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史方舆纪要 卷八十一 湖广七

  1. 九五查询
  2. 古籍查询
  3. 读史方舆纪要
《读史方舆纪要》 卷八十一 湖广七 顾祖禹

◇永州府东至衡州府桂阳州四百里,南至广西平乐府六百三十里,西南至广西全州二百五十里,西北至宝庆府三百里,东北至衡州府三百五十里。

自府治至布政司一千八百二十里,至江南江宁府三千四百三十五里,至京师六千八百八十里。

《禹贡》荆州之域。

春秋及战国时为楚南境。

秦属长沙郡。

汉武帝元鼎六年,析置零陵郡治零陵。

后汉因之始治泉陵。

晋仍曰零陵郡。

刘宋为零陵国。

齐复旧。

梁、陈因之。

隋改置永州初置总管府,寻废。

大业初,复曰零陵郡。

唐复置永州贞观十七年,并入道州。

上元二年,复析置。

天宝初,亦曰零陵郡。

干元初,复故。

宋因之亦曰零陵郡。

元曰永州路。

明初,改为府,领州一、县六。

今仍曰永州府。

府列嶂拥其后,重江绕其前,联粤西之形胜,壮荆土之屏藩,亦形要处也。

黄巢乱岭南,高骈谓宜守永州之险。

潘美之平南汉也,由道州进克富州富州,今广西富川县。

明初,杨克永州,乃南攻静江今广西桂林府。

魏氏曰:零陵雄郡,为粤西门户。

允矣。

零陵县附郭。

汉置泉陵县,属零陵郡。

武帝元朔四年,封长沙定王子贤为侯邑。

元始五年,泉陵侯刘庆上书,请安汉公行天子事,即贤后也。

后汉为零陵郡治。

晋以后因之。

隋改县曰零陵,为永州治。

唐、宋因之。

今编户二十八里。

○泉陵城府北二里。

汉县治此。

隋改曰零陵县,移今治。

《城邑考》:郡城,宋咸淳中创筑。

明洪武六年,因旧城更拓之,东依列嶂,西临潇水,为门七,周九里有奇。

应阳城府西北百里。

晋惠帝分祁阳县地置应阳县。

宋以后因之。

隋省入零陵县。

王隐曰:应阳本泉陵之北部,东五里有鼻墟,即舜封象处矣。

《水经注》:应阳县即应水为名。

应水东南经有鼻墟南,又东南注湘水。

吕蒙城,在府北三里。

后汉末,吕蒙收潇湘,零陵太守郝普为蜀城守,不下,蒙筑城攻之,即此。

○福田山府东北五十里。

崖壁峭绝,中有孤峰耸峙。

宋置福田寨于此。

熙宁六年废。

又石角山,在府东北五里,亦奇峭。

《志》云:郡治西有高山,山特峻耸。

又城西二里潇江浒有西山,其东北隅曰石城山。

○嵛山,在府南二十里。

以高秀逾众山而名。

又阴和山,在府东南八十里,接道州界。

又府东百里有杉木岭,亦接道州界,上多杉树,隐蔽天日,因名。

马鞍岭府东三十里。

岭路险峻,通宁远县界,犭洞联络,盗贼出没之所也。

又石门岭,在府东八十里,上有双石门,崛起如城壁,复有石如楼阁,羚羊往来其间。

或曰即白芒岭也。

又鸦髻岭,在府东南五十里,双顶耸峙如鸦髻然,下临深谷,路通道州。

又黄蘖岭,在府东南百二十里,连亘道州,有蘖洞。

○鸣水岭,在府南百十里,瀑布飞泉,声闻数里,接全、道二州界。

《志》云:府西二百里有分水岭,即湘、漓二水分流处。

澹山岩府南二十五里。

岩有二门,壁立万仞,东南角有石窍,仰望洞然。

相去三里曰暗岩,秉炬而入,中广袤,可容万人。

○龙洞,在府西北六十里,唐末,里人唐世居此,团聚乡兵,保固里闾处也。

又西北百里有承平洞,林岭深邃,相传中有野人。

○湘江府西南十里。

自广西兴安县流入府界,东北流至湘口,潇水会焉。

内有古墙、巴州、冷水、七里等滩,亦谓之西江。

明初,杨围永州,造浮桥于西江,是也。

潇水在府西。

源出宁远县九疑山,流至道州东北三江口,与江华县之沱水、宁远县之舜源水合,又西北流至府城外,又北流至湘口,会于湘江。

○永水,在府南九十里,源出府西南百里之永山,东北流入湘江,州以此名。

又贤水,在府南二十里,源出澹山岩,亦流入于湘水。

愚溪府西一里。

源出府南百五里之鸦山,北流经此,东入潇水。

本名冉溪,唐柳宗元改今名。

今有愚溪河泊所。

又府东七十里有黄溪,府北九十里有高溪,柳宗元所谓永之胜也。

石马潭府北十五里湘水中。

又钴潭,在西山西麓,冉溪所汇也。

潭之西为小丘,小丘之西为小石潭,皆以宗元得名。

○袁家渴,在潇江浒朝阳岩东南。

宗元云:楚越之间,方言谓水之反流者为渴。

渴之西南为石渠,渠之西北曰石涧云。

垂幔滩在府西南。

绵亘百里,枕湘江之岸,峭壁倚空,遥望如帷幔之状。

又石牌滩,在府北四十里,石皆片断,连缀如牌筏然。

又烟塘,在府东北百余里,皆湘江所经也。

《志》云:府东十里有蒲州,枕潇水旁。

○湘口关府北十里,潇、湘二水合流处也。

今为湘口驿。

《会典》有湘口水驿。

又大桥关,在府北六十里。

府西北又有黑石关,俱永州卫官兵戍守。

○东乡垒,在府西南。

明初,杨围永州,元广西兵来援,驻东乡,倚湘水列营,击败之,即此。

雷石镇府南六十里,当道州之泷水口。

唐置镇于此。

或曰今府南有龙虎关,为戍守要地,即雷石镇矣。

又顺化镇,在府东六十里,五代时置镇,宋改为顺化驿,今废。

又杉木镇置于杉木岭,鸣水镇置于鸣水岭,皆五代时置。

○高溪市,在府北七十里,向有巡司戍守。

隆庆四年,改黄阳堡巡司。

其相近者曰方潋驿。

皆滨湘江。

驰道府东八十里。

阔五丈余,类今之河道。

《史记》秦始皇命天下修驰道,以备游幸。

此其旧迹也。

又府东八十里有朱砂坑,为历代采砂之处,今绝。

祁阳县府北百里。

东至衡州府常宁县百二十里。

汉泉陵县地。

三国吴置祁阳县,属零陵郡。

晋因之。

宋泰始初,改属湘东郡,五年复旧。

齐、梁因之。

隋并入零陵县。

唐武德四年,复置。

贞观初省。

四年,仍置祁阳县,属永州。

今城周六里有奇,编户十三里。

○祁阳旧城县东北九十里。

刘句曰:吴初置县于此。

隋废。

唐移于八台。

又永昌废县,在县西八十里,三国吴析泉陵县置,属零陵郡。

宋以后因之。

隋省入零陵县。

○祁山县北十五里。

山高峻,远望如城壁,县因以名。

其北五里为金华山,高数千仞,为祁山华盖。

又北有东江石山,层岩迭嶂,称为奇胜。

○乌符山,在县北六十里,县之望山也。

元成宗时,湖南盗詹一仔作乱,左丞刘国杰讨破之,降其余众,相要地为三屯,衡曰清化,永曰乌符,武冈曰白苍,选众耕屯,使贼不得为巢穴,境内宁息,即此乌符山也。

四望山县西南百二十里,高可望衡、邵、永、道四郡。

元成宗时,盗詹一仔啸聚四望山,久不能平,寻为刘国杰所破,即此。

○排城山,在县西北七里,岩壁如城。

又半天罗山,在县西北二十里,下有罗口,路甚险要。

县西北九十里有石燕山,刘句云:石燕冈出石燕充贡,在祁阳县西北百二十里。

即此山也。

白鹤山县东北三十里。

一名白鹤岭。

旧《经》云:山南接九疑,北连衡岳,数峰卓峙,岩壑幽深,郡境名山也。

又万罗山,在县东七里,以万山罗列而名。

又长流山,在县南十里。

其相接者为花山、白竹、双童诸山,皆高耸环峙。

县东南三十里又有三台山,三山连属。

熊罴岭县北三十里。

岩壑深邃,相传熊罴所居,一名黄罴岭。

又云头岭,在县东五十里,以上凌云汉而名。

○栖真岩,在县北三十里,上容千人,内一窍通明出泉,可灌田。

又翠岩,在县东二里,宋岳武穆尝提兵经此。

县西十五里又有铁板岩,前有铁门,深二三里,后有洞水,常不竭。

○湘水县东二十里。

自零陵北流入界,经县南洛溪,合众流注之。

又东北入衡州府常宁县境,江滨多滩碛,其最著者为县东二十二里之三门滩。

○祁水,在县治北。

源出宝庆府邵阳县界,地名余溪。

东北流九十里经此,又东入湘水,一名小东江。

又白水,在县东六十里,出县东南二百里白水山下,流入湘水。

浯溪县南五里。

山溪诸水汇流于此,称为奇胜,流入湘江。

唐元结自道州归,爱其山川,遂家于此。

今浯溪摩崖碑,结所撰《中兴颂》也。

又三江,在县东七十里,西入湘水。

《志》云:县东北有白河江,又有清江,流合白河江,同注湘水。

○白水市县东六十里。

又东四十里为归阳市,下临归阳渡,归阳驿亦置于此。

又江湘市,在县北六十里。

又北四十里为永隆太平市。

已上俱有巡司戍守。

○三吾驿,在县东十五里。

县东百里为归阳驿。

《会典》:县有排山驿,嘉靖十七年,以道州之潇南驿移改于此。

又大营废驿,在县北五十里,岳武穆尝驻兵于此。

今为大营铺。

《志》云:县北二十里有乐山镇,宋置寨于此。

熙宁六年,废为镇。

又雷坛,在县西七里,其地山岩高数十丈,可容百余人。

洞南有石门,又南数十步,石岩通窍,泉涌其下,昔尝建道观于此,因名。

东安县府西九十里。

西南至广西全州百三十里,西北至宝庆府新宁县百六十里。

本零陵县之东安驿。

五代时,马氏置东安场。

宋雍熙初,升为县,属永州。

今城周不及二里,编户八里。

○高山县西一里。

上有幽岩深邃。

又西四里为赤石山。

○八十四度山,在县西百二十里。

山势重复,流水萦纡,经此山者,凡八十四渡。

诸葛岭县南五十里。

《志》云:先主牧荆州,遣武侯督长沙、桂阳、零陵三郡赋,曾屯驻于此,因名。

又石坑岭,在县东北八十里,驿路所经,坑坎崎岖。

又狮子岭,在县东五十里,亦驿路所经也。

○豹虎岩,在县北四十里,深险可避兵。

又九龙岩,在县北百里,山形陡起,奇石错立。

又县西十里有赤壁岩。

○湘江县东南五十里。

自广西全州流入界,中多滩险,又东北入零陵县境。

○卢洪江,在县东北一里。

源出九龙岩西,东南流,出江口入湘。

清溪在县南。

源出县西二十里之舜岭,经县西北,又绕流至县南,东流四十里入湘水,即永湘口也。

又县东北有水,亦流入清溪,俗谓之清溪江。

《志》云:县北七十里有南江,百七十里有龙合江,东北八十里有西江,俱注卢洪江,入湘水。

又县东二十里有白牙江,又东二十里有石期江,西北又有夏丰江,下流俱入湘水。

○定田泉,在县西二十五里,源有五窍,溉田甚众,因名。

○卢洪市县东南百里。

有巡司及结陂市巡司,今俱革。

又有石期驿,在县东南四十里。

附见:

永州卫在府治西。

洪武初建,领千户等所。

又守镇东安百户所,在东安县治西,洪武二十九年建,隶永州卫。

今亦置永州卫。

道州府南一百五十里。

东南至广东连州五百五十五里,西南至广西平乐府三百五十里,南至广西贺县二百五十里。

唐虞时有庳国地舜封象于此。

春秋属楚。

秦属长沙郡。

汉初属长沙国,后属零陵郡。

后汉因之。

晋末,分零陵置营阳郡《晋志》曰:吴置营阳郡,后省,穆帝时又置。

宋、齐因之。

梁曰永阳郡,兼置营州。

隋废郡,并营州入永州。

唐武德四年,仍置营州。

五年,改为南营州。

贞观八年,又改曰道州。

天宝初,亦曰江华郡。

干元初,复故。

宋仍曰道州亦曰江华郡。

元曰道州路。

明初曰道州府。

洪武九年,改为州,属永州府,以州治营道县省入编户三十五里,领县三。

今仍旧。

州接五岭之雄,挹九疑之秀,南控百越,北凑三湘,从道州而风驰于富川、临贺之郊,则两粤之藩篱尽决矣。

○营浦废县今州治。

汉置营浦县,属零陵郡。

晋末,为营阳郡治。

宋、齐因之。

梁改置永阳郡。

隋废郡,并县入永阳,因移永阳县来治。

唐初,复置营州,改县为营道。

天宝初,又改为弘道县。

宋复为营道县。

明初废。

《城邑考》:州城宋淳熙中筑,元废,明初改筑于潇江北,弘治五年增修。

周五里有奇,门五。

○营道山州西北五十里。

本名营阳山。

唐初曰洪道,又改曰弘道。

宋改为营道山。

俗名龙山,以形若盘龙也。

又营山,在州西四十五里,营水出焉。

○宜山,在州北五十里,高峻盘纡。

又北三十里曰上γ山,接永州界,山下水流洄γ,因名。

又州西北二十五里有潇山,俯临大道,山下出泉,引流溉田。

又垒山,在州西北五十里,亦接永州界,旧名永山。

唐天宝初,改今名。

州西北六十里又有白鸡山,山险阻,不可登。

蒋居山州南四十里,地名四眼桥。

山势险阻,一名大尖岭,联络九疑、苍梧,至为深僻,苗蛮据为险阻,居民岁被其害。

正德中,设滴水、靖边、周堂、中营四营于山上,以守要害。

《志》曰:州东北里许有斌山,石峰耸秀,崖奇特,为州之胜。

○华岩,在州西十里有两岩对峙,一明一晦。

又州西四十里,有穿岩,形如圆廪,中可容数万斛,东西两门通道,俨若城门。

又有进贤岩,在州北三十里,石洞幽邃,泉自中出,沿磴而上,如楼阁然。

盘容洞在州南。

五代周广顺三年,湖南道州盘容洞蛮酋盘崇聚众,自称盘容州都统,屡寇郴、道州。

或曰洞即蒋居山深阻处。

○营水在城西。

源出营山,绕流六十里,与江华县之沱水合,经州城东北与宁远县之舜源水及潇水会,所谓三江口也。

至零陵入湘水。

○潇水,旧在州城北,自宁远县北流至此,与沱水会。

又有泡水,在县西南八十里,东北流五十里与沱水合。

《志》云:州西北七十里有下γ水,出上γ山,西流十里合上γ水,下流亦入于沱水。

濂溪在州西五十里营乐乡。

有山曰安定,溪出山西石窦中。

周茂叔先生所居也。

溪水东流亦合沱水,至州东北宜阳乡,宜水出焉。

上源诸水并会于此,谓之泷滩。

水流石中,湍急曰泷也。

自泷滩至庳亭,谓之入泷。

至零陵界之泷白滩,谓之出泷。

雷石镇当其口,泷名凡二十余。

昔时春夏水氵,漕运者多病之。

宋嘉定中,太守林致祥命工沿泷凿山开道,涧水所限处,则为桥以济,自庳亭达永之雷石,遂为水陆通途云。

又龙遥水,在州西北四十里,亦南流合于宜水。

○左溪,在城东下津门外。

又右溪,在城西营川门外。

俱入于营水。

二溪皆以元结名。

○鼻亭州北七十里。

旧有象祠。

唐元和中,刺史薛伯高毁之。

宋《类苑》云:道州、永州之间,有地名鼻亭,穷崖绝徼,非人迹可历,去两川各二百余里,舜封象于有庳。

盖此地云。

镇南营在州南蒋居山下。

嘉靖初建。

又州西北有白鸡营,在白鸡山下。

州西又有营乐营,在营乐乡,俱有官军戍守。

○济川桥,在州南门外,南北跨绝,凡千五百余尺。

宋嘉定中,为方舟三十有四,栉比连锁,横渡江面。

后废。

明初,复造浮梁,以济往来,亦谓之大浮桥。

又州北六十里有麻滩驿。

宁远县州东七十里。

东至桂阳州蓝山县百十里。

汉营道县地,属零陵郡。

晋末属营阳郡。

自宋以后皆因之。

长寿二年,改曰武盛县。

神龙初,复曰唐兴。

天宝初,改曰延唐。

五代梁初,马氏改为延昌县。

唐同光初,复曰延唐。

晋天福七年,改曰延喜县。

宋仍属道州。

干德三年,改为宁远县。

今城周四里,编户六十二里。

○冷道城县东南四十里。

汉县。

晋末改属营阳郡,宋、齐因之。

隋废入营道县。

萧铣改置梁兴县。

唐初更名唐兴。

刘句曰:隋废冷道县,于故城内置营道县,唐移营道于州郭内,因置唐兴县于此。

吴氏曰:唐改梁兴曰唐兴,移治冷道故城,寻还旧治,即今县也。

又大历城,在县北六十五里,亦冷道县地。

唐大历二年,析延唐县置。

刘句曰:时湖南观察使常贯之请于道州东南二百二十里舂陵故城北十五里置县,因以大历为名,仍属道州。

今里道似不同也。

五代因之。

宋干德三年,废入宁远县。

舂陵城县北五十里。

汉冷道县有舂陵乡。

武帝封长沙定王子买为侯国,后迁于南阳。

三国吴于此立舂陵县,属零陵郡。

晋因之。

宋、齐属营阳郡。

隋省入营道县。

○九疑山县南六十里。

山有九峰,参差相峙,又有九溪出其下。

详见名山九疑。

○天门山,在县南四十里,平地直上百余丈,自下望之,迥若天门。

舂陵山县东北七十五里。

五山相接,山势秀拔,舂陵水出焉。

又大富山,在县东北五里。

有大富洞,俗呼为黄马山。

○玉岩,在县南二十里古舜寺侧。

汉哀帝时零陵郡文学奚景得玉十二于舜祠后石室,因名。

又斜岩,在县城南,古木苍烟,石田棋布,有窦围二丈许,深不可测。

○舜源水县南六十里。

出九疑山中舜源峰,流至县东,西折而北,至道州城外与沱水、潇水合流,至零陵入于湘。

○潇水,在县北,源出九疑山,自县西引而北,合于舜源水。

舂水在县东北八十里。

亦曰舂陵水。

源出舂陵山,东流入桂阳州蓝山县界,下流至衡州府常宁县入于湘水。

又县有都溪水,《水经注》:都溪水,出舂陵县西,县有五山,山有一溪,五水皆会于其间,故云都溪。

○冷水,在县西六十里。

南出九疑山,北流经县西南,又北流入于营水,谓之冷口。

○白面寨县北八十里。

有巡司戍守。

《志》云:县北又有太平营及扼蛮、永安、桂里、大阳等营,皆正德中置,为控御蛮犭之所。

又县南演口为演武营,其地滨江,山谷险邃。

嘉靖中,置营于此,募兵戍守,以杜犭患。

又有望墩、振胆、大富、铜铃、勇敢、三斗、平定等七营,俱嘉靖中建。

又有隆坪营,隆庆三年增置;逍遥、新田二营,万历二年增置。

○荡寇将军垒,在县东六十里,南齐以李道辨为南道开拓南蛮大使,筑垒于此。

江华县州南七十里。

东至广东连州三百十五里,南至广西贺县一百六十里。

汉苍梧郡之冯乘县地。

三国吴属临贺郡。

晋因之。

宋属临庆郡。

齐仍属临贺郡。

梁、陈因之。

隋属永州。

唐武德四年,析置江华县,属营州。

贞观十七年,改属永州。

上元二年,还属道州。

文明初,改为营溪县。

神龙初,复曰江华。

今城周二里,编户四里。

○冯乘城县西南三十里。

汉县。

孙吴以后因之。

隋属永州。

唐属贺州。

宋省。

今亦见广西富川县,盖境相接也。

《志》云:县东北百二十里有施洞城。

未知所据。

○吴望山县南五十里。

或曰秦人尝于此避乱,旧名秦山。

孙权未建号时,山忽开洞穴,石有文采,权以为瑞。

唐天宝中,改名吴望。

上有秦岩。

又冬冷山,在县南百二十里,接广西贺县界,山高广,多寒。

又南四十里有半逢山,水出山中,至半泷与沱水合。

○禾田山,在县东南一百七十五里,高险难升,旁多沃壤,岁尝丰。

《志》云:县西三十五里有岑山,山小而峻。

白芒岭县西一里。

《通典》:江华郡有渚岭。

今谓之白芒岭,五岭之一也。

见前南连岭峤。

○阳华岩,在县北七里回山南面,下有大岩。

○沱水在县治东。

源出九疑山石城峰,流至县别为二水,又十里复合为一水,北流入道州界。

又水水,在县东南,原出九疑山女英峰,流与沱水合。

中多石,湍激有声,故名。

○秦水,在县南,源出吴望山,东南流与冬冷水合。

又有折水,出广西贺县界,东流四十里,合冬冷水。

俱有灌溉之利,下流合于贺江。

○锦田寨县东二百里。

《宋志》:道州有杨梅、胜冈、锦田三寨。

熙宁六年废。

此即锦田故寨也。

明初,置巡司于此。

又县南六十里有锦冈镇巡司,百里有涛墟巡司,设兵戍守,以控扼蛮犭。

隆庆四年,改涛墟巡司为九疑鲁观巡司,属道州。

《志》云:县境有营二十四,曰高寨、神仙、山爻、白芒、金鸡、车下隘、大关、平赖、得胜、永昌、虎威、豹韬、镇远、折冲、克敌、静南、镇中、矮岭、见龙、牛监、富累、望高、大源、五里,是也。

《舆程记》:高寨在县西南,去贺县二百二十里。

似误。

永明县州西七十里。

南至广西富川县百四十里,西至广西恭城县百五十里。

汉零陵郡营浦县地。

萧齐末,置营阳县。

梁改曰永阳,属永阳郡。

隋废郡,县属永州。

唐初,属营州。

贞观八年,省入营道县。

天授二年,复置永阳县,属道州。

天宝初,改为永明县。

宋尝废县为镇,寻复旧。

今城周二里,编户二十里。

○营浦废县在县西。

萧齐末置。

隋移治故永阳郡。

刘句曰:隋末置营道县于州郭内,乃移永阳之名于州西南百十里,即故治也。

《志》云:今县南有废县城,或以为唐所置永阳故县也。

○限山县东五里。

一名山。

《志》云:自都庞岭分支三十里,过县治后,东南隔潇水,若城墉之限。

往时路沿山下,寻圮于江。

江溢时,舟济者多覆溺之患。

宋绍兴中,复凿山通道,人以为便。

荆峡镇山县南八十里。

两山对峙,中通小江,泄桃川、扶灵之水,实邑之关险。

宋时设官镇守。

熙宁中省,仍置寨兵屯戍。

又南十里为荆子崤山,群山连亘如城,其断处若关锁然。

南中有警,守此可以遏冲突。

○青山,在县西六十里,其最高者曰天门。

竹木蓊郁,四时尝青。

又有层山,在县西南五里,其阴有层岩洞穴,高广数丈,涧出其中,横纡如带。

又有石梁、石崖诸胜。

《志》云:山有洞岩,中宽广,可容千人。

或以为即层岩矣。

都庞岭县北五十里。

杜佑曰:五岭之一也。

东北连掩山,西南连荆峡镇。

王象之曰:山之绝顶曰都逢,土人语讹曰庞也。

一名永明岭。

其南五里有回山,石壁峭绝。

余见南连岭峤。

○瀑带水在县北。

《志》云:源出县北二十五里之神光遇廖山,其下流自高注下者为瀑水,平川顺流者为带水,同流异名。

东北至东安县界,入湘水。

○遨水,在县南,源出广西富川县之木马山,流经县界,东流注于湘水。

掩水在县城南。

源出县西北三十里大掩山,有石掩穴口,因名。

又有警水,出县西青山,本名青水。

唐天宝中,改今名。

东流合掩水,又东合江华县之斜水。

《志》云:县北有瀑布水,源出县西北二十五里之三山岭。

又有冻水,出县西北火焰岭,东流合古泽等水,下流皆会于潇水。

又有桃川、扶灵二水,在县西南,流入富川县界,合于富江。

○白象镇在县南。

本白象堡。

宋开宝三年,潘美伐南汉,自道州而进,次于白象。

或作白霞,误也。

向置巡司于此,今革。

又桃川市,在县西南。

县西又有白石墟,今皆置巡司于此。

一作白面。

《志》云:县有营十三,曰鹅山、道家、斗罡、岩口、靖西、石螺、土寨、小水、苫子、茶柘、养牛山、罡杨柳、义山,是也。

旧皆为备御蛮犭之所。

《舆程志》:鹅山营,在县西北十里白鹅山下。

小水营,在县南,又南去富川县七十里。

又县西南有泊薮,去富川县百四十里,亦为戍守处。

附见:宁远卫在道州治西。

洪武初,置道州守御千户所,寻改置今卫。

又宁远县治西有守镇宁远左千户所。

又江华县城南有守镇江华右千户所。

亦有土城,周一里。

俱洪武二十九年建。

今亦置宁远卫。

琵琶守御千户所在永明县东南四十里。

洪武二十九年置。

有石城,周五里。

西南至广西富川县百里。

今亦置琵琶所。

桃川守御千户所在永明县西南四十里。

洪武十四年置。

土城周四里,有四门。

亦曰桃川关。

西南至广西恭城县七十里。

今亦置桃川所。

守镇锦田千户所在江华县东二百里。

洪武二十九年置。

土城不及三里,门二。

东去广东连州百二十里。

以上三所,俱隶宁远卫。

今亦置锦田所。

◇宝庆府东至衡州府二百五十里,南至永州府三百里,西至靖州五百三十里,西北至辰州府六百里,东北至长沙府四百五十里。

自府治至布政司一千五百五十里,至江南江宁府三千七十五里,至京师五千三百九十五里。

《禹贡》荆州之域。

春秋战国时属楚。

秦属长沙郡。

汉属长沙国。

后汉属零陵郡。

三国吴宝鼎初,分零陵北部都尉置邵陵郡。

晋以后因之。

梁为邵陵国。

陈复为郡。

隋废郡,属潭州。

唐武德四年,置建州,寻改南梁州。

贞观十年,又改邵州。

天宝初,曰邵阳郡。

干元初,复故。

五代晋天福中,马氏尝改曰敏州。

宋仍曰邵州大观九年,赐郡名曰邵阳郡。

宝庆初,升为宝庆府以理宗潜邸也。

元曰宝庆路。

明初,曰宝庆府,领州一、县四。

今因之。

府东距洞庭,西连五岭,接九疑之形势,控三湘之上游,唇齿长沙,弹压蛮粤,亦湖南之冲要也。

邵阳县附郭。

汉置昭陵县,属长沙国。

武帝封长沙定王子重为洛阳侯。

《括地志》云:即昭陵也。

后汉属长沙郡。

三国吴宝鼎元年,改昭陵曰邵陵,为郡治。

晋以后因之。

隋废郡,改县曰邵阳县,属潭州。

唐复为邵州治。

五代晋时曰敏政县,汉复旧。

今编户四十六里。

○昭阳城在府东五十里。

后汉析昭陵县置昭阳县,属零陵郡。

晋武改曰邵阳县,属邵陵郡。

刘宋以后因之。

隋废入邵陵县,因改邵陵曰邵阳。

唐武德四年,于此置邵陵县。

七年,复并入邵阳。

《城邑考》:今郡城,洪武六年创筑。

天顺中,重修。

有门五,周九里有奇。

新城府东九十里。

《志》云:三国吴置新城县,属邵陵郡。

晋并入邵阳。

又建兴废县,在府西。

晋太康初置,属邵陵郡。

宋、齐因之。

隋废。

《志》云:府北二里有建州城,郡旧治此。

隋尝为建州治,唐移治水南,今府治是也。

又境内有白公城,相传楚大夫白善所筑。

未知所据。

○龙山府东八十里。

秀峰四出,望之面面相类,顶有龙池,泉如涌潮,分为二派,一入湘乡为涟水,一入邵阳为邵水。

湘乡,今长沙府属县也。

○洛阳山,在府东北五里,资、邵二水合流,其下有石室,深邃莫测,以汉洛阳侯重得名。

《志》云:唐洛阳道士申泰芝居此,因名。

似误。

又府东有耶姜山,蒸水所出。

高霞山府南一百八十里。

根盘永州、东安、祁阳界。

又四望山,与高霞山相接,周回四十里,山极高峻。

○石门山,在府北六十里。

横亘数十里,两山相夹如门,为郡水口。

又顿家山,在府北二百余里,抵辰州府溆浦县界。

《志》云:县南五里有棋盘岭,相传诸葛武侯尝驻此,与客对奕云。

○资水在府城北。

自靖州绥宁县流经武冈州界,又东北流经府城北,合于邵水。

又北流经新化县东而入长沙府安化县境。

《禹贡》九江之一也。

详见大川资水。

○邵水,在府东,源出龙山,流经城北,合于资水。

《志》云:昔时邵水自东而南,城居其北,故曰邵阳。

唐时始移治水南。

今城东邵水上有青龙桥,称雄胜。

茱萸滩府北四十里。

资江水势险恶,昔人置铜柱于岸侧,以固牵挽,俗谓五十三滩、四十八滩,此其首也。

亦名三百里滩。

梁承圣末,西魏围江陵,邵陵太守刘将兵入援,至三百里滩,为部曲宋文彻所杀。

明初,杨遣将取宝庆,败贼于茱萸滩,遂克其城。

《志》云:府西四十里又有白羊滩、孔雀滩,皆资江所经,水势峻急。

彩塘在城东。

溉田三千余亩。

又城西三十里有野鸡塘,以石岸断处形似野鸡而名。

○巨口关府北十里。

又府东北五十里有白马关。

又龙回镇,在府北八十里,今有巡司。

又境内有白水、沙坪、永靖三堡,俱设官兵戍守。

十五寨《志》云:邵阳县有十五寨,宋初以蛮寇抄掠,命将讨平之,置寨戍守,曰武冈、真田、白沙、水竹、界冈、三堂、罗尾、盆溪、塘儿、古限、查木、新兴、安定、三门、砂口,环列县境,遗址犹存。

新化县府北百八十里。

东北至长沙府安化县百四十里,西南至辰州府溆浦县二百里。

汉长沙国益阳县地。

自晋以后,皆为蛮地。

宋太平兴国中,发兵平大犭洞,以其地置五寨。

熙宁五年始置新化县,属邵州。

今土城周二里有奇,编户二十四里。

○新化旧城《志》云:在县北八十里。

宋熙宁中,置新化县于白沙白石坪,或谓之白溪,旧县即其地也。

绍兴中,移今治。

又高平废县,在县南百里,三国吴置县,属邵陵郡。

晋以后因之。

隋省入邵阳县,今石脚里是其地。

○武阳城,在县东北。

《宋志》:熙宁五年,筑武阳、开峡二城,置新化县,隶邵州。

是也。

○梅山在县南五里。

五代至宋初,梅山洞蛮屡为边患。

蛮姓苏氏,不通中国,其地东接潭,南接邵,西接辰州,北接鼎、澧,最为强梗。

熙宁五年,章制置湖南,遂开梅山,悉降其众。

吴致远《记》,曰:荆湖之间有两梅山,新化为上梅山,安化为下梅山,其山相通接云。

余见长沙安化县。

牛栏山县南百里,为控扼之处。

其相连者曰梅山、枫岭。

又南三十里曰石槽山,崔嵬耸立,山半有瀑布、飞泉。

宋章开梅山时,道经山下。

○熊胆山,在县北百里,多异兽,迤逦延袤,西接巴黔之界。

下有青云洞,瀑布飞流,深不可测。

文仙山县西二十里。

相传晋高平令文斤得仙于此,一名文斤山。

上有三峰,层峦峭绝,山半有石桥、石室、龙洞、双泉诸胜。

《邑志》:县东一里有崇阳山,高峻甲于诸山。

又县南五里有月照岩,石壁临江,形如初月。

下为月塘,溉田甚溥。

又县东十里有青峰岩,县南十里有马蹄岩,皆临资江。

○资江县东南十里。

自邵阳县流入境,又北入长沙府安化县界,经万山中,其间群溪环合,滩险鳞错,昔人所云三百里滩,县其中道也。

今境内黄家诸滩以数十计,皆险急为患。

黄连溪县北二十里。

县北六十里曰游溪,七十里曰白溪,八十里有株林、邓家等溪,百里有李溪;县南三十里有珂溪,九十五里有龙溪;县东二里有鲤鱼溪,十里有青峰溪;县西十五里有鼎溪,三十里有杨溪、辇溪,六十里有蓦溪,八十里有白水溪,皆有灌溉之利。

下流悉入于资水。

○苏溪镇县北百里。

向设巡司,并置公馆于此,北达安化县。

《志》云:县境有隘五:曰黄柔、樟木、石门、凿鼻、道田;有堡三:曰黎平、花桥、纸钱,皆有官兵戍守。

又龙溪镇,在县南九十里,当往来孔道,亦置公馆于此。

○五寨,在县境。

《宋志》:新化有惜溪、柘溪、滕溪、深溪、云溪五寨,皆太平兴国中所置也。

城步县府西北百四十里。

西至靖州绥宁县百三十里,北至辰州府溆浦县二百七十五里,南至广西全州二百六十里。

宋武冈军及绥宁县地。

熙宁六年,置城步寨于此。

明初,为城步巡司。

弘治十七年,始析置县,即故城步巡司为县治,属宝庆府。

土城周二里有奇,编户十三里有奇。

○南城《志》云:在县治南。

相传诸葛武侯曾驻此,亦名诸葛城。

一云城在县南二十里,误。

○罗溪山县东十三里。

有十八山相连。

又县东二十里有楠木山,多楠木。

县东三十五里又有巫山,以巫水所出也。

又青角山,在县东百里,峰峦耸秀。

○生风洞,在县北四十里,石路九曲,而进中宽平,容数百人。

《志》云:县北有三十六峰,洞壑皆相通。

○巫水在县东。

源出巫山,分为三派,东经县东七十五里之威溪入于资江,西经城南之南江,又西经城西三十里之乌龙江,入靖州会同县之洪江。

○真良水,在县东三十五里,经县城南与巫水合。

《志》云:城南门外有蒋家渡,即巫水南江合流处。

又石井水,在县东五十里石岭中,引流溉田,下流合于巫水。

○连荷山隘在县境。

《志》云:县当蛮洞隘口,有苗路四:曰风界,曰塔溪冲口,曰大右山,曰连荷山。

又有大水洞苗路三:曰旧宅界溪山,曰斜头山,曰洞头山。

俱有兵民戍守。

附见:

宝庆卫府治西。

明初,置卫于长沙府益阳县。

洪武六年,徙于此。

城步守御千户所,在县治东,明初置。

武冈州府西南二百八十里。

东南至永州府二百里,南至广西桂林府四百里,西至靖州三百十里。

春秋时楚黔中地。

秦属长沙郡。

汉属零陵郡。

后汉因之。

三国吴属邵陵郡。

晋以后因之。

隋属潭州。

唐属邵州。

宋初因之。

熙宁五年,始升为武冈军。

元曰武冈路。

明初升为武冈府,洪武九年降为州,以州治武冈县省入编户四十里,领县一。

今仍为武冈州。

州接畛粤峤,连壤蛮獠;溪山环卫,有括囊之固;形胜雄远,得控驭之权,亦西南要地矣。

○武冈废县今州治。

汉都梁县地。

晋太康初,祈置武冈县,属邵陵郡。

宋、齐以后因之。

隋省入邵阳县。

唐初,置武攸县。

唐武德四年,复曰武冈,属南梁州,寻属邵州。

宋为武冈军治。

元因之。

明初,省。

《城邑考》:州有旧垒,明初增筑。

今城周四里有奇,门四。

都梁城州东五里。

汉县治此。

武帝封长沙定王子遂为侯邑。

后汉仍属零陵郡。

三国吴属邵陵郡。

晋以后因之。

隋废入邵阳县。

○夫夷城,在州东北百四十里。

汉县,属零陵郡。

武帝封长沙定王子义为侯邑。

后汉仍属零陵郡。

三国吴属邵陵郡。

晋以后因之。

隋废入邵阳县。

○武冈山州北五里。

《郡国志》:冈接武陵郡界,因名。

郦道元曰:武冈县有左右二冈对峙,间可二里。

后汉武陵蛮为汉所伐,来保此冈,因名武冈。

一云东汉伐五溪蛮时,与民同保此山,故亦名同保山。

唐元和中,黔巫蛮獠寇乱武冈,潭帅柳公绰招降之,勒铭于冈上。

《志》云:山有同保岩,容数千人,昔时避兵处。

云山州南三十五里。

山有七十一峰,《道书》以为第六十九福地。

峰峦岩洞,奇胜不一,自麓至巅,盘回石磴几二十里。

又金城山,在州东南五十里,《道书》以为第六十八福地。

○宝方山,在州南五里,旧名资胜山,岩洞泉石,皆极胜。

又州东南十五里有南山,山半有泉,溉田千顷。

又连山,在州南十二里,峰峦连接,其上高平,昔人避兵处。

风门山州西四十里。

极高峻,或以为即风阳山也。

五代汉干二年,楚将徐进败蛮于风阳山,斩首五千级,即此。

其相近者曰太源山,冈原平衍,泉流深阔,溉田甚广。

○广福山,在州北三十里,山峰峻拔,石洞深邃。

又望乡山,在州北百四十里,岩高峻,界于辰沅。

《志》云:州北百八十里有角尖山,山有二:曰大角尖、小角尖,其状如角,周围森耸,路通沅江。

都梁山州西百里。

山高耸,泉流环绕,汉以此山名县。

《名胜志》云:山在州东百三十里,似误。

又竹坪,在州西南百八十里,高峻环绕,为州之胜。

○唐纠山,在州西南百里。

《汉志》注:都梁县有路山,资水所出。

《水经注》云:即唐纠山也。

今山接绥宁县界。

○资水在州北。

自靖州绥宁县流入界,又东北入邵阳县界。

○都梁水,在州西南,源出都梁山,东北流,有夫夷水流合焉,经州北入邵阳县界,合于资水。

《志》云:州城西有黄塘坡,即都梁水所汇也。

引流溉田,凡四千余顷。

○石羊关州东二十里。

又州东百五十里有紫关,在紫阳山上,亦曰紫阳镇,有巡司戍守。

○石门镇,在州南六十里。

又州西北有蓼溪镇,俱有巡司。

硖口镇州北百四十里,亦曰四硖口,昔时戍守处也。

《宋志》:武冈县有山塘等寨。

熙宁六年废。

元四年,置赤水寨。

绍兴元年,置神仙寨。

崇宁二年,置通硖寨。

大观元年,置硖口寨。

元以后渐废。

明初,置四硖口巡司于此。

《志》云:州境有堡六:曰桐木,曰九溪,曰白仓,曰歇岭,曰太平,曰安乐,皆有官军戍守。

新宁县州南九十里。

东南至永州府东安县百六十里,南至广西全州百五十里。

汉都梁县地。

唐邵阳县地。

宋绍兴二十五年,析置新宁县,属武冈军。

今土城周二里余,编户六里有奇。

○新宁旧城在县东四里金城村。

宋绍兴中,于水头江北置新宁县,即此。

明景泰初,迁县于今治。

○樟木山县西南四十里,绵亘八十余里。

下多犭民,皆鸟语夷服,风化不通。

或作ㄅ木山,误。

又八十里山,在县南三十里。

《志》云:山南北延袤几八十里,山麓南抵全州四十里,北抵县治亦四十里。

石磴峻峭,俨若蜀道。

宋隆兴十年,全州言,州密迩犭峒,径途非一,如永州之东安,武冈军之新宁盆溪及八十里山,皆可径达,是也。

盆溪,或以为即花溪山。

金峰山县东五里。

上有大小芙蓉岭,亦名大小金峰山。

岭侧有飞瀑泉,四旁斗,绝顶正平,可容数百人;有石屋户牖,皆天成。

又花溪山,在县东南七十里,犭獠环居其下,新寨水出焉。

○九子岭,在县东七十里,上有九峰。

又有啸岩,在县东百四十里,内宽广。

寇乱时,居民避此,险不可攻,寇至望啸而去,因名。

○夫夷水县南里许。

源出广西全州界,流入境,下流会于都梁水。

又新寨水,在县东南,出花溪山,流经县南石门洞,合于夫夷水。

《志》云:县西十里有长湖,自都梁山发源汇流于此,东入夫夷水。

○枫木岭关县东百二十里。

旧为戍守处。

又靖位镇,在县东北九十里,旧属武冈州,有巡司戍守。

《志》云:县境邻接蛮犭,时被劫掠。

正德六年,调长沙、衡州二千户所于县城内,为哨守之备,后皆因之。

○阳洞寨,在县西。

《志》云武冈有阳洞蛮,与广西全州延洞蛮接,即其地也。

附见:

守御武冈千户所在武冈州治东北,隶靖州卫。

◇辰州府东至常德府四百六十里,东南至宝庆府六百里,西至贵州镇远府六百六十里,北至永顺宣慰司三百十里。

自府治至布政司一千七百里,至江南江宁府三千五百里,至京师七千一十里。

《禹贡》荆州之域。

本南蛮地,春秋时属楚。

秦属黔中郡。

汉为武陵郡地。

后汉因之。

三国时,为吴、蜀之郊。

晋以后,并属武陵郡。

陈分置沅陵郡治沅陵县。

《陈本纪》:天嘉元年,以武陵都尉所部六县为沅州,别置通宁郡,以刺史领太守,治都尉城。

大建七年,改武州为沅州。

按《水经注》:沅水自辰阳又东经沅陵县北,又东经沅陵县故治北都尉。

府盖即旧治置。

陈初,沅州、通宁郡皆治此。

大建中,以武陵为沅州,以沅陵为沅陵郡也。

隋废郡,置辰州。

炀帝复为沅陵郡。

唐又为辰州景云二年置都督府,开元二十七年罢。

天宝初,曰卢溪郡。

干元初,复故。

宋仍曰辰州亦曰卢溪郡。

元为辰州路。

明初,改曰辰州府,领州一,县六。

今仍旧。

府控压群蛮,障蔽潭、朗,重冈复岭,带水萦纡,险要固塞之地也。

《史记》:秦昭襄二十七年,使司马错、张若发陇西兵,因蜀攻楚黔中,拔之。

三十年,蜀守若取江南为黔中郡,于是筑城置戍,控扼五溪。

后汉初,五溪蛮为乱,刘尚讨之,不克。

马援至临沅击破诸蛮。

建武二十五年,宋均受群蛮降,而后武陵无事。

唐景云中,增置都督府于辰州,岂非以咽喉溪洞故耶?宋熙宁中,章经制荆湖,尽拓取群蛮地,而朗、澧之寇患息焉。

明初,辰州境内群蛮及川、贵诸蛮相结煽乱,命胡海讨平之。

数百年来,即有窃发者,亦疥癣矣。

夫辰、沅之于荆、湖、川、贵,若犬牙然,绸缪未雨,固其所也。

沅陵县附郭。

汉县,属武陵郡。

高后封长沙王芮子阳为侯邑。

后汉仍为沅陵县。

晋以后因之。

陈为沅陵郡治。

隋为辰州治。

唐、宋因之。

今编户五十八里。

○黔中城府西二十二里。

《括地志》:秦黔中郡治此。

汉改黔中为武陵郡,移理义陵,今辰州溆浦县也。

后汉移理临沅,今朗州治也。

自隋以涪陵蛮地为黔州,而黔中之名始乱。

秦汉之黔中,实在郡境。

《城邑考》:辰州故城,宋隆兴中水涨城圮。

明初因旧址改筑。

成化七年,霖雨水浸,城复溃,因复增筑之。

弘治以后,相继修葺。

为门六,城周八里有奇。

酉阳城府西北百二十里。

汉置酉阳县,属武陵郡,以在酉水之阳,因名。

后汉因之。

晋、宋以后,仍属武陵郡。

隋废。

又黔阳城,在府西北。

孙吴置黔阳县,属武陵郡。

晋、宋因之。

萧梁时废。

《水经注》:酉水北岸有黔阳县。

○刘尚城,在府西南百三十五里。

相传后汉建武中,尚征武陵蛮时所筑。

今城虽废,犹足以控扼诸蛮。

《郡志》云今辰溪县东南五里有刘尚城,即此城也。

○大酉山府西北四十里。

《道书》第二十六洞天也。

上有龙湫。

又小酉山,在府西北五十里,山下有石穴,相传中有书千卷,昔人避秦,隐学于此。

梁湘东王绎赋云:访酉阳之逸典。

谓此也。

一名乌山。

○茗山,在府北三百三十里,深险阻绝。

其南为运茗山,奇峭高峻,山多松柏。

壶头山府东百三十里。

山连武陵、桃源界,沅水经其下。

《志》云:以山头与东海方壶相似,故名。

《水经注》:山高百里,广圆三百里,山下水际纡折千滩,马援征武陵蛮停军处也。

今详见前桃源县。

又潄流山,在府东百四十里,以溪流湍激而名。

又有明月山,在府东百五十里,下有明月池,两岸素崖峭立,如披霜雪,松篁池涧,种种幽胜,二山即壶头之支阜也。

○三吾山,在府东二里。

一名怀德山,三峰鼎峙,万木阴森,辰水出焉。

《一统志》:山在县东二百四十里。

似误。

南山府南三里隔江。

一名客山。

周十余里,西枕鸦溪,北瞰大江,萦纡峭拔,拱揖郡治。

下有石矶,亦名南岩。

岩前有箭潭,深不可测,相传马援投矢其中。

又怡容山,在府东南一里,峰峦奇秀。

县西南七里又有龙腾山,高耸突出。

《志》云:县西十里有白田头山,乱峰嵯峨,每雪霁后,山头积素,望若图画。

又有洪山,在县西南三十里,有层峦迭嶂之胜。

七盘岭府东南四十里。

律当道,行者仄足。

又白雾洞,在县东南五十里,崖壁峻险,洞深五里。

又府东南九十里有柘溪洞,山势连空,悬崖壁立,石穴深邃,池水澄滢。

又楠木洞,在府西北二百里,元时叛蛮尝据此寇掠府境。

○燕子崖,在府西三里,有石穴如屋,土人贸易于此,下为虎溪。

又西二里曰龙爪崖。

《志》云:县西五里有光明山,一名龙门,有丹砂井,夜半光明烛天,山下即龙爪崖也。

○沅江府西南三里。

自沅州东北流入境,经城下,大小群川皆流汇焉。

又东北入常德府桃源县境。

《志》云:沅江经府西百四十里,有雷洄滩,以江流触石,其声如雷也。

又东流二十里曰清浪滩,滩口又有三门滩、闪电洲。

又流经县东十里曰百曳滩,相传后汉刘尚征蛮至此,江流峻急,以百夫曳之,不能进。

又东十里为高涌滩,又十里为九矶滩,矶凡有九,环峙中流,长可二里。

又经府东南四十里曰横石滩,水底有石梁横亘,亦名横石洞。

至府东八十里曰北斗滩,怪石凡七,隐立若斗杓也。

江滨滩险鳞比,数滩其最著者。

余详见大川沅水。

辰水府城东一里。

源出三吾山,西南流至辰溪县界,入沅江。

一名辰溪,即《禹贡》九江之一也。

按:《汉志》:辰水出辰阳县三山谷,南入沅,行七百五十里。

又《水经注》:辰水出三山谷,东南流,经辰阳县北,县旧治在水之阳,故名。

右合沅水。

俱与今水不合,盖传讹久矣。

○朗水,在府东南,源出溆浦县界,合诸山溪之水,流入境,又东北入常德府界。

酉水府西北十里。

源出四川酉阳宣抚司界,东流入境,经府西三里入沅水。

一名酉溪,亦《禹贡》九江之一也。

《志》亦谓之北江。

《汉志》注:酉水出充县酉原山。

盖酉水别流,非即此水也。

应劭曰:沅水出酉阳东入湘。

《水经》:酉水导源巴郡临江县,东经迁陵县故城北,又东经酉阳故县南,又东经沅陵县北,南注沅水。

宋泰豫初,酉溪蛮王田都等怨畔,武陵内史萧嶷遣将破平之,是也。

充县,见前澧州慈利县。

临江,今四川忠州也。

迁陵,亦见四川酉阳宣抚司。

施黔水府西北百二十里。

《志》云:自施州黔阳江分流,至县西北百里,有会溪水流合焉,东入沅江。

又施容溪,在府西北百十里。

《志》云:又西北百三十里有罗油溪,有茗溪,皆汇于施黔水。

明溪在府东北百里,其相近者曰麻伊溪。

明,古作。

《水经注》:五溪,曰雄溪、溪、酉溪、潕溪、辰溪。

此即溪也。

五溪环流于沅陵、辰溪、卢溪三县之界,而注于沅水。

又府东南百里有容溪,西南四十五里有荔溪。

又陶金溪在府西南五十里,杨溪在西南六十里,与西南七十里之野溪俱汇于沅水。

○蒸鱼涧,在府东七十里。

《水经注》:沅水又东,与诸鱼溪水合,水北出诸鱼山,与澧阳分岭,南流入沅。

即此水也。

又河上洲,在府东五十里,一名金鱼洲。

《志》云:州塞五溪水口,上有民居数十家。

府西又有河阴洲,亦在沅江中。

○南水关府城南门外。

又城西有西关,为近郊防御处。

○明溪寨,在府西北百二十里。

《宋志》:辰州有明溪、丰溪、余溪、新兴、凤伊、铁炉、竹平、木栖、鸿速、骡子、酉溪等寨堡。

熙宁九年,俱废,寻复置明溪寨,今为明溪巡司。

又镇溪寨,在府西三百里。

宋熙宁三年置寨,今为镇溪巡司。

又池蓬寨,在府东百三十里。

宋嘉三年置寨,今为池蓬巡司。

其相近有麻伊γ寨,宋置,元亦置巡司于此。

明初,废巡司,仍为守御处。

又城北二十里有酉溪寨,宋废寨也。

元置巡司于此。

府西北四十里有新店寨,东八十里有楠木寨,元皆置巡司,明初俱废。

辰龙关在府境要地也。

吴三桂遣猡猡守之,年余,粮竭遁归。

土人云:贼守关时,蔡毓荣知居民久苦贼,导大军从黄竹村入。

守关者闻山后炮起,遂奔散,清兵遂克辰州。

又有乱石关,山少林木,逾数里,高冈复岭,万木森罗。

至马鞍关,陡峭千尺,过此皆万仞峻岩,松柏交荫,下临深涧,不止数丈。

隔岸峰峦对峙,盘纡深曲,引人入胜。

过芙蓉关,宿马辰驿。

辰龙关以西,皆十里一亭。

会溪镇寨府西北二百里。

或曰五代时马氏徙溪州治此。

宋熙宁八年置会溪城为守御处。

元因之。

今有会溪巡司。

又府西北三百里有高岩镇,西三百里有大刺镇,近保靖司境,地名虾里坪,皆有巡司戍守。

《志》云:府东百八十里有浦寨,即宋初所置水浦寨也。

百九十里又有黑栗寨,皆苗蛮出没处,向设官兵戍守。

又有慢水寨,在府西,宋初置,熙宁七年废。

《志》云:慢水,即酉溪别名也。

○清水堡,在府西二百五十里。

永乐初建,有营垒房屋,设官兵戍守。

又府西四十里有废麻溪堡,或云元置。

怡容驿在府城东。

又辰阳驿,在府城南隔江。

又马底驿,在府东北六十里,元置堡,明初改为驿。

○界亭驿,在府东北百三十里。

又九溶驿,在府东六十里。

清浪驿,在府东百二十里。

《会典》:嘉靖四十五年,并清浪入北溶,移结滩地方。

《志》云:府西南二百三十里有港口驿,又府西五十里有阳溪废驿,东二十里又有荔枝废驿。

狤狑犵獠不狼寨在府西北大酉山口。

其名皆犬属,盖盘瓠子孙。

《志》云:府有废淘金场、废水银场七,废铁冶四,盖皆山溪所产,今否。

又有铜柱,在会溪镇隔江。

《五代史》:晋天福四年,黔南巡内溪州刺史彭士寇辰澧州,为楚将刘等所败,以溪、奖、锦三州降楚,楚王希范因徙溪州于便地,表彭士为溪州刺史,铸铜柱立之溪州。

胡氏曰:会溪城西南一里有铜柱。

是也。

卢溪县府西六十里。

西南至麻阳县百五十里。

汉沅陵县地。

《志》云:梁天监中置卢州。

今正史不载。

唐武德四年,析沅陵置卢溪县,属辰州。

今无城,编户十二里。

○卢溪废县在今县西。

宋绍兴七年,前知辰州章才邵言:靖康中,卢溪诸蛮多故,因移县治于沅陵县之江口,故地遂为蛮所窃据。

是也。

又招谕废县,在县西南百二十里,本沅陵县地。

唐垂拱三年,析麻阳县地置招谕县,属锦州,后没于蛮。

宋太平兴国七年,复置招谕县,属辰州。

熙宁七年,改属沅州。

八年,县废,寻置招谕寨。

元因之。

今仍为戍守处。

《志》云:招谕废县去麻阳县九十里。

○连竭提山县南四十里。

峰峦秀拔,连接群山。

又古城山,在县西五十里。

又西三十里曰居住山,有石室,苗獠所居。

县西百二十里又有头悌山,岩耸秀,施溪水经其下。

其相近者曰无时山,山多茶树,乡俗当吉庆时聚会歌舞于此。

思门山县西百五十里。

二峰对峙,峭壁如门,最为险峻。

又县西百八十里有武山,俗传瓠所居,武溪水出焉。

○辛女岩,在县西三十里,大江之左,奇峰绝壁,高峻插天,有石屹立如人,俗传高辛氏女化石于此。

○沅水在县南。

自辰溪县流经县界,东入沅陵县境,滩险错列,至为峻急。

武溪县西百三十里。

亦曰卢江,县以此名。

太子贤曰:武溪,五溪之一也。

自武山发源,东流经此,下流入于沅水。

后汉建武中,武陵蛮反,遣刘尚讨之,溯沅水入武溪,一军皆没。

马援征蛮亦至此,有歌云:滔滔武溪一何深。

谓此也。

亦曰潕溪。

熊氏以为即《汉志》无阳县之无水,误。

土桥溪,在县南六十里。

其相近者又有浦溪。

又熊溪,在县西六十里。

《志》亦以为雄溪也。

《唐志》:永贞元年,熊、武五溪溢。

又有潭溪、古迪溪,俱在县西五十里。

县东三十里又有仲溪。

《志》云:县境大小诸溪以数十计,俱参差流会于沅水。

○河溪寨县西九十里。

有巡司戍守。

又院场坪巡司,在县西南三十里。

溪洞堡巡司,在县南六十里。

《志》云:县北三里有虎头寨,元末筑此,以保障民居。

又县西二十里有犭獠寨,西北百五十里有骡子寨,皆宋所置故址也,苗蛮恒出没于此。

明仍置兵守御。

蛮溪堡县南三十里。

又南十里为新池堡。

又浦口镇堡,在县南六十里。

宋隆兴中,章才邵言:沅陵之浦口,地平衍膏腴,多水田,又当沅、靖二州水陆之冲,一有蛮隙,为害不细。

是也。

浦口亦曰浦市,巨镇也。

今旁接溪洞堡巡司。

《志》云:县境寨堡皆辰溪卫官兵防戍。

○武溪驿,在县城东。

又船溪驿,在县西三十里。

辰溪县府西南百二十里。

西至麻阳县八十里,南至黔阳县二百十里。

汉武陵郡辰阳县。

晋、宋以后因之。

隋改曰辰溪县,属辰州。

今城周五里,编户八里。

○辰阳城在县西北。

汉县治此。

梁陈间,移今治。

隋改曰辰溪。

五代时,马氏尝析辰溪置辰阳县,盖因汉旧名,寻复废。

宋白曰:后汉建武二十五年,置辰阳县,本汉之辰陵。

考《汉志》,无辰陵,有辰阳,白误也。

又云:县北有灵州城。

未知所据。

建昌废县在县西北。

《隋志》:梁置建昌县南阳郡治焉。

陈因之。

隋废郡,改置寿州。

开皇十八年,又改充州。

大业初,州废,并县入辰溪。

又萧梁时,于辰阳县境置夜郎郡及县。

隋废郡,改置静人县,寻并县入辰溪。

○五城山县北四十里。

相传楚威王使庄乔定黔中,因山筑城,故名。

又县东三里有时住山,相传诸葛武侯曾驻此。

又房连山,在县东四十五里,连峰接岫,廉隅峭厉,如房室然。

龟山在县西隔江。

山盘礴高耸,下有钟鼓洞,深里许。

又五岘山,在县西南四十里,有五峰相峙。

县南百二十里有仙灵山,崖峭壁,仙灵所居。

《志》云:县西南三十里有九峰岭,以九峰层迭也。

○沅江在县西一里。

自沅州流入境,又东北流入卢溪县界。

《志》云:县东南十里有辰溪,盖自沅陵西南流入沅江也。

县因以名。

○桑溪,在县东二十里。

《志》云:自辰溪分流合于沅江。

又劭溪在县东五十里,嵩溪在县南六十里,洞水溪在县西南十五里,俱流合于沅江。

○龙门寨县西三十里。

宋初置寨于此。

熙宁七年废,寻复置。

元废。

《志》云:寨旁有龙门涧,接麻阳县界,岩石峭峻,涧水深阻,寨因以名。

《闻见录》云:县南二十里有天保寨,山势危峻,昔居民避兵处。

又普求镇,在天保寨南十里,诸货聚集,向设巡司。

○渡口镇,在县东南一里,有巡司。

《志》云:县西南一里有辰阳驿,东南三十里有山塘马驿。

溆浦县府南二百七十里。

东北至宝庆府新化县二百里,南至宝庆府城步县二百七十五里。

汉武陵郡义陵县地。

隋为辰溪县地。

唐武德五年,析置溆浦县,仍属辰州。

城周九里有奇,今圮。

编户三十四里。

○义陵废县在县北。

汉置县,属武陵郡。

高帝封长沙柱国吴郢为侯邑。

后汉废。

常林《义陵记》:项羽杀义帝,武陵人缟素哭于招屈亭。

高祖闻而义之,故亦曰义陵。

今郡东南亭舍是也。

《晋书》潘京曰:武陵郡,本名义陵,在辰阳县界,光武时始移东出。

《括地志》:汉武陵郡初治义陵,后汉始移临沅。

是也。

《舆地纪胜》云:县南一里有车灵故城。

灵,吴叛臣也,入溆溪以自保,吴将钟离牧讨杀之。

城址尚存。

《志》云今县东二里有废卢城,未详。

○卢峰山县西二十里。

峭峰岿然,为众山表。

有锁子、对马诸洞。

又西二里有大丰山,峰峦秀异,林木鳞次,萦绕磅礴,如屏障然。

又大溆山,在县西三十里,洞穴深阻。

其西二十里又有叙溪山。

又嵯峨山,在县西北十里,盘旋耸秀,一名磨槎山。

《元和志》以为巍峨山也。

○桃花山,在县城北,山高险,可以守望。

其北有桃谷,冈峦秀丽,溪流绕其下。

梁山在县东。

《汉志》义陵县有梁山,序水所出,西入沅,即此山也。

又金井山,在县东南十二里,旧有淘金坑,今废。

又顿家山,在县东五十里,接宝庆府界,货茶者多佃于此,故茶以溆浦名。

○波满山,在县南四十里,岩峦层迭,势如波浪。

又穿云峰,在县北六十里,有巨石穴,状若城门,通往来。

又崖门,在县东二十里,两崖夹峙,商旅经其中。

红旗洞县东南二十里。

五代马希范遣兵收武陵诸蛮至此,见洞中红旗隐见,遂屯兵于上。

其山高耸而脊平,可屯数万人。

○墨岩洞,在县北十里,中深黑,有水下流,溉田甚广。

又北十里有楠木洞,洞深五里,石壁峭立,梯竹以登,行未半,有涨水,谓之龙池,有楠木罗洞门,故名。

下瞰流水,名无尽溪。

○溆水县西三十里。

《汉志》作序水。

一名溆溪,又名溆川。

《楚辞》所谓溆浦也。

源出梁山,西北流入沅。

《志》云:今县南有双龙江,其水一自县南百二十里之龙潭发源,一自县东二十里龙湾发源,流经县南二里之龙堆,合流而西入于沅水。

今县西二十里有大沉漉滩,又西有小沉漉、莎衣、油眉、半仓等滩,盖即溆水所经矣。

桃溪县西南八里。

源出卢峰山,流绕县治,入双龙江,灌溉民田凡千余亩。

又黄沙溪,在县南百五十里。

郑家溪,在县东二十五里。

来溪,在县东三十里,俱流合于双龙江。

○青江潭,在县西五十里。

相近又有卢深潭,溉田甚博。

○龙潭堡县南百二十里龙潭上。

其水自黔阳县界东流至此,汇而为潭,深不可测。

宋元丰二年,置堡于此。

元因之。

今为龙潭堡巡司。

又镇宁堡,在县东六十里,或曰即宋元丰初所置悬鼓寨也。

元改为镇宁堡,今亦置巡司于此。

○据老寨,在县南四十里。

又南十里有桶溪隘,又十里为顺溪隘,皆设险处。

《志》云:县北二十里为长坡隘,又北六十里为白雾隘,亦曰白雾团。

宋天禧初,辰州都巡检使李守元攻破蛮兵于白雾团,是也。

亦尝置驿于此,后废。

县东六十里为思溪隘,又东二十里为油良隘,又二十里为苦练、黄梅等隘,县东北六十里为口隘,皆有官兵戍守。

附见:

辰州卫在府治东南。

明初龙凤十三年建,领千户等所。

镇溪军民千户所在卢溪县西二百三十里。

本宋镇溪寨地。

明初,置巡司于此。

洪武二十八年复置所,以镇崇山、沿场、高岩等处,分辖蛮长石、答冲等百四十二寨,隶辰州卫。

所无城,编户三里有奇。

○崇山所西六十里。

蜿蜒高峻,山顶瀑布,声闻若雷。

《志》以为即舜放兜处。

元置崇山卫于山下。

明初改置崇山守御千户所,寻废。

《通志》山在卢罗溪县东南十里,误。

又竹寨山,亦在所西,山高多竹,蛮獠尝结二寨于山上。

○张家山,在所东南三十里。

鬼陀山,在所东五十里。

山皆高峻,有蛮寨。

镇溪山所东南二十五里。

巍然为群山表,镇溪水出焉。

《名胜志》:所东北有浮舟山,山形横亘如舟,下有岩洞,水流成溪。

○思麻山,在所南六十里,两山夹立相向,水流为思麻溪。

又岩碌山,在所南二百里,产石碌。

又卢峰山,在所东二百三十里。

三峰屹立,林壑掩映。

又东二十里曰青竹山,茂林修竹,望之郁然。

又委伏山,在所东三百二十里,盘亘绵远,偃伏藏奇。

所北二百里曰楠木山,山多楠木。

《志》云:所境群山环绕,皆蛮獠据险立寨处也。

○鸦溪所西北十五里。

又镇溪,在所东南三十里。

思麻溪,在所东南七十里。

《志》云:所西之水自崇山发源,流为鸦溪下流,与群山溪之水合于武溪,流注沅江。

○阴隆江堡所西南七里。

又四十里为爆竹堡。

《志》云:所西四十里为寨阳堡,西南五十里为洞口堡,六十里为都溶堡,七十里为牛隘堡,七十五里为南阳堡,八十五里为大凹堡,皆隶辰溪卫,有官兵戍守。

董朵寨在所西北。

《志》云:镇溪叛苗有董朵、董其、亚糯、敢冷、敢勒、亚酋、十八箭、红、小梢、小米、沙流、板凳、茅冈、下水、彪山、小铅场、盘朵、龙亭、闷洞、束那等,凡二十寨。

沅州府西南二百七十里。

东南至靖州三百里,西至贵州思州府一百九十里,北至保靖卫三百里。

春秋、战国时楚地。

秦属黔中郡。

两汉以后,属武陵郡。

陈为沅陵郡地。

隋属辰州。

唐初因之。

贞观八年,析置巫州治龙标。

天授三年,改曰沅州。

开元十二年,复为巫州。

天宝初,曰潭阳郡。

干元初,复曰巫州。

大历初,又改为溆州。

宋初,没于蛮,蛮号懿州即溆州之讹也。

熙宁七年收复,仍置沅州亦曰潭阳郡,治卢阳。

元初,曰沅州,寻为沅州路。

明初,曰沅州府。

洪武八年,降为州,以州治卢阳县省入编户二十七里,领县二。

今仍曰沅州。

州连接溪峒,扼塞群蛮,西南一隅,仰此气息,诚藩篱之要害,而黔、楚之巨防也。

○卢阳废县今州治。

旧县在州城东北。

汉无阳县地。

唐为潭阳县地。

宋初,田氏据此,谓之懿州。

熙宁中,章慎破平之,置卢阳县,为沅州治。

元因之。

明省。

《宋史》云:北江蛮彭氏有州二十,南江蛮舒氏有州四,田氏有州五,向氏有州五,自太祖以来受朝命,隶辰州入贡。

熙宁五年,章经制荆湖,蛮皆纳地,惟田氏有拒命者,进兵破懿州,南江州洞悉平,遂置沅州,以懿州新城为治所。

《城邑考》:州城,明初创筑。

弘治正德中,相继修葺。

周六里有奇,门四。

潭阳废县州西七十里。

唐先天二年,分龙标县置潭阳县,属沅州。

宋初没于蛮,县遂废。

熙宁中改置卢阳县。

○龙标城,在州西南五十里,汉无阳县地。

梁置龙标县,属南阳郡。

隋初属辰州。

唐初废。

武德七年复置,仍属辰州。

贞观八年置巫州于此,后州郡皆治焉。

五代时为蛮所废。

峨山废县州西百里。

唐贞观五年,分龙标县地置夜郎县,属巫州。

长安四年,置舞州治焉。

开元十三年,改为鹤州。

二十年,改为业州,又改夜郎为峨山县。

天宝初,曰夜郎郡。

干元初,复为业州。

大历五年,改为奖州,皆治此。

五代以后,没于蛮,为奖州寨。

宋熙宁中,亦曰奖州铺,属卢阳郡。

○渭溪废县,在州西南百八十里。

唐天授二年,分夜郎置渭溪县,属沅州。

长安四年,改属业州,后属奖州。

五代以后,为蛮所废。

《志》云:州西二百五十里有废峨溪城,宋初诸蛮所置也。

舞阳城在州北。

汉置无阳县,属武陵郡。

县在无水之阳,因名。

后汉省。

三国吴复置,仍属武陵郡。

晋曰舞阳县。

刘、宋因之。

萧齐曰舞阳,仍属武陵郡。

隋废。

《通典》:巫州,在巫水之阳而名,治龙标。

汉无阳县,盖以巫为无也。

○明山州北二十里。

周回二百里,冈峦层迭,环绕州城。

又高明山,在州东百三十里,磅礴高峻,为诸山之冠。

又保牢山,在州东百里,蛮獠据此,资其牢险。

○双髻山,在州西南五十里,二峰并耸,状如双髻。

其南有板门山,山岩对峙如门也。

宋时为向蛮据守处。

又迭石山,在州东南二里,山下有滩,名迭石滩。

○沅江州西南五里。

自贵州番界流入州境,又东经黔阳县及靖州之会同县界而入辰溪县境。



友情链接: 九五查询  古籍史书  老黄历  
免责说明:本站内容全部由九五查询从互联网搜集编辑整理而成,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冒犯,请联系我们删除。
Copyright © 2025 95cx.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九五查询(95cx.com)鄂ICP备2022010353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