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九五查询
古籍史书
老黄历
免责说明:本站内容全部由九五查询从互联网搜集编辑整理而成,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冒犯,请联系我们删除。
Copyright © 2025 95cx.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九五查询(95cx.com)鄂ICP备2022010353号-6
免责说明:本站内容全部由九五查询从互联网搜集编辑整理而成,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冒犯,请联系我们删除。
Copyright © 2025 95cx.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九五查询(95cx.com)鄂ICP备2022010353号-6
◇襄阳府东至德安府随州三百五十里,东南至安陆府三百十里,南至荆州府四百七十里,西南至荆州府夷陵州五百七十里,西至郧阳府四百十里,北至河南邓州一百八十里,东北至河南南阳府二百五十里。
自府治至布政司六百八十里,至南京三千七百里,至京师六千七百六十里。
《禹贡》荆、豫二州之域南漳县为荆州境,余皆豫州境。
春秋以来为楚地。
秦为南郡、南阳地习凿齿曰:秦兼天下,自汉以北为南阳郡,自汉以南为南郡。
汉因之。
后汉末,为荆州治刘表为荆州刺史,徙州治襄阳县。
曹操得荆州,始置襄阳郡治宜城县,以地在襄水之阳,故名,以为重镇。
晋初,亦为荆州治治襄阳。
平吴后,治江陵。
东晋太元中,侨置雍州。
宋亦为雍州,治襄阳,郡皆如故。
齐、梁因之,并为重镇。
后梁萧初国于此,附庸西魏。
西魏得之,改曰襄州。
后周因之。
隋初废郡,仍曰襄州初,西魏置襄州总管府。
周、隋因之。
开皇六年,又尝置山南道行台于此。
大业初,又改州为襄阳郡。
唐武德四年,复曰襄州亦置山南道行台于此。
七年,改为都督府。
天宝初,亦曰襄阳郡。
干元初,复故山南道及山南东道节度使皆治此。
详见州域形势。
下仿此。
五代梁时,亦曰忠义军寻以延州为忠义军,襄州仍曰山南东道。
宋仍曰襄州亦曰襄阳郡、山南东道节度,初属京西路。
熙宁五年,分置京西南路,治于此。
宣和初,升为襄阳府。
元曰襄阳路。
明初,复为襄阳府,领州一、县六。
今因之。
府跨连荆、豫,控扼南北,三国以来,尝为天下重地。
曹公赤壁之败,既失江陵,而襄阳置戍,屹为藩捍。
关壮缪在荆州,尝力争之,攻没于禁等七军,兵势甚盛。
徐晃赴救,襄阳不下,曹公劳晃曰:全襄阳,子之力也。
盖襄阳失,则沔汉以北危。
当操之失南郡而归也,周瑜说权曰:据襄阳以蹙操,北方可图。
及壮缪围襄樊,操惮其锋,议迁都以避之矣。
吴人惧蜀之逼,遽起而议。
其后,魏终得以固襄阳,而吴之势遂屈于魏。
自后诸葛瑾、陆逊之师屡向襄阳,而终无尺寸之利,盖势有所不得逞也。
至于魏人之保襄阳,亦如手足之救头目。
然方吴人之攻曹仁也,司马懿曰:襄阳,水陆之冲,御寇要地,不可失也。
魏明帝亦言:地有所必争矣。
晋人因之,而襄阳遂为灭吴之本。
羊祜镇襄阳,进据险要,开建五城,收膏腴之利,夺吴人之资。
石城以西,今安陆府尽为晋有。
又广事屯田,预为储蓄。
祜之始至也,军无百日之粮,及至季年,有十年之积。
杜预继祜之后,遵其成算,遂安坐而弋吴矣。
东晋之保有东南也,强兵巨镇,尽在荆、襄。
庾亮刺荆州,闻石勒新死,议伐之。
上言:襄阳北接宛、洛,南阻汉水,其险足固,其土足食,臣宜移镇襄阳之石城见上,时属襄阳,乘衅齐进,以临河洛。
后庾翼亦表言:襄阳,荆楚之旧,西接益、梁,与关陇咫尺,北去河洛,不盈千里,土沃田良,方城险峻,水陆流通,转运无滞,进可以扫荡秦、赵,退可以保据上流,辄量宜入沔,移镇襄阳。
议者谓襄阳去江陵步道五百里,势同唇齿,无襄阳则江陵受敌。
自庾翼镇襄阳,田土肥良,桑梓遍野,带以沔水,阻以重山,北接宛、洛,平涂直至,跨对樊、沔,为鄢、郢北门。
部领蛮左,常为重镇。
桓温北伐,发自江陵,道出襄阳,于是晋之号令复接于中原。
太元三年,苻坚遣军争襄阳,既复以一军出鲁阳关见河南重险三鸦,一军出南乡见河南淅川县,一军出武当,会攻襄阳。
襄阳遂陷。
桓冲寻举荆州之甲,两争襄阳而不能拔也。
肥水之战,氐秦气丧,赵统得乘其敝,复收襄阳,而上游之藩垣始固。
宋元嘉二十六年,议欲经略中原,以襄阳外接关河,欲广其资力,乃罢江州军府,文武悉配雍州、湘州,入台租税,悉给襄阳,使随王诞镇焉。
既而诞遣柳元景等北伐,前据潼关,使东军不至丧败,南国之威,未必不可以复振也。
废帝子业末,袁谋以襄阳拒命,曰:襄、沔地胜兵强,去江陵咫尺,水陆流通,朝廷有事,可以立桓文之功。
齐末,萧衍以襄阳资力,扫土东下,委两弱弟以空城,而魏将元英欲取沔阴而不敢。
梁中大同初,以岳阳王镇雍州。
以襄阳形胜之地,梁业所基,遇乱可成大功,遂有专据一方之志。
及太清末,张缵代为雍州,不受命。
其别驾甄玄成亦曰:樊、沔冲要,山川险固,王业之本也。
及与湘东王绎为敌,求援西魏,宇文泰方欲经略江汉,遂急应之。
既藉襄阳以并江陵,即因江陵以易襄阳,而固在魏人之囿中矣。
隋氏因之,遂以亡陈。
唐初,平萧铣,分兵出襄州道。
贞观中,置山南道于此。
盖天下之要膂,襄阳实握之。
安、史构祸,汴、洛沸腾,而襄、邓无虞,故东南之资储,得以西给行在。
梁崇义拒命于建中间,未几丧败,及淮西寇暴,实藉襄、邓之力,为之犄角焉。
唐末,朱温并秦宗权,因以驱摄山南,兼有荆、郢。
高氏据荆南,而襄阳属于中朝,不得不貌为恭顺。
盖襄州,江陵之咽喉也。
宋兵一出襄阳,而荆南不敢旅拒矣。
宋之盛时,以襄阳为京西重地。
建炎初,李纲言巡幸之所,关中为上,襄阳次之。
及襄阳为群盗所据,刘豫因以出没沔上,觊觎荆南。
岳武穆上言:襄阳六郡六郡,襄、郢、随、唐、邓、信阳军也,为恢复中原基本时朱胜非亦曰:襄阳,国之基本也,宜先取六郡,以除心膂之病。
于是讨李成于襄阳,一战克之,遂复襄阳、随州、唐、邓、信阳军。
又言:襄阳、随、郢,地皆膏腴,苟行营田,其利甚厚。
赵鼎亦言:吴越介在一隅,非进取中原之地,宜屯重兵于襄阳,为经营大业之计。
孝宗初,陈亮言:襄、汉之地,控引京、洛,侧睨淮、蔡,包括荆楚,襟带吴、蜀,沃野千里,可耕可守;地形四通,可左可右。
此今日所当有事者。
理宗时,襄樊为蒙古所陷,孟珙复之,奏言襄樊为朝廷根本,当加经理,如护元气,上兵伐谋,此不争之争也。
于是留镇襄阳,招中原精锐,分屯汉北樊城、新野、唐、邓间,蒙古不敢与抗。
及吕文德守襄阳,叛将刘整献计于蒙古曰:攻宋方略,宜先从事襄阳,若得襄阳,浮汉入江,宋可平也。
蒙古从之,多方以误宋,而襄、樊遂入于蒙古。
其将阿里海牙亦言:荆襄自古用武地,汉水上流已为吾有,顺流长驱,宋必可平。
而宋之亡,盖自襄、樊始矣。
《荆州记》《荆州记》,相传乃盛弘之著曰:襄阳者,旧楚之北津,从襄阳渡江,经南阳出方关即方城,是周、郑、晋、卫之道;其东津经江夏,出平泽关或曰即平靖关,是通陈、蔡、齐、宋之道。
胡氏寅曰:襄阳,上流门户,北通汝、洛,西带秦、蜀,南遮湖广,东瞰吴越,欲退守江左,则襄阳不如建邺,欲进图中原,则建邺不如襄阳,欲御强寇,则建邺、襄阳乃左右臂也。
林氏奇曰:江陵,郢也。
襄阳,鄢也宜城,即故鄢。
自江陵而图北方,必经襄阳。
襄阳,楚之北津也。
襄阳县附郭。
汉县,属南郡。
后汉因之。
初平二年,刘表为荆州刺史,徙州治襄阳。
建安十三年,刘琮以荆州降曹操,操轻兵济汉,到襄阳,既而北还,留乐进守此,始置襄阳郡治焉。
吴嘉禾三年,陆逊等入沔口,攻襄阳,不克。
晋仍为郡治。
咸和五年,石赵将郭敬陷襄阳。
七年,陶侃使桓宣等拔之。
建元初,庾翼镇襄阳。
明年,翼留子方之戍襄阳,还镇夏口。
太元三年,秦苻丕等寇襄阳。
明年,襄阳陷。
七年,荆州刺史桓冲使朱绰攻襄阳,掠五百余户而还。
八年,冲复攻襄阳,不克。
九年,竟陵太守赵统攻取之,自是侨置雍州于此。
宋元嘉二十六年,遂为实土。
历齐、梁之世,雍州皆治襄阳。
梁承圣末,西魏取之,改曰襄州,仍治此。
周、隋以后,并为州郡治。
今编户三十五里。
○襄阳城今府城。
相传汉、晋时故址。
背负汉水,东北一带皆缘城为堤,以防溃决,谓之大堤。
汉乐府有《大堤曲》,谓此也。
其西北隅谓之夫人城。
晋太元三年,朱序镇襄阳,苻坚入寇,序母韩氏谓城西北角必先受敌,乃率百余婢及城中女丁于其处筑城二十余丈。
贼来攻,西北角果溃,众移守新城。
襄阳人因呼曰夫人城。
其旁又有垒城,筑垒附近大城,犹今堡寨也。
齐永元二年,萧衍起兵发襄阳,留弟忄詹守垒城。
唐神龙元年,汉水啮城,宰相张柬之罢政事,还襄州,因垒为堤,以遏湍怒。
自是郡置防御守堤使。
会昌元年,汉水害襄阳,山南东道节度使卢钧筑堤六十步障之。
宋绍兴二十二年,襄阳大水,汉水冒城而入。
干道八年,荆南守臣叶衡请筑襄阳沿江大堤。
明洪武初,邓愈因旧址筑城,有正城,又有新城附正城旧基大北瓮门,绕东北角接于正城,为门六,北临汉水,东西南皆凿城为池。
弘治中,复修筑。
正德十一年,汉水大溢,破新城三十余丈。
副使聂贤督众取石于仙女洞,纵横砌,槎牙向背,悉如法,仍自北门起,至东长门,筑泊岸二百八十丈,又筑子堤以护之,增修城垣,一如旧制。
襄阳人因呼为聂公城。
嘉靖三十年,汉水复溃堤浸城。
三十九年大水,相继修完。
隆庆二年,堤复溃,新城崩塌,副使徐学谟请益老龙堤于东西南城门外,各去城二里筑护城堤。
万历以后,屡经修筑。
今城周十二里有奇。
樊城府城北汉江上,与襄阳城隔江对峙。
《志》以为即周仲山甫所封樊国也。
后汉末,为戍守处。
初平二年,袁术使孙坚击刘表。
表遣将黄祖逆战于樊、邓间,坚击破之,遂围襄阳。
建安十三年,刘琮以荆州降操,时刘备屯于樊城。
操至宛,备始觉,将其众南走,樊城入于操。
二十四年,关壮缪镇荆州,攻曹仁于樊,会沔水涨,羽乘水急攻之,城多崩溃,魏人忄匈惧。
吴赤乌四年,朱然围樊不克。
晋太安二年,新野王歆讨江沔乱贼张昌,至樊城,兵溃见杀。
咸和五年,石勒将郭敬寇襄阳,军于樊城,守将周抚弃襄阳奔武昌,敬毁襄阳城,迁其民于沔北,城樊城以戍之。
七年,陶侃遣桓宣等复取樊城。
齐永明十一年,魏人大举入寇,诏江州刺史陈显达镇樊城。
建武四年,后魏攻南阳,雍州刺史曹虎与南阳太守房伯玉不协,顿军樊城,既而魏屡破齐兵,至沔,军主刘山阳据樊城苦战,魏兵乃退。
未几,魏主宏复将十万众围樊城,曹虎闭门自守,攻围数旬不拔,魏主临沔水望襄阳岸,乃去如湖阳。
永元三年,萧衍起兵发襄阳,使司马庄丘黑守樊城。
梁太清三年,雍州刺史岳阳王、司马刘方贵据樊城拒命,攻拔之。
承圣末,属于西魏,置樊城县,又置安养县及河南郡于此。
后周省樊城县。
隋初废郡,以安养县属襄州。
唐武德二年,李大亮拔王世充樊城镇,即安养县也。
天宝初,改为临汉县。
贞元二十一年,移县于古邓城,改为邓城县,而樊城如故。
宋嘉定十年,金兵犯樊城。
咸淳九年,蒙古围樊城,久之未下。
张弘范言于阿术曰:襄在江南,樊在江北,我陆攻樊,则襄阳出舟师来救,终不可取。
若截江道,断救兵,水陆夹攻,则樊破而襄亦下矣。
阿术从之。
初,襄樊两城,汉水出其间。
吕文焕乃植大木江中,锁以铁,上造浮桥,以通援兵,樊亦恃此为固,至是为蒙古所断,以兵截江,出锐师薄樊城,襄兵不能援,樊城破,襄阳遂降。
今有关城市集,与襄阳相对。
城西昔铸铁棂,列树堤岸,以通水道,如窗棂然,名铁窗口。
明嘉靖四十五年,汉水溢,樊城北旧有土堤,城南面江一带皆砖城,尽皆溃决。
议者谓樊城溃,则襄城无恙,疏塞不蚤,樊城之富庶渐衰。
今有樊城关巡司在府治西北三里。
嘉靖中,移巡司于县东北百二十里之柳树头。
邓城府东北二十里。
本春秋邓国地,楚文王灭之而有其地。
秦昭襄王元年,大良造白起攻楚,取邓,置邓县,属南阳郡。
汉因之。
更始二年,封王常为邓王。
建武三年,岑彭破秦丰兵于邓,进围黎丘。
晋曰邓城县,属襄阳郡。
太元七年,桓冲伐秦,攻襄阳,苻坚遣苻、慕容垂等救之。
军新野,垂军邓城,桓冲退屯沔南。
晋末侨置京北郡。
刘宋大明末,割襄阳西界为实土,邓县属焉。
齐因之。
永泰初,魏人取沔北五郡,崔慧景等驰救,大败于邓城。
既而魏主宏攻围邓城,齐将曹虎拒守,经月不下。
梁承圣三年,西魏宇文泰遣于谨等攻江陵,军至樊、邓,梁王率众会之。
后周时,邓城县废。
唐武德三年,以王世充兄子弘烈据襄阳,遣李大亮安抚樊邓,以图襄阳。
大亮遂自邓城攻拔樊城。
贞元末,移临汉县治古邓城,遂为邓城县,仍属襄州。
干宁五年,朱全忠侵忠义帅赵匡凝,败襄州兵于邓城。
宋亦为邓城县。
元省。
今为邓城镇。
《南北对境图》:自邓城南过新河至樊城。
《一统志》:邓城旁近有牛首、安阳、古城、红崖、白河、沙河、渔浦、新城、淳河、滚河十城。
蒙古围襄阳,分筑诸城于要津,以绝粮援。
故址尚存。
又《元和志》:邓塞故城,在临汉县东南二十二里,南临宛口,阻一小山,号曰邓塞。
孙坚破黄祖于此山下,魏常于此治舟舰以伐吴。
陆士衡《辨亡论》:魏氏浮邓塞之舟,下汉阴之众。
谓此也。
《水经注》:邓塞者,邓城东南小山,淯水经其东。
王氏曰:此为古邓国。
宋庆元二年,襄阳守臣程九万请筑邓城堰,以防金兵冲突,遂为农田灌溉之利。
○城,在府东北十二里,古子国。
《左传》桓九年,楚师围,即此。
《寰宇记》:城,在邓城南八里。
晋置县,属襄阳郡。
后废。
偃城府北五里。
《括地志》云:古郾子国也。
关羽围樊城,魏将徐晃自宛赴救,至阳陵陂时,羽遣兵屯偃城。
晃诡道欲绝其后,遂得偃城。
即此地。
《记》云:阳陵陂,在偃城西北十里。
偃城,在安养县北三里。
○废杜县,在府西。
晋渡江后,侨立京兆郡及杜县,以处流民。
宋因之。
大明土断,割襄阳西界为实土。
齐、梁因之。
西魏末,废。
山都城在府西北八十里。
本南阳之赤乡。
秦置山都县,汉属南阳郡,吕后封王恬启为侯邑。
后汉仍属南阳郡。
建安初,南阳韩暨避袁术之命,徙居山都山,盖县境之山也。
晋改属襄阳郡。
刘宋属新野郡。
齐属义安郡,后入于魏,县废。
杜佑曰:故城在义清县东南。
似误。
今其地与新野接界。
又常平废县,在府西南。
《隋志》:西魏置义安县,后又置长湖郡治焉。
后周改县曰常平。
大业初,郡废,县属襄州。
唐因之。
贞观八年,省入襄阳县。
又义安废县,在府西北。
《齐志》:宁蛮府所领有义安郡义安县,后没于魏。
西魏义安县,盖即萧齐故地为名,后梁因之。
寻废。
府境又有华阴废县,刘宋置南天水郡,治华阴县。
沈约曰:郡寄治襄阳之岩洲,盖汉水中之洲也。
齐因之,后废。
新城在府东南十里。
蒙古围宋襄樊时所筑。
咸淳三年,宋将夏贵救襄樊,不敢进,乘霖雨汉水溢,分遣舟师出没东岸林谷间。
阿术谓诸将曰:此虚形,不可与战,宜整舟师以备新城。
明日,贵果趣新城,至虎尾洲为阿术所败。
○岘山府南七里。
亦曰南岘。
《唐六典》:岘山,山南道之名山也。
黄祖为孙坚所败,窜岘山中。
羊祜镇襄阳,尝登此,亦曰岘首山。
晋建元二年,梁州刺史桓宣击赵将李罴,败于丹水,移戍岘山。
宋嘉定十年,金兵犯襄阳,复围枣阳,孟宗政午发岘首,迟明抵枣阳,驰突如神,金人骇遁。
《水经注》:山上有桓宣所筑城。
今凤林关在山上。
○望楚山,在府西南八里,本名马鞍山。
山麓与岘山接,所谓马鞍山道也。
晋刘弘镇荆州时,改名望楚。
郦道元曰:刘宋武陵王骏屡登陟,望见鄢城,故名。
《南史》:孝建初,朱修之为雍州刺史,南郡王义宣叛,遣其党鲁秀自江陵来攻。
修之断马鞍山道,据险自守,屡败秀兵处也。
《胜览》:山高处有三磴,一名笑山。
万山在城西十里,下有曲隈。
或讹为方山。
刘弘牧荆州,制岘、方二山,泽中不听捕鱼。
杜预在襄阳刻两碑,一沉万山之下。
《水经注》:汉水自隆中,又东经方山北,即杜预沉碑处。
盖方山即万山矣。
《宋·邓琬传》:孔道存在襄,破柳世隆于万山。
即此。
宋咸淳五年,蒙古围襄樊,其将张弘范议曰:襄阳未下,以粮援未绝。
而江陵归峡,行旅休卒,道出襄阳南者相继也。
若筑万山以断其西,立栅罐子滩以绝其东,则毙之之道矣。
史天泽遂筑长围,起万山,包百丈山,令南北不相通。
又筑岘山、虎头山为一字城,联亘诸堡,以为必取之势,于是襄樊大困。
其相近者曰九里山,起伏凡九,亦曰九里冈。
○土门山,在府西四十里,其形如门。
又十里为鹤子山,旁有鹤子川。
《志》云:县西五里又有襄山。
《荆楚记》:水驾山而上曰襄。
鹿门山府东三十里。
旧名苏岭,上有二石鹿,因改今名。
宋景定四年,蒙古从降将刘整计,请置榷场于襄阳城外,且请筑土墙以护货物,吕文德奏许之。
遂开榷场于樊城外,筑土墙于鹿门山,外通互市,内筑堡壁。
又筑堡于白鹤,由是敌有所守,以遏南北之援。
襄樊城外,哨掠日至。
咸淳五年,蒙古将张弘范军于鹿门,自是襄樊道绝,粮援不继。
白鹤或作白马,今府城东南十里有白马山,上有白马泉。
《寰宇记》曰:鹿门山南有霸王山,又南为杨桥山。
春秋楚为杨桥之役,即此地。
误矣。
《志》云:杨桥山,在今府东五十里。
隆中山府西北二十五里。
诸葛武侯隐此。
《汉晋春秋》:亮家于南阳之邓县,在襄阳城西二十里,号曰隆中。
《水经注》:沔水东径隆中,历孔明旧宅北。
是也。
苏轼诗:万山西北古隆中。
亦谓此。
今府南十里有卧龙山,又府西南三十里有伏龙山,皆以武侯名也。
○柳子山,在府西北七里,檀水出其下。
梁简文为州日,泛舟穷柳子之源,即此。
又有紫盖山,在府北五里。
宋时改名中岘山。
《襄沔记》:紫盖山、万山、岘山,谓之三岘。
虎头山府南三里。
一作阿头山。
东汉初,岑彭破张扬于阿头山,后改为虎头。
宋末,蒙古将阿术谋取襄阳,登虎头山望汉东白河口,是也。
《志》云:府西南九里又有阿头山。
○百丈山,在府南三十里。
蒙古逼襄阳,宋将来兴国赴救,以百艘泊百丈山下,即此。
又团山,在府西北三十里。
宋嘉定中,金兵犯襄阳,来自团山,势如风雨。
赵方将扈再兴败却之。
咸淳中,李庭芝援襄阳,舟师出青泥河,进至团山,是也。
旁有仙女洞,即正德中聂贤采石为堤处。
《志》云:仙女洞,在府北三十里。
○汉江在府城北。
自郧阳府流入府境,经均州、光化、城县而东,由城北折而东南,经宜城县入安陆府界。
其在府境者,亦曰夏水。
《左传》昭十三年,王沿夏,将欲入鄢,是也。
亦曰汉水,亦曰沔水。
后汉建安末,关羽围曹仁于樊城,仁使于禁等屯樊北。
会霖雨,汉水溢平地数丈,禁等七军皆没,樊城不没者数版。
羽乘船临城立围数重,外内断绝。
又船据沔水,襄阳隔绝不通,是也。
晋咸康五年,蔡谟谓沔水以西,水急岸高,盖谓襄阳以西。
太元三年,苻秦寇襄阳,梁州刺史朱序以秦无舟楫,不以为虞。
既而秦将石越帅骑五千浮渡汉水,序惶骇,固守中城,越陷外郭,获船百余艘,以济余军。
七年,桓冲攻襄阳,苻坚使苻、慕容垂等赴救,垂为前锋,进临沔水,夜命军士持十炬系于树枝,光照数十里,冲惧引还。
又自汉以南曰沔南,自汉以北为沔北。
萧齐永明十一年,襄阳蛮酋雷婆思等附魏,求内徙,魏人处之沔北。
时沔北犹为齐地。
婆思本居沔南,今徙沔北,于魏境为近也。
建武四年,魏主侵雍州,败齐兵于沔北,既而南临沔水,复还新野。
梁承圣中,西魏屡遣兵逾汉水侵江陵,时襄阳附魏也。
南北有事,争襄阳必争汉津。
唐会昌初,汉水溢,坏襄州民居。
五代晋天福六年,安从进以襄州叛,命荆南、湖南合兵讨之。
荆南高从诲遣水军至南津,楚马希范亦遣将将战舰入汉江,与晋军并进。
俗亦谓之襄江。
宋绍兴四年,岳飞讨李成于襄阳。
成迎战,左临襄江。
飞笑曰:步兵利险阻,骑兵利平旷,成左列骑江岸,右列步平地,虽众十万,何能为?乃以步兵击其骑,以骑击其步卒,贼大败,遁去。
《水利考》:古大堤西自万山,经檀溪、土门、龙池、东津渡,绕城北老龙堤,复至万山之麓,周四十余里。
年久堤溃,而龙池、东津一带又多浮沙。
明初,修截堤一道,自长门之土门,后渐颓废。
嘉靖四十五年,决府西老龙堤,直冲城南而东,为害最甚。
自是并力修筑,北自老龙堤至长门,皆沿城砌石;南自万山麓至土门,皆仍古大堤;东南自土门至长门,则仍旧截堤,而后溃决渐少。
大概堤防至切者,全在襄、樊二城间。
盖二城并峙,汉水中流如峡口。
且唐、邓之水从白河南注,横截汉流,以故波涛激射,城堤为害最剧也。
白河府东北十里。
其上流即河南南阳府,湍、淯诸水所汇流也。
自新野县流入界,经光化县东,至故邓城东南,入于沔水。
三国时,于河口立围屯。
魏青龙二年,吴陆逊引兵向襄阳,不克而还,行到白围是也。
宋太平兴国三年,漕臣程能议开白河为襄汉漕渠,直抵京师,以通湘潭之漕。
渠成而水不行。
端拱元年,治荆南漕河至汉江,行旅颇便,而白河终不可开。
又宝五年,蒙古董文蔚城光化、枣阳,进攻樊城。
樊城南据汉江,北阻湖水,卒不得渡。
文蔚夜帅兵于湖水狭处,伐木拔根立于水,实以薪草为桥,顷之即成,遂合围襄阳。
守将高达力战于白河,却之。
又咸淳三年,蒙古将阿术等经略襄阳,阿术登虎头山顾汉东白河口曰:若筑垒于此,以断宋饷道,襄阳可图也。
遂筑白河城,以逼襄阳。
或曰白河入汉之处,亦名三洲口。
吴将朱然攻樊,司马懿救樊,追吴军至三洲口,大获而还。
又王昶屯新野,习水军于三洲,谋伐吴。
《水经注》:襄阳城东有白沙,白沙北有三洲,三洲东北有宛口,即淯水所入也。
○滚河,在县东六十里,自枣阳县流入境;又唐河,在县东北百里,自河南唐县流入境,皆合白河而注于汉江。
清泥河府西北三十里。
自均房间东出,达于汉江。
后汉建安中,乐进在青泥与关羽相距。
陈大建二年,萧岿畜舟舰于章陵之青泥,章昭达谋袭之,是也。
宋咸淳中,荆湖帅李庭芝救襄樊,移屯郢州。
时襄樊围益急,庭芝闻知襄阳西北有水曰青泥河,源于均、房,即其地造轻舟百艘,募死士。
汉水方生,乘顺流发舟,稍进团山下。
又进高头港口,结方阵起丁,出江犯重围,至磨洪滩以上,元兵皆披靡。
转战百二十里,遂达襄阳。
是也。
○淳河,在府东三十里,南流入汉江。
宋咸平中,知襄州景望奏置营田务,襄阳县有淳河,溉田三千顷,宜城有蛮河,溉田七百顷。
又有屯田三百余顷,于是岁入甚广。
又熙宁四年,前知襄州史言开修古淳河一百六里,灌田六千六百余顷云。
又泥河,在县东北九十里,西流入白河。
檀溪府西四里。
源出柳子山,北流为檀溪,南流为襄水,亦曰涑水,皆流合汉江。
相传刘先主尝乘的驴过此。
齐东昏侯时,萧衍为雍州刺史,密修武备,多伐材竹,沉之檀溪,以为装舰之备。
《水经注》:檀溪去城里余,北流注沔。
又襄水,在府西北三里,今皆涸。
○石牌港,在府西北三十里。
又有竹港,在府北三十里。
黄龙港,在府东六十里,皆流入汉江。
《志》云:府西南二十五里有金水港,府南四十五里有沙河港,府南五十里有土山港。
又有田塍港在府东南三十里,隆盛港在府东南四十里,下流俱汇于汉江。
闹沟在府北。
自南阳府境流入界,经废邓城南而入于汉。
萧齐建武末,崔慧景等与魏人战,败于邓城。
慧景引军南走,魏人追败之于闹沟。
萧子显《齐书》:闹沟与沙曷相近,盖沙曷之水南流入于闹沟云。
沙曷,见南阳府南阳县。
又潺沟,亦在府北。
梁天监八年,魏荆州刺史元志将兵寇潺沟,驱迫群蛮,群蛮悉度汉水来降,雍州刺史萧炳开樊城纳之,遣将朱思远击败志于潺沟。
沟盖在汉水北,其水南注于汉。
○鱼浦潬,在府南。
蒙古围襄阳,尝筑城于其旁,所谓渔浦城也。
又有习家池,在府南百里,后汉习郁所穿。
晋山简镇襄阳,每饮于此。
亦曰高阳池。
府东五里又有黑龙池。
龙尾洲在府东南三十里汉江中。
宋咸淳八年,张贵将援兵入襄阳,欲还郢,募二士伏水中达郢,求援于范文虎,刻日发兵,驻龙尾洲以助夹击。
贵遂发舟,破围冒进,夜半至小新河,与元将阿术等力战。
至勾林滩,渐近龙尾洲,援兵不至。
蒙古先据洲,前后夹击,兵败被执处也。
又虎尾洲,在府南三十里。
宋末夏贵与蒙古战,败绩于此。
或曰即龙尾洲之异名也。
《志》云:县东五里有五娘子洲。
罐子滩在鹿门山南,汉江西岸。
宋咸淳三年,蒙古围襄樊,范文虎以舟师赴救,败于罐子滩。
既而蒙古将张弘范议立栅罐子滩,以绝宋人粮援处也。
又有会丹滩。
范文虎救襄樊,舟师至鹿门,时汉水涨溢,阿术夹江东西为阵,别令一军趣会丹滩,犯官军前锋,文虎败走。
吕堰在府北七十里。
宋绍定六年,金将武仙等次于顺阳,犯光化,孟珙败却之。
又败金人于吕堰,进攻顺阳,武仙败走。
今为吕堰驿。
北至河南新野县七十里。
顺阳,见邓州淅川县。
○柳关府西北七里,以柳子山名。
又府北七里为七里店关,府西九里为老龙堤关。
堤东临汉江,西抵万山,府城东北之捍蔽也。
又府东十里有东津渡关,为汉江渡口。
二关皆控汉江之险。
○凤林关,在府南七里。
又府南九里有观音阁关。
《志》云:府东旧有柜门关,蒙古围襄樊,置关于此。
宋将张贵被执,见阿术于柜门关,不屈,见杀处也。
下笮戍在沔北,直府城东北。
齐东昏侯永元二年,魏东荆州刺史桓晖入寇,拔下笮戍是也。
亦作下迮戍。
梁中大通五年,魏荆州刺史贺拔胜寇雍州,拔下迮戍。
于是扇动诸蛮,屡败州兵,汉南震动。
○阴谷口,在府西六十里。
唐天二年,朱全忠取唐、邓诸州,军于汉北,命杨师厚作浮桥于阴谷口,遂引兵度汉。
忠义节度使赵匡凝逆战于汉滨,不胜,遂奔淮南。
双沟镇府北七十里,道出唐、邓。
设税课局于此,并置巡司戍守。
又油坊滩镇,在府西三十里,向为盗贼出没之所,有巡司。
嘉靖中,改置于府西北百里之太山庙。
又牛首镇,在府西北四十里。
又高头堡,在团山南。
府南又有石门堡。
○潼口驿,在县南五十里。
《舆程记》:府城西有汉江驿,府北七十里即吕堰驿也。
赤滩圃在府东南汉江上。
宋咸淳三年,蒙古围樊城,张世杰与蒙古战于赤滩圃,败绩。
○桃林,在府南六里。
晋桓冲攻襄阳,屯军于此。
时方食桃,埋其核,至春萌生,遂成茂林。
宜城县府东南百二十里。
东南至安陆府百八十里。
战国时楚鄢县。
秦因之。
汉惠帝三年,改为宜城县,属南郡。
更始封王凤为宜城王。
后汉仍属南郡。
初平二年,刘表刺荆州时,寇贼梗塞,表单马入宜城。
建安三年,曹操表先主为镇东将军,封宜城亭侯是也。
晋初,为襄阳郡治,后仍属襄阳郡。
刘宋初,废。
大明初,侨置蓝田县,并置华山郡。
齐因之。
梁改曰率道县。
西魏属宜城郡。
隋属襄州。
唐武德四年,属鄀州。
贞观八年,仍属襄州。
天宝七载,改曰宜城县。
宋仍属襄州。
今城周五里有奇,编户十七里。
○鄢城县西南九里。
古鄢子国。
楚为鄢县。
《左传》昭十二年,王沿夏,将欲入鄢。
杜预曰:顺汉水入鄢也。
鄢,楚之别都。
《楚世家》:顷襄王十六年,与秦昭王好会于鄢。
秦昭襄王二十八年,大良造白起攻楚,取鄢。
高诱曰:秦兵出武关则临鄢,下黔中则临郢也。
秦亦为鄢县。
汉改县曰宜城,治此。
刘宋筑宜城大堤,改置华山县,而故城遂废。
《志》亦谓之宜城废县。
○己阝城,在县北五十里。
汉县,属南郡。
己阝,音忌。
高帝封黄极忠为侯邑。
王莽地皇二年,己阝人秦丰起兵是也。
后汉亦为己阝县。
晋属襄阳郡。
宋、齐因之。
后废。
《水经注》:沔水西南有骑城,周二里余,古楚邑,秦置己阝县。
又有黎丘城,在故己阝城东。
王莽末,秦丰起兵于黎丘,自称楚黎王。
刘昭曰:己阝有黎丘城。
建武四年,帝幸黎丘,使朱祜等代岑彭围秦丰。
既而祜自观城擒丰于黎丘。
《水经注》:沔水径黎丘故城西,又南过己阝县东北。
观城,在黎丘东二里是也。
杜佑曰:黎丘,在今宜城县北。
鄀城县东南九十里。
春秋时鄀国,自商密迁于此,为楚附庸,楚灭之而县其地。
定六年,楚令尹子西迁郢于鄀是也。
秦置若县,属南郡。
汉因之。
后汉改为鄀县。
晋仍属南郡。
宋元嘉六年,以三辅流民出襄阳,侨置冯翊郡。
沈约《志》曰:郡初治襄阳,后治鄀。
是也。
齐因之。
梁中大通五年,魏荆州刺史贺拔胜寇雍州,分兵拔冯翊,即此。
后周郡县俱废。
《括地志》:鄀城东五里有楚王城,西南去乐乡县三十三里,楚昭王迁鄀时所居。
又湫城,杜预曰:在鄀县东南。
《左传》庄十九年,楚文王伐黄还及湫,即此。
乐乡,今见荆门州。
○武山废县,在县南百里。
《隋志》:梁置旌阳县,后改名惠怀,属武宁郡。
西魏又改曰武山。
隋初属鄀州。
大业初,废入乐乡县。
又上洪废县,在县东南。
刘宋侨置略阳县,属南天水郡。
齐因之。
梁置德广郡治焉。
西魏改县曰上洪。
隋初郡废,县属襄州。
唐武德四年,属鄀州。
贞观初省。
汉南城县北三十里。
地名东洋,有古堤,又有古城。
宋初,筑宜城大堤。
大明初,置华山郡及华山县治焉。
沈约《志》:华山郡治大堤村,是也。
齐因之。
永元二年,萧衍起兵襄阳,华山太守康绚率郡兵赴衍。
梁仍为华山郡,亦谓之大堤城。
太清三年,张缵赴镇雍州,至大堤,岳阳王不受代。
西魏改县曰汉南,改郡曰宜城。
后周废郡。
隋仍曰汉南县,属襄州。
唐初,王世充侨置华州于此。
武德四年,州废,县仍属襄州。
贞观八年,省入率道县。
曾巩曰:宋武帝筑宜城之大堤为城,即今县治。
似误。
○罗川城,在县西二十里,春秋时罗国地。
杜预曰:罗在宜城县西山中。
是也。
《郡志》:在今县东北二十五里。
似误。
又襄城,在县南二十里,《志》以为古郾子城也。
○石梁山县西三十里。
形如桥梁。
又县东南五十里有赤山,土石皆赤,下有深潭,名钓鱼洞。
《志》云:县西南二十里有牛心山,其南五里为鹞子山,有天坑。
宋末,与蒙古战于牛心山,不利,士卒多坑于此。
○分水岭,在县南六十里与荆门州分界。
又走马冈,在县东南六十里,俗传关羽练兵处。
○汉江县东四里。
《水经注》:汉水自襄阳中庐又东南流,径黎丘故城西,又南与疏水合,又南过己阝县东北,又南经宜城东,夷水注之。
后汉建武四年,田戎据夷陵,闻汉军围黎丘,乃将兵沿江溯沔上黎丘,谋降汉,不果。
胡氏曰:自江下至沔口,又溯沔而上至黎丘也。
《宋志》:淳熙八年,襄阳守臣郭杲修护城堤,以捍江流。
又筑救生堤,为二闸,一通于江,一达于濠,当水涸时,导之入濠;水涨时,放之于江。
自是水虽至堤,无湍悍泛滥之患。
《郡志》:救生堤,在府西南五里。
《水利考》:县一面据山,三面临沔,沔江故道绕县东四十里之天龙山、县东南四十里之凤凰山而下。
去城二十余里有使风、龙潭二港,接江流灌城濠,未尝为患。
明嘉靖四十五年,汉水溢,直冲迎水洲而下,改徙鸨潼河,新洪逼城五里许,又由使风、龙潭二港冲洗南北城楼,自此水涨径撼城堤。
议者谓使风、龙潭二港口不塞,城堤终难保也。
鸨潼河,《志》云:在县东五里。
蛮水在县西南。
源出郧阳府房县界,流经南漳县,至县南四十里,地名破河脑,入于汉江。
本名鄢水,亦曰夷水。
桓温以父嫌名,改曰蛮水。
又疏水,在县北,出南漳县界废中庐县西南,东流至县东北,入于汉水。
其处谓之疏口。
唐建中二年,襄邓帅梁崇义拒命,淮宁帅李希烈击之,循汉而上,崇义遣将翟晖等逆战于蛮水。
希烈大败之,又追败之于疏口,遂入襄阳。
○潘家河,在县东七十里,流经石板滩,合县东三十里之阴港,流入汉江。
沶水在县西。
《水经注》:沶水上通梁州阳县,东径新城之沶乡县,谓之沶水。
又东历令乡,谓之令水。
又东历宜城西山,谓之沶溪,东流合于夷水,谓之沶口。
沶,音怡。
晋怀帝永嘉四年,刘聪逼洛阳,荆州刺史王澄自将欲援京师,至沶口,众散而还。
即此。
木里沟在县东。
《水经》:沔水又南得木里水。
是也。
楚时于宜城东穿渠,上口去城三里。
汉南郡太守王宠又凿之,引蛮水灌田,谓之木里沟。
径宜城东而东北入沔,谓之木里水口。
灌田七百顷。
宋时,陈表臣复修之,起水门四十六,通旧陂四十有九。
治平中,县令朱修复木渠,溉田至六千余顷。
淳熙八年,襄阳守臣郭杲言木渠在中庐县界,拥漹水东流四十五里,入宜城县,岁久湮塞,乞行修治。
十年,诏疏襄阳木渠,以渠旁地为屯田,给民耕种。
宋郑獬《木渠记》:木渠出中庐西山,拥鄢水走东南四十五里,经宜城东北入沔。
后汉王宠守南郡,复凿蛮水与之合,于是溉田六千余顷。
至曹魏时,夷王梅敷兄弟于其中聚民万余家,据而食之,谓之且中。
当时号且中为天下膏腴,以此也。
长渠县西四十里。
亦曰罗川,亦曰鄢水,亦曰白起渠,即蛮水也。
宋至和二年,宜城令孙永治长渠。
绍兴三十二年,王彻言襄阳古有二渠,长渠溉田七千顷,木渠溉田三千顷,今湮废,请以时修复。
曾巩有《长渠记》,其略曰:荆及康狼,楚之西山也。
水出二山之间,东南流,春秋之世曰鄢水。
《左传》鲁桓公十有三年,楚屈瑕伐罗及鄢乱,次以济,是也。
其后曰夷水。
《水经》:汉水南过宜城县东,夷水注之。
是也。
又其后曰蛮水,道元谓桓温避父名改夷水曰蛮水,是也。
秦昭王二十八年,使白起攻楚,去鄢百里立曷,壅是水为渠以灌鄢,鄢入秦,而起所为渠不废,引鄢水以灌田。
今长渠是也。
道元谓溉田三千余顷。
盖水出西山诸谷,其源广而流于东南者,其势下也。
龙潭港县西南里许,东通溪江。
又拖枪港,在县东十里。
《志》云:宋末范文虎军败于此,因名。
又东二十里有朱家港,又二十里有王城港,俗呼黄鳝港。
又清水港在县东南十五里。
又县东南四十里有练港,《志》云:源出县东五十里之卧牛山,至赤山而入汉。
又有毛家港,在县北二十五里。
俱流入汉水。
○羊祜汊,在县北三十里,又县南十里有康坡汊,县东南二十五里有楼子汊,皆汉水旁出者也。
又金沙泉在县东二里,县东七十里又有珍珠泉,又东二十里曰南泉,引流为阴港,俱流入汉江。
灌子滩县北二十里卧虎崖下。
《志》云:宋末范文虎援襄阳,与蒙古将阿术、刘整战,败绩,即此滩云。
其南曰连四洪滩,中有一滩,旁连四洪,故名。
又赤滩,在县东南五十里,亦宋末与蒙古战处。
又东南曰湍滩,亦范文虎为蒙古所败处也。
一名湍滩脑。
○交丫滩,在县南破河脑,蛮水与汉江二水交流,故名。
又南七里曰倒上洪滩,又八里曰石羊滩,皆在汉江岸侧。
○鄢城驿在县城南。
又南七里有苏家湖驿。
《通志》云:县西三十里有废宜城驿,相传白起堰西山涧灌此城。
疑此为旧鄢城也。
南漳县府西南一百二十里。
西北至郧阳府保康县二百十里,北至城县百三十里。
汉南郡临沮县地。
西魏置重阳县,又置南襄阳郡治焉。
后周置沮州,州寻废,改县曰思安。
隋初,郡废,县属襄州。
十八年,改县曰南漳县。
大业末,王世充复置沮州。
唐武德四年,州废,县仍属襄州。
贞观八年,省入义清县。
开元十八年,移荆山县于南漳,故城复曰南漳县。
今城周三里,编户十二里。
○中庐城县东北五十里。
春秋时卢戎国,又楚之庐邑也。
《左传》文十八年,楚代庸,自庐以往,即此。
汉置中庐县,属南郡。
后汉因之,亦曰中卢。
晋仍曰中庐,县属襄阳郡。
宋、齐因之。
梁改置穰县。
西魏曰义清县,又置归义郡。
后周废郡,又省左安、开南、归仁三县入焉。
隋仍曰义清县,属襄州。
唐因之。
刘句曰:县旧治柘林。
永徽初,移治清良。
是也。
宋初仍旧。
太平兴国元年,复曰中庐县。
绍兴五年,省入南漳。
颜师古曰:故中庐县,隋讳中改曰次庐村,盖时以中庐并入义清也。
今为中庐镇。
临沮城县西南六十里。
汉县,属南郡。
后汉因之。
晋属襄阳郡。
刘宋仍属南郡。
齐因之。
后省。
章怀太子贤曰:临沮故城在当阳县西北。
盖境相近也。
○上黄城,在县东南五十里。
郦道元云:晋平吴,割中庐之南乡、临沮之北乡,置上黄县,治令乡,属襄阳郡。
宋属长宁郡。
孝建中,又以绥宁县并入。
齐仍旧,后周废。
宋白曰:上黄,在宜城县西。
又罗国城,《寰宇记》云:在县东南八十里。
楚使莫敖伐罗,谓此。
其后迁于枝江。
新安城在县西北。
齐梁时侨置。
《南齐志》宁蛮府有安定郡,领新安等县。
盖齐置安定郡,治新安县。
梁中大通五年,魏荆州刺史贺拔胜寇雍州,分军拔安定,即此。
又安武城,亦在县西。
梁置,属襄阳郡。
《隋志》:西魏并新安、武昌、平武、安武等县,改置重阳县。
后周主邕封李穆为安武公,即此城也。
○荆山城,在县西。
《旧唐书》:武德二年,分南漳县置荆山县,在县西一百五里。
又置重州,领荆山、重阳、平阳、渠阳、土门、归义六县。
七年,省渠阳入荆山,省平阳入重阳,又省土门、归义二县入房州之永清县。
贞观元年,废重州,以荆山县属襄州,复移重阳县于重州故城内,属迁州。
八年,省重阳入荆山。
开元十八年,徙治于南漳故城,是也。
○荆山县西北八十里。
《禹贡》:荆、河惟豫州;荆及衡阳惟荆州。
盖荆、豫二州之界,所谓南条荆山也。
又《左传》昭四年,晋司马侯曰:荆山,九州之险也。
《汉志》以为漳水所出。
《唐六典》:山南道名山曰荆山。
其山三面险绝,惟西南一隅通人径。
顶有池,旁有石室,相传卞和宅,上有抱玉岩。
《水经注》:荆山相邻有康狼山,夷水所出。
又荆山以西,冈岭相接,皆谓之西山。
梁太清三年,张缵镇雍州,岳阳王不受,代命助防杜岸绐缵往西山避祸,因追擒之。
胡氏曰:万山以西中庐诸山皆西山也。
老雅山县南五十里,上接文阳洞,下接三泉山,周回四十余里,险峻幽深,人不可近,俗名老鸦山。
《志》云:文阳洞,在县西百里。
又四望山,在县南三十里。
《志》云:以东望襄阳,西望房陵,南望荆州,北望城而名。
一名大府山。
○八迭山,在县东南六十里,司马懿凿山开道,屈曲八迭,因名。
一名且山。
《郡县志》:南漳东北百八里有且山。
似误。
自八迭而西北,山溪阻险,古所谓且中也。
《隋志》:义清县有且山。
司空山县西北一百三十里,山高峻,西山要口也。
宋咸淳十年,蒙古伯颜南寇,由襄阳入汉,济江,分三道,一由枣阳哨司空山,一由老雅山徇荆南,自与阿术等水陆趋郢州,是也。
又景炎二年,司空山寨民傅高举兵兴复,为蒙古将昂吉儿所袭破。
明成化初,贼首刘千斤寇房县,督臣白圭由司空山进讨,平之。
又鸡头山,在县西百八十里,北临漳水,一名临漳山。
又清溪山,在县西南五十里,山高峻,东有泉下流,入于沮水。
又县西五十里为五盘山。
○沮水县西南百五十里。
自郧阳府房县流入界,东南流入当阳县界,会于漳水。
○漳水,在县南百三十里,源出荆山,绕流至鸡头山下,又东南流入当阳县界,会于沮水。
详见大川沮水。
蛮水县西南一里。
自房县境流入,东径宜城县界。
又清凉河,在县东十二里,源出县南百四十里之西溪洞,北流合于蛮河。
又潮水,在县西百里,自保康县西南流入界,经县南,亦会于蛮河。
猫儿关县西四十里。
又鸡头关,在县西鸡头山下。
又玛瑙关,在县西三十里。
又西五十里为隘门关,皆山溪险僻处也。
《志》云:县北四十里有百门堡。
○七里滩镇,在县西七里,旧为盗贼出没之所,向有巡司。
嘉靖中,移置于保康县之常平堡。
又县西南百五十里有金厢坪巡司,县东五十里又有方家堰巡司。
枣阳县府东北百三十五里。
东南至德安府随州百六十里。
汉南阳郡蔡阳县地。
后汉析置襄乡县,后废。
晋亦为蔡阳县地。
西魏置广昌县及广昌郡,并徙昌州治焉。
隋初,废郡,而州如故。
仁寿初,改县曰枣阳,以枣阳村为名。
大业初,改州为舂陵郡。
唐武德三年,复置昌州。
五年,州废,以县属显州。
贞观九年,显州废,改属唐州。
明年,改属随州。
宋仍为枣阳县。
绍兴中,升为枣阳军。
元复为枣阳县,属南阳府。
至元十九年,改属襄阳路。
今城周三里有奇,编户四十五里。
○舂陵城在县南三十里。
汉县,属南阳郡。
《汉记》:元朔五年,以零陵泠道舂陵乡封长沙王子买为舂陵侯。
至戴侯仁请内徙。
初元四年,徙蔡阳县之白水乡,仍以舂陵为国名。
望气者苏伯阿见舂陵城,叹曰:气佳哉!郁郁葱葱。
及光武即位,建武六年,改曰章陵。
《古今注》:建武十八年,使中郎将耿遵筑章陵城,后尝为章陵郡。
章帝元和初,幸章陵。
和帝永和十五年,亦幸焉。
桓帝延熹七年,南巡亦幸章陵。
魏黄初二年,更章陵为安昌县。
晋仍曰安昌县,属义阳郡。
宋、齐因之。
北魏延昌初,以蛮户桓叔兴为南荆州刺史,治安昌城。
梁普通三年,叔兴以州来降,寻复入魏。
大通二年,南荆州刺史李志举州来降,即此。
魏尝置丰良县。
西魏改置昌州,以安昌置安昌郡,并置舂陵县,为郡治。
隋开皇初,郡废,县属昌州。
大业初,以丰良县并入。
唐初仍曰舂陵县,亦属昌州。
贞观初,省入枣阳县。
蔡阳城县西六十里。
汉县,属南阳郡。
王莽母功显君食邑于此。
后汉仍曰蔡阳县。
光武封刘本为侯邑。
晋属义阳郡。
宋初属新野郡。
大明元年省。
齐复置蔡阳郡,属宁蛮府。
梁因之。
后魏并置南雍州治焉。
西魏改曰蔡州。
隋郡废。
大业初,州废,县属舂陵郡。
唐初省。
今有蔡阳店。
○南阳城,在县东南三十二里。
《隋志》:西魏析蔡阳置南阳县,后改曰双泉;又置千金郡,治黬源县。
隋初郡废,与南阳县俱属蔡州。
大业初,皆并入蔡阳县。
清潭城县南六十里。
西魏置。
隋因之,属昌州。
唐初,亦为清潭县。
武德五年,废入枣阳县。
《隋志》云:县有大洪山,盖与随州接界。
○岑彭城,在县北三十里。
相传彭征秦丰时筑城牧马于此。
○资山县东南六十里。
其上深邃阔远,可以耕种,修篁大木,环山之民皆资焉。
今为市集。
又瀴源山,在县南七十里,瀴水出焉,西流入汉江。
西魏置黬源县,盖以此山名。
○甘泉山,在县东北四十里。
地肥而水甘,故名。
杜佑曰:县东北界有黄山,溠水所出也。
武王山在县东五十里。
世传楚武王尝猎此,一名霸山。
又赤眉山,在县东北八十里,相传赤眉尝军此山下,地名北寨。
《志》云:县西南六十里有青山,有矿产银。
其相近者为平顶山、黄土堰,亦产银。
○九十九冈,在县东北二十五里,路出随州。
宋邢居实诗:岐路剧羊肠,重冈九十九。
是也。
又十五里冈,在县西北,金人围枣阳,孟宗政等败之,追至十五里冈。
○白水县东南二里。
源出县东北五十里之大阜山,西南流,经县南四十里,与滚河合流,西注汉江。
旧《志》:县有光武旧宅,宅枕白水,张衡所谓龙飞白水也。
宋嘉定十一年,孟宗政守枣阳,金完颜赛不等攻围之,许国自随州赴援,至白水,鼓声相闻,宗政帅兵出战,金人奔溃。
《水经注》亦谓之洞水。
大阜山,亦曰大父山。
○莏水,在县南三十里。
《襄沔记》:源出随州之莏山。
《水经注》:出县东北之阳中山,西南流,合于白水。
滚河县西南四十里。
合白河入汉江。
宋嘉定十二年,金人围孟宗政于枣阳,扈再兴自唐邓还兵驰救,败金人于滚河,又败之于城南。
宗政亦自城中出击,金人大败。
又县西南一里有沙河,又有中河源,出县南三十里之无量山,皆流入滚河。
○华阳河,在县南四十里,源出武王山,西流入白河。
又镇北河,在县北十八里,西流入襄阳县之唐河。
平堰在县西。
宋绍定五年,孟宗政守枣阳,创平堰,自城至军西十八里,由八迭河经渐水侧,水跨九阜,建通天槽八十有三丈,溉田万顷。
立十庄三辖,使军民分屯,边储丰刃。
○马磴寨在县西北百余里。
宋嘉定十二年,孟宗政败金人于枣阳,追至马磴寨,焚其城,入邓州而还。
《志》云:县有鹿头店巡司,隆庆四年设。
城县府西百八十里。
西北至均州二百五十里,北至光化县三十里。
春秋时国地。
汉为筑阳县地,属南阳郡。
晋属顺阳郡。
宁康中,置义成县,并置义成郡。
齐、梁因之。
后周废郡。
隋开皇十八年,改县曰城,属襄州。
唐武德四年,属州。
明年,州废,仍属襄州。
今城周三里有奇,编户四十八里。
○筑阳城县东四里。
汉县治此。
萧何少子延封筑阳侯。
后汉初,世祖封吴财为侯邑。
晋属顺阳郡。
刘宋大明中,改属扶风侨郡。
齐因之。
梁仍曰筑阳县。
隋开皇初,废入城县。
《通典》:筑阳距城三十余里。
其东有万年城,东晋侨立万年县于此,属义成郡。
太元六年,桓冲伐秦,攻襄阳,别将拔万岁、筑阳。
万岁,即万年之讹也。
齐、梁仍属义成郡,后周废。
○扶风城,在县东北二十里,其地本名筑口。
汉昭列尝屯兵于此。
沈约《志》:扶风郡,晋太元中侨治襄阳,后治筑口,领筑阳、、阳三县是也。
齐因之。
西魏废。
又涉都城,在县东北。
《后汉志》筑阳有涉乡。
汉武帝平南越,封南海守之子喜为侯邑。
《水经注》均水自此入沔,谓之均口云。
城县西北七里,即古国。
晋置义成县于此。
《晋书》:咸和中,陶侃使桓宣镇襄阳,以宣淮南部曲置义成郡,又侨置淮南之平阿、下蔡县属焉。
是时皆寄治襄阳城内。
沈约《志》:义成初治襄阳,后治均口。
是也。
宋省平阿、下蔡二县入义成县。
梁时亦谓义成曰城。
中大通五年,魏荆州刺史贺拔胜寇雍州,分军拔冯翊、安定、沔阳、城诸城,雍州刺史庐陵王续遣柳仲礼屯城,拒却之,即此。
又洛阳城,《志》云:在县东十二里,盖南北朝时所侨置。
《水经注》:洛阳城北抗洛溪,溪水东南注沔水,谓之洛溪口也。
○延岑城,在县西北八里。
东汉初,南阳人延岑起兵武当,筑城于此。
又有张飞城,在县西南五里,有故城址,相传飞所筑。
○山县西北十里,上有古城。
《志》以为即春秋时伯绥国都也。
又有城山,在县西十里,上有石城。
《水经注》云:古国城在城山上。
又开林山,在县西北四里,《水经注》谓之阙林山。
《志》云:汉萧何子延国于其下。
○赤山,在县东南八十里,丹崖峭壁,临汉江上。
又五垛山,在县东南九十里,天顺初,改名永安山。
界山县西北百二十里。
或以为即分碛山也。
齐东昏侯初,陈显达北伐,魏拔马圈城,魏人断均口,邀其归路,显达战败,间道自分碛山出均口南还,即此。
又倒驴山,在县西八十里,以高峻难登而名。
○汉江县东北二十五里。
自光化县流入界,又东南入襄阳县界。
《水经注》:沔水经涉都城东北,均水入焉。
是也。
唐宝应初,襄邓防御使裴茂屯城,袭山南东道节度来,沿汉趣襄阳,陈于水北,为所败。
或曰:汉水在县境内,亦曰水。
○筑水,在县南百步,源出郧阳府竹山县,历房县南,而东入县境,又东汇于沔水,谓之筑口,即今古洋河也。
《志》云:河在县西南一里,县西又有粉水流合焉。
水亦出房县境,东流入县界,俗亦谓之粉渍水,盖水流常浊矣。
至两河口,与古洋河合,下流入汉。
均水在县东北。
自河南淅川县流入府境,经均州界,东南流,历光化县界,至故涉都城东北而注于沔水,谓之均口,亦曰均口。
晋永和十年,桓温代秦,水军自襄阳入均口。
齐东昏侯初,陈显达攻魏,军入均口。
冯道根曰:均水迅急,易进难退,魏若守隘,则首尾俱急,不如悉弃船舰于城,陆道并进,列营相次,鼓行而前,破之必矣。
显达不从,进围马圈,魏人果断均口,邀齐兵归路,败还。
事闻,诏以道根为均口戍副,即此处也。
马圈,见河南邓州。
干汊河县西南三里。
或以为即水也。
《水经注》:水历新城上庸,又东径阳故城南,晋分筑阳所置县也。
其水又东流注沔水。
今故流渐堙,汉江水涨则干汊河与古洋河相通,水落则干,因名。
又黑水河在县东南六十里,白石河在县西南三十里,又西南五里曰黄土河俱注于汉江。
○袁曹洲,在县东五里。
相传曹操、袁术尝争渡于此,故名。
今亦谓之袁曹渡。
○格垒县南十二里冈上。
旧《志》:冈东临汉水。
汉末,刘表将李氏甚富有,奴仆数百,立垒保此。
○石花街镇,在县西五十里,有巡司戍守。
又县东南三十里有柴店镇,下有柴店渡,临汉江。
又县东南七十里有砖桥镇。
又高山堡,在县南六十五里,接南漳县界,与石花街皆为盗贼出没处。
光化县府西北百八十里。
西至均州百八十里,东北至河南邓州百六十里。
春秋国地。
秦汉为阴、二县。
西魏置阴城县,并置城郡。
后周郡废。
隋属襄州。
唐武德四年,置州。
五年,州废,县仍属襄州。
贞观八年,省入城县,为阴城镇。
宋干德二年,置干德县,又置光化军治焉。
熙宁五年,军废,改县为光化县。
元初,复故。
元废军,复改县曰光化,初属南阳府。
至元十九年,改属襄阳路。
今城周五里有奇,编户三十七里。
○阴城在县西。
今汉水北岸,古县城是也。
春秋时曰下阴。
《左传》昭十九年,楚令尹赤迁阴于下阴,盖迁阴地之戎于此。
汉置阴县,属南阳郡。
后汉因之。
建武三年,延岑将邓仲况拥兵据阴县,降于汉。
晋属顺阳郡。
刘宋属广平郡。
齐、梁因之。
西魏改曰阴城县,后又迁县于今治。
阴地之戎,即所谓陆浑之戎也。
见河南嵩县。
城县东北四十里。
秦置县。
汉因之,属南阳郡。
高祖封萧何于此。
后汉亦曰县。
光武初,尝封邓禹为侯,盖以比于萧何也。
晋武帝改南乡为顺阳郡,治。
《水经注》:城南临沔水,谓之头。
晋元帝初,雍州刺史尝寄治城,寻罢。
隆安三年,桓玄袭殷仲堪于江陵,仲堪出奔城。
宋亦曰县,属广平郡。
齐因之。
梁置城郡治焉。
中大通五年,魏荆州刺史贺拔胜寇雍州,分军攻拔城,即此。
后周废郡,并废县入阴城。
广平,见河南新野县。
《志》云:县北十二里有空城,亦南北朝时戍守处。
○马窟山县东五里。
中有石室。
相传汉时有马数百匹从窟中出,形小如巴滇马。
吴陆逊攻襄阳,亦于此获马数十匹云。
又固封山,在县西北十里,山之东旧有晋顺阳城,俗讹为顺阳王城。
山本名崇山,唐改今名。
又三尖山,在县西北六十里,盘折幽邃,接河南淅川县界。
县北七十里又有杏儿山,接河南邓州界。
○汉江在县城西北。
自均州流入界,东南流入城县界。
《志》云:县滨汉为城。
正德中,修石堤以障水,城不浸者四十年。
嘉靖三十年,汉水泛溢,城坏,修完未几,四十四年复圮。
万历初,于旧治东改营新城,去汉江里许。
近《志》云:隆庆初,移县治阴城镇,在汉水北。
○白河,在县东北七十里,自河南新野县流入,又东南入襄阳县界。
《志》云:县东南有泌水,亦自南阳府境流入,下流注于白河,入汉江。
又均水,在县东,自均州流入界。
《志》云:今县南有上涓口,县东南十二里有下涓口,盖即均水之故道也。
陡沟河县南三十里,流入汉水。
《志》云:县东南三十里有百顷河,东南三十五里有蒿堰河,四十里有黑水河。
又县东五十五里有大梁河,六十里有非子河。
又县南二十五里有杨林汊。
其下流皆入汉水。
○温水河,在县南五里。
《志》云:县西南诸水皆会于温水河,流入汉。
又有泥河,在县北三里,以多泥泞而名。
西北诸水皆汇泥河,入于汉江。
茨湖在县东南。
宋绍兴三十一年,逆亮入寇,别将刘萼引兵入光化,荆南都统李道拒之于茨湖,萼毁光化屋,作船筏以渡江,道激厉将士鏖击,尽夺船筏,寇遁,遂复光化,是也。
今湮废。
○左旗营堡县西北二十五里。
有巡司。
万历中,迁入县内。
《志》云:县有阳驿。
今革。
又县城西北有临江渡,北出商、邓,南达均、房,此为津要。
又西北二十里曰杜家河渡。
○党子口,在县西北八十里。
《舆程记》:由县西北水行五十里,至均州小江口易小舟,又三十里至党子口,又三十里至陈中见埠口,又八十里至河南淅川县。
旧《志》:自县陆行至淅川百二十里,盖水路迂回也。
附见:
襄阳卫在府治西南。
正统初建。
又襄阳护卫,在府城内。
天顺初,为襄府置。
今亦设置襄阳卫。
均州府西北三百九十里。
东北至河南南阳府三百六十里,西北至郧阳府一百二十里,西至陕西兴安州七百里,北至河南淅川县百六十里。
《禹贡》荆、豫州境。
春秋时麋国地。
战国属楚。
秦、汉皆属南阳郡。
三国魏属南乡郡。
晋属顺阳郡,渡江后侨置始平郡《隋志》:初置武当郡,寻改始平郡,治武当县。
宋为始平郡治。
齐、梁因之。
后周改置丰州。
《隋志》:武当县尝改置齐兴郡,梁置兴州,周改丰州。
按萧《齐志》:齐兴郡本治郧乡。
宋白曰:周武成元年,始自郧乡移州治延岑城,即今治也。
隋初,二郡俱废,改州为均州。
大业初,州废,改属淅阳郡治南乡县,今见河南南阳县。
义宁二年,置武当郡。
唐武德初,复为均州。
贞观初,州废,属淅州。
八年,复置均州。
天宝初,亦曰武当郡。
干元初,复故天二年,置戎昭军于此。
三年废。
五代因之。
宋仍为均州亦曰武当郡。
宣和初,赐军额曰武当军节度。
元属襄阳路。
明初,仍曰均州,以州治武当县省入编户二十九里,属襄阳府。
今因之。
州东连汉、沔,西彻梁、洋,肘腋宛、穰,顾盼荆楚。
苏代曰:残均陵,塞黾隘《通释》:均陵,均州也。
盖道出襄、随,则塞黾隘之险;北首宛、洛,则入方城之郊。
南北多事时,州实为毂绾之地,未可忽矣。
○武当城今州治。
汉县,属南阳郡。
后汉建武初,封邓晨子堂为侯邑。
晋仍为武当县,属顺阳郡。
建兴末,荆州贼杜曾为周访所败,走保武当,访击斩之。
太元四年,苻坚寇襄阳,遣将苟池等分道出武当。
七年,桓冲攻襄阳,遣将郭铨等败秦将张崇于武当。
宋齐为始平郡治。
齐永元二年,萧衍起兵发襄阳,留其弟伟等居守。
时魏兴太守裴师仁、齐兴太守颜僧都,并不受衍命,乘虚来袭,伟等遣兵邀击之于始平,大破之,雍州乃安。
梁为兴州治。
后周为丰州治。
自隋以后皆为均州治。
明初省。
杜佑曰:武当郡城,东汉初延岑所筑,世亦谓之延岑城。
刘句曰:旧治延岑城,显庆四年,移今治,北去旧城三里。
明初因旧城修筑。
永乐中,以砖石。
今城周六里有奇。
安福城州西七十里。
梁析武当置广福县,又置广福郡。
西魏因之。
隋初,郡废,县属均州。
仁寿初,改为安福县。
大业初,改属析阳郡。
唐武德初,县属南丰州。
八年,改属均州。
贞观初,废入武当县。
又均阳城,在州西北,梁置均阳县,属始平郡。
隋属均州。
唐初,属析州。
武德八年,省入武当县。
又平陵废县,在州东北。
隋义宁二年,析武当县置,属武当郡。
唐武德初,属均州。
七年,废。
○武当山州南一百二十里。
山周八百余里,有天柱等峰七十二,玉虚等岩三十六,又有涧二十四,台五,井五,泉三,潭三,奇胜迭出,不可胜纪。
本名仙室山,一名太岳山,一名太和山,又名譧上山,亦名谢罗山。
《水经注》:历阳谢允舍、罗邑宰遁是山,因名。
群峰最高者,天柱为之冠;岩最大者,紫霄为首。
永乐中,赐名太岳太和山。
建太和南岩、紫霄、五龙、玉虚等宫观。
又于天柱峰顶建真武神殿,备极弘丽。
嘉靖中,又赐名玄岳。
山之旁有小山,环列数十,其得名者,为石阶、女思等山。
又有鹤鸣山,在山之西。
外朝山,在山后,以峰峦外向也。
牛头山州北六十里。
山势高险,昔人置关于上。
旁有大石,形如瓶,俗名油瓶关。
又方山,在州北十五里,形势方正,因名。
○长山,在州西南。
《唐书》:中和四年,均州西有长山,为襄邓入蜀之道,群盗据之,抄掠贡赋。
刺史冯行袭讨平之,蜀道以通。
或曰:长山,即武当山矣。
又州西南百里有白浪山,亦高大。
○汉江州北四十里,自郧阳府流入,又东南入光化县界。
《志》云:汉水在州境亦名沧浪水。
《禹贡》:又东为沧浪之水。
正谓此矣。
水中有沧浪洲,或讹为千龄洲。
州东十五里有渔梁滩,东南十五里有乱石滩,又东南五里为石门滩,又东南十五里为大浪滩,又州境有门河口等滩,盖皆汉水所经矣。
均水在州东。
自河南析川县流入境,至城县入于汉江。
今故道已湮。
○曾河,在州南六里,源出太和山,东北流经城南,下流入汉,谓之曾口。
又有浪河,在州东南七十里,亦出太和山,东流入汉江。
《志》云:州北十里又有响河,源出方山,亦流合于汉。
白龙潭在太和山北。
五龙峰之顶,有水曰灵池,流为黑虎涧,汇为白龙潭,注于磨针涧。
明末郧阳贼据险处也。
又州西南百里有盐池,以水气袭草如盐也。
嘉靖二年,乱贼徐学保聚于此,官军讨平之。
○小江口关州东南八十里,接光化县界,路出河南。
又州北五里有槐树渡关,州东五十里有石鼓关。
其在州西八十里者,曰黑虎庙,险僻多盗,有巡司戍守。
○均阳水驿,在州城南。
又有界山驿,在州南百二十里,路出郧阳。
附见:均州守御千户所在州治东南。
洪武初置,原隶襄阳卫。
弘治十四年,始改隶郧阳行都司。
◇郧阳府东至襄阳府四百十里,南至荆州府归州五百里,西南至四川夔州府六百里,西至陕西兴安州五百二十里,东北至河南邓州三百里。
自府治至市政司一千二百里,至江南江宁府四千一百九十里,至京师七千二百五十里。
《禹贡》梁、荆二州之界。
春秋时,为麋、庸二国地,后属于楚。
战国时,为秦、楚二国之境。
秦为汉中郡地。
汉因之。
后汉仍属汉中郡。
建安末,置房陵郡。
三国魏改置新城郡建安二十四年,先主析汉中郡置房陵、上庸、西城三郡。
《魏氏春秋》:建安二十五年,合房陵、上庸、西城三郡置新城郡。
房陵,即今房县。
晋为魏兴、上庸、新城三郡地今郡治即古锡县,晋属魏兴。
宋因之。
齐置齐兴郡治郧乡,即今郡治。
梁置兴州。
西魏改丰州。
周废州。
隋废郡,属均州。
唐武德初,置南丰州。
七年省,改属均州。
贞观初,属淅州治今河南之内乡县。
八年,还属均州。
宋、元因之。
明初,仍属均州。
成化十二年,置郧阳府,领县七。
今因之。
府西达梁、洋,东走襄、邓,北连宛、邓之郊,南有巴、峡之蔽。
春秋时,楚人灭庸。
识者谓楚灭庸而秦从师,自楚庄时始。
异时秦拔武关,取上庸,即今日之故道也。
顷襄王十九年,割上庸、汉北地与秦。
割上庸之明年,秦拔西陵。
又十一年,灭郢矣《楚世家》:怀王二十五年,与秦盟黄棘,秦复与楚上庸。
《括地志》:上庸,即今房州、金州地。
黄棘,见河南新野县棘阳城。
又秦并六国,灭赵,徙赵王迁于房陵,以其地四塞险固,飞越为难也。
曹魏置新城郡于房陵。
孟达据郡归蜀,诸葛武侯方发兵应援,而司马懿亟攻之,新城复入魏。
夫得新城则可以震动宛、洛,通达汉、沔,故汉、魏以为必争之地。
而上津者,密迩武关,蔽翼汉中,亦东西之喉嗌也。
唐天宝之乱,江淮贡献,悉取上津,以达扶风扶风,今陕西凤翔府。
德宗时,李希烈叛,遣将据邓州,南路贡献遂绝,诏陕虢观察使姚明治上津山路,置馆驿以通南方贡献《唐史》:建中四年,李希烈将封有麟据邓州,南路绝贡献,商旅不通,于是诏治上津山路,置邮驿。
盖南北多故,从江汉而达梁、洋,必取道上津也。
明初,废房州入襄阳,既而以封疆旷邈,山川阻深,流逋四集,每恃为渊薮。
且密迩荆、梁,上通雍、豫,一旦窃发,则祸流远近,因增置府县,设重臣以镇抚之,惕前车杜后患也成化初,刘千斤倡乱,荆襄将王信以房陵险要,先据之,贼不能下。
既而大军分道进讨,一从南漳,一从远安,一从房县,一从城。
又断其入川入陕之路,乃克之。
《郡志》:元末,均、房间流逋发难,杀襄州总管,时不能禁。
洪武初,邓愈统兵扫其穴而空之,禁流民不得复入,既而啸聚如故。
成化初,刘千斤作乱,命大臣白圭等讨平之。
未几,李胡子等作乱,项忠讨平之。
不数年,流民复煽结,都御史原杰请增设府、县、司、卫以便控驭,从之。
寻复命大臣督兵抚治,兼督荆、襄、汝、邓、商、洛、汉中诸境,防维渐密。
弘治十三年,竹山贼野王纲复倡乱;十三年,群盗何淮等作乱;正德八年,廖时贵等复寇叛,皆遣兵剿灭。
嘉靖二年,徐学等啸聚于均州境内,既而赵政等相继寇叛。
八年,杨时政等复作乱,寇掠上津、商南、南郑诸境。
十八年,平、利、竹、房群盗复起,虽以次扑平,而蠢动之势至今未已。
乃制防日坏,守卫空施。
迩者贼入郧阳,恃为巢穴,且由郧阳分道俱出,一自均州窥南阳,一自淅川扰邓州,一趋商洛犯卢氏,而燎原之势,且岌岌矣。
郧县附郭。
古郧子国。
汉为郧关,属汉中郡长利县地。
建安末,蜀先主封申耽为郧乡侯,即此。
晋太康五年,立郧乡县,属魏兴郡。
宋因之。
齐为齐兴郡治。
梁兴州、西魏丰州皆治此。
隋属均州。
大业初,属淅阳郡。
唐武德初,为南丰州治,寻废州改属均州。
贞观初,又改属析州,寻还属均州。
宋因之。
景定以后,县侨徙不一。
元至元十四年,复置郧县。
明初,亦属均州。
成化中,始为府治。
编户四十一里。
○郧城在府西南。
宋末,尝迁治于此。
元徙今治。
《城邑考》:郡旧无城,天顺八年盗起,县令戴琰始筑土城。
成化十二年,抚臣原杰又改筑今城,周六里有奇,门四:东宣和、南迎薰,旧名谷惠、西平理、北拱辰,旧名水门。
长利城在府西北二百里。
汉县,属汉中郡。
后汉省。
晋太康四年,复置。
五年,省入郧乡。
唐初,复置,属上州。
贞观初,省入上津。
今府本长利县地。
沈约、刘句皆以郧乡为故锡,误。
○堵阳城,在府西四十里。
唐初,置堵阳县,属南丰州。
武德八年,改属均州。
贞观初,省入郧乡。
《水经注》:汉水自锡县,又东径长利,各南入谷,有长利故县城。
又东堵阳县,又东经郧乡城南,即长利之郧乡。
是也。
锡城在府西界。
古麋国地。
春秋时曰锡穴。
文十一年,楚潘崇伐麋至于锡穴,是也。
汉为锡县,属汉中郡。
后汉因之。
三国魏初,属新城郡。
太和二年,分置锡郡。
景初元年,省锡郡,以县属魏兴郡。
晋、宋因之。
齐属齐兴郡。
西魏时废入上津。
《水经注》:汉水自旬阳,又东经锡县北,县有锡义山,又东经长利县。
是也。
齐兴城在府东。
萧齐分魏兴郡东界地置齐兴郡,兼置齐兴县。
宋白曰:齐永平七年,置郡治郧乡,齐兴县属焉。
是也。
隋并入武当县。
《志》云:县东北百二十里有汉王城,相传光武尝屯于此。
○龙门山府南七十里。
有二崖对峙如门,水从中出,名龙门河,东北注于汉江。
○天马山,在府南二里隔江,一名天马崖。
又宝盖山,在城西南三里,一名西山。
《志》云:汉水径宝盖山下,西崖扼束,为控守要津。
又有红岩,在城东南四里龙滚滩侧,势高峻,色纯赤,一名赤壁。
又鸦鹘山,在府西北二里,高峻多鸦鹘巢,因名。
古塞山府东南八十里。
《通典》曰:均州北有古塞城,战国时楚筑以备秦,据山为城,高峻险峭,即此山也。
俗讹为古寒山,一名大塞山。
成化初,官军败贼于雁坪,追击之于大塞山,贼退保裕兜,凭险旅拒,督臣白圭帅诸将四面合击,遂平之。
○雷峰山,在府东北六十里,以险峻而名。
其相接者曰风火山。
又黎子山,在府北百七十里,昔人尝置关山上,曰黎子关,今废。
锡义山府西北百八十里。
一名天心山。
方圆百里,形如城,四面有门,山高觼娆至为险僻。
又三台山,在府西北八十里,山势三迭。
《志》云:县西南百八十里有狼子山,下临汉水。
○尖岩,在府南百四十里,悬崖峭削,屹立千尺。
又摘星坡,在府东十五里,亦以高耸而名。
○汉江在城南。
自陕西白河县流入境,至府城西,绕城南宝盖、天马诸山,皆错列汉滨。
《水经注》:汉水经郧乡县南,谓之郧乡滩,又东径琵琶谷口,梁、益二州分界于此,世谓之琵琶界。
《水利考》:郡境多层山迭岭,惟郡治孤立川原之间,正当水冲,汉江之患,独在郡治。
旧皆以城为堤,无大溃决。
嘉靖四十五年,尝决东南门外城堤崩塌,民多漂没,寻复筑塞。
今城东有堤,长三百余丈,本名捍江堤。
成化十四年,御史吴道宏增筑,亦名吴公堤。
赵河府北七十里。
源出府东北百四十里之马喊泉。
相传光武屯兵于此,马喊而地忽传声,掘之得泉也,引流为河,至府城东为盛水堰,溉田百亩。
又将军河,在府南百五十里,北流与红石河合。
又有神定河,在府东南二十里,自竹山县流入界。
府东五十里又有远河,皆流入汉江。
○堵水,在府西三十里。
《水经注》:水出建平界,径上庸而东,又东北径堵阳县,南北流注汉,谓之堵口。
今水道多堙,此其余流也。
武阳堰府西五十五里。
有武阳洞,悬崖深邃,水出其中,堰以溉田,为利甚博。
○郧关在府西。
《史记》所云南阳西通郧关者也。
《汉志》长利有郧关。
又梅子关,在府东北七十里。
又府东北百二十里有峪关,府西北七十里有青桐关。
又有小关,在府西北百三十里。
府西南又有石门关,又西南为九室关,府西南百八十里又有月竹关。
皆险阻处也。
○雷峰垭关,在府东北六十里,有巡司戍守。
又硖石坪,在府境,明末官军败贼处。
马山口堡府西五十里。
其相近者曰安阳口店。
又府西四十里有小岭镇,府西北三十里有马昌关镇,府南七十里有白桑关镇,皆戍守处也。
又有白家营,在府东九十里。
《志》云:县东四十里又有云洲渡,路出均、襄。
又有时家湾渡,在府东北百二十里,为陆走唐、邓之道。
又郧阳水驿,在府东一里。
房县府西南二百十里。
东南至荆州府夷陵州三百七十里,东北至襄阳府均州二百二十里,东至城县二百七十里。
秦为房陵县。
汉因之,属汉中郡。
后汉亦为房陵县。
先主置房陵郡于此。
曹丕改置新城郡。
晋、宋因之。
齐为南新城郡治。
梁仍曰新城郡,兼置岐州。
西魏改郡为光迁国,县亦曰光迁县。
后周国废,改州曰迁州。
隋因之。
大业初,改州曰房州,寻曰房陵郡,而光迁县不改。
唐武德初,仍曰迁州。
贞观十年改置房州,又改县为房陵县。
天宝初,亦曰房陵郡。
干元初,复曰房州。
五代因之。
宋仍为房州,亦曰房陵郡。
雍熙三年,升为保康军。
元军废,仍曰房州,属襄阳路。
至正二年,省房陵县入州。
明洪武八年,改州为县,属襄阳府。
成化十二年,改今属。
城周四里有奇,编户十五里。
○房陵城今县治。
春秋时属麋国地也。
或以为即房子国。
误。
《左传》文十一年,楚子代麋,成大心败麋师于防渚。
阚曰:防,即房陵也。
《秦纪》:始皇使王翦灭赵,徙赵王迁于房陵,后吕不韦之家亦徙焉,盖秦名房陵也。
汉时,宗室大臣有罪者,多徙房陵。
建安二十四年,先主遣宜都太守孟达从秭归北攻房陵,杀房陵太守蒯祺。
郡盖刘表所置也。
明年,孟达降魏,魏改曰新城郡,以达为新城太守。
蜀汉建兴五年,孟达复来降,遗诸葛武侯书曰:宛去洛八百里,去我千二百里,吾所在深险,司马公必不来,吾无患矣。
司马懿急攻下之。
唐武后迁中宗于此。
今城仅周四里,而濠堑严固,如边方然。
盖自古为儆备之地也。
永清城在县东一百十里。
后魏分房陵置大洪县。
后周改曰永清。
隋属迁州。
大业中,属房陵郡。
唐初亦属迁州,寻属房州。
宋开宝中废。
又沶乡城,在县南。
晋太康中,分房陵立沶乡县,属新城郡。
沶,音祁。
宋亦曰祁乡县。
齐、梁因之。
后周废。
○绥阳城,在县西南百七十里。
沈约曰:魏置绥阳县,寻改曰秭归。
晋太康二年,复故,属新城郡。
宋、齐因之。
梁置绥州。
隋初,与县俱废。
又昌魏城,在县西南,三国魏置,属新城郡。
晋因之。
宋、齐仍属新城郡,后周废。
《志》云:且南城外有庐陵王城,唐中宗废,为庐陵王迁房州时居此,因名。
○房山县西南三十里。
四面有石室如房,县以此名。
又南山,在县南三里,山高秀。
又南四里为石门山,其相接者曰定山。
○阜山,在县南百五十里。
《左传》文十六年,楚大饥,戎伐其西南,至于阜山。
《志》以为即此山也。
景山在县西南二百里。
郦道元以为即《禹贡》荆山之首。
一名雁山,又名雁塞山。
《山海经》:荆山之首曰景山。
《寰宇记》:房陵有三十五溪,三十四山,景山其发源处也。
又建鼓山,在县东南二百里。
袁山松《记》:登勾将山,见马鬣建鼓,嶷然天半。
《元和志》:建鼓与马げ山相接,冬夏积雪不消。
白山在县西北。
宋建炎中,王彦败贼桑仲于白山,即此。
《志》云:县北百二十里有马嘶山,最高险,马陟其巅则悲嘶。
又有杨子山,在县北百里,亦峻险。
其相接者曰黄竹山,山多竹,色皆黄。
○石盘山,在县东百四十五里,以山径盘绕而名。
又有倒驴山,在县东二百九十里,山高险难陟,故名。
○沮水县南五里。
源出景山,东流入襄阳府南漳县界。
详大川沮水。
○粉水,在县东北五十里,源出房山,东流入城县境。
又北河,在县北一里,流合粉水。
筑水县西一里。
一名南枧河。
源出竹山,流入界,经废昌魏县北,又东流过县北,又东入城县境。
亦谓之彭水。
《左传》桓十二年,楚屈瑕伐绞,楚师分涉于彭。
杜预以为昌魏县之彭水也。
又有马栏河在县东五十里,县东二百里又有八渡河,皆附筑水以达于汉江。
○汤池关县东十里。
相近有大小汤池,故名。
又有马栏关,在县东三十五里。
县东二百里又有牛心关,以在牛心山下也。
又东五十里曰瑶峰关,其地有瑶峰岭。
○房山关,在县西三十五里房山下。
又有高枧关,在县北十五里。
又县南六十里有云峰关。
《志》云:县西境有平安关,宋咸平五年置。
马口良堡县东南二百里。
成化中建。
又东南百里有望夫山堡,以山为名。
又树团坪,在县北百里。
又县西北百八十里有窑坪市。
又有寿阳坪,在县西南百八十里。
○板桥山镇,在县西北百五十里,有巡司戍守。
又县北有洞庭庙,成化初,官军讨房山贼,自城进兵洞庭庙。
又县境有大石厂、海溪寺诸处,皆刘千斤等贼倡乱处也。
竹山县府西南三百八十里,东北至房县百七十里。
本周之庸国。
秦为上庸县地。
汉因之,属汉中郡。
后汉亦为上庸县。
建安末,置上庸郡。
魏、晋因之。
宋、齐亦曰上庸郡,皆治上庸县。
梁析置安城县。
西魏改曰竹山,又置罗州于此。
隋开皇十八年,改曰房州。
大业初,州废,县属房陵郡。
唐武德初,复置房州治此。
贞观十年,州移治房陵,以竹山县属焉。
宋、元因之。
明洪武初省。
十三年,复置竹山县,属襄阳府。
成化十二年改,今属,城周五里,编户四十九里。
○上庸城县东四十里,本庸国。
《书》所称庸、蜀、羌、髳,是也。
《左传》文十六年,庸率群蛮叛楚,楚灭之。
秦置上庸县,楚靳尚谓秦将以上庸六县易张仪。
《史记》:秦昭襄王二年,与楚上庸。
又三十四年,秦与韩魏上庸地,即此。
秦及两汉皆为上庸县。
建安中,曹操以申耽领上庸都尉。
二十四年,先主遣孟达攻下房陵,又遣刘封自汉中乘沔水与达会攻上庸。
上庸太守申耽降。
盖是时已分汉水置上庸郡也。
魏晋以后,皆为上庸郡治。
梁改县曰新丰。
西魏仍曰上庸,属罗州。
后周改县曰孔阳。
隋开皇十八年,复曰上庸县,属房州。
唐因之。
宋开宝中,废入竹山县。
武陵城县西五十里。
汉县,属汉中郡。
后汉废。
三国魏时复置武陵县,属上庸郡。
晋、宋、齐、梁因之。
后周废。
唐初复置,属房州。
贞观十年,废入竹山县。
又微阳城,在县西北七十里。
三国魏置建始县,属上庸郡。
晋武帝改曰微阳。
义熙六年,微阳令王天恩与桓石绥作乱,自称梁州刺史,袭据西城郡。
宋仍曰微阳县,亦属上庸郡。
齐、梁因之。
后周废。
唐初改置受阳县,属迁州。
武德七年,废入光迁县。
《续通考》:宋复置受阳县。
建炎初,以胡骑蹂躏,移治竹山。
绍兴中,又移治房陵之张罗平,后又移治竹山南境。
元废入竹山县。
今正史不载。
《纪胜》:竹山南有受阳水,以受阳县名。
明成化中,官军讨郧阳贼,迫房县西山,贼惧,欲走受阳出,陕西督臣白圭檄别将往受阳截其奔轶,即故受阳城矣。
○秦城,《志》云在县南三十里,昔人筑塘掘地得石云。
秦白起伐楚屯于此,或谓之秦王城。
○庸城山县西五里。
庸人昔居此,于山上置鼓,又名悬鼓山。
其相连者曰横鞍山。
又竹山,亦在县西五里,筑水所出,县因以名。
○龙祗山,在县南二里。
又南里许曰鸡公山,前仰后俯,形如鸡公。
又县东三里曰霍山,有莲花池在山上。
方城山县东四十五里。
上平坦,四面险固。
山南有城,周十余里。
春秋庸地,有四方城,此其一也。
文十六年:楚使庐戢梨侵庸,及庸方城,即此。
○白马山,在县西南三十里,旧传即新城山。
《荆州记》:孟达为新城守,登白马山,叹曰:刘封、申耽,据金城千里而不能守,岂丈夫哉?今其山重岩迭嶂,称为胜观,亦名白马塞。
《志》云:山在县西百里。
又县西五里有马鞍山,亦甚高峻。
黄茅关山县西十五里。
山险峻。
昔置关于此,并置巡司,今皆废。
又县西二十五里有十转山,以山径盘曲也。
又西五里曰观山,崔巍广远,泉出不穷。
《志》云:县西三十里有燕子山,两山相连,势若双燕。
又县西九十里有女娲山。
○上庸山,在县西南四十里,上庸水出于此。
又县西北百五十里有中山,山有三峰,中峰最高,一名七宝山。
又仓乐山,在县东北百五十里,昔邑人徐元周积粟于此,救饥贫者,乡人德之,故名。
《元和志》:县北四十里有长萝山,以山势延蔓,如垂萝然也。
其在县北十里者曰矾石山,旧产矾,色白如雪。
县北七里又有九里冈,蜿蜒起伏,南拱县治。
○上庸水县西四十里。
源出上庸山,东南流入孔阳水,一名上元水。
《志》云:孔阳水,在县西九十里,源出西南百里之檀溪岭,东北流合上庸水,又东北达于汉江。
《志》云:县北三里有北星河,出陕西白河县,合水坪、蚃峪、观音沟诸水,南流合庸水,东注于汉。
又有武陵水,源出县西武陵山,亦曰凤溪;又微江水,亦在县西,俱流合于上庸水。
筑水县西五里。
源出竹山,东入房县界,亦谓之筑江。
又堵水,在县南五十里,源出陕西平利县界,入县境,经城南一里,亦谓之霍河。
流合筑水,复东北出入郧县界,注于汉江。
又鳌水,在县西十里鳌山下,一名龟水,流合堵水。
○两河口,在县西南四十里,官渡、柿河二水合流于此,亦注于上庸水,即竹溪县诸水之下流也。
○吉阳关县西北二百里,有巡司戍守。
又洪坪堡,在县南二百里,路通陕西、四川诸境,有官兵巡戍。
又县南百二十里有官渡堡,县南三百里为邓家坝堡,西百五十里有四庄坪堡,西北三百十里为三界堡,俱成化已后增置,为控驭之所。
○圣母寨,在县西百三十里圣母山下,一名取毒寨。
俗传有圣母取恶蛇弃之,因名。
又中寨,在县西北中山下。
又县南五十里有峪口市,下有峪口渡。
竹溪县府西三百六十里。
西至陕西平利县二百五十里。
成化十二年,分竹山县之尹店社置。
土城周不及二里,编户七里。
○吉阳城县西五十里。
东晋初,以益州流民置吉阳县,又置晋昌郡治焉。
宋初因之。
元嘉十年,仇池氐王杨难当袭梁州,破白马,获晋昌太守张范。
时范盖以晋昌守戍白马城也。
宋末,改郡曰新兴,仍治吉阳县。
齐、梁因之。
后周废。
陆澄曰:桓温平蜀,集巴汉流民,立晋昌郡于上庸之西云。
白马,见陕西宁羌州。
《志》云:今县西五十里有上土城,即吉阳故址矣。
○东关城,在县北五里,亦东晋初置,属晋昌郡。
宋属新兴郡。
齐、梁因之。
西魏废。
今有城址,土人谓之下土城。
○五峰山县东十五里。
五峰并耸。
山之东有白云岩,又县西五里有画屏山,绝崖峻岭,其状如画,一名画屏峰。
又五星峰,在县治前,五峰相连,峦嶂层迭,县之主山也。
峒崎山县东北六十里。
上有寨,为设险处。
又连钱山,在县西北六十里,回环相连,形若布钱。
○鼓圆山,在县南六十里。
两山对峙,南为南鼓山,北为北鼓山,山形甚圆,下各有洞。
○竹溪河县西五里。
源发县西北三十里之鸡峰山,流合县治河。
《志》云:县治河出县西白土山,流四十里,至县西十里,合廖家河。
又东会竹溪河,经县西,又东会县东北五里之净峪河,至县东三十里为水坪河。
又二十里为龙堰河,与安燕河合。
又十里合南阳河,又五里与樊定河合,入竹山县界,为竹山江,入上庸水。
○南江河,在县南七十里,源出陕西平利县,亦名南阳河。
至县南三十里水坪河口,合于柿河。
《志》云:柿河,在县东南百二十里,流入竹山县界。
又县东六十里有县河,流合柿河,当即县治河矣。
又樊定河,在县东百四十里。
亦曰樊亭河。
住峪河,在县东南六十里。
又有浪河,在县南五十里。
小葛河,在县南百七十里。
又南三十里有顺河及蚕河,其下流皆汇为竹山江。
长望川县西三里。
川深土美,一溪中出,即竹溪河也。
又两河口,在县东南七十里,县河与龙堰河合流处也。
一名潭口。
○白土关县西六十里。
又县西五十里有五陵关,西南五十五里有峒峪关,东四十里有磁瓦关,皆戍守处。
○尹店寨,在县东九十里,有巡司。
又县南五十里有得胜寨,六十里有杨楼寨,县南百里有将军寨,百二十里有红心寨,皆成化已后增设。
又县东北六十里有中山镇,东七十里有城关镇。
《志》云:县西境有小关子,陕西平利县、四川大宁县,接界处也。
上津县府西北四百八十里。
南至陕西白河县百四十里,西至陕西阳县二百十里,北至陕西山阳县百五十里。
汉商、锡二县地。
置北上洛郡。
齐因之。
梁始置上津县,寻改置南洛州,兼置上津郡。
西魏大统末,宇文泰遣将王雄分道出子午谷,拔上津,因改曰上州。
隋初,州郡俱废,县属商州。
义宁二年,复置上津郡。
唐武德初,改为上州。
贞观十年,州废,以县属商州。
宋因之。
宋末,废入均州。
洪武八年,复置上津县。
十年,省入郧县。
三十年,仍置上津县,属襄阳府。
成化十二年,改今属。
土城周二里有奇,编户八里。
县今省。
○开化废县在县西南。
西魏置,兼置漫川县,并属上津郡。
后周并入上津县。
○十八盘山县西北百五十里。
山高峻盘折,十有八曲,方至其巅。
又五峪山,在县北五里,有五峰攒聚。
○嵩山,在县南五十里。
山高耸,与阳县诸山相接。
又矿山,在县南百里,产铁。
《志》云:县北二十里有顺岭,与陕西山阳县接界。
○汉水在县南。
自汉中府阳县东入县境,又东入郧西县境。
吉水在县西五里铁鹘岭下。
《志》云:源出秦岭,两山相接,水经其中,俗谓之夹河。
经丰阳关入县界,绕县西南顺流一百三十里,入于汉水。
盖即山阳县之甲河也。
丰阳关,即丰阳巡司,亦在山阳县界。
○八里川,在县西南三十里,亦曰八里河,流入吉水。
又愚峪河,在县西北五里,一名五峪河,南流入吉水。
又县东南二十里有箭河,又东南六十里有泠水河。
下流俱入于汉江。
○鹘岭关在县西北。
又有草驮坪,宋南渡后与金人分界处也。
今见陕西阳县。
《志》云:今县南五十里有杨六郎关,又有绞上关,在县东北七十里,俗名绞肠关。
又江口镇,在县南百二十里,汉江津渡口也。
向设巡司于此。
○庙川堡,在县西北百二十里,路达商洛,山深径僻,盗贼出没处也。
嘉靖八年,置有官兵戍守。
又北山寨在县西北百五十里,姨娘子寨在县西南五十里,又八里门店在县西四十里,县南四十里又有军营店,皆成化以后控扼处。
郧西县府西北二百九十里。
西至上津县百八十里,西北至陕西山阳县二百四十里。
成化十二年,析郧县之武阳里、上津之津阳里置。
土城周不及二里,编户八里。
○黄土城在县东。
后周尝改置黄土县,即今陕西洵阳县之淯阳城。
或以此为黄土县,误也。
《志》云:设县时掘地得断碑,曰登云县。
亦未知所据。
○黄山在县治北。
《史记》:秦昭襄二年,与楚会黄棘,与楚上庸。
或曰即此地也。
恐误。
又北十里有槎牙山,以岩石参差而名。
又牛头山,在县北七十里,接陕西山阳县界。
○石门山,在县东南十五里,又东南十五里有火车山,山高险,一名火车岭,下有火车铺。
光照山县西北六十里,接山阳县界。
县西七十里又有马鞍山,山险峻。
又县西北八十里有娘娘山,山多岩穴,出泉九处,缘山田畴,资其灌溉。
○汉水县南五十里。
自上津县流入界,又东入郧县境。
又天河在县西南一里,出县西北界虎鸣峪,驾山而下,经县南达汉水,如自天来,故名。
又麦峪河在县西北三十里。
县西北七十里又有黄沙河,出上津县东五十里之黄龙山,流入境,会麦峪河而达于天河。
又有水东河,在县西北八十里,亦流汇于麦峪河。
八道河县东北八十里。
南流合县东五里之五里河,至县前与天河合。
又五里坪河在县东北十里,又激浪河在县东二里,又有南门河在县南五里南门山下,俱流合于天河。
又七里沟河在县南三十五里,县东南五十里又有归仙河,县南五十里有箭流河,与火梅沟河俱流入于汉江。
○鸡岭关县西五十里。
又马鞍关,在县西七十里,皆因山以名。
又李四关,在县东南,与郧县之青桐关相近,皆戍守处也。
○金花寨,在县东南四十里。
又东南十里为廖家寨。
又南关堡,在县城西隅。
《志》云:县南五里又有马鞍山口堡。
又有黄连垭,在县南四十里,舟行自此入汉之埠口也。
又废朱家寨,在县西南五里,高山绝顶,路径仅通,上设城墉,基址犹存。
保康县府东南二百里。
西南至归州兴山县二百五十里,东至襄阳府城县百里。
本房县地。
弘治十一年,析县之宜阳等乡置。
今县治潭头坪,以宋尝升房州为保康军,因以名县。
土城周三里,编户十里。
○九斤城县北五十里。
相传昔人秤土筑城,以水土轻浮,将成复弃。
今荒城犹存。
○万连山县北三里,高耸盘互,如万岑之连结。
又它峪山,在县南一里,一名万朝山。
○天马山,在县南十里,又南五十里曰马鞍山,皆高峻。
又司空山,在县南八十里,与襄阳府南漳县接界。
五台山县西北五十里。
高耸层峙。
又西北四十里为三尖山。
《志》云:县西九十里有红岩山,峭壁千仞,其色多红。
又有梭寨山,在县西百八十里。
又有九龙鞍山,在县西南九十里,险可避兵。
○三十六冈山,在县东南三十里,旁多冈阜,因名。
又县东南九十里有悬壶岭,又八迭陂在县北四十里。
○粉水县北三十五里。
自房县流入境,又东入城县界。
《志》作粉清河,盖粉渍之讹也。
○汤峡河,在县西三十里,水温可疗疾。
一名汤洋河。
又豆沙河,在县西北五十里,流合汤峡河。
又有清溪河,在县东北十五里。
掌口河,在县北四十五里,亦曰蒋口河。
俱流合粉河,入城县界。
《明史》:成化初,刘千斤等据豆沙河、浪口河诸处,分为七屯。
官军讨之,自房县进屯浪口河。
或曰浪口河,即掌口之讹也。
又桑坪河在县西百里,大市河在县西百二十里,下流俱入于汤峡河。
板仓河县南五十里。
又南五十里有鱼河、歇马河。
《志》云:县东南百里有深溪河,又东南五十里有鸡冠河,皆入南漳县界,合于沮水。
○马良坪堡县南百里。
旧为盗贼出没之所。
成化初,官军讨房陵西山贼,别将林贵从安远进兵马良坪,是也。
又县西南有大市坪。
成化初,贼党苗龙走大市,欲出远安,其魁刘千斤走与龙合共保大市,即此。
○望夫山堡,在县西一百二十里,以在望夫山上而名。
嘉靖中,抚臣叶照议置堡于此。
疏略云:望夫山,林木绸密,人烟稀少,东抵马良坪,通远安界;西抵柏木寿阳,通房县界;南抵兴安,通四川地方;北抵武当,通城诸处。
四通八达,截山小路,盗贼易于出没,请立堡分戍。
从之。
常平堡县东南九十里。
东南去南漳县亦九十里。
《会典》作长坪店,为控扼要地。
成化中,拨荆州右卫官兵戍守。
嘉靖十九年,移七里头巡司置于此。
○九龙寨,在县西南九十里,因高设险,可以避兵。
又馆沟驿,在县东南二十里。
其地两崖高峻,中有小溪,路出常平堡,旧尝置驿于此。
附见:
湖广行都司成化十二年置,治郧阳府城内。
郧阳卫府治东一里,亦成化十二年建。
又房县守御千户所,在房县东,洪武初置。
又竹山守御千户所,在竹山县东,成化八年置。
俱属郧阳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