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九五查询
古籍史书
老黄历
免责说明:本站内容全部由九五查询从互联网搜集编辑整理而成,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冒犯,请联系我们删除。
Copyright © 2024 95cx.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九五查询(95cx.com)鄂ICP备2022010353号-6
免责说明:本站内容全部由九五查询从互联网搜集编辑整理而成,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冒犯,请联系我们删除。
Copyright © 2024 95cx.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九五查询(95cx.com)鄂ICP备2022010353号-6
四生篇第八十二十使篇第八十三四生篇"此有五部"
述意部会名部相摄部受生部五生部述意部第一夫行善感乐。
近趣人天。
远成佛果。
作恶招苦。
近获三涂。
远乖圣道。
愚人不信。
智者能知。
故有四生躯别六趣形分。
明闇异途。
升沈殊路。
业缘之理皎然。
因果之报常式也。
会名部第二如般若经云。
一者卵生。
二者胎生。
三者湿生。
四者化生。
又阿鋡口解十二因缘经云。
有四种生。
一腹生者。
谓人及畜生"胎生者是"二寒热和合生者。
谓虫蛾蚤虱"湿生者是"三化生者。
谓天及地狱。
四卵生者。
谓飞鸟鱼鳖。
又正法念经云。
畜生无量。
略说三处。
一者水行。
所谓鱼等。
二者陆行。
所谓象等。
三者空行。
所谓鸟等。
或以天眼见诸畜生有四种生何等为四一者胎生。
所谓象马牛羊之类。
二者卵生。
所谓蚖蛇鹅鸭鸡雉众鸟。
三者湿生。
所谓蚤虱虮子之类。
四者化生。
如长面龙等。
故经曰。
生者。
新诸根起。
死者。
诸受根灭。
又善见论云。
一者色生。
二者无色生。
色生可坏。
无色生不可坏无色之生依于色生。
色心相依共成假者。
名之为生。
使前不感后。
后不赴前。
名之为死。
又涅槃经云。
众生佛性住五阴中。
若坏五阴。
名曰杀生。
若有杀生。
即堕恶道。
依此生死故有四生。
依□而生曰卵。
含藏而出曰胎。
假润而兴曰湿。
欻然而现曰化。
众生所摄不过此四也。
相摄部第三如婆沙论说云。
此欲界之中具摄六趣。
色无色界各摄天趣少分。
所以别者。
以此欲界是乱地故。
众生杂恶起业不纯。
或善或恶。
以不同故。
随业受报。
有多差别。
上之二界唯是定地。
众生沉静起业亦纯。
是故无有多趣差别。
问曰。
四生六趣相摄云何。
答曰。
如毗昙中说。
天及地狱。
一向化生。
鬼趣唯二。
谓胎及化。
人及畜生。
各具四生。
故此论问云。
为生摄于趣为趣摄于生。
即自答云。
生摄一切趣非趣摄于生谓生中阴增当知非趣摄故知生宽趣陜。
以化生宽故。
全摄二趣及三趣少分。
地狱趣中一向化生。
问曰。
六欲诸天既行欲同人。
何故无有胎生。
答曰。
欲爱虽同行事不等。
故楼炭正法念经等云。
四王忉利此二地居。
行欲之时男女形交。
同人无异。
而无泄精。
与人不同。
自上四天一向全异。
焰摩天行欲意喜相抱。
或但执手而为究竟。
不至交合。
兜率天中意喜语笑。
即为究竟。
不待相抱。
化乐天中共相瞻视。
即为究竟。
不待语笑。
他化天中但闻语声。
或闻香气。
即为究竟。
不待瞻视。
故异于人。
以天化生故从母膝化起。
鬼趣化生可知。
胎生者。
少隐如彼净观音说。
谓昔王舍城中有一女人。
为鬼精着。
身生五百鬼子。
又俱舍论。
有鬼告目连云。
我昼生于五子。
夜亦生五子。
随生而食。
啖意无有饱时。
此为胎生鬼也。
阿修罗趣亦具胎化二生。
以有匹配故有胎生。
修罗劫初从天而出。
即是化生。
又依观佛三昧经说。
根本女修罗元从大海泥卵湿润中出。
通彼胎化。
亦具四生也。
人具四生者。
胎生现见可知。
卵如涅槃经说。
如毗舍佉母生一肉卵。
于中出其三十二卵。
如鞞婆沙论云。
问云何知人中有卵生。
答如佛所说。
阎浮利地多有商人入海采宝。
得二鹤。
随意所化。
失一一在。
与共游戏寝卧一室。
共彼合会。
遂生二卵。
卵渐湿熟便生二童。
后大出家学道得阿罗汉果。
一名尸婆罗。
二名优钵尸婆罗。
问曰。
云何知人中有湿生。
答曰。
如经所说。
有顶生王。
尊者遮罗。
尊者优婆遮罗。
梨女及柰女等。
即其事也。
问曰。
云可知人中有化生。
答曰。
如劫初人是也。
已得圣法者。
不复卵生湿生。
问曰。
何故不复卵生湿生耶。
答曰。
卵生湿生是畜生趣所摄也。
畜具四生者。
胎卵湿生。
此三目睹可知。
其化生者。
依楼炭经云。
如四生金翅鸟。
还食四生龙。
化生食四。
胎生食三"除化"卵生食二"除化及胎"湿生还食湿生一"除三可知"又起世经云。
大海之北。
为诸龙王及一切金翅鸟王故生一大树。
名曰居咤奢摩离"隋言鹿聚"其树根本周七由旬。
入地二十由旬。
身高一百由旬。
枝叶遍覆五十由旬。
树东面有卵生龙及卵生金翅鸟。
树南面有胎生龙及胎生金翅鸟。
树西面有湿生龙及湿生金翅鸟。
树北面有化生龙及化生金翅鸟。
此四处各有宫殿。
纵广六百由旬。
七重垣墙。
七宝庄严。
妙香远熏。
诸鸟和鸣。
又彼卵生金翅鸟王。
若欲搏取卵生龙时。
便即飞往居咤奢摩离大树东枝之上。
观大海水已乃更飞下。
以两翅扇大海水。
令水自开二百由旬。
即于其中衔卵生龙。
将出海外随意而食。
卵生金翅鸟王。
唯能取得卵生龙等。
则不能取胎湿化生龙等。
若胎生金翅鸟王欲取卵生龙者。
还向树东海中取之。
又胎生金翅鸟王欲取胎生龙者。
即向树南海中取之。
水开四百由旬。
此胎生鸟王。
唯能取卵胎二生龙。
不能取湿化二生龙也。
又湿生金翅鸟王。
欲取胎生龙。
还向树东海中取食。
又湿生鸟王欲取胎生龙。
即向树南海中取食。
水开四百由旬。
又湿生鸟王欲取湿生龙者。
即向树西海中取之。
水开八百由旬。
湿生鸟王唯能取卵生胎生湿生龙等。
不能取化生龙也。
又化生金翅鸟王欲取卵生龙。
即向树东海中取之。
若欲取胎生龙者。
向树南海中取之。
若欲取湿生龙者。
即向树西海中取之。
若欲取化生龙者。
即向树北海中取之。
水开一千六百由旬。
彼诸龙等皆为此金翅鸟王之所食啖。
又观佛三昧经云。
佛言。
阎浮提中及四天下。
有金翅鸟名伽楼罗王。
于诸鸟中快得自在。
此鸟业报应食诸龙。
于阎浮提日食一龙王。
及五百小龙。
第二日于弗提婆。
第三日于瞿耶尼。
第四日于郁单越各食如前。
周而复始。
经八千岁。
此鸟尔时死相已现。
诸龙吐毒无由得食。
彼鸟饥逼周章求食。
了不能得。
游巡诸山永不得安。
至金刚山然后暂住。
从金刚山直下至大水际。
从大水际至风轮际。
为风所吹还至金刚山。
如是七返然后命终。
其命终已以其毒故。
令十宝山同时火起。
尔时难陀龙王惧烧此山。
即大降雨。
渧如车轴。
鸟肉散尽唯有心在。
其心直下如前七返。
然后还住金刚山顶。
难陀龙王取此鸟心。
以为明珠。
转轮王得为如意珠。
又楼炭经云。
天下诸龙以三热见烧。
阿耨达龙王不以三热见烧。
一余龙王。
热沙雨身上烧炙甚痛。
二余龙王起淫相向热风来吹其身上。
焦即失颜色。
得蛇身便恐不喜。
三余龙王被金翅鸟食。
悉皆恐怖。
天下余龙悉见毒热。
唯阿耨达龙王独不见热。
又善见律云。
佛言。
龙有五事不得离龙身何者为五。
一行淫时。
若与龙共行淫得复龙身。
若与人共行淫不得复龙身。
二受生不离龙身。
三脱皮时。
四眠时。
五死时。
是为五事不得离龙身。
问四食相摄云何。
答如毗昙中说。
总而言之。
六趣之中皆具四食然有宽陜不同。
如地狱中得有段食者。
如有铁丸及洋铜汁。
虽复增苦。
以坏饥渴故名段食。
又如轻系狱中得具冷暖二风。
更互触身亦名段食。
唯上二界无有段食。
以彼身轻妙。
故论偈云。
四食在欲界四生趣亦然三食上二界段食彼则无问曰。
未知一一趣中何食增耶。
答曰。
如毗昙中说。
于六趣中谓鬼全趣及于卵生并前三无色皆思食偏增。
何以然者。
以彼饿鬼趣中意行多故。
卵生众生在卵□时。
以思念母故卵得不坏。
前三无色亦如意行思惟多故。
是故皆悉思食增也。
又此人趣及与六欲天中。
皆段食偏增。
何以然者。
以此二处要假食持身命故。
又彼地狱趣及与非想全皆识食偏增。
何以然者。
以地狱中识持名色故。
非想地中以识持名故。
又彼色界及与湿生。
皆悉触食偏增。
何以然者。
以色界中受修诸禅乐触持身故。
湿生之中以因湿触持身活故。
受生部第四如新婆沙论云。
中有有多名。
或名中有。
或名健达缚。
或名求有。
或名意成。
问何名中有。
答居死有后在生有前。
二有中间有自体起。
问何故中有名健达缚。
答以彼食香而存济。
此名唯属欲界中有。
问何故中有名求有耶。
答于六处门求生有故。
问何故中有复名意成。
答从意生故。
谓诸有情。
或从意生。
或从业生。
或从异熟生"旧名果报"或从淫欲生。
从意生者。
谓劫初人及诸中有。
色无色界并变化身。
从业生者。
谓诸地狱。
如契经说。
地狱有情。
业所系缚。
不能免离。
由业而生。
不由意乐。
从异熟生者。
谓诸飞鸟及鬼神等。
由彼异熟势轻健故。
能飞行空。
或壁障无碍。
从欲淫生者。
谓六欲天及诸人等。
诸中有身。
从意生者故。
乘意行故。
名为意成"旧名中阴"次依婆沙论。
问中有诸根具不具者。
答一切中有皆具诸根。
初受异熟必圆妙故。
有说。
不具者。
如印印物像现。
如是中有趣本有故。
如本有时有根不具。
此中初说于理为善。
谓中有位于六处门。
遍求生处根必无缺。
此说眼等非男女根。
色界中有无彼根故。
欲界中有彼亦不定。
当受卵胎二类生者。
住有位有男根。
至卵胎中方有不具。
若不尔者。
应无当受卵胎生义。
问诸趣中有行相云何。
答地狱中有头下足上而趣地狱。
故伽他言。
颠坠于地狱足上头归下由毁谤诸仙乐寂修苦行此诸天中有足下头上。
如人以箭仰射虚空。
上升而行住于天趣。
余趣中有皆悉傍行。
如鸟飞空行所至处。
又如壁上画作飞仙。
举身傍行求当生处。
问中有行相皆如是耶。
答不必皆尔。
且依人中命终者说。
若地狱死还生地狱。
不必头下足上而行。
若天中死还生天中。
不必足下头上而行。
若地狱死生于人趣。
应首上升。
若天中死生于人趣。
应头归下。
鬼及傍生二趣中有。
随而住处。
如应当知。
次依论问中有生时为有衣不。
论答。
色界中有一切有衣。
以色界中惭愧增故。
惭愧即是法身衣服。
如彼法身具胜衣服。
生身亦尔。
故彼中有常与衣俱。
欲界中有多分无衣。
以欲界中多分无惭愧。
唯除菩萨及白净苾刍尼。
所受中有。
常有上妙衣服。
有余师说。
菩萨中有亦无有衣。
唯白净尼等所受中有常与衣俱。
问何缘菩萨中有无衣而白净尼有衣。
答白净尼曾以衣服施四方僧。
故彼中有常有衣服。
问若尔菩萨于过去生。
以妙衣服施四方僧。
白净尼等所施衣服。
碎为微尘犹未为比。
如何菩萨中有无衣。
而彼有衣服。
答由彼愿力异菩萨故。
谓白净尼以衣奉施四方僧已。
便发愿言。
愿我生生常着衣服。
乃至中有亦不露形。
由彼愿力所引发故。
所生之处常丰衣服。
彼最后身所受中有。
常有衣服入母胎位。
乃至出时衣不离体。
如如彼身渐次增长。
后出家受具戒已。
转成五衣。
勤修正行。
不久便证阿罗汉果。
乃至后涅槃时。
即以此衣缠身火葬。
菩萨过去三无数劫。
所修种种殊胜善行。
皆为回向无上菩提。
利益安乐诸有情故。
由斯行愿。
虽具相好。
而无有衣。
愿力有殊不应为难。
次依论问。
在中有位资段食不。
答色界中有不资段食。
欲界中有必资段食。
问欲界中有段食云何。
有作是说。
欲界中有。
至有食处。
便食彼食。
至有水处。
便饮彼水。
由彼饮食以自存济。
此说非理。
所以者何。
中有极多。
难周济故。
谓契经说。
如从袋等泻粳米等。
置铛镬中数极稠密。
五趣有情所受中有。
散在处处数量过彼。
若彼受用诸饮食者。
一切世间所有饮食。
唯供狗犬一类中有。
尚不周济。
况余中有。
而可充足。
又中有身既极微轻妙。
受粗重食身应散坏。
应作是说。
中有食香。
非食粗质。
故无前过。
谓有福者。
歆飨清净华果食等轻妙香气以自存活。
若无福者。
歆飨粪秽臭烂。
食等轻细香气。
以自存活。
又彼所食香气极少。
中有虽多而得周济。
次依论引世尊经中作如是说。
三事和合得入母胎。
父母俱有染心和合。
母身调适无病。
是时及健达缚正现在前。
此健达缚。
尔时二心展转现前入母胎藏。
此中三事和合者。
一者父母交爱和合。
二者母身是时调适。
三者健达缚是时正现在前。
时父母俱有染心和合者。
谓父母俱起淫贪而共合会。
母身调适无病。
是时者。
谓母起贪身心悦豫名身调适。
持律者说。
由母起贪身心浑浊。
如春夏水浑浊而流。
不能自持名身浑浊。
母腹清净无风热淡。
互增逼切。
故名无病。
由此九月。
或十月中。
任持胎子。
令不损坏。
言是时者。
谓诸母色有秽恶事。
日月常有血水流出。
此若过多。
由稀湿故不得成胎。
此若太少。
由干稠故亦不成胎。
若此血水不少不多。
不干不湿。
方得成胎。
名为是时。
是中有者入胎时故。
谓母血水于最后时余有二滴。
父精最后余有一滴。
展转和合方得成胎。
及健达缚正现在前者。
谓即中有此处现在前。
非于余处。
非前非后。
此健达缚。
尔时二心展转现前入母胎藏者。
谓健达缚将入胎时。
于父于母爱恚二心。
展转现起方得入胎。
若男中有将入胎时。
于母起爱于父起恚。
若女中有将入胎时。
于父起爱于母起恚。
次依论问中有何处入于母胎。
有作是说。
中有无碍。
随所乐处而便入胎。
问若中有身无能障碍。
如何依住此母胎中。
答业力所拘故依此住。
有情业力不可思议。
无障碍物令有障碍。
是故于此不应为难。
应作是说。
中有入胎必从生门。
是所受故。
由此理趣诸孪生者。
后生为长。
所以者何。
先入胎者。
必后出故。
问菩萨中有何处入胎。
答从右胁入正知入胎。
于母母想。
无淫爱故。
复有说者。
从生门入。
诸卵胎生法应尔故。
问轮王独觉先中有位何处入胎。
答从右胁入正知入胎。
于母母想。
无淫爱故。
复有说者。
从生门入。
诸卵胎生法应尔故。
有余师说。
菩萨福慧极增上故。
将入胎时无颠倒想。
不起淫爱。
轮王独觉虽有福慧非极增上。
将入胎时虽无倒想。
亦起淫爱。
故入胎位必从生门入也。
次依论引施设论说。
若彼父母福业增上。
子福业劣不得入胎。
若彼父母福劣薄。
子福业胜不得入胎。
要父母子三福业等方得入胎。
问若富贵丈夫与贫贱女合。
或富贵女人与贫贱男合。
如何中有亦得入胎。
答富贵男子与贫贱女人合时。
必于自身起下劣想。
于彼女人生尊胜想。
富贵女人与贫贱男子合时。
必于自身生下劣想。
于彼男子起尊胜想。
贫贱男子与富贵女人合时。
必于自身生尊胜想。
于彼女人起下劣想。
贫贱女人与富贵男子合时。
必于自身起尊胜想。
于彼男子生下劣想。
子于父母将入胎位。
应知亦然。
故入胎时皆有等义。
次依论问中有微细。
一切墙壁山崖树等皆不能碍。
此彼中有为相碍耶。
有作是说。
此彼中有亦不相碍。
以极微细。
相触身时不觉知故。
复有说者。
此彼中有亦互相碍。
以相遇时。
此彼展转。
有语言故。
问若尔宁说中有无碍。
答于余无碍。
非谓中有。
问此彼中有皆相碍耶。
答自类相碍非于余类。
谓地狱中有但碍地狱中有。
乃至天中有但碍天中有。
有作是说。
劣碍于胜。
以粗重故。
胜不碍劣。
以细轻故。
谓地狱中有碍五中有。
傍生中有碍四中有。
鬼界中有碍三中有。
人中有碍二中有。
天中有唯碍天中有。
五生部第五如地持论云。
菩萨生有五种。
住一切行。
安乐一切众生。
一息苦生。
二随类生。
三胜生。
四增上生。
五最后生。
菩萨以愿力故。
于饥馑世受大鱼等身。
以肉救济一切众生。
于病疾世为大医王。
救治众病。
于刀兵世为大力王救息战诤。
以法化邪及诸恶行。
如是无量皆悉往生。
是名息苦生。
菩萨以愿自在力故。
于种种众生天龙鬼神等。
递相恼乱及诸外道。
起诸邪见悉生其中。
为其导首。
引令入正。
广为宣说。
是名随类生。
菩萨以性受生。
胜于世间寿色等报。
是名胜生。
菩萨从净心住。
乃至最上菩萨住。
于阎浮提自在受生。
一切受生处于中奇特。
是名增上生。
最上菩萨住受生调伏业。
菩提众具增上满足。
生刹利婆罗门家得。
阿耨菩提作一切佛事。
是名最后生。
世世菩萨皆此五种受生。
无余无上。
因此疾得阿耨菩提。
又瑜伽论云。
诸菩萨生略有五种摄一切生。
一切菩萨受无罪生。
利益安乐一切有情。
何等为五。
一者除灾生。
二者随类生。
三者大势生。
四者增上生。
五者最胜生。
菩萨于诸饥馑作大鱼等。
并给一切皆令饱满。
或有疫病。
作大良医息除疾疫。
或有战诤。
以大威力善巧息除。
或有恶王非理治罚。
以大愿力哀愍一切。
或起邪见能除邪恶。
是名略说除灾横生。
或有菩萨。
以大愿力生趣异类。
方便化导令彼行善。
是名略说随类受生。
或有菩萨禀性生时。
所感寿量形色族姓。
自在富等。
最为殊胜。
所作事业自他兼利。
是名略说大势生。
或有菩萨住于十地。
作十王报。
最为殊胜。
已得成满。
即由此业增上所感。
是名略说随增上生。
或有菩萨。
于此生中菩提资粮已极圆满。
或生大贵国王家。
能现等觉广作佛事。
是名略说最后生。
若诸菩萨于去来今清净仁贤妙善生处。
皆此五生所摄。
除此无有若过若增。
唯除凡地菩萨受生。
何以故。
此中意取有智菩萨生大菩提果之所依止。
令诸菩萨疾证菩提。
颂曰。
四生诚易转五阴病难湮寿报虽延促终成丘墓尘徒知饵六色会当悲四邻复愍轮回报难成不坏身感应缘"略引二验"
晋沙门支道林唐居士信都元方晋沙门支遁字道林。
陈留人也。
神宇隽发。
为老释风流之宗。
常与其师辩论物类。
谓鸡卵生用未足杀之。
与诸蠕动不得同罚。
师寻亡。
忽见形来至遁前。
手执鸡卵投地破之。
见有鸡雏出□而行。
遁即惟寤悔其本言。
俄而师及鸡雏并灭不见"右此一验出冥祥记"。
唐相州滏阳县人信都元方。
少有操尚。
尤好释典。
年二十九。
至显庆五年春正月死。
死后月余。
其兄法观寺僧道杰。
情切友情。
乃将一巫者至家。
遣求元方与语。
法观又颇解法术。
乃作一符摄得元方。
令巫者问其由委。
巫者不识字。
遣解书人执笔。
巫者为元方口授。
作书一纸。
与同学凭行基。
具述平生之意。
并诗二首。
及其家中亦留书启。
文理顺序言词凄怆。
其书疏大抵劝修功德。
及遣念佛写经。
以为杀生之业罪之大者。
无过于此。
又云。
元方不入地狱。
亦不堕鬼中。
前蒙冥官处分。
令于石州李仁师家为男。
但为陇州吴山县石名远于华岳祈子。
乃改与石家为男。
又云。
受生日逼匆迫不得更住。
从二月受胎。
至十二月诞育。
愿兄等慈流就彼相看也。
言讫洟泣而去。
河东薛大造寓居滏阳。
前任吴山县令自云。
具识名远。
智力寺僧慧永法真等说之"右此出冥报拾遗记"。
十使篇第八十三"此有四部"
述意部会名部迷理部断障部述意部第一盖闻。
三界昏寝。
皆由十使为窟宅。
六贼攀缘。
寔因五住为猛将。
致使妄想虚构。
惑倒交兴。
万苦争缠。
百忧总萃。
于是十使驱驰。
十缠拘束。
五钝易沈。
五利难制。
苦集顺流。
无始常漂。
灭道清虚。
何由得证也。
会名部第二初释名者。
一身见。
二边见。
三邪见。
四戒取。
五见取。
六贪。
七瞋。
八痴。
九慢。
十疑。
此之十使生死根本。
凡夫倒惑未曾观理。
妄执相续不出三有。
如世公使随逐罪人。
名之为使。
如地论云。
随逐转义名之为使。
杂心论云。
使之随逐如空行影。
成论云。
使之随逐如母随子。
于三界中常随逐义。
上来总释。
自下别解。
第一身见者。
亦名我见。
色心相依。
名之为身。
凡愚迷此。
执为我人。
从其所迷。
故名身见以迷色心计为我故。
从其所立。
亦名我见。
故十地经云。
世间受生皆由着我。
若离着我。
则无世间受生身处。
故知我见是生烦恼原。
故涅槃经云。
如六大贼欲劫人时。
要因内人。
若无内人则便中还。
是六尘贼亦复如是。
欲劫善法。
要因内有。
众生知见常乐我净不空等相。
若内无如是等相。
六尘恶贼则不能劫一切善法。
有智之人。
内无是相。
凡夫则有。
是故六尘常来侵夺善法之财。
故知我见生恶灭善之原也。
又大宝积经云。
如咽塞病即能断命。
一切见中唯有我见。
即时能断于智慧命也。
第二边见者。
夫世间因果生灭相续。
非定断常。
是中道理。
不解偏执。
故名边见。
如中论说。
因果常生灭相续故往来不绝。
生灭故不常。
相续故不断。
故知因果三世相续是正道理。
又成论云。
以世谛故得成中道。
以五阴相续生故不断。
念念灭故不常。
离此断常名为中道。
故知因果非定断常。
于现报中凡愚不观。
念念迁灭则是常见。
不观念念新生则是断见。
若于来报爱未尽者。
随业受生六道不定。
人非常人迷此谓常。
则是常见。
若谓死后更不受生。
心识永谢。
则是断见。
第三明邪见者。
谓谤无因果。
乖正名邪。
若依俱舍论。
一切诸见皆违理起。
悉是邪见。
但说一见为邪见者。
由此见最恶能断善根故。
说为邪见。
若论身边见等。
虽邪非正。
直是迷理。
障出圣道。
不谤因果。
邪心则轻。
不妨修善。
仍感世乐。
若如观佛三昧经云。
不信因果断学般若等重罪。
过杀八万父母罪。
此由邪见感斯重报。
故中论云。
邪见有二。
一破世间乐。
是粗邪见。
言无罪福无佛贤圣。
舍善为恶。
二破涅槃道。
贪着于我分别有无。
故不得涅槃道。
第四明戒取者。
但诸妄执戒取之人。
随其别执自有二种。
一是独头。
二是足上言独头者。
所谓直取持戒为道。
或取苦行以之为道。
或取布施以之为道。
乃至或取八禅事定以为真道。
此等直取所行之事。
不知非道。
谬执为道。
是故名为独头戒取。
言足上者。
谓有愚人。
不解正理妄立是非。
谓己见是。
取为真道。
则名戒取。
此后戒取依前见生。
前见与后戒取为本。
戒取所依名为脚足。
是故说后戒取之心。
名为足上戒取烦恼。
是故行者应善思量。
道法难识。
须访良友。
不得信己。
愚心倒见。
谬执乖正。
反成不善。
当知道者。
唯是慧观。
戒定等善是疏缘具。
要观众生色心非我。
见此理智方是出道。
离此以外种种皆非。
是故若执余善为道。
皆同愚人。
执戒为道。
以是齐名戒取烦恼摄。
故俱舍论云。
非道中道。
是名戒取见。
又十住毗婆沙论云。
佛告迦叶。
有四种破戒比丘似如持戒。
何等为四。
一有比丘。
于戒经中尽能具行。
而说有我。
是名破戒似如持戒。
二有比丘。
诵持经律守护戒行。
于身见中不动不离。
是名破戒似如持戒。
三有比丘。
具行十二。
头陀。
而见诸法定有。
是名破戒似如持戒。
四有比丘。
缘众生行慈心。
闻诸行无生相心则惊畏。
是名破戒似如持戒。
以此文证。
故知。
愚人虽依戒行身口无过。
谬执乖理心无道戒。
若能观见色心无我。
此智清净方有道戒。
戒行既然。
施等亦尔。
第五明见取者。
此还有二。
一是独头。
二是足上。
言独头者。
谓直取世间有漏善法及有漏果。
以为第一胜妙善者。
名为独头。
如人直取无想天报。
计为涅槃。
谓第一好。
又于内身不净谓净。
如是皆名独头见取。
言足上者。
谓人迷法妄立是非。
谓己见是。
余者非。
便即生心。
于己见上执为第一。
是故名为足上见取。
如起身见是其我倒。
愚人不解后更起心。
取前身见以为第一。
如此见取名为足上。
余义同前释。
此既同前有何差别。
若执有漏世间事业。
取以为道。
即名戒取。
若执为胜。
即名见取。
故俱舍论云。
一切有流法。
圣人所弃舍。
故执此法为最胜。
是名见取。
又成论云。
若人持戒最为清净。
名戒取结。
即谓所取。
以为真实。
余皆妄语。
名见取结。
若谓世法第一。
皆同愚人。
取见为胜。
是以齐名见取烦恼也。
又新婆沙论问。
此之见取于一刹那顷如何推度。
答性猛利故。
亦能推度坚执故者。
谓能坚执。
故名为见。
此见于境僻执坚牢。
非圣慧刀无由令舍。
非佛弟子执圣慧刀截彼见牙方令舍故。
如有海兽名室首魔罗彼所啮物非刀不能解。
谓彼若啮诸草木等。
要截其牙。
方令舍故。
如有颂曰。
愚人所受持鳣鱼所衔物室首摩罗啮非刀不能解深入所缘故者。
谓性猛利深入所缘。
如针堕泥。
故名为见。
第六明贪使过者。
贪乃众多或爱自身他身。
或爱妻子室宅田园。
或爱善法如爱佛菩提等。
若依大乘此皆是使。
若依小乘善贪非使。
具说难尽。
略述而已。
第七明瞋使过者。
所谓恼恨嫉妒不悦。
此等烦恼悉是瞋使。
大庄严论云。
身如干薪。
瞋恚如火。
未能烧他先自焦身。
又正法念经云。
瞋心如火烧一切戒。
瞋如大斧能破法桥。
住在心中如怨入舍。
故知起瞋障诸善法。
又华严轻云。
一切恶中无过是恶。
起一瞋心则受百千障碍法门。
又菩萨地经云。
若诸菩萨犯如河沙等贪。
不名毁戒。
若犯一瞋因缘。
是名破戒。
瞋恚之心能舍众生。
贪爱之心能护众生。
不名烦恼。
瞋舍众生。
名重烦恼。
是故如来于经中说。
贪结难断不名为重。
瞋恚易断名之为重。
此亦略述。
具说难尽。
第八明痴使过者。
若依毗昙。
痴暗之心体无慧明。
故曰无明。
若依成论。
邪心分别无正慧明。
故曰无明。
又毗昙论说。
无明使有其二种。
一者不共。
二者相应。
言不共者。
于四谛理及于色声香味触等。
缘而不了。
则是无明。
此独无明不与一切诸使和合。
名不共无明。
二相应无明者。
除前不共。
自余一切诸烦恼中无知之心。
名为无明。
与诸使合。
名为相应无明。
若依成论。
无明亦二。
一是取性。
二是现起。
言取性者。
直是任运迷法假集暗心取性。
唯是违理。
性恶不善。
此细无明。
诸凡常有。
是故得在善无记中。
要观无性方得渐除故行善时须观无性。
迷事取性则成有漏。
第九明慢使过者。
依论慢有八种。
一直名慢。
谓于下境自高卑彼。
于齐等处还计为等。
此过轻故。
直名为慢。
此无所恃何故成慢。
成论释言。
是中有其执我相过。
故说为慢。
谓人胜劣。
唯心解别。
若知心胜称实无过。
迷如此法。
计我胜彼及与我等有恃我心。
故名为慢。
二者大慢。
谓于等处自谓为大。
故名大慢。
三者慢慢。
谓于上境谓己胜彼。
此过最重。
故名慢慢。
四者不如慢。
谓他行德过己弥深。
多身修业。
方可似彼。
即谓现令少不如彼。
陵他多边。
名不如慢。
五者傲慢。
谓于父母师长上境不肯恭敬。
故名傲慢。
六者我慢。
谓于色心无我法中执我自高。
故名我慢。
此诸慢中执我心也。
此一我慢最难伏断。
要成罗汉方能除尽。
但诸凡愚未学观者。
莫问粗细我见皆强。
是故名为示相我慢。
若能观理成圣学人。
我见则微分断粗现。
是故名为不示相慢。
七者增上慢。
谓未得圣而谓已得。
以其圣智是增上行。
于此出世增上法中起心生慢。
名增上慢。
八者邪慢。
谓诸恶人无德。
自高恃恶□人。
故名邪慢。
此八慢心。
皆悉名为慢使烦恼也。
第十明疑使过者。
疑有二种。
一疑事。
如夜见树疑为人等。
此疑事心不招生死。
故小乘中不说为使。
非烦恼故。
罗汉亦有。
故智度论云。
阿罗汉虽无四谛中疑。
一切法中处处有疑。
此诸事疑。
若望大乘是暗妄心。
招变易死。
亦说为使。
二者疑理。
谓诸身心生灭非我。
疑谓常我。
名为疑理。
故成论问。
疑有何过。
答若多疑者。
一切世间出世间事皆不能成。
又疑法不可学得。
疑师不能敬彼。
疑自非是学时。
若生此三疑。
亦是障道根本。
但起决定心学。
不须疑此三事。
凡夫未观理来莫问上下。
皆有十使。
上界虽无粗现瞋使。
自余九使皆常具有。
修得定者。
虽伏欲结。
由有此使故不得出世果也。
迷理部第三述曰。
迷理不同者。
良由众生无始时来流转生死不能断漏不得出世果。
致令十使烦恼是能障业。
四真谛法是所障理。
言四谛者。
一苦。
二集。
三灭。
四道。
具释四谛因果次第大小同异者。
恐文烦不述。
今且略释其名令识因果。
生灭无常理实是苦。
逼迫行者名为苦谛。
谛是实义。
审尔不谬。
故称为谛。
下三谛义同此一释。
有漏善恶皆能生果。
理是因集名为集谛。
烦恼尽处名之为灭。
理实不生名为灭谛。
观理除壅此实不虚。
名为道谛。
若就一人论四谛者。
谓此身心苦之与乐有漏报边。
是其苦谛。
若不观理所起善恶。
乃至八禅。
是其集谛。
若观身心生灭无我。
即此观智。
是其道谛。
因此道智见无我时。
惑断之处。
则是灭谛。
言迷理者。
论说不同。
若依毗昙论云。
身见边见唯迷苦谛。
谓凡夫皆执苦报为我。
是故身见缘苦谛生。
依身苦报计断计常。
是故边见亦迷苦生。
故杂心论云。
身边二见果处起故。
唯迷苦谛。
凡计罪福是我所作。
不将善恶业因为我。
是故身见不依集起。
知集非我不名迷集。
边见依身亦不依集。
又亦不将灭道为我计断计常。
义皆同此。
是故身边唯依苦报名迷苦谛。
若论戒取迷苦及道。
谓有愚人直尔闻说。
精勤苦行能断生死。
不知此说。
晓夜励心。
勤观苦空。
方断生死。
即谓事中苦身是道。
不知身苦非是圣道。
是故戒取迷苦谛生。
或有不将身苦为道。
直执戒等福行为道。
此将集因转将为道。
如此戒取名迷道谛。
理实凡愚不识集因。
妄执为道。
应是迷集。
但彼迷心不计福行以为集因。
方转为道。
是故不得名为迷集。
不同计苦以为道者。
将苦为道。
故名迷苦。
是故戒取。
有迷苦者。
有迷道者。
不迷于集。
灭是圣果。
众生所求。
不取惑灭。
为道因行。
是故戒取不名迷灭。
若论邪见见取及疑。
此三皆悉通迷四谛。
所谓邪见。
谤无因果。
该凡及圣。
是故通迷。
若论见取。
于自身报取为第一。
即为迷苦。
于事善业计为第一。
即名迷集。
若取梵天无想天等以为涅槃。
名为迷灭。
于彼戒取所言之道取为第一。
名为迷道。
是故见取通迷四谛。
若论疑心。
于诸凡圣因之与果。
不知有无。
生疑不决。
故亦迷四。
向来所明五见及疑。
唯迷谛理。
不名迷事。
以迷理故。
观见理时知无我人。
方断我心证知慧观。
能断烦恼凡夫因果苦集非道。
识观是道方断戒取。
正识灭道以为第一。
不将有漏以为胜好。
知世可厌方断见取。
以见四谛不生疑谤。
证信决定方断邪疑。
是故身边戒见邪疑。
迷理而生还见理断。
不将尘境色声等事以为我人计断常等。
故虽正识色声等事。
不断我心乃至疑使。
若论贪瞋痴慢四使。
通障见修。
皆迷理事。
谓依见起则名迷理。
若依事生则名迷事。
依见起者。
若论其贪如爱身见。
即名为贪。
由爱我见令心转迷。
若观生空知无我时。
则嫌我见。
此贪则断。
若论其瞋。
有我心时。
闻说无我则生瞋恚。
后观无我知无人时。
闻说生空心则欢喜。
故见理时彼瞋则断。
依见起痴不知见过。
后见理时彼痴则断。
依见起慢恃见自高。
后见理时彼慢则断。
是故贪等依见起者。
亦是迷理。
见理方断。
依余见起。
类此可知。
所言贪等依事起者。
谓依尘境色声香等。
于此起贪缠绵难断。
故见理时仍有未断。
后更修道数数渐除。
瞋慢痴等依事皆尔。
此明十使迷理不同。
迷苦有十。
迷道有八。
迷集及灭各有七使。
迷事有四。
合三十六。
此说欲界凡夫心也。
若论色界凡夫心中具三十一。
彼无瞋故。
于五行中各除其一。
四谛修道名为五行。
是故唯有三十一使。
无色凡心亦三十一。
三界通论。
总有九十八。
迷四谛理有八十八。
三界迷事合有十种。
此依毗昙略释如是。
若依成论十使烦恼皆有取性。
悉通达理。
谓迷四谛无性之空。
故总观谛无性空时。
断重取性名为见道。
后断细时名为修道。
此名十使迷理不同也。
断障部第四述曰。
此十使烦恼断有难易者。
夫论使性凡常具有。
今明入道故叙难易。
但诸见惑难识易断。
贪等四使易识难除。
见难识者。
谓凡常迷。
理易断者。
见理即尽。
所谓若能学观无我。
创见理时。
则名初果。
即先断除八十八使。
但初见谛有利有钝。
若利根者。
总观诸法。
皆假无性。
不见我人。
一念之中断八十八。
即此一念名为见道。
若钝根者。
别观四谛。
次第渐断八十八使。
故佛性论云。
若利根人于一念中则等观四谛。
八十八使一时俱断。
皆名见谛。
若钝根人于次第观者。
则初念观苦。
不见余三谛。
但断苦下。
以此文证。
总别观法。
皆得入道。
不得偏执。
若依诸经教人入道。
多直说观生灭无我。
则断诸结出离生死。
如地持经说。
世间受生皆由着我。
若离着我则无世间受身生处。
又如经说。
缘觉性人不解四谛法门名字。
直籍事缘观生无我。
便断诸结过诸声闻。
于此直作无我观中。
虽不作其四谛别解。
如此观时具有四谛。
谓彼所观有漏报身念念生灭。
是理苦集。
从前名苦。
生后名集。
知无我时即是见苦。
尔时无我即断事集。
所断不生即是证灭。
此能观智即是圣道。
是故直观无我之时。
具有四谛断结得出。
不要别观四谛方出。
故成论引经说言。
如甄叔迦经中说种种得道因缘。
非但以四谛得道。
故知入道不要别观。
总观无我一行亦得。
若能明见身心无我。
则是见道。
断诸见惑。
但诸见惑约谛分别。
三界合说有八十八。
若就一人以论迷心。
总则唯是五见及疑。
此六望愚则名难识。
若望智人复名易断。
谓诸凡愚学修善者。
多皆知厌贪瞋痴慢。
于其我心及执戒等。
不觉是过。
是故难识。
以难识故。
经说为重。
如涅槃释。
我见戒取及以疑等。
一切众生常所起故。
又难觉故。
如病常发名为重病。
又难识故。
亦名重病。
又成论云。
世间人于戒取中不见其过。
故使为结。
故知利使愚人不识。
言望智人名易断者。
谓若学观身心生灭。
分见无我。
烦恼薄时。
即知观智是断法道。
心中六使自然永无。
谓知色心生灭非人。
则无我心边见自断。
以观见理识圣道故。
正信无疑。
谤无自断。
智慧是道。
戒等非胜。
则无戒取。
见取自断。
是故六使难识易断。
以难识故。
无始来迷。
以易断故。
解理则尽。
不同贪等易识难断。
以易识故。
人多不执。
以难断故。
那含亦有。
是故利使迷理邪心。
亲覆圣解合行不出。
不同贪等别缘事起唯妨修观非亲迷理。
故诸小圣虽有贪瞋。
不妨仍得解理无疑。
是故智人学修业者。
唯修观解除迷入道。
若学观行虽昧名凡。
少解理时即无妄取。
若不学解常迷道法。
虽修诸善不除邪执。
非直妄执自不能出。
多谤正法及行道者。
以其迷心未识邪正。
不知他是不与己同。
即谓己是。
说他为非。
是故迷人心无道法。
多依世善妄执相非。
故俱舍论云。
在家由取五尘故。
与在家起斗争。
出家由取诸见各不同故。
与出家起斗争。
又成论云。
若人持戒取为清净。
名戒取结。
即谓所取。
以为真实。
余皆妄语。
名见取结。
此二是其出家之人斗争根本。
亦即名为随顺苦边。
又依此戒取能舍八真圣道。
此非正道。
非清净道。
能随苦过。
又戒取是出家人缚。
诸欲是在家人缚。
又戒取者。
虽复种种行出家法。
空无所得。
又因此戒取能谤正道及行正道者。
又戒取是诸外道起憍慢处。
作如是念。
能胜余人。
以此等文证知。
戒取等唯是世善招生死果。
故名随苦。
非真道法。
愚人多迷妄执生罪。
是故十使虽皆不善。
论其障道起过之原。
则唯六使迷心为本。
若不能断。
非直不出。
因起粗罪当生恶道。
此明十使断有难易竟。
颂曰。
邈邈爱王城峨峨欣鹫岭业结三界狱利钝十使颈浊恶顺下趣断漏升上顶着我甘苦报怖象投丘井翘翘羡化伦念念除心瘿宿佑遇释尊高慕大仙颖既破无明结还同寤真正荷戢怡冲心随憩靡不静
法苑珠林卷第七十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