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氏闻见记 卷三

  1. 九五查询
  2. 古籍查询
  3. 封氏闻见记
《封氏闻见记》 卷三 封演

○贡举

国初,明经取通两经,先帖本,乃按章疏试墨策十道。

秀才试方略策三道。

进士试时务策五道。

考功员外职当考试。

其后举人惮于方略之科,为秀才者殆绝,而多走明经、进士。

贞观二十年,王师旦为员外郎。

冀州进士张昌龄、王瑾并文辞俊雅,声振京邑。

师旦考其文策为下等,举朝不知所以。

及奏闻,太宗怪无昌龄等名,问师旦。

师旦曰:"此辈诚有辞华,然其体轻薄,文章浮艳,必不成令器。 臣惧之,恐后生仿效,有变陛下风俗。"

上深然之。

后昌龄为长安尉,坐赃罪解官,而王瑾亦无所成。

高宗时,讲士难其选。

龙朔中,敕左史董思恭与考功员外郎权原崇同试贡举。

思恭吴士,轻泄进士问目,三司推,赃污狼藉。

后于西堂轮次告变,免死除名,流梧州。

开曜元年,员外郎刘思立以进士准试时务策,恐伤肤浅,请加试杂文两道,并帖小经。

玄宗时,士子殷盛,每岁进士至省者,常不减千余人。

在馆诸生更相造诣,互结朋党,以相渔夺,号之为"棚"。

推声望者为棚头。

权门贵戚,无不走谒,以此荧惑主司视听。

其不第者率多喧讼,考功不能御。

开元二十四年冬,遂移贡举属于礼部。

侍郎姚奕,颇振纲纪焉。

其后明经停墨策,试口议,并时务策三道。

进士改帖大经,加《论语》。

自是举人积多,有参互、孤绝、例技、抵注之目。

举人多于经不精,有白首举场者,故进士以帖经为大。

天宝初,达奚恂、李严相次知贡举,进士文名高而帖落者,时谓"试时放过",谓之"赎帖"。

十一年,杨国忠初知选事。

进士孙季卿曾谒国忠,言礼部帖经之弊大,举人有实才者,帖经既落,不得试文。

若先试杂文,然后帖经,则无余才矣。

国忠然之。

无何,有敕进士先试帖经,仍前后开一行。

是岁,收入有倍常岁。

又,旧例试杂文者,一诗一赋,或兼试讼论,而题目多为隐僻。

策问五道,旧例三道为时务策,一道为商,一道为征事。

近者商略之中或有异同,大抵非精博通赡之才,难以应乎兹选矣。

故当代以进士登料为登龙门。

解褐多拜清要,十数年闲掇迹庙堂。

轻薄者语曰:"及第进士俯视中黄郎。 落第进士萑蒲弃道旁。"

又云:"进士初擢第,头上七尺焰光。"

好事者纪其姓名,自神龙已来迄于兹日,名曰《进士登科记》,亦所以昭示前民,发起后进也。

余初擢第,太学诸人共书余姓名于旧纪末。

进士张A,汉阳王柬之曾孙也。

时初落第,两手捧《登科记》顶戴之曰:"此千佛名经也。"

其企羡如此。

李右相在庙堂,进士王如泚者,妻翁,以伎术供奉。

玄宗欲与改官,拜谢而请曰:"臣女婿王如泚,见应进士举,伏望圣恩回换,与一及第。"

上许之。

付礼问,宜与及第。

侍郎李暐以诏诣执政,右相曰:"王如泚文章堪及第否"暐曰:"与亦得,不与亦得。"

右相曰:"若尔,未可与之。 明经、进士,国家取才之地。 若圣恩优异,差可与官。 今以及第与之,将何以劝?"林甫即自闻奏取旨。

如泚宾朋贺,车马盈门。

忽中书下牒礼部:"王如泚可依例考试。"

闻者罔然失错矣。

宝应二年,杨绾为礼部侍郎,奏举人不先德行,率多浮薄,请依乡举里选。

于是诏天下举秀才、孝廉。

而考试章条渐加繁密。

至于升进德行,未之能也。

其于应此科者盖少,遂罢之,复为明经、进士。

○制科

国朝于常举取人之外,又有制科、搜扬、拔擢,名目甚众。

则天广收才彦,起家或拜中书舍人、员外郎,次舍遗、补阙。

玄宗御极,特加精选,下无滞才。

然制举出身,名望虽高,犹居进士之下。

宦途之士,而历清贵,有八俊者:一曰进士出身,制策不入。

二曰校书正字不入。

三曰畿尉不入。

四曰监察御史、殿中不入。

五曰拾遗、补阙不入。

六曰员外、郎中不入。

七曰中书舍人、给事中不入。

八曰中书侍郎、中书令不入。

言此八者尤为俊捷,直登宰相,不要历余官也。

同寮迁拜,或以此更相讥弄。

御史张瑰兄弟八人,其七人皆进士出身,一人制科擢第。

亲故集会,兄弟连榻,令制科者别坐,谓之杂色,以为笑乐。

旧举人应及第,开检无籍者,不得与第。

陈章甫制策登科,吏部榜放,章甫上书:"时见榜云,户部报无籍记者。 昔傅说无姓,殷后置于盐梅之地。 屠羊隐名,楚王延内三旌之位,未闻征籍也。 范睢改姓易名为张禄先生,秦用之以霸。 张良为韩报仇,变姓名而游下邳,汉祖用之为相。 则知籍者所以计租赋耳,本防群小,不约贤路。 若人有大才,不可以籍弃之。 苟无其德,虽籍何为今员外吹毛求瑕,务在驳放。 则小人也。"

却寻归路,策藜杖、著草衣,田园荒芜,锄犁尚在,所司不能夺。

特咨执政收之,天下称美焉。

常举外,复有通五经一史,及进献文章并上著述之辈。

或付本司,或付中书,考试亦同制举。

开元中,有唐频上《启典》一百二十卷,穆元林上《洪范外传》十卷,李镇上《注史记》一百三十卷、《史记义林》二十卷,辛之谔上《叙训》两卷,卞长福上《续文选》三十卷,冯中庸上《政事录》十卷,裴杰上《史护异议》,高峤上《注后汉书》九十五卷。

如此者,并量事授官,或沾赏赉,亦一时之美。

○铨曹

贞观中,天下丰饶,士子皆乐乡士,不窥仕进。

至于官员不充,省符追人。

赴京参选。

远州皆衣粮以相资送,然犹辞诉求免。

选人至省便拜职官,考满即授牒请处分。

吏部候人数满百或二百即引试,量书判注拟乃无被敌者。

故吏曹四时提衡,略无休暇。

贞观十年,中书令马周检校吏部尚书,始奏选人取所由文解。

十月一日起首,三月三十日毕。

先是,侍郎唐皎铨引选人,问其稳便,对曰:"家在蜀。"

乃注吴。

有言亲老在江南,即唱陇右。

有一信都人,心希河朔,恩给曰:"愿得淮淝。"

即注"漳涂间一尉。"

由是大为选人作法取之,往往有情愿者。

高宗龙朔之后,以不堪任职者众,遂出长榜放之冬集,俗谓之长名。

宏道中,魏克己为侍郎,放榜遂出,得留者名,街路喧哗,甚为冬集人授接,坐此出为同州刺史。

同时邓元挺,素无藻鉴,又患消渴。

选人作《邓渴》诗谤之南院,亦被贬为寿州。

则天如意元年,李志远掌选,有姓万、姓王者并被放。

私与令史相知,减其点画。

万姓改为丁,王改为士,拟授官。

后即加增文字。

志远一见便觉曰:"今年铨覆数万人,总知姓字,何处有丁、士乎。 此必万、王也。"

令史并承伏。

久视中,侍郎顾琮性公直。

时多权幸,公行嘱托,琮不堪其弊。

尝因官斋见壁画,指谓同位曰:"此亦至苦,何不画天官掌选乎?"陆元方常任天官侍郎,临终日:"吾年当寿,但以领选之日伤苦心神。"

言讫而殁。

中宗景龙末,崔湜、郑愔同执铨,管数外倍留人及注拟不尽,即用三考二百日关,通夏不了。

又用两考二百日关,其或未能处置,即且给公验,谓之"比冬"。

选人得官,有二年不能上者。

有一人素远得留,乃注校书郎。

选司纲维紊坏,皆以有崔、郑为口实。

愔坐赃贬江州员外司马。

卢藏用承郑氏之后,尚有七百余人未授官,一切奏至冬处分。

大遭怨讟。

开元初,宋璟为尚书,李乂、卢従愿为侍郎,大革前弊,据阙留人,纪纲复振。

时选人王翰颇工篇赋,而迹浮伪。

乃窃定海内文士百有余人,分作九等。

高自标置,与张说,李邕并居第一,自余皆被排斥。

凌晨于吏部东街张之,甚于长名。

观者万计,莫不切齿。

従愿潜察获,欲奏处刑宪,为势门保持乃止。

姜晦自兵部侍郎拜吏部,従前铨中,廊宇布棘以防内外,犹不免交通。

晦至尽去之,大开门,示无所禁。

初嘱置者,晦辙知之,占论莫不首伏。

初,朝廷以晦革铨司旧制,颇忧之。

既而铨综流品,皆得其铨叙,而美声洋溢。

十四年,玄宗在东都,敕吏部置十铨,以礼部侍郎苏颋、刑部侍郎□□、工部尚书卢従愿、散骑常侍徐坚,御史中丞宇文融朝集,使蒲州刺史崔林、魏州刺史崔征、郑州刺史王岳、荆府长史韦虚心等同掌选,分为十铨。

吏部窄狭,乃权寄诸厅,引注选人喧繁满于省闼。

明年铨注,复归之吏部。

承前所司,注拟皆约官资升降之,时难于允惬。

侍郎裴光庭始奏立条例,谓之循资格,自后皆率为标准。

旧良酝署丞、门下典仪、太乐署丞皆流外之任。

国初东皋子王绩始为良酝丞,太宗朝李义甫始为典仪府,中宗时余従叔希颜始为大乐丞。

三官従此并为清流所处。

开元中,河东薛据自恃才名,于吏部参选,请授万年县录事。

吏曹不敢注,以咨执政。

将许之矣,诸流外共见宰相,诉云:"酝署丞等三官皆流之职,已被士人夺却,惟有赤县录事是某等请要。 今又被进士人夺取,则某等一色之人,无措手足矣。"

于是遂罢。

选曹每年皆先立版榜,悬之南院。

选人所通文书皆依版样,一字有违,即被驳落。

至有三十年不得官者。

杨国忠为尚书,创为押召,选深者先授官。

有文状阙失,许续通,不令驳放。

滞淹之流,翕然归美。

其五品已上及清要官,吏部不注,送名中书门下者,各量资以临时敕除。

历任有浅深,官资有高下,故授任者或称检校,或称兼试、知摄、内供奉之类,名目非一。

自顷诸"下有缺文"



友情链接: 九五查询  古籍史书  老黄历  
免责说明:本站内容全部由九五查询从互联网搜集编辑整理而成,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冒犯,请联系我们删除。
Copyright © 2025 95cx.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九五查询(95cx.com)鄂ICP备2022010353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