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史方舆纪要 卷二十七 南直九

  1. 九五查询
  2. 古籍查询
  3. 读史方舆纪要
《读史方舆纪要》 卷二十七 南直九 顾祖禹

◇太平府东至江宁府溧水县百六十里,南至宁国府百七十五里,西南至池州府四百五十里,西北至和州九十里。

自府治至京师二千五百九十里,至南京百三十五里。

《禹贡》扬州之域。

春秋时吴地,后属越。

战国属楚。

秦属鄣郡。

汉属丹阳郡。

晋属丹阳、宣城二郡。

咸和中,侨立淮南郡兼侨置当涂县,治于湖,后又尝侨立豫州治芜湖,后或治姑孰,或治于湖。

详州域形势。

宋为淮南郡。

齐尝置南豫州州在建康之南,亦曰南州。

梁末,亦为南豫州治姑孰。

陈因之。

隋灭陈,改属蒋州。

唐武德四年,复置南豫州。

八年,州废,改属宣州。

五代时,南唐置新和州于此,寻改雄远军。

宋开宝九年,改曰平南军。

太平兴国二年,改为太平州。

元为太平路。

明初,改为太平府,直隶京师,领县三。

今仍曰太平府。

府控据江山,密迩畿邑。

自上游来者,则梁山当其要害;自横江渡者,则采石扼其咽喉梁山、采石,详见前名山,即府境形胜也。

金陵有事,姑孰为必争之地。

东晋以后,尝谓京口为北府,历阳为西府,姑孰为南州,而南州关要,比二方为尤切,地势然也。

王应麟曰:太平,江津之要害也。

左天门,右牛渚,铁瓮直其东,石头枕其北,襟带秦淮。

自吴迄陈,常为巨屏。

当涂县附郭,汉丹阳县地。

晋太康三年,分丹阳置于湖县。

咸和中,以江北当涂流民南渡者众,乃于于湖侨立当涂县及淮南郡。

隋罢淮南郡。

徙当涂于姑孰,属蒋州。

唐初为南豫州治,州废,以县属宣州。

干元以后,县属升州。

南唐属雄远军。

宋属太平州。

今编户一百六十九里。

○姑孰城今府治。

汉丹阳县地也。

迫临江渚,商贾凑集,鱼盐所聚。

东晋时,置城戍守,并积盐米于此,城南临姑孰溪,因曰姑孰城。

咸和二年,历阳内史苏峻据郡叛,使其将韩晃等袭陷姑孰,取盐米。

兴宁二年,桓温自赭圻移镇姑孰。

咸安二年,桓冲为豫州刺史,戍姑孰。

宋元嘉三十年,武陵王骏讨元凶劭,至南洲,降者相属,即姑孰城南也。

又大明七年,校猎于姑孰。

齐永明十一年,宜都王铿为南豫州刺史,镇姑孰。

东昏侯末,萧衍前军至芜湖,监南豫州事申胄弃姑孰走。

衍进据之,既而齐主宝融自荆州东至姑孰,禅位于梁。

梁承圣初,王僧辨等讨侯景,至姑孰,贼将侯子鉴败走。

隋开皇九年,伐陈,韩擒虎自横江济采石,攻姑孰,半日拔之,寻移当涂县治此。

后因之。

《志》云:当涂城旧跨溪水上,唐元和中筑,周十五里,东西置水门,曰上下栅。

张舜民曰:姑孰溪旧经太平州城内。

陆游曰:姑孰城在当涂北。

今州城正据姑孰溪,溪亦名姑浦。

《江源记》:姑浦口南岸立津,以讥行旅。

是也。

宋建炎中,郡守郭伟筑新城,减旧城三之二,限溪流于城外,西入江,后屡经修筑。

宝庆二年,更置南北二水门,又增瓮城一。

绍定中,复修城浚濠,环城为备。

元仍旧址。

明初克太平,既而陈友谅来争,城西南俯瞰姑溪,友谅乘水涨,以巨舟薄城,士卒缘舟尾而上,城遂陷。

友谅败,常遇春驻守,乃改筑今城,南距姑溪三十余步,城遂完固。

有门五,南面门二,左曰南津,右曰湖孰,东面曰行春,西面曰澄江,北面曰清源。

城周六里有奇。

于湖城在府南三十八里。

汉丹阳县地。

三国吴为督农校尉治。

晋太康二年,始立于湖县,属丹阳郡。

太宁初,王敦自武昌移镇姑孰,屯于湖。

咸和初,侨置淮南郡于此。

宋大明六年,以淮南郡并入宣城郡,移宣城郡治于湖,又南豫州亦治焉,寻复为淮南郡治。

隋省郡,又并县入当涂。

杜佑曰:当涂城即姑孰城,于湖故城在其南云。

又丹阳城,在府东北八十里,与江宁府接界。

今为丹阳镇,详见前。

○采石山府西北二十五里,滨江为险。

昔时自横江渡者,必道采石趋金陵。

江津襟要,此为最冲。

亦曰采石圻。

《志》云:采石以昔人采石于此而名,其石突出江中,渡江者繇此登跻。

今为采石镇,置采石巡司及采石驿。

又南里许曰牛渚山,亦曰牛渚圻。

俱见前名山采石。

博望山府西南三十里。

亦曰东梁山,与和州西梁山夹江对峙,石矶北出,江流激射,亦谓之梁山矶。

又名天门山,亦曰蛾眉山。

详见前名山梁山。

白山府东五里。

本名楚山,晋桓温游此,奏《白之歌》,因改名焉。

登其上,则群山环列,江湖萦带,称为佳胜。

或谓之蒲山。

《南宋书》:大明七年,巡于湖,至蒲山。

即此山矣。

○黄山,在府西北五里,一名浮丘山。

山有刘宋时离宫及凌敲台、怀古台,并浮图在焉。

《志》云:凌敲台周五里一百步,高四十丈。

又金山,在府北十里,昔时出铜,与金类,古所谓丹阳铜也。

龙山府南十里。

桓温尝以九日与僚佐游宴于此,陈宣帝谓"郡之形胜,牛首北临,龙山南指"者也。

《金陵志》云:山在建康西南九十五里,周二十五里,高百二十丈,稍南为九井山,相传桓温所凿。

晋元兴二年,桓玄筑禅位坛于九井山北,即此。

伏滔《北征记》:九井山五井已堙,四井通大江。

青山府东南三十里。

一名青林山。

唐武德七年,李孝恭等讨辅公┙败其兵于芜湖,公┙遣舟师屯博望山,复遣其将陈正通将步骑屯青林山,既而孝恭败公┙梁山之兵,博望、青林二戍皆溃。

明初,太祖入和阳,元人置戍守于此。

《志》云:山绵亘甚远,周八十里。

唐天宝十二载,改名谢公山,以齐宣城太守谢眺居此。

山顶有池及井,皆以谢公名也。

宋郭祥正诗:重冈复岭控官道,北望金陵真国门。

是矣。

○石城山,在府东二十里,有石环绕如城,因名。

褐山府西南三十五里,临大江。

亦曰曷山,稍东即东梁山也。

唐光启三年,杨行密自庐州谋取宣州,州帅赵遣兵屯曷山,行密击败之。

天复二年,冯弘铎据升州,引楼船兵袭宣州,杨行密将田κ帅舟师逆战于曷山,大破之。

三年,田κ以宣州叛,行密使李神福攻κ,破之于曷山。

张舜民《郴行录》:褐山矶在大信口稍西南,去芜湖县四十余里。

是也。

宋绍兴二年,命沿江岸置烽火台,当涂之褐山,其一处云。

马鞍山府西北三十五里慈湖港口。

《江防考》:山至江宁之烈山三十五里,至江宁镇四十五里马鞍,而东北五里即江宁接界之慈姥山也。

又望夫山,亦在府西北四十里。

《志》云:山周五十里,高百丈,正对和州城楼。

○横望山,在府东北六十里,与江宁府接界,亦曰横山,《志》云:即春秋时楚子重伐吴所至之衡山也。

○大江府西北五里。

《江行录》:大江自繁昌县西三十里荻港驿入府界,与池州府接境,过县北,折而东北流,有宗三庙,为沿江要地。

又东至芜湖县,去繁昌凡百里。

又东北四十里为东梁山,又东北四十里至采石矶,又东北六十里即江宁镇也。

梁承圣初,王僧辨讨侯景至姑孰,景将侯子鉴度南洲,于岸挑战,又以舟舟载战士。

僧辨麾细船令退缩,留大舰夹泊两岸,子鉴之众谓水军欲退,亟出趣之,大舰断其归路,合战江中,贼军大败。

《宋志》:郡滨江为险,牛渚、天门最为形胜,诚东南之巨镇也。

丹阳湖府东南七十里。

旧《志》云:应天、广德、徽、宁境内之水,汇而为三湖,曰石臼,曰固城,曰丹阳,而丹阳最大,东西七十五里,南北九十里。

其一支自芜湖县入江,又分为别流北过大信,经天门山入江;其一支接溧水县境,合诸溪港之水,北会姑孰溪,经府南北,过江口渡,又北过黄山渡,出抵采石矶,入大江。

俗以芜湖之流为南股,当涂之流为北股。

其上源详见江宁府高淳县。

姑孰溪在府南二里。

自丹阳湖引流而北,合支流诸水,汇为姑孰溪,亦谓之姑浦。

又西过鼍浦,经城南,谓之南洲津。

又西北至府西五里之江口渡,复北经黄山渡,又北历牛渚、采石矶,至宝积山,入于大江。

《志》云:采石之北,即宝积山,旧有取铜坑,因名。

大信河府西南二十五里。

大江自天门山南酾为夹河,曰大信,下达采石入江,亦谓之南浦。

刘宋孝建初,江州刺史臧质以南郡王义宣叛,与王玄谟相拒于梁山,质遣其党庞法起将兵趋南浦,欲自后掩玄谟,垣护之击破之。

梁承圣初,王僧辨等讨侯景,至芜湖,景将侯子鉴据姑孰南洲以拒之。

景遣人戒子鉴曰:西人善水战,宜结营岸上,引船入浦。

浦即南浦。

胡氏曰:今大信港也。

《志》云:大信河自芜湖白岸湖分流,北过梅塘何,墓山之间,西过马鞍山,又西过大信下镇,会龙山港入江。

今有大信巡司,亦曰东梁山巡司,置于府西南大信河口之大信镇。

又匾檐河,在府西七里,亦曰古檐河,自大信河分流入江,亦有匾檐渡。

新河府北二十五里。

亦曰采石。

《河志》云:在采石镇西,牛渚矶东。

宋庆历中,以牛渚矶控江流之冲,水势湍激,为舟楫害,乃开新河于矶后,南接夹河,北达大江,舟行遂得安济。

○黄池河,在府南六十里,东接固城湖,南至黄池镇,与宣城县分中流为界,西接芜湖县河入大江。

唐大顺二年,杨行密保宣州,遣将刘威等击贼将孙儒于此,为儒所败。

又天复三年,田κ据宣州叛杨行密,行密将台败κ于黄池,是也。

慈湖水府北六十三里。

《志》云:旧有湖,后湮,其余水流入大江。

《江行记》:自建康溯江而上,过白土矶,入慈湖夹。

是也。

吴将笮融尝屯兵于此。

晋咸和中,苏峻以历阳叛,庾亮使司马流将兵据慈湖以拒峻,峻遣其党韩晃袭杀流。

咸康初,以石虎南游,分命诸将屯慈湖诸处。

梁太清二年,侯景以寿阳叛兵至慈湖,建康大恐。

明初,徐达等破陈友谅于此。

《元志》:慈湖接江宁县界,有巡简寨,今废。

○芜湖水,《志》云:在府西南八十里,源出丹阳湖,西北流入江。

汉末,尝于湖侧置县云。

青堆沙在府西南二十里。

或曰即青墩也。

梁敬帝初,徐嗣徽召齐兵犯建康,陈霸先召周文育于湓城,嗣徽列舰青墩,至七矶,以断文育归路,寻为文育所败。

《志》云:今芜湖县南有青墩河,亦曰青墩沙。

○陵口戍在府北三十里。

或谓之东陵口。

晋咸和中,苏峻自历阳济横江,登牛渚,军于陵口。

胡氏曰:在牛渚之东北,亦江滨戍守处。

黄池镇府南八十里,道出宁国府。

有黄池公馆。

《志》云:府东南二十五里有杨家渡,又东南与固城、丹阳诸湖相接。

此为滨湖津要之所。

○薛镇,在府东二十里。

又东二十里为博望镇,道出溧水县。

襄城桥府北二里。

明初,太祖伏兵于此,擒元将陈先。

《志》云:府城南有南津桥,亦曰上浮桥;城西南又有彩虹桥,亦曰下浮桥,俱跨姑孰溪上。

芜湖县府西南六十五里,西至庐州府无为州百三十里,西南至宁国府南陵县百十里。

春秋时为吴之鸠兹邑。

汉置芜湖县,属丹阳郡,以地卑蓄水,而生芜藻,因名。

后汉因之。

晋咸和四年,尝为豫州治。

宁康初,侨立上党郡及襄垣县,寄治芜湖,寻改芜湖为襄垣。

宋、齐因之,属淮南郡。

隋省襄垣入当涂。

唐为芜湖镇。

大顺中,杨吴复置芜湖县属升州。

宋初属宣州。

太平兴国三年,改属太平州。

县无城,编户三十五里。

○芜湖城县东三十里,古鸠兹也。

《左传》襄三年,楚子重伐吴,克鸠兹。

汉置芜湖县于此,一名祝松,亦曰祝兹。

吕后时,封徐厉为祝兹侯,或以为松兹也。

后汉仍置芜湖县。

后汉建安初,孙策破刘繇,太史慈遁芜湖山中,自称丹阳太守。

十五年,孙权迎周瑜之丧于芜湖。

皆此城也。

后又使陆逊屯于此,先主尝谓权曰:江东形势,先有建业,次有芜湖。

是矣。

吴黄武初,徙县于今治。

杜预曰:鸠兹,今皋夷也。

《地志》以为皋慈。

今县东四十里有鸠慈港。

自晋以后,皆仍吴治。

萧子显曰:芜湖浦水南入,亦为险要。

晋大兴五年,王敦举兵武昌,东逼建康,至芜湖。

咸和二年,宣城内史桓彝以苏峻作乱,起兵进屯芜湖,为峻党韩晃所败,晃遂进掠宣城。

咸康初,石虎南游,命诸将列戍芜湖。

梁承圣初,王僧辨等讨侯景,至芜湖,景将张黑弃城走。

陈天嘉初,王琳东下,至栅口,侯景督诸军御之于芜湖。

唐武德七年,李孝恭破辅公┙之兵于芜湖,进拔其梁山等镇。

又天复三年,淮南将田κ以宣州叛,行密遣李神福自鄂州还军击之,κ使其将郭行将水军屯于芜湖,以拒神福,行密使台将兵应之。

盖滨江镇戍,芜湖实为要冲也。

今商旅骈集,明天启中,置榷关于此。

上党城在县西南五里。

东晋太元中,以上党流民侨置上党郡及襄垣县,后省郡为上党县,属淮南郡。

宋元嘉九年,又省上党县入襄垣。

○王敦城,在县东一里,敦移镇姑孰时所筑城也。

陆游曰:芜湖即于湖,并大江有王敦城,气象宏敞。

《晋春秋》《北魏书》皆言敦屯芜湖,故游疑以为即于湖也。

○战鸟山县西南五里大江中。

旧名孤圻山。

相传桓温镇姑孰时尝屯于此,夜中宿鸟惊啼,温疑为官军至,因名。

梁王僧辨等讨侯景,自江陵东下,军于大雷,景将侯子鉴方攻齐合肥,不下,还至战鸟,西军奄至,惧奔淮南,即此。

隋、唐间,建灵山寺于此,因改曰灵山,亦曰战鸟圻。

胡氏曰:淮南即姑孰也。

又西南二里大江中有枭矶山。

枭,老蛟也。

矶南有石穴,广一丈,深不可测。

《志》云:矶高千丈,周九亩有奇,往来者皆经其下。

矶之西即无为州界也。

大雷,今安庆府望江县。

赭山县东北五里。

《志》云:其山丹赤,汉丹阳郡盖以是山名。

又驿矶山,在县北八里,临大江。

南唐时,尝设馆驿,列市肆于此。

○荆山,在县东十六里,有大小二荆山,小荆山在大荆山之东,有岩石之胜。

七矶县西北十五里。

梁末,徐嗣徽引齐兵据芜湖,列舰于青墩,至七矶,以断周文育湓城还建康之路,即此。

一名碛矶。

○大江在县西五里。

上至河口镇接繁昌县界,下至褐山矶接当涂县界,凡四十里,与和州对境。

中江在县南。

《汉志》注云:中江在县西南,东至阳羡入海,今县河东达黄池,入丹阳、石臼等湖,至银林堰,乃中江故道也。

苏、常承中江下流,常病漂没,及五堰筑,而中江不复东,宣、歙之水,皆繇县西以达于江。

《志》云:今长河在县南半里,源出广德、宣州之间,过县前西行,稍北五里注于大江。

盖即丹阳湖之导流大江处,古所云中江者也,《宋史》:宣和七年,诏太平州判官卢宗原开江东古河,自芜湖繇宣溪、溧水,至镇江,渡扬子,趣淮汴,免六百里江行之险。

盖亦循中江故流,而东北达于大江云。

鲁明江县南三十余里。

其上源即宁国府境内之青弋江也,昔尝穿港以酾丹阳湖,余水汇于石危渡,西北注大江,流遂深阔。

亦曰鲁港。

相传旧有鲁明仲者居此,因名。

《十国记年》:孙儒与杨行密争宣州,行密将台于鲁江作五堰,以轻舟给行密食。

五堰盖在鲁明江上源,即今高淳县之东坝矣。

又宋末,贾似道军于鲁港,为元人所败。

今有河口镇巡司,在县西南,与繁昌县接界。

橹港河在县南。

源亦出徽宁境内,流入县境,西注大江。

今县西有鲁港驿。

天城湖县东南十里,亦丹阳湖下流所汇也。

其溢入处,为荆港,一名天圣。

又东有白岸湖,与当涂县接界。

○石危市县南三十五里有石危渡。

《志》云:渡阔五里,即鲁明江之上流也。

晋咸和中,桓彝尝屯兵于此,以拒苏峻。

又县东四十里有鸠兹渡,在鸠兹港口,因名。

繁昌县府西南百六十里。

西南至池州府铜陵县百里,东南至宁国府南陵县八十里,西北至无为州百七十里。

汉春县地,属丹阳郡。

晋属宣城郡。

东晋侨置襄城郡及繁昌县。

太元中郡废,县属淮南郡。

宋、齐因之。

梁末置南陵郡。

陈置北江州。

隋州废,又并县入当涂。

南唐始复置繁昌县,属升州。

宋初属宣州。

太平兴国三年,改属太平州。

旧治在今县西北四十里,明景泰末,始迁今治。

县无城,今编户十二里。

○春城在县西南,汉县,属丹阳郡。

晋属宣城郡。

元帝初,尝侨置襄城郡于春县境,封子裒为襄城郡公。

成帝时郡废。

宁康初,改为阳县,后废。

宋白曰:春城在南陵县西北一百五十里。

赭圻城县西南十里,三国吴所署赭圻屯也。

晋哀帝召桓温入朝,至赭圻,有诏止温,温遂筑城居此。

温表云:春县赭圻城在江东岸,临江西当濡须口二十里,距建康宫三百里,南有声里,北有高安戍,请城其地,是也。

宋泰始二年,晋安王子勋举兵江州,其将孙冲之为前锋,据赭圻。

沈攸之等自虎槛洲进攻,大破之,寻拔赭圻。

建安王休仁自虎槛洲进屯于此。

梁置南陵县及郡治赭圻城。

陈置北江州于此。

隋、唐时为镇戍,土俗至今称为故县城。

○磕山县南十里。

上有龙池,大旱不竭。

一名孤圻山,又名蜃居山。

《志》云:山在江中。

又凤凰山,在县西南二十里,下临荻港,有珠金沙。

宋末,贾似道与蒙古相拒,尝驻珠金沙,走还扬州。

老山县东北三十里。

有三峰并秀。

亦作姥山。

或曰姥山,盖县西南江滨小山也。

沈攸之破孙冲之于赭圻,追至姥山而还。

又子勋将陶亮屯鹊洲,于姥山及诸冈分立营寨,及冲之败,亦各散还。

沙洲移徙,姥山沦入江中矣。

胡氏以为即巢湖中之姥山,似误。

○隐静山,在县东南七十里,五峰环峙,泉石甚胜。

又县东有浮丘山,有二峰及浮丘洞,又有龙池诸胜。

一名隐玉山,相传浮丘翁隐于此。

马仁山县南六十里。

旧名马人山,唐贞元中改今名。

上有五峰及岩池泉石之胜。

山之西麓,即池州府铜陵县界。

○大阳山,在县西,其相接者为小阳山,有龙池,虽旱不竭。

山之西麓尽于江中,有板子矶,一名返秦矶。

三山矶县东北四十里,临江滨。

有巡司戍守。

上至荻港巡司七十里,下至芜湖县河口镇巡司三十里,为滨江戍守之处。

又县西北有黄石矶,濒大江,多黄土巨石,因名。

○大江县北十五里。

上自荻港胭脂夹,与池州府铜陵县接界,下至河口镇,与芜湖县接界,凡百余里。

与无为州及和州对境。

江面广阔,凡数十里,中有洲,曰杨夹沙镇。

荻港县西南二十里。

自池州府铜陵县流入境,注于大江。

东岸与赭圻城相属,西对无为州,乃江流之险要。

今县西北四十里有荻港镇,置巡司戍守,兼设荻港驿及河泊所于此。

○上峨桥河,在县南,源出浮丘山,接县东之苎田港,又西接苍龙洲,下流注于江。

小淮水在县东六十里。

自宁国府南陵县流经县境,入芜湖县界,会于石危渡,为鲁港之上源。

浓湖在县西南三十里。

宋泰始二年,沈攸之破赭圻,子勋将袁觊等军于鹊尾,与攸之相拒于浓湖,张兴世请帅奇兵潜出浓湖之上,夺其钱溪,攸之等因进攻浓湖,以缀觊等之兵,是也。

今湖已湮废。

《志》云:县西南二十余里有官庄湖,即荻港支流所汇也。

或以为浓湖之余浸。

虎槛洲县东三十五里。

宋泰始二年,晋安王子勋举兵江州,诏建安王休仁督诸军讨之,休仁军南州,使沈攸之将兵屯虎槛,既而兖州刺史殷孝祖入援,诏引军向虎槛,休仁亦自南州进屯焉。

陈天嘉元年,王琳伐陈,自湓城至栅口,陈将侯自芜湖进军虎槛洲,琳亦出船列江西,隔洲而泊,及战,为所败。

栅口,见和州栅江。

鹊尾洲县西南大江中。

《左传》昭五年,吴败楚人于鹊岸。

杜佑曰:南陵大江中有鹊洲,即古鹊岸也。

宋泰始二年,晋安王子勋举兵江州,遣其将陶亮军于鹊洲,前锋孙冲之军于赭圻,既而亮以台军屡捷,召冲之还鹊尾。

又刘胡自寻阳率众继至,与旧兵合十余万军鹊尾。

寻又以袁觊督征讨诸军,帅楼船千艘,战士二万,来入鹊尾,是鹊尾即鹊洲也。

今江中有数洲,其大者为杨夹沙镇,或以为即古之鹊尾云。

○南陵戍在县西南,下临江渚。

胡氏曰:六朝时,江州东界尽于南陵。

盖滨江津要处,非今之南陵县。

晋陶侃领荆、江二州刺史,自南陵迄于白帝,数千里路不拾遗,谓南陵也。

义熙六年,卢循攻建康,不克,南还寻阳,留其党范崇民将五千人据南陵。

宋孝建初,臧质以南郡王义宣叛,自江州趣建康,殿中将军沈灵赐将百舸破质前军于南陵。

梁亦置戍于此。

承圣初,王僧辨讨侯景军于大雷,遣前军侯填袭南陵、鹊头二戍,克之。

宋白曰:南陵戍去今宣州南陵县百三十里。

梁武因旧戍置南陵县,本治赭圻城,亦非今之南陵云。

鹊头,今见铜陵县。

黄浒镇县西南三十里。

浒,一作火。

有黄火河,汇于荻港。

又新林镇,在县东南三十里。

○县市镇,在县西四十里,稍北即旧县治也。

《志》云:旧县治后山绝顶,上有缥缈台,下临大江,与濡须津相对。

宋熙宁中,易名曰表里江山台。

附见:建阳卫府治西南,洪武三十五年建。

◇池州府东至宁国府三百二十里,南至江西饶州府浮梁县三百八十里,西南至江西九江府五百五十里,西至安庆府百二十里,东北至太平府四百五十里。

自府治至江宁府五百五十里,至京师三千一百五十里。

《禹贡》扬州之域。

春秋时吴地,后属越,越灭属楚。

秦属鄣郡。

汉属丹阳郡。

晋属宣城郡。

宋、齐因之。

梁属南陵郡。

陈属北江州。

隋属宣州。

唐武德四年,置池州。

贞观初废,仍属宣州。

永泰初复置,亦曰秋浦郡《志》云:时割宣之秋浦、青阳,饶之至德,置池州。

唐末,属于杨氏。

南唐曰康化军。

宋仍曰池州绍兴初,尝移江南东路治此。

旋还建康。

元曰池州路。

明曰池州府,直隶京师,领县六。

今仍曰池州府。

府襟带江山,控扼肥、皖,居金陵之上游,当江滨之孔道。

或自鄱阳而北出,或自淮南而南指,可舟可徒,郡亦设险之所也。

宋取江南,以战舰先取其池州,而后步骑从采石南渡。

金陵藩屏,岂惟安庆为要地欤?

贵池县附郭。

汉置石城县,属丹阳郡。

晋属宣城郡。

梁属南陵郡。

隋平陈,县废。

开皇十九年,改置秋浦县,属宣州。

唐为池州治。

五代时,杨吴改曰贵池。

宋仍为池州治。

旧府城周七里有奇,今周十四里有奇,为门七。

编户三十九里。

○石城废县府西七十里,地名铁店,亦曰仓埠潭。

汉县治此。

《志》云:以东西两石山夹河如城而名。

后汉建安四年,孙策西击黄祖,行及石城,寻以程普为丹阳都尉,屯石城。

其后孙权封韩当为石城侯,邑于此。

自晋以后,皆曰石城县。

《水经注》:江水自石东入为贵口。

是也。

隋县废,寻改置秋浦县于石城故址。

唐因之。

杨吴徙秋浦于贵池,因曰贵池县,即今治。

虎林城《志》云:在石城东十五里。

孙权封子休为琅邪王,镇虎林城,是也。

《括地志》:孙吴时虎林为戍守处,置督于此。

太平二年,孙琳遣朱异自虎林袭夏口,至武昌,夏口督孙壹奔魏,盖沿江西上也。

又有南太原城,《志》云:即故石城,梁初置太原郡于此,大同中废。

今建德县,亦有太原城。

○齐山府南三里。

山有十余峰,其高齐等,因名。

周必大《记》曰:唐刺史齐映所尝游也。

山周围二十里,岩洞三十,有二泉,大小十一亭,台二十余,其九顶洞,亦曰翠微寨。

山盖与九华之胜,并擅江南。

其西有湖,亦曰齐山湖,中有小山,曰珠儿山,一名石洲。

○六峰山,在府南二十里,有六峰竞秀。

其相近者曰万罗山,以圆峰孤突,群山罗列而名。

又南二十里,曰大楼山,孤撑碧落,若空中楼阁然。

五山府东南六十五里。

孤峰独出,其下散为五支,联络相属,巍然为群山之长。

又三十六山,在府南七十里,云峰六六,上插晴空,与九华竞秀。

又南十里曰七井山,上列七峰,涌泉七穴,山险峻,四时多寒。

○碧山,在东十里濒湖,苍崖翠,倒影沉碧。

稍南曰石壁山,以形如削壁也。

又渚湖山,在府东南四十里,绝顶有田,渊泉旁出,澄泓如练,蒹葭鱼鹭,若渚湖然,其田岁无旱忧。

又铁券山,在府东六十里。

《志》云:黄巢就降,受铁券于此。

黄龙山府北五里。

滨大江,有望江亭。

稍西曰镇山,濒池口河。

○百牙山,在城东北半里。

《志》云:府治主山也。

东麓曲水旋绕,曰落蓬湾。

相传货舟辏泊于此,牙行百人登陇,以平其直,因名,上有浮屠。

大雄山府西南三十里。

群峰排戟,雄峙一隅。

又府西三十里有大山,地名黄花坦,其东五里曰龟峰山,皆濒后湖。

又专景山,亦在府西二十五里王家汊之右,俗呼砖井山,崇峦拱揖,支陇环伏,湖水摇光,茭荷交映,擅一方之胜。

○白面山,在府西南六十里,雪崖拱北,如傅粉然,下有白面渡。

又西南十里曰郎山,一名和龙山,下有玉镜潭。

又秀山,在府西南九十里,迭嶂如屏,烟萝延蔓,下有仓隼潭,行旅往来,济渡于此。

《志》云:府西南七十五里有水车岭,陡峻临渊,奔流冲激,若桔槔声。

全山府西南百二十里。

峰峦周匝,拱抱如环。

又西南二十里曰城山,以山势周遭如城也。

罗友贤寨址存焉。

其相近者曰高明山,有高明洞,甚宏敞。

《志》云:山在城西南百四十五里。

○西岩山,在府西南百五十里。

高万仞,周数十里。

其相接者曰鱼载山,石壁断崖三级,每级寒潭渊澈,涌泉飞瀑,中有石如鱼,一名鲤鱼载山。

又灵山,在府西南二百里,山巅有田百亩,水泉四时不竭。

○大江府北五里。

自湓浦而来,至东流县西香河口而入府界,过县北,至吉阳河,凡六十里。

又六十里至雁汊镇北,折而东六十里至李阳河。

又二十里为乌沙夹,又四十里至池口,又东为麻布蓼、梅根、五埠沟,凡六十里而至大通河,又东则铜陵县也。

自铜陵稍折而北为丁家洲,为钱家湾,为胭脂夹,为荻港,凡八十里接太平府繁昌县界,对境则安庆府桐城县至无为州也。

东西几四百余里。

旧《经》云:自马当顺流而界繁昌横江,凡五百里,府境诸水,悉流入焉。

《宋史》:宣和六年,前太平判官卢宗原言:池州大江,乃上流纲运所经,其东岸皆暗石,多至二十余处,西岸则沙洲,广二百余里,俗谓之拆船湾,言舟至此必毁拆也。

今东岸有车轴河口沙地四百余里,若开道入杜坞,使舟经平水径出池口,可避二百里风涛拆船之险,请措置开修。

从之。

《志》云:今近府之洲曰古夹、曰鸟落、曰官、曰新、曰上荷叶、曰武梁,其矶曰拦江、曰罗汉、曰黄龙、曰刘婆,皆滨江相接云。

池口河城西五里。

一名杜坞河。

《志》云:城西四里有杜坞山,以唐杜牧尝游此而名,河经其下也。

又有镇山,在城北五里,滨池口江,便民仓置于此。

亦谓之贵池。

源有五,一出石埭县西之栎山,一出府西南百八十里之古源山,亦曰源头山。

一出洘溪,一出石岭,一出东源,众流会于秋浦,汇于府西南七十里之玉镜潭。

又迤逦数十里钟为谷潭,决为炭埠港,注于杜坞,过镇山入池口河以达大江。

亦谓之贵口。

宋泰始二年,寻阳王子勋举兵江州,遣其将刘胡等军于鹊洲。

既而台军张兴世营于钱溪,胡等粮运中绝。

乃遣沈仲王步趣南陵,载粮数十舫至贵口,不敢进,兴世遣寿寂之等击败之,即此。

张舜民曰:自铜陵舟行六十里至梅根港,又五十许里至黄池口。

是也。

唐以此名州。

今有池口巡司,置于滨江黄龙矶上。

清溪河在城南。

源出西南之洘溪及石岭,与棠溪峡川之水交于白洋,汇于江祖潭,注于上清溪,沿流与上洛岭水会,绕于平天湖,涌于黄沙滩,过齐山湖,泻于济川桥,激于响水滩。

又一源出县东南二十里大朴山,俗名太婆山,注于白沙河,折于虾湖,绕于东塘湖,合三水下流至下清溪达江,亦曰清溪口。

《志》云:峡川在城南三十里。

梅根河府东四十五里。

其源一出九华山,泻于五溪桥,过黄屯,至府东四十里之斗龙山,沿流至府东五十五里之五埠河;一出太婆山,泻马衙桥,绕龙潭,与九华之流合,交于双河,又北达大江。

亦曰梅根港。

港东五里即梅根监,历代铸钱之所,有钱官司之,故梅根港亦曰钱溪。

宋泰始二年,晋安王子勋举兵江州,遣其将袁觊等与沈攸之相拒于浓湖,张兴世言于攸之曰:"钱溪江岸最狭,去大军不远,下临回γ,船下必来泊岸,又有横浦,可以藏舟,千人守险,万兵不能过也。 若以奇兵数千,潜出其上,因险而壁,见利而动,使贼首尾周皇,进退疑阻,中流既梗,粮道自艰。 制敌之奇,莫过于此。"

攸之从之。

兴世遂率轻舸过鹊尾,夕宿景洪浦,潜遣别将黄道标,帅七十舸径趣钱溪,立营寨,引兵进据之。

刘胡自鹊尾来攻,船入回γ,为兴世所败。

胡氏曰:梅根港有铸钱监,故亦曰钱溪。

回γ者,旋流为回,伏流为γ也。

又为梅根渚。

齐武帝云:昔经樊邓役,阻潮梅根渚。

即此矣。

李阳河府西六十里。

源引大江,以江流之消长为盈缩,本名李王河,以李、王二姓居其地也。

自河口出江中,有石,槎牙横突,为栏江、罗汊二矶,奔流激荡,为运道患。

五代晋时,南唐发运使周湛役三十万夫作支流,以避其险,自是往来无覆溺之患,谓之新河。

其后江面日开,矶势颇安,而支流颇侵啮民田。

明正德十一年,遂塞新河。

《志》云:李阳河亦滨江要地也。

宋德初,元兵犯池州,游骑至李阳河。

今设李阳驿及巡司,有官兵戍守。

○黄湓河,在府西九十里。

其源一出府西百里之西溪;一出建德县境内之良禾、乌沙岭,合于双河,播于东流境内之张家滩,沿于坦埠;一出县西南百二十里之祖山,绕于唐田,注于石龙潭,会于沙山,达大江。

大通河府东北八十里,接铜陵县界。

其源自青阳者四,一出九华山,一出分流岭,一出黄蘖岭,经木竹潭,一出水龙山,经双河,会于管埠;自铜陵者三,一出梅冲山,一出伏牛山,一出天门山,会于车桥河,与诸水交于将军潭,为大通河,流入江。

今有大通巡司,属铜陵县。

秋浦在府西南八十里。

长八十余里,阔三十里。

《志》云:池口河自石埭县之栎山,西流为管公明溪,历龙须河,会于秀山之苍隼潭,过白面渡,汇为秋浦,四时景物,宛如潇湘洞庭,繇池口入江。

查村堰府西南百五十里。

受诸山溪之水,引流溉田百余顷。

又黄荆堰,在县西南八十里,亦受诸泉涧水以溉田。

《志》云:府西南有东坑泉,出府西毛岭北,初仅滥觞,其流渐大,汇于玉镜潭。

泉脉所及,引流作堰者,凡一十五所。

○梅根监府东五十里。

亦曰梅根冶。

自六朝以来皆鼓铸于此。

张兴世营于钱溪,刘胡使陈庆引舸三百攻之,军于梅根,即此。

《唐志》南陵县有梅根镇,今为梅根港,盖其地旧属南陵也。

宋至道三年,以池州钱监为永丰监,或曰即故梅根监。

乌石山寨府西南百里。

唐永泰初,剧贼方清等聚兵于此,绝江为患,议者始置池州于秋浦,以厄要害,是也。

又城山寨,在府西百三十里。

元末,建德土豪罗友贤聚众保障,遂为乱。

至正二十年,我师取建德,以友贤归。

二十二年,友贤复据城山寨以叛,欲通张士诚,杭、歙震动,既而徐达等讨平之。

又峡山寨,在府西。

宋开宝七年,曹彬伐江南,收峡山寨,进克池州,是也。

黄屯府东南九十里。

《志》云:唐干符中,黄巢尝屯此,因名。

有黄屯堰,稍东二里有石冈,即铁券山也。

○杨梅坦,在府西九十里石岭镇。

其地多杨梅,唐置杨梅馆,宋改为驿,今废。

又石墨驿,旧在城东五十里,今废。

青阳县府东八十里,东北至宁国府南陵县百十里,北至铜陵县九十里。

汉陵阳县地,三国吴临城县地。

隋秋浦县地。

唐天宝初析置今县,属宣州,以在青山之阳而名。

永泰七年,改属池州。

杨吴时,升县为胜远军。

南唐复旧。

宋仍属池州,县无城。

今编户十七里。

○临城废县县南五里。

孙吴赤乌中,析陵阳、石城二县地置,属丹阳郡。

晋属宣城郡。

宋、齐因之。

梁属南陵郡。

隋废。

今为临城镇。

陵阳废县县南六十里。

汉县,属丹阳郡。

孙策讨祖郎于陵阳,擒之,是也。

晋属宣城郡。

咸康二年,避杜后讳,改曰广阳。

宋、齐因之。

隋改曰南阳,避炀帝讳也,寻废入泾县。

唐武德三年,仍置南阳县,属猷州。

八年,又废。

猷州,见宁国府。

泾县,今为陵阳镇。

○九华山县西南四十里。

旧名九子山。

山有九峰如莲华,唐李白游此,改今名。

高千仞,周百八十里,峰之得名者四十有八,岩十四,洞五,岭十一,泉十七,原二,其余台、石、池、涧、溪、潭之属,以奇胜名者甚多。

江南名山,九华其最也。

唐龙纪初,杨行密围赵于宣州,兄干之自池州趣救,行密使其将陶雅逆击之于九华,败之,遂取池州。

明初,常遇春守池州,陈友谅来攻,遇春伏锐卒于九华山下,而以羸弱守城,友谅至,伏发,缘山而出,循江而上,绝其归路,城中出兵夹击,友谅败遁。

其相连者曰同山。

又有帻山,亦在县南,与九华相接,巍峨如冠帻然。

青山县北五里。

县以此名。

又古长山,在县东南三十里,秀拔群山。

宋范仲淹尝读书其中,更名读山。

又鱼龙山,在县南七十里,其深谷中有小鱼龙洞,又有大鱼龙洞,水分七流,互相交贯,中多奇胜,东南与石埭县接界。

五溪山县西三十里。

众流环绕,与九华对峙。

其相近者曰清泉岭,泉涌石窟间,相传岳武穆饮马于此。

○石龙山,在县东四十五里,蜿蜒如龙。

又县东六十里曰峰山、大有山,皆与九华竞秀。

其相近者曰金山,有金山镇,与南陵县分界。

○五溪水县西二十里。

五溪者,龙溪、漂溪、双溪、观溪、澜溪也,俱出九华山,合流而北,环绕于五溪山下,入贵池县境,汇为大通河入江。

临城河在县南。

《志》云:大通河之别源也。

自县南分流岭,流经故临城县,为临城河,又经县西南十里之峡山,西会于大通河。

○石堰,在县东四十里,诸山涧之水皆汇于此,有北山桥跨其上。

明正统中,作石堰,山水瀑溢,往往圮坏。

正德初,邑民章做新安堰坝法,以薪代石,遇圮则修,又凿渠分流,以杀其势。

其下流达铜陵县界,注于天井湖。

又华湖堰,在县治南,通临城水,灌郭西田,民被其利。

○九华寨在九华山。

元季土豪赵普胜与陈友谅合兵攻安庆,置寨于此。

又山有应天寺。

五代唐长兴二年,吴宋齐丘入九华山,止应天寺,徐知诰强起之,更名应天寺曰征贤寺。

刘公寨在县南。

宋建炎中,张遇寇境,刘光世因险立寨,御之于此。

又六泉口寨,在县西南,险固四塞。

明初常遇春御陈友谅,倚以伏兵。

又有查家马站,在县东北二十五里。

元置站于此,今废,有查家渡。

铜陵县府东北百二十里,东至宁国府南陵县九十里,北至太平府繁昌县百里,西北至庐州府无为州百五十里。

汉陵阳县地。

东晋末,为定陵县地,属淮南郡。

隋并南陵县。

唐末置义安县,寻废为铜官冶。

南唐保大九年,改义安为铜陵县,移治铜官镇,属升州。

宋开宝七年,改属池州。

元因之。

明初属宣州,寻复旧,县无城。

今编户十五里。

○铜陵城在县东二十里,唐义安县置于此,寻为铜官冶。

景福初,杨行密保宣州,为贼将孙儒所攻,欲退保铜官,是也。

南唐移县于今治。

其地亦名铜官镇。

《寰宇记》:梅根监领法门、石埭二场,此即法门场,后为铜官镇,南唐因以铜陵名县。

宋曹彬败南唐兵于铜陵,长驱而东。

元末,星吉败徐寿辉于铜陵,遂复池州,即今县。

其故城亦曰义安废县。

今为顺安镇。

定陵城在县东。

东晋义熙中,侨置于芜湖县界,属淮南郡。

宋、齐以后因之。

隋废入南陵县。

○胡城,在县东七十里,凡八所,相去二里许,不相联属。

刘宋泰始中,晋安王子勋举兵江州,其将刘胡引兵东下,筑此屯兵,因名。

○鹊头山县北十里。

高耸临江,宛如鹊头。

《左传》昭五年,楚以诸侯伐吴,吴败诸鹊岸。

《唐志》宣城南陵县有鹊头镇。

盖因山置镇。

山在鹊洲之头,故名。

宋元凶劭之乱,武陵王骏自寻阳东讨,军于鹊头。

孝建初,南郡王义宣举兵江陵,东至鹊头。

废帝末,邵陵王子元为湘州刺史,行至鹊头,会晋安王子勋举兵寻阳,不敢进,子勋长史邓琬遣兵劫迎之。

泰始二年,子勋发兵东下,其将刘胡军于鹊洲,会张兴世营于钱溪,胡欲繇鹊头内路攻之,不果。

既而袁觊以刘胡败遁,自鹊尾走至鹊头,与戍将薛伯珍皆走。

梁承圣初,王僧辨讨侯景,遣侯袭鹊头戍,克之。

唐武德七年,李孝恭讨辅公┙,拔其鹊头镇。

《宋系年录》:绍兴二年,命沿江岸置烽火台,鹊头山其一也。

旧《志》鹊头与庐江西岸鹊尾相对,似误。

铜官山县南十里。

有泉源,冬夏不竭,可以浸铁烹铜。

唐于此置铜官场。

宋置利国监,山亦改利国山,岁久铜乏,场与监俱废。

稍西有铜官渚。

唐文德初,杨行密结和州上元之兵,自采石济,侵宣州,行密从铜官渚济江会之,即此。

《寰宇记》:山旧产铜,供梅根监。

○石门山,在县南十五里,两山石壁对峙如门。

又南十五里有伏牛山及羊山,二山相接。

县西南四十里又有天门山,其势耸插云表。

又有马仁山,在县东南七十里,其东与太平府繁昌县接界。

城山县东三十五里。

四围石壁峭立,西南仅通一径,宛如城门。

其上平坦,约数十亩,又有井,虽旱不涸,昔人恃以避寇。

亦谓之赛城。

又有青山,在县东二十里,一名十里青山,草木丛茂,四时郁然。

○石龙矶,在县北五里,濒江有三石门,水涸可出入,容数十人,一名五霞洞。

又有矶曰羊山矶,在县北三十里,有羊山渡。

○大江县西北一里。

自大通河与贵池县接界,下至荻港,与繁昌县接界。

江中之洲,曰下荷叶,曰横港,曰曹韩,曰白沙,曰千斤,曰新涌,曰小芜,曰钱溪,曰丁溪。

矶二,即羊山、石龙也。

《志》云:曹韩、白沙二洲之中有夹河,流经县西十里,中引大江。

大通河县南四十里。

出伏牛、天门诸山,汇于车桥湖,至县西南四十里大通镇入大江,与贵池县接界。

今有大通巡司。

又河口河,在县治南,会诸溪涧之水,流入大江,源微水浅,兑运时,漕舟不能达县,舣舟江浒,遇风恒有漂失之虞。

天顺间开浚,岁久复淤。

嘉靖初,又自大通镇移大通驿于河滨,往来者益以浅塞为患。

二十一年复开浚,于是江流内注,舟楫辐辏,自是以时浚治焉。

《一统志》:县西北七里有铜陵河,源亦出诸溪涧,会于横塘闸,入市后湖,达大江。

荻港河县北八十里。

县东南诸涧谷之水,互相灌注,汇而为河,会于三港口,西接凤心闸,北接黄大河,经繁昌县境而入大江。

《志》云:县有天门水,出天门山石窍中,委蛇曲折,襟带数里,灌溉民田,流入县东北永城埭,至荻港,达于大江。

天井湖在县东门。

湖心有井不竭,远近诸川多汇于此,引流为河口河。

又栖凤湖,在县东十五里。

《志》云:县东五十里叶山有灵窦泉,溉田百顷,水旱如一。

丁家洲口县东北二十里。

发源县东南十五里之仪凤岭,引而东,会于栖凤湖、通凤心闸,合胡城、顺安之水,一自洲上口,一自洲下口,达于大江。

宋德初,贾似道师次芜湖,使孙虎臣为前锋,军于丁家洲,自将后军,军于鲁港,为元兵所败处也。

○临山寨在县南。

元末结寨于此以御寇,陈友谅将赵普胜攻拔之。

今废。

○管山口镇,在县东。

《志》云:县东南又有焦家埠镇及郎坑镇,又县北有钟鸣镇。

石埭县府东南百六十里,东至宁国府百五十里,南至宁国府太平县百里。

汉陵阳、石城、泾三县地。

三国吴置石埭场。

晋以后因之。

梁大同二年升置石埭县,属南陵郡。

隋县废。

唐永泰二年,割秋浦、浮梁、黟三县地置石埭县,属池州。

宋、元因之。

明初,改属宣州,寻复旧。

县无城,今编户十里。

○石埭故城县西百四十里。

县盖尝置于此。

《志》云:县东北二里又有猷州城,袤数百丈,相传唐初猷州总管左难当尝守其地,因名。

○陵阳山县北五里。

自西北迤逦而来,有三峰连亘,其二峰属县境,其一峰入太平县界。

《寰宇记》:山高三百五十丈,广二十五里,汉陵阳县以此名。

○金城山,《志》云:在县西二里,势如罗郭,因名。

县西五里为万春山,其墩可万计。

又城子山,在县西九十里,环绕如城,前有紫潭。

栎山县西百六十里。

高五百丈。

周九十里,石壁峭挺,阿有龙池,波流甚远,池口河东源出此。

其并峙者曰洞山,山有峰岩洞谷及泉石之胜。

又五溪山,在县西南百二十里,有五溪合流其下。

又鱼龙山,在县西三十里,有鱼龙洞,凡二,东西相望仅里许,与青阳县接界。

○盖山,在县南三十里。

其脉自太平府黄山而北,屹于河滨,盘纡森耸,望之如盖。

又稠岭,在县西七十里,草木丛密,登陟峻险,为往来之通道。

○舒溪在县治北。

自太平县西北弦歌乡流入县西舒泉乡,又东与盖山清泉诸水合流,其间潭洞不一,县境之水皆流合焉。

派衍四注,复东入太平县界,合于麻川而入泾县界,下流为青弋江,至芜湖县之鲁港,入于江。

《志》云:舒溪,一名舒姑溪。

○贡源溪,在县西。

《志》云:溪西流,经上下二湾,出大河注于秋浦,入大江。

龙岩泉县西四十里。

清洌而甘,大旱不竭,乡田赖以灌溉。

又萧侯陂,在县北,明成化中,县令萧环所筑,有二沟交流,潴此溉田,民被其利。

○清水湾,或云在县南。

元至正十二年,星吉复池州,分兵攻石埭诸县,进据清水湾,大破徐寿辉将赵普胜之兵,是也。

○石埭县西北百二十里。

《寰宇记》:贵池之源有两石,横亘溪上如埭,县因以名。

建德县府西南百八十里,南至江西饶州府百七十里,西至江西彭泽县九十里。

汉彭泽、石城二县地。

唐至德二载,置至德县,属浔阳郡。

干元初,改隶饶州。

永泰初,又改属池州。

杨吴顺义二年,改曰建德,仍属池州。

县无城,今编户九里。

○太原城县南四里。

《寰宇记》:旧名尧城,一名舜井城。

相传帝尧南巡至此。

城中有井,俗以为舜井也。

梁武帝时,因侨置太原郡于此,谓之太原城。

今县南有太原乡。

○白象山在县治北,县之主山也。

以形似名。

傍有蜕龙洞,深广各数丈许。

又鸡鸣山,在县东二里,傍有朝霞洞,深广亦数丈许。

又东五里曰低岭,其相连者曰迎春洞,一名藏春洞,高深如屋然。

○博阳山,在县东十里,岩石嵯峨,溪流湍急。

宋嘉定中,易名广阳。

又五龙山,在县东三十里,五峰森立,山半有龙池,深不可测。

又东十里曰三面山,悬崖峭削,石笋高峙,白如面者凡三。

《志》云:县东四十五里为良禾岭,有径入祁门县,岭下五里有龙池洞,高敞如室,前有三石池,水注悬崖,如瀑布然。

玉峰山在县治南。

绝顶奇石,光莹似玉。

一名峰山。

又县西二里有西山,群峰皆秀拔,为县境之冠。

又九凤山,在县南四十里,以群峦轩耸,如凤翥也。

县西南十里又有梅山,岩壑颇胜。

○石印山,在县北七里,其相近者曰青山,两崖对峙,为邑治捍门,上有石印洞。

又和山,在县北二十里,有和山洞,高广如门。

○尧城溪县南三里。

县东南诸山谷水汇流为溪,春夏水溢,可通舟揖,西北流,达东流县,入大江。

今县西有尧城渡。

又茹兰溪,亦在县东南,源出迎春、朝霞二洞间,西流会尧城溪,达东流县,入大江。

龙口河县南九十里。

《志》云:其源有三,一出江西鄱阳南坑,达白石溪。

一出桃树岭,达黎痕溪。

一出东西涧,达斗龙溪,汇为昭潭,合为龙口河,其下流西入大江。

○沥湖,在县治南,溪涧诸水,多会于此,俗名仙人湖。

○北栅寨在县北。

明初罗友贤筑寨于此,今有北栅渡。

《志》云:县南四十里,地名桃源,水源深远,人迹罕至,五季士族,往往依此,以免寇患。

永丰镇县西南五十里。

北出为陈家弄,去县治四十里,南出为昭潭街、石涧坂、酿塘、石门站,接饶州界。

又有水口通饶州,为南出之径道。

今有永丰巡司。

《志》云:县东有葛公镇,又有古港镇,在县北。

东流县府西百八十里。

东北至安庆府百里,西至安庆府宿松县百二十里,西南至江西彭泽县百十里。

汉彭泽县地,属豫章郡。

唐置东流场,以大江东流而名。

南唐保大十年,升为县,属奉化军。

宋太平兴国三年,改今属。

县无城,编户七里。

○香山县南四十里,香口镇之主山也。

上有石洞。

其相近者曰隐山,一峰如削,直耸云际。

○历山,在县东三十里,西枕历池,上有龙湫。

又东十里曰龙山,山冈起伏,势如虬龙。

神山县西南一里。

高仅百尺,而旷远无际。

又县北二十五里有密峰山,巅有五峰,势如列戟。

又白云山,在县东北七十里,泉流深远,自洞中出,东接贵池县界。

马当山县西南七十里。

横枕大江,为古今至险。

安庆之宿松,九江之彭泽,皆以马当为界,有巡司。

今详见江西彭泽县。

吉阳矶县北三十里江滨。

唐天复三年,杨行密将田κ以宣州叛,行密召李神福自鄂州还军击之,至吉阳矶,田κ遣其党王坛等将水军逆战,神福击败之,又败之于皖口,盖戍守要地也。

今有吉阳镇,置巡司于此。

○黄石矶,在县东北五十里,亦滨大江。

明正德十四年,宸濠犯安庆,泊舟于此,问矶名,左右曰:王失机也。

濠大恶之,未几,果败。

旁有黄石港,其处皆黄土巨石相绵亘云。

○大江县西北二里。

自马当山东北,流经香口、吉阳诸镇,自吉阳而东北,又六十里,至黄盆河口,接贵池县界。

江中之洲,曰莲花,曰阁,曰白沙,曰雁落,曰七团,曰鬼颈,曰雀料,曰大新矶,曰狮子,曰稠林,曰麓贯,曰祝家,曰黄石。

旧《志》:江中有新洲、磨盘洲,又有罗刹石,崭岩森立,舟帆艰险,其洲亦曰罗刹洲。

江口河亦在县西一里。

《志》云:河源有四,一出鄱阳北坑,一出建德县九凤山,一出马坑,交于清潭,播于百步滩,下流历尧城渡,而入县境。

一亦出建德境内之茹兰溪,合苏家沟,下流经苍埠小石潭,绕过路滩,落于青泥湾,溢于仙人湖、团湖,又引流入县境,为江口河入江。

香口河县南六十里。

源二,一出彭泽山林港,一出陈仓源,交于三汊,激于麻姑,绕于查池,为香口河以入江。

《志》云:县南十里有东流河,其源即建德之尧城溪也,西流入于大江。

○大青湖,在县东北四十里,广十余里,澄彻如鉴。

○香口镇县西南四十里,西北去安庆府望江县三十里。

宋末,尝移望江县治此。

元复还旧治。

今有香口巡司。

又县东有石潭镇,又东有张家滩镇,在县北四十里,旧置河泊所于此,今革。

○雁汊镇,在县东北九十里,濒大江。

旧有巡司,今革。



友情链接: 九五查询  古籍史书  老黄历  
免责说明:本站内容全部由九五查询从互联网搜集编辑整理而成,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冒犯,请联系我们删除。
Copyright © 2024 95cx.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九五查询(95cx.com)鄂ICP备2022010353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