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祖通载 卷第十六

  1. 九五查询
  2. 古籍查询
  3. 佛祖通载
《佛祖通载》 卷第十六 释念常

唐"一乙巳"敬宗湛"穆宗长子。 母太后王氏。 游戏无度狎匿群小。 性復遍急。 为克明弑之。 年十八崩。 葬庄陵。 在位二年"改宝历"二"八月。

遣中使诣天台採求灵药詔道士刘从政。

入宫资质仙事。

署光禄卿。

別号升玄先生"丙午"三月。

命道士孙准制长生药。

署准为翰林待詔四月帝畋猎夜归。

与宦官酣饮击毬。

俄烛灭遇弑。

年十八。

大臣裴度等迎皇太弟江王立之。

是为文宗五月下詔。

革两朝淫侈不法之务。

捕道士孙准等二十八人及佞憎惟真。

民服流于岭表"三丁未"文宗昂"穆宗次子。 虚怀听纳而不能坚决。 用李训郑注欲尽诛仕宦。 仇士良等阴觉。 纵兵杀宰相王渥等二十余人。 帝三十二岁崩。 在位十四年"改太和"戊申"十月江西观察使沈傅师奏。

帝诞月请於洪州起方等戒坛度僧资福。

制曰。

不度僧尼累有敕命。

傅师忝为方面违禁申请。

宜罚俸料一月"四"澧州药山禪师惟儼卒。

大儒唐伸为之碑曰。

上嗣位明年。

澧阳郡药山释氏大师。

以十二月六日终于修心之所。

后八年门人状先师之行。

西来京师告于崇敬寺大德。

求所以发挥先师之耿光垂於不朽。

崇敬大德於余为从母兄也。

尝参径山得其心要。

自兴善宽敬示寂之后。

四方从道之人质疑传妙。

罔不诣崇敬者。

尝谓伸曰。

吾道之明於药山。

犹尔教之闻於洙泗。

智炬虽灭法雷犹响。

岂可使明德不照至行堙没哉。

惟大师生南康信丰。

自为童时未尝处群儿戏弄中。

往往独坐如念如思。

年十七即南度大庾抵潮之西山得惠照禪师。

乃落发服緇执礼以事。

大历中受具於衡岳希琛律师。

释礼矩仪动如夙习。

一朝乃言曰。

大丈夫当离法自静。

焉能屑屑事细行於衣巾耶。

是时南岳有迁。

江西有寂。

中岳有洪。

皆悟心契。

乃知大圭之质岂俟磨礱。

照乘之珍难晦符彩。

自是寂以大乘法闻四方。

学徒至於指心传要。

眾所不能达者。

师必默识悬解。

不违如愚。

居寂之室垂二十年。

寂曰。

汝之所得。

可谓浹於心术布於四体。

欲益而无所益。

欲知而无所知。

浑然天和合於本无。

吾无有以教矣。

佛以开示群盲为大功。

度灭眾恶为大德。

尔当以功德普济群迷。

宜作梯航无久滯此。

由是陟罗浮涉清凉。

歷三峡游九江。

贞元初因憩药山喟然嘆曰。

吾生寄世若萍蓬耳。

又何效其飘转耶。

既披蓁结菴才疪趺座。

乡人知者因齎携饮食奔走而往。

师曰。

吾无德於人。

何以劳人乎哉。

並谢而不受。

乡人跪曰。

愿闻日费之具。

曰米一升足矣。

自是尝以山蔬数本佐食。

一食讫就座转法华华严涅槃。

昼夜若一。

终始如是殆三十年矣。

游方求益之徒。

知教之在此。

后数岁而僧徒葺居禪室梁栋鳞差。

其眾不可胜数。

至於沃烦正覆道源成流。

有以见寂公先知之明矣。

忽一旦谓其徒曰。

乘邮而行。

及莫而息。

未有久行而不息者。

吾至所诣矣。

吾將有息矣。

灵源自清。

混之者相。

能灭诸相是无有色。

穷本绝外汝其悉之。

语毕隱几而化。

春秋八十四。

僧腊六十夏。

入室弟子冲虚等迁座。

建塔于禪居之东。

遵本教也。

始师尝以大綀布为衣。

以竹器为蹻。

自薙其发自具其食。

虽门人数百童侍甚广。

未尝易其力。

珍羞百品鲜果駢罗。

未尝易其食。

冬裘重燠夏服轻疏。

未尝易其衣。

华室靖深香榻严洁。

未尝易其处。

麋鹿环绕猛兽伏前。

未尝易其观。

贵贱迭来顶謁床下。

未尝易其礼。

非夫罄万有契真空离攀缘之病本性清净乎物表。

焉能遗形骸忘嗜欲久而如一者耶。

其他硕臣重官归依修礼於师之道。

未有及其门閫者。

故不列之於篇。

铭曰。

一物在中。

触境而摇。

我示其源。

不境不跳。

西方圣人。

实言其要。

其要既得。

可言其妙。

我源自济。

我真自灵。

大包万有。

细出无形。

曹溪所传。

徒藏于密。

身世俱空。

曾何有物。

自见曰明。

是为至精。

出没在我。

谁曰死生。

刻之琬琰。

立之岩岫。

作碑者伸。

期於不朽"五"李翱作復性书。

其一曰。

人之所以为圣人者性也。

人之所以惑其性者情也。

喜怒哀惧爱恶欲七者情之所为也。

情既昏性斯匿矣。

非性之过也。

七者。

循环而交来。

故性不能统也。

水之浑也其流不清。

火之烟也其光不明。

非水火清明之过。

沙不浑流斯清矣。

烟不郁光斯明矣。

情不作性斯统矣。

性者天之命也。

圣人得之不惑者也。

圣人者岂无情耶。

圣人者寂然不动。

不往而到。

不言而信。

不耀而光。

制作参乎天地。

变化合於阴阳。

虽有情也未尝有情也。

然则百姓者岂其无性耶。

百姓之性与圣人之性弗差也。

虽然情之所昏交相攻。

未始有穷。

故虽终身而不自睹其性焉。

火之潜於山石林木之中。

非不火也。

江河淮济之末流而泉于山。

非不水也。

石不敲木弗磨。

则不能烧其山林而燥万物。

泉之源弗疏。

则弗能为江为河为淮为济。

东匯大壑浩浩汤汤为弗测之深。

情之动弗息。

则弗能復其性而烛天地为不极之明。

是故诚\者圣人之性也。

寂然不动广大清明。

照乎天地。

感而遂通天下之故。

行止语默无不处极也。

復其性者。

贤人循之而不已者也。

不已则能归其源矣。

圣人知人之性皆可以循之其不息而至於圣也。

故制礼以节之。

作乐以和之。

安於仁乐之本也。

动而中礼之本也。

故在车则闻和鸞之声。

行步则闻佩玉之音。

无故不废琴瑟。

视言行循礼法而动。

所以教人忘嗜欲而归性命之道也。

道者至诚\而不息也。

至诚\而不息则虚。

虚而不息则明。

明而不息则照天地而无遗。

非他也。

此尽性命之道也。

哀哉。

人人可以及於此。

莫之止而不为也。

不亦惑耶。

昔者圣人以传於顏子。

顏子得之拳拳不失。

不远而復。

其心三月不违仁。

子曰。

回也其庶乎屡空。

其所以未到圣人者一息耳。

非力不能也。

短命而死故也。

其余升堂者。

盖皆传也。

一气之所春。

一雨之所膏。

而得之者各有浅\深。

不必均也。

曾子之死也。

曰吾何求焉。

吾得正而毙焉斯已矣。

斯正性命之言也。

子思仲尼之孙。

得祖之道。

述中庸四十九篇。

以传于孟軻。

孟軻曰。

我四十不动心。

軻之门人达者。

公孙丑万章之徒。

盖传之矣。

遭秦焚书。

中庸之弗焚者一篇有焉。

於是此道废闕。

其教授者唯节文章句。

威仪击剑之术相师焉。

性命之源则吾弗能传矣。

道之极於剥也必復。

吾自六岁读书。

但为辞句之学。

志于道者四年矣。

与人言之。

未尝有是我者也。

南观涛江入于越。

而吴兴陆参存焉。

与之言。

陆参曰。

子之言尼父之心也。

东方有圣人焉。

不出乎此也。

西方有圣人焉。

亦不出乎此也。

唯子行之不息而已矣。

呜呼性命之书虽存。

学者莫能明。

是故皆入於庄列老释。

不知者谓夫子之徒不足以穷性命之道。

信之者皆是也。

有问於我我以吾之所知传焉。

遂书于书。

以开诚\明之源。

而闕绝废弃不扬之道。

几可以传。

於是命曰復性书。

以治乎心以传乎人。

於戏夫子復生不废吾言矣。

其二曰。

或"问曰"人之昏也久矣。

將復其性者必有渐也。

敢问其方。

曰弗虑弗思。

情则不生。

情既不生乃为正思。

正思者无思无虑也。

易曰。

天下何思何虑。

又曰。

闲邪存其诚\。

诗曰。

思无邪。

曰已矣乎。

曰未也。

此斋戒其心者也。

犹未离於静焉。

有静必动。

有动必静。

动静不息。

是乃情也。

易曰。

吉凶悔吝生乎动者也。

焉能復其性耶。

曰如之何。

曰方静之时知心无思者。

是斋戒也。

知本无有思动静皆离寂然不动。

是至诚\也。

中庸曰。

诚\则明矣。

易曰。

天下之动贞夫一者也。

问曰。

不虑不思之时。

物格于外情应于內。

如之何而可止也。

以情止情其可乎。

曰情者性之邪也。

知其为邪本无其心寂然不已邪思自息。

惟性明照。

邪也何所生如以情止情。

是乃大情也。

情之相止。

其有已乎。

易曰。

顏氏之子其殆庶几乎。

其不善未尝不知。

知之未尝復行也。

易曰。

不远復无祇悔元吉。

问曰。

本无有思动静皆离。

然则静之来也其不闻乎。

物之形也其不见乎曰不睹不闻。

是非人也。

视听昭昭而不起闻见者斯可矣。

无不知也。

无不为也。

其心寂然光照天地。

是诚\之明也。

大学曰。

致知在格物。

易曰。

无思也无为。

也。

寂然不动。

感而遂通天下之故。

非天下之至神。

其孰能与於此。

曰敢问。

致知在格物何谓也。

曰物者万物也。

格者来至也。

物至之时其心昭昭然辨焉。

而不著於物者。

是致知也。

是知之至也。

知至故意诚\。

意诚\故心正。

心正故身修。

身修故家齐。

家齐而国理。

国理而天下平。

此所以能参天地者也。

易曰。

与天地相似。

故不违。

智周乎万物而道济天下。

故不过。

旁行而不流乐天之命。

故不忧。

安土敦乎仁。

故能爱范围天地之化而不过。

曲成万物而不遗。

通乎昼夜之道而知。

故神无方而易无体。

一阴一阳之谓道。

此之谓也。

曰生为我说中庸。

曰不出乎前矣。

曰我未明也。

敢问。

何谓天命之谓性。

曰人生而静天之性也。

性者天之命也。

率性之谓道。

曰何谓也。

曰率循也。

循其源而反其性者道也。

道也者至诚\也。

至诚\天之道也。

诚\者定也不动也。

修道之谓教。

何谓也。

曰教也者人之道也。

择善而固执之者也。

修是道而归其本者明也。

教也者则可以教天下矣。

顏子其人也。

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

可离非道也。

说者曰。

其心不可须臾动焉故也。

动则远矣。

非道矣。

变化无方未始离於不动故也。

是故君子戒谨乎其所不睹。

恐惧乎其所不闻。

莫见乎隱。

莫显乎微。

故君子谨其独也。

说者曰。

不睹之睹。

见莫大焉。

不闻之闻。

闻莫甚焉。

其心不动。

是弗睹之睹。

弗闻之闻也。

其復之不远矣。

故谨其独。

谨其独者守其中也。

问曰。

昔之解中庸者。

与生之言皆不同何也。

曰彼以事解。

我以心通者也。

曰彼亦通於心乎。

曰吾不知之。

问人之性犹圣人之性。

嗜欲爱恶之心何自而生耶。

曰情者妄也邪也。

曰邪与妄则无所因矣。

妄情灭息本性清明周流六虚。

所以谓之能復其性也。

易曰。

干道变化各正性命。

语曰。

朝闻道夕死可也。

能正性命故也。

曰情之所昏性即灭矣。

何以谓之。

犹圣人之性也。

曰水之清澈。

其浑之者沙泥也。

其浑也性情岂遂无有耶。

久而不动沙泥自沈。

清明之性鉴乎天地。

非自外来也。

故其浑也性本不失。

及其復也性亦不生。

人之性亦犹水也。

问曰。

人之性本皆善。

而邪情昏曰。

敢问圣人之性將復为嗜欲所浑乎。

曰不復浑矣。

情本邪也妄也。

邪妄所翳性不能復。

圣人既復其性矣。

知情之所为邪。

邪既为明所觉矣。

则无邪。

邪何由生乎。

曰敢问死何所之耶。

曰圣人之所不明书于策者也。

易曰。

原始要终。

故知死生之说。

精气为物游魂为变。

是故知鬼神之情状。

斯尽之矣。

子曰。

未知生焉知死。

则原其始反其终。

可以尽其生之道。

生之道既尽。

则死之说不学而通矣。

此非所急也。

子修之不息。

其自知之。

吾不可以章章然言非书矣。

其三曰。

昼而作夕而休者凡人也。

作乎非作者与物皆作。

休乎非休者与物皆休。

吾则不类於凡人。

昼无所作夕无所休。

作非吾作也。

作有物。

休非吾休也。

休有物。

休耶作耶。

二皆离而不存予之所存者。

终不亡且离矣。

人之不力於道者。

昏不思也。

天地之间万物生焉。

人之与万物一也。

其所以异於鸟兽虫鱼者。

岂非道德之性全乎哉。

受一气而成形。

一为物而一为人。

得之甚难也。

生乎世又非深长之年也。

以非深长之年。

行甚难得之身。

而不专专於大道。

肆其心之所为。

其所以异於鸟兽虫鱼者亡矣。

昏而不思。

其昏也终不明矣。

吾之年三十有九矣。

思十九年时如朝日也。

思九年时亦如朝日也。

人之受命。

其长者不过七十八十年。

九十百年者希矣。

当百年之时而视乎九十时也。

与吾此日之思於前也远近其能大相悬也。

其又能远於朝日之时耶。

然则人之生也。

虽享百年若雷电之惊相激也。

若风之飘而旋也可知矣。

况百千人无一及百年之年哉。

故吾之终日志於道。

犹惧未及也。

彼肆其心之所为者独何人耶"己酉"○"云代蔚三州山谷间石化为麫民取食之"

"六"苏州重玄寺。

刊石壁经成。

刺史白居易为之碑曰。

碑在石壁东次。

石壁在广德法华院西南隅。

院在重玄寺西若干步。

寺在苏州城北若干里。

以华言唐文刻释氏经典。

自经品眾佛号以降字加金焉。

夫开示悟入诸佛知见。

以义度无边。

以圆教垂无穷。

莫尊於妙法莲华经。

凡六万九千五百五言。

证无生忍造不二门。

住不可思解脱。

莫极我维摩詰经。

凡二万七千九十二言。

摄四生九类入无余涅槃实无得度者。

莫出於金刚般若波罗密经。

凡五千二百八十七言。

禳罪集福净一切恶道。

莫急於佛顶尊胜陀罗尼经。

凡三千一十言。

应念顺愿愿生极乐土。

莫急於阿弥陀经。

凡一千八百言。

用正见观真相。

莫出於观普贤菩萨行法经。

凡六千九百九十言。

詮自性认本觉。

莫过於实相法密经。

凡三千二百五言。

空法尘依佛智。

莫过於般若波罗密多心经。

凡二百五十八言。

是八种经具十二部。

合一十一万六千八百五十七言。

三乘之要旨。

万佛之祕藏尽矣。

是石壁积四重高三寻长十有五丈厚尺有咫。

有石莲敷覆其上下。

有石神固护其前后。

火水不能烧漂。

风日不能摇消。

所谓施无上法尽未来际者也。

唐长庆二年冬作。

太和三年春成。

律德沙门清晃矢厥谋\。

清海继厥志。

门弟子南容成之。

道则终之。

寺僧契元舍艺而书之。

郡守居易施辞而讚之。

讚曰。

佛灭度后。

世界空虚。

惟是经典。

与眾生俱。

设復有人。

书贝叶上。

藏檀龕中。

非坚非久。

如腊印空。

假使有人。

刺血为墨。

剥肤为纸。

即人知灭。

如笔画水。

噫画水不若文石。

印腊不若字金。

其功不朽。

其义甚深。

故吾谓石经功德。

契如来付嘱之心"七"是岁丹霞天然禪师將终。

命左右具浴。

浴毕乃顶笠策杖受履垂一足。

未及地而化。

春秋八十有六。

师本儒生。

行应举。

偶一禪者。

问仁今何往。

曰选官去。

禪者曰。

选官何如选佛。

曰选佛当何所诣。

禪者曰。

江西马祖出世。

即选佛之场也。

师遂见马祖。

以手[打-丁 毛]襆头额。

祖顾视良久曰。

南岳石头是汝之师。

师抵南岳。

亦以前意投之。

石头曰。

著槽厂去。

乃礼谢入行者堂执务。

后因普请铲草次。

师独沐头跪於石头之前。

石头欣然与之落发。

寻为说戒。

即掩耳而去。

便返江西再见马祖。

未参礼便入僧堂。

骑圣僧颈而坐。

眾惊异以白马祖。

祖入堂见之曰。

我子天然。

师即下地礼拜曰。

谢师赐与法名。

久之遍歷诸方。

后於天津桥横臥。

留守郑公出呵之不起。

吏问故。

曰无事僧。

郑奇之。

日给米麪。

洛下翕然敬向。

居邓州丹霞。

至数百眾。

尝示眾曰。

阿尔浑家切须保护一灵之物。

此不是尔造作名邈得。

更说什么荐不荐。

吾往日见石头和上。

亦只教保护此事。

不是尔谭话得。

阿尔浑家各有一坐具地。

更疑什么禪。

可是尔解得底物。

岂有佛可成。

佛之一字永不喜闻。

阿尔自看。

善巧方便慈悲喜舍。

不从外得。

不著方寸。

善巧是文殊。

方便是普贤。

尔更擬趁逐什么物。

不用经不落空去。

今时学者纷纷扰扰。

皆是参禪问道。

吾此间无道可修。

无法可证。

一饮一啄各自有分。

不用疑虑。

在在处处有恁么底。

若识得释迦即是凡夫。

阿尔须自看取。

一盲引眾盲。

相將入火坑。

夜暗裏双陆赛彩若为生。

无事珍重。

师尝著玩珠吟二篇。

其一曰。

识得衣中宝无明醉自醒。

百骸俱溃散。

一物镇长灵。

智境浑非体。

神珠不定形。

悟则三身佛。

迷疑万卷经。

在心心可测。

歷耳耳难听。

罔象先天地。

玄泉出杳冥。

本刚非锻链。

元净莫澄渟。

槃礡轮朝日。

玲瓏映晓星。

瑞光流不灭。

真气触还生。

鉴照崆峒寂。

罗笼\法界明。

剉凡功不减。

超圣果非盈。

龙女心亲献。

闍王口自呈。

护鹅人却活。

黄雀意犹轻。

解语非关舌。

能言不是声。

绝边弥汗漫。

无际等空平。

演教非为说。

闻名忽认名。

两边俱莫立。

中道不须行。

见月休观指。

还家罢问程。

识心心即佛。

何佛更堪成"八"时有凌行婆者。

尝謁浮杯和上。

与喫茶次。

婆问。

尽力道不得底句。

还分付阿谁。

曰浮杯无剩语。

婆云。

我不恁么道。

曰尔作么生道。

婆敛手哭曰。

苍天中更冤苦。

杯无语。

婆云。

语不知偏正为人即祸生。

后有僧举似南泉。

泉云。

苦哉浮杯。

却被老婆摧折。

婆闻南泉语乃笑曰。

王老师犹少机关在。

有澄一禪者。

见婆问。

怎生是南泉犹少机关在。

婆乃哭曰。

可悲可痛。

一罔措。

婆云。

会么。

一合掌而立。

婆云。

伎死禪和如麻似粟。

后澄一举似赵州。

州云。

我若见这臭老婆问教口哑在。

一云。

未审和上怎生问他。

州以棒打云。

似这伎死禪和。

不打更待何时。

连打数棒。

婆闻赵州恁么道乃曰。

赵州自合喫婆手裏棒在。

后有僧举似赵州。

州哭云。

可悲可痛。

婆闻赵州此语乃合掌曰。

赵州眼放光明照破四天下。

后赵州令僧去问。

怎生是赵州眼。

婆乃竖起拳头。

赵州闻之。

乃以一偈寄云。

当机直面提。

直面当机疾。

报尔凌行婆。

哭声何得失。

婆亦以一偈答曰。

哭声师已晓。

已晓復谁知。

当时摩竭国。

机丧目前机"九辛亥"文宗喜食蛤蜊。

一日御饌中有蛤蜊劈不张者。

忽变菩萨像。

帝惊异。

有旨送兴善寺令眾僧瞻礼。

因问侍臣。

此何祥也。

或对。

太一山有惟政禪师。

深明佛法。

詔问之。

帝召政而问焉。

对曰。

物无虚应。

此殆启陛下信心耳。

经云。

应以菩萨形得度者。

即现菩萨形而为说法。

帝曰。

菩萨形今见矣。

未闻其说法何也。

对曰。

陛下见此以为常耶。

非常耶。

信耶。

弗信耶。

帝曰。

非常之瑞。

朕焉不信。

政曰。

陛下闻其说法矣。

何谓未闻。

帝大悦。

詔天下寺並立观音像奉祀焉"癸丑"十月帝诞节召法师知玄与道士於麟德殿论道"十乙卯"四月丁巳。

宰相李训上疏。

请罢內道场沙汰僧尼滥偽者。

制可。

是日詔下。

方毁大內灵像。

俄暴风聿起。

含元殿鴟吻俱落。

发三金吾仗舍。

內外城门楼观俱坏。

光化门墙亦崩。

士民震恐。

帝以训所请忤天意。

亟詔停前沙汰。

詔復立大內圣像。

风遂顿息。

见旧史五行志。

是岁冬十一月。

宰相李训郑注谋\诛宦官。

不克事败。

训注皆死之"十一"是岁南泉普愿禪师"郑州新郑人也姓王氏"將示寂。

第一座问曰。

和尚百年后。

向什么处去。

师云。

山下作一头水牯牛去。

座云某甲隨和上去。

还得不。

师云。

汝若隨吾则须衔一茎草来。

乃集门人告之曰。

星翳灯幻其来久矣。

勿谓吾有去来也。

言讫而逝。

师得法於马祖。

后归池阳。

自架禪室以居。

凡三十年不下南泉。

会宣城观察使陆公亘请下山伸弟子之礼。

由是学徒云集。

陆尝问。

弟子从六合来。

彼中还更有身否。

泉云。

分明记取举似作家。

陆云。

和上大不思议。

到处世界现成。

泉云。

適来总是大夫分上事。

陆他日又云。

弟子薄会佛法。

泉云。

十二时中作么生。

陆云。

寸丝不挂。

泉云。

犹是阶下汉。

泉又云。

不见道。

有道君王不纳有智之臣。

一日见人双陆。

大夫拈起骰子云。

恁么不恁么。

只恁么信彩去时如何。

泉拈起骰子云。

臭骨头十八。

尝示眾曰。

道箇如如早是变了也。

今时师僧直须向异类中行。

又曰。

我於一切处而无所行。

他拘我不得。

唤作遍行三昧普现色身。

又曰。

如今不可不奉戒。

我不是渠。

渠不是我。

作得伊如狸奴白牯行履却快活。

尔若一念异即难为修行。

才一念异便有胜劣二根。

亦是情见。

隨他因果更有什么自由分。

又曰。

老僧十八上解作活计。

有人解作活计者么出来。

共尔商量。

须是住山人始得。

珍重无事各自修行。

大眾不去。

师復云。

如圣果也大可畏。

没量大人尚不柰何。

我且不是渠。

渠且不是我。

他经论家。

说法身为极则。

唤作理尽三昧。

似老僧向前被人教返本还源去。

几恁么会祸事。

兄弟近日禪师太多。

觅人痴钝人不可得。

不道全无。

於中还少。

若有出来共尔商量。

如空劫时还有修行人否。

有无作么不道。

阿尔寻常巧唇薄舌。

及乎问著总皆不道。

何不出来。

莫论佛出世事。

兄弟今时人担佛著肩头上行。

闻老僧言心不是佛智不是道。

便聚头擬推老僧。

无尔推处。

尔若束得虚空作棒。

打得老僧著。

一任汝推。

师与赵州门风。

天下惟仰以为绝唱大和九年九月十一日。

潭州道吾山圆智禪师告寂。

豫章海昏人也。

姓张氏。

幼依槃和尚受教登戒。

预药山法会密契心印。

一日药山问。

子去何处来。

曰游山来。

山曰。

不离此室速道將来。

曰山上鸟儿白似雪。

涧底游鱼忙不彻。

师与云岩侍立次。

药山曰。

智不到处切忌道著。

道著即头角生。

智头陀怎么生。

师便出去。

云岩问药山曰。

智师兄为什么不祗对和上。

山曰。

我今日背痛。

是他却会。

汝去问取。

云岩即来问师曰。

师兄適来为什么不祗对和上。

师曰。

汝却去问取和上"僧问云居。 切忌道者意怎么生。 云居云。 此语最毒。 僧云。 如何是最毒底语。 云居云。 一棒打杀龙蛇"云岩临迁化时。

遣人送辞。

书到。

师展书览之曰。

云岩不知有。

悔当时不向伊道。

然虽如是要且不违药山之子"玄觉云。 古人恁么道还有也未。 又云。 云岩当时不会。 且道什么处是伊不会处"。

溈山问。

师什么处去来。

师曰。

看病来。

曰有几人病。

师曰。

有病底有不病底。

曰不病底莫是智头陀否。

师曰。

病与不病总不干他事。

急道急道。

僧问。

万里无云未是本来天。

如何是本来天。

师曰。

今日好晒麦。

问无神通菩萨为什么足跡难寻。

师曰。

同道方知。

曰和上知否。

师曰。

不知。

曰为什么不知。

师曰。

汝不识我语。

石霜问师。

百年后有人问极则事。

作么生向他道。

师唤沙弥。

沙弥应诺。

师曰。

添却净瓶水著。

师良久却问石霜。

適来问什么。

石霜再举。

师便起去。

石霜异日又问。

和上一片骨。

敲著似铜鸣。

向什么处去也。

师唤侍者。

侍者应诺。

师曰。

驴年去。

师云疾有苦。

僧眾慰问法候。

师曰。

有受非偿。

子知之乎。

眾皆愀然。

將行谓眾曰。

吾当西迈理无东移。

言讫告寂。

寿六十有七。

闍维得灵骨数片。

建塔于石霜山之阳。

敕諡修一大师。

塔曰实相"十二丙辰"改开成○元年。

左街僧录內供奉三教谈论引驾大德安国寺上座赐紫大达法师端甫卒。

史馆修撰裴休制碑曰。

玄祕塔者。

大法师端甫灵骨之所归也。

於戏为丈夫者。

在家则张仁义礼乐。

辅天子以扶世导俗。

出家则运\慈悲定慧。

佐如来以阐教利生。

舍此无以为丈夫也。

背此无以为达道也。

和上其出家之雄乎。

天水赵氏世为秦人。

初母张夫人梦梵僧谓曰。

当生贵子。

即出囊中舍利使吞之。

及诞所梦僧白昼入其室。

摩其顶曰。

必当大弘教法。

言讫而灭。

既成人高顙广目大颐方口。

长六尺五寸其音如钟。

夫將欲荷如来之菩提。

凿生灵之耳目。

固必有殊相奇表与。

殆十岁依崇福寺道悟禪师为沙弥。

十七正度为比丘。

隶安国寺。

具威仪於西明照律师。

稟持犯於崇福寺昇律师。

传涅槃唯识大义於安国寺素法师。

復梦梵僧告曰。

三藏大教尽贮汝腹矣。

自是经律论无敌於天下。

囊括川注逢原委会。

滔滔然莫能知其畔岸矣。

夫將欲伐株杌於情田。

雨甘露於法种者。

固必有勇智宏辨与。

无何謁文殊於清凉。

眾圣皆现。

演大经於太原。

倾都毕会。

德宗皇帝闻其名征之。

一见大悦。

常出入禁中与儒道论议。

赐紫方袍。

岁时锡施异於他等。

復詔侍皇太子於东朝。

顺宗皇帝深仰其风。

亲之若昆弟。

相与臥起。

恩礼特隆。

宪宗皇帝数幸其寺。

待之若宾友。

常承顾问。

注纳偏厚。

而和上符彩超迈词理响捷。

迎合上旨皆契真乘。

虽造次应对。

未尝不以阐扬为务。

由是天子益知佛为大圣人。

其教有大不可思议事。

当是时朝廷方削平区夏。

缚吴干蜀瀦蔡荡鄆。

而天子端拱无事。

詔和上率緇属迎真骨於灵山。

开法场於祕殿。

为人请福亲奉香火。

既而刑不残兵不黷。

赤子无愁声。

江海无惊浪。

盖参用真乘以毘大政之明效也。

夫將欲显大不思议之道。

辅大有为之君。

固必有冥符玄契与掌內殿法仪。

录左街僧事。

以標表清眾者十一年。

讲涅槃唯议经论。

位处当仁传授宗乘以开诱道俗。

凡一百六十座。

运\三密於瑜伽。

契无生於悉地。

日持诸部十余万遍。

指净土为息肩之地。

严金经为报法之恩。

前后供施数十百万悉以崇饰殿宇穷极雕绘。

而方丈匡床静虑自得。

贵臣盛族皆所依慕。

豪侠工贾莫不瞻向。

荐金玉以致诚\。

仰端严而礼足。

日有千数。

不可殫书。

而和上即眾生以观佛。

离四相以修善。

心下如地坦无丘陵。

王公舆台皆以诚\接。

议者以谓成就常不轻行者。

唯和上而已。

夫將欲驾横海之大航拯群迷於彼岸者。

固必有奇功妙道与。

以开成元年六月一日。

向西右胁而灭。

当暑而尊容若生。

竟夕而异香弥郁。

其年七月六日迁於长乐之南原。

遗命荼毘。

得舍利三百余粒。

方炽而神光月皎。

既烬而灵骨珠圆。

赐諡大达。

塔曰玄祕。

俗寿六十七。

僧腊四十八。

弟子比丘比丘尼约千余辈。

或讲论玄言。

或纪纲大寺。

修禪秉律分作人师五十。

其徒皆为达者。

於戏和上果出家之雄乎。

不然何至德殊祥如此其盛也。

承袭弟子自约义正正言等。

克荷先业虔守遗风。

大惧徽猷有时堙没。

而閤门刘公法缘最深。

道契弥固。

亦以为请。

愿播清尘。

休尝游其藩备其事。

隨喜讚叹盖无愧辞。

铭曰。

贤劫千佛。

第四能仁。

哀我生灵。

出经破尘。

教网高张。

孰分。

有大法师。

如从亲闻。

经律论藏。

戒定慧学。

深浅\同源。

先后相觉。

异宗偏义。

孰正孰驳。

有大法师。

为作霜雹。

趣真则滯。

涉偽则流。

象狂猿轻。

鉤槛莫收。

柅制刀断。

尚生疮疣。

有大法师。

绝念而游。

巨唐启运\。

大雄垂教。

千载冥符。

三乘迭耀。

宠重恩顾。

显阐讚导。

有大法师。

逢时感召。

空门正辟。

法宇方开。

崢嶸栋宇。

一旦而摧。

水月镜像。

无心去来。

徒令后学。

瞻仰徘徊"十三丁巳"○"慧星现长八丈"

"戊午"开成三年三月六日。

僧统清凉国师澄观將示寂。

谓其徒海岸等曰。

吾闻偶运\无功先圣悼叹。

復质无行古人耻之。

无昭穆动静。

无论绪往復。

勿穿凿异端。

勿顺非辨偽。

勿迷陷邪心。

勿固牢斗諍。

大明不能破长夜之昏。

慈母不能保身后之子。

当取信於佛。

无取信於人。

真离玄微。

非言说所显。

要以深心体解朗然现前。

对境无心逢缘不动。

则不孤我矣。

言讫而逝。

师生歷九朝为七帝门师。

春秋一百有二。

僧腊八十有三。

身长九尺四寸。

垂手过膝。

目夜发光昼视不瞬。

才供二笔声韵如钟。

文宗以祖圣崇仰。

特輟朝三日。

重民縞素奉全身塔于终南山。

未几有梵僧到闕。

表称於葱岭见二使者凌空而过。

以咒止而问之。

答曰。

此印度文殊堂神也。

东取华严菩萨大牙归国供养。

有旨启塔。

果失一牙唯三十九存焉遂闍维。

舍利光明莹润。

舌如红莲色。

赐諡仍号清凉国师妙觉之塔。

相国裴休奉敕撰碑。

其铭曰。

宝月清凉。

寂照法界。

以沙门相。

藏世间解。

澄湛含虚。

气清钟鼎。

雪沃剡溪。

霞横维岭。

真室寥敻。

灵岳崔嵬。

虚融天地。

峻拔风雷。

离微休命。

实际厖鸿。

奉若时政。

革彼幽蒙。

烱乎禹质。

元圣孕灵。

德云冉冉。

凝眸幻形。

谷响入耳。

性不可为。

青莲出水。

深不可闚。

才受尸罗。

奉持止作。

原始要终。

克谐適莫。

凤藻瑰奇。

遗演祕密。

染翰风生。

供盈二笔。

欲造玄关。

咽金一像。

逮竟將流。

龙飞迁颺。

疏新五顶。

光衔二京。

跃出法界。

功齐百城。

万行分披。

华开古锦\。

启廸群甿。

与甘露饮。

燮赞金偈。

怀生保乂。

圣主师资。

聿兴遐裔。

贝叶飜宣。

译场独步。

谭柄一挥。

几回天顾。

王庭阐法。

倾河涌泉。

属辞纵辨。

玄玄玄玄。

紫衲命衣。

清凉国号。

不有我师。

孰知吾道。

九州传命。

然无尽灯。

一人拜锡。

统天下僧。

帝网冲融。

潜通万户。

歷天不周。

同时显唔。

卷舒自在。

来往无踪。

大士知见。

允执厥中。

西域供牙。

梵伦遽至。

奏启石验。

嘉风益炽。

敕俾图真。

相即无相。

海印大龙。

蟠居方丈。

哲人去矣。

资何所参。

即事之理。

塔锁终南敕写国师真。

奉安大兴唐寺。

文宗皇帝御制赞曰。

朕观法界。

旷閴无垠。

应缘成事。

允用虚根。

清凉国师。

体象启门。

奄有法界。

我祖聿尊。

教融海岳。

恩廓干坤。

首相二疏。

拔擢幽昏。

间气斯来。

拱承佛日。

四海光凝。

九州庆溢。

敞金仙门。

夺古贤席。

大手名曹。

横经请益。

仍师臣休。

保余遐历。

爰抒顓毫。

式扬茂实。

真空罔尽。

机就而驾。

白月虚秋。

清风適夏。

妙有不迁。

缘息而化。

邈尔禹仪。

焕乎精舍"十四己未"制象碁"昔神农以日月星辰为象。 唐相国牛僧孺用车马將士卒加砲代之为机矣"是年正月六日。

圭峰宗密禪师示寂。

相国裴休撰传法碑。

师姓何氏。

果州西兗人。

释迦如来三十九代法孙也。

释迦住世八十年。

为无量天人声闻菩萨说种种法。

最后以法眼付大迦叶。

令祖祖相传別行于世。

顾此法眾生之本源。

诸佛之所证。

超一切理离一切相。

不可以言语智识有无隱显推求而得。

但心心相印。

印印相契。

使自证知光明受用而已。

自迦叶至达磨。

达磨东来至曹溪。

凡三十三世。

曹溪传荷泽。

荷泽传磁州如。

如传荆南张。

张传遂州圆。

圆传禪师。

师於荷泽为五世。

於迦叶为三十八世。

其宗系如此。

师豪家。

少通儒学。

一日偈遂州。

未及与语。

退游途中。

见其儼然在定。

忻跃慕之。

遂剃染受道。

尝赴斋次。

受经得圆觉十二章。

诵未终忽然大悟。

归以告其师。

师印可。

乃謁东京照。

照曰。

菩萨人也。

谁其识之。

次謁清凉观。

观曰。

毘卢华藏。

能从我游者其汝乎。

及因汉上僧授华严新疏。

遂讲华严。

久之著圆觉华严涅槃金刚唯识起信法界观等经疏钞。

及礼懺修证图传纂略文集诸宗禪语为禪藏。

并书偈论议凡九十余卷。

或以师不守禪行而广讲经论游名邑大都以兴建为务。

乃为多闻之所役。

岂声利之所未忘乎。

曰嘻夫一心者万法之总也。

分而为戒定慧。

开而为六度。

散而为万行。

万行未尝非一心。

一心未尝违万行。

禪者六度之一耳。

何能总诸法哉。

且如来以法眼付迦叶。

不以法行故自心而证者为法。

隨行而起者为役。

得未必尝同也。

然则一心者万法之所生而不属於万法。

得之者则於法自在矣。

见之者则於教无碍矣。

本非法。

不可以法说。

本非教。

不可以教传。

岂可以轨跡而寻哉。

自迦叶至富那夜奢。

凡十祖皆罗汉。

所度亦罗汉。

至马鸣龙树提婆天亲。

始开摩訶行著论释经。

摧灭外道为菩萨唱首。

而尊者闍夜独以戒力为威神。

尊者摩罗独以苦行为道跡。

其他诸祖或广行法教。

或专心禪定。

或蝉蜕而去。

或化火而灭。

或攀树以示终。

或受害而偿债。

是乃法必同而行不必同也。

且循辙跡者非善行。

守规墨者非善巧。

不迅疾无以为大牛。

不超过无以为大士。

故禪师之为道也。

以知见为妙门。

以寂静为正味。

慈忍为甲冑。

慧断为剑矛。

破內魔之高垒。

陷外贼\之坚阵。

镇抚邪杂解释縲笼\。

遇穷子则叱而使归其家。

见贫女则呵而使照其室。

穷子不归。

贫女不富。

吾师耻之。

三乘不兴。

四分不振。

吾师耻之。

忠孝不並化。

荷担不胜任。

吾师耻之。

故皇皇於济拔。

汲汲於开诱。

不以一行自高。

不以一德自耸。

人有归依者。

不俟请而往也。

有求益者。

不俟愤则启矣。

虽童幼不简於应接。

虽傲很不怠於扣励。

其以阐教度生。

助国家之化也如此。

故亲师之法者。

贪则施暴则敛。

刚则隨戾则顺。

昏则开惰则奋。

自荣者谦自坚者化。

循私者公溺情者义。

故士俗有变活业绝血食。

持或法而为近住者。

有出而修政理以救疾苦为道者。

有退而奉父母以丰供养为行者。

其余憧憧而来。

欣欣而去。

扬袂而至。

实腹而归。

所在不可胜纪。

真如来付嘱之菩萨。

眾生不请之良友。

其四依之一乎。

其十地之人乎。

吾不识其境界庭宇之广狭。

议者又焉知大道之所趣哉。

阅世六十二。

僧腊三十四。

宣宗追諡定慧禪师。

门弟子僧尼四眾凡数千人"十五庚申"○"正月上疾。 命太子监国。 上崩。 仇士良立颖王为太弟即位。 李德裕相"

"辛酉"武帝炎改会昌"穆宗第五子。 母韦太后。 仇士良临死谓同类曰。 天子奢泆不道。 勿令读书亲儒者。 后服丹药。 其性躁急喜怒不常。 年三十四而崩。 在位六年"帝自幼稚不喜释氏。

是年正月即位。

七月桂州马生三足驹。

至秋九月召道士赵归真等八十一人入禁中。

於三殿修金籙道场。

冬十月帝幸三殿。

升九仙玄坛亲受法籙。

左拾遗王哲諫云。

王业之初。

不宜崇信太过。

帝不纳"十六"是年十月潭州云巖晟禪师卒钟陵建昌人。

姓王氏。

少出家於石门。

初参百丈未悟玄旨。

侍左右二十年。

丈化。

乃謁药山。

服勤已久。

山问。

师作什么。

曰担屎。

山曰那箇["口*斩"/耳]。

曰在。

山曰。

汝来去为谁。

曰替他东西。

山曰。

何不教並行。

曰和上莫谤他。

山曰。

不合与么道。

曰如何道。

山曰。

还曾担么。

师於言下契会。

一日药山问。

闻汝解弄师子是否。

曰是。

山曰。

弄得几出。

曰弄得六出。

山曰。

我亦弄得。

曰和上弄得几出。

山曰。

我弄得一出。

师曰。

一即六。

六即一。

后到溈山。

溈问曰。

承长老在药山弄师子是否。

曰是。

溈曰。

长弄耶。

还有置时。

曰要弄即弄。

要置即置。

溈曰。

置时师子在什么处。

师曰。

置也置也。

道吾问。

大悲千手眼如何。

曰如无灯时把得枕子。

怎么生道。

吾曰。

我会也我会也。

师曰。

怎么生会。

吾曰。

通身是手眼。

洞山问。

就师乞眼睛。

师曰。

汝底与阿谁去也。

曰良价无师。

曰有汝向什么处著。

洞山无语。

曰乞眼睛底是眼否。

价曰。

非眼。

师咄之。

师於是月二十六日沐身竟。

唤主事僧令备斋。

来日有上座发去。

至二十七日。

並无人去。

及夜师归寂。

寿六十。

荼毘得舍利千余粒。

塔曰净胜。

敕諡无住大师夏六月。

以衡山道士刘玄静为光禄大夫。

充崇玄馆学士。

令与赵归真居禁中修法籙。

左辅闕刘玄謨上疏切諫。

贬玄謨为河南户曹"十七"三年正月。

制曰。

斋月断屠出於释典。

国家刱业犹近梁隋。

卿相大臣或缘兹弊。

自今惟正月万物生植之初。

宜断屠三日。

列圣忌各断一日。

余不须禁。

三月以道士赵归真为左右街道门教授先生。

时帝锐意求仙。

师事归真。

归真乘宠。

每对必排毁释氏。

非中国之教。

蠹害生灵。

宜尽除去。

帝深然之。

归真復请与释氏辨论。

有旨追僧道於麟德殿谈论。

法师知玄登论座。

辨捷精壮。

道流不能屈。

玄因奏。

王者本礼乐一宪度则天下治。

吐纳服食盖山林匹夫独擅之事。

愿陛下不足留神。

帝色不平。

侍臣讽玄赋诗以自释。

玄立进五篇。

有鹤背倾危龙背滑君王且住一千年之句。

帝知其刺。

特放还桑梓论曰。

昔周武废教。

沙门犯顏抗爭。

殆数十人。

虽不能格武之惑。

然足见吾法中之有人也。

及唐高祖议沙汰。

而惠乘玄琬智实法林等皇皇论爭。

引义慷慨。

亦不失法王真子之识。

凡自大历而后。

祖道既兴。

吾门雄杰多趍禪林。

至是武宗议废教。

而主法者才知玄一人而已。

虽武宗盛意不可解。

佛运\数否莫可逃。

凡释子者处变故之际。

无一辞可纪。

佛法尊博如天。

亦吾徒失学之罪也"十八甲子"正月作望仙楼於禁中。

时集道士於其上。

諮质仙事。

时赵归真特被殊宠。

諫官数上疏论之。

帝谓宰相曰。

諫官论赵归真。

此意要卿等知。

朕宫中无事。

屏去声色要此人道话耳。

李德裕对曰。

臣不敢言前代得失。

第归真曾在敬宗朝出入掖庭。

以此群情不愿陛下復亲近之。

帝曰。

朕於彼时已识此人。

但不知其名。

呼为赵练师。

在敬宗时亦无甚恶。

朕与之言涤烦耳。

至於军国政事。

唯与卿等论之。

岂问道士。

繇是宰相不復諫。

而归真遂以涉物论。

遂举罗浮山道士邓元超有长生术。

帝遣中使迎之及。

元超至与刘玄靖及归真等。

胶固排毁释氏。

於是拆寺之请行焉四月敕祠部。

检括天下僧尼寺。

凡四万四千六百所。

僧尼凡二十六万五千余人"十九"五月庚子。

敕併省天下佛寺。

中书门下关奏。

据令式诸上州国忌官吏行香於寺。

其上州各留一寺。

凡有列圣尊容。

並令移於寺內。

其下州寺並废。

两京左右街请留十寺。

寺僧十人。

敕曰。

上州合留寺工作精巧者各一所。

如破落悉宜除毁。

其行香日。

官吏宜赴道观。

上都东都各留四寺。

寺僧三十人。

中书门下又奏曰。

天下废寺钟磬铜像委盐铁使铸钱。

其铁像委本州。

铸为农具。

金银鋀石等像销付度支。

衣冠士庶之家所有金银等像。

敕出后限一月纳官八月制曰。

朕闻三代以前未有言佛。

汉魏之后像教寖兴。

由是季时传此异俗。

因缘染习蔓衍滋多。

以至於蠹耗国家而渐不觉。

以至於诱惑人情而眾益迷。

泊於九有山原两京城闕。

僧徒日广佛寺日崇。

劳人力於土木之功。

夺人利於金宝之饰。

移君亲於师资之际。

违配偶於戒律之间。

坏法害人无逾此道。

且一夫不田有受其飢者。

今天下僧尼不可胜数。

皆待农而食待蚕而衣。

寺宇招提莫知纪极。

皆云架藻饰僭擬宫居。

晋宋齐梁物力凋弊风俗浇诈。

莫不由是而致也。

况我高祖太宗以武定祸乱以文理天下。

执此两端而以经邦。

岂以西方区区之教与我抗衡哉。

贞观开元亦尝釐革剗除未尽。

流衍转滋。

朕博览前言旁求心舆议。

弊之可革断在不疑。

而中外诚\臣协予正意。

条流至当宜在必行。

惩千古之蠹源。

成百王之典法。

即人利眾予何让焉。

其天下所拆寺还俗僧尼收充税户。

於戏前古未行似將有待。

及今尽去岂谓无时。

驱游惰不业之徒几五十万。

废丹雘无用之室凡六万区。

自此清净训人。

慕无为之理。

简易齐政。

成一俗之功。

將使六合黔黎同归皇化。

尚以革弊之始日用不知。

下制明廷宜体予意"二十乙丑"三月帝不豫。

自征方士服金丹受法籙。

至是发背躁闷失常。

遂至大渐。

旬日不能言而崩。

年三十三。

旧史赞曰。

昭肃削浮图之法。

惩游惰之民。

志欲矫步丹梯求珠赤水。

徒见萧衍姚兴之曲学。

不悟始皇汉武之妄求。

盖受惑左道之言。

故偏斥异方之教。

况身毒西来之法向欲千年。

蚩蚩之民习以成俗。

畏其教甚於国法。

乐其徒不异登仙。

如文身断发之乡。

似吐火吞舟之戏。

詎可正以咸韶而律以章甫。

加以笮融何充之佞。

代不乏人。

虽荀卿孟子之贤。

未容抗论。

一朝墮残金像燔弃胡书。

结怨於膜拜之流。

犯怒於匹夫之口。

哲王之举不骇物情。

前代存而勿论。

实为中道。

欲革斯弊將俟河清。

昭肃颇称明断。

然听斯蔽矣"已上並见旧史"论曰。

旧史武宗纪。

著除罢释氏始末甚详。

当时黄冠乘宠倾害吾教。

然亦大臣李德裕辅成其事也。

新史曰。

武宗毅然除去浮屠之法甚锐。

而躬受道家法籙。

服药以求长年。

以此知其非明智之不惑者。

特好恶不同耳。

噫嘻。

武宗非明智不惑。

岂特於释老好恶不同哉。

其偏信李德裕专权用事。

朋党相倾。

虽仅有伐叛之劳。

未见成功而朝野积怨已甚。

使更久权。

则与李林甫又何异乎○"古曰。 上流之罪天执其罚。 下民之罪天似其罚。 异矣哉。 报应传曰。 正月十五日有人夜行至穆宗陵下。 忽闻人语。 谓是盗焉。 遂泊衰丛之內。 俄而空有朱衣。 执版宣曰。 [塚-豖 (一/豖"]尉何在。

有二吏出应曰。

在矣。

朱衣曰。

录海西居使者至也未。

吏曰。

计程十八日方至。

朱衣曰。

何稽。

吏曰。

李炎坐毁圣教减算一纪。

当与海西君同录其魂而至矣。

时有贾客自东来。

俱寻不见。

是年武宗果卒。

併录之)

"廿一丙寅"○"三月上崩。 子幼。 皇太叔即位。 四月出李德裕荆南节度使"

"丁卯"宣宗忱"宪宗第十三子。 始封光王。 让位与姪文宗武宗后武宗不道捶亡沈於宫厕。 宦者仇公武潜收救之。 俾髡发为僧。 后復受江陵少尹。 武宗疾大渐。 立光王为皇太叔即位于柩前。 帝以流落民间。 备知稼穡勤于庶政。 视前昏暴。 广兴佛寺。 后年五十崩咸寧殿。 葬贞陵。 在位十三年"改元大中"廿二"三月詔曰。

会昌季年併省寺宇。

虽云异方之教。

有资为理之源。

中国之人久行其道。

釐革过当事体乖谬。

其灵山圣境应会昌五年所废寺宇诸宿旧僧。

可仍旧修葺住持"廿三"是年尚书白居易卒。

年七十有五。

赠尚书左仆射。

上以诗弔之。

居易被遇宪宗。

时事无不言。

湔剔抉摩多见听可。

然为当路所忌。

遂摈斥所蕴不得施。

乃放意文酒。

能顺適所遇。

託释氏死生之说。

若忘形骸者。

后復进用。

又皆幼君偃蹇益不合。

居官輒病去。

遂无立功名意。

与弟行简及从祖弟敏中友爱。

东都所居履道里疏沼种树架石楼。

香山凿八节滩。

号醉吟先生。

自为之传。

晚节好佛尤甚。

至经月不食荤。

称香山居士。

与胡杲等九人宴集。

皆高年不仕者。

人慕之绘为九老图。

居易於文章精切。

然最工於诗。

当时士人爭传诵之。

其始生方七月能展书。

姆指之无两字虽式之百数不差。

九岁暗识音律。

其篤於才章盖天稟然。

既卒以其所居第施为佛寺。

宣宗思其贤不已。

因擢其弟敏中为相。

居易尝"足疾"。

肖弥陀佛像而祷\之。

自为之记曰。

我本师释迦如来说言。

从是西方过十万亿佛土有世界号极乐。

以无八苦四恶道故也。

其国号净土。

以无三毒五浊业故也。

其佛号阿弥陀。

以寿无量愿无量功德相好光明无量故也。

諦观此娑婆世界眾生。

无贤愚无贵贱无幼艾。

有起心归佛者。

举手合掌必向西方。

有怖厄苦恼。

开口发声。

必先念阿弥陀。

又范金合土刻石绣纹。

乃至印水聚沙童子戏者。

莫不率以阿弥陀佛为上首。

不知其然而然。

由是而观。

是彼如来有大誓愿於此眾生。

眾生有大因缘於彼国土明矣。

不然南北东西过去现在未来佛多矣。

何独如是哉。

何独如是哉。

唐中大夫太子少傅白居易。

当衰莫之岁。

中风痺之疾。

乃舍俸钱三十万。

命工人杜敬宗按阿弥陀无量寿二经。

画西方世界一部。

高九尺广丈有三尺。

阿弥陀尊佛坐中央。

观音势至二大士侍左右。

人天瞻仰眷属围绕。

楼台伎乐水树花鸟。

七宝严饰五綵张施。

烂烂煌煌功德成就。

弟子居易焚香稽首跪於佛前。

起慈悲心发弘誓愿。

愿此功德回施一切眾生。

一切眾生。

有如我老者。

如我病者。

愿离苦得乐断恶修善。

不越南部便睹西方。

白毫大光应念来感。

青莲上品隨愿往生。

从现在身尽未来际。

常得亲近而供养也。

欲重宣此义。

而说讚曰。

极乐世界清净土。

无诸恶道及眾苦。

愿如我身老病者。

同生无量寿佛所"廿四戊辰"九月詔曰。

潮州司马李德[示*谷]。

早籍门第幼践清华。

累居將相之荣。

唯以奸倾为业。

当会昌之际极公台之崇。

骋諛佞以得君。

遂恣横而持政。

专权生事妒贤害忠。

动多诡异之谋\。

潜怀僭越之志。

秉直者必弃。

向善者尽排。

诬忠良造朋党之名。

肆奸偽生加诸之衅。

计有逾於指鹿。

罪实见於欺天。

属者方处钧衡曾无嫌避。

委国史於爱婿之手。

宠祕文於弱子之身。

洎参信书亦见亲昵。

恭推元和实录。

乃不刊之书。

擅敢改张罔有畏忌。

夺他人之懿绩。

为私门之令猷。

附李荣之曲情。

成吴緗之怨狱。

擢尔之发数罪未穷。

载窥罔上之由。

益见无君之意。

朕务全本体久为含容。

虽黜降其官荣。

尚盖藏其丑状。

而睥睨未已。

兢惕无闻。

积恶既张公议难抑。

可崖州司户。

未几德裕惭忿而卒。

乃见梦哀诉於宰相令狐綯。

乞归葬其尸。

识者谓之强魂虽死亦不哀云论曰。

唐李习之曰。

史官纪事不得实。

乃取行状諡牒。

凡为状者。

皆门生故吏。

苟言虚美。

尤不足信。

予观李德[示*谷]故吏郑亚所为会昌一品制集序。

铺张德[示*谷]勋业。

与新史本传无异。

而旧史武宗纪。

则著德[示*谷]之恶。

与詔词皆合。

然则新史取信故吏之说。

寧不误后来者乎"廿五"湖南观察使裴休。

躬謁华林善觉禪师。

休问。

师还有侍者否。

觉云。

有一两箇。

休云。

在什么处。

觉乃唤大空小空。

时二虎自庵后而出。

休睹之大惊。

觉语虎曰。

且去有客在。

二虎哮吼而去。

休问。

师作何行业感得如斯。

觉良久云。

会么。

休云。

不会。

觉云。

山僧常念观音。

休叹异而去。

觉隱居常持锡夜出林麓间。

七步一振锡一称观音名号。

尝有僧来参。

方展坐具。

觉曰。

且缓缓。

僧曰。

和尚见箇什么。

觉云。

可惜许磕破钟楼。

其僧有省"己巳"○"正月五色云中现佛真身○復河湟瓜沙伊肃等十一州之地於是开元基宇悉如故""廿六"黄蘗希运\禪师示寂。

师福唐人。

姿貌丰硕。

游方晚趍江西参马祖。

值祖归寂。

乃见百丈问马祖平日机缘。

丈举再参马祖掛拂话。

师於言下大。

悟曰子他日嗣马祖去。

师曰。

不然今日因师举得见马祖大机之用。

若嗣马祖丧我儿孙。

丈曰。

如是如是。

见与师齐减师半德。

见过於师乃堪传受。

师自是混跡于眾后於豫章遇观察使裴休。

道缘契合遂出世说法。

尝示眾曰。

汝等诸人欲何所求。

遂以捧趁去。

而眾不散。

因谓之曰。

汝曹尽是噇酒糟汉。

恁么行脚取笑於人。

但见八百一千便去。

不可只图热闹也。

老汉行脚时。

或遇草根下有一箇汉。

便从顶上一锥看他。

若知痛痒。

可以布袋盛米供养他。

可中总似儞如此容易。

何处更有今日事。

汝等既称行脚。

亦须著些精神还知道大唐国裏无禪师。

时有僧出云。

只如诸方尊宿聚徒阐化。

又作么生。

师曰。

不道无禪。

只是无师。

岂不见马大师座下出八十四人坐大道场。

得大师正眼者。

止三两人而已。

归宗和上是其一也。

出家人须知有从上来事分。

且如四祖下牛头融大师。

横说竖说犹不知向上关捩子。

有此限脑方辨得邪正宗党。

且当人事宜不能体会得。

但知学语言念向肚皮裏安著。

到处称我会禪。

还替得汝生死么。

轻忽老宿入地狱如箭。

我才见入门来。

便识得儞了也。

还知么急须努力莫容易事。

持片衣口食空过一生。

明眼人笑汝。

久后总被俗人算將去在。

宜自看远近。

是阿谁分上事。

若会即便会。

不会即散去。

大中三年终於黄蘗敕諡断际禪师。

塔曰广业"廿七庚午"詔京兆荐福寺弘辨禪师入內。

帝问曰。

禪宗何有南北之名。

对曰。

禪门本无南北。

昔如来以正法眼付大迦叶。

展转相传至三十一世。

此土弘忍大师有二弟子。

一名惠能。

受衣法居岭南。

一名神秀。

在北扬化。

得法虽一时。

开导发悟有顿渐之异。

故曰南顿北渐。

非禪宗本有南北之号也。

帝曰。

何名戒定慧。

对曰。

防非止恶名戒。

六根涉境心不隨缘名定。

心境俱空照鉴无惑为慧。

帝曰。

何名方便。

对曰。

方便者隱实覆相权巧之门也。

被接中下曲施诱廸。

谓之方便。

设为上根言舍方便但说无上道者。

斯亦方便之谈。

以至祖师玄言忘功绝谓。

亦无出方便之跡。

帝曰。

何为佛心。

对曰。

佛者觉也。

谓人有智慧觉照为佛心。

心者佛之別名。

则有百千异号。

体唯其一。

本无形状。

非青黄赤白男女等相。

在天非天。

在人非人。

而现天现人。

能男能女。

非始非终无生无灭。

故号灵觉之性。

如陛下日应万机。

即是陛下佛心。

假使千佛共传。

应无別有所得也。

帝曰。

如今有人念佛如何。

对曰。

如来出世为天人师。

隨根器而说。

为上根者。

开最上乘顿悟至理。

中下根者。

未能顿晓。

是以佛为韦提希开十六观门。

令念佛生於极乐。

故经云。

是心是佛。

是心作佛。

心外无佛。

佛外无心。

帝曰。

復有人持经持咒求佛如何。

对曰。

如来种种说法。

皆为最上一乘。

如百千眾流莫不朝宗于海。

如是差別诸缘皆归萨婆若海。

帝曰。

祖师既传心印。

金刚经云。

无所得法如何。

对曰。

佛之一化实无一法与人。

但示眾生各各自性同一法藏。

当时然灯如来但印释迦本法。

而无所得方契然灯本意。

故经云。

无我无人无眾生无寿者。

是法平等修一切善不著於相。

帝曰。

禪师既会祖意。

还礼佛看经否。

对曰沙门礼佛看经。

盖是住持常法。

有四报焉。

依佛戒修身。

参寻知识渐修梵行。

履践如来所行之跡。

帝曰。

何为顿见。

何为渐修。

对曰。

顿明自性与佛无二。

然有无始染习。

故假渐修对治令顺性起用。

如人喫饭非一口便饱。

是日辨对七刻方罢。

帝悦赐号圆智禪师"廿八辛未"江州刺史崔黯。

復庐山东林寺。

黯自为之碑。

其略曰。

佛之心以空化执智化也。

以福利化欲仁化也。

以缘业化妄术化也。

以地狱化愚劫化也。

故中下之人。

闻其说利而畏之。

所谓救溺以手救火以水。

其於生人恩亦弘矣。

然用其法不用其心。

以至於甚则失其道蠹於物。

失其道者迷其徒。

蠹於物者覆其宗。

皆非佛之以手以水之意也。

为国家者。

取其有益於人。

去其蠹物之病则通矣。

唐有天下一十四帝。

视其甚理而汰之。

而执事之人。

不以归牛返本。

以结人心。

其道甚桀几为一致。

今天子取其益生人稍復其教。

通而流之以济中下。

於是江州奉例詔。

予时为刺史。

前访兹地。

松门千树嵐光熏天。

蜩嘒湍鸣松籟冷然可別爱而不剪。

利以时往。

至是即善而復之。

又曰。

尝观晋史。

见远公之事。

及得其书。

其辨若注。

其言若锋。

足以见其当时取今之所谓远公者也。

吾闻岭南之山峻而不山。

岭北之山山而不秀。

而庐山为山。

山与秀两有之。

五老窥湖悬泉坠天。

粳香药灵鸟闲兽善。

烟嵐之中恍有絳节白鹤。

使人观之而不能回眸也。

且金陵六代。

代促俗薄。

臣以功危。

主以疑惨。

潯阳为四方之中。

有江山之美。

远公岂非得计於此而视於时风耶。

然鷙者搏羶。

袭者居素。

前入不暇。

自叹者多。

则远师固为贤矣。

是山也以远师更清。

远师也以是山更名。

畅佛之法如以曹溪以天台为号者。

不可一二。

故寺以山。

山以远。

三相挟而为天下具美矣"廿九癸酉"溈山灵祐禪师示寂。

师尝示眾曰。

夫道人之心。

质直无偽。

无背无面无诈妄心。

行一切时视听寻常。

更无委曲亦不闭眼塞耳。

但不附物即得。

从上诸圣只是说浊边过患。

若无如许多恶觉情见想习之事。

譬如秋水澄渟清净无为澹泞无碍。

唤作道人。

亦名无事人。

时有僧问。

顿悟之人还更有修不。

师云。

若真悟得本他自知时。

修与不修是两头语。

如今初心虽从缘得一念顿悟自理。

犹有无始旷劫习气。

未能顿净。

须教渠净除现业流识。

即是修也。

不道別有法教渠修行趣向。

从闻入理闻理深妙。

心自圆明不居惑地。

虽有百千妙义抑扬当时。

此乃得坐披衣自解作活计。

时相国郑愚为之碑曰。

天下之言道术者多矣。

各用所宗为是。

而五常教化人事之外。

於精神性命之际。

史氏以为道家之言。

故老严之类是也。

其书具存。

然至於盪情累外生死。

出於有无之间。

超然独得。

言象不可以擬议。

胜妙不可以意况。

则浮屠氏之言禪者。

庶几乎尽也。

有口无所用其辨。

巧歷无所用其数。

愈得者愈失。

愈是者愈非。

我则我矣。

不知我者谁氏。

知则知矣。

不知知者何以。

无其无不能尽。

空其空不能了。

是者无所不是。

得者无所不得。

山林不必寂。

城郭不必諠。

无春夏秋冬四时之行。

无得失是非去来之跡。

非尽无也。

冥於顺也。

遇所即而安。

故不介於时。

当其处无必。

故不局於物。

其大旨如此。

其徒虽千百。

得者无一二。

近代言之者必有宗。

宗必有师。

师必有传。

然非聪明瑰宏杰达之器。

不能得其传。

当其传是皆鸿庬伟绝之度也。

今长沙郡西北有山。

名大溈。

蟠木穷谷不知其遍几千百里。

为羆豹虎兕之宅。

虽夷人射猎虞跡樵夫。

不敢田从也。

师始僧号灵祐。

生福唐。

笠首屩足背闽来游。

菴於翳薈非食不出。

棲棲风雨默坐而已。

恬然昼夜物不能害。

非夫外死生忘忧患冥顺大和者。

熟能於是哉。

昔孔门殆庶之士。

以单瓢乐陋巷。

夫子犹称咏之。

以其有生之厚也。

且生死於人得丧之大者也。

既无得於生。

必无得於死。

既无得於得。

必无得於失。

故於其间得失是非所不容措。

委化而已。

其为道术。

天下之能事毕矣。

凡涉语是非之端。

辨之益惑。

无补於学者。

今不论也。

师既以兹为事。

其徒稍稍从之。

则与之结构庐室。

与之伐去阴黑。

以至於千有余人。

自为饮食纪纲。

而於师言无所是非。

其有问者隨语而答。

不强所不能也。

数十年言佛者。

天下以为称首。

武宗毁寺遂僧。

逐空其所。

师遽裹首为民。

惟恐出蚩蚩之辈。

有识者益贵重之。

后湖南观察使裴公休。

酷好佛事。

值宣宗释武宗之禁。

固请迎而出之。

乘之以已舆。

亲为其徒列。

又议重削其须发师始不欲。

戏其徒曰。

尔以须发为佛耶。

其徒愈强之。

不得已笑而从之。

復到其所居。

为同庆寺而归。

诸徒復来。

其事如初。

师皆幻视无所为意。

忽一日笑报其徒示若有疾。

以大中七年正月九日归寂。

年八十三。

即窆於大溈之南阜。

后十有一年。

其徒以师之道上闻。

始加諡号及坟塔。

以厚其终。

噫人生万类之最灵者。

而以精神为本。

自童孺至老白首。

始於饮食。

渐於功名利养。

是非嫉妒昼夜缠缚。

又其念虑未尝时餉歷息。

煎熬形器起如冤讎。

行坐则思想。

偃臥则魂梦。

以耽淫之利欲。

役老朽之筋骸。

餐饭既耗齿发已弊。

犹拔白饵药以从其事。

外以夸人內以欺己。

曾不知息阴休影捐虑安神。

求须臾之暇。

以至溘焉而尽。

亲友不翅如行路。

利养悉委之他人。

愧负积於神明。

辱殆流於后嗣。

淫渝汗漫不能自止。

斯皆自心而发。

不可不制以道术。

道术之妙莫有及此。

佛经之说益以神圣。

然其归趣悉臻无有。

僧事千百不可梗槩。

各言宗教自相矛盾。

故褐衣圆顶未必皆是。

若予者洗心於是逾三十载。

適师之徒有审虔者。

以师之图形。

自大溈来。

知予学佛求为讚说。

观其图状。

果前所谓鸿庬绝特之度者也。

既与其赞。

则又欲碑师之道於精庐之前。

予笑而诺之。

遂因其说以自警触。

故其立言不专以褒大溈之事云○"詔修天下祖塔未经赐号諡者所在以闻太常考行颁赐"

"三十乙亥"○"敕法师辨章为三教首座"是年潭州道林沙门疏言。

诣太原府访求藏经。

高士李节饯以序曰。

业儒之人喜排释氏。

其论必曰。

禹汤文武周公孔子之代。

皆无有释。

释氏之兴。

襄乱之所奉也。

宜一扫绝剗革之使不得滋。

释氏源於汉。

流於晋。

瀰漫於宋魏齐梁陈隋唐。

孝和圣真之间。

论者之言粗矣。

抑能知其然。

未知其所然也。

吾请言之。

昔有一夫。

肤腯而色凝。

气烈而神清。

未尝謁医。

未尝祷\鬼。

恬然保顺。

罔有札瘥之患。

固善也。

即一夫不幸而有寒暑风湿之痾。

背癃而足躄。

耳瞶而目瞑。

於是功熨之术用焉。

禳禬之事纷焉。

是二夫岂特相反耶。

盖病与不病势异耳。

嗟乎三代之前世康矣。

三代之季世病矣。

三代之前禹汤文武德义播之。

周公孔子典教持之。

道风虽衰渐渍犹存。

诈不胜信恶知避善。

於是有击壤之歌。

由庚之诗人人而乐也。

三代之季道风大衰。

力诈以覆信。

扇浇而散朴。

善以柔退。

恶以强用。

废井田则豪窶相乘矣。

贪封略则攻战亟用矣。

务实帑则聚敛之臣升矣。

务胜下则掊剋之吏贵矣。

上所以御其下者欺之。

下所以奉其上者苟之。

上下相仇激为怨俗。

於是有汨罗之客。

有负石之夫。

人人愁怨也。

夫释氏之教以清净恬虚为禪定。

以柔谦退让为忍辱。

故怨爭可得而息也。

以菲薄勤苦为修行。

以穷达寿夭为因果。

故陋贱可得而安也。

故其喻云。

必烦恼乃见佛性。

则本衰代之风激之也。

夫衰代之风举无可乐者也。

不有释氏以救之。

尚安所寄其心乎。

论者不责衰代之俗。

而尤释氏之兴。

则是抱疾之夫。

而责其医祷\攻疗者也。

徒知释因衰代之兴。

不知衰代须释氏之救也。

何以言之耶。

夫俗既病矣。

人既愁矣。

不有释氏使安其分。

勇者將奋而思斗。

智者將静而思谋\。

则阡陌之人將纷纷而群起矣。

今释氏一归之分而不责於人。

故贤智俊朗之士皆息心焉。

其不达此者愚人也。

惟上所役焉。

故罹衰乱之俗。

可得而安赖此也。

若之何而剪去之哉。

论者不思释氏扶世助化之大益。

而疾其雕鎪綵绘之小费。

吾故曰。

能知其然。

不知其所以然者也。

会昌季年武宗大剪释氏巾其徒。

且数万之民隶具其居。

容貌於土木者沈诸水。

言词於纸素者烈诸火。

分命御史。

乘驛走天下。

察敢隱匿者罪之。

由是天下名祠珍宇。

毁撤如扫。

天子建号之初。

雪释氏之不可废也。

詔徐復之。

而自湖以南。

远人畏法。

不能酌朝廷之体。

前时焚撤书像殆无遗者。

故虽明命復许制立。

莫能得其书。

道林寺湖西之胜游也。

有释疏言。

警辨有谋\。

独曰。

太原府国家旧都多释祠。

我闻其帅司空范阳公天下仁人。

我弟往来购释氏遗文。

以惠湘川之人。

宜其听我而助成之矣。

即辞而北游。

既上謁军门。

范阳公果诺之。

因四求散逸不成蕴秩者。

至释祠不见毁而副剩者又命讲丐以补缮闕漏者月未几。

凡得释经五千四十八卷。

以大中十年秋八月。

輦自河东而归於湘焉。

嘻释氏之助世。

既言之矣。

向非我君洞鉴理源。

其何能復立之耶。

既立之。

且亡其书。

非有疏言远识而诚\坚。

孰克弘之耶。

吾喜疏言奉君之令演释之宗。

不惮寒暑之勤。

德及远人。

为敘其事且赠以诗。

诗曰。

湘水狺狺兮俗獷且很。

利杀业偷兮吏莫之驯。

繄释氏兮易暴使仁。

释何在兮释在斯文。

湘水滔滔兮四望何已。

猿狖腾拏兮云树靡靡。

月沈浦兮烟冥山。

檣席卷兮櫓床闲。

偃仰兮啸咏。

鼓长波兮何时还。

湘川超忽兮落日晼晼。

松覆秋庭兮兰被春畹。

上人去兮几千里。

何日同游兮湘川水"卅一戊寅"詔罗浮轩辕先生。

左拾遗王谱等上疏諫之。

詔答曰。

朕以躬亲庶务万机事繁。

访闻罗浮处士轩辕集善能摄生年龄不老。

乃遣使迎之。

冀其有少保理也。

朕每观前史。

见秦皇汉武之事。

常以之为戒。

卿等职在諫司。

阅示来章深纳诚\意。

復谓宰相曰。

为吾諭於諫官。

虽少翁欒大復生。

亦不能相惑。

第闻轩辕生高士。

欲与一言耳。

未几轩辕集至。

帝问曰。

先生遐寿而长年可致否。

对曰。

屏声色去滋味。

一哀乐广惠泽。

则与天地合体日月齐明。

是为长年。

不假外求也。

帝敬重之"己卯"○"韦寅於洪州刱观音寺。 躬请仰山惠寂禪师开山住持。 今为官讲"

八月帝崩。

年五十矣。

帝性明叡。

用法无私。

恭谨节俭惠爱民物。

从諫如流。

天下称为小太宗。

每宰相奏事毕。

忽恬然曰。

可以间语。

因问閭阎细事。

或谭宫中游宴一刻许。

復正容曰。

卿等善为之。

常恐卿辈负朕。

后日难相见乃起入宫。

令狐綯尝谓人曰。

吾十年秉政最承恩遇。

然每於延英奏事。

未尝不汗霑衣也旧唐史赞曰。

臣闻黎老言大中故事。

献文皇帝器识深远。

久歷艰难备知人间疾苦。

自宝歷已来。

中人擅权事多假借。

京师豪右大扰穷民。

洎大中临御。

一之日权豪敛跡。

二之日奸臣畏法。

三之日閽寺讋气。

由是刑政不滥贤能效用。

百揆四岳穆若清风。

十余年间颁声载路。

帝宫中衣澣濯之衣。

常膳不过数器。

非母后侑膳。

輒不举乐。

岁或小飢忧形于色。

虽左右近习。

未尝见怠墮之容。

与群臣言。

儼然煦接如对宾僚。

或有所陈闻虚襟听纳。

故事人主行幸。

黄门先以龙脑郁金籍地。

献文悉命去之。

宫人有疾医视之。

既瘳即抽金赐之。

诫曰。

勿令敕使知。

谓朕私於侍者。

其恭俭好善类如此。

季年风毒。

召罗浮山人轩辕集。

访以治身之要。

集亦有道之士也。

未尝輒语诡异。

帝益重之。

及坚谓还山。

帝曰。

先生舍我亟去。

国有灾者。

朕有天下竟得几年。

集索笔横书四十而去。

乃十四年也。

兴替宜运\其若是与。

而帝道皇猷始终无闕。

虽汉之文景不足过也。

惜乎简籍遗落。

旧事十无三四。

吮墨挥翰有所慊然资治通鑑曰。

宣宗少歷艰难。

长年践祚。

人之情偽靡不周知。

尽心民事精勤治道。

赏简而当。

罚严而必。

故方內乐业。

殊俗顺轨。

求之汉世。

其孝宣之流亚歟论曰。

唐新旧史唯宣宗朝事实相反特甚。

唯旧史与资治通鑑皆合。

新史贬之。

谓宣宗以察为明。

无復仁恩之意。

呜呼斯言莫知何谓也。

大凡人君宽厚长者。

必责以优游无断。

至於精勤治道。

则谓以察为明。

然则从而可乎。

孟子曰。

尽信书不如无书。

盖诚\然也"卅二"补怛洛伽山。

观音示现之地。

有唐大中间。

天竺僧来。

即洞中燔尽十指。

亲睹妙相。

与说妙法。

授以七宝色石。

灵跡始著。

其后日本国僧惠鍔。

自五台得菩萨画像。

欲还本国。

舟至洞輒不往。

乃以像舍于土人张氏之门。

张氏屡睹神异经捐所居为观音院"昌国志云梁贞明二年始建寺"郡將闻之。

遣慕宾迎其像。

到城与民祈福。

已而有僧名。

即眾求嘉木扃户刻之。

弥月像成而僧不见。

今之所设是也"史越王作重修寺记云"宋元丰三年。

王舜封使三韩。

至此黑风骤起巨龟负舟。

向山祷\告。

大士现相舟稳。

还朝以闻。

朝廷颁金帛移寺建於梅岭山之阳。

赐额宝陀。

祈祷\雨暘輒应。

迨今元朝。

降香赐田重新寺宇。

以福邦家永延帝祚



友情链接: 九五查询  古籍史书  老黄历  
免责说明:本站内容全部由九五查询从互联网搜集编辑整理而成,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冒犯,请联系我们删除。
Copyright © 2024 95cx.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九五查询(95cx.com)鄂ICP备2022010353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