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弘明集 卷第二十五

  1. 九五查询
  2. 古籍查询
  3. 广弘明集
《广弘明集》 卷第二十五 释道宣

僧行篇第五之三

福田论隋沙门释彦琮问出家损益诏"并对"唐高祖出沙汰佛道诏同上令道士在僧前诏"并表"唐太宗议沙门敬三大诏"并议状表启论"今上皇帝福田论隋东都洛宾上林园翻经馆学士沙门释彦琮隋炀帝大业三年新下律令格式令云。

诸僧道士等有所启请者。

并先须致敬然后陈理。

虽有此令僧竟不行。

时沙门释彦琮不忍其事。

乃着福田论以抗之。

意在讽刺。

言之者无罪。

闻之者以自诫也。

帝后朝见。

诸沙门并无致敬者。

大业五年至西京郊南大张文物。

两宗朝见。

僧等依旧不拜。

下敕曰。

条令久行。

僧等何为不致敬。

时明赡法师对曰。

陛下弘护三宝当顺佛言。

经中不令拜俗。

所以不敢违教。

又敕曰。

若不拜敬。

宋武时何以致敬。

对曰。

宋武虐君偏政不敬交有诛戮。

陛下异此无得下拜。

敕曰但拜。

僧等峙然。

如是数四令拜。

僧曰。

陛下必令僧拜。

当脱法服着俗衣。

此拜不晚。

帝夷然。

无何而止。

明日设大斋法祀都不述之。

后语群公曰。

朕谓僧中无人。

咋南郊对答亦有人矣。

尔后至终必无拜者。

其黄巾士女。

初闻令拜合一李。

众连拜不已。

帝亦不齿问之。

论曰。

昔在东晋太尉桓玄议令沙门敬于王者。

庐山远法师高名硕德。

伤智幢之欲折。

悼戒宝之将沈。

乃作沙门不敬王者论。

设敬之仪当时遂寝。

然以缉词隐密援列杳深。

后学披览难见文意。

聊因暇日辄复申叙。

更号福田论云。

忽有嘉客来自远方。

遥附桓氏重述前议。

主人正念久之。

抗声应曰。

客似未闻福田之要。

吾今相为论之。

夫云福田者何耶三宝之谓也。

功成妙智道登圆觉者佛也。

玄理幽寂正教精诚者法也。

禁戒守真威仪出俗者僧也。

皆是四生导首六趣舟航。

高拔天人重踰金石。

譬乎珍宝劣相拟议。

佛以法主标宗。

法以佛师居本。

僧为弟子崇斯佛法。

可谓尊卑同位本末共门。

语事三种。

论体一致。

处五十之载。

弘八万之典。

所说指归惟此至极。

寝声灭影尽双林之运。

刻檀书叶留一化之轨。

圣贤间起门学相承。

和合为群住持是寄。

金人照于汉殿。

像法通于洛浦。

并宗先觉俱袭旧章。

图方外而发心。

叶世间而立德。

官荣无以动其志。

亲属莫能累其情。

衣则截于坏色。

发则落于毁容。

不戴冠而作仪。

岂束带而为饰。

上天之帝犹恒设礼。

下土之王固常致敬。

有经有律斯法未殊。

若古若今其道无滞。

推帝王之轻重。

亚神祇之大小。

八荒钦德四海归仁。

僧尼朝拜非所闻也。

如怀异旨请陈雅见。

客曰。

周易云。

天地之大德曰生。

圣人之大宝曰位。

老子云。

域中有四。

大王居一焉。

窃以莫非王土。

建之以国。

莫非王臣。

系之以主。

则天法地覆载兆民方春比夏生长万物。

照之以日月之光。

润之以云雨之气。

六合则咸宗如海。

百姓则共仰如辰。

戎夷革面马牛回首。

蛇尚荷于隋侯。

鱼犹感于汉帝。

岂有免其编户。

假其法门忘度脱之宽仁。

遗供养之弘造。

高大自许卑恭顿废。

譬诸禽兽将何别乎。

必能御以神通得成圣果。

道被天下理在言外。

然今空事剔除尚增三毒。

虚改服饰犹染六尘。

戒忍弗修定智无取。

有乖明诲不异凡俗。

讵应恃宣读之劳而抗礼万乘。

藉形容之别而阙敬一人。

昔比丘接足于居士。

菩萨稽首于慢众。

斯文复彰厥趣安在。

如以权道难沿佛性可尊。

况是君临罔非神降。

伯阳开万龄之范。

仲尼敷百王之则。

至于谒拜必遵朝典。

独有沙门敢为陵慢。

此而可忍孰可容乎。

弊风难革恶流易久。

不遇明皇谁能刊正。

忽起非常之变易。

招无信之讥。

至言有凭幸垂详览。

主曰。

吾所立者内也。

子所难者外也。

内则通于法理。

外则局于人事。

相望悬绝讵可同年。

斯谓学而未该闻而不洽。

子之所惑吾当为辩。

试举其要总有七条。

无德不报一也。

无善不摄二也。

方便无碍三也。

寂灭无荣四也。

仪不可越五也。

服不可乱六也。

因不可忘七也。

初之四条对酬难意。

后之三条引出成式。

吾闻天不言而四时行焉。

王不言而万国治焉。

帝有何力民无能名。

成而不居为而不恃。

斯乃先王之尽善。

大人之至德。

同沾庶类齐预率宾。

幸殊草木差非虫鸟。

戴圆履方俯仰怀惠。

食粟饮水饱满衔泽。

既能矜许出家慈听入道。

断粗业于已往。

祈妙果于将来。

既蒙重惠还思厚答。

方凭万善之益。

岂在一身之敬。

追以善答摄报乃深。

征以身敬收利益浅。

良由僧失正仪俗减余庆。

僧不拜俗佛已明言。

若知可信理当遵立。

如谓难依事应除废。

何容崇之欲求其福卑之复责其礼。

即令从礼便同其俗。

犹云请福未见其润。

此则存而似弃僧而类民。

非白非黑无所名也。

窃见郊禋总祭惟存。

仰福为尊僧尚鄙斯。

不恭如何令僧拜俗。

天地可反斯仪罕乖。

后更为叙是谓第一无德不报者也。

法既渐衰人亦稍末。

罕有其圣诚如所言。

虽处凡流仍持忍铠。

纵亏戒学尚谈智典。

如塔之贵似佛之尊。

归之则善生。

毁之则罪积。

猛以始发。

割爱难而能舍。

引凡终期。

成觉迥而能趣。

斯故剔发之辰天魔遥慑。

染衣之日帝释遥欢。

妓女聊披无漏遂满。

醉人暂剪有缘即结。

龙子赖而息惊。

象王见而止怖。

威灵斯在仪服是因。

多未受具对扬佛旨。

小不可轻光扬僧力。

波离既度释子服心。

尼陀亦归匿王屈意。

乃至若老若少可师者法。

无贱无豪所存者道。

然后贤愚之际默语之间。

生熟相似去取非易。

肉眼分别恐不逢宝。

信心平等或有值真。

才满四人即成一众。

僧既弘纳佛亦通在。

食看沸水之异方遣施僧。

衣见织金之奇乃令奉众。

僧之威德不亦大矣。

足可以号良福田之最为圣教之宗。

是谓第二无善不摄者也。

若论净名之功早升云地。

卧疾之意本超世境。

久行神足咸叹辩才。

新学顶礼诚谢法施。

事是权宜式非常准。

谓时暂变其例乃多。

则有空藏弗恭如来无责。

沙弥大愿和上推先。

一往直观悉可惊怪。

再详典释莫匪通涂。

不轻大士独兴高迹。

惊彼上慢之流。

设兹下心之拜。

偏行一道直用至诚。

既非三惠讵是恒式。

因机作法足为希有。

假弘教化难着律仪。

大圣发二智之明。

制五篇之约。

废其爵齿存其戒夏。

始终通训利钝齐仰。

耆幼有序先后无杂。

未以一出别业而令七众普行。

自然之理分明可见。

昔妻死歌而鼓盆。

身葬嬴而衬土。

此亦匹夫之节。

岂概明王之制乎。

况觉典冲邃圣言幽密。

局执一边殊乖四辩。

是谓第三方便无碍者也。

且复周之柱史久牵王役。

鲁之司寇已居国宰宗归道德始曰无名。

训在诗书终云不作。

祖述尧舜宪章文武。

鞠躬恭敬非此而谁。

巢许之风望古仍迈。

夷齐之操拟今尚迥焉。

似高攀十力远度四流。

厌斯有为之苦。

欣彼无伴之灭。

不系虑于公庭。

未流情于王事。

自然解脱固异儒者之俦矣。

是谓第四寂灭无荣者也。

至如祭祀鬼神望秩川岳。

国容盛典书契美谈。

神辈为王所敬。

僧犹莫致于礼。

僧众为神所礼。

王宁反受其敬。

上下参差翻违正法。

衣裳颠倒何足相方。

令神拥护今来在僧。

祈请之至会开。

咒力竟无拜理。

是谓第五仪不可越者也。

本皇王之奋起。

必真人之托生。

上德虽秘于净心。

外像仍标于俗相。

是以道彰缁服则情勤宜猛。

业隐玄门则形恭应绝。

求之故实备有前闻。

国主频婆父王净饭。

昔之斯等咸已克圣。

专修信顺每事归依。

纵见凡僧还想崇佛。

不以跪亲为孝。

许非不孝之罪。

不以拜君为敬。

岂是不敬之愆。

所法自殊所法已别。

体无混杂制从于此。

是谓第六服不可乱者也。

谨案多罗妙典释迦真说。

乃云。

居刹利而称尊。

籍般若而为护。

四信不坏十善无亏。

奉佛事僧积功累德。

然后日精月像之降。

赤光白气之感。

金轮既转珠宝复悬。

应天顺民御图握镜。

始开五常之术。

终弘八正之道。

亦宜覆观宿命追忆往因。

敬佛教而崇僧宝。

益戒香而增慧力。

自可天基转高。

比梵宫之远大。

圣寿恒固。

同劫石之长久。

然则雷霆势极龙虎威隆。

庆必赖兼犯使怒及。

出言布令风行草偃。

既抑僧礼谁敢鳞张。

但恐有损冥功无资。

威业曷诚尽命如斯而已。

是谓第七因不可忘者也。

上已略引吾意粗除子惑。

欲得博闻宜寻大部。

客曰。

主人向之所引理例频繁。

仆虽庸闇颇亦承览。

文总幽明辩苞内外。

所论祭典尚有迷惑。

周易云。

一阴一阳之谓道。

阴阳不测之谓神。

窃以昧隐神路隔绝人境。

欲行祠法要藉礼官。

本置奉常专。

司太祝。

纵知鬼事终入臣伍。

真佛已潜圣僧又灭。

仰信冥道全陟幽神。

季叶凡夫。

薄言回向。

共规闲逸。

相学剔剪职掌檀会。

所以加其法衣。

主守塔坊。

所以蠲其俗役。

才触王网。

即坠民贯。

既同典祀讵合称宝。

朝敬天子固是恒仪。

苦执强梁定非通识。

宋氏旧制其风不远。

惟应相袭更欲何辞。

主人曰。

客知其一未哓其二。

请听嘉言少除异想。

吾闻鬼者归也。

死之所入。

神者灵也。

形之所宗。

鬼劣于人唯止恶道。

神胜于色普该情趣。

心有灵智称之曰神。

隐而难知谓之不测。

铨其体用或动或静。

品其性欲有阴有阳。

周易之旨盖此之故。

殊涂显于一气。

诚言阙于六识。

设教之渐断可知焉。

鬼报冥通潜来密去。

标以神号特用兹耳。

尝试言之。

受父母之遗。

禀干坤之分。

可以存乎气。

可以立乎形。

至若已之神道。

必是我之心业。

未曾感之于干坤。

得之于父母识含胎。

藏弥亘虚空。

意带熏种漫盈世界。

去而复生。

如火焰之连出。

来而更逝。

若水波之续转。

根之莫见其始究之。

岂觌其终。

浊之则为凡。

澄之则为圣。

神道细幽理固难详矣。

神之最高谓之大觉。

思议所不得名相孰能穷。

真身本无迁谢。

生盲自不瞻睹。

托想追于旧踪。

倾心玩于遗法。

若欲荷传持之任。

启要妙之门。

赖此僧徒膺兹佛付。

假慈云为内影。

凭帝威为外力。

玄风远及至于是乎。

教通三世众别四部。

二从于道二守于俗。

从道则服像尊仪。

守俗则务典供事。

像尊谓比丘比丘尼也。

典供谓优婆塞优婆夷也。

所像者尊则未参神位。

所典者供则下预臣颁。

原典供之人同主祭之役。

吾非当职子何错引。

由子切言发吾深趣。

理既明矣。

勿复惑诸。

在宋之初。

暂行此抑。

彼亦乖真。

不烦涉论。

边鄙风俗未见其美。

忽遣同之。

可怪之极。

客曰。

有旨哉斯论也。

蒙告善道请从退归。

问出家损益诏并答唐高祖皇唐启运诸教并兴。

然于佛法弥隆信重。

舍京旧第置兴圣寺。

自余会昌胜业慈悲证果集仙等寺。

架筑相寻。

至于道观无闻于俗。

武德四年有太史令傅奕者。

先是黄巾深忌缁服。

既见国家别敬。

弥用疚心。

乃上废佛法事十有一条云。

佛经诞妄言妖事隐。

损国破家未闻益世。

请胡佛邪教退还天竺。

凡是沙门放归桑梓。

则家国昌大李孔之教行焉。

武皇容其小辩。

朝辅任其放言。

乃下诏问僧曰。

弃父母之须发。

去君臣之章服。

利在何门之中。

益在何情之外。

损益二宜请动妙释。

有济法寺沙门襄阳释法琳。

愤激傅词侧听机候。

承有斯问即陈对曰。

琳闻至道绝言岂九流能辩。

法身无象非十翼所诠。

但四趣茫茫飘沦欲海。

三界蠢蠢颠坠邪山。

诸子迷以自焚。

凡夫溺而不出。

至人所以降灵。

大圣为兴世。

遂开解脱之门。

示以安隐之路。

于是天竺王种辞恩爱而出家。

东夏贵游厌荣华而入道。

誓出二种生死。

志求一妙涅槃。

弘善以报四恩。

立德以资三有。

此其利益也。

毁形以成其志。

故弃须发美容。

变俗以会其道。

故去君臣华服。

虽形阙奉亲而内怀其孝。

礼乖事主而心戢其恩。

泽被怨亲以成大顺。

福沾幽显岂拘小违。

上智之人。

依佛语故为益。

下凡之类。

亏圣教故为损。

惩恶则滥者自新。

进善则通人感化。

此其大略也。

出沙汰佛道诏唐祖太武皇帝门下释迦阐教澄净为先。

远离尘垢断除贪欲。

所以弘宣胜业修殖善根。

开导愚迷津梁品庶。

是以敷演经教检约学徒。

调伏身心舍诸染着。

衣服饮食咸资四辈。

自正觉迁谢像法流行。

末代陵迟渐以亏滥。

乃有猥旋之侣。

规自尊高。

浮惰之人。

茍避徭役。

妄为剃落托号出家。

嗜欲无厌营求不息。

出入闾里周旋阛阓。

驱策畜产聚积货财。

耕织为生估贩成业。

事同编户迹等齐人。

进违戒律之文。

退无礼典之训。

至乃亲行劫掠躬自穿窬。

造作妖讹交通豪猾。

每罹宪网自陷重刑。

黩乱真如倾毁妙法。

譬兹稂莠有秽嘉苗。

类彼淤泥混夫清水。

又伽蓝之地本曰净居。

栖心之所理尚幽寂。

近代以来多立寺舍。

不求闲旷之境。

唯趣喧杂之方。

缮筑崎岖甍宇舛错。

招来隐匿诱纳奸邪。

或有接近□邸邻迩屠酤。

埃尘满室膻腥盈道。

徒长轻慢之心。

有亏崇敬之义。

且老氏垂化本贵冲。

虚养志无为遗情物外。

全真守一是谓玄门。

驱驰世务尤乖宗旨。

朕膺期驭宇兴隆教法。

深思利益情在护持。

欲使玉石区分薰莸有辩。

长存妙道永固福田。

正本澄源宜从沙汰。

诸僧尼道士女官等。

有精勤练行遵戒律者。

并令就大寺观居住。

官给衣食勿令乏短。

其不能精进戒行有阙者。

不堪供养并令罢道。

各还桑梓。

所司明为条式务依法教。

违制之事悉宜停断。

令道士在僧前诏并表唐太宗贞观十一年驾巡洛邑。

黄巾先有与僧论者。

闻之于上。

乃下诏云。

老君垂范义在清虚。

释迦贻则理存因果。

求其教也。

汲引之迹殊途。

求其宗也。

弘益之风齐致。

然大道之兴肇于遂古。

源出无名之始。

事高有形之外。

迈两仪而运行。

包万物而亭育。

故能经邦致治反朴还淳。

至如佛教之兴。

基于西域。

逮于后汉。

方被中土。

神变之理多方。

报应之缘匪一。

洎于近世崇信滋深。

人冀当年之福。

家惧来生之祸。

由是滞俗者闻玄宗而大笑。

好异者望真谛而争归。

始波涌于闾里。

终风靡于朝庭。

遂使殊俗之典。

郁为众妙之先。

诸华之教。

翻居一乘之后。

流遁忘返于兹累代。

今鼎祚克昌。

既凭上德之庆。

天下大定。

亦赖无为之功。

宜有解张阐兹玄化。

自今已后斋供行立。

至于称谓道士女官可在僧尼之前。

庶敦反本之俗畅于九有。

尊祖之风贻诸万叶。

时京邑僧徒各陈极谏。

有司不纳。

沙门智实后生俊颖内外兼明。

携诸夙老随驾陈表。

乃至关口。

其表略云。

僧某等言。

某年迫桑榆。

始逢太平之世。

貌同蒲柳。

方值圣明之君。

窃闻父有诤子君有诤臣。

某等虽预出家。

仍在臣子之例。

有犯无隐。

敢不陈之。

伏见诏书。

国家本系出自柱下。

尊祖之风形于前典。

颁告天下无德而称。

令道士等在僧尼之上。

奉以周旋岂敢拒诏。

寻老君垂范治国治家。

所佩服章亦无改异。

不立馆宇不领门人。

处柱下以全真。

隐龙德而养性。

智者见之谓之智。

愚者见之谓之愚。

非鲁司寇莫之能识。

今之道士不遵其法。

所着冠服并是黄巾之余。

本非老君之裔。

行三张之秽术。

弃五千之妙门。

反同张陵漫行章句。

从汉魏以来。

常以鬼道化于浮俗。

妄托老君之后。

实是左道之苗。

若位在僧之上。

诚恐真伪同流有损国化。

如不陈奏何以表臣子之情。

谨录道经及汉魏诸史佛先道后之事。

如别所陈。

伏愿天慈曲垂听览。

今上制沙门等致拜君亲敕一首敕旨君亲之义在三之训为重。

爱敬之道凡百之行攸先。

然释老二门虽理绝常境。

恭孝之躅事□儒津。

遂于尊极之地。

不行跪拜之礼。

因循自久迄乎兹辰。

宋朝暂革此风。

少选还遵旧贯。

朕禀天经以扬孝。

资地义而宣礼。

奖以名教被兹真俗。

而濑乡之基克成天构。

连河之化付以国王裁制之由谅归斯矣。

今欲令道士女官僧尼于君皇后及皇太子其父母所致拜。

或恐爽其恒情。

宜付有司详议奏闻。

龙朔二年四月十五日。

光禄大夫右相太子宾客上柱国高阳郡开国公臣许敬宗宣。

大庄严寺僧威秀等上沙门不合拜俗表一首。

僧威秀等言。

伏奉明诏令僧拜跪君父。

义当依行理无抗旨。

但以儒释明教咸陈正谏之文。

列化恢张俱进刍荛之道。

僧等荷国重恩。

开以方外之礼。

安居率土。

得弘出俗之心。

所以自古帝王齐遵其度。

敬其变俗之仪。

全其抗礼之迹。

遂使经教斯广代代渐多。

宗匠攸远时时间发。

自汉及隋行人重阻。

灵岫之风犹郁。

仙苑之化尚疏。

未若皇运肇兴堤封海外。

五竺与五岳同镇。

神州将大夏齐文。

皇华之命载隆。

輶轩之涂接轸。

莫水钦斯圣迹兴树遗踪固得。

梵侣来仪相从不绝。

今若返拜君父乖异群经。

便登惊俗之誉。

或陈轻毁之望。

昔晋成幼冲。

庾水矫诏。

桓楚饰诈。

王谧抗言。

及宋武晚季将隆虐政。

制僧拜主寻还停息。

良由事非经国之典。

理越天常之仪。

虽曰流言终缠显议。

况乃夏勃敕拜纳上天之怒。

魏焘行诛肆下疠之责。

斯途久列备举见闻。

僧等奉佩慞惶投庇失厝。

恐丝纶一发万国通行。

必使寰海望风。

方弘失礼之誉。

悠哉后代或接效尤之传。

伏惟陛下中兴三宝慈摄四生。

亲承付嘱之旨。

用励学徒之寄。

僧等内遵正教固绝跪拜之容。

外奉明诏令从儒礼之敬。

俯仰惟谷惭惧实深。

如不陈请有乖臣子之喻。

或掩佛化便陷惘君之罪。

谨列众经不拜俗文。

轻用上简。

伏愿天慈赐垂照览。

则朝议斯穆终遵途于晋臣。

委略常谈毕归度于齐后。

尘黩威严惟深战戢。

谨言。

龙朔二年四月二十一日上。

时京邑僧等二百余人。

往蓬莱宫申表上请。

左右相云。

敕令详议拜不拜未定。

可待后集僧等乃退。

于是大集西明。

相与谋议共陈启状。

闻诸寮釆云。

西明寺僧道宣等上雍州牧沛王论沙门不应拜俗启一首。

僧道宣等启。

自金河徙辙玉门扬化。

历经英圣载隆良辅。

莫不拜首请道归向知津。

故得列刹相望仁祠棋布。

天人仰福田之路。

幽明怀正道之仪。

清信之士林蒸。

高尚之宾云结。

是使教分三法。

垂万载之羽仪。

位开四部。

布五乘之清范。

顷以法海宏旷类聚难分。

过犯滋彰。

有尘御览。

下非常之诏。

令拜君亲。

垂恻隐之怀。

显疏朝议。

僧等荷斯明命感悼涕零。

良由行缺光时。

遂令上沾忧被。

且自法教东渐亟涉窊隆。

三被屏除五遭拜伏。

俱非休明之代。

并是暴虐之君。

故使布令非经国之谟。

乖常致良史之诮。

事理难返还袭旧津。

伏惟大王统维京甸摄御机衡。

道俗来苏繁务攸静。

今法门拥闭声教莫传。

据此静障拔难之秋。

拯溺扶危之日。

僧等叩阍难及。

徒鹤望于九重。

天阶罕登。

终栖遑于百虑。

所以干冒陈□。

披露冀得。

俯被鸿私载垂提洽。

是则遵崇付嘱。

清风被于九垓。

正像更兴。

景福光于四海。

不任穷塞之甚。

具以启闻。

尘扰之深惟知惭惕。

谨启。

四月二十五日。

西明寺僧道宣等上荣国夫人杨氏请。

论沙门不合拜俗启一首"夫人帝后之母也敬崇正化大建福门造像书经架筑相续入出宫禁荣问莫加僧等诣门致书云尔"。

僧道宣等启。

自三宝东渐六百余年。

四俗立归戒之因。

五众开福田之务。

百王承至道之化。

万载扇惟圣之风。

故得寰海知归生灵回向。

然以慧日既隐千载有余。

正行难登严科易犯。

遂有稊稗涉青田之秽。

少壮怀白首之征。

备例前经闻于视听。

且圣人在隐凡僧程器。

后代住持非斯谁显。

故金石泥素表真像之容。

法衣剔发拟全僧之相。

依而信毁报果两分。

背此缮修俱非正道。

又僧之真伪生熟难知。

行德浅深愚智齐惑。

故经陈通供。

如海之无穷。

律制别科。

若涯之有际。

宗途既列名教是依。

设出俗之威仪。

登趣真之圆德。

固使天龙致敬幽显归心。

弘护在怀流功不绝。

比以时经浊染人涉凋讹。

窃服饰诈之徒。

叨幸凭虚之侣。

行无动于尘俗。

道有翳于宪章。

上闻御览布君亲之拜。

乃回天眷垂朝议之敕。

僧等内省惭惧如灼如焚。

相顾失守莫知投厝。

仰惟佛教通属四部。

幽明敢怀窃议。

夫人当斯遗寄。

况复体兹正善崇建为心。

垂范宫闱成明道俗。

今三宝沦溺成济在缘。

辄用咨陈。

希垂救济。

如蒙拯拔依旧住持。

则付嘱是归弘护斯在。

轻以闻简追深悚息。

谨启。

四月二十七日。

西明寺僧道宣等序佛教隆替事简诸宰辅等状一首。

列子云。

周穆王时西极有化人来。

反山川移城邑。

千变万化不可穷极。

穆王敬之若神重之若圣。

此则佛化之初及也。

朱仕行释道安经录云。

秦始皇时西域沙门十八人来化始皇。

弗从禁之。

夜有金刚丈六人。

破狱出之。

始皇稽首谢焉。

汉书云。

武帝元狩中。

开西域获金人。

率长丈余。

列之甘泉宫。

帝以为大神。

烧香礼拜。

后遣张骞往大夏寻之。

云有身毒国。

即天竺也。

彼谓浮图。

即佛陀也。

此初知佛名相云。

成帝都水使者刘向云。

向检藏书。

往往见有佛经。

此即周秦已行。

姑皇焚之不尽。

哀帝元寿中。

使景宪往大月氏国。

因诵浮图经还。

于时汉境稍行斋戒。

据此曾闻佛法。

中途潜隐重此中兴。

后汉明帝永平中。

上梦金人飞行殿前。

乃使秦景等往西域寻佛法。

遂获三宝东传^8□阳。

画释迦立像。

是佛宝也。

翻四十二章经。

是法宝也。

迦竺来仪。

是僧宝也。

立寺于^8□城西门。

度人开化自近之远。

展转住持终于汉祚。

魏氏一代五主四十五年。

隆敬渐深不闻拜毁。

吴氏江表四主五十九年。

孙权创开佛法。

感瑞立寺名为建初。

其后孙皓虐政将事除屏。

诸臣谏之乃止。

召僧而受五戒。

蜀中二主四十三年。

于时军国谋猷佛教无闻信毁。

晋司马氏东西立政。

一十二主。

一百五十六年。

中朝四帝崇信之极不闻异议。

唯东晋成帝咸康六年。

丞相王导太尉庚亮薨后庾冰辅政。

帝在幼冲。

为帝出诏令僧致拜。

时尚书令何充尚书谢广等。

议不合拜。

往返三议。

当时遂寝。

尔后六十二年。

安帝元初中。

太尉桓玄以震主之威下书令拜。

尚书令桓谦中书王谧等抗谏曰。

今沙门虽意深于敬。

不以形屈为礼。

迹充率土而趣超方内。

是以外国之君莫不降礼"如育王等礼比丘事"良以道在则贵。

不以人为轻重"如魏文之轼干木汉光之遇子陵等"寻大法东流为日谅久。

虽风移政易。

而弘之不异。

岂不以独绝之化。

有日用于陶渐。

清约之风。

无害于隆平者乎。

玄又致书庐山远法师。

序老子均王侯于三大。

远答以方外之仪。

不隶诸华之礼。

乃着沙门不敬王者论五篇。

其事由息。

及安帝返政。

还崇信奉终于恭帝。

有宋刘氏八君五纪。

虽孝武大明六年暂制拜君。

寻依先政。

齐梁陈氏三代一百一十余年。

隆敬尽一信重逾深。

中原魏氏十有余君一百五十五年。

佛法大行。

备见魏收良史。

唯太武真君七年听谗灭法。

经于五载感疠而崩。

还兴佛法终于静帝。

自晋失御中原。

江表称帝。

国分十六"谓五凉四燕三秦二赵夏蜀是也"斯诸伪政信法不亏。

唯赫连佛佛据有夏州。

凶暴无厌以杀为乐。

佩像背上令僧礼之。

后为震死。

寻为北代所吞。

妻子刑刻具如箫子显齐书。

高齐在邺六帝二十八年。

信重逾前国无两事。

宇文周氏五帝二十五年。

初武帝信重佛法。

后纳张宾之议。

便受道法将除佛教。

有安法师。

着二教论以抗之。

论云。

九流之教。

教止其身。

名为外教。

三乘之教。

教静心惑。

名为内教。

老非教主。

易谦所摄。

帝闻之存废理乖。

遂双除屏。

不盈五载身殁政移。

隋氏承运二帝三十七年。

文帝崇信载兴佛法。

海内置塔。

百有余州。

皆发休瑞。

具如图传。

炀帝嗣录改革前朝。

虽令致敬僧竟不屈。

自大化东渐六百余年。

三被诛除五令致拜。

既乖经国之典。

又非休明之政。

刳斮之虐被于乱朝。

抑挫之仪扬于绝代。

故使事理乖常寻依旧辙。

良以三宝为归戒之宗。

五众居福田之位。

虽信毁交贸殃咎推移。

斯自人有窊隆。

据道曾无兴废。

所以千余大圣出贤劫之大期。

寿六万年。

住释门之正法。

况乃十六尊者作化于三洲。

九亿应供护持于四部。

据斯以述历数未终。

焉得情断同符儒典。

且易之蛊爻不事王侯。

礼之儒行不臣天子。

在俗四位。

尚有不屈之人。

况弃俗从道。

而便责同臣妾之礼。

又昊天上帝岳渎灵只君人之主。

莫不祭飨而下拜。

今僧受佛戒形具佛仪。

天龙八部奉其道而仰其容。

莫不拜伏于僧者。

故得冥佑显征祥瑞杂沓。

闻之前传。

岂复同符老氏均王侯于三大者哉。

故沙门之宅生也。

财色弗顾荣禄弗縻。

观时俗若浮云。

达形命如阳焰。

是故号为出家人也。

故出家不存家人之礼。

出俗无沾处俗之仪。

其道显然。

百代不易之令典者也。

其流极广故略述之。

今列佛经论明沙门不敬俗者。

梵纲经下卷云。

出家人法不礼拜国王父母六亲。

亦不敬事鬼神。

涅槃经第六卷云。

出家人不礼敬在家人。

四分律云。

佛令诸比丘长幼相次礼拜。

不应礼拜一切白衣。

佛本行经第五十三卷云。

输头檀王与诸眷属百官。

次第礼佛已。

佛言。

王今可礼优波离等诸比丘。

王闻佛教即从座起。

顶礼五百比丘新出家者。

次第而礼。

萨遮尼干经云。

若谤声闻辟支佛法及大乘法。

毁呰留难者。

犯根本罪"今僧依大小乘经不拜君亲是奉佛教今乃令违佛教拜跪俗人即不信佛语犯根本罪"又谤无善恶业报不畏后代。

自作教人坚住不舍。

是名根本重罪。

大王。

若犯此罪不自悔者。

烧灭善根受无间苦。

以王行此不善重业故。

梵行罗汉诸仙圣人出国而去。

诸天悲泣诸善鬼神不护其国。

大臣辅相诤竞相害。

四方贼起天王不下。

龙王隐伏水旱不调。

死亡无数。

时人不知是过。

而怨诸天诉诸鬼神。

是故行法行王为救此苦。

不行此过。

广如经说。

更有诸论广多不载。

僧道宣等白朝宰群公。

伏见诏书令僧致敬君父。

事理深远非浅情能测。

夫以出家之迹列圣齐规。

真俗之科百王同轨。

干木在魏。

高杭而谒文侯。

子陵居汉。

长揖而寻光武。

彼称小道尚怀高蹈之门。

岂此沙门不垂闲放之美。

但以三宝向位。

用敷归敬之仪。

五众陈诚。

载启福田之道。

今削同儒礼。

则佛非出俗之人。

下拜君父。

则僧非可敬之色。

是则三宝通废。

归戒绝于人伦。

儒道是师孔经尊于释典。

在昔晋宋备有前规。

八座详议足为龟镜。

僧等荷国重寄开放出家。

奉法行道仰承圣则。

忽令致拜有累深经。

俯仰栖遑罔知投庇。

谨列内经及以故事。

具举如前。

用简朝议请垂详采。

敬白。

至五月十五日。

大集文武官僚九品以上并州县官等千有余人。

总坐中台都堂将议其事。

时京邑西明寺沙门道宣。

大庄严寺沙门威秀。

大慈恩寺沙门灵会。

弘福寺沙门会隐等三百余人。

并将经文及以前状。

陈其故事以申厥理。

时司礼太常伯陇西郡王博叉谓诸沙门曰。

敕令俗官详议。

师等可退。

时群议纷纭不能画一。

陇西王曰。

佛法传通帝代既远。

下敕令拜君亲又许朝议。

今众人立理未可通遵。

司礼既曰职司。

可先建议。

同者署名。

不同则止。

时司礼大夫孔志。

约执笔述状如后。

令主事大读讫。

遂依位署。

人将太半。

左肃机崔余庆曰。

敕令司别立议。

未可辙承。

司礼请散可各随别状送台。

时所送议文抑扬驳杂。

今谨依所司上下区以别之。

先列不拜之文。

次陈兼拜之状。

后述致拜之议。

善恶咸录件之如左焉。

中台司礼太常伯陇西王博叉大夫孔志约等议一首。

窃以凡百在位。

虽存敬上之道。

当其为师尚有不臣之义。

况佛之垂法事超俗表。

剔发同于毁伤。

拥锡异乎簪绂。

出家非色养之境。

离尘岂策名之地。

功深济度道极崇高。

何必破彼玄门牵斯儒辙。

披释服而为孔拜。

处俗涂而当法礼。

存其教而毁其道。

求其福而屈其身。

再三研核谓乖通理。

又道之为教虽全发肤。

出家超俗其归一揆。

加以远标天构大启皇基。

义藉尊严式符高尚。

并仍旧贯无点彝章。

如必改作恐非稽古。

虽君亲崇敬用轸神衷。

道法难亏还留睿想。

既奉询刍之诏。

敢罄尘岳之诚。

惧不惬允。

追深战惕。

司元议一首肖形二气。

严父称莫大之尊。

资用五材。

元后标则天之贵。

至于擎跪曲拳之礼。

陶化之侣同遵。

服勤就养之方。

怀生之伦共纪。

凡在君父理绝名言。

而老释二门出尘遗俗。

虚无一旨离有会空。

瑞见毗耶。

阐慈悲之偈。

气浮函谷。

开道德之篇。

处木雁之间。

养生在虑。

罢色声之相。

寂灭为心。

执礼蹈仪者。

靡穷其要妙。

怀忠履孝者。

未酌其波澜。

理存太极之先。

事出生灵之表。

故尊其道则异其服。

重其教则变其礼。

爰自近古迄乎末叶。

虽沿革暂乖而斯道无坠。

洎哀缠双树恸结三号。

防后进之亏风。

约儒宗以控法。

故当辅成旧教。

岂应裁制新仪。

诚宜屈宸扆之严。

申方外之旨。

委尊亲之重。

纵环中之游。

愚管斟量遵故为允。

司戎议一首臣闻三灾变火六度逾凝。

二字为经百成攸缅。

是以白毫着相。

阐一乘于万劫。

紫气浮影。

混万殊于一致。

爰有儒津复轫殊轸。

秀天地阴阳之禀。

礼君臣父子之穆。

故知循名责实矩迹端形。

则教先于阙里。

斋心力行修来悔往。

则化渐于连河。

释为内防。

雅有制于魏阙。

儒为外检。

不能括其灵台。

别有玄宗素范振荡风物。

翾鹏逸鷃促椿辽菌。

无为无事何得何失。

然则道佛二教俱为三宝。

佛以佛法僧为旨。

道以道经师为义。

岂直摄生有托陶性通资。

信亦为政是基裨声浓化。

而比丘未谕先生多僻。

恃出俗而浮逸。

以矜傲为夸诞。

处匹夫之贱。

直形骸于万乘。

忘子育之恩。

不降屈于三大。

固君父所宜革。

乃臣子所知非。

遂降纶玺是改其弊。

虽履孝居忠昌言改辙。

而稽古爱道参酌群情。

怀响者谷不销声。

抚尘者山无隔细。

必备舆人之颂。

以贡刍荛之说。

何则柱史西浮千有余祀。

法流东渐六百许年。

虽历变市朝而事无损益。

唯庾水责沙门之拜。

桓玄议比丘之礼。

幸有何充进奏慧远陈书。

事竟不行道终不坠。

是以大易经纶三圣。

蛊象不事王侯。

大礼充牣两仪儒行不臣天子。

亦有严陵踞谒光武。

亚夫长揖汉文。

介胄岂曰触麟。

故人不为缨网。

惟旧讵先师道。

法侣何后戎昭。

上则九天真皇十地菩萨。

下则南山四皓淮南八公。

或顺风而礼谒。

或御气而游处。

一以贯之靡得而屈。

十室忠信亦岂无其人哉。

五刑之设关三木者不拜。

岂五德之具居三服者拜之。

罪之不责。

恭肃德之诚足容养。

然则含识之类。

怀生之流。

莫不致身以输忠。

彼则不臣王者。

莫不竭力而尊孝。

彼则不敬其亲。

虽约弛三章律轻三尺。

有一于此。

三千其大。

而不被以严诛。

窴于巨责者。

岂不以道释与尧孔殊制。

伤毁与礼教正乖。

莲华非结绶之色。

贝叶异削圭之旨。

人以束带为彝章。

道则冠而不带。

人以束发为华饰。

释则落而不容。

去国不为不忠。

辞家不为不孝。

出尘滓割爱于君亲。

夺嗜欲弃情于妻子。

理乃区分于物类。

不可涯检于常涂。

生莫重于父母。

子则不谢。

施莫厚于天地。

物则不答。

君亲之恩事绝名象。

岂稽首拜首可酬万分之一者欤。

出家之于君父。

岂曰全无输报。

一念必以人王为愿首。

四谛则于父母为弘益。

方袪尘劫永离死生。

岂与夫屈膝为尽忠。

色养为纯孝而已矣。

必包之俗境。

处之儒肆。

屈其容降其礼。

则不孝莫过于绝嗣。

何不制以婚姻。

不忠莫大于不臣。

何不令称臣妾。

以袈裟为朝服。

称贫道而趋拜。

仪范两失名称兼舛。

深恐一跪之益。

不加万乘之尊。

一拜之劳式彰三服之坠。

则所不可而岂然乎。

王者无父事三老。

无兄事五更。

君人之尊亦有所敬。

法服之敬不敬其人。

若屈其数则卑其道。

数而可卑道则云缺矣。

岂若存敬于己。

存道于物。

敬存则己适。

道在则物尊。

尊道所以敬于物。

敬物亦所以尊于己也。

况复形犹身也。

道若影焉。

身既如声。

道亦如响。

形动则影随。

声扬则响应。

道崇则形宠。

身替则道息。

岂可使居身之道屈于道外之身。

岂可使方外之人存于身中之敬。

又彼守一居道不离尘俗。

若可拜之是谓俗之道而可俗俗又参道。

则一当有二而道不专行矣。

安可以区道俗之常域保专一之至诚哉。

据僧只律。

敬袈裟如敬佛塔。

谓袈裟为福田衣。

衣名销瘦。

取能销瘦烦恼。

铠名忍辱。

取能降伏魔军。

亦喻莲华不染泥滓。

亦为诸佛之所幢相。

则袈裟之为义其至矣。

夫若损兹佛塔坏彼幢相。

将轻忍辱更贬福田。

甚用危疑终迷去取。

解衣而拜则越俗非章甫之仪。

整服而趋则缁衣异朝宗之典。

故禅幽舍卫之境。

步屏高门之地。

理绝朝请事乖荣谒。

岂不谓我崇其道。

所以彼请其来。

请而卑之复何为者。

庐山为道德所居。

不在搜拣之例。

甘棠为听讼所息。

式致勿翦之思。

山与树之无心。

且以德而存物。

法与道之有裕。

岂崇道而遗人。

语曰。

人能弘道则道亦须人而行也。

王人虽微位。

在诸侯之上。

行道之辈焉复可卑其礼。

若谓两为欺诡。

则可一而寝之。

寝之之道则芟薙之之谓。

是则所夺者多。

何止降屈而已。

若谓两为浓助。

则宜崇之。

崇之之道则尊贵之之谓。

岂可尊贵其道而使其恭敬哉。

假以金翠为真仪。

不以金翠而增肃。

以刍狗而尊像。

不以刍狗而加轻。

肃敬终寄于道轻重不系于物。

物之不能迁道。

亦犹道之恒随于物矣。

沙门横服于己。

资法服而为贵。

莫不敬其法服而岂系于人乎。

不拜之典义高经律。

法付国王事资持护。

法为常也。

常行不易。

一隅可革千门或爽。

通有护法之资。

塞有坠法之虑。

与其坠之曷若护之。

何必屈折于僧容。

盘辟于法服。

使万国归依者居蔕芥于其间哉。

语曰因人所利而利之。

则利之之术亦可因其精诣而为利矣。

洎乎日光上照皇运攸宗。

海接天潢枝连宝构。

藉无上之道。

阐无疆之业。

别氏他族敬犹崇往。

神基灵泒道岂撝今。

此为甚不可一也。

月氏东国宝祚斯俟。

定水玄波法云彩润。

高解脱之庆。

演常住之福。

王前帝昔尚或攸遵。

主圣臣良胡宁此变。

臣愚千虑万不一得。

傥缘斯创造无益将来。

于恒河沙劫有毫厘之累。

虽率土碎首群生粉骨。

何以塞有隐之责。

蠲不忠之罪。

此为甚不可二也。

臣所以汲汲其事区区其诚。

搔首扪心隳肝沥胆。

伏愿圣朝重兴至教。

恒春柰苑永转法轮。

一心欢录其人。

百祚远光于帝册。

则虽死犹生朝夕可矣。

窃惟诏旨微婉义难适莫。

天情画一则可使由之。

睿想傍求。

则谁不竭虑。

臣以庸昧何足寓言。

以两教为无。

则崇之于圣运。

圣而崇之则非无矣。

以两教为有。

则笔削于明时。

时而削之恐非有矣。

斯所以岐路徘徊两端交战。

道宜存迹理未厌心。

管岂天窥蛙焉海测。

理绝庶几之外。

事超智识之表。

自可怀铅阁笔扣寂销声。

而欲鸟处程言竽中窃吹。

将耸聋听而齐俗。

与瞽视而均叟。

虽有罄于心灵。

终不诣于闻见也。

直以八风迥扇。

万籁咸贡其音。

两曜升晖。

千形不匿其影。

兹焉企景是庶转规。

就日心葵输涓驿露。

而靦颜浆夏履薄水春。

兢惕已甚。

□畏交集。

谨议。

司刑太常伯刘祥道。

窃以朝廷之叙肃敬为先。

生育之恩色养为重。

释老二教今悉反之。

抗礼于帝王。

受敬于父母。

而优容自昔迄乎今代。

源其深致盖有以然。

谅由剔发有异于冠冕。

袈裟无取于章服。

出家故无家人之敬。

舍俗岂拘朝廷之礼。

至于玄教清虚道风遐旷。

高尚其事不屈王侯。

帝王有所不臣。

盖此之谓。

国家既存其道所以不屈其身。

望准前章无违旧贯。

谨议。

议拜者。

明沙门应致拜也。

昔皇觉御宇尚开信毁之源。

岂惟像末不流弘约之议。

顷以法海宏旷类聚难分有秽玄猷。

颇闻朝听。

致使拘文之士。

废道从人。

较而言之。

未曰通方之巨唱也。

余所以考诸故实随而弹焉。

庶崇佛君子。

或能详览。

议沙门兼拜状合三首左威卫长史崔安都录事沈玄明等议状一首窃以紫气腾真。

玄牝之风西被。

白虹沈化。

涅槃之蕴东流。

辔羽骧霞。

影王京而凝众妙。

津慈照寂。

启金园而融至道。

义冠空有。

理洞希夷。

袪济尘蒙薰涤因累。

神道裨教兹焉有征。

坦躅业已遵从。

流弊义资惩革"弹曰守法高尚称为流弊违经拜俗谓之惩革即事不可其如理何"原夫在三之敬六位。

峻尊卑之象。

百行之本四始。

旌罔极之谈。

本立然后道生。

敬形于焉礼穆。

寔王化之始。

乃天地之经。

佛以法为师。

帝以天为则。

域中有四大王者居一焉。

王道既其齐衡。

天法固乃同贯。

身为法器法惟道本。

黄冠慕道缁裳奉佛。

致敬君父眇契玄波"弹曰。 佛法乃寰外之尊。 帝王为域中之大。 教存而令屈折。 不羁还类编人。 此乃法水壅而不流。 何玄波之眇契耶"且夫戒灵才高。

犹尽肃于膜拜。

况乎贵贱悬邈顿遗恭于屈膝"弹曰。 王谧云。 沙门所以上下相敬而抗礼。 宸居者良以宗致既同则长幼成序。 津途有隔则义无降屈。 诚哉是言。 可为龟镜矣"必以山林独往物我兼忘。

混亲疏齐宠辱。

惠我不为是。

损己讵称非。

自当泯若无情。

湛然恒寂。

安假仰迦维而顿颡。

觌天尊而雅拜。

尘容不异俗。

致敬未乖真"弹曰。 沙门落釆披缁。 道俗悬隔拜违佛教。 具显经文。 而言敬未乖真容不异俗。 此乃指南为北。 反白成玄"且伯阳绪训于和光。

不轻演教于常礼。

妙□谦尊之德。

远符邻照之规"伯阳诞自姬周。 身充柱史。 为官则王朝之一职。 言道儒宗之一流拜伏君亲固其宜矣。 至若不轻之礼四众乃权道之一时。 其犹文命入裸俗而解裳。 不可例率土以为模楷"又三极之中师居其末。

末犹展敬。

本何疑哀"弹曰。 释众所以师资相敬。 正以教义不殊故耳。 非是约本末而言。 何孟浪之甚也"若以袈裟异乎龙黼。

縠巾殊于鷩弁。

服既戎矣。

拜何必华。

各循其本无爽彝式。

其有素履贞遁清规振俗神化盻响戒行精勤。

藻掞桐鸾梵清霄鹤。

锦旌征兽琼符御灵。

德秀年耆。

蠲其拜礼。

自余初学后进声尘寂寂寥。

并令尽敬君父。

请即编之恒宪"弹曰。 若以不拜非。 则德秀年耆讵宜蠲免。 若以不拜为是。 则后进初学无宜令拜进退矛盾去取自乖。 请即编之恒宪。 何所见之短乎"如此则进德修业。

出尘之轨弥隆。

苦节栖坛。

入道之心逾励。

玄风斯远国章惟缉。

庶可以详示景。

则静一讹弊"弹曰。 以乖宗为景。 则谓守法为讹弊。 约斯以验余何可观"自我作古奚旧之拘。

夫镜非常之理。

必藉非常之照。

天鉴玄览体睿甄微。

探象外之遗宗。

极环中之幽致。

虽则暂骇常听。

抑亦终窴大道。

谨议。

右清道卫长史李洽等议状一首窃以道教冲虚释门秘寂。

至于照仁济物崇义为心。

乃眷儒风理言不异"弹曰。 儒教所明不踰寰域。 释宗所辩高出见闻。 故魏东阳王丕曰。 佛法冲洽非儒墨者所知。 今言不异。 何多谬耶"至若宿德耄齿。

戒律无亏。

栖林遁谷。

高尚其事。

若斯俦辈可致尊崇。

其有弱□蒙求薰修靡誉。

背真混俗心行多违。

以此不拜义难通允"弹曰。 夫称沙门者何也。 谓绍法象贤。 发蒙启化。 仪乏搢绅之饰。 教殊廊庙之规求宗故所以直骸孰可分其德业。 矫俗故由兹抗礼。 宁容隔以尊卑"但在家在国事亲事君。

不拜之仪何可以训"弹曰。 诚哉奉君亲者无宜不拜。 沙门不事王侯。 背恩天属。 以拜为训。 似未之思"望请勒拜垂宪于后。

谨议。

长安县令张松寿议状一首窃惟。

佛道二门虚寂一致。

纵不能练心方外摈影人间。

犹须迹与俗分事与时隔。

然今出家之辈多杂尘伍。

外以不屈自高。

内以私谒为务。

徒有入道之名。

竟无离俗之实"弹曰。 不科简惩屈者奉法而然。 私谒者诚违教义。 只可峻其彼不逞之流。 宁容纵火昆岗而欲俱焚玉石耶"至若君亲之地礼兼臣子。

孝敬所宗义深家国。

不有制度何以经纶。

望请僧尼道士女冠等。

道为时须事因法会者。

虽在君后听依旧式。

舍此以往并令赞拜。

若归觐父母子道宜申。

如在观寺任遵释典"弹曰。 夫僧尼合拜则无宜不拜。 不合岂简时方何得剃发。 同是一人约处便开。 异礼法服始终无二。 据事遂制殊经此乃首鼠两端。 要时妄立"庶其以卑屈为耻。

稍屏浮竞。

以道德自尊。

渐弘教法。

辄进愚管。

伏增惭战。

谨议。

中台司礼太常伯陇西王博叉执议状奏一首司礼议僧尼道士女冠等拜君亲等事一五百三十九人议请不拜。

右大司成令狐德棻等议称。

窃以凡百在位咸隆奉上之道。

当其为师尚有不臣之义。

况佛之垂法事越常规剔发同于毁伤。

振锡异乎簪^3□。

出家非色养之境。

离尘岂策名之地。

功深济度道极崇高。

何必破彼玄门牵斯儒辙。

披法服而为俗拜。

践孔门而行释礼。

存其教而毁其道。

求其福而屈其身。

详稽理要恐有未惬。

又道之为范虽全发肤。

出家超俗其归一揆。

加以远标天构大启皇基。

义藉尊严式符高尚。

惟此二教相沿自久。

爰暨我唐徽风益扇。

虽王猷遐畅实赖天功。

而圣轮常转式资冥助。

今傥一朝改旧无益将来。

于恒沙之劫起毫尘之累。

则普天率土灰身粉骨。

何以塞有隐之责。

蠲不忠之罪。

与其失于改创。

不若谬于修文。

孔子曰。

因人所利而利之。

老子曰。

圣人无常心。

以百姓心为心。

二教所利弘益多矣。

百姓之心归信众矣。

革其所利非因利之道。

乖其本心非无心之谓。

请遵故实不拜为允。

伏惟陛下。

德掩上皇业光下问。

君亲崇敬虽启神衷。

道法难亏还留睿想。

既奉询刍之旨。

敢罄尘岳之诚。

惧不折衷。

追深战惕。

一三百五十四人议请拜。

右兼司平太常伯阎立本等议称。

臣闻刚折柔存。

扇玄风之妙旨。

答形甘辱腾释路之微言。

故能开善下之源。

弘不轻之义。

是以声闻降礼于居士。

柱史委质于周王。

此乃成缁服之表缀。

立黄冠之龟镜。

自兹已降丧其宗轨。

历代溺其真理。

习俗守其迷途。

一人有作。

万物斯睹。

纽维天地驱驾皇王。

转金轮于胜境。

构玉京于玄域。

遂使寻真道士追守藏之遐风。

落^2□沙门弘礼足之锦典。

况太阳垂曜在天。

标无二之明。

大帝称尊御宇。

极通三之贵。

且二教裁范虽绝尘容。

事止出家。

未能逃国。

同赋形于姒镜。

皆仰化于姚风。

岂有抗礼宸居独高真轨。

然轻尊傲长在人为悖。

臣君敬父于道无嫌。

考详其义跪拜为允。

前奉四月十六日敕旨欲令僧尼道士女冠于君亲致拜恐爽于恒。

宜付有司详议奏闻者件状如前伏听敕旨。

今上停沙门拜君诏一首。

东台若夫华裔列圣异轸而齐驱。

中外裁风百虑而同致。

自周霄陨照汉梦延辉。

妙化西移惠流东被。

至于玄牝邃旨碧落希声。

具开六顺之基。

偕□五常之本。

而于爱敬之地。

忘乎跪拜之像。

其来永久罔革兹弊。

朕席图登政崇真导俗。

凝襟解脱之津。

陶思常名之境。

正以尊亲之道礼经之格言。

孝友之义诗人之明准。

岂可以绝尘峻范而忘恃怙之敬。

拔累贞规乃遗温清之序。

前欲令道士女冠僧尼等致拜。

将恐振骇恒心。

爰俾详定。

有司咸引典据兼陈情理。

沿革二涂纷纶相半。

朕商搉群义沉研幽赜。

然箕颍之风。

高尚其事。

遐想前载。

故亦有之。

今于君处勿须致拜。

其父母所。

慈育弥深。

只伏斯旷更将安设。

自今已后即宜跪拜。

主者施行龙朔二年六月八日。

西台侍郎弘文馆学士轻车都尉臣上官仪宣。

京邑老人程士颗等上请表一首臣言。

臣闻佛化所资在物斯贵。

良由拔沉冥于六道。

济蒙识于三乘。

其德既弘其功亦大。

所以佛为法主。

幽显之所归依。

法为良药。

烦惑由之清荡。

僧为佛种。

弘演被于来际。

遂使历代英主重道德而护持。

清信贤明度子女而承继。

固得僧尼遍于区宇。

垂范导于无穷。

伏惟陛下。

慈济九有开畅一乘。

爱敬之道克隆。

成务之途逾远。

近奉明诏令僧跪拜父母。

斯则崇扬孝始布范敬源。

但佛有成教。

出家不拜其亲。

欲使道俗殊津归戒以之投附。

出处两异真俗由之致乖。

莫非心受佛戒形具佛仪。

法网悬殊敬相全别。

且自高尚之风。

人主犹存抗礼。

岂惟臣下返受跪拜之仪。

俯仰抚循无由启处意。

愿国无两敬。

大开方外之迹。

僧奉内教。

便得立身行道。

不任私怀之至。

谨奉表以闻。

尘黩威严。

伏增战越。

谨言直东台舍人冯神德上。

一道士增尼请依旧僧尼在前"此一条在贞观十一年因令合上"。

一僧尼请依旧不拜父母。

臣闻秘教东流。

因明后而阐化。

玄风西运。

凭至识以开宗。

故知弘济千门义宣于雅道。

提诱万品理塞于邪津。

只可随圣教以抑扬。

岂得逐人事而兴替。

沙门者求未来之胜果。

道士者信有生之自然。

自然者贵取性真。

绝其近伪之迹。

胜果者意存杜渐。

远开趋道之心。

诱济源虽不同。

从善终归一致。

伏惟皇帝陛下。

包元建极御一飞贞。

乘大道以流谦。

顺无为而下济。

因心会物教不肃成。

今乃定道佛之尊卑。

抑沙门之拜伏。

拜伏有同常礼未是出俗之因尊卑。

物我之情岂曰无为之妙。

陛下道风攸阐释教载陈。

每至斋忌皆令祈福。

祈福一依经教。

二者何独乖违。

陛下者造化之神宗。

父母者人子之慈称。

陛下以至极之重。

犹停拜敬之仪。

所生既曰人臣。

何得曲申情礼。

舍尊就爱弃重违经。

缘情犹尚不通。

据教若为行用。

陛下统天光道顺物流形。

形物尚不许违。

净教何宜改作。

愿陛下因天人之志。

顺万物之心。

停拜伏之新仪。

遵尊卑之旧贯。

庶望金光东曜。

不杂尘俗之悲。

紫气西晖。

无惊物我之贵。

即大道不昧而得盛于明时。

福业永贞庶重彰于圣日。

谨言。

西明寺僧道宣等上荣国夫人杨氏请论拜事启一首。

僧道宣等启。

窃闻绍隆法任必归明哲。

崇护真诠良资宠望。

伏惟夫人宿着熏修启无强之福。

早标信慧建不朽之因。

至于佛教威仪法门轨式。

实望特垂恩庇不使陵夷。

自敕被僧徒许隔朝拜。

诚当付嘱之意。

寔深荷戴之情。

然于父母犹令跪拜。

私怀徒惬佛教甚违。

若不早有申闻。

恐遂同于俗法。

僧等翘注莫敢披陈。

情用^3□惶辄此投诉。

伏乞慈覆特为上闻。

傥遂恩光弥深福庆。

不胜恳切之甚。

谨奉启以闻。

尘扰之深。

唯知悚息谨启。

大庄严寺僧威秀等上请表一首。

谨录。

佛经出家沙门不合跪拜父母。

有损无益文如左。

梵网经云。

出家人不向国王父母礼拜。

顺正理论云。

国君不求比丘礼拜。

玄教东渐六百余年。

上代皇王无不依经敬仰。

洎乎圣帝遵奉成教弥隆。

故得列刹相望精庐峙接。

人知慕善家哓思句愆。

僧等忝在生灵。

讵忘忠孝。

明诏颁下率土咸遵恐直笔史臣书乖佛教。

万代之后芜秽皇风。

僧威秀等言。

窃闻真俗异区。

桑门割有生之恋。

幽显殊服。

田衣无拜首之容。

理固越情道仍舛物。

况挺形戒律镕念津梁。

酬恩不以形骇。

致养期于福善。

而令仪不改释拜必同儒。

在僧有越戒之愆居亲有损福之累。

臣子之虑敢不尽言。

伏惟陛下。

匡振远猷提奖幽概。

既已崇之于国。

亦乞正之于家。

足使舍俗无习俗之仪。

出家绝家人之敬。

护法斯在提福莫先。

自然教有可甄。

人知自勉。

不膻诚恳之至。

谨奉表以闻。

尘黩扆旒伏增战越。

玉华宫寺译经沙门静迈等上拜父母有损表一首沙门静迈言。

窃闻策系告先。

尊父屈体于其子。

形章攸革。

介士不拜于君亲。

伏惟僧等扬言绍佛嗣尊之义是同。

故爱敬降高。

乃折节于其气。

容服异俗。

形章之革不殊。

致使沙门亦不支屈于君父。

穷兹内外。

虽复继形变。

则而心敬君亲敢有怠哉。

至如臣服薨君。

以日易月形虽从吉而心丧三年。

是知遏密八音期于三载修于心敬其来尚矣。

若令反拜父母。

则道俗俱违佛戒。

颠没枉沉沦回未已。

况动天地感鬼神者。

岂在于跪伏耶。

但公家之利知无不为。

恐因今创改万有一累。

则负圣上放习法之洪恩。

弥劫粉身奚以塞责。

伏惟陛下广开献书之路。

通纳刍言之辩。

轻尘听览。

伏增战汗谨言。

襄州禅居寺僧崇拔上请父母同君上不令出家人致拜表一首沙门崇拔言。

拔闻道俗宪章形心异革。

形则不拜君父。

用显出处之仪心。

则敬通三大。

以遵资养之重。

近奉恩敕令僧不拜君王。

而令拜其父母。

斯则隆于爱敬之礼。

阙于经典之教。

僧宝存而见轻。

归戒没而长隐。

岂有君开高尚之迹。

不悖佛言。

臣取下拜之仪。

面违圣旨。

可谓放子求其福。

受拜仍获其辜。

一化致疑二理矛盾。

伏愿请从君敬之礼。

以通臣下之仪。

轻黩扆旒弥增陨越。

谨言。

论曰。

威卫司列等状。

词则美矣。

其如理何。

咸不惟故实昧于大义。

茍以屈膝为敬。

不悟亡唇之祸。

内经称沙门。

拜俗损君父功德及以寿命。

而抑令俯伏者。

胡言之不讱轻发枢机哉。

虽复各言其志。

亦何伤之大甚。

而威卫等状通塞两兼。

司列等状一途冰执。

或访二议优劣。

余以为楚则失矣。

齐亦未为得也。

然两兼则肤腠。

冰执乃膏盲。

故升威卫于乙科。

退司列于景第。

至若范公质议则旨赡文华。

陇西执奏言约理举。

既而人庶斯穆龟筮□从。

故得天涣下覃。

载隆高尚之美慈育之地。

更弘拜伏之仁。

时法侣名僧都鄙耆耋佥曰。

叶私志矣。

违教如何。

于是具显经文广陈表启。

匪朝伊夕连诉庭阙。

但天门邃远。

申请靡由。

奉诏求宗。

难为去取。

易曰。

羝羊触蕃羸其角。

方之释侣。

岂不然欤。

赞曰。

威卫之流。

议虽通塞。

以人废道。

诚未为得。

司列等状。

抑释从儒。

拜伤君父。

讵曰忠谋。

质议遒华。

敷陈简要。

天人□允。

爰垂玺诰。

恭承明命。

式抃\且歌。

顾瞻玄籍。

有累如何。

法俗畴咨。

咸申启表。

披沥丹□。

未纡黄道。

进退惟谷。

投措靡由。

仰悕神禹。

疏兹法流。

沙门不应拜俗总论。

释彦琮曰。

夫沙门不拜俗者何。

盖出处异流内外殊分。

居宗体极息虑忘身。

不汲汲以求生。

不区区以顺化。

情超宇内迹寄寰中。

斯所以抗礼宸居背恩天属。

化物不能迁其化。

生生在以累其生。

长揖君亲斯其大旨也。

若推之人事稽诸训诂。

则所不应拜。

其例十焉。

至如望秩山川郊祀天地。

欲其利物君罄乃诚。

今三宝住持归戒弘益。

幽明翼化可略言焉。

斯神祇之流也。

为祭之尸必□昭穆。

割牲荐熟时为不臣。

今三宝一体敬僧如佛。

备乎内典无俟繁言。

斯祭主之流也。

杞宋之君二王之后。

王者所重敬为国宾。

今僧为法王之胤。

王者受佛付嘱。

劝励四部进修三行。

斯国宾之流也。

重道尊师则弗臣矣。

虽谒天子无北面焉。

今沙门传佛至教。

导凡诱物严师敬学。

其在兹乎。

斯儒行之流也礼云。

介者不拜。

为其失于容节。

故周亚夫长揖汉文也。

今沙门身被忍铠戡剪欲军掌握慧刀志摧心惑。

斯介胃之流也。

着代筮宾尊先冠阼。

母兄致拜以礼成人。

今沙门以大法为己任。

拯群生于涂炭。

敬遵遗躅祖承嫡胤。

斯传重之流也。

尧称则天。

不屈颖阳之高。

武尽美矣。

终全孤竹之洁。

今沙门高尚其事不事王侯。

蝉蜕嚣埃之中。

自致寰区之外。

斯逸人之流也。

犯五刑关三木被棰楚婴金铁者。

不责其具礼。

今沙门剔毛发绝胤嗣毁形体易衣服。

斯甚刑之流也。

又诏使虽微承天则贵。

沙门纵贱禀命宜尊。

况德动幽明化沾龙鬼。

静人天之苦浪。

清品庶之炎氛。

功既广焉。

泽亦弘矣。

岂使绝尘之伍拜累君亲。

闲放之流削同名教而已。

余幼耽斯务长颇搜寻。

采遗烈于青编。

纂前芳于汗简。

重以感沦晖于佛日。

罄爝火以兴词。

庶永将来传之好事。

又古今书论皆云不敬。

据斯一字愚窃惑焉。

何者。

敬乃通心。

曲礼称无不敬。

拜唯身屈。

周陈九拜之仪。

且君父尊严。

心敬无容不可。

法律崇重。

身拜有爽通经。

以拜代敬用将为允。

故其书曰。

不拜为文。

远公有言曰。

渊壑岂待晨露哉。

盖自申其罔极也。

此书之作。

亦犹是焉。

达鉴通贤傥无讥矣。

广弘明集卷第二十五隋炀帝大业三年新下律令格式令云诸僧道士等有所启请者并先须致敬然后陈理虽有此令僧竟不行时沙门释彦琮不忍其事乃着福田论以抗之意在讽刺言之者无罪闻之者以自诫也帝后朝见诸沙门并无致敬者大业五年至西京郊南大张文物两宗朝见僧等依旧不拜下敕曰条令久行僧等何为不致敬时明赡法师对曰陛下弘护三宝当顺佛言经中不令拜俗所以不敢违教又敕曰若不拜敬宋武时何以致敬对曰宋武虐君偏政不敬交有诛戮陛下异此无得下拜敕曰但拜僧等峙然如是数四令拜僧曰陛下必令僧拜当脱法服着俗衣此拜不晚帝夷然无何而止明日设大斋法祀都不述之后语群公曰朕谓僧中无人昨南郊对答亦有人矣尔后至终必无拜者其黄巾士女初闻令拜合一李众连拜不已帝亦不齿问之。

议拜者。

明沙门应致拜也。

昔皇觉御宇。

尚开信毁之源。

岂唯像末不流弘约之议。

顷以法海宏旷类聚难分有秽玄猷。

颇闻朝听致使拘文之士。

废道从人较而言之。

未曰通方之巨唱也。

余所以考诸。

故实随而弹焉。

庶崇佛君子或能详览。



友情链接: 九五查询  古籍史书  老黄历  
免责说明:本站内容全部由九五查询从互联网搜集编辑整理而成,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冒犯,请联系我们删除。
Copyright © 2024 95cx.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九五查询(95cx.com)鄂ICP备2022010353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