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史方舆纪要 卷三十三 山东四

  1. 九五查询
  2. 古籍查询
  3. 读史方舆纪要
《读史方舆纪要》 卷三十三 山东四 顾祖禹

兖州府下

济宁州府西六十里。

东南至江南徐州四百二十里,西南至河南归德府三百五十七里,北至东平州百五十里。

古徐州地。

春秋属鲁。

战国属宋,后属齐。

秦属砀郡。

汉属东平国。

后汉为任城国章帝元和初,析东平国置。

晋因之。

刘宋属高平郡。

后魏复置任城郡,而置济州于济北郡之高敖城见济南府长清县。

后齐又改任城曰高平郡。

隋初,郡废,此为兖州及济州地大业初,改兖州曰鲁郡,济州曰济北郡。

唐亦为兖、济二州地济州治庐县,自隋至唐不改。

见前长清县。

天宝初,改济州曰济阳郡。

十三载,废入东平郡。

五代周复置济州治巨野县,宋因之亦曰济阳郡。

金亦曰济州改治任城县。

元曰济宁路《元志》:至元六年,以济州还治巨野。

八年,升为济宁府,复治任城,寻徙巨野。

十二年,以任城当江淮水陆冲要,改立济州,属济宁府,而废任城县。

十五年,迁府治济州,以巨野县行济州事,其年复于巨野立府,仍置济州于此。

十六年,升府为济宁路,复置任城县,为济州治。

至正中,省济州,而徙济宁路治任城县。

明初洪武元年,改路为府。

十八年,改府为州,以州治任城县省入编户五十四里,属兖州府,领县三。

州南通江、淮,北连河、济,控邳、徐之津要,扼宋、卫之噤喉。

在战国时,苏秦所云亢父之险也。

自是东方有事,必争济州。

元人开会通河,而州之形势益重。

察罕复山东,先下济宁。

太祖命将北伐,亦以济宁为先务。

燕师南下,则遣奇兵破济宁,而德州崩溃。

岂非以馈饷所经,州实关南北之大命哉?○任城废县今州治。

春秋时任国。

战国时,为齐附庸。

孟子居邹,季任为任处守。

是也。

汉置县,属东平国。

后汉元和初,为任城国治。

晋因之,后国废县存。

后魏复置任城郡。

高齐改置高平郡治此。

隋郡废,县属兖州。

唐因之。

宋属济州。

金为州治。

元仍属济州,后徙济宁路治焉。

明初省。

《志》云:州旧为土城,洪武四年,始以砖石。

今城周九里有奇。

亢父城州南五十里。

本齐地。

《战国策》:苏秦曰:秦之攻齐也,倍韩、魏之地,过卫阳晋之道,径乎亢父之险,车不得方轨,骑不得比行,百人守险,千人不得过。

谓此也。

秦置亢父县。

二世二年,项梁引军攻亢父。

又沛公自薛还军亢父。

汉仍为亢父县,属东平国。

后汉初,光武征庞萌,自将轻兵驰赴亢父。

是也。

寻改属任城国。

晋因之。

刘宋属高平郡。

后魏仍属任城郡。

后齐废。

《水经注》:黄水又东径亢父故城西。

是也。

桃乡城州东北六十里。

春秋时鲁邑。

襄十七年,齐师伐我,围桃。

汉置桃乡县,属泰山郡。

成帝封东平思王子宣为侯邑。

后汉建武四年,庞萌叛,自称东平王,屯桃乡之北。

五年,光武击萌,至蒙,闻萌围桃城,晨夜兼行,至亢父。

复行十里,宿任城,去桃城六十里,乃按兵不出。

既而进击萌,破走之。

《水经注》:汶水西南经桃乡故城。

刘昭曰:任城有桃聚,即桃乡也。

盖后汉并县入任城。

蒙城,见河南归德府。

邿城在州东南。

春秋时邿国。

襄十三年,取邿。

后汉建武二年,封刘隆为侯邑。

杜预曰:亢父县有邿亭。

又邾瑕城在州南二十里。

《春秋》:哀六年,城邾瑕。

杜预曰:亢父县北有邾娄城,即邾瑕矣。

○樊城,在州北。

汉置樊县,属东平国,文帝封常山相蔡兼为樊侯,邑于此。

后汉属任城国。

晋因之,后省。

《括地志》樊城在瑕丘县西南,或以为周仲山甫国,皆误也。

○两城山州南六十里。

《志》云:以山夹如城而名。

又有承岸山,在州南四十里。

相传女娲生于此,有庙祀焉。

○会通河在州城南,元人所开也。

泗水自府城之东,折而西流,水自宁阳县之北,折而南流,会于州城南,由天井闸入河以通漕。

自州西三里分水闸,北出至临清州,南至徐州,久而淤塞。

明朝永乐九年,遣大臣发民夫疏凿,北达临清卫河,南入徐州黄河,中间七百里,皆曰闸河,节宣诸山谷泉涧之水,以便转输。

自州南接鱼台,为闸十有二,而天井、鲁桥、枣林、南阳为最著。

天井,在城东南二百余步,、泗二水交注处也。

由闸而东南五十四里曰鲁桥闸,又五里曰枣林,又十里曰南阳,入鱼台县界,转输商旅,毕出于此。

今详见川渎漕河。

○月河,在州南,会通河之支流也。

有上新、中新、下新等闸,仍合于会通河。

马肠湖县西十里。

在会通河北岸,本名马常湖。

旧与南旺、蜀山二湖相接,故南旺亦兼马常泊之名。

《漕河考》:马肠湖北接蜀山湖,蜀山之水时溢入焉。

万历十七年,河臣潘季驯于湖北岸为减水闸三,其东为堤,西口为坝,以时蓄泄。

○南池,在城东南二百步,渟泓数亩,水所潴也。

亦流入天井闸。

芦沟泉在州东,流入南阳闸。

稍西有托基泉,入枣林闸。

又有马陵泉,入鲁桥闸东。

《泉志》:自滕县、峄县及曲阜县界之蜈蚣泉,共十六泉,散入鲁桥,以下漕河,是为鲁桥圈里派。

又自嵫阳、宁阳界六十三泉,俱入天井闸,是为天井派。

其宁阳龙港沟等四泉,则入分水河。

盖沂、之流,来自东北,入于天井,以资运道。

牛首之渠,来自西南,出于鱼沛,以泄潴水。

而河漕之利病,交相受焉,譬之于脉,在任、督之交矣。

牛首渠,即巨野县之牛头河也。

今详见川渎漕河。

○鲁桥镇州南五十四里。

唐咸通十年,徐州叛卒庞通等作乱,兖州发兵戍守鲁桥镇,以备侵轶。

今为运道所经,有鲁桥闸,又置鲁桥驿及递运所、巡简司于此。

隆庆中,驿与递运所俱废。

又南城水驿,在南门外,其旁有递运所。

又旧置城东、康庄二驿,今俱废。

嘉祥县州西五十里。

南至金乡县七十里。

本任城、巨野二县地。

金皇统中,析置今县,属济州。

大定十五年,又迁今治。

元初,属东平路。

至元初,改属济州,寻属单州。

明朝洪武四年,改今属。

编户十四里。

○嘉祥旧城在县西二十五里。

金人置县于此。

本名山口镇,相传鲁哀公时获麟处也,县因以名。

正隆初,县圮于水,徙治横山之南。

大定十五年,又徙于萌山下,即今治也。

县有土城,周四里余,即金时故址。

爰戚城在县西南。

秦县,汉初曹参攻爰戚,及亢父。

又周勃攻爰戚,略东缗。

即此。

高帝六年,封功臣赵成为侯邑。

寻属山阳郡。

后汉省。

又废武城,在县南五十里。

《志》云鲁有二武城,此其一也。

汉文帝四年,立齐悼惠王子贤为武城侯,或以为即此。

近《志》作南武城,误。

又《焦城志》云:在县南十五里青山之东。

《城冢记》:周武王封神农后于焦,盖在此。

今其地名焦城村云。

○萌山在县治东北。

峰峦峭拔,高百余仞,出城横亘四五里,亦名横山。

其前有独坐山,后有柏山,桓公沟在其东。

○澹台山,在县南三里,有澹台灭明墓,其旁有群山相接,连亘城南。

又南武山,在县南四十五里,其南有曾子墓。

郗山县东南五里。

相传晋郗鉴居此,下有郗城,即鉴所筑。

今为河水垫没,俗谓之登台山。

○青山,有二:一曰大青山,在县西南十五里,迤南相接者曰焦氏山、挟山,峰岩泉石,纡回秀润。

其小青山在县西八里。

皆在运河西岸。

亦谓之嘉祥山,大抵皆金乡山之支阜也。

塔山县南二十里。

旁有数山相连。

《志》云:邑境之山九十九,惟塔山为最高。

又华林山,在县东南十里,山北高岭上有寨基,俗谓之东寨山,亦曰龙华山。

又山在县南四十里,其山律高大,横亘数里,因名。

○遂山,在县南五十三里,其西有古洞,深二三里。

又平山,在县南五十五里,山顶四平,可耕稼云。

○会通河县东二十五里。

其东岸即济宁州界也。

《志》云:县西南有旧黄河,自巨野县流入界,又东南入鱼台县之塌场口。

又县北十里有古河堤,《方舆志》马颊河经郓、济间,即此堤矣。

○济河,《志》云:在县南五十里平山之西,有姚河水入之,其地名梧桐固。

今堙。

桓公沟在县东门外。

旧《志》:沟在济宁州西四十里萌山下。

晋太和中,桓温伐燕,遣冠军将军毛虎生凿巨野通济水,道出此,南入鱼台县界。

今堙。

○获麟渡,《志》云:在县东南漕河旁,地名大长沟。

○获麟堆县西二十五里。

《春秋》:哀十四年,西狩大野,获麟,《括地志》巨野县东十二里有获麟堆。

宗国《都城记》:巨野故城东十里泽中有三台,广轮十五步,俗谓之获麟堆。

今在县境。

巨野县州西北百里。

北至东平州百里,东南至金乡县九十里。

古大野地。

汉置巨野县,属山阳郡。

后汉因之。

兴平二年,曹操破斩吕布将薛兰等于巨野。

晋属高平国。

刘宋因之。

后魏属任城郡。

北齐废。

隋开皇十六年,复置,属郓州。

唐武德四年,置麟州治此。

明年,州废,县属戴州。

贞观十七年,仍属郓州。

干宁二年,兖州帅朱瑾为朱全忠所攻,遣兵袭曹州,以解兖州之围。

全忠自中都引兵追及之于巨野南,屠杀殆尽。

五代周置济州于此。

宋因之。

金徙州治任城,县省。

元复置,济宁府尝治此,后又改属济宁路。

今编户三十五里。

○高平城在县东南。

汉置橐县,属山阳郡。

王莽曰高平。

后汉初,复故。

章帝仍曰高平县,属梁国。

晋属高平国。

永嘉五年,青州刺史苟为曹嶷所败,弃城奔高平。

刘宋为高平郡治。

后魏因之。

北齐郡县俱废。

旧《志》:泗水经高平西。

今堙。

○乘丘城,在县东南五十里。

隋所置县也。

《隋志》:开皇十六年,置乘丘县,属郓州。

大业初,并入巨野县。

唐初,复置乘丘县,属郓州。

贞观初,又废。

近《志》以为乘丘城即汉乘氏县,误。

○高平山县南五十里。

山东西十里,南北五里,高四里,顶上方平,故名。

旧因以名县,亦曰金乡山。

山形峻峭,山之北,有石洞曰清凉洞。

南有石阁、石道,相传秦始皇东游避暑于此。

山之南,即今金乡县之金莎岭也。

○独山,在县北三十里,四野平旷,屹然中起,因名。

○会通河县东八十里,东岸与济宁州分界。

○旧黄河,在县西南八十里所管河岸南,自曹州宝珠口,北至曹州訾家口,凡十二里。

今堙。

《志》云:县东八里有八里河,亦黄河支流也。

旧时大河流入境东北,经郓城、寿张,至张秋入运河,谓之北道。

其分流县南,又东为八里河,流合新桃河,经嘉祥县入运河。

巨野泽县东五里。

《志》云:泽东西百里,南北三百里,亦曰大野。

《禹贡》:大野既潴。

《职方》:其泽薮曰大野。

《春秋》:哀十四年春,西狩于大野。

《尔雅》十薮,鲁有大野。

是也。

秦末,昌邑人彭越渔于巨野泽中,为群盗。

汉元光中,河决瓠子,东南注于巨野。

晋太和四年,桓温伐燕,至金乡,遣毛虎生凿巨野三百里,引汶水合清水,引舟自济入河。

又义熙十四年,刘裕伐秦,遣王仲德督前锋,开巨野入河,进据滑台。

宋元嘉中,何承天言:巨野湖泽广大,南通邾、泗,北连清、济,有旧县城正在泽内,宜修复埭曷,给轻舰百艘,寇若入境,引舰出战,随宜应接,于事为便。

郦道元曰:济水自乘氏县两分,东北入巨野济之故渎,又东北右会洪水。

洪水上承巨野薛训渚,自渚迄于北口一百二十里,名洪水。

桓温北伐,掘渠通济。

刘武帝入长安,又广其功。

自洪口以上,亦为桓公渎,济自是北注矣。

自隋以后,济流枯竭,巨野渐微。

元末为河所决,河徙后,遂涸为平陆。

○咸亭在县南。

《春秋》:桓七年,焚咸丘。

杜预曰:巨野县南有咸亭。

是也。

《水经注》:黄水经巨野县北,又东经咸亭北,其水大河支流也。

又阝亭,在县西南。

《左传》:定十三年,齐侯、卫侯,次于垂葭,实阝氏。

即此。

○广野亭,在县东北。

韦昭曰:山阳有广野亭,沛公以郦食其为广野君,即此。

合蔡镇县西北六十里。

《宋史》:广济河之水,出济州,合蔡镇,通梁公泊。

是也。

广济河,见河南开封府,今涸。

又安兴墓巡司,在县西八十里。

郓城县州西北百五十里。

西南至曹州百三十里。

汉廪丘县地。

后周置清泽县及高平郡。

隋废郡,改县曰万安。

开皇十年,置郓州治此。

十八年,改县曰郓城。

大业初,又改州为东平郡。

唐初,仍为郓州治。

贞观八年,州移治须昌县,以县属焉。

五代周改属济州。

宋因之。

元属济宁路。

今编户二十四里。

○郓城旧县县东十六里。

《志》云:鲁西境邑,亦谓之西郓。

成四年,城郓。

十六年,晋人执季文子于苕丘,公还待于郓。

昭二十六年,齐侯取郓,公至自齐,处郓。

又定三年,齐取郓,以为阳虎邑。

十年,齐人归郓田于鲁。

杜氏曰:皆西郓也。

隋因以郓名州。

自隋以来,皆为县治。

金大定六年,大河决溢,徙县治于盘沟村,即今县。

高鱼城在县东北。

《左传》:襄二十六年,齐乌余以廪丘奔晋,袭卫羊角,取之,又袭我高鱼。

杜氏曰:廪丘东北有高鱼城,后讹为高梧。

唐干宁二年,朱全忠遣朱友恭围朱瑾于兖州,朱自郓州驰救,友恭设伏败之于高梧。

胡氏曰:即高鱼也。

俗又讹为交鱼。

廪丘,见濮州范县,盖县北与范县接界。

○独孤山县东北五十里。

以孤峰独立而名。

○旧黄河在县西三十里。

南自曹州界沈家口,北至寿张县界黑虎庙,长百九十里。

旧为县境所管河岸,今堙,○济水,《志》云:济水故渎,在县西南二十里。

《水经注》:济水入巨野泽,过寿张西,与汶水合。

是也。

宋、金时,尝为运道。

今自巨野界安兴墓入县境,东流为八里河,环县城东北流,经汶上县,北合汶水,至安民山,入运河。

别开一支,自县东南经嘉祥县,入会通河。

氵水在县西。

黄河支流也。

《禹贡》:氵、沮会同。

《传》云:河出为氵。

王氏炎曰:氵出曹州也。

自曹州夹河滩入境,受廪丘诸陂之水,径寿张黑虎庙故范城东,至张秋南沙湾小闸,入会通河,土人谓之西里河。

于慎行曰:河南开封、南阳之粟,由考城、仪封经此,可输张秋。

自黄陵冈塞,而此河日湮。

又有冷庄河,在县西南三十里,亦自曹州界流入,与氵河俱东北流,至葛皮口出境,入寿张县界。

○梁家楼在县东。

天启中,妖人徐鸿儒作乱,聚众卞家屯,置其家于梁山泊,起兵围魏家庄,遂寇县境。

围梁家楼,据为巢穴,去县二十里,遂进陷县城。

是也。

东平州府西北百五十里。

东北至济南府三百三十里,西北至东昌府二百里,西至东昌府濮州百八十里。

春秋时鲁附庸须句国也,后属鲁。

战国属宋,后属齐。

秦为砀郡及薛郡地。

汉初,属梁国。

景帝中〔元〕六年,别为济东国。

武帝元鼎初,改为大河郡。

宣帝甘露二年,为东平国取《禹贡》东原底平之义,后汉及晋因之。

刘宋曰东平郡。

后魏因之魏收《志》:泰常中,置东平郡。

太和末,罢。

建义中,复置。

后周置鲁州。

隋曰郓州治万安县,炀帝复曰东平郡。

唐初,仍置郓州贞观八年,徙治须昌。

天宝初,亦曰东平郡。

干元初,复故。

元和中,置天平军节度。

宋仍曰郓州亦曰天平军东平郡。

政和初,升为东平府绍兴初,金人立刘豫为伪齐,自大名徙居此,僭称东京。

元曰东平路。

明朝洪武初,改为府。

八年,降为州,隶济宁府,以州治须城县省入。

十八年,改今属编户三十三里,领县五。

州襟带河、济,控援魏、博,舟车四通,屹为津要。

战国时,苏代说齐王曰:有宋、卫之地危地,一作阳地。

孔氏曰:今濮阳之地;有济西、赵之阿东国危孔氏曰:阿即东阿,非也。

阿有二:在赵者曰西阿,在齐者曰东阿。

云阿者,大陵又曲隈也。

盖阿地在河曲,为齐、赵之边境云;有淮北、楚之东国危东国,谓寿春以东;有陶即定陶县、平陆即汶上县,梁门不开。

盖州为济西津要也。

汉置东平国,尝为兖州都会。

兴平初,吕布争兖州,攻鄄城不下,西屯濮阳。

曹操曰:布一旦得一州,不能据东平,断太山、亢父之道,乘险要我时操击陶谦于徐州,还救兖州也,而退屯濮阳,吾知其无能为也。

南北朝时,东平尝为战地。

唐季朱全忠谋并山东,则急击郓州。

及梁之亡,祸亦发于郓州。

《五代史》:唐同光初,梁郓州将卢顺密来降,请袭取郓州。

唐主曰:梁人志在泽、潞时泽、潞复叛附梁,不备东方,若得东平,则溃其心腹矣。

因遣李嗣源趣郓州,遂克之。

既而唐主亦渡河入郓州,复逾汶克中都王彦章时在中都,故先克之。

与诸将议所向,李嗣源曰:梁之重兵,皆在河上,未知吾所向,即发救兵,直路则阻决河时梁人自汴以北,皆决河以阻晋兵,谓之护驾水,须自白马南渡。

此去大梁至近,前无山险,方阵横行,昼夜兼程,信宿可至。

梁将未离河上,友贞已为我擒矣。

于是发中都,二日至曹州,又五日至大梁,遂克之。

盖东平去大梁,不过数驿也。

○须城废县今州治。

古须句国地。

《左传》:僖二十一年,邾人灭须句,须句子来奔。

明年,公伐邾,取须句,而反其君焉。

文七年,公伐邾,取须句。

杜氏曰:时须句复为邾所灭也。

秦置须昌县。

汉因之,属东郡,高帝封功臣赵衍为侯邑。

后汉属东平国。

晋为东平国治。

刘宋因之。

元嘉二十三年,移兖州镇焉。

后魏亦为东平郡治。

后齐郡废。

隋属郓州。

开皇十六年,改曰宿城县。

唐初因之。

贞观初,县废。

景云二年,复置宿城县。

贞元四年,改为东平县,移治郭下。

太和四年,改为天平县。

六年,并入须昌县。

后唐讳昌,改为须城县。

宋咸平三年,以河患复徙州治于故宿城县,仍置须城县为附郭。

《宋志》:时徙州治于东南十五里阳乡之高原。

是也。

金、元因之。

明朝初省。

《志》云:州自昔为望郡,金尤为重镇,以至于元,并专制一路,城郭规制,甲于东藩。

明朝为水陆之冲,号称繁庶。

州城盖宋时故址,今仍为土城,周二十四里有奇。

须昌城州西北十五里。

本须昌县地。

杜预曰:须句在须昌西北,或谓即此城也。

隋开皇十六年,析置须昌县于此,而改故县为宿城县,属郓州。

唐初,徐圆朗据兖州,伪置昌州于须昌县。

武德六年,仍属郓州。

贞观八年,自郓城县移州治此。

后唐改曰须城县。

宋州县俱还旧治,此城遂废。

或谓之郓州城。

无盐城州东二十里。

春秋时宿国也。

隐元年,公及宋人盟于宿。

庄十年,宋人迁宿。

战国时,为齐之无盐邑。

《项羽纪》:宋义遣其子宋襄相齐,身送之至无盐,饮酒高会。

汉置无盐县,属东平国。

或曰:东平国盖治此。

后汉因之。

晋仍属东平国。

刘宋大明初,魏寇兖州,向无盐,败东平太守刘胡。

泰始三年,东平太守申纂守无盐,为魏将慕容白曜所陷。

后魏属东平郡。

北齐省。

宋宣和二年,置东平监于此,政和三年废。

鄣城州东六十里。

春秋时小国也。

《左传》:庄三十年,齐人降鄣。

今有鄣城集。

又后阝城在州东南四十里,春秋鲁叔孙氏邑也。

昭二十五年,臧会奔后阝。

定十年,侯犯以后阝叛,叔孙州仇帅师围后阝。

十二年,仲由为季氏宰,将堕三都,叔孙氏堕后阝。

杜预曰:后阝在无盐东南。

是也。

亦曰后阝乡亭。

留舒城在州西。

齐邑也。

《左传》:哀二十七年,晋伐郑,齐陈成子救之,及留舒,违七里,人不知。

即此城矣。

又阳州城,在州东北,春秋时鲁邑。

襄三十一年,齐侵阳州。

昭二十五年,公孙于齐次于阳州。

即此。

杜预曰:阳州,齐鲁境上邑。

○瓠山州北二十里。

山圆而长,因名。

汉哀帝建平二年,山有立石之异,东平王云及后谒居束蓓草祠石,为息夫躬等告处也。

又危山在州东北三十里,亦曰危山。

《汉书》:哀帝时,无盐危山土自起覆草,如驰道状。

即此山也。

一名金螺山。

《志》云:无盐城在危山下,亦曰白佛山。

又有危山,在州北五里。

梁山州西南五十里,接寿张县界。

本名良山。

汉梁孝王常游猎于此,因改为梁山。

《史记》:梁孝王北猎良山。

是也。

山周二十余里,上有虎头崖,下有黑风洞,山南即古大野泽。

唐干宁二年,朱全忠击郓帅朱,战于梁山,郓兵败走。

宋政和中,盗宋江等保据于此,其下即梁山泊也。

又棘梁山,在州西四十里,顶有崖,东西判为二,其上架石为桥,可通往来,名曰天桥。

蚕尾山州北三十里。

联络望山、卧牛诸山,下有小洞庭湖,又有黄华山、凤山在其左右,群峰环抱,为州之胜。

○金山,在州西北四十里,山色紫赤,其石坚纟致,河上诸邑往采以给用。

州南有坤山,马跑泉出焉。

又南有土山,日中无影,亦名无影山,在州西三十里。

○安山,在州西南三十五里,亦曰安民山。

详见下。

○会通河州西南十五里。

南接汶上县,汶、济二水合流处也。

有闸,一曰安山,西北入东阿县界。

《志》云:漕河西岸有安民山,山下为安山湖,湖绕山下,萦洄百余里,流入小洞庭湖,仍合汶水,亦名积水湖。

正统三年,于近河处置减水闸以济漕,后淤为民田。

嘉靖二十年,清复。

隆庆四年,复为民田。

万历十六年,议复故址,而狭小逾半,蓄水之处,不过三十八里。

《漕河考》:由南旺而至临清,亘四百里,惟藉安山一湖,以济漕河。

东北有似蛇沟,东有八里湾,皆引水通漕之道。

四面有堤,置闸以时蓄泄,亦曰水匮。

《州志》:安民湖在州西十五里,又西三里曰积水湖。

汶水旧在州南一里。

其上源自宁阳县西北流,至州东六十里戴村,又西经城南,至安山湖,合济水。

自戴村坝筑,遂西南流至汶上县,凡八十里,而为分水河,今导为运河。

西北流,经州西南,而接安民湖。

五代唐同光初,李嗣源守郓,梁将王彦章引兵逾汶,将攻郓。

嗣源遣李从珂逆战,败之。

既而唐主至郓州,遂进军逾汶,击梁军,追至中都,拔之。

宋嘉定十三年,李全攻东平,与金将张林夹汶水而军。

是也。

又有沙河,在城北,有大堤环之,方三十里。

其源为南沙河,亦即汶水故道。

明朝永乐中,宋礼言:东平东境有沙河一道,本汶河支流,至十里口,通马常泊,比年流沙淤塞河口,请及时开浚。

从之。

今复淤。

旧黄河在州西七十里。

有二:其自直隶开州流经濮州东,而至州境,又东历德州、武定、滨州入海者,此自宋以前故道也。

明朝景泰四年,徐有贞请开分水河,自张秋金堤通寿张之沙河,西南至竹口,逾范暨濮以达河沁,疏为广济渠,即故道矣。

其自河南仪封县流经曹县东北,历定陶、曹州、郓城、寿张,而入州界者,此自金元至明初故道也。

昔时州管河岸,西南起寿张范城浅,东北至阳谷高吾浅,长五里。

弘治中,黄河冲决,筑堤黄陵冈,障河流尽出于南,而旧河俱堙废。

○赤河,在州西北,亦黄河支流也。

《宋志》:五代周显德初,命宰相李治杨刘决河,其决河不复故道者,离为赤河及游、金二河。

《宋史》所云游、金、赤三河也,俱与直隶开州接界。

干德四年,赤河决东平之竹村。

咸平三年,赤河复决,拥入济、泗。

先是郓州城中常苦水患,至是复以霖雨积潦,及徙州治而东,今故流皆堙灭不可考。

坎河州东北五十里。

有坎河泉,南流六里入汶河。

《志》云:坎河即汶水,下流泄入盐河处。

盐河即济河之别名。

自戴村坝筑,而汶水不复由此入济。

万历七年,筑滚水石坝于此,以时蓄泄,而汶水无泛溢之患。

又桓公沟,在州西南,旧与南旺、巨野相接,即桓温命毛虎生所开故址也。

七女津在州西北。

昔时河津也。

宋元嘉七年,到彦之等复河南地,沿河置守,还保东平。

北魏主焘遣兵来寇,诸军会于七女津,谋南渡。

彦之遣裨将王蟠龙溯流夺其船,魏将杜超等击斩之。

《志》云:州北三十五里有七女泉,出蚕尾山,旧注于河,今入积水湖,会汶水七女津,当即其处。

芦泉州东北三十里。

又东北二十五里有铁钩觜泉,旁又有安圈、独山等泉。

《志》云:州境之泉凡二十五,皆注于汶河。

○安民亭在州西南安民山南。

《水经注》:汶水西南至安民亭,入于济亭,北对安民山,东邻济水,水东即无盐县界。

汉建安六年,曹操破袁绍,就谷于安民。

即此。

今为安山镇。

明初兵下东阿,至安山镇,守者以州迎降。

是也。

○递坊镇,在州南。

后唐初,李嗣源入郓,梁王彦章逾汶来攻,嗣源遣李从珂逆战,败其前锋于递坊镇。

《薛史》作递坊。

乐亭在须昌故城西。

唐干宁三年,朱全忠将葛从周击郓帅朱,自杨刘而南,战于故乐亭,大破郓兵。

胡氏曰:亭在郓州西门外,时从周据为寨。

亦作洛亭。

○成昌聚,在州西。

莽地皇三年,王匡等自无盐进击赤眉别校董宪于梁郡,合战成昌,匡等大败。

胡氏曰:成昌在无盐县界。

清口戍在州西。

《水经注》:济水东北过安民亭南,汶水从东北来注之,戴延之所谓清口也。

宋元嘉二十七年,北伐不克,萧斌自高敖退守历城,使垣护之据清口。

又大明二年,魏兵攻清口,宋将庞孟蚪败魏兵于沙沟。

既而殷孝祖筑两城于清水之东,魏将封敕文来攻,复为清口戍主傅干爱所败。

王象之曰:《禹贡》济水,又东北会于汶,今枯渠注巨野泽,北则清水与汶河会,即所谓清口也。

沙沟见济南府长清县。

马家口在州西北。

其西南为邹家口,又西即东阿县之杨刘镇。

五代唐同光初,李嗣源取郓州,梁将王彦章攻杨刘,扼河津以绝援兵之路。

郭崇韬曰:彦章据守津要,意谓可以坐取东平,若大军不南,则东平不守,请筑垒于博州东岸,以固河津。

既得以应接东平,又可分贼兵势。

嗣源亦遣使请筑垒于马家口,以通郓州之路。

唐主乃命崇韬自杨刘夜发趣博州,至马家口渡河筑城,彦章来争,不能得,于是郓州走报始通。

彦章退保邹家口,仍趣杨刘,为唐兵所败。

石晋天福九年,契丹入寇,白再荣引兵守马家口。

既而博州刺史周儒降契丹,引契丹自马家口济,营于东岸,攻郓州北津,寻为晋将李守贞所败,遁去。

今堙。

邹家口在马家口西南。

王彦章攻马家口城,唐主自杨刘赴救,陈于城西岸,彦章退保邹家口。

既而唐主引兵循河而南,彦章弃邹家口,复趋杨刘。

唐主至邹家口,彦章又解杨刘围,趣保赵村。

见直隶开州。

○刘公桥,在州东二十七里,刘裕北伐时所置,因名。

其地有小城,谓之烽仓城,盖是时立烽堠置仓库之所,今城址犹存。

戴村在州东六十里,汶水故道所经也。

永乐九年,用汶上老人白英策,筑坝于此,横亘五里,汶水经流,为坝所遏,乃直趋南旺湖。

今谓之戴村坝。

○金线闸,在州西北,即张秋镇河东岸也,有巡司戍守。

又州治西有金线闸递运所,今俱革。

《志》云:州治南有东原马驿,州西南十五里又有安山水驿云。

汶上县州东南六十里。

东南至府城九十里,南至济宁州八十里。

古厥国。

春秋时,为鲁中都邑。

战国属齐,为平陆邑。

汉置东平陆县,属东平国。

后汉及晋因之。

宋为平陆县,属东平郡。

后魏因之。

北齐改为乐平县。

隋复曰平陆,属兖州。

唐因之。

天宝初,改为中都县。

贞元十四年,改属郓州。

宋因之。

金曰汶阳县。

泰和八年,又改为汶上县。

今编户四十八里。

○中都城在县西。

春秋时鲁邑。

夫子为中都宰,入为司寇,以冉伯牛摄宰事。

是也。

《郡国志》须昌县有致密城,古中都城。

刘句曰:中都本治致密城,在今县西三十九里。

天宝中,移于今治。

后唐同光初,梁王彦章袭郓州,不克,还保中都,唐主袭执之,即此。

○平陆城,在县北。

战国时齐邑。

孟子之平陆,又处于平陆。

是也。

《史记·齐世家》:康公十五年,鲁败齐师于平陆。

又威王二十三年,与赵王会平陆。

《韩非子》:魏安王加兵于齐,私平陆之都。

即此。

汉置东平陆县。

晋末,移治于致密城。

《水经注》:汶水西径平陆故城北。

郕城县西北二十里。

古郕国,周武王封弟叔武于此。

《春秋》:隐五年,卫师入郕。

庄八年,师及齐师围郕,郕降于齐师。

《说苑》:孔子游于郕之野。

谓此。

杜预云:郕在亢父县西南。

似误。

又有夫钟里,杜预曰:在郕北。

《春秋》:桓十一年,公会宋公于夫钟。

又文十二年,郕伯卒,太子以夫钟与郕わ来奔。

わ,亦郕邑也。

○蜀山县西南四十里。

《尔雅》:蜀者,独也。

四望无山,挺立波心,因名。

其下曰蜀山湖。

○采山,在县东北三十五里,与县北三十里坦山相接,皆出沙金。

又太白山在县东五十里,山高耸,旁接云尾山。

是也。

○会通河县西南三十五里。

自济宁州流入界,亦接嘉祥县境,历南旺湖,又北入东平州境。

其旁有月河,各置闸以节宣之。

《志》云:县境会通河,即济水故道也。

济水合诸陂泽之水,昔时自县北出东平境内,合汶水。

今汶水悉入南旺,合流而北出矣。

详见川渎漕河。

汶水县东北二十五里。

其旧流自东平州东,会坎河诸泉,至四汶口而分,其西流者入大清河,此故道也。

永乐中,开会通河于宁阳县北,筑罡城坝,遏其入之流。

又于汶河西筑戴村坝,阻其入海之路,使全流尽出于县北二十五里,受泺当诸泉,谓之鲁沟。

又西南流至城北二里,受蒲湾泊水,谓之草桥河。

又西南流十里,谓之白马河。

又西南流二十二里,谓之鹅河。

鹅河,故宋运道也,涸而为渠,汶水由之。

又西南流十五里,谓之黑马沟。

又西南注于南旺,出分水河口,南北分流入运河。

见前大川。

南旺湖县西南三十五里会通河之西岸。

其地特高,谓之水脊。

汶水西南流注于此,分南北二流,中有禹庙及分水神祠。

《志》云:湖即巨野大泽之东偏,萦回百余里,宋时与梁山泺汇而为一,围三百余里。

亦曰张泽泺。

熙宁十年,河道南徙,东会于梁山张泽泺。

元丰初,京东安抚黄廉言:梁山、张泽两泺,淤淀数年,每岁泛浸近城民田,乞自张泽泺下流浚至滨州,可泄壅滞。

从之。

后渐浅涸。

永乐九年,开会通河,遂画为二堤,漕渠贯其中,渠之东岸有蜀山湖,谓之南旺东湖,周六十五里,中央有蜀山,望之如螺髻,湖中多菱芡蒲鱼之利。

漕渠浅涩,则引湖灌渠,有司掌之。

堤北有马踏湖,亦谓之南旺北湖,周三十四里有奇,当南旺东北,亦蓄水以灌渠,居民佃种其间,日就湮没。

《水经注》:水从桃乡四分,当其派别之处,谓之四汶口,即是南旺湖矣。

湖中有南旺上下闸,其北十二里曰开河闸。

《河防考》:蜀山东有冯家坝,地卑而水易泄,因坝以障之。

南旺南有何家口,稍卑,汶水就西而下,每决房家口,伤莲堤,南旺之水即涸。

议者每以冯家坝为蜀山湖之门户,何家口为南旺之尾闾,皆不可以无备。

明永乐中,尚书宋礼开会通河,成,复请设水柜以济漕渠,在汶上曰南旺,东平曰安山,济宁曰马肠,沛曰昭阳,各因钟水相地势建闸坝,涨则减之入湖,涸则开之入河,名曰四水柜。

桃乡,在县南三十里,与济宁接界。

或云在县东北四十里,误矣。

新开河县西南二十里。

正统八年,凿河以泄山谷诸水,西流入会通河。

又石楼泺,亦在县西南二十里,周三十里。

县西北十五里又有鱼营泺,周四十里。

县北三里曰蒲湾泺,旧名仲句陂,周十余里,俱入于汶。

每秋水泛涨,一望无际,远近村落,悉在烟波杳霭中。

龙斗泉县东北五十里。

初出汹涌,流为龙斗河,亘四十里而达蒲湾泊,霖潦时,辄有涨溢之患。

又东北五里曰泺当山泉,西南流,会龙斗泉,入于鲁沟河。

《志》云:县境之泉六,其一伏地中,其五俱注于汶河。

○阚亭在县西南南旺湖中,有高阜六七。

《春秋》:桓十一年,公会宋公于阚。

昭二十五年,叔孙昭子如阚。

三十二年,公在干侯取阚。

定元年,季孙使役如阚。

杜氏云:阚,鲁先公墓所在也,自隐、桓以下皆葬此。

《战国策》:信陵君曰:秦长驱梁北,东至陶、卫之交,北至平、阚。

陶,陶丘。

平,平陆也。

《史记·封禅书》:齐八祀,三曰兵主,祠蚩尤。

《正义》:蚩尤冢在东平陆监乡,监即阚云。

开河水驿县西南三十里。

又县东南有新桥马驿。

盖县为水陆通衢也。

东阿县州西北七十里。

北至东昌府茌平县百里,西南至寿张县八十里。

春秋时齐柯邑。

汉置东阿县,属东郡。

后汉因之。

晋属济北国。

刘宋属济北郡。

后魏因之。

隋属济州。

唐因之。

天宝十三载,济州废,县属郓州。

宋仍旧。

今编户二十四里。

○东阿故城县西二十五里。

春秋时,为齐之柯邑。

庄十三年,公会齐侯盟于柯。

《史记》:齐桓公与鲁会柯而盟。

又鲁顷公卒于柯。

皆此地。

后为柯邑。

赵成侯九年,与齐战阿下。

又齐威王烹阿大夫。

《世纪》:周显王十三年,燕、赵会于阿。

秦时谓之东阿,二世二年,田儋为章邯所杀,田荣收余兵走东阿。

又项梁击破章邯军东阿下。

汉四年,彭越渡河,击楚东阿,杀楚将薛公。

后汉亦为东阿县。

元和二年,幸东阿。

是也。

隋、唐县皆治此。

《唐史》:元和十三年,魏博帅田弘正奉诏讨淄青,败其兵于东阿,又败之于阳。

宋开宝八年,徙县治南镇。

太平兴国二年,徙治利仁镇。

绍兴三年,金人徙治于新桥镇。

明朝洪武八年,又徙今治。

盖即故城也。

今东阿旧城入阳界内,谓之阿城镇。

城今县治。

春秋时齐邑也。

桓八年,夫人姜氏会齐侯于。

庄二十三年,公及齐侯遇于。

后为管仲采邑,亦曰小。

庄三十二年,城小,为管仲也。

又僖二十六年,公以楚师伐齐,取,置齐桓公子雍焉。

文十七年,公及齐侯盟于。

宣十四年,公孙归父会齐侯于。

成三年,叔孙侨如会晋荀首于。

成十四年,齐国佐以叛。

襄十九年,晋士丐侵齐及。

哀二十七年,齐陈成子救郑及留舒,违七里,人不知,皆此邑也。

秦曰城,汉高以鲁公礼葬项王于城。

又圯上老人谓张良,后十三年,见济北城山下黄石即我也。

汉五年,张良劝汉王,自睢阳以北至城与彭越。

寻置城县,属东郡。

后汉因之。

晋属济北郡。

刘宋因之。

后魏属东济北郡。

后齐废。

唐武德四年,复置城县,属济州。

六年废。

《水经注》:城西北三里即项王冢。

又今县东北五里有城山,一名黄山,即张良得黄石处。

《郡志》:东阿、城,本二邑,并城于东阿,自北齐始;移东阿治城,自明初始。

今县为土城,周四里,即城故址云。

桃城在县西南四十里。

古桃丘也。

《春秋》:桓十年,公会卫侯于桃丘。

杜预曰:东阿东南有桃城。

盖在故县东南也。

汉高封功臣刘襄为桃侯,邑于此。

今安平镇东十八里为桃城铺,旁有一丘,高可数仞,即桃丘矣。

杨刘城县北六十里。

旧临河津,亦曰杨刘镇。

唐元和十三年,淄青拒命,魏博帅田弘正请自黎阳济河,会义成军进讨。

裴度以为不若诏弘正俟霜降水落,自杨刘渡河,直指郓州,置营阳,则贼众摇心矣。

从之。

既而弘正自杨刘济,距郓州四十里筑垒,城中大震。

干宁三年,朱全忠将葛从周引兵救魏博,败河东兵于洹水,复济河,屯杨刘,击郓帅朱。

朱梁开平五年,晋王存勖攻魏州,朱全忠遣兵自杨刘济河,间道夜入魏州,助魏帅罗周翰城守。

干化五年,晋军入魏博,梁将刘军于魏县,梁主遣军屯杨刘,为声援。

贞明三年,晋王存勖自朝城乘冰坚渡河,急攻杨刘,拔之,列栅置守。

后唐同光初,遣李嗣源袭郓州,自德胜趣杨刘,夜渡河,径抵郓州,拔其城。

梁寻遣王彦章克德胜南城,浮河东下,攻杨刘,列横舰亘河津,以绝援兵。

又于城南为连营守之。

唐将李周悉力拒守,唐主亦引兵自澶州驰救,彦章旋为唐兵所败。

既而唐主复自朝城至杨刘济河,入郓州,遂进兵灭梁。

石晋天福八年,契丹入寇,至黎阳,遣何重进守杨刘镇。

开运三年,河决杨刘,西入莘县。

《五代史》:大河自杨刘至博州百二十里,自梁季以来,连年东溃,分为二派,汇为大泽,弥漫数百里。

又东北坏古堤而出,灌齐、棣、淄诸州,至于海涯,湮没民田,不可胜计。

周显德初,诏李等塞杨刘决河,三十日而工毕。

胡氏曰:自德胜北循河而东,至杨刘渡口,几二百里。

自杨刘经东阿县,复东南趣郓州,几百里。

李嗣源盖自杨刘径道入郓,不经东阿县治也。

《金人疆域图》:东阿县有杨刘镇。

今黄河旧堤隐隐可见,而城迹不可考。

黎阳见直隶浚县,洹水见直隶成安县,魏县今属直隶大名府,德胜见直隶开州,朝城今属东昌府濮州。

是也。

○高敖山县南七里。

刘宋元嘉八年,檀道济与后魏战于此,置有关城,城南三土堆,即道济唱筹量沙处,亦谓之虚粮冢。

《广记》:县西南三里有虎窟山,南燕建平中,济南太守得白虎于此,因名。

山之南即高敖也,或以为即高敖城,误。

○监山,在县东南三十里,云峦秀拔,为境内群山之冠。

《水经注》谓之大槛山,一名浮山,相传洪水时,此山不没也。

稍北有狼山,一名黄山,狼溪水发源于此。

鱼山县西北八里。

一名吾山。

《史记·河渠书》瓠子歌:吾山平兮巨野溢。

徐广曰:东阿县鱼山也。

魏曹植封东阿王,尝登鱼山望东阿。

唐干宁初,朱全忠击郓帅朱军于鱼山,弟兖帅瑾合兵来攻,为全忠所败。

《宋史》:陈尧咨知郓州,开新河,自鱼山至下杷以导积水。

今山在大清河西,盐舟自泺口来者,俱泊于此。

山下有唐末营垒遗址。

○香山,在县北十五里大清河西岸,山东北有艾山,两山相对,河出其中。

又少岱山。

《志》云:在城东一里,横亘郭门,上有台一成,以在岱宗西,故名。

又南一里为寺山,又南四里为铧山,形方而椭,有泉出焉。

○会通河县西南六十里,南接寿张县界,又北接阳县界。

大清河县西十里。

即济水也。

其上源与会通河合,流至东平安山闸,渐分流而西北,至鱼山之东,复折而东北,经县北,而东入平阴县境。

○马颊河,在县西,自阳县界,历安平镇,又东至鱼山,合于大清河。

或以为小盐河,而大清河直谓之盐河。

《水经注》:济水自须昌县北经鱼山,东左合马颊水。

马颊盖济水之支流,或以为黄河支流也。

唐干宁二年,朱全忠将庞师古败郓州兵于马家河,遂抵城下。

元末,察罕复山东,师至盐河,遣精骑捣东平,克之。

或曰即马颊河也。

沙湾河在安平镇南十二里。

黄河旧决口也。

《志》云;县西南有土河,即正统中河决原武黑阳山,由范县、寿张东流,冲入张秋之道。

又有沙湾东河,其上流即郓城县之氵河,流入县境,自张秋南入会通河。

今俱堙废。

狼溪水在县东南二十八里。

出狼山下,西北流,经县城内,又北入于大清河。

○赤河,在县北。

五代时,黄河冲决,析为支流,此其一也。

又有金河,俱自县境入州界。

或误为金赤河。

今见东平州。

金堤在安平镇南。

参差隆起,延亘郓、濮,俗称始皇堤。

汉文时,河决酸枣,东溃金堤。

即此。

或曰:后汉王景所修汴渠堤也。

○安平镇县西南六十里运河所经,与寿张、阳二县接界。

本名张秋。

五代周显德初,河决杨刘,遣宰相李治堤,自阳抵张秋口。

即此。

宋曰景德镇。

元因之。

至元二十七年,会通河成,置都水分监官于景德镇,掌河渠坝闸之政,俗仍谓之张秋。

正统十三年,河决荥阳而东,冲张秋,溃沙湾,遣使修塞。

景泰三年,沙湾复决,徐有贞为广济渠于张秋以西,又于张秋建通源闸,以时蓄泄,会通河复治。

弘治初,河徙汴北,分为二支:其一东下张秋镇,入漕河,与汶合而北行。

六年,霖雨大溢,决张秋东岸,截流夺汶,径入于海,而漕河中竭,南北道阻,乃命刘大夏等治之。

于上流西岸,疏为月河三里许,塞决口九十余丈,而漕始复通。

又疏塞其上流数处,于两岸筑堤,减水南下,由徐淮故道。

又于旧决口南一里筑滚水石坝,以防复冲张秋之患,亦谓之减水坝。

八年,功成,赐今名。

抱河为城,周八里,北河都水分司治焉。

城北有戊己山,亦弘治间筑土所成,下临龙潭,即故决口也。

山名戊己,取土制水之意。

《志》云:黑龙潭在镇北半里许,深不可测,一名平河泉。

又荆门水驿,在镇城北隅,上下二闸设于此。

又有税课局,亦置于镇城内。

南镇县南十二里。

以在城南也。

宋开宝中,移县治焉。

又南十八里曰利仁镇,太平兴国中所改置县治也,今旧县马驿置于此。

县北十里曰新桥镇,金人徙县治此,元因之。

又北三十里有铜城铎。

尹卯垒在县西北。

宋永初末,北魏主嗣遣兵南寇,渡河军于高敖,兖州刺史徐炎弃尹卯南走。

景平初,魏军还其别将刁雍留镇尹卯。

《水经注》:济水自须昌县西北经鱼山东,又北过城县西,水侧有尹卯垒,南去鱼山四十里。

阝下聚在县西南。

《左传》:僖二十六年,公追齐师,至阝弗及。

杜预曰:城县西有地名阝下。

又周首亭,杜预曰:亦在城东北。

《春秋》文十一年,《传》云齐襄公之二年,大夫王子成父获长狄侨如弟荣如,埋其首于周首北门,即此亭也。

京相曰:周首邑,世谓之卢子城。

魏收《志》卢县有卢子城。

盖近长清县西界。

清亭在县东北。

《左传》:隐四年,公与宋公遇于清。

京相曰:东阿东北四十里有清亭。

《水经注》:济水自鱼山而北,经清亭东,又县西二里有三归台,相传即管仲所筑。

○铁塔寺,在县北新桥镇,有浮图十三级,高十二丈,宋熙宁中建。

平阴县州东北百里。

东北至济南府长清县四十里,春秋时齐邑。

汉为肥成县地。

隋开皇十六年,置榆山县,属济州。

大业二年,改曰平阴县。

唐初因之。

贞观初,改属郓州。

太和六年省。

开成二年,复置,仍属郓州。

今编户十九里。

○平阴故城《志》云:在县东北三十五里。

齐平阴邑也。

襄十八年,晋会诸侯伐齐,齐侯御诸平阴,齐师夜遁,晋入平阴。

京相曰:平阴在卢县故城西南十里。

盖即今县地,隋因以名县。

又京兹城,在县东南。

《左传》:晋入平阴,荀偃、士丐以中军克京兹、魏绛、栾盈,以下军克邿、赵武,韩起以上军围卢。

杜预曰:京兹,在平阴东南;邿山,在平阴西。

是也。

卢,见前长清县。

○榆城,在县西北二十里榆山下。

《志》云:隋榆山县盖置于此。

长城在县东。

《左传》:襄十八年,诸侯同伐齐,齐侯御诸平阴,堑防门而守之广里。

杜预曰:平阴城南有防,防有门,于门外作堑,横行广一里。

是也。

京相曰:防,即长城。

平阴南有故长城,东至海,西至济、河。

防门去平阴三里,其水引济,故渎尚存。

防门之北有光里,今其地亦名广里云。

《括地志》:长城西北起济州平阴县,缘河历泰山北冈上,经济州、淄州,东至密州琅邪台入海。

《郡县志》:故长城首起郓州平阴县北二十九里。

是也。

○大清河县西北十五里。

自东阿县东流经此,又东北入长清县界。

明朝成化九年,以大清河堙塞,自张秋浚至县西滑口镇,是也。

又有新开河,在县西十里。

《志》云:即清河之下流。

其南岸有山曰蹲龙,下有磐石跨河,舟行者患之。

宋张方平乃凿新河,引水北行,以避其险,行者便之。

汶河县南九十里。

自宁阳县流入界,又西南流入东平州境。

《志》云:县东南五十里有新柳沟,出高坡沙土中,南流三十里,入衡鱼河,会肥成县泌河及诸泉水南流入汶河,亦曰新柳沟泉。

《志》云:县有泉二,俱南流入汶。

是也。

○滑口镇县西三十里,有巡司戍守。

又县有陈弘递运所,今皆革。

阳县州西北百四十里。

北至东昌府八十里。

春秋时齐阳邑。

汉为须昌县地。

隋开皇十六年,析置阳县,属济州。

唐初因之。

天宝十三载,改属郓州。

今编户三十九里。

○阳旧城《志》云:在县北五十里,春秋时齐邑也。

僖三年,齐侯、宋公、江人、黄人,会于阳。

十一年,公会齐侯于阳。

文十六年,季孙行父会齐侯于阳。

宣十六年,晋、卫伐齐,至阳。

昭二十九年,齐侯与公衍阳。

又《齐语》:桓公大朝诸侯于阳。

皆此地也。

隋因置阳县。

宋开宝六年,县为河水垫没。

太平兴国八年,徙县于上巡镇,亦谓之孟店,即今治也。

又古阿城。

《志》云:在县东北五十里,盖与东阿县接界。

今为阿城镇,会通河所经也,有阿城上下二闸。

薛陵城在县西南。

战国时齐邑。

《史记·齐世家》:威王七年,卫伐我,取薛陵。

又威王语阿大夫:卫取薛陵,子不知。

盖其地与阿近。

○山在县治东北,小阜也,县以此名。

又南土山,在县北二十里,北土山在县东北十五里。

《志》云:皆昔时战垒遗址。

○会通河县东四十里。

河之东岸,即安平镇,与东阿、阳二县接界,荆门上下二闸置于此,又北入东昌府界。

○旧黄河,在县东南六十里。

旧《志》:县境河岸西南至东平州鱼护口,浅长六十里,今堙废。

沙河县东二十五里。

由范县、寿张流入境,雨潦则会群川北流,至东昌龙湾,入于运河。

《志》云:县南五十里有清水河,亦自寿张县流入境,或以为即故马颊河也,自县而东,经安平镇,入东阿县界。

阿泽在县东。

春秋时卫地。

襄十四年,卫献公出奔齐,孙林父追之,败公徒于河泽。

杜预曰:东阿西南有大泽,即阿泽也。

《水经注》:河水历柯泽,有七级渡。

今运河经县东北六十里,有七级上下二闸,或以为古阿泽是其处。

又西湖陂,在县西十五里,亦名黑龙潭,长三十余里。

又县北二十五里曰鹅鸭陂,周二十余里,其北即沙镇也,运河所经。

○阿胶井,在县东阿城镇,水清冽而甘。

《水经注》:阿城北门内西侧皋上有井,巨若轮,深六尺,岁尝煮胶,以贡天府,所谓阿胶也。

今水不盈数尺,色正绿而重,周为垣,掌之于官。

○会盟台《志》云:在县治南,即齐桓公会江黄时所筑。

又鲁将曹沫挟匕首劫齐桓公处,亦名阳亭。

○小韩寨,在县东北二十里,元知院官韩志所修筑,亦曰小韩寨城,遗址犹存。

寿张县州西百二十里。

西北至阳县三十里。

春秋时,齐之良邑。

战国时,谓之寿邑。

后置寿良县,属东郡。

后汉改曰寿张,属东平国。

应劭曰:光武叔父名良,讳良曰张也。

晋亦曰寿张县,刘宋改曰寿昌,后魏复曰寿张,俱属东平郡。

隋属济州。

唐武德四年,置寿州于此。

五年,州废,仍属郓州。

宋因之。

明朝洪武三年,省入须城、阳二县。

十四年,复置,仍属东平州。

编户十五里。

○寿张故城《志》云:在今县东南五十里。

《史记》:齐昭襄三十七年,客卿灶攻齐,取刚寿。

此即寿邑也。

《水经注》:故城北有寿聚。

汉置县,后汉光武十二年,封樊弘为寿张侯。

初平三年,曹操击黄巾于寿张东,济北相鲍信战死。

刘宋曰寿昌县,后魏复故。

唐武德四年,又分置寿良县,属寿州,明年,仍废入寿张。

金大定七年,河水坏城,乃迁于今县西十五里之竹口镇。

十九年,复还旧治。

明朝洪武初,又移治梁山之东。

十四年,复移置于王陵店,即今治也。

张城旧《志》:在县南。

《史记》:周勃袭取临济,攻张。

又汉高封毛释之为张侯,邑于此。

后汉因改寿良为寿张也。

临济见河南陈留县。

或曰:县境旧有临济亭,秦置。

○梁山县南三十五里,以梁孝王游猎于此而名。

其东北即东平州界,今有梁山巡司。

又西南十七里有土山。

又南有戏狗山,亦梁孝王游猎处。

○会通河在县东三十里。

河东岸即安平镇也。

《元史》:至元二十六年,从寿张尹韩仲晖言,开河以通运道,起须城县安山渠西南,由寿张西北至东昌,又西北至临清,引汶水以达御河,长二百五十余里,建闸三十有一,以时蓄泄。

河成,河渠官张礼孙言:开魏博之渠,通江淮之运,古所未闻,赐名会通。

延六年,又复开浚,即今运渠也。

梁山泺在梁山南。

汶水西南流,与济水会于梁山,东北回合而成泺。

《水经注》:济水北经梁山东。

袁宏《北征赋》所云背梁山截汶波者也。

又为大野泽之下流水,尝汇于此。

石晋开运初,滑州河决,浸汴、曹、单、濮、郓五州之境,环梁山而合于汶,与南旺蜀山湖相连,弥漫数百里。

宋天禧三年,滑州之河复决,历澶、濮、曹、郓,注梁山泺。

咸平五年,诏漕臣按行梁山泺,开渠疏水,入于淮。

天圣六年,阎贻庆言:广济河出济州合蔡镇,逼梁山泊,请治夹黄河,引水注之。

元丰初,议者复以梁山等泺淀淤,易于泛浸,乞行疏浚。

政和中,剧贼宋江结寨于此。

《金史》:赤盏晖破贼众于梁山泺,获舟千余。

又斜卯阿里亦破贼船万余于梁山泊,盖津流浩衍,易以凭阻也。

既而河益南徙,梁山泺渐淤。

金明昌中,言者谓黄河已移故道,梁山泺水退地甚广,于是遣使安置屯田,自是益成平陆。

今州境积水诸湖即其余流矣。

《志》云:县南五十里至南旺湖。

沙湾县东北三十里,北去安平镇十二里。

《志》云:国家疏凿会通河,一循元人故道,惟于开河闸至沙湾北,故河道北徙,几二十余里。

又引黄河支流自河南封丘县荆隆口,东至于沙湾,以达临清之卫河。

弘治中,河决于此,自是筑塞黄陵冈,而沙湾之流渐涸矣。

《河漕考》:旧黄河在县东南二十五里,所管河岸,南自郓城县黄亮口,北至东平州鱼护口,长三十里,今堙。

又野猪脑堰,旧在县南六十里,萦纡三十里,用土石修筑,塞以潴水,使不冲决沙河河堤岸。

又师家坝,在县西南二十五里,旧导黄河水使入安平镇通源闸,以分沙湾之势,今亦堙废。

○微乡在县南。

京相曰:微乡在寿张西北三十里。

盖在故城西北也。

《水经注》:济水北经梁山东,又经微乡东。

《春秋》:庄二十八年,筑。

《公羊传》以为微盖鲁邑也。

高梁亭在县东北。

宋元嘉八年,檀道济自清水救毛修之于滑台,至寿张,转战至高梁亭,斩魏济州刺史悉烦库结,即此亭。

盖近安平镇。

曹州府西南三百里。

东南至河南归德府二百四十里,西南至河南开封府三百里,西北至直隶开州百二十里,北至东昌府濮州百里。

《禹贡》豫州地。

周为曹国地武王封弟振铎于曹,即此。

战国属宋,后属齐。

秦属砀郡。

汉初,属梁国。

景帝中〔元〕六年,分置济阴国。

建元三年,改为郡。

甘露二年,更为定陶国。

明年,复为济阴郡。

河平二年,又为定陶国。

建平二年,复为济阴郡。

后汉因之。

晋曰济阳郡。

刘宋复曰济阴郡。

后魏因之,后又兼置西兖州。

后周改曰曹州。

隋因之。

大业初,复曰济阴郡。

唐初,亦曰曹州。

天宝初,又为济阴郡。

干元初,复故。

五代晋开运二年,置威信军节度。

周广顺二年,改置彰信军。

宋仍曰曹州亦曰济阴郡彰信军。

建中靖国初,赐军额曰兴仁。

崇宁初,升为兴仁府。

金复曰曹州。

元因之。

明朝洪武四年,州废,属济宁府。

正统十一年,复置曹州编户七十四里,属兖州府,领县二。

州为四达之冲。

春秋时,曹最为多事,会盟征伐,几于无岁不与也。

既而侵逼日至,卒以先亡。

自战国以来,河、济有难,曹辄先受之。

朱黼曰:曹南临淮、泗,北走相、魏,当济、兖之道,控汴、宋之郊,自古四战用武之地也。

○曹城今州治。

即曹叔振铎所都。

鲁哀公八年,为宋所灭,遂为宋邑。

十四年,向入于曹以叛。

是也。

汉置济阴郡,治定陶,后皆因之。

隋曹州治济阴县。

唐宋因之。

金大定二十七年,河决曹、濮,乃改筑城于州之北原,徙州治焉。

明初,以水患再徙,遂废州为县。

正统十年,复置州于河北岸。

旧土城,即金人故址也。

城周四里有奇。

冤句城州西南四十里。

汉县,属济阴郡。

冤,一作宛;句,音朐。

景帝封楚元王子为宛朐侯,是也。

后汉仍属济阴郡。

隋属曹州。

唐因之。

干符初,黄巢倡乱于此。

中和四年,李克用击黄巢,追至冤句而还。

宋仍属曹州。

大观二年,改为宛亭县。

金时圮于河。

《九域志》:冤句城,在州西四十五里。

○都关城,亦在州东北,秦县。

汉初周勃攻都关、定陶,袭取冤句,是也。

汉亦为都关县,属山阳郡,后汉省。

成阳城州东北六十里。

战国时齐邑。

成亦作籰。

《秦纪》:昭襄十七年,成阳君入朝,秦因置籰阳县。

亦曰城阳。

二世二年,项梁使沛公及项羽别攻城阳,屠之。

汉二年,项羽北至城阳,田荣将兵会战,不胜,走至平原,为平原民所杀。

《汉纪》:沛公西略地,道砀至城阳与杠里,攻秦壁,破其二军。

《曹参世家》:参击王离于城阳南,复及之杠里,破之。

又樊哙从击秦河间守军于杠里,破之。

杠里在城阳西,皆此成阳也。

汉曰成阳县,属济阴郡,高祖封功臣奚意为侯邑。

后汉仍为成阳县。

晋属济阳郡。

后魏属濮阳郡。

后齐省。

隋开皇十六年,改置雷泽县,属郓州。

今在濮州境内。

吕都城在州西南二十里。

汉县,属济阴郡。

或曰:高后割济南郡为吕国,封吕台为吕王,此其所都也,后因置吕都县。

后汉省为吕都亭。

延熹二年,以诛梁冀功,封尚书令虞放为吕都亭侯,即此。

○煮枣城,在州西。

《史记》:苏秦说魏,东有淮、颍、煮枣。

又苏代说田轸,魏王谓韩冯、张仪曰:煮枣将拔,齐兵又进。

是也。

刘昭曰:冤句有煮枣城,汉高封功臣革朱为侯邑。

又《水经注》:北济水自济阳县北,东北经煮枣城南。

今亦见直隶枣强县。

又离狐城,《志》云:在州西四十里,汉县,唐曰南华,金时县治于此,寻省,今为李二庄。

似误。

详见前单县。

○清丘山州西南四十里。

《志》云:春秋时,晋、宋盟于清丘,即此。

又荷山在州东南三十里,以近荷泽而名。

旧《志》云:荷水源出于此。

○历山,在州东六十里。

《志》云:舜耕于历山,渔于雷泽。

州北境有雷夏泽,因以此山为舜所耕之历山云。

○旧黄河州东五里。

南自定陶县彭家浅,北至郓城县红船口,中间除巨野县河岸十二里,所管河岸一百有五里。

《志》云:河至州东双河口分支,东流经嘉祥及济宁州西,东南至鱼台县塌场口,入于运河,即洪武初徐达引河入泗以通运处也。

永乐中,亦尝修浚,今俱堙废。

氵河在州南二十五里。

《志》云:旧自黄河分流。

正统中,河自黄陵决入氵,为河所夺,今河去而氵存,雨潦时,可通舟楫。

○水,在州西南三十里。

《尔雅》:济别为濋。

吕忱曰:水决复入为,汉高即位于水之阳。

张晏曰:水在济阴界,取泛爱宏大而润下也,有受命坛在焉。

《志》云:坛在今曹县定陶之间,为水所圮。

又孔氏曰:,敷剑反。

又大祢沟,在州西。

《志》云:《诗·卫风》:出宿于[1111],饮饯于祢。

谓此水也。

一名冤水,汉冤句县以此名。

今堙。

荷泽州东南三十里。

即《禹贡》之荷泽也。

《水经注》:济水又东,荷水出焉。

旧《志》:济水西自河南考城县界来,会于荷水,东入城武县界,今涸。

○雷泽,在成阳故城西北。

《禹贡》:雷夏既泽。

《史记》:舜渔于雷泽。

郑玄曰:泽在城阳西北十余里,其陂东西二十余里,南北十五里,与濮州接界,今涸。

《志》云:州西南三十里有饿虎牢池,四壁突起如城,内有深渊,广三顷余,大旱不竭。

又州南四十五里有灵圣湖。

○文台《括地志》:在冤句西北六十五里。

《史记》:隐陵君施酒文台。

又信陵说魏安王所云文台堕,垂都焚者。

又灵台,在故成阳县西。

尧冢也。

《吕氏春秋》:尧葬林。

《后汉志》:成阳有尧冢灵台。

元和二年,东巡狩,遣使祀尧于成阳灵台。

又延光三年,复使使者祀焉。

皇甫谧曰:林即成阳也。

郑玄云:班固谓尧作游成阳,盖尧游成阳而死,遂葬焉。

《水经注》:成阳西二里有尧陵,陵南一里,有尧母庆都陵,于城为西南,称曰灵都,乡曰崇仁,邑号修义,皆立庙。

四周列水潭而不流,水泽通泉,泉不耗竭至丰,鱼、笋、栝、柏成林,二陵南北列,驰道径通,阶墀修整,盖宋时尚存。

金末,黄河决溢,故迹遂堙。

曹县州东南百二十里。

东南至河南归德府百二十里,西南至河南仪封县百里。

汉定陶县地,隋析置济阴县,为曹州治。

唐、宋因之。

金人徙州治乘氏故县,仍置济阴为附郭。

元因之。

明初,以水患,徙治安陵镇。

二年,又徙盘石镇,即今治也。

四年,改州为县,属济宁府。

正统十一年,复置曹州,以县属焉。

今编户四十八里。

○济阴城县西北六十里。

本定陶县地。

或曰:汉济阴郡亦治此,世谓之左城,以在左山南也。

哀帝葬其父定陶恭王,并置陵邑,因谓之葬城。

后魏谓之孝昌城。

魏收《志》:孝昌二年,置西兖州,治定陶,寻徙左城。

兴和二年,侨置沛郡,治孝昌城,领考城、己氏、新安三县,孝昌亦即左城矣。

后齐郡废。

隋改置济阴县,为曹州治。

唐因之。

《通典》:汉济阴郡治即今县治。

误也。

自隋以后,州郡始皆治此。

城西去黄河十里,金大定二十八年,圮于水。

乘氏城县东北五十里。

春秋时乘丘地。

庄十年,公败晋师于乘丘。

《战国策》:张仪谓魏王,齐伐赵,取乘丘,收侵地,虚顿丘危。

《史记》:周安王二年,三晋伐楚,至乘丘而还。

是也。

汉置乘氏县,属济阴郡,景帝封梁孝王子买为侯邑。

应劭曰;乘氏,故乘丘也。

后汉亦为乘氏县,和帝封梁商为乘氏侯邑于此。

兴平初,吕布入濮阳,与曹操争兖州,引兵至乘氏,寻为曹所败。

晋属济阳郡,后魏仍属济阴郡。

隋属曹州。

唐、宋因之。

金大定六年,县废。

二十八年,移州治于此,改置济阴。

西南去故州城二十八里。

明初省县入州,州治再徙,故城遂墟。

虚顿丘,见直隶县及清丰县。

○大乡城,在县北。

魏收《志》:乘氏县有大乡城。

宋永初末,北魏将刁雍寇青州,为州兵所败,收散卒保大乡山。

或曰:即大乡城,似误。

楚丘城县东南四十里。

春秋时,戎州己氏之邑。

《左传》:隐七年,戎执凡伯于楚丘。

又襄十年,宋享晋侯于楚丘。

楚丘盖在曹,宋间。

汉置己氏县,属梁国。

后汉改属济阴郡。

晋属济阳郡。

后魏亦属济阴郡。

魏末改属沛郡。

隋开皇六年,改为楚丘县,属宋州。

唐初属戴州。

贞观十七年,又改属宋州。

宋因之。

金初属曹州。

寻属归德府,后又改属单州。

元属曹州。

明初省。

《志》云:春秋时楚丘有二,此为曹伯境内之楚丘,非卫地之楚丘也。

句阳城县北三十里。

汉县,属济阴郡。

后魏因之。

晋属济阳郡,后省。

句,读钩。

杜预曰:句阳县北有垂地,亦名犬丘。

隐八年,宋公、卫侯遇于垂。

《传》云:遇于犬丘。

是也。

又桓元年,公会郑伯于垂。

《战国策》:无忌说魏王,文台堕,垂都焚。

谓此也。

○安阳城,在县东。

宋裒曰:楚丘县西北四十里有安阳故城。

秦二世二年,楚宋义救赵,行至安阳,留四十六日不进。

又沛公将傅宽从攻安阳,即此城也。

魏收《志》:己氏县有安阳城。

桂陵城在县西北五十里。

本齐邑。

《史记》齐威王二十六年,以田忌为将,大破梁军于桂陵。

其后秦穰侯葬此,世谓之安平陵,亦曰安陵镇。

明初移曹州治焉。

今为安陵集,有安陵巡司。

孔颖达曰:桂陵在乘氏县东北二十一里。

似误。

○葭密城,在县西北三十里。

《竹书》:鲁季孙会晋文公于楚丘,取葭密,遂城之。

即此。

汉置葭密县,属济阴郡。

后汉省。

莘城县北十八里。

《元和志》:古莘仲国也,在济阴县东南三十里。

《夏本纪》:鲧纳有莘氏女,生禹。

又伊尹耕于有莘之野。

《春秋》:僖二十八年,晋侯次于城濮,登有莘氏之墟以观师。

杜预曰:古莘国城。

是也。

今为莘仲集。

又有莘城,见陕西阳县。

○济阳城,《志》云:在县西南七十里。

旧《志》云:在冤句西南五十里。

误也。

汉县,今与河南兰阳县接界,详见兰阳。

又有武父城,杜预曰:在济阳东北,春秋时为郑地。

桓十二年,公会郑伯盟于武父。

又有戎城,在济阳东南。

《春秋》:隐二年,公会戎于潜。

此即潜地也。

《水经注》:济渎旧自济阳故城南,东径戎城北。

其地皆属县境。

阳晋城在县北。

故卫邑。

《战国策》:张仪说楚曰,秦劫卫,取阳晋,则赵不南。

赵不南,则魏不北。

魏不北,则从道绝。

又说楚曰,秦下甲攻卫阳晋,必关扃天下之胸,又韩攻宋。

秦王怒曰:我爱宋,与新城、阳晋同。

《史记·魏世家》:哀王十六年,秦拔阳晋。

《括地志》:阳晋在乘氏县西北三十七里。

司马贞曰:阳晋魏邑,盖适齐之道,在卫国之西南。

《水经注》:阳晋在廪丘城东南十余里,与都关为左右云。

新城,今见河南洛阳。

廪丘,见濮州。

蒙泽城在县西十里。

古贳国。

春秋时,为宋之贳邑。

僖二年,齐侯、宋公、江人、黄人,盟于贳。

杜预曰:贳,与贯相似,今梁国蒙县西北有贳城。

《史记》:齐宣公四十九年,与郑人会西城,伐卫取丘。

贳作世,又讹世为也。

时贳邑盖属卫。

汉为蒙县地,元帝封梁敬王子宣为贳乡侯。

晋仍属蒙县。

隋初为济阴县地。

开皇六年,置黄县于此。

十八年,改为蒙泽县,属曹州。

大业初废。

唐武德四年,复置蒙泽县,仍属曹州。

《括地志》:贳城今蒙泽城。

是也。

贞观初县废。

旧《志》:蒙泽城在济阴县南六十五里。

今亦见河南商丘县。

○亳城,在县南二十里曹南山之阳,旁有蒙城。

又漆园城,《一统志》:在今县西北五十里。

《括地志》:漆园故城在冤句县北十七里,庄周尝为漆园吏。

是也。

今与蒙、亳等城俱见河南商丘县。

○曹南山在县南八十里。

《诗》:荟兮蔚兮,南山朝齐。

《春秋》:僖十九年,盟于曹南。

是也。

俗谓之土山。

又有景山,在县东南四十里。

《志》以为卫《诗》所咏之景山,误也。

○左山,在县西北六十五里。

《水经注》谓之左冈。

冈西南去济阴城五里,所谓左城也。

冈阜连属,林木交映,盖即陶丘之别阜矣。

今山与曹州及定陶县接界。

黄陵冈县西南六十里。

黄河经其下。

宋嘉定十三年,蒙古陷济南,金兵二十万屯黄陵冈,分兵袭济南,为蒙古将木华黎所败,遂进薄黄陵冈。

金兵陈河南岸,蒙古兵下马接战,金兵败,溺死者甚众。

木华黎遂陷楚丘,由单州趣东平,围之。

又绍定五年,金主以汴京危急,帅诸军东行,进次黄陵冈,谋入开州,不果。

元至正十一年,贾鲁开黄河故道,自黄陵冈南达白茅,放于黄固、哈只等口,又自黄陵西至杨青村,合于故道,凡二百八十里有奇。

冈之下,即黄陵渡也。

二十一年,察罕图复汴梁,使舟师出汴,东略曹南,据黄陵渡。

即大河津渡矣。

明朝弘治十年,河决黄陵冈,坏张秋运道,刘大夏乃筑太行堤于曹、单二县南,以护漕河,嗣后以时修治。

今亦见河南仪封县。

○黄河县南五十里。

自河南仪封县流入县界,又东入单县界,所管河岸,长九十里。

《志》云:黄河旧流自河南祥符县荆隆口,径兰阳、仪封入县境,分为二支:其一东南流,由贾鲁河径单、丰、沛、砀山、萧,至徐州入泗,此近时河道也。

其一东北流,经定陶及曹州界之高二庄,由郓城、寿张,至张秋之沙湾,入会通河,此故道也。

弘治中,河水大决,冲会通河,自黄陵冈筑东北一支,河流遂尽出于南。

今县北三十里曰旧黄河。

自仪封东北至定陶县界,旧时所管河岸长四十里,今淤。

《河渠考》:县西南有梁靖口,黄河冲要也。

成化六年,刘大夏疏贾鲁河,自梁靖口出徐州。

嘉靖七年,大河复决于此。

又有武家、王家二坝,隆庆六年筑,迎溜扫湾,逼近老堤,最为险要,而武家坝尤甚,此坝溃决,则城武、金乡皆成沮洳。

且东邻闸河,防遏最要。

万历十七年,武家坝外渐成滩淤矣。

又黄水,在县西十里,盖即故黄河之支流,今亦淤。

○贾鲁河,在县西四十里,元至正中,贾鲁所开也。

由黄陵冈至杨青村,弘治以前,犹为运道。

自塞黄陵冈,而此河遂淤。

稍南即大河洪流矣。

济水县北三十里。

《水经注》:济水自荥泽东流,经济阴乘氏县西,分为二渎,其南渎为菏水,东南流,至山阳湖、陆县,与泗水合。

其东北流入巨野泽,又东北过东郡寿良县西界,北径须昌、城,至临邑县四渎津口,与河水会,此济水旧道也。

今县北及定陶县境,犹有故济堤,而济渎堙废。

五丈沟县西南五十里。

《水经注》:南济又东北合菏水,水渎上承济水于济阳县东,世谓之五丈沟。

又县北有新沟。

《水经注》:瓠子河自濮阳南出,至济阴句阳县南为新沟。

是也。

今皆涸。

○鹿城乡在县东北。

刘昭曰:乘氏有鹿城乡。

《水经注》:僖二十一年,宋人、齐人、楚人,盟于鹿上。

盖此地也。

杜氏以原鹿为鹿上。

原鹿,见江南太和县。

周桥在县东北。

隋大业九年,济阴孟海公作乱,保据周桥,众至数万,寻据曹、戴二州。

唐武德四年,窦建德克周桥,擒孟海公。

戴州,今城武县也。

定陶县州东南五十里。

东至城武县五十里。

春秋时曹地。

秦置定陶县。

汉初,封彭越为梁王,都定陶。

后为济阴郡治。

甘露中,为定陶国治。

后汉济阴郡亦治此。

晋改为济阳郡治。

刘宋为北济阴郡治。

后魏仍置济阳郡,寻为西兖州治。

隋属曹州。

唐初因之。

贞观初,省入济阴县,曰定陶镇。

宋干德初,置发运务于此。

开宝九年,改转运司。

太平兴国二年,建康济军。

四年,置定陶县隶焉。

熙宁四年,军废,县属曹州。

元初,复置广济军于此。

金军废,县仍属曹州。

元因之。

明朝洪武初,省。

四年,复置县,属济宁府。

正统十一年,改今属。

编户十九里。

○陶城在县西。

《志》云:尧初居此,故曰陶唐。

春秋时为曹地,范蠡以陶为天下之中,诸侯四通,货物所交易,乃居陶,为陶朱公。

《战国策》:楚人说顷襄王,外击定陶,则魏之东外弃。

又秦穰侯邑于此,所谓侵刚寿以广其陶邑者。

《史记·齐世家》:苏代曰,有陶平陆,梁门不开。

《韩非子》:魏安王攻尽陶、卫之地。

《吕氏春秋》:举陶削卫,地方六百里。

秦置定陶县,二世二年,沛公、项羽攻定陶。

又章邯击楚军,大破之于定陶,项梁死。

汉五年,军灭项羽,还至定陶。

既而封彭越于此,都定陶,自是常为郡国治。

后汉元和二年,东巡,耕于定陶。

兴平二年,曹操败吕布于定陶,拔其城。

《通释》:济阴县东北三十七里,即定陶故城,曹所都也。

平陆,见汶上县。

三城在县北。

亦曰三亭。

《尚书·大传》:汤伐桀,桀败走三,汤并伐之,俘厥宝玉。

孔安国曰:即今定陶。

杜佑以为在济阴也。

《寰宇记》云:在今县西南十里。

,亦作。

○荆城,在县东北二十里。

《皇览》曰:战国时,庞涓与孙膑相持处。

又十里为海城,相传隋末贼帅孟海公陷曹州时所筑。

○仿山县北十五里。

《志》云:曹国十五世皆葬此,积壤之高,仿佛如山,因名。

陶丘《志》云:在县西南七里。

《禹贡》:济水东出于陶丘北。

郑玄曰:陶丘,在定陶县西。

《尔雅》:山再成曰陶,成犹重也。

《帝王世纪》:舜陶于河滨,丘因以名。

墨子谓之釜丘。

《竹书》:魏襄王十九年,薛侯来会王于釜丘。

是也。

《帝王世纪》:定陶西南有陶丘亭。

○黄河旧在县西二十五里。

南自曹县夏侯浅,北至曹州程义浅,所管河岸,长十九里。

今废。

又济水,在县东北。

《水经注》:南济水东北径定陶故城南,又屈从东北流,而右合菏水。

今淤。

菏水县北二十五里。

旧自曹州流入界。

又水在县西北十里。

《通志》云:汉高于此筑受命坛。

今俱堙废。

○黄水,在县东北,大河支流也。

明初,自河南封丘县引河,经长垣、东明,而东历曹县及县界,又东入成武县境。

今堙。

○彭越台县东一里。

亦曰梁王台。

相传彭越所筑,今高阜隆起,即故址云。

沂州府东三百六十里。

东至江南海州二百二十里,南至江南邳州二百八十里,西南至南直徐州三百五十里,北至青州府四百四十六里,东北至青州府莒州二百七十里。

《禹贡》徐州地。

春秋、战国时,为齐、鲁二国境。

秦置琅邪郡。

汉为东海、琅邪二郡地。

后汉为琅邪国。

晋因之。

刘宋亦曰琅邪郡。

后魏因之。

永安二年,兼置北徐州。

后周改曰沂州。

隋因之。

大业初,亦曰琅邪郡。

唐复曰沂州。

天宝初,又为琅邪郡。

干元初,复故。

宋仍曰沂州亦曰琅邪郡。

元属益都路。

明朝洪武初,以州治临沂县省入,寻改属济宁府。

五年,改属济南府。

十八年,改今属编户百五十里,领县二。

州南连淮、泗,北走青、齐,自古南服有事,必繇此以争中国。

句吴道末口见江南山阳县,以侵齐伐鲁。

越人既灭吴,亦出琅邪以觊觎山东也。

其后历秦、楚之际,及两汉之衰,奸豪往往窟穴于此。

岂非以联络海岱,控引济河,山川纠结,足以自固,而乘间抵隙,又有形便可资哉?晋末,刘裕越沂水而复青州。

后魏尉元亦沿沂、泗而争淮北。

南北纷纭,琅邪大抵为兵冲。

唐之中叶,淄、青擅命,则守在沂、密,及宋、金之末,州境最为多事,盖形势使然也。

明太祖平山东,亦命徐达先下沂州,遂长驱而北,诚齐、鲁之噤喉矣。

○临沂废县今州治。

汉临沂县属东海郡。

后汉改属琅邪国。

晋因之,后省入即丘县。

隋开皇十六年,复置为沂州治。

《志》云:汉县治在今州北五十里,隋始置于此。

唐、宋因之。

明初,县省。

今州城,元末故址也。

吴元年,以砖石,自是相继修葺,周九里有奇。

即丘城州东南五十里。

孟康曰:春秋时之祝丘也。

桓五年,城祝丘。

又庄四年,夫人姜氏享齐侯于祝丘,即此。

后讹为即丘。

汉置县,属东海郡。

后汉改属琅邪国。

晋因之。

刘宋时,为琅邪郡治。

后魏因之。

梁普通五年,遣将彭宝孙拔琅邪。

七年,将军彭群等围魏琅邪,魏遣兵救却之,即此城也。

后齐亦为琅邪郡治。

隋废郡,寻并县入临沂。

《通志》:即丘城在州西二十里。

误。

开阳城州北十五里。

春秋时鄅国。

鄅,读禹。

昭十八年,邾人入鄅,后属鲁。

哀三年,季孙斯、叔孙州仇城启阳。

杜预曰:即故鄅也,亦曰开阳。

荀子说齐相:楚人则有襄贲、开阳,以临吾左。

是也。

汉置启阳县,属东海郡,后以景帝讳,改曰开阳。

后汉仍属东海郡。

元和中,琅邪王京都莒,请徙宫开阳,以华、盖、南武阳、厚丘、赣榆五县,易东海之开阳、临沂,许之。

遂为琅邪国治。

晋因之。

刘宋移郡治即丘,县并入焉。

襄贲城县西南百二十里。

战国时齐邑也。

鲁连子称陆子谓齐王,鲁费之众臣甲舍于襄贲,即此。

汉置襄贲县,属东海郡。

贲,音肥。

后汉及晋因之。

宋仍属东海郡。

或曰,东晋时,县徙于东南境淮水北岸,即今江南安东县治也。

又有钟离城,《志》云:与襄贲城相对,后魏时尝侨置县于此。

○向城,在州西南百里,春秋时小国也。

隐二年,莒人入向。

桓十六年,城向。

僖二十六年,公会莒子、卫宁速,盟于向。

宣四年,公及齐侯平莒及郯,莒人不肯,公伐莒,取向。

襄二十年,仲孙速会莒人盟于向。

皆此地也。

杜预曰:东海[C051]县东南有向城。

又谯国龙亢县东南有向城。

[C051]县,在今峄县境内。

龙亢,今江南怀远县也。

《寰宇记》:莒州南七十里有向城。

说皆未核,惟州境之向城为近之。

盖向先为国,后并于莒,而或属莒,或属鲁,以摄乎大国间也。

今为向城镇,亦与峄县界相接。

魏其城在州南。

汉县,属东海郡,高帝封功臣周止为侯邑。

景帝初,改封窦婴于此。

武帝又改封胶东康王子昌为侯邑。

后汉省。

又兰山城,在州西。

《唐志》:武德四年,置兰山、临沭、昌乐三县,属沂州。

六年,俱省入临沂。

○鄄城废县,在州东北,汉东郡属县也,东晋侨置于此。

永和十二年,燕将王腾寇鄄城,徐州刺史荀羡击却之,即此城也。

中立城州东北三十里。

春秋时鲁邑。

《左传》:隐七年,夏城中丘,书不时也。

或谓之诸葛城。

诸葛武侯,琅邪人,相传曾居此。

○穆公城,在州西北九十里,相传鲁穆公所筑,东有九女墩,南有青驼镇。

州东五十里又有康王城,前有沙阜墩,谓之康王射箭台,俗名故县城。

或曰临沂县尝治此。

○艾山州西二十五里。

《左传》:隐六年,公会齐侯于艾。

即此。

或以为艾陵,误也。

又五坪山,在州西四十里,五峰相连,其上平坦,因名。

○层山,在州南九十里,有数山相连属。

又有宝山,在州西南九十里,上有银坑。

《志》云:宝山旁有乔家、黄泥、黑渗、白扭、双眸等洞,元时取银矿于此。

又炉山,在州东北六十里,旧产金。

沂山州东五十里。

以沂水所经而名。

又州东北六十里有汤山,亦曰温泉,山下有温泉,流为汤河。

《志》云:州北七十里有唐山岭。

又有大峪岭、走马岭,俱险峻。

抱犊崮州西南百二十里。

上平坦,垣墙四周,内有清泉,可以避兵。

旁又有柱子崮山,与峄县接界,即君山也。

又石城崮,在州西南九十里,上有龙潭。

○沂水州东二里。

源出青州府临朐县沂山,流经沂水县及蒙阴县境,又南流入州界。

《春秋》:哀十八年,晋以诸侯之师伐齐,南及沂。

是也。

又西南流合费县之礻方水,环城东而南,分流入三十六湖,东通沭水。

又南经郯城县西,又西南合白马湖,又南合泇河,至江南邳州,合泗入淮。

《禹贡》曰:淮、沂其。

《职方》:青州,其浸沂、沭。

《汉志》:沂水过郡五,行六百里。

郡五:泰山、城阳、琅邪、临淮、东海也。

北魏尉元言:南国遣兵向青州,水路必由泗入沂,溯沂而经东安,乃可至青州。

是矣。

东安见沂水县。

沭水州东五十里。

源亦出临朐县之沂山,历沂水县及莒州境,西南流入州界,合诸溪涧水,经郯城县,又东南入江南沭阳县境。

又州东北六十里有汤河,亦流入于沭水。

○礻方水,在州北二里。

出费县大崮,东南流入州境。

又东经城北,合于沂水,二水潆洄,谓之两河口湾。

《志》云:水名礻方者,其地为古礻方田。

《左传》:郑伯请以泰山之礻方易许田者也。

泇水州西南九十里。

源出费县山谷中,南流入境。

又东分一支,入州西南三十里之芙蓉湖,溉田甚广,所谓东泇河也。

其西泇河出峄县君山,东南流,合于东泇河。

又西南经峄县界,合[C051]水而入江南邳州界。

《志》云:西泇河在州西北二十里。

今详见峄县及邳州。

○涑水,在州西二十里,源出费县南天井汪,流经州境,又东入于沂水。

渔沟湖州西南三十五里。

源出宝山,东南流,汇而为湖,其下流复西南出,合于东西二泇水。

又州西南二十五里曰泥沱湖,中有圆洲,四面水环如镜。

迤南又有芦荡、柳庄二湖。

又西南五里曰芙蓉湖。

○藻沟湖,在州北四十里,夏秋水聚,一望无际,或谓之渔梁沟,东入沭水。

迤北曰长沟湖。

又有琵琶汪,在州东南二里,元末平章王信蓄水灌田处也。

每城壕水溢,则从此以达沂河。

○长亭池,在州北七十里,其相近者又有常汪、柳行等池,俱流入沂河。

孝感泉在州北二十五里王祥墓侧。

《志》云:沂水入州境,径诸葛城,又南径王祥墓西,孝感水入之。

是也。

又白马泉在州南七里,又南二里有马跑泉,州北五十里又有桃花阜泉,俱流入沂河。

小河堤在城北。

元人所筑,以防涑水冲啮。

又北五里有苏家堤,又北五里曰安净堤,皆元筑。

○益都路堤,在州东二十里,元时州属益都路也。

又州南六十里有石拉堤,俱元人所筑,以捍水患。

○丘戍在州东北。

梁普通五年,彭宝孙克魏琅邪,进拔丘,既又拔魏东莞。

即此。

○卞庄,在州西南,东泇水所经也。

又西南有三合村,与峄县接界,东西二泇水及鱼沟水合流于此,因名。

《志》云:州西南九十里有罗滕镇巡司。

义桥在州西。

唐干符三年,王仙芝等寇沂州,天平军奏,遣将士张晏等赴救,还至义桥,闻北境复有盗起,留使捍御,晏等不从,噪还郓州。

即此。

○次睢之社,在县境。

《后汉志》临沂县有丛亭。

《博物志》:县东界次睢有大丛社,民谓之食人社。

《左传》:僖十九年,宋襄公使邾文公用鄫子于次睢之社。

谓此。

郯城县州东南百二十里。

东至江南海州百二十里,东南至江南宿迁县百八十里,西南至江南邳州百六十里。

古郯子国也。

秦末,置郯郡。

汉置郯县,为东海郡治。

后汉徐州治焉。

晋亦为东海郡治。

后魏属东海郡。

东魏武定八年,改为郯郡治。

隋初郡废,县属泗州。

大业初,属下邳郡。

唐武德四年,县属邳州。

贞观初,省县入下邳,寻复置,又省入临沂。

宋、金因之。

元末,复置郯城县,属沂州。

今编户六十二里。

○郯城县西南百里。

古郯国治此。

《春秋》:宣四年,公及齐侯平莒及郯。

襄七年,郯子来朝。

昭十七年,复来朝。

《战国策》:楚人说顷襄王膺击郯国,大梁可得而有。

《竹书》:晋烈公四年,越子朱句灭郯。

秦二世二年,秦嘉等起兵围东海守于郯。

东汉初,董宪据郯,刘永立为海西王。

建武五年,董宪与刘纡败于昌虑,走保郯。

帝幸郯,留吴汉攻围之。

汉拔郯,董宪走朐。

初平四年,曹操攻徐州牧陶谦于彭城,谦败走保郯,操攻之,不能克。

兴平元年,曹操复击破刘备于郯东。

皆此地也。

后魏为郯城戍。

《城冢记》:郯城在沂、沭二水间,城周十余里,西南去邳州八十里。

今与江南邳州接界。

《志》云:古郯城在县东北。

似误。

○马陵山县东十五里。

《志》云:山在沂州东九十里。

盖其山冈阜绵亘,凡百余里,北接沂州,南抵宿迁,陵阜高耸,若马首之昂起,故名。

或以为即古之琅邪山。

有由吾洞,甚深邃。

○石梁山,在县西北六十里,有巨石如梁,名天生桥。

《志》云:县境有白石山,高齐立太平观于此,以居褚伯玉处也。

苍山县东北九十里。

东望沧海,汪洋无际,因名。

宋绍兴中,魏胜复海州,遣将入沂州,降其众。

既而金人围海州,沂民壁苍山者数十万,金人围之,久不下。

寨首滕告急于胜,胜击寇却之,入寨,为金人所围,胜度其必复攻海州,因间出寨趣还,金人果解苍山之围,攻海州,胜复败却之。

是也。

下有牛口峪,其相连者又有七岌山。

羽山县东七十里,与江南赣榆县接界。

前有羽潭,一名羽池。

《左传》:鲧化为黄龙入于羽渊。

是也。

今详见赣榆县。

又县有三公山。

后汉建安六年,曹操遣夏侯渊、张辽,围太山屯帅昌于东海。

辽说降,单身上三公山,拜妻子。

或以为即马陵山也。

○沭水县东十里。

《志》云:沭水径马陵山东,复东南流入江南沭阳县界。

又沂水,在县西二十里。

自沂州南流经此,又西南入邳州界。

○白马河,在县西北五里,源出县东北之九龙山,经县西南,而入沂水。

大方湖县西南十五里。

方广百亩,有蒲鱼之利。

其下流亦入沂水。

○磨山镇县西北五十里。

其地有磨山池,镇因以名。

北去州七十里。

《志》云:县旧有道平、解村二驿,又有磨山巡司,今皆革。

费县州西北九十里。

北至青州府蒙阴县百二十里。

古费国地,后为鲁季氏邑。

汉置费县,属东海郡,高帝封功臣陈贺为侯邑。

后汉属泰山郡。

晋属琅邪国。

刘宋为琅邪郡治。

后魏因之。

隋属沂州。

唐、宋因之。

今编户七十五里。

○费城县西南七十里。

《志》云:鲁懿公子大夫费伯邑。

《春秋》:隐元年,费伯帅师城郎。

是矣。

僖元年,公赐季友汶阳之田及费,自是为季氏邑。

襄七年,城费。

昭十二年,南蒯以费叛。

是也。

汉置县治此。

后汉移理薛固,在故城之南,寻又移理礻方城。

后魏太和中,自礻方城移治阳口山,今县西北二十五里故费城是也。

隋开皇三年,复还礻方城,即今县治。

杜佑曰:礻方,郑邑也,在故费县东南。

《春秋》:隐八年,郑伯使宛来归礻方。

即此。

颛臾城县西北八十里。

在蒙山之阳,鲁附庸国。

《论语》:季氏将伐颛臾。

谓此。

城东南十里曰南武阳城,汉县也,属泰山郡。

后汉及晋因之。

刘宋曰武阳县。

后魏属东泰山郡。

隋开皇十八年,改曰颛臾县,属沂州。

唐初因之。

贞观初,省入费县。

《志》云:故城在今县西北七十里。

南武城故城在县西南九十里。

鲁邑也。

《春秋》:襄十九年,城武城,惧齐也。

昭二十三年,邾人城翼,还自离姑,武城人塞其前,邾师过之,遂取之。

又哀八年,吴伐我,子泄率故道险从武城。

杜预曰:子泄,本鲁人,故由险道,欲鲁为备。

是也。

《论语》:子游为武城宰。

又云:子之武城。

《孟子》:曾子居武城,有越寇。

皆此。

后亦谓之南城。

齐威王谓魏惠王,吾臣有檀子者,使守南城,楚人不敢为寇。

是也。

汉置南城县,属东海郡,亦曰南成。

武帝封城阳共王子贞为南成侯。

后汉改属泰山郡,晋因之。

咸宁中,以羊祜为南城人,置南城郡封祜,祜不受。

寻曰南武城县。

刘宋复为南城县。

后魏因之,属东泰山郡。

后齐省。

或曰:南武城一名石门城,以城在石门山下也。

《论语》:子路宿于石门。

即此。

今为石门社,翼、离姑,皆在武城南,故邾邑也。

东阳城在县西南七十里。

鲁邑也。

《左传》:哀八年,吴伐我,克东阳,而进舍于五梧,明日舍于蚕室。

三邑皆在县境。

《吕氏春秋》:夏孔甲游于东阳。

即此邑也。

刘昭曰:南城县有东阳城。

是也。

今为关阳镇,置关阳川巡司于此。

又五梧城在县西。

哀二十五年,公至自越,季康子、孟武伯,逆于五梧,公宴于五梧,即此。

华城县西北六十里。

汉置华县,属泰山郡。

后汉并入费县。

初平四年,陶谦遣别将守阴平,利曹嵩宝袭杀之于华、费间,即此。

晋复置华县,属琅邪郡,后废。

阴平,见江南沭阳县。

○防城,杜预曰:在华县东南。

《左传》:隐九年,公会齐侯于防。

庄二十二年,公及齐高盟于防。

二十九年,城诸及防。

又襄十二年,城防,臧武仲食邑于此。

十七年,齐高厚围臧纥于防。

二十三年,臧纥自邾如防。

皆此邑也。

亦谓之东防城,以别于金乡之防城云。

诸即今之诸城县。

舆城在县西。

杜预曰:南武城西北有舆城。

哀十四年,司马牛卒于鲁郭门外,葬诸丘舆,即此城矣。

又原宪城,在县西北百十里。

或曰原宪所居。

又有郑城,在县西南七十里,相传郑玄所居。

○蒙山县西北五十里。

跨蒙阴、沂水二县界。

《禹贡》:蒙、羽其艺。

《鲁颂》:奄有龟、蒙。

《论语》谓之东蒙。

《孟子》云:孔子登东山而小鲁。

东山,即蒙山也。

山顶有白云岩,产云茶,下有蒙城。

刘芳《徐州记》:蒙山高四十里,长六十九里,西北接新泰县界。

一云:泗水县之龟山,其址与蒙山相接,绵亘盖二百余里,故《诗》以龟、蒙并称也。

宋泰始七年,桓崇祖自郁州将数百人入魏境七百里,据蒙山。

魏东兖州刺史于洛侯击之,引还。

梁天监五年,遣角念将兵屯蒙山,招纳魏兖州之民,降者甚众。

魏将毕祖朽击念,走之。

其山西峰类龟,俗谓之龟蒙顶。

《金史》:石破张都统、李霸王之兵于龟蒙山。

即蒙山也。

又有聪山在县西北百三十里。

大沫崮县西南六十里。

根盘三十里,壁立干霄,如巨柱之擎天也。

《志》云:县山以崮名者,若太平、不老、佛耳、云头之类甚众。

又一泉崮,在县西南八十里,上有泉一泓,虽旱不涸。

又大阜,在县西南百里,亦曰大崮,一名货郎阜,礻方水发源于此。

○礻方水县西南五十里。

出大阜,东流入沂州。

又浚河,在县西北三十里,源出聪山,东南流,合于礻方水。

《志》云:县东又有洪河,出县北三十里紫金关三山下,南流三十里入浚河。

又有塔石河,源出蒙山,亦南流入浚河。

蒙阳河县西北五十里。

发源蒙山下,东南流,入于沂河。

又猪龙河,在县南六十里,出费县马陵山,东北流,入于礻方河。

○天井汪,在县南四十里。

《志》云:源自平地涌出,其下流即涑水也。

○密如亭在县北。

《左传》:闵二年,莒人归共仲及密。

杜预曰:费县北密如亭。

是也。

又有台亭,在县东南。

襄十二年,莒人伐我东鄙、围台。

杜预曰:费县南有台亭。

是也。

○毛阳镇,在县西北百里,有毛阳川巡司。

《志》云:县境巡司凡二,毛阳川及关阳川是也。



友情链接: 九五查询  古籍史书  老黄历  
免责说明:本站内容全部由九五查询从互联网搜集编辑整理而成,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冒犯,请联系我们删除。
Copyright © 2025 95cx.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九五查询(95cx.com)鄂ICP备2022010353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