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九五查询
古籍史书
老黄历
免责说明:本站内容全部由九五查询从互联网搜集编辑整理而成,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冒犯,请联系我们删除。
Copyright © 2025 95cx.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九五查询(95cx.com)鄂ICP备2022010353号-6
免责说明:本站内容全部由九五查询从互联网搜集编辑整理而成,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冒犯,请联系我们删除。
Copyright © 2025 95cx.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九五查询(95cx.com)鄂ICP备2022010353号-6
〔注〕始于学行,而终于孝至,始终之义,人伦之事,毕矣。
〔疏〕困学纪闻云:"论语终于尧曰篇,孟子终于尧、舜、汤、文、孔子,而荀子亦终尧问,其意一也。"
翁氏元圻注云:"扬子法言终以孝至篇,亦及尧、舜、夏、殷、周、孔子。 其以孝至名篇,盖以尧、舜之道,孝弟而已矣。 孔子曰:‘吾志"按:当作“行"。 "在孝经。
’自谓得与于斯道之传,与荀子一也。
然则何解于语焉不精,择焉不详哉?”"按:"语"、"择"字互误。 "按:法言象论语,故始学行而终孝至,朱氏一新谓子云以是寓依归圣人之意,是也。
道者,天下之公器,人人得而有之。
古代学者朴谨,初未尝立道统之说,而自谓得预其传。
至韩文公作原道,始有此意。
其诋斥荀、扬者,殆欲摈之而自与。
实则所讥不精、不详,固未可以为定论。
载青谓法言义同孟、荀,是也;谓无解于不精、不详,则笃信韩公之过也。
孝,至矣乎!〔注〕将欲言其美,所以叹其至。
一言而该,圣人不加焉。
〔注〕一言而孝,兼该百行,圣人无以加之,是至德也。
〔疏〕"孝,至矣乎",世德堂本无"乎"字。
按:问明云:"聪明,其至矣乎!"本篇云:"不为名之名,其至矣乎!"又云:"麟之仪仪,凤之师师,其至矣乎!"文与此同,皆本系辞"易,其至矣乎",论语"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
无"乎"字,非。
"一言而该"者,说文:"●,兼日也。"
引伸为凡兼包之称。
古书通以"该"为之。
"圣人不加焉"者,孝经云:"圣人之德,又何以加于孝乎?"注"将欲言其美"。
按:世德堂"美"作"义"。
注"一言而孝,兼该百行"。
按:一言而孝,义不可通。
疑此注本作"一言而该,孝兼百行",传写误倒耳。
一言谓孝,该谓兼百行。
孝兼百行,正释"一言而该"之义。
注"是至德也"。
按:孝经云:"先王有至德要道,以顺天下。"
释文引王肃云:"孝为德之至也。"
父母,子之天地与?〔注〕天县象,地载形,父受气,母化成。
无天何生?无地何形?天地裕于万物乎?万物裕于天地乎?〔注〕裕,足也。
言万物取足于天地,天地不取足于万物也。
裕父母之裕,不裕矣。
〔注〕养父母自以为足者,乃不足也。
事父母自知不足者,其舜乎?〔注〕自知不足,则是舜。
〔疏〕"父母,子之天地与"者,繁露顺命云:"父者,子之天也。"
汉书武五子传载壶关三老茂上书云:"臣闻父者犹天,母者犹地,子犹万物也。"
"天地裕于万物乎?万物裕于天地乎?"世德堂本无两"乎"字。
宋云:"正文当云‘万物非裕于天地’,疑脱其‘非’字。 裕,饶裕也。 天地生万物,非冀其报,故能饶裕于万物,而万物不能饶裕于天地也。"
俞云:"观宋咸注云云,是宋所据本亦无两‘乎’字。 不然则岂不知其为疑问之辞,而顾疑其脱‘非’字乎?"按:世德堂本即承宋注本之误。
司马云:"裕谓饶益优厚也。 杨子设为疑问,以明天地则能裕万物,万物岂能裕天地乎?"似温公所据本有两"乎"字。
荣按:此两句乃诘难之语。
学行云:"子为道乎?为利乎?"先知云:"天先秋而后春乎?将先春而后秋乎?"本篇云:"宁先病而后瘳乎?宁先瘳而后病乎?"文例皆同。
万物之不能有厚于天地,乃尽人所明之理,子于父母则亦犹是。
谓子能裕于父母者,是谓万物能裕于天地矣。
明无是理也。
宋据误本增字为解,固失其旨;温公谓设为疑问,亦未吻合。
"裕父母之裕,不裕矣"者,子于父母之德,无厚薄可论,犹万物于天地之施,无多寡可校。
以父母之爱己而厚之者,必有以父母之不慈而薄之者矣。
若是,则侪父子之道于朋友之交,虽自谓知所厚,而适见其薄而已。
"事父母自知不足者,其舜乎"者,孟子云:"大孝终身慕父母,五十而慕者,予于大舜见之矣。"
自知不足,即终身慕之谓。
舜父顽、母嚚,克谐以孝,虽极人伦之变,无改烝烝之行。
是裕父母之不裕者,乃真裕也。
注"裕足"至"物也"。
按:说文:"裕,衣物饶也。"
引伸为凡富足之称,又引伸之为优厚。
弘范训裕为足者,盖以下文"事父母自知不足者,其舜乎"即承此文而言,故疑裕当为足。
然谓万物取足于天地,天地不取足于万物,则以裕为取足之意。
但足与取足义实不同。
裕可以训足,不可以训取足。
愚谓下文云云,虽以舜之事父母自知不足引证"裕父母之裕,不裕矣"之义,而非以不足释不裕。
此两句当以温公解为长。
言天地厚于万物耳,岂有万物厚于天地之理耶?注"养父母自以为足者,乃不足也"。
按:足父母之足,于义难通,故变其文曰"养父母自以为足",然义与正文迥殊矣。
注"自知不足,则是舜"。
按:正文"其舜乎",即孟子"予于大舜见之矣"之谓,此解为有为者亦若是,似亦非此文之旨。
不可得而久者,事亲之谓也。
孝子爱日。
〔注〕无须臾懈于心。
韩诗外传引曾子云:"往而不可还者,亲也;至而不可加者,年也。 是故孝子欲养而亲不待也,木欲直而时不待也。"
"爱日"义见五百。
孝子有祭乎?有齐乎?〔注〕祭严、齐敬,孝子之事。
夫能存亡形,属荒绝者,惟齐也。
〔注〕亡形复存,荒绝复属者,谓祭如在。
故孝子之于齐,见父母之存也,是以祭不宾。
〔注〕夫齐者,交神明之至,故致齐三日,乃见所为齐者。
礼记之论齐备矣,而发斯谈者,有慨乎时人。
人而不祭,豺獭乎!〔注〕九月豺祭兽,正月獭祭鱼。
豺、獭犹有所先,人而不祭,豺、獭之不若也。
〔疏〕音义:"有齐,侧皆切,下同。"
按:世德堂本作"斋",下同。
说文:"斋,戒洁也。"
经传通以"齐"为之。
"孝子有祭乎?有齐乎"者,言斋、祭皆孝子之事,惟孝子为能行之。
祭义云:"唯圣人为能飨帝,孝子为能飨亲。"
"夫能存亡形,属荒绝者,惟齐也"云云者,音义:"属荒,音烛。"
广雅释诂:"属,续也。"
祭义云:"致齐于内,散齐于外。 齐之日,思其居处,思其笑语,思其志意,思其所乐,思其所嗜。"
"齐三日乃见其所为齐者",祭统云:"及时将祭,君子乃齐。 齐之为言,齐也。 齐不齐,以致齐者也。 是故君子之齐也,专致其精明之德也。 故散齐七日以定之之谓齐。 齐者精明之至也,然后可以交于神明也。"
"祭不宾"者,宋云:"孝子尽精极思而存夫亲,何暇乎宾之接也?"吴云:"专乎所亲。"
司马云:"宾谓敬多而亲少,如待宾客。"
俞云:"以仪礼言之,则祭必有宾。 杨子此言,非古制矣。 ‘祭’疑‘齐’字之误。 上文曰‘夫能存亡形,属荒绝者,惟齐也。 故孝子之于齐,见父母之存也’,此云‘是以齐不宾’,义正相应。 谓方齐之时,不接见宾客也。 ‘齐’误作‘祭’,义不可通。 宋、吴之解,与礼不合。 光曰"一":‘宾谓敬多而亲少,如待宾客。 ’则曲为之说矣。"
按:温公义是也。
祭义云:"仲尼尝,"郑注:“尝,秋祭。" "奉荐而进,其亲也悫,"郑注:"亲,谓身亲执事时。" "其行也趋趋以数。
已祭,子赣问曰:‘子之言祭,济济漆漆然。
今子之祭,无济济漆漆,何也?’子曰:‘济济,客也,远也;漆漆者,容也,自反也。
客以远,若容以自反也。
夫何神明之及交?夫何济济漆漆之有乎?反馈乐成,荐其荐俎,序其礼乐,备其百官,君子致其济济漆漆,夫何慌惚之有乎?夫言岂一端而已,夫各有所当也。
’”郑注云:"行祭宗庙者,宾客济济漆漆,主人悫而趋趋。"
释文:"客也,口白反,宾客也。 下‘客以远’同。"
然则宾者宾客之容,即所谓济济漆漆者也。
不宾谓不为宾客之容,正本祭义。
曲园妄据仪礼"祭必有宾",而谓杨子此言非古制,乃以"祭"为"齐"之误。
夫斋者心不苟虑,手足不苟动,岂但不接宾客而已耶?"人而不祭,豺獭乎"者,豺祭兽,獭祭鱼,夏小正、月令、吕氏春秋孟春纪、季秋纪及淮南子时则并有其文。
说文:"獭,如小狗,水居,食鱼。"
月令郑注云:"汉始亦以惊蛰为正月中,此时鱼肥美,獭将食之,先以祭也。"
淮南子高注云:"獭取鲤鱼于水边,四面陈之,谓之祭鱼也。 豺祭兽,四面陈之,世谓之祭兽。"
注"祭严、齐敬,孝子之事"。
按:孝经云:"君子之事亲也,祭则致其严。"
诗采苹:"有齐季女。"
毛传云:"齐,敬也。"
注"夫齐"至"齐者"。
按:见上引祭义,彼孔疏云:"齐三日乃见其所为齐者,谓致齐思念其亲,精意纯熟,目想之若见其所为齐之亲也。"
注"礼记之论齐备矣"。
按:世德堂本作"论之备矣"。
注"有慨乎时人"。
按:世德堂本"人"作"也"。
注"九月豺祭兽"。
按:此月令,若夏小正则隶之十月。
洪氏震烜疏义云:"月令季秋之月,豺乃祭兽。 乃者,急辞也,故视此为蚤。"
吕氏春秋、淮南子并同月令。
注"正月獭祭鱼"。
按:诸书皆同。
注"豺、獭犹有所先"。
按:夏小正传于"獭祭鱼"下云"二":"祭也者,得多也。 美其祭而后食之。"
于"豺祭兽"下亦云:"善其祭而后食之也。"
公羊传昭公篇解诂云:"食必祭者,谦不敢便尝,示有所先也。"
月令:"鹰乃祭鸟。"
郑注云:"鹰祭鸟者,将食之,示有先也。"
孔疏云:"谓鹰欲食鸟之时,先杀鸟而不食,与人之祭食相似。 犹若供祀先神,不敢即食,故云示有先也。"
"一""光"字原本讹作"先",据法言疏证改。
"二""獭"下原本衍"兽"字,据夏小正删。
或问"子"。
曰:"死生尽礼,可谓能子乎!"〔注〕生事爱敬,死事哀戚。
〔疏〕"或问子",世德堂本无"问子"二字,此承宋、吴本之误,温公不言李本异同,盖所据本亦已误脱也。
"问子"者,问为子之道。
"死生尽礼"二句,乃答问之语。
论语云:"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即死生尽礼之义。
不直云"可谓能子矣",而云"可谓能子乎"者,"乎"是庶几之辞,言为子如此,庶可谓之能也。
校书者误以"乎"为疑辞,遂以此二句皆或问之语,因删"问子"字,以与下章并合,而语意不相衔接矣。
司马云:"此问答不类,疑下有脱文。"
不知脱在上,不在下也。
治平本、钱本并不脱。
注"生事爱敬,死事哀戚"。
按:孝经文。
曰:"石奋、石建,父子之美也。 无是父,无是子;无是子,无是父。"
或曰:"必也,两乎?"曰:"与尧无子,舜无父,不如尧父舜子也。"
〔注〕必不得双于斯二者,当如尧之为父,舜之为子。
〔疏〕此别为一章,不与上章相属。
章首"曰"字,亦俗本妄增。
盖既于上章删"问子"字,以"死生尽礼"云云为或问之语,因以"石奋、石建"云云为答问之语,而于其上增"曰"字也。
治平本"曰石"二字占一格,增补之迹显然,此旧监本无"曰"字之证。
石奋、石建者,万石君张叔列传云:"万石君名奋,其父赵人也,姓石氏。 赵亡,徙居温。 奋年十五为小吏,侍高祖。 高祖以奋为中涓,受书谒。 至孝文时,积功劳至大中大夫。 无文学,恭谨无与比。 时东阳侯张相如为太子太傅,免。 奋为太子太傅。 及孝景即位,徙奋为诸侯相。 奋长子建,次子甲,次子乙,次子庆,皆以驯行孝谨官至二千石,于是景帝号奋为万石君。 孝景帝季年,万石君以上大夫禄归老于家,子孙为小吏,来归谒,万石君必朝服见之,不名。 子孙有过失,不诮让,为便坐"一",对案不食,然后诸子相责,因长老肉袒固谢罪改之,乃许。 子孙胜冠者在侧,虽燕居必冠,申申如也,僮仆欣欣如也"二",唯谨。 其执丧哀戚甚悼,子孙遵教亦如之。 万石君家以孝谨闻乎郡国,虽齐、鲁诸儒质行,皆自以为不及也。 建元二年,皇太后以为儒者文多质少,今万石君家不言而躬行,乃以长子建为郎中令,少子庆为内史。 建老白首,万石君尚无恙。 建为郎中令,每五日洗沐归谒亲,入子舍,窃问侍者取亲中裙,◆牏身自浣涤,复与侍者,不敢令万石君知,以为常。 建为郎中令,事有可言,屏人恣言极切,至廷见,如不能言者。 万石君以元朔五年中卒,长子郎中令建哭泣哀思,扶杖乃能行。 岁余,建亦死。 诸子孙咸孝,然建最甚,甚于万石君。"
按:"石奋、石建父子之美也"九字连读,叹美起下之辞。
秦校云:"‘石奋、石建’衍下‘石’字。"
按:有"石"字语自完足,各本皆有,秦说未知何见。
"无是父"云云者,司马云:"言父子孝谨相成也。"
"必也,两乎"者,吴云:"言人必须父子孝谨方为美乎?""与尧无子,舜无父,不如尧父舜子也"者,五帝本纪云:"尧知子丹朱之不肖,不足授天下。"
索隐引皇甫谧云:"尧娶散宜氏之女曰女皇,生丹朱,又有庶子九人,皆不肖也。"
本纪又云:"舜父瞽叟顽。"
吴云:"与尧之无子,舜之无父,不若使尧为父,而舜为子,不必两也。 尧子丹朱不肖,舜父瞽叟顽,虽有如无。"
司马云:"父子俱圣尤美。"
按:经传凡言"与",言"不如"者,多彼善于此,或与恒情相反之辞。
如檀弓:"丧礼,与其哀不足而礼有余也,不若礼不足而哀有余也。 祭礼,与其敬不足而礼有余也,不若礼不足而敬有余也。"
晋语:"与余以狂疾赏也,不如亡。"
吕氏春秋贵直:"与吾得革车千乘也,不如闻行人烛过之一言。"
尧父舜子乃旷代未有之盛事,而云"不如",义似可疑。
盖此文不如犹云岂若。
孟子"与我处畎亩之中,由是以乐尧、舜之道,吾岂若使是君为尧、舜之君哉"云云,即此文之比。
言圣如尧、舜而遭遇人伦之变,犹有所憾,岂若父子俱为尧、舜之善?所以申明父子之美必也两之说。
与檀弓诸文异例。
注"必不"至"为子"。
按:弘范此解未得"与"与"不如"之意,似非子云本旨。
"一""坐"字原本与下文"对"互倒,据史记万石张叔列传改。
"二""欣欣"原本讹作"诉诉",据史记万石张叔列传改。
"子有含菽缊絮而致滋美其亲,将以求孝也,人曰伪,如之何?"〔注〕含,食也。
菽,豆也。
曰:"假儒衣书,服而读之,三月不归,孰曰非儒也?"或曰:"何以处伪?"曰:"有人则作,无人则辍之谓伪。 观人者,审其作辍而已矣。"
〔注〕视其所以,观其所由,人焉廋哉!〔疏〕"子有含菽缊絮"云云者"一",音义:"含菽,本亦作‘唅’,音同。"
按:"唅"即"含"之俗。
说文无"唅"。
"缊"读为"薀",说文:"薀,积也。"
字亦作"韫",广雅释诂:"韫,裹也。"
说文:"絮,敝绵也。"
玉藻孔疏云:"好者为绵,恶者为絮。"
按:缊絮与含菽对文,义当为裹,若读为论语"衣敝缊袍"之"缊",则缊、絮二字同诂,与"含菽"字不相协矣"假儒衣书,服而读之"云云者,论语:"回也,其心三月不违仁。"
朱子集注云:"三月,言其久。"
孟子云:"久假而不归,恶知其非有也。"
章指云:"言仁在性体,其次假借,用而不已,实何以易?在其勉之也。"
司马云:"服儒衣,读儒书,经时不辍,斯亦儒矣。"
"何以处伪"者,俞云:"物居其所谓之处,使物各得其所亦谓之处。 鲁语‘夫仁者讲功,而知者处物’,是其义也。 故处即有审察之义。 文十八年左传:‘则以观德,德以处世。 ’大戴礼文王官人篇:‘以其声,处其气。 ’汉书谷永传:‘臣愚不能处也。 ’淮南子主术篇:‘援白黑而示之,则不处焉。 ’其义并同。 何以处伪,谓何以辨别其伪也。"
荣按:处者,断决之谓。
谷永传颜注云:"处,断决也。"
今言处分,亦即此意。
"有人则作,无人则辍之谓伪"云云者,世德堂本"作"、"辍"下皆有"之"字。
宋云:"礼云道不可斯须离其身,可离,非道也,所以君子慎其独矣。 故有人则修而作之,无人则辍而止之,非伪而何?君子耻之!"按:此亦刺王莽之辞。
莽传云:"莽事母及寡嫂,行甚敕备。 莽子纳妇,宾客满堂。 须臾,一人言太夫人苦某痛,当饮某药。 比客罢者,数起焉。"
所谓有人则作也。
传又云:"居摄元年九月,莽母功显君死,意不在哀,令太后诏议其服。 刘歆与诸儒博士皆曰:‘礼,庶子为后,为其母缌,摄皇帝当为功显君缌。 ’莽遂行焉。"
所谓无人则辍也。
注"含,食也"。
按:说文:"含,嗛也。"
"嗛,口有所衔也"。
管子弟子职:"同嗛以齿。"
房注云:"食尽曰嗛。"
吕氏春秋仲夏纪:"羞以含桃。"
高注云:"鸟所含食,故言含桃。"
是含、食同义。
注"菽,豆也"。
按:说文:"◆,豆也。"
经传多以"叔"为之。
后又以叔为伯叔字所专,故别作"菽"。
檀弓:"啜菽饮水。"
释文本作"叔",云:"‘叔’或作‘菽’,音同,大豆也。"
注"视其"至"廋哉"。
按:论语文。
彼孔注云:"廋,匿也。 言观人之终始,安有所匿其情也。"
"一""子"字原本讹作"人",据本章首句正文改。
不为名之名,其至矣乎!〔注〕太上以德,自然之美,非至如何?为名之名,其次也。
〔注〕力行近仁,斯亦次矣。
〔疏〕"不为名之名,其至矣乎",音义:"为名,于伪切。"
世德堂本无"乎"字,非。
说见上。
"为名之名,其次矣"者,孟子云:"好名之人,能让千乘之国。 苟非其人,箪食豆羹见于色。"
赵注云:"好不朽之名者,能让千乘,伯夷、季札之类是也。 诚非好名者,争箪食豆羹,变色讼之致祸,郑公子染指鼋羹之类是也。"
钱氏大昕养新录云:"愚谓孔子疾殁世而名不称,孟子亦恶人之不好名,名谓不朽之名也。 不好名必专于好利,虽箪食豆羹且不能让,况千乘乎?"注"太上"至"如何"。
左传襄公篇云:"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
"非至如何"世德堂本作"非至而何"。
按:如、而古通。
注"力行近仁"。
按:中庸文。
或问"忠言嘉谋"。
曰:"言合稷、契之谓忠,谋合皋陶之谓嘉。"
或曰:"邵如之何?"曰:"亦勖之而已。 〔注〕勖,勉。 庳则秦、仪、鞅、斯亦忠嘉矣。"
〔注〕庳,下也,此所以微言贬乎汉臣而为王莽之将相者。
〔疏〕"忠言嘉谋",钱本、世德堂本作"嘉谟",下"谋合皋陶"作"谟合",此校书者因皋陶谟乃尚书篇名,故改"谋合皋陶"字为"谟",而并改"或问嘉谋"字为"嘉谟"也。
治平本两"谟"字皆作"谋",今浙江局翻刻秦氏影宋本乃皆作"谟",此又校者用世德堂本改之。
汉书匈奴传"忠言嘉谟之士",语即本此,明法言旧本作"谋"也。
"言合稷、契之谓忠"者,周本纪:"周后稷名弃,其母姜原,为帝喾元妃。 弃为儿时,屹如巨人之志,其游戏好种树麻菽,麻菽美。 及为成人,遂好农耕,相地之宜,宜谷者稼穑焉,民皆法则之。 帝尧闻之,举弃为农师,天下得其利,有功。 帝舜封弃于邰,号曰后稷,别姓姬氏。"
又殷本纪:"殷契,母曰简狄,为帝喾次妃。 契长而佐禹治水有功,帝舜乃命契为司徒,敬敷五教,封于商,赐姓子氏。 契兴于唐、虞、大禹之际,功业着于百姓,百姓以平。"
按:书序:"皋陶矢厥谟,禹成厥功,帝舜申之,作大禹、皋陶谟、弃稷。"
今伪孔本分皋陶谟为两篇,其所分之下篇改题益稷,孔疏云:"马、郑、王所据书序此篇名为弃稷"一",又合此篇于皋陶谟,谓其别有弃稷之篇,皆由不见古文,妄为说耳。"
王氏鸣盛后案云:"蔡邕独断云:‘汉明帝诏有司采尚书皋陶篇制冕旒。 ’今其制正在益稷内,可见不可分篇。 且孔颖达于书疏以马、郑、王合为一篇,别有弃稷为妄说及作诗斋谱疏,又引皋陶谟‘弼成五服’,一人之作,自相矛盾。 据法言云:‘言合稷、契之谓忠。 ’若如晚晋本,稷、契无一遗言,子云何以遽立此论?知杨所见真弃稷篇中多稷、契之言也。 此篇至晋而亡,今之割皋陶谟下半篇以为益稷者,乃晚晋人所分也。"
西庄此说甚允。
子云说经虽皆用今文,然固非不见古文者。
重黎云:"或问‘周官’。 曰:‘立事。 ’‘左氏’。 曰:‘品藻’。"
苟非亲见二书,必不妄作此语。
此云言合稷、契之谓忠,亦正据尚书弃稷逸篇为说,非想当然语也。
"谋合皋陶之谓忠"者,皋陶见问明疏。
皋陶谟:"允迪厥德,谟明弼谐。"
夏本纪作"信道其德,"今本“道"、"其"二字互倒。 "谋明辅和”。
段氏玉裁考异云:"‘信道其德,谋明辅和’,即‘允迪厥德,谟明弼谐’之诂训也。"
此云"谋合皋陶之谓嘉",亦用经训为答,其字不必作"谟"也。
司马云:"言不以圣人之正道佐其君者,皆非忠嘉。"
按:即孟子云"使是君为尧、舜之君",及云"我非尧、舜之道不敢陈于王前"之义。
"●如之何",钱本作"邵"。
按:说文:"邵,高也。"
邵,正字;●,通假字。
修身"公仪子、董仲舒之才之●也",下文"年弥高而德弥●",字皆作"邵",钱本亦同。
司马云:"问稷、契、皋陶道高不可及,柰何?""庳则秦、仪、鞅、斯亦忠嘉矣"者,音义:"庳音婢,下也。"
按:说文:"庳,屋卑。"
引伸为凡卑之称。
庳对邵为高而言也。
秦、仪见渊骞疏。
斯见问明及重黎疏。
商君列传云:"商君者,卫之庶孽公子也,名鞅,姓公孙氏。 鞅少好刑名之学,事魏相公叔痤,为中庶子。 公叔既死,公孙鞅闻秦孝公下令国中求贤者,乃遂西入秦,因孝公宠臣景监以求见孝公,语事良久,弗听。 后五日,复见孝公,益愈,然而未中旨。 复见孝公,善之而未用也。 复见,语数日不厌。 景监曰:‘子何以中吾君?吾君之驩甚也!’鞅曰:‘吾说君以帝王之道比三代,而君曰:久远,吾不能待。 且贤君者,各及其身显名天下,安能邑邑待数十百年以成帝王乎?故吾以强国之术说君,君大说之耳。 然亦难以比德于殷、周矣。 ’孝公既用卫鞅,以为左庶长,卒定变法之令。 行之十年,秦民大说。 于是以鞅为大良造,封之于、商十五邑,号为商君。 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贵戚多怨望者。 秦孝公卒,太子立,车裂商君以徇,遂灭商君之家。"
司马云:"若嫌论太高而卑之,则陷入于狙诈矣。"
按:正文"矣"犹"乎"也。
言苟不能取法乎上,而唯同流合污之是务,则如秦、仪、鞅、斯之言与谋,亦可以为忠嘉乎。
注"勖,勉"。
按:尔雅释诂文。
言稷、契、皋陶之道虽高,然非不可几及,苟能勉而行之,则亦稷、契、皋陶也。
注"庳,下也"。
按:汉书司马相如传颜注云:"庳,下地也。"
"一""序"字原本讹作"据",据尚书益稷篇孔疏改。
尧、舜之道皇兮,〔注〕皇,美。
夏、殷、周之道将兮,〔注〕将,大。
而以延其光兮。
〔注〕二帝、三王光延至今。
或曰:"何谓也?"曰:"尧、舜以其让,夏以其功,〔注〕平水土也。 殷、周以其伐。 〔注〕圣德同而禅伐异者,随时之义一也。 此又寄言以明其旨焉,五君应乎天,顺乎人;王莽违乎人,逆乎天。 〔疏〕“尧、舜之道皇兮"云云者,皇、将互文,"而以延其光兮"总承上二句,皇、将、光为韵。
"尧、舜以其让"云云者,司马云:"尽美尽善。"
注"皇,美"。
按:诗烈文:"继序其皇之。"
毛传云:"皇,美也。"
注"将,大"。
按:尔雅释诂文。
以上二注世德堂本并冠以"秘曰"字。
注"平水土也"。
按:尧典云:"帝曰:‘俞!咨禹,汝平水土,惟时懋哉!’"又吕刑云:"禹平水土,主名山川。"
注"圣德同而禅伐异"。
按:世德堂本"禅伐"误"禅代"。
或曰:"食如蚁,〔注〕言精细也。 衣如华,〔注〕服文彩也。 朱轮驷马,金朱煌煌,无已泰乎?"曰:"由其德,舜、禹受天下不为泰。 〔注〕言当理也。 不由其德,五两之纶,半通之铜,亦泰矣。"
〔注〕纶如青丝绳也。
五两之纶,半通之铜,皆有秩啬夫之印、绶,印、绶之微者也。
言不由其德而佩此亦泰,况可滔天乎?〔疏〕"食如蚁"者,音义:"蚁,与蚁同。"
御览八百四十九,又九百四十七引并作"蚁"。
按:"食如蚁"于义难通,疑当作"皑"。
说文:"皑,霜雪之白也。"
"食如皑",犹云食如霜雪状,精米之洁白也。
"皑"误为"蚁",传写遂改为"蚁"耳。
世德堂本误作"◆"。
"衣如华"者,檀弓:"华而睆,大夫之箦与!"郑注云:"华,画也。"
孔疏云:"凡绘画五色,必有光华,故云:‘华,画也。 ’""朱轮驷马"者,续汉书舆服志注引古今注云:"武帝天汉四年,令诸侯王大国朱轮"一",特虎居前,左兕右麋;小国朱轮,画特熊居前,寝麋居左右。"
"按:今本古今注无此文。 "又引逸礼王度记云:"天子驾六马,诸侯驾四,大夫三,士二,庶人一。"
"金朱煌煌"者,金谓印,朱谓绶。
舆服志注引徐广云:"太子及诸王皆金印,纁朱绶。"
然则朱轮、驷马、金印、朱绶,皆汉时诸侯王之仪也。
宋、吴本于"驷马"字下、"金朱"字上有"受天"字。
吴云:"受天子之金朱煌煌然。"
按:此涉下文"舜、禹受天下"而误衍。
"无以泰乎",御览九百四十七引"无以"作"不以",又八百四十九引"泰"作"太"。
孟子云:"后车数十乘,从者数百人,以传食于诸侯,不以泰乎?"赵注云:"泰,甚也。"
朱子集注云:"泰,侈也。"
焦疏云:"荀子王霸篇云:‘县乐奢泰,游抏之修"二"。 ’注云:‘泰与汰同。 ’奢泰连文,是泰亦奢也。"
"由其德,舜、禹受天下不为泰"者,孟子云:"如其道,则舜受尧之天下不以为泰。"
"五两之纶,半通之铜"者,两,古"緉"字。
说文:"緉,一曰绞也。"
方言:"緉、●,绞也。 关之东西,或谓之緉,或谓之●。 绞,通语也。"
音义:"之纶,古顽切,又音纶。"
按:纶从纟,仑声,音当如"伦"。
徐氏灏说文注笺云:"纶旧读古还切,非其本音。 释名曰:‘纶,伦也,作之有伦理也。 ’是本读与伦同。 广韵亦谆、山两收。 其古还一音,未知起于何时。 盖纶系于腰,以贯佩印;纶巾以绳贯巾,其义皆与◆相近,故读为◆音。 注家相承,遂并丝绳之纶概读古还切,其误甚矣。"
按:以纶贯印,或以纶贯巾,不得遂有◆音,此皆俗读之陋,不足为训。
古今注云:"汉旧制:百石,青绀纶,一采,宛转缪织。"
段氏说文"纶"篆注云:"自黄绶以上,绶之广皆尺六寸,皆计其首。 "按:古今注四丝为一扶,五扶为一首,五首成一文。 "首多者纟细,首少者纟粗,皆必经纬织成。 至百石而不计其首,合青丝绳辫织之,有经无纬,谓之宛转绳,若今人用丝绳如箸粗为带者也。"
然则纶盖辫合五股为之,故谓之五緉也。
困学纪闻云:"半通之铜。"
注云:"半通,阙。"
"按:谓温公注。 "今按仲长统昌言曰:"身无半通青纶之命。"
注:"十三州志曰:‘有秩啬夫得假半章印。 ’"半通,半章也。
"后汉书仲长统传。 "按:汉制官印多正方,然都尉等印亦有长方者,若乡印则皆长方。
钱塘陈大令汉第藏留浦、都乡、柜乡三印,京师尊古斋主人黄百川藏西立乡、乐乡二印,并同。
其广略半于修,即所谓半章印,正有秩啬夫所佩也。
注"言精细也"。
按:论语:"食不厌精,脍不厌细。"
然以如蚁为喻精细,似未安。
注"服文彩也"。
按:皋陶谟以五彩章施于五色作服。
注"言当理也"。
按:注以不泰为当理,盖亦训泰为甚。
甚者,过当之谓。
事当其理,则不为甚也。
注"纶如青丝绳也"。
按:宋云:"纶,青丝绶也。 诸本注皆作‘青丝绳’,盖传之误也。"
似宋所据本无"如"字。
说文:"纶,青丝绶也。"
段注本作"纠,青丝绶也",云:"各本无‘纠’字,今依西都赋李注、急就篇颜注补。 纠,三合绳也。 纠青丝成绶,是为纶。 郭璞赋云‘青纶竞纠’,正用此语。 缁衣注曰:‘纶,今有秩啬夫所佩也。 ’释草:‘纶,似纶。 ’郭曰:‘今有秩啬夫所带纠青丝纶。 ’法言:‘五两之纶。 ’李轨曰:‘纶,青丝绶也。 ’"按:各本此注皆作“如青丝绳",不作"绶"。 "今本法言改‘纠’为‘如’,不可通矣。”
按:纠之驳形近"如",故传写致误。
注"皆有秩啬夫之印、绶"。
按:百官公卿表:"百石以下有斗食佐史之秩,是为少吏。 大率十里一亭,亭有长;十亭一乡,乡有三老、有秩啬夫、游徼,三老掌教化,啬夫职听讼、收赋税,游徼徼循禁贼盗。"
注"佩此亦泰"。
按:世德堂本作"佩犹为泰矣"。
注"况可滔天乎"。
按:世德堂本无"可"字。
滔天谓王莽。
汉书莽传云:"滔天虐民,穷凶极恶。"
又叙传云:"巨滔天而泯夏兮。"
又云:"咨尔贼臣,篡汉滔天。"
"一""令"字原本作"今",形近而讹,据续汉书与服志注引古今注改。
"一""抏"字原本作"抗",形近而讹,据荀子王霸篇改。
天下信道五,所以行之一,〔注〕五,谓仁、义、礼、智、信也。
曰勉。
〔注〕勉,励。
〔疏〕"天下信道五",世德堂本作"天下之信道五"。
按:中庸云:"天下之达道五,曰君臣也,父子也,夫妇也,昆弟也,朋友之交也。"
信道即达道也。
"所以行之一",世德堂本作"所以行之者一"。
勉者,谓为君臣则勉于义,为父子则勉于亲,为夫妇则勉于别,为昆弟则勉于序,为朋友则勉于信也。
注"五,谓仁、义、礼、智、信也"。
按:正文"天下信道五",不言其目,盖以用中庸文,故省略之。
此别以五常之道为释,似于文理未协。
注"勉,励"。
按:说文:"劢,勉力也。"
今字相承作"励"。
或曰:"力有扛洪鼎,揭华旗。 知、德亦有之乎?"曰:"百人矣。 〔注〕此力百人便能敌之。 德谐顽嚚,〔注〕谐,和也。 顽嚚,舜父母。 让万国;〔注〕以禅禹也。 知情天地,〔注〕与天地合其德,知鬼神之情状。 形不测,百人乎?"〔注〕人见其形而不能测其量,非百人之伦也。
〔疏〕"力有扛洪鼎,揭华旗。 知、德亦有之乎"者,"力有"论衡效力、王元长曲水诗序李注引并作"力能"。
音义:"扛,音江。"
"洪鼎"论衡、选注引并作"鸿鼎"。
音义:"揭,渠列切。"
按:说文:"揭,高举也。"
"知、德"各本皆作"智、德"。
按:下文"德谐顽嚚,让万国;知情天地,形不测",即分承此句知、德字而言,而以知为智,则此"智"字当亦作"知",论衡、选注引并作"知德",今据改。
"百人矣"者,谓百倍于常人。
白虎通圣人云:"百人曰俊。"
义与此同。
扛鼎、揭旗之力,可谓百倍于常人矣,然至此而止,不能更有所加也。
"德谐顽嚚,让万国"者,左传僖公篇云:"心不则德义之经为顽,口不道忠信之言为嚚。"
尧典云:"有鳏在下,曰虞舜。 父顽,母嚚,象傲,克谐以孝。"
按谐顽嚚、让万国同为舜事,举舜以为例也。
"知情天地,形不测"者,司马云:"‘知’与‘智’同。 阴阳不测之谓神,惟圣人能形容之。"
俞云:"‘知情天地,形不测’,与上文‘德谐顽嚚,让万国’相对为文。 天地不能匿其情,是谓情天地。 不测者无所隐其形,是谓形不测。"
按:情、形并以名词为动词,谓智足以知天地之情,穷不测之形也。
情天地、形不测,若伏羲、文王、孔子,作易之圣人是也。
国、测亦韵语。
"百人乎"者,言智德如此,何止百人而已。
白虎通圣人云:"万人曰杰,万杰曰圣。"
然则力之绝者,百倍常人而止;智、德之绝者,万万于常人而未已也。
注"此力百人便能敌之"。
按:谓一能当百,即百倍常人之意。
注"与天地合其德,知鬼神之情状"。
按:文言及系辞文。
弘范引此为释,似读"知"如字,未得其义。
注"人见其形而不能测其量"。
按:此似用问神篇"形其不可得而制"及"圣人以不手为圣人"语意而推演之,然实非此文之旨,曲园纠之当矣。
或问"君"。
曰:"明光。"
问"臣"。
曰:"若禔。"
〔注〕若,顺也;禔,安也。
"敢问何谓也?"曰:"君子在上,则明而光其下;在下,则顺而安其上。"
〔注〕明而光其下,尧所以为君也;顺而安其上,舜所以为臣也。
王莽之事汉,则倾覆其上;篡位居摄,则暴乱其下也。
〔疏〕"问‘臣’。 曰‘若禔’"者,音义:"若禔,是支切,又音支,又音题。"
按:修身云:"士何如斯可以禔身?"音、义并与此同。
"君子在上,则明而光其下;在下,则顺而安其上"者,吴云:"明而光其下,法天也;顺而安其上,法地也。"
司马云:"光谓能显忠遂良,安谓能顺美救恶。"
注"若,顺也;禔,安也"。
按:世德堂本无此注,因司封注有此语而删之也。
"若,顺"常训。
"禔,安"见修身疏。
注"明而"至"臣也"。
按:世德堂本两"所以"字皆作"之"。
庄子天道云:"明此以南乡,尧之为君也;明此以北面,舜之为臣也。"
注语本此。
注"王莽"至"下也"。
按:"篡位居摄"当作"居摄篡位"。
或曰:"圣人事异乎?"曰:"圣人德之为事,异亚之。 故常修德者,本也;见异而修德者,末也。 本末不修而存者,未之有也。"
〔注〕惑此之甚者,必亡而已矣。
〔疏〕"圣人事异乎"者,白虎通灾变云:"灾异者何谓也?春秋潜潭巴曰:‘灾之言伤也,随事而诛;异之言怪也,先发感动之也。 ’繁露必仁且智云:‘天地之物有不常之变者,谓之异;小者,谓之灾。 灾常先至,而异乃随之。 灾者,天之谴也;异者,天之威也。 谴之而不知,乃畏之以威。 诗云:“畏天之威。"
殆此谓也。
’”初学记二十一引春秋握成图:"孔子作春秋,陈天人之际,记异考符。"
明圣人事异,故以为问。
"圣人德之为事"云云者,荀子天论云:"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应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 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 养备而动时,则天不能病。 修道而不贰,则天不能祸。 故水旱不能使之饥渴,寒暑不能使之疾,祅怪不能使之凶。"
又云:"星队、木鸣,国人皆恐,曰:‘是何也?’曰:‘无何也。 是天地之变,阴阳之化,物之罕至者也。 怪之,可也;而畏之,非也。 日月之有蚀,风雨之不时,怪星之党见,是无世而不常有之。 上明而政平,则是虽并世起,无伤也。 上闇而政险,则是虽无一至者,无益也。 ’"此"常修德者,本也"之说。
繁露五行变救云:"五行变至,当救之以德,施之天下,则咎除。"
汉书谷永传载建始三年永对云:"臣闻灾异皇天所以谴告人君过失,犹严父之明诫。 畏惧敬改,则祸销福降;忽然简易,则咎罚不除。"
此"见异而修德者,末也"之说。
按:此问答亦为王莽而发。
莽传:"天凤元年四月,陨霜,杀艹木,海濒尤甚。 六月,黄雾四塞。 七月,大风拔树,飞北阙、直城门屋瓦;雨雹,杀牛羊。 二年二月,日中见星。 三年二月,地震,大司空王邑上书乞骸骨。 五月戊辰"一",长平馆西岸崩,邕泾水不流,毁而北行。 群臣上寿,以为河图所谓以土填水,匈奴灭亡之祥也。 十月,王路朱鸟门鸣,昼夜不绝。 崔发等曰:‘虞帝辟四门,通四聪。 门鸣者,明当修先圣之礼,招四方之士也。 ’于是令群臣皆贺。"
然则天凤之世,灾异迭出,而莽且以为祥,所谓凶人吉其凶者,此皆子云所见,故曰:"本末不修而能存者,未之有也。"
亦及汝偕亡之意矣。
注"惑此之甚者,必亡而已矣"。
按:当作"此惑之甚者",惑之甚即谓本末不修者也。
世德堂本无"而已"字。
"一""月"字原本讹作"年",据汉书王莽传改。
天地之得,斯民也;〔注〕得养育之本,故能资生斯民也。
斯民之得,一人也;〔注〕得资生之业,是故系之一人也。
一人之得,心矣。
〔注〕一人之得统御天下者,以百姓之心为心。
〔疏〕司马云:"天地因人而成功,故天地之所以得其道者,在民也。 民之所以得其道者,在君也。 君之所以得其道者,在心也。"
注"一人"至"为心"。
按:汉书董仲舒传载仲舒对策云:"故为人君者,正心以正朝廷,正朝廷以正百官,正百官以正万民,正万民以正四方。"
即一人之得在心之义。
弘范谓以百姓之心为心,似非此文之旨。
吾闻诸传"一",老则戒之在得。
年弥高而德弥邵者,是孔子之徒与?〔注〕王莽少则得师力行,老则诈伪篡夺,故杨子寄微言而叹慨焉。
〔疏〕"吾闻诸传",音义:"诸传,直恋切。"
按:引论语而谓之传者,孟子题辞云:"孝文皇帝欲广游学之路,论语、孝经、孟子、尔雅皆置博士。 后罢传记博士,独立五经而已。"
是汉时以论语等书为传记也。
刘向荀子序云:"其书比于五经,可以为法。"
谓比于论、孟也。
"老则戒之在得"者,论语云:"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孔注云:"得,贪得也。"
释文云:"在得,或作‘德’,非。"
按:子云以年弥高而德弥邵释此文之义,是其所据论语正作"戒之在德"。
戒犹谨也。
凡人于少壮之时,多能强学力行;及衰老,则志体懈惰,不复能有所进益,所谓"靡不有初,鲜克有终"者,故曰:"及其老也,戒之在德。"
谓晚暮之年,当益谨于德,以成有终之美也。
义较孔注为长。
下章"德有始而无终"云云,即反复申明此旨。
则此章"戒之在得",字当作"德"无疑。
今各本皆作"得",乃校书者据通行论语改之。
"年弥高而德弥邵"者,宋云:"邵,美也。"
吴云:"邵亦高也。"
按:义详修身疏。
德弥邵即老而益谨其德之效,此能躬行孔子之所戒者,故曰"孔子之徒"。
注"王莽少则得师力行"。
按:莽传:"莽受礼经,师事沛郡陈参,勤身博学,被服如儒生。 事母及寡嫂,养孤兄子,行甚敕备。 又外交英俊,内事诸父,曲有礼意。"
注"老则诈伪篡夺"。
按:莽年五十一居摄,五十四即真。
"一""闻"字原本作"问",据本章义疏改。
或问:"德有始而无终,与有终而无始也,孰宁?"曰:"宁先病而后瘳乎?宁先瘳而后病乎?"〔注〕病篡之深,故有先瘳之喻。
〔疏〕"德有始而无终,与有终而无始也",司马云:"宋、吴本作‘有始而无终欤?有终而无始欤’?"按:"有始而无终"句绝,"与"字属下读。
音义:"与有终而无始,‘与’如字。"
是也。
"孰宁"者,宁犹愿也。
说文:"宁,愿辞也。"
音义:"孰宁,天复本作‘孰愈’。"
"宁先病而后瘳乎?宁先瘳而后病乎"者,先病谓无始,后病谓无终。
吴云:"德宁有终也?"注"故有先瘳之喻"。
按:世德堂本"喻"误作"愈"。
或问"大"。
曰:"小。"
问"远"。
曰:"迩。"
未达。
曰:"天下为大,治之在道,不亦小乎?〔注〕道至微妙,故曰小也。 四海为远,治之在心,不亦迩乎?"〔疏〕注"道至微妙"。
按:秦氏石砚斋影宋治平本"妙"作"渺";钱本、世德堂本作"妙",浙江翻刻秦本同。
今检治平原本,正作"妙"。
说文:"秒,禾芒也。"
引伸为凡微细之称。
经传通以渺、妙字为之。
先知:"忽、眇、绵作◆。"
忽、眇、绵皆微也。
"渺"即"眇"之俗。
老子:"故常无欲以观其妙。"
王注云:"妙,微之极也。"
又老子:"古之善为士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
是妙亦微也。
注语用老子,当以作"妙"为是。
或问"俊哲、洪秀"。
曰:"知哲圣人之谓俊,〔注〕深识圣义,是俊杰也。 秀颖德行之谓洪。"
〔注〕禾之秀其颖,犹人之洪其道也。
禾秀颖则实结,人崇道则德闻洪大。
〔疏〕"俊哲、洪秀"者,俊读为峻。
大学:"克明峻德。"
郑注云:"峻,大也。"
今尧典作"俊德"。
古俊、峻、骏三字通用。
俊与洪同义。
尔雅释诂:"洪、骏,大也。"
"俊哲、洪秀",疑当时制科有是名,故以为问。
"知哲圣人之谓俊,秀颖德行之谓洪"者,音义:"知哲,上音智。"
司马云:"‘知哲’当为‘哲知’,言哲能知圣人之道,不溺于异端,智之俊者也。 秀谓材秀,能修德行,使颖出于众,秀之大者也。"
按:知哲、秀颖,皆文异而诂同,上用如名词,下用如动词。
言知足以知圣人,斯为俊矣;秀足以秀出于群行之宗,斯为洪矣。
古无"智"字,知闻为知,仁知亦为知,哲义亦然。
洪范云:"明作哲。"
此仁知之哲也。
本书问明云:"允哲尧儃舜之重。"
先知序云:"中和之发,在于哲民情。"
此知闻之哲也。
温公未知哲有知闻之训,又因问语哲、秀对文,哲乃仁知之哲,则答说当与相应,故疑"知哲"字互倒。
然古人属辞,错综见义,不必如后世行文之整齐。
知哲圣人,义自可通,不须倒置。
少仪孔疏云:"禾之秀穗,谓之为颖。"
是秀、颖亦同诂。
言智德如此,乃始无忝此名,岂俗学所能冒滥乎?注"深识圣义,是俊杰也"。
按:如弘范义,则俊哲犹云杰出之智。
注"禾秀颖则实结"。
按:论语:"秀而不实者有以夫?"刘疏云:"凡禾、黍先作华,华瓣收即为稃而成实,实即稃中之仁也。"
君子动则拟诸事,事则拟诸礼。
〔注〕事不来则不动,动非礼则不拟。
〔疏〕宋云:"‘拟’或作‘凝’,非也。 拟,据也。 言君子不妄其动,乃据事而后动;不伪其事,乃据礼而后事。"
按:吴本作"凝",吴云:"凝,成也。 君子不妄动,动则成于事,事则成于礼。"
司马云:"拟,度也。 动则度其事之可否,事则度于礼为是为非。"
按:温公义是也。
动则拟诸事,谓揆之事情,必得其宜而后动也。
事则拟诸礼,谓举事则准之礼制,必有合焉而后为也。
或问"群言之长,群行之宗"。
曰:"群言之长,德言也;群行之宗,德行也。"
〔疏〕陆士衡文赋李注引此文。
宋衷注云:"群,非一也。"
音义:"之长,丁上切。 群行,下孟切。 ‘德行’同。"
按:宗亦长也。
初学记五引五经通义云:"泰山,一曰岱宗。 宗,长也,言为群岳之长。"
或问"泰和"。
曰:"其在唐、虞、成周乎?观书及诗温温乎,其和可知也。"
〔注〕发号出令而民说之。
〔疏〕"或问‘泰和’。 曰:‘其在唐、虞、成周乎?’"曹子建七启,又求自试表,又颜延年宋文皇帝元皇后哀策文,李注三引此文,并作"太和"。
求自试表注引"乎"作"也",读与"邪"同。
"观书及诗温温乎,其和可知也"者,宋云:"言观书二典,诗小、大雅,见唐、虞、成周之盛信泰和矣。"
司马云:"言千载之后,观其诗、书,犹温温然和乐,况生其世乎?"注"发号出令而民说之"。
按:选注三引此文,并引李轨曰:"‘天下太和’在‘其在唐、虞、成周乎’之下。"
今各本皆无此注。
经解云:"发号出令而民说,谓之和。"
周康之时,颂声作乎下,关雎作乎上,习治也。
齐桓之时缊,而春秋美邵陵,习乱也。
〔注〕缊亦乱也。
故习治则伤始乱也,〔注〕伤,悼。
习乱则好始治也。
〔注〕好,乐。
〔疏〕"周康之时,颂声作乎下,关雎作乎上,习治也"者,周本纪云:"成王兴,正礼乐"一",度制于是改,而民和睦,颂声兴。 成王崩,太子钊立,是为康王。 成、康之际,天下安宁,刑错四十余年不用。"
公羊传宣公篇:"什一行而颂声作矣。"
解诂云:"颂声者,太平歌颂之声,帝王之高致也。"
诗谱周颂谱:"令颂之言容。 天子之德,光被四表,格于上下,无不覆焘,无不持载,此之谓容。 于是和乐兴焉,颂声乃作。"
十二诸侯年表云:"周道缺,诗人本之衽席,关雎作。"
列女传仁智载魏曲沃负上书云:"周之康王,夫人晏出,朝。 关雎起兴,思得淑女,以配君子。 夫雎鸠之鸟,犹未尝见乘居而匹处也。"
汉书杜钦传载钦上疏云:"后妃之制,夭寿治乱,存亡之端也。 是以佩玉晏鸣,关雎叹之。 知好色之伐性短年,离制度之生无厌,天下将蒙化,陵夷而成俗也,故咏淑女,冀以配上。 忠孝之笃,仁厚之作也。"
李奇云:"后夫人鸡鸣佩玉去君所,周康王后不然,故诗人歌而伤之。"
臣瓒云:"此鲁诗也。"
论衡谢短云:"周衰而诗作,盖康王时也。 康王德缺于房,大臣刺晏,故诗作。"
后汉纪灵帝纪载杨赐上书云:"昔周康王承文王之盛,一朝晏起,夫人不鸣璜,宫门不击柝,关雎之人见机而作。"
任彦升齐竟陵王行状李注引风俗通云:"昔周康王一旦晏起,诗人以为深刺。"
张超诮青衣赋云:"周渐将衰,康王晏起,毕公喟然深思古道,感彼关雎性不双侣,愿得周公,配以窈窕,防微消渐,讽谕君父。 孔氏大之,列冠篇首。"
"古文苑。 "陈氏乔枞鲁诗遗说考云:"此以关雎为毕公作,与论衡‘大臣刺晏’之语相合,盖鲁诗所传如此。"
按:子云说诗,皆用鲁义,故此以关雎为刺康王之诗,而云"作乎上",亦即大臣刺晏之说。
吴云:"习治,习见治世之事。"
按:谓康王之时,诗人习于文、武无逸之教,故晏起虽小节,即以为刺也。
"齐桓之时缊,而春秋美邵陵,习乱也"者,公羊传僖公篇云:"楚屈完来盟于师,盟于召陵。 曷为再言盟?喜服楚也。 何言乎喜服楚?楚有王者则后服,无王者则先叛,夷狄也,而亟病中国。 南夷与北狄交,中国不绝若线。 桓公救中国,而攘夷狄,卒怗荆,以此为王者之事也。"
邵陵,今三传皆作召陵,此作"邵"者,盖子云所据公羊经如此。
盐铁论执务亦作邵陵,下引公羊传"予积也","今本作"序绩"。 "明公羊经作"邵"。
水经注颍水篇云:"齐桓公师于召陵,阚骃曰:‘召者,高也。 其地丘墟,井深数丈,故以名焉。 ’"解召为高,是亦以"召"为"邵",""●"之假。 "盖皆本公羊。
今公羊作"召"者,乃后人据左传改之。
召陵故城在今河南许州郾城县东三十五里。
吴云:"言齐桓之时,下陵上替,而春秋美邵陵之会能服楚也。 习乱,亦谓习见乱世之事。"
荣按:按:习乱者,春秋本据乱而作,隐、桓、庄、闵、僖五世皆传闻世,传闻世为乱世也。
"习治则伤始乱也"者,今本列女传"关雎起兴",文选范蔚宗后汉书皇后纪论李注引作"关雎豫见",王氏念孙云:"作豫见者,是也。 汉书杜钦传言‘关雎见微’"二",后汉书杨赐传言‘关雎见几’,即此所谓豫见也。 今本作‘起兴’者,后人不晓鲁诗之义,而妄改之耳。"
按:此云"伤始乱",即豫见之说。
"习乱则好始治也"者,此以齐桓之后为治世,乃谓僖公之后当入所闻无所闻世,为治升平世也。
孝经纬说以僖十九年即入治升平世,"公羊传大题下引援神契。 "此邵陵之役在僖公四年,下距所闻世为近,故云"好始治"。
又所谓始治,始乱者、皆贤人君子先睹治乱之萌时,实未至于治乱。
僖公世之未即为治升平,犹康王时之未即为乱世也。
注"缊亦乱也"。
按:说文:"缊,绋也";"绋,乱系也"。
引伸为凡乱之称。
广雅释诂:"缊,乱也。"
注"伤,悼"。
按:说文:"◆,●也。"
经典皆以"伤"、"忧"字为之。
注"好,乐"。
按:诗彤弓:"中心好之。"
毛传:"好,说也。"
说、乐同义。
依以上各篇音义例,此当有"好始,呼报切"语。
"一""乐"下原本有偏书小字"句",盖作者以示句读,今删。
"二""钦"字原本讹作"预",据汉书杜钦传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