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九五查询
古籍史书
老黄历
免责说明:本站内容全部由九五查询从互联网搜集编辑整理而成,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冒犯,请联系我们删除。
Copyright © 2025 95cx.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九五查询(95cx.com)鄂ICP备2022010353号-6
免责说明:本站内容全部由九五查询从互联网搜集编辑整理而成,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冒犯,请联系我们删除。
Copyright © 2025 95cx.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九五查询(95cx.com)鄂ICP备2022010353号-6
敬塔篇第三十五之二故塔部第六依像法决疑经云。
造新不如修故。
作福不如避祸。
斯言验矣。
或有村坊坟塔故寺伽蓝堂殿朽坏舍屋崩摧。
席扇蓬户靡隔烟尘。
瓮牖茅茨无掩霜露。
是以门墙凋毁粪秽盈阶。
路绝人踪。
僧徒漂寄不修不饰。
日就衰羸。
造罪造愆无时暂舍。
夜暗灯烛本自无闻。
昼日幡华元来非见。
堂绝梵呗炉停海檀。
遂使恶鬼效灵善神舍卫。
伽蓝无固直为僧徒慢惰佛法既衰。
亦由白衣无敬。
此而不忧更欲何求。
又宝梁经云。
有一贤者。
面上有国王文理。
相师见已嫁女与之。
后时贤者入僧寺中杖侍伽蓝。
生憍慢故失国王文理堕大地狱。
又萨遮经云。
或嫌塔寺及诸形像妨碍送置余处者。
如是恶人。
摄在恶逆众生分中。
上品治之。
又十轮经云。
若破寺杀害比丘。
其人寿终支节皆疼。
多日不语死堕阿鼻地狱。
具受诸苦又三千威仪云。
扫塔上有五事。
一不得着履上。
二不得背佛扫塔。
三不得取上善土持下弃。
四不当下佛像上故华。
五当旦过澡手自持净巾还拭佛像。
复有五事。
一当先洒地。
二当使调。
三当待燥。
四不逆扫。
五不得逆风扫。
复有五事。
一不得去善土。
二当自手拾。
草三当取中土转着。
下处四不得令四角扫处有迹。
五扫塔前。
六步使净"此据事务故限约六步若事闲豫多扫弥善也"。
又正法念经云。
若有众生净心供养众僧扫如来塔。
命终生意躁天。
身无骨肉亦无污垢。
香气能熏一百由旬。
其身净洁犹如明镜。
又正法念经云。
若有众生识于福田。
见有佛塔风雨所坏。
若僧房舍。
以福德心涂饰治补。
复教他人令治故塔。
命终生白身天。
其身鲜白入珊瑚林。
与诸天女五欲自娱。
业尽还退。
若生人中其身。
鲜白。
又杂宝藏经云。
若扫僧房一阎浮提地。
不如扫佛塔一手掌"成论亦同"。
又撰集百缘经云。
扫地得五功德。
一自除心垢。
二除他垢。
三去憍慢。
四调伏心。
五增长功德得生善处。
又无垢清净女问经云。
扫地得五功德。
一自心清净他人见生净心。
二为他爱。
三天心欢喜。
四集端正业。
五命终生善道天中。
又沙弥威仪经云。
扫地有五法。
一不得背人。
二不得逆扫。
三当令净。
四不得有迹。
五当即畚弃。
又增一经云。
扫佛塔有五法。
一水洒地。
二除去瓦石。
三平正其地。
四端意扫地。
五除去秽恶地既净已。
随能持一枝香华散布地上供养得福无量。
故华严偈云。
散华庄严净光明庄严妙华以为帐散众杂华遍十方供养一切诸如来又百缘经云。
昔佛在世时。
与诸比丘到殑伽河边。
见一故塔毁落崩坏。
比丘问佛此是何塔。
朽故乃尔。
佛告比丘。
此贤劫中波罗柰国梵摩达王。
正法治化。
唯无子息。
祷祀诸神求索有子。
困不能得。
时王国中有一池水生一莲华。
其华台中有一童子结跏趺坐。
有三十二相八十种好。
口出优钵罗华香。
身诸毛孔出栴檀香。
王及妃姤见甚欢喜。
即抱还宫养育渐大。
随其行处莲华承足。
因香立字栴檀香。
后寤非常成辟支佛。
身升虚空作十八变。
寻入涅槃。
王收舍利起塔供养。
是彼塔耳。
比丘问佛。
宿殖阿福受斯果报。
佛告比丘乃往过去拘楼孙佛时有长者子。
甚好淫色。
见一淫女心生^2□着。
无财可与。
遂至塔中盗华与之。
乃共夜宿。
晓即身体生其恶疮。
痛不可言。
唤医疗治。
医占云。
须牛头栴檀用涂疮上可得除愈。
时长者子即卖家宅得于金钱满六十万。
寻用买香正得六两。
拟用涂疮。
心自思惟。
即语医言。
我今所患乃是心病。
即持所买牛头栴檀。
捣以为末。
入其塔中发誓愿言。
如来往昔修诸苦行。
誓度众生除其厄难。
我今此身堕一生数。
唯愿世尊。
慈悲怜愍除我此患。
作是誓已用香涂塔。
以偿华价。
至心供养求哀忏悔。
疮寻得差。
身诸毛孔有栴檀香。
闻此香已欢喜礼拜发愿而去。
缘是功德不堕恶道。
天上人中常受快乐。
随其行处莲华承足。
身诸毛孔常有香气。
是故智者当作是学。
又小法灭尽经云。
后劫火起时。
曾作伽蓝所不为火焚。
乃至金刚界为上台也。
又菩萨本行经云。
昔佛在世时告五百阿罗汉。
汝等各说前世宿行所作功德。
今得值我得道因缘。
时有阿罗汉。
名婆竭多梨。
即从坐起白佛言。
世尊。
我念过去无央数劫有佛出世。
号曰定光。
入涅槃后分布舍利起塔供养。
法欲末时有一贫人。
无方自济卖薪为业。
向泽采薪。
遥见泽中有一塔寺。
甚为巍巍。
即到塔边瞻睹形像欢喜作礼。
唯见狐狼飞鸟走兽止宿之处。
草木荆棘不净满中。
迥绝无人复无行迹。
无供养者。
贫人睹见心中怆然。
而不晓知如来神德。
但以欢喜诛伐草木扫除不净。
扫讫欢喜绕之八匝作礼而去。
缘此功德命终之后生光音天。
众宝宫殿光明晃煜。
于诸天中巍巍最胜不可计量。
尽其天寿而后复百返作转轮王。
七宝自然王四天下。
后复寿尽常生国王大姓长者家。
财富无量。
颜容端正殊妙无双。
人见欢喜无不爱敬。
欲行之时道路自净。
虚空之中雨散众华。
婆竭多言。
昔贫人者今我身是。
由昔扫塔生处自然。
一阿僧只九十劫中不堕恶道。
天上人间富贵尊荣封受自然快乐无极。
今最后身值释迦佛。
舍豪出家得阿罗汉。
三明六通具八解脱。
若有人能于佛法僧少作微善如毛发许。
所生之处受报弘大无有穷尽。
又譬喻经说。
只陀太子昔毗婆尸佛时。
布施一奴一婢给扫寺庙。
缘此功德世世常得七宝宫宅。
门户两边常有自然金银男女擎持宝钵。
满中七宝取无穷尽。
夜中常有自然天兵五百余骑。
卫护其舍。
无敢近者。
轮王七宝者。
一金轮宝。
二白象宝。
三绀马宝。
四神珠宝。
五玉女宝。
六主藏臣宝。
七主兵神宝。
又杂宝藏经云。
昔舍卫国中有一长者。
造立塔寺。
后时命终生忉利天。
其妇昼夜追忆夫故愁忧苦恼。
以忆夫故常扫治夫所造塔寺。
夫下观见即来妇所。
问讯安慰而语之言。
汝忆我故大忧愁耶。
妇即语言。
汝为是谁。
天寻答言。
我是汝夫。
以作塔寺功德因缘得生天。
见汝忆我修治塔寺。
故来汝所。
妇言。
近我。
夫则答言。
人身臭秽不复可近。
汝复欲得为我妻者。
勤供佛僧修扫塔寺。
愿生我天。
若得生天我必当还以汝为妻。
妇用夫语。
作诸功德发愿生天。
其后命终得生天上。
还为夫妇。
夫妇相将来至佛所。
佛为说法。
夫妇并得须陀洹果。
既得果已还归天上。
又分别功德论云。
昔舍卫城中有夫妇二人。
而无子息。
夫妇精进信敬三宝时妇蚤亡。
由信敬故生忉利天。
以为天女。
面首端正天中少比。
天女自念。
我极端正。
今此世间谁任我夫。
便以天眼观见本夫。
今已出家年老暗短专信而已。
常勤扫除塔庙善业。
见其扫塔必应生天。
天女寻下。
光明照曜住其夫前。
比丘见已问其因缘。
天女答曰。
我是君妇。
今为天女。
我观天上无任我夫。
见君精进常勤扫塔。
必应生天。
若得生天愿同一处还为我夫。
是以故来陈其情状。
白意已讫还归天上。
时夫比丘见此事已。
从是以后倍加精进。
修补塔庙积功转胜。
应生第四兜率天上。
天女忆夫复来语言。
君福转胜应生兜率天。
我今不复得君为夫。
语讫还去。
比丘闻已倍加精进。
遂获得阿罗汉果。
三明六通具八解脱。
又百缘经云。
佛在世时。
迦毗罗城中有一长者。
财宝无量。
其妇生一儿。
端正殊妙见者敬仰。
渐大见佛得阿罗汉果。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
乃往过去九十一劫有毗婆尸佛。
入涅槃后有王名槃头末帝。
收取舍利造四宝塔而供养之。
其后小毁。
有童子入塔见此破处。
和颜悦色集唤众人共涂治塔。
发愿而去。
缘是功德九十一劫不堕地狱畜生饿鬼。
天上人中受乐无极。
常为天人所见敬仰。
乃至今值于我。
为诸人所见敬仰出家得道。
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颂曰。
遗身八万塔宝饰高百丈仪凤异灵乌金盘代仙掌积栱承雕角高檐挂树网宝地若池沙风铃如积响刻削生千变丹青图万像烟霞时出没神仙乍来往晨雾半层生飞幡接云上游霓不敢息翔□讵能仰圣变无穷瑞感福岂三两愿假舟航末彼岸谁为广感应缘"略引二十一验"
西晋会稽鄮县塔东晋金陵长干塔石赵青州东城塔姚秦河东蒲阪塔周岐州岐山南塔周瓜州城东古塔周沙州城内大乘寺塔周洛州故都西塔周凉州姑臧故塔周甘州删丹县故塔周晋州霍山南塔齐代州城东古塔隋益州福感寺塔隋益州晋源县塔隋郑州超化寺塔隋怀州妙乐寺塔隋并州净明寺塔隋并州榆社县塔隋魏州临黄县塔统明神州山川并海东塔杂明西域所造之塔右前二十一塔。
并是如来在日行化乞食。
因有童子戏弄沙土以为米面。
宿佑冥会以土面施佛。
佛感渠善心为受涂地。
记此童子。
吾灭度后一百年满。
有王出世号为阿育作铁轮王王阎浮提。
一切鬼神并皆臣属。
且使空中地下四十里内所有鬼神开前八塔。
所获舍利役诸鬼神。
于一日一夜一亿家施一塔。
广计有八万四千塔。
具如上经。
故不备载。
今惟此神州即是东境。
故此汉地案诸典籍寻访有二十塔。
并是育王所造。
若更具引。
佛法东流已来道俗所造感通者。
则有百千。
且述育王二十一塔内。
逐要感征。
同见闻者略述二十一条。
余之不尽者。
备如广传。
初西晋会稽鄮县塔寺。
今在越州东三百七十里。
鄮县界。
东去海四十里。
在县东南七十里。
南去吴村二十五里。
案前传云。
晋太康二年有并州离石人刘萨何者。
生在田家弋猎为业。
得病死苏。
见一胡僧语何曰。
汝罪重应入地狱。
吾悯汝无识且放。
今洛下齐城丹阳会稽。
并有古塔及浮江石像。
悉阿育王所造。
可勤求礼忏得免此苦。
既醒之后。
改革前习。
出家学道。
更名慧达。
如言南行至会稽。
海畔山泽处处求觅莫识基绪。
达悲塞烦冤投造无地。
忽于中夜闻土下钟声。
即^2□记其处剡木为刹。
三日间忽有宝塔及舍利从地踊出。
灵塔相状青色似石而非石。
高一尺四寸。
方七寸。
五层露盘似西域于阗所造。
而开窗子。
四周天金。
中悬铜磬。
每有钟声。
疑此磬也。
绕塔身上并是诸佛菩萨金刚圣僧杂类等像。
状极微细瞬目注睛。
乃有百千像现。
面目手足咸具备焉。
斯可谓神功圣迹非人智所及也。
今在大木塔内。
于八王日舆巡邑里。
见者莫不下拜念佛生善。
斋戒终身。
其舍利者在木塔底。
其塔左侧多有古迹。
塔侧诸暨县越旧都之地也。
以句章勤鄮剡等四县为之诸暨。
东北一百七里大部。
乡有古越城。
周回三里。
地记云。
越之中叶在此为都。
离宫别馆遗基尚在。
悉生豫章。
多在门阶之侧。
行位相当森竦可爱。
风雨晦朔。
犹闻钟磬之声。
百姓至今多怀肃敬。
其迹繁矣。
舆志云。
何育释迦弟子。
能役鬼神。
一日夜于天下造佛骨宝塔八万四千。
皆从地出。
案晋沙门竺慧达云。
东方两塔。
一在于此。
一在彭城。
今袜陵长干又是其一。
则有三矣。
今以经验。
亿家造一塔。
计此东夏理多不疑。
且见杨越即有二塔。
广统九域故有隐之。
会稽记云。
东晋承相王导云。
初过江时。
有道人神釆不凡。
言从海来相造。
昔与育王共游鄮县。
下真舍利起塔镇之。
育王与诸真人捧塔飞行虚空入海。
诸弟子攀别一时俱堕化为乌石。
石犹人形。
其塔在铁围山也。
太守褚府君云。
海行者述。
岛上有聚乌石作道人形。
颇有衣服。
褚令凿取将视之。
石文悉如袈裟之状。
梁祖普通三年。
重其古迹建木浮图。
堂殿房廊周环备满。
号阿育王寺。
四面山绕林竹葱翠。
华卉间发飞走相娱。
实闲放者之佳地也。
有碑颂之。
著作郎顾胤迹文。
寺东南三里山上有佛右足迹。
寺东北三里山头有佛左足迹。
二所现于石上莫测其先。
寺北二里有圣井。
其实深池中有鳗^2□鱼。
俗号为鱼菩萨也。
人至井所礼拜。
鱼随声出。
至隋末贼过伪礼鱼现。
贼便以刀斫之。
因断鱼尾。
自尔潜隐虽唤不出。
时有至心邀请礼拜者。
但歕\水而已。
初有一僧闻塔来礼。
处所荒凉将食为难。
有一老姥患脚来为造食便去。
日日如是。
怪之。
去后私寻乃入池内校量即是池鱼所化也。
其塔灵异往往不一。
大略为瑞多现圣僧。
绕塔行道每夕然灯。
于光影中现形在壁旋转而行。
且列数条。
多则词费。
至唐贞观十九年。
敏法师者。
寓穴道胜历览圣迹。
依然动神。
领徒数百来寺一月敷讲经论。
士俗咸会。
夜中有人见胡僧百余绕塔行道。
以事告众。
寺僧曰。
此事常有不足可怪。
自古至今。
四大良日远近来寺建斋树福。
然于夜中每见胡僧行道诵经赞呗等相。
唐永徽元年。
会稽处士张太玄于寺礼诵。
沙门智悦。
独与太玄连床而寝。
中夜闻诵金刚般若了了分明。
二人静听形心欣泰。
乃至诵讫杀契其相若真。
寻视无形。
明知神授也。
西京城内东南曲池日严寺。
寺即隋炀帝造。
昔在晋蕃作镇。
淮海京寺有塔未安舍利。
乃发长干寺塔下取之入京埋于日严寺塔下施铭于上。
于时江南大德五十余人咸言。
京师塔下舍利非是育王造塔舍利。
育王舍利乃在长干本寺。
道俗怀疑不测是非。
至武德七年日严寺废。
僧徒散配其舍利塔无人守护。
时有道宣律师门徒十人。
配住西市南长寿坊崇义寺。
乃发掘塔下得舍利三枚。
白色光明大如黍米。
并爪一枚。
少有黄色。
并白发数十余。
有杂宝琉璃古器等。
总以大铜函盛之。
检无螺发。
又疑爪黄而小如人者。
寻佛倍人。
爪赤铜色。
今则不尔。
乃将至崇义寺佛堂西南塔下。
依旧以大石函盛之。
本铭覆上埋于地府。
南僧咸曰。
此爪发至梁武帝时已有疑焉。
据事以量。
则长干佛骨颇移于帝里矣。
然江南古塔犹有神异。
崇义所流盖篾如也。
故两述之。
但年岁绵远。
后人莫测其源。
故别疏记尔。
西京西扶风故县在岐山南。
古塔在平原上南下北。
高乡曰凤泉。
周魏以前寺名阿育王。
僧徒五百。
及周灭佛法。
厢宇破坏唯有两堂。
至大业末年四方贼起。
百姓共筑此城以防外寇。
唐初杂住失火焚之。
一切都尽。
二堂余烬焦黑尚存。
至贞观五年。
岐州刺史张亮素有信向。
来寺礼拜。
但见故塔基曾无上覆。
奏敕请望云宫殿以盖塔基。
下。
诏许之。
古老传云。
此塔一闭经三十年。
一出示人。
令道俗生善。
恐开聚众不敢私开。
奏。
敕许开。
深一丈余获二古碑。
并周魏之所树也既出舍利遍示道俗。
有一盲人。
积年目冥。
怒眼直视忽然明净。
京邑内外奔赴塔所。
日有数万。
舍利高出。
见者不同。
或见如玉。
白光映彻内外。
或见绿色。
或见佛形像。
或见菩萨圣僧。
或见赤光。
或见五色杂光。
或有全不见者。
问其本末。
为一生已来多造重罪。
有善友人教使彻到忏悔。
或有烧头炼指刺血洒地殷重至诚遂得见之。
种种不同不可备录。
至显庆四年九月。
内有山僧智琮慧辩。
以解咒术见追入内。
语及育王塔事。
年岁久远须假弘护。
帝曰。
岂非童子施土之育王耶。
若近有之则八万四千之一塔矣。
琮曰未详虚实。
请更出之。
帝曰。
能得舍利深是善因。
可前至塔所七日行道。
祈请有瑞乃可开发。
即给钱五千贯绢五千匹以充供养。
琮与给使王长信等。
十月五日从京旦发。
六日逼夜方到。
琮即入塔内专精苦到行道。
久之未验。
至十日三更乃臂上安炭火烧香。
懔励专注曾无异想。
忽闻塔内像下振裂之声。
寻声往观。
乃见瑞光流溢霏霏上涌塔内。
三像足下各放光明。
赤白绿色旋绕而上。
至于桁捔合成帐盖。
琮大喜踊跃欲召僧看。
乃睹塔内侧塞。
僧徒合掌而立。
谓是同寺。
须臾既久光盖渐歇冉冉而下。
去地三尺不见众僧。
方知圣隐。
中使王长信等同睹瑞相。
流辉遍满赫奕澜漫。
若有旋转久方没尽。
及旦看之获舍利一枚。
殊大于粒。
光明鲜洁。
更细寻视又获七粒。
总置盘水。
一枚独转绕余七粒。
各放光明炫耀人目。
琮等以所感瑞具状上闻。
敕使常侍王君德等送绢三千匹令造朕等身阿育王像。
余者修补故塔。
仍以像在塔内。
可即开发出佛舍利以流福慧。
又。
敕僧智琮慧辩。
鸿胪给名住会昌寺。
初开舍利二十余人同共下凿。
及获舍利诸人并见唯一人不见。
其人懊恼自拔头发苦心邀请。
乃置舍利于掌。
虽觉其重不见如初。
由是诸人恐不见骨不敢睹光。
寺东云龙坊人。
敕使未至前数日。
望寺塔上有赤色光周照远近。
或见如虹直上至天。
或见光照寺城内赤如昼。
旦具以闻寺僧叹讶曰。
舍利不久应开。
此瑞如贞观不异。
其舍利形状如小指。
初骨长可二寸。
内孔正方外楞亦尔。
下乎上渐内外光净。
以指内孔恰得受指。
便得胜戴以示大众。
至于光相变现不可常准。
于时京邑内外道俗连接二百里间。
往来相续皆称佛德。
一代光华。
京师慈恩寺僧慧满。
在塔行道。
忽见绮井覆海下。
一双眼睛光明殊大。
通召道俗同视亦然。
皆慑然丧胆。
更不敢重视。
至显庆五年春三月下。
敕请舍利往东都入内供养。
时西域又献佛束顶骨至京师。
人或见者。
高五寸阔四寸许。
黄紫色。
又追京师僧七人往东都入内行道。
敕以舍利及顶骨出示行僧道曰。
此佛真身。
僧等可顶戴供养。
经一宿还收入内。
皇后舍所寝衣帐准价千匹绢。
为舍利造金棺银椁。
雕镂穷奇。
以龙朔二年送还本塔。
至二月十五日。
京师诸僧与塔寺僧及官人等无数千人。
共下舍利于石室揜之。
俟三十年后非余所知。
至后开瑞冀补兹处。
岐州岐山县华阳乡王庄村有人。
姓凭名玄嗣。
先来粗犷殊不信敬。
母兄承舍利从东都来将欲藏揜。
嗣不许往。
母兄不用其语至舍利所礼拜还家。
玄嗣怒曰。
此有何验而往礼之。
若舍利有功德者。
我家中佛像亦有功德。
即取佛像烧之。
竟有何验。
母兄救之。
已烧下半玄嗣忽倒不觉暴死。
经三日始活。
说云。
忽到一处似是地狱。
有大鸟飞来啄睛啖舌入大火坑。
烧烙困苦觉身痒闷。
以手摩面眉发随落。
目看大地全无精光。
亲属傍看皆知罪验。
诸人语曰。
汝自造罪无可代者。
玄嗣神识不与人同。
但曰。
火烧我心。
以取道士之语。
教吾不信。
傍佛之罪。
今殃着身。
东西驰走又被打拍。
怕惧号哭。
但惟叩头弹指忏悔乞命。
而昼夜号走不曾暂住。
至二月十三日。
亲属哀愍请僧忏悔乞愿造像。
又将至塔所。
于时京邑大德极多。
时行虔法师为众说法。
裴尚宫比丘尼等数百俗人士女。
向有万人。
咸见玄嗣五体投地对舍利前号哭自扑至诚忏悔不信之罪。
又忏犯尼净行打骂众僧盗食僧果。
自忏已后眠梦稍安。
大患仍自不差。
未经一年方死。
其佛顶骨用珍宝赎之。
计直四千匹绢。
遂依其数以彩练酬之。
顶骨今现在内供养。
即是螺髻束发小顶骨。
然大顶骨犹未至此。
益州郭下福感寺塔者。
在州郭下城西。
本名大石。
相传云。
是鬼神奉育王教。
西山取大石为塔基。
舍利在其中。
故名大石也。
隋蜀王秀作镇井。
络闻之令人掘凿。
全是一石。
寻缝至泉不见其际。
风雨暴至。
人有于石傍凿取一片将出。
乃是瑿玉。
问于识宝商云。
此是真凿玉。
世中希有。
隋初有诜律师。
见此古迹于上起九级木浮图。
今见在焉。
益州旱涝。
官人祈雨。
必于此塔。
祈即有应。
奇特感征。
故名福感寺。
近有人盗铃将下三级。
有神擎栌斗起以压贼髀内中。
其人被压。
唱呼寺僧为射斗起方得脱出。
至永徽元年。
有王颜子者剽掠有名。
夜上相轮取博山将下至底级。
两柱忽夹之。
求出不得。
渐渐急困见有。
胡僧曰。
可大唱贼不尔死矣。
即唱数声。
寺僧闻救方得拔出。
至贞观年初地大振动。
此塔摇扬将欲欲摧倒。
于时郭下无数人来。
忽见四神形如塔量。
各以背靠塔之四面。
乍欹乍侧率以免坏。
观瑞道俗叹未曾有。
塔上露盘犹来小短不称塔形。
有一人极豪侈多产业。
见前灵瑞乃舍金三百两。
共诸信者更造露盘。
既成坼下至覆盆。
香气蓬勃如云腾涌。
流芳城邑。
七日乃歇。
益州晋源塔者。
在州西南一百余里。
今号为等泉寺。
本名大石。
其基本缘略亦同前。
寻诸古塔其相不同。
岂非当部鬼神情有所乐。
案蜀三塔同一石。
盖余不定准也。
州北百里雒县塔者。
在县城北郭下宝兴寺中。
本名大石。
基相同前。
隋初有天竺僧昙摩掘叉。
远至东夏礼育王塔。
承蜀三塔又往礼拜。
至雒县大石寺塔所。
敬事已讫。
欲往成都宿两女驿。
将旦闻左右行动声。
又曰。
是何人耶。
妄相恐动。
空中应曰。
有十二神王从本国来。
所在之处拥护法师。
明日当见成都塔。
今欲西还与师别耳。
又曰。
既能远送。
何不见形。
神即见形。
叉为人善画。
便一一貌之。
既遍形隐。
及至成都礼大石塔讫。
诜律师乃依图刻木为十二神像庄饰在于塔下。
今犹见在。
益州郭下法成寺有沙门道卓。
是名僧也。
大业初雒县寺塔。
无人修葺才有下基。
卓乃率化四部造木浮图。
庄饰备矣。
塔为龙护。
居在西南角井中。
时有相现。
侧有三池莫知深浅。
三龙居之人莫临视。
贞观十三年。
三龙大斗雷霆振击。
水火交飞久之乃静。
塔如本住人皆拾取龙毛长三尺许。
黄赤可爱。
郑州超化寺塔者。
在州西南百余里密县界。
在县东南十五里。
塔在寺东南角。
其北连寺方十五步许。
其寺塔基在淖泥之上。
西面有五六泉。
南面亦有。
皆孔方三尺。
腾涌沸出流溢成川。
泉上皆有安柏柱。
铺在泥水上。
以炭沙石灰次而重填。
最上以大方石可如八尺床编次铺之。
四面细腰。
长一尺五寸。
深五寸。
生铁固之。
近有人试发一石。
下有石灰乃至柏团。
便抽一团。
长三丈。
径四尺。
现在。
自非轮王表塔神功所为。
何能辨此基构。
终古不见其俦也。
今于上架塔二重。
塔南大泉涌沸鼓怒绝无水声。
岂非神化所致也。
有幽州僧道严者。
姓李氏。
形极奇伟。
本入隋炀四道场。
后从俗服。
今年一百五岁。
独住深山。
每年七日来此塔上尽力供养。
严怪其泉流涌注无声。
乃遣善水昆仑入泉寻讨。
但见石柱罗列不测其际。
中有宝塔。
可高三尺。
独立空中。
四面水围凝然而住。
竟不至塔所。
考其原始莫测其由。
时俗所传育王所立。
隋祖已来寺塔现在。
怀州妙乐寺塔者。
在州东武陟县西七里妙乐寺中。
见有五级白浮图。
塔方可十五步。
并是侧石编砌。
石长五尺阔三寸。
以下鳞次葺之极细密。
道俗目见咸惊讶其神鬼所造。
其下不测其底。
古老相传。
塔从地涌出。
下有大水。
莫委真虚。
有刺史疑僧滥饰。
乃使人傍基掘下。
至泉源犹不见其际。
魏州临黄塔者。
在县西三十里。
本名舍利寺。
今为尼住。
基塔见在。
三边有水。
惟西开路。
基构编石。
从水底上莲华弥满于三面。
其水际深人皆怯入。
传云。
舍利塔在其水内空中。
如郑州者。
今改为冀州大都督府。
齐州临济县东有砖塔。
云是志公所营。
四面石兽拥嵷惊人。
周灭法时令人百千用力挽出。
终不可脱。
亦无有损。
今现在焉。
益州城南空慧寺内金藏有穴在寺。
近有道士。
素知有藏来就守寺神乞。
神令入穴取得二斗金粟。
依言即入。
唯见地下金瓮行行相对莫测其边。
寺僧通知无敢侵者。
坊州玉华宫寺南二十里许大高岭。
俗号檀台山。
上有古塔基甚宏壮。
面方四十三尺。
上有一层砖身。
四面开户。
石门高七尺余。
广五尺余。
傍有破砖无数。
古老传云。
昔周文王于此游猎。
见有沙门执锡持钵山头立住。
唤下不来。
王遣往捉。
将至不见。
远看仍在。
乃敕掘所立处。
深三丈获得钵杖而已。
王重之为圣。
故为起砖塔一十三级。
左侧村墟常闻钟声。
至龙朔元年。
京师大慈恩寺沙门慧贵法师。
闻之便往。
又闻钟声。
慷慨古迹将事修理。
恨无泉水怀惑犹豫。
贵又感祥云。
护塔善神曰。
可即经始不劳疑虑。
又感异僧曰。
我是南方净土菩萨。
行化至此。
云是塔自古至今己经四造。
勿辞劳倦。
功用必成。
唯须牢作。
不事华侈。
三层便止。
贵闻此告亲事经营。
塔侧古窑三十余所。
犹有熟砖填满。
更寻塔南川中。
乃是古寺。
背山面水。
一斯幽栖之胜地也。
自未修前钟声时至。
恰今营构依时发声。
三下长打如今集僧上堂方法。
龙朔三年掘得古铭云。
周保定年塔崩。
塔初成时南望见渭。
又云。
置塔经四百余年崩。
计周保定至开皇元年得二十年。
开皇至龙朔初得八十一年。
又讨铭记四百年后始崩。
则塔是后汉时所造。
后周无滥文者。
前周大遥。
未知古老所传。
周文是何帝代。
但知塔砖巨万。
终非下俗所立耳。
江州庐山有三石梁。
长数十丈广不及尺。
下望无底。
晋咸康年中。
庾亮为江州。
登山过梁。
见老公殊伟厦屋崇峻玉堂眩目奇塔崇竦。
莫测是何。
循绕久之。
终非人宅。
乃拜谢而返。
唐贞观二十一年。
荆州大兴国寺塔西南柱。
无故有声。
人往看之。
乃见有金铜佛头出。
如是日日渐出经三夕方尽。
长六寸许。
是立佛。
道俗咸异之。
高丽辽东城傍塔者。
古老传云。
往昔高丽圣王出现按行国界。
次至此城见五色云覆地。
即往云中有僧执锡住立。
既至便灭。
远看还见。
傍有土塔三重。
上如覆釜。
不知是何。
更往觅僧。
唯有荒草。
掘深一丈得杖并履。
又掘得铭。
上有胡书。
侍臣识之。
云是佛塔。
王委曲问。
答曰。
汉国有之。
彼名蒲图。
王因生信起木塔七重。
后佛教始至。
具知始末。
今更增高。
本塔朽坏。
斯则育王所统一阎浮洲处处立塔。
不足可怪。
倭国在此洲外大海中。
岠会稽万余里。
隋大业初彼国官人会丞来此学问。
内外博知。
至贞观五年。
共本国道俗七人方还倭国。
未去之时。
京内大德每问彼国佛法之事。
因问云。
阿育王依经所说。
佛入涅槃一百年后出世。
取佛八国舍利。
使诸鬼神一亿家为一佛塔。
造八万四千塔。
遍阎浮洲。
彼国佛法晚至。
未知已前有阿育王塔不。
会承答曰。
彼国文字不说无所承据。
然验其灵迹则有所归。
故彼土人开发土地。
往往得古塔灵盘。
佛诸仪相数放神光。
种种奇瑞详此嘉应。
故知先有也。
西域志云。
罽宾国广崇佛教。
其都城内有寺名汉寺。
昔日汉使向彼因立浮图。
以石构成。
高百尺。
道俗虔恭异于殊常。
寺中有佛顶骨。
亦有佛发。
色青螺文。
以七宝装之盛以金匣。
王都城西北有王寺。
寺内有释迦菩萨幼年龀齿。
长一寸。
次其西南有王妃寺。
寺有金铜浮图。
高百尺。
其浮图中有舍利骨。
每以六斋日夜放光明。
照烛绕承露盘。
至其达曙。
西域志云。
波斯匿王都城东百里大海边有大塔。
塔中有小塔。
高一丈二尺。
装众宝饰之。
夜中每有光曜如大火聚。
云佛般泥洹五百岁后。
龙树菩萨入大海化龙王。
龙王以此宝塔奉献龙树。
龙树受已将施此国。
王便起大塔以覆其上。
自昔以来有人求愿者。
皆叩头烧香奉献华盖。
其华盖从地自起徘徊渐上。
当塔直上乃至空中。
经一宿变灭。
不知所在。
西域志云。
龙树菩萨于波罗柰国造塔七百所。
自余凡圣造者无量。
直于禅连河上建塔千有余所。
五年一设无遮大会。
西域干陀罗城东南七里有雀离浮图。
推其本缘乃是如来在世之时。
与诸弟子游化此土指城东曰。
我入涅槃后二百年。
有国王名迦尼色迦。
在此处起浮图。
佛入涅槃后二百年。
有国王字迦尼色迦。
出游城东。
见四童子垒牛粪为塔。
可高三尺。
俄然即失矣。
王怪此童子。
即作塔笼之。
粪塔渐高挺出于外。
去地四百尺。
然后始定。
王更广塔基。
三百余步。
从地构木始得齐等。
上有铁枨。
高三百尺。
金盘十三重。
沓去地七百尺。
施功既讫粪塔如初。
在大塔南三百步。
时有婆罗门不信是粪。
以手探之遂作一孔。
年岁虽久粪犹不烂。
以香泥填孔不可充满。
今有天宫笼盖之。
雀离浮图。
自作已来三为天火所灾。
国王修之还复如本。
父老云。
此浮图天火七烧佛法当灭。
塔内佛事悉是金玉。
千变万化难得而称。
旭日始开则金盘晃朗。
微风暂发则宝铎铿锵。
西域浮图最为第一。
雀离浮图南五十步有一石塔。
其形正直。
举高二丈。
甚有神变。
能与世人表作吉凶之征。
以指触之。
若吉者金铃鸣应。
若凶者假令人摇亦不肯鸣。
宣师住持感应云。
律师问四天王。
世尊舍利阇维始了。
舍利灰石当置几塔。
天人龙鬼各得分不。
答曰。
人得八分。
天得三分。
龙得十二分。
灰石分三分。
鬼神得二分。
修罗得三分。
力士得一分。
汝等天人龙神慎勿起诤。
此是世尊教。
又问。
世尊僧伽梨当置何处。
钵盂锡杖复置何处。
答曰。
世尊伽梨付嘱坚疾天令善护持。
钵盂锡杖付嘱频伽天随在供养。
世尊僧伽梨先遣在只桓。
十二年中住。
钵盂在鹫头山。
十五年中住。
锡杖在龙泉。
四十年中住。
又问。
伽梨钵杖等何故历年住耶。
答曰。
佛告我言。
初度比丘尼损我正法。
又为末世多恶比丘贮畜不净物不受持三依毁灭正法故。
令僧伽梨等六年住僧戒坛。
六年住尼戒坛。
令正法久住。
又问。
何故伽梨分为二处住耶。
答曰。
亦为末世恶比丘比丘尼等不受持衣多犯禁戒无有威德。
是故世尊令将伽梨六年住戒坛。
令招威德天人龙神敬佛意故不嫌比丘比丘尼。
伽梨六年住戒坛。
亦为恶尼令修行八敬供养比丘勿起淫意修持净行。
令诸鬼神敬顺佛意。
日夜六时来至伽蓝拥护尼众。
故住六年。
又问。
何故佛钵在灵鹫山十五年住。
答曰。
世尊未涅槃前在鹫山精舍。
分析白豪光明以为百千分。
留一分光施末法弟子。
若持戒若破戒。
乃至天龙鬼神等。
于如来法中能作一念善者。
施此光明。
世尊初成道时。
四天王奉佛石钵。
唯世尊得用。
余人不能持用。
如来灭度后安鹫山。
与白豪光共为利益。
于末法中当随佛钵。
于他方国施比丘食。
及以天龙等众随顺佛意。
纵造非法终不见过。
又问。
何故十五年在鹫头精舍。
答曰。
初住五年者。
欲表诸比丘令观五阴得证三昧。
十年者。
欲令解了诸法得百法门。
自此随缘流行诸国。
乃至法灭也。
又问。
何故锡杖在于龙窟中四十年住耶。
答曰。
为护诸外道及伏烦恼恶龙破诸结使开寤大乘四谛法轮。
如来去世后。
四十年中有飞行罗刹。
能说毗尼藏及十二部经。
诈为善比丘食诸持戒者。
日别四百。
为断此恶故镇龙窟。
复令正法增住四百年。
复令像法增住千五百年。
复令末法增住二万年。
尔时大梵天王。
来至世尊所白佛言。
如来初踰城至洴沙王国。
问树神道。
树神请佛至宫已白佛言。
我受此神身经二十大劫。
过去诸佛皆来至此。
我此宫中有过去诸佛四牙一千四塔。
我今请佛。
昔为童子时龀牙四枚。
请佛垂慈赐我四牙。
欲造塔供养。
佛即许之。
即告阿难。
汝往父王所。
从彼典藏臣取我四牙。
阿难依命即取。
佛告树神令留一牙。
与汝供养。
汝可造塔并写我经教。
我令四弟子在塔入灭尽定守我牙塔。
尔时树神即将七宝来至世尊所。
以神力故于一念顷即成四塔。
高五十由旬。
又造真珠楼观及以白银台。
于此四塔内各造台观。
具八万四千。
既造台塔已待我涅槃后迦叶结集竟。
当写我教令大毗尼藏安彼塔中。
我留此塔。
汝好护持勿令损坏。
至我涅槃时敕语文殊。
我于三大劫修无量苦行。
今得四牙已造塔安竟。
令后末世法欲灭时。
令作利益正法兴显。
佛告阿难。
我初成道时从河洗浴讫。
我苦行六年手足爪甲不剪。
皆长七寸许。
时大梵天王见我爪甲长。
手执七宝刀剪我手足爪甲。
我将付父王令善护持。
王既崩后转付典藏臣。
汝可往至彼道。
我须爪甲。
阿难依命取来至世尊所。
佛开函取爪甲。
普示大众。
我之手足二十爪甲。
犹如赤铜色。
佛告大众。
汝等天人龙神等可将我爪甲当细熟现。
恐未来世中诸魔及外道。
别将相似物换我真甲。
汝若疑非者。
当以金刚锤砧以甲置铁砧上以锤打击。
无片损者。
乃真我甲。
若以火烧炼变为金色。
出五色光上照有顶。
见此相者是我真爪甲也。
佛告文殊师利及四天王等。
从此末法后多诸恶比丘满阎浮提。
无有威德无有智慧。
至千四百年后。
汝将我十爪塔游历四天下。
一国住经七日。
如是周历已当至香山顶阿耨达池中。
金砂洲上。
住至千五百岁。
我此大千界八百亿国教初流行彼。
汝文殊师利分身变为国王。
金刚齐菩萨分身为大臣。
金刚幢菩萨分身为比丘。
汝等三大士共流通我教。
幸不生疲劳懈怠也。
又问。
汉地塔寺古迹云何。
答曰。
今诸处塔寺多是古佛遗教基。
育王表之福地不可轻也。
今有名塔如常所闻。
无名藏者随处亦有。
如河西甘州郭中寺塔。
下有古佛舍利。
及河州灵严寺佛殿下亦有舍利。
秦州麦积崖佛殿下舍利。
山神藏之。
此寺周穆王所造。
名曰灵安寺。
经四十年当有人出。
荆州长宁寺塔是育王所造。
下有舍利。
入地一丈余。
石函五重盛碎身骨。
益州三塔。
大石"今名福感"武誓"今名静乱"骆县"今名法成"并有神异。
如别传说。
又问杨都长干塔鄮县塔是育王造者。
是事云何。
答曰。
是昔刘萨何感灵令往杨州上越城望见长干。
有异气。
因标掘得。
如今传所明。
道宣师问。
若尔已有若干。
便有佛刹不。
答曰。
非刹干也。
干是地之长陇。
名陇为干。
塔遍长陇之侧。
书不云乎。
包括干越。
越地多有长陇也。
临海鄮县等者。
亦是育王古塔。
是贤劫佛者。
有迦叶佛臂骨。
非人所见。
从地踊出。
为开俗福也。
有罗汉将往铁围山留小塔。
其塔大有善神。
且现二鱼井中鳗^2□鱼护塔神也。
其侧有足迹石上者。
云是前三佛蹈处也。
昔周时。
此土大有人住。
故置此塔。
又问。
若尔周穆已后诸王建置塔时。
何为此土文记罕见。
答曰。
立塔为于前缘多是神灵所造。
人有见者少。
故文字少传。
杨雄刘向寻于藏书。
往往见有佛经。
岂非秦前已有也。
今衡岳南可六百里。
在永州北有大川。
东西五百余里。
南北百余里。
川中昔有人住数十万家。
今生诸巨树。
大者径二三丈。
下无草木。
深林可爱。
中有大江。
东流入湘江。
寻涧觅之即得。
川南有谷。
北出入谷。
有方池四方砌石。
水深龙居。
有犯者辄雷震山谷。
左侧多有山果橘柚阳梅之属。
列植相次。
池南有育王大塔。
石华捧之。
上以石笼覆。
与地平。
塔东崖上具有碑。
篆书可识之。
登梯抄取足知立塔之由也。
衡山南大明师置寺处亦有古塔"云云"其寺南北十余里。
七处八会流渠静院处处皆立。
又问。
诸神自在威力殊大。
至如蜀川三塔咸名大石。
人有掘者莫测其原。
至如秦川武功一塔。
古老相传。
名曰育王。
三十年中一度出现。
至贞观已来已两度出。
虽光瑞殊壮。
而舍利如指骨。
在石臼中。
如何^8□陋若此。
答曰。
诸鬼神中贫富不定。
各是往业。
如人不殊天中亦尔。
随其所有而用供养此塔"自下云云"。
鼓山竹林寺名何代所出耶。
答曰。
是迦叶佛时造。
周穆王于中更重造寺。
穆王佛殿并及塑像。
至今现存。
山神从佛请五百罗汉住此寺中。
即今现有二十圣僧绕寺。
左侧现有五万五通神仙。
供养此寺僧"余事云云如前伽蓝验记"。
法苑珠林卷第三十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