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史方舆纪要 卷一百十八 云南六

  1. 九五查询
  2. 古籍查询
  3. 读史方舆纪要
《读史方舆纪要》 卷一百十八 云南六 顾祖禹

◇永昌府东至蒙化府三百九十里,南至湾甸州三百里,西至麻里长官司七百二十里,北至大理府云龙州二十里。

自府治至布政司一千二百里,至江南江宁府八千三百六十五里,至京师一万一千八百十里。

《禹贡》梁州西南徼外地。

古为哀牢国,九隆氏居之。

汉武帝置不韦县,属益州郡。

后汉永平初,置澜沧郡《滇纪》:汉武置不韦县,其后复叛。

建武末,酋长贤栗请降。

永平初,复叛。

太守张翕讨平之,立澜沧郡。

寻改永昌郡治不韦县。

《志》云:后汉建武一十七年,哀牢王贤栗始诣越太守郑鸿降,求内属。

永平十二年,哀牢王柳貌遣子率种人内属,因置哀牢、博南二县,割益州郡西部都尉所领六县,合为永昌郡。

蜀汉迄晋因之。

唐属姚州都督府《唐史》:武后延载初,永昌蛮酋董期等率部落内附,后为蒙氏所据,历段氏、高氏,皆称永昌府。

元初,立千户所,隶大理万户府。

至元十一年,立永昌州。

十五年,升为府仍隶大理路。

二十三年,又置金齿等处宣抚司于此《志》云:元初,置明义军万户所,在今府治东。

后为左千户所。

又置四川军万户府,在今城南七里。

又有蒙古军千户所,在城东五里。

回回军千户所,在今城内,后为中左千户所。

又有爨军千户所,亦在城内。

后为左千户所,军营俱明初废。

明洪武十五年,仍置永昌府,又立金齿卫。

二十三年,省府,以金齿卫为军民指挥使司。

嘉靖元年,改为永昌军民府仍置永昌卫,领州一、县二、安抚司一、长官司二。

今仍为永昌府。

府藩屏边索,控驭群蛮。

自汉开西南夷,始通中国。

《华阳国志》:武帝度澜沧水,置不韦县。

是也。

东汉建武中,西南夷栋蚕叛,诏刘尚讨之。

尚追破之于不韦,斩栋蚕帅,西南夷悉平。

永平十二年,哀牢内附,置永昌郡,西南益少事。

及晋末,而群蛮窜居其间,遂与中国绝。

南诏异牟寻破群蛮,略其人以实内地。

及大理时,白蛮复炽,渐复故地。

元征白夷,复归版图。

明初,克大理,沐英等遂分兵取鹤庆,略丽江,破石门,下金齿,以为西陲保障。

正统初,麓川作乱,金齿实扼其冲。

征集军粮,悉会于此,以渐克平。

盖诚必争之地矣。

保山县附郭。

汉不韦县地。

元为永昌府治。

明为永昌金齿二千户所,属金齿卫。

正德十四年,改设新安千户所。

嘉靖元年,始改置今县,取大保山为名,编户九里。

○永昌城今府治,旧系土城。

唐天宝中,南诏皮罗阁所筑。

西倚大保山麓,段氏因之。

元至元间,复修筑。

明洪武十五年,又因旧址重修,寻废。

十八年,改筑以砖石。

又于大保山绝为子城,设兵以守。

二十八年,复辟城西罗大保山于城内,设八门。

其南门曰镇南,东北曰拱北。

外皆有子城,辟二小门。

嘉靖二十八年,复增筑西城,浚濠为固。

万历二十八年,复修浚焉。

今城周十四里有奇。

不韦废县在府东北,汉置。

《华阳国志》:武帝渡澜仓水,置不韦县,徙南越相吕嘉宗族以实之,名曰不韦,彰其先人恶行也。

本属益州郡。

后汉建武二十一年,刘尚讨栋蚕叛蛮,破之,追至不韦,诸蛮悉平。

永平中,置永昌郡,治此。

晋初因之,元康后荒废。

《水经注》:不韦县北去叶榆六百里。

哀牢废县在府西南。

故哀牢王国。

后汉永平中,哀牢王柳貌内附,以其地置哀牢、博南二县。

刘昭曰:哀牢在牢山绝域,西南去洛阳七千里。

《通志》云:府治东即汉哀牢县故址,元为永昌府治。

明初,改为中千户所。

金齿城今府城也。

百蛮之俗,以金裹两齿者曰金齿蛮,漆其齿者曰漆齿蛮,文其面者曰绣面蛮,刺其足者曰花脚蛮,以彩绳撮髻曰花角蛮。

又或以铜圈穿其鼻,坠其耳,总曰哀牢蛮。

谓之金齿,因其俗也。

《元志》:金齿之地,在大理西南。

澜沧江界其东,与缅地接其西,土蛮凡八种:曰金齿,曰白夷,曰,曰峨昌,曰骠,曰纟解,曰渠罗,曰比苏。

金齿蛮本名芒施蛮,自异牟寻破诸蛮,金齿种衰。

其后浸盛,元因置金齿等处安抚司,又改为宣抚司。

杨廷和曰:元务远略,创立金齿等司于银生甸,其地去今府千余里。

后以远不可守,移其名于永昌府,其实非金齿故地也。

《志》云:元时城中有爨千户所,今改为右所军营。

明义万户府,今改为左所军营,回回千户所,今改为中左所军营。

又城西南门曰龙泉门,东南门曰镇南门,西北门曰永镇门,东北门曰仁寿门。

密堵城在府南境。

明万历十五年,缅酋入寇,陷密堵、速松二城,官军击走之。

或曰:速松城亦在境南。

○大保山在城内,正西。

嵯峨东向,高千余丈。

横冈数里,山巅平衍,可习骑射。

周遭林木苍翠,称为奇胜。

诸葛武侯尝掘山脚以防蛮叛,深可三丈余,铁物间之。

○宝盖山,在城西北永镇门外,以形似名。

山势がテ,为众山之冠。

右曰梯山,左曰玉壶山,山麓有石窦,流泉甚清。

○灵鹫山,在城北八里,高如宝盖,延袤七里余。

山巅有报恩寺,俗呼为大寺山。

九隆山城西南七里。

山势起伏,凡九分,为九岭,一名九坡岭。

其麓有泉,自地涌出,凡九窦,土人石为池承之。

其下汇为大池,可三十亩。

名曰九龙池,或谓之易罗池。

相传蛮妇沙壹者浣絮池中,感沉木而生九隆,种类遂繁,世居山下。

诸葛武侯南征时,尝凿断山脉以泄其气,有迹存焉。

○法宝山,在城南十里,势邻九龙而沙河限之。

又南五里为卧狮山,高百丈,袤二里。

○官市山,在城南二十里,下有芭蕉湖,最幽胜。

其北为官市堰,沙河水所经也。

哀牢山府东二十里。

本名安乐。

蛮语讹为哀牢。

孤峰秀耸,高三百余丈,雄峙西陲,延袤三十里许。

山下有石如鼻,二孔出泉,一温一凉,号为玉泉,因亦名玉泉山。

又有诸葛井,在巨石间,可饮千人。

○凤溪山,在府东三十里,上有吕公台。

《志》云:不韦废县在其麓。

又笔架山,在府东南三十里,有五峰如指。

虎嶂山城西北二十里,有温泉,可浴。

其相近者曰云壶山,以山多白石而名。

又五里曰云岩山,山高二百丈,盘回三里许。

昔人尝因岩石凿为卧佛,因名卧佛山。

峡口山府东南四十里,下有石洞,广二丈,高半之一。

郡之水俱泄于此。

阴流地中,达于施甸枯柯,下澜沧江。

洞多鱼,亦名鱼洞。

○天井山,在城东北三十里,冈陵四绕,中有平地可居,亦谓之石涧山。

罗岷山在城东北八十五里澜沧江西岸。

高千余仞,延袤四十余里。

《志》云:府北十里又有白龙山。

○屋床山,在府南七十里。

《滇程记》:繇永昌过蒲缥驿,经屋床山,箐险路狭,马不得并行。

过山至潞江之外,为高黎贡山,是也。

玛瑙山在城西百里。

山产玛瑙石,哀牢山之支脉也。

又有风洞山,在府西八十五里。

风自洞出,因名。

○龙王岩,在城西十五里。

一山中断,两崖壁立,如斧劈然。

○澜沧江在城东北八十五里罗岷山下。

广二十六丈,其深莫测。

《滇程记》:自沙木和十亭而畸至永昌,途经澜沧江,江流介二山之趾。

两崖壁峙,截若墉垣,因为桥基。

缆铁梯木,县跨千尺。

束马以渡。

又西为江坡,有径路。

新辟爰建一亭。

《志》云:跨澜沧江者为霁虹桥。

守永昌者往往扼江为险,桥其重地也。

余见大川澜沧江。

潞江在府南百里,旧名怒江。

源出吐蕃界,经潞江安抚司北,又东南经府境,复南流入孟定府境。

两岸陡绝,夏秋间瘴疠尤甚。

详见大川潞江。

上水河在城内。

又有下水河,源出九龙池及宝盖山箐。

合流入城,贯穿委港而达于东河。

东河亦曰郎义河。

源出龙泉,流经郎义村,合清水河,南入峡口洞。

○沙河,在城南七里,源出九隆山,南流入于峡口,洞有众安桥跨其上。

清水河城北二十里。

《志》云:河有二源:一出府北阿隆村,一出甘松坡下,合流至潞江城。

东北折而东合凤溪郎义河。

又经府城东南,合沙河诸水,入峡口洞。

今府北二十里有北津桥,为屋其上。

又东十里有东津桥,皆跨清水河。

沙木河在城东北百十里。

自顺宁府流入,合铅山涧水,汇流三十里入澜沧江,有凤鸣桥跨其上。

青华海在府东五里,汇诸流为池。

又九龙山麓有九龙池,泉有九窦,亦曰易罗池。

又响水湾,在府北六十里。

泉如瀑布,声若鸣金,即澜沧江回折处也。

龙泉有二:一在司城北郎义村,折为三派;一在石丛村,皆有灌溉之利。

刘寅《记》:永昌之城,右倚巍山。

下有泉汪然涌出,停畜为池,周环数百步,澌而东南。

灌田千余顷,谓之龙泉,或曰即九龙池也。

大诸葛堰在城南十五里。

其东有东岳堰及小诸葛堰,皆有灌溉之利。

○甸尾堰,在城南二十里,周广二里。

○清水关在城西北卧佛山之西,扼清水河之要。

元时建,今设清水驿,亦设巡司于此。

○山达关,在城东北七十五里。

其处又有阿章寨。

《志》云:保山境内有甸头、水眼关二土巡司,俱万历中裁。

诸葛营在城南七里。

一名诸葛村。

旧《记》:孔明既擒孟获,移师永昌,即金齿也。

城南八里西山下,武侯尝屯兵其间。

师还,民构祠祀之,因名。

《志》云:元时有四川军万户府,在诸葛营后,土人居于营前。

小海子内有土阜一区,周遭三十三丈,高六尺,随水高下,巨潦不没。

相传为孔明竖标台。

《一统志》:武侯旗台在东岳堰内。

○金鸡村,或云在城东五里,有金鸡泉,一温一凉,四时可浴。

泉北有将台,高丈余,广倍之。

相传蜀汉时永昌掾吕凯筑此,以拒雍。

村后有蒙古千户所废址,土人居之。

沙木和驿在府东北沙木河侧。

巡司亦设于此。

《滇程记》:自永平县七亭而崎达沙木和。

土人谓坡为和也。

途经铁场坡、花桥哨、蒲蛮哨、丁当丁山关,皆高险。

蒲蛮者,孟获遗种也。

今城南六十里,有蒲缥驿。

《土夷考》:蒲蛮居澜沧江以西,一名朴子蛮,性勇为盗,以采猎为业云。

霁虹桥府北八十里,跨澜沧江。

武侯南征,孟获架桥济师,后以索为之,修废不一。

元至元中,也先不花重修,名曰霁虹。

明初镇抚华岳置二铁柱于两岸以维舟,时遭覆溺。

后架木为桥,又为火所焚。

弘治十四年,备兵使者王槐构屋于上,贯以铁绳,行者若履平地。

南北往来,此为孔道,亦曰澜沧桥。

永平县府东北百七十里,东至赵州界百七十里。

本汉博南县地。

晋因之,后改永平县。

唐时,蒙氏改为胜乡郡,后段氏因之。

元初,废郡,立永平千户所,后复为永平县,属永昌郡。

今因之。

城周三里有奇,编户七里。

○博南废县在县南东。

汉永平中所置县也。

《哀牢传》:章帝建初二年,哀牢王类牢反,攻越。

永昌太守王寻奔榆,哀牢遂攻博南,焚烧民舍。

明年诏发蛮汉兵进讨。

邪龙人卤承等应募,率诸郡兵大破类牢于博南,斩之。

即此。

今其地名江东村。

永平守御城在县治东北。

城周三里有奇,洪武十五年建。

内有金齿前前、右右二千户所。

《志》云:洪武十九年,县城立木为栅,跨银龙江上。

三十六年,易以砖石。

万历二十八年,议者以江流贯城南,小关洞开,每值水涸,窃盗辄乘以出入。

乃浚东西两濠,引江水分流城外,会于城南,砌塞水洞为城垣云。

○博南山县西南四十里。

汉武通博南山,即此。

一名金浪颠山,俗讹为丁当丁山。

极险隘,为蒲蛮出没之所。

北麓有泉,流为花桥河。

《华阳国志》:博南县西山,高三十里,赵之得兰仓水。

有金沙,洗取融为金。

《滇南略》云:博南山高二十里,上有铁柱,为西陲要道。

和丘山县西三十里,高千余仞,云合即雨。

东麓一潭,四时澄彻,流为木里场河。

西麓有泉,流为曲洞河。

○花桥山,《志》云:在县西南二十五里,上有铁矿。

又县西南五里有髑髅山,县北八里有罗木山。

羊街山县北四十里。

山半涌泉,周围五尺,名曰一碗水,行者咸掬饮之,地名碗水哨。

○罗武山,在县东北百十里,高百五十丈,山半有泉,胜备江发源于此。

横岭山县东北百三十五里。

山极陡峻,驿路经其上。

其西有泉,下流为九渡河。

○宝藏山,在县东七十里,一名观音山。

相传武侯南征,至此迷道,遇一老妪,呼犬从绝径中出,始得路。

兵旋,建庙祀之,俗名娘娘叫狗山。

○银龙江在县治东半里,守御城跨其上。

源自县西上甸里合木里场河,又南合曲洞河,又东南过萨佑河、花桥河,又东南入澜沧江。

《志》云:银龙江每孟冬时,近晓有白气横江,盘旋如龙,因名。

一名太平江。

有昌平桥跨之,长四十丈,高二丈五尺,广二丈,瓦亭十有二。

亦曰太平桥。

其东北又有安定、通市二桥。

《志》云:曲涧河在县西三十里。

县西四里有桃源河,皆注于银龙江。

胜备江在县东北百里。

出罗武山,引流而东南。

合九渡、双桥二河,至蒙化府,合漾备江。

《志》云:九渡河在县东北五十里,出横岭山。

沿水绕流,上跨九桥,故名。

花桥河在县西南三十里。

源出博南山,下流入于银龙江。

《滇程记》:出下关石桥,至碗水哨。

又西为四十里桥,又西为响水涧桥。

循涧行,巨石峭Ф,鸣若轰霆,类嘉陵散关。

近关有花桥,桥皆架木飞梯,横耆悬度,行人战栗,所谓花桥河也。

○丁当丁山关在博南山。

山路峻险,置哨守于此。

○上甸关,在县北二十里,有上甸定夷关巡司戍守。

花桥关在县西南四十里,下有花桥河,控扼险厄之处也。

今改曰玉龙关。

诸葛寨县北三里。

相传武侯驻兵处。

○关索寨,在县东北五里,周回二里。

俗传蜀汉将关索所筑,寨下有洞,首尾相通。

樵牧过之,尝闻洞中有戈戟声。

永平驿在县治东五里。

又东九十里为打牛坪驿,兼设巡司于此。

又六十里为蒙化府之漾备驿。

《滇程记》:自漾备驿九亭而达打牛坪,途径横岭。

其高傍云,梯箐以升。

又西为云龙桥。

又西为大斗坡,而后至坪。

相传武侯南征,驻师兹坪。

辰值立春,鞭土牛以训蛮耕,遂以名驿。

又自打牛坪十亭而畸达永平县,有毕胜桥,观音叫狗山,谚名娘娘叫狗山。

其间有九转十八湾之险。

腾越州府西南二百七十五里。

南至南甸司界二十五里,西至麻里长官司界三百里,北至茶山长官司界二百四十里。

汉为永昌郡西境越赕地。

唐为羁縻州地。

贞元中,南诏异牟寻逐诸蛮,置软化府。

后白蛮徙居之,改腾冲府。

大理因之。

元宪宗三年,府酋高救内附。

至元十一年,改腾越州又置腾越县。

十四年,复改腾冲府仍治腾越县。

二十五年,县废而府如故,隶大理路。

明初因之。

洪武末,改腾冲守御千户所,隶金齿军民指挥使司。

正统九年,升所为军民指挥使司,隶云南都司。

嘉靖二年,改置腾越州编户八里,属永昌府。

今因之。

州山川险厄,为诸蛮出入要害之地。

洪武中,麓川蛮入寇,自腾冲屠永昌,沐英讨平之。

正统初,麓川酋思任发作乱,搅南甸,突干崖,径犯腾越,屠其城栅。

守潞江督臣王骥等进讨,复腾冲,然后直捣贼巢。

盖西南有事,州实当其冲也。

《志》云:州与孟养、缅甸诸蛮接境,出州之镇夷关,即南甸、干二宣抚司。

渡金沙江,则大小孟艮之地。

其为控扼之要也,允矣。

○腾越废县即今州治。

元至元中置县,腾冲府治焉,后废。

《志》云:州旧无城。

明正统十四年,再征麓川,大兵驻此,因筑土城。

十五年,以砖石,周八里有奇。

嘉靖二十九年,复筑濠为固城,周七里云。

今城西北有土城遗址。

○越甸废县,在州东北。

元置此县于越甸,寻省入府。

又古勇废县,在州西百里。

元置此县于古勇甸,寻废。

顺江州城在州南。

元至元十一年置。

至正七年,酋长乐孙求内附,立宣抚司,寻废入腾冲府。

○罗密城,在州北三十里,旧为蛮酋所居,今濠堑犹存。

又州西山平原中二里有西源城遗址,相传段氏所置城也。

○来凤山城南四里,亦名龙凤山。

又南三里曰飞凤山。

南去里许曰团山,形如龟,林峦相接,多修竹名材。

○球牟山,在城东五里,下峻上平,可居以避寇。

山顶有池,池旁有穴,下注为伽和池。

明正统间,麓川贼寇边,守御官军据此立寨,军民潜避其上,亦名梗寨山。

○宝峰山,在州西十里,一名长洞山。

又南五里,有水尾山。

下干峨山州北十五里。

下有池,亦名下干峨。

又上干峨山,在州西北二十五里。

下有池,名清河,亦名上干峨,周五百余丈。

亦曰澄镜湖。

又北有金塔坡。

○土山,亦在州北十五里,上有龙池,周五十余丈。

下亦有龙池,居民祈雨于此,境内无旱灾。

罗生山州东南二十里。

峰峦千仞,条冈百里,林木森茂,腾冲之名山也。

○あだ山,在州北三十里。

山极高峻,云合即雨。

○赤土山,在州东三十里。

又州西三十五里,有缅箐山,皆高峻。

罗左冲山州南六十里。

上有镇夷关,山后即南甸宣抚司。

悬岩峭壁,足为华戎之限。

《滇略》谓之半个山,界限华戎,北寒南暑,迥然各天。

高黎共山州东北百二十里。

一名磨盘山。

与保山县接界。

山极高峻,中外之限也。

详见名山高黎共。

○明光山,在州西北一百二十里,上有银矿铜矿。

马峰山州东十五里,又州东六十里有橄榄坡,产橄榄。

今橄榄坡驿置于此。

○擂鼓山,在州西南十里,相传孔明尝驻兵于此。

○大盈江在州西。

又名大车江,出吐蕃界,流入州境。

州西之水有三:一出赤土山,流为马邑河。

一出あだ山,流为高河。

一出罗生山,流为罗生场河,环绕州城,自东而北而西,并注于大盈江。

南入南甸、干崖之境。

详附见大川潞江。

龙川江源出峨昌蛮地七藏甸,绕越甸界,经高黎共山北,下流注南甸、干崖及陇川境,合于大盈江。

其渡口有桥,旧编藤铺板以渡,名曰藤桥,在州东七十五里。

《一统志》:藤桥有三:一在龙川关,一在尾甸,一在回石,俱跨龙川江上。

盖江水湍急,难以木石施工,编藤为桥,繁于岸树,以通人马。

或曰:龙川盖麓川江之别名也。

迭水河在州西南,大盈江之支派也。

山麓有石,断陷百尺,水势奔飞,吐珠喷沫,观者毛发为竦。

大车湖在州南团坡下。

湖面广阔,中有小山若浮。

○温泉,有四:一在城北马邑村,一在城东南大洞村,一在城南罗左冲山村,一在城西缅箐山村。

水沸如汤,人多浴者。

○龙川江关在州东七十里。

江之西岸有龙川桥,江上旧编藤铺板,名曰藤桥。

明弘治中,备兵使者赵ぁ始缆铁为桥。

嘉靖中,潘润复修之,为往来要道,置巡司及驿丞。

○古勇关,在州西百里古勇甸。

又镇夷关,在州南罗左冲山,有巡司戍此。

夹象石在州东龙川江东岸。

渡江而西,即高黎共山麓也。

明正统三年,麓川思任发叛,都督方政及别将高远渡江而南,逼贼于上江。

上江,贼重地也。

深入力惫,求救于沐晟。

晟以少兵往,至夹象石,不进。

政等渡江,追至空泥,贼伏四起,我师覆焉。

七年,王骥等以大军征麓川。

八年,自夹象石下江径抵上江贼巢,而大军亦自夹象石下江通高黎共山道至腾冲云。

潞江安抚司府西南百三十五里。

西北至腾越州百五十里。

汉永昌郡地。

旧名怒江甸,讹为潞江。

元至元十三年,置柔远路军民总管府治怒江甸,隶金齿等处宣抚司,后为麓川宣慰司所据《元史·志》:其地一名潞江,一名普坪,一名申寨,一名乌摩坪蛮,即《通典》所谓黑爨也。

中统初,蛮酋阿八思入朝。

至元中,始置柔远路云。

明洪武十五年,改为柔远府。

二十三年,改为潞江长官司。

永乐九年,升安抚司土官线氏世袭。

《职方考》:潞江安抚司而外,有镇道安抚司、杨塘安抚司与茶山长官司四司,并属永昌卫。

司东蔽永昌,西援腾越,南接群蛮,为襟带要地。

○镇姚所城《志》云:在司西老姚凤山之麓,土筑。

周四里有奇,砖四门,覆城瓦屋八百十八间,明万历十三年建。

○和埸山司东三十余里。

又司南三十里,有掌亢山,司东八十里有雷弄山。

○潞江在司北三十里。

本名怒江,以江流汹涌不平也。

源出吐蕃,流入司境,南流经司城东,又南经孟定、芒市而入缅界,下流入于南海。

蒙氏封为四渎之一。

江之两岸皆陡绝,瘴疠甚毒。

夏秋之间,人不敢渡。

今详见大川潞江。

○潞江关在潞江东岸。

《滇附录》云:金齿西上一程曰蒲缥,地犹稍平。

过蒲缥驿,经打板箐而下潞江,若降深。

四序皆燠,赤地生烟,瘴气腾空,触人鼻如花气。

渡龙川江,其炎瘴亦然。

○细甸,在司东南。

明正统中,麓川首思任发叛,督臣王骥言:江北细甸昔剌等处系贼左臂,恐乘虚窃发,侵犯金齿,阻绝粮道。

今分军二路,别将冉保从细甸直取孟定,合木邦、车里之兵为东路,而大军繇西路至腾冲与保会,使贼腹背受敌云。

全胜关在司西。

《志》云:在镇姚所南,有偃草坡。

明万历十一年,参将邓子龙败缅军于此。

时缅人崩溃而下,至今草生不能上指。

又松坡营在镇姚所西南。

营南一里,有战士冢。

又所城东南亦有之。

景罕寨在司西南境。

明洪武末,平缅诸蛮刁孟叛,何福讨破之于南甸。

还兵击景罕寨,蛮乘高据险,坚守不下。

福粮垂尽,沐春驰至。

径渡怒江,驰躏寨下。

蛮出不意,遂降。

乘胜复击崆峒寨,贼溃走。

崆峒寨盖亦在司境。

又正统三年,方政破麓川贼于潞江西岸。

贼走景罕寨,官军复败之。

《滇纪》云:景永城在陇川宣抚司宅后,砖,万历六年建。

或以为即故景罕寨,恐误。

阿坡寨在司南。

隆庆六年,金腾兵备许高征蒲蛮阿坡寨,擒其将蒋裕,于是桑科等二十八寨皆畏服。

又有潞江、乌色、平戛三寨蛮亦来附。

凤溪长官司府东二十五里。

本元永昌府地,洪武二十三年置司。

○凤溪山在司治东。

有东西二泉,合流为凤溪山。

去府东北三十里,与哀牢山并峙。

或云:汉不韦故县在凤溪山下。

山有吕公台,以吕嘉子孙迁此而名。

又有木鼓山,在凤溪山之右,高七里,袤如之。

施甸长官司在府南百里。

唐时蒙氏为银生府北境。

宋时段氏置广夷州。

元至元十一年,置石甸长官司,后讹今名。

明初因之。

《志》云:司东接顺宁,南接湾甸州境。

万历十一年,湾甸酋景宗真导缅入姚关,焚掠施甸,官军败缅,复收其地。

○秀岩山司东南二里。

岩下出泉,注于小罗窑河,北流经峡口洞而入澜沧江。

又摩苍山在司东二里,一名施甸山。

孤峰耸秀。

又司西十里有石栅山。

○当归山,在司西北二十五里,产当归。

又甸头山,在司西南三十里,其南有碧霞山。

又司西北四十里有新栅山。

○坪市河在司西。

有二源:一出甸头山,一出石甸寨,合流经司西,又南合蒲缥寨涧水,经新栅山口,斗飞下,下流入于怒江。

○蒲关在司南莽田寨。

《滇略》云:蒲人散居山谷无定所。

永昌凤溪、施甸二长官司及十五哨、二十八寨皆其种也。

元时为可蒲寨。

至元十六年,广西宣抚使讨平和泥蛮,遂徇金齿甸七十城。

越麻甸,抵可蒲,皆下之。

又有小白夷,熟夷也。

环居于永昌西南境。

猛淋寨在司东南。

万历十一年,缅蛮寇顺宁,遂破施甸、猛淋、盏达诸寨。

官军击走之。

盏达寨,见干崖宣抚司。

○镇安所,在猛淋寨,本金齿千户所。

万历十三年移置,改今名。

附见:

永昌卫在府城内。

嘉靖中建。

腾冲卫在腾越州城内。

本军民指挥使司,嘉靖二年改置。

◇蒙化府东北至大理府赵州界六十里,东南至楚雄府定边县界六十里,南至景东府二百五十里,西至顺宁府界一百五十里,北至大理府太和县界九十里。

自府治至布政司八百六十里,至江南江宁府七千九百七十里,至京师一万一千四百一十里。

汉为益州郡地,后汉永昌郡地。

唐属姚州都督府初天竺张仁果据此,号白国。

传至乐进求,逊位于蒙氏,称南诏,号阳瓜州《志》云:初罗罗摩及蛮居此,后蒙氏细奴逻等城居之,号蒙舍诏,即南诏也。

后徙居太和城,以蒙舍为旧都云。

宋时,段氏改为开南县。

元初,为蒙舍千户所。

至元十一年,为蒙化府。

十四年,升为路。

二十年,降为州隶大理路。

明初因之,属大理府。

正统间,升为蒙化府土官左氏世袭,编户三十里。

《通考》:近郡有摩察夷,黑爨之别种也。

今仍旧。

府南接楚雄,北距大理,四山环堵,屹然险固。

○蒙舍城在府北十里。

唐永泰中,为阳瓜州。

天宝间,凤伽异为州刺史,即此。

今遗址尚存,地名古城村。

元改置蒙化州于此。

今府城旧系土城。

明洪武二十三年,始建砖城,周四里有奇。

门四。

○箐口新城,在府东北,有四门,以界赵州、白川一带,即所谓蒙化箐口也。

○斗斛山城北三里,亦名覆屋山,亦曰棋盘山。

又城东有天台山,望见百里外。

又有玄珠山,上有白浮图。

相传武侯建以镇蒙者。

○甸尾山,在府南十里,下有温泉。

旧有甸尾巡司戍守。

又城东北十五里,有伏虎山。

巍山府东南二十里。

峰峦高耸,冠于群山,亦名巍宝山。

蒙氏之初,尝耕牧于山之麓。

《志》云:昆雌江出于此,东北流入赵州界,合于礼社江。

龙图山城西北三十五里。

初蒙氏龙伽独者,以唐贞观间将。

其子细奴逻自哀牢而东,迁居其上。

部众日盛。

高宗时细奴逻入朝,授巍州刺史。

筑城高三丈,周四百余丈,居之。

自称奇王,号蒙舍诏。

今有浮图在山上,亦曰あ山,亦谓之あ图城。

其相接者,又有天马、御笔诸山。

又金牛山,在府西北四十里,亦名寨子山。

石母山城北七十里。

出石黄及雄黄。

有泉,流为赕中溪,南入罗盘江。

又天耳山与石母山相接,即甸头山也。

旧有甸头巡司戍此。

《志》云:府西南二百里有凤凰山,亦名鸟吊山,盖传讹耳。

○阳江在城西。

源出甸头山花判涧,南流至甸尾巡司,又东南流九十里,入楚雄府定边县界。

又有锦溪在城东一里,西北流,达于阳江。

样备江府西百五十里。

一名神庄江。

自大理府赵州西境,流经永昌府永平县之打牛坪驿。

又经府西北百二十里之样备驿。

有样备桥跨其上,为蒙化永平之界。

又南流入顺宁府而会于澜沧江,本名漾濞江,讹为样备云。

澜沧江在府西南百五十里。

自永昌府流入府境,又东南入顺宁府界。

江之南岸有马耳渡。

○蔡阳河,在城南,源出东山,流入阳河。

又教场河在府北二里,又北二里为寄马椿河。

又有五道河,在府南七里,俱流注于阳江。

○样备驿在府西北百二十里。

《舆程记》:自赵州德胜驿西至样备驿八十里,又有四十里桥。

《志》云:蒙舍至赵州界四十里,桥因以名。

为龙尾关样备驿之中路。

又开南驿,亦在府境。

○迷渡镇,在府东,与大理府赵州接界。

嘉靖初,筑城于此,控制白崖等要路。

附见:蒙化卫在府治东,洪武三十三年建。

◇顺宁府东至蒙化府界一百八十里,西至湾甸州界二百八十里,南至孟定府界四百七十里,北至永昌府永平县界四百二十里。

自府治至布政司一千一百五十里,至江南江宁府八千一百八十里,至京师一万一千六百二十里。

古蛮夷地,地名庆甸《滇纪》:孟获为孔明所纵,南走庆甸,即此,蒲蛮居之一云即古濮人也,后讹为蒲。

自宋以前不通中国,蒙氏段氏皆不能制。

元泰定间始内附。

天历元年置顺宁府,并置宝通州及庆甸县。

明洪武十五年,仍置府,而以州县省入焉编户二里。

土知府猛氏。

万历二十四年,猛庭瑞叛,讨平之,改为流官,属州一。

今仍曰顺宁府。

府众山环绕于西南,二江襟带于东北。

地虽弹丸,有建瓴之势。

至于三甸鼎足,形如犄角,南鄙藩篱,备未可略矣。

○宝通废州或云:与庆甸县俱在府城内,元置,明初省。

《志》云:庆甸废县在府东八里。

顺宁城今府治。

《志》云:城在凤山之中。

万历二十八年建,以砖石,周五里有奇。

又有旧城,为猛氏世居,去府城一里,旧有土垣,今废。

右甸城在府西南二百里。

《志》云:在矣渚十三寨之中,右甸川之西山麓。

万历三十年砖筑,周三里有奇,为郡城藩蔽,今倾圮过半。

○凤山在府治东。

治西亦有此山。

两山夹峙如双凤然,亦名交凤山。

泻泉流于治北,有桥跨其上,曰掬春桥。

桥有瓦屋扶阑,居然幽胜。

○东山,在府东二里。

又府城北有鼓山,城西有旗山,皆近郊之胜也。

乐平山府西北十五里,为郡之镇山。

山下有塘,周围里许,知府猛寅所凿,以备灌溉。

又府西十五里,有中阿山,亦幽胜。

○玄玉山,在府西南十五里,一名契山,重冈迭,苍翠如画。

又西南五里曰郁密山,千万壑,如群星拱斗,上有太平寺。

○九层楼山,在府西八九十里,重岩复岭,盘折九层,山椒有聚落。

把边山城南四十三里。

上有把边关,两山对立如门。

一径中通,崎岖厄塞,实称险隘。

○泮山,在府东南一百二十里,亦曰山,山陡绝,下即澜沧、黑惠合流之处,号为泮江山,又因江以名也。

阿鲁使泥山府北百八十里。

中有洞深十余步,上积华盖,层层如楼阁。

尝有白气出入其中,名曰霞洞。

两山迥绝,中为磴路,可百余步,平直如坻,径之旁皆细草蒙葺,俗呼观音接路。

○赤龟山,在府北二百三十五里,以形似名。

黑惠江如长蛇盘绕其下,山阿有聚落,行旅往来,多宿于此。

铎山府西南二百里。

山势百盘,林深谷奥,下临绝涧,渡以藤桥,土人呼为阿铎五山。

山水急迅,流为阿铎河,土人构藤以渡。

○西奥山,亦在府西南二百里,层峰削壁,下有洞豁然,谓之琼英洞。

形肖城阙,广约十余丈,嵌空奇崛,深邃莫穷。

蜢濮者山府北二百四十里,土少石,多高峻骨立,宛如鬼工削成。

下有聚落,俗呼蜢濮者。

《滇略》云:顺宁境内沿澜沧江而居者,曰普蛮。

一名扑子蛮是也。

○澜沧江府东北七十里。

自蒙化府东南流入府境,与黑惠江合。

南过景东、元江、交址,乃入南海。

石齿嶙峋,波涛汹涌,实为险阻。

有澜沧浮桥,编竹为之,长十五丈,广五丈,人马经之,如卧虹然。

《府志》云:澜沧江中有宝峰山,奇胜处也。

江干又有三台山,至为险峻。

余详大川澜沧。

黑惠江即样备江也。

亦曰濞溪江,又名墨惠江。

在府东北百十里,自蒙化府流入境,东南混流百里,至泮山下,合于澜沧江。

详见大川样备江。

顺宁河在府城东。

源出甸头村山箐内。

流入云州孟河,为府之带水。

又瓮磉河,在府南一里,源出南山,流合于顺宁河。

又腊门河,在府北十里,亦南流,合于顺宁河。

○虎墟河,在府北百九十里阿城旧村之南,以河傍旧有虎穴而名。

其水流入黑惠江。

又龙湫在府治南山之麓,方一亩,林木蓊郁,相传有龙居其中。

○把边关在把边山上,为府之险厄。

○牛街驿,在府北百八十里濞溪江上,路通蒙化,有渡,深险不测。

飞涛乱石,不容巨舟。

旧刳木为舫,如竹半破,渡者畏沮。

近时建桥以度,行者便之。

《志》云:府境旧有顺宁、观音、水井,牛街、锡铅、右甸、枯河六驿,皆土驿丞司之。

矣堵寨在府西南。

万历二十八年,矣堵十三寨莽亢等复叛,官军讨平之。

顺宁云州复定。

○猛淋寨,在府境。

万历十一年,湾甸酋景宗真导缅入姚关,寇施甸,焚掠顺宁,破猛淋寨。

今亦见施甸长官司。

《志》云:府境有锡铅寨巡司,又有董瓮寨、亦壁岭、蟒水寨、锡腊四巡司,万历中裁。

云州西北至顺宁府百五十里,东至景东府界九十里,南至镇康州界七十里,西至湾甸州界百二十里。

古蛮地,名孟白夷所居。

元中统初,内附,属麓川路。

明洪武二十四年,置大候长官司。

正统三年,改为大候御夷州。

万历二十五年,改为云州编户四里。

先是,土官奉氏世袭。

是时,顺宁府土酋猛庭瑞叛,大候土酋奉赦叛应之。

事平,改设流官,属顺宁府。

今为直隶州。

州控澜沧之险,为诸蛮襟要。

西出则顺宁、永昌震,东顾而景东、威远危,亦必争之地矣。

○云州城今州治。

旧有土城,在州南十里。

万历三十一年移建于大栗榆镇西山下,以砖石,周四里有奇。

○无量山在州东北六十里,即景东府之蒙乐山也。

《志》云:上有孟获故寨。

镇西山在州治北。

州南曰永宁山,其相对者曰平头山。

○昔弥山,在州东六十里。

又蛮赖山在州西六十里,山多竹。

又八剌山,在州北八十里。

蛮弥山州南二百五十里。

林木阴森,石崖壁立,山东南麓即澜沧江。

○阿输山,在州西南三百里,连峰迭,四时苍翠。

○澜沧江在州南。

自顺宁府流入界,又东入景东府界。

孟河在州治东。

顺宁府境诸水汇流于此,入于澜沧江。

又州南八十里有孟赖河。

○南看河,在州东。

自顺宁河分流,入州境。

州西又有南缪河,合流于南看河,其下流俱注于澜沧江。

孟缅长官司在州西南。

明隶布政司。

又有猛猛、猛撒二土巡司。

万历二十五年,改隶云州。

《滇略》云:州境有三猛蛮,即猛缅、猛猛、猛撒也。

猛猛最强,部落万人,时与二猛为难。

其地田少箐多,射猎为生。

猛缅地虽广衍,而民柔怯。

猛撒最弱,近折而入耿马矣。

○梳头山在猛缅蛮西南,高六十里。

其相近者又有美水山,多古柏。

其东曰天台山,高耸插天,山多雪。

又孟缅境内有邦凤山,上有诸葛碑云。

○邦偏山,在猛猛南,高六十里。

又猢狲山,在猛撒北,高二十五里,最险隘。

其南有大河,北入山穴中。

○金水河在猛缅境内。

又有大河,北流入于猛赖河。

○猎逊江,在猛猛境南。

《志》云:猛猛有大河,南流入于猎逊江。



友情链接: 九五查询  古籍史书  老黄历  
免责说明:本站内容全部由九五查询从互联网搜集编辑整理而成,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冒犯,请联系我们删除。
Copyright © 2025 95cx.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九五查询(95cx.com)鄂ICP备2022010353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