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苑珠林 第七十一

  1. 九五查询
  2. 古籍查询
  3. 法苑珠林
《法苑珠林》 第七十一 释道世

罪福篇第八十欲盖篇第八十一罪福篇"此有四部"

述意部业行部罪行部福行部述意部第一夫善恶相翻明闇相反。

罪福冥对。

皎若目前。

所以恶名俯坠。

善谓清升。

福是富饶。

祸为摧折。

故知罪恶之法。

不可弗除。

福善之功。

无宜不造。

圣教明白。

升沈可观也。

业行部第二述曰。

此行名圣说不定。

所谓罪行诸经。

或说名黑黑业及不善业。

凡夫福行诸经。

或说名黑白业及以善业。

名虽种种行体无殊。

行体云何。

如智论说。

杀害等是不善业。

布施等是善业。

此则是说罪福二行。

言杀等者。

等取十恶。

齐名罪行。

言施等者。

等取事中戒定等业。

同是世善。

俱名福行。

此世善中。

八禅定者。

望欲界乱善。

名不动行。

若望出世理观智慧。

此缘事住。

则名福行。

如说六度。

前五度中所有禅定。

通亦名福。

但诸罪福人行不同。

或专修福。

或唯造罪。

或复有人罪福俱行。

专修福者。

所谓净心。

为益他人行施戒等。

唯造罪者。

谓无慈润。

动身口意皆为损他。

罪福俱者。

谓修福时。

内心不净。

或兼损物。

此则是其欲界杂业非纯净故。

亦名不净。

若论罪行。

粗显可知。

若论杂业。

与净福行。

有同有异。

稍隐难知。

谓诸修福据其外相。

事中信乐所作皆同。

若据内心为自为他。

所求各别。

精粗不等。

以诸修福外同内异。

故有纯杂二业不同。

若能调心慈悲愍物。

随所施为皆成大善。

若不守念视相修福。

内粗外细唯成杂业。

称彼愚情。

虽谓过世理实违道。

亦非净福。

以修福时不观生空。

我倒常行遍通三性。

所有作业与倒相应。

是假取性。

是故违道。

以不善心多求世报。

又多求名。

故非净福。

以此纯杂世俗多迷。

今略偏论。

令人识行。

先论杂业。

后明净福。

但诸杂业自有粗细。

粗者为恶兼损他人。

细者自为唯求世报。

先论粗杂。

若就施论。

或有非法取财施者。

如盗他物以用布施。

此感来报还常衰耗。

施已生悔得果亦然。

故优婆塞戒经云。

若人施已生于悔心。

若劫他财持以布施。

是人未来虽得财物常耗不集。

或有为施兼损他者。

谓若施时不正念善。

或生瞋恚。

或起高慢。

常堕恶道。

虽得福报畜中别受。

不感人天。

故分别业报经偈云。

修行大布施急性多瞋怒不依正忆念后作大龙身能修大布施高心□蔑人由斯业行生大力金翅鸟若为修福求世报者。

如舍财时。

自求来报。

或恐身财无常故舍。

或为名闻专求自益。

此非慈悲为济贫苦。

犹如市易非纯净业。

是以经中名不净施。

如百论说。

为布施者是名不净。

施如市易。

故报有二种。

现报者。

名称敬爱等。

后报者。

后世富贵等。

名不净施。

譬如贾客远到他方。

虽持杂物多所饶益。

然非怜愍众生。

以自求利故。

是业不净。

布施求报亦复如是。

以此证知。

无实慈愍。

自求名称。

或为来报。

纵虽广施。

皆非净业。

业非净故。

得报不精。

故分别业报经云若为生天施。

或复求名闻。

酬恩及望报。

恐怖故行施。

获果不清净。

所受多粗涩。

施行既尔。

戒等诸善不净同此。

故百论云。

不净持戒者。

自求乐报。

若持戒求天上。

与天女娱乐。

若人中当贵受五欲乐。

为淫欲故。

如覆相者。

内欲他色外诈亲善。

是名不净。

此外细心不净持戒。

如阿难语难陀说偈云。

如羝羊相触将前而更却汝为欲持戒其事亦如是开心专为益他。

得福利多。

又于施境有贫有病。

或有知法而乏所须。

若施令彼得益长善。

所施有宜获福则多。

故贤愚经云。

佛赞五施。

得福无量。

所谓施远来者。

远去者。

病瘦者。

于饥饿时。

施于饮食。

施知法人。

如是五施现世获福。

此施有宜现获多福。

不同求名施非要处虽多割舍不得净报。

又随喜他施者。

若望诸极粗造不善者。

是其细罪亦得名善。

若望离欲及专为他。

此之杂业则是其罪。

故智度论云。

粗人有粗罪。

细人有细罪。

故此杂业罪福俱行。

望心非纯是不净业。

上来明其罪福俱行。

是其欲界不净杂业竟。

若论杂业翻前可知。

故百论云。

净施者。

若人爱敬利益得福亦多。

故因果经偈云。

若有贫穷人无财可布施见他修施时而生随喜心随喜之福报与施等无异又丈夫论偈云。

悲心施一人功德大如地为己施一切得报如芥子救一厄难人胜余一切施众星虽有光不如一明月若诸凡夫造其罪福。

不解因果善恶无性。

是为迷事取性。

常系三有。

故智度论云。

譬如蝇无处不着。

唯不着火焰。

众生爱着亦复如是。

是善不善法中皆着。

乃至非想亦着。

唯不着般若波罗蜜性空大火。

以此证知。

无善恶性常轮五道。

即当无佛性众生也。

此略明凡夫罪福二行迷事取性。

所依经论竟。

罪行部第三述曰。

此明圣者就后福行。

说有罪行者。

但此罪行妄见境染。

执定我人取着违顺。

便令自他皆成恶业。

是以经云。

贪欲不生灭。

不能令心恼。

若人有我心。

及有得见者。

是人为贪欲。

将入于地狱。

是故心外虽无别境。

称彼迷情强见起染。

如梦见境起诸贪瞋。

称彼梦者谓实不虚。

理实无境唯情妄见。

故智度论说。

如梦中无善事而善。

无瞋事而瞋。

无怖事而怖。

三界众生亦复如是。

无明眠故不应瞋而瞋等。

故知心外虽无别境。

称彼迷情妄见起染。

心外虽无地狱等相。

恶业成时妄见受苦。

如正法念经云。

阎魔罗人非是众生。

罪人见之谓是众生。

手中执持焰然铁钳。

彼地狱人恶业既尽。

命终之后不复见于阎罗狱卒。

何以故。

以彼非是众生数故。

如油炷尽则无有灯。

业尽亦尔。

不复见于阎罗狱卒。

如阎浮提日光既现则无暗冥。

恶业尽时阎罗狱卒亦复如是。

恶眼恶口如众生相。

可畏之色当悉磨灭。

如破画壁画亦随灭恶业画壁亦复如是。

不复见于阎罗狱卒可畏之色。

以此文证。

众生恶业应受苦者。

自然无中妄见地狱。

问曰。

见地狱者。

所见狱卒及虎狼等可使妄见。

彼地狱处阎罗在中。

判诸罪人。

则有此境。

云何言无。

答曰。

彼见狱主亦是妄见。

直是罪人恶业熏心令心变异。

无中妄见。

实无地狱阎罗在中。

故唯识论云。

如地狱中无地狱主。

而地狱众生依自然业。

见地狱主与种种苦。

而起心见此是地狱处。

此是夜时。

此是昼时。

我以恶业故见狗见乌。

或见山压。

以此文证。

善恶熏心。

令心异见。

实无地狱。

是故心外虽无地狱。

恶业成时强自妄见。

问曰。

此苦业报既非善事。

宁不直尔说善令习。

何须称情说苦业耶。

答曰。

善恶因果法须相对。

若不说其贪等是过。

何由得显施等是善。

若不宣说三涂是苦。

无由得显人天等乐。

是故须说凡夫罪行。

令人识知厌离归善。

若钝根者。

闻此苦业生厌离时。

即求世乐。

因此转心修诸福业。

若利根者。

闻此苦业生厌离时。

即求解脱。

因此转心能修道观。

便于惑中得起出因。

故经说言。

一切烦恼皆是佛种。

故知苦业厌离之本起善之缘。

是故须说。

若不说此恶业罪行。

众生不识常行不断。

虽称情见说诸过恶。

然实心外无别业苦。

唯识无境心体常净。

故经说言。

虽说贪欲之过。

而不见法有可贪者。

虽说瞋恚之过。

而不见法有可瞋者。

虽说愚痴之过。

而知诸法不痴无碍。

虽示众生堕三恶道怖畏之苦。

而不得地狱饿鬼畜生之相。

以此文证。

知罪行因果唯心无外。

凡愚不解。

称情方便。

须说业苦。

向来两门。

就其实教。

说罪体真。

无别可破。

以愚未解。

须定说罪。

此是别明愚人迷真妄解。

故须定说罪行意也。

福行部第四述曰。

此明福行者。

对前罪行说此福行。

先明凡夫修欲界善者。

但使乱心修诸事福。

定生下界名欲界业。

五道之中皆悉得起。

先就地狱述者。

依毗昙说。

地狱之人亦有三善业。

即是意地三善根。

此唯成就非是现行。

以是难处多不闻法思量趣道。

故无现行。

若论生得善根。

地狱亦有。

如仙誉国王杀五百婆罗门生地狱中。

发生信心生甘露国。

故知现行。

若依成论。

亦说地狱有善现行。

虽无力励方便起善修获圣道。

然有生得善根起善。

谓诸众生无始已来。

曾修世间信进念等。

未起邪见谤无因果。

此善不灭。

生便得之。

名为生得善。

依此善根得起善心。

若有宿业感缘强者。

大圣现化令苦止息。

为说道法得修方便。

第二畜生龙等亦有修善。

如涅槃经。

佛说义时。

无量鸟兽发菩提心生于天上。

若依毗昙。

鬼畜十善非律仪摄。

以其身口七善律仪。

普于一切众生处起。

以鬼神不能受故。

故萨婆多论。

畜生以痴钝故不发律仪。

若依成论。

鬼神畜等亦有得戒。

若就人中。

北单越人唯成意地三善业道。

而不现行。

不断善故。

至劫尽时人皆修禅。

彼独不能离欲非分。

自余三方皆有十善有不具者。

若就欲界六天以论。

即无出家别解脱戒。

但有十善及在家戒。

故成论云。

如天帝释多受八戒。

龙等亦受。

不局在人。

若论色界诸天以论。

依毗昙。

生上失下。

上界不起下界善业。

以其界地因果断故。

身生上界下地法断。

此据有漏。

在下成上。

生上失下。

便不修起。

若依成论。

上得成下。

亦得寄起下界善业。

如诸梵天见佛礼拜发言赞叹。

即是散善。

此是寄起欲界善业。

若依毗昙毗婆沙论等。

梵天礼赞非欲界善。

是其初禅威仪心起。

据此所依无记非善。

据外身口是上色业。

此明欲界乱善福业依身起处竟。

第二明色界四禅定业依身起处。

若鬼畜中值圣强缘能寤道者。

亦得修起。

以其无漏依禅起故。

纵无根本深定正体。

必有粗浅未来禅心。

此未来禅是色界业。

依此未来断欲结时。

此业则招初禅梵果。

若就人天以论修色界业。

除北单越无修禅者。

自余三方及欲界天。

皆得修起色界十善。

谓得禅者意地有三。

所谓无贪无瞋正见。

若论身口七善业者。

谓依定心发得禅戒。

禅戒则是身口七善。

故得禅时有色十善。

若就无色诸天以论。

依毗昙。

无色界天不得修起色界定业。

生上舍下。

界地断故。

若依成论。

凡生无色亦得起下色界中业。

此明色。

界禅定福业十善业道依身起处。

若论无色四空定业依身起处。

三界人天皆得修起。

上来明诸福行依身起处竟。

若论圣人起福。

非关凡夫。

希望故述。

颂曰。

寻因途乃异及舍趣犹轻苦极思归乐乐极苦还生岂非罪福别皆由封着情若断有漏业常见法身明感应缘"略引一验"

唐武德中。

遂州总管府记室参军孔恪暴病死。

一日而苏。

自说被收至官所。

问何故杀牛两头。

恪云。

不杀。

官曰。

汝弟证汝杀。

何故不招。

因呼恪弟。

弟死已数年矣。

既至枷械甚严。

官问。

汝所言兄杀牛虚实。

弟曰。

兄前奉使招慰獠贼。

使某杀牛会之。

实奉兄命。

非自杀也。

恪曰。

使弟杀牛会是实。

然国事也。

恪何有罪焉。

官曰。

汝杀会獠。

以招慰为功。

用求官赏。

以为己利。

何云国事也。

因谓恪弟曰。

以汝证兄。

故久留汝。

兄今既遣杀。

汝便无罪。

放任受生。

言讫弟忽不见。

亦竟不得言叙。

官又问恪。

因何复杀两鸭。

恪曰。

前任县令。

杀鸭供官客耳。

岂恪罪耶。

官曰。

官客自有料无鸭。

汝以鸭供之。

将以美誉。

非罪如何。

又问。

何故复杀鸡卵六枚。

曰平生不食鸡卵。

唯忆小年九岁时寒食日。

母每与六卵因煮食之。

官曰。

然欲推罪母也。

恪曰。

不敢。

但说其因耳。

此自恪杀之也。

官曰。

汝杀他命。

当自受之。

言讫忽有数十人。

皆来执恪。

将出去。

恪大呼曰。

官府亦大枉滥。

官闻之呼还曰。

何枉滥。

恪曰。

生来有罪皆不遗。

生来修福皆不见记者。

岂非滥耶。

官问主司。

恪有何福。

何为不录。

主司对曰。

福亦皆录。

量罪多少。

若福多罪少。

先令受福。

罪多福少。

先令受罪。

然恪福少罪多。

故未论其福。

官怒曰。

虽先受罪何不唱福示之。

命鞭主司一百。

倏忽鞭讫。

血流溅地。

既而唱恪生来所修之福。

亦无遗者。

官谓恪曰。

汝应先受罪。

我更令汝归七日。

可勤追福。

因遣人送出将苏。

恪大集僧尼行道忏悔。

精勤苦行。

自说其事。

至七日家人辞决。

俄而命终。

临家兄为遂府属。

故委之也"右一验出冥报记"。

欲盖篇第八十一"此有二部"

五欲部第一五盖部第二五欲部"此有四部"

述意部欲系部欲障部呵欲部述意部第一窃寻经论。

行者修道。

皆云五欲是障道本。

若不学断无由证圣。

欲知根本略述三种。

一自内五根。

二外诸五尘。

三所生五识。

由此三故能生染欲。

故涅槃经云。

善男子。

譬如恶象心未调顺。

有人乘之不随意去。

远离城邑至空旷处。

不能善摄。

此五根者亦复如是。

将人远离涅槃城邑。

至于生死旷野之处。

善男子。

譬如佞臣教王作恶。

五根佞臣亦复如是。

常教众生造无量恶。

譬如恶子不受师长父母教敕。

则无恶不造。

不调五根亦复如是。

不受师长善言教敕。

无恶不造。

善男子。

凡夫之人不摄五根。

常为地狱畜生饿鬼之所贼害。

亦如怨盗害及善人。

又遗教经云。

五根贼祸殃及累世。

为害甚重。

不可不慎。

是故智者。

制而不随。

持之如贼。

假令纵之。

皆亦不久。

见其磨灭也。

夫论盖者。

是荫覆义。

谓覆障行者令志性昏沈。

定慧不明隐没善人。

是修正道障故名为盖。

故对法论云。

此盖能令善品不得显了。

是盖义。

覆蔽其心障诸善品令不得转。

故名盖义。

前之五欲。

从外五尘而生。

此之五盖。

从内五根而发也。

欲系部第二述曰。

夫论五欲者。

既有其根便发五欲。

系缚众生不得解脱。

故涅槃经云。

凡夫之人五欲所缚。

令魔波旬自在将去。

如彼猎师^3□拊猕猴担负归家。

善男子。

譬如国王安住己界身心安乐。

若至他界则得众苦。

一切众生亦复如是。

若能自住于己境界则得安乐。

若至他界。

则遇恶魔受诸苦恼。

自境界者。

谓四念处。

他境界者。

谓五欲也。

五欲者。

男女身上色声香味触等是也。

即此五欲希须为义。

贪着五尘。

名为欲也。

并意识触缘之境。

名曰法尘。

此之六尘非直名为尘。

所行处复得恶贼之名。

故涅槃经云。

如六大能贼劫一切人民财宝。

六尘恶贼亦复如是。

能劫一切众生善财。

如六大贼若入人舍。

则能劫夺现家所有。

不择好恶。

令臣富者忽尔贫穷。

是六尘贼亦复如是。

若入人根则能劫夺一切善法。

善法既尽。

贫穷孤露。

作一阐提。

是故菩萨谛观六尘如六大贼。

欲障部第三述曰。

夫论欲过者。

谓五欲弊魔六尘恶贼。

佛判邪惑。

迷障佛性故。

涅槃经云。

众生五识虽非一念。

然是有漏。

复是邪倒。

增长诸漏为一切凡夫。

取着于色乃至着识。

以着色故则生贪心。

生贪心故为色系缚。

乃至为识之所系缚。

以系缚故则不得免。

于生老病死忧悲大苦一切烦恼。

又云。

若有菩萨自言戒净。

虽复不与女人和合言语嘲调。

听其音声。

然见男子随逐女时。

或见女人随逐男时。

便生贪着。

如是菩萨成就欲法。

毁破净戒。

污辱梵行。

令戒杂秽。

不得名为净戒具足。

又智度论云。

菩萨观种种不净。

于诸衰中女衰最重。

刀火雷电霹雳怨家。

毒蛇之属犹可暂近。

女人悭妒瞋谄妖秽。

斗诤贪嫉不可亲近。

何以故。

女子小人心浅智薄。

唯欲是亲。

不观富贵智德名闻。

专行欲恶破人善根。

桎梏枷锁闭系囹圄。

虽曰难解犹尚易开。

女锁系人染着根深。

无可得脱。

众病最重。

如佛偈言。

宁以热铁踠转眼中不以染心邪视女色含笑作姿憍慢着想回面^3□眼美言妒瞋行步妖秽以惑于人淫罗欲网人皆没身坐卧行立回盻巧媚薄智愚人为之所醉执剑向敌是犹可胜女贼害人是不可禁蚖蛇含毒犹可手捉女情惑人是不可触有智之人所不应视若欲观之当如母姊谛视观之不净填积淫火不除为之烧灭色过既尔。

自余香味触等例皆如然。

一切众生无始已来。

永沈生死不能出离者。

寔由女色。

系缚难脱。

盲无慧眼。

见生死坑致之陷坠。

今惟道俗不观欲患。

向之驰走。

何日返之。

得免斯过。

心常被染不能暂舍。

戒尚不存焉有定慧。

佛性观哉。

故涅槃经偈云。

作恶不即受如乳即成酪犹灰覆火上愚者轻蹈之呵欲部第四如智度论云。

行者当诃五欲云。

哀哉众生。

常为五欲所恼。

而求之不已。

将坠大坑。

得之转剧。

如火炙疥。

五欲无益。

如狗咬骨。

五欲增争。

如鸟竞肉。

五欲烧人。

如逆风执炬。

五欲害人。

如践恶蛇。

五欲无实。

如梦所得。

五欲不久。

如假借须臾。

世人愚惑贪着五欲。

至死不舍。

为之后世受无量苦。

此之五欲得时须臾乐。

失时为大苦。

如蜜涂刀舐者贪甜不知伤舌。

其五欲者。

名为色声香味触。

此之五事禅家正障。

若欲修定皆应弃之。

第一呵色欲过。

如频婆娑罗王。

以色故身入敌国。

独在淫女阿梵婆罗房中。

忧填王。

以色染故截五百仙人手足。

如是等种种因缘。

是名呵色欲过失。

第二呵声欲过者。

如声相不停。

暂闻即灭。

愚痴之人不解声相无常变失。

故于音声中妄生好乐。

于已过之声念而生着。

如五百仙人在山中住。

甄陀罗女于雪山池中浴。

闻其歌声即失禅定。

心醉狂逸不能自持。

失诸功德后堕恶道。

有智之人观声生灭。

前后不俱无相及者。

作如是知。

则不染着。

若斯人者。

诸天音乐尚不能乱。

何况人声。

如是等种种因缘。

是名呵声欲过失。

故论云。

如五百仙人飞行时闻紧陀罗女歌声。

心着狂醉皆失神足。

一时堕地。

如声闻闻紧陀罗王屯仑摩弹琴歌声。

以诸法实相赞佛。

是时须弥山及诸树木皆动。

大迦叶等诸大弟子。

皆于座上作舞不能自安。

天鬘菩萨问大迦叶。

汝最大耆年行于头陀第一。

今何故不能制心自安。

大迦叶答言。

我于人天诸欲心不倾动。

是菩萨无量功德报声。

复以智慧变化作声。

所不能忍。

譬如八方风起不能令须弥山动。

若劫尽时毗岚风。

至吹须弥山令如腐草。

如阿修琴常自出声。

随意而作。

无人弹者。

此亦无散心。

亦无摄心。

是福德报生故。

随意出声。

法身菩萨亦复如是。

无所分别。

亦无散心。

亦无说法相。

是无量福智因缘故。

第三呵香欲过者。

人谓着香少罪。

染爱于香开结使门。

虽复百岁持戒。

能一时坏之。

如有阿罗汉常入龙宫食。

食已以钵授与沙弥令洗。

钵中有残饭数粒。

沙弥嗅之大香。

食之甚美。

便作方便入师绳床下。

两手捉绳床脚。

其师至时与绳床俱入龙宫。

龙言。

此未得道。

何以将来。

师言。

不觉。

沙弥得饮食已。

又见龙女身体端正香妙无比。

心大染着。

即作恶愿。

我当作福夺此龙处居其宫殿。

龙言后莫将此沙弥来。

沙弥还已。

一心布施持戒专求所愿。

愿早作龙。

是时绕寺足下水出。

自知必得作龙。

径至师本入处大池边。

以袈裟覆头而入即死。

变为大龙。

福德大故即杀彼龙举池尽赤。

未尔之前诸僧及师诃之。

沙弥言。

我心已定。

心相己出。

将诸众僧就池观之。

如是因缘由着香过。

复有一比丘。

在于林中莲华池边经行。

闻莲华香。

鼻受心着。

池神语言。

汝何以舍彼林下禅静坐处而偷我香。

以着香故诸结卧者皆起。

时更有一人来入池中。

多取其华。

掘挽根茎狼藉而去。

池神默无所言。

比丘言。

此人破汝池华。

汝都无言。

我但池岸边行。

便见呵骂。

云我偷香。

池神言。

世间恶人常在罪垢粪中。

不净没头。

我不共语也。

汝是禅行好人。

而着此香。

破汝好事。

是故呵汝。

譬如白□鲜净而有黑物点污众人皆见。

彼恶人者。

譬如黑衣。

以墨点黑。

人所不见。

谁问之者。

如是等种种因缘。

是名呵香欲过失。

第四呵味欲过者。

当自觉寤。

我但以贪着美味故当受众苦。

洋铜灌口啖烧铁丸。

若不观食嗜心坚著者。

堕不净虫中。

如一沙弥。

心常爱酪。

诸檀越饷僧酪时。

沙弥每得残分。

心中爱着。

乐喜不离。

命终之后生此残酪瓶中。

沙弥师得罗汉。

僧分酪时。

语言。

徐徐莫伤此爱酪沙弥。

诸人言。

此是虫。

何以言爱酪沙弥。

答言。

此虫本是我沙弥。

但坐贪爱残酪故生此瓶中。

师得酪分。

虫在中来。

师言。

爱酪人汝何以来。

即以酪与之。

复有一国王。

名曰月分。

王有太子。

爱着美味。

王守园者。

日送好果。

园中有一大树。

树上有鸟养子。

常飞至香山中。

取好香果以养其子。

众子争之。

一果堕地。

守园人晨朝见之。

奇其非常。

即送与王。

王珍此果。

香色殊异。

太子见之便索王。

爱其子即以与之。

太子食果。

得其气味。

染心深着。

日日欲得。

王即召园人问其所由。

守园人言。

此果无种。

从地得之。

不知所由来也。

太子啼泣不食。

王催责园人。

仰汝得之。

园人至得果处。

见有鸟巢。

知鸟衔来。

翳身树上。

伺欲取之。

鸟母来时。

即夺得果。

送日日如是。

鸟母怒之。

于香山中取毒果来。

其香味色令似前者。

园人夺得输王。

王与太子。

食之未久身肉烂坏而死。

如是等种种因缘。

是名呵味欲过失。

第五呵触欲过者。

此触是生结使之因。

是系缚心之本。

何以故。

余四情各当分。

此则遍身染着。

以其难舍常作重罪。

尔时世尊为诸比丘。

说本生因缘。

过去久远世时。

波罗柰国山中有一仙人。

以仲秋之月。

于澡盘中小便。

见鹿麚麀合会。

淫心即动精流盘中。

麀鹿饮之即时有身。

月满生子。

形类如人。

唯头有一角。

其足似鹿。

鹿当产时至仙人庵边而产。

是子是人。

以付仙人而去。

仙人出时见此鹿子。

自念本缘。

知是己儿。

取已养育。

及其年大勤教学问。

通十八种大经。

又学坐禅。

行四无量心得五神通。

一时上山值霖雨泥滑。

其足不便。

躄地破其军持。

又伤其足。

便大瞋恚。

以军持盛水。

祝令不雨。

仙人福德诸龙鬼神皆为不雨。

不雨故五谷五果尽皆不生。

人民穷乏无复生路。

波罗柰王忧愁懊恼。

命诸大寮集议雨事。

明者议言。

我得闻仙人山中有一角仙人。

以足不便故上山躄地伤足。

瞋祝此雨。

令十二年不堕。

王思惟言。

若十二年不雨。

我国了矣。

无复人民。

王即开募。

其有能令仙人失五通。

属我为民者。

当分国半治是国。

有淫女。

名曰扇陀。

端正巨富。

来应王募。

女问诸人。

此是人非人。

众人言。

是仙人所生。

淫女言。

若是人者。

我能坏之。

作是语已。

即取金盘盛好宝物。

语王言。

我当骑此仙人项来。

淫女即时求五百乘车。

载五百美女。

五百鹿车载种种欢喜丸。

皆以众药草和之。

以彩画令似杂果。

及持种种大力美酒色味如水。

服树皮衣行林树间。

以象仙人。

于仙人庵边作草庵而住。

一角仙人游行见之。

诸女皆出迎逆。

好华妙香供养仙人。

仙人大喜。

诸女以美言敬辞问讯。

仙人将入房中坐好床褥。

与好净酒。

以为净水。

与欢喜丸。

以为果蓏。

食饮饱已。

语诸女言。

我从生已来初未得如此好果好水。

诸女言。

我一心行善故天与。

我愿得此好水好果。

仙人问诸女言。

汝以何故肤色肥盛。

答言。

我曹食此好果饮此美水。

故肥如此。

女白仙人言。

汝何以不在此间住。

答曰。

亦可住耳。

女言。

可共澡洗。

即亦可之。

女手柔软。

触之心动。

便与诸女更互相洗。

欲心转生。

遂成淫事。

即失神通。

天为大雨七日七夜。

令得欢乐饮食。

七日以后酒食皆尽。

继以山水木果。

其味不美。

更索前者。

答言已尽。

今当共行。

去此不远。

有可得处。

仙人意。

随意。

即便共出。

去城不远。

女便在道中卧言。

我极不能复行。

仙人言。

汝不能行者。

骑我项上。

当担汝去。

女先遣信白王。

王可观我智能。

王敕严驾出而观之。

问言。

何由得尔。

女白王言。

我以方便力故今已如此仙人无所复能。

令住城中好供养恭敬之。

足吾所欲。

拜为大臣。

住城少日。

身转羸瘦。

念禅定心乐厌世欲。

王问仙人。

汝何不乐。

身转羸瘦。

仙人答王。

我虽得五欲。

常自忆念林间闲静诸仙游处。

不能得去。

王自思惟。

若能强违其志为苦。

苦极则死。

本以求除旱患。

今已得之。

当复何缘强夺其志。

即发遣之。

既还山中。

精进不久。

还得五通。

佛告诸比丘。

其一角仙人者。

即我身是也。

其淫女者。

今耶输陀罗是。

尔时以欢喜丸惑我。

我未断结为之所惑。

今复欲以药欢喜丸惑我。

不可得也。

以是事故知。

细软触法能动仙人。

何况愚夫。

如是等种种因缘。

是名呵触欲过失。

如是能呵五欲便除五盖也。

五盖部第二问曰。

云何为五。

答曰。

一贪欲盖。

二瞋恚盖。

三睡眠盖。

四掉悔盖。

五疑盖。

第一贪欲盖者。

谓端坐修禅心生欲觉。

妄念相续求之不已。

遂致生患。

如智度论。

术婆伽以思王女。

欲心内发尚能烧身。

延及天祠。

况生欲毒。

炽而不烧。

诸善法心若着欲无由近道。

故论偈云。

入道惭愧人持钵摄众生云何纵欲尘沉没于五情已舍五欲乐弃之而不顾如何还欲得如愚自食吐诸欲求时苦得时多怖畏失时多热恼一切无乐处诸患如是已云何能舍之得福禅定乐则不为所欺第二瞋恚盖者。

瞋是失诸善法之根本。

堕诸恶道之因缘。

法乐之怨家。

善心之大贼。

恶口之府藏。

祸患之刀斧。

若修道时。

思惟此人恼我。

及恼我亲。

赞叹我怨。

图度过去未来亦复如是。

是为九恼处故生瞋。

瞋念覆心故名为盖。

当急弃之无令增长。

如智度论。

释提婆那以偈问佛云。

何物杀安隐何物杀无忧何物毒之根吞灭一切善佛说偈答云。

杀瞋即安隐杀瞋即无忧瞋为毒之根瞋灭一切善如是知已当修慈悲。

以忍除灭令心清净。

观声空假不应起瞋。

故智度论云。

菩萨知诸法不生不灭其性皆空。

若人瞋恚骂詈。

若打若捶。

如梦如化。

观声本无。

唯是风声从缘而有。

何须可瞋。

故论云。

如人欲语时。

口中风名忧陀那。

还入至脐。

触脐响出。

响出时触七处起。

是名语言。

如偈言。

风名优陀那触脐而上出是风七处触项及断齿唇舌咽及以胸是中语言生愚人不解此惑着起瞋痴又优婆塞经云。

有智之人。

若遇恶骂当作是念。

是骂詈字不一时生。

初字生时后字未生。

后字生已初字复灭。

若不一时云何是骂。

直是风声我云何瞋。

故智度论云。

菩萨观众生。

虽复百千劫骂詈不生瞋心。

若百千劫称赞亦不欢喜。

了知音声生灭如梦如响。

第三睡眠盖者。

谓内心昏愦名之为眠。

五情暗蔽放恣支节。

委卧垂窳名之为睡。

此睡眠盖。

能破今世后世实乐。

如此恶法最为不善。

何以故。

余盖情觉可除眠如死人无所觉触。

以不觉故难可除灭。

如智度论。

菩萨教诫睡眠弟子。

说偈云。

汝等勿抱死尸卧种种不净假名人如得重病箭入身诸苦痛集安可眠如人彼缚将去杀灾害垂至安可眠结贼不灭害未除如共毒蛇同室宿亦如临阵白刃间尔时云何而可眠眠为大暗无所见日日欺诳夺人明以眠覆心无所见如是大失安可眠第四掉悔盖者有三。

一口掉者。

谓好喜吟咏诤竞是非无益戏论世俗言话等。

名为口掉。

二身掉者。

谓好喜骑乘驰骋放逸筋力相扑扼腕指掌等。

名为身掉。

三心掉者。

心情放荡纵意攀缘。

思惟文艺世间才技。

诸恶觉观等。

名为心掉。

掉之为法。

破出家心。

故智度论偈云。

汝已剃头着染衣执持瓦钵行乞食云何乐着戏掉法放逸纵情失法利既无法利。

又失世乐。

觉其过已当急弃之。

所言悔者。

若掉无悔则不成盖。

何以故。

掉时犹在缘中故。

后欲入定时。

方悔前所作。

忧恼覆心。

故名为盖。

此有二种。

一者因掉后生悔。

如前所说也。

二者作大重罪人。

常怀怖畏。

毒箭入心。

坚不可拔。

如智度论偈云。

不应作而作应作而不作悔恼火所烧后世堕恶道若人罪能悔悔已莫复忧如是心安乐不应常念着若有二种悔若应作不作不应作而作是则愚人相不以心悔故不作而能作诸恶事已作不能令不作第五疑盖者。

谓以疑覆心故。

于诸法中不得定心。

定心无故。

于佛法中空无所获。

如人入于宝山。

若无有手无所能取。

复次通疑甚多未必障定。

今障定者。

有三种疑。

一疑自。

二疑师。

三疑法。

一疑自者。

而作是念。

我等诸根暗钝罪垢深重其非人乎。

作此自疑。

定慧不发。

若欲学法勿当自轻。

以宿世善根难测故。

二疑师者。

彼人威仪相貌如是。

自尚无道。

何能教我。

作是疑慢。

即为障定。

欲除之法。

如臭皮囊中金。

以贪金故不可弃于皮囊。

行者亦尔。

师虽不清净。

亦应生于佛想。

三疑法者。

如世人多执本心。

于所受法不能即信敬心受行。

若生犹豫即法不染心。

何以故。

如智度论偈云。

如人在岐道疑惑无所取诸法实相中疑亦复如是疑故不勤求诸法之实相是疑从痴生恶中之恶者善不善法中生死及涅槃定实真有法于中莫生疑汝若怀疑惑死王狱吏缚如师子抟鹿不能得解脱在世虽有疑当随妙善法譬如观岐道利好者应逐问曰。

不善法无量无边。

何故但舍五法。

答曰。

此五法中名虽似陜义该三毒。

亦通摄八万四千诸尘劳门。

第一贪欲盖。

即是贪毒。

第二瞋恚盖。

即是瞋毒。

第三睡眠盖疑盖。

即是痴毒。

其掉悔一盖。

即是等分摄。

合为四分烦恼。

一中即有二万一千。

四中合有八万四千诸尘劳门。

是故若能除此五盖。

即能具舍一切不善之法。

譬如负债得脱。

重病得差。

如饥饿人得至丰国。

如于恶贼之中得自免济安隐无患行者亦尔除此五盖其心清净。

譬如日月以五事覆。

烟云尘雾修罗手障则不明了。

心亦如是。

合喻可知。

颂曰。

五欲昏神识五盖蔽福力六根成苦业六贼乱心色欲浪逐情飘爱网随心织三毒障人空四流漂不息至今虽改修斩筹方未极鹳鸽既无穷猿攀此焉踣自非绝欲盖何能远升陟齐□届宝城共睹能仁德

法苑珠林卷第七十一



友情链接: 九五查询  古籍史书  老黄历  
免责说明:本站内容全部由九五查询从互联网搜集编辑整理而成,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冒犯,请联系我们删除。
Copyright © 2024 95cx.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九五查询(95cx.com)鄂ICP备2022010353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