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九五查询
古籍史书
老黄历
免责说明:本站内容全部由九五查询从互联网搜集编辑整理而成,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冒犯,请联系我们删除。
Copyright © 2025 95cx.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九五查询(95cx.com)鄂ICP备2022010353号-6
免责说明:本站内容全部由九五查询从互联网搜集编辑整理而成,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冒犯,请联系我们删除。
Copyright © 2025 95cx.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九五查询(95cx.com)鄂ICP备2022010353号-6
行都司下西宁卫甘州卫东南一千三百五十里,东北至临洮府兰州六百三十里,东南至临洮府河州二百五十里,北至庄浪卫四百十里,西至生蕃界百五十里。
自卫治至布政司二千一百里,至江南江宁府四千六百八十里,至京师四千九百里。
古西羌所居,谓之湟中。
汉属金城郡。
后汉因之。
建安中,分置西平郡。
晋因之。
东晋末,为秃发乌孤所据,称西平王其弟利鹿孤复都西平,是为南凉也。
后魏置鄯州。
后周又置乐都郡。
隋初,郡废,仍曰鄯州。
炀帝改州为西平郡。
唐初,复曰鄯州开元二年,置陇右节度治此。
寻又置临洮军于城内。
天宝初,亦曰西平郡。
干元初,复为鄯州。
上元二年,没于吐蕃。
大中间,收复。
寻又为蕃戎所据,号青唐城。
宋元符二年,收复,仍置鄯州亦置陇右节度使。
明年,复没于吐蕃。
崇宁三年,复收其地,改为西宁州仍建陇右节度,亦曰西平郡,又改军号曰宾德。
南渡后荒弃。
元得其地,仍置西宁州。
明初,改为西宁卫,属陕西行都指挥使司。
今为西宁镇,亦设西宁卫。
镇河湟环带,山峡纡回《志》云:西宁,万山环抱,三峡重围,红崖峙左,青海潴右,扼束羌戎,屹为襟要。
汉武使霍去病破匈奴,因斥逐诸羌,不使居湟中。
宣帝时,赵充国留屯金城,尽平诸羌,关陇宁谧。
后汉建武十一年,马援等击破先零诸种羌。
时议者以金城破羌之西,途远多寇,欲弃之。
马援因上言:破羌以西,城多坚牢,易可依固。
其田土肥壤,灌溉流通。
如令羌在湟中,则为害不休,不可弃也。
从之。
其后马贤、庞参往往树绩于此。
晋室多故,张氏据有河西,亦能绥辑群羌,保其险阻。
吕光继之,河湟渐尔多事。
晋隆安二年,时秃发乌孤屯据廉川。
羌酋梁饥攻后凉西平,乌孤欲救之。
议者多以饥兵强为疑。
赵振曰:使羌得西平,华夷震动,非吾利也。
乌孤亦曰:饥若得西平,保据河山,不可复制矣。
遂进击饥,破之。
于是据有岭南之地岭,谓洪池岭。
见凉州卫。
又杨统言于乌孤曰:吕光衰耄,诸子乖离。
若使浩、廉川乘虚迭出,不过二年,姑臧可图也。
乌孤从之。
后凉益困。
其后,北凉、西秦互相争逐于河湟间。
西秦之亡,其地没于吐谷浑。
后周皆规取之,以藩蔽秦陇。
隋大业中,勤兵远略,地亦益斥。
唐贞观中,平吐谷浑。
开元中,又建雄镇于鄯州。
其时兵威震迭,薄于西海。
天宝以后,吐蕃乘中国之乱,蚕食河湟,东及秦陇。
于是,唐之边备,近在、岐、泾、原之境。
西平,诚西面之保障矣。
宋关中戍守,不越秦凤。
熙宁以后,始务远略,图复河湟以制西夏。
议者谓河湟复而宋祚倾,夫岂探本之论乎?元人控驭西番,恒以西平为要地。
明初,置卫屯兵,兼设茶马司于此,用以驯制番戎云《考略》:卫居万山之中,汉、土、番、夷杂处耕牧。
附近有巴海、临番、巴哇等一十三番族,各授官领印,中纳金牌茶马。
正德以后,逋寇盘据青海,番族多为所戕灭。
亦有叛附之者,洮岷间势且益急。
然则西宁为内外之防,不可不慎也。
○湟水废县今镇治。
汉为破羌县地,属金城郡。
后汉建安中,置西都县,为西平郡治。
晋因之。
晋乱,张轨、吕光等相继有其地。
隆安二年,秃发乌孤败羌酋梁饥于西平。
明年,使其弟傉檀镇焉。
后又为西秦所据。
宋元嘉三年,夏主昌遣将呼卢古等伐西秦,进攻西平,大掠而还。
寻没于吐谷浑。
大明四年,魏人侵吐谷浑,军至西平,济河而返。
寻置鄯州,仍治西都县。
后周又为乐都郡治。
隋初,郡废。
开皇十八年,改县曰湟水,仍为鄯州治。
唐因之。
刘句曰:武德二年,平薛举,置鄯州,治故乐都城。
盖以后周乐都郡治而名也。
后没于吐蕃,谓之青唐城。
宋元符二年,洮西安抚使王赡收复其地,仍置湟水县,为鄯州治。
靖康以后荒弃。
元仍置西宁州治焉。
《一统志》:卫城西南有西宁废州。
宋置州于此。
元移今治。
今卫城周八里有奇。
令居城在镇东北。
《西羌传》:武帝北却匈奴,西逐诸羌,乃渡河湟,筑令居塞。
元鼎五年,先零羌攻零居。
六年,李息讨平之,是也。
昭帝时,置县,属金城郡。
令,音零。
赵充国谓西羌反时,尝攻令居,是也。
宣帝置护羌校尉治此。
后汉元初二年,时诸羌相率叛乱。
护羌校尉庞参以次招降之,还治令居,通河西道。
盖先是徙治张掖也。
又延光初,校尉马贤击叛羌麻奴于牧苑,不利。
麻奴等又败武威、张掖郡兵于令居。
牧苑,即令居之闲牧地矣。
晋省入西都县。
胡氏曰:汉创筑三城,光禄、居延、令居是也。
浩城在镇东。
旧《志》云:在兰州广武县西南百余里。
汉县,属金城郡。
孟康曰:浩,音合门。
颜师古曰:浩,音诰,水名也。
者,水流峡中,岸深若门也。
杜佑曰:浩,读若ト。
汉神爵初,先零诸羌犯塞。
遣义渠安国备羌,至浩,为羌所败,还令居。
后汉亦为浩县。
或谓之浩隘。
建武十一年,先零羌与诸种羌寇金城陇西,据浩隘。
陇西太守马援深入讨击,大败之。
又中元二年,西羌寇陇右,马武将兵讨之,战金城浩,复追击到东西邯,大败之。
刘昭曰:浩有雒都谷,马武破羌处也。
晋仍属金城郡。
永宁中,张轨置晋兴郡,盖治浩。
张骏时,郡属凉州,即此。
隆和三年,秃发乌孤使从叔吐若留镇浩。
义熙十年,西秦乞伏炽磐灭南凉,以王基为晋兴太守,镇浩是也。
《隋志》:浩县,后周并入湟水县。
临羌城在卫西二百八十里。
汉县,属金城郡,在浩河西。
神爵中,赵充国击西羌,西至西部都尉府。
或曰,即临羌也。
又充国奏:临羌东至浩,羌人故田及公田,民所未垦,可二千顷以上。
又云:循河湟漕谷至临羌,以示羌人。
是也。
后汉亦为临羌县。
《地记》:汉地自临羌以西,即为塞外。
胡氏曰:汉宣帝置护羌校尉,治金城令居。
东汉初,治安夷。
章帝建初二年,徙临羌。
安帝永初二年,徙狄道。
四年,又徙治张掖。
元初二年,徙令居。
晋仍为临羌县,属西平郡。
后魏废。
隋大业四年,吐谷浑为铁勒所破,走入西平境内,遣使求救。
诏安德王雄出浇河,宇文述出西平迎之。
述至临羌,吐谷浑畏述兵盛,帅众西遁,即汉临羌故城矣。
《水经注》:羌水出湟中西南山下,经护羌城东,故护羌校尉治也。
又东径临羌城西,是护羌校尉常治临羌西界也。
沈括曰:吐蕃有临江寨,至安乡城,东西千余里。
临江,即临羌之讹矣。
安夷城在镇东北。
汉金城郡属县。
后汉因之。
建初二年,以西羌叛,诏护羌校尉自安夷徙屯临羌。
晋仍为安夷县,属西平郡。
隆和三年,南凉秃发乌孤以其弟利鹿孤镇安夷,是也。
后废。
《水经注》:湟水东合安夷川水,又东径安夷县故城,在汉西平亭东七十里。
○破羌城,在镇西北。
汉宣帝神爵二年置县,属金城郡。
后汉因之。
永和三年,叛羌攻没破羌县,是也。
晋省。
乐都城在镇西北二百三十里。
《水经注》:湟水径乐都城南,又东径破羌故城南。
是乐都在破羌西也。
前凉置城于此。
后凉吕光因置乐都郡。
晋隆安三年,秃发乌孤自西平徙治乐都。
又义熙六年,秃发傉檀自姑臧还乐都。
十年,西秦乞伏炽磐袭乐都,傉檀世子虎台拒守。
其臣梁肃以外城广大难守,请聚国人守内城。
虎台不听。
城溃,炽磐入乐都,置凉州刺史镇焉。
宋元嘉五年,河西王蒙逊攻乐都,克其外城,绝城中水道。
乞伏元基击却之。
其后没于吐谷浑,城废。
龙支城镇东南八十里。
城西有龙支堆,因名。
汉为金城郡允吾县地。
后汉时,置城于此。
和帝使曹凤为金城西部都尉,屯龙耆,即此城也。
晋隆安二年,南凉秃发乌孤击羌酋梁饥于西平。
饥退屯龙支保,乌孤攻拔之。
后魏时,置北金城县。
西魏又改为龙支县。
后周属凉州。
隋因之。
唐改属鄯州。
仪凤三年,鄯州都督李敬玄奏败吐蕃于龙支,是也。
后没于吐蕃,号为宗哥城。
宋大中祥符中,吐蕃厮罗徙居邈川。
其相李立遵居宗哥,请命于宋。
宋命为堡顺军节度使。
元符二年,王赡取其地,旋复陷于吐蕃。
崇宁三年,王厚收复。
后废。
又卫南有龙居废县。
《隋志》:西魏时置龙居、路仓二县。
后周废入西都县。
归义城在镇西南。
汉筑城以招徕诸羌,因名归义。
后汉元和三年,烧当迷吾顺命,因退居河北归义城,是也。
章怀太子贤曰:河北者,逢留大河之北。
黄河至大小榆谷北,则有逢留之名。
后汉永元中,金城长史上官鸿开置归义、建威屯田二十七部。
侯霸复置东西邯屯田五部,又增置逢留二部,列屯夹河,合三十四部。
永初中,羌叛而废。
归义城,盖屯戍处。
白土城在镇南。
晋置白土县,属金城郡。
或曰,县本曹魏所置。
《十三州志》:左南津西六十里有白土城。
城在大河之北,为缘河津济处。
其西北有白土川,因名。
晋太和二年,凉张天锡讨叛将李俨于陇西,使常据自左南,张统向白土,即此。
后凉吕光置三河郡,治白土县。
三河,谓金城河、赐支河、湟河也。
时光自称三河王,因置三河郡。
义熙八年,西秦乞伏炽磐攻南凉三河太守吴阴于白土,克之。
后魏郡县俱废。
《水经注》:河水经邯川城南,又东经临津城北、白土城南。
是也。
左南城在镇东南。
旧《志》云:在白土城东六十里。
前凉置晋兴郡,左南县属焉。
县亦张氏所置也。
《十三州志》:石城西百四十里有左南城。
河水经其南,曰左南津。
又东接χ罕界。
晋太和二年,凉张天锡讨李俨,使常据自左南进,败俨兵于葵谷。
天锡自仓松进屯左南。
又义熙十年,南凉王傉檀西讨乙弗部。
西秦王炽磐入其乐都。
傉檀诣炽磐降,至左南,炽磐因赐傉檀爵左南公,即此。
后魏县废。
葵谷,今见河州。
仓松,见庄浪卫。
长宁城在镇西。
汉临羌县地。
晋析置长宁县,属西平郡。
后魏废。
《水经注》:西平城西北四十里有长宁亭。
晋置长宁县。
又鄯城废县,在镇西南。
唐仪凤三年,析湟水县置,属鄯州。
上元中,没于吐蕃。
刘句曰:汉西平故城,在县西。
○废兴城,在故龙支城东,前凉所置城也。
晋太元十年,后凉吕光将尉佑以允吾叛,败奔兴城。
隆安二年,后凉将李鸾以兴城降于秃发乌孤。
胡氏曰:兴城在允吾之西南、白土之东。
允吾,今见兰州。
廉川城在镇西南百二十里,汉破羌县地。
晋太元二十年,秃发乌孤击降乙弗折掘等部,筑廉川堡而都之。
隆安二年,后凉杨轨等举兵攻姑臧,不克。
寻败屯廉川,收集夷夏,众至万余,既而降于乌孤。
三年,乌孤使从弟洛回镇廉川,其后为北凉所取。
宋元嘉三年,西秦王炽磐伐河西王蒙逊,至廉川,即此。
后魏废。
胡氏曰:廉川在湟中,是也。
湟中城在镇西北。
胡氏曰:湟水两岸之地,通谓之湟中。
湟中城,置于西平张掖间,本小月支之地,因谓之小湟中。
东汉永元初,邓训击迷唐羌,发湟中卒,缝革为船,置于上,以渡河,掩击迷唐,大破之,是也。
永初末,羌豪麻奴等复叛据湟中,屡侵金城、武威诸边郡。
延光初,校尉马贤讨破之。
建安十九年,夏侯渊自兴国讨宋建于χ罕,别遣张等渡河,入小湟中,河西诸羌皆降,是也。
《水经注》:湟水经湟中城,又东经临羌、破羌、允街、枝阳、金城,而合于大河。
○广武城,在镇东北。
前凉张氏置广武郡,属凉州,盖分西平置郡也。
后废。
或讹作须武,云在卫西南。
恐误。
又临咎城,在镇西百里。
《宋史》:仁宗宝元初,吐蕃厮居鄯州,西有临咎城,通青海,服属于宋云。
廓州城镇南百八十里,古西羌所居浇河地。
后汉延熹中,诸羌烧当与浇河大豪寇张掖,段斩浇河大帅于其地,遂定西羌,是也。
汉末属西平郡。
前凉以其地置湟河郡。
晋隆安二年,秃发乌孤败梁饥于西平,湟河太守张稠以郡降。
明年,乌孤使其叔素渥镇湟河,即此。
义熙十一年,西秦乞伏傉檀袭北凉湟河郡,克之。
宋元嘉三年,夏主昌遣将伐西秦,攻其沙州刺史出连虔于湟河,不克。
后魏亦为湟河郡,属鄯州,寻没于吐谷浑。
后周逐吐谷浑,得其地,改置浇河郡,兼置廓州。
隋初,郡废,而州如故。
开皇三年,突厥寇廓州,州兵击走之。
炀帝又改州为浇河郡。
唐复为廓州。
开元二十六年,置宁塞军于城内。
天宝初,曰宁塞郡。
干元初,复故。
上元初,没于吐蕃。
宋元符中收复,置宁塞城,寻复为廓州。
明年,复弃不守。
崇宁三年,王厚复取之。
后废。
《志》云:州城旧治河北,后尝移河南。
今废州城南去黄河,不及一里。
○广威废县,唐廓州治也。
本后魏之石城县,西魏废帝以县有化隆谷,因改为化隆县。
后周曰广威县。
《隋志》:西魏置浇河郡于此。
后周废。
仁寿初,复改为化隆县,属鄯州。
唐改为廓州治。
先天元年,改为化成县。
天宝初,复曰广威。
后没于吐蕃。
宋亦为廓州治。
崇宁五年,县废。
《九域志》:廓州东南至河州凤林县二百八十里。
河津城在废廓州西。
《隋志》后周浇河郡,领浇河、广威、安戎三县。
隋初,改置河津县,为廓州治。
唐廓州改治广威县,河津城遂废。
又达化城,在废廓州西南。
后周置达化郡及县。
隋开皇初,郡废,以县属廓州。
唐因之。
开元二十九年,吐蕃屠达化县,即此。
上元以后,没于吐蕃。
又绥远城,在废廓州境,后周所置县也。
隋初,并入达化县。
浇河城在达化废县西百二十里。
《通典》曰:晋时吐谷浑阿豺所筑。
水回γ曰浇。
城盖置于浇河回曲处。
或曰,后凉所置浇河郡也。
晋隆安二年,秃发乌孤拔龙支堡,梁饥单骑奔浇河。
既而浇河太守王稚,以郡降于乌孤。
明年,乌孤使其叔若留镇浇河。
宋元嘉三年,西秦乞伏炽磐为夏所侵,徙其境内老弱畜产于浇河。
后魏亦为浇河郡。
魏主宏延兴三年,吐谷浑王拾寅寇魏浇河。
魏遣长孙观击降之,寻废。
又唐天宝十三载,陇右节度使哥舒翰奏于所开九曲地置浇河、洮阳二郡。
杜佑曰:浇河城,在廓州达化县贺兰山下。
宋祁曰:浇河郡,置于积石军西,当即故浇河城也。
洮阳郡,见洮州卫。
邯川城在废廓州东南,秃发傉檀时所置邯川护军也。
《水经注》:河水自西平郡东流,径浇河郡故城北,又东径石城南,又东径邯川城南。
杜佑曰:后汉和帝时,侯霸置东西邯屯田五部。
邯,水名也。
分流左右,在宁塞郡东。
刘句曰:廓州化隆县东,即古邯川地。
○米川城,在废廓州东南。
本汉χ罕县地。
唐贞观五年,置米州及米川县。
十年,州废,以县属廓州。
后没于吐蕃。
宋崇宁三年,收复,置米川城。
王厚云:米川城沿河西至廓州,约六十里。
过河取正路至结罗城,约九十里。
又肤公城,在废廓州北二十里,吐蕃结罗城也。
宋崇宁中,收复,赐今名。
《志》云:城北三十里有绥平堡,本名保敦谷,宋崇宁三年兴筑,赐名绥平。
寻废。
积石城在廓州西百八十里。
本吐谷浑地。
唐贞观八年,平吐谷浑。
十三年,置靖边镇于此。
仪凤二年,改为积石军。
开元十四年,吐蕃寇甘州还,自积石而西。
王君引军蹑其后,是也。
天宝中,哥舒翰败吐蕃于积石城,寻为吐蕃所陷。
宋时,番名溪哥城。
元符二年,吐番瞎征之族杓A3据溪哥城,瞎征攻杀之。
大观二年,收复,仍置积石军。
《宋志》:军西至青海百里,南至盖龙八十里。
其城西临大涧,北枕黄河。
或曰,即隋之河津县治也。
金人亦置积石州于此。
元因之。
明初废。
○废贵德州,在积石西南。
元置州于此,隶土番等处宣慰司。
至元十七年,都实穷河源,自昆仑还至贵德州,约半月程,地名必赤里,始有州治官府。
又四五日至积石城,是也。
河源城在镇西南。
隋大业四年,伐吐谷浑,置河源郡,治于赤水城。
唐仪凤二年,复置河源军,盖与积石山相近。
永隆初,军使黑齿常之败吐蕃赞婆于良非川。
常之以河源冲要,欲加兵戍之,而转输险远。
乃广置烽戍七十余所,屯田五千余顷,繇是战守有备。
干元初,没于吐蕃。
大中三年,吐蕃叛将论恐热谋并鄯州,引兵军于河州。
鄯州将尚婢婢军河源以拒之。
诸将欲进战,婢婢不可。
诸将不从,乃据河桥以待之。
诸将果败。
婢婢收余众,焚桥,奔归鄯州。
城盖与河州接界。
《通典》:河源军,在鄯州西百二十里。
赤水城在镇西南,吐谷浑所筑。
隋大业四年,宇文述出西平,至临羌城,进拔吐谷浑曼头、赤水二城,因于赤水城置河源郡,兼领远化、赤水二县,寻废。
唐贞观八年,讨吐谷浑,分军出赤水道。
天宝六载,河西陇右节度使以李光弼充赤水军使,是也。
《隋志》赤水管下有曼头城。
曼,音万,以曼头山而名。
临番城在镇南。
《唐志》:河源军西六十里有临番军,盖开元中所置,后没于吐蕃。
大中四年,吐蕃鄯州刺史尚婢婢遣兵据临番城,拒叛将论恐热于白土岭,不利。
复遣将据牛峡以拒之,为恐热所败。
牛峡,在临番西北。
○白水城,在临番西六十里。
唐开元五年置。
二十七年,吐蕃寇白水军。
《通典》:军在鄯州西北二百五十里。
洪济城在镇西南。
旧《志》:在达化县西二百七十里。
后周武帝逐吐谷浑,置洪济镇。
其后吐蕃亦置洪济城于此。
唐天宝二载,皇甫维明攻洪济城,克之。
《唐志》云:廓州西南百四十里为洪济桥。
其相近有金天军,天宝十三载所置。
又有渔海、游奕等军,在洪济桥东,亦吐蕃所置。
天宝初,河西节度使王倕攻破吐蕃渔海及游奕等军,是也。
至德后,俱没于吐蕃。
渔海,今亦见河州。
大漠门城在镇西二百余里,近故榆谷中。
唐景龙初,吐蕃得河西九曲地,因置洪济大漠门等城以守之。
开元十五年,河西节度使萧嵩等破吐蕃于渴波谷。
又追拔其大漠门城,焚其骆驼桥,是也。
骆驼桥,在大漠门西,滨河。
宛秀城在镇西南。
《唐志》宁塞郡西有宁边军。
又西八十里为宛秀城,有威胜军,其地即所谓河西九曲也。
景龙元年,吐蕃赞普请其地,诏与之。
九曲者,水甘草凉,宜畜牧。
自是蕃益雄张。
开元六年,郭知运败吐蕃兵于九曲。
天宝十三载,哥舒翰破吐蕃洪济、大漠门等城,收黄河九曲,置洮阳郡,筑神策、宛秀二军。
寻又没于吐蕃。
绥和城在镇西南二百五十里。
唐开元二年,置绥和守捉于此。
又合川城,在卫南百八十里,唐贞观中所置合川守捉城也。
俱至德后废。
○百谷城,《唐志》云:在廓州东南八十里,有武宁军。
又有耀武军,在廓州南二百里黑峡川。
俱天宝十三载置。
至德后,陷于吐蕃。
定戎城在镇西南。
《唐志》:定戎军,天宝十三载置。
自鄯州至河源军,西行百二十里,至白水军。
又西南六十里,至定戎城。
又南隔涧七里,即石堡城矣。
石堡城在镇西南三百里。
本吐蕃铁仞城。
亦曰石堡城。
唐咸亨中,取其地。
后复没于吐蕃。
开元十七年,朔方节度使信安王出陇西,拔石堡城。
初吐蕃陷石堡,因侵扰河陇。
至是拔之,据守要害,河陇诸军游奕,拓境千余里,因更名石堡城,曰振武军。
二十九年,吐蕃攻承风堡,又袭攻振武军,盖嘉运不能守。
天宝四载,陇右节度皇甫惟明攻石堡,不克。
六载,诏河西陇右节度使王忠嗣攻之。
忠嗣言石堡险固,吐蕃举国守之,今顿兵其下,非杀数万人不能克。
请俟其有衅,然后取之。
不听。
遣将军董延光将兵攻取,命忠嗣分兵助之,果不克。
八载,陇右节度哥舒翰复攻石堡。
其城三面险绝,惟一径可上。
吐蕃以数百人守之。
唐兵死者数万,仅而克之。
翰遂以赤岭为西塞,开屯田,备军实。
诏以石堡城为神武军。
又谓之天威军。
至德初,复没于吐蕃。
长庆二年,吐蕃请定疆候,遣大理卿刘元鼎往就盟。
元鼎逾成纪、武川,至龙支城,过石堡城,崖壁峭立,道回屈,译曰:此铁刃城也。
《续通典》:石堡城,在龙支县西。
四面悬崖数十仞,石路盘曲长三四里,西至赤岭三十里。
神威城在青海上。
唐天宝七载,哥舒翰筑神威军于青海上,又筑城于青海中龙驹岛。
时有白龙见,因名应龙城。
及明年冰合,吐蕃大至,戍龙驹岛者悉没。
至德初,城陷于吐蕃。
○威戎城,在卫西北三百十里。
唐开元二十六年,鄯州将杜希望拔吐蕃新城,以其地为威戎军,是也。
《志》云:城在鄯州星宿川西北三百五十里。
又有制胜城,在卫西。
天宝十三载置。
至德初,与威戎城俱没于吐蕃。
大岭城在镇西境。
旁有大岭谷,吐蕃置城于此。
武后长寿末,武威道总管王孝杰破吐蕃于大岭谷。
又天宝初,陇右节度使皇甫惟明奏破吐蕃大岭谷,及破其青海营屯,是也。
○安人城,亦在卫西。
《通典》云:在星宿川西。
开元七年,置安人军,属陇右节度使。
二十七年,吐蕃寇安人军。
二十九年,吐蕃复寇安人军浑崖峰,骑将臧希液破却之。
至德后,俱陷于吐蕃。
乐州城镇东南二百余里。
本汉金城郡地。
唐属鄯州。
后没于吐蕃,为邈川城。
宋大中祥符中,吐蕃厮自宗哥城徙居邈川,是也。
元符二年,洮西安抚使王赡自河州引兵趣邈川,降之,因置湟州。
建中靖国初,荒弃。
崇宁二年,收复,仍置湟州及邈川县为倚郭。
五年,县废。
大观三年,又升为向德军。
宣和初,改为乐州。
后没于金,州废。
○来宾城,在废乐州西南百四十里,南去黄河不过十里。
崇宁三年置。
《志》云:城西三十里有青丹谷。
宣威城镇北五十里。
唐天宝十三载,置宣威军。
后没于吐蕃,谓之牛城,又误为猫牛城。
宋元二年,赵元昊攻吐蕃厮猫牛城,又攻青唐宗哥等城,是也。
元符二年,收复。
崇宁三年,复置宣威城。
四年,夏人合羌酋逼宣威城。
知鄯州高永年出御之,行三十里,为羌人所执。
既而羌众复焚大通河桥以叛,寻讨平之。
后废。
又仁多泉城,在镇北百七十里。
宋政和五年,童贯使刘法、刘仲武合熙秦之师,攻夏仁多泉城,屠之,即此。
震武城在镇东北。
本名古骨龙城。
政和五年,童贯遣将刘法出湟州。
法败夏人于古骨龙城,因建为震武军。
其北即统安城也。
宣和元年,夏主弟察哥败刘法于统安城,乘胜攻震武。
其城在山峡中,熙河两路不能饷,屡为夏人所困。
至是又将陷,察哥曰:勿破此城,留作南朝病块。
遂引去。
靖康末,复为夏境。
又统安城,在震武北,宋与西夏接境处。
宣和初,童贯使刘法攻夏统安城,兵败,走至盖朱危,为夏守塞兵所杀。
《志》云:其地在湟鄯间。
又德通城,亦在震武城北,吐蕃所置,曰瞎令古城。
宋政和七年,收复,改为德通城。
大通城在镇东南,本吐蕃所置达南城也。
形势险要,控扼夏境。
宋崇宁间,收复湟鄯,于此筑寨把守。
《志》云:大通城属乐州。
其西六十里有菊花河,东四十里接河州境之通津堡。
○绥边城,在镇东北三十里。
宋置,番名宗谷城。
崇宁三年,进筑,赐名绥边,亦曰绥边寨。
其北有乳洛河。
又宁西城,在镇西四十里,亦宋置。
伏俟城在青海西十五里,本吐谷浑国都也。
梁大同六年,吐谷浑王夸吕始称可汗,居伏俟城。
后周主邕建德五年,遣太子ど伐吐谷浑,至伏俟城而还。
隋大业五年,伐吐谷浑。
别将刘权出伊吾道,至青海,乘胜追奔至伏俟城。
因置西海郡,统县二:曰宣德、曰威定,皆在青海之西。
隋乱,废。
唐贞观八年,李靖帅诸军讨吐谷浑,次伏俟城。
吐谷浑退保大非川,靖击平之。
亦谓之伏延城。
后为吐蕃所据。
西海城在青海上。
王奔讽卑禾羌献西海地,置西海郡。
东汉初,废。
永元中,护羌校尉侯霸击灭叛羌,西海及大小榆谷无复羌寇。
从俞糜相曹凤言,缮修故西海郡,徙金城西部都尉治之。
后复废。
晋时为吐谷浑所据。
唐永徽以后,吐蕃击吐谷浑而有其地,置青海节度于此。
后废。
○腊城,在青海西南。
唐至德后,吐蕃所置,有腊城节度使,屯戍于此。
贞元中,韦皋帅蜀,遣将王有道帅精卒,与东蛮自故州台登北谷,进击吐蕃,破其青海、腊城二节度而还。
盖深入掩击也。
台登,见四川建昌卫。
树敦城在卫西曼头山北,吐谷浑旧都也。
《志》云:周穆王时,犬戎树居此,因名。
西魏末,突厥假道于凉州,以袭吐谷浑。
宇文泰使凉州刺史史宁随之,至番禾。
吐谷浑觉之,奔南山。
史宁曰:树敦、贺真二城,吐谷浑之巢穴也。
拔其本根,余众自散。
遂与突厥分道趣之。
突厥从北道,宁从南道,大破之,与突厥会于青海。
唐天宝九载,关西将王难得击吐蕃,克五桥,拔树敦城,即此。
番禾,见永昌卫。
贺真城、五桥,俱与树敦城相近。
○宁头城,在镇西塞外白兰东北。
宋元嘉二十二年,后魏主焘遣拓跋那击吐谷浑于白兰。
至宁头城,吐谷浑王慕利延拥其部众西渡流沙,是也。
白兰,见后西番。
○积石山在卫西南百七十里。
旧《志》:在龙支县西南九十里。
即《禹贡》所云导河自积石者也。
今详见名山积石。
峡口山在卫东南。
地极险阻,为湟、鄯往来咽喉地。
汉时谓之湟峡。
赵充国屯田,奏治湟峡以西道桥七十所,令可至鲜水左右,是也。
唐人尝修阁道。
宋筑省章城,控制要害。
亦名绥远关。
四望山在卫东百里。
湟水经其阳,亦曰四望峡。
颜师古曰:山峭夹水曰峡也。
汉神爵元年,赵充国击西羌,至金城度河,遣骑侯四望峡中无人,夜引兵上至洛都。
喜曰:吾知羌不能为军矣,使发数千人守杜四望峡中,兵岂得入哉?《隋志》湟水县有土楼山,即四望山也。
洛都,即破羌故城之雒都谷。
拔延山在卫南二百余里。
隋大业五年,大猎于拔延山,长围亘二十余里。
《隋志》西平郡化隆县有拔延山。
《通典》在廓州广威县,炀帝征吐谷浑时经此。
广威,即隋化隆也。
又连云山,亦在州西南二百余里。
《隋志》达化县有连云山。
浊浑山在卫西北。
旧《志》云:在赤海之西。
唐贞观九年,李大亮破吐谷浑于浊浑山,即此。
又热水山,在卫西南五百里。
《志》云:山南出暖水,流入青海。
山北有冷泉,即西宁河源。
丰利山在卫西青海东。
隋开皇初,吐谷浑寇凉州,遣将元谐击破之于丰利山,又败之于青海。
又尔汗山,在卫西。
隋开皇三年,行军总管梁远破吐谷浑于此。
○库山,亦在卫西。
唐贞观八年,李靖等讨吐谷浑。
任城王道宗败之于库山。
靖因与道宗等分道穷追。
是也。
曼头山在卫西北。
宋泰始六年,北魏主宏遣其将长孙观西击吐谷浑王拾寅,败之于曼头山。
唐贞观八年,李靖等伐吐谷浑,自库山分两道,靖趣北道,其部将薛孤儿败吐谷浑于曼头山。
《志》云:隋置河源郡,有曼头城,城盖因山得名也。
○车我真山,在卫西六百余里。
隋大业五年,炀帝追吐谷浑可汗伏允于覆袁川。
分命元寿南屯金山,段文振北屯雪山,杨义臣东屯琵琶峡,张寿西屯泥岭,四面围之。
伏允潜遁,遣其名王诈称伏允,保车我真山,是也。
金山,亦在卫西界。
赤岭卫西三百二十里。
《续通典》:石堡城西三十里有山,土石皆赤,北接大山,南连小雪山,号曰赤岭。
去长安三千五百里,自鄯州鄯城县西行二百里,即赤岭也。
北魏主诩时,宋云等奉使西域,自洛阳行四千里,至赤岭,乃出魏境。
又西行再期,至干罗国,得佛经一百七十部而还。
唐仪凤三年,娄师德使吐蕃。
吐蕃迎之于赤岭。
开元十九年,吐蕃请交马于赤岭,互市于甘松岭。
宰相裴光庭曰:甘松,中国之阻,不如许赤岭。
乃听以赤岭为界,表石刻约。
二十二年又立碑于赤岭,分唐与吐蕃之境。
二十六年,命河西节度萧景、陇右节度杜希望,分道经略吐蕃,碎赤岭碑。
天宝八载,哥舒翰克吐蕃石堡城,复以赤岭为西塞。
长庆二年,吐蕃复请定疆候。
大理卿刘元鼎过石堡城,西行数十里,土石皆赤,名曰赤岭,盖陇右故地。
距长安三千里,即开元中与吐蕃分界处也。
甘松岭,见四川松潘卫。
承风岭卫西二百九十五里。
唐仪凤三年,李敬玄与吐蕃战于青海。
兵败还,顿承风岭,阻泥沟自固。
贼屯兵高冈以压之。
别将黑齿常之引军袭击其营。
贼败,遁去。
杜佑曰:岭在广威县西南,东北去鄯州三百十三里。
○白草岭,在卫西北,近甘州界。
《水经注》:西平鲜谷塞东南有白草岭。
刘宋元嘉初,西秦乞伏炽磐遣太子暮末等出貂渠谷,攻北凉,白草岭、临松郡,皆破之。
勒姐岭在卫东。
阚る曰:金城安夷县东有勒姐河,与金城河合。
勒姐岭,勒姐河所出也。
汉时,勒姐羌居之。
晋义熙十一年,沮渠蒙逊攻拔西秦广武郡,又败西秦兵于浩。
西秦王炽磐遣将折斐等据勒姐岭,邀其还路,蒙逊击擒之,即此。
姐,音子。
又白土岭,在卫东南,岭盖与白土故城相近。
唐大中四年,吐蕃叛将论恐热遣兵击鄯州帅尚婢婢于白土岭。
胡氏曰:岭在河州凤林县西。
○星岭,在故龙支城西北。
隋大业四年,征吐谷浑,度星岭而北,是也。
吐蕃置城于此,曰带星岭城。
宋元二年,赵元昊攻吐蕃厮罗宗哥城及带星岭城,即此。
榆谷在卫西。
《水经注》:河水经西海郡南,又东径允川西,历大小榆谷北。
二榆土地肥美,本先零羌所依阻。
后汉建武中,烧当羌滇良集诸种,击破先零,夺居大小榆谷地,繇是始强。
章和末,烧当豪迷唐据大小榆谷,侵扰河湟间。
护羌校尉邓训,发兵掩击迷唐于写谷。
羌乃去大小榆,居颇岩谷,众悉离散。
永元四年,聂尚代邓训为校尉,招迷唐等复居大小榆谷。
迷唐遂叛,寇金城塞。
五年,校尉贯友攻迷唐于大小榆谷,破走之,因作河桥于逢留大河以度兵。
十一年,迷唐降,入居金城。
诏将其种人还大小榆谷。
迷唐以汉作河桥,兵来无常,故地不可复居,辞不肯徙。
校尉吴祉等促使出塞,遂复叛还赐支河曲。
十四年,时迷唐衰息,西海及大小榆谷左右无复羌寇。
俞麋相曹凤上言:西羌为寇,常居大小榆谷。
土地肥美,有西海鱼盐之利,阻大河以为固,缘山滨水,可广田畜,故强大常雄诸种。
请及时规固二榆,屯田积谷,隔塞羌胡交关之路。
从之。
永初中,以羌乱,复罢。
自晋以后,皆为羌胡所据。
后周击逐吐谷浑,复收其地。
隋大业四年,筑长城,自榆谷而东,以御吐谷浑也。
胡氏曰:大小榆谷,即唐之九曲也。
去积石军三百里,水甘草良,宜畜牧。
景云初,吐蕃请河西九曲池。
鄯州都督杨矩奏与之。
吐蕃置洪济、大漠门等城,又置独山、九曲两军以守其地。
地肥饶,吐蕃就之畜牧,因以入寇。
矩悔惧自杀。
开元二年,吐蕃寇临洮,至渭源。
宰相姚崇等奏吐蕃旧以河为境。
神龙中,尚公主遂逾河筑城,置独山、积石两军,去积石三百里,又于河上造桥。
今吐蕃既叛,宜毁桥拔城。
从之。
五年,陇右节度郭知运大破吐蕃于九曲。
天宝十二载,陇右节度哥舒翰击吐蕃,拔洪济、大漠等城,悉收九曲部落。
盖即汉大小榆谷地矣。
杜佑曰:榆谷,在兰州五泉县。
误也。
颇岩谷,又在榆谷西。
洛都谷在卫东北。
刘昭曰:浩县有雒都谷,即洛都也。
赵充国夜引兵自四望上至落都,即此谷矣。
后汉永平初,马武击烧当羌,败于落都谷。
羌引出塞,武追破之于东西邯,羌皆降散。
东西邯,见上归义城及邯川城注。
○写谷,在卫西。
后汉章和二年,护羌校尉邓训发湟中秦胡羌兵四千人出塞,掩击叛羌迷唐于写谷。
迷唐远徙。
是也。
《东观记》写谷作雁谷。
长宁谷在卫西。
《水经注》:湟水径临羌故城南。
又东,长宁川水注之。
长宁水东南流,径晋昌川。
又有长宁亭。
亭北有养女岭,即浩西平之北山。
隋炀帝自拔延山入长宁谷,度星岭,然后至浩川,是也。
大允谷在卫西青海旁。
汉时,湟中羌烧当种世居河北大允谷。
后汉建武中,烧当玄孙滇良击夺先零卑湳羌地,居大榆中,始强盛。
所云允谷、盐池,即此谷也。
○渴波谷,在卫境青海西。
唐开元十五年,河西节度使萧嵩、陇右节度使张忠亮,大破吐蕃于此。
三兜谷在卫西南。
东汉章和末,护羌校尉傅育击烧当羌迷吾,穷追不设备。
至三兜谷,迷吾袭杀之。
胡氏曰:三兜在建威县。
或曰在临羌西南。
○木乘谷,在卫西。
后汉章和初,张纡为护羌校尉,屯临羌。
迷吾犯金城塞,纡遣从事司马防与战于木乘谷,败之。
谷盖在临羌西境。
又龙泉谷,亦在卫西。
唐长庆二年,刘元鼎使吐蕃,逾湟水,至龙泉谷,西北望杀胡川,哥舒翰故壁多在焉。
杀胡川,盖近青海。
破逻真谷在卫西南。
唐贞观八年,侯君集与任城王道宗自库山分兵出南道,引兵行无人之境二千余里,经破逻真谷,追及吐谷浑王伏允于乌海,大败之。
既而还军至破逻真谷。
伏允之子顺出降。
诏以顺为西平郡王。
○黄谷。
在故浩县东。
刘宋永初元年,沮渠蒙逊欲伐西凉,引兵攻西秦浩,潜还,乃露布西境云。
已克浩,将进攻黄谷。
谓此。
或云,西秦置城戍守于此。
牛心堆在卫西北。
唐贞观九年,李靖败吐谷浑曼头山,进败之于牛心堆。
《水经注》:湟水自临羌县东流,合龙驹川,又东合晋昌川,又东合长宁川,又东合牛心川。
川水出西南远山,东北流,径牛心堆,又东径西平亭西,东北入于湟水。
○三堆,在故浩县南。
晋隆安四年,后凉吕纂击秃发利鹿孤。
利鹿孤使其弟傉檀拒之,败后凉兵于三堆。
胡氏曰:三堆,在浩河南。
○西海在卫西三百余里。
一名青海,亦曰鲜水。
又为允谷盐池,周围数百里,中有龙驹岛。
今详见大川西海。
○曲海,在卫西。
《北史》云:在吐谷浑北乙弗勿敌国境内。
海周围千余里,其种万落,风俗与吐谷浑同。
或云,曲海即西海也。
赤海在卫西北,即赤水也。
西汉末,赤水羌与去胡来王相攻。
即此。
唐贞观九年,李靖败吐谷浑于牛心堆,又败之于赤水源。
别将薛万均等又败之于赤海。
麟德二年,吐蕃攻夺吐谷浑地,遣使入见,求赤水地畜牧。
胡氏曰:赤海,赤水深广处。
唐时有黑党项居赤水西,是也。
去胡来王,羌国王名也,见后安定卫。
○乌海,在卫西塞外。
《隋志》云:乌海,在河源郡汉哭山西。
李靖等伐吐谷浑,自库山分两道。
任城王出南道,历破逻真谷,追及其王伏允于乌海,大破之。
咸亨元年,薛仁贵击吐蕃,自大非川进屯乌海。
杜佑曰:吐蕃国出鄯城五百里,过乌海,暮春之月,山有积雪,地有冷瘴,令人气急,不甚为害。
《新唐书》:破逻真谷,去乌海二千余里。
误。
黄河在卫南。
自西域流入中国,经积石山,又东北入河州界。
《后汉志》注:大河经大小二榆谷北,有逢留之名。
和帝永元中,护羌校尉贯友攻破迷唐于大小榆谷。
遂夹逢留大河筑城坞,作大航,造河桥,欲度兵击迷唐。
既而迷唐衰灭。
曹凤为金城西部都尉,屯龙耆,增广屯田,列屯夹河,合三十四部。
会永初羌乱,功垂成而罢。
湟水在卫北。
《汉志》:临羌西北塞外有西王母石室、仙海盐池,则湟水所出。
《括地志》:湟水,一名乐都水,来自牛心堆,经四望山阳,东至允吾入河。
湟水左右,地皆肥美。
汉武开河西四郡,隔绝羌与匈奴相通之路,斥逐诸羌,不使居湟中地,是也。
其后元康四年,先零豪言:愿时渡湟水北,逐民所不田处畜牧。
是后遂抵冒渡湟水,欲结匈奴、绝汉道。
赵充国击平之。
《元图经》:湟水出祁连山下,东流千余里,合浩河。
又东入兰州西境,合洮水,入黄河。
《一统志》:湟水今不经见,卫城北北山之阴有苏木连河,疑即湟水云。
赐支河在卫西南塞外。
应劭曰:在河关之西,东去河关千余里,即《禹贡》所云析支也。
亦曰析支河。
羌人居此,谓之河曲羌。
后汉永元五年,护羌校尉贯友造河桥于逢留大河,欲渡河击迷唐。
迷唐率部落远徙,依赐支河曲。
既而迷唐内附。
十三年,复叛还赐支河曲,犯金城塞,败于允川,遂远逾赐支河首。
永建五年,护羌校尉韩皓展湟中屯田,置两河间以逼群羌。
羌惧而图变,乃移还湟中。
两河间,胡氏曰:逢留大河及赐支河间也。
西宁河在卫城北百步。
源出热水山,北流五里,经伯颜川,又合那孩川,流五百里,入黄河。
又邈水,在卫南。
源出西境宿军谷,东流五百里,入于黄河。
浩川在卫西北。
一名阁门水。
浩,读曰阁门也。
《水经注》:浩河出西塞外,经西平之鲜谷塞。
又东径养女北山,东南流,经浩故城南,又东注于湟水。
《汉志》注:浩水出塞外,东至允吾入湟水。
是也。
隋大业五年,伐吐谷浑,至浩川,以桥未成,斩都水使者黄亘等。
数日桥成,乃行。
唐咸亨二年,吐谷浑为吐蕃所败。
诏徙之于浩水南。
寻复徙灵州,其故地悉入于吐蕃。
朱思本云:浩水出删丹州南删丹山下,东南流七百余里,合湟水而注于黄河。
宗哥川在卫西南九十里。
源出塞外,经故龙支城东,又东北入于湟河。
宋元二年,赵元昊攻吐蕃厮宗哥城及带星岭诸城,渡宗哥河,部兵溺死者甚众。
崇宁三年,王厚复湟鄯,进军宗哥川。
羌置阵临宗水,倚北山。
厚麾游骑登山,攻其北,而亲帅强弩迎射。
羌走,分军逾水击之,遂降其城,进下青唐,入廓州,是也。
《宋志》:宗水来自青海,下流入湟水。
水南有宗谷口,讹曰宗哥,吐蕃因以名其城。
大非川在卫西。
《唐十道图》大非川在青海南,乌海、星宿海、柏海并在其西,互相灌注。
唐贞观八年,李靖败吐谷浑于大非川。
后为吐蕃所据。
咸亨初,薛仁贵讨之,至大非川,将趣乌海。
以乌海险远,议留辎重于大非岭,上为两栅以守之。
别将郭待封不从。
仁贵前行,破吐蕃于河口,进屯乌海,以俟待封。
待封将辎重徐进,为吐蕃所败。
仁贵还屯大非川,吐蕃就击之,死伤略尽。
又开元十四年,王君追击吐蕃于大非川,因进至青海西,乘冰而渡,破之。
《唐志》:川在积石军西。
胡氏曰:河口,积石河口也。
自唐鄯州鄯城县西行三百余里,即大非川矣。
允川在卫西。
《后汉志》注:允川去赐支河曲数十里,在大小榆谷之西。
金城塞外地也。
为羌豪依阻处。
永元十三年,烧当羌迷唐叛还赐支河曲,将兵向塞。
校尉周鲔等击破之于允川,即此。
○良非川,在卫西南,近河源军城。
唐仪凤中,吐蕃寇河源军,屯兵于良非川。
河源道经略大使黑齿常之击破之。
永隆二年,常之复破吐蕃论赞婆于良非川,收其粮畜而还。
安夷川在卫东北。
安夷故城以此名。
《水经注》:湟水东合安夷川,又东合勒姐溪水。
又有晋昌川,《水经注》:在湟中浩县西南,合长宁川而注于湟水。
长宁川,见长宁谷。
○勒姐溪,在卫东北,源出勒姐岭。
后汉章帝时,勒姐羌作乱,马防讨平之。
《水经注》:湟水东径安夷县,又东合勒姐溪。
昴川在卫西南。
宋元嘉三年,吐谷浑别部握逵等帅部落叛西秦,奔昴川,附于吐谷浑王慕,是也。
又居茹川,亦在卫西南。
唐贞观九年,李靖等伐吐谷浑别将执失思力,破之于居茹川。
覆袁川在卫西塞外。
隋大业四年,伐吐谷浑,渡浩川。
吐谷浑可汗伏允走保覆袁川,因分军四面围之,即此。
又突伦川,亦在卫西塞外。
唐贞观八年,李靖讨吐谷浑,督诸军经积石山、河源,至且末,穷其西境。
闻伏允在突伦川,将奔于阗,别将契何力追之。
碛中乏水,刺马血饮之,袭破其牙帐。
侯君集进逾星宿川,至柏海还,与靖军合。
星宿川,亦曰星宿海。
柏海,又在其西。
突伦川,《唐书·薛万均传》作图伦碛,盖语转也。
伏罗川在卫西南。
宋元嘉二十二年,北魏主焘遣拓跋那击吐谷浑于白兰,破之。
二十九年,吐谷浑王拾寅始居伏罗川。
川盖与白兰山相近。
白兰,见后朵甘思。
○逻娑川,在西塞外。
《唐志》:吐蕃赞普牙在此,有罗些城。
咸亨初,以薛仁贵为逻娑道行军总管,进讨吐蕃,是也。
阔水在卫西南境。
《唐十道图》在党项羁縻州界。
贞观八年,李靖伐吐谷浑,赤水道行军总管李道彦出党项中,行至阔水,乘其无备,袭之。
群羌怒,邀击道彦,败之。
○白水涧,在卫西北二百三十里。
唐永淳初,吐蕃寇河源,军使娄师德败吐蕃于白水涧,是也。
开元中,置白水军。
盖因涧以名。
那孩川渠卫南五十里。
又卫北八十里有广牧川渠。
《志》云:卫境之渠约二十有余,分流灌田,民资其利。
盐池在卫西三百里。
《汉志》:金城临羌县有盐池。
《十三州志》:卑禾羌海北有盐池。
唐贞观八年,分道讨吐谷浑,使高甑生出盐泽道,谓盐池也。
○绥远关在卫东南。
《宋志》:绥远关,本名洒金平。
东至湟州二十里,西至胜宗谷口三十里,南至麻宗山五十五里,北至丁星原四十里。
崇宁二年置关于此,属湟州,寻废。
石峡口卫东七十里。
其在卫西者,又有铁沟山口、伯颜川山口、西番沟山口。
在卫南者,有那海川山口、可可打班山口。
在卫北者,又有军卜鲁川山口、黑松林山口、彻儿山口。
皆有卫卒戍守。
又置石峡堡、伯颜川堡、军卜鲁川等堡,共为防御云。
○平戎堡,在卫东七十里。
卫东南二百三十里有巴川堡,巴川马驿置于此。
又东五十里有古鄯堡,亦为古鄯马驿。
俱戍守要地也。
悬水镇在青海南。
唐贞观八年,遣李靖等击吐谷浑。
李君别将精骑击贼于青海南悬水镇,大胜而还。
承风堡在卫西南。
开元二十九年,吐蕃攻承风堡,又袭破振武城。
胡氏曰:堡在振武西。
或云,在承风岭上。
○安川堡,在废乐州西南百余里巴金岭上。
宋元符二年,收复。
明年,置堡于此。
《宋志》云:堡南至河州安乡关三十里。
又宁川堡,在安川堡北四十里,亦宋元符三年置。
顺通堡在故积石城东十八里。
宋大观中置,属积石军。
其东南二十五里为临松堡,北二十里曰怀和寨,俱宋置。
○石门堡,在故振武军北,宋政和七年筑。
又震武城旁有浮桥,宋政和六年赐名通济,兼置堡,曰善治。
其相近者,又有大同堡。
清平寨卫西南百里,宋崇宁三年置。
又保塞寨,在河东南六十余里,旧名安化城。
○怀和寨,在卫西百七十里,旧名丁令谷。
俱宋崇宁中改置,属西宁州。
○宁塞寨,在废廓州东十七里,宋崇宁中置。
又有同波堡,在废廓州西十七里,南至大河,不及一里,亦宋置。
通湟寨在废乐州东三十五里。
《宋志》:旧名罗兀抹通城。
元符二年收复。
三年,改置通湟寨。
其东四十里接兰州境之通川寨。
又有宁洮寨,在通湟寨西四十五里,亦元符中置。
○安陇寨,在废乐州南四十五里,本名陇朱黑城,宋元符中置寨。
《宋志》:寨东三十里为赤沙岭,南三十五里为巩藏岭,西二十五里为麻宗山。
又有德固寨,在废乐州西北九十里,番名胜铎谷。
宋崇宁中修筑,赐名德固寨。
寨南一里为渴驴岭,北二十里为清江山。
又西三十余里即龙支城矣。
又临宗寨,在废乐州北七十里,亦宋崇宁中置。
《宋志》:寨南十五里即乳洛河寨,东十五里为三诺巩哥岭。
又有南宗堡,在通湟寨北。
又东有峡口堡,《宋志》:崇宁二年,王厚收复,置堡于此。
若厚坞在卫北。
晋义熙九年,沮渠蒙逊败南凉王秃发傉檀于若厚坞。
又败之于若凉,遂进围乐都。
若凉,盖亦坞名也。
○罗亭,在卫西南。
后汉延熹二年,西羌烧当、烧何、当煎等八种羌叛,寇陇西金城塞。
护羌校尉段出湟谷击破之,追至罗亭。
《东观记》:至积石山,即与罗亭相近。
盘夷戍在卫西南。
宋元嘉五年,河西王蒙逊伐秦,至盘夷。
秦乞伏元基将兵拒之。
蒙逊还攻西平,克之,是也。
○大毋桥,亦在卫西南。
宋元嘉二十一年,魏王焘遣拓跋伏罗击吐谷浑,至乐都,引兵从间道袭之,至大毋桥。
吐谷浑王慕利延大惊,逃奔白兰,即此。
碾伯守御千户所在西宁镇北百二十里,旧湟水县地。
明置碾伯守御千户所。
《志》云:西宁卫,在湟水南,碾伯所在湟水北,互为形援。
议者谓庄浪兵宜防碾伯,而西宁游兵宜驻古浪,以防坌口镇羌。
盖西宁与庄浪相唇齿也。
所城周三里有奇。
今亦设碾伯营城守。
○迭烈孙堡所南六十里,又南至西宁镇六十里。
○老鸦城堡,在所东五十里。
又东四十里为水沟堡。
《里道记》云:西宁东百七十里为老鸦城驿。
又有嘉顺驿,在卫东百三十里。
又东九十里为水沟驿。
盖皆在所境也。
附考:
沙州卫在肃州卫西八百有六里。
至布政司三千七百五十里。
古三危地,舜流共工于此。
其后子孙为羌戎,代有其地。
春秋时,谓之瓜州。
《左传》襄十四年,晋范宣子数戎子驹支曰:秦人迫逐乃祖吾离于瓜州。
又昭九年,周詹桓伯曰:允姓之奸,居于瓜州。
是也。
秦及汉初为月支匈奴地。
武帝逐匈奴,属酒泉郡。
后元年,分置敦煌郡。
后汉西域副校尉居敦煌。
魏晋时,仍为敦煌郡。
《十六国春秋》:晋咸康元年,张骏分敦煌等郡为沙州。
永和十年,张骏置肃州,仍治敦煌郡。
西凉李都于此。
北凉得其地,亦置沙州。
后魏改为瓜州,并治敦煌郡。
后周因之。
隋初,废郡,仍曰瓜州。
炀帝复改州为敦煌郡。
唐武德二年,改曰沙州。
五年,又改为西沙州。
贞观七年,复曰沙州。
天宝初,曰敦煌郡。
干元初,复故。
后没于吐蕃。
大中三年,张义潮以州归朝,置归义军授之。
其后曹义金、曹元德等相继有其地。
终五代之季,瓜、沙二州,皆附于中国。
宋初亦羁属焉。
祥符六年,沙州曹贤顺入贡,授归义节度使,寻亦附于契丹。
天禧三年,契丹册贤顺为敦煌郡王。
景初,没于西夏。
元初,置沙州,寻为沙州路。
明洪武二十四年,元裔阿鲁哥失里遣使朝贡。
永乐三年,置卫以授其首领困即来。
宣德七年,上言诸夷侵掠,愿徙居察罕旧城。
不许。
正统十一年,其首领喃哥以困于瓦剌,率部属来归。
因徙置内地,卫废。
○敦煌废县今卫治。
汉县,为敦煌郡治。
赵充国谓自敦煌至辽东,万一千五百余里,是也。
杜林曰:敦煌,古瓜州地,生美瓜。
杜佑曰:至今犹出大瓜。
长者,狐入其中,首尾不出。
又汉有步广候官,为中部都尉治。
魏晋仍为敦煌县。
后为前后凉及西凉所据。
宋永初元年,沮渠蒙逊围李歆于敦煌,筑堤壅水以灌其城,遂克之。
后魏亦为瓜州治。
宋元徽二年,柔然寇魏敦煌。
尚书奏敦煌僻远,介居南北强寇之间,恐不能自固,请内徙就凉州。
韩秀以为敦煌隔阂西北二番,使不得相通。
今徙就凉州,不惟有蹙国之名,且姑臧去敦煌千有余里,防逻甚难,二番必有交通窥窬之志。
若骚动凉州,则关中不得安枕矣。
乃止。
后周改县为鸣沙县。
隋大业中,复曰敦煌。
《隋书》:大业三年,裴矩造西域地图,从西倾以去纵横所亘,将二万里。
发自敦煌,至于西海,凡为三道。
北道从伊吾,中道从高昌,南道从鄯善,总凑敦煌。
是也。
唐亦为沙州治,兼置豆卢军于城内。
其后没于吐蕃。
大中以后,迄于宋世,羁属而已。
西夏仍为沙州治。
元初,置沙州,以敦煌县并入。
寿昌城在卫西百五十里。
汉龙勒县地。
后魏置寿昌县,属敦煌郡。
西魏时,亦曰寿昌县。
后周省。
○平康废县,在卫西南。
又有东乡等县。
《五代志》:俱后魏置,后周并入敦煌。
效谷城在卫东北。
汉县,属敦煌郡。
桑钦曰:本鱼泽障也。
汉武元丰六年,济南崔不意为渔泽尉,教民力田以勤效得谷,因立为县。
魏晋因之。
隆安中,北凉李为效谷令,为众所推,据有敦煌,是也。
西魏时,尝置效谷郡。
后周并入敦煌县。
○渊泉城,在卫东北。
汉县,属敦煌郡。
阚る曰:地多泉水,故以为名。
后汉及晋因之。
后周废。
龙勒城在沙州西。
汉县,属敦煌郡。
后汉因之。
《汉志》注:县有玉门关及阳关,郡都尉治焉。
晋仍属敦煌郡。
前后凉皆因之。
后魏亦曰龙勒县。
后周并入敦煌县。
○阳关城,在故龙勒县西。
晋所置阳关县,因故阳关为名,属敦煌郡。
后魏废。
又昌蒲城,亦在卫西。
晋置昌蒲县,属敦煌郡。
后废。
按:昌蒲,应作蒲昌,以蒲昌海名也。
瓜州城卫东二百八十里。
东至肃州卫五百二十六里。
汉敦煌郡地。
魏晋因之。
晋惠帝元康五年,分置晋昌郡。
西凉时,又为会稽、常乐二郡地。
西魏亦置晋昌郡。
隋初,郡废,属瓜州。
大业初,属敦煌郡。
唐武德五年,置瓜州,治晋昌县。
天宝初,曰晋昌郡。
干元初,复故。
后没于吐蕃。
大中间,复内附。
宋没于西夏。
元徙瓜州民于肃州,其城遂废。
○晋昌废县,唐瓜州治也。
本汉敦煌郡冥安县地。
隋为常乐县地。
唐武德四年,改置晋昌县于此,寻为州治。
至德以后,没于吐蕃。
宋时,西夏亦置晋昌县。
元废。
常乐城在废瓜州西百里。
汉冥安县地。
应劭曰:冥,水名也。
出县北。
又有南藉端水,出南羌中,西北入冥安泽,溉民田。
后汉亦为冥安县。
晋因之,仍属敦煌郡。
《志》俱作宜安,误也。
西凉于此置常乐郡。
后魏因之。
后周并凉兴、广至、冥安、渊泉四县为凉兴县,仍为常乐郡治。
隋开皇初,郡废,因改县为常乐。
唐武德四年,改置晋昌县。
五年,又于汉广至县地改置常乐县,属瓜州。
开元十五年,吐蕃陷瓜州,悉兵攻常乐。
县令贾师顺拒却之。
后没于吐蕃。
广至城在废瓜州西北。
汉县,属敦煌郡。
后汉及魏晋因之。
西凉置广夏郡于此。
后魏郡废,县仍属敦煌郡。
后周省县入凉兴。
《通典》:唐改置常乐县,在故广至县西。
○凉兴城,在废瓜州西十七十里。
汉冥安县地。
前凉析置凉兴县,属敦煌郡。
晋太元十二年,吕光攻索嘏于敦煌,自酒泉进攻凉兴。
隆安二年,北凉业分敦煌之凉兴、乌泽及晋昌之宜禾为凉兴郡。
宋永初元年,沮渠蒙逊灭西凉,以索元绪为敦煌太守。
郡人共招其故太守李恂复入敦煌。
元绪奔凉兴。
后魏亦曰凉兴郡。
西魏郡废,仍为凉兴县。
后周又改置凉兴县,为常乐郡治。
宜禾城在废瓜州东北百二十里。
汉广至县有昆仑障,为宜禾都尉治。
后汉因之。
三国魏析置宜禾县,属敦煌郡。
晋因之。
惠帝元康五年,改置晋昌郡。
《通典》:后魏正光中,尝于宜禾城置会稽郡。
后周废入会稽县。
○伊吾城,在废瓜州北。
晋置县,属敦煌郡。
元康中,改属晋昌郡。
后废。
《通典》:晋昌县北有伊吾城。
是也。
又新乡城,在废瓜州南百八十里。
晋置新乡县,属敦煌郡。
西凉尝置新城郡于此。
后魏郡废,县仍属敦煌郡。
西魏废县。
唐为新乡镇。
大同城在沙州西南。
唐景云中,吐蕃所置。
开元十七年,瓜州刺史张守等击吐蕃大同军,大破之,是也。
又墨离军,杜氏曰:在瓜州西北千里,本月氏地。
唐置墨离军,属河西节度。
天宝五载,王忠嗣讨吐蕃于墨离军,获其全部而还。
又豹门城,在废瓜州北四百五十里。
唐置豹门守捉于此。
后俱没于吐蕃。
苦峪城在废瓜州东。
东至肃州四百里。
明正统七年,沙州卫酋困即来言:诸夷屡见侵掠,请边将发戍卒助修苦峪旧城。
从之。
成化九年,哈密为土鲁番所残破,其酋罕慎窜居苦峪城。
马文升曰:土鲁番至哈密十数程,中经黑风川。
哈密至苦峪又数程,皆绝水草。
贡使往返,必驮水然后行也。
正德以后,土鲁番益张,苦峪诸城,皆为所残破。
○鸣沙山在沙州城南七里。
一名沙角山,又名神沙山。
峰峦险峻,天气晴明,沙鸣闻于城内。
其沙或随人足而堕,经宿辄还山上。
高居诲云:瓜州南十里有鸣沙山,冬夏殷殷有声如雷,即《禹贡》之流沙。
又东南十里,即三危山云。
○羊膊山,《志》云:在沙州南。
多岩石,无草木。
山北有一岩似羊膊,因名。
三危山沙州东南二十里。
其山三峰峭绝。
舜窜苗于三危。
《禹贡》:导黑水至于三危。
宋元嘉二十二年,魏主焘遣军击吐谷浑。
别将杜丰引军追击,度三危至雪山,擒慕利延兄子被囊等,即此。
孔氏曰:三危山,俗亦名卑羽山。
宋白曰:西凉武昭王于三危山东置长乐镇。
龙勒山《括地志》:山在汉龙勒县南百六十五里,县以此名。
《一统志》:在废沙州东百二十里。
山有玄泉。
汉李广利伐大宛,还至此山。
众渴甚,广利引刀刺山,有泉涌出,即此。
○此塞山,《志》云:在沙州西。
汉武时,天马朝发京师,夕至此塞山下,谓此。
又观音山,在沙州西。
弘治中,土鲁番尝聚掠于此。
白龙堆在寿昌废县西。
《汉志》注:敦煌正西关外有白龙堆沙。
《西域传》:元始中,车师后王国有新道,出五船北,通玉门关,往来差近。
戊己校尉徐普欲开以省道里,半避白龙堆之险,不果。
班固曰:近有龙堆,远则葱岭,殆天地所以界别区域、绝外内也。
流沙在卫西。
旧《志》:自玉门出度流沙,西行至鄯善,北行至车师。
一云,且末国,在鄯善西。
其国之西北有流沙数百里,夏日有热风,为行旅之患。
风所至,唯老驼预知之,即喷而聚立,埋口鼻于沙中。
人以为候,亦即将毡拥蔽鼻口。
其风迅驶,斯须过尽,若不防者,必至危毙。
桑钦云:流沙在张掖居延西北。
杜佑曰:在敦煌郡西八十里。
《志》云:玉关外有二断石,极大,世谓之三陇山,乃流沙碛也。
晋太元八年,苻秦遣吕光伐西域,行越流沙三百余里。
焉耆诸国皆降。
宋元嘉十三年,魏主焘遣使者王恩生使西域,渡流沙,为柔然所获,遂不能达。
其后遣使者诣西域,常诏河西王牧犍发导护送出流沙。
十八年,沮渠无讳据敦煌,畏魏兵之逼,谋西度流沙,遣其弟安周击鄯善。
既而无讳西就安周,士卒经流沙,渴死者大半。
二十二年,魏主焘遣将万度归伐鄯善,至敦煌,以轻骑度流沙,袭鄯善,下之。
盖道出西域,流沙为险道也。
○蒲昌海在玉门、阳关以西三百里。
一名盐泽。
广袤三四百里,则葱岭、于阗两河之所注。
汉大初中,自敦煌西至盐泽,往往起亭鄣。
汉张骞言:于阗之西,水皆西流,注西海。
其东水东流,注盐泽。
《西域传》:盐泽一名蒲昌海。
其水停居,冬夏不增减。
《括地志》:盐泽,亦名缝泽,亦名辅日海,亦名穿兰,亦名临海,在沙州西南。
《唐志》:蒲昌海,在蒲类海东。
是也。
亦谓之蒲类海。
后汉初平初,北匈奴呼衍王寇伊吾。
敦煌太守马达赴救,至蒲类海,寇引去。
谓此。
龙勒水在废龙勒县。
出南羌中,东北流,汇为大泽,溉民田。
其下流出塞外,经浚稽山南。
《志》云:沙州境有渥洼水。
汉元鼎四年,天马生渥洼水中,即此水也。
○蒲奴水,在塞北龙勒水南。
汉武遣商丘成出西河,击匈奴。
匈奴追至蒲奴水,战不利,引去,是也。
○玉门关在故寿昌县西北。
《汉志》注:龙勒县有玉门关,故都尉治。
《舆地广记》:关在寿昌县西北百十八里。
汉武使霍去病破走月支,开玉门关,通西域。
太初初,李广利伐宛,不克。
使使遮玉门曰:军有敢入者,辄斩之。
又遣军正任文屯玉门关,是也。
后汉建武中,闭玉门关,谢西域之质。
《后·西域传》:自敦煌西出玉门、阳关,涉鄯善,北通伊吾千余里。
班超在西域,上书愿生入玉门关。
隋大业四年,遣将薛世雄等出玉门,击伊吾。
七年,遣裴矩驰至玉门关,晓谕西突厥处罗入朝,即汉玉门故关矣。
阳关在故寿昌县西。
《汉志》注:都尉治也。
杜佑曰:阳关在玉门之南。
《高居诲使于阗记》:从沙州西渡都乡河,曰阳关。
欧阳曰:关在寿昌县西六里,为西域之要隘。
昆仑塞即汉广至县之昆仑障,为宜禾都尉治。
后汉永平十七年,窦固等出敦煌昆仑塞,击西域,破白山寇于蒲类海上。
又延光二年,张议以酒泉属国吏士二千余人集昆仑塞,先击北匈奴呼衍王。
《后汉志》注:昆仑,即昆仑障也。
白山,见赤斤蒙古卫。
蒲类,见西域火州。
○王子庄,在沙州东。
正德十年,土鲁番繇此内犯。
《志》云:瓜州北有白城子,亦昔时戍守处。
赤斤蒙古卫东至肃州界四百三十里,西至沙州界百八十里。
古西戎地。
战国时,月氏居之。
后为匈奴所据。
汉武逐匈奴,此为酒泉、敦煌二郡地。
晋属晋昌郡。
隋初,属瓜州。
大业中,属敦煌郡。
唐初,亦属瓜州。
广德后,没于吐蕃。
宋为西夏所据。
元为瓜州地,属沙州路。
明永乐二年,故鞑靼丞相苦术子塔力尼等率所部来归。
诏建赤斤蒙古十户所,以塔力尼为千户。
寻升为卫,自是朝贡不绝。
○白山在卫北二十里。
多草木禽兽。
土人呼为析罗漫山。
罕东卫在故沙州东南,亦西戎部落。
明洪武二十五年侵塞,凉国公蓝玉讨之,土酋哈昝等遁去。
三十年,酋长锁南吉剌思遣使入贡,立罕东卫授之。
成化中,罕东酋奄章与诸族仇杀,逃居沙州。
朝廷许其耕牧输贡。
子曰班麻思结,孙曰只克。
时诸部皆为土鲁番所困。
正统四年,只克以沙州卫既废,请立罕东左卫治其地。
从之。
遂以只克领卫事。
弘治八年,土鲁番复掠沙州。
自是土鲁番入寇,每假道罕东令给食,而亦不剌、安定,又数掠其资,罕东益微。
嘉靖初,其酋日羔剌率部属来归。
边臣分处其众于肃州塞内,罕东遂墟。
○阿真川在卫西南。
明初,蓝玉讨叛部哈昝等,深入至阿真川,是也。
毕力术江在卫西。
宣德九年,罕东别部儿加邀劫使者,命刘广等讨之。
广使指挥祁贤先以百骑往觇敌,行月余,渡毕力术江。
儿加惧,诣贤自归,诏宥之。
《志》云:江与安定、曲先等卫接界。
或讹为必出江。
安定卫在罕东卫西、沙州卫南。
本鞑靼别部。
其地广袤千里,无城郭庐舍。
明洪武七年,撒里畏兀儿及安定王卜烟帖木儿遣使入贡,命其酋长立为四部:曰阿端,曰阿真,曰若先,曰帖里。
明年,改立安定、阿端二卫。
永乐二年,安定王为曲先所杀,部落溃散。
十一年,其孙亦攀丹来朝,复故封,归安定。
成化中,为土鲁番所破,苗裔散失。
弘治初,其长干奔请嗣。
许之。
正德七年,亦卜剌破安定,据其地,余众内徙。
嘉靖间,复命酋领其众。
然安定王后无传,而阿端久没,莫知其处。
○羌城在卫西北。
《汉书·西域传》:羌国王号去胡来王。
去阳关千八百里,去长安六千三百里,僻在西南,不当孔道。
西北至鄯善,乃当道云。
元始二年,去胡来王唐兜与赤水羌相寇,不胜亡降匈奴,遂为匈奴所并。
○必出江在安定卫东。
明永乐二十一年中,使乔来喜使西域,行至必出江,死于贼。
甘肃都指挥朱英率兵击安定,斩获甚众。
安定王诣阙谢,宥归。
即此。
曲先卫在安定卫西。
古西戎部落。
宋淳三年,蒙古主使忽必烈将兵击大理,自曲先脑儿而南。
即此。
寻置曲先答林元帅府。
明洪武四年,置曲先卫,授其酋散西思。
后为朵儿只把所攻,并入安定,居阿真地。
永乐四年,指挥哈三散即思三即等表言:西番侵暴,乞仍立卫,徙治药王滩。
报可,以三即领卫事,并徙安定卫所于昔儿汀。
宣德以后,屡入朝贡。
成化中,为土鲁番所扰,请率部属内徙。
从之。
遂失故地。
○且末国在卫西南。
《汉·西域传》:鄯善西通且末七百二十里,北接尉犁,南至小宛,可三日行。
宋元嘉十九年,沮渠无讳夺鄯善,鄯善王比龙奔且末。
《北史》:且末在鄯善西,去代八千三百二十里。
隋大业五年初,平吐谷浑,于古且末城置且末郡,统肃宁、伏戎二县。
《新唐书》:自于阗东关东行,入大流沙,行千里,至故折摩驮那,古且末也。
又千里至故纳缚波,古楼兰也。
○小宛国,在且末国南。
《西域传》:治零城,东与羌接,僻南不当道。
○昆仑山在卫东北。
或云肃州卫境有昆仑山,绵延至此。
《一统志》:卫北拒肃州。
是也。
明永乐二十二年,部长三即思及安定部劫杀中使。
洪熙元年,命朱英讨破安定,追逾昆仑西数百里,至雅令阔地。
曲先远遁。
即此。
○西番江在卫西。
明宣德四年,指挥那那汉表言:为安定所侵掠,率余众溃居西番江,不敢归。
诏安定酋遣还所掠,仍谕居西番江者,使复业,是也。
且末河在卫西。
《隋志》:且末郡有且末水、萨毗泽。
《唐志》:度且末河五百里,至播仙镇,古且末城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