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史方舆纪要 卷七十一 四川六

  1. 九五查询
  2. 古籍查询
  3. 读史方舆纪要
《读史方舆纪要》 卷七十一 四川六 顾祖禹

◇潼川州东至顺庆府三百五十里,东南至重庆府九百里,西至成都府汉州二百二十里,西南至成都府简州百八十里,西北至成都府绵州百三十里,北至保宁府剑州三百六十里,东北至保宁府三百十五里。

自州治至布政司三百六十五里,至江南江宁府七千二百六十五里,至京师一万二百六十五里。

《禹贡》梁州地,后为蜀国地。

秦属蜀郡。

汉属广汉郡。

后汉因之。

晋仍属广汉郡。

宋置新城郡。

齐因之。

梁末置新州梁武陵王纪置。

西魏改置昌城郡。

隋初,郡废。

开皇末,改州曰梓州。

大业初,曰新城郡。

唐初,复曰梓州。

天宝初,曰梓潼郡。

干元初,复为梓州先是,至德初,分置剑南、东川节度,其后分合不一。

详见州域形势。

五代因之朱梁干化四年,王建改东川节度曰武德军。

宋仍曰梓州亦曰梓潼郡。

《宋志》:干德四年,改军号曰静戎军。

太平兴国中,改曰静安军。

端拱二年,曰东川节度。

元丰三年,复曰剑南东川节度,本路安抚司治此。

重和初,升为潼川府。

元因之。

明初,仍曰潼川府。

洪武九年,降为州,以州治县省入编户六里,直隶布政司,领县七。

今仍曰潼川州。

州左带涪水,右挟中江,居水陆要冲,为剑南都会。

后汉初,讨公孙述,述使其将延岑悉兵拒广汉及资中,岑彭使臧宫将降卒五万从涪水上平曲拒之平曲,见合州定远县。

或曰在州境。

先主之入蜀也,诸葛武侯等分定州郡,略地至。

刘裕伐谯纵,遣刘敬宣从垫江今合州转战至黄虎,纵悉众拒之,不能克也。

既而遣朱龄石从外水取成都,而以别将从中水取广汉中水,即绵水。

广汉,今汉州,以疑兵从内水向黄虎内水,即涪水。

州实据涪水之上游,从来有事蜀中者,用奇用正,不一其法。

自唐季分两川,东川与西川常为争衡之地。

顾彦晖败灭于前,董璋覆亡于后。

二子皆庸才,故不足以有为耳。

地居成都肘腋间,恒足以制西川之命。

《志》云:州有盐水铜山之富,农桑果食之饶,山川绵衍,人物阜繁。

州之形胜,甲于西南,有自来矣。

○废县今州治。

汉县,属广汉郡。

后汉因之。

晋省。

刘宋复置。

元嘉十年,贼程道养等兵败,逃入山。

山,即县山也。

寻分置北伍城县为新城郡治。

萧齐因之。

梁始置新州,并县入伍城县。

西魏又改曰昌成,并置昌城郡。

隋郡废,寻为梓州治。

大业初,改伍城曰县,为新城郡治。

唐仍为梓州治。

宋、元因之。

明初省。

宋白曰:故城在县南九十里临江,一名王城,盖以江名也。

一云,汉县在今州西百里,梁移今治。

《城邑考》:州城,唐、宋以来故址,状若蛇盘,与西川龟城对峙。

前朝天顺、成化中,修筑,皆以石。

又于城外凿池,阔四丈,引西溪九曲水注于中。

嘉靖初,湮废,复加疏浚,仍于城东筑堤三十余丈,以御水害。

城为门四,周九里有奇。

涪城废县州西北五十里。

汉涪县地,属广汉郡。

晋、宋因之。

萧梁侨置始平县及始平郡。

西魏改郡曰涪城。

后周又改曰安城郡。

隋开皇初,郡废,改县曰安城。

十六年,又改为涪城,县属绵州。

刘句曰:东晋置始平郡,后魏改涪城郡及潼县,隋改潼县为涪城也。

唐仍属绵州。

大历十三年,改属梓州。

中和四年,东川帅杨师立拒命,举兵屯涪城,西川帅陈敬遣高仁厚拒破之,即此。

宋仍属梓州。

元至元二十年,并入县。

《志》云:县在绵州东南四十里,盖境相接也。

黄虎城在州北,涪水所经。

晋时李氏据蜀,尝置戍守于此。

其后谯纵叛,亦置戍焉。

义熙四年,刘裕使刘敬宣讨纵,溯涪江而上,至黄虎,去成都五百里。

纵遣谯道福悉众拒险,相持六十余日,不得进而还。

胡氏云:黄虎近涪城。

或曰,当在今遂宁县西北。

○废富国监,在州南九十里。

本县新井盐场,宋置监领之,后废。

《宋志》:梓州所领县皆有盐井,而最多者,涪城则二十七盐井,县则三十四盐井,盖置监领盐税也。

或云,监盖五代时所置。

今有华池盐课司,在州西三十里。

○牛头山州治西南二里。

形如伏牛,俯临城郭,上有浮图。

州西三里又有龙顶山,蜿蜒于牛头山之后。

又长平山,在州城北,冈陇延袤而平广,因名。

○东山,在州东四里,涪江之左,修阜如长城,下顾州郭,有苏公泉及石塔诸胜。

《志》云:州西五里有三台山,突起三级,状若层台。

五层山州北五十里。

一名天柱山,有重冈五层。

又北十里曰马头山,山势昂起,形若马首。

又香积山,在州西北五十里,北枕涪江。

○灵台山,在州南百里,山形如台,高耸云汉。

又望川山,在州南百二十里,天晴日霁,登绝顶遥望西川。

○涪江在州城北。

自绵州罗江县流经州城西北,又东南流经州城东,历射洪县及遂宁县,至重庆府合州,而合于嘉陵江。

唐时曾以涪江逼近城,横溢为患,乃凿江东地别为新江,东北注,使水道与城相远。

至宋渐堙。

往往修筑长堤,以防冲啮。

庆元中,暴溢为患,提刑王勋度水所向,依江Й伐石为堤,由是横流不至西啮城址,谓之王公堤。

至今以时修筑。

余详大川涪江。

江在州城西南。

源自中江县铜官山流至废飞乌县,会众流绕牛头山下,又东南经射洪县,至遂宁县界,而合于涪江。

其合处谓之口。

○桃花水,在州东三十里流入涪江。

又州城西有西溪流入江。

○张杷寨在州南。

《九域志》:县有张杷镇。

唐中和四年,高仁厚讨东川帅杨师立,围鹿头关。

师立将郑君雄出兵掩击,军中惊,别将杨茂言走至张杷而还,仁厚斩之。

或以为即此张杷也。

又干宁四年,王建攻梓州军于张杷寨。

即此。

○楸林寨,在州北。

唐干宁二年,王建攻东川,顾彦晖拔其楸林寨是也。

今为秋林马驿。

平阳乡在州西北。

后汉岑彭讨公孙述,分遣臧宫溯涪水而上,宫破延岑于沈水,乘胜追北至平阳乡。

王元举众降,遂拔绵竹。

郦道元曰:平阳乡盖在故绵竹境内。

今由州境抵故绵竹,不过百余里。

○皇华驿,在州治南。

马驿也。

又州西六十里有建宁马驿,州北六十里为秋林马驿。

又板桥,在州东南,道出遂宁。

射洪县州南六十里。

西北至中江县百七十里,西南至成都府金堂县百八十里。

汉广汉、二县地。

西魏置射江县。

后周改曰射洪,属昌城郡。

隋属梓州。

唐、宋因之。

今城周三里,编户三里。

○广汉废县县东南百里。

汉县,属广汉郡。

《华阳国志》:高帝置广汉郡,本治广汉县之绳乡,后移治涪。

是也。

后汉因之。

建武十一年,岑彭等伐公孙述,述悉兵广汉、资中以拒汉,即此广汉矣。

三国汉尝析置东广汉郡于此。

晋为广汉郡治。

永和中,改属遂宁郡。

《水经》:涪水自涪县又南至小广魏,与梓潼水合。

郦道元注:小广魏,即广汉县也。

宋、齐因之。

西魏废。

德阳废县县东南三十里。

本后汉析阴平县置,在今龙安府东。

晋太康中,移治于此,仍属广汉郡。

永宁元年,李特攻广汉,太守辛冉溃围奔德阳,时广汉仍治雒也。

大安元年,诏以张微为广汉太守,军德阳,复为特所败,特因置德阳郡,使其党骞硕守之。

二年,诏荆州刺史宗岱,建平太守孙阜帅水军救罗尚于成都,阜为前锋,进逼德阳,特遣李荡等拒之。

永和中,郡废,改属遂宁郡。

宋、齐因之。

西魏并入射洪县。

通泉废县县东北七十里。

萧梁时置县,并置西宕渠郡治焉。

西魏改郡县俱曰涌泉。

隋郡废,县复曰通泉,属梓州。

唐、宋因之。

元至元二十年,省入射洪县。

又废光汉县,在废通泉县境。

梁置,属西宕渠郡。

隋初,废入通泉县。

《一统志》:通泉城在潼川州东百三十里。

○金华山县北二里。

上拂霄汉,下瞰涪江。

又县东七里有武东山,亦高秀,以武水经其西而名。

武水即水也。

又玉屏山,在县南十五里。

一名白崖山。

远望悬崖,皎如白雪,岩阜逶迤,宛类玉屏,亦曰悬岩山。

独坐山县东南二十里。

射江、涪江,左右合流,此山卓然孤立,因名。

○通泉山,《寰宇记》云:在通泉县西北二十里,东临涪江,绝壁二百余丈,水从山顶涌出,下注涪水,西魏因以涌泉名郡县。

○涪江县东北七里。

自州境流入,经独坐山下,合于射江,又东南入遂宁县界。

又江,在县北。

自州境流入,经武东山下,又东南入遂宁县界。

射江县东南十五里。

源出剑州界,历潼川东境,至独坐山下合于涪江。

《益州记》:娄偻滩东六里有射江,西魏因置县,土人讹江为洪,后周从俗,改县为射洪云。

○大弥江,在县东。

源出剑州,经盐亭县流入境。

又有小弥江,在县北,下流皆注于涪江。

沈水县东南八十里。

后汉建武十一年,岑彭等讨公孙述,别将臧宫从涪水上平曲,述将延岑盛兵沈水以拒,宫击破之,斩溺万余,逐北至平阳乡。

《水经注》:沈水出广汉县,下入涪水。

《寰宇记》:通泉县北有沈水,即臧宫破延岑处。

○可波水,在县东,流入盐泉县界,合梓潼水。

又盐井,在县界。

《宋志》:射洪县有盐井。

又通泉县有三铁冶。

○九井驿在县西。

马驿也。

嘉靖中,自广元改今属。

中江县州西百二十里。

北至绵州罗江县六十里,西北至汉州百里。

汉姜县地。

三国汉析置伍城县,属广汉郡,寻废。

晋咸宁四年,复置,仍属广汉郡。

太康六年废。

七年复置。

宋齐因之。

后周置玄武郡治焉。

隋开皇初,郡废,改县曰玄武,属益州。

仁寿初,增置凯州。

大业初,州废,仍属蜀郡。

唐武德初,属益州。

三年,改属梓州。

宋因之。

大中祥符五年,改曰中江县。

今城周七里,编户五里。

○伍城废县县治南三里。

《华阳国志》:汉时立仓于此,发五万人,尉部主之。

晋咸宁四年,因立五城县,亦曰伍城,属广汉郡。

宁康二年,时苻秦置宁州于垫江,以姚苌为刺史,晋将竺瑶等败之,苌退屯五城。

太元七年,桓冲遣将杨亮等攻蜀,拔伍城,进攻涪城。

苻秦遣张蚝等救却之。

隋改曰玄武县。

唐元和初,刘辟以西川叛,高崇文讨之,败其众于玄武。

干宁四年,王建攻东川,凤翔帅李茂贞遣军来救,建败茂贞将李继徽等于玄武。

是也。

《九域志》:玄武县在梓州西九十里。

飞乌废县在县东南。

旧《志》云:古王城也,在梓州西南百三十里。

隋开皇中,置飞乌县于此,属新州,寻属梓州,以飞乌山为名也。

唐仍属梓州。

干宁二年,王建攻东川,其将王宗侃略地至飞乌,为东川帅顾彦晖所擒。

宋属潼川府。

元初废入中江县。

○铜山废县,在县西南九十里。

本飞乌县地。

唐贞观二十三年,置铸钱监。

调露初,改置铜山县,并析县地益之,属梓州。

宋因之。

元至元二年,并入中江县。

○玄武山在县城东南。

涧中石多龙蛇状,因名。

圣水泉出焉。

《九州要记》:山一名朱雀山,一名宜君山,又名大雄山。

《华阳国志》:玄武山亦名三山,其山六屈三起。

又天柱山,在城西南,山峦孤秀如柱。

《志》云:县东南三里有烽火山,诸葛武侯置烽火处也。

又城东北有五城山,或曰晋以此名县。

覆舟山县西南三十里。

高五里,山腹有风穴,人往视,则风起,甚至折木。

《益州记》:覆船山中十五里有七里坂,一名羊肠坂,屈曲壁立,艰于升陟。

又《十道录》:山亦名泊山。

尧时洪水,州人泊舟于此,覆于树下,山因以名。

铜官山县西南九十八里,产铜。

《志》以为卓王孙、邓通冶铸之所。

又县南九十五里有赖应山,产铜及空青。

○可蒙山,在县西南百二十里,产铜。

又县南百三十里有私熔山,产铜矿,唐因置铜山县。

会军山县东南百六十里。

汉昭烈入蜀,遣诸葛武侯、张飞略地至此,百姓以牛酒犒师,因名。

○飞乌山,在县南百七十里,峻削如飞乌之状。

《寰宇记》:大飞乌山高二里,周回二里,小飞乌山高一里,周回二里,两山相向,隋因以名县。

○中江在城东南。

有二源:一为南江,来自旧神泉县,经县城西南;一为东江,来自废涪城县,经城东北。

至玄武山下合流,又东南会于江。

旧谓之五城水,其合处为五城水口。

东晋义熙初,毛璩讨桓振,使参军谯纵等出涪水,至五城水口,纵遂作乱。

《志》云:中江,一名玄武江。

唐太和五年,玄武江涨高二丈,溢入梓州罗城是也。

旧神泉县,见成都府安县。

江县东南十五里。

源出铜官山下赤岸溪,东北流,会中江水,东入州界。

一名武水,以中江有玄武江之名也。

又有小江,出县南莲池乡,东流六十里,入江。

故有大水、小水之称。

○盐井,在县界。

《宋志》:县有盐井。

又飞乌县有五盐井,铜山有铜冶,是也。

○五城驿县治北。

又县西五十里有古店马驿。

盐亭县州东百里。

东至保宁府南部县百七十里,东南至顺庆府西充县百二十五里。

汉广汉县地。

梁置盐亭县。

西魏置盐亭郡。

隋开皇初,郡废,县属新州,寻属梓州。

唐、宋因之。

今城周六里,编户三里。

○永泰废县县东南三十里。

本盐亭县地。

唐武德四年,析置永泰县,又分剑州之黄安、阆州之西水二县地益之,属梓州。

宋因之。

熙宁五年,省为镇,属盐亭县。

绍兴中,复为永泰县,属潼川府。

元初,复省入盐亭县。

《志》云:废城在州东百三十里。

《名胜志》云:在县东北八十里。

恐误。

○东关废县,在县南四十里。

宋干德四年置县,属梓州。

元至元二十年,并入盐亭县。

《名胜志》:废城在县东百里,今名东关市。

高渠废县县西十六里。

西魏置高渠县,属盐亭郡。

隋开皇初,属新州,寻属梓州。

大业初废。

《志》云:县西北二十六里有故宕渠郡城,萧梁时废,盖即高渠之讹矣。

○略城,在县西南。

晋末,益州刺史毛璩东讨桓振于江陵,至略城,会谯纵作乱,奔还成都。

《晋书》:略城去成都四百里。

○负戴山在县城西。

自剑门南来,起伏四百余里,自此屹然蹲峙。

上有飞龙泉,味甘美,南流入梓潼水。

《寰宇记》:负戴山,一名高山,有龙虎踞之胜,下瞰梓潼水。

○董叔山,在县城东九十步,高一里,西临盐亭水,孤峰绝岛,峭壁千仞,旧名潺亭山。

隋开皇四年,县令董叔封有德政,时游宴于此,后人因号曰董叔山,亦曰董政山。

《十道记》:董政山,原名凤凰山。

金紫山县北十五里。

相传以唐邑人严震、严砺俱贵显而名。

一名紫金山。

宋宝二年,西川帅佘晦城紫金山。

山,蜀之要地也。

蒙古将汪德臣袭取之。

○龙固山,在县西北六十里。

山高四里,四面悬绝,可以固守。

女徒山县东北七十里。

昔有女徒千人行役,路逢贼,乃于山顶置栅御之,因名。

又鼓楼山,在县东百二十里,山有三层,高五十余丈。

《志》云:前蜀时,尝营鼓楼,置烽火于此。

○梓潼水在县治南。

亦曰潼江。

自剑州梓潼县南流入县界,又西南流注于涪江。

《志》云:县南有白马河,与梓潼水会流而注于涪水。

○盐亭水,在县城东,亦谓之弥江。

自剑州南境流入县界,又南流,达射洪县界,而注于涪水。

鹅溪县西北八十里。

自绵州界流入,地产绢,所谓鹅溪绢也。

又有麟溪,在县西,下流皆入于梓潼水。

○杨溪,在县东南。

自顺庆府西充县流入境,合于盐亭水。

盐井在县东。

《宋志》:县有盐井六。

又县与射洪县旧皆产铁,其利属于官。

○云溪驿在县治西。

马驿也。

又西六十里有富村马驿。

遂宁县州东南二百四十里。

东北至顺庆府百七十里,东南至重庆府合州三百三十里。

汉广汉县地。

后汉因之。

晋为德阳县地,仍属广汉郡。

永和以后,于德阳东南界置遂宁郡。

宋仍曰遂宁郡。

齐亦曰东遂宁郡。

梁因之,郡治小溪县。

西魏改县曰方义。

后周又改郡曰石山,兼置遂州。

隋开皇初,郡废,仍曰遂州。

仁寿初,置总管府。

大业初,府废,又改州为遂宁郡。

唐武德初,复为遂州。

二年,仍置总管府。

贞观初,府罢。

十年,复置都督府。

十七年,又罢。

天宝初,改为遂宁郡。

干元初,复故。

天二年,王建请置武信军,孟氏因之。

宋仍为遂州,亦曰遂宁郡武信军节度。

太平兴国初,复改方义县曰小溪。

政和五年,升州为遂宁府。

宣和五年,又升为都督府,以潜邸所在也。

元初因之。

至元二十二年,降为遂宁州。

明初因之,以州治小溪县并入。

洪武九年,改为县。

今城周十里,编户十七里。

○方义废县在县治南。

晋德阳县地。

齐分置小汉县。

梁曰小溪,为郡治。

西魏改小溪曰方义。

自隋以后,州郡皆治此。

或曰:小溪,即小汉之讹也。

广汉县,旧属广汉郡,谓之小广汉。

省文为小汉,如沛郡之沛县为小沛,桂阳郡之桂阳县为小桂也。

梁时,误汉为溪耳。

未知然否。

宋复改方义县曰小溪。

刘仪凤曰:遂州平原沃野,贯以涪江,气象宽舒,为东蜀之都会。

元人降府为州。

明初,又以小溪县省入,降州为县。

今城相传后唐天成中武信节度使夏鲁奇筑。

明天顺、正德中,皆因故址增修,以砖石,环城为池。

嘉靖中,又复营治。

有门四。

青石废县县西北五十里。

东晋置晋兴县,寻属遂宁郡。

宋齐因之。

西魏改曰始兴县,寻又改曰青石,置怀化郡治焉。

隋初郡废,县属遂州。

唐因之。

宋熙宁六年,省入遂宁县。

七年复置,仍属遂州。

元至元十九年,省入小溪县。

《一统志》:青石故城,在今州北五十里。

误。

又遂宁废县在县西七十里。

唐景龙元年,以故广汉县地置遂宁县,仍属遂州。

宋因之。

元至元十九年,省入小溪县。

○长乐山在县治西,形如蟠龙,顶平如砥。

其相接者,曰宝台山,顶平如台。

又梵云山在县西南二里。

《寰宇记》:山三面悬绝,东临涪江,西枕落星池。

○玉堂山,在县北十五里,峰峦耸秀,气象雄峙,县之主山也。

又县东北二十里有鹤鸣山,亦高秀。

灵泉山县东十里。

数峰壁立,有泉自岩滴下,流注不竭。

宋宝六年,蒙古将纽侵蜀,入成都,蜀帅蒲择之命其将杨大渊等守剑门及灵泉山,自将兵复成都,纽大败大渊等于此。

又铜盘山,在县东五十里。

壁立四绝,人莫能上。

《志》云:县西五十里有石城山,以四面如城而名。

广山县北二十里。

山极孤峭,斗入江心,涪江水会其下,下有龙潭,相传山常动摇,以龙潜其中也。

又伞子山,在县北十五里。

山形圆耸如伞,环山之民以植蔗凝糖为业。

○隆龛山,在县南百四十里。

其东有废隆龛县,今入重庆府安居县界,盖境相接也。

○涪江在县城南。

自射洪县流入境,至城西南复折而东,又东南入合州铜梁县界。

县东有箭滩渡,即涪江津济处也。

宋宝六年,蒙古纽入蜀,将趣成都,蜀帅蒲泽之遣刘整据遂宁江箭滩渡,以断东路,至不能渡,既而整败走,遂长驱入成都。

江在县北。

亦自射洪县流入境,至广山下合于涪江,谓之口。

宋元嘉十三年,遣将萧汪之将兵讨贼程道养,军至口,贼党帛氐奴请降,道养兵败,还入山。

赤溪县北十五里。

自蓬溪县流入界,经县治东流入涪江。

又倒流溪,在县西十五里,水流旋绕,北入涪江,即乐至县胜水河之下流也。

○涌泉,在县西北玉垒镇,镇之曲有泉涌出,灌溉垒旁之田。

○倒流镇在县西南,以近倒流溪而名。

万历中,永宁贼奢崇明作乱,据重庆,侵掠城邑,西逼成都。

官军赴援,复安岳、乐至县,与贼战于倒流镇、石桥、永济铺,皆克之。

贼寻逸去。

《志》云:安岳县东十里有石桥铺,乐至县东十里有永兴铺。

永清盖永兴之讹矣。

○广福镇,在县西百里,有盐课司。

蓬溪县州东南二百二十里。

东北至顺庆府西充县九十里。

汉广汉县地。

唐初,为方义县地。

永淳初,析置唐兴县。

长寿二年,改为武丰。

神龙初,复故。

景龙二年,分唐兴置唐安县。

先天二年,废唐安移唐兴治焉。

天宝初,改为蓬溪县,属遂州。

宋元因之。

明初,改今属。

城周四里,编户六里。

○长江废县县西百十里。

汉广汉县地。

晋永嘉中,李雄置巴兴县。

东晋置遂宁郡,治巴兴。

宋齐皆因之。

梁始改治小溪。

西魏改县曰长江,属怀化郡。

隋属遂州。

唐因之。

刘句曰:旧治灵鹫山,上元二年,徙治白桃川也。

宋仍属遂州。

元至元十九年,省入蓬溪县。

《一统志》:长江故城在今州北三十里。

误。

○唐兴故城,在县东北三十里。

唐永淳初,置县于此,后移今治,改曰蓬溪。

○赤城山县东一里。

中峰蔚然,左右环拱,上有高台五层,山皆赤土。

又蓬莱山,在县治西,县因以名。

青石山县南百七十里。

山出青石最佳,可为钟磬。

《益州记》:青石岭有九折,亦名九节岭,九岭溪水出焉。

山下有九节镇,其东麓入合州界。

又风门山亦在县南百七十里,四面峻绝,常有清风,因名。

○龙多山,在县南二百二十里,山绵亘深远,下有放生池,相传武后常令放生于此,其南亦接合州界。

伏龙山县西二百里。

其山盘曲,形如伏龙,下有火井。

《异物记》:山下地洼若池,以火引之,有声隐隐出地中,少顷炎炽,夏月积雨停水,则焰生水上,水为之沸,而寒如故。

冬月水涸,则土上有焰,观者至焚衣裾。

明月山县西二百二十里。

两峰对峙,下临涪水,相映而明。

一名鼓楼山,以登其巅可望数百里也。

其下有明月池。

五代唐天成中,孟知祥、董璋连兵十万侵遂州,突次明月池,武信军节度使夏鲁奇力不敌,乃坚壁清野,退守州城,知祥等自明月池进攻陷之。

○蓬溪县城北。

源出蓬莱山,东流绕赤城山下,又西南流入遂宁县界,入于涪江。

○珠玉溪,在县西北七十里,昔时溪旁有珠玉村。

又凤凰川,在县北百二十里,以旁有凤凰山而名。

其下流皆东入顺庆府界,注于流溪,而达嘉陵江。

○朝天驿在县西。

马驿也。

《志》云:嘉靖中,自广元改今属。

安岳县州南三百八十里。

南至成都府内江县九十里,东至重庆府大足县百七十五里。

汉为资中、牛な、垫江三县地。

后周置安岳县,并置普州治焉。

隋初因之。

大业初,州废,县属资阳郡。

唐武德二年,复置普州,治安岳县。

天宝初,曰安岳郡。

干元初,复曰普州。

宋仍为普州治,亦曰安岳郡。

宝以后,州县俱废。

元末,复置安岳县。

或曰,明玉珍置,属遂州。

明洪武四年,复置普州。

九年,省州入县。

城周三里有奇,编户十九里。

县今省。

○废普州今县治。

刘句曰:梁置普慈郡。

后周改曰普州。

隋州废。

唐复置。

宋亦曰普州。

《宋志》:端平三年兵乱,淳三年,据险置治。

宝以后,州废。

是也。

明初亦置州于此。

县初无城,今城,成化初筑,寻圮。

正德七年改筑,石为固云。

普康废县县南五十里。

汉犍为郡资中县地。

后周置永康县,属普慈郡。

隋开皇初,属普州。

十八年,改县曰隆康。

大业初,属资阳郡。

刘句曰:本名永唐,隋改曰永康,移治伏强城,寻又改曰隆康也。

唐先天初,讳隆,改曰普康,仍属普州。

宋因之。

熙宁五年,废入安岳县。

○石羊城,《志》云:在县东百二十里。

元置县。

明初,废为石羊镇。

未知所据。

一云,石羊城在乐至县南。

○铁峰山县治北,高耸壁立。

一名凤凰山。

山之后曰大云山,亦高峻。

杜佑曰:安岳郡城因山为址,四面险固,谓此也。

○云居山,在县东南十里,岩壑深秀。

县北二十里又有鳌鱼山,亦高广,以形似名。

○岳阳溪在县治西。

一名青竹溪,绕县治东南流入大足县界,合于赤水溪。

宋时太守彭乘尝临溪凿石为曲水。

一名翰林滩,以乘尝官翰林也。

又大安溪,在县北八十里,下流东注于涪江。

○龙台镇在县境。

唐所置也。

天复初,王建遣龙台镇使王宗侃讨妖贼杜从法等于昌、普、合三州,平之。

或云,镇盖王建所置。

茗山镇县西七十里。

故普慈县地,与乐至县接界,旁有茗山,因以为名。

宋嘉定十一年,汉中叛将张福转掠巴蜀,入普州,屯于州之茗山。

安丙自果州趋遂宁,会诸军合围,绝其樵汲之路。

福穷请降。

乐至县州西南三百九十里。

西至简州九十里,东至安岳县百二十里。

汉犍为郡牛な县地。

隋为普慈县地。

唐武德二年,析置乐至县,属普州。

宋因之。

宝中废。

明成化二年,复置。

今县隶潼川州。

正德十年,改隶简州。

嘉靖九年,还隶潼川州。

今城周五里,编户七里。

○普慈废县县东北三十五里。

后周置多业县,并置普慈郡治焉。

隋开皇初,郡废,县属普州。

十三年,改县曰普慈。

大业初,县属资阳郡。

唐仍属普州。

宋干德五年,废入乐至县。

《郡志》:普慈废县在安岳西北百里,境相接也。

大娑婆山县治南一里。

又治北一里有小娑婆山,山高险,皆可屯兵。

《志》云:县治北又有镇山,治南又有印山,与大小娑婆山相接。

○七盘山,在县南四十五里,冈峦曲折,凡有七盘,因名。

又金马山在县西北十里,亦高耸。

○胜水河县东六十里。

一名倒流河。

北流入遂宁县界,入于涪江,亦曰倒流溪。

○放生溪,在县西十里,西流入简州界,注于雁水。

◇眉州东至成都府仁寿县八十里,南至嘉定州百七十里,西至邛州百六十里,北至成都府崇庆州二百里。

自州治至布政司百八十里,至南京六千九百七十里,至京师一万四百一十里。

《禹贡》梁州之域。

秦蜀郡地。

汉犍为郡地。

后汉因之。

晋、宋仍属犍为郡。

齐析置齐通郡《地记》:齐建武三年,置齐通左郡于犍为郡南安县之西界。

梁因之,兼置青州。

西魏改曰眉州以峨眉山名也。

后周复曰青州,寻改嘉州。

隋开皇初,废郡存州。

大业二年,又改州曰眉州。

三年,废州,属眉山郡。

唐武德二年,复置眉州。

天宝初,曰通义郡。

干元初,复曰眉州。

宋因之亦曰通义郡。

元仍曰眉州,属嘉定路,而以州治眉山县省入。

明洪武九年,降州为眉县。

十三年,复为州编户二十一里,直隶布政司,领县三。

今仍曰眉州。

州迫近江浒,密迩成都。

吴汉之攻公孙述也,战于武阳、南安之间。

桓温之平李势也,战于合水、彭模之上。

朱龄石之讨谯纵也,亦战于彭模以北。

盖自外水而指成都,不得眉州,未足以制成都之肘腋也。

眉州举而成都在掌中矣。

且江山清秀,土田腴衍。

《志》称为岷峨奥区,允矣。

○眉山废县今州治。

汉武阳县地。

晋宋因之。

齐建武中,析置齐通县,为齐通郡治。

梁置青州治焉。

隋开皇初,郡废,改齐通曰广通。

仁寿初,又改曰通义,嘉州治焉。

大业初,为眉州治,寻废州,改属眉山郡。

刘句曰:后周改齐通曰安洛,寻曰广通。

《隋志》不载也。

唐复置眉州于此。

宋太平兴国初,改县曰眉山县。

元至元二十年,并县入州。

明初,降州为眉县,属嘉定州,寻复曰眉州。

《城邑考》:州城,五代时摄守山行章筑。

宋淳化五年,乱贼李顺攻围半年,不能下,俗谓之卧牛城,以其坦而难攻也。

又沿城多芙蓉,亦谓之芙蓉城。

岁久,城濠颓塞。

明成化十七年,因旧址修筑。

正德中,复缮城浚濠,石为固。

有门四,城周八里有奇。

裴城《志》云:在州治东。

相传昔有裴姓者夜筑此城,天明而毕。

又州治东北二里有洛城,相传后汉时筑,三国时废。

皆未知所据。

○峨眉山州西南二百里。

绵亘深远,蟠踞嘉、眉二州,并为形胜。

详见前名山峨眉。

蟆颐山州东七里。

自象耳山连峰壁立,西瞰玻璃江,五十余里至此,磅礴蹲踞,形类蟆颐。

上有淘丹井,山腹有穴,曰龙洞。

大江流至山下,曰蟆颐津。

唐田令孜沉左拾遗孟昭图于此。

又白虎山,在州东北八里,其山壁立,西临导江。

一名白兽山,下有白虎潭。

○醴泉山,在州西八里,环绕州城,山半有八角井,清甘如醴。

又州西北九里有快活山,平地突起,高百余丈。

盘龙山州北四十里。

状若盘龙。

一名走马山。

下有腊鱼堰水。

《志》云:州西北十里有回龙冈,自盘龙山南来,或起或伏,至此冈阜高出,遇双河口水,折而西旋,状若回龙云。

○七龟山,在州西北二十里。

南北两山对峙,延亘十余里,中平坦,有七山罗列前后。

又笔架山,在州西二十五里。

有三峰峙立,山之阴为卢崩沟。

又州西四十里有息台山,在东馆镇之北,亦雄峻。

大旺山州东南五十里。

自蟆颐山南趋,或起或伏,至此,峰峦屹立,回拱州城。

又连鳌山,在州西南九十里,山势连续,其形如鳌。

又石佛山,在州西南二十五里,下有尔家川,地膏腴,宜种植。

○大江州东六里。

自成都府新津县流入彭山县境,其华阳双流之支江,亦流合焉,流经蟆颐山下,山在江之东岸,江流至此,莹若玻璃,因名玻璃江。

亦曰蟆颐津。

又南流入青神县界。

《志》云:州东四里有玉津,即玻璃江渡口也。

余详大川岷江及川渎异同。

松江在州城东南。

自蜀江分派,西南流绕州城,与醴泉江合,复入蜀江。

江中有哭王滩,孟昶降宋入朝,国人哭送之于此,因名。

○醴泉江,在州西八里。

其上流曰双河,源出蟠龙山,分流自山东者,曰腊鱼堰水,自山西者,曰柏堰水,至州西北十里而合流,名双河口。

又东南流,为醴泉江,绕州城,与松江合入蜀江。

思江州南五十里。

其上流即青衣江也。

自丹棱县东南流入州界,过思乡,至青神县境,下流入蜀江。

详见大川青衣水。

○金流江,在州西南八十里。

源出丹棱县,东南流经州境金流乡,至青神县南而入青衣江,以其峻急难渡亦名难江。

又有多棱川在州西南七十里,亦自丹棱县流入,南接青神县界,下流入金流江。

环湖在州治西。

旧有沼州人为工梁塞之,宋魏了翁为守,特疏凿之,名曰环湖。

又龙潭在州西南十余里。

源自笔架山泸崩沟,东流而入醴泉江。

又有白龙池,在州西南八十里。

四山环绕,中为池,其水久旱不竭,久雨不溢。

蟆颐堰州东七里。

唐开元中,益州刺史章仇兼琼开,障蜀江水溉眉山、青神田亩七万二千有奇。

宋嘉定间,魏了翁来守是州,又畚武阳石垒堤,其利视昔尤博。

○鱼耶镇《志》云:在州东两河口,有巡司。

又东馆镇在州西七十五里。

○眉州驿,在州东七里。

水驿也。

又州东南三十里有石佛水驿。

《志》云:州东玻璃江滨有江都馆,旧名共饮亭,宋邑宰胡文靖建,为迎劳宾客之所。

嘉定间,魏了翁来为州,更拓之,改曰江都馆。

彭山县州北四十里。

北至成都府双流县九十里。

秦置武阳县,属蜀郡。

汉属犍为郡。

后汉为犍为郡治。

晋、宋因之。

齐仍属犍为郡。

梁改犍为县,置江州。

西魏改县曰隆山。

后周省州置隆山郡。

隋开皇初,郡废,县属陵州。

唐初因之。

贞观元年,省入通义县。

二年复置,属眉州。

先天初,改曰彭山县。

宋、元因之。

洪武九年省,十三年复置。

编户五里有奇。

县今省。

○武阳城县东十里。

相传蜀国故城也。

秦惠王使张仪伐蜀,开明拒战不胜,退走武阳,即此。

秦因置武阳县。

汉因之。

后汉建武十一年,岑彭破公孙述将侯丹于黄石,晨夜兼行二千余里,径拔武阳。

是也。

晋仍曰武阳县,兼置西江阳郡治此。

萧齐因之。

萧梁改县曰犍为,因置江州,今亦谓之江州城。

周省江阳郡。

隋初,省江阳县。

又《郡志》:县西北五里有犍为城。

汉昭帝时,犍为郡自道移治武阳。

萧齐时,郡还治道。

因名故郡治曰犍为城。

或曰,萧梁时,犍为县盖治此。

今县唐贞观初所改置。

绵水废县县东南十余里。

刘宋置绵水县,属江阳郡。

萧齐因之。

《志》云:后周改为白水县。

隋废。

○鼎鼻山县东北二里。

山形曲如鼎鼻。

刘句曰:西魏改犍为县曰隆山,以界内有鼎鼻山,地形隆起故也。

《广记》曰:今县南十余里之打鼻山,乃故鼎鼻山,县东北之鼎鼻山是其支峰耳。

《地志》:打鼻山,山形孤起,东临江水。

俗云:昔周鼎沦于此,或见其鼻,故名鼎鼻。

晋义熙中,刘裕遣朱龄石伐谯纵,纵将谯小苟塞打鼻山以御之,即此。

《益州记》:山上有城,亦名鼎鼻。

鼎鼻、打鼻音相近也。

大江过山下有滩,朱龄石伐蜀时立寨于此。

《括地志》:鼎鼻山北有龙洲,东接导江水。

○平盖山,在县治北,下临系龙潭。

潭在县西北四里,有系龙桥。

又金华山,在县东六里。

又县东北六里有盘石山。

皆近郊之胜也。

彭亡山县东十里。

《郡国志》:周末彭祖家于此而亡,因名。

后汉岑彭击公孙述,至武阳营所,问山名彭亡而恶之,改曰平无。

欲徙,会日暮而止。

是夜果为刺客所杀。

山亦名彭女山,亦曰平模山,亦曰彭模山。

桓温伐李势,至彭模,直指成都,留参军孙盛等守辎重于此。

李势将李福等来攻,盛击走之。

既而温平蜀,命益州刺史周抚镇彭模。

义熙九年,朱龄石伐谯纵,自外水至平模,去成都二百里。

纵遣其党侯炜等屯平模,夹岸筑城以拒,龄石攻拔其北城,南城亦溃,遂趣成都。

是也。

《水经注》:江水自武阳东至彭亡聚,谓之平模水,亦曰外水。

彭亡聚,盖在山下。

象耳山县东北二十五里。

山形耸秀,连峰接岭,南至蟆颐山。

下有宝砚、磨针二溪,龙池、蟹泉诸胜。

又居崃山,在县东北十二里,导江水在其南。

○天社山,在县北。

《华阳国志》:武阳去成都百五十里,渡大江,昔人作大桥,曰汉安桥,广一里半。

每夏秋水盛断绝,岁岁修理,百姓苦之。

建安二十一年,太守李严乃凿天社山,寻江通车道,省桥梁,吏民悦之。

即此。

北平山县西北三十里,上有天柱峰。

《志》云:县东北二十五里有石仓,在半山石壁间,岩窦如蜂房,相传窦中尝出米,谓之石仓米洞。

○大江县东北二里。

又成都府之内外江,俱自双流县流入焉,合流而南,亦名武阳江。

《志》云:县东北二里有龙爪滩在江中。

又有鼓楼滩在县南十余里,江流峻急,声如击鼓,因名。

○赤水,在县东北二十八里,自成都府仁寿县流入境,注于大江。

汉建安末,黄龙尝见于此。

一名黄龙溪。

馨堰县西南二十里。

拥江水为六堰开、六水门,灌郡下田。

相传亦李冰故址也。

后汉初,公孙述僭位,犍为不屈,述攻之。

功曹朱遵拒战于六水门,先埋其车轮于桥侧,以示死守。

今县北二十里有埋轮桥。

通济堰县西北四十里。

有大堰一,小堰十。

自成都新津口引渠南下,灌溉彭山、眉山、沿江之田,凡百二十里,计田千六百顷。

唐开元中,益州刺史章仇兼琼所开。

五代时,张琳复自新津修觉山浚故址,至州西南合于松江,其利尤博。

鱼凫津县东北二里。

或曰,即鱼涪津也。

《后汉志》:南安县北有鱼涪津,广数百步,临大江。

建武十二年,吴汉破公孙述将魏党等于鱼涪津,遂围武阳。

晋惠帝永康元年,赵据益州以叛,遣兵袭杀西夷校尉陈总于南安鱼涪津。

旧《志》:津在嘉定州夹江县界。

○沙头津,在县北,亦大江津济处也。

晋永和三年,桓温自平模直指成都,李势将昝坚与温异道,还自沙头津济。

比至,温已军于成都陌,其众遂溃。

《志》云:津在县北二十里。

○武阳驿在县治东。

水驿也。

隆庆二年,自眉州改今属。

或曰,驿旧置于龙爪滩,旁亦名龙爪驿。

丹棱县州西八十里。

西南至嘉定州洪雅县六十里,西北至邛州蒲江县百五十里。

汉南安县地。

后周置齐乐县,属齐通郡。

隋开皇中,改曰丹棱县,属嘉州。

唐属眉州。

宋因之。

元省。

洪武十三年,复置。

今城周不及三里,编户四里。

○齐乐城县东北二十里。

刘句曰:萧齐置齐乐郡。

今《齐志》不载。

《州志》云:齐曰南乐县,后周改为齐乐。

亦误。

县盖后周时置,本治此,隋唐间迁于今治。

○赤崖山县北二十里。

高耸赤色,如鸟ヵ之状,拱翼县治。

又北五里曰簸箕山,山圆而大,以形似名。

又三箐山在县东北三十里,接彭山县界。

○龙鹄山,在县北十五里,山高耸。

宋李焘父子读书于此。

一名龙鹤山。

飘然山县西五里,山幽胜。

又县东南二十二里有金釜山,下临平羌江。

○青衣水县东南十七里。

一名平羌江。

源出雅州芦山县之卢山,经洪雅县北流入县境。

又东南流经州南,历青神县东而入嘉定州夹江县界。

○雍泔水,在县南二十里,下流合青衣水。

《州志》:蛮语药曰雍,浆曰泔,是水可以愈疾而甘美如浆也。

又夷郎川,在县东二十里,土地平旷,宜耕稼。

本名夷朗,讹为夷郎。

○栅头镇县南四十里。

镇有九龙洞,其中幽胜,上有峰峦。

《志》云:镇当嘉、眉、雅往来之冲,人物阜繁,商旅辏集,甲于西南。

青神县州南八十里。

西南至嘉定州夹江县六十里,东至成都府井研县百里。

汉南安县地。

西魏置青衣县,盖取蚕丛氏青衣以劝农桑为名。

后周为青神县,并置青神郡。

隋初罢郡,以县属嘉州。

唐属眉州。

宋、元因之。

明洪武九年省,十三年复置。

城周五里有奇,编户四里。

县今省。

○青衣城在县东南。

刘句曰:青神县临青衣江,魏因以青衣名县。

本治思水口,唐武德八年,移于今治。

《州志》:梁青州城在今县南五里,后周改为青神郡。

误。

○熊耳山县治西。

《蜀志》:望帝以褒斜为前门,熊耳、灵关为后户。

《水经注》:江水又东南径南安县西,有熊耳峡,连山竞险,接岭争高。

河平中,山崩地震,江水逆流,悬既有滩,名垒坻。

亦曰盐既,李冰所平也。

《华阳国志》:青衣有沫水,触山胁为溷崖,水脉漂疾,破害舟船,历代患之。

李冰发卒凿平溷崖,通正水道。

《汉书·沟洫志》:李冰凿离



友情链接: 九五查询  古籍史书  老黄历  
免责说明:本站内容全部由九五查询从互联网搜集编辑整理而成,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冒犯,请联系我们删除。
Copyright © 2025 95cx.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九五查询(95cx.com)鄂ICP备2022010353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