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史方舆纪要 卷一百二十九 川渎六

  1. 九五查询
  2. 古籍查询
  3. 读史方舆纪要
《读史方舆纪要》 卷一百二十九 川渎六 顾祖禹

漕河海道

《禹贡》九州贡道皆会于河。

河即漕也。

下逮秦、汉、唐、宋,河、渭、淮、汴皆漕也。

隋开通济、永济诸渠,以纵其侈心,不专以漕。

元人浚通惠、会通之河,以便公私漕贩。

时东南之粟,皆由海道。

漕河之利未备也。

明因其旧制而益为疏浚,岁漕数百万,皆取道于此。

盖浮江涉淮,溯河逾济,而北达于漳卫,输之太仓。

天下大命,实系于此矣。

是为漕河也。

漕河始于扬州。

明初定鼎金陵,西下江湖之粟,东输两浙之漕,最为便利。

然东北一隅,恒仰内地之供亿。

洪武二年储粮于苏州太仓以备海运饷辽东。

五年,遂由海道运七十余万石至辽。

自是屡由海道运粮以饷辽洪武十三年,运七十万石。

二十二年,运六十万石。

三十年,复运七十万石。

又洪武六年,浚开封漕河。

明年,运漕粟于陕西。

永乐元年,命于淮安运粮入淮河、沙河,至陈州转入黄河,复陆运入卫河,以达北京沙河,河南之蔡河也。

《河漕考》:是年命于淮安用船,可载三百石以上者运入淮河、沙河,至陈州颍岐口跌坡下,改用沙船。

可载百石以上者,运至跌坡上,别以大船载入黄河。

至阳武八柳树等处,令河南车夫运赴卫河,此为变海运之始。

六年,命海陆兼运,以达北平时驾驻北平,百费咸集,命海运粮八十万石于北平。

其会通河、卫河以浅河船相兼转运。

十三年,复自海运四十八万余石于通州。

又自淮入黄,至阳武陆运至卫辉,由卫河入白河凭儹运粮四十五万余石于通州,所谓海陆兼运也。

十三年,会通河成,海运始废。

自是除河南、山东、两淮诸处运米各由近道达北京外,其浙西漕粟凡一百六十五万余石,皆自瓜洲坝以达于扬州瓜洲坝在扬州府南四十里,今详见扬州府瓜洲城。

上江及江西、湖广漕粟上江,即江宁以西滨江诸郡凡八十八万余石,皆自仪真坝以达于扬州仪真坝,在仪真县东南二里。

今详见仪真县江口堰。

按成化七年,定兑运改兑之额,河淮以南以四百万供京师,河淮以北以八百万供边境,盖总天下之全数言之。

扬州盖东南漕粟之咽喉矣《河漕考》:万历二十七年,扬州南门二里桥河势直泄,为盐漕梗。

盐使者杨光训檄开二里桥河口,西折而东,从姚家沟以入旧河,名曰宝带新河。

北经高邮州城西,又北经宝应县西。

漕河自扬州府以达于淮安,所谓南河也。

洪武九年,命扬州修高邮宝应湖堤六十余里,以捍风涛时老人柏丛桂奏置湖堤,因命知州赵原督民夫修筑。

既而丛桂又言:宝应自槐角楼抵界首,沿湖堤岸,屡修屡圮,民苦役无已。

请开宝应直渠。

从之。

就湖外穿渠南北四十里,筑长堤与渠等,引水于内,以便舟楫。

休民力,免沉溺,时以为利。

宣德七年,平江伯陈筑高邮、宝应光、白马诸湖长堤,以便牵挽堤下皆置涵洞,互相灌注。

成化八年,河臣王恕请治扬州至淮安湖塘,造闸达,引塘水,接济运河是时恕以扬州一带河道止藉高邮邵伯等湖两水接济,河身高于湖面,湖水消耗,则河不能行舟。

因议浚深河身,并严防近湖居民决水溉田,使湖得储水以济运,盖时势不同矣。

弘治二年,户部侍郎白昂以高邮西甓社湖漕舟经此,往往覆溺,触岸辄坏,乃奏开复河于故堤东,以避其患,亘四十余里,赐名康济河。

正德十六年,管河郎中杨勖请修筑宝应越河,不果。

嘉靖三年,郎中陈胤贤奏称:宝应西光湖,运船入湖三十余里。

湖堤旧基俱是土石筑成,仅高河面三尺许。

堤西湖身高,堤东田势下,唯赖一堤以障水。

且西有天长、六合、泗州诸水乘高而下,一遇淫潦,即时弥漫。

加以黄河水涨,又由淮口横奔,数年水患不时。

非惟运粮有妨,而宝应、盐城、兴化、通泰诸境民田没,饥荒随至。

此江北第一患也。

请照康济河事例,于湖堤迤东修筑运河一道,庶可免风波之患。

复不果。

五年,御史戴金请浚高、宝一带堤下久壅河道。

十七年,漕臣周金奏修宝应一带堤岸。

隆庆四年,淮决高堰见前淮水,高、宝湖堤崩坏。

五年河臣万恭奏修治平水诸闸。

其略曰:高、宝诸湖,周遭数百里。

西受天长七十余河,秋水灌湖,徒恃百里长堤。

若障之使无疏泄,是ㄨ堤也。

以故祖宗之法,遍置数十小闸于长堤之间。

又为令曰:但许深湖,不许高堤。

故以浅船浅夫取河之淤,厚湖之堤。

夫闸多则水易落而堤坚,浚勤则湖愈深而堤厚。

意至远也。

比年畏修闸之劳,每坏一堤,即堙一闸。

岁月既久,诸闸尽堙,而长堤为死障矣。

畏浚浅之苦,每湖浅一尺,则加堤一尺。

岁月既久,湖水捧起,而高宝为盂城矣恭又曰:湖漕弗堤,与无漕同。

湖堤弗闸,与无堤同。

陈平江置减水闸数十于长堤间,令丁夫以时启闭。

湖溢则泻之以利堤,湖落则闭之以利漕,完计也。

积久而减水故迹不可复得,湖且沉堤矣。

今大治平水闸,闸欲密欲狭。

密则水疏无胀闷之患,狭则势缓无啮决之虞。

于高邮设六,江都设四,宝应设八,山阳设二。

复有民自设者,曰民闸。

因礼泰山祠而愿设者,曰灵应闸。

皆从平水之制,上之灌输无恙,下之膏腴旱涝有备。

因而勿坏,公私百世之利也。

万历三年,淮复决高堰,高、宝堤坏,山阳、兴、盐一带,悉为钜浸《河漕考》:是年,高邮西堤决清水潭及丁志口诸处。

四年,漕臣吴桂芳修复高邮西湖老堤,改挑康济越河,并筑中堤老堤,即洪武九年所筑。

弘治中,白昂于堤东越民田三里凿康济河,通饷避湖,谓之东堤。

其捍隔民田者,为中堤。

中堤之中,有田数十万顷,谓之圈田。

后圈田没,老堤倾圮。

至是修复老堤,傍老堤为越河。

废东堤,改筑中堤,以便牵挽云。

八年,决高邮城南敌楼之北堤南上河,田庐皆没。

又决宝应之黄浦,寻筑塞之。

十二年,科臣陈大科等请挑宝应光等越河三十六里,置南北闸二座,以避湖险。

从之。

河成,赐名弘济后以南北闸水湍损船,改为平水闸。

十三年,修筑高邮护城堤漕臣王宗沐檄郎中许应逵修砌高邮护城堤、西北杭家嘴小湖口堤,各数百丈。

又宝应界首三里湖堤,亦称险地,并筑治之。

十九年,淮湖大涨,决扬州邵伯湖堤及高邮中堤《河漕考》:是年,淮湖冲决邵伯湖淳家湾石堤,又决邵伯镇南小坝、桩板工二处。

又决高邮中堤朱家墩、清水潭二处。

郎中黄日谨等筑塞之。

二十一年,淮湖复涨,坏高、宝诸堤《河漕考》:是年,淮湖溢决高邮南北中堤及魏家舍等处大小二十八口,长百余丈。

湖水漫过西老堤,冲决东堤,又决宝应六浅潭堤二十九丈。

郎中沈季文等筑塞之。

六浅,在县南十里,曰白田浅。

二十三年,高邮中堤复决。

河臣杨一魁等分导淮流,患稍弭详见淮渎。

二十八年,河臣刘东星檄开邵伯及界首镇越河避湖险东星檄郎中顾云凤等开邵伯越河长十八里。

又挑界首镇越河十余里,各建南北金门石闸二座。

其邵伯越河又建减水石闸一座,舟行者便之。

三十年,高邮北关小闸口溃,旋塞之。

四十一年,漕臣陈荐檄开宝应南北月河《河漕考》:是年,荐檄郎中何庆元等开宝应弘济河北月河一道,长百三十丈。

南月河一道,长百五十丈。

又建近湖西堤八浅、九浅滚水石坝二座。

先是弘济河南北二闸,每遇夏秋淮水涨发,二闸不及吞吐,舟行覆溺。

至是水遂平。

八浅曰白马浅,在县北十里。

九浅,即黄浦浅也。

四十七年,复修高邮城西石堤河臣王佐檄行郎中徐待聘修高邮西门窑港口迤南石工凡数里。

是年,浚界首镇南北淤河。

天启二年,宝应西堤一浅等处为风浪冲卸一浅,亦曰子婴沟浅,复筑治之。

三年,修高邮中堤及浚界首运河。

又修筑邵伯石堤,人以为便《漕河考》:高邮中堤长亘四十余里,岁久不修,夏秋水涨,农田被潦,因筑南北金门二闸,以为障,艚由外湖,每遭覆溺,至是修筑。

而界首运河迤北一带,当高、宝接界处,每岁浅淤。

市滑擅浅剥之利,私阻官浚。

至是察其弊,大加捞浚,重运无阻。

又邵伯湖一带风浪拍堤,行舟往往触石覆溺,亦更加修治。

而露筋庙湖口石堤,从水中迭土筑砌,长百六丈,为牵挽之利。

《舆程记》:自扬州而北十五里,曰扬子湾一名湾头。

湾头北五里曰高庙。

又十五里曰东西湾,又十里即邵伯驿。

又北三十里,曰邵伯驿亦曰邵伯镇。

其西为邵伯湖。

湖堤有一浅、二浅诸处,为湖心冲要。

万历十七年,河臣潘季驯修筑石堤几二千丈以备之,自是而西北湖泊相连,风波殊险。

又三十五里,曰烈女庙俗称露筋庙,自邵伯而北十里地名三沟。

又十里,曰腰铺。

又十五里,至露筋庙,为湖波冲激之处。

有露筋庙阙口,漕舟惮之。

又三十里,至高邮州。

绕城西而北,一望弥漫,皆大湖也康济河在焉。

旧有东中西三堤,今有西堤、中堤,漕舟出其间。

又北二十里,曰清水潭地形卑洼,每为湖波冲啮。

又西北数里,有朱家墩、丁志港诸处,皆万历中决溃处也。

又北十五里,曰张家沟有巡司。

又北二十五里,曰界首驿亦曰界首镇。

又北十里,曰子婴沟沟西接运河,东连潼河,入于广洋湖。

淮湖灌溢藉此旁泄。

有子婴铺。

又十里有水闸,又五里为瓦店闸。

又十里即槐角楼矣。

又三十里,为槐角楼亦曰槐楼镇,湖波鎝洞,滨堤为险。

淮,一作槐。

又二十里,至宝应县,环城三面,重湖浩淼城南为清水湖,西北接光、白马诸湖。

万历十二年,越河成。

自城西北至槐角楼以南长三十六里,即旧堤为西堤。

而别堤其东,引水注之,舟行其中。

又筑滚水三坝于两堤间,水涨则注于支河,由射阳广洋湖以入于海。

又北二十里,曰黄浦亦湖流决啮处也。

万历十七年,河臣潘季驯以黄浦水多傍渍入湖,致淮安新闸一带流缓沙渟,乃筑西土堤数里,以束漕水。

又北十里,曰泾河首受漕河,东达射阳湖。

万历二十三年,河臣杨一魁开泾河以泄淮水之横溢,即此,而入淮安府界《志》云:宝应、山阳以黄浦为界,自泾河而北十里曰平河桥。

又三十里至杨家庙,又十里即淮安府城。

此皆运艘必经之地,不可少有间阻者也。

淮扬南北统计三百有十里,为输挽噤喉之地。

然漕之治否,由于诸湖之节宣得宜。

而诸湖之治否,又由于淮黄之分合无阻。

嘉、隆以来,高、宝之间,载胥及溺矣。

说者曰:欲开闸洞,先浚支河。

欲浚支河,先通海口。

此亦救弊之善策欤。

又北经淮安府城南,西折而入于淮,又北出以入于河。

漕河在淮安府城南。

永乐十四年,平江伯陈疏浚故沙河,置闸通舟,谓之清江浦《河渠考》:初漕至淮安,悉从府东北车盘过坝入淮,逆水行六十里。

至是因宋乔维岳所开沙河旧渠益加疏治,置闸通舟,又于新城东西置五坝,引湖水绕城,抵坝口。

遇清口淤塞,运船从城东经城东北仁、义二坝入淮,官民商船从城西经城西北礼、智、信三坝入淮,人以为便。

今详见淮安西三十里之新城。

今自城而西十五里曰板闸本名移风闸,后改。

万历五年,漕臣吴桂芳等增筑山阳运堤,自板闸至黄浦长七十余里。

又增建兴文闸于府城南十里。

又十五里,曰清江闸分司主事驻此,俗谓此为清江浦。

又十五里曰福兴闸旧闸在清江闸西五里,去通济闸二十里。

万历六年,河臣潘季驯改建于寿州厂适中之地,即今闸也。

又十里曰通济闸旧名新庄闸,亦曰天妃闸,与清河口对岸。

嘉靖末,浊流填淤,因改置通济闸于浦南三里沟。

隆庆中,河臣万恭复开天妃闸以通运。

万历六年,河臣潘季驯奏移置通济闸于甘罗城东,去新庄旧闸不及一里。

河口斜向西南,以避黄趋淮。

因议废新庄旧闸,而建坝于闸内,为车盘入淮之道。

其旧置五坝,信坝以近淮城,系黄河埽湾,久废。

仁、义二坝,原共一口出船,亦系黄河埽湾,又与清口闸相邻,恐有意外冲漫,不复修复,止将礼、智二坝修复,与新庄旧闸为车盘三坝。

十四年,河决天妃坝,淤福兴闸,乃筑塞之。

《河渠考》:初陈创凿清江浦一带,以通黄、淮两河。

而黄流甚浊,恐至淤淀。

乃设天妃等闸递相启闭,以时节宣。

时将入伏,闸外即筑软坝,一应船只,俱从五坝车盘。

九月水落,复开坝由闸。

二百余年,皆因其制。

后渐废弛。

天妃闸全纳浊流,舟行阻滞。

乃改置闸于三里沟,以避黄就淮。

隆庆五年,河臣万恭言:旧道天妃口入黄河,穿清河,半晌耳。

嗣缘黄河水涨,逆入天妃口,而清江口多淤,议者乃塞天妃口,开新河以接淮河,盖以避黄水之淤耳。

及伏秋黄水发,则西拥淮流数十里,并灌新开河,未尝不淤也。

又使运艘迂八里浅滞始达于清河,孰与出天妃口之便且利哉?因复开旧闸,既而启闭不时,淤塞益甚。

万历五年,开朱家口,引清水灌之,仅可通舟。

六年,潘季驯乃改建通济闸,专向淮水,用清避浊。

五六月间黄水盛发,虑其逆上,仍筑软坝,随时启塞。

申严旧制,运道赖以无阻。

闸口即清江浦口,为漕河入淮之处。

稍折而北,乃为清口,即黄淮合会处也。

《河漕考》明艾南英合辑:景泰七年,河灌新庄闸口至清江浦三十余里,淤浅阻漕,命浚治之,寻复旧。

隆庆四年,淮决高堰,河决崔镇见桃源县,漕河涨溢。

万历三年,高堰、崔镇复决,山阳以南,汇为钜浸。

五年,漕臣吴桂芳等增筑山阳运堤,筑清江浦南堤以御湖水,增河岸以御黄淮。

六年,河臣潘季驯复筑高堰长堤,修清江浦北岸迤东长堤,而漕大治。

十四年,河决天妃坝,寻塞之。

天启元年,山阳里河、外河、清河俱溢决数处,水灌淮城详见大河。

三年,山阳外河谓淮河决干沟新河干沟,在清江浦西南,新河即永济河也,西湖决马湖闸、月坝等处西湖,即管家湖。

马湖闸、月坝,俱在府西南二十里清江浦南岸,寻筑塞之。

四年,浚新河起自府城南十里杨家庙,西至武家墩文华寺止,几七十里,旋浚正河时正河浅淤,因先浚新河以通回空漕舟,而次浚正河以行重运,又修筑护城堤以防水患城南筑包家围、洋信港诸处,城西筑西湖嘴至许家闸诸处。

说者曰,漕河要害莫甚于清江口一带,倘南河水发谓淮河,必奔入浦口,冲闸决堤,漫湖坏坝。

决而北,则扫河头、湖嘴诸市而入北河,决而南则出高家堰,席卷湖荡,破诸涵洞。

包家围以南,必且为沮洳之区矣。

倘北河水发,不冲啮北河堤岸,亦必注南河,破运道,泛滥于高家堰一带。

然此犹南北独涨之患也。

倘两河并溢,则上至清河、邳、宿,下至高、宝、兴、盐,且荡然一壑耳。

《淮志》《淮安府志》,明陈文烛修云:平江伯创挑运河,开清江浦口。

其法全仗水平,清江口自新庄闸而下,因其高卑,递为五闸五闸或曰旧通济闸,原在新庄、福兴之间,旋废。

故福兴、新庄相去至二十余里,潘季驯因而改置也。

板闸而下,南抵瓜、仪,堤湖凿渠,置闸设洞,水各相平,以时蓄泄。

又虑河溢,则南侵漕,于是堤北河南岸长四十余里以护漕河,而石鸡嘴鸡嘴坝,一名顺水坝,于草湾对岸之冲以护堤。

虑淮涨则北侵漕,于是筑漕南之高家堰,长二十六里余以护漕河,而砖洞于高卑有辨之界以护堰。

一防北河黄流入口,不免泥淤,因详为闸坝之制。

一防各闸启闭无时,不免浅涸,因严其启放之规。

法至密也。

其后日就废弛。

不究水平法度,不审坝闸利病,何怪淮之日却,而南河亦乘之同注于漕渠哉《漕河议》:淮安城南漕渠之西,有泾河,有管家西南诸湖。

湖满则入漕渠,渠东岸堤自城南包家围至宝应界,可六十里,有涵洞、有平水闸。

水满则过闸入洞。

洞外有沟接受闸洞余水会诸圳洫。

不妨田畴,且资灌溉,与泾河并横亘而东,并入射阳湖,薄盐城石达口入海。

又郡城之东,有涧河,有马逻、建义诸港。

中间各有田畴,各有沟洫。

或顺涧河,或顺诸港,各入射阳湖,由庙湾暨盐城县北出捍海塘以入海,此亦疏导壅阏之一法也?

又西北经清河县治西,又西经桃源县北,又西经宿迁县南。

漕河自清江浦口接淮河。

稍东北行五里而至清口,清口在清河县治西南。

又西三十里,为三汊口有巡司,即清河分流之处。

万历十六年,议开老黄河处也。

又西二十里,曰新河口。

又西十里,曰黄家嘴万历二十四年,杨一魁分导新河之处。

又十里,即桃源县大河南去县城不及一里。

又西十里,曰满家湾。

又西三十里,曰崔镇隆庆、万历间,河屡决于此。

清口淤塞,黄运交病。

又西二十里,曰古城驿。

又西二十里,曰白洋河口,归仁集堤在焉堤在河口东南,所以捍御黄水、睢水、湖水,使不得射泗州,冲高堰。

又束睢湖之水使并注黄河。

助其冲刷者也。

万历六年,河臣潘季驯创筑,长三十九里,关系至重。

又十五里,曰陆家墩。

又十里,曰小河口。

又十五里,至宿迁县。

又十五里,为落马湖口《志》云:宿迁县北有侍丘、落马诸湖,山东境蒙沂诸水所汇也。

天启初,议开落马湖口至邳州,直河东岸马颊口,凡五十里,以避刘口、直口及磨儿庄一带险溜,直接泇河。

继又以县西二里有陈窑口,竟通落马湖。

复议开陈沟,更避二十里河险。

盖董家沟在县西二十里,东去落马湖口五里。

又西为刘口,又西则磨盘庄接直口之处,旧皆运艘所经。

是时泇河通运垂二十年,因益开新路以接泇河。

崇祯六年,大河从吕梁洪西决入直河,而直河董口汇成洪流。

明年,复经理之。

又十五里为汊路口,又二十里至皂河而接邳州界《舆程记》:汊路口西五里为毛儿庄,又三里为龙冈浅,又十二里即皂河矣,盖即大河经流之道矣。

又西经邳州城南及睢宁县北,又西经灵壁县北。

漕河在邳州城南二里。

自皂河而西十里,至直河口山东蒙、沂诸山之水,从此泄入于大河。

又西三十里,至匙头湾隆庆四年,河决灵壁县油房诸处,下流浅淤。

河臣潘季驯浚匙头湾八十余里,尽塞决口,河复故道。

又二十里,至邳州。

又二十里,至干沟。

又二十里,至睢宁县之辛安驿。

又十里,为马家浅。

又二十里,为灵壁县之双沟。

又五里,为徐州接境之栲栳湾在大河北岸。

以上诸口皆大河决溢处也。

《河渠考》:万历三十一年,河决单县之苏庄,入夏镇,冲运道。

明年河臣李化龙以漕事可虞,请挑泇河,起直河口,至李家口止在夏镇东十里,凡二百六十里,漕船始由泇通行,以避黄险。

盖泇河之议,始于隆庆中河臣翁大立。

而泇河之功,成于化龙。

中间开直河之支渠,修王市之石闸王市在邳州北五十余里。

平大泛口之湍溜大泛口,在州西北八十里,浚彭家口之沙浅彭家口,在州西北百十六里,入山东峄县境内,为功最钜。

自是漕出邳州之北,河经州南矣《实录》:万历三年,科臣侯于兆等议以河冲萧、砀则二洪涸,冲睢宁则邳河淤,请自夏镇以东数十里开性义岭通泇河,为可兴之功。

议者多言不便。

至是河成,卒赖其利。

《里道记》:由直河驿而西北二十里,至田家口。

又二十里,至万庄集。

又二十里,至猫儿窝。

又十里,至齐塘桥。

又十里,二郎庙。

又十里,王市闸。

又十里,泇沟口。

又三十里,为台儿庄。

又二十里,邓家闸。

又十里,至臣梁桥。

又三十里,至韩庄闸。

又六十里,而至夏镇。

此泇河开后,漕舟北出之道也。

万历末,河臣刘士忠复虑泇河易淤,议每岁三月开泇行运,九月闭之以修浚,开吕坝令回空由黄。

是后泇黄并用云。

泇河,今详见邳州。

又西北经徐州之北,而接于泉河。

又西北经沛县之东。

漕河在州城东北。

自州北以达于临清,所谓泉河也汶泗之水与诸泉汇流而成川,故曰泉河,亦曰闸河。

其旧道自栲栳湾而西北十五里,至房村又十里,至吕梁洪,旧称悬流千仞处也。

今镌凿屡施,无复嵯岈之患矣详见徐州。

又二十里曰黄钟集,又十五里曰樊家店,又七里曰狼矢沟万历中,河屡决于此。

今详见大河及徐州境内。

又十八里,至百步洪。

峭石惊湍,险与吕梁相埒,今亦铲凿就平详见徐州。

然上流决ㄨ,漕舟经此辄有浅涩之虞嘉靖十九年,河决睢州,二洪涸。

兵部侍郎王以开兰阳李景高口以济运,上言漕河初开,原不资于大河。

后因黄河屡被冲决,曹、单、丰、沛、鱼台数十年间泛滥弥漫,因其势而曲为宣防。

故徐、吕二洪亦赖济运。

然鲁桥以下诸闸及昭阳湖泊多被淤塞。

今河渐南徙,旧决各口俱已干塞。

惟存野鸡冈、孙继口二处,亦系旧渠,导河支流直出徐州小浮桥,径下徐、吕二洪。

比之往年出自丰、沛、鱼台等处,绝不相同,与诸闸无干,可免淤塞之患。

若令本口多开一沟,常借三分支流使归渠内,则二洪得以通行无阻矣。

其后二洪益至浅涸,河流亦复迁徙。

万历二十五年,河决单县黄固口,入河南夏邑、永城界,二洪复涸。

河臣杨一魁亦言:国家运道原不资于河,全河初出亳、寿之郊,以不治治之,故岁无治河之费。

其后全河渐决入运,因遂资其灌输。

五十余年,久假不归。

又日筑垣而居之,涓滴不容外泄。

于是浊沙日淤,河身日高。

上遏汶泗,则镇口受淤,鱼滕被侵。

下壅清淮,则退而内潴,盱泗为鱼。

以至频河没溺,岁运飘流,甚至侵及祖陵。

而当事者猥以运道所资,势不能却之他徙。

臣谓宜改弦易辙,但用小浮桥股引之流及节宣汶、泗、沂、兖之水,已足济运。

正不必殚力决塞,以回全河也。

既而二洪益涸,河患无已。

乃复挽黄流,疏徐、邳运河。

盖自徐吕二洪至清河五百四十里,重运出其间,欲仅以汶、泗余波济之,必不得之数矣。

又二里,出州城东北大浮桥在旧城东北三里,本名万会桥,今去新迁州城五里。

又西北二十里,至秦梁洪。

又十里,至茶城,旧为北接闸河之口大河旧道,从城东北隅小浮桥合运。

嘉靖末,河益徙而北,小浮桥渐淤,遂自茶城接于闸河。

《河漕考》:徐州北三十里有秦沟,正与茶城对冲。

戚家港一带,水势湍,自河入秦沟济运,往往覆溺漕舟。

因另开河北岸塔山支河以行舟,后复淤,因开内华等闸。

隆庆六年,河臣朱衡言时河决邳州,运道阻,衡奉命浚徐、邳河:茶城以北,防黄河之决而入;茶城以南,防黄河之决而出。

故自茶城至邳州、宿迁,高筑两堤,宿迁至清河,尽塞决口。

盖防黄河出,则正河淤也。

自茶城秦沟口至丰、沛、曹、单,皆接筑水旧堤。

盖防黄河入则漕渠淤也。

二处告竣,则沛县窑子头在沛县东南三十里至秦沟口,应筑堤捍御。

从之。

万历十六年,潘季驯言:河水浊而强,汶、泗清而弱,交处则茶城也。

水涨沙停,水落沙去,全在闸禁严明,启闭以时。

所谓建闸易,守闸难也《河漕考》:万历九年,中河郎中陈瑛以茶城口逼近黄流,水发则倒灌,茶城沙停易淤,因移河口于茶城东八里,创建古洪、内华二闸,黄涨则闭闸避淤,黄退则启闸冲刷。

十六年,科臣常居敬复于古洪闸东南二里余增筑镇口闸,去河愈近,冲刷益易。

十七年,河臣潘季驯议以镇口古洪以东多傍山麓,以西一望平旷,浊河经流,更无堤防,黄水出岸,横截闸河,腹心受病。

因于塔山支河接筑缕堤一道。

而牛角湾,即茶城旧运渠也,又筑坝一道,东接塔山,西接长堤,凡二里许。

又以坝地本系河身,因于坝南旧缕堤支将军庙起,东接塔山,筑长堤以卫之。

黄流始无从逸入。

是时季驯复请开小浮桥旧河,议者谓自归德丁家道以东旧河多成平陆,小浮桥去古洪三十余里,难以济运,遂寝。

三十四年,复开小浮桥河由故道。

又十里,曰梁境闸其地有境山,因名。

《舆程记》:境山北二十里,曰黄家闸。

又十余里,曰皮沟闸。

又九里,即留城矣。

《漕河记》:运河自茶城北出临清,旧有七十二浅。

新河开后,悉为通渠。

惟茶城为黄运交会间,正值运盛时,黄水浅,高下不相接,是以有茶城黄家闸之浅,因复设境山闸以节宣之。

又三十里,至留城,接沛县境。

嘉靖四十四年,黄河横决,绝漕河入昭阳湖,泛滥而东详见大河。

运道大阻。

遣工部尚书朱衡浚治,衡奏开新河,自留城北至南阳闸,凡百四十一里有奇新河在旧河东三十里,旧河自留城以北十二里,曰谢沟闸。

又十里,曰下沽头闸。

又北五里,曰中沽头闸。

又五里,为上沽头闸。

又七里,为金沟闸。

又十里,至沛县。

又北三十里,曰庙道口闸。

又北十八里,为湖陵城闸,入鱼台县界。

而沛县东北有昭阳湖及沙薛诸水,皆入金沟闸,注于运河。

初嘉靖七年,河决曹、单,侵沛北,逾漕入昭阳湖。

沙泥聚壅,运道大阻。

河臣盛应期请于昭阳湖左别开新渠,北起姜家口,南至留城百四十余里,以通漕舟。

而廷臣胡世宁亦言,宜于昭阳湖东岸滕、沛、鱼台、邹县地方之中,地名独山、新安社诸处,别开一河,南接留城,北接沙河口二处旧河,以为运道。

而以昭阳为河流漫散之区,所谓不与水争地也。

从之。

功未毕,为异议所阻。

至是河流变异,运道悉皆淤塞。

朱衡谓运道之利,莫如应期所开之地,乃上言:自古治河,惟欲避害。

今之治河,兼资其利。

河流出境山之北,则闸河淤。

出徐州之南,则二洪淤。

惟出自境山,至徐州小浮桥四十余里间,乃两利而无害。

自黄河横流,砀山郭贯楼支河皆已淤塞。

河从华山分为南北二支,南出秦沟,正在境山以南五里许。

此诚运河之利也。

惟北出沛西及飞云桥,逆上鱼台,为患甚大。

今议者多以复故道为言,其不可有五:自新集至两河口皆平原高阜,无尺寸故道,可因郭贯楼至龙沟一带颇有河形,又系新淤,无可驻足,一也。

河流由新集则商丘、虞城、夏邑受之。

由郭贯楼,则萧、砀受之,今改复故道,则鱼、沛之祸,复移萧、砀,二也。

黄河西注华山,势若建瓴,欲从中凿渠挽水南向,必当筑坝,为力甚难,三也。

旷日持久,四也。

工费告匮,五也。

惟宜广开秦沟,使下流通行,修筑长堤,以防奔溃。

从之。

及新河成,引鲇鱼诸泉、薛河、沙河注其中坝。

三河口筑马家桥堤,遏水俱入于秦沟,而横流始杀。

三河口诸处,见滕县及沛县境。

浚旧河自留城至境山之南,凡五十三里有奇一作留城至赤龙潭,凡五十三里。

运河通利《河渠考》:隆庆元年,河冲浊河鸡爪沟,从徐入洪,继而山水暴发,淤新河三河口。

朱衡于薛河则筑王家口、豸里沟等坝,开支河引水,由吕孟湖出地浜沟西南入运河。

于沙河则筑皇辅等坝。

开支河引水,会赵沟等泉而入独山湖注运河。

凡新河之为闸九,其利建闸属北河,而珠梅以南八闸属夏镇。

又减水闸凡二十,坝十有三。

薛河口石坝一,南阳河石堤三十余里。

又开支河凡八,旱则资以济漕,涝则泄之昭阳。

而运道尽通,所谓夏镇河也。

三年,河溢丰、沛间。

衡复自城东北二十余里开回回墓河,上通昭阳湖口、陵城河口以泄涨水。

既而河臣翁大立开鸿沟废渠,亦自昭阳东出留城,为节宣之利云。

今自留城而北十三里,曰马家桥闸自闸而北五里有百中桥。

又十里曰西柳庄闸一名萧县闸,西去沛县四十里。

又五里曰满家桥闸,又五里曰夏镇闸有夏镇城分司驻焉,在县东北四十里,万历三十三年,泇河成。

漕由直河而西北至夏镇,始合于正河,不复出徐、沛东矣。

自夏镇而北,又六里曰杨庄闸旧名杨家楼闸,在县东北四十三里。

《河漕考》:杨庄闸东北即薛河坝,又北即沙河坝,所谓沙河口也。

西北去滕县五十里。

又北即山东鱼台县境。

又西北经鱼台县东,又北经济宁州西运河西岸曰嘉祥县,曰巨野县,亦皆运道所经。

运河在鱼台县东北二十里,自沛县之杨庄闸三十里至朱梅闸旧名宋家闸。

《沛县志》云:在县北四十里,已上属夏镇分司,又北四十里至利建闸属北河分司。

又二十里曰南阳闸。

自留城至南阳,所谓新河也。

其旧运河在县东十七里,一名谷亭河,有谷亭镇在县东南二十五里。

《志》云:自沛县北胡陵城闸十二里至孟阳闸,又十八里至八里湾闸,又十八里至谷亭闸,又十八里即南阳闸矣。

此旧运河所经之道也。

又西南为塌场口在县南四十里。

明初洪武元年,大将军徐达开塌场口,引大河入泗通运时运河未浚治也。

永乐九年,初浚会通河成会通河本元旧名也。

《志》云:元初定江南,漕转之路自浙西入江淮,由黄河逆流至于中滦。

登陆以至淇门,复由御河登舟以达燕京。

至元二十年,以江淮水运不通,乃命兵部尚书李粤、鲁赤等自今济宁州开河,达于今东平州之安民山,凡百五十里。

北自奉符为一闸,以导汶水入。

东北自兖州为一闸,以遏泗沂二水,亦会于。

以出济宁之会源闸,分流南北。

其西北流者,至安民山以入清济故渎,经东阿县至利津县入于海。

其后海口沙壅,又从东阿陆转二百里,抵临清州以下御河。

二十六年,以寿张县尹辑仲晖言,复自安民山西南开河,由寿张西北至临清,引汶绝济,达于御漳,凡二百五十里,是名会通河。

由是南接丰、沛,北迄天津,凡一千五百余里,而推挽之劳不事焉。

明初,河决原武,漫入安山湖,而会通河淤。

永乐九年,以济宁州同知潘叔正言,命尚书宋礼浚会通河故道,自济宁至临清三百八十五里,凡九阅月而绩成。

侍郎金纯从封丘荆隆口引河达塌场口,筑堤导河,经二洪百步、吕梁洪也南入淮,后黄河屡经迁决,而塌场运道淤。

嘉靖七年,河决而南,沛县北庙道口淤。

八年,沛县飞云桥之水北徙鱼台、谷亭,舟行闸面。

九年,河决塌场口,冲谷亭,水经三年不去。

二十六年,复自曹县决入谷亭。

四十四年,黄河决溢,谷亭以南运道复淤。

于是河臣朱衡改浚新河,至南阳,复合于旧河。

今由南阳而西北十里,曰枣林闸《志》云:南阳西北有支河曰牛头河,由鱼台东旧河口分流而北,至巨野县永通闸,复合于正河。

又五里曰鲁桥闸,又三里曰师家庄闸,又八里曰仲家浅闸,又五里曰新闸,又五里曰新店闸,又十八里曰石佛闸,又五里曰赵村闸,又八里曰在城闸,又二里至济宁州城南天井闸,又西北三十五里至通济闸而入汶上县界通济闸,万历十七年增置,属巨野县界。

又西南五里有永通闸,亦是时增置。

本名梭堤集,即牛头河合流处也。

《舆程记》:州西三里有分水闸。

又西十三里旧有安居闸,又五里曰耐牢坡闸,又十里曰火头湾,即通济闸也。

自茶城而北直至临清,皆所谓闸河也,亦谓之泉河。

《漕河考》亦见《泉河史》:山东泉源,属济兖二府十六州县,共一百八十泉崇祯五年,共计旧泉二百二十六,新泉三十六,盖山谷之间随地有泉,疏引渐增也。

议者谓诸泉沙积颇多,汶河每为壅淤,如天时亢旱,泉水亦无涓滴。

一遇淫潦,则随地漫流。

故泉可恃而未可尽恃云。

分为五派以济运道,新泰、莱芜、泰安、肥城、东平、平阴、汶上、蒙阴之西,宁阳之北,九州县之泉俱入南旺分流,其功最多,关系最重,是为分水派。

泗水、曲阜、嵫阳、宁阳迤南四县之泉,俱入济宁,关系亦大,是为天井派。

邹县、济宁、鱼台、峄县之西,曲阜之北,五州县之泉,俱入鲁桥,是为鲁桥派。

滕县诸泉,尽入独山、吕孟等湖以达新河,是为新河派。

又沂水、蒙阴诸泉,与峄县诸泉俱入邳州徐、吕而下黄河,是为邳州派《志》云:弘治中,弃蒙、沂诸泉。

万历初,以滕、峄、鱼之泉旧入沙河,及二洪新河开后,由吕孟等湖入运。

湖有余潴,亦议弃之。

其分水、天井、鲁桥三派,均漕河命脉也。

又北经汶上县西,又北经东平州西。

运河在汶上县西南三十五里。

《志》云:自济宁州通济闸而北二十余里,至县境之寺前闸《舆程记》:火头湾而北十里曰小长沟,又六里曰大长沟,又五里而至寺前闸云。

又十二里曰柳林闸亦曰南旺上闸,又四里为南旺此为南北分流之始,又四里曰南旺北闸亦曰下闸。

南旺南北闸,河之上源也。

永乐中,筑戴村坝在东平州东六十里。

遏汶水尽出南旺,分流为二,四分往南,以达徐、沛,注于河。

六分往北,以达临清,入于卫《河渠考》:是时相地置闸,以时启闭,自分水至临清,地降九十尺,为闸十有七,南至沽头,地降百有十六尺,为闸二十有一,故曰闸河。

自是修堤浚渠,专官管理,称为要害南旺上流专藉汶水,然汶水浊流多沙,自戴村直至南旺,河皆平满,水易涨溢。

虽屡经挑浚,而沙积两岸。

或平铺地上,风起飞,仍归河内。

嘉靖间,筑东西堤拦之,且开减水闸、滚水坝各四,以泄暴水云。

潘季驯曰:南旺分水地形最高,所谓水浚也。

南流北流,惟吾所用。

当春夏转输之际,正汶水微弱之时。

宜用轮番之法如运艘浅于济宁之间,则闭南旺北闸,令汶尽南流以灌茶城。

如运艘浅于东昌之间,则闭南旺南闸,令汶尽北流以灌临清。

当其南也,并发东南诸湖水佐之。

当其北也,并发滨北诸湖水佐之。

泉湖兼注,南北合流,即遇旱,鲜不济矣。

所谓分则不足,合则有余也。

《漕河考》:运艘全赖于漕渠,漕渠每资于水柜。

南旺等五湖谓南旺、蜀山、安山、马肠、马踏五湖也。

或以南旺、安山、马肠、昭阳为四柜,水之柜也。

漕河水涨,则减水入湖,涸则放水入河。

各建闸坝,以时启闭,实为利漕至计嘉、隆以来,昭阳湖为河水淤平,民耕其中。

而南旺、安山诸湖,亦多为民所盗种。

湖皆狭小,无以济运,漕行其间,多患浅涩。

盖河身常高于湖至六七尺,水易旁泄。

潴蓄得宜,则湖利而漕亦利矣。

万历中,科臣常居敬言:镇口闸至临清板闸一带,漕渠共计八百余里,皆藉汶河之水以资利涉。

而漕渠颇远,泉源颇微,故多设闸座以便节宣,修复南旺等五湖以便潴蓄,建立减水闸坝以便宣导,皆治漕要务也。

后旧制渐湮,漕始多故矣。

自北闸而北又十二里,曰开河闸。

又十二里,曰袁家闸《漕河考》:永乐中,尚书宋礼浚会通河,一因元人之旧。

惟于汶上县袁家口东徙二十里,至寿张县之沙湾而接旧河,即此处也。

又十八里,曰靳家口闸以下属东平州。

又十五里,曰刘家庄。

又十五里,经东平州西之安山湖东去州城十五里,有安山闸。

元至元二十六年,自安民山西南浚会通河至临清,是也。

明天顺八年,安山北至临清二百五十余里皆浅阻。

都察院都事金景辉上言:汴梁北陈桥原有黄河故道,其河北由长垣县大岗河,经曹州至巨野县安兴墓巡司地界,出会通河,合汶水,通临清。

惟陈桥三十余里,浅狭可开挑深阔,引河沁二水通运河。

如此则徐州、临清、西河均得河沁之济,而卫河亦增。

且开封、长垣、曹、郓等处税粮,俱免陆运,江淮民船亦可由徐州小浮桥达陈桥,至临清,得免济宁一带闸座挤塞留滞之弊云,又北三十里,曰戴家浅闸,而入寿张县界。

又北经寿张县东,东阿县西。

又北经阳县东。

漕河自东平州戴家浅闸西北十五里,至安平镇,即古张秋也东北至东阿县六十里,西南至寿张县五十余里。

正统十三年,河决荥阳而东,冲张秋,溃沙湾沙湾在寿张县东北三十里,当张秋之南。

命廷臣石璞及王永和等修塞,弗克。

景泰三年,沙湾复决《河渠考》:时决溃沙湾东堤大洪口,济汶诸水皆从之入海,会通河遂淤。

漕运艰阻,命都御史徐有贞治之有贞言:大河东决,沙湾东大洪口适当其冲。

于是决而夺济汶入海之路以去。

诸水从之而泄渠ㄨ堤,淤涝则溢,旱则涸,此漕途所由阻。

然欲骤堙,则ㄨ者益ㄨ,淤者益淤。

今请先疏上流,水势平,乃治决。

决止,乃浚淤。

多为之方以时节宣,庶几有成。

从之。

有贞为广济渠以疏决河渠首起张秋西南,行九里至濮阳泺。

又九里至博陵陂,又六里至寿张沙河。

又八里至东西影堂,又十五里至白岭湾,又三里至李



友情链接: 九五查询  古籍史书  老黄历  
免责说明:本站内容全部由九五查询从互联网搜集编辑整理而成,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冒犯,请联系我们删除。
Copyright © 2024 95cx.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九五查询(95cx.com)鄂ICP备2022010353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