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九五查询
古籍史书
老黄历
免责说明:本站内容全部由九五查询从互联网搜集编辑整理而成,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冒犯,请联系我们删除。
Copyright © 2025 95cx.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九五查询(95cx.com)鄂ICP备2022010353号-6
免责说明:本站内容全部由九五查询从互联网搜集编辑整理而成,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冒犯,请联系我们删除。
Copyright © 2025 95cx.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九五查询(95cx.com)鄂ICP备2022010353号-6
◇延安府东至山西黄河界二百五十里,东南至山西吉州二百九十里,南至西安府耀州六百六十里,西至庆阳府四百五十里,北至榆林卫六百三十里。
自府治至京师二千二百里,至南京四千八百四十里,至布政司七百四十里。
《禹贡》雍州地。
春秋时白翟所居。
秦属上郡。
汉初属翟国,寻属上郡。
后汉亦为上郡地。
晋为雍州塞外地。
后魏延昌二年,置东夏州。
西魏改为延州取延水为名。
隋初因之。
大业初,改为延安郡。
唐复为延州。
天宝初,亦曰延安郡。
干元初,复为延州。
中和三年,置保塞军节度。
光化初,改曰宁塞军。
朱梁改为忠义军。
后唐曰彰武军。
宋仍曰延州亦曰延安郡彰武军。
元四年,升为延安府。
金因之亦曰彰武军。
元改延安路。
明初复曰延安府,领州三,县十六。
今仍曰延安府。
府东带黄河,北控灵夏,为形胜之地。
战国时,魏人入上郡于秦,而秦益强《史记》:梁襄王七年,魏尽入上郡于秦。
《正义》:丹、坊、、延北至┯阴,魏上郡地也。
秦惠文君六年,魏纳阴晋,八年纳河西地,十年又纳上郡十五县,而河西滨河之地尽矣。
汉逐匈奴,开朔方,恒自上郡而北。
盖其地外控︹索,内藩畿辅。
上郡惊,则关中之患已在肩背间矣。
晋失其驭,并、雍之间,遂成戎薮,历数百年而患未息。
唐自贞观以后,开拓益广,延州之患绝少。
及党项蠢动于前,回鹘、吐蕃猖蹶于后,延绥尝岌岌多事矣。
广明召变,四方幅裂,藩镇交讧,延及五季,延绥尝为争遂之也《五代史》:梁开平四年,李茂贞合、泾二镇兵,攻夏州帅李仁福,请兵于晋。
晋遣周德威自振武将兵会之。
朱全忠西援仁福,闻晋兵在绥银碛中,遣将李遇等自延趣银夏,邀其归路。
宋以西夏凭陵,置重镇于延州,往往选将屯兵,与诸路相声援。
王庶曰:延安,五路襟喉也。
金人之窥关陕也,恒自山西渡河,亟犯延安,延安陷则南侵三辅,如建瓴而下矣。
呜呼!涓涓不绝,将成江河。
以延绥之境,密迩雄边,控临秦晋,一旦有事,此国家救焚拯溺之时,乃犹以泄泄处之,安得不为滔天之祸哉!
肤施县附郭。
战国时为赵地。
赵惠文王二年,主父灭中山,迁其王于肤施,即此。
秦置县,属上郡。
汉为上郡治。
曹魏时废。
后魏复置,属襄乐郡。
西魏时废。
隋大业三年,复置县,为延安郡治。
唐、宋时,州郡皆治此。
今编户二十七里。
○延安城在府东五里。
《宋志》:延安有东西二城,其中限以深渊。
五代汉天福十二年,彰武军乱,攻其帅周密。
密保东城,众推州将高允权为留后,据西城,是也。
宋嘉定十四年,蒙古将木华黎攻金延安。
延安将合达军于城东,木华黎潜令军士伏于城东两谷中,诱金兵来追,伏发,大败之。
合达入城固守。
木华黎以城池坚深,猝不可拔,乃南攻坊,留军围之。
沈括曰:延安有五城。
说者谓旧有东西二城,夹河对立,高万典郡,始展南北东三关城。
按杜甫诗:五城何迢迢,迢迢隔河水。
是天宝中已有五城也。
今旧址已废。
城周九里有奇,有东南北三门,即故城改筑。
金明城府西北百里。
杜佑曰:古高奴也。
项羽封董翳为翟王,都高奴。
汉为县,属上郡。
文帝三年,匈奴入居河南地,侵盗上郡。
遣丞相灌婴发车骑诣高奴,击之。
匈奴走出塞,上自甘泉之高奴,因幸太原。
后汉亦为高奴县。
晋废。
后魏太平真君十年,置广洛县于此。
十二年,置金明郡治焉。
隋初,郡废,改县曰金明,属延州。
隋末废。
唐武德二年,置北武州,领开远、金义、崇德、永定、安义凡五县。
旋复析肤施地置金明县。
贞观二年,废北武州,以开远等五县俱省入,仍属延州。
宋初因之。
熙宁五年,废为金明寨。
又永丰废县,在府西。
后魏太平真君十三年,置永丰、启明二县,属金明郡。
隋俱废入金明县。
丰林城在府东三十五里。
亦汉肤施县地。
后魏侨置广武县于此。
太和初,兼置遍城郡。
西魏末,柔然寇广武,李弼击却之。
隋初郡废。
开皇十八年,改为丰林县,属延州。
唐武德四年,侨置云州,又析置云中、榆林、龙泉三县。
八年,废州,以龙泉县并入临真,以云中、榆林并入丰林,仍属延州。
宋初因之。
熙宁五年,省为丰林镇,属肤施县。
杜佑曰:丰林,汉朔方临河县地。
似误。
延水城府东北百十里。
西魏置安人县,属安宁郡。
隋开皇初,郡废,改安人为吉万县,属绥州。
大业初,废。
唐武德二年,分延川县地置西和州,领安人、修文、桑原三县。
贞观二年,废州及修文、桑原二县,入安人县,属北基州。
八年,又废北基州入延川县。
二十三年,改安人县为弘风县。
神龙元年,又改为延水县,属延州。
宋初因之。
熙宁八年,省入延川县,为延水镇。
门山城府东南百八十里。
《志》云:宇文周时,分云岩、汾川二县地,置门山县。
隋大业初,省入汾川县,属延州。
唐武德三年,复置门山县,治宋斯保,属丹州。
总章二年,移治库利川。
宋仍属延州。
金因之。
元废入宜川县。
旧《志》:门山废县在宜川县西七十里。
云岩、汾川,今俱见宜川县。
三城在府东南。
《志》云:魏晋间所置,为戍守处。
晋咸和九年,北羌王薄勾大等侵扰北地、冯翊。
石虎使其将郭敖、石斌等击破之。
勾大奔马兰山,郭敖乘胜逐北,为羌所败。
斌收军保三城。
又元兴中,姚兴欲以三城朔方杂裔配赫连勃勃守高平,不果。
义熙三年,时勃勃以朔方叛秦,攻秦三城以北诸戍,悉拔之。
既而勃勃取关中,置朔州牧,镇三城,即此。
魏收《志》:遍城郡广武县有三城。
是也。
马兰山,见耀州同官县。
○嘉岭山在府城东南,形势高峻。
又城东北有清凉山。
上有尸毗岩及万佛、石仙等洞,又有鹫峰、定甲等泉。
《寰宇记》:郡城据山,四面甚险。
谓此也。
元木华黎伏兵于城东两谷,即此二山云。
伏龙山府北五里。
《郡国志》:上郡之名山也。
又五龙山,在府北十里,山下有帝原水。
《汉志》:宣帝从方士言,祠五龙山帝原水。
即此。
山北又有一峰,高数百丈,峭如碧簪,名碧簪山,一名虎头山。
重覆山在县东南,近废门山县,以山形重迭而名。
杜佑曰:门山县有门山。
《名胜志》云:山形如门,略容车马,东至宜川县仅十里。
○牡丹山,在府南四十里,多产牡丹,名曰花原头。
○延水在府城东门外。
源出安塞县西北芦关岭,东南流经此,又流经延长县,入黄河,一名濯筋水。
《志》云:府南门外有南河,流入濯筋水。
清化水府东四十里地有嘉泉,水源出焉,东流入延水。
又清水,在府西北废金明县境,流经老人谷,俗呼老人水,下流亦合于延水。
○乌耶水,《志》云:出府东北乌耶谷。
又龙尾水,出府北之龙尾溪,下流俱入于延水。
延利渠在府城南。
旧时灌注城市,复穿城而出,溢为柳湖,入于延水。
○五龙泉,在府城东北,从石罅中涌出,汇而为池。
《水经注》:五龙山有牧龙川,多产骏马。
即此池也。
○金明寨在府西北。
本金明县地。
宋天圣中,置寨于此,以御西夏。
庆历初,赵元昊寇金明寨,转破宁夏寨,进陷丰州。
宁夏寨,盖在夏州境内。
《宋志》:金明县有金明寨。
《通志》云:今府治西有金明驿,又有榆林、鱼河二驿。
安塞县府西北四十里。
东至青涧县二百四十里。
本汉高奴县地。
后魏为广洛县地。
唐为金明县地。
宋置安塞堡。
元升为县,属延安府。
明因之。
今县城周三里有奇,编户二十里。
○敷政城县西南百二十里。
后魏置因城县,属上郡。
后周废,寻复置,属延州。
隋因之。
《旧唐书》:武德二年,移因城县,治金城镇,改为金城县。
又于界内置永州,领金城、洛盘、新昌、土追四县。
贞观四年,移永州于洛源县。
八年,废洛盘等三县入金城,属延州。
天宝元年,改金城为敷政县。
宋因之。
元废。
今为敷政巡司。
○石门城,在县西。
后魏置,属上郡。
魏收《志》:上郡领石门、因城二县,后周废入因城。
○天泽山在县东五里。
上有天泽泉。
又龙安山,在县西一里。
状如卧龙,因名。
○灵台山,在县北五里。
巨石高险,旧建云台观于其上。
又三追山,在废敷政县北一里。
土石相杂,上有三冢,遥望如追,因名。
○洛水在县西七十里。
上流自庆阳府流入府境,经保安县西南,流入县界。
至城下又南流入甘泉县境。
详大川洛水。
○延水,在县北百里,东南流,入肤施县界。
西川水在县东南。
自保安县境流入界,至县东南二十里,会小平川,入肤施县境,合于延水。
又县西北九十里有洧水及背水,皆东流注于延水。
○金明川,在县北五十里。
《寰宇记》:自蕃界来入县境,西过而南流,至肤施县界,合于延水。
○芦关在县北百七十里。
有东西二城基址,亦曰芦子关。
唐杜甫诗:延州秦北户,关防犹可倚;焉得一万人,驱疾塞芦子。
谓此也。
蔡梦弼云:去延州百八十里有土门山,两崖峙立如门,形若葫芦,故谓之芦子。
后唐长兴四年,李彝超以夏州拒命。
诏乐彦稠等讨之,进屯芦关。
彝超遣党项抄掠粮运及攻具,官军自芦关退保金明。
赵《聚米图经》曰:芦关在延州塞门寨北十五里,自芦关南入塞门,谓之金明路。
旧有芦关寨,宋至道中,废。
元丰四年,复为戍守之所。
塞门寨在县北百五十里。
本蕃部旧寨。
宋至道中,废。
元丰四年,复置。
其东五十里为殄羌寨。
北九十里为乌延口寨。
陈执中曰:塞门至金明二百里。
宋时与安远、承明等寨,屡为夏人所陷。
熙宁二年,夏人请纳安远、塞门二寨以易绥州。
二寨之北,旧有三十六堡,以长城岭为界。
时诏边臣定二寨地界,夏人不从,遂不果易。
元丰二年,收复塞门寨,始为内地。
《宋志》云:塞门寨,南至安塞堡四十里。
似谬。
○招安寨,县西北五十里。
宋庞籍知延州,命部将狄青筑招安寨于桥子谷旁,以断夏寇出入之路,即此。
后为招安驿。
万安寨在县北。
亦谓之万安镇。
又东有三川口,《旧志》以为宜川、延川、洛川之口也。
宋康定初,赵元昊寇延州之保安军,破金明寨。
又破安远、寨门、永平诸寨,乘胜至延州城下。
诸将刘平、石元孙等自庆州趣土门,复倍道而前,至万安镇。
又进至三川口西十里止营,与延州相闻。
复东行五里,与贼遇。
贼涉水为陈,击却之,转战三日,贼退还水东。
平保西南山,立七栅自固。
贼自山四出合击,平等败没。
即此处也。
土门,即芦子关矣。
○平羌寨,县东三十五里。
宋置。
本名克胡山寨。
绍圣四年,更名。
金废。
甘泉县府西南九十里。
北至安塞县百二十里,南至州九十五里。
汉上郡雕阴县地。
隋为洛交县地。
唐武德初,析置伏陆县。
天宝初,改为甘泉县,属州。
宋改属延安府。
今县城周三里有奇,编户二十三里。
○雕阴城县南四十里。
战国时魏地。
周显王三十六年,秦犀首伐魏,取雕阴。
《史记》:梁襄王五年,秦败我龙贾军四万五千于雕阴。
是也。
汉置县。
三国魏时县废。
旧《志》云:雕阴城在州北三十里。
《括地志》:雕阴故城在洛交县北三十里。
临真城在县东北百七十里。
汉高奴县地。
或云即汉上郡之定阳县。
后汉因之。
晋省。
后魏大安中,置临真县,属定阳郡。
西魏又置神水郡及真川县。
后周废郡。
隋大业初,又以真川县并入临真。
唐初,属东夏州。
贞观二年,改属延州。
宋因之。
元废。
其南又有龙泉废县,唐武德四年析置,八年并入临真县。
黑城县东百七十里,当库利川口。
相传赫连勃勃所置。
缘山坡为城,崎岖不正,俗名黑城。
后魏孝昌二年,源子邕奉诏讨贼,自东夏州进平黑城,遂率众南出。
贼帅康维摩守锯谷,断棠桥。
子邕击破之。
又破契官斤于杨氏堡,复破贼于赤沃堡,遂解白水之围。
锯谷及杨氏等堡,应在今洛川、宜川等境。
○伏陆山在县治东北。
唐以此山名县。
又雕阴山,在县南二十里。
山多土穴,雕鹰所居。
汉以此名县。
○劳山,在县北二十里。
有大小二山。
相传宋狄青与夏人相拒,士卒疲困,尝憩于此,因名。
野猪峡在县北四十五里。
山峡险窄,为戍守重地。
《志》云:甘泉当、延二州之中,为咽喉之所,而野猪峡尤当其要。
嘉靖三十年,抚臣张珩议筑堡于此,以遏虏南入之冲。
○洛河在县治西。
自安塞县流经此,又南入州境。
○伏陆水,在县南二十里。
亦名阿伏斤水。
阿伏斤,夷名也。
《志》云:以水源隐伏川陆,故兼有伏陆之名。
下流入于洛河。
库利川在县东北。
川侧土田沃衍,五谷丰饶,羌人称贮旧谷为库利,因以名川。
○甘泉,在县南五里。
出岩谷中,飞流激射,厥味甘美。
隋炀帝尝经此,饮而甘之,唐因以名县。
○抚安驿《通志》云:在县治西北,明初置。
安定县府北百九十里。
南至安塞县百六十里。
本唐延川县地。
宋康定五年,于延州城马蹄川筑安定堡。
金因之。
元改置县。
今县城周五里有奇,编户九里。
○丹头城在县东南。
宋置丹头寨于此。
金因之。
元至元初,改置丹头县,属延安府。
四年,仍并入安定。
○御谋城,在县西北百里。
宋崇宁三年,赐名御谋。
金废。
又县北有制戎城,宋崇宁中置。
本名天降山新城。
政和八年,赐名制戎。
《通志》:县西北八十里有洛城,洪武中所筑。
○二郎山在县南一里。
双峰并立,因名。
又鸦鸽山,在县南四十里,林木蔚然。
又南二十里曰神木山。
山中有古树千株,樵采不敢入。
○滴溜山,在县北百里。
泉出岩石间,因名。
黑水出于此。
○潘陵川县南八十里。
源出鸦鸽山,南流入于延水。
○黑水,在县北百里。
旧置黑水堡,因水以名。
宋元丰五年,种谔遣曲珍攻黑水安定堡,与夏人遇,败之。
又金人以李显忠为苏尾九族都巡司使,驻兵黑水堡,是也。
又白水亦在县北,源出分水岭。
宋置白水堡于此。
下流合于黑水。
又东至延川县境,合于吐延川。
○威羌寨在县北七十里。
宋元符初筑。
又北七十里曰芦移堡。
《宋志》:芦移堡西南至御谋城三十五里,元丰中置。
○龙安寨,在县西南八十里。
宋庆历初,庞籍知延州,命狄青筑招安寨,周美取承平寨,王信筑龙安寨,悉复所亡地,筑十一城,是也。
宣和二年,改龙安曰德安寨。
保安县府西北百八十里。
本名栲栳城,以旁有栲栳谷而名。
唐咸亨间,尝置禁军于此。
贞元中,改为永康镇。
宋升为保安军。
金改军为县,复置州治焉。
元州废,以县属延安府。
县城周九里有奇,今八里有奇,编户八里。
○金汤城在县西北百里。
宋置金汤寨。
元丰五年,延将曲珍败夏人于金汤,是也。
元符二年,改为金汤城,为控御夏人之所。
明成化中,套贼入犯,此亦为戍守要地。
其西四十里曰白豹城,入庆阳府境。
○通庆城,在县西北百六十里。
亦宋置,为延戍守要地。
其西三十里,即庆阳府境之镇安城也。
又铁鞭城,在县西北百余里。
《志》云:宋时所筑,为榆林之之险。
又北有锁地、五谷等城,亦宋置。
○九吾山县西五十里。
上有湫,岁旱不竭。
《志》云:县西一里有候雨山。
旁有石室。
天将雨,则此山烟雾四塞,人以为候。
○唐毛山,在县西北,近榆林之宁塞营。
近代官军败贼于此。
又石楼台山,在县南七十里。
以山岩层迭而名。
艾蒿岭在县东六十里。
即子午岭之异名也。
绵亘于延庆两郡间,几数百里云。
○洛河在县西南。
自庆阳府废洛源县流经此,又东南入安塞县境。
○吃莫河,源出蕃部吃莫川。
东南流,至城西十六里,又南入于洛河。
其水浅隘,不胜船筏。
三岔沟县北九十里。
又县西南四十里有紫马沟,涸溢不时,水涨则注于吃莫河,通于洛河。
○石堡塞在县北。
本蕃寨。
宋初置城于此。
至道中废。
《宋志》:寨旁有γ流,一名臧底河。
夏人近河筑城,为要害必争之所。
政和五年,知庆州姚古克其城,建威德军,寻复为寨。
金废。
顺宁寨县北四十里。
西至金汤城九十里。
宋为戍守要地。
绍兴四年,夏赵干顺入寇延,西自顺宁、招安寨,东自黑水、安定,中自塞门、龙安、金明以南,二百里间相继不绝。
至延州北五里,陷金明寨而去。
盖诸寨皆延州要冲也。
《通志》:洪武中,尝设顺宁巡司于此。
○德靖寨,在县西八十里。
亦宋置。
宝元初,赵元昊入寇,与诸酋约,先攻延,欲自德靖、塞门寨、赤城路三道并入,是也。
赤城,见平凉府崇信县。
园林堡县东四十里。
宋置。
今县东九十里有园林驿,因旧堡以名也。
又县东北有平戎堡。
《宋志》云:堡南去园林堡五十里。
本名杏子河东山。
绍圣四年,赐名平戎。
亦曰平戎寨。
金废。
○镰刀寨,在县南。
宋庆历四年,赵元昊请以栲栳、镰刀、南安、承平故地,及他边境蕃汉所居,乞画中为界处也。
栲栳,即今县城矣。
石门镇在县西。
嘉靖三十年,抚臣张珩言:保安县西河川有石门镇及石门子,北接榆林、宁塞、静边诸营堡,为戎羌阑入之路,宜各筑一城,增兵戍守,是也。
○圣人道,在县东七里。
《志》云:从番界末家族来,经县境一百五里,入废敷政县界。
即赫连勃勃起自夏台入长安,芟平山谷所开道也。
俗讹为圣人道。
宜川县府东南二百八十里。
西至州百七十五里,东至山西吉州百六十五里。
古孟门河西之地。
苻秦时为三堡镇。
西魏置义川县,又置汾州及义川郡,寻改州为丹州。
后周改县为丹阳郡。
开皇初,郡废,复改县曰义川。
大业初,州废,县属延安郡。
义宁初,复置丹阳郡。
唐武德元年,改为丹州。
天宝初,改为咸宁郡。
干元初,复为丹州。
宋太平兴国初,改县曰宜川,而丹州如故。
元废州,以县属延安路。
今县城周四里有奇,编户二十三里。
○丹阳城在县东北二十九里。
亦曰丹州城。
《志》云:苻秦时三堡镇也。
西魏大统三年,割、延二州地置汾州,理三堡镇。
废帝改为丹州,因丹阳川为名。
唐永徽中,移县于赤石川口,其城遂废。
汾川城在县东七十里。
西魏置安平县。
后周改曰汾川。
隋蜀延州。
唐属丹州。
刘句曰:隋县治土壁堡,唐开元二十二年移今治云。
宋熙宁三年,省入宜川。
○咸宁城,在县东百里。
后魏置永宁县。
西魏改为太平县。
隋开皇中,改曰咸宁,属延州。
唐属丹州。
刘句《志》:隋县治白水川,唐景龙二年移治长松川云。
宋太平兴国中,废入宜川。
云岩城在县西北七十里。
西魏置,兼置乐川郡治焉。
隋初,郡废,县属丹州。
大业初,县废。
唐武德初,复置云岩县,属丹州,理回城堡。
咸亨四年,复移治于此。
宋熙宁七年,又废为云岩镇。
○安乐山在县南十里。
《志》云:昔人尝屯军于此。
又晋师山,在县西南百里,与州分界。
○云岩山,在县北八十里。
山形重迭如云,旧云岩县以此名。
又库利山,在县西百里,与甘泉县之废临真县接界。
孟门山在县东南二十里。
山势绵延,与吉州孟门山参差相接。
《志》云:山当黄河中流,有石扼束,俗谓之石。
相传即《禹贡》凿石导流处也。
○盘古山,在县东南百二十里。
山势纡回,翼带河滨。
○黄河在县东八十里。
其上流自榆林卫而南流,经葭州、绥德二州之境,又南历青涧、延川及延长县而入县境,与山西平阳府吉州分界,又南流入同州韩城县界,府境东面之险也。
详见大川黄河及川渎异同。
银川水在县西南十里。
流绕县城,又东注于黄河。
又汾川水,在县北八十里,自甘泉县流入境。
又泽径河,在县北百里。
俱流入于黄河。
丹阳川在县西南。
蒲川水自州洛川县来,流入丹阳川。
川口有赤石,因曰赤石川。
又库川,在县西北二十里。
川南为汉,北为蕃。
蕃汉人于此缔香火。
蕃人谓香火为库也。
其下流,俱注于黄河。
○玉莲池,在县北。
《志》云:池广数千顷,为一方之胜。
今湮。
○乌仁关在县东八十里。
下临黄河岸,与山西吉州对境。
《唐志》:丹州有乌仁关。
《一统志》云:金置,元废。
误也。
延川县府东北二百里。
东至山西永和县百里,北至青涧县五十里。
亦汉肤施县地。
西魏置文安县,兼置文安郡。
隋开皇初,郡废,改县为延川,取界内吐延川为名,属延州。
唐因之。
今县城周四里,编户九里。
○义门城在县西。
唐武德二年,置义门县,兼置南平州治焉。
四年,州县俱并入延川。
○青眉山在县西北六十里。
后魏时,有土蕃青眉族居此,因名。
又西北二十里,有玉皇山。
《志》云:县西一里有西山,旧为烽火之所。
禅梯岭在县西南。
嘉靖三十年,抚臣张珩言,保安县石门镇、甘泉县野猪峡与延川县禅梯岭,俱为套寇深入之路,比他镇为独重,可各筑一城守之。
是也。
○黄河在县东四十五里。
自清涧县流入境,又南入延长县界。
《志》云:县东北六十里有漩窝渡。
又有延水关渡,在县东南七十里。
清水渡,在县东南八十里。
皆黄河津济处。
吐延川在城北。
一名哥基川。
胡语亦谓之濯筋水。
《寰宇记》:吐延川与骨胡川,俱自绥德来,流入于黄河。
青涧水在县东城下。
自清涧县流入,又东北流入于吐延川。
《志》云:县东北有柏岔沟、五龙川,县西有王家沟、唐家坌沟,县南有王林沟、沙泉沟,县北有土谷坌沟、滔水川,县西北有紫沟及社树平沟,俱流入于延川。
○石油井,在县北九十里。
井出石油,六月取之涂疮疾,即愈。
旧《志》:高奴县出脂水。
是也。
或谓之石液云。
○永和关县东北四十里。
宋置关于此。
路通绥德,前据山险,下临黄河,西戎尝盘据其间,为戍守要地。
县北又有顺安、白草等寨,俱宋景中置。
元符二年,废。
○文安驿,在县西五十里,为延绥往来之通道。
延长县府东百五十里。
东至山西大宁县百里,西北至延川县五十里。
本肤施县地。
西魏置广安县。
隋改延安县,属延州。
唐初,置北连州于此。
贞观二年,州废,县仍属延州。
广德二年,改为延长县。
今县城周四里有奇,编户十里。
○义乡城在县西南。
西魏置义乡县。
隋大业中,废入延安县。
唐初,复置,又析置齐明县,俱属北连州。
贞观二年,俱废入延安县。
○屏山在县治南。
以形似名。
下有翟水,水面出油,可以燃灯。
又潄玉岩,在县治东轩豁,可容百人。
泉出如练,流入城东鸳鸯渚,谓之城东河。
九连山在县西十五里。
山有九峰,相连不断。
又高奴山,在县北二十里。
上有古寨。
○独战山,在县东北六十里。
其山险峻,一人拒守,可以当千。
有交口川绕其下。
又髑髅山,在县东六十里。
相传古战斗之所。
下有川,经独战山东,入黄河。
○黄河在县东三十五里。
自延川县流入,与山西永和县接界,又南入宜川县界。
县境之水,俱流入焉。
○延水,在县南。
自肤施县东流经县界,又南入于河。
○甘谷驿在县西七十里。
东至府城,此为中道。
《通志》作于谷驿。
青涧县府东北二百三十五里。
北至绥德州百二十里。
本名宽州垒。
宋康定初,种世衡以垒当寇冲,右可固延安之势,左可致河东之粟,北可图银夏之旧,请即废垒筑之。
城成,赐名青涧。
金大定二十二年,升为县,属绥德州。
元因之。
明嘉靖四十一年,改今属。
县城周三里,编户十里。
○绥平废县县西百里。
本宋之绥平寨。
宣和末置。
李显忠初仕金,破红巾寇乞即罗义于绥平,是也。
金末置为县。
元省入怀宁。
○怀宁废县,县北七十里,本宋之怀宁寨。
金初因之,寻置为县。
元以绥平县省入,寻又省入青涧县。
○草坞山在县城北。
又城西有笔架山,县凭以为固。
○官山,在县北五十里。
万山旋绕,二川萦流,通往来官道。
又吐谷岭,在县北二十里,高险为县之望。
○黄河在县东百里。
自绥德州流经此,有郭宗渡为津济处。
又南入延川县境。
无定河县东北八十里。
自绥德州流入境,又东南流入黄河。
○青涧河,在县城西。
自安定县流入境,又东南流入延川县,流合吐延川入于黄河。
东河在县城东。
发源县北官山苜蓿岭。
又县西有西河,发源烽台川,俱流注于青涧河。
宋种世衡城青涧,开营田二千顷,资东西二河为灌溉云。
石井在县治西。
宋种世衡所凿。
世衡城青涧,处险无泉,凿地十五丈,遇石。
世衡命屑石一畚,酬百金,卒得泉。
明正德间,边患告急。
县令赵辂恐石井不足用,更凿一井,引东河水,自城下穿入。
今谓之新井。
○永平寨县西七十里。
宋置。
《宋志》:县东七十里为永宁关。
○石嘴岔驿,县北七十里。
路通绥德。
《通志》:县东南有奢延驿。
附见:延安卫在府城内。
洪武二年建,辖千户所五。
又塞门守御百户所,在安塞县北百五十里,洪武十二年建。
安定守御百户所,在安定县治北,洪武二年建。
保安守御百户所,在保安县治南,洪武十二年建。
俱属延安卫。
州府南百八十里。
南至西安府耀州三百九十里,西至庆阳府宁州二百十里,西北至庆阳府三百三十里。
春秋时白翟地。
秦属上郡。
汉为上郡及左冯翊地。
后汉亦属上郡。
三国魏虚其地。
晋因之。
后魏置东秦州,后为北华州。
西魏改为敷州。
隋初因之。
大业三年,改为城郡。
寻又改上郡。
唐初改为州贞观二年,置都督府,寻又改为大都督府。
天宝初,曰洛交郡。
干元初,复为州。
建中初,坊节度治于此,亦曰渭北节度。
中和三年,改为保大军。
宋仍曰州亦曰洛交郡保大军。
庆历初,置康定军于此。
金亦曰州复改置保大军。
元仍旧以州治洛交县省入,属延安路。
明因之,仍曰州编户五十一里,领县三。
今仍曰州。
州接壤延绥,藩屏三辅,为渭北之襟要。
唐干元以后,尝置重兵于此,与、宁、泾、原诸镇相为唇齿。
宋范仲淹曰:延密迩灵夏,为西羌必繇之地。
因请建州城,为康定军,增筑堡寨,备御始密。
南宋初,金人尝自山西乘冰渡河,陷延,然后南破潼关,残毁三辅。
州当南北之冲,亦关中之重地也。
○洛交废县今州治。
本汉雕阴县地。
西魏为三川县地。
隋开皇三年,析置洛交县为敷州治。
唐、宋皆因之。
元废。
今州有内城,周二里余,外城周十里余。
皆因故址修筑。
三川城州南六十里。
苻秦置长城县。
西魏改为三川县。
唐因之。
宋废为三川镇。
今为三川驿。
又利仁废县,亦在州南。
后魏置。
西魏省入三川县。
○直罗城,在州西百二十里。
《志》云:以城枕罗水而名。
后魏筑城于此。
唐武德三年,分三川洛交置直罗县,属州。
宋因之。
元废。
又有直罗关,路通环庆,唐太宗征突厥所开也。
今设直罗巡司。
长城州西南四里。
战国时,秦魏分界处。
《寰宇记》云秦蒙恬所筑,误也。
又高奴城,今延安府之金明城也。
孔颖达云:高奴在州境。
《寰宇记》云在州东五里,似未可据。
○龟山在州城西。
城南四里又有樱桃山,上多樱桃树。
又有梅柯岭,在州西北三里。
旧时岭有古梅。
又大回岭,在州南十里。
登之可以回望州城,因名。
○寿峰山,在州南百二十里,南接耀州同官县境。
马尾崖州南百二十里。
高数十丈,岩畔水流,遥望如马尾,因名。
或云,即马翅谷也。
宋绍兴中,李永奇谋南归。
金人贼杀之于此。
苇谷在州南三十里。
谷中多葭苇。
其水东南流,合于三川水。
一名圣佛谷。
又州西北百里有破罗谷。
其水为罗水,东合于苇谷水。
○洛水在城东。
自甘泉县流入境,至城下,水流冲激,州城数被其患。
唐麟德二年,州大水,坏居人庐舍,即洛水也。
又南为三川水,流入洛川县界。
○三川水,在州南六十里。
庆阳府之华池水、黑水流经此,会于洛水,因名。
西魏时,置三川县以此,亦谓之洛交水。
江家川在州西百三十里。
又有余乐川,俱经废直罗县界,东南流入于洛水。
○龙益镇州西百四十里。
今置驿于此。
自镇而东,为州西七十里之北村驿,自镇而南六十里,为庆阳府合水县境之邵庄驿。
《通志》:今州治西南有城驿。
又州西七十里有张村驿。
洛川县州东六十里。
东至宜川县百二十里。
汉县地,属左冯翊。
后魏为敷城县地。
后周置洛川县,属敷州。
隋因之。
今县城二里有奇,编户六十里。
○城废县在县东南七十里。
本汉县。
后汉废。
东晋时,苻秦置敷城县。
姚襄遣其从兄兰略地敷城,是也。
亦谓之敷陆。
大元十二年,秦苻纂与后秦相持,自泾阳退屯敷陆。
即此。
后魏仍为敷城县。
魏主焘神三年,夏主赫连定攻魏城,后又兼置敷城郡。
隋初,郡废。
大业初,改曰城。
唐属坊州。
唐末,李茂贞置翟州于此。
朱梁开平三年,翟州降于朱全忠,改为禧州。
宋废州,以县属州。
金因之。
元省入洛川县。
今县南百二十里,有城巡司。
县亦有城驿。
定阳城在县北。
汉为定阳县,属上郡。
应劭曰:在定水之阳,因名。
后汉仍为上郡属县。
魏废。
苻秦时,复置定阳县。
晋义熙六年,夏王勃勃遣兵拔后秦之定阳,是也。
后魏敷城郡领定阳县。
胡氏曰:废县在城县界。
○雄儿山县东五十里。
又东二十里为圣公山,皆昔时据险拒贼处。
又有黄龙山,在县南百三十里。
烂柯山县东北七十里。
山有黄梁水出焉,西南流入洛。
○界头山,县东南百五十里。
与同州澄城县分界,因名。
○洛水县西南五十里。
自州境流入。
唐开元十五年,洛水溢入城,平地丈余,死者无算,是也。
又南入中部县境。
仙宫河在县南。
下流入洛。
《志》云:县东北有开抚川河,西北有厢西河,俱繇宜川县界来,注于洛。
又县南百二十里有聿津河,自同州韩城县界来,西流入洛。
中部县州南百四十里。
西至州三百二十里,东南至同州二百七十里。
汉左冯翊翟道县地。
姚秦置中部县、后魏置中部郡于此。
隋初,改为内部郡。
开皇三年,郡废,改县为内部县,属敷州。
唐武德二年,置坊州,治中部县。
《志》云:后周天和七年,唐世祖作牧州,于州界内置马坊。
武德二年,因置坊州于此,复改为中部县。
天宝初,改为中部郡。
干元初,复故。
又坊节度初治此。
宋亦曰坊州。
金因之。
元废州,以县属州。
今城周四里,编户二十四里。
○翟道城县西北四十里,汉县治此。
后汉省。
后魏置狄道县,属中部郡。
后周废。
又直路城,在县西北二百里。
汉县,属北地郡。
后汉废。
杏城在县东南百十里。
相传汉将韩胡尝于此伐杏木为栅,以拒北狄。
晋因之,置杏城镇。
升平初,姚襄将图关中,自北屈进屯杏城。
又兴宁三年,匈奴右贤王曹寇秦杏城。
秦主坚自将击破之,因北巡朔方,抚诸胡。
苻生之弟幼,遂帅杏城之众,乘虚袭长安。
守将李威击斩之。
太元十一年,苻丕战败于襄陵,苻纂等帅其众走保杏城。
十二年,为姚苌所克。
十五年,故秦将魏揭飞攻后秦将姚方成于杏城,苌击杀之。
义熙七年,秦姚详屯杏城,为赫连勃勃所逼,南奔大苏。
勃勃遣将追斩之。
秦王兴遣姚显迎详、弗及,遂屯杏城。
十一年,勃勃攻杏城,拔之。
后魏太平真君六年,卢水胡盖吴聚众反于杏城。
明年,魏将乙拔等讨斩之。
太和十五年,置东秦州于杏城。
寻改为北华州,领中部敷、城二郡。
西魏亦为敷州治。
隋徙州治于洛交。
宋白曰:隋自杏城移州治五交城。
魏收《志》澄城县有杏城,盖与澄城接境也。
北屈,见山西吉州。
襄陵,今山西平阳府属县。
○和宁城,在故杏城东南。
晋太元十二年,秦苻纂屯敷陆。
秦冯翊太守兰椟帅众自频阳入和宁,与纂谋攻长安,即此城也。
贰城在县西北。
苻秦时贰县城也。
晋兴宁三年,苻坚以匈奴曹毂死,分其部落。
自贰城以西,以其子玺为辂川侯,贰城以东,以其子寅为力川侯。
隆安初,鲜卑薛勃据贰城以叛,姚兴自将击平之。
义熙五年,姚兴击夏王勃勃至贰城,为勃勃所败。
六年,勃勃南略安定,徙其民于贰城,既而秦复取之。
十年,妖贼李弘等屯于贰城,兴自将击平之。
宋元嘉四年,魏将娥清等攻夏,拔其贰城,是也。
胡氏曰:贰县城,当在杏城西北、平凉东南。
又县有石保、长城二废县,皆后魏置,属中部郡。
后周废。
○桥山在县治北。
亦曰子午山,亦曰子午岭。
自庆阳府境,绵亘于延安西境,其南麓跨于县界。
《志》云:沮水至县北,穿山而过,因以桥名。
相传黄帝葬衣冠于此。
汉武巡行朔方,还祭黄帝于桥山。
王莽更名上陵也。
详见前名山桥山。
○凤凰山,在县西一里。
亦即桥山之支阜矣。
石堂山在县西北。
一名翟道山。
《周穆王传》:天子命驾八骏之驷,造父为御,南征朔野,径绝翟道,升于太行。
即此。
《水经注》:浅石川出翟道山,与泥谷水及南北二香水合流,入沮水。
○洛水县东北三十五里。
自州界来,又南合于沮水,流入宜君县境。
《志》云:县东十里有古川口,即沮洛交会处也。
亦曰龙首川。
○沮水,在县西。
《志》云:子午岭,在县西二百里。
沮水出其下,东南流,入于洛。
《水经注》:沮水自直路县东南,径ㄡ石山,又东南流历檀台山,俗谓之檀台水;屈而夹山西流,又西南径宜君川,世谓之宜君水也。
又县西北七里,有谷河水及子午水,流至葛家川,与沮水合,亦谓之三河。
上善泉县东北七里。
《唐志》:坊州州郭无水。
开成二年,刺史张怡架水入城,以纾远汲。
四年,刺史崔骈复修之,民获其利。
○彭沛堡在县西北。
彭沛,苻秦时卢水胡也,立堡于贰县,附于苻登。
晋太元十二年,为姚苌所败,奔杏城。
此其故堡云。
○大苏堡,在县南,姚秦时戍守处也。
晋义熙七年,赫连勃勃逼秦将姚详于杏城,详南奔大苏。
即此。
《通志》今县治北有翟道驿。
宜君县州南二百十里。
东南至同官县九十里。
本汉左冯翊礻殳礻羽县地,有宜君川。
苻秦时,因置宜君护军。
后魏太平真君七年,改置宜君县,属北地郡。
寻置宜君郡。
隋初废郡,以县属京兆。
义宁二年,置宜州。
唐武德五年,临幸焉。
贞观十七年,州县俱废。
二十五年,复置县,属雍州。
永徽二年,复废入华原县。
龙朔三年,又置,属坊州。
中和二年,黄巢据长安。
其党尚让攻官军于宜君寨,不克。
宋亦曰宜君县。
元废坊州,以县属州。
今城周五里有奇,编户三十八里。
○升平废县县西北三十五里。
唐天宝十二载,分宜君县置,属中部郡。
朱梁开平三年,岐王李茂贞遣梁降将刘知俊攻灵州,梁遣唐怀贞攻静难军。
知俊还救,怀贞引还,至升平。
知俊伏兵山口,怀贞至,大败于此。
宋初,仍属坊州。
熙宁初,省为镇。
地产矾,旧尝置矾场。
○玉华山县西南四十里。
唐太宗建玉华宫,以此山名。
宋雍熙初,于此山获一角兽,时以为麟。
金于此置玉华镇。
○香山,在县西北十里。
又县治西有龟山。
《志》云:县无城,因龟山之势,筑削为城,周五里余。
是也。
太子山县东南四十里。
世传秦扶苏筑长城时所憩。
又东南五十里曰秦山。
相传秦王世民畋猎处。
又县西有驻銮崖,亦唐太宗驻跸处也。
玉华川水出于此。
凤凰谷县西南五十里。
尝有五色雀现于此。
谷中有地九顷。
贞观二十一年,以翠微宫险隘,不能容百官,乃更筑玉华宫于宜君之凤凰谷。
二十二年,幸玉华宫。
永徽二年,废为玉华寺。
○兰芝谷,在县西五十里。
又县东有大石盘谷。
又清水谷,在县南,近同官县界。
《隋志》宜君县有清水谷,是也。
唐武德四年,校猎于此。
○洛水县东北八十里。
自中部县流入,又南流,入同州白水县界,亦谓之宜君水。
《水经注》:宜君水又得黄水口,东南流,径礻殳礻羽故城西。
盖洛水自白水县西北境流入耀州境也。
黄水,见州淳化县。
慈乌水县西四十里。
源出子午岭,流经兰芝谷。
又石盘水,在县东五十里,流经大石盘谷。
又县东北有雷声沟水,西南有姚曲川水,俱流注于洛水。
○玉华宫在凤凰谷。
《唐志》:县有仁智宫,武德七年,尝避暑于此。
盖玉华宫因仁智宫而增筑也。
《通志》:县治东北有云阳驿。
绥德州府东北三百六十里。
北至榆林镇三百里,东至山西永宁州二百五十里,西至宁夏后卫五百七十里。
春秋时白狄地。
战国时,属魏,后属秦,置上郡于此亦谓之上地。
汉初,属翟国,后亦为上郡。
后汉因之。
晋废。
后魏亦曰上郡。
西魏置绥州,兼置安宁郡。
隋初,郡废。
炀帝初,改为上州,寻废州,置雕阴郡取汉雕阴县地为名。
唐复为绥州。
天宝初,亦曰上郡。
干元初,复故。
宋初,仍曰绥州,寻殁于西夏太平兴国七年,李继捧以绥州来降,其弟继迁复叛。
至道初,据有夏、绥、银、宥、静五州。
熙宁二年收复,废州为城,隶延州。
元符二年,改为绥德军。
金曰绥德州。
元因之。
明亦曰绥德州编户十里,领县一。
今仍为绥德州。
州控扼高深,形势雄胜,为延之门户。
自秦置上郡,而边陲之患始远。
汉因其制,以斥逐匈奴,关辅日以完固。
后汉虞诩所云,安定、北地、上郡,山川险隘,沃野千里,土宜蓄牧者也。
隋、唐以来,皆为藩卫重地。
宋种谔复绥州,渐规横山以西,功虽不成,而寇患益少。
盖横山,朔方大碛也今延绥边有山崖高峻,连延千里,即横山也。
余子俊铲山为墙,即横山故址。
或以为桥山北麓云。
沈括言:尽城横山,瞰平夏,则彼不得绝碛为寇。
种谔亦言:横山延袤千里,多马宜稼,人物劲悍,善战,且有监铁之利,夏人恃以为生。
其城垒皆控险,足以守御。
今兴功当自银州始,其次迁宥州,其次修夏州。
三郡鼎峙,则横山之地已囊括其中。
又其次修盐州,则横山强兵战马山泽之利,尽归中国。
其势居高,俯视兴、灵,可以直覆其巢穴。
会徐禧上言:城银州不如城永乐。
从之。
而禧为夏人所败。
明自北人入套,州遂为极冲。
成化中,余子俊改筑榆林卫,与州相为唇齿。
嘉靖间,抚臣张子立言:绥德为石隰噤喉、延绥门户,崇墉巨障,雄列其间,实山陕险厄之地。
自榆林之备增,而绥德之防撤,近时边患,数自米脂乘虚入犯绥德,宜急为防维之计。
从之。
于是边患稍息。
○龙泉废县即州治。
本汉肤施县地。
西魏置上县,为安宁郡治。
隋大业初,为雕阴郡治。
《唐志》:隋郡治上县。
武德三年,于延州丰林县置绥州。
六年,又移州治延川县。
七年,移魏平县。
贞观二年,平梁师都,移州治上县。
天宝元年,改为龙泉县。
《通典》:贞观初,筑州城,周四里有奇,四面皆因石崖,甚险固。
是也。
宋为夏人所据,县遂废。
咸平四年,复筑绥州城。
既而没于夏。
治平四年,种谔复袭取之,遂城其地。
熙宁二年,赐名绥德城。
元丰七年,范纯粹言,绥德城当寇冲,请立为军。
从之。
金元时皆为州治。
今城周八里有奇,门四。
安宁城在县东南。
西魏置安宁县,属安宁郡。
又有安人县,亦西魏置,属安宁郡。
隋初,郡废,改安人县曰吉万。
大业初,与安宁县俱废入上县。
又良乡城,在州东。
后周置,隋废。
○绥德废县,在州南。
西魏大统十二年,以上郡南界丘尼谷置县,属绥州。
隋因之。
义宁初,废。
唐武德二年,复置。
六年,又分置云州,领信义、淳义二县,兼置龙州,领风乡、义梁二县。
贞观二年,二州及县俱废入绥德。
唐末,县废。
金亦置绥德县。
元省入州。
延福城在州东北。
西魏置延陵县。
隋开皇中,改曰延福。
《通典》:县城三面因崖,甚险。
《唐志》:武德六年,置北吉州,领归义、洛阳二县。
又置罗州,领石罗、开善、万福三县。
又置匡州,领安定、源泉二县。
是年,梁师都以突厥寇匡州,即其地也。
贞观二年,三州及县俱废入延福。
宋初县废。
魏平城在州西南百五十里。
后魏置魏平县,又侨置朔方郡于此。
后周废郡。
县属延州。
隋因之。
唐初,梁师都有其地,置魏州。
武德二年,师都引突厥寇延州,为总管段德操所败,逐北二百里,破其魏州,是也。
唐亦置魏州,领安故、安泉二县。
贞观二年,州县俱省入城平县。
○城平城,在州西南百七十里。
后魏神龟初,置城中县。
西魏属绥州。
隋避讳,改曰城平。
唐武德二年,置南平州于此。
又析县地,侨置魏平县属焉。
七年,于魏平城中置绥州。
贞观二年,废南平州及魏平等县,以城平县属绥州。
唐末,县废。
又大斌废县,亦在州西南。
西魏置,又立安政郡治焉。
隋初,郡废。
大业末,复省县入魏平。
唐武德七年,侨置于魏平城中。
贞观二年,复还旧治,仍属绥州。
永淳二年,稽胡白铁余叛,据城平,进攻绥德、大斌二县。
发兵讨平之,是也。
唐末废。
又朔方、和政二县,俱在州西南。
后魏置,属朔方郡。
后周并入魏平县。
开光城在州西北三十里。
西魏置开光县,兼置开光郡。
隋开皇初,郡废,以县属绥州。
唐贞观八年,改属拓州。
十三年,拓州废,改属银州。
唐末废。
宋绍圣四年,收复。
元符初,赐名开光堡。
○开疆废县,在州西。
西魏置县,为抚宁郡治。
隋郡废,县属绥州。
唐初,县废。
抚宁城在州西。
西魏置抚宁郡及抚宁县。
隋郡废,以县属绥州。
唐属银州。
宋为抚宁寨。
雍熙二年,李继迁自三族寨进攻抚宁,时田仁朗奉命讨继迁。
喜曰:抚宁小而固,非浃旬所能破也。
俟其困,以大军临之耳。
又熙宁五年,种谔遣将筑抚宁故城。
既而夏人来攻顺宁寨,遂围抚宁。
折继昌等拥兵细浮图,去抚宁咫尺,不能救,遂陷。
于是新筑诸堡,次第皆没于敌。
沈括曰:淳化中,李继隆讨李继捧,驰入抚宁,遂袭夏州,擒继捧。
抚宁旧治无定河川中,数为寇所危。
继隆乃迁县于滴水崖,在旧县北十余里,皆石崖峭拔十余丈,下临无定水。
今谓之兀城。
熙宁中所治抚宁旧城耳。
近《志》:抚宁城,在米脂西百四十里。
义合城州东六十里。
《宋志》:西去绥德军四十里,本夏人所置。
宋元丰四年收复。
六年,知延州刘昌祚以延边面东,自义合西至德静,绵亘七百里,堡寨疏密不齐,烽燧不相应,乃立为定式,耕垦训练,战守屯戍,皆度强弱,分地望,图山川形势上之。
即此义合城也。
金为义合寨,后升为县,属绥德州。
元省。
今为义合驿。
德静即保安县德靖寨。
克戎城在州西六十里。
本夏之细浮图寨。
宋元丰中,收复。
绍圣中,赐今名。
嘉定十四年,蒙古木华黎攻绥德破马、克戎两寨。
即此城也。
又《宋志》:克戎城南接抚宁寨云。
金人亦谓之克戎寨。
又临夏城,在州西九十里。
本名罗岩谷岭。
宋元符初,筑城,赐名临夏。
金亦为临夏寨。
元废。
威戎城州西百三十里。
本名升平塔。
宋绍圣四年,章粢于环庆筑平夏城。
吕惠卿在延,亦复宥州,筑威戎、威羌二城。
于是夏人不复振。
此即威戎城。
平夏,见庆阳府。
威羌,见前安定县。
上郡城《括地志》:上郡故城,在上县东南五十里,战国魏及秦上郡治也。
秦太子扶苏监蒙恬军于上郡,即此。
今州东一里无定河东岸有朔方台。
相传扶苏所筑。
又古长城,在州西十五里,亦秦魏时分界处。
《志》云:州北又有长城,隋置。
《隋书》:开皇三年,遣崔仲方于朔方灵武筑长城,东距河,西至绥州,绵历七百里。
此其故址云。
嵯峨山在州城西南。
其山层累迭出,状如鹘雕。
《通典》雕山在郡西南,即此山也。
又西南二里有疏属山,即《山海经》所称"梏贰负之臣危于此"者。
凤凰岭在州东三十里。
又州东南有勃出岭。
《唐书》:武德初,崔仲方奉命于朔方郡筑长城,东至黄河,西距绥州,南抵勃出岭,绵历七百余里以备边。
又开渠溉田,民获其利甚溥云。
○黄河在州东百二十里。
自吴堡县流入境,与山西永宁州接界,有黄河渡,又南流入青涧县境。
无定河在州城东。
一名奢延水,一名┯水,亦曰银水。
┯,音同银也。
三苍作圜。
《地理志》:圜水出白土县西,东流入河。
今上流自神木、米脂县界,东南流入州境。
又南流入青涧县,注于黄河。
《史记》:晋文攘戎狄,居于河西、┯洛之间。
┯,即无定河,洛,即洛川也。
以溃沙急流,深浅不定,因名无定河。
沈括云:尝过无定河,活沙履之,百步皆动,如行幕上。
或陷,则人马车驼以百数无孑遗者。
或以为即古之流沙。
大理水在州西北。
亦自米脂县来,下流入于无定河。
宋治平四年,种谔复绥州,夜渡大理水,军于州西。
既而赵请规大理河川建堡,画稼穑之地三十里,以处降者。
即此。
○大力川,在州北二十五里。
州东南又有怀宁河,俱流注于无定河。
○魏平关在州西南,以近魏平废县而名。
《唐志》绥州有魏平关,是也。
○李广寨,在州城东门外。
《志》云:汉李广为上郡守,尝屯兵于此,因名。
柳树寨在州东北。
又州东北有东村寨。
《志》云:州东北境有柏林、柳树、高家、东村等寨。
今柏林、高家,俱改属榆林卫。
○伯颜寨,在州北。
又北有拜堂寨,《志》云:州北有孤山、伯颜、双山、拜堂、鱼儿河等寨。
今孤山、双山、鱼儿河寨,俱改属榆林卫。
土门寨在州西北。
又西有麻河寨。
又大兔鹘寨,在麻河寨西。
《志》云:州西有土门、响水、麻河、大兔鹘、波罗寺五寨。
今响水、波罗寺寨,俱改属榆林。
静难镇在州西境。
唐武德九年,梁师都寇陷静难镇,即其地也。
又州境有海末、窟儿、临川、定远、马栏、中山等一十六堡,俱宋置。
今州境堡寨,盖大抵皆仍宋址云。
《通志》:今州东百四十里有官菜园渡口巡司。
又州城内有青阳驿。
米脂县州北八十里。
东北至葭州百四十里。
汉西河郡┯阴县地。
唐为米脂川。
宋宝元中,置米脂寨。
元丰中,改为城,属绥德军。
金仍为米脂寨,寻置县。
元因之。
今县城周五里有奇,编户十三里。
○银州城县西北百八十里。
赵《聚米图经》:银州南至绥州百六十里,西至夏州二百里。
秦上郡地。
汉为┯阴县地,后没于戎。
宇文周保定二年,于县置银城防。
三年,改置银州。
相传其旁有谷,尝牧骢马于此。
土语谓骢马为乞银,州因以名。
州治儒林县。
杜佑曰:苻秦置骢马城,即今银州城。
隋大业初,州废,县属绥州。
唐贞观二年,梁师都复置银州,治儒林县。
天宝初,曰银川郡。
干元初,复曰银州。
贞元二年,吐蕃取盐夏州,又寇银州。
州素无城,吏民皆溃,转陷麟州。
元和十一年,度支盐铁使言:银川水甘草丰,请置银川监。
开成二年,银州刺史刘源言:银川水草乏,恒徙牧绥州境。
今绥南二百里,四隅险绝,四路不能通,以数千人守要,畜牧无足患,乃以隶银川监。
宋至道二年,割其地畀赵保吉。
熙宁三年收复,寻弃不守。
元丰四年,种谔议规横山以西,谓兴功当自银州始。
因复取其地。
旋为夏人所陷。
崇宁四年,复得之,仍置银州。
五年,废为银川城。
金为银川寨,寻废。
永乐城县西百五十里,北距故银州二十五里。
其地接宥州、附横山,宋时为夏人必争之处。
城东西皆重冈复岭,路仅可通车马。
宋元丰五年,种谔议城银州。
徐禧上言:银州虽据明堂无定川之会,而故城东南,已为河水所吞。
其西北又阻天堑,不如永乐形势险扼。
诏从其请,于永乐川筑银州新城,赐名银川寨。
城虽据险,然中无井泉,惟城连无定河,浸灌之余,可以给食。
夏人度河来攻,据其水寨,城中大困,遂为所陷。
嗣武城县西北五十里。
本名兀城。
宋熙宁五年,韩缝使种谔取横山,谔自青涧出师取兀,城之,赐名嗣武城。
既而夏人陷抚宁诸城,兀兵势尚完,谔不能御,兀复为敌所陷。
金人亦为嗣武城,寻升为县。
元省入米脂。
圜阴城在县西北。
汉县,属西河郡。
颜师古曰:圜,本作┯,以在┯水阴也。
又有圜阳县,亦属西河郡,以在┯水之阳而名。
静边城在废银州西南。
唐贞观以后,吐蕃浸盛,党项、拓跋诸部畏逼,请内徙。
诏庆州置静边军州处之。
《五代志》:静边州都督盖置于银州界。
至德后,废。
五代时,改置静州。
汉干初,以静州隶定难军。
即此城也。
○峰子山在县西十里。
县西南二十里,又有高梁山。
又相连山,在县西八十里。
县东七十里,又有石佛山。
○无定河在县西。
东南流,入绥德州界。
《舆地广记》:唐立银州,东北有无定河,即┯水也。
宋元丰四年,种谔出绥德城以攻米脂,败夏人于无定川,遂克之。
即此。
又米脂水,在县治东南。
《志》云:地沃宜粟,米汁如脂,因名。
西流入无定河。
大理水县西百里。
又有小理水,俱流入绥德州。
下流入无定河。
《志》云:县西又有马胡谷水、饮马河、抚宁谷水、磨石沟、背千川,俱流入于无定河。
○明堂川,在县西北。
宋元丰五年,延将曲珍败夏人于此。
其水亦入于无定河。
又流金堰,在县南。
正德中筑,引山水灌田,民获其利。
○银州关县西九十里。
上有古城,亦曰银城关。
成化七年,余子俊言:延绥西路旧守土门、大兔鹘等堡,并未守铁鞭、锁地、五、黑城子、银城关等城,俱宋时防守夏人所筑,山势险,水泉便近。
今所守怀远、威武等堡,既无险可守,又取水太远。
宜以渐修补铁鞭等城,且于银州关隔河总要处,添筑一堡,移内地鱼河堡官军守之;又于米脂以北,直抵榆林、顺川、大路,量其远近,添筑小堡以备警急。
从之。
铁鞭城,见保安县。
怀远、威武二堡,俱见榆林卫响水堡下。
鱼河堡,亦见榆林卫。
三族寨在县西。
宋雍熙二年,李继迁叛,诱杀绥州团练使曹光实,袭据银州,围三族寨。
寨将折遇乜附之,乘胜进攻抚宁寨,是也。
○暖泉寨,在县东四十里。
宋置,地有温泉,因名。
《志》云:暖泉水,在县东七十里,东流入葭州境。
悉利寨在废银州北。
宋雍熙二年,王侁等讨李继迁,出银州北,破悉利诸寨。
入浊轮川,又败之。
浊轮川,见神木县。
○赏逋岭寨,在县境。
宋熙宁五年,种谔进筑永乐川、赏逋岭二寨,分遣将筑抚宁故城。
又分荒堆三泉、吐浑川、开光岭、葭芦川四寨与河东路修筑,各相去四十余里。
未几,夏人围抚宁,新筑诸寨复入于敌。
葭芦川,即今葭州。
清边塞在嗣武城东二十里。
城西二十里为镇边寨。
又龙泉寨,在嗣武城北二十里。
亦谓之通泉塞。
又北八里有中山堡。
俱宋置戍守处也。
○碎金镇,在县东北四十里,为自县达榆林之道。
《通志》:今县西有银川驿。
附见:
绥德卫在州城内。
洪武六年建,辖千户所五。
葭州府东北五百八十里。
东北至山西保德州二百二十里,西北至榆林镇一百八十里,南至绥德州一百七十里。
秦属上郡。
汉属西河郡。
西魏属开光郡。
后周属中乡郡。
隋废郡,属绥州。
唐属银州。
宋为葭芦川寨初没于西夏,元丰五年收复,属石州。
元符二年,升晋宁军。
金初,属汾州。
大定二十二年,升军为晋宁州。
明年,改为葭州。
兴定二年,改隶延安府。
元因之。
明亦曰葭州编户八里,领县三。
今仍曰葭州。
州襟带黄河,翼蔽延庆。
夹河而战,或左或右,皆可以得志。
宋人议繇此以捣西夏。
金人尝用此以困关中。
盖出奇制胜,州其犄角之资也。
○真乡废县今州治。
本汉┯阴县地。
后周中乡县,属中乡郡。
隋改曰真乡,属绥州。
唐武德二年,置真州于此。
六年,梁师都寇真州,即真乡矣。
州寻废,县属银州。
宋县废。
元丰中,置葭芦川寨,寻为晋宁军治。
金为葭州治。
金末,又增置葭芦县于郭内。
元省。
今州城周二里有奇,惟南北二门。
○白云山在州南五里。
又南五里曰横岭,以岭横若屏风也。
又南四十里为檀家坪。
其地滨河,有檀姓者居此,因名。
又南十里为艾蒿坪,即子午岭之北垂矣。
《志》云:山多艾蒿、蒙茸,因名。
西岭在州西五里葭芦河傍,山势逶迤。
宋将韩义败夏人于葭芦西岭,即此。
又州北五里有峰特出,曰第一峰。
双湖峪在州西北。
其间有窑寨六十余所。
近代皆为贼薮。
官军讨之,处处垛截。
贼遁走至关山岭,官军追而歼之。
关山岭,或云亦在州境。
箭坞州西三十里。
地多竹箭,因名。
其相接者,又有桃园子坞,以地多桃树而名。
又秋千坞,在州东北百里。
两山之顶,大树架其中为路,行者若秋千下过云。
○黄河州东一里。
自神木县流入,又南入吴堡县界。
河之东岸,即山西兴县境也。
《宋志》:州东五里有克狐寨,在河东岸。
建炎二年,金人渡河犯晋宁,南侵丹州。
即其处也。
葭芦河州西五里。
中多葭芦,因名。
宋人傍河立寨,曰葭芦川寨。
或谓之西川。
近时官军败贼于此。
真乡川在州东城下。
繇沙漠界来,下流合葭芦河。
城下有渡,曰桃花渡。
○白草洼,在州西四十里。
洼多蓄水,亦曰天池。
○神泉寨在州西二十五里。
地名榆林川。
宋元苻初置寨。
又西南二十五里为乌龙寨,亦元苻二年所置也。
《志》云:乌龙寨西南至米脂县暖泉寨三十里。
通秦寨州西北二十里。
本名升罗岭。
东至黄河二十九里。
宋元符二年置寨。
又北二十七里有通秦堡,亦宋元符中置。
《元志》:金末,尝置通秦县,至元二年废入葭州。
○宁河寨,在州西北八十五里,地名窟薛岭。
其相近者,有宁河堡,地名哥崖岭。
俱宋元符二年筑。
又有靖川堡,在宁河寨北十四里。
三交堡在州西。
地名三交川岭,与神泉寨相接。
宋元符初筑。
西板桥在州西五里。
跨葭芦河,上眺危峰,下瞰深沟,亦险隘处也。
《通志》:州西北五十里通秦堡,下有旧税课司,乃前代蕃、汉互市处。
吴堡县州南八十里。
西南至绥德州百六十里。
本唐石州定胡县地。
宋置吴堡寨。
金升为县。
元省,寻复置,属葭州。
今县城周一里有奇,编户三里。
○寨西山在县西一里。
又县南十里有龙凤山,以山势回翔而名。
○黄河在县东一里。
自葭州流入,又南入绥德州境。
县南二十里为菜园渡,东过黄河,即山西兴县界也。
清河沟县西二十里。
黄河水浑,而此水独清,因名。
有清河沟桥跨其上,东流入黄河○河西驿在县南十里。
山陕往来,多取途于此。
神木县州东北百二十里。
西至榆林镇二百三十五里。
旧为胜州地。
唐天宝初,割连谷、银城二县地,置新秦县,为麟州治。
是年,改州为新秦郡。
干元初,复为麟州。
宋干德初,移治吴儿堡。
五年,升建宁军。
端拱初,改镇西军。
金为神木寨。
元初,于此置云州。
至元六年,改为神木县,属葭州。
今县城周四里有奇,编户五里。
○麟州城县北四十里。
唐天宝初,置新秦县于此,为麟州治。
今县本名吴儿堡。
相传赫连勃勃陷长安,以所获吴人置城于此,因名。
宋移麟州治焉。
《通典》:汉武徙贫人于关以西及朔方以南,谓之新秦中。
县名盖本此。
《五代史》:河东兵趣夏州者,必自麟府至河西。
《九域志》:麟州西至夏州三百五十里,西南至银州一百八十里。
绥州西至夏州四百里,皆翰海及无定河川之地,所谓银夏碛中者也。
连谷废县县北五十里。
隋为连谷镇,属胜州。
唐贞观八年,升为县。
开元九年,并州长史张说出合河关,掩击叛寇于银城连谷,大破之。
即此。
天宝初,改属麟州。
宋因之。
政和四年,废入新秦县。
合河关,今见山西兴县。
银城废县县南四十里。
后魏时置石城县,属上郡。
后周曰银城防,旋置银城县。
隋属绥州。
唐贞观四年,县属银州。
八年,属胜州。
天宝初,又改属麟州。
宋亦为银城县。
政和四年,废。
《志》云:县东三里有云州故城。
元初,置州治于此。
○龙眼山在县治东。
上有二穴,穿透如眼,因名。
又东五里有香炉山,以形如鼎峙也。
○黄河在县南十里。
自府谷县西南流入界,又南流入葭州境。
《志》云:山西自河曲至蒲津,千五百里。
俱邻陕西,河最狭,而于神木渡河为尤易。
浊轮川在县西北。
宋雍熙二年,王侁出银州,破李继迁,悉利诸寨,入浊轮川,斩贼首五千级。
继迁遁去。
即此。
或曰,即曲源川也。
今其水自河套来,东南流入于黄河。
又屈野川,在县西南百五十里。
宋尝置堡于此,曰屈野川堡。
其下流,亦入于大河。
柴沟在县西。
天顺中,延绥被寇,神木官军败之于此。
又县有紫陌沟。
成化中,寇入神木堡,乘胜犯紫陌沟,是也。
骆驼堰在县西北百里。
《唐志》:开元九年,叛胡及党项攻银城连谷。
张说出合河关掩击破之,追至骆驼堰。
寇走入铁建山。
说安集党项,置麟州以镇抚之。
即今县也。
或曰,堰盖近榆林之奢延水。
铁建山,见榆林之铁山。
○太和寨在县西五十五里。
地名太和谷,宋元符二年置寨。
《元志》:金末,尝升太和寨为县。
至元六年,废入神木县。
南至弥川寨三十里。
寨北三十里为清水谷。
又北二十里为太和堡,亦是时所置也。
弥川寨县西南八十里。
本名弥勒川。
宋元符二年筑。
东至河四十里。
又西十五里为弥川堡,地名小红崖,亦是时所筑。
其南十五里,即葭州宁河寨矣。
《元志》:金末尝置弥川县于此。
至元六年,省入葭州。
神堂寨在县北。
宋元丰五年,夏人寇麟州神堂寨,知州訾虎击却之。
即此。
又北有静羌寨。
○镇川寨,在县西南。
《宋志》:嘉四年,诏废麟州诸寨,惟镇川寨不废。
是也。
又大宁堡,在县西。
其相近者又有镇川肃定、通津、兰干等堡,俱宋置。
府谷县州东北三百四十里。
东南渡河至山西保德州不及一里,西至神木县一百二十里。
隋胜州榆林县地。
唐为岚州之府谷镇。
五代晋王存勖天七年,升为府谷县。
八年,建为府州,以控蕃界。
晋初,没于契丹。
开运初,府州刺史折从远举州内附。
后汉初,升为永安军,兼领胜州及沿河五镇。
干三年,仍为府州,还属河东节度。
周显德初,复置永安军。
宋因之,兼置麟府路军马司于此。
崇宁初,改为靖康军。
政和五年,赐郡名曰荥河。
元仍曰府州,寻改为府谷县,属葭州。
今县城周五里有奇,编户四里。
○宁丰城在县西北萝泊川。
《宋志》云:庆历初,赵元昊攻陷丰州。
嘉七年,于府州萝泊川地置丰州。
政和五年,赐郡名曰宁丰,领永安、保宁二寨。
金废。
○震威城,在县北,地名铁炉川堆。
宋宣和六年,置城于此。
金废。
又芭州城,在县东北九十里。
元初置州,属山西大原路。
至元初,省入保德州,盖在今县境。
《通志》:县东北五十里有固城,与清水营相近。
清水营,在县北六十里。
今见榆林卫。
○五龙山在县城东。
有五峰突起,如伏虎然,一名五虎山。
○水塞山,县北十五里。
两川夹流,山峙川中,因名。
又县北二十里有陶家山,县东五十里有梁家山,俱以二姓所居名。
《通志》云:县东北百里有紫城岩,直接大漠。
○黄河在县东百步。
自榆林镇南流入县境,又自城南折而西流,入神木县界。
河之东南岸,即山西河曲县也。
县境又有子河汊。
宋至道元年,契丹将韩德威诱党项等族自振武入寇府州,刺史折御卿邀败之于此。
清水川县北十五里。
自沙漠界来,东流注于河。
边方骑士,赖以给饮。
明成化中,王复请移府谷堡于芭州旧城。
边臣卢祥言,芭州城水泉枯涸,清水川正当冲要,水草可资,可立城堡。
即此。
○宁远寨在县西南。
《宋史》:咸平六年,于府州西寒岭置寨,赐名宁远。
又宁边寨,在县西。
《宋志》:县境又有安丰、宁府等寨,宁川、宁疆、靖安、西安等堡。
东胜堡在县东。
《宋史》:庆历中,张亢为并代都今,辖管麟府军马,以府州东焦山有石岩穴,为筑东胜堡;下城傍有蔬畦,为筑金城堡;州北沙坑有水泉,为筑安定堡,置兵守之。
战于兔毛川,贼大溃。
不逾月,筑清塞、百胜、中侯、建宁、镇川五堡,麟州之路始通。
又嘉四年,诏废府州诸堡寨,惟留中候、百胜、清塞三堡云。
建宁堡县西北七十里。
宋康定中,赵元昊寇麟府,议者请弃河外,保合河津。
仁宗不许。
麟府将张亢败贼于琉璃堡、柏子寨、兔毛川诸处,筑建宁等五堡,河外始安。
琉璃堡,或云亦在县境。
《元志》:金置建宁县,属葭州。
元并入府谷县。
附见:镇羌守御千户所在神木县治西。
正德二年建,隶陕西都司。
◇庆阳府东至延安府州三百三十里,南至西安府州二百七十里,西南至凤翔府三百五十里,西至平京府三百里,西北至宁夏卫七百七十里。
自府治至布政司五百七十里,至江南江宁府三千六百里,至京师三千七百里。
《禹贡》雍州地,周之先不所居亦曰北豳。
春秋时,为义渠戎国。
秦灭义渠,以其地属北地郡。
汉初属雍国,后仍属北地郡。
后汉因之。
晋为雍州徼外地。
西魏置朔州。
后周废。
隋开皇十六年,置庆州宋白曰:隋初,置合川镇于此。
大业初,改弘化郡。
唐复为庆州武德六年,置总管府。
七年,改都督府。
自是常置都督府于此。
天宝初,曰安化郡。
至德初,曰顺化郡。
干元初,复为庆州唐末,李茂贞升为安定军。
五代梁,改武静军。
宋仍曰庆州亦曰安化郡。
治平以后,环庆路治此。
政和七年,升庆阳军节度。
宣和七年,又改为庆阳府。
金、元因之金初,改军名曰安国。
后又改曰定安。
又皇统二年,置庆原路总管治于此。
元仍为庆阳府。
明亦曰庆阳府,领州一、县四。
今仍曰庆阳府。
府南卫关辅,北御羌戎,秦置北地郡以隔阂匈奴,汉人所谓缘边诸郡也。
其地山川险阻,风俗劲勇。
汉武拓境开边,北地良家子奏功尝最。
晋弃其地,关辅日以多事。
及氐羌运终,赫连奋臂,冯陵之祸,多在斯土。
岂非以岭塞高,下临三辅,有建瓴之势欤贾耽曰:庆州以北,地形曼衍,直抵沙漠,寇入最易?唐时以宁为重镇。
宋亦以环庆为极冲。
每西北发难,控扼之备未尝不在庆州也。
宋太宗时,何亮尝言,环庆至灵武几千里,居绝域之外,请于其间筑溥乐、耀德二城,以通河西粮运。
不果。
继而夏人发难,郡首被其祸。
明自河套有事,花马池尝为重地。
敌入灵、韦,掠环、庆,犯平、固,皆以花马池为捷径。
故恒以重兵驻守。
又西为小盐池,则庆阳至宁夏之要道也《舆程记》:府北百六十五里为木钵递运所,又四十五里为环县。
环县北行二百二十里而至小盐池,又一百七十里至灵州。
自灵州渡河,又百里而至宁夏。
繇庆阳环县而北,无居民,亦无树木,水草皆绝少,至灵州始有之。
中间地势荒瘠,屯戍者每患无所资以为固。
此庆阳之患,比他郡为倍亟也。
夫庆阳有警,而宁以南,祸切剥肤矣。
形援可或缓哉!安化县附郭。
汉北地郡郁郅县地。
后汉废。
隋为合水县。
唐武德六年,移弘化县与合水并为州治。
是年,改合水为合川。
贞观元年,省合川入弘化。
神龙元年,改曰安化。
宋因之。
元省。
明初,复置。
今编户三十二里。
○郁郅城在府城东,当白马岭两川交口。
汉置县于此,《水经注》谓之尉李城,音讹也。
《通典》曰:即古不城。
《续通典》:不城在郡城东南三里。
郡城今名尉李城,亦曰不城,城周七里有奇。
又合川城,在今府城西南。
隋开皇十六年,置合水县于此,为庆州治。
唐武德六年,改为合川县。
贞观元年,省入弘化。
今府城,即唐庆州城也。
明屡经修筑。
周七里有奇,门四:东安远,南永春,西平定,北德胜。
负山阻水,屹然险固。
延庆城府东北三十里。
本汉郁郅县地。
后魏尝置延庆县,旋废。
刘句曰:唐武德六年,分合水县置白马县。
天宝元年,改为延庆县。
宝历初,废。
○归德城,在府东北百里,汉县,属北地郡。
后汉更始初,封岑彭为归德侯,是也。
寻废。
后魏复置归德县。
西魏置恒州于此。
后周废州。
隋开皇初,县属庆州。
唐初,废。
洛源城府东北二百七十里。
本汉归德县地。
隋大业初,置洛源县。
十二年,为胡贼所破,遂废。
唐贞观二年,复置。
四年,于延州金城县,移北永州治此。
八年,州废,县仍属庆州。
宋废为洛源堡。
金城,见延安府安塞县废敷政城。
○怀安城,在府东北百八十里。
《通典》:本隋柳谷城。
武德六年,置县。
《唐志》:开元十年,括逃户连党项蕃落置。
又有芳池州都督府,寄理怀安县界,管小州十,曰静、獯、王、濮、林、尹、位、长、宝、宁并党项野利氏种落。
至德以后,芳池州废。
宋并废县为怀安镇,属安化县。
《金志》:合水县有怀安镇。
今为怀安巡司。
彭原城府西南八十里。
本汉彭阳县地,属安定郡。
后汉灵帝时,以北地郡富平县寄治此。
后魏亦为富平县,属西北地郡。
后周县废。
隋为彭原县地。
唐武德元年,于宁州彭原置彭州,州旋废。
宋改彭原为彭阳,属原州,又分置彭原县,属宁州。
熙宁二年,又改隶庆州。
金亦属庆阳府。
元废。
○同川城,在府西八十里。
《唐志》:隋义宁二年,分宁州彭原县地置三泉县,治故三泉城。
武德三年,移治同川城,改为同川县,属庆州。
宝历初,废。
参城在府西北。
汉安定郡属县。
读廉。
《汉志》注:王骑都尉治此。
后汉属北地郡。
顺帝安汉中,烧何种羌据参,护羌校尉赵冲等击破之。
是也。
魏晋间,县废。
○周城,在府南百二十里。
后魏置东县,属赵平郡。
后周改曰周,寻废。
隋开皇二年,遣虞庆则屯弘化以备突厥,行军总管达奚长孺别道出击,与突厥遇于周,力战得脱。
即此城也。
白豹城府西北百九十里。
宋时为西夏地。
范仲淹建议取之。
《宋史》:康定元年,韩琦使任福攻白豹城,部分诸将,王怀政攻其西,断神树岘来路。
范全攻其东,断金汤之路。
谈嘉震攻其北,断叶市之路。
王庆、石全攻其南,武英入城门斗敌。
福以大将驻于城下策应,遂克之。
是也。
城东四十里接金汤城,今见延安府保安县。
《通志》白豹城在府东七十里,似误。
大顺城府西北百五十里。
《宋史》:城本名马铺寨,当后桥川口,在夏人腹中。
庆历元年,范仲淹知庆州,谓延安西、庆阳东、中有金汤、白豹、后桥三寨,取可攻之地,其在于此。
因以计城后桥川赐名大顺,大顺成而白豹、金汤皆不敢犯,自是寇患益少。
又治平三年,夏人寇大顺城,为宋军所败,徒寇柔远,又退屯金汤。
《金志》安化有白豹、大顺二城。
元废。
定边城府北二百六十里。
宋元苻二年置。
寻建定边军,领定边一县。
金皇统六年,以其地赐夏人。
寻废为定边寨,属环州。
元因之。
今有官军及巡司戍守。
○镇安城,在府东北三百里。
宋置。
《志》云:城东三十里接延路之通庆城。
金废。
又府境有安定废州。
《唐志》:安定州都督府寄在庆州界。
管小州七,曰党州、桥州、乌州、西戎州、野利州、米州、还州。
又有安化州都督府,亦寄在庆州界。
管小州七,曰永利州、威州、旭州、莫州、西沧州、儒州、琮州,俱党项部落也。
赵《聚米图经》:党项在庆州者,号东山部;在夏州者,号平夏部;在灵、盐以南山谷中者,号南山部。
至德以后,羁属诸州俱废。
○景山府西百里。
山绵延深远,中多奇木怪石及獐鹿猿猱之属。
又太白山,在府北百五十里。
黑水河发源于此。
又有斩断山,在府城南三里。
寡妇山在府北。
《五代旧史》:庆州北十五里有寡妇山,蕃部野鸡族居焉。
周广顺二年反,命环庆二州及府州帅折从阮讨平之。
或云寡妇山,即射姑山也。
《续汉书》:射姑山在北地郡。
顺帝时,且冻羌叛,征西将军马贤与战于射姑山,败没。
包山在府北。
五代周广顺三年,党项为庆州将所扰,野鸡等族因拒命,诏宁二州兵击之。
宁州刺史张建武败野鸡族,乘胜戕虐别部。
杀牛等族诱建武军过包山度险,共击之,建武大败。
马岭在府北二十五里。
一名箭岭。
左右有川,相传汉畜牧地也。
旧多居民,有果实猿鸟,岩洞幽邃,莫穷所止。
唐置马岭县,盖以山名。
乌岭在府西北。
或云即青山也。
一云乌岭。
西北有青山。
后汉建武二十一年,安定属国胡叛,屯聚青山。
遣将兵长史陈讨平之。
又晋泰始七年,鲜卑树机能、北地胡共围凉州刺史牵弘于青山,弘败没。
《续汉志》:北地参属国都尉治有青山。
谢沉《书》:属国降羌胡数千人居山田蓄。
岭盖郡境之大山也。
节义峰在府西北。
宋景元年,庆州柔远寨番将攻夏人后桥诸堡,破之。
夏人旋寇庆州,以报后桥之役,伏兵节义峰,擒宋将齐宗矩。
即此。
大昌原在府南。
宋绍定元年,蒙古入大昌原,金将完颜陈和尚大败之。
二年,蒙古入大昌原,金将移剌蒲阿败之,庆阳围解。
《金志》宁州平定县有大昌镇。
原盖接宁州东南也。
○洛河在府东北二百五十里。
源出合水县白于山,东北流,经废洛源县,又东入延安府保安县境。
一云洛川南经尉李城东北,合马领水,号白马水。
似误。
今详见大川洛水。
东河在府城东。
来自沙漠。
至城北,合怀安川及灵沟水,南流至合水县界,为马莲河。
又西河,在府城西。
来自环县。
流经城下,合杨集涧水、谷沟、下马汀诸水,繇西转南而会于东河。
《志》云:府北三十里有下马汀。
水滨地平,经行者多憩于此,因名。
盖即东西两河之滨也。
黑水河府西百二十里。
源出太白山。
西南流,入环县境,复折而南,经府西,又东南流,入宁州境。
会于九龙川,复分流而东南,入州长武县界,下流合于泾河。
《志》云:府南有蒲川水,流合于黑水河。
北岔河在府东七十里。
来自白豹寨。
南流至合水县,会于建水。
又三合水,在府西南百三十里,亦东流至合水县,入马莲河。
又府东北二百里有白塔水,亦南流入合水县界,会于建水。
白马川府西百二十里。
南流注于东河。
又府北五十里有灵沟水,下流亦入于东河。
○白豹川,在府北二百里,与境内西阳川、洪水川合,东南流,入延安府保安县之洛河。
大乐涧在府南五十里。
东流入宁州界,会于九龙川。
又西澳,在府西。
近代官军败贼于此。
府境又有桑落坝,亦官军败贼处。
牛圈府西北三百余里。
四旁皆石碛,中有圈潴水,人马给饮。
宋时夏人入寇,章置毒于此,夏人饮者辄毙。
又鹅池,在府治东,暗通西河。
宋庆历中,经略使王浚所凿。
《一统志》云:经略使施昌言所浚也。
○驿马关府西南九十里。
唐置。
与镇原县接界。
兴元初,朱Г败走,自泾州北趣驿马关。
宁州刺史夏侯英拒之,是也。
明初,张良臣据庆阳未下,徐达攻之。
元将王保保遣兵陷原州,为庆阳声援。
徐达等议以关当原州之冲,今先据关以扼之,贼计无复施矣。
于是遣冯宗异等守关,又分兵备灵州、州、彭原以遏其奔突。
庆阳旋下。
今有驿马关驿,兼设巡司戍守。
横山寨府北二百三十里。
宋元符初筑。
其东六十里接东谷寨,其西七十里为宁羌寨,其南三十里为通塞堡,北三十里则定边军也。
金废。
○绥远寨,在横山寨北十五里。
本名骆驼巷。
其北三十里有神堂寨,南十四里有鸡嘴堡,其东二十里接定边军。
宋元符初所置。
又观化堡,在鸡嘴堡西二十里。
又南二十里为通化堡。
以上俱宋置。
金废。
又威边寨,在横山寨东三十五里,亦宋置。
金废。
柔远寨府西北百四十里。
北距白豹城五十里,东北至大顺城四十里。
宋仁宗时,夏人入寇,巡简杨承吉拒战于此。
又范仲淹城大顺,引兵至柔远,版筑皆具。
是也。
金亦为柔远寨。
元废。
○怀威寨,府东北二百七十里。
其西四十里为矜戎堡,其南二十里为威宁寨,其东十五里即延路之通庆城也。
《宋志》:威宁寨,在定边军东十五里。
本名衡家堡。
政和六年展筑,改名威宁。
金时俱废。
东谷寨在白豹城西三十里。
又安疆寨,在白豹城东南四十里。
胜羌寨,在白豹城北五十里。
宋时与金汤、柔远诸寨,并为控扼要地。
金仍置安疆寨。
元废。
天固堡在彭原废县南。
隋开皇中所置。
以天然险固而名。
○闹讹堡,在府北三百里。
宋熙宁中,夏人筑闹讹堡。
庆州兵击之,败还。
荔原堡府东北二百五十里。
宋治平四年,蔡挺所筑。
熙宁三年,夏人来攻,不能陷而去。
金仍为荔原堡。
元废。
《金志》:荔原堡,西白豹城,南七十五里有第二将营。
《一统志》:府东百二十里有第二将城,宋置。
谬甚。
○九阳堡,在镇安城西二十里。
又有麦川堡,在镇安南十里。
又南二十里为威远堡。
府境又有金村、定戎等堡,俱宋置。
金废。
《通志》:今府治北有弘化驿。
合水县府东七十里。
东至延安府甘泉县二百六十里,东南至州中部县二百五十里。
汉北地郡归德县地。
西魏为华池县地。
隋末为合水县地。
唐武德六年,分合水置蟠交县。
天宝初,改蟠交曰合水。
五代周省入乐蟠县。
宋熙宁四年,复置,属庆州。
今县城周三里有奇,编户十八里。
○乐蟠城县西南七十里。
后魏时为彭阳县之落蟠城。
西魏置蔚州于此。
后周废。
隋义宁初,分合水县置乐蟠县。
唐因之,属庆州。
宋熙宁四年,省为镇。
《通典》:汉北地郡略畔道故城,在乐蟠县东北五里。
又安定郡月氏道故城,在乐蟠县北。
华池城在县东北百二十里。
汉归德县地。
西魏置华池县。
后周废。
隋仁寿初,置华池县,属庆州。
大业末,属于梁师都。
武德三年,梁师都将刘以城来降,因置林州。
五年,梁师都将辛獠引突厥寇林州,是也。
贞观元年,州废,县仍属庆州。
宋初因之。
熙宁中,废为华池镇。
七年,改为华池寨。
其相近者,又有东西二华池寨。
金因之。
元废。
今设华池巡司于此。
○库多汗城,宋白曰:在华池城东北二里。
隋置华池县,盖治于此。
弘化城在县西南。
后周时,置长城镇。
隋初为弘化县。
开皇二年,遣虞敬则屯弘化,以备突厥,是也。
十八年,置弘州。
大业初,州废。
唐初武德六年,移县入庆州城,为附郭县。
又弘德废县,在州北。
隋大业初置。
唐废。
○子午山县东五十里。
亦曰子午岭,即桥山也。
沮水源出于此。
亦谓之桥门,又名翟道山。
一名鸡山,有乌鸡水出焉,北注于洛。
详见名山桥山。
白於山《寰宇记》:在县北二十里。
一名女郎山。
洛水出焉。
《山海经》:白於山,洛水出其阳,东流以注于渭。
是也。
又有南山,在县治南一里,皆子午山之支阜矣。
○长厚原,在县西南七十里。
又县西九十里有汉城原。
○建水在县治东。
源出子午山,西南流。
府东境之九坌河流合焉,谓之合水。
西南流入马莲河。
《地理志》:华池县有二渊。
二川合流,因名。
即此水也。
○马莲河,在县西南四十里。
自安化县流入境,合冉家河,南流入直宁县界,又南会于九龙川。
华池水县东北七十里。
自延安府保安县流入境。
合豹子川、平戎川、苗村沟诸水,流入延安府州界。
华池县因以名。
○玉梅川,在县东,与延鸠川俱出子午山,东流入华池水。
又凤川,在县东北,源出子午山,亦东流入华池水。
平戎川在县东北。
源出延安府保安县界,南流入华池水。
唐贞元二年,吐蕃尚结赞入寇岐陇,寻自宁庆北去,军于合水之北。
宁帅韩游瑰遣将夜击其营,败之。
吐蕃来追,游环陈于平川,潜使人鼓于西山,寇惊遁。
即平戎川也。
○清水沟,在县治南。
源出县西田家里,南流入合水。
○凤川寨县东北五十里。
亦曰凤川镇。
宋范仲淹所置。
又平戎寨,在县东北八十里,近平戎川。
亦范仲淹所置。
○崇冈镇,在县西北。
唐武德八年,突厥寇原州,入大震关。
将还,弘州总管宇文歆邀击之于崇冈镇,大破之。
宋庄驿县东六十里。
又东南七十里为邵庄驿,东达州之通道也。
《通志》:邵庄驿在县东百里。
又县西六十里为华池驿。
又宋庄驿亦在县西。
似误。
环县府西北二百里。
北至宁夏卫灵州所五百里。
汉北地郡富平县地。
后魏为灵武郡地。
后周为怀远郡怀远县地。
隋开皇三年,郡废,县属灵州。
唐置方渠县,属庆州。
此为方渠县地。
五代晋天福四年,移置威州于方渠县。
周广顺二年,改曰环州。
显德四年,降为通远军。
宋淳化五年,复置环州,治通远县,亦曰通远军。
金因之。
元以通远县省入州。
明改州为县。
今城周五里有奇,编户四里。
○通远废县即今治。
本方渠县地。
五代晋置通远县。
宋为环州附郭县。
元省。
方渠城在县南七十里。
本汉县,属北地郡。
后汉废。
隋为庆州马岭县地。
唐景龙元年,分置方渠县。
贞元十三年,以方渠当吐蕃要路,命宁帅杨朝晟城之。
元和十四年,吐蕃寇庆州,营于方渠。
即此。
五代晋徙威州治此。
宋省为方渠寨,属通远县。
马岭城县南一百三十里。
汉置马领县,为北地郡治。
师古曰:有川形似马领,因名。
杜佑曰:汉旧牧地也。
后汉县废。
隋大业初,置马领县,治天家堡。
唐初因之。
贞观八年,移理新城。
或云:县西有马岭坂,县因以名。
后废。
贞元十三年,杨朝晟筑方渠三城。
引还,吐蕃追之至马领。
朝晟拒却之,遂城其地。
五代晋末,废为马岭镇。
《金人疆域图》通远县有马岭镇,是也。
乌仑城县北三十里。
宋置乌仑寨,以乌仑山而名,为戍守要地。
金为乌仑寨。
元因之。
今亦设兵防卫于此。
其城东面圮于环河。
○需源城,在县北四十里。
宋置。
其城北面圮于环河。
又洪德城,在县北六十里。
宋置。
咸平六年,赵保吉入寇洪德寨,是也。
熙宁中,章遣折可破夏人于洪德城。
即此。
木波城县南四十五里。
唐为木波堡。
贞元九年,杨朝晟为宁州刺史,诏城盐州。
朝晟分统士马屯木波堡。
十三年,城其地。
亦谓之木波镇。
后又升为县。
《五代史》:石晋置威州于方渠县,割庆州马领、木波二县隶之。
是也。
县旋废。
《金志》通远县有木波镇。
安边城县西北百二十里。
本名徐丁台。
宋崇宁初,筑城于此,赐名安边。
金亦曰安边寨。
元废。
○细腰城,在县西。
《宋史》:种世衡知环州。
环、原之间,明珠、灭臧、康奴三族最大。
其北有二川,交通西界。
庆历五年,范仲淹议筑细腰城断其路,命世衡董其事。
城成,自环州改隶原州。
即此城也。
兴平城县东北八十里。
地名灰家嘴。
灰,一作炭。
宋元符初,筑城于此,赐名兴平。
金亦为兴平堡。
又县北有清远城。
宋元丰四年,高遵裕伐夏,出环庆,复清远军,是也。
曲子城县南九十里。
今为曲子驿。
又县南百五十里有灵城,今为灵驿。
二城俱永乐初征西将军何福所筑。
《通志》:县北九十里有红城儿,成化八年所修也。
《一统志》:今县北三里有秦长城,秦蒙恬所筑。
宋白曰:方渠县北一里有长城。
○乌仑山县北三十里。
山甚高峻,顶阔根狭,难于登陟,为险要之所。
又县北境有木盘山。
唐开元九年,方渠降支康愿子反,掠牧马,西涉河出塞。
张说击擒之于木盘山。
或曰,山盖在榆林西境。
○尖山,在县东百里。
其山高耸,因名。
又县南九十里有天池原。
青冈峡在县北。
亦曰青冈岭。
唐开元四年,单于副都护张知运,击突厥叛户于青冈岭,兵败,为所擒。
又后唐天成四年,朔方节度使唐福赴镇,至方渠。
羌戎出兵邀福。
福击走之。
至青冈峡,遇吐蕃野利、大虫二族,大破之,遂至灵州。
宋至道二年,李继隆等讨李继迁于平夏,分道并进,期抵乌白池。
时继隆应出环州,违命繇青冈峡,与庆州路将范廷召合兵趣平夏,行十日,无所见而还。
胡氏曰:自方渠橐驼路出青冈峡,过旱海至灵州。
赵《聚米图经》:环州弘德寨有归德、青刚两川。
归德川在弘德东,透入盐州。
青刚川在洪德西北,本灵州大路。
自此过美利寨,入浦乐河,至耀德清边镇入灵州。
自过美利寨后,渐入平夏,经旱海中难得水泉,是也。
乌白池,即宁夏后卫之盐池。
浦乐河,在宁夏灵州所。
板谷在县南。
唐大历十二年,吐蕃入寇,军于原州北长泽涧,进破方渠,入板谷。
郭子仪遣将李怀光救却之。
又石台谷,在方渠废县界。
唐贞元十三年,杨朝晟筑方渠三城,发军次石台谷。
盖庆州之要道也。
○环河县北七十里。
源出青冈峡。
亦曰环江。
流经县城西,委曲环抱,石桥交跨,小港分流,南入安化县界,而为西河。
黑水河县南百里。
自府境西南流经此,复折而南,入府西界。
《通志》:黑水出县西百五十里牛家山,流经县南,入氵水。
咸河在方渠废县境。
《唐志》:咸河从土桥、归德川、同家谷三处发源,咸苦不可食。
又有甜河,在城西三里。
从蕃部鼻家族北界来,供人饮食,亦曰甜水沟。
流注环河。
又石泉河,在县南五里,亦流注环河。
合道川县西八十里。
东流注于环河。
○七里沟,在县东七里。
鸳鸯沟,在县西十八里。
水波沟,在县南四十里。
又佛堂沟,在县西九十五里。
俱流入环河。
葫芦泉《志》云:在环县西。
镇戎之东北,旧有蕃部居此。
范仲淹曰:葫芦泉一带蕃部与明灭臧相接,一处城寨平定,更图一处,实为据守之策。
是也。
又应圣泉,在方渠废县。
唐贞元十三年,杨朝晟请城方渠三城。
从之。
师次方渠,乏水,有青蛇降岩下走,视其迹,水从而流,筑防环之,遂为停渊。
诏名其泉曰应圣。
○清平关在县西北百十里。
其地旧名之字平。
宋元符初,筑为关。
今有清平驿,在县西北六十五里。
《舆程记》:县北六十里曰清平驿,又北六十里为山城驿,驿皆有仓。
又九十里接宁夏界之萌城驿,为往来通道,套寇入犯之冲也。
《宋志》:县有龙平关,元符二年置。
安化寨县东七十里。
又县东北有安塞寨。
又定边、平远、安边等寨,俱在县境,皆宋置。
○罗沟堡,在县东北百四十里。
其南二十里即绥远寨也。
又堡南四十里为阿原堡,四十五里为朱台堡,皆宋政和三年置。
金废。
木瓜堡县东北百十里。
宋置。
金因之。
《志》云:旁有木瓜山,因名。
明正德四年,寇入花马池,总兵马昂与亦孛耒战于木瓜山诸处,颇有斩获。
即此。
其西五十里为归德堡,亦宋置。
金因之。
元废。
○通归堡,在县东北七十里。
西至兴平城三十余里。
又流井堡,在兴平城西北四十里。
定戎堡,在清平关南十里,东至归德堡三十里。
俱宋置,金废。
惠丁堡县东北九十里。
其西三十里为麝香堡。
其南三十五里即安塞寨也。
俱宋置。
金废。
《宋志》:惠丁堡东南至宁羌寨四十里。
百家堡在县南废马岭县旁。
唐武德七年,庆州都督杨文反,进陷宁州,驱掠吏民,出据百家堡,即此。
后废。
又县西有肃远寨。
宋咸平六年,赐环州本名干川新寨曰肃远寨,是也。
元符以后,改属镇戎军。
盖其地与镇原县接界。
○灵武台,在县东北三里。
《志》云:旧属灵武境内,相传唐肃宗即立于此。
恐误。
《通志》:今县北六十里有红德城仓。
又县治南有灵武驿。
附见:
庆阳卫在府城内。
洪武四年建。
又守御环县千户所,在环县城内。
本庆阳卫前千户所守御于此,与卫同置。
宁州府南百五十里。
南至西安府州百四十三里,东北至延安府州二百十里,西至平凉府泾州百七十里。
古公刘邑。
春秋为义渠戎国。
秦属北地郡。
汉为北地郡及上郡地。
后汉兼属安定郡。
晋亦为北地郡。
后魏初,亦属北地郡。
皇兴二年,置华州。
太和十一年,改班州。
十四年,改州。
二十年,又改豳州,兼置赵兴等郡。
西魏始曰宁州。
后周亦置赵兴郡。
隋开皇初,郡废。
大业初,改宁州为豳州,旋又改北地郡。
唐复曰宁州。
天宝初,亦曰彭原郡。
干元初,复故。
宋仍曰宁州亦为彭原郡。
宣和初,赐军号曰兴宁。
金因之《金志》:皇统二年,降为兴宁军。
又为西宁州。
天德二年,复曰宁州。
元仍曰宁州,以州治安定县省入。
明初,改属庆阳府,亦曰宁州编户四十八里,领县一。
今仍曰宁州。
州连络关陇,襟带岐,川谷高深,地形险固。
岭北有事,州每当其冲。
秦并义渠,渐启榆中之塞;唐保豳宁,卒挫吐蕃之锋。
《志》所称易守而难犯者欤?
○定安废县今州治。
秦义渠县地。
汉为北地郡泥阳县地。
后汉因之。
晋亦为泥阳县地。
后魏太平真君二年,始置定安县,属赵兴郡。
西魏为宁州治。
隋以后,州郡皆治焉。
金大定七年,更为安定县。
元初因之,至元七年,废。
今城周三里有奇,门四。
义渠城在州西北。
春秋时为义渠国。
秦厉公十六年,伐义渠,获其王。
惠文君十一年,县义渠。
汉置义渠道,属北地郡。
后汉建武六年,冯异进军义渠,击破卢芳将贾览及匈奴于此。
县寻废。
晋咸和四年,刘胤攻长安,石虎驰救,大破胤于义渠。
即此城也。
《一统志》:州治西为公刘邑,秦时为义渠国云。
泥阳城在州东南五十里。
本秦邑。
汉初,郦商破雍将苏驵军于泥阳。
即此。
汉亦曰泥阳县,属北地郡。
后汉因之。
晋为郡治。
后魏仍属北地郡,后废。
杜佑曰:即今之定平城。
是也。
襄乐城州东六十里。
汉曰襄洛县,属上郡。
后汉废。
后魏置县曰襄乐,兼置襄乐郡。
西魏又置燕州于此。
后周州郡俱废,以县属宁州。
隋唐因之。
宋亦属宁州。
建炎二年,金人陷延安,曲端以泾原军驻淳化,而遣其将吴复华州,寻自之三水与会于襄乐。
即此。
金亦属宁州。
元至元七年,废。
淳化三水,今州属县。
《通志》:今州东北六十里有襄乐巡司。
定平城州南六十里。
本定安县地。
唐武德二年,析置定平县,属州,寻属宁州。
贞元中,以神策军分屯京畿。
定平其一也,谓之定平镇。
大中间,置衍州于此。
五代梁开平三年,遣康怀贞等侵李茂贞,克宁州及衍州,降庆州,游兵侵掠至泾州境内,是也。
后周显德五年,废衍州为定平镇,隶州。
宋初,为定平县,属宁州。
政和七年,改属州。
金属宁州。
元省。
又有废归义县,唐武德二年析定安县置。
贞观十七年,废入定平县。
大城在州城东。
,读曰要。
汉县,属北地郡。
东汉初,邓禹别攻上郡诸县,征兵引谷,归至大要,是也。
县寻废。
《金志》真宁县有要关镇。
或以为即古大要城。
○弋居城,在州南。
汉县,属北地郡。
后汉因之。
晋废,寻复置。
后魏因之,仍属北地郡。
后周废。
○横岭州东百里,即子午山之别阜。
岭北即真宁县。
《汉志》注所云桥山在阳周南也。
又安定岩,在州西五十里。
岩壑如黛,石可镌砚。
○彭池原,在州北。
《唐书》:宁州有彭池。
《金志》彭原县有彭池原。
原盖因地而名。
晋太元十一年,苻丕遣邓景据彭池,击姚苌于长安。
胡氏曰:此彭池当作滮池,非宁州之彭池也。
○九龙川州东百二十里。
一名九陵川,以川中有堆阜凡九似陵也。
自横岭流至州西南,合奢延川,又南流入泾河。
其水清莹,即真宁河矣。
亦曰宁江,又曰宁河。
奢延川州东百里。
一名大延川。
自横岭流至襄乐故城,又西流,绕至城南,合九龙川。
《唐志》:长安三年,宁州大雨,水漂二千余家,溺死千余人。
盖即诸川溢流也。
○珊瑚川,在州西十五里,下流亦会九龙川。
一云珊瑚谷水,东南至邑入洛。
邑,今见州三水县。
黑水河在州西北。
自府境流入,至州南,会于九龙川。
复分流而东南出,入州长武县界,合于泾水。
○白羊水,在州东百里。
一名白谷川。
源出白羊溪,流经横岭西北,入奢延川。
○政平驿州东南六十里。
、宁往来之通道也。
又彭原驿,《通志》云在州南。
州东又有交城镇,金天德二年置。
真宁县州东百里。
西北至府城二百里。
汉上郡阳周县地。
后魏置泥阳、护涉二护军,后为阳周县。
隋改为罗川县,属宁州。
唐天宝初,获玉真人像于此,因改为真宁。
今县城周二里有奇,编户二十一里。
○阳周城县北三十五里。
本秦县,属上郡。
始皇死,胡亥矫诏赐蒙恬死。
恬不肯死,使者以属吏,系之阳周。
《史记》:陈余与章邯书:蒙恬为秦将,北逐匈奴,开榆中地数千里,竟斩阳周。
是也。
汉亦为阳周县。
后汉废。
后魏复置阳周县。
太平真君二年,置赵兴郡治焉。
西魏又置显州于此。
后周州郡俱废。
隋开皇中,并入罗川县。
《唐史》:会昌以后,回鹘败散。
干符二年,其余众始还至罗川,遣使贡献。
此罗川,盖塞外回鹘旧地。
胡氏以为即阳周,误也。
泥源城在县东北。
《汉志》注:泥阳有泥水,出郁郅北蛮中。
城盖近泥水上流而名也。
魏收曰:阳周有泥阳城。
即此矣。
晋太元十二年,姚苌攻苻师奴于敷陆,军于泥源。
是也。
敷陆,见州洛川县。
○抚琴山在县治南。
山畔有洞,风来作声,仿佛若琴韵,因名。
又县东二十里有罗山。
《寰宇记》:罗川水出罗山下,隋以此名县。
其西南为旧宁阳城,有大陵、小陵二水,至城南合流。
《诗》:夹其皇涧。
注云:即陵水矣。
雕岭县东五十里。
绵延高耸,亦即子午山之别阜矣。
上有秦时驰道,今有雕岭巡司,在县东百里。
○马莲河在县西。
自合水县流入,下流会于九龙川。
又县南有大陵、小陵二水,即九龙川之上源矣。
《通志》:县南十里有真宁河,源出横岭,西流入宁州界。
于庄沟在县东二十里。
其水南流,入州、淳化县,会于清水。
又要册湫,在县东六十里桥山之尾。
周围九亩,上有龙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