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史方舆纪要 卷四十四 山西六

  1. 九五查询
  2. 古籍查询
  3. 读史方舆纪要
《读史方舆纪要》 卷四十四 山西六 顾祖禹

◇大同府东至保安州五百里,南至太原府代州雁门关二百九十里,西至大同右卫黄土山墩二百三十里,北至废宣宁县猫儿庄一百二十里。

自府治至布政司六百七十里,至江南江宁府三千五百里,至京师九百里。

《禹贡》冀州地。

春秋时,为北狄所居。

战国属赵。

秦为云中、雁门、代郡地,汉因之。

后汉末,元胡大扰,郡县俱废。

后魏主天兴中,徙都平城,置司州牧及代尹,又改为万年尹。

孝文太和中迁洛,改置恒州及代郡时司州改置于洛阳也。

后周并废。

隋以其地属代、朔、云三州。

唐武德六年,置北恒州,明年废。

贞观十四年,自朔州北移云州于此。

永淳初,为突厥所破,州废。

开元二十年,复置云州。

天宝初,改云中郡。

干元初,复曰云州《唐志》:大中三年,置大同军节度。

治云州,割河东云、蔚、朔三州隶焉,后废置不一。

今详见七卷州域形势说。

五代唐置大同军节度。

石晋归于契丹,置西京,改云州曰大同府。

金因之。

元曰大同路。

明初改为大同府,领州四、县七。

今仍曰大同府。

府东连上谷,南达并、恒,西界黄河,北控沙漠,居边隅之要害,为京师之藩屏。

《史记》:赵襄子逾勾注,破并、代以临胡、貉。

即此地也。

战国时为燕、赵边境,秦胁燕、赵,恒指此以张军声。

汉亦为缘边郡地,每遣将屯军以攘却匈奴。

后汉末,中原多事,弃为荒徼,首足倒悬之势,见端于此矣。

晋永嘉中,拓跋猗卢与并州牧刘琨求陉北地,得之,日益盛强,后遂建都于此,蚕食邻方,并有中夏。

及六镇之乱,魏以覆亡。

说者谓弃代北而迁河南,非戎翟之利也。

周、齐之间,突厥渐强,凭陵屡及焉。

唐初亦被其患,后建设军屯,以藩卫河东。

范阳之乱,郡亦被其侵轶。

逮咸通以后,四郊多垒,沙陀桀黠于此,其后遂专制河东。

李克用复出此以并有卢龙,盖燕、代间必争之地也。

石晋归其地于契丹,宋不能复有,遂基靖康之衅。

女真之亡辽,蒙古之亡金,皆先下大同,燕京不能复固矣。

有明都燕,以郡为肩背之地,镇守攸重。

正统末,恃以挫狡寇之锋。

天顺中,石亨镇此,尝言大同士马甲天下,若专制大同,北塞紫荆,东据临清,决高邮之堤以绝饷道,京师可不战而困。

盖府据天下之脊,自昔用武地也。

《边防考》明许论等所著《九边图说》,凡数十家,今辑为《边防考》:大同川原平衍,三面临边,多大举之寇。

明初封代藩于此,置大同五卫大同前、后、左、右卫及朔州卫也及阳和五卫阳和、高山、天城、镇虏、蔚州卫也,谓之大同迤东五卫、东胜五卫东胜、左右二卫及玉林、云川、威远,三卫也,卫各五千六百人,以屯田戍边。

又设大边、二边,以为捍蔽明初修筑山西烟墩,东路起天成卫北榆林口,直抵朔州暖会口。

西路自朔州北忙牛岭,直抵东胜路黄河西岸灰沟村,是时云内、丰州,悉为内境,边圉宁谧者数十年。

永乐初,东胜二卫移置永平、遵化,自是防维渐疏。

正统间,衅孽间作,于是云川、玉林并入左右卫,云内、丰州之民,悉迁应、朔二州,西边数百里地遂成瓯脱,自是寇患日棘。

嘉靖十五年,筑弘赐等内五堡弘赐、镇川、镇边、镇河、镇虏堡是也。

二十三年,又筑镇羌等小五堡镇羌、拒墙、灭胡、迎恩、败胡堡是也,次城靖虏,次城威胡,次城新平一带城堡,而全镇之保障稍备。

二十五年,增筑边墙,延袤五百余里西起鸦角山,与山西镇老营堡接界。

东止李信屯,与宣府西阳河堡接界。

三十七年,又增筑云冈等六堡云冈、云西、红土、黄土、云阳、牛心堡是也。

自是以后,增堡缮城、画边置戍益严益密。

万历八年,筑大边五百六十余里,又筑三门、马营、桦门等堡,而后绸缪,庶无余策。

然初时全算,已失之矣。

寻分云中、云东、云西等路阳和、天城等为东路,右卫、左卫等为中路,平虏一带为西路。

又得胜等堡为北东路,助马等堡为北西路,仍属中路管辖。

又有新平城,仍属东路管辖,而威远路则属中路管辖云,并称险要。

而中路之北东路、北西路,尤近寇门;新平孤悬绝塞,界宣、大两镇之冲;平虏西连老营,与偏关接壤,为套寇东涉之径,防御尤切云。

大同县附郭。

汉平城地,属雁门郡,东汉末废。

后魏道武自云中徙都此,初为代尹治,迁洛后为恒州治。

高齐曰北恒州。

后周废州为恒安镇。

隋属云内县。

唐武德六年,置北恒州。

是年刘武周余党苑君璋自马邑退保恒安,州寻废。

贞观元年来降。

十四年,自朔州北定襄城,移云州及定襄县置于此。

永淳初,为默啜所破,因移百姓于朔州,而州县俱废。

开元二十年,复置云州,又改置云中县。

辽析云中置大同县。

元以云中县省入焉。

今编户二十六里。

○平城废县府东五里。

相传秦、汉时旧县也。

汉高七年,至平城,出白登,为匈奴所围,七日而后罢去。

八年,周勃等击破韩王信,还攻楼烦三城,因击胡骑于平城下。

寻属雁门郡,为东部都尉治。

后汉建武十年,吴汉等出高柳,击破卢芳将贾览及匈奴数千骑于平城下。

永平十六年,骑都尉来苖等讨北匈奴,分道出平城塞。

晋建兴初,刘琨表猗卢为代王,治故平城为南都。

隆安二年,拓跋自盛乐徙都平城,谓之代都。

置代郡,始营宫室,建宗庙,立社稷,东至代郡,西及善无,南极阴馆,北尽参合,皆为畿内。

既又徙河北六州豪杰于代都。

义熙二年,规度平城,筑[A212]南宫,阙门高十余丈,穿宫池,广苑囿,规立外城,方二十里。

宋白曰:魏道武都平城,东至上谷军都关,西至河,南至中山隘门寨,北至五原,地方千里,以为甸服。

孝文都洛,改置恒州,及六镇之乱,故都为墟。

隋为恒安镇。

开皇十九年,遣代州总管韩洪镇恒安,为突厥达头所败。

唐为云中县,皆故平城也。

石晋以赂契丹,契丹因置西京。

《辽志》:西京城周二十里,东门曰迎春,南曰朝阳,西曰定西,北曰拱极,元魏宫垣占城之北面,双阙尚在焉。

金仍为西京。

《城邑考》:今城东五里无忧坡上有平城外郭,南北宛然,相传后魏时故址。

《旧记》:宋永初三年,魏筑平城外郭,周三十二里,既又广西宫外垣,周二十里。

是也。

今府城,洪武五年大将军徐达因旧土城增筑,万历八年增修,周十三里有奇。

定襄城府西北二十八里。

或曰汉定襄郡城,非也。

唐贞观十四年,自朔州北定襄城移云州及定襄县置于隋之恒安镇,此即贞观时之定襄也。

《括地志》:朔州定襄县本汉平城县,谓此。

○燕昌城,在府东北四十里。

太元二十一年,慕容垂复伐魏,败魏兵,拔平城,会疾发,顿平城西北三十里,筑燕昌城而还。

《水经注》:燕昌城在平城北四十里,俗谓之老公城。

又东安阳城,在府东南,汉县,属代郡。

或曰:赵主父封其长子章于代,号曰安阳君,即此也。

东汉末,县废。

晋义熙五年,魏主为子清河王绍所弑,肥如侯贺护举烽于安阳城北,贺阑部人皆赴之,即此。

魏收《志》:永熙中,置高柳郡治安阳,盖后魏时改置。

平齐城府西三十里。

汉平城县地。

《魏书》:皇兴三年,徙青州齐人于京师,置平齐郡及威宁、归安二县以处之。

《隋志》:郡寻废。

后齐改曰太平县,后周曰云中县,隋曰云内县。

又齐置安阳、临塞、威远、临阳等县,属北恒州,俱在境内,后周并废。

唐贞观中为定襄县地,后又改置云中县,即今郡治。

宣宁城府西北八十里。

《辽志》:唐会昌中,以西德店置德州。

契丹开泰八年,复置,治宣德县。

县亦唐会昌中置,汉桐过县地,高齐紫阿镇也。

《金志》:辽德州昭圣军治宣德县,金州废。

大定八年,改县曰宣宁,属大同府。

元因之。

明初废。

又天成城,在府北百八十里。

《辽志》云:魏道武尝置广牧县于此,唐为云中县地,辽析置天成县,属大同府。

金因之,元省。

即今天成卫也。

○奉义城,在府东北。

辽析云中县置,属大同府。

金省为镇,属大同县。

新平城府西南百里。

晋建兴元年,拓跋猗卢城盛乐为北都,修故平城为南都。

更南百里,于[A212]水之阳黄瓜堆,筑新平城,谓之南平城,晋人亦谓之小平城。

元兴二年,魏主如南平城,规度[A212]南,将建新邑。

杜佑曰:北齐置朔州,在后魏故都西南之新城,即新平城也。

后移于马邑,即今朔州治。

唐时亦谓新平城为新城。

武德三年,代州都督蔺谟与突厥战于新城,不利。

五年,李大恩击突厥于马邑,顿兵新城,败死。

亦为神武川之地。

元和中,沙陀朱邪执宜自盐州随范希朝镇河东,始保神武川之黄花堆。

后李克用生于神武川之新城,即此也。

景福二年,李克用北巡,将趋云州,以幽州帅李匡威等侵云州,乃潜入新城。

辽为应州地。

宋宣和七年,辽主延禧走天德,又至应州新城东六十里,为金将娄室所擒,即此。

高柳城府东南九十里。

汉县,属代郡,西部都尉治此。

后汉建武九年,吴汉等击卢芳将贾览于高柳,败绩。

十五年,卢芳自匈奴入居高柳,骑都尉张堪击破之。

二十一年,马援出高柳,击乌桓。

《志》为代郡治。

熹平五年,遣夏育出高柳,分道击鲜卑,败绩。

晋县废。

太元十一年,魏叛将刘显等奉故什翼犍少子窟咄逼魏主,屯高柳,求救于慕容垂,垂子麟与会兵击窟咄,大破之。

义熙九年,拓跋嗣如高柳川。

十三年,复如高柳。

后复置县,永熙中置郡也。

北齐郡县俱废。

《水经注》:高柳故城,在平城东南。

其旁重峦迭,霞举云标,连山隐隐,东出辽塞。

杜佑曰:高柳在云中县境。

当城在府东南。

阚る《十三州记》:在代郡高柳东八十里,尝桓都山作城,故曰当城。

汉县,属代郡。

高祖十一年,樊哙别将兵定代地,斩陈于当城,是也。

后汉及晋因之,后废。

又且如城,在府东,汉县,属代郡,中部都尉治此。

应劭曰:在当城西北四十里,后汉废。

晋义熙十一年,魏主嗣如沮洳城,即且如之讹也。

胡氏谓城以下湿得名,误矣。

○白登城,府东北百十里,因故白登台而名。

辽置长青县,今改曰白登。

宋嘉定四年,蒙古拔乌沙堡及乌月营,破白登城,遂攻西京,金将胡沙虎弃城遁。

明洪武二年,李文忠出朔州,败虏于白登。

又遣将分道败虏于三不剌川及顺宁阳门,是也。

县寻废。

乌沙堡,见直隶之废开平卫。

阳门,见宣府镇。

参合城在府东百里。

汉县,属代郡。

高帝十一年,故韩王信与胡骑入居参合,柴将军与战,屠参合,斩韩王信,即此。

后汉末,县省。

晋元康中,拓跋禄官分其众为二部,一居代郡参合陂之北。

咸康五年,什翼犍会诸大人于参合陂。

太元二十年,后燕慕容垂遣其子宝击魏,还至参合陂,营于陂东蟠羊山南水上。

魏军追至陂西登山,下临燕军,纵兵掩击,燕军大败。

二十一年,慕容垂复伐魏,至参合陂,见积骸如山,设祭吊之,死者父兄皆号恸,垂惭愤疾笃而还。

《燕书》:垂过参合陂,乃进顿平城三十里。

是也。

义熙三年,魏主自濡源西如参合陂,乃还平城。

六年,魏主嗣北击柔然,引兵还参合陂。

刘宋景平元年,魏主嗣北巡至参合陂,其后复置县,仍属代郡。

东魏天平中,属梁城郡,北齐省。

《水经注》:可不踥水出雁门、沃阳县东南六十里山下,西北流注沃水,合流而东,径参合县南。

县西北有参合陂,亦曰参合陉,俗谓之苍鹤陉。

盛乐城府西北三百余里。

汉置成乐县,为定襄郡治。

后汉改属云中郡,后废。

鲜卑拓跋力微,始居其地。

晋元康五年,拓跋禄官始分其国为三部,一居上谷之北,濡源之西,自统之。

一居代郡参合陂之北,使兄沙漠汗之子猗盿统之。

一居定襄之盛乐故城,使猗盿弟猗卢统之。

建兴初,猗卢城盛乐,以为北都。

其后为石虎所败,部族东徙。

至拓跋翳槐于咸康初,复城盛乐,在故城东南十里。

弟什翼犍于咸康六年,始都云中之盛乐宫。

明年,筑盛乐城于故城南八里,即汉之成乐县地也。

又《晋纪》:太元十一年,拓跋居定襄之盛乐,盖前此迁逐于云中、代郡间,未有定居也。

亦曰云中宫。

《魏土地记》云:云中宫在云中故城东四十里。

义熙九年,魏主嗣如云中旧宫,盖是时都平城,故谓盛乐为云中旧宫。

魏主焘始光元年,柔然入云中,攻拔盛乐宫,魏主击却之。

寻置朔州,领盛乐、广牧二郡。

《司马楚之传》:世祖拜为云中镇太守、朔州刺史。

是也。

正光五年,元或讨破六韩拔陵,顿于朔州。

是年,诏改怀朔镇为朔州,更命朔州曰云州,亦谓之云中,李崇为破六韩拔陵所败,自白道还云中。

既而复自云中引兵还平城,曰:云中者,白道之冲,贼之咽喉,若此地不全,则并肆危矣。

乃请留费穆为云州刺史,既而北境皆没,惟云中一城独存,久之乃弃城南奔。

《魏土地记》:云中城东八十里有成乐城,今云中郡治,一名卢城。

唐天宝元年,王忠嗣奏置振武军,西去东受降城百余里。

大历八年,徙单于都护府治振武军城内。

元和七年,李绛言:振武、天德左右,良田万顷,请择能员开置营田,可以省费足食。

于是诏以韩重华为振武军营田等使,起代北,垦田三百顷,三岁大熟,因募人为十五屯。

屯制,每三十人耕百亩,就高为堡,东起振武,西逾云州,极于中受降城,出入河山之际,凡六百余里,列栅二十,垦田二千八百余顷,岁收粟四十万余石。

既而请益开田五千顷,可以尽给振武、天德、灵武、盐、夏五城之军,议格不行。

《唐史》:振武、天德良田,广袤千里。

是也。

贾耽曰:振武城在朔州北三百五十里,本汉定襄郡成乐县。

《续通典》:振武军,故盛乐城也,在唐朔州北二百八十里,与定襄故城对,其地据阴山之阳,黄河之北。

五代梁贞明二年,契丹阿保机袭土谷浑,还至振武,尽俘其民而东。

后置振武县,属丰州。

金废为振武镇。

其北七十里有黑沙碛云。

平地城府西北五百里。

《元志》云:本名平地袅。

至元二年,省入丰州,三年置平地县,属大同路。

明初省。

○武进城,在府西北塞外,汉县,属定襄郡,西部都尉治焉。

光武封赵虑为侯邑,寻复为县,属云中郡。

熹平初废。

又沙陵城,在武进城西。

汉县,属云中郡,后汉末废。

《汉志注》:白渠水出武进塞外,西至沙陵入河,即此。

原阳城在府西北境。

故赵邑也。

《战国策》:赵武灵王破原阳以为骑邑,即此。

汉为原阳县,属云中郡。

后汉末废。

《水经注》:芒干水出阴山,南经武皋县,又南径原阳故城西,是也。

又武皋城,亦在府西北境,汉县,属定襄郡,中部都尉治此。

后汉末废。

《汉志》注:武皋有荒干水出塞外,西至沙陵入河,即《水经注》所云芒干水也。

○武要城,在府北。

汉县,属定襄郡,东部都尉治此。

后汉末废。

《志》云:武要西北即石漠矣,盖极塞也。

又陶陵城,亦在府北,汉县,属云中郡,东部都尉治焉,后汉废。

武泉城在府西。

汉云中郡属县也。

汉初灌婴击反韩王信于马邑,别降楼烦以北六县,斩代左相,破胡骑于武泉北。

又周勃击破胡骑于此。

景帝中六年,匈奴入雁门至武泉,是也。

后汉末废。

○北舆城,亦在府西境。

汉县,属云中郡,中部都尉治焉。

后汉废。

郦道元曰:武泉水出武泉县故城西南,又南流西屈径北舆故城南,是也,其地俱在白道北。

又府西北有武城城,汉县,属定襄郡,后汉废。

净州城府西北四百二十里。

金大定中置,治天山县。

元因之,曰净州路。

明初废。

又砂井城,在府西北五百里,金人置砂井总管府,领砂井一县。

元曰砂井路,明初废。

今其地有砂井,外即界壕。

○苏武城,在府西北五百余里,相传汉苏武使匈奴时居此。

东胜城府西五百里,辽所置东胜州也。

《续通考》:辽太祖破振武军,故胜州之民皆趋河东,胜州遂废。

石晋割代北献辽,乃置东胜州,领榆林、河滨二县。

金初属西夏,后复取之,并置武兴军,领东胜一县。

元又省东胜县入州,明初改建东胜左右二卫,兵民皆耕牧河套中,寇益稀少。

洪武二十六年,城东胜,永乐初,移入畿辅,其地遂墟。

正统三年,边将周谅言:东胜州废城,西滨黄河,东接大同,南抵偏关,北连大山、榆杨等口,中有赤儿山,东西坦平,二百余里。

其外连亘官山,实贼寇出没必经之地,若屯军此城,则大同右卫、净水坪、偏头关、水泉堡四处营堡,皆在其内,可以不劳戍守。

非惟可以捍蔽太原、大同,亦所以保障延安、绥德也。

时不能用。

成化中,虏酋窃入套中,边事日亟。

嘉靖间,陈讲亦言东胜撤而偏关之备急。

盖东胜当全晋之西北,关系尤重矣。

桑干城府东百五十里。

汉县,为代郡治。

后汉仍属代郡。

建安二十三年,曹操遣子彰击代郡乌桓,彰乘胜逐北,至桑干,去代二百里,即此。

后废。

亦谓之桑干川。

晋太元初,苻秦分代地,自河以东属刘库仁,库仁西击库狄部,徙其部落置之桑干川。

《魏土地记》:代城北九十里有桑干城,城西渡桑干水,去城十里有温汤,疗疾有验。

刘宋升明二年,魏主弘如代汤泉。

明年,复如代郡温泉,是也。

○梁城郡城,在府东,或曰即梁川也。

魏主焘太平真君十年,将寇宋,大猎于梁川。

天平二年,置梁城郡于其地,领参合、旋鸿二县。

《一统志》:今去朔州西二十里有梁郡城,后魏尔朱荣所筑。

未知所据。

怀朔城在府西北。

后魏六镇之一。

魏收曰:朔州本汉五原郡。

建和二年置镇,后改为怀朔。

《水经注》曰:光禄城东北即怀朔镇城,是也。

今为榆林镇,故胜州也。

后魏孝文帝太和十八年,如怀朔镇,又如武川镇,如抚宣镇,复如柔玄镇。

胡氏以为此六镇自西徂东之次第。

正始初,柔然侵魏之沃野及怀朔镇,诏原怀出行北边,怀还至恒、代,按视诸镇左右要害可以筑城置戍之处,欲东西为九城,储积粮伏,为犬牙相救之势,使游骑之寇,终不敢攻城,亦不敢越城南出。

从之。

正光四年,沃野镇民破六韩拔陵畔,其党卫可孤围武川镇,遂攻怀朔镇。

孝昌中,改置朔州,并置大安郡。

既而武川陷,怀朔亦溃。

以朔州寄治并州界。

魏收《志》大安郡领狄那、捍殊二县,是也。

后齐废。

今详见故丰州。

武川城在府北塞外,魏六镇之一也。

《北史》:魏主焘破蠕蠕,列置降人于漠南,东至濡原,西暨五原阴山,竟三千里,分为六镇,曰武川、曰抚冥、曰怀朔、曰怀荒、曰柔玄、曰御夷。

孝文太和八年,高闾请依秦汉故事,于六镇之北筑长城。

又云:计六镇东西不过千里,一夫一月之功,可城三步之地,强弱相兼,不过用十万人,一月可就。

是六镇皆在代都以北。

胡氏谓以千里计之,六镇相距各一百七十许里,是也。

又十八年,魏主如武川镇。

景明四年,使源怀巡行北边六镇,恒、燕、朔三州。

正光四年,沃野镇民破六韩拔陵,叛,其党卫可孤围武川镇,又攻怀朔镇。

六年,柔然阿瑰为魏讨破六韩拔陵,自武川西向沃野,屡破拔陵兵。

杜佑曰:后魏六镇并在马邑、云中、单于府界。

其武川镇在白道中汉水上。

《隋书》:宇文述,代郡武川人,后或废镇为县也。

《唐志》:魏武川镇城,今名黑城,在天德军北二百里。

又云:光禄城东北有怀朔古城,俱未足据。

天德军见陕西榆林镇,光禄城即光禄塞,亦见榆林。

柔玄城在府东北塞外於延水东。

《水经注》:柔玄镇在长川城东,城南小山於延水所出也。

魏太和十八年,如柔玄镇。

孝昌初,柔玄镇民杜洛周反于上谷,围燕州镇,盖与上谷接境。

胡氏曰:柔玄镇城在汉且如县西北塞外。

○抚冥城,胡氏曰:当在武川,柔玄之间,魏六镇之一也。

宋元徽元年,柔然侵魏柔玄镇,二部敕勒应之。

魏太和十八年,如抚冥镇,遂东至柔玄,是也。

怀荒城在府东北塞外,魏所置六镇之一也。

魏收《志》蔚州,即改怀荒,御夷二镇置。

魏正光三年,遣元孚抚谕柔然阿那瑰于柔玄、怀荒二镇间。

胡氏曰:怀荒在柔玄之东,御夷之西,是也。

今御夷镇,见宣府镇怀安卫。

马城在府东北境。

汉县,属代郡。

东部都尉治此。

东汉元初六年,鲜卑寇马城塞,邓遵等击破之。

又建光初,鲜卑其至犍寇居庸关,犯云中,围乌桓校尉徐常于马城。

阳嘉二年,鲜卑寇马城。

又魏明帝太和二年,鲜卑轲比能围护乌桓校尉田豫于马城,即此。

《十三州志》:马城在高柳东二百四十里。

延陵城在府东北,战国时赵邑也。

《史记·赵世家》:孝成王十八年,延陵钧帅师从信平君廉颇助魏攻燕,即此。

汉置延陵县,属代郡。

后汉废。

《风俗记》:当城西北有延陵乡故县也。

○颓当城,在塞北。

汉初韩王信入匈奴,居此生子,因以为名。

榆林城在府东北边外。

或云:唐时戍守处,谓之黑榆林。

五代唐末,契丹尝驻牧于此。

明宣德间,亦尝于此置榆林县,正统时废。

俗呼为榆林旧县。

《边防考》:榆林城在阳和卫新平堡外三十里。

又有大同山,离新平边百五十里,又北百五十里为白海子,俱部酋驻牧处。

○祁连城,在漠南,唐贞观四年,李靖破突厥于阴山,徙其羸弱数百帐于云中,使阿史德为之长,后为阿史德时健部。

二十二年内附,置祁连州,隶营州都督府。

云中城府西北四百余里,古云中城也。

《虞氏记》:赵武侯自五原河曲筑长城,东至阴山。

又于河西造一大城,其一箱崩不就,乃改卜阴山河曲而祷焉。

昼见群鹄游于云中,乃即其处筑城,因名。

秦、汉云中郡皆置于此。

后汉末废。

孔颖达曰:云中城在唐胜州榆林县东北四十七里。

晋太和二年,燕将慕容渥以幽州兵戍守云中,代什翼犍攻走之。

隋属金河县地。

开皇三年置曰阳寿,又置榆关总管。

五年,改置云州总管。

十八年,改县曰金河。

二十年,废州,改属大利县。

仁寿二年,复属榆林郡。

唐武德五年,突厥入雁门寇并州,命云州总管李子和趋云中掩击之。

龙朔三年,置云中都护府于此。

麟德元年,改单于都护府,领金河一县。

今亦见陕西榆林镇单于城。

胡氏曰:金河,汉之云中郡城也,在隋榆林郡城东北四十里,自朔州至单于府,凡三百五十七里。

大历八年,徙治振武城内,旧城遂废。

《唐志》:单于府金河县,魏道武所都,秦汉云中郡地,自单于府西北二百七十里。

又有云中守捉城,调露中,裴行俭破突厥置。

又《志》云:乌咄谷二百七十里至古云中城入塞。

《图》云:从平城西北行五百里至云中,又西北五十里至五原,又西北行二百五十里至沃野镇,又西北行二百五十里至高阙,又西北二百五十里至郎君戍,又直北三十里至燕然山,其说参错不经,不足据也。

又《冀州图》云:云中城周十六里,北去阴山八十里,南去汉长城百里。

亦谬。

云内州城府西北五百余里。

《辽志》云:本唐中受降城地,辽初置代北、云、朔招讨司,改云内州,又为开远军,治柔服县。

宋政和中,辽主延禧还走云内,即此。

金因之。

元省县入州。

胡氏曰:云内州原领柔服、云川二县。

明初废。

《九边辑略》云:宣德中,置丰州及云内等县,设官置戍。

正统间,主帅宴乐于楼子寨,致寇突入边内,于是玉林、云川等卫内徙,而丰州、云内之民迁于应、朔诸处云。

○云川废县,亦在府西北。

《金志》:本曷董馆,后升为裕民县,寻废。

大定中复置,属云内州,又改为云川县。

元废县,设录事巡司,寻废。

又有宁人废县,在故云内州东,辽置属云州,金废为宁人镇,属柔服县。

长川城在府东北。

《水经注》:柔玄镇西有长川城,晋隆安三年,魏主北巡,分命拓跋遵从东道出长川,拓跋乐真从西道出牛川,自将大军从中道出驳髯水,以袭高车,大获而还。

义熙二年,魏主从漠北还长川。

《志》云:长川有白黑二漠,黑在东,白在西。

胡氏曰:长川在御夷镇西北,大漠之东。

黑沙城在府西北。

唐永隆二年,曹怀舜击突厥畔部于黑沙,败还。

永淳初,突厥余党阿史那骨笃禄等据黑沙城,寇并州及单于府北境,代州都督薛仁贵击破之。

○威宁城,在府北。

金置新城镇,属抚州。

承安二年,改为威宁县。

元废。

今威宁海子是其地也。

静边城在府西北。

《旧唐书》:在单于府东北。

唐天宝三载,朔方节度使王忠嗣所置军也。

十四载,安禄山将高秀岩自大同军寇振武,朔方节度使郭子仪击败之,乘胜拔静边军。

贼来攻,复大败之,因进围云中,使别将拔马邑,开东陉关。

宋白曰:静边军在云州西百八十里。

○定边城,在府西百八十里。

唐开元中,置军于此。

旁有石窑、白泊等戍,相去各四五十里。

《志》云:云州界内又有奉城军,唐置。

○振远城,在府西北,旧《志》云:在单于府界,唐天宝七载,郭子仪为振远军使,即此城也。

长城在府北。

郦道元曰:白道岭左右山上有垣若颓基焉,沿溪亘岭,东西无极,疑赵武灵王所筑也。

《北史》云:魏主焘太平真君七年,筑畿上塞围,起上谷,西至河,广纵千里。

又宋白云:云中北至长城三百里即蕃界。

崔豹《古今注》谓秦筑长城,土色皆紫,称为紫塞,是也。

《一统志》:长城在府北十里。

○白登山府东七里。

上有白登台。

汉初冒顿纵骑三十万围高帝于白登七日,即此。

郦道元曰:今平城东十七里有台,台南对冈阜,即白登山。

晋隆安二年,拓跋如繁宫,畋于白登山。

宋永初二年,魏主嗣发代都人筑苑,东包白登,周三十余里。

元徽五年,魏主宏如白登。

杜佑曰:魏主嗣于永兴四年,立宣武庙于白登山。

神瑞二年,又立庙于白登山西,今有东西二庙。

又魏主宏太和四年,如白登山。

十五年,诏白登山宣武庙唯遣有司行事,是也。

○火山,在府东南。

《水经注》:白登南有武周川,川东南有火山,山上有火井,南北六十七步,广减丈许,源深不见底,火势上升,若微雷发响,以草爨之,则烟腾火发,一名荧台。

齐建元二年,魏主宏如白登山,又如火山,既而复自平城如火山,即此。

雷公山府西北十五里。

后唐清泰末,云州军乱,谋应河东,节度使沙彦走西山,据雷公口,收兵入城讨定之,即此。

○纥真山,在府东北五十里。

纥真,犹汉言千里。

其山冬夏积雪,故谚云:纥真山头冻死雀,何不飞去生处乐。

又有神井歌曰:纥真山头有神井,入地千尺绝骨冷。

亦名纥千山。

武州山府西二十里,武州川水所经也。

峪中有石窟寺,又有石窟寒泉。

《水经注》:武周川水东南流,水侧有石祗洹舍并诸窟室,比丘尼所居也。

其水又东转灵岩南,凿石开山,因岩结构,盖浮屠巨丽处,即石窟寺也。

宋元徽三年,魏主宏如武州山。

齐建元二年,魏主如方山,遂如武州山石窟寺。

永明元年,魏主复如武州山石窟佛寺。

二年,魏主复如武州山石窟寺。

《魏土地记》平城宫西三十里有武周塞口,即此山也。

方山府北五十里。

北魏主宏屡如方山,为其母冯太后营寿陵。

又于方山南起灵泉宫,引如浑水为灵泉池,东西百步,南北二百步,是也。

又北苑,亦在其地。

《魏史》:太和元年,于苑中起永乐游观殿,穿神渊池。

三年,如方山。

四年,复如方山。

五年,又如方山。

冯太后乐其山川,曰:它日必葬我于此,不必山陵也。

乃为太后作寿陵。

又建永固石室于山上,欲以为庙。

七年,魏主宏及冯太后如神渊池,遂如方山。

八年,魏主如方山,遂如鸿池。

胡氏曰:即旋鸿池也。

是后屡如方山及灵泉池。

十四年,西如方山,复如灵泉池。

是年,葬冯太后于永固陵,其后又数谒永固陵。

胡氏曰:方山在平城北如浑水上。

《志》云:山顶有拓跋魏二陵及方山宫遗址。

栲栳山在府西北。

景泰初,寇犯大同,镇帅郭登帅兵饵之,行七十里,至水头。

谍云:东西贼窝贼营十二,自朔州掠回,登直前奋击,追四十里,至栲栳山,尽夺所掠而还。

又磨儿山,在府西平虏卫西北五十里,山形险峻,周环如磨,为古今用武之地。

天顺中,石亨镇大同,败寇于此,又败之于三山墩,是也。

○大峨山,在府西北塞外。

又有秦山,在白道北,隋筑长城,以秦山为塞内云。

尔寒山在府北塞外。

后魏主焘始光二年,五道伐柔然,一军从东道出黑漠,一军出白黑二漠间,魏主从中道,一军出栗园,一军从西道出尔寒山。

诸军至漠南。

舍辎重,轻骑赍十五日粮,度漠击之,柔然惊走,即此。

○和兜山,在漠南。

后魏主焘始光三年,自云中西巡至五原,既而畋于阴山,东至和兜山。

山盖在阴山之东,长川之南。

柞山在府西北五百余里。

北魏主焘始光初,命长孙翰等伐柔然,自将屯柞山,亦曰柞岭。

是年,焘破夏统万,引兵还至柞岭,即此。

神二年,焘西巡至柞山。

晋元熙元年,魏主嗣畋于犊渚。

李延寿曰:犊渚在柞山之西,临河,是山在河东也。

魏主太安三年,畋于松山。

或曰:松山当作柞山。

四年,复畋于松山,遂如河西。

胡氏曰:其山在河之西岸。

恐误。

弹汗山在府东北。

东汉桓帝时,鲜卑檀石槐立庭于弹汗山ヱ仇水上,去高柳北三百余里。

南抄缘边,北拒丁零,东却夫余,西击乌孙,尽据匈奴故地,东西万四千余里。

是也。

○蟠羊山,在参合陂东,后燕慕容宝丧师于此。

又北魏主嗣泰常六年,北巡至蟠羊山,是也。

青山在府西北塞外。

唐贞观十五年,李世击薛延陀,逾白道,追及之于青山,即此。

明嘉靖初,中国叛人逃出边者,升板筑墙,盖屋以居,彼地呼为板升,有众十余万,南至边墙,北至青山,东至威宁海,西至黄河岸,南北四百里,东西千余里,一望平川,无山坡溪涧之险,耕种市廛,花柳蔬圃,与中国无异,各土酋分统之。

隆庆五年,俺答归附,缚叛人赵全等来献,板升之党始衰。

晚霞山在府东北天城卫东南。

山势高耸,日落后,返照成霞,因名。

又形似莲花,一名莲花山。

又大同山,亦在府东北。

《九边考》:在新平堡北百五十里,又北百五十里为白海子,俱土酋驻牧处。

○七宝山,在府城北四百余里,山下有城,金时所筑,置戍于此。

或谓之汉五原城,误也。

意辛山在府北塞外。

亦曰意亲山。

晋太元十年,代刘头眷击破柔然于意亲山。

十五年,拓跋会燕慕容麟于意辛山,击贺兰诸部,皆降于魏。

宋元嘉中,魏主焘幸意辛山,破贺兰诸部,还幸牛川。

意辛山盖在牛川之北。

《北史》:意辛山,贺兰部所居,逾阴山而北,即贺兰部也。

又《志》云:府西北五百余里有官山,上有九十九泉,流为黑河。

又有石碌山,在故平地县东四十里,山出石碌,因名。

七介山在府境。

宋元嘉十六年,柔然闻魏主焘伐姑臧,乘虚深入,至善无七介山,平城大骇,遣军拒却之于吐颓山。

《志》云:今府西南四十五里有七峰山,或以为即七介山也。

善无见前代州。

车仑山,在府北塞外。

仑,《北史》作轮。

魏主太安三年,北巡至阴山,伐柔然,军于车轮山。

宋元徽三年,魏主宏如武州山,又如车轮山,是也。

箭谺山在府东北。

宋宣和五年,辽将亡,其臣奚回离保据箭谺山称奚帝,既而窥燕山,为郭药师所败,其下杀之。

或曰:山在直隶抚宁县界,此名同而实非也。

又焦山,在府东百八十里。

宋太平兴国七年,契丹主贤幸云州焦山,得疾而卒。

嘉靖三年,叛卒郭鉴等哨聚于此。

夹山在云内州北六十里。

宋宣和四年,金人袭辽主延禧于白水泺,辽主遁入夹山,即此。

《一统志》:夹山在朔州北三百四十里,与黑山东西相连。

黑山,今见陕西榆林卫。

东木根山在府北。

《志》云:五原有木根山。

此山在河东,故曰东木根山。

晋太宁二年,代王贺傉以诸部未服,筑城于东木根山而徙居之。

魏主宏尝言远祖世居北荒,平文皇帝始都东木根山。

平文,郁律谥也,盖郁律亦都此云。

或讹为勿根山。

晋太元十四年,后燕慕容德等击代叛部贺讷,追至勿根山,是也。

黄瓜堆在府西南百十里。

或曰即古黄华山也。

赵武灵王十九年,北至无穷,西至河,登黄华之山。

《水经注》:桑干水与武州水合而东南流,屈径黄瓜堆南,又东南流经桑干郡。

北魏孝昌初,斛律金自云州南出黄瓜堆,为上谷贼杜洛周所败。

齐天保四年,柔然寇肆州,齐主洋自晋阳击之,至恒州,大破柔然于黄瓜堆。

唐武后垂拱三年,突厥叛部寇朔州,黑齿常之大破之于黄花堆,即黄瓜堆也。

元和四年,沙陀朱邪执宜从河东帅范希朝徙于定襄川,始保神武川之黄花堆,修新城而居之。

景福初,李克用北巡,至天宁军,以幽州帅李匡威等袭云州,乃遣将发兵于晋阳,而潜入新城,伏兵于神堆,擒吐谷浑逻骑三百。

既而大军至,乃入云州,出击李匡威、赫连铎兵,皆败去。

神堆,亦即黄花堆新城,即后魏之新平城,在神堆东南。

宋白曰:云州西南至神堆栅九十里。

石子岭在府西北。

晋太元初,苻秦遣兵伐代,代将刘库仁与秦兵战于石子岭,大败。

胡氏曰:岭当在云中、盛乐西南。

《新唐书》:自夏州北度乌水,一百二十里,至可朱浑水。

又百余里至石子岭。

是也。

又陵石,在盛乐故城东。

《北史》:魏主东如陵石。

或曰:陵石,地名,有山溪之阻,时置城邑于此。

达速岭在府西北境。

高齐天保五年,北巡至此,行视山川险要,将起长城。

明年,遂发民筑长城,自幽州西至恒州,是也。

又牛皮岭,在府东六十里。

《唐志》:云州有牛皮关,今关在岭上。

又《志》云:府西三十里有双化岭,盘踞凡百余里。

黑沙碛在振武故城北,亦谓之鸣沙。

唐元和八年,振武遣兵趋东受降城备回鹘,至鸣沙,兵乱而还,即黑沙碛矣。

石漠在塞北。

自阴山而北,皆大漠也。

其间有白漠、黑漠及石漠之分。

白、黑二漠,以色为名,石漠以地皆石碛而名。

《北史》:石漠在汉定襄郡武要县西北。

晋义熙二年,魏主如豺山宫,遂至石漠。

又魏主焘始光二年,大伐柔然,遣长孙翰等从东道出黑漠,长孙道生等出白、黑二漠间。

白漠盖在黑漠西也。

亦谓之大碛。

四年,魏主西伐统万,命其将陆俟督诸军屯大碛以备柔然,即此。

又宋泰始中,魏主宏追柔然至石碛,即石漠矣。

魏主宏太和十年,敕勒叛柔然,柔然伏名敦可汗自将讨之,追奔至西漠,即大漠之西偏也。

唐贞观四年,李靖袭破突厥于定襄,突厥徙牙帐于碛口,既而靖破突厥于阴山,军于碛口,漠南遂空。

武后万岁通天二年,突厥嘿啜建牙于黑沙,即黑漠矣。

《志》云:大漠在阴山北,东极辽海,西尽居延。

是也。

○黄河在废东胜州西八里。

自榆林北塞流经此,乃折而南,经朔州西界,入太原府河曲县及保德州境,亦谓之西河,以在平城西南也。

魏主焘神元年,如西河校猎,其津济之处,有君子津,又有来违津,俱在东胜州境。

郦道元曰:河水南入云中桢陵县西北,又南过赤城东,又南过定襄桐过县西,河水于二县间济,有君子之名。

又曰:君子津在云中西南二百余里,汉桓帝时有洛阳大贾卒于此。

津长田子封以遗资悉归其子,桓帝嘉之,因名其津为君子津。

晋太和三年,代王什翼犍击刘卫辰,自君子津济,时河冰未合,什翼犍命以苇ㄌ约流,俄而冰合,然犹未坚,乃散苇于其上,冰草相结,有如浮梁。

代兵乘之以渡,卫辰不意兵猝至,遂遁走,什翼犍收其部落而还。

太元初,苻秦伐代什翼犍,军还,至君子津,会代乱,秦将李柔等勒兵趣云中,遂定其地。

元熙元年,魏主嗣西巡云中,从君子津西渡河,大猎于薛林山。

宋元嘉三年,魏主焘伐夏,行至君子津,会天暴寒冰合,遂济河袭统万,大掠而还。

明年,遣执金吾桓贷造桥于君子津,寻发诸军济河,即此。

其来违津,在君子津之南,魏主修永熙二年,高欢表请讨宇文泰云:臣今勒兵自河东渡,又遣恒州刺史库狄干等将兵自来违津渡,或谓之朱违津。

元至元初,命选善水者一人,沿黄河计水程达东胜,可通漕运,驰驿以闻云。

桑干河府南六十里。

源出马邑县洪涛山。

《水经注》:湿水出雁门阴馆县东北,至代郡桑干县南,与桑干水合,因总谓之桑干水,即卢沟河上源也。

晋建兴初,代猗卢筑新平城于[A212]北,后又筑宫于[A212]南,谓之[A212]南宫。

魏都代时,数临幸焉。

今详见直隶大川。

如浑水府东北四十里。

《志》云:出开山口,一名御河,其水两源,合而为一,历府城东,又南流,与武州川合,注于桑干河。

又武州川水,在府南十五里,俗名合河,源出武州山西白羊山溪谷中,引为石渠,流至府南,又东南注于如浑水。

○兔毛河,在府西北三百里,出塞外骆驼山下,南流经右卫西,至东胜州,入黄河。

又有沧头河,在威远卫城南,流合兔毛河。

金河在府西北。

杜佑曰:金河上承紫河之水,南流入大河,是也。

亦曰金川,北齐主洋天保五年,邀柔然于金川,柔然远遁。

隋大业三年,北巡,发榆林,历云中,溯金河,幸突厥启民牙帐,即此。

唐因置金河县。

《一统志》:金河在古云内州东南百五十里。

紫河在府西北塞外。

隋大业三年,发丁男百万筑长城,西距榆林,东至紫河,二旬而毕。

唐贞观十四年,遣突厥阿史那思摩建牙于此,亦曰紫干河。

唐天宝初,朔方节度使王忠嗣北讨奚怒,皆战于紫干河,三遇三克,耀武漠北而还。

《隋志》:定襄郡大利县有阴山紫河。

杜佑曰:胜州榆林县有金河。

紫河自马邑郡善阳县流入境,合金河,又南流,入于大河。

横水在府西北。

《唐史》:在金河北百四十余里。

永隆二年,曹怀舜等袭击突厥叛部于黑沙城,不遇,还至横水,为突厥所败,即此。

○白渠水,亦在府西北。

《水经注》:白渠出云中塞外,西北径成乐固北,又西径魏云中宫南,下流入于大河,今俱湮废。

士卢河在府北塞外。

魏主宏太和十六年,命拓跋颐等击柔然,分兵三道,中道出黑山,东道出士卢河,西道趋侯延河,军至大碛,大破柔然而还。

侯延河,当在榆林塞外。

○黑河,在府西北四百里。

源出官山,西流入云内州界,至东胜州,入于黄河。

诺真水府西北塞外。

《唐志》:出古云中城,西北行四百余里至诺真水。

贞观十五年,薛延陀侵突厥于漠南,李世自赤柯泺追及之于青山,薛延陀走累日,乃至诺真水,世大败之。

○库斛真水,在府北塞外。

后魏别部侯莫陈居于此,世为渠帅云。

牛川在府北塞外。

《班志》注:於延水出代郡且如塞外,牛川当相近。

晋太元十一年,拓跋大会于牛川,即代王位。

是年,以窟咄之乱,乞师于燕,自弩山至牛川,屯于延水,南出代谷,以会燕师。

十六年,魏别部贺染干与贺讷相攻,复与燕共讨之,燕将兰汗帅龙城之兵击染干,破之于牛都,即牛川矣。

盖土人牧放,于此聚会,因名为都也。

染干在贺兰部之东偏,故以龙城兵击之。

隆安三年,拓跋大猎于牛川之南。

义熙六年,后魏长孙嵩讨柔然,至漠北而还,柔然追围之于牛川。

十三年,魏主嗣大猎于牛川,登釜山。

是牛川与釜山相近也。

宋元嘉五年,魏主焘北巡,大畋于牛川,即此。

釜山,今见直隶怀来卫。

长川在府东北,即《汉志》於延水也。

《水经注》:於延水出塞外柔玄镇西,长川城南小山,东南流,径且如故城南,亦谓之修水,下流径广宁县,注于桑干河。

广宁,见直隶保安州。

又野马川,在府北塞外,明初,蓝玉出山西,败王保保于此,又败之于土剌河。

土剌河,见漠北。

○贾家湾,在府东北。

正德十一年,寇分道入大同,总兵潘浩与战于贾家湾,败绩,遂犯宣镇。

赤柯泺在府西北。

积水处曰泺。

唐贞观十五年,李世击薛延陀于漠南,其众自赤柯泺北走,世自直道邀之,逾白道,追及于青山,又败之于诺真水。

○吐禄泺,在府西北塞外。

宋宣和六年,夏人与金议和,粘没喝承制割下寨以北、阴山以南乙室邪剌部吐禄泺西之地与之。

下寨,或曰辽末置戍守处,在大河之北。

羊城泺在府东北境。

宋宣和四年,金将斜乜等闻辽主在云中,分兵出青岭、瓢岭,期会于羊城泺,共袭辽主,即此。

青岭,见直隶废开平卫。

○大水泺,在府北。

宋嘉定四年,蒙古铁木真侵扰云中、九原,遂破大水泺以入,金遣将驻军抚州以备之。

抚州,见直隶废开平卫。

白水泺在府北。

宋宣和四年,金将斜乜等袭辽主于羊城泺,辽主闻金师出岭西,遂趣白水泺。

粘没喝复以精兵袭之,辽主遁入夹山。

五年,金人袭辽主于阴山,执其诸王妃主而还,辽主自应州率兵邀战于白水泺,大败,西走云内州。

捺剌泊在府北。

后唐长兴三年,时赵德钧守幽州,契丹入寇不得志,因徙居黑榆林南捺剌泊,寇云、朔间。

《五代史》:是年契丹自黑榆林捺剌泊至没越泊,云欲借汉水草,大同帅张敬达聚众遏其冲要,契丹不敢南牧,是也。

清泰末,石敬瑭因契丹近在云、应间,遂资其兵以取中国云。

○没越泊,在府西北。

《一统志》:没越泺、大盐泺,俱在府西四百里,近古丰州界。

瓠芦泊在府西北。

唐显庆中,曹怀舜击突厥叛部,留老弱于瓠芦泊,帅轻骑进至黑沙,无所见而还,是也。

奄遏下水海府西北二百里。

水潮无常,纳大



友情链接: 九五查询  古籍史书  老黄历  
免责说明:本站内容全部由九五查询从互联网搜集编辑整理而成,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冒犯,请联系我们删除。
Copyright © 2025 95cx.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九五查询(95cx.com)鄂ICP备2022010353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