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九五查询
古籍史书
老黄历
免责说明:本站内容全部由九五查询从互联网搜集编辑整理而成,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冒犯,请联系我们删除。
Copyright © 2025 95cx.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九五查询(95cx.com)鄂ICP备2022010353号-6
免责说明:本站内容全部由九五查询从互联网搜集编辑整理而成,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冒犯,请联系我们删除。
Copyright © 2025 95cx.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九五查询(95cx.com)鄂ICP备2022010353号-6
唐虞三代春秋战国秦
昔黄帝方制九州,列为万国《周公职录》:黄帝割地布九州。
《汉志》:黄帝方制万里,画野分州。
或曰:九州颛帝所建,帝喾受之《帝王世纪》: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九州,颛帝所建。
《通典》亦云。
尧遭洪水,天下分绝。
舜摄帝位,命禹平水土,以冀、青地广,分冀东恒山之地为并州恒山,在直隶曲阳县西北百四十里。
详直隶名山。
舜之并州,今直隶之真定、保定、山西之太原、大同等府皆是,又东北医无闾之地为幽州医无闾山,在辽东广宁卫西五里。
幽州,今直隶之顺天永平府及辽东广宁等卫以西北,皆是其境,又分青州东北辽东之地为营州辽东,地在辽水东也。
辽水,在辽东都司城西百六十里。
营州,今辽东定辽诸卫以北,又东至朝鲜之境。
《书》曰肇十有二州,是也。
刘氏曰:舜分幽、并,内固王畿,外维疆索,包天下后世之虑也。
○叶氏曰:《祭法》云共工氏霸九州,然则九州之名旧矣共工氏在黄帝以前。
《春秋纬》云,人皇氏分九州。
又邹衍、淮南所称九州,其辞甚诞。
大抵九州者,古今之通谓也。
夏有天下,还为九州。
《禹贡》所称,其较著矣。
【都邑考】夏都安邑安邑,今山西解州属县,其后帝相都帝丘帝丘,今北直开州西南三十里旧濮阳城是。
少康中兴,复还安邑。
又曰:昔伏羲都陈即今河南陈州,神农亦都陈,又营曲阜即今山东曲阜县。
黄帝邑于涿鹿之阿涿鹿,《地理总要》云:即今涿州。
《括地志》妫州怀戎县东南五十里有涿鹿山,城在山侧,黄帝所都也。
涿州,今北直顺天府属州。
唐妫州怀戎县,今为宣府镇怀来卫。
少昊自穷桑登位穷桑,在曲阜北,后徙曲阜。
颛帝自穷桑徙帝丘见上。
帝喾都亳今河南偃师县。
至尧始都平阳《世纪》尧始封唐县,后徙晋阳,今山西太原县。
及为天子,都平阳,即今山西平阳府治临汾县。
舜都蒲阪今山西蒲州。
禹都安邑《世纪》鲧封崇伯,地在秦晋之间,或曰即陕西县。
禹封夏伯,今河南禹州也。
及受禅,都平阳,或云安邑,或又以为晋阳。
尧舜禹之都,相去不过二百里,皆在冀州之内。
冀州今直隶、山西,及河南之彰德、卫辉、怀庆三府,及辽东之广宁诸卫,皆是。
孔氏曰:冀州,帝都也,三面距河河,大河也。
自积石入中国,历《禹贡》雍、豫、冀、兖四州之域。
冀州东西南三面皆距河。
大河详川渎异同,下仿此。
蔡氏曰:《禹贡》冀州,不言所至,盖王者无外之义。
济、河惟兖州济水,发源河南济源县王屋山,至山东利津县入海。
详川渎异同。
兖州,今山东东昌府及济南府北境、兖州府西境,又兼有北直大名府及河间府景、沧诸州境。
孔氏曰:兖州,东南据济,西北距河。
海、岱惟青州海,大海,今环绕青、登、莱三府之境。
详见川渎异同,下仿此。
岱,泰山,在山东泰安州北五里。
详见山东名山。
青州,今青、登、莱三府,以至济南府之西境。
又辽东定、辽诸卫,亦《禹贡》青州地也。
孔氏曰:青州,东北据海,西南距岱。
海、岱及淮惟徐州海,在南直淮安府东北。
淮水,出河南桐柏县桐柏山,至南直安东县东北入海。
详见川渎异同。
徐州,今山东兖州府及南直徐州,又凤阳府之宿州、泗州,淮安府之邳州、海州,皆是其地。
孔氏曰:徐州之域,东至海,北至岱,南及淮。
淮、海惟扬州海在古扬州东境。
扬州,今南直、浙江、江西、福建皆是。
孔氏曰:扬州,北据淮,东南距海。
荆及衡阳惟荆州荆山,在湖广南漳县西北八十里。
衡山,在湖广衡山县西三十里。
详见湖广名山衡山。
荆州,今湖广州郡至四川遵义府及重庆府南境,又贵州思南、铜仁、思州、石阡等府及广西之全州、广东之连州,皆是其地。
孔氏曰:荆州,北据荆山,南及衡山之阳。
荆、河惟豫州豫州,今河南州郡及湖广襄阳、郧阳府境,皆是其地。
孔氏曰:豫州,西南至荆山,北距河。
华阳、黑水惟梁州华山,在陕西华阴县南十里。
详陕西名山。
黑水,或以为云南境之澜沧江。
详川渎异同。
梁州,今四川州郡及陕西汉中府境。
孔氏曰:梁州,东据华山之阳,西距黑水。
黑水、西河惟雍州黑水,今陕西肃州卫西北十五里有黑水河。
在古雍州东曰西河者,主冀州而言也。
雍州,今陕西州郡皆是。
孔氏曰:雍州,西据黑水,东距河。
郑氏曰:州县之设,有时而更;山川之形,千古不易。
所以《禹贡》分州,必以山川定疆界。
使兖州可移,而济、河之兖不能移;梁州可迁,而华阳、黑水之梁不能迁。
是故《禹贡》为万世不易之书。
○蔡氏曰:《禹贡》作于虞时,而系之夏书者,禹之王以是功,又即夏有天下以后之成制也。
殷商革命,《诗》称九有,因夏之制,无所变更。
【都邑考】契始封商今陕西商州,相土迁商丘今河南归德府附郭县,汤居亳《括地志》:宋州熟县西南三十五里南亳故城,汤所都也。
又蒙城西北有亳城,为北亳。
河南偃师为西亳,帝喾始居此。
汤即位,自南亳徙都焉。
故《书序》曰:从先王居也。
今详见商丘之亳城,仲丁迁嚣《世纪》:今河南敖仓是也。
《括地志》:今郑州荥泽县西南十七里故荥阳城是。
详见河南荥阳县,河甲居相今河南彰德府西北五里有相城,祖乙圯于耿今山西河津县南十三里有耿城。
《史记》:祖乙迁于邢。
或以为今北直顺德府治邢台县。
《索隐》曰:邢,即耿也,盘庚迁殷即西亳,武乙徙朝歌今北直县西七十里废卫县是。
亦见河南淇县,所谓沬邦也。
王氏曰:《尔雅》两河间曰冀,河南曰豫,济东曰徐,河西曰雍,汉南曰荆,江南曰扬,燕曰幽,济、河间曰兖,齐曰营。
孙氏炎以为分《禹贡》之冀,而复舜之幽,又并青于徐,而复舜之营。
殷之九州,灿然可考。
陆氏佃亦云《禹贡》有青、徐、梁,而无并、幽、营。
《尔雅》有徐、幽、营,而无青、梁、并。
《职方》有青、幽、并,而无徐、梁、营。
三代不同故也。
然班氏志地理,以为殷因于夏,亡所变改。
杜佑亦曰:殷汤受命,亦为九州,分统天下。
《尔雅》之文,未可据为商制矣陈氏曰:商书言九有之师,《商颂》曰奄有九有,又曰式于九围;《王制》于商,亦曰九州千七百七十三国。
商之九州,盖袭夏而已。
孙炎以《尔雅》与《禹贡》《周礼》不同,故疑为商制,亦无明文言殷改夏也。
周既定鼎,亦曰九州,属职方氏。
【都邑考】后稷始封邰今陕西武功县西南二十里故城是。
、邰同,公刘徙邑于豳今陕西三水县西三十里有古豳城,太王迁于岐今陕西岐山县东北五十里岐山镇,是也。
南有周原,改号曰周。
王季宅程,亦曰郢今陕西咸阳县东二十里有安陵城,古程邑也。
文王迁丰《通典》:今长安西北灵台乡丰水上,文王作邑于丰,即其地也。
又今陕西县东有丰城,武王徙都镐《通典》:长安西北十八里昆明池北有镐陂。
郑康成曰:丰邑在丰水西,镐京在丰水东,相去盖二十五里。
《括地志》:周丰宫在县东二十五里,镐在雍州西南二十五里。
未详孰是。
成王营洛邑西曰王城,今河南府治西偏。
东曰下都,在今河南府城东洛水北,西去王城三十余里,亦谓之成周。
今详见河南府城,名曰东周。
懿王徙犬丘今陕西兴平县东南十里槐里城是,平王避犬戎之难,东迁于洛,即洛邑也。
东南曰扬州。
山会稽在浙江绍兴府城东南十三里。
详见浙江名山,薮具区即太湖也,在南直苏州府城西南五十里,与常州府及浙江湖州府分界。
详江南大川,川三江三江,一曰松江,自太湖分流,由苏州府吴江县长桥口,至嘉定县东南四十里吴淞口入海。
一曰娄江,亦自太湖分流,经苏州府城东,至太仓州东南七十里刘家河口入海。
一曰东江,亦自太湖分流,从吴江县东南入浙江嘉兴府境,至海盐县东北三十五里入海,今由南直松江府合松江入海。
详南直大川三江,浸五湖五湖,孔氏曰:太湖东岸五湾也。
水弥漫而滩浅者曰薮,洼下而钟水者曰浸。
正南曰荆州。
山衡山衡山,见《禹贡》荆州,薮云梦在湖广德安府城南五十里,川江、汉江水,发源四川茂州西北之岷山,历梁、荆、扬三州之域,至南直海门县入海。
汉水,发源陕西宁羌州东北之れ冢山,至湖广汉阳府城东北入大江。
俱详川渎异同,浸颍、湛颍水,发源河南登封县阳干山,至江南颍上县东南入淮。
详河南大川。
湛水,出河南汝州鱼齿山,经叶县北下流入汝。
二水在《禹贡》为豫州域内。
河南曰豫州。
山华山华山,见《禹贡》梁州,薮圃田圃田泽,在河南中牟县西北七里,川荥、洛荥,或以为荥泽,误也。
荥、氵通。
郑氏曰:河出为氵。
今之汴水是矣。
洛水,出陕西商州南冢岭山,至河南巩县北入河。
今俱详河南大川,浸波、溠波水,出河南鲁山县西北歇马岭,流入汝水。
溠水,出湖广枣阳县东北黄山,流入水。
正东曰青州。
山沂山沂山,在山东临朐县南百五十里。
详山东名山,薮孟诸孟诸泽,在河南归德府东北,于《禹贡》为豫州境,川淮、泗淮水,见《禹贡》徐州。
泗水,出山东泗水县陪尾山,至南直清河县南入淮。
详见南直大川清河。
二水,于《禹贡》皆徐州川也,浸沂、沭沂水,出山东临朐县沂山,至南直邳州南入泗水。
沭水,亦出沂山,至南直安东县入淮水。
河东曰兖州。
山岱山见《禹贡》青州,薮大野大野泽,在山东巨野县东五里,川河、[1111]河,见《禹贡》冀州。
[1111],见《禹贡》兖州,浸卢、潍卢水,《通典》曰:在济阳郡卢县。
今山东长清县有废卢县,卢水湮废不可考。
潍水,源出山东莒州西北箕屋山,至潍县北入海,于《禹贡》为青州川也。
正西曰雍州。
山岳山吴岳山也,在陕西陇州南百四十里,薮弦蒲弦蒲薮,在陇州西四十里,川泾、泾水,出陕西平凉府西南开头山,至高陵县西南入渭。
详陕西大川。
水,出弦蒲薮,至州长武县合于泾水。
亦详见大川泾水,浸渭、洛渭水,出陕西渭源县西南谷山,至华阴县北入于河。
洛水,出陕西合水县北白于山,南流合漆沮水,至朝邑县南入渭水。
此雍州之洛水也。
俱详见陕西大川。
东北曰幽州。
山医无闾医无闾山,见舜十二州,薮豯养豯养泽,在山东莱阳县东,于《禹贡》属青州境,川河、[1111],浸、时水,出山东莱芜县东原山,至寿光县东北入于海,亦曰淄水。
时水,出山东临淄县西,至博兴县合小清河入海。
二水于《禹贡》皆在青州境。
河内曰冀州。
山霍山霍山,在山西霍州东南三十里。
详山西名山,薮扬纡《水经注》:大陆泽,一名扬纡薮。
今在北直宁晋、隆平及巨鹿县境,川漳漳水有二:浊漳,出山西长子县西发鸠山;清漳,出山西乐平县西南少山,至河南临漳县西合焉。
其下流复分为二:经流自北直献县,合滹沱河;支流自山东馆陶县,合于卫河,俱经北直静海县北小直沽入海。
今详见北直大川,浸汾、潞汾水,出山西静乐县北管涔山,至荥河县西入大河。
详见山西大川。
潞水,阚る曰即浊漳水。
今浊漳经潞安府城西南二十里,土人犹呼为潞水。
《通典》潞水在密云县。
今北直通州之白河,即潞水也。
正北曰并州。
山常山即恒山,见舜十二州,薮昭余祁昭余祁薮,在山西祁县东七里,川滹沱、呕夷滹沱水,出山西繁峙县东北泰戏山,至北直河间府静海县北小直沽入海。
详北直大川。
呕夷水,一名唐河,出山西灵丘县西北高是山,至北直安州北而合于易水,浸涞、易涞水,在北直涞水县北,一名拒马河,下流合于易水。
易水,出易州西山,有三源,并导分流,东注合卫河及滹沱河以入于海。
今详北直大川。
魏收曰:《夏书·禹贡》,《周礼·职方》,中画九州,外薄四海,析其物土,书其疆域。
此盖王者之规模也。
○李氏曰:《禹贡》无幽、并,《职方》无梁、徐。
盖周合梁、徐于雍、青,分冀野为幽、并。
《考工记》言:天下之大势,两山之间,必有川焉;两川之间,必有涂焉。
广谷大川,风俗之所以分。
故推其高且大者先正之,然后九州可别。
如大山定,而山之西为兖大山,谓泰山;大河定,而河之南为豫。
此分画之要也。
陈氏曰:古者名山大川,皆天子使吏治之,而入其贡赋。
是以九州川浸山薮,各在职方,不属诸侯之版。
夫子作《春秋》,虎牢不系郑虎牢,今在河南汜水县西二里成皋关也。
详见河南重险。
《春秋》襄二年,仲孙蔑会诸侯之大夫于戚,遂城虎牢。
所谓虎牢不系郑也,沙鹿不系晋沙鹿山,在直隶大名府城东四十五里。
《春秋》僖十四年,书沙鹿崩,不言晋也,缘陵不系杞缘陵,在今山东诸城县东。
《春秋》僖十四年,诸侯城缘陵。
是时杞避淮夷,迁于缘陵也,楚丘不系卫楚丘,今北直滑县东六十里废卫南县。
《春秋》僖二年,城楚丘。
《传》曰:诸侯城楚丘而封卫也,盖别天子之守地也一云:《诗》不以圃田系郑,《春秋》不以沙鹿系晋。
周季诸侯,始擅不分之利。
齐干山海,晋守郇、瑕、桃林之塞郇、瑕,今山西临晋县东北有郇城,东南有瑕城。
桃林塞,今河南陕州西至潼关地,宋有孟诸,楚有云梦,皆不入于王官。
此诸侯所以僭侈,王室所以衰微也欤!
传称禹会诸侯于涂山涂山,在南直怀远县东八里,执玉帛者万国。
成汤受命,其存者三千余国。
武王观兵,有千八百国。
东迁之初,尚存千二百国。
迄获麟之末,二百四十二年,诸侯更相吞灭,其见于《春秋》经传者,凡百有余国;而会盟征伐,章章可纪者,约十四君。
鲁今自山东兖州府以东,南接南直邳、泗之境,皆鲁分也。
【都邑考】鲁都曲阜,故少都也。
故《春秋传》曰:命伯禽而封于少之墟。
卫今自北直大名府开州以西,至河南卫辉、怀庆府之境,皆卫分也。
【都邑考】卫都朝歌,即殷纣都也。
故《酒诰》曰:明大命于妹邦妹、沫通。
其后戴公庐曹今北直滑县,文公迁楚丘见前。
成公徙帝丘,即颛顼都也。
故《春秋传》曰:卫,颛顼之墟又《传》云:卫成公梦康叔曰:相夺予享。
盖夏后相亦徙帝丘也。
亦谓之濮阳战国时名。
至元后徙野王而祀绝野王,今怀庆府河内县。
齐今自山东青州府以西,至济南东昌之间,又北至北直河间府景沧诸州,东南则际于海,皆齐分也。
【都邑考】太公初封营丘营丘,即山东临淄县。
或曰昌乐县东南废营陵城,为古营丘,胡公徙薄姑今青州府博兴县东北十五里有薄姑城,献公徙临淄即今县。
晋今自山西平阳、太原以东,至北直广平、大名之间,皆晋分也。
【都邑考】虞叔封唐今山西太原县北有古唐城,燮父徙居晋今太原县治东北晋阳故城是,穆侯徙绛今山西翼城县东南十五里故翼城是,孝侯改绛曰翼。
既而曲沃灭翼曲沃,今山西闻喜县东左邑故城是,晋文侯弟成师所封,复都绛按《左传》隐五年,曲沃庄伯伐翼,翼侯奔随。
是年,桓王立翼侯子哀侯于翼。
六年,晋人迎翼侯于随,纳诸鄂,谓之鄂侯。
桓八年,曲沃灭翼,王命立哀侯弟缗于晋。
庄十六年,曲沃武公并晋,僖王因就命为晋侯。
二十六年,献公城绛,自曲沃徙都之。
随,晋别邑,或曰在今汾州府介休县东。
鄂,晋阳故城之别名也,即晋矣。
绛亦翼也,迁新田后,谓之故绛。
景公迁新田今曲沃县西南二里之绛城是也,仍称绛。
宋今自河南归德府以东,至南直徐州境,皆宋分也。
【都邑考】宋都商丘,即相土所迁者。
郑今河南开封府以西,至成皋故关,皆郑分也。
【都邑考】郑都新郑今河南新郑县。
又陕西华州西北有故郑城,则郑桓公始封邑也。
陈今河南开封府以东南,至江南亳州之西境,皆陈分也。
【都邑考】陈都宛丘今陈州治,即伏羲所都。
故《春秋传》云:陈,太之墟也春秋哀十七年,为楚所灭。
蔡今河南汝宁府以东北,即蔡分也。
【都邑考】蔡叔始封蔡今汝宁府上蔡县,平侯徙新蔡今汝宁府新蔡县,昭侯徙州来今南直寿州北三十里下蔡城是也。
哀二年,为吴所迁,亦曰下蔡。
曹今山东曹州以南,即曹分也。
【都邑考】曹都陶丘今山东定陶县西故陶城是。
一云都曹,今曹州城也。
哀八年,为宋所灭。
许今河南许州以东,即许分也。
【都邑考】许都许今许州东三十里故许昌城,灵公迁于叶今河南叶县,悼公迁夷实城父今南直亳州东南七十里废城父城是,旋还叶昭九年,楚灵王迁许于夷。
十三年,平王复许于叶,又迁于析实白羽今河南内乡县。
许男斯迁容城,为郑所灭容城,或曰在叶县西。
自叶以下,皆为楚所迁也。
《左传》定四年,许迁容城。
六年,郑灭许。
其后仍见于《春秋》,盖楚所复也。
秦今自陕西西安府以西,皆秦分也。
【都邑考】非子封秦城《秦纪》:非子居犬丘,周孝王分土为附庸,邑之秦。
《括地志》:今秦州清水县,故秦城也。
犬丘,即周懿王所都,庄公复居犬丘《秦纪》:庄公居其故西犬丘,襄公徙居《秦纪》:平王封襄公为诸侯,赐之岐以西之地,于是始国〔焉〕。
《世纪》云:襄公二年,徙居。
《括地志》:今陇州南三里,有城是也,文公复卜居、渭间《秦纪》:文公居西垂宫,东猎至、渭之会,乃卜居之。
《括地志》:凤翔府县东北十五里故城,即文公卜迁处也。
宁公徙平阳今县西四十六里,有平阳故城,德公徙居雍今凤翔府治。
《秦纪》:德公初居雍城大郑宫。
《括地志》:雍县南七里故雍城是也,献公徙栎阳即今西安府临潼县北五十里故栎阳县。
孝公作为咸阳,徙都之今西安府咸阳县东三十里咸阳故城也。
自孝公至子婴,凡十世,皆居咸阳也。
楚今自湖广荆州府以北,至河南裕州、信阳州之境,皆楚分也。
【都邑考】熊绎封丹阳今湖广归州东南七里丹阳故城是。
本号曰荆,《春秋》僖公初,始改称楚,文王始都郢今荆州府北十里有纪南城,即故郢城也,平王更城郢而都之今荆州府东北三里故郢城是。
昭王迁鄀今襄阳府宜城县西南九十里有鄀城,旋还郢。
至襄王,东北保陈城即故陈国。
考烈王迁巨阳或曰:南直颍州西北四十里细阳城,即古之巨阳,又迁寿春今南直寿州,亦曰郢。
最后怀王孙心都盱眙今南直盱眙县,又徙长沙郴县而亡郴县,今湖广郴州也。
吴今自南直淮、泗以南,至浙江嘉、湖二府之境,皆吴分也。
【都邑考】吴都吴今南直苏州府治。
《史记正义》:泰伯居梅里。
今常州府无锡县东南四十里,有泰伯城。
至阖闾始筑吴郡城都之。
今犹谓之阖闾城。
哀二十二年,为越所灭。
越今自浙江杭州府以南,又东至于海,皆越分也。
【都邑考】越都会稽今浙江绍兴府治。
又勾践尝徙琅邪。
今山东青州府诸城县东南百四十里,有琅邪城。
司马迁曰:齐、晋、秦、楚其在,成周微甚,封或百里,或五十里。
晋阻三河冀州三面距河也,齐负东海,楚介江、淮,秦因雍州之固。
四国迭兴,更为霸主,文武所褒大封,皆威而服焉。
其子男附庸之属今考定百有十三国,则悉索币赋,以供大国之命者也。
邾今兖州府邹县。
《左传》文十三年,邾文公迁绎。
今邹县东南二十五里,有绎山。
鲁缪公时,邾改曰邹。
今《国语》亦作邹。
杞今开封府杞县。
宋忠曰:周封杞于雍丘。
至春秋时,杞已迁东国。
故隐四年,莒伐杞,取牟娄。
牟娄,近莒也。
杜预曰:桓六年,淳于公亡国,杞似并之,迁都淳于。
僖十四年,又迁缘陵。
襄二十九年,晋入城杞之淳于。
杞又迁于淳于。
《列国考》:周武王封东楼公于杞。
先春秋时,徙鲁东北,其故地入于郑、宋。
传二十一世,至杞简公,为楚惠王所灭。
雍丘,即今之杞县。
牟娄、缘陵,俱在山东诸城县。
淳于,见下州国。
滕今兖州府滕县西十四里,有古滕城。
薛今滕县西南四十里,有薛城。
《左传》定二年,薛宰曰:薛之皇祖奚仲居薛,为夏车正。
奚仲迁于邳,仲虺居薛,为汤左相。
邳,今南直邳州也。
莒今山东青州府莒州。
向今山东沂州南百里故向城是。
隐二年,莒人入向。
纪今青州府寿光县西南三十余里,有纪城。
《左传》庄四年,纪侯大去其国,违齐难也。
夷今山东胶州即墨县西废壮武城,即古夷国。
隐元年,纪伐夷。
阝滕县东南有阝城。
僖七年,改为小邾。
鄫今兖州府峄县东有鄫城。
襄六年,莒人灭鄫。
遂今兖州府宁阳县北有遂城。
庄十年,齐灭遂。
谭今济南府东南七十里,有谭城。
庄十年,齐灭谭。
Τ阳峄县南五十里,有Τ阳城。
襄十年,晋及诸侯灭Τ阳,以与宋。
郜今兖州府城武县有郜城。
僖二十年,郜子来朝。
铸宁阳县西北有铸城。
邿兖州府济宁州东南有邿城。
襄十七年,取邿。
阝或曰在山东沂州郯城县东北。
成六年,取鄟。
宿兖州府东平州东二十里无盐城,即古宿国。
庄十年,宋人迁宿。
任今济宁州,即古任国。
须句即今东平州。
《左传》僖二十二年,邾人取须句。
鲁伐邾,取须句而复封之。
文七年,取须句。
颛臾今沂州费县西北,有颛臾城。
郯今郯城县西南有古郯城。
宣四年,公及齐侯平莒及郯。
州今青州府安丘县东有淳于城。
薛瓒曰:州国都也。
桓六年,经书州公如曹,《传》曰淳于公也。
《周国地名》云:杞改国号曰州。
误。
盖其地并于杞耳。
於余丘或曰在沂州境。
庄二年,鲁伐於余丘。
牟山东泰安州莱芜县东二十里,有牟城。
桓十五年,牟人来朝。
鄣东平州东六十里,有鄣城。
庄三十年,齐人降鄣。
郕东平州汶上县北二十里,有郕城。
隐五年,卫人入。
鄅今沂州东南有故开阳城,即鄅国也。
昭十八年,邾入鄅。
极或曰在兖州府鱼台县西南。
隐二年,鲁入极。
根牟莒州沂水县南有牟乡,即古根牟国。
宣九年,取根牟。
阳沂水县南有阳都城,故阳国。
或曰阳国本在今益都县东南,齐Τ迁之于此。
《左传》闵二年,齐人迁阳。
介今胶州高密县东北有故黔陬城,即古介国。
僖二十六年,介葛卢来朝。
莱今登州府黄县东南有莱子城,亦曰郲。
襄六年,齐灭莱,而迁之于阝。
或曰即今莱州府治。
虞今山西解州平陆县东北四十余里有虞城,即虞国都也。
僖五年,晋灭虞。
虢今河南陕州城东南有上阳城,即古虢仲国都也。
杜预谓之西虢。
其郑州汜水县,古虢叔所都,谓之东虢。
杜佑曰:陕州之虢为北虢,汜水之虢为东虢。
又陕西凤翔府南三十五里有虢城,谓之西虢,亦曰小虢。
东虢为郑所灭,在春秋之前;小虢为秦所灭,在鲁庄公之季;北虢为晋所灭,在僖公五年:是为三虢也。
祭开封府郑州东北十五里,有祭城。
隐元年,祭伯来。
共今卫辉府辉县,即古共国。
隐元年,郑叔段出奔共。
杜预曰:共国也。
南燕今卫辉府胙城县。
本胙国,春秋时为南燕国。
或曰胙为南燕所并也。
《春秋传》凡称燕者皆南燕,而召公所封之燕,则曰北燕。
凡今辉县西南二十里,有凡城。
隐七年,凡伯来聘。
苏今怀庆府温县西南二十里故温城,苏子国都也。
亦曰温。
僖十年,狄灭温。
或曰自是温子徙邑于河南。
原今怀庆府济源县西北十五里,有原城。
僖二十五年,襄王以温、原与晋。
自是原在河南。
温、原,皆畿内国也。
周畿内国也。
其采邑在今陕西岐山县。
东迁以后,其采邑在洛阳东郊。
召亦畿内国。
其采邑即今陕西凤翔府治。
后徙而东,今山西垣曲县东有邵亭,是其采地云。
毛畿内国。
在河南府境。
僖二十四年,狄伐周,获毛伯。
甘畿内国。
今河南府西南二十五里,有甘城。
襄王弟子带之封邑。
单或曰今在河南孟津县东南。
亦畿内国。
成在河南府境。
亦畿内国也。
成十年,成肃公会晋侯伐秦。
雍怀庆府修武县西有雍城。
樊畿内国。
或曰今济源县西南十五里曲阳城,是古阳樊也。
《晋语》:阳有樊仲之官守焉。
盖仲山甫采邑,后徙于河南。
尹畿内国。
或曰在今河南府新安县东南。
东迁初,自岐西迁于此。
刘畿内国。
今河南府偃师县南三十五里,有刘聚。
宣十年,刘康公来报聘。
巩畿内国也。
今河南府巩县。
芮今陕西同州。
即古芮国。
又山西解州芮城县西有古芮城。
桓三年,芮伯万出居于魏,即此城也。
魏芮城县东北有古魏城。
闵元年,晋灭魏。
荀亦曰郇。
今山西蒲州临晋县东北十五里,有古郇城。
梁今同州韩城县南二十二里少梁城,即古梁国。
僖十九年,秦取梁。
贾今陕西华州蒲城县西南十八里,有贾城,即古贾国。
《左传》桓八年,虢仲、芮伯、梁伯、荀侯、贾伯,伐曲沃。
时曲沃灭翼也。
耿今蒲州河津县有耿城,即殷祖乙都也。
闵元年,晋灭耿。
霍今山西霍州。
闵元年,晋灭霍。
冀今河津县东北有冀亭。
僖三年,晋荀息所称冀为不道者。
崇或曰:在同州境。
又西安府县东五里,有酆城,即殷崇侯国也。
宣元年,晋侵崇。
杜预曰:崇,秦之与国。
黎今山西黎城县东北十八里,有黎侯城。
宣十五年,晋灭黎氏,而立黎侯。
盖先为潞〔氏〕所灭。
邓今南阳府邓州。
庄十六年,楚灭邓。
申今南阳府北二十里,有申城,即故申国都也。
庄六年,楚灭申。
滑今河南府偃师县南二十里废缑氏县古费邑,滑都也。
僖三十三年,秦人灭滑。
息今河南光州息县北有故息城。
庄十四年,楚灭息。
黄今光州西十二里有黄城。
僖十二年,楚灭黄。
又山西境内亦有黄国。
子产所谓沈、姒、蓐、黄,晋主汾而灭之者。
江今汝宁府真阳县东南有故江城。
文四年,楚灭江。
弦今光州西南有弦城,僖五年,楚灭弦。
又昭三十一年,吴围弦。
盖楚复其国也。
道今息县西南十里故阳安城,即春秋时道国。
百今汝宁府西平县,即古百国。
沈今陈州沈丘县。
杜预曰:平舆县有沈亭。
盖在今汝宁府东北。
定四年,蔡灭沈。
顿今陈州商水县北有南顿城,即古鄀国。
僖二十五年,楚围陈,纳顿子于顿。
定十四年,楚灭顿。
项今陈州项城县。
僖十七年,鲁灭项。
鄀今南阳府内乡县西丹水城,即古鄀国。
文五年,秦人入鄀。
杜预曰:后迁于南郡鄀县。
即今湖广宜城县之故鄀城也。
楚昭王所都。
胡今南直颍州西北二里有胡城。
定十五年,为楚所灭。
随今湖广德安府随州。
唐今随州西北八十里有唐城。
定五年,楚灭唐。
房今汝宁府遂平县,即春秋时房国。
戴今河南睢州考城县故城,即古戴国。
隐十年,郑取戴。
葛今归德府宁陵县北十五里,有故葛城。
桓十五年,葛人来朝。
萧今南直徐州萧县。
宣十二年,楚灭萧。
徐今南直泗州北五十里有徐城。
昭三十年,吴灭徐,徐子奔楚,楚迁徐于夷,即许国所尝迁者。
六今庐州府舒城县东南六十里,有六城。
文五年,楚灭六。
蓼今寿州霍丘县西北有蓼城,古蓼国也。
文五年,楚灭蓼。
又宣八年,楚灭舒、蓼。
或曰:楚改封蓼,而复灭之。
杜预曰:湖阳县亦古蓼国。
今河南唐县南九十里故湖阳城是也。
桓十一年,与郧、随伐楚。
盖湖阳之蓼国云。
宗或曰:在今庐州府庐江县西境。
文十二年,楚执宗子。
巢今南直无为州巢县东北有居巢城。
文十二年,楚围巢。
英氏在南直六安州西。
僖十七年,齐人、徐人伐英氏。
桐今南直安庆府桐城县。
杜预曰:庐江舒县西南有桐乡,古桐国。
舒,即今舒城县。
定二年,桐叛楚。
舒今庐州府舒城县。
僖三年,徐人取舒。
杜预曰:舒有舒庸、舒鸠之属。
文十二年,群舒叛楚是也。
宣八年,楚灭舒。
舒鸠在南直庐州府境。
襄二十五年,楚灭舒鸠。
舒庸在南直安庆府境。
成十七年,楚灭舒庸。
钟吾今南直邳州宿迁县,即古钟吾国。
昭三十年,吴执钟吾子。
今湖广襄阳府城县西北七里故城是。
桓七年,伯来朝。
贰在随州应山县境。
轸在德安府应城县西。
桓十一年,楚屈瑕将盟贰、轸。
郧亦作云阝。
今德安府治,即故郧都也。
绞在湖广郧阳县西北。
桓十二年,楚伐绞。
罗今襄阳府宜城县东北二十五里,有罗川城。
又南漳县南八十里,有罗国城。
桓十三年,楚伐罗。
杜预曰:罗在宜城县西山中,后徙南郡枝江县。
又今岳州府平江县南,亦有罗国城。
《志》云:楚自枝江徙罗于此。
赖今河南光州商城县南有赖亭。
昭四年,楚灭赖,迁赖于鄢,即湖广宜城县也。
州今荆州府临利县东有州城,即古州国。
桓十一年,郧与随、绞、州、蓼伐楚师,此则楚境之州国也。
权今湖广荆门州当阳县东南有权城。
《左传》:楚武王克权,迁权于那处。
今荆门州东南故那口城是也。
厉今随州北境有厉乡,即古厉国。
僖十五年,齐师、曹师伐厉。
庸今郧阳府竹山县东四十里,有上庸城。
文十六年,楚灭庸。
麋今郧阳府治,古麋国也。
又岳州府境有东西二麋城。
文十一年,楚伐麋。
夔今湖广归州东二十里,有古夔城。
僖二十六年,楚灭夔。
巴今四川重庆府治巴县是。
王氏曰:夔州以西,叙州以北,皆古巴国地。
邢今北直顺德府治,即古邢国。
僖元年,邢迁于夷仪。
今山东东昌府西南十二里,有夷仪聚。
又顺德府西百四十里有夷仪城。
僖三十五年,卫灭邢。
北燕今北直顺天府治,春秋时燕都也。
《元和志》云:本古蓟国,武王封尧后于此。
燕故都在易州城东南,后并蓟地,遂迁于蓟。
焦今河南陕州南二里有焦城,古焦国。
扬今山西平阳府洪洞县东南十八里有扬城,古扬国。
韩今陕西韩城县南十八里,有古韩城。
襄二十九年,晋女叔侯曰:虞、虢、焦、滑、霍、扬、韩、魏,皆姬姓也。
杜预曰:八国皆晋所灭。
不羹羹,音郎。
今河南许州襄城县东南有西不羹城,又裕州舞阳县西北有东不羹城。
《左传》昭十一年,楚子城陈、蔡不羹。
杜预曰:陈、蔡二不羹。
二不羹,子革所谓四国者也。
又有九州夷裔约十八国,则参错于列国间者也。
戎蛮河南汝州西南有蛮城,即戎蛮子国。
哀四年,楚围蛮氏,尽俘以归。
陆浑今河南府嵩县北三十里,有陆浑废县。
僖二十二年,秦晋迁陆浑之戎于伊川。
昭十七年,晋灭陆浑。
鲜虞今北直真定府西北四十里新市城,即鲜虞国都。
定四年,晋荀寅曰:中山不服。
又哀三年,齐卫求援于中山。
中山即鲜虞也。
盖自是改称中山。
无终今北直蓟州玉田县,即山戎无终子国。
或曰:无终本在太原东境,后为晋所败灭,徙于燕蓟之东。
昭元年,晋败无终及群狄于太原。
是也。
潞氏今潞安府潞城县,春秋时潞子婴儿国也。
宣十五年,晋灭赤狄潞氏。
十六年,灭甲氏及留吁、铎辰,皆潞氏之属也。
墙咎如或曰在山西太原府境。
亦赤狄别种。
咎,读曰皋。
其属又有皋落氏。
闵二年,晋伐东山皋落氏。
白狄在陕西延安府境及山西汾州府西境。
亦曰狄。
骊戎今陕西西安府临潼县,即古骊戎国。
犬戎在陕西凤翔府北境。
杜预曰:西戎别在中国者。
山戎今北直永平府境。
庄三十年,齐伐山戎。
或曰即北戎也。
茅戎在河南陕州境。
成元年,刘康公伐茅戎,败绩于徐吾氏。
杜预曰:茅戎,戎之别种;徐吾氏,又茅戎之别种也。
鄋瞒在山东济南府北境。
亦曰长狄。
文十一年,叔孙得臣获长狄侨如。
或曰:今青州府高苑县有废临济城。
古狄邑,即长狄所居。
北狄在山西大同蔚州诸境,即庄公末伐邢伐卫之狄也。
淮夷在南直徐邳诸州境。
亦曰东夷。
肥山西平定州乐平县东五十里,有昔阳故城,肥国都也。
昭十二年,晋灭肥。
又今北直永平府西北有肥如城,真定府藁城县西南有肥累城;又山东济南府有肥城县。
或曰皆晋灭肥后其族类散处之地。
鼓今直隶晋州,即故鼓国也。
《左传》昭十五年,晋取鼓而反之。
二十二年,晋灭鼓。
戎杜预曰:陈留济阳县东南有戎城,古戎国。
今山东曹县东南有楚丘城。
《括地志》云:即春秋戎州巳氏邑也。
济阳,亦见曹县。
濮亦曰百濮。
文十六年,麋人率百濮伐楚。
杜预曰:今建宁郡有濮夷。
建宁,今云南曲靖府境也。
或曰:湖广常德辰州府境,即古百濮地。
《左传》僖二十四年,富辰曰:管今河南郑州治,即古管城、蔡、郕、霍、鲁、卫、毛、冉亦作冉,又为,今湖广荆门州那口城。
孔氏曰:那,读曰然,即故国。
本作。
又见上权国、郜、雍今河南修武县西有雍城,即古雍国、曹、滕、毕今陕西咸阳县北有毕原,即毕公高所封、原、酆杜氏曰:酆,在县东。
见上崇国、郇,文之昭也。
邘今怀庆府西北三十里,有邘城,即古邘国、晋、应今河南鲁山县东三十里,有应城、韩,武之穆也。
凡、蒋今河南固始县西北有期思城,即故蒋国、邢、茅山东金乡县西北有茅乡,古茅国、胙、祭,周公之胤也。
又昭九年,景王使詹桓伯辞于晋曰:我自夏以后稷,魏、骀即邰也。
后稷始封、芮、岐、毕,我西土也。
及武王克商,蒲姑即齐胡公所徙薄姑城。
亦曰蒲姑,商末诸侯国、商、奄今山东曲阜县有奄至乡,即古奄国,我东土也。
巴、濮、楚、邓,我南土也。
肃慎杜预曰:肃慎在玄菟郡北三十余里、燕、亳亳夷,在陕西北境。
《秦纪》:宁公与亳战。
皇甫谧曰:西夷之国,我北土也。
《国语》:史伯曰:当成周者,南有荆蛮即楚也、申、吕今南阳府西二十里有吕城,故吕国、应、邓、陈、蔡、随、唐,北有卫、燕、翟、鲜、虞、路即潞氏、洛在今陕西庆阳府东北境。
《汉·匈奴传》:武王放逐戎夷泾洛之北。
又《西羌传》:洛有大荔之戎,即洛戎矣。
盖以洛水为名、泉《左传》所云泉皋之戎也。
今河南府西南有泉亭、徐或曰:即徐吾氏之戎,茅戎之属也、蒲亦赤翟之属,西有虞、虢、晋、隗或曰:隗,即白狄也。
白狄,隗姓。
言隗者,别于上文之北翟也、霍、阳、魏、芮,东有齐、鲁、曹、宋、滕、薛、邹即邾国、莒。
是非王之支子母弟甥舅也,则皆荆蛮戎狄之人也按杜佑曰:《春秋》经传所载之国,凡百七十,百三十九知土地所在,三十一国不知其处。
今考定大小诸国以及戎蛮之属,凡百四十有五国,而春秋以前之国不录焉。
黄氏曰:荆宛、并韩荆州之宛,并州之韩。
宛即申也,其国都皆近京师。
宛卫武关以制楚武关,在陕西商州东北八十里。
详陕西重险,韩临晋以制翟临晋关,即蒲津关,在山西蒲州西门外黄河西岸。
详山西重险蒲津,皆天下形胜。
故宣王中兴,特著二诗焉。
大抵周人,幽据全燕,齐据海、岱燕制翟,齐制淮夷,兖、冀翼蔽洛阳,并、荆控扼咸、雍,此天下全势也。
观九州山川险要之处,与其建牧规模,而经略大体可见矣。
莫不弱者先灭,强者后亡。
凌夷至于战国,存者惟有七君,而田齐、三晋,又非春秋之旧。
吕氏曰:秦变于戎者也,楚变于蛮者也,燕变于翟者也,赵、魏、韩、齐以篡乱得国者也。
周以空名,匏系其间,危矣哉!
周室衰微,所有者,河南即王城也、洛阳即下都也、城今河南府城西北十八里,有故城、平阴故城在今孟津县东、偃师今县、巩今县、缑氏故城在今偃师县南二十里七城而已。
吕氏曰:周都岐、丰,复卜巩、洛,被山带河,形势甚壮。
班氏言:洛邑与宗周通,封畿东西长而南北短,短长相覆为千里是也。
平王东迁,赐秦以岐、丰之地,而周始弱;既又割虎牢畀郑虎牢,见前,酒泉畀虢酒泉,或曰今河南府渑池县地。
襄王又畀温、原数邑于晋温、原,俱见前子男国,畿甸益削矣。
既又分为东西二周,秦人入寇,周遂先亡。
杜氏曰:西周,河南也;东周,巩也。
平王初迁于河南,曰王城。
子朝之乱,敬王居狄泉,曰下都。
今洛阳故城是也洛阳故城中有狄泉。
敬王既定子朝之乱,改都下都。
晋率诸侯之众,修缮其城,以下都城小,包狄泉以广之,是也。
考王封其弟揭于河南,以续周公之官职,是为河南桓公。
威烈王时,桓公孙惠公又封少子班于巩,以奉王于洛阳,是为东周惠公。
显王二年,韩、赵即其所封,分周为二河南、缑氏、城三邑,属西周。
洛阳、平阴、偃师、巩四邑,属东周,于是东西周同于列国。
显王特寄居东周之洛阳而已,赧王复迁于西周,而周乃亡。
○吴氏曰:敬王四年,子朝奔楚事在《春秋》昭二十六年,王虽返国,然以子朝余党多在王城,乃徙都成周,而王城之都废。
至考王封弟揭于王城,是为周桓公。
自此以后,东有王,西有公,而东西之名未立也。
桓公生威公,威公生惠公,惠公少子班,又别封于巩以奉王,是为东周惠公。
而班之兄,则仍公爵居王城,为西周武公。
自此以后,西有公东亦有公,二公各有所食,而周尚为一也。
显王二年,韩、赵分周地为二,二周公治之,王寄焉而已。
周之分东西,自此始也《史记》谓赧王时东西周分治者,非是。
自慎靓王以上,皆在成周,赧王立,复徙于王城。
盖东西周之名,前后凡三变:初言东西周者,以镐京对洛邑而言;中间言东西周者,以王城对成周而言《春秋》昭二十三年,王子朝在王城时,谓之西王。
敬王居狄泉,在王城之东时,谓之东王;最后言东西周,则以河南对巩而言也。
夫秦,七国之雄也都邑见前。
《战国策》:苏秦曰:秦西有巴、蜀、汉中之利巴、蜀、汉中,见后四十郡。
《史记》作西有汉中,南有巴蜀,北有胡、貉、代马之用胡在北方,貉在东北方。
王氏曰:胡如楼烦、林胡之属,貉如辰韩之属。
今山西太原府岢岚州以北,故楼烦胡地;大同府朔州以北,故林胡地;辽东三万卫以东北,即貉地。
而大同蔚州之境,古代地也。
三处皆产良马。
胡与代本属赵,貉属燕。
苏秦时,巴、蜀、胡、代,皆非秦有也,盖侈言之,南有巫山、黔中之限巫山,在四川巫山县东三十里。
详四川名山。
黔中,见后黔中郡,东有崤、函之固崤,崤阪,在河南永宁县北六十里。
见河南名山三崤。
函,函谷关,在河南灵宝县南十里。
今曰潼关,在陕西华阴县东四十里。
见陕西重险、潼关,沃野千里,地势形便,此所谓天府,天下之雄国也。
○范雎曰:秦四塞以为固高诱曰:四面有关山之固也。
徐广曰:东函谷、南武关、西散关、北萧关,故曰四塞,亦曰关中,北有甘泉、谷口甘泉山,在西安府泾阳县西北百二十里。
谷口,在西安府醴泉县东北四十里,亦曰塞门,南带泾、渭泾、渭,见前《职方》。
泾水从咸阳东南合渭,故曰南带。
《史记》:秦被山带渭,东有关、河,右陇、蜀陇,即陇坻,在凤翔府陇州西北六十里。
详见陕西名山陇坻,左关、阪关,即函关。
阪,即崤阪,此霸王之业也。
○苏秦谓赵王:秦下轵道轵,今怀庆府济源县南三十里有轵城,则南阳动今怀庆府境。
春秋时,晋人自太行以南,皆谓之南阳。
又今修武县北有南阳故城;劫韩包周,则赵自销铄;据卫取淇今卫辉府淇县有淇水,流经北直县界,合于卫河,则齐必入朝。
秦欲己得行于山东,则必举甲而向赵;秦甲涉河逾漳河在南,漳在北。
今怀庆府南境之河,彰德府北境之漳,皆所应涉、所应逾者也,据番吾番吾,据《括地志》,即今真定府平山县。
或曰在今彰德府磁州境,则兵必战于邯郸之下邯郸,赵都也。
○楚人谓顷襄王:秦左臂据赵之西南,右臂傅楚之鄢、郢鄢、郢,见前子男赖国及楚都,膺击韩、魏,垂头中国,处既形便,势有地利。
荀子曰:秦国塞险,形势便,山林川谷美,天府之利多,此形胜也。
《史记》:田肯曰:秦,形胜之国也。
带河阻山,隔绝千里,持戟百万,秦得百二焉。
地势便利,其以下兵于诸侯,譬犹居高屋之上,建瓴水也。
韩,秦魏之门户也。
【都邑考】晋封韩武子于韩原即故韩国,见前,宣子徙居州今怀庆府东南五十里武德城是,贞子徙平阳即尧都也,景侯徙阳翟阳翟,今河南禹州也。
本郑地,为韩所并,于是韩亦兼郑之称,哀侯徙新郑故郑都也。
哀侯二年,灭郑,自阳翟徙都之。
或云懿侯复迁于阳翟。
《战国策》:苏秦曰:韩北有巩、洛、成皋之固巩、洛、成皋,俱见前,西有宜阳、商阪之塞宜阳,今河南府有宜阳县。
商阪,即商洛山,在陕西商州东南九十里。
司马贞曰:商阪在商、洛间,适秦、楚之险塞,东有宛、穰、洧水宛,即申;穰,即邓也。
洧水,出禹州密县,至陈州西华县而入于颍水,南有陉山陉山,在新郑县西南三十里,亦名陉塞,地方千里。
○张仪请秦伐韩曰:亲魏善楚,下兵三川三川,谓成周也。
河、洛、伊,为三川,塞辕、缑氏之口に辕山,在巩县西南七十里;缑氏山,在偃师县南四十里:皆险道也。
《史记》作塞什谷之口。
什谷口,即洛水入河之口云,断屯留之道屯留,今山西潞安府有屯留县。
高诱曰:即太行羊肠阪道也,魏绝南阳,楚临南郑南阳,谓河内之南阳。
南郑,即指新郑,秦攻新城、宜阳新城,在今河南府南七十五里,以临二周之郊。
○张仪说韩曰:秦下甲据宜阳,断绝韩之上地上地,犹云上游,东取成皋、荥阳故荥阳县也。
见前仲丁迁嚣,则鸿台之宫、桑林之苑鸿台、桑林,即宫苑名也。
在韩都城内,非王有已。
夫塞成皋,绝上地,则王之国分矣。
○范雎谓秦昭王曰:秦下兵而攻荥阳,则成皋之道不通;北斩太行之道太行山,在怀庆府城北二十里。
有羊肠阪道,北通山西泽、潞诸州。
详见河南名山太行,则上党之兵不下;一举而攻宜阳,则其国断而为三。
○苏代约燕王,秦正告韩曰:吾起乎少曲少曲,在怀庆府济源县西。
《史记索隐》谓地近宜阳,误也,一日而断太行,我起乎宜阳而触平阳平阳,故韩都也,三日而莫不尽繇;我离两周而触郑,五日而国举。
魏,山东之要,天下之脊也。
【都邑考】晋封毕万于魏城即故魏国。
见前,悼子徙霍故霍国,庄子徙安邑夏都也,至惠王徙大梁今开封府,因称梁。
《战国策》:苏秦曰:魏地南有鸿沟鸿沟,即汴河也。
旧自荥阳东南,至江南泗州入于淮。
今详河南大川汴水,东有淮、颍淮、颍二水,见前《禹贡》及《周·职方》,西有长城《史记》:魏惠王十九年,筑长城,塞固阳,以备秦及西戎。
又《秦纪》云:魏筑长城,自郑滨洛以北,有上郡固阳。
今陕西榆林卫北有固阳塞。
郑,即今华州治。
洛,洛水,《职方》雍州浸也。
上郡,今延安府绥德州有古上郡城。
魏惠王初,河西之地,皆魏有也。
其后筑长城于荥阳、阳武间矣。
北有河外河外,司马贞曰:河之南邑,对河内而言也,地方千里。
○苏代约燕王,秦正告魏曰:我举安邑故魏都,塞女戟女戟,刘氏曰:在太行山西,韩氏太原卷太原,刘氏曰:当作太行。
卷,绝也。
苏代谓齐王,亦曰:秦举安邑,而塞女戟,韩之太原绝;下轵道轵,见上苏秦谓赵王,道南阳、封、冀南阳,亦见上。
封,封陵也,今山西蒲州南五十里风陵关是。
冀,见前冀国,兼包两周。
乘夏水夏则水溢,故云,浮轻舟,强弩在前,戟在后。
决荥口荥口,荥泽之口,今河南河阴县西二十里石门口是也,魏无大梁;决白马之口白马口,今北直滑县西白马津是也。
旧为大河津渡处,魏无黄、济阳黄,今开封府杞县东北六十里外黄城是。
济阳,今开封府兰阳县东五十里济阳城是;决宿胥之口宿胥,旧时淇水南入大河之口也。
今大名府县西南有故宿胥渎,魏无虚、顿丘虚,即故朝歌也。
顿丘,在今大名府清丰县西南二十五里。
二邑在河北,盖决河北入灌之。
陆攻则击河内今怀庆、卫辉、彰德三府,皆曰河内,水攻则灭大梁。
赵,河北之强国也。
【都邑考】造父始封赵城今平阳府赵城县,赵夙邑耿故耿国也,成子居原赵衰为原大夫是也。
原,即故原国,简子居晋阳故晋都也,献侯治中牟今河南汤阴县西五十里有中牟城。
后复居晋阳,肃侯徙都邯郸今北直广平府邯郸县。
《竹书纪年》:周安王十六年,赵敬侯自晋阳徙都邯郸。
胡三省曰:成侯二十二年,魏克邯郸。
三十四年,魏归邯郸。
成侯,敬侯子也。
若敬侯已都邯郸,安有魏克其国都而不亡者?至肃侯三年,公子范袭邯郸,不胜而死。
盖是时赵方都邯郸,以为敬侯者,误也。
《战国策》:苏秦曰:当今之时,山东之建国,莫如赵强。
赵地方三千里,西有常山常山,即恒山。
见前,南有河、漳河,见前《禹贡》。
漳,见前《职方》,东有清河清河,在北直广平府清河县西境,今湮,北有燕国。
为大王计,莫如一韩、魏、齐、楚、燕、赵六国从亲,以摈畔秦。
令天下之将相,会于洹水之上洹水,一名安阳河,出河南林县西林虑山,至北直内黄县,合于卫水,约曰:秦攻楚,齐、魏各出锐师以佐之,韩绝食道食道,《史记》作粮道。
《索隐》曰:拥兵于关之外,又守宜阳也。
关,即今西安府蓝田县东南九十里之蓝田关。
宜阳,见前,赵涉河、漳,燕守常山之北。
秦攻韩、魏,则楚绝其后,齐出锐师以佐之,赵涉河、漳,燕守云中今大同府西北四百余里有古云中城。
秦攻齐,则楚绝其后,韩守成皋在河南汜水县。
见前,魏塞午道郑元曰:一纵一横为午,谓交道也。
鲍彪曰:北为子,南为午,秦南道也,赵涉河、漳、博关博关,今山东博平县西北三十里故博平城是也,燕出锐师以佐之。
秦攻燕,则赵守常山,楚军武关武关,在陕西商州。
见前,齐涉勃海海之旁出者曰勃。
自山东青、济北向沧、瀛,即所涉处也。
瀛,今河间府,韩、魏皆出锐师以佐之。
秦攻赵,则韩军宜阳,楚军武关,魏军河外见前北有河外,齐涉清河,燕出锐师以佐之。
六国从亲以摈秦,秦必不敢出函谷关以害山东矣函谷关,在河南灵宝县。
见前。
○苏厉为齐遗赵王书:燕尽齐之北地,去沙丘、巨鹿沙丘,今顺德府平乡县东北二十里有沙丘台。
巨鹿故城,即今平乡县敛三百里敛,减也,韩之上党去邯郸百里;燕、秦谋王之河山,间三百里而通矣;秦之上郡今延安府以北,近关至于榆中者关,吕氏曰:在晋阳以西。
者,蔽之义,非关名也。
又曰:赵之关,陆道之关;楚之关,水道之关。
榆中,即今榆林镇东北故榆溪塞,时尚属赵,千五百里。
秦以三郡郡,当作军攻王之上党王氏曰:上党远韩近赵,亦为赵之险塞,故云,羊肠之西潞安府壶关县东南百余里有羊肠阪。
今详见山西重险天井关、勾注之南勾注山,在太原府代州西二十五里。
详见山西名山勾注,非王有已。
逾勾注,斩常山而守之,三百里而通于燕,代马胡犬不东下代、胡之地,俱在常山北也,昆山之玉不出已昆山,在塞外,或以为即昆仑。
《国策》多脱误,今从《史记》。
燕,附齐、赵以为重者也。
【都邑考】燕都蓟蓟,即今北直顺〔天〕府附郭大兴县。
一云燕都在汉故安县,即今保定府易州也。
因〔今〕易州南犹有古燕国城,广袤六十里。
蓟本尧后所封《〔史〕记》曰:武王克商,封帝尧之后于蓟,是也。
后燕并其地,因迁都焉。
《战国策》:苏秦曰:燕东有朝鲜、辽东朝鲜,今辽东塞外国。
辽东,见舜营州,北有林胡、楼烦林胡、楼烦,见前胡貉。
叶氏曰:燕最近翟。
战国时,林胡、楼烦雄于北方,西有云中、九原云中,见前燕守云中。
九原,今榆林西北古丰州是也,南有呼沱、易水呼沱、易水,见前《职方·并州》,地方二千里。
南有碣石、雁门之饶碣石山,在今永平府昌黎县西北二十里。
详北直名山碣石。
雁门关,在太原府代州北三十里。
今附详名山勾注。
鲍氏曰:云中九原及雁门,本赵地,而兼言之者,与燕接壤也,北有枣栗之利,此天府也。
秦之攻燕也,逾云中、九原,过代、上谷代郡、上谷郡,俱见后四十郡,弥地踵道数千里。
虽得燕城,秦计固不能守也。
秦之不能害燕,亦明矣其后张仪胁燕,则曰:王不事秦,秦下甲云中、九原,驱赵而攻燕,则易水、长城,非王有也。
盖立说不同。
今赵之攻燕也,发号出令,不至十日,而数十万之众军于东垣矣东垣,即今真定府;渡呼沱,涉易水,不至四五日,而距国都矣。
故曰:秦之攻燕也,战于千里之外;赵之攻燕也,战于百里之内。
齐,东海之表也都邑见前。
《战国策》:苏秦曰:齐南有泰山泰山,见《禹贡·海岱》,东有琅邪琅邪山,在青州府诸城县东南百四十里。
见山东名山琅邪,西有清河,北有勃海,所谓四塞之国也,地方二千余里。
夫韩、魏之所以畏秦,以与秦接界也。
秦攻齐则不然,倍韩、魏之地,过卫阳晋之道阳晋,在今山东曹县北。
战国时属卫,为适齐之孔道。
径亢父之险亢父城,在今山东济宁州南五十里,车不得方轨,马不得并行,百人守险,千人不能过也。
秦虽欲深入,则狼顾恐韩、魏之议其后也。
○国子曰:安邑者,魏之柱国也;晋阳者,赵之柱国也;鄢、郢者,楚之柱国也。
三国与秦壤界,秦伐魏取安邑,伐赵取晋阳,伐楚取鄢、郢矣。
覆三国之军,兼二周之地,举韩氏,取其地,且天下之半。
又劫赵、魏,疏中国疏,离散也,封卫之东野犹东鄙,兼魏之河内河以北地也,绝赵之东阳春秋时,晋以太行山东为东阳。
杜预曰:魏郡广平以北是也。
即今大名、广平、顺德府之境,则赵、魏亦危矣。
赵、魏危,非齐之利也。
韩、魏、楚、赵,恐秦兼天下而臣其君,故专心一志以逆秦逆,拒也。
三国与秦壤界而患急,齐不与秦壤界而患缓,是以天下之势,不得不事齐。
秦得齐,则权重于中国。
赵、魏、楚得齐,则足以敌秦,故秦、楚、赵、魏,得齐者重,失齐者轻。
齐有此势,不能以重于天下者,何也?其用者过也。
《史记》:田肯曰:齐东有琅邪、即墨之饶即墨,今山东平度州东有故即墨城,南有泰山之固,西有浊河之限即大河也,北有勃海之利,持戟百万,县隔千里之外,齐得十二焉。
此东秦也。
楚,南服之劲也都邑见前。
《战国策》:苏秦曰:楚,天下之强国也。
西有黔中、巫郡《通典》:夔州巫山县,楚置巫郡于此。
黔中,见前,东有夏州、海阳夏州,车允曰:夏口城北数里有洲名夏州。
夏口,今武昌府城西之汉口也。
详见湖广重险夏口。
海阳,刘伯庄云:楚并吴越地,东至海。
海阳盖楚之东南境,南有洞庭、苍梧洞庭湖,在岳州府城西南一里。
详湖广大川洞庭。
苍梧,《山海经》注云即九疑山也,在今湖广宁远县南六十里。
详见湖广名山九疑,北有陉塞、郇阳陉塞,一作汾陉之塞,即陉山也。
盖与韩接境,见韩南有陉山。
郇阳,水之阳也。
今陕西阳县即其处,地方五千里,此霸王之资也。
秦之所害于天下莫如楚。
王不从亲以孤秦,秦必起两军,一军出武关见前,一军下黔中,则鄢、郢动矣。
○张仪说楚曰:秦下甲据宜阳,韩之上地不通;下河东今平阳、蒲州之间,取成皋,韩必入臣于秦。
韩入臣,魏则从风而动。
秦攻楚之西,韩、魏攻其北,社稷岂得无危哉?是故愿王熟计之也。
秦西有巴蜀,方船积粟,起于汶山汶山,即岷山,在四川茂州西北。
详四川名山岷山,循江而下,至郢三千余里。
舫船载卒,一舫载五千人与三月之粮,下水而浮,一日行三百余里。
里数虽多,不费汗马之劳,不至十日,而距关关,在湖广长阳县南七十里。
或曰:即四川夔州府东八里之瞿唐关也。
详四川重险瞿唐。
关惊,则从竟陵以东竟陵,故城在今湖广景陵县西南,尽城守矣。
黔中、巫郡,非王之有。
秦举甲出武关,南面而攻,则北地绝谓楚之北境。
秦兵之攻楚也,危难在三月之内。
而楚恃诸侯之救,在半岁之外。
此其势不相及也。
○苏代约燕王,秦正告楚曰:蜀地之甲,轻舟出于汶汶,即上汶山,乘夏水而下江,五日而至郢。
汉中之甲汉中见前,轻舟出于巴巴,孔氏曰:巴岭山也。
在今汉中府南百余里,乘夏水下汉,四日而至五渚五渚,刘氏曰:在宛邓间汉水上。
胡氏以为西汉水,道出今四川之嘉陵江,似误。
寡人积甲宛今南阳府治。
见前,东下随即随州。
见前,智者不及谋,勇者不及怒,寡人如射隼矣。
《淮南子》:楚地南卷沅、湘沅水,出贵州镇远府境,至湖广常德府东境注洞庭湖。
湘水,出广西兴安县南海阳山,至湖广长沙府北境入洞庭湖。
俱详湖广大川,北绕颍、泗颍,见《职方·荆州》。
泗,见《职方·青州》,西包巴、蜀,东裹郯、淮郯,见郯国。
淮,见《禹贡·徐州》,颍、汝以为洫汝水,出河南鲁山县大孟山,至江南颍州东南入淮。
详河南大川,江、汉以为池江、汉,见《职方·荆州》,垣之以邓林邓林,林氏曰:邓州西多山林,故名,绵之以方城方城山,在河南裕州东北四十里,山高寻云,溪肆无景。
秦用范雎远交近攻之策,先灭韩,次灭赵,次灭魏。
《战国策》:范雎曰:韩、魏中国之处,而天下之枢也。
又曰:秦、韩之地形,相错如绣。
秦之有韩,如木之有蠹,人之病心腹。
天下有变,为秦患者,莫大于韩。
王不如收韩。
○顿弱曰:韩,天下之咽喉;魏,天下之胸腹。
杜牧曰:秦萃锐三晋,经六世乃得韩,遂折天下脊;复得赵,因拾取诸国。
次灭楚,次灭燕,并灭代赵灭后,群臣奉公子嘉为代王。
代,今大同蔚州地,乃灭齐。
《史记·六国表》:东方物所始生,西方物之成熟。
夫作事者必于东南,收功实者常于西北。
故禹兴于西羌,汤起于亳。
周之王也,以丰镐伐殷。
秦之帝用雍州兴。
汉之兴自蜀汉。
林氏曰:六国之所以灭者,以不知天下之势也。
六国之势,莫利于从而卒败于衡者,祸在于自战其所可亲,而忘其所可仇也。
齐、楚自恃其强,有并包燕、赵、韩、魏之志,而缓秦之祸。
燕、赵、韩、魏,自惩其弱,有疑恶齐、楚之心,而胁秦之威。
是以苏秦之说阻,而张仪之志申也。
秦知天下之势,取韩、魏以执天下之枢,故能并天下。
是故后之有为者,必先审知难易之势。
唐宪宗欲平藩镇,李绛以为先淮、蔡而后恒、冀;周世宗欲平天下,王朴以为先江南而后河东,良有以也。
于是罢侯置守,分天下为三十六郡。
内史今陕西西安府、凤翔府。
秦都咸阳,此其畿内也。
三川今河南之河南府、开封府、怀庆府、卫辉府。
郡治洛阳,周故都也。
河东今山西平阳府。
治安邑,故魏都也。
上党今潞安府及辽、泽、沁等州。
魏收曰:上党郡,秦治壶关,汉治长子。
壶关,今潞安府治长治县是。
长子,今潞安属县。
太原今太原府、汾州府。
郡治晋阳,赵故都也。
代郡今大同府北及蔚州之境皆是。
雁门今太原府代州以北、大同府之应州、浑源州、朔州,皆是其地。
云中今陕西榆林镇东北四百余里废胜州一带,是其地。
九原今榆林西北七百余里废丰州一带,是其地。
上郡今延安府及榆林镇。
北地今庆阳府、平凉府及宁夏镇是其地。
郡治义渠,庆阳之宁州也。
陇西今临洮府、巩昌府。
郡治狄道,今临洮府附郭县。
颍川今开封府之禹州、陈州及汝宁府,以至汝州之境。
郡治阳翟,故韩都也。
南阳今南阳府及湖广之襄阳府。
郡治宛,即今南阳府治南阳县。
砀郡今河南归德府及山东济宁、东平二州,又江南砀山县至凤阳府之亳州,皆是其境。
郡治砀,即砀山县。
邯郸今北直广平府及河南之彰德府。
郡治邯郸,故赵都也。
上谷今保定府、河间府及顺天府之南境、西境,又延庆、保安二州至宣府镇境内,皆是。
巨鹿今顺德府及真定府。
郡治巨鹿,今顺德府平乡县也。
渔阳今顺天府东至蓟州一带。
右北平今永平府至蓟州,又北至废大宁卫之西南境。
辽西今永平府以北至废大宁卫,又东至辽东之广宁等卫境。
辽东今辽东、定辽等卫境。
东郡今北直大名府及山东东昌府、济南府之长清县以西,是其境。
郡治濮阳,故卫都也。
齐郡今青州府、登州府、莱州府及济南府之境。
郡治临淄,故齐都也。
薛郡今兖州府东南至南直海州一带,是其境。
琅邪今兖州府东境沂州、青州府南境莒州、莱州府南境胶州一带,皆是其境。
泗水今南直徐州、凤阳府泗州、宿州,淮安府邳州,皆是其境。
郡治沛,今徐州沛县也。
汉中今陕西汉中府及湖广郧阳府。
巴郡今四川保宁府、顺庆府、夔州府、重庆府及泸州境,皆是。
郡治巴,即故巴国也。
蜀郡今成都府、龙安府潼川州、雅州、邛州及保宁府剑州以西,皆是。
即故蜀国也。
九江今南直凤阳、淮安、扬州、庐州、安庆等府及滁、和二州,江西境内州郡,皆是其地。
郡治寿春,因楚都也。
鄣郡今江宁、太平、宁国、徽州、池州诸府及广德州,又浙江之湖州、严州府境,皆是其地。
郡治鄣,今湖州府长兴县西南有故鄣城。
会稽今苏州、常州、镇江、松江诸府,及浙江境内州郡,皆是。
郡治吴,今苏州府附郭吴县是也。
南郡今湖广荆州、安陆、汉阳、武昌、黄州、德安诸府及襄阳府之南境,又施州卫亦是其地。
郡治郢,故楚都也。
长沙今长沙、岳州、衡州、永州、宝庆诸府,又郴州至广东之连州,皆是。
郡治湘,今长沙府附郭长沙县也。
黔中今辰州府、常德府至岳州府之澧州,又永顺、保靖诸卫,皆是其地。
杜佑曰:今黔中宁夷郡亦是其地。
宋白曰:隋唐之黔州,非秦汉之黔中也。
自后周保定四年,涪陵首领田思鹤归化,以其地立奉州,寻改黔州。
隋因之,亦曰黔安郡。
唐亦曰黔中郡。
说者遂以唐黔州及夷、费、思、播皆为古黔中地,不知涪陵之黔州与古黔中隔越峻岭,以山川言之,炳然自分。
唐黔州治,今四川彭水县。
夷、费、思、播四州,俱见唐十道州郡。
又平百越,置四郡。
闽中今福建州郡。
郡治候官,今福州府附郭县。
南海今广东广州、肇庆、南雄、韶州、潮州、惠州及高州府北境,广西平乐府东境及梧州府东南境,皆是其地。
郡治番禺,今广州府附郭县。
桂林今广西境内州郡。
象郡今广东雷州、廉州、高州诸府及广西梧州府之南境,以至安南州郡,皆是。
合四十郡,郡一守焉。
其地西临洮而北沙漠,东萦南带,皆临大海《史记》:秦地东至海暨朝鲜,西至临洮羌中,南至北向户,北据河为塞,旁阴山至辽东。
北向户,谓南裔之地。
汉日南郡即北向户也。
阴山,在今榆林塞外。
吕氏曰:春秋之时,郡属于县《周书·作雒》篇:千里百县,县有四郡。
《释文》:周制,天子地方千里,分为百县;县方百里,郡方五十里。
赵简子誓众,所谓上大夫受县,下大夫受郡是也。
战国之时,县属于郡。
《秦纪》惠文十一年,魏纳上郡十五县是也。
方孝公商鞅时,并小乡为大县,县一令,尚未有郡牧守称《秦纪》:孝公十二年,聚小都乡邑为三十一县,置令丞。
此废乡邑为郡县之始。
及魏纳上郡之后十余年,《秦纪》始书置汉中郡。
或者山东诸侯先变古制,而秦效之欤。
按《战国策》,楚王以新城为主郡新城,在今河南府南。
见前,郡之所治,必居形胜控扼之地。
郡者县之主,故谓之主郡。
又三川、河东在诸郡之首者,盖所以陪辅关中,地势莫重焉。
即汉所谓三河也。
汉分三川为河南、河内与河东,号为三河。
《史记·货殖传》曰:昔唐人都河东言唐以该虞夏也,殷人都河内谓朝歌也,周人都河南,夫三河在天下之中若鼎足,王者所更居也。
○孙氏曰:郡县之制,尽根著之旧,以为空虚之天下。
匹夫亡秦,五胡覆晋,盗贼篡唐,此非有秦人取天下之威,而失之反掌。
始皇既没,山东之众,起而亡秦。
【史略】初,陈胜起兵于蕲今凤阳府宿州南四十六里废蕲县是,略地至陈见前陈国,为楚王。
于是沛公起兵于沛见前泗水郡治,项羽起兵于吴见前会稽郡治,而田儋、景驹等,亦各据地称王田儋略定齐地,为齐王。
秦嘉起兵于郯,奉景驹为楚王。
郯,见前郯国。
《史记》有郯郡,盖楚汉间所置。
既而项羽破章邯军于巨鹿见上巨鹿郡,秦军皆降;沛公引兵自南阳见上南阳郡,入武关见前,绕关在陕西蓝田县东南九十六里,逾篑山在蓝田县东南二十五里,破秦军于蓝田即今县,至霸上今西安府城东二十里霸水上,子婴降,遂入咸阳见前,既而项羽亦引兵至河南,入函谷关见前关阪,屠咸阳而东。
项羽还自咸阳,分王诸将。
楚分为四。
【史略】羽自立为西楚霸王,王梁、楚地,都彭城彭城,今南直徐州。
吴芮为衡山王,都邾邾,今黄州府附郭黄冈县。
英布为九江王,都六六,见前六国。
共敖为临江王,都江陵今荆州府附郭县。
赵分为二。
【史略】张耳为常山王,王赵地;都襄国今顺德府治邢台县是。
赵王歇徙王代,为代王今大同府蔚州治是。
齐分为三。
【史略】田都为齐王,都临淄故齐都也。
田安为济北王,都博阳博阳,今山东长清县西南废卢县是,盖在博关之南也。
博关,见前苏秦说赵。
刘氏曰:博阳,当作博陵,今山东博平县西北故城是。
徙齐王田市为胶东王,都即墨故城在山东平度州东。
见前。
燕分为二。
【史略】臧荼为燕王,都蓟故燕都也。
徙燕王韩广为辽东王,都无终见前无终国。
魏分为二。
【史略】徙魏豹为西魏王,王河东,都平阳见前。
司马为殷王,王河内,都朝歌见前。
韩分为二。
【史略】韩王成为韩王,都阳翟因故都也。
申阳为河南王,都雒阳见前。
秦分为三,并汉中为四。
【史略】章邯为雍王,王咸阳以西,都废丘即犬丘,见周都。
司马欣为塞王,王咸阳以东至河,都栎阳见前秦都。
董翳为翟王,王上郡,都高奴今延安府西北百里废金明城是。
沛公为汉王,王巴、蜀、汉中,都南郑今汉中府附郭县。
司马迁曰:秦失其政,陈涉首难,豪杰蜂起。
羽起陇亩之中,三年,遂将五诸侯灭秦五诸侯,齐、赵、韩、魏、燕也,分裂天下,而封王侯。
政由羽出,号为霸王。
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