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九五查询
古籍史书
老黄历
免责说明:本站内容全部由九五查询从互联网搜集编辑整理而成,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冒犯,请联系我们删除。
Copyright © 2025 95cx.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九五查询(95cx.com)鄂ICP备2022010353号-6
免责说明:本站内容全部由九五查询从互联网搜集编辑整理而成,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冒犯,请联系我们删除。
Copyright © 2025 95cx.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九五查询(95cx.com)鄂ICP备2022010353号-6
◇保宁府东至夔州府达州五百六十里,南至顺庆府三百里,西北至龙安府五百十里,西南至潼川州三百十五里,北至陕西沔县六百三十里,东北至汉中府千里。
自府治至布政司七百里,至江南江宁府五千九百里,至京师一万三百里。
《禹贡》梁州之域。
春秋为巴国地。
秦惠王灭巴,置巴郡。
汉亦为巴郡地汉巴郡治江州县。
后汉因之。
建安中,刘璋置巴西郡《华阳国志》:初平元年,安汉赵颖建议分巴为三郡,欲得巴旧名,以垫江以上为巴郡,治安汉,江州以下为永宁郡,朐贴以下为固陵郡。
建安六年,鱼复蹇胤争巴名,刘璋乃改永宁为巴郡,固陵为巴东郡,前巴郡为巴西郡,于是有三巴之称。
宋白曰:建安六年,改巴郡为巴西,始自安汉移治阆中。
安汉,今见顺庆府。
垫江,见合州。
晋亦曰巴西郡,寻为李雄所据。
永和中,收复。
宋曰北巴西郡。
齐因之。
梁置南梁、北巴州及北巴郡天监四年,巴西降魏,既而复入于梁。
十六年,巴州叛降魏。
魏亦置巴州,以统诸獠。
后复属于梁。
西魏改为隆州,又改郡为盘龙郡。
隋郡废州存。
大业初,又改州为巴西郡。
唐武德初,复为隆州。
先天初,改曰阆州避玄宗讳也。
天宝初,曰阆中郡。
干元初,复曰阆州。
五代唐因之,兼置保宁军《五代史》:天成四年,置保宁军,领阆、果二州。
长兴初,董璋叛,陷阆州,军废。
三年,知祥并东川,复置保宁节度,兼领果、蓬、渠、开四州。
宋仍曰阆州亦曰阆中郡。
干德四年,改军号曰安德军。
元初,立东川路。
至元十三年,升为保宁府。
二十年,曰保宁路,后复为府。
至正二十年,为明玉珍所据。
明洪武四年,仍为保宁府,领州二、县八。
今仍旧。
府包络群山,确艰险,为两川之屏蔽。
自古未有两川有事,巴西不先受其患者。
盖巴蜀之口,府实绾之。
东道之安危,即西方之存亡也。
故汉中失,则蜀之大势十去其六,剑阁危,则蜀之大势十去其九矣。
梁天监四年,巴西入于魏。
邢峦表言,巴西、南郑相距千四百里,去州迢递,恒多扰动。
昔在南之日,以其统绾势难,曾立巴州,镇静蛮獠。
梁州藉利,因而表罢齐高帝建元二年,分梁州立巴州。
武帝永明二年,巴州复罢。
巴西广袤千里,户逾四万,若于彼立州,镇摄华獠,则大帖民情。
从垫江以还今重庆府合州,即垫江也,不劳征伐,自为国有。
魏主不从。
既而梁人复得之。
盖阆中之地,居三巴上游,北接梁洋,西控梓益。
故杜佑曰,阆州居蜀汉之半,又当东道要冲,备御不可不切。
然广元一邑,实当蜀口,前界关表谓阳平关,后据剑北。
自南北朝以来,建郡设州,以为咽喉要路。
秦蜀有事,此其必争之所。
唐光启中,王建为利州刺史,周庠说建曰,葭萌四战之地,难以久安,阆州地辟人富,攻之易下。
建袭据阆州,后遂为并蜀之本。
宋以利州名路,而阆州属焉。
西方多事,必绸缪于利、阆之间,盖自利州而趋剑阁,由剑阁而道绵、汉,势若建瓴焉。
自府境而言,利州首险也,剑州次险也,所以保阆中者于此,所以保巴蜀者亦于此。
保宁非全蜀重地欤?
阆中县附郭。
秦县。
汉属巴郡,以阆水纡曲绕县三面而名。
晋宋以后,皆为巴西郡治。
隋改县曰阆内。
唐复为阆中县阆州治焉。
宋元因之。
今编户十里。
○阆中城府东二十里。
秦筑。
亦谓之张仪城。
县旧治此。
后汉建安五年,刘璋以张鲁据汉中,以庞羲为巴郡太守,屯阆中以御鲁。
即此。
自唐以后,皆为阆中县治。
明洪武七年,徙县治于府治西南,其故城谓之白沙镇,亦曰白沙坝。
《城邑考》:郡旧为土城,在嘉陵江北,对峙锦屏山。
相传汉建安六年,刘璋创筑。
元时增修。
伪夏明玉珍移城而西,仍为土城。
明洪武四年,即旧城增拓,内外俱以石,为门四,周九里有奇。
隆城在府东北。
魏正始中,立巴州,又立隆城镇。
宋白曰:取其连冈地势高隆而名。
熙平中,又尝改隆城镇为南梁州。
时巴州叛降魏也。
《西魏典略》:此州旧有隆城坚险,故又谓之南隆。
州治即故阆中城。
西水废县府西四十里。
本阆中县地。
梁置掌天郡。
西魏改曰金迁。
后周又置西水县。
隋开皇初,郡废,县属隆州。
唐因之。
宋属阆州。
元并入南部县。
○晋安废县,在府西北六十里。
梁置金匮郡,寻改金迁郡。
隋废郡入晋城。
唐武德中,改置晋安县。
宋初,仍属阆州。
熙宁四年,省为晋安镇,属西水县。
《郡志》:废县在南部县北九十里,元至元末废。
似误。
又小宁废州,亦在府界。
《元志》云:保宁府路,初领新得、小宁二州,后并入阆中县。
近《志》:巴州西百里有小宁城。
○锦屏山府南三里。
嘉陵江南岸,两峰连亘,壁立如屏,四时花木,错杂如锦,与郡治对峙,因名。
一名阆中山,亦曰宝鞍山。
山之西曰印斗山,西南曰金耳山,其东三里曰南岩,一名大象山,又名台星岩,俗谓之读书岩,以宋陈尧叟兄弟读书于此而名。
其相连者,曰漱玉岩。
○盘龙山,在府东三里。
宛如盘龙,后魏以此名郡。
唐贞观中,侯气者言山有王气,因凿断山脉,俗谓之锯山。
咸通中,尝移阆中县治于此。
山侧又有东岩,在城东五里,即盘龙之别阜。
伞盖山府北五里。
中高四下,其状如盖。
相传为府之主山。
其相连者,曰北岩。
又北二里曰玉台山。
○灵山,在府东十里,一峰峭拔,界嘉陵、宋江之间。
唐天宝中,赐名仙穴山。
上有圣池。
又府东南二十里,有青崖山。
文成山府东三十里。
峰峦耸列,林木葱,一峰突出,上有汉张道陵玄都台。
又府东南四十里,有赐绯山。
山势环拱,草木蓊蔚,为郡之胜。
又东南三十里,曰恭思山,极高峻。
刘句曰:唐武德元年置辨丹、恭思二县,属隆州。
七年,俱省入阆中县。
思恭县盖置于山下。
○大方山,在府东北百里。
山顶四方如坪,其对峙者曰小方山,顶亦方平。
又有凤栖山,与小方并峙。
重锦山府东百三十里。
两峰对峙,秀丽若锦。
又东二十里,曰天目山。
上有二洞,一曰天目,一曰天溪。
相传葛洪修炼处。
《志》云:府东六十里,有灵城岩。
岩最深邃,泉石奇胜。
又掌天山,在西水县界,以高耸名。
梁以此名郡。
《志》云:山在南部县北八十五里,亦曰掌山。
○嘉陵江在城南二里。
自陕西宁羌州而南入府境,历广元、昭化、剑州、苍溪诸境,至府西,折而东南,经南部县入顺庆府界,亦曰汉水,亦曰阆水,亦曰渝水,亦曰巴水,皆嘉陵之异名也。
范晔曰:阆中有渝水,夹水居者,谓之巴渝蛮。
善战斗,喜歌舞,亦谓之板蛮,以常挟为战具也。
有七姓,曰罗、朴、督、鄂、度、夕、龚,皆为渠帅。
自秦世立功,复其租赋,其余户岁入ク钱,口四十。
其渠长为ク侯。
高祖为汉王时,发此蛮以定三秦。
后因制巴渝舞。
后汉永初以后,每助郡讨破羌寇,所向有功。
光和二年,板蛮叛,五年,复定。
建安二十年,曹操取汉中,张鲁欲降,其功曹阎圃劝鲁依度护,赴朴胡。
鲁因奔南山,入巴。
度护,ク侯之名。
朴胡,即七姓蛮之一也。
盖皆依嘉陵为险。
余详见陕西大川嘉陵江。
老溪在府西。
东流合嘉陵江。
宋淳化五年,蜀贼李顺作乱,宦者王继恩率师复绵州,遣别将曹习破贼于阆溪,复阆、巴、蓬、剑等州。
是也。
今堙。
○南池,在府城南。
东西四里,南北八里。
《汉志》阆州南有彭道将池,西南有彭道鱼池。
此即彭道将池也。
自汉以来,堰大斗、小斗之水溉田,里人赖之。
唐时堰坏,遂成平陆。
○锯山关在府东北蟠龙山后,为汉、沔要冲之路。
又玉台山,下有滴水关。
○南津关,在城南,临嘉陵江,有南津渡口,为戍守处。
今关下有锦屏浮桥。
又梁山关,在府东灵山下。
府东南二十里又有和溪关,路通巴达。
《志》云:阆州境有唐清、金子、章溪等堡,凡六十有二,俱有民兵守把。
锦屏驿旧在城西澄清门外,今移于城东富春门外。
又隆山马驿,在府西南四十里。
《志》云:府北十五里,旧有双山驿。
明初置,后省。
又府南百里有富村马驿,府北百四十里有柏林递运所。
正德十年,废紫石水驿,设所于此。
○耀池镇,在府南六十里。
旧置税课局于此,今废。
又水会渡,在府北八十里。
又北六十里,有白沙渡,皆嘉陵江津济处也。
苍溪县府北四十里,西北至剑州百八十里。
秦阆中县地。
晋分置苍溪县,属巴西郡。
刘宋省。
萧齐改置汉昌县,仍属巴西郡。
梁因之。
隋开皇末,复改曰苍溪,属隆州。
唐属阆州。
今城周二里有奇,编户六里。
○苍溪故县在今县西南。
晋太康中,置县治此。
刘宋省。
齐为汉昌县治。
隋复旧。
奉国城在县东南。
梁置奉国县,为白马郡治。
隋开皇初,郡废,县属隆州。
唐武德七年,改属西平州。
贞观初,复属隆州,寻属阆州。
宋因之。
元至元中,并入苍溪。
《志》云,奉国旧县,在府东百里。
又有义阳废县,在县东,亦梁置,为义阳郡治。
隋开皇初,郡、县俱废。
○岐坪废县,在县北八十里。
晋置岐坪县,属巴西郡。
宋废。
隋复置,属利州。
唐初因之。
武德七年,置南平州于此。
贞观二年,州废,还属利州。
开元二十三年,改属阆州。
宝历初,废。
天复中,王建表置。
宋初,仍属阆州。
熙宁四年,省为岐坪镇,属奉国县。
大获城在县东大获山上。
因石岩为之,中通四门,周十里。
宋绍定中,都统孙臣王坚所筑。
后安抚杨大渊亦尝于此聚兵。
淳三年,兵乱,制置使余筑此城,为阆州治,而以苍溪县为倚郭。
后蒙古取雅州,至阆之大获山,降其城,即此。
○大获山县东三十里。
有大小二峰,小峰上有石井,出泉不竭,大峰上有池,广数亩,谓之天池。
宋江环绕其下,石城四周,即宋余所筑以护蜀口者。
○小锦屏山,在县治南。
临江高峙,奇秀与阆中之锦屏山相似,因名。
又县治东有笔架、白鹤诸山,皆耸秀。
云台山县东南三十五里。
高四百丈,上方百里,有鱼池,宜五谷。
山峰峻削插天,一名天柱。
有洞四,曰麻姑、芙蓉、平仙、峻仙,池二,曰浴丹、玉鱼,岩二,曰松根、蟠桃,盖山之幽胜者。
又紫阳山,在县东三十五里。
一峰屹峙,高入青云。
○方山,在县东八十五里,远望如几案之状。
《志》云:古方州城也。
未知所据。
○嘉陵江在县治东南。
自剑州流经县境,而入阆中县界。
○宋江,在县东。
源出陕西汉中府南废廉水县界,流至此,下流入嘉陵江。
又曲肘川,在县治东一里。
源出县北十里之玉女山,东南流入嘉陵江,曲折如肘,因名。
○八字关县北八十里。
有巡司戍守。
又铁山关,在县西五十里。
今废。
《志》云:县有隆山关、大白垭关、庙垭关、茶店垭关、吊兜嘴关等五堡,俱有民兵戍守。
又苍溪驿,在县西。
水道所经也。
又西六十里有高桥水驿,县北二十里又有槐树马驿。
南部县府南七十里。
南至顺庆府二百二十里,西至潼川州盐亭县二百七十里,东至蓬州仪陇县百三十里。
汉巴郡充国县地。
后汉末,为南充国县地。
晋属巴西郡。
宋齐因之。
梁天监二年,置南部县,以县居郡南而名。
西魏于县置新安郡。
后周郡废。
隋属隆州。
唐属阆州。
宋因之。
明洪武十年,并入阆中县。
十四年,复置。
今城周二里有奇,编户九里。
○新井废县县东北四十里。
汉充国县地。
晋安帝尝置新安县,为新巴郡治。
宋齐因之。
后废。
唐武德初,析南部、晋安二县地,置新井县,以其界内有盐井而名,属阆州。
宋因之。
元并入南部县。
《郡志》:新井城,在府东七十五里。
又《寰宇记》云:新井东北二十八里,有汉充国故城。
○新政废县,在县东南五十里。
汉充国县地。
唐武德四年,分南部、相如二县置新城县,寻改曰新政,属隆州。
宋属阆州。
元省入南部郡。
《志》云:新政城,在府东南百三十里。
○南山县治南一里,县之主山也。
蜿蜒苍翠,环绕县治。
汉末,张鲁奔南山,入巴中,或以为即此山也。
一名跨鳌山。
《志》云:宋端平以来,厄于兵县无定治,宝中,移县治此。
今县城南门曰跨鳌门,因山以名也。
又灵云岩,在县治北二里。
有石洞深阔,亦曰灵云洞。
○小盘龙山,在县南二十里。
似阆之盘龙而小,其相近者曰龙灵山。
面嘉陵,背西江,山势如龙,因名也。
又有龙楼山,在县西南五十里。
峰顶峭拔,众山拱揖,有溪环绕其下。
禹迹山县东三十里。
俗传禹治水时尝经此。
山顶平衍,有小石泉。
又离堆山,在县东南五十里。
蜀有三离堆,此其一也。
唐颜真卿《磨崖记》谓此山下入嘉陵江,直上数百丈,形胜缩聂,上峥嵘而下洄伏,不与众山相连属,因曰离堆。
兰登山县西四十里。
三面峻拔,俯临西江,下有洞。
相传汉严君平隐于此。
又长坪山,在县西百五十里。
相传昔人尝聚兵御寇于此。
○思依山,在县北百五十里,中有东西二观,岩洞奇胜。
○嘉陵江在县治东南。
《志》云:山自阆中县,逶迤而来,过县左南折,从跨鳌山下而东,又南入顺庆府界。
○西水河,在县南三十里。
自龙安府经剑州及梓潼县流入界。
又有溲水河,在县南五十里,流入西水河,下流至蓬州合于嘉陵江,俗亦谓之西江。
《志》云:县东三里有安溪。
溪深产鱼。
又县治西半里有状元溪,以宗马涓登第而名。
二溪皆嘉陵之溢流也。
○思依堡在县西。
《志》云:县境之堡,凡百十有八,兵乱时,居民聚守处也。
○盘龙水驿,在县东二十五里,今属广安州。
又柳边马驿,在县西百二十里。
《志》云:县东百里有长宁旧茶驿,县北二十五里有保宁茶盐场。
今皆废。
广元县府北三百五十里。
西南至剑州百九十里,东北至陕西宁羌州二百里。
秦葭萌县地。
汉属广汉郡。
后汉因之。
蜀汉曰汉寿县,属梓潼郡。
晋太康初,改曰晋寿县。
太元中,又析置兴安县,属晋寿郡。
宋齐因之。
梁为晋寿郡治。
西魏因之。
隋开皇初,郡废。
十八年,改县曰绵谷,为利州治。
大业初,改州为义城郡。
唐复为利州,亦曰益昌郡。
宋仍为利州治。
端平后,以兵乱废。
宝初,蒙古复置绵谷县,为利州治。
至元十四年,改为广元路。
明洪武七年,改为广元府。
是年,改府为州,以州治绵谷县省入。
十四年,又改州为县。
城周九里,编户三里。
○晋寿城在县东。
蜀汉析葭萌县地,置汉寿县。
《三国志》:延熙中,费屯汉寿。
景曜二年,姜维议使诸国敛兵退守,于是令督汉中胡济却住汉寿。
晋改曰晋寿县。
永兴以后,李雄据蜀,使其将李凤屯晋寿,屡窥汉中。
太元十五年,置晋寿郡。
宋元嘉十年,仇池氐王杨难当寇梁州,进攻葭萌,获晋寿太守范延朗。
十八年,难当拔葭萌,进围涪城。
既而复入于宋。
梁天监四年,魏将邢峦取汉中诸城戍,晋寿降于魏,置益州治焉。
十四年,晋寿复来降。
明年,复入于魏。
大同元年,益州刺史鄱阳王范、南梁州刺史樊文炽合兵围晋寿,魏益州刺史傅敬和来降,寻改曰黎州。
西魏复曰益州,亦曰西益州,世号小益州。
废帝三年,改曰利州。
宇文周末,益州总管王谦举兵应尉达迥讨杨坚,遣将攻利州,堰嘉陵水灌之。
利州总管豆卢固守,不能克。
隋初,州治兴安县,寻改县曰绵谷,为义城郡治。
唐初,仍曰利州,置总管府,寻改曰都督府。
天宝初,曰益昌郡。
干元初,复故。
干宁四年,移感义军治此,改曰昭武军。
后唐同光三年,伐蜀取凤州。
蜀人谋扼利州以拒唐。
宋仍曰利州。
景四年,改军名曰宁武。
淳十二年,蒙古将汪德臣城沔州,又城利州。
沔、利既城,且耕且守,蜀土遂不可复。
《志》云:州控蜀之吭,四集之国也。
《城邑考》:利州城,元初堕废。
明洪武三十一年,设利州卫,始筑城。
东面山,西临溪,南北则凿池为险,有门五,城周四里有奇。
葭萌城在县西北,古苴国也。
《史记》:苴、蜀相攻,秦使张仪、司马错取蜀。
《华阳国志》:周显王时,蜀王封其弟葭萌于汉中,号曰苴侯,命之邑曰葭萌。
苴侯与巴王为好,巴、蜀仇也,蜀王怒,伐苴。
苴侯奔巴,求救于秦。
秦遣张仪伐蜀,灭之,并灭巴。
是也。
秦置葭萌县,汉因之。
先主初入蜀,屯于葭萌。
既而西袭成都,留霍峻守葭萌。
刘璋将扶禁等帅兵由阆水上攻围峻,为峻所败。
晋省入晋寿县。
永宁二年,李特攻围成都。
河间王自关中遣兵讨特,特子荡败将衙博于阳沔,又攻败博于葭萌,尽降其众。
盖即葭萌旧城也。
后魏复置葭萌县。
梁天监十四年,魏葭萌民任令宗杀晋寿太守,以城来降,益州刺史萧恢遣巴西、梓潼二郡太守将兵迎之,败魏兵于葭萌,屠十余城,进围武兴,寻复败还。
既而改县曰晋安,兼置新巴郡。
隋开皇初,郡废。
十八年,复曰葭萌县。
大业初,属义城郡。
唐、宋俱属利州。
元初并入昭化县。
嘉川城县东北五十里。
汉葭萌县地。
刘宋置兴乐县,为宋熙郡治。
齐魏因之。
梁改县曰嘉川。
隋初,郡废,县属利州。
唐贞观二年,县改属静州。
十七年,仍属利州。
永泰元年,改属集州。
宋干德三年,王全斌伐蜀,别将史进德等败蜀兵于三泉寨,遂至嘉川,进击金山寨,又破小漫天寨,是也。
寻亦属利州。
元并入绵谷县。
三泉寨,见陕西沔县。
《郡志》:嘉川城,在今县东百里,地名嘉川乡。
○华阳废县,在县北。
刘宋置,并置华阳郡,本寄治梁州。
萧齐因之。
梁移于此,兼置华州。
西魏俱废。
胤山城在县东南。
本萌葭地。
西魏置义城县,属利州。
隋因之。
义宁二年,改曰义清。
唐武德七年,置西平州于此。
贞观二年,州废,县仍属利州。
天宝初,改曰胤山。
宋初,改为平蜀县。
熙宁四年,省入嘉川。
○乌奴山县西二里。
嘉陵江岸,峭壁如削,高不可上。
晋、宋间有氐李乌奴者,据此作乱,因名有乌奴城。
齐永泰初,尝置东晋寿郡于此。
一名乌龙山。
又《天台山志》云:在县西二十里,其北为九陇山,环拱九十九峰,如剑戟之排列,亦谓之九峰山。
天台当其南,峭崖苍郁,盘道萦回,独木危桥,委曲而上,至巅乃即平陆,若天台然,因名。
《志》云:九陇山有汉王寨,相传汉高曾驻跸于此。
○石燕山,在县西北八十里,山极高峻,梯格乃能上,獠人恃此为险。
潭毒山县北九十里。
上有潭毒关,下瞰大江,路皆滑石,登涉颇艰,为蜀口之险要。
下有深潭,相传潭下渊岸,有一铁索,见则兵动。
宋绍兴二年,金人陷兴元,刘子羽退守三泉,以潭毒山形斗拔,其上宽平有水,乃筑壁垒,方成而敌至,距营十数里,子羽据胡床、坐垒口,敌引去。
○金山,在县北三里。
孟蜀置金山寨于此。
又凤凰山,在县东。
盘旋起伏,势若翱翔。
其巅曰宝峰县。
东十里,又有雪山,峰峦迭出,称为秀丽。
大漫天岭县东北三十五里,峻出云表。
又北为小漫天岭,二岭相连。
一名藁本山,蜀道之险也。
后唐清泰初,山南西道帅张虔钊及武定帅孙汉韶以二镇降蜀,知祥遣军屯利州及大漫天以迎之。
宋干德中,王全斌伐蜀,蜀人于此置大小漫天二寨。
全斌别将史进德夺其小漫天寨,至深渡。
蜀人依江列阵以待宋师。
击之,夺其桥。
蜀人退保大漫天寨。
复击破之,追至利州城北。
是也。
朝天岭县北六十里。
山势崔巍,路径险绝,有朝天驿。
自汉中府褒城县至此,凡四百四十里,自驿而南,则由保宁府潼川州而达成都,自驿而西,则由剑门绵汉而达成都,盖衿束之地也。
○七盘岭,在县北百七十里,与陕西宁羌州接界。
一名五盘岭,自昔为秦蜀分界处,有七盘关。
《志》云:县东北二百五十里,有干龙洞,极高大,深入数里。
○嘉陵江县西一里。
自宁羌州流入界,又西南入昭化县境。
后汉建安十九年,刘璋使其将扶禁等由阆水上攻霍峻于葭萌。
后周大象二年,益州总管王谦举兵应尉迟迥,遣将攻利州,堰江水灌之,即嘉陵江也。
唐光启三年,王建自葭萌袭阆州,沿嘉陵江而下。
胡氏曰:嘉陵水东南过葭萌,又东南至阆中也。
今有明月峡,在县北八十里,一名朝天峡。
又有九井滩,在县北百八十里,一名空ぎ滩。
相传旧有巨石伏水底,为舟楫害。
宋淳熙中,始平其险,皆江流所经也。
潜水在县北八十里。
源出县北百三十余里之木寨山,经神宣驿,又南二十里经龙洞口,至朝天驿北,穿穴而出,入嘉陵江。
或以此为《禹贡》之潜水,似误。
深渡在县北大小二漫天之间,即嘉陵江也。
后唐同光三年,王衍将游秦州,至利州,闻唐兵将至,命王宗昱等逆战。
时从驾兵自绵汉至深渡,千里不绝,皆恣愤不欲前。
宋干德三年,王全斌伐蜀,别将崔彦进破小漫天寨,至深渡,与全斌会击蜀兵,破之,夺其桥。
是也。
○潭毒关在县北潭毒山下。
旧为蜀口要地,详见潭毒山。
又七盘关,在县北七盘岭上。
朝天关,在县北朝天岭上。
○望云关,在县北五十五里,山势高耸,与云霞相望。
又二郎关,在县南五里。
相传昔有赵昱二郎者屯兵于此。
百丈关县东百六十里。
关旁有河,深百丈,亦曰百丈关渡,道出巴州。
洪武中,与七盘、二郎诸关皆有兵戍守。
正德五年,有五色云见此。
明末,贼犯百丈关,遂掠广元,盖与汉中接界。
《郡志》:县境有焦坝等堡凡三十有七。
龙门阁县北十里,嘉陵东岸。
其地有千佛崖,先是,悬崖架木作栈而行。
石岩蜿蜒,其形若门。
后凿石为佛像,渐成通衢。
明洪武二十四年,景川侯曹震相视开凿,迭石为岸,益为坦途。
《栈道记》:自城北至大安军界管桥阁,共万五千三百六十一间,惟石阑、龙门称绝险云。
石阑桥,盖在龙门之北。
○石柜阁,《郡志》云:在县北二十五里。
又县北四十里有飞仙阁,下浸碧潭,悬栈而行,若飞仙然。
石亭戍在县西北。
《水经注》:汉水自武兴城东南流,径关城北,又西径石亭戍,又径晋寿城西。
梁天监四年,魏将邢峦取汉中诸城戍,晋寿太守王景胤据石亭,峦遣将李义珍击走之。
因置石亭县,寻废。
汉水,西汉水也,与武兴关城分见陕西沔县、略阳县。
○罗川戍,在废嘉川县东南。
宋王全斌伐蜀,既至嘉川,会蜀人断阁道,未得入。
全斌议取罗川路入,别将康延泽曰,罗川路险,军士难进,不如修阁道,取大路。
全斌从之。
筹笔驿在县北八十里。
诸葛武侯出师运筹于此。
唐、宋皆因旧名。
即今朝天驿也。
《志》云:驿有朝天古渡,即潜水所经。
又县北四十里有望喜驿,唐名也,今曰沙河马驿。
又县西二里有高桥水驿,亦曰嘉陵驿,今曰问津水马驿,在县西门外。
○神宣马驿,在县北百三十里。
正德十年,并置递运所于此。
《志》云:此为秦蜀之要冲、西南朝贡之通道。
又九井水驿,在府北百八十里。
昭化县府西北四百里。
西北至陕西文县三百四十里,西南至剑州百十里。
汉葭萌县地,刘宋置益昌县,属白水郡。
齐梁因之。
刘句曰:后魏曰京兆县。
后周仍曰益昌。
隋属利州。
唐因之。
五代唐同光三年,得其地,改曰益光。
宋初,复曰益昌。
开宝五年,改曰昭化,仍属利州。
元属广元路。
明洪武十四年,改今属。
旧有石城,周三里有奇,今圮。
编户二里。
○景谷废县县西百里。
汉广汉郡之白水县地。
晋属梓潼郡。
孝武分属晋寿郡。
安帝又置白水郡。
宋、齐因之。
《齐纪》:建元初,置沙州于此。
梁天监十五年,张齐自武兴还保白水。
既而数出白水侵魏葭萌,魏将傅竖眼遣将强蚪攻取白水,即此城也。
寻复入于梁,置北益州于此,兼置平兴郡,以氐酋杨法琛为刺史。
大宝初,法琛据黎州,益州刺史武陵王纪遣将杨干运击平之,废北益州,焚平兴而归。
西魏置沙州。
后周大象二年,沙州氐帅杨永安叛,达奚儒讨平之。
即此沙州也。
李吉甫曰:杨难当克葭萌,分白水置平兴县。
齐建元初,魏葭萌戍主杨广香请降,以为沙州刺史治此。
梁益州刺史萧纪亦于此置沙州。
既而为氐酋杨法琛所据。
纪将杨干运攻之,法琛退保鱼石洞,干运焚平兴而还。
即此。
《隋志》:开皇初,平兴郡废,改白水县曰平兴。
十八年,又改曰景谷,属利州。
唐武德四年,以利州之景谷、龙州之方维,置沙州,治景谷。
贞观元年,州废,还属利州。
宝历初,废,寻复置。
光启中,复废。
今为白水镇,有故城,周回五里。
俗亦谓之沙州城。
或云,城西有景谷路,达文州。
魏邓艾自阴平景谷步道悬车束马入蜀,径江油、广汉,是也。
隋因以名县。
东洛城县西北四十里。
东晋时置戍于此。
宋元嘉十八年,氐王杨难当谋据蜀,遣其党苻冲出东洛,以御梁州。
梁天监十四年,魏人侵蜀,诏任大洪入晋寿。
会魏军北还,大洪破魏东洛、除口二戍,进围关城,为魏将傅竖眼所败而还。
西魏置东洛郡,并置县为郡治。
后周省入平兴郡。
关城,白水关城也,与除口戍俱见陕西宁羌州。
○鱼盘城,亦在县西北。
齐、梁间置鱼石洞戍于此。
西魏置鱼盘县。
隋大业初,省入景谷。
唐置鱼老镇。
或曰,即此城也。
白坝城县西北百三十里。
《唐志》景谷县西有石门关,西北有白坝、鱼老二镇城。
蜀人谓平川为坝。
唐大历中,吐蕃入寇,分道自扶、文过方维、白坝。
建中初,吐蕃及南诏复分道寇西川。
诏东川出兵,自江油趋白坝,与山南兵合击破之,是也。
方维,见龙安府。
○人头山县西四十里。
山巅突出,宛若人头。
后唐长兴初,王弘贽攻剑门道出于此。
又牛头山,在县西十五里,亦以形似名。
○九曲山,在县西南百五十里。
山势盘回九曲,与剑门相峙。
又龙门山,在县西南百九十里,一名葱岭。
有石穴,高数十丈,如门。
一云,九曲山在县西九十里。
又西五十里即龙门山。
长宁山县西南九十里。
上平下险。
其上有池,清澈不竭。
宋王智于此筑城据守。
后王昭因其遗址立寨,驻兵保障。
《宋史》:宝六年,蒙古入蜀,宋人戍守长宁山,蒙古自剑州进围长宁山,败宋兵,进攻鹅顶堡,降其城堡。
盖在长宁山南。
或曰,顶,当作项。
今剑州南二十里有鹅项岭。
《郡志》:长宁山,在县西南二百六十里。
似误。
又五龙山,在县西南百二十里。
一峰峨然,四岭拱揖,因名。
县西南二百里,又有鹤鸣山。
峰峦环迭,山势雄伟。
《元和志》:景谷县西南二十五里有白马山,孔明造木牛流马处。
九里山县北二十里。
盘曲嵯峨,约高九里。
又大高山,在县北百二十里。
山势高耸,路狭难行,为众山之冠。
白卫岭县西南五十里,与剑门山相接。
唐玄宗幸蜀时登此。
后唐长兴初,孟知祥、董璋谋据两川,命石敬瑭讨之。
敬瑭入散关,前锋将王弘贽引兵自白卫岭、人头山后,过小剑路,出汉源驿,还击剑门,克之。
即此。
○梅树岭,在县东南四十里。
丛林深箐,中多猛兽,有梅树关。
《志》云:县北十八里有走马岭,西北六十里有张公岭,县南百五十里有避风岭。
○嘉陵江县东三里。
自广元县西南流入境,清水、白水二江皆流合焉。
又南入剑州界。
《志》云:县南二里有石龙滩,七十里有白花蛇滩,以岸旁石如龙蛇也,县南百五十里又有散灌滩,以水流散漫也,皆嘉陵江所经。
○清水江,在县西北二十里。
自青川千户所东流入县境,至县北合白水江,又东南流,合嘉陵江。
其水清涟滢碧,因名。
白水江县北二十里。
自陕西文县东流,经龙安府青川所,历剑州境,而入县界。
东南流,至县东三里,合嘉陵江。
宋末,蒙古渡嘉陵江,至白水,造浮桥以济,进次剑门。
是也。
《水经注》:白水出临洮西南西倾山,东南流至葭萌县北,因谓之葭萌水。
水有津关,即所谓白水关也。
白水关,见陕西宁羌州。
泥溪河县西四十里。
下流入嘉陵江,往来通道也。
五代梁干化元年,岐兵围蜀安远军,蜀主王建自泥溪如利州。
后唐同光末,平蜀北还,李继岌至泥溪,后军李绍琛自剑州拥军而西,自称西川节度。
安远军,见陕西沔县。
○射箭河,在县西三十里。
或云清水江之支流也。
水流湍急,舟行如箭,因名。
下流入于嘉陵江。
《志》云:县北三十里有黄龙沟,下流合于清水江,有灌溉之利。
桔柏津县东三里。
即嘉陵、白水二江合流处地。
多桔柏,因名。
《志》云:嘉陵江渡处有益昌驿,驿有古柏,土人谓之桔柏。
唐大顺二年,王瑰出镇黔中,至桔柏津,宦者杨光复恶之,使其假子山南西道帅杨守亮覆诸江中。
后唐同光三年,伐蜀,蜀兵大败于三泉。
时蜀主在利州,遂西走,断桔柏津浮梁。
唐前锋将李绍琛至利州,修浮梁以渡。
明年军还,绍琛以兵叛,遂断桔柏津浮梁,以绝还军之道。
宋干德三年伐蜀,败蜀兵于大漫天寨,追至利州城北。
蜀将王昭远渡桔柏江,焚浮梁,退保剑门,王师遂入利州。
是也。
亦曰桔柏潭。
○白水关县北二百五十里,与陕西宁羌州接界。
今详见宁羌州。
又岚奚关,在县南百二十里。
今为柏林马驿。
又县治南有渡口关,今废。
○梅树关,在梅树岭,正德中建。
《志》云:县北五十里旧有汉王寨,相传汉高驻兵处。
又县境有曲回等堡,凡二十有四。
马鸣阁县北百里。
汉建安二十二年,先主规取汉中,屯阳平关。
夏侯渊、徐晃等与之相拒。
先主遣陈武等十余营,绝马鸣阁道。
徐晃击破之。
曹操曰:此阁过汉中之阴平,乃咽喉之要路。
阴平,当即阳平矣,见陕西宁羌州。
又牛头山阁,在县西北,皆阁道之险者。
龙滩驿县西五里水驿也。
今县南一里有龙滩渡驿,因以名。
又龙潭马驿,在县东七十里。
县南百八十里又有施店马驿。
○马头渡,在县北三里。
又县北十五里有赵销渡县,南五十里有漩口渡,皆往来通道。
附见:利州卫在广元县治东。
洪武三十一年建,旧领中、左、前、后四所。
宣德四年,前所调松潘本卫,惟领三所。
又保宁守御千户所,在府治南。
洪武四年建,直隶都司。
剑州府西北三百二十里。
南至潼川州三百六十里,西南至成都府绵州二百九十四里,西至龙安府二百九十里。
春秋战国时蜀地。
秦属蜀郡。
汉属广汉郡。
后汉因之。
三国汉属梓潼郡。
晋因之。
宋置南安郡。
齐因之。
梁置南梁州,后改为安州。
西魏改为始州,兼置普安郡。
隋初,郡废,仍曰始州。
炀帝又改为普安郡。
唐初,仍曰始州。
先天二年,改为剑州。
天宝初,曰普安郡。
干元初,复曰剑州。
五代因之。
宋仍为剑州亦曰普安郡。
隆兴二年,以孝宗潜邸升普安军节度。
绍熙初,升为隆庆府。
元复为剑州属广元路。
明洪武初,州废《志》云:初以其地并入梓潼,属广元州,寻复置。
十四年,以州治普安县省入编户三里,领县一。
今仍曰剑州。
州凭高据险,界山为门,蜀境之巨防也。
秦之强也,栈道千里,通于蜀汉刘禹锡曰:驿路起右扶风,抵剑阁,千一百里。
诸葛武侯治蜀,设险备焉。
晋殷仲堪曰:剑阁之隘,蜀之关键。
是也详见前名山剑门。
梁天监四年,魏将王足侵梁,入剑阁。
邢峦表言:蜀之所恃,惟在剑阁。
今既克南安,已夺其险,据彼境内,三分已一。
自南安向涪,方轨无碍矣涪谓绵州也。
及西魏取蜀,自安州始也。
唐元和初,刘辟以西川叛。
山南西道帅严砺先遣军拔剑州,而高崇文之军,遂鼓行入蜀。
后唐长兴元年,孟知祥、董璋谋据两川,唐军来伐,克剑门,入剑州,以大军不继,还保剑门。
知祥闻剑州陷,大惧,遣其将李肇等赴之。
戒之曰,尔倍道兼行,先据剑州,北军无能为也。
会别将庞福诚等屯来苏村,相谓曰,使北军更得剑州,则二蜀势危矣。
遂引步兵间道趋剑州,袭败官军于北山下,官军还保剑门。
知祥闻之,喜曰:吾始谓北军克剑门,径据剑州,坚守其城,或引兵直趋梓州,董公必弃阆州奔还时璋克阆州而据之。
我军失援,亦须解遂州之围时知祥遣军围遂州与阆州相形援。
如此,则内外受敌,两川震动,势可忧危。
今乃焚毁剑州,运粮东归剑门,顿兵不进,吾事济矣。
宋郭忱曰:州前瞰巨涧,后倚层峦。
又云:州边山而立,一径陂陀,中贯大溪,州治已在平山内外,居民悉在山上,形势险固,御敌之要地也。
○普安废县今州治。
汉梓潼县地。
齐置南安县,为南安郡治。
梁为安州治。
西魏改曰普安。
隋、唐以来因之,皆为州治。
明初,省。
《志》云:明初,州治列栅为障。
成化中,始石为城。
正德十三年,增筑。
周四里有奇,门四。
剑阁城州东北五十二里,当小剑山之北。
祝穆云:剑门,汉广汉郡葭萌县地。
蜀先主以霍峻为梓潼太守,始置剑阁县。
晋因之,后废。
桓温入蜀,亦于晋寿置剑阁县,属梁州。
或谓即小剑故城也。
刘宋初,复废。
唐圣历二年,分普安、永归、阴平三县地,于方期驿城置剑门县,属剑州,即故剑阁县矣。
宋亦曰剑门县。
干德四年,诏隶剑门关。
熙宁五年,复隶剑州。
元至元二十年,并入普安县。
旧《志》:县东北去昭化县五十里。
黄安废县州西南百四十里。
本梓潼县地,萧齐侨置华阳县,属南安郡。
改县曰梁安。
西魏改曰黄安,又置黄原郡治焉。
开皇初,郡废,县属始州。
唐属剑州。
唐末,改为普成县。
宋因之。
元省。
○武连废县,在州西八十五里,亦梓潼县地。
刘宋置武都郡及下辨县于此。
齐因之。
梁改曰武功县,置辅剑郡。
西魏改郡曰安都县,曰武连。
隋初郡废,县属始州。
唐属剑州。
宋因之。
元废。
永归废县州东南六十里。
萧齐侨置白水县,属南安郡。
西魏改曰永归。
隋属始州。
唐属剑州。
宋初,省。
今为永归坝。
○临津废县,在州南二百二十里。
梁置相原县。
隋开皇七年,改曰临津县,属始州。
唐属剑州。
宋省为镇,入普安县。
今为香城坝,有龙爪废驿。
《寰宇记》:临津县有掌天山。
盖与阆中之废西水县接界。
○大剑山州北二十五里。
其东北三十里曰小剑山。
刘句曰:大剑山有剑阁,由阁道三十里至小剑,皆绝险。
剑山东西凡二百三十一里。
《志》云:大小剑山,峰峦联络,延亘如城。
下有隘路,谓之剑门关。
大剑路颇平,小剑则石上架阁,尤险峻。
有大小剑水出于山下。
《胜览》云:大剑绝顶,有玉女台,峭壁千仞,下瞰古道,行人如蚁。
北崖有仙女观,观后有仙女桥,其岩壑洞穴,幽胜不一处也。
详见名山剑门。
汉阳山州北二里。
峰峦高耸,州之主山也。
亦谓之北山。
或谓之故垒山,有姜维拒钟会故垒。
又治西有普翠山,治东二里曰卧龙山,亦曰九龙山。
又有鹤鸣山,俱谓之南山,环绕州治南北。
二山之间,有大涧,石桥跨其上。
后唐长兴初,孟知祥将庞福诚拒官军于剑州,乘夜袭败官军于北山。
官军退保剑门,继而知祥遣军分屯南山,东川亦遣兵戍守。
石敬瑭寻自剑门进屯北山。
知祥将赵廷隐陈于牙城后山,别将李肇等陈于后桥。
敬瑭自北山进击州城,败却。
又遣骑兵冲石桥,复不能进,败还剑门。
二年,再攻剑州,屯兵于北山。
战不利,复还。
剑门即汉阳山也。
龙飞山州西百里。
本名龙须山,梁普通六年,益州刺史萧渊猷遣将樊文炽等围魏小剑,魏将淳于诞等赴救。
时文炽置栅于龙须山上,以防归路。
诞募壮士夜登山,烧其栅。
梁军望见归路绝,皆忄匈惧。
诞乘而击之,文炽大败。
即此山也。
○跨鹤山,在州西南废黄安县治东。
一名驾鹤山,旧置柳溪驿于此。
《志》云:州西十五里有把寨山。
五子山州西北五十里。
峰峦奇秀,清溪萦流。
一名五华山。
又州北七十里有巾子山。
山亦高峻,顶有积石特起,如巾帻然,因名。
○龙岩,在州治西。
又州北七十里亦有龙岩。
蜿蜒如龙盘洞穴,可坐百人。
《郡志》:龙岩在剑门山北,洞穴斜入,甚深邃。
崖有悬泉,随穴下流,潜通嘉陵江。
《雪斋小说》:唐王建为盗,朝廷捕之急,逃于剑门巨石穴中,即此岩也。
汉源坡在州东三十里。
旧置驿于坡上,曰汉源驿。
后唐长兴初,石敬瑭讨孟知祥、董璋,前锋将王弘贽自白卫岭从小剑路出汉源驿,倒入剑门,攻破之。
宋干德三年,王全斌伐蜀,由阁道攻剑门,而令别将由来苏径道至青缰店,出剑关南二十里。
蜀将王昭远留偏将守剑关,而自引兵陈汉源坡以拒青缰之兵,为宋军所败,即此。
今有汉源桥。
○嘉陵江州东七十里。
自昭化县流入州界,又东南入苍溪县境。
《志》云:嘉陵江中有挂溪、紫石、陶魁、壶歌、虎跃、漩口及射箭诸滩,奔流而南注。
涪江在州西南。
自龙安府江油县流入州界,又南入绵州彰明县境。
州西南百二十里有汉王滩,即涪江所经也。
今详见大川涪水。
○黄沙江,在州北百五十里,即白水江也。
自青川所流入州界,经黄沙坝,因名。
又折而东至昭化县,入嘉陵江。
《郡志》云:州北百四十里曰白沙渡,即白水江津济处,接昭化县境,两岸有白沙如雪,因名。
小潼水州西百二十里。
其地有津曰小潼津,源出废武连县北八十里,流经梓潼县,又东南入于嘉陵江。
或曰,此即南部县西水河之上源。
大剑溪在州北。
出大剑山,由剑门关流出,北折为渔子溪。
又北至大仓岭,入黄沙江。
又小剑溪,在大剑溪北。
源出小剑山,东过凉水沟瀑布崖至两溪口,合于大剑溪。
《志》云:州北八十里有水会渡,亦曰水回渡,即二剑水回合处。
○闻溪,在州城东。
源出五子把寨,二山合流经此,又东入嘉陵江。
又石血溪,在州西十五里。
《志》云:溪东流至漩口,入嘉陵江。
又州西有水溪,一名拓溪,在黄安废县东,下流入于西水河。
○剑门关在大剑山上。
刘先主以阁道至险,始置阁尉。
历代皆为戍守处。
唐始置关。
又有大剑戍、小剑镇。
五代唐长兴初,董璋遣兵扼剑门,又于其北置永定关。
或曰,永定关,即今小剑关也。
在小剑山下有隘路,俗亦谓之后门关。
宋初,伐蜀,克剑门县,以县隶剑门关,关都监得专奏事,所以重设险也。
明洪武末,设利州卫,关废。
正德十三年,复修关门,建公馆。
嘉靖二十一年,重立关,以百户守之。
余详见名山剑门。
○石砀关,在州北八十里,故设险处也。
今废。
深杭戍在州北。
梁天监四年,魏取汉中诸城戍,巴西亦附于魏。
梁将孔陵等将兵戍深杭,鲁方达戍南安,任僧褒戍石同,以拒魏。
魏邢峦遣将王足击破之。
遂入剑阁,克梓潼。
南安,今州治,魏兵破深坑、石同,入剑阁,然后破南安也。
或曰,石同当作石门。
苦竹隘《志》云:在小剑山顶。
四际断崖,前临巨壑,孤门控据,一夫可守。
宋置戍于此。
宝五年,蒙古来攻,六年蒙古主渡白水,次剑门,拔苦竹隘,进围长宁山,即此。
一作苦竹寨。
○芦塘寨,在大剑山顶,险不可登。
《志》云:后唐董璋筑七寨,扼剑门,此其一也。
木马寨州东南九十里有木马岭,置寨其上,以为守御。
后唐长兴初,石敬瑭前锋拔剑州,董璋自阆州帅兵屯木马寨,即此。
○研石寨,在州北三十五里。
宋淳化五年,贼李顺陷成都,攻剑州。
诏王继恩讨之。
由小剑门路入研石寨,拔剑门,破贼五千余众于柳池驿。
贼望风遁。
进克绵、巴、阆三州。
柳池驿,即跨鹤山之柳溪驿也。
今为柳池铺。
来苏寨州东南七十里。
后唐长兴初,石敬瑭拔剑门,孟知祥将庞福诚等屯阆州北来苏村,由间道入剑州守之。
宋干德三年,王全斌伐蜀,至益昌得降卒言,命史延德分兵趋来苏,而自帅大军由阁道攻剑关。
延德至来苏,造浮桥于江上。
时蜀人于江西岸置栅,见桥成即弃栅而遁。
延德西出青缰达官道夹攻剑门,克之。
《九域志》蓬州仪陇县有来苏镇,去剑门甚远。
非是。
紫石驿州东六十里。
陆道所经。
今革。
又州东南八十里有虎跳水驿。
○石桥,在州治北。
庞福诚入剑州,后唐兵自北山来苏攻,福诚趋石桥击却之。
又赵廷隐遣兵据石桥,石敬瑭攻之,败却。
梓潼县州西南二百二十里。
东至府城二百五十里,西南至绵州百三十里。
汉县,属广汉郡。
后汉因之。
《志》云:县元鼎元年置,以倚梓林而枕潼水,因名。
建安二十二年,刘备分置梓潼郡。
晋为梓潼郡治。
永嘉三年,天水人訇琦等杀成太尉李离等,以梓潼降罗尚于巴郡。
四年,成将张宝复取梓潼。
永和三年,复归晋,孝武移郡治涪城,以梓潼属之。
宋、齐皆属梓潼郡。
梁天监四年,陷于后魏,寻复入梁。
西魏改县曰安寿,寻又置潼川郡。
隋初郡废。
大业初,改县曰梓潼,属普安郡。
唐属剑州。
宋、元因之。
今土城周三里有奇,编户二里。
○安寿废县县南三十里。
《志》云:西魏置潼川郡,移梓潼县于郡南三十里,曰安寿县。
隋废郡,复移县于旧治,改名梓潼云。
○长卿山县治西南二里。
旧名神山。
唐玄宗幸蜀,以山有司马相如读书窟,因改名焉。
又县治东五里有凤凰山。
峰峦起伏,若凤凰然。
○葛山,在县西南二十里。
相传武侯伐魏,驻军于此。
一名卧龙山。
又雁门山,在县南三十里。
有东西两峰,对立如门。
《志》云:县东南二十里又有兜鍪山。
自武连废县逶迤而来,至是崛起一峰,如兜鍪然。
五妇山县北十二里。
《华阳国志》:秦惠王遗蜀美女五人,蜀王遣五丁迎之,至此俱化为石,因名。
有五妇水,亦名梓潼水。
又七曲山,在县北十五里。
山腹有路,盘转七曲,西北有百顷坝,一望平衍,极为膏腴。
《志》云:县北三十里有盘龙山,逶迤曲折,势若盘龙。
又县北百二十里有马阁山。
《志》云:因邓艾所经而名。
○潼江县西四里。
即梓潼水也。
源出马阁山,南流入潼川州盐亭县境,下流入于涪江。
又小潼水,在县东北。
自剑州流入界,注于阆中县之嘉陵江。
香泉县北百里。
平地涌出,周回八十步。
又灵泉,在县东百十里。
世传唐僖宗幸蜀,至此饮焉,因赐今名。
又县东二十里有马跑泉。
相传唐明皇幸蜀过此,三军渴甚,马跑泉涌,因名。
○白垭堡在县东。
又东曰山堡。
《志》云:县境之堡,凡二十有二。
○上亭驿,在县北二十里。
唐置,即玄宗过此闻铃声处也。
一名琅驿。
又演兵坝,在县东二十里。
相传姚苌寇蜀,尝演兵于此。
阳沔戍在县北。
晋永宁二年,李特围成都,时河间王镇关中,遣督护衙博讨特军于梓潼,特使其子荡袭败博兵于阳沔,即此。
巴州府东三百五十里。
东至夔州府达州三百里,南至顺庆府蓬州二百十里,北至陕西汉中府四百六十里。
古巴国《山海经注》:太四世孙后昭,是为巴之始祖。
秦为巴郡地,两汉因之。
蜀汉属巴西郡。
晋初因之。
东晋后荒废。
《志》云:李特擅蜀,此地为巴氐所据,不置郡县。
宋末始于巴岭之南置归化郡。
齐时为荒郡。
梁置归化、木门二郡,兼置巴州《志》云:后魏得其地,置大谷郡,寻复入于梁郡,复故。
西魏因之。
隋郡废,仍曰巴州。
大业初,改曰清化郡。
唐复曰巴州。
天宝初,亦曰清化郡。
干元初,复故。
宋仍曰巴州亦曰清化郡。
元因之。
明洪武四年,仍为巴州。
九年,以州治化成县省入,又改州为县。
正德九年,复升为州编户二十六里,领县二。
今因之。
州北走兴元,西达阆、利,江山环峙,僻而实险。
说者谓州居三巴之中,有中巴之号,土田沃衍,民物繁阜。
有事于利、夔之间,州其衿要之地矣。
○汉昌城今州治。
汉宕渠县地。
后汉永元中,分宕渠北界置汉昌县,仍属巴郡。
建安五年,巴郡守庞羲召汉昌ク民为兵为刘璋,即此。
后分属巴西郡。
蜀汉及晋因之。
东晋后荒废。
萧梁置梁广县,为归化郡治。
后周改县曰化成。
隋因之,为巴州治。
唐、宋皆仍旧。
杜佑曰:化成县,后汉汉昌城,梁曰大谷。
是也。
明初省。
《城邑考》:州旧有土城。
明成化中,始以砖石。
正德中,复修城浚濠。
嘉靖十八年以后,屡次营缮。
今城周四里有奇,门四。
其章废县州东八十里。
梁置县,属归化郡。
宋白曰,县东八里有其章山,因名。
隋仍为其章县,属巴州。
唐因之。
宝历初,废。
大中元年,复置。
刘句曰:其章亦曰奇章。
太和中,牛僧儒为相,封奇章公,是也。
宋初亦曰其章县,仍属巴州。
熙宁五年,废为镇,属曾口县。
○曾口废县,在州东南四十里。
亦梁置。
隋属巴州。
唐因之。
刘句曰,县治戴公山,神龙初,移治曾溪,是也。
宋亦属巴州。
元因之。
元末废。
恩阳废县州西三十五里。
梁置义阳县。
隋开皇末,改曰恩阳,属巴州。
唐因之。
贞观十七年,废。
万岁通天初,复置。
宋因之。
元至元二十年,并入化成县。
○清化废县,在州西六十里。
梁置伏︹县,并置木门郡治焉。
后周因之。
隋开皇初,郡废,县属巴州。
七年,改县曰清化。
唐因之。
刘句曰:武德初,于清化县界木门故地置静州,领清化、大牟、地平三县。
六年,移静州于地平县,又割利州之嘉川,皆隶静州。
贞观十七年,废静州,以清化县属巴州,是也。
宋干德五年,改属集州。
熙宁五年,集州废,省县为清化镇,属化成县。
又大牟废县,在州北百里。
唐武德初,析清化县地置,以县东三里有大牟山也。
初属静州,州废,属巴州,后又属集州。
宋初废。
始宁城州东百三十里。
《志》云:后汉桓帝分宕渠之东置宣汉县。
梁分宣汉置始宁县,并置遂宁郡。
隋开皇初,郡废,县属巴州。
唐因之。
宋干德四年,县废。
○七盘废县,在州西南五十里。
唐久视元年置,属巴州。
宋初因之。
熙宁三年,省为镇,入恩阳县。
○王望山州北三里。
岩径极险,为郡之胜。
《志》云:山本名黄牛山。
唐天宝中,有王望者字子蒙,隐于此,因改今名。
亦名王蒙山。
又云:玄宗幸蜀,尝登此山,北望京阙,故名。
似误。
○南龛山,在州南一里。
悬崖绝壁,多奇胜。
又州东四里有东龛山,又有西北二龛山,皆去州八里。
平梁城山州西二十五里。
上平坦,四围石壁如城。
又有古寺、龙泉二水,四时不竭。
宋淳中,都统张实筑城于此,取平定梁州之义,曰平梁城,山因以名。
小巴山州东北二百九十里。
其北有大巴山,与此绵延相接,亦曰大巴岭、小巴岭。
《志》云:大巴、小巴,世所称九十里巴山也。
由小巴而北至大巴,险逾剑阁云。
○石门,在州北三十里。
左右皆峭壁,环围三里许。
○巴江州东一里。
源出大巴山,至州东南分为三流,而中央横贯,势若巴字,流二十里,合清水江,又南入顺庆府蓬州境,下流至合州入嘉陵江,亦名为字江。
唐李远诗:巴江学字流。
是也。
王氏曰:巴江发源小巴岭云。
○清水江,在州西九十里。
《志》云:源出广元南境通平镇,历废清化县,又东经废恩阳县,至州南合于巴江。
明水州北百里。
自南江县流入境,下流合于巴江。
又鹿溪,在州西五十里,与处溪相对。
又西百里有深渡溪。
皆东流入于巴江。
○米仓关在州北。
《志》云:关旧置于小巴山绝顶,今徙于大巴山之麓。
嘉靖八年,重修,有米仓关巡司。
《郡志》:大小巴山之间有巴峪关,嘉靖中置。
又马度关,在州东三百里。
其相近又有长乐关,亦嘉靖中置。
黄城关在州东南万山中。
崭岩四绝,箐莽结曲,郁为贼薮。
嘉靖中,议者以黄城关界巴、达二州间,达州既筑龙船关,戍守其东偏,西偏即巴州长乐、太平二乡之冲,不可不为障塞。
因相视云城、漏明二区,皆属要隘,可拓垒壁。
又相距才十里,柝闻燧及,声援甚便,因关梁其上,与龙船鼎峙为犄角云。
浪楼溪隘口州东百八十里。
又州南二百里有茶坝市隘口。
旧皆有兵戍守。
○石城旧堡,在州东南七十里。
又雪峰山堡,在州东十五里。
《志》云:州旧堡十有一。
又有鹰嘴、高眉等十堡,俱正德以后新置。
又清水驿,旧在州南三里,唐置。
今废。
通江县州东北百五十里。
东南至达州百六十里,北至汉中府四百三十里。
汉宕渠县地。
后汉为汉昌县地。
梁为始宁县地。
西魏分置渃水县。
隋复废入始宁。
唐武德八年,复分置渃水县,并置壁州治焉。
天宝初,改县曰通江,又改州为始宁郡。
干元初,州复故。
宋初因之。
熙宁五年,以壁州省入,县改属巴州。
元省入曾口县。
至正四年,复置。
今城周不及四里,编户六里。
○壁州城即今县治。
唐武德中置。
后唐长兴三年,孟知祥据西川,其党赵享良议遣昭武将高彦俦攻取壁州,以绝山南转入山后州之路,不果。
昭武治利州。
巴、蓬、果诸州,皆山后州也。
宋州省。
《志》云:县东九十里有通江废县。
《元志》云:宋置上下通江县,皆属巴州。
至元二十年,二县俱并入曾口。
考《宋志》,无二通江县。
或宋末兵乱,移县而东也。
今余址犹存。
广纳城县南六十里。
唐武德三年,割始宁、归仁二县地置,县属壁州,以广纳溪为名。
宝历初,省。
大中初,复置。
宋省。
又归仁城,在县西南七十里。
梁置平州县于此,后周改曰同昌。
隋开皇中,改曰归仁县,属巴州。
唐武德二年,改属万州。
贞观初,还属巴州。
宋干德四年,省。
白石废县县东北百里。
西魏置,以白石水为名。
隋属巴州。
唐武德初,改隶集州。
八年,又改属壁州。
宋省。
又东巴废县,在县南。
唐开元二十三年,析始宁县地置太平县,属壁州。
天宝初,改为东巴县,宋省。
符阳废县县北百四十里。
梁置符阳县,以在符水之阳而名。
西魏置其章郡于此。
隋初,郡废,县属巴州。
《志》云:隋牛弘封奇章郡公,用旧郡名也。
唐武德初,改属集州。
八年,属壁州。
贞观八年,还隶集州。
长安三年,复属壁州。
景云二年,又隶集州。
永泰初,仍隶壁州。
宋废入通江县。
○得汉城山县东百二十里万山中。
掘起崖堑,峭绝千仞。
上设城郭,有三门。
出泉,冬夏不竭。
独西南二径凌险,转折而上,有一夫当关之势。
顶平数里,可以耕艺。
相传汉高据此以通饷馈。
宋淳中,余临视形势,命统制张实因险筑垒,储粮建邑,为恢复旧疆之规。
今其上石壁如城,中平尚可屯数百人也。
《郡志》:得汉城东二十里山顶上有石城,周三里,相传三国时筑,谓之擂鼓城。
歌籁山县东六里。
杜佑曰:广纳县东七里有歌籁山,上有城,极险峻。
又壁山,在县治西一里。
下有渃水,即宕水也。
水石相激,声如呼诺。
元魏因置渃水县。
唐又以山名州。
又秋锦山,在县治南隔江,山脉与壁山相连,一名翠屏山。
三花山在县东北七里。
又有方山,在县北十五里。
突出众山,其形如斗。
又六峰山,在县东北八十里。
《志》云:县东六十里有大钟山,突起万山中,如覆钟然。
○铜山,在县南十五里,旧产铜。
《志》云:县南百五十里有包台山。
突兀一方,高出众岭,登之可以远眺。
○渃水在县治西。
源出陕西南郑县之青石关,经众山中,流入县界,南流而东折,注于达州之渠江,亦曰宕水,亦曰诺水。
○大险溪,在县东百里。
又有小险溪,下流俱入于渠江。
《志》云:县西九十里有清浴溪,下流合于巴江。
○坝关县东北二百里。
有巡司戍守,并立副巡司。
《会典》:二司自州改属。
又竹浴关在县东百里,白杨关在县东三百四十里,旧为戍守处。
《志》云:县东北有羊卷山关,嘉靖中增置,亦设巡司。
马鞍寨县东七十里。
又县东四十里有花石寨,西八十里有船头寨。
又羊谷口隘,在县东北二十里,皆为守御处。
《志》云:县境有梨树等堡,凡五十有一。
南江县州北二百里。
西北至广元县二百三十里。
汉宕渠县地。
后汉汉昌县地。
梁难江县地,寻立东巴州。
后周改置集州,又置平桑郡。
隋开皇初,郡废。
大业初,州废,县属汉川郡。
唐武德初,仍置集州。
天宝初,改曰符阳郡。
干元初,复故。
宋仍曰集州。
熙宁五年,州废,县属巴州。
元至元二十年,县省。
明初因之。
正德九年,改置今县。
城周二里有奇,编户二里。
○集州城即今县治。
后周分故难江县,别置难江县为集州治。
隋州省。
唐复置,仍治难江县。
宋州废,而县如故。
《志》云:县南有平桑城,唐武德初置县。
贞观初,废。
二年,复置。
六年,又废。
又长池废县,在县西南。
《隋志》:后周置曲细县,属巴州。
隋开皇末,改曰长池。
唐初,改属集州。
贞观六年,废。
盘道废县县西南百里。
《隋志》:梁置难江县。
西魏改为盘道。
隋属巴州。
唐因之。
宋干德四年,废。
又地平废县,在县西北百里,本葭萌县地,唐武德元年,分置狄平县。
二年,改为地平,寻移静州治此,州废,县属集州。
永泰初,改曰通平。
宝历元年,废。
○龙来山县东三里。
下有大虚洞,空旷幽深,可藏千人。
相传古邑人避兵处。
《志》云:县南三里有孤云山,其相连者,曰两角山,两峰并耸。
王子绍云:孤云、两角,去天一握。
相传萧何追韩信至此,一名韩山。
小巫山县东北五十里。
上有十二峰,下有龙洞,即巴山之群峰也。
相近又有莲花峰,峰峦四面层秀。
有石洞,亦曰莲花洞,高空百余丈,内容千人,外临深渊,邑人尝避兵于此。
一名红鲤洞,相传溪中有红鲤云。
○船山,在县东北二十里。
四山随拥,咸若海潮,乘风飘泊,而此山宛如巨舟。
自北而东,下有井,旧名五女山。
又蜡烛山,在县北六十里,峰峦耸拔云表。
县北百五十里又有味坡山,地产茶,味极佳。
大巴山县北二百里。
高耸千寻,岩径极险,春夏积雪不消,与汉中诸山相连,为巴、汉巨镇、梁州中土也。
一名巴岭山。
亦见汉中府。
又小巴山,在县北百里,其险次于大巴,而高峻积雪相似。
又米仓山,在县北八十里。
详见汉中府之米仓道。
○龙耳山,在县西二百里。
孤峰特出,石壁峭拔,上有甘泉。
○巴江在县南。
《志》云:南城下有几水,古名难江水。
源出巴汉间,自东北汛激而来,循公山之麓,纡回而下,汇于巴水,如几然。
又南江,源出米仓山,亦自县治前而南与巴江合,盖二水即巴江上流也。
公山,一名白鹿山,在县治南一里。
南屯河县东二十余里。
源出巴山,经两河口,入巴江。
又韩溪,出孤云山下,碧含溪,在县北三里,下流皆入巴水。
○琉璃关县东十里。
关口有石磴,岩为险。
又樗林关,在县东八十里。
两山夹峙,缘崖为道。
又梧桐关,与樗林关对峙。
相传关壮缪尝戍此。
诸葛寨县西百里。
高五十余丈,四壁峻拔,惟一面有鸟道可上,顶有泉,四时不竭。
相传孔明曾驻兵于此,可容万人。
又柏林堡,在县北五十里。
两河口堡,在县南百八十里。
《志》云:县境之堡,凡二十有六。
○莎鼻渡,在县西。
《剑州志》:剑门山,东连莎鼻,西接绵州,凡二百三十一里。
盖指此也。
◇顺庆府东至重庆府忠州五百六十里,南至重庆府合州三百二十里,西至潼川州三百五十里,北至保宁府三百里。
自府治至布政司六百里,至江南江宁府五千六百五十里,至京师八千八百二十五里。
《禹贡》梁州地。
春秋时为巴国地。
秦属巴郡。
两汉因之。
晋属巴西郡。
宋、齐仍旧。
梁置宕渠郡治安汉县。
西魏因之。
隋初,郡废,改属隆州。
大业初,属巴西郡。
唐初,亦属隆州。
武德四年,析置果州。
天宝初,改南充郡。
干元初,复故。
大历六年,更名充州。
十年,还曰果州。
五代时为前后蜀所据周显德五年,后蜀置永宁军节度,兼领通州。
宋仍曰果州亦曰南充郡。
宝庆三年,升顺庆府以宁宗潜邸也。
元初曰东川府《元志》:中统初,立征南都元帅府。
至元四年。
置东川路统军司,寻改为东川府。
至元十五年,复为顺庆府。
二十年,升为路。
明复为顺庆府,领州二、县八。
今因之。
府江山襟带,民物阜繁,居三巴之间,为要膂之地。
旧《图经》:果州田畴沃衍,川泽流通,饶五谷,多盐利,西上成都,东下夔峡,资储常取给焉。
若其形势,则北控剑阁,南临垫江,指臂相依,走集甚易,驭之得其道,可以雄视四维也。
南充县附郭。
汉巴郡充国县地。
后汉末,析置南充国县,仍属巴郡。
晋属巴西郡。
宋曰南国县,齐因之。
隋改置南充县于此,属隆州。
唐初于县立果州。
宋宝庆初,为顺庆府治。
今编户十一里。
○充国城府北三十五里,汉县。
刘昭曰,后汉永元二年,分阆中置充国县。
疑已废而复置也。
《巴记》:初平四年,复分置南充国县。
盖治此。
晋、宋皆属巴西郡,后县徙而北。
梁改置南部县。
南充国遂废。
隋开皇十八年,始改安汉县曰南充,属隆州,即今治也。
自唐以后,皆为州郡治。
宋淳三年,余徙府治于清居山。
元初因之,寻还今治。
《城邑考》:旧郡城在今城北北津渡。
明洪武初,徙城于此。
成化初,复增拓之,以砖石。
自是相继增修。
有门四,城周七里有奇。
安汉城府南三十五里。
汉县,属巴郡。
后汉因之。
《巴记》:初平六年,赵韪分巴为三郡,以巴郡治安汉,建安六年,改巴郡为巴西郡。
是也。
晋属巴西郡。
宋、齐因之。
梁徙置宕渠郡于此。
隋开皇初,郡废。
十八年,改县曰南充,移于今治。
又宕渠城,在府北四十里,一名石苟坝城。
《五代志》:西魏平蜀,于南充县北三十七里石苟坝置南宕渠郡,隋废。
流溪废县府西南五十里。
唐开耀初,析南充县置,以在流溪水侧而名,属果州。
宋因之。
熙宁七年,省为流溪镇,属南充县。
绍兴二十七年,复置。
元至元二十年,并入西充县。
○征州城,在府东南。
或云,王建所置。
五代唐长兴初,董璋以东川叛,引兵陷征州。
胡氏曰:州名不见于诸志,大约在遂、合、果三州之间。
○果山府治西。
层峦秀起,唐以此名州。
其相接者曰金泉山,一名灵泉山。
又有宝台山,与灵泉并峙,山顶高平,因以台名。
○朱凤山,在府南十里。
高百七十余丈,周二十里,蜿蜒盘礴,为城南之胜。
又鹤鸣山,在府东十里。
栖乐山,在府西十里。
清泉山,在府北十里。
稍西曰舞凤山。
皆环峙近郊,而清泉尤为高耸。
清居山府南三十五里。
山势高耸,其上宽平,嘉陵水绕其下。
宋淳中,兵乱,余帅蜀,筑清居城,徙府治于此。
宝六年,为蒙古所陷。
景定初,蒙古置征南都元帅府,亦治此山之龙筇坝。
《志》云:山凭高据深,形胜甲于一郡。
○大方山,在府西三十里。
其并峙者,曰小方山。
千峰百岭,周回缭绕,称为名胜。
又府西百里有大耽山,其并峙者,曰小耽山,以隋隐者杨耽居此而名。
○嘉陵江府治东。
自蓬州流入境,环绕府治,引流而南,下流至重庆府合州,与渠江合。
详见前大川嘉陵江。
流溪水府西八十里。
源出潼川州遂宁县界,平流三十里,无滩险,东南入嘉陵江。
唐流溪县以此名。
又曲水,在府西四十里。
源出府西北琉璃镇,盘回九折,流入嘉陵江。
○清水溪,在府城东,居民藉以灌溉。
又大斗溪,在府东八十里。
源出岳池县老君山,溪旁有大石如斗,因名。
下流俱合于嘉陵江。
昆井府西六十里。
《志》云:昆井,大井也,即古盐井云。
又府境州县俱有盐井,产盐甚众。
○北津镇府北五里。
郡城旧置于此,今有北津渡巡司。
又嘉陵驿,在今府治东。
西充县府西七十五里。
西至潼川州盐亭县百二十五里。
汉充国县地。
晋析置西充国县,属巴西郡。
宋、齐因之。
梁置木兰郡治焉。
西魏废郡,改县曰晋城,属宕渠郡。
隋属隆州。
大业末,废。
唐武德四年,复置西充县,属果州。
今城周七里,编户八里。
○西充山县治东一里。
治西一里有孝廉山,与此并峙。
又化凤山,在治东。
其相接者,曰亚夫山,与县城相倚。
又凤台山,在县治西,顶方如台,因名。
○双图山,在县东十里。
两峰相对,宛如画图。
南岷山县南十五里。
上有九井、十三峰。
元至正间,群盗作乱,主簿马蒙古夕率民筑堡垒于此,邑赖以全。
○回龙山,在县北三十里。
耸翠嵯峨,萦回盘绕。
又有琼珠山,在县西北四十里。
山峰蜿蜒,若琼珠相连。
○西溪水在县治西。
回环曲折,流合南充县之曲水,注于嘉陵江。
或曰,西溪即流溪之支流矣。
蓬州府东北百四十里。
东至夔州府达州四百二十里,西北至保宁府二百里,北至保宁府巴州二百十里。
秦巴郡地,两汉因之。
晋属巴西郡。
宋齐因之。
梁置伏虞郡。
后周置蓬州治安固县。
隋初,郡废州存。
大业初,州废,并其地入清化、宕渠、巴西三郡。
唐武德七年,割巴、隆、渠三州地置蓬州初治安固县,寻徙大寅县。
天宝初,曰咸安郡。
至德二载,改曰蓬山郡。
干元初,复为蓬州。
宋因之亦曰咸安郡。
元至元二十年,升为蓬州路,寻复为蓬州徙治相如。
明因之,以州治相如县省入编户七里,领县二。
今因之。
州南屏果、渝,北控利、阆,山川奇秀,雄峙东陲。
○相如废县今州治。
本汉安汉县地,属巴郡。
梁置相如县,梓潼郡治焉。
后魏郡废。
刘句曰:县南二十里有汉司马相如故宅,县因以名。
隋亦为相如县,属隆州。
唐武德四年,改属果州。
宋因之。
宝六年,改属蓬州。
元徙蓬州治焉。
明初,省县入州。
《城邑考》:州旧无城,天顺中,始筑城立栅。
弘治中,始以砖石。
今城周四里,有门四。
安固废县州东北百五十里。
本汉宕渠县地。
晋李势时为獠所据。
齐梁始置安固县,属伏虞郡。
其地亦名恒陵。
《北周书》:恒陵所在险固,方数百里,群獠居之。
天和三年,恒陵獠叛。
遣赵文表讨之。
獠中先有二路,一平一险。
文表阳称从宽路进,出不意引兵从险路入。
獠相率出降。
事平,遂置蓬州,治安固县,以文表为刺史。
隋大业初,州废,县属巴州。
唐武德元年,仍属蓬州。
天宝初,更名良山。
宝历初,省入蓬池县。
大中间,复置良山县。
宋熙宁五年,废。
建炎三年,复置,仍属蓬州。
元至元二十年,并入营山县。
咸安废县州东南百里。
亦汉宕渠县地。
梁置绥安县。
隋开皇末,改今名,属渠州。
唐武德七年,改属蓬州。
至德二载,改为蓬山县。
宋仍属蓬州。
熙宁三年,省为蓬山镇,属营山县。
○凤凰山州治南一里。
隔嘉陵江,其山一峰突起,两峰相接,状若凤凰飞舞。
又五马山,在州北五里。
其山五峰高耸,势如奔马。
云山州东南二十里。
四围壁立,其上平广。
宋淳初兵乱,移州治于山上,藉以保固。
元人复还旧治。
又北山,在州东八十里。
《志》云:蓬州之主山也。
○三合山,在州西五十里。
三峰并起,围环相合,因名。
○嘉陵江在州西。
自保宁府南部县流入界,经州治南,复折而西南,入南充县境。
巴江在州东北。
自保宁府巴州流入境,又东南流经营山县,至渠县界,而合于渠江。
○龙溪驿《志》云:旧在州治南。
景泰中,移于城西水浒,后改属大竹县。
营山县州东南六十里。
南至广安州百四十里。
汉宕渠县地。
梁相如县地。
唐武德四年,析相如县地置朗池县,属果州。
宝应元年,改属蓬州。
宝历初省。
开成二年,复置。
宋初因之,仍属蓬州。
大中祥符五年,改曰营山。
元因之。
今城周二里有奇,编户三里。
○云凤山在县治北。
山势高骞,因名。
治西又有太白山。
○芙蓉山,在县东北八里。
峰峦丛秀,若芙蓉。
又衮山,在县西十五里,石壁峭立,上有凤凰台。
大蓬山县东北七十里。
与小蓬山相对峙,相距二里许。
唐以山名州。
一名绥山。
《志》云:蓬山有朝阳洞,空阔可容数百人,久塞。
万历中,重开。
○巴江在县东。
自蓬州界流经此,入渠县境,县东六十里有七曲汇,水流萦回,七曲两岸,崖石悬绝,飞湍喷沫,若烟雾腾涌。
盖即巴江矣。
○蓝溪,在县西十里。
下流合于嘉陵江。
仪陇县州北百八十里。
西至南部县百三十里。
汉阆中县地。
梁置仪陇县,又置隆城郡。
隋郡废,以县属隆州。
唐初因之。
武德三年,于县置方州。
八年,州废,还属蓬州。
刘句曰:州旧治金城山。
开元二十三年,徙治平溪。
是也。
宋仍属蓬州。
今城周三里有奇,编户七里。
○蓬池城县南三十里。
亦汉阆中地。
梁置大寅县,属隆城郡。
隋属隆州。
刘句曰:梁时县治斗子山,后移治斗坛口。
唐武德初,仍属隆州。
七年,改属蓬州。
开元二十九年,徙州治焉。
广德元年,更名蓬池县,寻省。
开成初,复置。
宋亦为蓬州治。
元移州治相如县,而以蓬池省入仪陇。
《郡志》:蓬池故城,在今州东六十里。
又云:县东北十里有良山城。
似皆误。
伏虞城县东六十里。
梁置宣汉县于此,并置伏虞郡。
西魏因之。
隋开皇初,郡废,县属巴州。
十八年,改县曰伏虞。
唐武德七年,改属蓬州。
刘句曰:旧治长乐山,长安三年,移治罗获水。
宋因之。
元至元二十年,省入仪陇县。
○金城山在县治北。
众山环向,如雉堞然。
石壁高八十丈,周回五里,惟西南有径可通,上有数石如贮米囊,故亦名金粟山。
杜佑曰:山本名隆城,梁置县在山上,凭险为理,因曰隆城郡。
唐方州亦治此,后县移治平溪。
唐天宝中,何滔尝举义兵讨贼,营于金城。
是也。
○石城山,在县北三十里。
四壁峭立如城。
其相近曰九龙山,上有九峰,状若龙翔。
又铁山,在县北四十里,山色如铁。
仪陇山县西三十里。
冈蛮回曲,为境内之望,梁因以名县。
《志》云:山下有仪陇县废址,疑即梁所置。
○伏虞山,在县东五十里。
山纡回峻阻,为一方险要,梁因以名郡。
又观陇山,在县东十五里。
登其巅可尽境内之胜,因名。
○巴江县东五十五里。
自巴州流入境,又南流入蓬州界。
○鳌水,在县西北三十里。
水中有石如鳌,因名。
西南流入于嘉陵江。
流江溪县南三十里。
源出仪陇山,东南流,达渠县界,入于渠江。
又平溪,在县东十里,下流入于巴江。
广安州府东二百十里。
东至重庆府忠州三百四十里,西南至重庆府合州三百里,北至蓬州二百里。
秦巴郡地,两汉因之。
晋属巴郡及巴西郡,宋、齐因之。
梁置渠州治流江,隋因之。
唐为渠、果、合三州地。
宋开宝二年,分置广安军。
咸淳二年,改宁西军。
元至元十五年,军废。
二十年,升为广安府。
前朝洪武四年,改为广安州,以州治渠江县省入编户十一里,领县四。
今因之。
州山川回环,形势奇胜。
宋何行中《驻泊记》曰:广安军南连巴徼,北接通川复岭,东横清江,西下林深箐密,岩穴幽邃,介于果、合、渠三州之间,亦要会之处也。
○渠江废县州治北五里。
汉巴郡宕渠县地。
梁置始安县。
后魏属流江郡。
隋属渠州。
开皇十八年,改曰ク城县。
唐武德初,复曰始安县,仍属渠州。
天宝初,改曰渠江县。
宋开宝二年,移治于合州境内之浓洄镇,为广安军附郭县。
元为广安府治。
明初省。
《城邑考》:州旧无城,树木为栅,依山石为墙。
成化以后,相继修筑,以砖石。
今城周六里,门四。
丰乐废县在州西北。
唐武德初,分始安县置,仍属渠州。
八年,省。
○大良城,在州东北六十里。
本曰大良平。
宋淳三年,制置使余城大良平为广安军治所。
其地石崖四绝,天然险固。
宝末,陷于蒙古。
景定初,复取之。
咸淳二年,改军为宁西。
元至元中,始还旧治。
《郡志》:州北八十里有大小梁城。
似误。
又云,州北十里有虎啸城。
建置未详。
○秀屏山在州治西。
层崖峭壁,草木丛茂,宛如屏障。
又州治东有白鹤山,州治南二里有猊峰山。
《图经》所云西倚秀屏,南接猊峰者也。
○子仙山,在州西二十五里。
山高秀,即秀屏山来脉也。
《志》云:汉车骑将军冯绲之子得仙于此,因名。
一名望子山。
富灵山州东南七十五里。
山峻峭,多产药物。
又州东六十里有谷成山,亦高峻,以能兴云雨润五谷而名。
○渠江州东北五里。
源出达州太平县之万顷池,流经渠县东,与蓬州之巴江合。
又南流经此,谓之篆水。
《志》云:江中滩石纵横,湍流奔激,有三十六滩之称,至此石碛平坦,波纹萦洄如篆也。
又南流而为洄水。
一名清洄,亦以渠水下注,波纹萦洄而名。
又西南流至合州,注于嘉陵江。
西溪水在州治西。
一名浓水。
水色常浊,故曰浓。
发源州北百二十里蓬州之绵坝,分为二流,至橡树坝,二溪相合。
又经龙扶速山下龙栖滩,有环水流合焉,至城南五里,东折入渠江,合于洄水。
州治故名浓洄镇以此。
《志》云:州东有洄水渡,旧名龙门渡。
又州北有罗洪渡,州西有黄瓦渡,即渠江及西溪之津要也。
○盘龙驿在州南。
本属南部县。
嘉靖三十六年,移置于此。
岳池县州西六十里。
西南至合州定远县百三十里。
本南充及相如二县地。
唐万岁通天二年,析置岳池县,属果州。
宋属广安军。
今城周三里有奇,编户十五里。
县今省。
○新明废县县南二十里。
刘句曰:本石镜县地,唐武德三年,析置新明县,属合州。
旧治在今县南七十里。
宋开宝二年,改属广安军。
六年,移治军溪镇,即今治也。
元省入岳池县。
又和溪废县,在县西二十里。
本名和溪镇,宋开禧三年,省镇为县,属广安军。
元并入岳池。
○翔凤山在县治北。
山有三峰,如凤之翔举。
又龙穴山,在县北五里。
嵯峨高秀,山半岩石中,有穴回绕如龙。
又县西十里有大龙山,其山蜿蜒盘曲。
又西五里曰虎头山,以岩险峻而名。
○蝇山,在县北二十里。
山最高大,俗名禺山。
其并峙曰姜山,俗传姜维屯兵处。
又北十里曰羊山,峰峦环峙,称为奇秀。
速山县东四十里。
《唐志》云:岳池有龙扶速山,氵水出焉。
是也。
《郡志》:县东三十里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