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 黄帝內经·灵枢(二)

  1. 九五查询
  2. 古籍查询
  3. 黄帝内经
《黄帝内经》 黄帝內经·灵枢(二)

黄帝曰:远乎者,夫子之合人天地四海也,愿闻应之奈何?岐伯曰:必先明知阴阳表滎腧所在,四海定矣。

黄帝曰:定之奈何?岐伯曰:胃者水谷之海,其输上在气街"冲",下至三里;冲脉者,为十二经之海,其输上在於大杼,下出於巨虚之上下廉;膻中者,为气之海,其输上在於柱骨之上下,前在於人迎,脑为髓之海,其输上在於其盖,下在风府。

黄帝曰:凡此四海者,何利何害?何生何败?岐伯曰:得顺者生,得逆者败;知调者利,不知调者害。

黄帝曰:四海之逆顺奈何?岐伯曰:气海有余者,气满胸中,悗息面赤;气海不足,则气少不足以言。

血海有余,则常想其身大,怫然不知其所病;血海不足,亦常想其身小,狭然不知其所病。

水谷之海有余,则腹满;水谷之海不足,则飢不受谷食。

髓海有余,则轻劲多力,自过其度;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脛痠眩冒,目无所见,懈怠安臥。

黄帝曰:余已闻逆顺,调之奈何?岐伯曰:审守其俞,而调其虚实,无犯其害,顺者得復,逆者必败。

黄帝曰:善。

五乱第三十四黄帝曰:经脉十二者,別为五行,分为四时,何失而乱?何得而治?岐伯曰:五行有序,四时有分,相顺则治,相逆则乱。

黄帝曰:何谓相顺?岐伯曰:经脉十二者,以应十二月。

十二月者,分为四时。

四时者,春秋冬夏,其气各异,营卫相隨,阴阳已知,清浊不相干,如是则顺之而治。

黄帝曰:何为逆而乱,岐伯曰:清气在阴,浊气在阳,营气顺脉,卫气逆行,清浊相干,乱於胸中,是谓大悗。

故气乱於心,则烦心密嘿,俛首静伏;乱於肺,则俛仰喘喝,接手以呼;乱於肠胃,是为霍乱;乱於臂脛,则为四厥;乱於头,则为厥逆,头重眩仆。

黄帝曰:五乱者,刺之有道乎?岐伯曰:有道以来,有道以去,审知其道,是谓身宝。

黄帝曰:善。

愿闻其道。

岐伯曰:气在於心者,取之手少阴心主之俞;气在於肺者,取之手太阴滎,足少阴俞,气在於肠胃者,取之足太阴阳明,不下者,取之三里,气在於头者,取之天柱大杼,不知,取足太阳滎俞;气在於臂足,取之先去血脉,后取其阳明少阳之滎俞。

黄帝曰:补泻奈何?岐伯曰:徐入徐出,谓之导气。

补泻无形,谓之同精。

是非有余不足也,乱气之相逆也。

黄帝曰:允乎哉道,明乎哉论,请著之玉版,命曰治乱也。

胀论第三十五黄帝曰:脉之应於寸口,如何而胀?岐伯曰:其脉大坚以涩者,胀也。

黄帝曰:何以知藏府之胀也。

岐伯曰:阴为藏,阳为府。

黄帝曰:夫气之令人胀也,在於血脉之中耶,臟腑之內乎?岐伯曰:三者皆存焉,然非胀之舍也。

黄帝曰:愿闻胀之舍。

岐伯曰:夫胀者,皆在於臟腑之外,排臟腑而郭胸胁,胀皮肤,故命曰胀。

黄帝曰:臟腑之在胸胁腹里之內也,若匣匱之藏禁器也,名有次舍,异名而同处,一域之中,其气各异,愿闻其故。

黄帝曰:未解其意,再问。

岐伯曰:夫胸腹,臟腑之郭也。

膻中者,心主之宫城也;胃者,太仓也;咽喉、小肠者,传送也;胃之五窍者,閭里门户也;廉泉、玉英者,津液之道也。

故五臟六腑者,各有畔界,其病各有形状。

营气循脉,卫气逆为脉胀;卫气並脉循分为肤胀。

三里而泻,近者一下,远者三下,无问虚实,工在疾泻。

黄帝曰:愿闻胀形。

岐伯曰:夫心胀者烦心短气,臥不安;肺胀者,虚满而喘咳;肝胀者,胁下满而痛引小腹;脾胀者,善秽,四肢烦俛,体重不能胜衣,臥不安;肾胀者,腹满引背央央然,腰髀痛。

六府胀,胃胀者,腹满,胃脘痛,鼻闻焦臭,妨於食,大便难;大肠胀者,肠鸣而痛濯濯,冬日重感於寒,则餐泄不化;小肠胀者,少腹慎胀,引腰而痛;膀胱胀者,少腹而气癃;三焦胀者,气满於皮肤中,轻轻然而不坚;胆胀者,胁下痛胀,口中苦,善太息。

凡此诸胀者,其道在一,明知逆顺,针数不失,泻虚补实,神去其室,致邪失正,真不可定,麤之所败,谓之天命;补虚泻实,神归其室,久塞其空,谓之良工。

黄帝曰:胀者焉生?何因而有?岐伯曰:卫气之在身也,常然並脉,循分肉,行有逆顺,阴阳相隨,乃得天和,五臟更始,四时循序,五谷乃化。

然后厥气在下,营卫留止,寒气逆上,真邪相攻,两气相搏,乃合为胀也。

黄帝曰:善。

何以解惑?岐伯曰:合之於真,三合而得。

帝曰:善。

黄帝问於岐伯曰:胀论言无问虚实,工在疾泻,近者一下,远者三下,今有其三而不下者,其过焉在?岐伯对曰:此言陷於肉肓,而中气穴者也。

不中气穴,则气內闭,针不陷肓,则气不行,上越中肉,则卫气相乱,阴阳相逐。

其於胀也,当泻不泻,气故不下,三而不下,必更其道,气下乃止,不下復始,可以万全,乌有殆者乎?其於胀也,必审其弥,当泻则泻,当补则补,如鼓应桴,恶有不下者乎?

五癃津液別第三十六黄帝问於岐伯曰:水谷入於口,输於肠胃,其液別为五,天寒衣薄,则为溺与气,天热衣厚则为汗,悲哀气並则为泣,中热胃缓则为唾。

邪气內逆,则气为之闭塞而不行,不行则为水胀,余知其然也,不知其何由生?愿闻其道。

岐伯曰:水谷皆入於口,其味有五,各注其海。

津液各走其道,故三焦出气,以温肌肉,充皮肤,为其津,其流而不行者为液。

天暑衣厚则腠理开,故汗出,寒留於分肉之间,聚沫则为痛。

天寒则腠理闭,气湿不行,水下留於膀胱,则为溺与气。

五臟六腑,心为之主,耳为之听,目为之候,肺为之相,肝为之將,脾为之卫,肾为之主外。

故五臟六腑之津液,尽上渗於目,心悲气並,则心系急。

心系急则肺举,肺举则液上溢。

夫心系与肺,不能常举,乍上乍下,故欬而泣出矣。

中热则胃中消谷,消谷则虫上下作。

肠胃充郭,故胃缓,胃缓则气逆,故唾出。

五谷之津液,和合而为膏者,內渗入於骨空,补益脑髓,而下流於阴股。

阴阳不和,则使液溢而下流於阴,髓液皆减而下,下过度则虚,虚,故腰背痛而脛痠。

阴阳气道不通,四海闭塞,三焦不泻,津液不化,水谷並行肠胃之中,別於回肠,留於下焦,不得渗膀胱,则下焦胀,水溢则为水胀,此津液五別之逆顺也。

五阅五使第三十七黄帝问於岐伯曰:余闻刺有五官五阅,以观五气。

五气者,五臟之使也,五时之副也。

愿闻其五使当安出?岐伯曰:五官者,五臟之阅也。

黄帝曰:愿闻其所出,令可为常。

岐伯曰:脉出於气口,色见於明堂,五色更出,以应五时,各如其常,经气入臟,必当治理。

帝曰:善。

五色独决於明堂乎?岐伯曰:五官已辨,闕庭必张,乃立明堂,明堂广大,蕃蔽见外,方壁高基,引垂居外,五色乃治,平搏广大,寿中百岁,见此者,刺之必已,如是之人者,血气有余,肌肉坚致,故可苦以针。

黄帝曰:愿闻五官。

岐伯曰:鼻者,肺之官也;目者,肝之官也;口唇者,脾之官也;舌者,心之官也;耳者,肾之官也。

黄帝曰:以官何候?岐伯曰:以候五臟。

故肺病者,喘息鼻张;肝病者,眥青;脾病者,唇黄;心病者,舌捲短,颧赤;肾病者,颧与顏黑。

黄帝曰:五脉安出,五色安见,其常色殆者如何?岐伯曰:五官不辨,闕庭不张,小其明堂,蕃蔽不见,又埤其墙,墙下无基,垂角去外。

如是者,虽平常殆,况加疾哉。

黄帝曰:五色之见於明堂,以观五臟之气,左右高下,各有形乎?岐伯曰:臟腑之在中也,各以次舍,左右上下,各如其度也。

逆顺肥瘦第三十八黄帝问于岐伯曰:余闻针道于夫子,眾多毕悉矣。

夫子之道,应若失,而据未有坚然者也。

夫子之问学熟乎,將审察于物而心生之乎?岐伯曰:人之为道者,上合于天,下合于地,中合于人事,必有明法,以起度数,法式检押,乃后可传焉。

故匠人不能释尺寸而意短长,废绳墨而起平水也,工人不能置规而为圆,去矩而为方。

知用此者,固自然之物,易用之教,逆顺之常也。

黄帝曰:愿闻自然奈何?岐伯曰:临深决水,不用功力,而水可竭也。

循拙决冲,而经可通也。

此言气之滑涩,血水清浊,行之逆顺也。

黄帝曰:愿闻人之白黑肥瘦小长,各有数乎?岐伯曰:年质壮大,血气充盈,肤革坚固,因加以邪,刺此者,深而留之,此肥人也。

广肩腋项,肉薄厚皮而黑色,唇临临然,其血黑以浊,其气涩以迟。

其为人也,贪于取与,刺此者,深而留之,多益其数也。

黄帝曰:刺瘦人奈何?岐伯曰:瘦人者,皮薄色少,肉廉廉然,薄唇轻言,其血清气滑,易脱于气,易损于血,刺此者,浅\而疾之。

黄帝曰:刺常人奈何?岐伯曰:视其白黑,各为调之,其端正敦厚者,其血气和调,刺此者,无失常数也。

黄帝曰:刺壮士真骨者,奈何?岐伯曰:刺壮士真骨,坚肉缓节,监监然,此人重则气涩血浊,刺此者,深而留之,多益其数;劲则气滑血清,刺此者,浅\而疾之。

黄帝曰:刺婴儿奈何?岐伯曰:婴儿者,其肉脆,血少气弱,刺此者,以豪刺,浅\刺而疾拔针,日再可也。

黄帝曰:临深决水,奈何?岐伯曰:血清气浊"滑",疾泻之则气竭焉。

黄帝曰:循拙决冲,奈何?岐伯曰:血浊气涩,疾泻之,则经可通也。

黄帝曰:脉行之逆顺,奈何?岐伯曰:手之三阴,从臟走手;手之三阳,从手走头;足之三阳,从头走足;足之三阴,从足走腹。

黄帝曰:少阴之脉独下行,何也?岐伯曰:不然,夫冲脉者,五臟六腑之海也,五臟六腑皆稟焉。

其上者,出于頏顙,渗诸阳,灌诸精;其下者,注少阴之大络,出于气街,循阴股內廉入膕中,伏行骭骨內,下至內踝之后属而別。

其下者,並于少阴之经,渗三阴;其前者,伏行出跗属,下循跗,入大趾间,渗诸络而温肌肉。

故別络结则附上不动,不动则厥,厥则寒矣。

黄帝曰:何以明之?岐伯曰:以言导之,切而验之,其非必动,然后仍可明逆顺之行也。

黄帝曰:窘乎哉!圣人之为道也。

明于日月,微于毫釐,其非夫子,孰能道之也。

血络论第三十九黄帝曰:愿闻其奇邪而不在经者。

岐伯曰:血络是也。

黄帝曰:刺血络而仆者,何也?血出而射者,何也?血少黑而浊者,何也?血出清而半为汁者,何也?拔针而肿者,何也?血出若多若少而面色苍苍者,何也?拔针而面色不变而烦悗者,何也?多出血而不动摇者,何也?愿闻其故。

岐伯曰:脉气盛而血虚者,刺之则脱气,脱气则仆。

血气俱盛而阴气多者,其血滑,刺之则射;阳气蓄积,久留而不泻者,其血黑以浊,故不能射。

新饮而液渗于络,而未合和于血也,故血出而汁別焉;其不新饮者,身中有水,久则为肿。

阴气积于阳,其气因于络,故刺之血未出而气先行,故肿。

阴阳之气,其新相得而未和合,因而泻之,则阴阳俱脱,表裏相离,故脱色而苍苍然。

刺之血出多,色不变而烦悗者,刺络而虚经,虚经之属于阴者,阴脱,故烦悗。

阴阳相得而合为痺者,此为內溢于经,外注于络。

如是者,阴阳俱有余,虽多出血而弗能虚也。

黄帝曰:相之奈何?岐伯曰:血脉者,盛坚横以赤,上下无常处,小者如针,大者如筋,则而泻之万全也,故无失数矣。

失数而反,各如其度。

黄帝曰:针入而肉著者,何也?岐伯曰:热气因于针,则针热,热则內著于针,故坚焉。

阴阳清浊第四十黄帝曰:余闻十二经脉,以应十二经水者,其五色各异,清浊不同,人之血气若一,应之奈何?岐伯曰:人之血气,苟能若一,则天下为一矣,恶有乱者乎?黄帝曰:余问一人,非问天下之眾。

岐伯曰:夫一人者,亦有乱气,天下之象,亦有乱人,其合为一耳。

黄帝曰:愿闻人气之清浊。

岐伯曰:受谷者浊,受气者清。

清者注阴,浊者注阳。

浊而清者,上出於咽,清而浊者,则下行。

清浊相干,命曰乱气。

黄帝曰:夫阴清而阳浊,浊者有清,清者有浊,清浊別之奈何?岐伯曰:气之大別,清者上注于肺,浊者下走于胃。

胃之清气,上出于口;肺之浊气,下注于经,內积于海。

黄帝曰:诸阳皆浊,何阳浊甚乎?岐伯曰:手太阳独受阳之浊,手太阴独受阴之清;其清者上走空窍,其浊者下行诸经。

诸阴皆清,足太阴独受其浊。

黄帝曰:治之奈何?岐伯曰:清者其气滑,浊者其气涩,此气之常也。

故刺阴者,深而留之;刺阳者,浅\而疾之;清浊相干者,以数调之也。

阴阳系日月第四十一黄帝曰:余闻天为阳,地为阴,日为阳,月为阴,其合之於人,奈何?岐伯曰:腰以上为天,腰以下为地,故天为阳,地为阴,故足之十二经脉,以应为十二月,月生於水,故在下者为阴;手之十指,以应十日,日主火,故在上者为阳。

黄帝曰:合之於脉,奈何?岐伯曰:寅者,正月之生阳也,主左足之少阳;未者,六月,主右足之少阳。

卯者,二月,主左足之太阳;午者,五月,主右足之太阳。

辰者,三月,主左足之阳明;巳者,四月,主右足之阳明。

此两阳合於前,故曰阳明。

申者,七月之生阴也,主右足之少阴;丑者,十二月,主左足之少阴;酉者,八月,主右足之太阴;子者,十一月,主左足之太阴;戌者,九月,主右足之厥阴;亥者,十月,主左足之厥阴;此两阴交尽,故曰厥阳。

甲主左手之少阳;己主右手之少阳;乙主左手之太阳,戊主右手之太阳;丙主左手之阳明,丁主右手之阳明,此两火并合,故为阳明。

庚主右手之少阴,癸主左手之少阴,辛主右手之太阴,壬主左手之太阴。

故足之阳者,阴中之少阳也;足之阴者,阴中之太阴也。

手之阳者,阳中之太阳也;手之阴者,阳中之少阴也。

腰以上者为阳,腰以下者为阴。

其於五臟也,心为阳中之太阳,肺为阴中之少阴,肝为阴中少阳,脾为阴中之至阴,肾为阴中之太阴。

黄帝曰:以治之奈何?岐伯曰:正月二月三月,人气在左,无刺左足之阳;四月五月六月,人气在右,无刺右足之阳,七月八月九月,人气在右,无刺右足之阴,十月十一月十二月,人气在左,无刺左足之阴。

黄帝曰:五行以东方为甲乙木主春。

春者,苍色,主肝,肝者,足厥阴也。

今乃以甲为左手之少阳,不合於数,何也?岐伯曰:此天地之阴阳也,非四时五行之以次行也。

且夫阴阳者,有名而无形,故数之可十,离之可百,散之可千,推之可万,此之谓也。

病传第四十二黄帝曰:余受九针于夫子,而私览于诸方,或有导引行气,乔摩、灸、熨、刺、?、饮药之一者,可独守耶,將尽行之乎?岐伯曰:诸方者,眾人之方也,非一人之所尽行也。

黄帝曰:此乃所谓守一勿失,万物毕者也。

今余已闻阴阳之要,虚实之理,倾移之过,可治之属,愿闻病之变化,淫传绝败而不可治者,可得闻乎?岐伯曰:要乎哉问也,昭乎其如日醒,窘乎其如夜瞑,能被而服之,神与俱成,毕將服之,神自得之,生神之理,可著於竹帛,不可传於子孙。

黄帝曰:何谓日醒?岐伯曰:明於阴阳,如惑之解,如醉之醒。

黄帝曰:何谓夜瞑?岐伯曰:瘖乎其无声,漠乎其无形,折毛发理,正气横倾,淫邪泮衍,血脉传溜,大气入臟,腹痛下淫,可以致死,不可以致生。

黄帝曰:大气入臟,奈何?岐伯曰:病先发於心,一日而之肺,三日而之肝,五日而之脾,三日不已,死。

冬夜半,夏日中。

病先发於肺,三日而之肝,一日而之脾,五日而之胃,十日不已,死。

冬日入,夏日出。

病先发於肝,三日而之脾,五日而之胃,三日而之肾,三日不已,死。

冬日入,夏蚤食。

病先发於脾,一日而之胃,二日而之肾,三日而之膂膀胱,十日不已,死。

冬人定,夏晏食。

病先发於胃,五日而之肾,三日而之膂膀胱,五日而上之心,二日不已,死,冬夜半,夏日昳。

病先发於肾,三日而之膂膀胱,三日而上之心,三日而之小肠,三日不已,死。

冬大晨,夏晏晡。

病先发於膀胱,五日而之肾,一日而之小肠,一日而之心,二日不已,死。

冬鸡鸣,夏下晡。

诸病以次相传,如是者,皆有死期,不可刺也;间一臟及二、三、四臟者,乃可刺也。

淫邪发梦第四十三黄帝曰:愿闻淫邪泮衍,奈何?岐伯曰:正邪从外袭內,而未有定舍,反淫於臟,不得定处,与营卫俱行,而与魂魄飞扬,使人臥不得安而喜梦;气淫于腑,则有余于外,不足于內;气淫于臟,则有余于內,不足于外。

黄帝曰:有余不足,有形乎?岐伯曰:阴气盛,则梦涉大水而恐惧;阳气盛,则梦大火而燔?;阴阳俱盛,则梦相杀。

上盛则梦飞,下盛则梦墮;甚飢则梦取,甚饱则梦予;肝气盛,则梦怒,肺气盛,则梦恐惧、哭泣、飞扬;心气盛,则梦善笑恐畏;脾气盛,则梦歌、身体重不举;肾气盛,则梦腰脊两解不属。

凡此十二盛者,至而泻之,立已。

厥气客於心,则梦见丘山烟火;客於肺,则梦飞扬,见金铁之奇物;客於肝,则梦山林树木;客於脾,则梦见丘陵大泽,坏屋风雨;客於肾,则梦临渊,没居水中;客於膀胱,则梦游行;客於胃,则梦饮食;客於大肠,则梦田野;客於小肠,则梦聚邑冲衢;客於胆,则梦斗讼自刳;客於阴器,则梦接內;客於项,则梦斩首;客於脛,则梦行走而不能前,及居深地窌苑中;客於股肱,则梦礼节拜起;客於胞?,则梦溲便。

凡此十五不足者,至而补之立已也。

顺气一日分为四时第四十四黄帝曰:夫百病之所始生者,必起於燥温寒暑风雨阴阳喜怒饮食居处,气合而有形,得臟而有名,余知其然也。

夫百病者,多以旦慧昼安,夕加夜甚,何也?岐伯曰:四时之气使然。

黄帝曰:愿闻四时之气。

岐伯曰: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是气之常也,人亦应之,以一日分为四时,朝则为春,日中为夏,日入为秋,夜半为冬。

朝则人气始生,病气衰,故旦慧;日中人气长,长则胜邪,故安;夕则人气始衰,邪气始生,故加;夜半人气入臟,邪气独居於身,故甚也。

黄帝曰:有时有反者何也?岐伯曰:是不应四时之气,臟独主其病者,是必以臟气之所不胜时者甚,以其所胜时者起也。

黄帝曰:治之奈何?岐伯曰:顺天之时,而病可与期。

顺者为工,逆者为麤。

黄帝曰:善,余闻刺有五变,以主五输。

愿闻其数。

岐伯曰:人有五臟,五臟有五变。

五变有五输,故五五二十五输,以应五时。

黄帝曰:愿闻五变。

岐伯曰:肝为牡藏,其色青,其时春,其音角,其味酸,其日甲乙;心为牡藏,其色赤,其时夏,其日丙丁,其音征,其味苦;脾为牝藏,其色黄,其时长夏,其日戊己,其音宫,其味甘;肺为牝藏,其色白,其音商,其时征,其日庚辛,其味辛;肾为牝藏,其色黑,其时冬,其日壬癸,其音羽,其味咸。

是为五变。

黄帝曰:以主五输奈何?藏主冬,冬刺井;色主春,春刺滎;时主夏,夏刺输;音主长夏,长夏刺经;味主秋,秋刺合。

是谓五变,以主五输。

黄帝曰:诸原安和,以致五输。

岐伯曰:原独不应五时,以经合之,以应其数,故六六三十六输。

黄帝曰:何谓藏主冬,时主夏,音主长夏,味主秋,色主春。

愿闻其故。

岐伯曰:病在藏者,取之井;病变於色者,取之滎;病时间时甚者,取之输;病变於音者,取之经;经满而血者,病在胃;及以饮食不节得病者,取之於合,故命曰味主合。

是谓五变也。

外揣第四十五余闻九针九篇,余亲受其调,颇得其意。

夫九针者,始於一而终於九,然未得其要道也。

夫九针者,小之则无內,大之则无外,深不可为下,高不可为盖,恍惚无窍,流溢无极,佘知其合於天道人事四时之变也,然余愿杂之毫毛,浑束为一,可乎?岐伯曰:明乎哉问也,非独针道焉,夫治国亦然。

黄帝曰:余愿闻针道,非国事也。

岐伯曰:夫治国者,夫惟道焉,非道,何可小大深浅\,杂合而为一乎。

黄帝曰:愿卒闻之。

岐伯曰:日与月焉,水与镜焉,鼓与响焉。

夫日月之明,不失其影,水镜之察,不失其形,鼓响之应,不后其声,动摇则应和,尽得其情。

黄帝曰:窘乎哉!昭昭之明不可蔽,其不可蔽,不失阴阳也。

合而察之,切而验之,见而得之,若清水明镜之不失其形也。

五音不彰,五色不明,五臟波荡,若是则內外相袭,若鼓之应桴,响之应声,影之似形。

故远者,司外揣內,近者,司內揣外,是谓阴阳之极,天地之盖,请藏之灵兰之室,弗敢使泄也。

五变第四十六黄帝问於少俞曰:余闻百疾之始期也,必生於风雨寒暑,循毫毛而入腠理,或復还,或留止,或为风肿汗出,或为消癉,或为寒热,或为留痺,或为积聚。

奇邪淫溢,不可胜数,愿闻其故。

夫同时得病,或病此,或病彼,意者天之为人生风乎,何其异也?少俞曰:夫天之生风者,非以私百姓也,其行公平正直,犯者得之,避者得无殆,非求人而人自犯之。

黄帝曰:一时遇风,同时得病,其病各异,愿闻其故。

少俞曰:善乎其问!请论以比匠人。

匠人磨斧斤,礪刀削断材木。

木之阴阳,尚有坚脆,坚者不入,脆者皮弛,至其交节,而缺斤斧焉。

夫一木之中,坚脆不同,坚者则刚,脆者易伤,况其材木之不同,皮之厚薄,汁之多少,而各异耶。

夫木之蚤花先生叶者,遇春霜烈风,则花落而叶萎;久曝大旱,则脆木薄皮者,枝条汁少而叶萎;久阴淫雨,则薄皮多汁者,皮漉而浅\;卒风暴起,则刚脆之木,根摇而叶落。

凡此五者,各有所伤,况於人乎!

黄帝曰:以人应木,奈何?少俞答曰:木之所伤也,皆伤其枝。

枝之刚脆而坚,未成伤也。

人之有常病也,亦因其骨节皮肤腠理之不坚固者,邪之所舍也,故常为病也。

黄帝曰:人之善病风厥漉汗者,何以候之?少俞答曰:內不坚,腠理疏,则善病风。

黄帝曰:何以候肉之不坚也?少俞答曰:膕肉不坚,而无分理。

理者麤理,麤理而皮不致者,腠理疏。

此言其浑然者。

黄帝曰:人之善病消癉者,何以候之?少俞答曰:五臟皆柔弱者,善病消癉。

黄帝曰:何以知五臟之柔弱也?少俞答曰:夫柔弱者,必有刚强,刚强多怒,柔者易伤也。

黄帝曰:何以候柔弱之与刚强?少俞答曰:此人薄皮肤,而目坚固以深者,长冲直肠,其心刚,刚则多怒,怒则气上逆,胸中蓄积,血气逆留,髖皮充肌,血脉不行,转而为热,热则消肌肤,故为消癉。

此言其人暴刚而肌肉弱者也。

黄帝曰:人之善病寒热者,何以候之?少俞答曰:小骨弱肉者,善病寒热。

黄帝曰:何以候骨之小大,肉之坚脆,色之不一也?少俞答曰:颧骨者,骨之本也。

颧大则骨大,颧小则骨小。

皮肤薄而其肉无●,其臂懦懦然,其地色殆然,不与其天同色,污然独异,此其候也。

然后臂薄者,其髓不满,故善病寒热也。

黄帝曰:何以候人之善病痺者?少俞答曰:麤理而肉不坚者,善病痺。

黄帝曰:痺之高下有处乎?少俞答曰:欲知其高下者,各视其部。

黄帝曰:人之善病肠中积聚者,何以候之?少俞答曰:皮肤薄而不泽,肉不坚而淖泽。

如此,则肠胃恶,恶则邪气留止,积聚乃伤脾胃之间,寒温不次,邪气稍至。

蓄积留止,大聚乃起。

黄帝曰:余闻病形,已知之矣!愿闻其时。

少俞答曰:先立其年,以知其时。

时高则起,时下则殆,虽不陷下,当年有冲道,其病必起,是谓因形而生病,五变之纪也。

本藏第四十七黄帝问於岐伯曰:人之血气精神者,所以奉生而周於性命者也;经脉者,所以行血气而营阴阳、濡筋骨,利关节者也;卫气者,所以温分肉,充皮肤,肥腠理,司开闔者也;志意者,所以御精神,收魂魄,適寒温,和喜怒者也。

是故血和则经脉流行,营復阴阳,筋骨劲强,关节清利矣;卫气和则分肉解利,皮肤调柔,腠理致密矣;志意和则精神专直,魂魄不散,悔怒不起,五臟不受邪矣;寒温和则六腑化谷,风痺不作,经脉通利,肢节得安矣,此人之常平也。

五臟者,所以藏精神血气魂魄者也;六腑者,所以化水谷而行津液者也。

此人之所以具受於天也,无愚智贤不肖,无以相倚也。

然有其独尽天寿,而无邪僻之病,百年不衰,虽犯风雨卒寒大暑,犹有弗能害也;有其不离屏蔽室內,无怵惕之恐,然犹不免於病,何也?愿闻其故。

岐伯对曰:窘乎哉问也。

五臟者,所以参天地,副阴阳,而运\四时,化五节者也;五臟者,固有小大、高下、坚脆、端正、偏倾者,六腑亦有小大、长短、厚薄、结直、缓急。

凡此二十五者,各不同,或善或恶,或吉或凶,请言其方。

心小则安,邪弗能伤,易伤以忧;心大则忧,不能伤,易伤於邪。

心高则满於肺中,悗而善忘,难开以言;心下,则藏外,易伤於寒,易恐以言。

心坚,则藏安守固;心脆则善病消癉热中。

心端正,则和利难伤;心偏倾则操持不一,无守司也。

肺小,则少饮,不病喘喝;肺大则多饮,善病胸痺、喉痺、逆气。

肺高,则上气,肩息咳;肺下则居賁迫肺,善胁下痛。

肺坚则不病,咳上气;肺脆,则苦病消痺易伤。

肺端正,则和利难伤;肺偏倾,则胸偏痛也。

肺小则臟安,无胁下之病;肝大则逼胃迫咽,迫咽则苦膈中,且胁下痛。

肝高,则上支賁切,胁挽为息賁;肝下则逼胃胁下空,胁下空则易受邪。

肝坚则藏安难伤;肝脆则善病消痺,易伤。

肝端正,则和利难伤;肝偏倾,则胁下痛也。

脾小,则臟安,难伤於邪也;脾大,则苦凑●而痛,不能疾行。

脾高,则●引季胁而痛;脾下则下归於大肠,下加於大肠,则臟苦受邪。

脾坚,则臟安难伤;脾脆,则善病消痺易伤。

脾端正,则和利难伤;脾偏倾,则善满善胀也。

肾小,则臟安难伤;肾大,则善病腰痛,不可以俛仰,易伤以邪。

肾高,则苦背膂痛,不可以俛仰;肾下则腰尻痛,不可以俛仰,为狐疝。

肾坚,则不病腰背痛;肾脆,则善病消癉,易伤。

肾端正,则和利难伤;肾偏倾,则苦腰尻痛也。

凡此二十五变者,人之所苦常病。

黄帝曰:何以知其然也?岐伯曰:赤色小理者,心小;麤理者,心大。

无●●者,心高;●●小、短、举者,心下。

●●长者,心下坚;●●弱小以薄者,心脆。

●●直下不举者,心端正;●●倚一方者,心偏倾也。

白色小理者,肺小;麤理者,肺大。

巨肩反膺陷喉者,肺高;合腋张胁者,肺下。

好肩背厚者,肺坚;肩背薄者,肺脆。

背膺厚者,肺端正;胁偏疏者,肺偏倾也。

青色小理者,肝小;麤理者,肝大。

广胸反骹者,肝高;合胁兔骹者,肝下。

胸胁好者,肝坚;胁骨弱者,肝脆。

膺腹好相得者,肝端正;胁骨偏举者,肝偏倾也。

黄色小理者,脾小;麤理者,脾大。

揭唇者,脾高;唇下纵者,脾下。

唇坚者,脾坚;唇大而不坚者,脾脆。

唇上下好者,脾端正;唇偏举者,脾偏倾也。

黑色小理者,肾小;麤理者,肾大。

高耳者,肾高;耳后陷者,肾下。

耳坚者,肾坚;耳薄而不坚者,肾脆。

耳好前居牙车者,肾端正;耳偏高者,肾偏倾也。

凡此诸变者,持则安,减则病也。

帝曰:善。

然非余之所问也,愿闻人之有不可病者,至尽天寿,虽有深扰大恐,怵惕之志,犹不能减也,甚寒大热,不能伤也;其有不离屏蔽室內,又无怵惕之恐,然不免於病者,何也?愿闻其故。

岐伯曰:五臟六腑,邪之舍也,请言其故。

五臟皆小者,少病,苦憔心,大愁扰;五臟皆大者,缓於事,难使以扰。

五臟皆高者,好高举措;五臟皆下者,好出人下。

五臟皆坚者,无病;五臟皆脆者,不离於病。

五臟皆端正者,和利得人心;五臟皆偏倾者,邪心而善盗,不可以为人平,反復言语也。

黄帝曰:愿闻六腑之应。

岐伯答曰:肺合大肠,大肠者,皮其应;心合小肠,小肠者,脉其应;肝合胆,胆者,筋其应;脾合胃,胃者,肉其应;肾合三焦膀胱,三焦膀胱者,腠理毫毛其应。

黄帝曰:应之奈何?岐伯曰:肺应皮。

皮厚者,大肠厚,皮薄者,大肠薄;皮缓,腹裏大者,大肠大而长;皮急者,大肠急而短;皮滑者,大肠直;皮肉不相离者,大肠结。

心应脉,皮厚者,脉厚,脉厚者,小肠厚;皮薄者,脉薄,脉薄者,小肠薄;皮缓者,脉缓,脉缓者,小肠大而长;皮薄而脉冲小者,小肠小而短。

诸阳经脉皆多紆屈者,小肠结。

脾应肉,肉●坚大者,胃厚;肉●么者,胃薄。

肉●小而么者,胃不坚;肉膕不称身者,胃下,胃下者,下管约不利。

肉脾不坚者,胃缓;肉●无小裏累者,胃急。

肉●多少裏累者,胃结,胃结者,上管约不利也。

肝应爪,爪厚色黄者,胆厚;爪薄色红者,胆薄;爪坚色青者,胆急;爪濡色赤者,胆缓;爪直色白无约者,胆直;爪恶色黑多纹者,胆结也。

肾应骨,密理厚皮者,三焦膀胱厚;麤理薄皮者,三焦膀胱薄。

疏腠理者,三焦膀胱缓;皮急而无毫毛者,三焦膀胱急。

毫毛美而麤者,三焦膀胱直,稀毫毛者,三焦膀胱结也。

黄帝曰:厚薄美恶,皆有形,愿闻其所病。

岐伯答曰:视其外应,以知其內藏,则知所病矣。

禁服第四十八雷公问於黄帝曰:细子得受,通於九针六十篇,旦暮勤服之,近者编绝,久者简垢,然尚讽诵弗置,未尽解於意矣。

「外揣」言浑束为一,未知所谓也。

夫大则无外,小则无內,大小无极,高下无度,束之奈何?士之才力,或有厚薄,智虑褊浅\,不能博大深奥,自强於学若细子。

细子恐其散於后世,绝於子孙,敢问约之奈何?黄帝曰:善乎哉问也。

此先师之所禁,坐私传之也,割臂歃血之盟也,子若欲得之,何不斋乎。

雷公再拜而起曰:请闻命於是也,乃斋宿三日而请曰:敢问今日正阳,细子愿以受盟。

黄帝乃与俱入斋室,割臂歃血,黄帝亲祝曰:今日正阳,歃血传方,有敢背此言者,反受其殃。

雷公再拜曰:细子受之。

黄帝乃左握其手,右授之书曰:慎之慎之,吾为子言之,凡刺之理,经脉为始,营其所行,知其度量,內刺五臟,外刺六腑,审察卫气,为百病母,调其虚实,虚实乃止,泻其血络,血尽不殆矣。

雷公曰:此皆细子之所以通,未知其所约也。

黄帝曰:夫约方者,犹约囊也,囊满而弗约,则输泄,方成弗约,则神与弗俱。

雷公曰:愿为下材者,勿满而约之。

黄帝曰:未满而知约之以为工,不可以为天下师。

雷公曰:愿闻为工。

黄帝曰:寸口主中,人迎主外,两者相应,俱往俱来,若引绳大小齐等。

春夏人迎微大,秋冬寸口微大,如是者,名曰平人。

人迎大一倍於寸口,病在足少阳,一倍而躁,在手少阳。

人迎二倍,病在足太阳,二倍而躁,病在手太阳。

人迎三倍,病在足阳明,三倍而躁,病在手阳明。

盛则为热,虚则为寒,紧则为痛痺,代则乍甚乍间。

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紧痛则取之分肉,代则取血络,且饮药,陷下则灸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名曰经刺。

人迎四倍者,且大且数,名曰溢阳,溢阳为外格,死不治。

必审按其本末,察其寒热,以验其臟腑之病。

寸口大於人迎一倍,病在足厥阴,一倍而躁,在手心主。

寸口二倍,病在足少阴,二倍而躁,在手少阴。

寸口三倍,病在足太阴,三倍而躁,在手太阴。

盛则胀满,寒中,食不化,虚则热中、出糜、少气、溺色变,紧则痛痺,代则乍痛乍止。

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紧则先刺而后灸之,代则取血络,而后调之,陷下则徒灸之,陷下者,脉血结於中,中有著血,血寒,故宜灸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

寸口四倍者,名曰內关,內关者,且大且数,死不治。

必审察其本末之寒温,以验其臟腑之病。

通其营输,乃可传於大数。

大数曰:盛则徒泻之,虚则徒补之,紧则灸刺,且饮药,陷下则徒灸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

所谓经治者,饮药,亦曰灸刺,脉急则引,脉大以弱,则欲安静,用力无劳也。

五色第四十九雷公问於黄帝曰:五色独决於明堂乎?小子未知其所谓也。

黄帝曰:明堂者,鼻也;闕者,眉间也;庭者,顏也;蕃者,颊侧也;蔽者,耳门也。

其间欲方大,去之十步,皆见於外,如是者寿,必中百岁。

雷公曰:五言之辨,奈何?黄帝曰:明堂骨高以起,平以直,五臟次於中央,六腑挟其两侧,首面上於闕庭,王宫在於下极,五臟安於胸中,真色以致,病色不见,明堂润泽以清,五官恶得无辨乎?

雷公曰:其不辨者,可得闻乎?黄帝曰:五色之见也,各出其色部。

部骨陷者,必不免於病矣。

其色部乘袭者,虽病甚,不死矣。

雷公曰:官五色奈何?黄帝曰:青黑为痛,黄赤为热,白为寒,是谓五官。

雷公曰:病之益甚,与其方衰,如何?黄帝曰:外內皆在焉。

切其脉口,滑小紧以沉者,病益甚,在中;人迎气大紧以浮者,其病益甚,在外。

其脉口浮滑者,病日进;人迎沉而滑者,病日损。

其脉口滑以沉者,病日进,在內;其人迎脉滑盛以浮者,其病日进,在外。

脉之浮沉及人迎与寸口气小大等者,病难已;病之在藏,沉而大者,易已,小为逆;病在府,浮而大者,其病易已。

人迎盛坚者,伤於寒,气口盛坚者,伤於食。

雷公曰:以色言食之间甚,奈何?黄帝曰:其色麤以明,沉夭者为甚,其色上行者,病益甚;其色下行,如云彻散者,病方已。

五色各有臟部,有外部有內部也。

色从外部走內部者,其病从外走內;其色从內走外者,其病从內走外。

病生於內者,先治其阴,后治其阳,反者益甚。

其病生於阳者,先治其外,后治其內,反者益甚。

其脉滑大,以代而长者,病从外来,目有所见,志有所恶,此阳气之並也,可变而已。

雷公曰:小子闻风者,百病之始也;厥逆者,寒湿之起也,別之奈何?黄帝曰:常候闕中,薄泽为风,冲浊为痺。

在地为厥。

此其常也;各以其色言其病。

雷公曰:人不病卒死,何以知之?黄帝曰:大气入於臟腑者,不病而卒死矣。

雷公曰:病小愈而卒死者,何以知之?黄帝曰:赤色出两颧,大如拇指者,病虽小愈,必卒死。

黑色出於庭,大如拇指,必不病而卒死。

雷公再拜曰:善哉!其死有期乎?黄帝曰:察色以言其时。

雷公曰:善乎!愿卒闻之。

黄帝曰:庭者,首面也;闕上者,咽喉也;闕中者,肺也;下极者,心也;直下者,肝也;肝左者,胆也;下者,脾也;方上者,胃也;中央者,大肠也;挟大肠者,肾也;当肾者,脐也;面王以上者,小肠也,面王以下者,膀胱子处也;颧者,肩也;颧后者,臂也;臂下者,手也;目內眥上者,膺乳也;挟绳而上者,背也;循牙车以下者,股也;中央者,膝也;膝以下者,脛也;当脛以下者,足也;巨分者,股裏也;巨屈者,膝臏也。

此五臟六腑肢节之部也,各有部分。

有部分,用阴和阳,用阳和阴,当明部分,万举万当。

能別左右,是谓大道;男女异位,故曰阴阳。

审察泽夭,谓之良工。

沉浊为內,浮泽为外。

黄赤为风,青黑为痛,白为寒,黄而膏润为脓,赤甚者为血痛,甚为挛,寒甚为皮不仁。

五色各见其部,察其浮沉,以知浅\深;察其泽夭,以观成败;察其散搏,以知远近;视色上下,以知病处;积神於心,以知往今。

故相气不微,不知是非,属意勿去,乃知新故。

色明不麤,沉天为甚,不明不泽,其病不甚。

其色散,驹驹然,未有聚;其病散而气痛,聚未成也。

肾乘心,心先病,肾为应,色皆如是。

男子色在於面王,为小腹痛;下为卵痛;其圜直为茎痛,高为本,下为首,狐疝●阴之属也。

女子在於面王,为膀胱子处之病,散为痛,搏为聚,方员左右,各如其色形。

其隨而下至胝,为淫,有润如膏状,为暴食不洁。

左为左,右为右。

其色有邪,聚散而不端,面色所指者也。

色者,青黑赤白黄,皆端满有別乡。

別乡赤者,其色赤,大如榆荚,在面王为不日。

其色上锐,首空上向,下锐下向,在左右如法。

以五色命臟,青为肝,赤为心,白为肺,黄为脾,黑为肾。

肝合筋,心合脉,肺合皮,脾合肉,肾合骨也。

论勇第五十黄帝问於少俞曰:有人於此,并行并立,其年之长少等也,衣之厚薄均也,卒然遇烈风暴雨,或病或不病,或皆病,或皆不病,其故何也?少俞曰:帝问何急?黄帝曰:愿尽闻之。

少俞曰:春青风夏阳风,秋凉风,冬寒风。

凡此四时之风者,其所病各不同形。

黄帝曰:四时之风,病人如何?少俞曰:黄色薄皮弱肉者,不胜春之虚风;白色薄皮弱肉者,不胜夏之虚风;青色薄皮弱肉,不胜秋之虚风;赤色薄皮弱肉,不胜冬之虚风也。

黄帝曰:黑色不病乎?少俞曰:黑色而皮厚肉坚,固不伤於四时之风;其皮薄而肉不坚,色不一者,长夏至而有虚风者,病矣。

其皮厚而肌肉坚者,长夏至而有虚风,不病矣。

其皮厚而肌肉坚者,必重感於寒,外內皆然,乃病。

黄帝曰:善。

黄帝曰:夫人之忍痛与不忍痛,非勇怯之分也。

夫勇士之不忍痛者,见难则前,见痛则止;夫怯士之忍痛者,闻难则恐,遇痛不动。

夫勇士之忍痛者,见难不恐,遇痛不动;夫怯士之不忍痛者,见难与痛,目转面盻,恐不能言,失气,惊,顏色变化,乍死乍生。

余见其然也,不知其何由,愿闻其故。

少俞曰:夫忍痛与不忍痛者,皮肤之薄厚,肌肉之坚脆,缓急之分也,非勇怯之谓也。

黄帝曰:愿闻勇怯之所由然。

少俞曰:勇士者,目深以固,长冲直扬,三焦理横,其心端直,其肝大以坚,其胆满以傍,怒则气盛而胸张,肝举而胆横,眥裂而目扬,毛起而面苍,此勇士之由然者也。

黄帝曰:愿闻怯士之所由然。

少俞曰:怯士者,目大而不减,阴阳相失,其焦理,纵●●短而小,肝系缓,其胆不满而纵,肠胃挺,胁下空,虽方大怒,气不能满其胸,肝肺虽举,气衰復下,故不能久怒,此怯士之所由然者也。

黄帝曰:怯士之得酒,怒不避勇士者,何臟使然?少俞曰:酒者,水谷之精,熟谷之液也,其气慓悍,其入於胃中,则胃胀,气上逆,满於胸中,肝浮胆横,当是之时,固比於勇士,气衰则悔。

与勇士同类,不知避之,名曰酒悖也。

背腧第五十一黄帝问於岐伯曰:愿闻五臟之腧,出於背者。

岐伯曰:背中大腧,在杼骨之端,肺腧在三焦之间,心腧在五焦之间,膈腧在七焦之间,肝腧在九焦之间,脾腧在十一焦之间,肾腧在十四焦之间。

皆挟脊相去三寸所,则欲得而验之,按其处,应在中而痛解,乃其输也。

灸之则可刺之则不可。

气盛则泻之,虚则补之。

以火补者,毋吹其火,须自灭也;以火泻之,疾吹其火,传其艾,须其火灭也。

卫气第五十二黄帝曰:五臟者,所以藏精神魂魄者也;六腑者,所以受水谷而行化物者也。

其气內干五臟,而外络肢节。

其浮气之不循经者,为卫气;其精气之行於经者,为营气。

阴阳相隨,外內相贯,如环之无端。

亭亭淳淳乎,孰能窃之。

然其分別阴阳,皆有標本虚实所离之处。

能別阴阳十二经者,知病之所生;候虚实之所在者,能得病之高下;知六腑之气街者,能知解结契绍於门户;能知虚石之坚软者,知补泻之所在;能知六经標本者,可以无惑於天下。

岐伯曰:博哉!圣帝之论。

臣请尽意悉言之。

足太阳之本,在限以上五寸中,標在两络命门。

命门者,目也。

足少阳之本,在窍阴之间,標在窗笼\之前。

窗笼\者,耳也。

足少阴之本,在內踝下上三寸中,標在背输与舌下两脉也。

足厥阴之本,在行间上五寸所,標在背腧也。

足阳明之本,在厉兑,標在人迎,颊挟頏顙也。

足太阴之本,在中封前上四寸之中,標在背腧与舌本也。

手太阳之本,在外踝之后,標在命门之上一寸也。

手少阳之本,在小指次指之间上二寸,標在耳后上角下外眥也。

手阳明之本,在肘骨中,上至別阳,標在顏下合钳上也。

手太阴之本,在寸口之中,標在腋內动也。

手少阴之本,在锐骨之端,標在背腧也。

手心主之本,在掌后两筋之间二寸中,標在腋下下三寸也。

凡候此者,下虚则厥,下盛则热;上虚则眩,上盛则热痛。

故石者,绝而止之,虚者,引而起之。

请言气街,胸气有街,腹气有街,头气有街,脛气有街。

故气在头者,止之於脑;气在胸者,止之膺与背腧;气在腹者,止之背腧,与冲脉於脐左右之动脉者;气在脛者,止之於气街,与承山踝上以下。

取此者,用毫针,必先按而在久应於手,乃刺而予之。

所治者,头痛眩,腹痛中满暴胀,及有新。

痛可移者,易已也;积不痛,难已也。

论痛第五十三黄帝问於少俞曰:筋骨之强弱,肌肉之坚脆,皮肤之厚薄,腠理之疏密,各不同,其於针石火?之痛何如?肠胃之厚薄坚脆亦不等,其於毒药何如?愿尽闻之。

少俞曰:人之骨强、筋弱、肉缓、皮肤厚者,耐痛,其於针石之痛火?亦然。

黄帝曰:其耐火煤者,何以知之?少俞答曰:加以黑色而美骨者,耐火?。

黄帝曰:其不耐针石之痛者,何以知之?少俞曰:坚肉薄皮者,不耐针石之痛,於火?亦然。

黄帝曰:人之病,或同时而伤,或易已,或难已,其故何如?少俞曰:同时而伤,其身多热者,易已;多寒者,难已。

黄帝曰:人之胜毒,何以知之?少俞曰:胃厚、色黑、大骨及肥骨者,皆胜毒;故其瘦而薄胃者,皆不胜毒也。

天年第五十四黄帝问於岐伯曰:愿闻人之始生,何气筑为基,何立而为楯,何失而死,何得而生?岐伯曰:以母为基,以父为楯;失神者死,得神者生也。

黄帝曰:何者为神?岐伯曰:血气已和,营卫已通,五臟已成,神气舍心,魂魄毕具,乃成为人。

黄帝曰:人之寿夭各不同,或夭寿,或卒死,或病久,愿闻其道。

岐伯曰:五臟坚固,血脉和调,肌肉解利,皮肤致密,营卫之行,不失其常,呼吸微徐,气以度行,六腑化谷,津液布扬,各如其常,故能长久。

黄帝曰:人之寿百岁而死,何以致之?岐伯曰:使道隧以长,基墙高以方,通调营卫,三部三里起,骨高肉满,百岁乃得终。

黄帝曰:其气之盛衰,以至其死,可得闻乎?岐伯曰:人生十岁,五臟始定,血气已通,其气在下,故好走;二十岁,血气始盛肌肉方长,故好趋;三十岁,五臟大定,肌肉坚固,血脉盛满,故好步;四十岁,五臟六腑十二经脉,皆大盛以平定,腠理始疏,滎货颓落,发颇斑白,平盛不摇,故好坐;五十岁,肝气始衰,肝叶始薄,胆汁始减,目始不明;六十岁,心气始衰,若忧悲,血气懈惰,故好臥;七十岁,脾气虚,皮肤枯;八十岁,肺气衰,魄离,故言善误;九十岁,肾气焦,四臟经脉空虚;百岁,五臟皆虚,神气皆去,形骸独居而终矣。

黄帝曰:其不能终寿而死者,何如?岐伯曰:其五臟皆不坚,使道不长,空外以张,喘息暴疾;又卑基墙薄,脉少血,其肉不石,数中风寒,血气虚,脉不通,真邪相攻,乱而相引,故中寿而尽也。

逆顺第五十五黄帝问於伯高曰:余闻气有逆顺,脉有盛衰,刺有大约,可得闻乎?伯高曰:气之逆顺者,所以应天地阴阳四时五行也;脉之盛衰者,所以候血气之虚实有余不足;刺之大约者,必明知病之可刺,与其未可刺,与其已不可刺也。

黄帝曰:候之奈何?伯高曰:兵法曰无迎逢逢之气,无击堂堂之阵。

刺法曰:无刺熇熇之热,无刺漉漉之汗,无刺浑浑之脉,无刺病与脉相逆者。

黄帝曰:候其可刺奈何?伯高曰:上工,刺其未生者也;其次,刺其未盛者也;其次,刺其已衰者也。

下工,刺其方袭者也;与其形之盛者也;与其病之与脉相逆者也。

故曰:方其盛也,勿敢毁伤,刺其已衰,事必大昌。

故曰:上工治未病,不治已病,此之谓也。

五味第五十六黄帝曰:愿闻谷气有五味,其入五臟,分別奈何?伯高曰:胃者,五臟六腑之海也,水谷皆入於胃,五臟六腑,皆稟气於胃。

五味各走其所喜,谷味酸,先走肝,谷味苦,先走心,谷味甘,先走脾,谷味辛,先走肺,谷味咸,先走肾。

谷气津液已行,营卫大通,乃化糟粕,以次传下。

黄帝曰:营卫之行奈何?伯高曰:谷始入於胃,其精微者,先出於胃之两焦,以溉五臟,別出两行,营卫之道。

其大气之搏而不行者,积於胸中,命曰气海,出於肺,循咽喉,故呼则出,吸则入。

天地之精气,其大数常出三入一,故谷不入,半日则气衰,一日则气少矣。

黄帝曰:谷之五味,可得闻乎?伯高曰:请尽言之。

五谷:糠米甘,麻酸,大豆咸,麦苦,黄黍辛。

五果:枣甘,李酸,栗咸,杏苦,桃辛。

五畜:牛甘,犬酸,猪咸,羊苦,鸡辛。

五菜:葵甘,韭酸,藿咸,薤苦,葱辛。

五色:黄色宜甘,青色宜酸,黑色宜咸,赤色宜苦,白色宜辛。

凡此五者,各有所宜。

五宜所言五色者,脾病者,宜食糠米饭,牛肉枣葵;心病者,宜食麦羊肉杏薤;肾病者,宜食大豆黄卷猪肉栗藿;肝病者,宜食麻犬肉李韭;肺病者,宜食黄黍鸡肉桃葱。

五禁:肝病禁辛,心病禁咸,脾病禁酸,肾病禁甘,肺病禁苦。

肝色青,宜食甘,糠米饭、牛肉、枣、葵皆甘。

心色赤,宜食酸,犬肉、麻、李、韭皆酸。

脾黄色,宜食咸,大豆、猪肉、栗、藿皆咸。

肺白色,宜食苦,麦、羊肉、杏、薤皆苦。

肾色黑,宜食辛,黄黍、鸡肉、桃、葱皆辛。

水胀第五十七黄帝问於岐伯曰:水与肤胀、鼓胀、肠覃、石瘕、石水,何以別之?岐伯曰:水始起也,目窠上微肿,如新臥起之状,其颈脉动,时咳,阴股间寒,足脛肿,腹乃大,其水已成矣。

以手按其腹,隨手而起,如裹水之状,此其候也。

黄帝曰:肤胀何以候之?岐伯曰:肤胀者,寒气客於皮肤之间,鼕鼕然不坚,腹大,身尽肿,皮厚,按其腹,窅而不起,腹色不变,此其候也。

鼓胀何如?岐伯曰:腹胀身皆大,大与肤胀等也,色苍黄,腹筋起,此其候也。

肠覃何如?岐伯曰:寒气客於肠外,与卫气相搏,气不得荣,因有所系,癖而內著,恶气乃起,瘜肉乃生。

其始生也,大如鸡卵,稍以益大,至其成,如怀子之状,久者离岁,按之则坚,推之则移,月事以时下,此其候也。

石瘕何如?岐伯曰:石瘕生於胞中,寒气客於子门,子门闭塞,气不得通,恶血当泻不泻,衄以留止,日以益大,状如怀子,月事不以时下,皆生於女子,可导而下。

黄帝曰:肤胀鼓胀,可刺邪?岐伯曰:先泻其胀之血络,后调其经,刺去其血血络也。

贼\风第五十八黄帝曰:夫子言贼\风邪气伤人也,令人病焉,今有其不离屏蔽,不出室穴之中,卒然病者,非不离贼\风邪气,其故何也?岐伯曰:此皆尝有所伤於湿气,藏於血脉之中,分肉之间,久留而不去。

若有所墮坠,恶血在內而不去,卒然喜怒不节,饮食不適,寒温不时,腠理闭而不通。

其开而遇风寒,则血气凝结,与故邪相袭,则为寒痺。

其有热则汗出,汗出则受风,虽不遇贼\风邪气,必有因加而发焉。

黄帝曰:今夫子之所言者,皆病人之所自知也。

其毋所遇邪气,又毋怵惕之所志,卒然而病者,其故何也?唯有因鬼神之事乎?岐伯曰:此亦有故邪留而未发,因而志有所恶,及有所慕,血气內乱,两气相搏。

其所从来者微,视之不见,听而不闻,故似鬼神。

黄帝曰:其祝而已者,其故何也?岐伯曰:先巫者,因知百病之胜,先知其病之所从生者,可祝而已也。

卫气失常第五十九黄帝曰:卫气之留於腹中,搐积不行,菀蕴不得常所,使人支胁胃中满,喘呼逆息者,何以去之?伯高曰:其气积於胸中者,上取之,积於腹中者,下取之,上下皆满者,旁取之。

黄帝曰:取之奈何?伯高对曰:积於上,泻人迎、天突、喉中;积於下者,泻三里与气街;上下皆满者,上下取之,与季胁之下一寸;重者,鸡足取之。

诊\视其脉大而弦急,及绝不至者,及腹皮急甚者,不可刺也。

黄帝曰:善。

黄帝问於伯高曰:何以知皮肉气血筋骨之病也?伯高曰:色起两眉薄泽者,病在皮;唇色青黄赤白黑者,病在肌肉;营气濡然者,病在血气;目色青黄赤白黑者,病在筋;耳焦枯受尘垢,病在骨。

黄帝曰:病形何如,取之奈何?伯高曰:夫百病变化,不可胜数,然皮有部,肉有桂,血气有输,骨有属。

黄帝曰:愿闻其故。

伯高曰:皮之部,输於四末;肉之柱,有臂脛诸阳分肉之间,与足少阴分间;血气之输,输於诸络,气血留居,则盛而起,筋部无阴无阳,无左无右,候病所在;骨之属者,骨空之所以受益而益脑者也。

黄帝曰:取之奈何?伯高曰:夫病变化,浮沉深浅\,不可胜究,各在其处,病间者浅\之,甚者深之,间者小之,甚者眾之,隨变而调气,故曰上工。

黄帝问於伯高曰:人之肥瘦大小温寒,有老壮少小,別之奈何?伯高对曰:人年五十已上为老,二十已上为壮,十八已上为少,六岁已上为小。

黄帝曰:何以度知其肥瘦?伯高曰:人有肥、有膏、有肉。

黄帝曰:別此奈何?伯高曰:膕肉坚,皮满者,肥。

膕肉不坚,皮缓者,膏。

皮肉不相离者,肉。

黄帝曰:身之寒温何如?伯高:膏者,其肉淖而粗理者,身寒,细理者,身热。

脂者,其肉坚,细理者热,粗理者寒。

黄帝曰:其肥瘦大小奈何?伯高曰:膏者,多气而皮纵缓,故能纵腹垂腴。

肉者,身体容大。

脂者,其身收小。

黄帝曰:三者之气血多少何如?伯高曰:膏者,多气,多气者,热,热者耐寒。

肉者,多血则充形,充形则平。

脂者,其血清,气滑少,故不能大。

此別於眾人者也。

黄帝曰:眾人奈何?伯高曰:眾人皮肉脂膏,不能相加也,血与气,不能相多,故其形不小不大,各自称其身,命曰眾人。

黄帝曰:善。

治之奈何?伯高曰:必先別其三形,血之多少,气之清浊,而后调之,治无失常经。

是故膏人纵腹垂腴,肉人者,上下容大,脂人者,虽脂不能大者。

玉版第六十黄帝曰:余以小针为细物也,夫子乃言上合之于天,下合之于地,中合之于人,余以为过针之意矣,愿闻其故。

岐伯曰:何物大于天乎?夫大于针者,惟五兵者焉,死之备也,非生之具。

且夫人者,天地之镇也,其不可不参乎?夫治民者,亦唯针焉。

夫针之与五兵,其孰小乎?黄帝曰:病之生时,有喜怒不测,饮食不节,阴气不足,阳气有余,营气不行,乃发为痈疽。

阴阳不通,两热相搏,乃化为浓,小针能取之乎?岐伯曰:圣人不能使化者为之,邪不可留也。

故两军相当,旗帜相望,白刃陈於中野者,此非一日之谋\也。

能使其民令行,禁止士卒无白刃之难者,非一日之教也,须臾之得也。

夫至使身被痈疽之病,脓血之聚者,不亦离道远乎?夫痈疽之生,脓血之成也,不从天下,不从地出,积微之所生也,故圣人自治於未有形也,愚者遭其已成也。

黄帝曰:其已形,不予遭,脓已成,不予见;为之奈何?岐伯曰:脓已成,十死一生,故圣人弗使已成,而明为良方,著之竹帛,使能者踵而传之后世,无有终时者,为其不予遭也。

黄帝曰:其已有脓血而后遭乎?不导之以小针治乎?岐伯曰:以小治小者,其功小,以大治大者,多害,故其已成脓血者,其唯砭石鈹锋之所取也。

黄帝曰:多害者其不可全乎?岐伯曰:其在逆顺焉。

黄帝曰:愿闻逆顺。

岐伯曰:以为伤者,其白眼青,黑眼小,是一逆也;內药而呕者,是二逆也;腹痛渴甚,是三逆也;肩项中不便,是四逆也;音嘶色脱,是五逆也。

除此五者,为顺矣。

黄帝曰:诸病皆有逆顺,可得闻乎?岐伯曰:腹胀、身热、脉大,是一逆也;腹鸣而满,四肢清泄,其脉大,是二逆也;衄而不止,脉大,是三逆也;咳而溲血脱形,其脉小劲,是四逆也;咳脱形,身热,脉小以疾,是谓五逆也。

如是者,不过十五日而死矣。

其腹大胀,四末清,脱形,泄甚,是一逆也;腹胀便血,其脉大,时绝,是二逆也;咳溲血,形肉脱,脉搏,是三逆也;呕血,胸满引背,脉小而疾,是四逆也;咳呕,腹胀且飧泄,其脉绝,是五逆也。

如是者,不及一时而死矣。

工不察此者而刺之,是谓逆治。

黄帝曰:夫子之言针甚骏,以配天地,上数天文,下度地纪,內別五臟,外次六腑,经脉二十八会,尽有周纪。

能杀生人,不能起死者,子能反之乎?岐伯曰:能杀生人,不能起死者也。

黄帝曰:余闻之,则为不仁,然愿闻其道,弗行於人。

岐伯曰:是明道也,其必然也,其如刀剑之可以杀人,如饮酒使人醉也,虽勿诊\,犹可知矣。

黄帝曰:愿卒闻之。

岐伯曰:人之所受气者,谷也。

谷之所注者,胃也。

胃者,水谷气血之海也。

海之所行云气者,天下也。

胃之所出气血者,经隧也。

而隧者,五臟六腑之大络也,迎而夺之而已矣。

黄帝曰:上下有数乎?岐伯曰:迎之五里,中道而止,五至而已,五往而臟之气尽矣,故五五二十五,而竭其输矣,此所谓夺其天气者也,非能绝其命而倾其寿者也。

黄帝曰:愿卒闻之。

岐伯曰:闚门而刺之者,死於家中;入门而刺之者,死於堂上。

黄帝曰:善乎方,明哉道,请著之玉版,以为重宝,传之后世,以为刺禁,令民勿敢犯也。

五禁第六十一黄帝问於岐伯曰:余闻刺有五禁,何谓五禁?岐伯曰:禁其不可刺也。

黄帝曰:余闻刺有五夺。

岐伯曰:无泻其不可夺者也。

黄帝曰:余闻刺有五过。

岐伯曰:补泻无过其度。

黄帝曰:余闻刺有五逆。

岐伯曰:病与脉相逆,命曰五逆。

黄帝曰:余闻刺有九宜。

岐伯曰:明知九针之论,是谓九谊。

黄帝曰:何谓五禁,愿闻其不可刺之时。

岐伯曰:甲乙日自乘,无刺实,无发蒙於耳內。

丙丁日自乘,无振埃於肩喉廉泉。

戊己日自乘四季,无刺腹,去爪泻水。

庚辛日自乘,无刺关节於股膝。

壬癸日自乘,无刺足脛,是谓五禁。

黄帝曰:何谓五夺?岐伯曰:形肉已夺,是一夺也;大夺血之后,是二夺也;大汗出之后,是三夺也;大泄之后,是四夺也;新产及大血之后,是五夺也。

此皆不可泻。

黄帝曰:何谓五逆?岐伯曰:热病脉静,汗已出,脉盛躁,是一逆也;病泄,脉洪大,是二逆也;著痺不移●肉破,身热,脉偏绝,是三逆也;淫而夺形、身热,色夭然白,乃后下血衄,血衄篤重,是谓四逆也;寒热夺形,脉坚搏,是谓五逆也。

动输第六十二黄帝曰:经脉十二,而手太阴、足少阴、阳明,独动不休,何也?岐伯曰:是明胃脉也。

胃为五臟六腑之海,其清气上注於肺,肺气从太阴而行之,其行也,以息往来,故人一呼,脉再动,一吸脉亦再动,呼吸不已,故动而不止。

黄帝曰:气之过於寸口也,上十焉息,下八焉伏,何道从还?不知其极。

岐伯曰:气之离臟也,卒然如弓弩之发,如水之下岸,上於鱼以及衰,其余气衰散以逆上,故其行微。

黄帝曰:足之阳明,何因而动?岐伯曰:胃气上注於肺,其悍气上冲头者,循咽,上走空窍,循眼系,入络脑,出顑,下客主人,循牙车,合阳明,并下人迎,此胃气別走於阳明者也。

故阴阳上下,其动也若一。

故阳病而阳脉小者,为逆;阴病而阴脉大者,为逆。

故阴阳俱静俱动,若引绳相倾者病。

黄帝曰:足少阴何因而动?岐伯曰:冲脉者,十二经之海也,与少阴之大络,起於肾下,出於气街,循阴股內廉,邪入膕中,循脛骨內廉,并少阴之经,下入內踝之后。

入足下,其別者,邪入踝,出属附上,入大指之间,注诸络,以温足脛,此脉之常动者也。

黄帝曰:营卫之行也,上下相贯,如环之无端,今有其卒然遇邪风,及逢大寒,手足懈惰,其脉阴阳之道,相输之会,行相失也,气何由还?岐伯曰:夫四末阴阳之会者,此气之尤络也;四街者,气之径路也。

故络绝则径通,四末解则气从合,相输如环。

黄帝曰:善。

此所谓如环无端,莫知其纪,终而復始,此之谓也。

五味论第六十三黄帝问於少俞曰:五味入於口也,各有所走,各有所病,酸走筋,多食之,令人癃;咸走血,多食之,令人渴;辛走气,多食之,令人洞心;苦走骨,多食之,令人变呕;甘走肉,多食之,令人挽心。

余知其然也,不知其何由?愿闻其故。

少俞答曰:酸入於胃,其气涩以收,上之两焦,弗能出入也,不出即留於胃中,胃中和温,则下注膀胱,膀胱之胞薄以懦,得酸则缩綣,约而不通,水道不行,故癃。

阴者,积筋之所终也,故酸入而走筋矣。

黄帝曰:咸走血,多食之,令人渴,何也?少俞曰:咸入於胃;其气上走中焦,注於脉,则血气走之,血与咸相得,则凝,凝则胃中汁注之,注之则胃中竭,竭则咽路焦,故舌本干而善渴。

血脉者,中焦之道也,故咸入而走血矣。

黄帝曰:辛走气,多食之,令人洞心,何也?少俞曰:辛入於胃,其气走於上焦,上焦者,受气而营诸阳者也,姜韭之气熏之,营卫之气,不时受之,久留心下,故洞心。

辛与气俱行,故辛入而与汗俱出。

黄帝曰:「苦走骨,多食之,令人变呕,何也?」少俞曰:苦入于胃,五谷之气,皆不能胜苦,苦入下脘,三焦之道,皆闭而不通,故变呕。

齿者,骨之所终也,故苦入而走骨,故入而復出,知其走骨也。

黄帝曰:甘走肉,多食之。

令人悗心,何也?少俞曰:甘入於胃,其气弱小,不能上至於上焦,而与谷留於胃中者,令人柔润者也,胃柔则缓,缓则虫动,虫动则令人悗心。

其气外通於肉,故甘走肉。

阴阳二十五人第六十四黄帝曰:余闻阴阳之人何如?伯高曰:天地之间,六合之內,不离於五,人亦应之。

故五五二十五人之政,而阴阳之人不与焉。

其態又不合於眾者五,余已知之矣。

愿闻二十五人之形,血气之所生,別而以候,从外知內,何如?岐伯曰:「悉乎哉问也,此先师之秘也,虽伯高犹不能明之也。

黄帝避席遵循而却曰:余闻之得其人弗教,是谓重失,得而泄之,天將厌之,余愿得而明之,金柜藏之,不敢扬之。

岐伯曰:先立五形金木水火土,別其五色,异其五形之人,而二十五人具矣。

黄帝曰:愿卒闻之。

岐伯曰:慎之慎之,臣请言之。

木形之人,比于上角似於苍帝,其为人苍色,小头,长面大肩背直身小,手足好。

有才,劳心少力多忧,劳於事,能春夏不能秋冬感而病生。

足厥阴,佗佗然,大角之人比於左足少阳,少阳之上遗遗然。

左角之人比於右足少阳,少阳之下隨隨然。

鈦角之人,比於右足少阳,少阳之上推推然。

判角之人比於左足少阳,少阳之下枯枯然。

火形之人,比於上征,似於赤帝。

其为人赤色广●脱面小头,好肩背,髀腹小手足,行安地疾心,行摇肩背肉满。

有气轻财少信多虑,见事明好顏,急心不寿暴死。

能春夏不能秋冬,秋冬感而病生,手少阴核核然。

质征之人,比於左手太阳,太阳之上,肌肌然,少征之人比於右手太阳,太阳之下??然,右征之人比於右手太阳,太阳之上鮫鮫然。

质判之人,比於左手太阳,太阳之下支支颐颐然。

形於之人,比於上宫,似於上古黄帝,其为人黄色圆面、大头、美肩背、大腹、美股脛、小手足、多肉、上下相称行安地,举足浮。

安心,好利人不喜权势,善附人也。

能秋冬不能春夏,春夏感而病生,足太阴,敦敦然。

大宫之人比於左足阳明,阳明之上婉婉然。

加宫之人,比於左足阳明,阳明之下坎坎然。

少宫之人,比於右足阳明,阳明之上,枢枢然。

左宫之人,比於右足阳明,阳明之下,兀兀然。

金形之人比於上商,似於白帝,其为人方面白色、小头、小肩背小腹、小手足如骨发踵外,骨轻。

身清廉,急心静悍,善为吏,能秋冬,不能春夏,春夏感而病生。

手太阴敦敦然,釱商之人比於左手阳明,阳明之上,廉廉然。

右商之人,比於左手阳明,阳明之下脱脱然。

左商之人比於右手阳明,阳明之上监监然。

少商之人,比於右手阳明,阳明之下,严严然。

水形之人,比於上羽,似於黑帝,其为人,黑色面不平,大头廉颐,小肩大腹动手足,发行摇身下尻长,背延延然。

不敬畏善欺绍人,戮死。

能秋冬不能春夏,春夏感而病生。

足少阴汗汗然。

大羽之人,比於右足太阳,太阳之上,颊颊然。

少羽之人,比於左足太阳,太阳之下洁洁然。

桎之为人,比於左足太阳,太阳之上安安然。

是故五形之人二十五变者,眾之所以相欺者是也。

黄帝曰:得其形,不得其色何如?岐伯曰:形胜色,色胜形者,至其胜时年加,感则病行,失则忧矣。

形色相得者,富贵大乐。

黄帝曰:其形色相当胜之时,年加可知乎?岐伯曰:凡年忌下上之人,大忌常加七岁,十六岁、二十五岁、三十四岁、四十三岁、五十二岁、六十一岁皆人之大忌,不可不自安也,感则病行,失则忧矣,当此之时,无为奸事,是谓年忌。

黄帝曰:夫子之言脉之上下,血气之候似知形气,奈何?岐伯曰:足阳明之上血气盛则髯美长,血少气多则髯短,故气少血多则髯少,血气皆少则无髯。

两吻多画,足阳明之下血气盛则下毛美长至胸,血多气少则下毛美短至脐,行则善高举足,足趾少肉足善寒,血少气多则肉而善瘃,血气皆少则无毛有则稀、枯悴,善痿厥,足痺。

足少阳之上,气血盛则通髯美长,血多气少则通髯美短,血少气多则少髯,血气皆少则无须,感於寒湿则善痺。

骨痛爪枯也。

足少阳之下,血气盛则脛毛美长,外踝肥;血多气少则脛毛美短,外踝皮坚而厚,血少气多则胻毛少,外踝皮薄而软,血气皆少则无毛,外踝瘦无肉。

足太阳之上,血气盛则美眉,眉有毫毛血多气少则恶眉,面多少理,血少气多则面多肉,血气和则美色,足太阳之下,血气盛则肉满,踵坚,气少血多则瘦,跟空,血气皆少则善转筋,踵下痛。

手阳明之上,血气盛则髭美。

血少气多则髭恶,血气皆少则无髭。

手阳明之下血气盛则腋下毛美,手鱼肉以温,气血皆少则手瘦以寒。

手少阴之上,血气盛则眉美以长,耳色美,血气皆少则耳焦恶色。

手少阳之下,血气盛则手卷多肉以温,血气皆少则寒以瘦,气少血多则瘦以多脉。

手太阳之上,血气盛则多须,面多肉以平,血气皆少则面瘦恶色。

手太阳之下,血气盛则掌肉充满,血气皆少则掌瘦以寒。

黄帝曰:二十五人者,刺之有约乎?岐伯曰:美眉者,足太阳之脉,气血多,恶眉者,血气少,其肥而泽者,血气有余,肥而不泽者,气有余,血不足,瘦而无泽者,气血俱不足,审察其形气有余不足而调之,可以知逆顺矣。

黄帝曰:刺其诸阴阳奈何?岐伯曰:按其寸口人迎,以调阴阳,切循其经络之凝涩,结而不通者,此於身皆为痛痺,甚则不行,故凝涩,凝涩者,致气以温之血和乃止。

其结络者,脉结血不和,决之乃行,故曰:气有余於上者,导而下之,气不足於上者,推而休之,其稽留不至者,因而迎之,必明於经隧,乃能持之,寒与热爭者,导而行之,其宛陈血不结者,则而予之,必先明知二十五人则血气之所在,左右上下,刺约毕也。

五音五味第六十五右征与少征,调右手太阳二,左商与左征,调左手阳明上。

少征与大宫,调左手阳明上,右角与大角,调右手少阳下。

大征与少征,调左手太阳上,眾羽与少羽,调右足太阳下,少商与右商调右手太阳下,桎羽与眾羽,调右足太阳下,少宫与大宫,调右足阳明下,判角与少角,调右足少阳下,釱商与上商,调右足阳明下,釱商与上角,调左足太阳下。

上征与右征同谷麦、畜羊、果杏,手少阴藏心,色赤味苦,时夏。

上羽与大羽,同谷大豆,畜彘,果栗,足少阴藏肾,色黑味咸,时冬。

上宫与大宫同谷稷,畜牛,果枣,足太阴藏脾,色黄味甘,时季夏。

上商与右商同谷黍,畜鸡,果桃,手太阴藏肺,色白味辛,时秋。

上角与大角,同谷麻、畜犬、果李,足厥阴藏肝,色青味酸,时春。

大宫与上角,同右足阳明上,左角与大角,同左足阳明上,少羽与大羽同右足太阳下,左商与右商,同左手阳明上,加宫与大宫同左足少阳上,质判与大宫,同左手太阳下,判角与大角同左足少阳下,大羽与大角,同右足太阳上,大角与大宫同右足少阳上,右征、少征、质征、上征、判征、右角、釱角、上角、大角、判角。

右商、少商、釱商、上商、左商。

少宫、上宫、大宫、加宫、左角宫。

眾羽、桎羽、上羽、大羽、少羽。

黄帝曰:妇人无须者,无血气乎?岐伯曰:冲脉任脉皆起於胞中,上循背裏,为经络之海,其浮而外者,循腹右上行,会於咽喉,別而络唇口,血气盛则充肤热肉,血独盛者澹渗皮肤,生毫毛。

今妇人之生有余於气,不足於血以其数脱血也,冲任之脉,不荣口唇,故须不生焉。

黄帝曰:士人有伤於阴,阴气绝而不起,阴不用,然其须不去,其故何也?宦者独去何也?愿闻其故。

岐伯曰:宦者去其宗筋,伤其冲脉,血泻不復,皮肤內结,唇口內荣故须不生。

黄帝曰:其有天宦者,未尝被伤,不脱於血,然其须不生其故何也?岐伯曰:此天之所不足也,其任冲不盛、宗筋不成,有气无血,唇口不荣,故须不生。

黄帝曰:善乎哉!圣人之通万物也,若日月之光影,音声鼓响,闻其声而知其形,其非夫子,孰能明万物之精。

是故圣人,视其顏色黄赤者,多热气,青白者少热气,黑色者多血少气,美眉者,太阳多血;通髯极须者,少阳多血,美须者阳明多血,此其时然也。

夫人之常数,太阳常多血少气,少阳常多气少血,阳明常多血多气,厥阴常多气少血,少阴常多血少气,太阴常多血少气,此天之常数也。

百病始生第六十六黄帝问於岐伯曰:夫百病之始生也,皆於风雨寒暑,清湿喜怒,喜怒不节则伤臟,风雨则伤上,清湿则伤下。

三部之气所伤异类,愿闻其会,岐伯曰:三部之气各不同或起於阴或起於阳请言其方,喜怒不节则伤臟,臟伤则病起於阴也,清湿袭虚,则病起於下,风雨袭虚,则病起於上,是谓三部,至於其淫泆,不可胜数。

黄帝曰:余固不能数,故问先师愿卒闻其道,岐伯曰:风雨寒热不得虚,邪不能独伤人。

卒然逢疾风暴雨而不病者,盖无虚,故邪不能独伤人。

此必因虚邪之风,与其身形,两虚相得,乃客其形。

两实相逢,眾人肉坚,其中於虚邪也因於天时,与其身形,参以虚实,大病乃成,气有定舍,因处为名,上下中外,分为三员。

是故虚邪之中人也,始於皮肤,皮肤缓则腠理开,开则邪从毛发入,入则抵深,深则毛发立,毛发立则淅然,故皮肤痛。

留而不去,则传舍於络脉,在络之时,痛於肌肉,故痛之时息,大经代去,留而不去,传舍於经,在经之时,洒淅喜惊。

留而不去,传舍於俞,在俞之时,六经不通四肢,则肢节痛,腰脊乃强,留而不去,传舍於伏冲之脉,在伏冲之时体重身痛,留而不去,传舍於肠胃,在肠肾之时,賁响腹胀,多寒则肠鸣飧泄,食不化,多热则溏出糜。

留而不去,传舍於肠胃之外,募原之间,留著於脉,稽留而不去,息而成积,或著孙脉,或著络脉,或著经脉,或著俞脉,或著於伏冲之脉,或著於膂筋,或著於肠胃之募原,上连於缓筋,邪气淫泆,不可胜论。

黄帝曰:愿尽闻其所由然。

岐伯曰:其著孙络之脉而成积者,其积往来上下,臂小孙络之居也,浮而缓,不能句积而止之,故往来移行肠胃之间,水凑渗注灌,濯濯有音,有寒则●●满雷引,故时切痛,其著於阳明之经则挟脐而居,饱食则益大,飢则益小。

其著於缓筋也,似阳明之积,饱食则痛,飢则安。

其著於肠胃之募原也,痛而外连於缓筋,饱食则安,飢则痛。

其著於伏冲之脉者,揣之应手而动,发手则热气下於两股,如汤沃之状。

其著於膂筋,在肠后者飢则积见,饱则积不见,按之不得。

其著於输之脉者,闭塞不通,津液不下,孔窍干壅,此邪气之从外入內,从上下也。

黄帝曰:积之始生,至其已成,奈何?岐伯曰:积之始生,得寒乃生,厥乃成积也,黄帝曰:其成积奈何?岐伯曰:厥气生足悗,悗生脛寒,脛寒则血脉凝涩,血脉凝涩则寒气上入於肠胃,入於肠胃则●胀,●胀则肠外之汁沫迫聚不得散,日以成积。

卒然多食饮,则肠满,起居不节,用力过度,则络脉伤,阳络伤则血外溢,血外溢则衄血,阴络伤则血內溢,血內溢则后血。

肠胃之络伤则血溢於肠外,肠外有寒,汁沫与血相搏,则併合凝聚不得散,而积成矣。

卒然中外於寒,若內伤於忧怒,则气上逆,气上逆则六俞不通,温气不行,凝血蕴裏而不散,津液涩渗,著而不去,而积皆成矣。

黄帝曰:其生於阴者,奈何?岐伯曰:忧思伤心,重寒伤肺,忿怒伤肝,醉以入房,汗出当风伤脾,用力过度,若入房汗出洛,则伤肾,此內外三部之所生病者也。

黄帝曰:善治之奈何?岐伯答曰:察其所痛,以知其应,有余不足,当补则补,当泻则泻,毋逆天时,是谓至治。

行鍼第六十七黄帝问於岐伯曰:余闻九针於夫子,而行之於百姓,百姓之血气,各不同形,或神动而气先针行;或气与针相逢;或针已出,气独行;或数刺乃知;或发针而气逆;或数刺病益剧。

凡此六者,各不同形,愿闻其方。

岐伯曰:重阳之人,其神易动,其气易往也。

黄帝曰:何谓重阳之人?岐伯曰:重阳之人,熇熇高高,言语善疾,举足善高,心肺之臟气有余,阳气滑盛而扬,故神动而气先行。

黄帝曰:重阳之人而神不先行者,何也?岐伯曰:此人颇有阴者也。

黄帝曰:何以知其颇有阴者也。

岐伯曰:多阳者,多喜;多阴者,多怒,数怒者,易解,故曰颇有阴。

其阴阳之离合难,故其神不能先行也。

黄帝曰:其气与针相逢,奈何?岐伯曰:阴阳和调,而血气淖泽滑利,故针入而气出,疾而相逢也。

黄帝曰:针已出而气独行者,何气使然?岐伯曰:其阴气多而阳气少,阴气沉而阳气浮者內藏,故针已出,气乃隨其后,故独行也。

黄帝曰:数刺乃知,何气使然?岐伯曰:此人之多阴而少阳,其气沉而气往难,故数刺乃知也。

黄帝曰:针入而气逆者,何气使然?岐伯曰:其气逆与其数刺病益甚者,非阴阳之气,浮沉之势也。

此皆麤之所败,工之所失,其形气无过焉。

上膈第六十八黄帝曰:气为上膈者,食饮入而还出,余已知之矣。

虫为下膈。

下膈者,食焠时乃出,余未得其意,愿卒闻之。

岐伯曰:喜怒不適,食饮不节,寒温不时,则寒汁流於肠中。

流於肠中则虫寒,虫寒则积聚,守於下管,则肠胃充郭,卫气不营,邪气居之。

人食则虫上食,虫上食则下管虚,下管虚则邪气胜之,积聚以留,留则痈成,痈成则下管约。

其痈在管內者,即而痛深,其痈在外者,则痈外而痛浮,痈上皮热。

黄帝曰:刺之奈何?岐伯曰:微按其痈,视气所行,先浅\刺其傍,稍內益深,逐而刺之,毋过三行,察其沈浮,以为深浅\。

已刺必熨,令热入中,日使热內,邪气益衰,大痈乃溃。

伍以参禁,以除其內,恬憺无为,乃能行气,后以咸苦,化谷乃下矣。

忧恚无言第六十九黄帝问於少师曰:人之卒然忧恚,而言无音者,何道之塞?何气出行?使音不彰?愿闻其方。

少师答曰:咽喉者,水谷之道也。

喉咙者,气之所以上下者也。

会厌者,声音之户也。

口唇者,声音之扇也。

舌者,声音之机也。

悬壅垂者,声音之关者。

頏顙者,分气之所泄也。

横骨者,神气所使主发舌者也。

故人之鼻洞涕出不收者,頏顙不开,分气失也。

是故厌小而疾薄,则发气疾,其开闔利,其出气易,其厌大而厚,则开闔难,其气出迟,故重言也。

人卒然无音者,寒气客於厌,则厌不能发,发不能下,至其开闔不致,故无音。

黄帝曰:刺之奈何?岐伯曰:足之少阴,上係於舌,络於横骨,终於会厌。

两泻其血脉,浊气乃避。

会厌之脉,上络任脉,取之天突,其厌乃发也。

寒热第七十黄帝问於岐伯曰:寒热瘰?在於颈腋者,皆何气使生?岐伯曰:此皆鼠?寒热之毒气也,留於脉而不去者也。

黄帝曰:去之奈何?岐伯曰:鼠?之本,皆在於臟,其末上出於颈腋之间,其浮於脉中,而未內著於肌肉,而外为脓血者,易去也。

黄帝曰:去之奈何?岐伯曰:请从其本引其末,可使衰去,而绝其寒热。

审按其道以予之,徐往徐来以去之,其小如麦者,一刺知,三刺而已。

黄帝曰:决其生死奈何?岐伯曰:反其目视之,其中有赤脉,上下贯瞳子,见一脉,一岁死;见一脉半,一岁半死;见二脉,二岁死;见二脉半,二岁半死;见三脉,三岁而死。

见赤脉不下贯瞳子,可治也。

邪客第七十一黄帝问於伯高曰:夫邪气之客人也,或令人目不瞑不臥出者,何气使然?伯高曰:五谷入於胃也,其糟粕津液宗气,分为三隧。

故宗气积於胸中,出於喉咙,以贯心脉,而行呼吸焉。

营气者,泌其津液,注之於脉,化以为血,以荣四末,內注五臟六腑,以应刻数焉。

节气者,出其悍气之慓疾,而先行於四末分肉皮肤之间,而不休者也。

昼日行於阳,夜行於阴,常从足少阴之分间,行五臟六腑,今厥气客於五臟六腑,则卫气独卫其外,行於阳,不得入於阴。

行於阳则阳气盛,阳气盛则阳桥陷,不得入於阴,阴虚,故目不瞑。

黄帝曰:善。

治之奈何?伯高曰:补其不足,泻其有余,调其虚实,以通其道,而去其邪。

饮以半夏汤一剂,阴阳已通,其臥立至。

黄帝曰:善。

此所谓决瀆壅塞,经络大通,阴阳和得者也。

愿闻其方。

伯高曰:其汤方以流水千里以外者八升,扬之万遍,取其清五升,煮之,炊以苇薪火,沸置秫米一升,治半夏五合,徐炊,令竭为一升半,去其滓,饮汁一小杯,日三稍益,以知为度,故其病新发者,復杯则臥,汗出则已矣。

久者,三饮而已也。

黄帝问於伯高曰:愿闻人之肢节以应天地奈何?伯高答曰:天圆地方,人头圆足方以应之。

天有日月,人有两目;地有九州,人有九窍;天有风雨,人有喜怒;天有雷电,人有声音;天有四时,人有四肢;天有五音,人有五臟;天有六律,人有六腑;天有冬夏,人有寒热;天有十曰,人有手十指;辰有十二,人有足十指,茎垂以应之,女子不足二节,以抱人形;天有阴阳,人有夫妻;岁有三百六十五日,人有三百六十五节;地有高山,人有肩膝;地有深谷,人有腋膕;地有十二经水,人有十二经脉;地有泉脉,人有卫气;地有草蓂,人有毫毛;天有昼夜,人有臥起;天有列星,人有牙齿;地有小山,人有小节;地有山石,人有高骨;地有林木,人有募筋;地有聚邑,人有膕肉;岁有十二月,人有十二节;地有四时不生草,人有无子。

此人与天地相应者也。

黄帝问於岐伯曰:余愿闻持针之数,內针之理,纵舍之意,扞皮开腠理,奈何?脉之屈折,出入之处,焉至而出,焉至而止,焉至而徐,焉至而疾,焉至而入,六腑之输於身者,余愿尽闻其方。

岐伯曰:帝之所问,针道毕矣。

黄帝曰:愿卒闻之。

岐伯曰:手太阴之脉,出於大指之端,內屈,循白肉际,至本节之后太渊,留以澹,外屈,上於本节下,內屈,与阴诸络会於鱼际,数脉並注,其气滑利,伏行壅骨之下,外屈,出於寸口而行,上至於肘內廉,入於大筋之下,內屈,上行臑阴,入腋下,內屈,走肺。

此顺行逆数之屈折也。

心主之脉,出於中指之端,內屈,循中指內廉以上,留於掌中,伏行两骨之间,外屈,出两筋之间,上至肘內廉,入於小筋之下,留两骨之会,上入於胸中,內络於心脉。

黄帝曰:手太阴之脉,独无俞,何也?岐伯曰:少阴,心脉也。

心者,五臟六腑之大主也,精神之所舍也,其臟坚固,邪弗能容也。

容之则心伤,心伤则神去,神去则死矣。

故诸邪之在於心者,皆在於心之包络。

包络者,心主之脉也,故独无俞焉。

黄帝曰:少阴独无俞者,不病乎?岐伯曰:其外经病而藏不病,故独取其经於掌后锐骨之端。

其余脉出入屈折,其行之徐疾,皆如手少阴心主之脉行也。

故本俞者,皆因其气之虚实疾徐以取之,是谓因冲而泻,因衰而补,如是者,邪气得去,真气坚固,是谓因天之序。

黄帝曰:持针纵舍奈何?岐伯曰:必先明知十二经脉之本末,皮肤之寒热,脉之盛衰滑涩。

其脉滑而盛者,病日进;虚而细者,久以持;大以涩者,为痛痺。

阴阳如一者,病难治。

其本末尚热者,病尚在;其热以衰者,其病亦去矣。

持其尺,察其肉之坚脆,大小滑涩,寒温燥湿。

因视目之五色,以知五臟,而决死生。

视其血脉,察其色,以知其寒热痛痺。

黄帝曰:持针纵舍,余未得其意也。

岐伯曰:持针之道,欲端以正,安以静。

先知虚实而行疾徐。

左手执骨,右手循之。

无与肉果。

泻欲端以正,补必闭肤。

辅针导气,邪得淫泆,真气得居。

黄帝曰:扞皮开腠理奈何?岐伯曰:因其分肉,左別其肤,微內而徐端之,適神不散,邪气得去。

黄帝问於岐伯曰:人有八虚,各何以候?岐伯答曰:以候五臟。

黄帝曰:候之奈何?岐伯曰:肺心有邪,其气留於两肘;肝有邪,其气流於两腋;脾有邪,其气留於两髀;肾有邪,其气留於两膕。

凡此八虚者,皆机关之室,真气之所过,血络之所游。

邪气恶血,固不得住留。

住留则伤筋络骨节;机关不得屈伸,故痀挛也。

通天第七十二黄帝问於少师曰:余尝闻人有阴阳,何谓阴人?何谓阳人?少师曰:天地之间,六合之內,不离於五,人亦应之,非徒一阴一阳而已也,而略言耳,口弗能遍明也。

黄帝曰:愿略闻其意,有贤人圣人,心能备而行之乎?少师曰:盖有太阴之人,少阴之人,太阳之人,少阳之人,阴阳和平之人。

凡五人者,其態不同,其筋骨气血各不等。

黄帝曰:其不等者,可得闻乎?少师曰:太阴之人,贪而不仁,下齐湛湛,好內而恶出,心和而不发,不务於时,动而后之,此太阴之人也。

少阴之人,小贪而贼\心,见人有亡,常若有得,好伤好害,见人有荣,乃反慍怒,心疾而无恩,此少阴之人也。

太阳之人,居处於於,好言大事,无能而虚说,志发乎四野,举措不顾是非,为事如常自用,事虽败,而常无悔,此太阳之人也。

少阳之人,諟諦好自责,有小小官,则高自宜,好为外交,而不內附,此少阳之人也。

阴阳和平之人,居处安静,无为惧惧,无为欣欣,婉然从物,或与不爭,与时变化,尊则谦谦,谭而不治,是谓至治。

古之善用针艾者,视人五態,乃治之。

盛者泻之,虚者补之。

黄帝曰:治人之五態奈何?少师曰:太阴之人,多阴而无阳,其阴血浊,其卫气涩,阴阳不和,缓筋而厚皮,不之疾泻,不能移之。

少阴之人,多阴少阳,小胃而大肠,六腑不调,其阳明脉小,而太阳脉大,必审调之,其血易脱,其气易败也。

太阳之人,多阳而少阴,必谨调之,无脱其阴,而泻其阳。

阳重脱者易狂,阴阳皆脱者,暴死,不知人也。

少阳之人,多阳少阴,经小而络大,血在中而气外,实阴而虚阳。

独泻其络脉,则强气脱而疾,中气不足,病不起也。

阴阳和平之人,其阴阳之气和,血脉调,谨诊\其阴阳,视其邪正,安容仪,审有余不足,盛则泻之,虚则补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此所以调阴阳,別五態之人者也。

黄帝曰:夫五態之人者,相与毋故,卒然新会,未知其行也,何以別之?少师答曰:眾人之属,不知五態之人者,故五五二十五人,而五態之人不与焉。

五態之人,尤不合於眾者也。

黄帝曰:別五態之人,奈何?少师曰:太阴之人,其状黮黮然黑色,念然下意,临临然长大,膕然未僂,此太阴之人也。

少阴之人,其状清然窃然,固以阴贼\,立而躁嶮,行而似伏,此少阴之人也。

太阳之人,其状轩轩储储,反身折膕,此太阳之人也。

少阳之人,其状立则好仰,行则好摇,其两臂两肘,则常出於背,此少阳之人也。

阴阳和平之人,其状委委然,隨隨然,顒顒然,愉愉然,●●然,豆豆然,眾人皆曰君子,此阴阳和平之人也。

官能第七十三黄帝问於岐伯曰:余闻九针於夫子,眾多矣不可胜数,余推而论之,以为一纪。

余司诵之,子听其理,非则语余,请正其道,令可久传后世无患,得其人乃传,非其人勿言。

岐伯稽首再拜曰:请听圣王之道。

黄帝曰:用针之理,必知形气之所在,左右上下,阴阳表裏,血气多少,行之逆顺,出入之合,谋\伐有过。

知解结,知补虚泻实,上下气门,明通於四海。

审其所在,寒热淋露以输异处,审於调气,明於经隧,左右肢络,尽知其会。

寒与热爭,能合而调之,虚与实邻,知决而通之,左右不调,把而行之,明於逆顺,乃知可治,阴阳不奇,故知起时。

审於本末,察其寒热,得邪所在,万刺不殆。

知官九针,刺道毕矣。

明於五俞徐疾所在,屈伸出入,皆有条理。

言阴与阳,合於五行,五臟六腑,亦有所藏,四时八风,尽有阴阳。

各得其位,合於明堂,各处色部,五臟六腑。

察其所痛,左右上下,知其寒温,何经所在。

审皮肤之寒温滑涩,知其所苦,膈有上下,知其气所在。

先得其道,稀而疏之,稍深以留,故能徐入之。

大热在上,推而下之;从上下者,引而去之;视前痛者,常先取之。

大寒在外,留而补之;入於中者,从合泻之。

针所不为,灸之所宜。

上气不足,推而扬之;下气不足,积而从之;阴阳皆虚,火自当之。

厥而寒甚,骨廉陷下,寒过於膝,下陵三里。

阴络所过,得之留止,寒入於中,推而行之;经陷下者,火则当之;结络坚紧,火所治之。

不知所苦,两蹻之下,男阴女阳,良工所禁,针论毕矣。

用针之服,必有法则,上视天光,下司八正,以辟奇邪,而观百姓,审於虚实,无犯其邪。

是得天之灵,遇岁之虚,救而不胜,反受其殃,故曰必知天忌,乃言针意。

法於往古,验於来今,观於窈冥,通於无穷。

麤之所不见,良工之所贵。

莫知其形,若神髣彿。

邪气之中人也,洒淅动形;正邪之中人也,微先见於色,不知於其身,若有若无,若亡若存,有形无形,莫知其情。

是故上工之取气,乃救其萌芽;下工守其已成,因败其形。

是故工之用针也,知气之所在,而守其门户,明於调气,补泻所在,徐疾之意,所取之处。

泻必用员,切而转之,其气乃行,疾而徐出,邪气乃出,伸而迎之,遥大其穴,气出乃疾。

补必用方,外引其皮,令当其门,左引其枢,右推其肤,微旋而徐推之,必端以正,安以静,坚心无解,欲微以留,气下而疾出之,推其皮,盖其外门,真气乃存。

用针之要,无忘其神。

雷公问於黄帝曰:针论曰:得其人乃传,非其人勿言,何以知其可传?黄帝曰:各得其人,任之其能,故能明其事。

雷公曰:愿闻官能奈何?黄帝曰:明目者,可使视色;聪耳者,可使听音;捷疾辞语者,可使传论;语徐而安静,手巧而心审諦者,可使行针艾,理血气而调诸逆顺,察阴阳而兼诸方。

缓节柔筋而心和调者,可使导引行气;疾毒言语轻人者,可使唾痈?病;爪苦手毒,为事善伤者,可使按积抑痺。

各得其能,方乃可行,其名乃彰。

不得其人,其功不成,其师无名。

故曰:得其人乃言,非其人勿传,此之谓也。

手毒者,可使试按龟,置龟於器下,而按其上,五十日而死矣,手甘者,復生如故也。

论疾诊\尺第七十四黄帝问岐伯曰:余欲无视色持脉,独调其尺,以言其病,从外知內,为之奈何?岐伯曰:审其尺之缓急小大滑涩,肉之坚脆,而病形定矣。

视人之目窠上微痈,如新臥起状,其颈脉动,时咳,按其手足上,窅而不起者,风水肤胀也。

尺肤滑,其淖泽者,风也。

尺肉弱者,解併,安臥脱肉者,寒热,不治。

尺肤滑而泽脂者,风也。

尺肤涩者,风痺也。

尺肤麤如枯鱼之鳞者,水泆饮也。

尺肤热甚,脉盛躁者,病温也,其脉甚而滑者,病且出也。

尺肤寒,其脉小者,泄、少气。

尺肤炬然,先热后寒者,寒热也;尺肤先寒,久大之而热者,亦寒热也。

肘所独热者,腰以上热;手所独热者,腰以下热。

肘前独热者,膺前热;肘后独热者,肩背热。

臂中独热者,腰腹热;肘后麤以下三四寸热者,肠中有虫。

掌中热者,腹中热;掌中寒者,腹中寒。

鱼上白肉有青血脉者,胃中有寒。

尺炬然热,人迎大者,当本血;尺坚大,脉小甚,少气,免有加,立死。

目赤色者病在心,白在肺,青在肝,黄在脾,黑在肾。

黄色不可名者,病在胸中。

诊\目痛,赤脉从上下者,太阳病;从下上者,阳明病;从外走內者,少阳病。

诊\寒热,赤脉上下至瞳子,见一脉一岁死;见一脉半,一岁半死;见二脉,二岁死;见二脉半,二岁半死;见三脉,三岁死。

诊\龋齿痛,按其阳之来,有过者独热,在左左热,在右右热,在上上热,在下下热。

诊\血脉者,多赤多热,多青多痛,多黑为久痺,多赤、多黑、多青皆见者,寒热。

身痛而色微黄,齿垢黄,爪甲上黄,黄疸也。

安臥小便黄赤,脉小而涩者不嗜食。

人病,其寸口之脉,与人迎之脉小大等,及其浮沉等者,病难已也。

女子手少阴脉动甚者妊子。

婴儿病,其头毛皆逆上者必死。

耳间青脉起者掣痛。

大便赤瓣飧泄,脉小者,手足寒,难已;飧泄,脉小,手足温,泄易也。

四时之变,寒暑之胜,重阴必阳,重阳必阴;故阴主寒,阳主热,故寒甚则热,热甚则寒,故曰寒生热,热生寒,此阴阳之变也。

故曰:冬伤於寒,春生病热;春伤於风,夏生飧泄肠僻,夏伤於暑,秋生疟;秋伤於湿,冬生咳嗽。

是谓四时之序也。

刺节真邪第七十五黄帝问於岐伯曰:余闻刺有五卫,奈何?岐伯曰:固有五卫,一曰振埃,二曰发蒙,三曰去爪,四曰彻衣,五曰解惑。

黄帝曰:夫子言五卫,余未知其意。

岐伯曰:振埃者,刺外经去阳病也;发蒙者,刺腑俞,去腑病也;去爪者,刺关节肢络也;彻衣者,尽刺诸阳之奇俞也;解惑者,尽知调阴阳,补泻有余不足,相倾移也。

黄帝曰:刺卫言振埃,夫子乃言刺外经,去阳病,余不知其所谓也。

愿卒闻之。

岐伯曰:振埃者,阳气大逆,上满於胸中,愤瞋肩息,大气逆上,喘喝坐伏,病恶埃烟,饲不得息,请言振埃,尚疾於振埃。

黄帝曰:善。

取之何如?岐伯曰:取之天容。

黄帝曰:其咳上气穷拙胸痛者,取之奈何?岐伯曰:取之廉泉。

黄帝曰:取之有数乎?岐伯曰:取天容者,无过一里,取廉泉者,血变而止。

帝曰:善哉。

黄帝曰:刺卫言发蒙,余不得其意。

夫发蒙者,耳无所闻,目无所见,夫子乃言刺腑俞,去腑病,何输使然,愿闻其故。

岐伯曰:妙乎哉问也。

此刺之大约,针之极也,神明之类也,口说书卷,犹不能及也,请言发蒙耳,尚疾於发蒙也。

黄帝曰:善。

愿卒闻之。

岐伯曰:刺此者,必於日中,刺其听宫,中其眸子,声闻於耳,此其输也。

黄帝曰:善。

何谓声闻於耳?岐伯曰:刺邪以手坚按其两鼻窍,而疾偃其声,必应於针也。

黄帝曰:善。

此所谓弗见为之,而无目视,见而取之,神明相得者也。

黄帝曰:刺卫言去爪,夫子乃言刺关节肢络,愿卒闻之。

岐伯曰:腰脊者,身之大关节也;肢脛者,人之管以趋翔也;茎垂者,身中之机,阴精之候,津液之道也。

故饮食不节,喜怒不时,津液內溢,乃下留於睪,血道不通,日大不休,俛仰不便,趋翔不能。

此病荣然有水,不上不下,鈹石所取,形不可匿,常不得蔽,故命曰去爪。

帝曰:善。

黄帝曰:刺卫言彻衣,夫子乃言尽刺诸阳之奇俞,未有常处也。

愿卒闻之。

岐伯曰:是阳气有余,而阴气不足,阴气不足则內热,阳气有余则外热,內热相搏,热於怀炭,外畏绵帛近,不可近身,又不可近席。

腠理闭塞,则汗不出,舌焦唇槁,腊干益燥,饮食不让美恶。

黄帝曰:善。

取之奈何?岐伯曰:取之於其天府大杼三痕,又刺中膂,以去其热,补足手太阴,以去其汗,热去汗稀,疾於彻衣。

黄帝曰:善。

黄帝曰:刺卫言解惑,夫子乃言尽知调阴阳,补泻有余不足,相倾移也,惑何以解之?岐伯曰:大风在身,血脉偏虚,虚者不足,实者有余,轻重不得,倾侧宛伏,不知东西,不知南北,乍上乍下,乍反乍復,顛倒无常,甚於迷惑。

黄帝曰:善。

取之奈何?岐伯曰:泻其有余,补其不足,阴阳平復,用针若此,疾於解惑。

黄帝曰:善。

请藏之灵兰之室,不敢妄出也。

黄帝曰:余闻刺有五邪,何谓五邪?岐伯曰:病有持痈者,有容大者,有狭小者,有热者,有寒者,是谓五邪。

黄帝曰:刺五邪奈何?岐伯曰:凡刺五邪之方,不过五章,癉热消灭,肿聚散亡,寒痺益温,小者益阳;大者必去,请道其方。

凡刺痈邪,无迎陇,易俗移性。

不得脓,脆道更行,去其乡,不安处所乃散亡,诸阴阳过痈者,取之其输泻之。

凡刺大邪,日以小,泄夺其有余,乃益虚。

剽其通,针其邪,肌肉亲视之,毋有反其真,刺诸阳分肉间。

凡刺小邪,日以大,补其不足,乃无害。

视其所在,迎之界,远近尽至,其不得外侵而行之,乃自费,刺分肉间。

凡刺热邪,越而苍,出游不归,乃无病。

为开通,辟门户,使邪得出,病乃已。

凡刺寒邪,日以温,徐往徐来,致其神。

门户已闭,气不分,虚实得调,其气存也。

黄帝曰:官针奈何?岐伯曰:刺痈者,用鈹针;刺大者,用锋针;刺小者,用员利针;刺热者,用纔针;刺寒者,用毫针也。

请言解论,与天地相应,与四时相副,人参天地,故可为解。

下有渐洳,上生苇蒲,此所以知形气之多少也。

阴阳者,寒暑也,热则滋雨而在上,根茎少汁,人气在外,皮肤缓,腠理开,血气减,汗大泄,皮淖泽。

寒则地冻水冰,人气在中,皮肤致,腠理闭,汗不出,血气强,肉坚涩。

当是之时,善行水者,不能往冰,善穿地者,不能击冻,善用针者,亦不能取四厥,血脉凝结,坚搏不往来者,亦未可即柔。

故行水者,必待天温,冰释冻解,而水可行,地可穿也。

人脉犹是也。

治厥者,必先熨调和其经,掌与腋,肘与脚,项与脊以调之,火气已通,血脉乃行。

然后视其病,脉淖泽者,刺而平之;坚紧者,破而散之,气下乃止,此所谓以解结者也。

用针之类,在於调气,气积於胃,以通营卫,各行其道。

宗气留於海,其下者,注於气街,其上者,走於息道。

故厥在於足,宗气不下,脉中之血,凝而留止,弗之火调,弗能取之。

用针者,必先察其经络之实虚,切而循之,按而弹之,视其应动者,乃后取之而下之。

六经调者,谓之不病,虽病,谓之自已也。

一经上实下虚而不通者,此必有横络盛加於大经,令之不通,视而泻之,此所谓解结也。

上寒下热,先刺其项太阳,久留之,已刺则熨项与肩胛,令热下合乃止,此所谓推而上之者也。

上热下寒,视其虚脉而陷之於经络者,取之,气下乃止,此所谓引而下之者也。

大热遍身,狂而妄见妄闻妄言,视足阳明及大络取之,虚者补之,血而实者泻之。

因其偃臥,居其头前,以两手四指挟按颈动脉,久持之,卷而切,推下至缺盆中,而復止如前,热去乃止,此所谓推而散之者也。

黄帝曰:有一脉生数十病者,或痛,或痈,或热,或寒,或痒,或痺,或不仁,变化无穷,其故何也?岐伯曰:此皆邪气之所生也。

黄帝曰:余闻气者,有真气,有正气,有邪气。

何谓真气?岐伯曰:真气者,所受於天,与谷气并而充身也。

正气者,正风也,从一方来,非实风,又非虚风也。

邪气者,虚风之贼\伤人也,其中人也深,不能自去。

正风者,其中人也浅\,合而自去,其气来柔弱,不能胜真气,故自去。

虚邪之中人也,洒晰动形,起毫毛而发腠理。

其入深,內搏於骨,则为骨痺;搏於筋,则为筋挛;搏於脉中,则为血闭,不通则为痈。

搏於肉,与卫气相搏,阳胜者,则为热,阴胜者,则为寒。

寒则真气去,去则虚,虚则寒搏於皮肤之间。

其气外发,腠理开,毫毛摇,气往来行,则为痒。

留而不去,则痺。

卫气不行,则为不仁。

虚邪偏容於身半,其入深,內居荣卫,荣卫稍衰,则真气去,邪气独留,发为偏枯。

其邪气浅\者,脉偏痛。

虚邪之入於身也深,寒与热相搏,久留而內著,寒胜其热,则骨疼肉枯;热胜其寒,则烂肉腐肌为脓,內伤骨,內伤骨为骨蚀。

有所疾前筋,筋屈不得伸,邪气居其间而不反,发为筋溜。

有所结,气归之,卫气留之,不得反,津液久留,合而为肠溜。

久者,数岁乃成,以手按之柔,已有所结,气归之,津液留之,邪气中之,凝结日以易甚,连以聚居,为昔瘤。

以手按之坚,有所结,深中骨,气因於骨,骨与气并,日以益大,则为骨疽。

有所结,中於肉,宗气归之,邪留而不去,有热则化而为脓,无热则为肉疽。

凡此数气者,其发无常处,而有常名也。

卫气行第七十六黄帝问於岐伯曰:愿闻卫气之行,出入之合,何如?岐伯曰:岁有十二月,日有十二辰,子午为经,卯酉为纬。

天周二十八宿,而一面七星,四七二十八星。

房昴为纬,虚张为经。

是故房至毕为阳,昴至心为阴。

阳主昼,阴主夜。

故卫气之行,一日一夜五十周於身,昼日行於阳二十五周,夜行於阴二十五周,周於五藏。

是故平旦阴尽,阳气出於目,目张则气上行於头,循项下足太阳,循背下至小趾之端。

其散者,別於目锐眥,下手太阳,下至手小指之间外侧。

其散者,別於目锐眥,下足少阳,注小趾次趾之间。

以上循手少阳之分侧,下至小指之间。

別者以上至耳前,合於頷脉,注足阳明以下行,至跗上,入五趾之间。

其散者,从耳下下手阳明,入大指之间,入掌中。

其至於足也,入足心,出內踝,下行阴分,復合於目,故为一周。

是故日行一舍,人气行一周与十分身之八;日行二舍,人气行三周於身与十分身之六;日行三舍,人气行於身五周与十分身之四;日行四舍,人气行於身七周与十分身之二;日行五舍,人气行於身九周;日行六舍,人气行於身十周与十分身之八;日行七舍,人气行於身十二周在身与十分身之六;日行十四舍,人气二十五周於身有奇分与十分身之二,阳尽於阴,阴受气矣。

其始入於阴,常从足少阴注於肾,肾注於心,心注於肺,肺注於肝,肝注於脾,脾復注於肾为周。

是故夜行一舍,人气行於阴藏一周与十分藏之八,亦如阳行之二十五周,而復合於目。

阴阳一日一夜,合有奇分十分身之四,与十分藏之二,是故人之所以臥起之时,有早晏者,奇分不尽故也。

黄帝曰:卫气之在於身也,上下往来不以期,候气而刺之,奈何?伯高曰:分有多少,日有长短,春秋冬夏,各有分理,然后常以平旦为纪,以夜尽为始。

是故一日一夜,水下百刻,二十五刻者,半日之度也,常如是毋已,日入而止,隨日之长短,各以为纪而刺之。

谨候其时,病可与期,失时反候者,百病不治。

故曰:刺实者,刺其来也,刺虚者,刺其去也。

此言气存亡之时,以候虚实而刺之,是故谨候气之所在而刺之,是谓逢时。

在於三阳,必候其气在於阳而刺之,病在於三阴,必候其气在阴分而刺之。

水下一刻,人气在太阳;水下二刻,人气在少阳;水下三刻,人气在阳明;水下四刻,人气在阴分。

水下五刻,人气在太阳;水下六刻,人气在少阳;水下七刻,人气在阳明;水下八刻,人气在阴分。

水下九刻,人气在太阳;水下十刻,人气在少阳;水下十一刻,人气在阳明;水下十二刻,人气在阴分。

水下十三刻,人气在太阳;水下十四刻,人气在少阳;水下十五刻,人气在阳明;水下十六刻,人气在阴分。

水下十七刻,人气在太阳;水下十八刻,人气在少阳;水下十九刻,人气在阳明;水下二十刻,人气在阴分。

水下二十一刻,人气在太阳;水下二十二刻,人气在少阳;水下二十三刻,人气在阳明;水下二十四刻,人气在阴分。

水下二十五刻,人气在太阳,此半日之度也。

从房至毕一十四舍水下五十刻,日行半度,回行一舍,水下三刻与七分刻之四。

大要曰:常以日之加於宿上也,人气在太阳,是故日行一舍,人气行三阳行与阴分,常如是无已,天与地同纪,纷纷纷纷,终而復始,一日一夜水下百刻而尽矣。

九宫八风第七十七太一常以冬至之日,居叶蛰之宫四十六日,明日居天留四十六日,明日居仓门四十六日,明日居阴洛四十五日,明日居天宫四十六日,明日居玄委四十六日,明日居仓果四十六日,明日居新洛四十五日,明日復居叶蛰之宫,曰冬至矣。

太一日游,以冬至之日,居叶蛰之宫,数所在日,从一处至九日,復返於一。

常如是无已,终而復始。

太一移日,天必应之以风雨,以其日风雨则吉,岁美民安少病矣。

先之则多雨,后之则多汗。

太一在冬至之日有变,占在君;太一在春分之日有变,占在相;太一在中宫之日有变,占在吏;太一在秋分之日有变,占在將;太一在夏至之日有变,占在百姓。

所谓有变者,太一居五宫之日,病风折树木,扬沙石,各以其所主,占贵贱。

因视风所从来而占之,风从其所居之乡来为实风,主生,长养万物;从其冲后来为虚风,伤人者也,主杀,主害者。

谨候虚风而避之,故圣人日避虚邪之道,如避矢石然,邪弗能害,此之谓也。

是故太一入徙立於中宫,乃朝八风,以占吉凶也。

风从南方来,名曰大弱风,其伤人也,內舍於心,外在於脉,气主热。

风从西南方来,名曰谋\风,其伤人也,內舍於脾,外在於肌,其气主为弱。

风从西方来,名曰刚风,其伤人也,內舍於肺,外在於皮肤,其气主为燥。

风从西北方来,名曰折风,其伤人也,內舍於小肠,外在於手太阳脉,脉绝则溢,脉闭则结不通,善暴死。

风从北方来,名曰大刚风,其伤人也,內舍於肾,外在於骨与肩背之膂筋,其气主为寒也。

风从东北方来,名曰凶风,其伤人也,內舍於大肠,外在於两胁腋骨下及肢节。

风从东方来,名曰婴兀风,其伤人也,內舍於肝,外在於筋纽,其气主为身湿。

风从东南方来,名曰弱风,其伤人也,內舍於胃,外在肌肉,其气主体重。

此八风皆从其虚之乡来,乃能病人。

三虚相搏,则为暴病卒死。

两实一虚,病则为淋露寒热。

犯其两湿之地,则为痿。

故圣人避风,如避矢石焉。

其有三虚而偏中於邪风,则为仆偏枯矣。

九鍼论第七十八黄帝曰:余闻九针於夫子,眾多博大矣,余犹不能寤,敢问九针焉生,何因而有名?岐伯曰:九针者,天地之大数也,始於一而终於九。

故曰:一以法天,二以法地,三以法人,四以法时,五以法音,六以法律,七以法星,八以法风,九以法野。

黄帝曰:以针应九之数,奈何?岐伯曰:夫圣人之起天地之数也,一而九之,故以立九野。

九而九之,九九八十一,以起黄鍾数焉,以针应数也。

一者,天也。

天者,阳也。

五藏之应天者肺,肺者,五藏六府之盖也,皮者,肺之合也,人之阳也。

故为之治针,必以大其头而锐其末,令无得深入而阳气出。

二者,地也。

人之所以应土者,肉也。

故为之治针,必筩其身而员其末,令无得伤肉分,伤则气得竭。

三者,人也。

人之所以成生者,血脉也。

故为之治针,必大其身而员其末,令可以按脉物陷,以致其气,令邪气独出。

四者,时也。

时者,四时八风之客於经络之中,为瘤病者也。

故为之治针,必筩其身而锋其末,令可以泻热出血,而痼病竭。

五者,音也。

音者,冬夏之分,分於子午,阴与阳別,寒与热爭,两气相搏,合为痈脓者也。

故为之治针,必令其末如剑锋,可以取大脓。

六者,律也。

律者,调阴阳四时而合十二经脉,虚邪客於经络而为暴痺者也。

故为之治针,必令尖如釐,且员其锐,中身微大,以取暴气。

七者,星也。

星者,人之七窍,邪之所客於经,而为痛痺,合於经络者也。

故为之治针,令尖如蚊虻喙,静以徐往,微以久留,正气因之,真邪俱往,出针而养者也。

八者,风也。

风者,人之股肱八节也。

八正之虚风,八风伤人,內舍於骨解腰脊节腠理之间为深痺也。

故为之治针,必长其身,锋其末,可以取深邪远痺。

九者,野也。

野者,人之节解皮肤之间也。

淫邪流溢於身,如风水之状,而留不能过於机关大节者也。

故为之治针,令尖如挺,其锋微员,以取大气之不能过於关节者也。

黄帝曰:针之长短有数乎?岐伯曰:一曰铁针者,取法於巾针,去末寸半,卒锐之,长一寸六分,主热在头身也。

二曰员针,取法於絮针,其身而卵其锋,长一寸六分,主治分间气。

三曰提针,取法於黍粟之锐,长三寸半,主按脉取气,令邪出。

四曰锋针,取法於絮针,其身,锋其末,长一寸六分,主痈热出血。

五曰鈹针,取法於剑锋,广二分半,长四寸,主大痈脓,两热爭者也。

六曰员利针,取法於釐针,微大其末,反小其身,令可深內也,长一寸六分。

主取痈痺者也。

七曰毫针,取注於毫毛,长一寸六分,主寒热痛痺在络者也。

八曰长针,取法於綦针,长七寸,主取深邪远痺者也。

九曰大针,取法於锋针,其锋微员,长四寸,主取大气不出关节者也。

针形毕矣,此九针大小长短法也。

黄帝曰:愿闻身形,应九野,奈何?岐伯曰:请言身形之应九野也,左足应立春,其日戊寅己丑。

左胁应春分,其日乙卯。

左手应立夏,其日戊辰己巳。

膺喉首头应夏至,其日丙午。

右手应立秋,其中戊申己末。

右胁应秋分,其日辛酉。

右足应立冬,其日戊戌己亥。

腰尻下窍应冬至,其日壬子。

六腑下三臟应中州,其大禁,大禁太一所在之日,及诸戊己。

凡此九者,善候八正所在之处。

所主左右上下身体有痈肿者,欲治之,无以其所直之日溃治之,是谓天忌日也。

形东志苦,病生於脉,治之於灸刺。

形苦志东,病生於筋,治之以熨引。

形东志东,病生於肉,治之以针石。

形苦志苦,病生於咽喝,治之以甘药。

形数惊恐,筋脉不通,病生於不仁,治之以按摩谬药。

是谓形。

五臟气,心主噫,肺主咳,肝主语,脾主吞,肾主欠。

六腑气,胆为怒,胃为气逆秽,大肠小肠为泄,膀胱不约为遗溺,下焦溢为水。

五味:酸入肝,辛入肺,苦入心,甘入脾,咸入肾,淡入胃,是谓五味。

五并:精气并肝则忧,并心则喜,并肺则悲,并肾则恐,并脾则畏,是谓五精之气,并於臟也。

五恶:肝恶风,心恶热,肺恶寒,肾恶燥,脾恶湿,此五臟气所恶也。

五液:心主汗,肝主泣,肺主涕,肾主唾,脾主液,此五液所出也。

五劳:久视伤血,久臥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此五久劳所病也。

五走:酸走筋,辛走气,苦走血,咸走骨,甘走肉,是谓五走也。

五裁:病在筋,无食酸;病在气,无食辛;病在骨,无食咸;病在血,无食苦;病在肉,无食甘。

口嗜而欲食之,不可多也,必自裁也,命曰五裁。

五发:阴病发於骨,阳病发於血,阴病发於肉,阳病发於冬,阴病发於夏。

五邪:邪入於阳,则为狂;邪入於阴,则为血癉;邪入於阳,转则为癲疾;邪入於阴,转则为瘖;阳入於阴,病静;阴出之於阳,病喜怒。

五藏: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肾藏精志也。

五主:心主脉,肺主皮,肝主筋,脾主肌,肾主骨。

阳明多血多气,太阳多血少气,少阳多气少血,太阴多血少气,厥阴多血少气,少阴多气少血。

故曰刺阳明出血气,刺太阳出血恶气,刺少阳出气恶血,刺太阴出血恶气,刺厥阴出血恶气,刺少阴出气恶血也。

足阳明太阴为裏表,少阳厥阴为表裏,太阳少阴为表裏,是谓足之阴阳也。

手阳明太阴为表裏,少阳心主为表裏,太阳少阴为表裏,是谓手之阴阳也。

岁露论第七十九黄帝问於岐伯曰:经言夏日伤暑,秋病疟,疟之发以时,其故何也?岐伯对曰:邪客於风府,病循膂而下,卫气一日一夜,常大会於风府,其明日日下一节,故其日作晏,此其先客於脊背也。

故每至於风府则腠理开,腠理开则邪气入,邪气入则病作,此所以日作尚晏也。

卫气之行风府,日下一节,二十一日下至尾底,二十二日入脊內,注於伏冲之脉,其行九日,出於缺盆之中,其气上行,故其病稍益至。

其內搏於五臟,横连募原,其道远,其气深,其行迟,不能日作,故次日乃蓄积而作焉。

黄帝曰:卫气每至於风府,腠理乃发,发则邪入焉。

其卫气日下一节,则不当风府,奈何?岐伯曰:风府无常,卫气之所应,必开其腠理,气之所舍节,则其府也。

黄帝曰:善。

夫风之与疟也,相与同类,而风常在,而疟特以时休,何也?岐伯曰:风气留其处,疟气隨经络,沉以內搏,故卫气应,乃作也。

帝曰:善。

黄帝问於少师曰:余闻四时八风之中人也,故有寒暑,寒则皮肤急而腠理闭;暑则皮肤缓而腠理开。

贼\风邪气,因得以入乎?將必须八正虚邪,乃能伤人乎?少师答曰:不然。

贼\风邪气之中人也,不得以时,然必因其开也,其入深,其內极病,其病人也,卒暴。

因其闭也,其入浅\以留,其病也,徐以迟。

黄帝曰:有寒温和適,腠理不开,然有卒病者,其故何也?少师答曰:帝弗知邪入乎。

虽平居其腠理开闭缓急,其故常有时也。

黄帝曰:可得闻乎?少师曰:人与天地相参也,与日月相应也。

故月满则海水西盛,人血气积,肌肉充,皮肤致,毛发坚,腠理郗,烟垢著,当是之时,虽遇贼\风,其入浅\不深。

至其月郭空,则海水东盛,人气血虚,其卫气去,形独居,肌肉减,皮肤纵,腠理开,毛发残,胶理薄,烟垢落,当是之时,遇贼\风则其入深,其病人也,卒暴。

黄帝曰:其有卒然暴死暴病者,何也?少师答曰:三虚者,其死暴疾也;得三实者邪不能伤人也。

黄帝曰:愿闻三虚。

少师曰:乘年之衰,逢月之空,失时之和,因为贼\风所伤,是谓三虚。

故论不知三虚,工反为麤。

帝曰:愿闻三实。

少师曰:逢年之盛,遇月之满,得时之和,虽有贼\风邪气,不能危之也。

黄帝曰:善乎哉论!明乎哉道!请藏之金匱,命曰三实。

然,此一夫之论也。

黄帝曰:愿闻岁之所以皆同病者,何因而然?少师曰:此八正之候也。

黄帝曰:候之奈何?少师曰:候此者,常以冬至之日,太一立於叶蛰之宫,其至也,天必应之以风雨者矣。

风雨从南方来者,为虚风,贼\伤人者也。

其以夜半至也,万民皆臥而弗犯也,故其岁民少病。

其以昼至者,万民懈惰而皆中於虚风,故万民多病。

虚邪入客於骨而不发於外,至其立春,阳气大发,腠理开,因立春之日,风从西方来,万民又皆中於虚风,此两邪相搏,经气结代者矣。

故诸逢其风而遇其雨者,命曰遇岁露焉,因岁之和,而少贼\风者,民少病而少死。

岁多贼\风邪气,寒温不和,则民多病而死矣。

黄帝曰:虚邪之风,其所伤贵贱何如,候之奈何?少师答曰:正月朔日,太一居天留之宫,其日西北风,不雨,人多死矣。

正月朔日,平旦北风,春,民多死。

正月朔日,平旦北风行,民病多者,十有三也。

正月朔日,日中北风,夏,民多死。

正月朔日,夕时北风,秋,民多死。

终日北风,大病死者十有六。

正月朔日,风从南方来,命曰旱乡;从西方来,命曰白骨,將国有殃,人多死亡。

正月朔日,风从东方来,发屋,扬沙石,国有大灾也。

正月朔日,风从东南方行,春有死亡。

正月朔日,天和温不风糶贱,民不病;天寒而风,糶贵,民多病。

此所谓候岁之风,残伤人者也。

二月丑不风,民多心腹病;三月戌不温,民多寒热;四月已不暑,民多癉病;十月申不寒,民多暴死。

诸所谓风者,皆发屋,折树木,扬沙石起毫毛,发腠理者也。

大惑论第八十黄帝问於岐伯曰:余尝上於清冷之台,中阶而顾,匍匐而前,则惑。

余私异之,窃內怪之,独瞑独视,安心定气,久而不解。

独博独眩,披发长跪,俛而视之,后久之不已也。

卒然自上,何气使然?岐伯对曰:五臟六腑之精气,皆上注於目而为之精。

精之窠为眼,骨之精为瞳子,筋之精为黑眼,血之精为络,其窠气之精为白眼,肌肉之精为约束,裹擷筋骨血气之精,而与脉并为系。

上属於脑,后出於项中。

故邪中於项,因逢其身之虚,其入深,则隨眼系以入於脑。

入於脑则脑转,脑转则引目系急。

目系急则目眩以转矣。

邪其精,其精所中不相比也,则精散。

精散则视歧,视歧见两物。

目者,五臟六腑之精也,营卫魂魄之所常营也,神气之所生也。

故神劳则魂魄散,志意乱。

是故瞳子黑眼法於阴,白眼赤脉法於阳也。

故阴阳合传而精明也。

目者,心使也。

心者,神之舍也,故神精乱而不转。

卒然见非常处精神魂魄,散不相得,故曰惑也。

黄帝曰:余疑其然。

余每之东苑,未曾不惑,去之则復,余唯独为东苑劳神乎?何其异也?岐伯曰:不然也。

心有所喜,神有所恶,卒然相惑,则精气乱,视误,故惑,神移乃復。

是故间者为迷,甚者为惑。

黄帝曰:人之善忘者,何气使然?岐伯曰:上气不足,下气有余,肠胃实而心肺虚。

虚则营卫留於下,久之不以时上,故善忘也。

黄帝曰:人之善飢而不嗜食者,何气使然?岐伯曰:精气并於脾,热气留於胃,胃热则消谷,谷消故善飢。

胃气逆上,则胃脘寒,故不嗜食也。

黄帝曰:病而不得臥者,何气使然?岐伯曰:卫气不得入於阴,常留於阳。

留於阳则阳气满,阳气满则阳蹻盛,不得入於阴则阴气虚,故目不瞑矣。

黄帝曰:病目而不得视者,何气使然?岐伯曰:卫气留於阴,不得行於阳,留於阴则阴气盛,阴气盛则阴蹻满,不得入於阳则阳气虚,故目闭也。

黄帝曰:人之多臥者,何气使然?岐伯曰:此人肠胃大而皮肤湿,而分肉不解焉。

肠胃大则卫气留久;皮肤湿则分肉不解,其行迟。

夫卫气者,昼日常行於阳,夜行於阴,故阳气尽则臥,阴气尽则寤。

故肠胃大,则卫气行留久;皮肤湿,分肉不解,则行迟。

留於阴也久,其气不清,则欲瞑,故多臥矣。

其肠胃小,皮肤滑以缓,分肉解利,卫气之留於阳也久,故少瞑焉。

黄帝曰:其非常经也,卒然多臥者,何气使然?岐伯曰:邪气留於上焦,上焦闭而不通,已食若饮汤,卫气留久於阴而不行,故卒然多臥焉。

黄帝曰:善。

治此诸邪,奈何?岐伯曰:先其臟腑,诛其小过,后调其气,盛者泻之,虚者补之,必先明知其形志之苦乐,定乃取之。

痈疽第八十一黄帝曰:余闻肠胃受谷,上焦出气,以温分肉,而养骨节,通腠理。

中焦出气如露,上注谿谷,而渗孙脉,津液和调,变化而赤为血。

血和则孙脉先满溢,乃注於络脉,皆盈,乃注於经脉,阴阳已张,因息乃行。

行有经纪,周有道理,与天合同,不得休止。

切而调之,从虚去实,泻则不足,疾则气减,留则先后。

从实去虚,补则有余,血气已调,形气乃持。

余已知血气之平与不平,未知痈疽之所从生,成败之时,死生之期,有远近,何以度之,可得闻乎?

岐伯曰:经脉留行不止,与天同度,与地合纪。

故天宿失度,日月薄蚀;地经失纪,水道流溢,草萓不成,五谷不殖;径路不通,民不往来,巷聚邑居,则別离异处。

血气犹然,请言其故。

夫血脉营卫,周流不休,上应星宿,下应经数。

寒邪客於经络之中,则血泣,血泣则不通,不通则卫气归之,不得復反,故痈肿。

寒气化为热,热胜则腐肉,肉腐则为脓。

脓不泻则烂筋,筋烂则伤骨,骨伤则髓消,不当骨空,不得泄泻,血枯空虚,则筋骨肌肉不相荣,经脉败漏,熏於五臟,藏伤故死矣。

黄帝曰:愿尽闻痈疽之形,与忌曰名。

岐伯曰:痈发於嗌中,名曰猛疽。

猛疽不治,化为脓,脓不泻,塞咽,半日死。

其化为脓者,泻则合豕膏,冷食,三日而已。

发於颈,名曰夭疽。

其痈大以赤黑,不急治,则热气下入渊腋,前伤任脉,內熏肝肺。

熏肝肺,十余日而死矣。

阳留大发,消脑留项,名曰脑烁。

其色不乐,项痛而如刺以针。

烦心者,死不可治。

发於肩及臑,名曰疵痈。

其状赤黑,急治之,此令人汗出至足,不害五臟。

痈发四五日,逞?之。

发於腋下赤坚者,名曰米疽。

治之以砭石,欲细而长,疏砭之,涂以豕膏,六日已,勿裹之。

其痈坚而不溃者,为马刀挟癭,急治之。

发於胸,名曰井疽。

其状如大豆,三四日起,不早治,下入腹,不治,七日死矣。

发於膺,名曰甘疽。

色青,其状如谷实●●,常苦寒热,急治之,去其寒热,十岁死,死后出脓。

发於胁,名曰败疵。

败疵者,女子之病也,灸之,其病大痈脓,治之,其中乃有生肉,大如赤小豆,坐陵翘草根各一升,以水一斗六升煮之,竭为取三升,则强饮厚衣,坐於釜上,令汗出至足已。

发於股脛,名曰股脛疽。

其状不甚变,而痈脓搏骨,不急治,三十日死矣。

发於尻,名曰锐疽。

其状赤坚大,急治之,不治,三十日死矣。

发於股阴,名曰赤施。

不急治,六十日死。

在两股之內,不治,十日而当死。

发於膝,名曰疵痈。

其状大,痈色不变,寒热,如坚石,勿石,石之者死,须其柔,乃石之者,生。

诸痈疽之发於节而相应者,不可治也。

发於阳者,百日死;发於阴者,三十日死。

发於脛,名曰兔嚙,其状赤至骨,急治之,不治害人也。

发於內踝,名曰走缓。

其状痈也,色不变,数石其输,而止其寒热,不死。

发於足上下,名曰四淫。

其状大痈,急治之,百日死。

发於足傍,名曰厉痈。

其状不大,初如小指,发,急治之,去其黑者;不消輒益,不治,百日死。

发於足趾,名脱痈。

其状赤黑,死不治;不赤黑,不死。

不衰,急斩之,不则死矣。

黄帝曰:夫子言痈疽,何以別之?岐伯曰:营卫稽留於经脉之中,则血泣而不行,不行则卫气从之而不通,壅遏而不得行,故热。

大热不止,热胜,则肉腐,肉腐则为脓。

然不能陷,骨髓不为焦枯,五臟不为伤,故命曰痈。

黄帝曰:何谓疽?岐伯曰:热气淳盛,下陷肌肤,筋髓枯,內连五臟,血气竭,当其痈下,筋骨良肉皆无余,故命曰疽。

疽者,上之皮夭以坚,上如牛领之皮。

痈者,其皮上薄以泽。

此其候也。



友情链接: 九五查询  古籍史书  老黄历  
免责说明:本站内容全部由九五查询从互联网搜集编辑整理而成,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冒犯,请联系我们删除。
Copyright © 2024 95cx.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九五查询(95cx.com)鄂ICP备2022010353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