加味四物汤补十。

四君子汤补一。

鹿角胶丸补百三十。

八味地黄丸补一二一。

滋阴八味丸新寒十七。

论外备用方煨肾丸补一四六骨痿。

地黄饮子补九九。

清燥汤寒一三二湿热。

胜骏丸和三一二养阴祛邪。

滋阴大补丸补一二五阴虚。

牛膝丸和三百七肝肾虚。

小续命汤散五二风湿。

酒浸牛膝丸和三百八壮筋骨。

大防风汤补九八风湿。

石刻安肾丸热一六八痿弱。

调元健步丸和三一一。

败毒散散三六风湿。

鹿茸丸补一三一阴虚弱。

加减四斤丸补一六一。

虎骨酒和三一五强筋骨。

续断丸和三百六凉血强筋。

虎骨四斤丸补一五九强阴。

追毒汤散百四风湿。

小安肾丸热一六七痿弱。

加味二妙丸寒一三五湿热。

加味四君汤补二。

--------------------------------------------------------------------------------

阳痿经义阴阳別论曰:二阳之病发心脾,有不得隱曲,女子不月。

厥论曰:厥阴之厥,则少腹肿痛,腹胀,涇溲不利,好臥屈膝,阴缩肿。

痿论曰:思想无穷,所愿不得,意淫於外,入房太甚,宗筋弛纵,发为筋痿,及为白淫。

阳明虚则宗筋纵。

邪气藏府病形篇曰:肾脉大甚为阴痿。

微涩为不月,沉痔。

经筋篇曰:足太阴之筋病,阴器纽痛,下引脐。

足厥阴之筋病,阴器不用,伤於內,则不起;伤於寒,则阴缩入;伤於热,则纵挺不收。

经脉篇曰:足厥阴结於茎,气逆则睪肿卒疝,实则挺长,虚则暴痒。

至真要大论曰:太阳之胜,隱曲不利,互引阴股。

本神篇曰:肝悲哀动中则伤魂,魂伤则狂忘不精,当人阴缩而挛筋,两?骨不举。

恐惧而不解则伤精,精伤则骨痠痿厥,精时自下。

生气通天论曰:湿热不攘,大筋緛短,小筋弛长,緛短为拘,弛长为痿。

疏五过论帝曰:凡未诊\病者,必问尝贵后贱,虽不中邪,病从內生,名曰脱营。

尝富后贫,名曰失精。

身体日减,气虚无精,病深无气,洒洒然时惊。

病深者,以其外耗於卫,內夺於营,良工所失,不知病情,此治之一过也。

凡欲诊\病者,必问饮食居处,暴乐暴苦,始乐后苦,皆伤精气,精气竭绝,形体毁沮,暴怒伤阴,暴喜伤阳,厥气上行,满脉去形,愚医治之,不知补泻,不知病情,精华日脱,邪气乃并,此治之二过也。

阴阳应象大论曰:北方生寒,在志为恐,恐伤肾,思胜恐。

宣明五气篇曰:精气并於肾则恐。

调经论曰:血有余则怒,不足则恐。

论证共三条1。

凡男子阳痿不起,多由命门火衰,精气虚冷,或以七情劳倦,损伤生阳之气,多致此证;亦有湿热炽盛,以致宗筋弛缓,而为痿弱者,譬以暑热之极,则诸物绵萎。

经云:壮火食气,亦此谓也。

然有火无火,脉证可別,但火衰者十居七八,而火盛者仅有之耳。

2。

凡思虑,焦劳,忧郁太过者,多致阳痿。

盖阴阳总宗筋之会,会於气街,而阳明为之长,此宗筋为精血之孔道,而精血实宗筋之化源,若以忧思太过,抑损心脾,则病及阳明冲脉,而水谷气血之海,必有所亏,气血亏而阳道斯不振矣。

经曰:二阳之病发心脾,有不得隱曲,及女子不月者,即此之谓。

3。

凡惊恐不释者,亦致阳痿,经曰:恐伤肾,即此谓也。

故凡遇大惊卒恐,能令人遗失小便,即伤肾之验。

又或於阳旺之时,忽有惊恐,则阳道立痿,亦其验也。

余尝治一强壮少年,遭酷吏之恐,病似胀非胀,似热非热,绝食而困。

眾谓痰火,宜清中焦。

余诊\之曰:此恐惧內伤,少阳气索,而病及心肾,大亏证也。

遂峻加温补,兼治心脾,一月而起,愈后形气虽健如初,而阳寂不举。

余告之曰:根蒂若斯,肾伤已甚,非少壮所宜之兆,速宜培养心肾,庶免他虞。

彼反以恐嚇为疑,全不知信,未及半载,竟復病而歿,可见恐惧之害,其不小者如此。

新按论治共三条1。

命门火衰,精气虚寒而阳痿者,宜右归丸,赞育丹,石刻安肾丸之类主之。

若火不甚衰,而止因血气薄弱者,宜左归丸,斑龙丸,全鹿丸之类主之。

2。

凡因思虑惊恐,以致脾肾亏损而阳道痿者,必须培养心脾,使胃气渐充,则冲任始振,而元可復也,宜七福饮,归脾汤之类主之。

然必大释怀抱,以舒神气,庶能奏效,否则徒资药力无益也。

其有忧思恐惧太过者,每多损抑阳气,若不益火,终无生意,宜七福饮加桂附枸杞之类主之。

3。

凡肝肾湿热,以致宗筋弛纵者,亦为阳痿,治宜清火以坚肾,然必有火证火脉,內外相符者,方是其证。

宜滋阴八味丸,或丹溪大补阴丸,虎潜丸饮类主之。

火之甚者,如滋肾丸,大补丸之类俱可用。

述古薛立斋曰:按阴茎属肝之经络。

盖肝者木也,如木得湛露则森立,遇酷暑则萎悴。

若因肝经湿热而患者,用龙胆泻肝汤以清肝火,导湿热;若因肝经燥热而患者,用六味丸以滋肾水,养肝血而自安。

又曰:琼玉膏,固本丸,坎离丸,此辈俱是沉寒泻火之剂,非肠胃有燥热者不宜服。

若足三阴经阴虚发热者,久而服之,令人无子,盖损其阳气,则阴血无所生故也,屡验。

简易方一方治阳事不起,用蛇床子,五味子,菟丝子等分为末,蜜丸,梧子大,每服三五十丸,温酒下,日三服。

阳痿论列方左归丸新补四。

全鹿丸补一二七。

七福饮新补七。

石刻安肾丸热一六八。

琼玉膏补六十。

固本丸补百六。

右归丸新补五。

赞育丹新因十四。

归脾汤补三二。

虎潜丸寒一六四。

滋阴八味丸新寒十七。

六味丸补百二十。

龙胆泻肝汤寒六三。

滋肾丸寒一六三。

斑龙丸补一二八。

坎离丸寒一六五。

丹溪大补阴丸寒一五七。

大补丸寒一五五。

景岳全书卷之三十二终



友情链接: 九五查询  古籍史书  老黄历  
免责说明:本站内容全部由九五查询从互联网搜集编辑整理而成,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冒犯,请联系我们删除。
Copyright © 2025 95cx.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九五查询(95cx.com)鄂ICP备2022010353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