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史方舆纪要 卷一百十二 广西七

  1. 九五查询
  2. 古籍查询
  3. 读史方舆纪要
《读史方舆纪要》 卷一百十二 广西七 顾祖禹

外国附考

◇安南在凭祥州南五百五十里。

东至海三百二十里,南至占城国界一千九百里,西至云南老挝宣慰司界五百六十里。

自其国都至京师一万一千一百六十五里,至南京七千七百二十里,至广西布政司二千八百里。

古南交地,《虞书》宅南交是也。

周曰交趾。

《礼·王制》:南方曰蛮,雕题、交趾。

秦为象郡地。

秦末属于南越。

《史记》:尉陀以兵役属西瓯、骆。

安南,即所谓骆越也。

汉元鼎五年,平南越,置交趾、九真、日南等郡,兼置交州刺史。

后汉建武十六年,交趾女子征侧、征贰反,马援讨平之。

孙吴时,增置新昌、武平、九德三郡。

晋因之。

宋增置宋平、宋寿等郡。

齐增置义昌郡。

梁于交趾等郡增置交、爱、等州,兼置交州都督府。

隋平陈,废郡存州,改都督府曰总管府。

炀帝初,州废,仍为交趾、日南、九真等郡。

唐武德三年,仍置交州总管府,管交、峰、爱、仙、鸢、宋、慈、澄、道、龙十州。

七年,改曰都督府,其后诸州增省不一。

调露元年,又改都督府曰安南都护府。

至德二载,曰镇南都护府。

大历三年,仍曰安南,以刺史充都护。

贞元六年,置军曰桑远军。

咸通初,为南诏所陷,明年收复。

四年,复为南诏所陷。

七年,高骈攻克之,始置静海军于安南。

天初,曲承裕据其地,再传至曲承美。

五代唐长兴初,南汉刘Ζ遣军攻拔交州,执承美以归,以其将李进守之。

明年,爱州将杨廷艺攻取交州。

晋天福二年,交州将皎公羡杀廷艺而代之。

三年,廷艺故将吴权举兵攻杀公羡,遂据交州,称静海节度使。

权卒,子昌岌立,卒,子昌文立。

周显德初,始请命于南汉,南汉以昌文为静海军节度使,兼安南都护。

宋初,复为部人丁部领所据,自称万胜王,以子琏为静海节度使。

开宝六年,内附。

八年,封交趾郡王,自是交趾遂为异域。

琏死,弟嗣,又为其将黎桓所篡。

景德初,封南平王。

桓死,子龙挺嗣。

景德四年,改封交趾郡王,死,子至忠嗣。

大中祥符三年,为其臣闽人李公蕴所篡。

宋仍封为交趾郡王,再传至日尊称帝,国号大越。

熙宁间,王安石议开边侵扰蛮境。

八年,交人叛,陷钦、廉、邕等州。

九年,诏郭逵等讨之,至富良江,得四州一县而还。

其地寻复入于交趾。

公蕴八传嗣绝,为其婿陈日所有。

宋淳十二年,蒙古将兀良合台破安南,日遁海岛,师还,日复取其地。

宋亡,日子光归附元,封为安南国王。

光死,子日ピ自立,不受命,再发兵击之,皆不能克。

日ピ死,子日尊嗣,复遣使入贡。

日尊死,子日奎嗣。

明洪武二年,率先入贡,遣使册为安南国王。

未至,日奎死,侄日坚嗣。

五年,为陈叔明所篡。

叔明者,弟代视事。

十一年,攻占城败死,弟炜代立。

二十一年,其相黎季弑炜,立叔明子日。

明年,又弑日,立其幼子,假炜名来贡。

二十九年,思明府奏安南夺丘温、如嶅、庆远、渊脱五县,遣使敕以地还思明,不听。

三十二年,季复弑而立其幼子,寻复弑,夺其位。

季诡姓名曰胡一元,子苍曰,僭号纪元,国号大虞。

永乐元年,表称陈氏嗣绝,请署国事,从之。

己复封为王。

二年,陈氏故臣裴伯鲁走阙下乞师,而老挝亦传送故王孙陈天平来朝,诏诘季,季诡请迎天平归国。

诏广西都督黄中、吕毅率兵五千送天平还国,至境,季伪遣使迎候,而伏兵隘口,袭杀天平及大理卿薛等,中等引还。

于是,以成国公朱能为征夷将军,率新城侯张辅、西平侯沐晟等二十五将,军出广西、云南两道讨之。

能至龙州卒,辅代总其众。

五年,平安南,俘获季父子,诏求陈氏后立之,无所得,因置交趾等处承宣布政使司,领府十七、州五、属府州四十二、县一百五十七,又置卫十一、所十三属都指挥使司,又置市舶司一。

其地东西相距一千七百六十里,南北二千八百里。

六年,交人简定复推陈季扩为乱,命沐晟讨之,败绩。

复命张辅往征,擒定,季扩寻请降,以为交趾右布政使。

未几,复叛。

十年,辅等以计擒之,贼党皆平。

十五年,召辅还都。

明年,寇孽黎利复叛,官军屡衄。

宣德初,再遣大兵征之,皆败绩,贼势益张,侵我禄州、西平州及钦州四峒,皆陷。

既而利托言请立陈氏后罢兵息民,朝廷因而许之,遂弃交趾。

六年,诏利权署安南国事。

八年,利死,子麟嗣。

正统元年,封为安南国王。

七年,麟死,子立,遣兵攻占城,虏其王摩诃贲该以归。

天顺三年,为庶兄宜民所弑。

四年,弟灏嗣,辄侵我土地,攻杀老挝宣慰司刁板雅兰掌父子,为八百败,归,屡攻占城,谋并其国。

弘治十年,灏死,子晖嗣。

十七年,晖死,子敬嗣,旋死,以弟谊嗣。

正德初,其臣阮种弑之,立其弟阮伯胜,国人共杀种等而立灏庶子,孱政在群下,国乱。

正德十一年,其下陈弑自立,酋目莫登庸等复逐,立兄子讠惠,专其国,奔据谅山。

黎氏旧臣郑绥以登庸不臣渐著,推族子酉榜为主,登庸皆攻杀之。

十六年,登庸攻,败死。

嘉靖初,登庸自称安兴王,谋弑讠惠,讠惠奔清化,登庸立其庶弟广。

交人云:广,登庸子也。

六年,登庸窃安南,寻杀广。

九年,禅位于其子方瀛,自称太上皇,退居都齐海阳,为方瀛外援。

讠惠竟死,清化故臣共立讠惠子宁,居来州漆马江,倚老挝为援。

十五年,宁遣其臣郑维忄来乞师,诏咸宁侯仇鸾为帅,寻以征蛮将军安远侯柳代之,而命枢臣毛伯温总其事。

伯温驻师南宁。

时方瀛死,子福海嗣,登庸闻大军致讨,惧,请归钦州二都四峒故侵地,世奉职贡。

乃于镇南关受登庸降,废勿王,降国为都统司,十三路为宣抚司,以登庸为都统司使,统境内十三宣抚司,隶广西藩司,而命黎宁仍居漆马江,令云南守臣勘访,果系黎氏,后始授境土。

制下,登庸已死,乃授其孙福海。

二十五年,福海死,子宏瀷幼,阮如桂等拥卫之。

三十年,始嗣职。

时国内多艰,贡不达。

黎氏虽据一隅,党类强,宁死,郑检立其子宠,宠死,复立其宗人黎维邦。

会莫氏臣黎伯骊作乱,郑检以兵会之,宏瀷奔海阳,自是益衰弱。

四十二年,宏瀷卒。

万历初,子茂洽袭为都统使,国大乱。

既而黎维邦死,郑检子松复立。

维邦子维潭举兵攻杀莫茂洽,尽逐莫氏遗孽,茂洽子敬用窜居高平府,敬璋、敬恭窜居东海府,保乐州,复内相仇。

未几,敬璋为黎氏所杀。

维谭遣使浮海诣督臣归罪,请款关输贡,因与约必以高平居莫氏,如黎氏漆马江故事。

维潭意以高平其故地也,莫氏篡臣不宜以漆马江为比。

久之,乃听。

二十四年,受维潭降,以为都统使,与莫敬用以高平,令维潭毋侵害,于是安南复定。

自黎氏以来,虽奉贡称藩,然自帝其国如故矣。

○罗氏曰:入交之道凡三:一繇广西,一繇广东,一繇云南。

由广东则用水军,伏波以来皆行之。

广西道宋行之,云南道元及明朝始开。

广西道亦分为三:从凭祥州入者,由州南关隘,一日至交之文渊州坡垒驿,复经脱朗州北,一日至谅山衙,又一日至温州之北,险径半日至鬼门关,又一日经温州之南新丽村,经二卜江,一日至保禄县,半日渡昌江,又一日至安越县南市桥江下流北岸。

一道由思明府入,过摩天岭,一日至思陵州,过辨强隘,一日至禄平州,州西有路,一日半至谅山府。

若从东南行,过车里江。

此江乃永乐中黎季堰之以拒王师,后侦知其堰处,乃决之以济师。

一日半至安博州,又一日半过耗军峒,山路险恶,又一日至凤眼县,又分二道:一道一日至保禄县,亦渡昌江;一道入谅江府,亦一日至安越县之南市桥江北岸,各与前道会。

其自龙州入者,一日至平而隘,又一日至七源州,二日至文兰平茄社,又分为二道:一道从文兰州,一日经右陇县北山径出鬼门关,平地四十里渡昌江上源,经右陇之南,沿江南岸而下,一日至世安县,平地至安勇县,又一日亦至安越县之中市江北岸;一道从平茄社西,一日半经武崖州山径,二日至思农县,平地又一日半亦进至安越县之北市桥江上流北岸。

市桥江在安越县境中,昌江之南诸路总会之处,随处皆可济师。

一日至慈山府,又至东岸嘉林等县渡富良江以入交州。

云南亦有二道:其一道,由临安府蒙自县,经莲花滩入交州之石陇关下程澜峒,循洮江源右岸,四日至水尾州,又八日至文盘州,又五日至镇安县,又五日至下华县,又三日至清波县,又三日至临洮府。

洮水即富良江上流,其北为宣光江,南为沱江,所谓三江者也。

临洮二日至山围县,又二日至兴化府,即古多邦城,自兴化一日至白鹤神庙三岐江,又四日至白鹤县渡富良江。

其一道,自蒙自县河阳隘,循洮江左岸,十日至平源州,又五日至福安县,又一日至宣江府,又二日至端雄府,又五日亦至白鹤三岐江,然皆山径,欹侧难行。

其循洮江右岸入者,地势平衍,乃大道也。

若广东海道,自廉州乌雷山发舟,北风顺利,一二日可抵交之海东府。

若沿海岸以行,则乌雷山一日至永安州白龙尾,白龙尾二日至玉山门,又一日至万宁州,万宁一日至庙山,庙山一日至屯卒巡司,又二日至海东府,海东二日至经熟社,有石堤,陈氏所筑以御元兵者。

又一日至白藤海口,过天寮巡司,南至安阳海口,又南至涂山海口,又南至多渔海口,各有支港以入交州。

自白藤而入,则经水棠、东潮二县至海阳府,复经至灵县过黄径、平滩等江。

其自安阳海口而入,则经安阳县至荆门府,亦至黄径等江,繇南策、上洪之北境以入。

其自涂山而入则取古斋,又取宜阳县,经安老县之北至平河县,经南策、上洪之南境以入。

其自多渔海口而入,则繇安老、新明二县至四岐,溯洪江至快州,经咸子关以入。

多渔南为太平海口,其路由太平、新兴二府,亦经快州咸子关口,由富良江以入。

此海道之大略也。

交州之东有海阳、荆门、南策、上洪、下洪、顺安、快州等府,去海颇远,各有支港穿达,迤逦数百里,大舰不能入,故交人多平底浅舟以便入港云。

《山居赘论》曰:安南,自秦、汉以来,入中国版图者历千百年。

其比于外臣,特自宋以后耳。

宋之兵力,自太宗以后势已衰钝,其不能奄有交南,宜也。

元人兵威所加,辄见摧灭,而安南竟偃蹇一隅,不能郡县其地,何哉?倘所谓强弩之末不能穿鲁缟者欤。

永乐中,两兴大役,皆系累其君长,扫清其境土而师还。

未几,反覆随之。

岂时有难易,交人方强,未可逆折欤?逮正德以后,陈氏、莫氏与黎氏祸乱相寻,兵分势削,取乱侮亡,机不可失,而竖子率师,徒费张皇。

其后,任交人之自为鱼肉,以秦越相视而已矣。

夫是非不张,恩威不振,何以厌蛮夷观听之情哉?《明史》:嘉靖十六年,仇鸾为帅,尚书毛伯温督师驻广西,檄诸路兵候师期。

正兵分三哨:广西凭祥州为中哨,龙州罗回洞为左哨,思明府思州为右哨。

分奇兵为二哨:归顺州为一哨,广东钦州为一哨。

又乌雷山等处为海哨,又云南兵于莲花滩分三哨。

东西并举,驰驿安南,莫登庸大惧,乞降。

盖先是抚臣蔡经言:安南水陆之路有六,凭祥、龙州、归顺、钦州、海阳西路皆接安南也。

时钦州知州林希元言:莫氏所恃者,惟都斋耳。

其地滨海,淤涂十余里,舟不得泊,计以为王城不支即守都斋,都斋不支即奔海上耳。

若以东莞、琼海之师助占城击其南,贼不得奔矣。

以福建之师航海出枝封,湖广之师出钦州,与之合,都斋无巢穴矣。

以广西之师出凭祥,云贵之师出蒙自,以攻龙编,则根本拔矣。

如此,可一举定也。

其说置不问。

夫攻安南者,希元之言非胜算哉?又安南僭置伪东都,设五府、五部、六寺、御使台、通政司、五十六卫、四城兵马等衙门,附郭府三:一曰奉天,二曰广德,三曰永昌。

永乐二年,改东都为交州府。

宣德二年,弃交趾,黎氏复曰东都,其西都亦曰清华承政。

永乐二年,改清化府。

又都斋古斋,近海口,莫登庸故乡也。

本无城郭,以铁{力}木作排栅三层为外卫,登庸所自居也。

大约自黎氏以来,郑氏、莫氏二宗最强,而郑以江华为重,莫以古斋为重云。

两都之外,分道十三,设承政司、宣察司、总兵使司,亦仿中国三司之制。

交州府即安南之东都也。

永乐二年,改置,领州五,曰慈廉、福安、威蛮、利仁、三带,领县十三,曰东关、慈廉、石室、英、清潭、清威、应平、平陆、利仁、安朗、安乐、扶宁、立石。

宣德二年以后,仍为东都,领附郭府三,曰奉天、广德、永昌,又分置安邦承政司,领府一,曰海东。

○龙编城在今交州府东,汉郡治也。

《汉志》交趾郡,治羸娄,领龙编。

后汉治龙编。

孙吴黄武六年,交州亦自番禺县徙治焉。

晋、宋以后因之。

《水经注》:汉建安二十三年立城之始,有蛟龙盘编于水南北二津,因改龙渊曰龙编。

或疑县本名龙渊,唐颜师古、章怀太子讳渊,改《汉志》为编也。

隋开皇中,仍为交州治。

大业中,移交趾郡治宋平,而龙编为属县。

唐武德四年,置龙州,又析置武宁、平乐二县。

贞观初,州废,以二县省入龙编,隶仙州。

十年,州废,仍属交州。

今伪奉天府,或曰即龙编也。

交趾城在府西。

《汉志》交趾郡,治羸娄。

羸,孟康音莲。

娄,音受,土篓也。

后汉仍为羸娄县,属交趾郡。

晋、宋因之。

隋改置交趾县,属交州。

刘句曰:交趾县,汉羸娄也。

唐武德四年,又析置慈廉、乌延、武立三县,以慈廉水为名,置慈州。

六年,改为南慈州。

贞观初,州废,三县仍省入交趾。

二年,移县治于汉之故交趾城,仍为交州治。

宝历元年,徙州治于宋平,县属焉。

颜师古曰:羸娄,亦读曰累缕。

杜佑曰:交趾之名,以南方夷人其足大趾开广,若并足而立,其趾则交,故名。

宋平城在府南。

汉龙编县地。

沈约曰分日南置,刘句曰西卷县地,皆误也。

宋孝建初,析置宋平县,寻又置宋平郡治焉。

梁、陈因之。

隋平陈,郡废,县属交州。

大业初,为交趾郡治。

唐武德五年,于县置宋州,并置弘义等县,又析置怀德等县。

六年,改曰南宋州。

贞观初,州废,以弘义、怀德二县省入,属交州。

宝历中,为交州治,后移于今所。

○南定城,在府东北。

孙吴立武安县。

晋改曰南定。

宋、齐因之,后省。

唐武德四年,复析宋平置南定县,属宋州。

明年,改属交州。

大历五年废。

贞元八年,复置。

咸通六年,高骈为安南都护,自海门进兵至南定,掩击峰州蛮众,大破之,即此。

朱城在府东南。

汉县,属交趾郡。

后汉因之。

晋仍属交趾郡。

宋、齐因之。

梁大同末,诏杨讨交州贼李贲,以陈霸先为先锋,出交州,败贲于朱,又败之于苏历江口。

《五代志》:朱县,梁置武平郡。

隋平陈,郡废,县仍属交州。

唐武德四年,置州,并置高陵、定陵二县属焉。

贞观初,州废,以二县省入朱,属交州。

,同鸢。

刘句曰:朱鸢,孙吴时军平县地,晋武帝曰海安。

未知所据。

勾漏城在府西南。

汉置苟漏县,属交趾郡。

苟漏,与句漏同。

后汉亦曰芶漏县。

晋仍属交趾郡。

葛洪求为勾漏令,即此县也。

宋、齐以后因之。

隋县废。

今石室县是其地。

平道城在府西北。

今安朗县地。

后汉建武十九年,马援平交趾蛮,置封溪县,属交趾郡。

三国吴属武平郡。

晋因之。

宋仍属武平郡。

齐析置平道县。

梁、陈间,以封溪省入平道。

刘句曰:封溪,即古骆越地也。

《南越志》:交趾之地,最为膏腴,旧有君长曰雒王,其佐曰雒侯,其田曰雒田,民垦食之,因曰雒民。

《交州志》:雒王、雒侯主诸郡县,县有雒将。

后汉建武十五年,交趾泠雒将女子征侧、征贰反,九真、日南、合浦蛮俚皆应之。

《广州记》:交趾有骆田,仰潮水上下,人食其田,名为骆侯。

后蜀王子将兵攻取其地,自称安阳王。

后南越王尉陀复夺取之。

今平道城东有城,凡九重,周九里,盖即安阳王所居城矣。

或以为封溪故城也。

《隋志》:平道县,旧曰昌国。

开皇十二年,改平道县属交州。

《南齐志》有昌国县,属宋平郡。

盖梁、陈间省平道入昌国,隋复改昌国为平道也。

唐武德四年,于平道置道州,又析置昌国、武平二县。

六年,改为南道州,是年又更名仙州。

贞观十年,州废,又以昌国省入平道,隶交州。

《志》云:府西有望海废县,亦后汉建武中与封溪县同置,后废。

相近又有玺城,祝穆云:亦马援所筑戍守处也。

太平城在府西北。

本封溪县地。

吴孙皓建衡三年,讨扶严夷,以其地置武平郡,治武宁县。

晋因之。

宋改县曰武定,仍为武平郡治。

齐仍旧。

隋平陈,郡废,县属交州。

开皇十八年,改曰隆平县。

唐武德四年,置隆州,并置义廉、封溪二县,寻徙州治义廉。

六年,曰南隆州。

贞观元年,州废,省义廉,以封溪隶峰州,隆平隶交州。

先天元年,改曰太平县,仍属交州。

○武平城,亦在县西北,亦封溪地。

唐武德四年,析平道县置武平县,属道州。

明年,改属交州。

刘句曰唐初改隋隆平县为武平,似误。

{力}竹城或曰即今府城。

唐大中十二年,王式为安南都护经略使,至交趾,树{力}木为栅,可支数十年,深堑其外,泄城中水,堑外植竹,寇不能冒。

范成大《桂海虞衡志》:新州有{力}竹城,交趾外城亦是此竹,即式所植者。

又大罗城,《志》云:在府城外。

旧城,唐刺史张伯仪所筑,本在江南。

宝历元年,安南都护李元善请移城于江北岸,未几复故。

咸通七年,静海节度高骈筑安南城,周三千步,又凿道三所通使者,道名曰天威道,今故址犹有存者。

○东关城,在府城北,五代以后,蛮所改置附郭县也。

元至元二十五年,脱欢入交趾,安南王陈日遁据海口,既而拥兵守御东关,遏绝归路,脱欢战败,由间道遁还。

明宣德初,黎利叛,率贼众围东关,大帅王通惧,谋以交趾归利,檄官吏军民出城赴东关,即此。

三带城在府西富良江北岸,蛮所置三带州也。

永乐初,张辅等讨交趾,自新福县移营三带州招市江口,造船图进取,是也。

○清威城,在府西南百五十里,又西南五十里有石室城,皆蛮所置县也。

宣德初,黎利作乱,其弟善据广威州,拥众攻交趾,参将马瑛大破之于清威,与王通合兵石室县,进屯宁桥,陈洽以为宜驻师石室县之沙河,以觇贼势。

不听,遂渡河而陈,地皆险恶伏起,大败。

黎利自义安来合围东关,攻交趾城,败去。

○佛迹山在府西南石室县。

山下有池,景物清丽,为一方胜概。

又勾漏山,亦在石室县,相传汉苟漏县置于其下。

○海在府东南。

自广东钦州而西南,历乌雷山以至南境之大长沙海口,其可入之支港以数十计。

马援讨征侧,缘海而进。

高骈复安南,亦自海道而前。

今有天威泾,骈所凿也。

《唐史》:咸通二年,南诏攻安南,都护蔡袭请救,诏袭按军海门,袭以围迫,不及奉诏,城陷死之。

其僚属樊绰走渡江,督荆南兵入东郛,苦战,颇有斩获。

是夜,南诏屠安南,诏大兴诸道兵进讨,因置行交州于海门,调山东兵戍守,命容管经略使张茵镇之,经略安南。

茵逗留不进,乃以高骈为大帅,仍驻海门。

七年,骈收复安南,以交州至邕州海道多潜石,漕运不通,遂凿石开道。

有青石泾,相传马援所不能治,既而震碎其石,亦得通,因名天威泾。

自是漕运无滞海门。

今见梧州府博白县。

富良江在府北三十里,其上源即云南之澜沧江也。

自车里宣慰司东北界及临安府之西南界流入境,曰莲花滩。

东流历文盘州临洮府北境,亦曰洮江。

又东至兴化府境合于江北之白鹤江,江南岸又有陀江来注之,谓之三岐江。

又东历三带州南,至府城之北,东南流,历顺安、上洪、下洪诸府之境,纵横贯串以达于海。

宋熙宁八年,交趾分道入寇,钦、廉、邕皆陷。

郭逵讨之,行至长沙,先遣将复邕、廉,而自将西进,至富良江,交人乘舡逆战,大败其军,其王李干德请降,于是取广源等州而还。

宝五年,蒙古兀良合台入交趾,至洮江,交人战败,其王陈日走海岛。

元至元二十一年,脱欢击安南王陈日ピ,败其兵于富良江,日ピ遁,遂入其都城,以盛夏霖潦,军中疲作,乃引还。

二十四年,脱欢等复渡富良江,次交趾城下,败其守兵,日ピ复遁据海口。

明永乐五年,张辅等讨安南,从凭祥入,进次昌江市,造浮桥济师,前锋直抵富良江。

而沭晟亦自云南蒙自入安南,驻兵洮江北岸,造舟径渡,至白鹤江,遣人来会。

贼恃东西都及宣江、洮江、沱江、富良江为固,于江北岸缘江树栅,多邦隘增筑土城,城栅相连至九百余里,又于富良江南岸环江置桩,尽取国中舡舰列江内,诸江海口俱下杆木以防攻击。

贼之东都亦严固。

继而辅等合军拔多邦,遣别将向其西都,贼焚宫室遁入海,既又败贼于富良江,遂尽平其地。

《一统志》:富良江,一名泸江,上接三带州白鹤江,经交州府城东下通利仁县大黄江,以达于海。

《南使录》云:富良江行四十四里至归化江,一名泸江,阔与漠鄂等江相似,自大理西下,东南入于海,有四津,潮汐不常。

或曰:归化江即富良江下流矣。

来苏江在府城东北。

自富良江分流,转而西,直抵锐江。

本名苏历江,相传昔有苏历者开此江,因名。

梁大同末,陈霸先败李贲于苏历江,既而进克嘉宁,诸军皆顿于江口。

胡氏曰:江口,苏历江入海之口也。

永乐初,黄福为交趾布政司,以江淤重浚,时王师吊伐,因更今名。

○武定江,在府北二百五十里武平县界,下流入于富良江。

喝门江在府西南。

又府西有生厥河。

永乐六年,交趾简定反,沐晟讨之,战于生厥河,败绩。

既而诏张辅进讨,辅进兵慈廉州,攻喝门江,粉祉营栅皆破之,获定。

浪泊在东关县西北。

一名西湖。

后汉建武十八年,马援由海道讨征侧,随山刊道千余里,至浪泊上。

贼既平,谓官属曰:吾在浪泊、西里间,贼未灭时,上潦下雾,毒气薰蒸,仰视飞鸢,ㄢㄢ随水中。

谓此也。

郦道元曰:叶榆水,过交趾泠县北分为五,水络交趾郡中,其南水自泠县东,经封溪县北,又东经浪泊。

马援以其地高,自西里进屯焉。

《郡国志》:浪泊,在交趾封溪县界。

援既平交趾,奏分西里置封溪、望海二县。

○石奇镇在府东南。

晋义熙七年,卢循自合浦犯交州,刺史杜慧度拒破之于石奇。

胡氏曰:岸曲曰奇。

既又破循于龙编南津,循自投于水,取其尸斩之。

宁桥在府西,近石室县。

宣德元年,命成山侯王通等征交趾,至宁桥,遇伏军败处也。

○东津渡,在东关县,即富良江渡口也。

旧以舟楫往来,阻于风涛,永乐初,张辅、沐晟始置浮桥,一岁一易。

北江府在交州府北二百里。

永乐二年,改置,领州三,曰嘉林、武宁、北江,领县七,曰嘉林、超类、细江、善才、东岸、慈山、善誓。

宣德以后,仍以北江及谅江地置京北承政司,领府四,曰北河、慈山、谅江、任安。

○越王城在府西南东岸县。

一名螺城,以其屈曲如螺也。

《南越志》:交趾之地,初无郡县,统其民者为雒王,副为雒侯,亦曰雒将,皆铜印青绶。

传十八世,蜀王子泮击灭之,代有其地,为安阳王。

其后,南越击并之。

或以为此即安阳城,与交州府平道县接界。

隋仁寿二年,交州俚帅李佛子作乱,据越王故城,遣其兄子大权据龙编城,其别帅李普鼎据乌延城,刘方讨平之。

乌延城,或曰旧在府北境,盖近乌浒之地。

旧《志》越王城中有故宫遗址。

《一统志》交州府三带州有故雒王宫。

嘉林城在府西南,即今州城也。

滨富良江。

唐羁縻都金州所领有嘉陵县,疑即此。

蛮曰嘉林,置州。

永乐初,张辅等进屯三带州,骁骑朱荣败贼于嘉林江,即其地也。

江因城而名。

○东宄山在嘉林州。

一名东皋山。

唐高骈建塔其上。

又仙游山,在武宁州,一名烂山。

州境又有金牛山。

相传高骈欲凿此山,见金牛奔出而止。

或以为汉居风县地,恐误。

赤土山在府西善誓县境。

万仞插天,亘数百里。

《志》云:安南西面皆山,而寄狼、宝台、佛迹、马鞍在境内,皆高峻,其杰出者则赤土山也。

○天德江在府东。

下流注富良江。

一名廷蕴江,又名东岸江。

永乐初,黎寇惧讨,役民堙塞江口,寇既平,重加浚治,舟楫复通。

市桥江在府西。

东南流入富良江。

自广西入安南者,江为必由之道。

或谓之干满江。

元至元二十一年,脱欢等击安南王陈日ピ,入其都城,师还,交人追袭,又邀击别将唆都于干满江,唆都战死,即此处也。

一名南栅江。

《志》云:道出南栅江,以筏渡行四十里至富良江,水湍急,不甚阔,江之南名桥市,居民颇众云。

谅江府在交州府东北三百三十里。

永乐二年,改置,领州二,曰谅江、上洪,领县十,曰清远、那岸、平河、凤山、陆那、安宁、保禄、古陇、唐安、多锦。

宣德以后,仍分属京北、山南二承政司。

○昆山在府东凤山县境。

岩洞殊胜。

○昌江府南七十里保禄县南。

源出府西北山中,下流合市桥江,有昌江市。

永乐初,讨安南,张辅等进次昌江市,造浮桥济师是也。

宣德二年,黎利陷昌江城,败官军,遂攻交趾城。

既而都督崔聚率官军讨黎利,进至昌江,复为贼所败。

谅山府在交州府北五百三十里。

永乐二年,改置,领州七,曰上文、下文、七源、万涯、广源、上思、下思,领县五,曰丘温、镇夷、渊县、丹巴、脱县。

宣德以后,仍以谅山地置谅山承政司,领府一,曰谅山。

○广源城在府西北境,与广西龙州接界。

或曰唐所置羁縻平原州也。

本都金州之平原馆。

开成四年,析置州,领龙石、平林、龙当等县,属安南都护。

宋为羁縻广源州,属邕州都督府。

《宋史》:广源州在邕管西南郁江之南,崖险峭深,侬智高为州蛮作乱,据傥犹州,又袭据安德州,交趾不能讨,因畀以广源,使知州事。

智高僭称南天国,缘郁江东下,破宋邕州。

傥犹、安德,旧俱与广源接界也。

又熙宁八年,交趾入寇,诏郭逵讨之。

逵遣别将燕达拔广源州,举兵出界,直抵富良江,未至交州三十里,其王李干德惧,乞修贡如初,遂收广源州、门州、思浪州、苏茂州、桄榔县而还。

诏以广源为顺州,后没于蛮,仍曰广源。

丘温城府北二百里,即今县。

旧属广西思明府。

洪武二十九年,思明府奏安南夺丘温、如嶅、庆远、渊脱等县,诏以其地还思明,不奉命,自是没于蛮。

永乐初,遣征安将军黄中等送陈天平归国,至丘温,为黎贼所绐,进至芹站,天平见杀,即此。

汤州城在府东。

唐置州,治汤泉县,兼领绿水、罗韶二县。

天宝初,曰汤泉郡。

干元初,复曰汤州,后废。

又古州城,旧《志》云:在府东北。

唐贞观十二年,置古州,治乐古县,兼领古书、乐兴二县。

天宝初,曰乐古郡。

干元初,复故。

杜佑曰:州接州界。

盖皆与邕州相近。

又废武州,在府北境。

《新唐书》:邕管所领有显州、武州、沈州,后省。

或云:武州,大中间复置。

《唐史》:咸通初,南诏陷交趾,安南都护李奔武州。

二年,自武州收集土军攻群蛮,复取安南,是也。

○废罗伏州,在府西境。

本唐羁縻州,咸通七年,南诏据安南,置扶邪都统。

《实录》:扶邪县,属罗伏州,南诏置。

废安州在府北境,接广西太平田州界。

宋大观二年,知桂州张庄奏安化上三州一镇诸蛮纳土,幅员九千余里;又奏宽乐州、安沙州、谱州、泗州、七源等州纳土,计一十六州、三十三县、五十余峒,幅员万里。

大抵皆安南接邕管之地,庄夸言之也。

○丘皤山在府东南丹巴县境。

上有石门,广三丈,相传马援所凿。

又府西南有寄狼山,尤高峻。

○雷火洞,在府西北。

宋嘉二年,雷火峒蛮侬宗旦入寇邕州,即此。

又《宋史》:侬智高,年十三,杀其父奔雷火峒。

峒盖在广源、傥犹二州间。

○阿劳江在府东。

刘句曰:阿劳江口南至交州城五百四十九里,下流入海。

○下梢河,在府境。

宣德二年,黎利败王师,陷隘留关,镇夷将军王通守交趾,惧,出下梢河立坛,与利盟约而还。

○隘留关在府北文渊州界。

又南为鸡陵关,又南为芹站。

永乐二年,遣黄中等送陈天平还安南,至丘温,又进度隘留、鸡陵二关,将至芹站,山路险峻,林木蒙密,军行不得成列,贼伏发,杀天平,及大理卿薛、行人聂聪中等方整军欲战,桥断不得前,乃引还。

于是发大军讨安南。

将军张辅发凭祥,度陂垒驿,进破隘留、鸡陵二关,进度芹站,搜两旁,伏兵皆遁去,于是进次昌江市,造浮桥济师。

及安南平,改鸡陵关为镇夷关。

宣德初,黎利叛,围丘温,攻昌江,陷之,又陷隘留关。

时柳升将大军进讨,连破贼兵,自隘留关进抵镇夷关。

升恃勇直前,至倒马坡,率百骑渡桥,既渡,而桥坏,后军不继,贼伏四起,遂败死。

别将崔聚进至昌江,亦败死,官军七万人尽殪,于是弃交趾云。

老鼠关在府北。

《南使录》:丘温东南行十数里至褄关,度岭西南行两山间,初所见黄茅修竹,既而深林茂树,水阔不数尺,然周遭百折,或百步一涉,或半里一涉,凡六、七十处。

复度一岭,夹道皆古木苍藤,有巨石挺出,篁竹薄丛,最为厄险,名老鼠关。

西行,有山峰秀拔,绵亘不绝,是为寄狼山,翠壁苍崖,异木翳密,凡三十里抵刺竹关,有兵守之。

关上两山相交,仅通马道,大竹皆围二尺,上有芒刺。

盖其国控扼要地,所称鼠关、狼塞之险也。

决里隘在广源州南。

宋熙宁九年,郭逵讨安南,前锋将燕达拔广源州,又破贼于决里隘,进抵富良江是也。

○芹站,在府北,即陈天平被杀处。

张辅讨安南,前锋度芹站,次昌江市,而大军从芹站而西折至新福县,遣将会云南沐晟之师是也。

坡垒驿在文渊州北百里。

亦曰坡垒关。

自凭祥入安南必繇之道也。

今曰坡唯站。

《舆程记》:自凭祥州界首关而南,三十里至坡唯站,又经洞濮站、不濮站、不博站,共二百十里至卜邻站,又百里至濮上站,又经丕礼站、昌江站、市桥站、吕块站,共二百十里度富良江而至安南城云。

新安府在交州府东三百里。

永乐二年置,领州四,曰东湖、靖安、南策、下洪,县十三,曰至灵、峡山、古费、安老、水棠、枝封、新安、安和、同利、万宁、云屯、西岐、清沔。

宣德以后,仍置海阳承政司,领府一,曰海阳。

○枝封城在府东海中。

即枝封县,为东面要地。

或曰:县本名思封。

唐置岩州,领常乐、思封、高城、石岩四县。

天宝初,曰安乐郡。

至德二载,又改常乐郡。

干元初,仍曰岩州。

今新安县即其地也。

后讹思封曰枝封。

都斋城在府东。

其地近海,即海阳城也,交趾倚为重地。

嘉靖六年,莫登庸禅位于其子方瀛,退居都斋海阳,为方瀛外援,即此。

○象山在府东东湖州。

一名安子山,相传安期生得道处。

宋《海岳名山图》以此为第四福地。

○云屯山,在府东北云屯县大海中。

两山对峙,一水中通,蕃国商舶,多聚于此。

又府东新安县大海中有大圆山,突起圆峤。

永乐十六年,此山获白象来献。

○白藤江口在府东北,海道之口也。

旧自此进至花步,抵峰州。

五代晋天福三年,南汉刘Ζ以交州乱,欲并有之,使其子弘操将兵趣交州,自将屯海门,为声援。

弘操帅战舰自白藤江而进,交州兵逆战于海口,弘操败死。

宋太平兴国六年,遣知邕州侯仁宝等伐黎桓,分兵由邕州、廉州两道俱进。

既而行营兵败贼于白藤江口,仁宝率军先进,为交州兵所败。

又廉州将孙全兴自白藤江进次花步,亦败却。

胡氏曰:江当在峰州界

建昌府在交州府东南二百里。

永乐二年置,领州一,曰快州,县六,曰建昌、布县、真利、东结、芙蓉、永涸。

宣德后,仍属山南承政司。

○海潮江在快州境。

自阿鲁江分流,下通玉珠江,昔陈氏破占城军处。

○夜泽,在东结县境。

《方舆胜览》:昔梁武帝时,有阮贲者世为豪右,命陈霸先击破之,贲逃泽中,夜则出掠,因号夜泽。

阮贲,当即李贲矣。

○咸子关在快州西北。

自东南海道入者,此为要会之处。

永乐五年,张辅等追黎贼,至胶水县闷海口,地下湿不可驻,乃阳为班师,至咸子关,令柳升守之。

贼来蹑,辅还军,遇于富良江,贼水陆进战,皆败走,复乘胜追至闷海口。

六年,交人简定复叛,据宁化州,来攻咸子关,沐晟讨之,战于生厥江,败绩,其党攻盘滩据之。

于是,复遣张辅进讨,败贼于咸子关及太平海口等处。

镇蛮府在交州府东南五百里。

永乐二年置,领县四,曰廷河、太平、古兰、多翼。

宣德以后,仍属山南承政司。

○龙溪在府东廷河县。

昔陈氏夜过此,溪不能渡,忽见一桥跨江,既渡,回顾不见,及有国,改名龙溪。

奉化府在交州府东南三百里。

永乐二年置,领县四,曰美禄、西真、胶水、顺为。

宣德后,仍属山南承政司。

○胶水城在府西南滨海。

永乐初,张辅等封安南,督舟师进逼胶水,贼遁入黄江、闷海等处。

辅等袭贼筹江栅,破之,又追败贼于万劫江、普赖山,又败贼胡杜于盘滩,进次鲁江,贼率舟师逆战于木丸江,大败之,穷追至胶水县闷海口,即此。

○鲁江在府界。

永乐初,张辅等追黎季于此。

既而别将与陈季扩战于鲁江,不利。

鲁江,盖富良江之支流也。

○虞江,在府境。

永乐八年,沐晟追贼首陈季扩于虞江,破之,即此。

建平府在交州府东南三百里。

永乐二年置,领州一,曰长安,县六,曰懿安、大懿、安本、望瀛、安宁、黎平。

宣德后,仍即谅江、建昌、奉化、镇蛮、建平五府地置山南承政司,领府十一,曰上洪、下洪、天长、广东、应天、荆门、新兴、长安、莅仁、平昌、义兴。

○上洪城旧《志》:在交州府东二百里。

安南所置上洪府也。

嘉靖中,莫登庸作乱,据安南。

其故王黎讠惠之子宁结国人攻之,登庸败走海阳,据上洪、下洪、荆门、南策、太平诸郡,复潜师出大江掩国都,宁败走清华。

登庸复攻之,宁走老挝。

○神符海口在府南境义兴城南。

永乐十年,张辅等讨陈季扩,破之于神投海口,其党潘可屯可雷山乞降。

辅又进破贼于西心江。

神投,或曰即神符海口也。

三江府在交州府西四百五十里。

永乐二年置,领州三,曰洮江、宣江、沱江,县五,曰麻溪、夏华、清波、西阑、古农。

宣德以后,仍即三江地及交州府嘉兴州、归化州地置山西承政司,领府六,曰归化、三带、端雄、安西、临洮、沱江。

○凤翼山在府西南夏华县。

山势回翔,如凤矫翼。

○三江在府西。

洮江、沱江、宣光江合流之口也,府因以名。

宣化府在交州府西北九百里。

永乐二年置,领县九,曰旷县、当道、文安、平原、底江、收物、大蛮、杨县、乙县。

宣德后,仍即宣化地置明光承政司,领府一,曰宣化。

○三岛山在杨县境。

有三峰突起。

○宣光江在府北。

源自云南临安府教化长官司,流入境,流七百余里以达宣化江。

《一统志》:永乐初,沐晟自云南引兵出此。

○野蒲隘在府西北。

沐晟讨安南,自云南蒙自县经野蒲,斩木通道,攻夺猛烈,栩华关隘,贼徒悉奔。

晟进筑垒于洮江北岸,造舟渡白鹤是也。

○守镇营,在府西二百里。

嘉靖六年,莫登庸作乱,交人武文渊以众来降,又攻登庸守镇营,破之。

太原府在交州府西北四百五十里。

永乐二年置,领县十一,曰富良、司农、武礼,洞喜、永通、宣化、弄石、大慈、安定、感化、太原。

宣德后,仍即太原府地置太原承政司,领府三,曰太原、富平、通化。

○峰州城在府西北。

汉交趾郡泠县。

三国吴建衡三年,析置新兴郡。

晋太康三年,改为新昌郡。

宋、齐因之。

梁兼置兴州。

隋平陈,郡废,而州如故。

开皇十八年,改州曰峰州。

大业初,废州,县属交趾郡。

唐武德四年,复置峰州,领嘉宁、新昌、安仁、竹格、石堤、封溪六县,后增省不一。

天宝初,曰承化郡。

干元初,复曰峰州。

蛮废。

○嘉宁废县,即峰州治也。

三国吴置。

梁始为州郡治。

大同末,李贲为陈霸先所败,奔嘉宁城,既而杨等克嘉宁,李贲奔新昌獠中。

隋、唐以来,皆为峰州治。

《志》云:峰州所领有嵩山、珠渌二县,皆唐元和后置。

泠城在府西。

汉县,属交趾郡。

泠,读曰麋零。

后汉因之。

建武中,交趾女子征侧、征贰反,掠六十五城,都泠,马援讨平之,是也。

三国吴属新兴郡,后属新昌郡。

梁、陈间,废县入嘉宁。

○冗山在府西弄石县境。

有岩洞,可通行舟。

或曰即金溪冗中也。

《一统志》作芄山,误。

○陇山,在府西北洞喜县境,四面峭壁,中有村墟。

林西原在峰州西。

唐时,原旁有七绾洞蛮,其酋长曰李由独,所属又有桃花等蛮,皆助中国戍守,输租赋。

《唐书》:林西原,旧有防冬兵。

大中八年,安南都护李涿罢防兵,专委蛮酋李由独戍守。

由独势孤,南诏拓东节度使诱而臣之,安南始有蛮患。

《新唐书》:安南都护府所领有羁縻林西州,领林西、甘橘二县。

○典彻湖在府西。

旧时湖陂浩邈,吐纳群川,今堙。

梁大同十二年,杨等攻李贲于嘉宁,克之,贲遁入新昌獠中,诸军顿于江口。

李贲寻自獠中出屯典彻湖,造舟舰充塞湖中,众军顿湖口,不敢进。

会江水暴起七丈注湖中,陈霸先勒所部兵乘流先进,众军鼓噪俱前,贲众大溃,窜入屈獠洞中,寻为洞蛮所杀。

胡氏曰:江,武平江也,即今宣光、富良诸江上流矣。

禁溪在府西境。

后汉建武十八年,马援讨征侧等,追至禁溪。

《水经注》《越志》作金溪,地在泠县西南。

沈怀远《南越志》:征侧走入金溪冗中,二岁乃得之。

竺芝《扶南记》:山溪濑土谓之冗。

章怀太子贤曰:今峰州新昌县是其地。

○新安村在府西南。

《典略》云:梁杨等讨李贲,贲奔獠中,寻渡武平江,据新安村,即此。

清化府在交州府西南八百里。

永乐二年置,领州四,曰九真、爱州、清化、葵州,县十一,曰安定、永宁、古藤、梁江、东山、古雷、农贡、宋江、俄乐、磊江、安乐。

宣德后,仍即清化府地置清华承政司,领府四,曰绍天、镇宁、蔡州、河中。

○九真郡城即今府城也。

秦象郡地。

汉元鼎六年,置九真郡,治胥浦县。

后汉、晋因之。

宋治移风县。

齐因之。

梁置爱州。

太清二年,李贲为屈獠洞所杀,其兄天宝遁入九真,收余兵围爱州,交州司马陈霸先讨平之。

隋平陈,废郡,仍曰爱州,分移风置九真县为治。

大业初,又改州为九真郡。

唐武德五年,仍曰爱州,领九真等县。

天宝初,曰九真郡。

干元初,复为爱州。

五代唐长兴二年,爱州将杨延艺举兵取交州,自是没于蛮。

交人建绍天府,僭称西都,兼置清华承政司于此。

居风废县在府西北。

汉置居风县,属九真郡。

后汉因之。

三国吴改曰移风县。

晋仍属九真郡。

宋、齐以后,为九真郡治。

隋平陈,郡废,县属爱州。

唐武德五年,于县置前真州,并置九皋、建正、真宁三县。

贞观初,州废,以三县并入移风,隶南陵州。

十年,州废,县属爱州。

天宝中,省入日南县。

《交州记》:居风有山出金牛,又有风门,常有风。

后汉建武十九年,马援进击征侧,余党都阳等至居风降之,即此。

或以为在今北江府武宁州界,误。

胥浦废县在府西。

汉置县,为九真郡治。

晋因之。

宋仍为胥浦县,属九真郡。

齐仍旧。

隋初属爱州。

大业中,亦属九真郡。

唐武德五年,于县置胥州,并置攀龙、如侯、博犊、镇星四县。

贞观初,废胥州,以四县省入胥浦县,隶南陵州。

十年,州亦废,县改属爱州。

天宝中,省入日南县。

日南城在府西。

汉居风县地。

梁置日南县。

隋属爱州。

唐武德五年,置积州,兼置积善、津梧、方载三县。

九年,改曰南陵州。

贞观元年,曰后真州。

十年,州废,县属爱州。

《志》云:津梧,本晋县,隋废,唐复置。

又军宁废县,在府北。

晋置军平县,属交趾郡。

宋改曰军安,属九真郡。

齐、梁因之。

隋属爱州。

唐武德五年,置永州。

十年,改曰都州。

贞观元年,州废,县属南陵州,寻复属爱州。

至德二载,改曰军宁县。

后皆为蛮所据。

安顺城在府东。

三国吴置常乐县,属九真郡。

晋、宋以后因之。

隋属爱州。

开皇十六年,改曰安顺县。

唐置顺州,并析置东河、建昌、边河三县。

贞观初,州废,并三县入安顺,属爱州。

又隆安废县,在府东南。

本常乐县地。

晋分置高安县,仍属九真郡。

宋、齐以后因之。

隋属爱州。

开皇十八年,改曰隆安。

唐武德五年,置安州,并析置教山、建道、都握三县,又置山州,并置冈山、真润、古安、西安、建初五县。

贞观初,废安州,并省教山等县,又废山州,并冈山等县,惟存建初一县,与隆安县并属爱州。

八年,又省建初县。

先天初,更隆安曰崇安。

至德二载,又改曰崇平。

后废。

《志》云:建初县,本三国吴置,隋废,唐复置。

○松原废县,在府南。

晋置,属九真郡。

宋、齐因之。

隋废。

唐武德五年,复置,又置杨山、安预二县,俱属爱州。

贞观初,省二县。

九年,复省松原入九真县。

无编城在府北。

汉县,属九真郡。

后汉因之。

晋废。

唐复置无编县,属爱州,后改曰常林。

又都庞废县,亦在府北。

汉县,属九真郡。

应劭曰:庞,音龙。

后汉省。

三国吴复置。

晋初废,寻复置。

宋、齐因之。

隋废。

福禄城在府西南。

唐武德中所置羁縻唐林州也。

贞观初废。

总章二年,智州刺史谢法成招慰生獠昆明、北楼等七千余落,以故唐林州地置福禄州。

大足元年,更名安武州。

神龙初,复故。

天宝初,曰福禄郡。

至德二载,改曰唐林郡。

干元初,仍为福禄州。

后废。

又桑远废县,唐福禄州治也。

本曰安远,至德二载,改曰桑远,兼领唐林、福禄二县。

○废长州,与福禄州相近。

唐置,领文阳、铜蔡、长山、其常四县,亦曰文阳郡,后为蛮废。

俄乐城在府西南,即今俄乐县。

宣德初,俄乐土官黎利反,官军讨之,遁入老挝,既而复还,官军破走之于清化。

○戏马山在府东永宁县境。

一名游英山。

岿然独立,横枕长江。

○安镬山,在府东南东山县,产美石。

晋豫章太守范宁尝遣吏于此采石为磬。

○小黄江在府东境。

下流入海。

《唐志》交州西至小黄江口,水路四百里入爱州界,是也。

又有月常江,亦在府东。

永乐中,张辅败陈季扩之党阮朔等于九真州月常江,谓此。

安府在交州府南八百里。

永乐二年置,领州四,曰州、南靖、茶笼、王麻,县十三,曰衙仪、友罗、丕禄、士油、偈江、真福、古社、土黄、东岸、石塘、奇罗、盘石、河华。

宣德后,仍即安置广南承政司,领府三,曰广南、茶麟、五麻;又兼演州地置安承政司,领府八,曰安、肇平、思、奇华、德充、演州、北平、清都。

○州城在府西南。

相传即古越裳氏国,周成王时,重三译而献白雉者也。

秦属象郡。

汉属九真郡。

后汉因之。

三国吴分置九德郡,治九德县。

晋、宋以后因之。

梁兼置德州。

大同七年,交趾李贲监德州,遂结数州豪杰以叛,寻讨平之。

隋平陈,废郡存州。

开皇十八年,改曰州。

大业初,曰日南郡。

唐武德五年,置南德州总管府。

八年,改为德州。

贞观初,仍曰州。

明年,兼置都督府。

天宝初,曰日南郡。

干元初,复为州。

至今不废。

《通典》:郡东南至海百七十里,南至罗伏国界百五十里,西至环王国界八百里。

《新唐书》:州地限重海,与文单、占婆接界。

○九德废县,即州治也。

三国吴置县。

晋因之。

《宋志》为九德郡,领西安县。

齐因之。

梁大同九年,李贲叛,据交趾,林邑来攻,贲将范修破林邑于九德,即此。

《隋志》:开皇十八年,改曰光安。

《唐志》:武德五年,分置安远、昙罗、光安三县,寻以光安置源州,并置水源、安银、河龙、长江四县属焉。

贞观八年,更名阿州。

十三年,州废,省水源、河龙、长江,以光安、安银属州,后皆省入九德。

《志》云:萧梁时,置安远、西安二县,隋开皇十八年,改西安曰广安,大业末废,唐复置云。

越裳废县在故州东南。

三国吴置县,属九德郡。

晋初废,后复置,仍属九德郡。

宋、齐因之。

隋属德州,寻属州。

大业初,州道行军总管刘方经略林邑,遣钦州刺史宁长真以步骑出越裳是也。

唐武德五年,置明州,并置万安、明弘、明定三县。

贞观十二年,明州獠反,交州都督李彦讨平之。

十三年,州废,以三县并入越裳县,属智州,州寻废,县属州。

○交谷废县,在越裳县南。

萧梁时,置县,兼置明州。

隋大业初,州废,县属日南郡。

唐武德五年,置智州治焉,兼置新镇、员二县。

贞观初,曰南智州,仍以二县省入。

十三年,州废,县省入越裳。

又金宁废县,在废越裳县西南。

萧梁时置,兼置利州。

隋开皇十八年,改为智州。

大业初,州废,县属日南郡。

唐属智州。

十三年,省入越裳县。

浦阳废县在府东。

三国吴置阳成县。

晋太康二年,改曰阳遂县,又分置浦阳县,俱属九德郡。

宋因之。

大明后,以阳遂省入浦阳。

齐、梁因之。

隋初,县属德州,寻属州。

唐仍旧。

茶笼城在府北。

宣德初,黎利作乱,自老挝还宁化州,官军与战于安府茶笼州,不利,复战于清化,破走之。

○奇罗城,在府东南,即奇罗县也。

南滨大海。

永乐初,张辅追黎贼至闷海口,贼以小舟遁走安。

辅帅舟师追至海门,经鹊浅引舟毕渡。

既而辅率步骑夹江东西,柳升率舟师前进至茶笼,贼败走,又追败之于奇罗海口,贼众皆溃,柳升捕得黎季父子,献军门。

安南遂平。

○天琴山在奇罗县东海边。

相传陈氏主游此,夜闻天籁如琴,因名。

永乐初,张辅擒黎苍于此。

○横山,在府境河华县。

晋永和二年,林邑王范文攻陷日南,檄交州刺史朱蕃请以郡北横山为界。

祝穆云:此横山也。

○灵场海口在府东境。

永乐中,简定既擒,定所推陈季扩犹据义安,张辅破贼于冻潮州,沐晟又追败之于灵场海口是也。

新平府在交州府西南七百里。

永乐二年置,领州二,曰政平、南灵,县三,曰衙仪、福康、左平。

宣德以后,属安承政司。

○咸城在府东南。

汉县,属九真郡。

后汉因之。

三国吴属九德郡。

晋、宋以后因之。

隋属德州,寻属州。

唐武德五年,置州治此,兼置安人、扶演、相景、西源四县。

贞观初,更名演州。

十三年省相景县。

十六年,州及诸县俱废,以咸县属州,寻改县曰怀县。

广德二年,复置演州于此。

建中三年,演州司马李孟秋叛,安南都护辅良友讨斩之。

顺化府在交州府西南九百里。

永乐二年置,领州二,曰顺州、化州,县十一,曰利调、石兰、巴阆、安仁、茶偈、利蓬、乍令、思蓉、蒲苔、蒲浪、士荣。

宣德以后,仍即顺化、升华二府地置顺化承政司,领府三,曰顺化、英都、重华。

○爱子江在府东北顺州界。

永乐中,张辅等讨简定党陈季扩,进兵顺州,破贼于爱子江,进至政和县罗蒙江,皆悬崖侧径。

辅步进大索,擒其党阮师桧于南陵州,季扩遁入老挝。

升华府在交州府西南千一百里。

永乐二年置,领州四,曰升州、华州、思州、义州,县十一,曰黎江、都和、安蒲、万安、具熙、礼梯、持羊、白乌、义纯、鹅杯、溪锦。

宣德后,仍属顺化承政司。

○武峨废州在府境。

唐置。

天宝初,曰武峨郡。

干元初,复故。

《新唐书》:州领武峨、如马、武义、武夷、武缘、武劳、梁山等七县。

后废于蛮。

○德化废州,在府境。

唐置,领德化、归义二县。

刘句曰:永泰二年,于安南西界南界置。

似误。

又郎茫州,亦唐永泰二年置,领龙然、福守二县。

刘句曰:州置于安南西界,盖皆羁縻州云。

广威州在交州府西三百里。

永乐二年,改置,领县二,曰麻笼、美良。

宣德以后,仍以广威地置兴化承政司,领府三,曰兴化、广威、天关。

○多邦城在州西。

交人谓之兴化府。

永乐初,伐交趾,沐晟军至洮江北岸,与多邦城对垒。

张辅军亦至,营于城北沙滩,与晟合势。

时贼帅俱逼江,不可上,惟多邦城下沙滩可驻师,而土城高峻,城下重濠密坎,城上守兵如蚁,辅督诸军夜袭其城,克之。

美良城在州东南。

永乐中,简定复叛,张辅等讨败之,进兵清化,穷追至演州,又分沐晟兵从磊江南,朱荣舟师抵牛鼻关。

辅率骑兵至美良,定窜入吉利深山,擒之。

嘉兴州在交州西南六百五十里。

永乐二年,改置,领县三,曰笼县、蒙县、四忙。

宣德已后,仍分属山西承政司。

○伞圆山在州东。

高峻雄伟。

永乐初,王师克多邦,贼奔溃,追至伞圆山,遣别将向西都,贼焚宫室遁入海。

于是,三江路宣江、洮江等州县次第来降。

○艾山,在州之蒙县,面临大江,峭石环立,人迹罕至。

山有仙艾,因名。

○龙门江亦在蒙县界。

《汉书》封溪县有堤防龙门水,即此。

源出云南临安府宁州,流经此,有石门横截江流,中分三道,飞湍声闻百里,舟行过此,必舁上岸,方可复行。

归化州在交州府西九百里。

永乐二年置,领县四,曰安立、文盘、文振、水尾。

宣德后,仍属山西承政司。

○水尾城在州西南。

交趾之水尾州也,与云南老挝宣慰司接界。

《志》云:自水尾州至老挝司城五百六十七里。

宣德二年,沐晟由云南进讨黎利,至水尾县之高寨,贼水陆拒守,即此。

○来州,在水尾州之东南,安南所置州也。

嘉靖中,黎宁保据于此。

○漆马江在水尾州西南。

自老挝司境流入,东北合于洮江。

嘉靖中,莫登庸作乱,安南故王黎讠惠之子宁走老挝,聚兵保漆马江,使其臣郑惟忄泛海自占城附商航走京师是也。

演州在交州府南七百五十里。

永乐二年置,领县三,曰琼林、茶清、美蒥。

宣德以后,仍属安承政司。

○荡昌废县在州西。

《旧唐书》:马援讨林邑,南自交趾,寻海隅侧道以避海,从荡昌县南至九真,又开陆路至日南郡。

按:二《汉志》无此县。

已上安南。

◇占城东距海,西抵云南,南接真腊,北连安南,东北至广东,舟行顺风可半月程,至崖州可七日程。

古越裳氏界。

秦为象郡林邑县。

汉改象林县,属日南郡。

后汉末,邑人区连者因中原丧乱,杀县令,称林邑国王。

孙吴时,为徼外国。

黄武六年,遣使入贡,其后世绝,外孙范熊代立。

熊死,子逸嗣,其臣日南帅范稚之奴名文者谮逐逸诸子,逸死,文篡立。

晋永和三年,文屡陷日南。

四年,寇九真,大为交州患。

五年,桓温遣兵讨之,不克。

九年,交州刺史阮敷讨林邑,破五十余垒。

隆安三年,林邑王范达陷日南、九真,遂寇交趾,太守杜瑗击破之。

义熙九年,林邑范胡达寇九真,交州刺史杜慧度击斩之。

宋永初元年,慧度击林邑,大破之,林邑乞降。

元嘉初,林邑王范阳迈寇日南、九德诸郡。

七年,遣使入贡。

八年,复寇九德,交州兵击却之。

十年,范阳迈遣使入贡,求领交州,不许。

二十三年,以范阳迈寇盗不绝,外托使贡,遣交州刺史檀和之讨之。

和之以宗悫为前锋,遂克林邑,师还,范阳迈复得其地。

死,子咄历嗣。

齐永明九年,夷人范当根纯攻夺其国,遣使贡献,诏以当根纯为都督缘海诸军事、林邑王。

十年,范阳迈之孙诸农帅种人攻范当根纯,得其国,诏以诸农〔为〕都督缘海诸军事、林邑王。

永泰初,诸农入朝,渡海溺死,以其子文款袭王爵。

历梁、陈至隋,皆来朝贡。

隋仁寿末,遣刘方攻林邑。

明年,方破林邑兵,其王梵志弃城遁。

方入其都,获其庙主十八枚,皆铸金为之,盖其有国十八世矣。

诏分其地为荡、农、冲三州。

三年,改为比景、海阴、林邑三郡。

隋乱,梵志复收其地。

唐武德六年,遣使入贡。

贞观中,其王头黎献方物,死,子真龙嗣,为其下摩诃慢多伽独所弑,范氏遂绝。

至德中,国人立头黎之姑子诸葛地,更号环王。

唐元和初,入寇、爱等州,安南都护张丹击破之,遂弃林邑,徙国于占,因号占城。

五代唐长兴二年,刘Ζ将梁克贞入占城,取其宝货以归。

周显德五年,其王释利因德漫遣其臣蒲诃散来贡。

宋建隆二年,其王悉利因陀盘遣使因ヌ玢等贡方物,自是间岁或数岁一贡。

淳熙四年,袭破真腊。

庆元五年,真腊大举复仇,俘杀几尽,更立真腊人以主之。

元至元间,其主孛由补剌者吾内附,遣使贡方物。

后其子补的负固弗服,屡遣重兵临之,又数遣使招谕,乍臣乍叛,终无顺志。

明初,其王阿答阿者首遣其臣虎都蛮来朝,贡方物,诏遣中书省管勾甘桓等封为占城国王。

自是朝贡不绝,每国王嗣位,必遣使请命于朝,因遣使册封,率以为常。

其所统聚落一百有五,大约如州县之制。

○朱吾城在占城北境。

本越裳地。

秦置象郡。

汉元鼎六年,置日南郡,治朱吾。

后汉郡治西卷,以县属焉。

晋、宋皆属日南郡,亦谓之朱吾戍。

宋元嘉二十三年,遣交州刺史檀和之讨林邑,至朱吾戍,即此也。

齐仍曰朱吾县。

隋以朱吾改属比景郡。

唐仍属景州,后废。

刘句曰:汉日南郡距交趾三千里,自朱吾南行四百余里乃至林邑国。

《水经注》:林邑国都治典冲,范文所徙也,在寿泠县阿贲浦西,去海岸三十里,东至南海郡城三千里。

○西捲废县,在朱吾县东北。

汉县,属日南郡。

后汉曰西卷,为郡治。

晋时,郡治象林,县仍属焉。

刘宋复移治西卷县。

齐因之。

隋属比景郡,仍曰西捲。

唐废。

捲、卷同,皆读权。

又有寿泠废县,本西卷县地。

晋析置,仍属日南郡。

宋、齐因之,后没于林邑。

隋复置,后为林邑所废。

比景城亦在占城北境。

汉置县,属日南郡。

后汉因之。

晋、宋以后,仍属日南郡。

隋属州。

仁寿末,刘方为州道行军总管,经略林邑,遣别将以步骑出越裳,方率大军以舟师出比景至海口是也。

大业初,林邑平,置荡州治焉;寻曰比景郡,领比景、朱吾、寿泠、西捲四县。

唐初,为林邑所据。

贞观二年,绥怀林邑,置匕州于州南界。

匕,与比同也。

领比景、朱吾二县,并置由文县属焉,寻曰南景州。

八年,曰景州。

贞元末废。

○无劳废县,在比景故县南。

晋析比景县置,仍属日南郡。

宋、齐因之。

后没于林邑。

象浦城在占城西北。

本汉之象林县,属日南郡。

后汉因之。

永元十四年,置象林将兵长史。

永和元年,象林蛮区怜等反。

怜,亦曰连。

自是遂为林邑国。

晋时,日南郡治象林,盖羁属而已。

刘宋仍属日南郡。

元嘉中,檀和之拔区粟城,斩范扶龙,乘胜入象浦,即象林矣。

萧齐仍为羁縻县。

隋大业初,平林邑,置冲州,领象浦、金山、交江、南极四县。

三年,改曰林邑郡。

隋末,复没于林邑。

唐贞观九年,置林州,亦寄治州南境,领林邑、金龙、海界三县。

贞元末废。

卢容城在朱吾城西。

汉县,属日南郡。

后汉因之。

晋仍属日南郡。

永和五年,桓温遣将滕帅交广兵击林邑王范文于卢容,为文所败。

宋、齐亦曰卢容县,皆没于林邑。

隋平林邑,置农州,领新容、真龙、多农、安乐四县。

新容,即卢容也。

大业三年,改曰海阴郡。

隋乱,仍没于林邑。

《晋志》秦象郡置于卢容县,又其地有卢容浦,去日南郡治二百里。

区粟城在占城北境。

《水经注》:卢容水出日南郡卢容县区粟城南高山,东径区粟城北,林邑兵器战具悉在城中。

宋元嘉中,檀和之自朱吾戍进围林邑将范扶龙于区粟城,是也。

佛逝城占城旧都也。

《外夷考》:占城之地,东西五百余里,南北千里。

其国都迁徙不常。

宋淳化初,以安南侵迫,避奔佛逝,去旧都七百里。

后又徙新洲港。

其地临海,自琼州顺风一日可至,有砖城、宫室,皆如中国之制。

明成化中,复为安南所逼,徙居赤坎邦都郎,安南遂据其国都。

其王古来航海奔广州申诉,寻得返国,仍都新洲港。

一云:占城国城去海盖百二十里,佛逝乃其属国云。

大岐界国在占城境。

晋咸康中,林邑王范文攻大岐界、小岐界、式仆、徐狼、屈都、干鲁、扶单等国,皆灭之,有众四五万是也。

叶调国在占城境。

后汉时入贡,日南徼外夷也。

又罗刹国,在占城西南。

《唐书》:婆利东有罗刹国,其人极陋,尝与林邑人作市,出大珠,可以取火。

昆仑国《唐志》:在林邑南,去交趾海行三十余日,习俗文字与婆逻门同。

武后时,来贡。

文明初,广州都督路元为昆仑商胡所杀,入海而去。

○蒲端国,《志》云:与占城接。

宋咸平六年,入贡。

大中祥符四年,诏授大食、蒲端、三麻兰、勿巡等国贡使官,自是贡献屡至。

○铜柱山在林邑境。

《新唐书》林邑有浪沱州,其南大浦有五,浦旁有铜柱山,周十里,形如倚盖,西跨重岩,东临涯海,马援植铜柱处也。

《隋书》:刘方击林邑,过马援铜柱南八日至其国都,林邑王梵志寻弃城走入海。

是铜柱在林邑北也。

杜佑曰:林邑南水行二千余里,有西屠夷国,马援所树两铜柱表界处也。

宋白曰:建武二十九年,马援铸二铜柱于象林南界,与西屠夷国分境,计交州至铜柱五千余里,为汉之南疆。

是铜柱在林邑南矣。

意者铜柱在汉象林县之南、今占城之北,西屠夷之地已为林邑所并欤?《南越志》:日南郡西有西屠夷国,援尝经其地,植二铜柱表汉界,及北还,留十余户于柱下,至隋乃有三百余户,悉姓马,谓之马留人。

《太平御览》:马援立铜柱于林邑,岸北有居民十余家不反,居寿泠,岸南对铜柱,后生息渐繁,交州号流寓曰马流。

山川移易,铜柱已没海中,赖此民以识故处云。

鸦候山在占城国大州西北。

元兵击林邑,败其兵,其国王尝逃于此山。

○金山,在林邑故国。

山石皆赤色,产金,夜则出飞,状如萤火。

又不劳山,在林邑浦外。

国人犯罪,则送入此山,令自死云。

○黎江在占城北境。

隋大业初,刘方击林邑,渡黎江,大破其军,进军追战,过马援铜柱南是也。

占城港在占城北。

元至元末,击占城,遣兵由广州航海至占城港。

港口北连海,旁有小港五,通其国城云。

已上占城

◇爪哇东抵古女人国,西抵三佛齐国,南抵古大食国,北界占城国。

本名婆国,一名徐狼,又名蒲家龙。

其属国有苏吉丹、打板打纲、底勿等国。

刘宋元嘉九年,始通中国,后绝。

《唐志》:婆国,一名诃陵国,在南海中,以木为城,有文字,知星历。

唐贞观二十一年,来贡。

天宝中,自婆迁于婆路伽斯城。

宋淳化三年,其王穆罗茶遣使朝贡。

大观初,复至。

元时,称爪哇国。

至元二十九年,遣史弼等自福建击爪哇。

时爪哇国王为邻境葛郎国所杀,其婿土罕必耶求救于弼,弼遂并取葛郎国王以归,既而爪哇复叛,弼力战得还,后竟不至。

明初,其王悉里八达剌遣使朝贡。

洪武末,分为东西二国。

永乐三年,其附近牒里日复罗治金猫里三国皆来朝贡。

四年,东爪哇为西爪哇所并,是后朝贡不绝。

○保老岸山在苏吉丹国。

凡番舶未到,先见此山,顶耸五峰,时有云覆其上。

○八节涧《志》云:涧上接杜马班王府,下通蒲奔大海,乃爪哇咽喉必争之地。

元史弼、高兴尝会军于此。

新村爪哇马头也。

《四裔考》:由港口而入曰新村,马头为商旅聚集处。

后并三佛齐,名马头曰旧港,以别于新村。

已上爪哇

◇真腊东际海,西接蒲甘,南连加罗希,北抵占城国。

本扶南属国,亦名占腊,一名吉蔑,又名甘孛智。

其王姓刹利,名质多斯乃者,始并扶南而有之。

隋大业中,始通中国。

唐自武德至圣历,凡四来朝。

神龙以后,国分为二:其南近海,多陂泽,为水真腊;北多山阜,为陆真腊。

后复合为一。

宋政和中,遣使来贡。

宣和初,封为真腊国王。

庆元中,国人大举伐占城,破之,而立真腊人为占城王,故当时占城亦为属国。

其属国又有参半、真里登、流眉、蒲甘等国,所领聚落六十余,地方七千余里,城三十所,都城可二十里。

明初,其王忽儿那遣使朝贡,是后贡献不绝。

○扶南国在真腊西境,大海西大岛中,北距日南七千里,东北去林邑三千余里。

三国吴黄武中,入贡。

晋太康中,亦来贡。

刘宋元嘉及萧齐永明中,皆遣使自广州入贡。

隋唐时,亦遣使贡方物。

寻并于真腊。

○注辇国,在真腊西南。

《宋志》云:注辇国,东距海,南至罗兰,自古不通中国。

祥符六年,入贡。

堂明国在海岸大湾中,北距日南七千里。

即道明国也。

三国吴黄武六年,来贡。

《唐志》:真腊去长安二万七百里,东距车渠,西属骠,南濒海,北接道明,东北抵州。

又陆真腊,旧曰文单国。

又有投和国,旧在真腊南。

黄支国旧《记》:在日南之南大海中,去长安三万里。

汉元始二年,王莽讽使来贡。

《汉志》:自甘都罗国船行,可二月余有黄支国,民俗略与朱崖相类,黄支之南有己程不国。

《后·东夷传》:自女王国东渡海,千余里至狗奴国,又南四千余里至侏儒国,人长三四尺,又东南船行一年至裸国、黑齿国,使译所传尽于是矣。

已上真腊暹罗在占城极南,顺风可十日程。

本暹与罗斛二国地。

暹国土瘠,不宜耕艺。

罗斛土地平衍而多稼,暹人岁仰给之。

元元贞初,暹人遣使入贡。

至正间,暹降于罗斛,自是合为一国。

明初,暹罗斛王参烈昭毗牙遣使朝贡。

永乐初,始止称暹罗,朝贡不绝。

《四裔考》:暹罗,即古赤土国之地,扶南别种也。

土色多赤,故曰赤土。

隋大业三年,使者常骏自南海郡水行,昼夜二旬至焦石山,又东南泊陵伽钵拔多洲,西与林邑相对;又南行至师子石,自是岛屿连接;又行二、三日,西望见狼牙须国之山,南达鸡笼岛,至赤土界。

杜佑曰:崖州直南水行便风,十余日到赤土国,其国热气持甚。

刘句曰:崖州南渡海便风,十四日至鸡笼岛,即至其国,赤海中之一洲也。

又有丹丹国,亦振州东南海中一洲,舟行十日可至。

满剌加在占城南。

自三佛齐顺风,八昼夜可至其国。

前代不通中国。

永乐三年,其王西利八儿速剌遣使朝贡,诏册为王,自是朝贡不绝。

道出广东,以达于京师。

《四裔考》:满剌加国,古哥罗富沙之地。

又有顿逊国,在海崎山上,地方千里,城去海十里,去扶南可三千里,亦羁属扶南。

又与婆相近,一名大婆,后称重迦罗,满剌加旧羁属焉。

明初,羁属于暹罗。

○古麻剌国,在满剌加之南。

永乐中,其王哇来顿道出福州来贡。

《一统志》:岛夷之属曰苏门答剌国、苏禄国、彭亨国、古里班卒等国,又东南有吕宋等国,皆国朝朝贡诸国也。

三佛齐在占城国南五日程。

本南蛮别种,与占城为邻,居真腊、爪哇之间。

所管十五州,其属国有单马令、凌牙斯、蓬丰、登牙侬、细兰等国,其王号詹卑,其人多姓蒲,一名于陀利国。

梁天监初,入贡,后绝。

唐天初,始通中国。

宋建隆初,其王悉利胡大霞里檀遣吏朝贡,其后屡至。

明洪武四年,国王哈剌札八剌卜遣其臣来朝贡。

永乐初,为爪哇所并,以其地为旧港。

五年,设旧港宣慰使司,授头目施进卿,嗣是朝贡不绝。

道出广东,以达于京师。

浡泥去婆四十五日程,去三佛齐四十日程,去占城三十日程。

本婆属国,在西南大海中,所统十四州。

前代不通中国。

宋太平兴国中,其国王向打始遣使入贡。

元丰中,其国王锡理麻喏复遣使入贡。

明洪武四年,国王马谟沙遣其臣朝贡。

永乐三年,诏遣使封其王麻那惹加那乃为浡泥国王,自是朝贡不绝。

《四裔考》:其国有长宁镇国山,永乐中,其王屡请封是山以为一方镇,因锡是名。

盖其国之后山也。

道出广东,以达于京师。

西洋古里在西海中。

其国为西洋诸番之会。

永乐元年,其王马那必加剌满遣其臣马戍来朝,贡马,自是朝贡不绝。

道出广东,以达于京师。

苏门答剌在西南海滨。

自满剌加顺风,九昼一夜可至其国。

其西去一昼夜有龙涎屿,在南巫里洋之中,国人采龙涎香于此。

洪武中,称须文达那国,遣使贡献。

永乐三年,封其首锁丹罕阿必镇为苏门答剌国王,自是朝贡不绝。

其旁有喃勃等国,亦常来贡。

《四裔考》:苏门答剌,在占城之西洋中,南接宾童龙国,东北接雪山、葱岭,盖即古之大食国。

宋熙宁以后,分为勿斯离、弼琶、勿跋等国,而苏门答剌出龙涎香,布那姑儿产硫黄。

又有层檀国,亦在南海旁,其城距海二十里。

宋熙宁四年,入贡,顺风行百六十日,经勿林、古巡、三佛齐国,乃至广州。

其风俗语音皆与大食同。

锡兰山亦在西南海滨。

自苏门答剌顺风,十二昼夜可至其国。

有高山,番语高山为锡兰也。

永乐七年,太监郑和等斋诏谕其王亚烈苦奈儿,苦奈儿负固弗服。

和设策擒献阙下,乃改立耶巴乃那为国王,自是贡献不绝。

《四裔考》:锡兰山,即古狼牙须国。

萧梁时,有南海中狼牙修国来贡,疑即此。

其地在西洋,与枝国对峙,南与别罗里为界。

自别罗里南去顺风,七昼夜可至山洋国,十昼夜可至古里国,二十一昼夜可至卜剌哇国。

枝接大、小葛兰二国,山连赤土。

自小葛兰顺风,二十昼夜可至木骨都束国。

自古里顺风,十昼夜可至忽鲁谟斯国,二十昼夜可至剌撒国,二十二昼夜可至阿丹国。

又自忽鲁谟斯,四十昼夜可至天方国,乃西洋尽处也。

大食、天方,今俱见陕西塞外。

佛朗机在爪哇南。

历代不通中国。

正德十二年,驾大舶突至广州澳口,以进贡请封为名,寻泊东莞南头,恃火铳以自固,桀骜为患。

官军进讨,擒其魁,乃遁去。

嘉靖以后,往往杂诸番舶中往来市易。

《四裔考》:广州东南海中洲上,旧有婆利国。

隋大业中,尝遣使入贡。

永乐十年,喃勃利国王马哈麻沙遣使入贡,或即婆利之裔,而佛朗机亦其种类也。

右西南海外诸国



友情链接: 九五查询  古籍史书  老黄历  
免责说明:本站内容全部由九五查询从互联网搜集编辑整理而成,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冒犯,请联系我们删除。
Copyright © 2025 95cx.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九五查询(95cx.com)鄂ICP备2022010353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