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九五查询
古籍史书
老黄历
免责说明:本站内容全部由九五查询从互联网搜集编辑整理而成,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冒犯,请联系我们删除。
Copyright © 2025 95cx.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九五查询(95cx.com)鄂ICP备2022010353号-6
免责说明:本站内容全部由九五查询从互联网搜集编辑整理而成,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冒犯,请联系我们删除。
Copyright © 2025 95cx.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九五查询(95cx.com)鄂ICP备2022010353号-6
◇南宁府东至浔州府贵县五百里,东南至广东钦州三百五十里,西至太平府罗阳县界三百十里,西北至思恩府二百三十里,东北至柳州府宾州二百五十七里。
自府治至布政司二千二百里,至江南江宁府六千四百十里,至京师九千二百七十里。
古百粤地。
秦属桂林郡。
汉属郁林郡。
后汉因之。
晋大兴初,分置晋兴郡。
宋、齐以后因之。
隋平陈,郡废,属简州。
大业初,属郁林郡。
唐武德四年,置南晋州。
贞观六年,改曰邕州置都督府,并督羁縻二十六州。
自是皆兼督府之名。
天宝末,置邕管经略使,为岭南五管之一。
刘句曰上元后始置经略使,似误。
《新唐书》州城内有经略军。
天宝初,曰朗宁郡。
干元初,复故咸通三年,置岭南西道节度使,治此。
五代时,属于南汉改岭南西道曰建武军节度。
宋仍曰邕州亦曰永宁郡建武军节度。
州仍置都督府,督羁縻州四十四。
元曰邕州路。
泰定初,改曰南宁路。
明初,改路为府《志》云:洪武十年改,领州三、县三,又羁縻州四。
今仍曰南宁府。
府内抚溪峒《志》云:府境有三十六峒,错壤而居,外控蛮荒,实南服噤喉重地。
唐置邕管于此,为广南唇齿之势唐咸通元年,南诏陷安南。
明年,转陷邕州。
四年,南诏复陷安南,遂进逼邕管。
明年,围州城。
盖州与安南接境。
宋侬智高倡乱,邕州不守,而西路遂为鱼肉宋皇四年,侬智高陷邕州,遂陷横、贵、藤、梧、康、端、龚、浔八州,又陷昭州及宾州。
荡灭之后,恒以重兵戍守。
元亦置重镇于此,以镇压安南元至元十六年,邕州路兼左右两江溪洞镇抚司。
元贞初,以静江都元帅府分司邕州。
近代用兵田州及经略安南,皆建节于此。
盖地居冲要,势所必争也。
宣化县附郭。
汉领方县地,属郁林郡。
晋置晋兴县,为晋兴郡治。
宋、齐因之。
隋属简州。
开皇十八年,改县曰宣化,属缘州。
大业初,属郁林郡。
唐、宋以后,皆为州郡治。
今编户四十一里。
○邕州城府南二里。
相传唐时邕州治也。
四方俱水而中高曰邕,有邕溪水经其下。
咸通二年,邕州为南诏所陷,后复治此。
宋皇中,平侬智高,改营今城,后屡经修筑。
明嘉靖十六年,复营治之。
有门五,城周六里。
朗宁废县在府西。
唐武德五年,析宣化县置朗宁县,属南晋州,寻属邕州。
宋开宝五年废。
○思笼废县,在府西北。
《新唐书》:干元后,开山峒置,属邕州。
又封陵废县,亦唐干元后开山峒所置也,属邕州。
开元十四年,封陵獠梁大诲等据宾、横州反,讨平之。
宋开宝五年,与朗宁县俱废。
晋兴废县在府东北。
唐武德五年,析宣化县地置,属南晋州,寻属邕州。
五代末,南汉废。
又横山废县,在府东,以近横山而名。
唐武德五年置,属南晋州,寻属邕州。
干元后省。
○如和废县,在府南。
唐武德五年置,属钦州。
景龙二年,改属邕州。
宋景二年,废入宣化县。
废州府南二百八十里,东至广东钦州六百三十里。
《通典》:隋大将军刘方始开此路,置镇守,寻废不通。
唐贞观十二年,清平公李弘节遣钦州首领宁师京寻刘方故道,开置州,以达交趾,治临江县,兼领波零、鹄山、弘远三县。
天宝初,改为临潭郡。
干元初,复曰州,以县界有水而名也。
唐末废。
胡氏曰:州在郁林西南、交趾东北。
○废怀化州,在府西。
本邕州怀化洞。
宋元初,改置州,盖羁縻州也。
绍兴以后废。
○武号山府南十里。
山势雄武,拱向城郭,为邕江之砥障。
一名五象山。
又青秀山,在府东南十里,雄峙秀拔,障邕水之口,拱揖望仙、白塔诸山。
○马退山,在府北十五里。
柳宗元曰:是山卒然起于莽苍之中,驰奔云矗,亘数十百里,尾盘荒陬,首注大溪,诸山来朝,势若星拱,苍翠诡伏,绮绣错杂。
盖天钟秀,于是不限于遐裔也。
又北五里曰罗秀山,上有龙潭,山高峻,俯瞰北湖,亦曰罗山。
又有苦竹山,在府北三十里,多产苦竹,因名。
横山府东八十里。
山高险,横截江流,南蛮入犯,往往以山为孔道。
宋置横山寨于山上,为控扼之所。
又思王山,在府东北六十里。
《志》云:山跨柳州府来宾县及宾州界,险峻难越。
又都石山,在府东六十里,以岩石崔嵬而名。
其相近者曰都茗山,产茶。
○都龙山,在府西北六十里,蜿蜒起伏,势若游龙,远近诸山,皆相联带。
又圣岭山,在府西三十里,峰峦秀拔,云兴雨至,居人每以为验,因名。
又府西二十里有铙钹山,下有龙潭,流入大江。
昆仑山府东北百里。
岩峻拔,高出群山,有道极险厄,古设关于此,以扼蛮洞,关上有台。
宋皇四年,狄青讨侬智高,勒兵宾州,别将陈曙擅引步兵击贼,溃于昆仑关,青诛之,旋引军次昆仑关,元夜于军中会饮,引兵先度关,大败贼兵。
又熙宁七年,交趾分三道入寇:一自广府,一自钦州,一自昆仑关,连陷钦、廉二州,又陷邕州。
盖关为府境之冲要也。
《志》云:关扼宾、邕两界,旁多岐岭与诸夷通,据关而守,则间道所当虑也。
望仙坡府东北一里,与罗秀山相对。
昔罗秀者学仙于山上,故坡以望仙为名。
狄青破侬智高,时驻师于此。
坡下有白龙塘。
《志》云:府南百里有回龙岩,下有龙潭。
○大江在府城西南,即郁江也。
其上流自奉议州流入界,经归德州及隆安县南,又东流至此,有左右二江流入焉。
左江源出交趾境内广源州,右江源出交趾境内峨利州,二江俱东北流,至合江镇会为一江,又东至府城西南合于郁江。
唐时,广、桂、容三道共发兵三千人戍邕州左、右江,三年一代。
其后,戍军废,左、右江守兵单薄。
咸通二年,南诏乘虚入寇,遂陷邕州。
左、右江盖南蛮入寇之道也。
郁江,自州南复引而东,经永淳县南,又东入横州界。
《唐志》郁江,自蛮境七源州流出,常为州民患。
景云中,州司马吕仁引渠分流,以杀水势。
自是无没溺之害,民皆夹水而居。
盖误以左、右江为郁江上源也。
又刘句曰:水,在宣化县北,本河,俗呼郁林江,即骆越水,一名温水,盖皆郁江之异名也。
唐时,州城未徙,故江在城北,非误也。
余见大川左江及川渎异同。
八尺江府东南六十里。
其上流自广东钦州界流入境,北流入于郁江。
《志》云:府东南六里有扈江,西北十里有星盈江,府东四十里有大冲江,合远近诸山泽水,下流皆入郁江。
伶俐水府东八十里。
源出昆仑山,流经永淳、横州界,合于郁江。
○可泸水,在府西九十里,源出思恩府境大明山,流经武缘县界,至隆安县曲流村合郁江。
北湖府北十里。
又北五里有铜鼓陂,陂水南溢,汇而为湖,中有五花洲。
又有龙溪,亦出铜鼓陂,会北湖诸水南流入郁江。
《志》云:铜鼓陂,昔时潴流溉田处也。
永乐二年修筑,其后崩溃。
成化、嘉靖中,皆尝修筑,为民利。
○邕溪,在府南十里,源出钦州界,北流经故州治南入江。
唐以此名州。
《郡志》云:溪源出四方岭,经府西十里南入江。
似误。
○昆仑关在府东北昆仑山上。
详见前。
横山寨在府东横山上。
唐尝置横山县。
宋置寨。
皇元年,广源州蛮侬智高据安德州,沿郁江东下,攻邕州横山寨,杀守将,寻陷邕州。
绍兴三年,诏市马于横山寨,置博马场,以东路经略安抚司总其事。
开庆元年,蒙古兀良合台自交趾而北,破横山,进陷宾州、象州,趣静江。
寨盖锁钥重地也。
或作横江寨,误。
永平寨在府西。
旧与横山寨并称要害。
《志》云:永平寨去府十程,宋置,为戍守要地。
○古万寨,在府西百四十里,亦宋置。
《志》云:左江发源交趾界,流五百八十里至古万寨,又九十里至合江镇。
是也。
迁隆寨府西八十里。
因宋寨为名。
又府西六十里有那南寨,七十里有那龙寨,百四十里有渠乐寨,皆设巡司戍守,俱洪武四年置。
○金城寨,在府东九十里。
本宋之金城驿。
宋皇四年,广南西路将陈晓击侬智高于邕州,败于金城驿。
明洪武四年,改为寨,并置巡司于此。
又八尺寨,在府南六十里,有巡司,亦洪武四年置,近八尺江,因名。
合江镇府西五十里。
左、右两江合流处也。
宋皇中,狄青败侬智高于归仁铺,智高自合江口遁入大理,即此。
胡氏曰:府西有左江、右江二镇。
唐长庆三年,岭南奏黄峒蛮寇邕州,破左江镇,是也。
或曰,左江、右江,即合江之异名耳。
○归仁铺,在府东三十里。
狄青讨侬智高,陈于归仁铺,贼兵大败,智高遁去,筑京观于铺侧,即此。
三官堡在府西那梧村。
嘉靖三十年置。
又大座堡,在府东北三十里,防宾州、武缘诸山寇。
关山堡,在府东北八十里,防宾州渌里之寇。
又渌开堡,在府西北四十里。
又西有木冥村堡及渠乐堡,今名三河堡,防罗阳县白沙、那昏、长沙诸寇。
○团罗堡,在府南九十里。
又南二十里有那漏堡,防广东灵山、钦州之寇。
建武驿在府治西南。
又府西五十里有凌山水驿及大滩马驿。
又那龙寨旁有那龙水驿,府南五十里又有黄范水驿,府东六十里有施马驿,又东五十里有长山马驿。
府当四达之道也。
万历中,迁凌山驿于新宁州。
隆安县府西北百八十里。
东至思恩府武缘县百二十里,西至万承州百四十里。
本宣化县思龙乡之那久村。
嘉靖七年,王守仁征田州,相度地利,奏置今县,属南宁府。
十四年,筑砖城,周不及二里。
编户十里。
○三台山县东二里隔江。
俗曰岜横。
顶有三峰,因改今名。
旁有那觉岩,深不可测。
县东南八里又有金榜山,俗曰岜雅,有岩有池,四塞如城,中多泉石,奇胜不一。
○火焰山,在县东北三十里,俗曰岜桑,脉自归德州来,上有泉。
六七月间,山表火焰自发,因名。
《邑志》:县东三十里有岜桑山,亦高耸,上有泉池,非即火焰山也。
又东十里曰逍遥山,上亦有池。
又县东五十里有陇鸦山,岩石之胜,甲于一邑。
岜仆山县南四十里。
有岩,可容数百人,旧为贼薮。
设县以来,稍稍敛迹。
又盖桥山,在县南二十里,中有岩穴,水积其中,架梁其上。
○岜空山,在县西三十里,高出众山,山顶有岩,流泉下注大江。
又多柄山,在县西南三十里,亦高秀。
县西南六十里有龙山,山形屈曲,宛如游龙。
梅龟岭县南五十里。
广三十里,树木丛蔚,鸟兽繁植,盗贼常窃据于此。
又更院岭,在县东三十里平洋中,突起五峰,逆镇大江,俗谓之梅花岭。
又那龙岭,在县南半里,岩嶂层迭,下有甘泉。
又南里许曰马晚岭。
○龙床岩,在县东南二十五里。
滨江岩内,有石如床,下有龙床潭,深不可测。
《志》云:县西北三十里有阳明洞滨江,王守仁征田州时过此,因名。
○大江在县城北。
自奉议州流经县西,绕流而东南出。
《郡志》云:江自田州经县界,至县东五十里,绕流九曲,其地名九曲村,又东南达于郡城。
可泸江县东南七十里,与武缘县接界。
流入宣化县境,合大江,可通舟楫。
○驮甘溪,在县东二里。
又头玉溪在县北三十里,剥落溪在县东北二十里。
皆出武缘县界,流入境,分引溉田,下流注于大江。
又驮良溪在县西十里,驮兴溪在县南十五里,驮渌溪在县南二十里,流合驮兴溪,皆源出万承州,分灌诸村田,达于大江。
驮鼋溪县西北十里。
发源都结州,流经县西岜空山,又东合大江。
又墓乌溪,在县东南四十五里,源出思同州之明山。
又桥峻溪,在县东南五十里,源出永康州。
皆分灌民田,流注大江。
《志》云:县西有冲柳溪,又有冲利溪,亦流注大江,有灌溉之利。
○驮演寨在县西。
有巡司。
《志》云:旧在那村,今徙于那久埠头。
又那楼寨,在县南二十里,亦有巡司戍守。
又梅龟堡,在县东南五十里,有戍兵以扼梅龟岭之险,隆庆四年置。
○那造水驿,《志》云:旧在府西九十里,后徙于县城西北隅,嘉靖四十五年革。
横州府东二百十里。
东至浔州府四百三十里,南至广东钦州三百五十里,北至柳州府宾州二百六十里。
秦桂林郡地。
汉为郁林郡地。
孙吴永安六年,置合浦北郡。
晋太康七年,改置宁浦郡《广州记》:汉建安二十三年,吴分置宁浦郡。
《晋志》亦云:宁浦郡,吴置。
沈约据《太康地志》云:晋改合浦属国都尉,立郡。
宋、齐因之。
梁增置简阳郡。
隋平陈,二郡俱废,改置简州。
开皇十八年,改为缘州。
大业三年,州废属郁林郡。
唐武德四年,复置简州。
六年,改为南简州。
贞观八年,改为横州。
天宝初,曰宁浦郡。
干元初,复曰横州。
宋因之亦曰宁浦郡。
元曰横州路,寻复为州。
明洪武初,以州治宁浦县省入,改隶浔州府。
十年,降为横县,隶南宁府。
十四年,复为州编户十五里,领县一。
今因之。
州屏蔽岭西,控扼交趾。
宋余靖以为九洞襟带,列城唇齿。
杜杞以为地势险阻,实邕、钦、廉、三郡之咽喉。
说者以为粤西之要在邕州,邕州之要又在横州。
州盖粤西之锁钥,不特一二郡之藩垣而已。
○宁浦废县今州治。
汉郁林郡广郁县地。
吴置昌平县。
晋太康元年,析置宁浦县,为宁浦郡治。
宋、齐因之。
隋、唐以后,皆为州郡治。
明初废。
《城邑考》:州旧为土城,元至正六年,以砖石。
明洪武二十二年,复修拓之。
宣德十年、景泰二年、成化四年,皆尝增修。
嘉靖三十一年、三十八年,又复营缮。
南距大江,东、西、北三面环濠,有门六,城周十里。
乐山废县州东南五十里。
汉广郁县地。
晋置平山县,属宁浦郡。
梁置乐阳郡治焉。
隋平陈,郡废,改县曰乐阳,属简州。
开皇十八年,又改乐山县。
大业初,属郁林郡。
唐属横州。
宋开宝五年,省入宁浦县。
○昌平废县,在县东。
《志》云:吴置,晋析置宁浦县,而昌平如故,亦属宁浦郡。
刘宋省入宁浦县。
沈约曰:晋改昌平为宁浦也。
今《晋志》有昌平县。
兴道废县州东南百里。
孙吴时,置连道县,属合浦北郡。
晋属宁浦郡,寻改为兴道县。
宋、齐因之。
隋废。
又淳风废县,在州东北七十里。
唐武德四年,析宁浦置淳风县,属简州,寻属横州。
永贞初,改曰从化县。
宋开宝五年省。
简阳废县在州南。
沈约曰:晋太康七年,置县,属宁浦郡。
今《晋志》不载,《宋志》作涧阳。
齐仍曰简阳县,属宁浦郡。
梁简阳郡盖置于此。
隋平陈,郡县俱废。
○始定废县,在州西南。
晋《太康地记》宁浦郡领始定县,今《晋志》不载。
宋仍曰始定县,属宁浦郡。
齐废。
又吴安废县,在县西,盖三国吴置,晋属宁浦郡,宋、齐因之,后废。
蒙泽废县州西四十里。
唐武德四年,置蒙泽县,属简州。
贞观十二年省。
又岭山废县,在州西北百里。
梁置县,为岭山郡治。
隋平陈,郡废,改曰岭县,属简州。
开皇十八年,复曰岭山县。
大业初,属郁林郡。
唐属横州。
贞观十八年,省入宁浦县。
○秀林山州西南十里。
一名盛山,以林木秀郁而名。
又古钵山,在州北七里,山形圆耸。
其左曰九珠山,右曰九凤山,以山势联络飞舞而名。
《志》云:古钵山,州之镇山也。
○长寨山,在州东二十里,形如执笏,一名将军山。
又城东北二十里有罗蚕山,平地突起,其形如蚕。
宝华山州南二十里。
山势高秀,背有雷公岭,泉出如练。
又南三十里曰洪崖山,山之东麓接广东灵山县界,置堡其上,为守御处。
乌浒山州东六十里。
昔乌浒蛮所居之地,亦曰乌浦。
后汉建兴三年,郁林太守谷永招降乌浦人十余万,开置七县。
熹平末,合浦、交趾乌浦蛮反。
光和四年,刺史朱破之。
盖是时乌浒于诸种蛮为最盛也。
杜佑曰:乌浒在南海之西南、安南府北,属朗宁郡界。
刘句曰:今贵州郁平县,汉郁林郡广郁县地,古西瓯骆越所居,谷永招降乌浒,即此地也。
今山与贵县界相近,亦谓之乌蛮山。
《郡志》:山本名乌岩,南汉主名岩,因易为蛮,非是。
山下有乌蛮滩。
○东山,在州东南八十里,高数千丈,盘纡百余里,多樟楠之材,武流水出焉。
震龙山州北百里。
山顶有潭,分流为五溪。
《志》云:横、淳、宾、贵诸山之脉皆起于此。
又天堂山,在州西南百里。
其并峙者曰石榴山,山高耸,登其巅,见广东钦州灵山县境。
○崆峒岩,在州东三十里,石洞玲珑,一名五星岩。
又东十里有凤凰岩,石壁临江,岩室深广。
又登高岭,在州城西北隅,上有敌台,景泰二年建。
○郁江在城南。
自永淳县东流至此,环抱州城,其形如月,谓之月江。
又东入浔州府贵县界。
《志》曰:州西南五十里为横槎江,中有滩,亦名横槎滩,亦曰横浦,相传昔有浮槎至此。
而名州曰横州,以此也。
经州东二十里为月林湾,又东四十里历乌蛮滩,滩极险,延亘三十余里。
又东二十里为鳄江,以旁有鳄鱼穴也。
皆郁江之异名矣。
余见大川右江。
清江州东十里。
源出州北,经六麽山下,又南有从化水流合焉,注于郁江。
又古江,在州东十六里,源出震龙山,经州北六十里之绿蓝陂,下流至乌蛮驿入于郁江。
○武流江,在州东南二十里,源出广东灵山县界,北流经东山麓,又北合于郁江。
又陈埠江,在州西南十里,源出钦州界,经灵山县入州境。
商人贩竹木谷粟之利,多取道于此,达于郁江。
《志》云:州东五十里有苦竹水,旁多苦竹。
又州西五十里有泠水。
下流俱注于郁江。
○太平关州南隔江二里。
成化四年建。
《志》云:州西四十里有南乡巡司,州东六十里又有古江口巡司,旁有乌蛮水驿,置于乌蛮滩上。
又州门驿,在州治西。
○海棠桥递运所,在州城西一里,洪武中建。
武思营在州东,近贵县武思江口。
驯象卫拨兵戍守。
又六庄堡,在州东南五十里。
州境又有洞口堡、楞佛堡。
永淳县州西百三十里。
北至宾州百四十里,南至广东灵山县界百三十里。
汉郁林郡广郁县地。
隋为宁浦县地。
唐武德中,置永定县,为淳州治。
天宝初,曰永定郡。
干元初,复为淳州。
永贞初,改曰峦州。
宋开宝五年,废峦州,以永定县属横州。
熙宁四年,省入宁浦县。
元三年,复置,更曰永淳县。
元因之。
明初,属浔州府。
洪武十年,属南宁府。
十四年,仍隶横州。
今城周二里有奇,编户七里。
○废峦州在县北。
《新唐书》:唐武德四年,置永定县,并置淳州。
刘句曰:淳州失起置年月,或以为开元中所置也。
后又改曰峦州。
咸通二年,安南陷邕州,经略使李弘源奔峦州,即此。
五代时,南汉亦曰峦州。
宋废。
《城邑考》:县本治江北,元至正十二年,以峒贼乱,迁于三洲村。
明洪武三十一年,复以寇乱,迁江南岸。
天顺八年,始筑土城。
成化八年,复以寇乱,始以砖石,开濠环之。
嘉靖三年及十四年,又复修筑。
《邑志》古淳州在县东百里,又云峦州在县北六十里,皆误。
武罗废县县北八十里。
唐置,属淳州。
宋开宝六年,废入永定县。
又灵竹废县,在县东七十里,亦唐置,属淳州。
宋初废。
今县有武罗、灵竹二乡。
《邑志》:县南七十里有南里废县,唐置,旋废。
今正史不载。
○挂榜山县治西北隅。
城环其上,石壁临江,亦名屏风山。
下有珠岩,俯临水涯。
《志》云:城北二里有万松山,一名印匣山,亦曰赤石岭。
又有佛子岭,在县东二里。
高尖山县北二十里。
高耸接天。
又天堂山,在县西三十里,峰峦峻拔。
又司中山,在县西北三十里,山深林茂,中多名材。
县北五十里又有滕塘山,山多林木。
其相近者曰大人岭,岭高耸,上有古寨,乡人避寇处也。
盘龙山县东北七十里。
山形蟠绕。
又火烟山,在县南三十里,峰峦高峻,烟雾蒙胧,状如火烟。
○鱼流山,在县西六十里,滨江潦涨湍急,鱼辄随流而下。
又龙隐岩,在县西十五里,岩壑甚胜,一名聚仙岩。
又朦胧窟,在县东二十里,石窟中容数百人。
○郁江在县城西。
自宣化县东流入县界,历县北,复绕城而西南,又折而东入横州界。
中有牛练滩。
《志》云:滩在城南十七里。
又有三洲,在县西南十里水中,有三洲突起,旧县尝治此。
水东江在城东一里。
一名四岭江。
自横州北境流入县界。
又东班江,在县东北五里,源出横州震龙山,其别源出宾州界,经县西北二里,俱入于大江。
○秋风江,在县西南三十里,一名马卯江。
《邑志》:江有二源:一出广东灵山县界,一出宣化县界,俱流入大江。
莫大湖县东二十里。
又清湖,在县东五十里。
《志》云:县北六十里有平旺潭,今筑坝运谷于此,为军兴之资。
○火烟溪,在县东三十里,源出广东灵山县。
又蓼江溪,在县北五十里,源出横州震龙山。
下流皆入于郁江。
○火烟驿县南六十里,水驿也。
旧名罗帏站。
明初,改今名。
又县城南有县门驿,亦作永淳驿。
《志》云:县东北六十里有修德乡巡司,景泰间,迁于县西。
又县北有武罗乡巡司,县南有南里乡巡司,皆置于废县治云。
○渌境堡,在县西十五里江滨。
又西十里有石洲堡。
《志》云:石洲西十五里曰伶俐堡,又西二十里曰天窝堡。
二堡在宣化界内,而工食则取给于县。
盖县境上流之卫也。
新宁州府西二百里。
西南至忠州二百里,西至江州界百八十里,西北至太平府罗阳县百里。
古蛮峒地。
唐贞观十二年,清平公李弘节招抚降附,开置笼州。
天宝初,曰扶南郡。
干元初,仍为笼州,寻复荒塞。
明嘉靖中,洞民黄纲率众归款。
隆庆六年,始置新宁州《志》云:州境旧为四洞,地介宣化县及思明、江州、忠州间,后为思明及忠州所占据。
嘉靖十八年,洞民黄纲请内属,因改四峒为四都:曰武黎、曰华阳、曰沙水、曰吴从,设四都营属南宁府,使黄纲等掌其地。
隆庆中,思明、忠州争取四都地,忠州黄贤相擅命据守,剽掠村落,官兵讨擒贤相,寻建州,治沙水都定渌峒,以三都地属之,属南宁府。
今因之。
○武勒废县在州东。
唐置笼州,治武勒县。
勒,或作勤。
唐末,没于蛮。
今州城,隆庆六年筑。
万历十三年,易以砖石。
有门四,城周四里有奇。
武礼废县在州境。
唐笼州,兼领武礼、龙罗、扶南、龙赖、武观、武江六县,后皆废。
宋置羁縻武黎县,属邕州。
武黎,即武礼之误也。
元废。
今为武黎都。
龙赖,或作龙额。
○华阳废县,在州西南。
元置,属思明路。
至元二十九年,上思州土酋黄圣许作乱,结交趾为援,陷江州、忠州及华阳县,寻败走交趾。
明初,县废。
今为华阳都。
西原废州在州西南。
又西接太平府境,皆古西原蛮地。
唐上元初,桂州经略使邢济奏破西原蛮二十万众,斩其帅黄干曜等。
大历六年,西原蛮张侯、夏永等陷容州及郁林州,容管经略王翊讨平之,因置羁縻西原州,属安南都护府,寻复入于蛮。
《新唐书》:西原蛮居广、容之南、邕、桂之西,北接道州、武冈,西接南诏,依阻洞穴,绵地数千里,有宁氏相承为豪。
又有黄氏居黄橙峒,其属也。
天宝初,黄氏强与韦氏、周氏、侬氏相唇齿,为寇害,据十余州,既又逐韦、周于海滨而夺其地。
今州境诸土豪大抵皆黄氏之裔云。
○印山州南一里。
其上有玄天洞,石峰突起,宽敞可容百人。
○三峰山,在州北。
三峰并峙,环列如屏,俗名笔架山,下有金鸡岩。
又北二十余里有朝冠山,涧水出焉,流入大江。
狮岩洞州西北十里。
山半有洞,洞口宽数十丈,稍入则邃曲空旷,称为奇胜。
又犀牛洞,在州西十里,洞最空明,池水清澈。
○石人埠,在州东五十里,接宣化县界。
有石如人,卓立水滨。
○大江在州城北。
自奉议州流入境,又东入隆安县界。
《志》云:州西五里有鲇鱼湾,大江经此,群峰壁立,一石下垂,状若鲇鱼。
又有回澜石,在州西一里,巨石突出横江,江水为之西折。
州西半里又有石龙洲,连亘千余丈,横截江流,三面背水,中一白石,长数十丈,出地不过尺许。
丽江州南二里。
《志》云:自太平府罗阳县流入境,又东入宣化县界,即府西南境之左江也。
○凌山驿在州西。
旧在宣化县西五十里。
万历三年,改属州,移于州治南。
十五年,复徙置于西门外。
申峒在州南。
宋嘉五年,交趾与申峒蛮寇邕州,广西经制使余靖讨平之。
又黄峒,在州西,即西原蛮巢穴也。
一名黄橙洞。
唐大历以后,黄峒蛮屡为乱。
元和末,裴行立攻黄峒蛮,破之,既而复炽。
长庆二年,邕州刺史李元宗惧罪奔黄峒,盖遁入蛮中也。
上思州府西南三百里。
西至思明府二百五十里,东南至广东钦州界七十里,西南至交州偏村界一百里。
唐初羁縻蛮洞地,寻置上思州,属邕州都督府。
宋属邕州迁隆寨。
元属思明路。
明初因之《志》云:洪武元年,土官黄威庆率子中荣内附,以州授中荣。
成化末,其孙瑛以罪死,族党争袭作乱。
弘治中,改流官。
正德中,余党黄Α等复为乱。
嘉靖初,讨诛之。
弘治十八年,改属南宁府编户二十里,秋米六十七石。
今仍曰上思州。
○上思州旧城在今州南隔江。
峙武岭之麓,有土城。
弘治十八年,迁州治于江北,改筑州城,即今治也。
嘉靖十五年、二十三年,复增拓之。
三十五年,又复营治。
有门四,城周四里有奇。
○狮山州北二里。
蹲踞若狮。
一名思山,州因以名。
其并峙者曰文岭山,亦曰三台山,山阴五里有温泉。
○望州山,在州北十里,官路所经,俯瞰州治。
其相接者曰渌王山。
又北二十里曰北梯岭,路险若梯。
栋铜山在州东。
有三百谷口。
又朝拜山,在州南,一名六马岭,其形如拜。
○凤凰山,在州西十里,北接王侯山,上有廨址,一名王侯寨。
又蕾淋山,在凤凰山西。
嘉靖初,官兵讨黄Α,屯营于此。
州西十八里又有达追山,亦曰排汤岭,四周石壁,泉流如瀑布,下注成溪。
东香山州北四十里。
山最高险,下有弄怀岩,岩峻洞深,怪石层迭。
其东曰美丽岩。
又大吉山,在州东七十里,俯视群山,草木蔽芾。
其相接者曰幞帐山。
○十万山,在州西南八十里,群峰Лヴ,百溪分注,明江之源出焉。
四方岭州西三十里。
山势陡拔,四面方正,上有天池,溉田甚远。
○峙武岭,在州东南。
其东峰高百丈,上有土城,相传马伏波所立。
山之麓为甘燕岩。
其对峙者又有胡峙岭、回车岭,上皆有土城。
又独秀峰,在州东南五里。
峰后三里有狮子潭。
州西八里又有明丽峡,两山相丽,明江水出其间。
○明江州南一里。
源出十万山,东北流,至州西南五里汇为葫芦潭。
亦曰龙跳溪,一名板龙溪。
江流两分:一西流入思明府界,一东流经州南,又东至古万寨与小江合。
《志》云:州南有龙潭,一名汪水潭,亦明江所汇也。
小江在州东南。
即源出峨利州之右江也。
流经州境,入宣化县界。
又上渔江,在州西南,亦东流至古万寨合于小江。
渔,亦作愚。
○驮龙溪,源出州北龙岭,南经狮山,绕流而南合于明江。
又驮造溪,源出州东十里东晓山。
州西又有驮槐等溪,源出凤凰山。
皆流注于明江。
驮桃溪县北二十里。
一名驮白溪。
源出东香山。
又有剥邓溪,出州西三十五里弄朴山。
淰况溪,出州东二十里蕾西山。
下流皆入明江。
○那板溪,在州西南,与渌浪、渌郁等溪俱出十万山,流汇于明江。
○那马堡在州东。
又东南有那洞等堡。
又耿槐堡,在州南。
相近又有那岭等堡。
又南有那提堡,接交趾界。
○弄槐堡,在州西。
又西有那麻、佛子等堡,接忠州界。
西南有那奔堡,近思明府之迁隆洞,常为峒酋所侵轶。
又州北有渌骨等堡。
皆戍守处也。
附见:
南宁卫在府治西,洪武二年建。
又驯象卫,在横州治东,洪武二十一年建。
归德州府西二百五十里。
东北至思恩府二百五十里,西北至田州三百里,东至隆安县六十里。
唐羁縻蛮地。
宋熙宁中,置归德州,隶邕州横山寨。
元属田州路。
明初,属田州府洪武二年,黄隍城归附,授世袭知州,以流官吏目佐之。
为田州所侵铄,请隶南宁府。
从之,仍以黄氏世其职。
弘治十八年,改今属编户一里,秋米一百十石。
州今省。
○归峰山州治西。
山势有趋归之状,因名。
○大江在州西南。
自奉议州流入境,又东入隆安县境。
《志》云:州治西南有三索桥,即大江所经也。
○润山堡《图经》云:在州东。
又州西有丹良堡。
果化州府西南三百二十里。
西北至田州三百五十里,东北至归德州百里。
唐羁縻蛮峒地。
宋为羁縻果化州,仍隶邕州。
元属田州路。
明初,属田州府洪武二年,土官赵荣归附,授世袭知州,以流官吏目佐之。
弘治中,为田州所侵铄,改隶南宁府,仍以赵氏世其职。
弘治十八年,改今属编户一里,秋米一百四十石。
州今省。
忠州府西南四百余里。
西至思明府百余里。
唐羁縻蛮地。
宋置忠州,属邕州迁隆寨。
元属思明路。
明初,属思明府《土司考》:忠州土官黄姓,其先江州之族。
明初,黄威庆率子中谨归附,授威庆江州,中谨忠州,各世袭。
隆庆中,知州黄贤相与思明土官黄承祖争四都地,贤相擅命侵据,官兵讨擒之,因改州属南宁府,仍以贤相子有翰世其职。
隆庆三年,改属南宁编户一里,秋米二百一十石,贡马。
今仍属思明。
下雷州府西五百八十里。
西北至镇安府百三十里,南抵太平府安平州界百二十里,西抵交趾界二百里。
唐羁縻蛮地。
宋置下雷州。
元因之。
明初为下雷峒时州印失,因废为峒,属镇安府。
嘉靖四十三年,改属南宁府《土夷考》:下雷峒长许永通,明初归附,调征有功,世袭峒长。
嘉靖十四年,复得旧印,仍号下雷峒,后改今属。
万历中,以地逼安南,升下雷州,授许应为土官,流官吏目佐之。
万历十八年,升为下雷州编户一里,秋米百石。
今省。
◇太平府西南至交趾界二百四十五里,南至江州界六十五里,西至龙州百八十里,北至向武州界三百里。
自府治至布政司二千五十里,至江南江宁府六千九百八十里,至京师一万四百二十五里。
古南粤地。
汉属交趾郡地名丽江。
晋、宋以来,为夷獠所据。
唐为羁縻蛮地《志》云:即西原蛮地也,隶安南都护府。
其后,或臣或叛。
宋平岭南,于左、右二江溪洞立五寨,此为太平寨与古万、迁隆、永平、横山四寨为五也。
五寨各领州县溪洞,属邕州。
元初,仍为太平寨,后改置太平路,控制左江州县溪洞。
明洪武二年,改为太平府《土夷考》:元至正间,太平路为上思酋黄英衍所据,迁路治于驮卢村。
洪武元年,归附,因改路为府,设流官知府统之,复迁府治于丽江。
编户三里,秋米二千石有奇,领州四、县一,又羁縻州十四、县二。
今仍曰太平府。
府内环溪峒,外达交趾,山川围绕,为西南之藩翰。
崇善县附郭。
宋置羁縻崇善县,隶古万寨。
元隶太平路。
明洪武初因之,土酋赵氏世袭。
宣德间,改流官。
嘉靖十九年,迁入郭内。
编户十六里。
○太平城今府城。
一名壶城,以丽江自西北来经城南复折而东北屈曲如壶也。
元末,徙治驮卢,在今城东北三十里。
洪武初,复还旧治。
六年,创筑府城,以砖。
永乐六年,易以石。
正德十四年,复修筑。
隆庆六年,水泛城淹,旋复修治。
万历三年,复营缮。
旧有门五,正德末塞西南一门,今为门四。
东、西、南三面皆据河为险。
城周不及四里。
崇善废城府西北五十里。
古名崇山。
宋置崇善县,隶古万寨。
元隶太平路。
明洪武初,土官赵福贤归附,子暹袭。
宣德间,暹叛,攻破左州,占据村峒四十余所,帅臣顾兴祖讨诛之,始改流官。
嘉靖初,徙入郭内。
今故址犹存。
○将军山在府城东。
山势耸立,如武士然。
或谓之衣甲山,今名文奎山。
又金柜山,在府城东隔江,山形如柜,其中虚明,可容百人。
○笔架山,在城东一里。
其北曰{劳}山、筋竹山,上多产竹,故名。
又城东三里曰蛾眉山,屹立云表。
其并峙者曰白云山,方岩连亘,如玉屏然。
有七洞相连,而白云最胜。
其相近者又有尖峰,峰尖而秀,如卓笔然。
灯架山府北四里。
高耸尖秀,望之巍然。
又鳌头山,在府东北四里,屹立江心,形如砥主。
其西即峨眉山也。
每春夏,波涛冲激,有声如雷,俗名鸡笼山。
《志》云:城北三里有石门,其石突立江上,中通如门。
又有感谷,在城西北一里,上有进宝石,下瞰江流,状如石阙。
青连山府北十里。
山势绵亘三百余里,峰峦纷列,青翠相连。
其阳青山岩,高阔深邃,奇胜不一。
岩中之土可以煎硝,郡人取之。
又北四十里曰盘环岭,纯土可耕,望见太平、安平二州,一名望州岭。
崇官山旧县北二里。
县因以名。
或云即古崇山,舜放兜处,传讹也。
《一统志》旧县南二里有环岭,盖即盘环岭矣。
○府前江在府城南,即丽江也。
亦曰左江。
发源交趾界广源州,合七源州之水,历凭祥州、思明州、龙州、下冻州,会崇善县水,经府城西,环绕城南而东北出,历左州、思同州、陀陵县、罗阳县诸境,又南入南宁府界,至合江镇,与右江俱入于郁江。
旧县江在府西北。
一名崇善江。
合思城州、太平州诸水,流经故县北,又东南入于丽江。
《志》云:旧县东又有崇善水,出崇官山,与崇善江合流。
龙马泉在府治南。
水色清碧,南流入丽江。
又有广济泉,在青连山北。
《志》云:泉在府北二十里,皆有溉田之利。
○壶关府北三里。
府城三面临江,惟北通陆,江流屈曲,形如壶口。
正德三年,置关于此,用石筑,东西跨河,为城北之保障。
关外一里有陇口岭,与关城为唇齿。
又有保障关,在府东北四十里。
○威震关,《志》云:旧在衣甲山下,一名伏波关,相传马伏波征交趾时所筑。
又旧有南关,近交趾界。
今皆废。
府前渡在城南。
一名南门渡。
自府境达思明府思陵州、上思州、忠州、江州之路,皆出于此。
又有归龙渡,一名中渡,在府城东。
又城西有上郭渡,城东南有下郭渡。
皆丽江津口也。
○左江驿,在府城东南,与下郭渡相近。
附见:
守御太平后千户所在府治东。
洪武五年建,隶南宁卫。
左州府东北百里。
东至永康州百里,南至江州八十里,东北至万承州五十里。
旧蛮峒地古名左阳。
唐置羁縻左州,隶邕州都督府。
宋仍曰左州,隶古万寨。
元改今属。
明初,亦为羁縻州《土夷考》:洪武初,土官黄胜爵归附,世袭知州。
天顺中,以争袭相仇杀。
成化中,始改流官。
弘治、正德中,余党屡作乱,皆讨平之。
成化十三年,改同正州,仍属太平府编户四里,秋米二百三十石有奇。
今因之。
○左州旧城在州东十五里,地名龙村。
正德十三年,迁于古榄村,即今治也。
有土城,周四里。
○金山州西北二里。
有通幽岩,奇峰错峙,怪石环列。
稍北有流霞峰,最高,登之则八表在目。
又有双清、独秀诸峰,联络环向,亦州之胜概也。
又银瓮山,在州西五里,临江,上有洞。
又州西南有华父山,泉石甚胜。
《志》云:州南门外有天登山,两山峙立,言其高可登天,故名。
云岩山州东南二十里。
岩有二层,平广如一,一名云洲山,亦名落城岩。
又传感山,在州东南八里之布亮村,奇峰对峙,一水中流,水隔处架槎以渡,岩洞泉石,类皆幽胜。
○柏岭,在州南三里,一名北山岩,中虚敞,可容百人。
○丽江在州南。
自府东流入境,又东入思同州界。
州治南又有桥龙江,源出陀陵县之三清山,西南流合诸山溪水,经龙、光二村,环州治而南入丽江。
龙泉州东二里。
高山连络,一石卓峙,泉涌其下,四时不竭,汇而为池,北流合于桥龙江。
州民引流灌溉,凡数百顷。
○驮朴驿在州东沿江村。
《志》云:州东境有龙头隘,旧设以防陀陵盗贼出没;南有怀拔隘,旧防江州、新宁流盗攻劫。
今皆废。
养利州府北百五十里。
西至思城州界二十里,东至全茗州界三十里,北至龙英州六十里。
旧蛮峒地古名历阳。
唐置羁縻养利州,属邕州都督府今《唐志》不载。
宋属太平寨。
元隶太平路。
明初,亦为羁縻州《土夷考》:洪武初,土官赵日泰归附,世袭知州。
宣德三年,其裔赵文安侵掠邻境,服辜,因改流官。
宣德七年,改同正州,仍属太平府编户二里,秋米一百四十八石有奇。
今仍曰养利州。
○养山州西北三里。
绵亘甚远,苍翠蓊蔚,州盖以此山及利水名。
又西四里有金马山,玲珑耸峙,为州之胜。
○武阳山,在州东三里,有武安洞,武阳水出焉。
《志》云:州治南有古嵩山,州治西又有小印山。
两山相望,仅隔一里。
○通利江在州北。
自龙英州流入界,又西南入崇善县界合崇善江。
○利水,在州西一里。
《志》云:源出思城州,东流入境,合于通利江。
武阳水在州南。
源出武安洞,洞中水滴成溪,亦曰洞溪,西南流至州南,有瀑布泉流合焉,下流亦汇于通利江。
溉田甚广。
永康州府东北二百里。
西至左州百里,南至思同州六十五里,东北至南宁府隆安县百里。
旧蛮峒地古名康山。
宋置永康县,属迁隆寨。
元隶太平路。
明初因之《土夷考》:洪武初,土官杨荣贤归附。
成化八年,其裔杨雄杰纠合峒贼劫掠宣化县,总兵赵辅讨诛之,因改流官。
万历二十八年,升县为州,仍属太平府编户一里,秋米四十石有奇。
今仍曰永康州。
○净瓶山州东二里。
平地突起一峰,如瓶立。
又州西北有凤凰山,西有白虎山。
○驮排江在州西。
山溪诸水汇而为江,南流至罗阳县境,下流入于丽江。
○绿瓮江,在州西南。
源出州北绿涳山,西南流合思同、罗阳诸水入于丽江。
上石西州府西南三百三十里,东至思明府百五十里,西至交界百三十里。
古蛮峒地。
唐置羁縻石西州,属邕州都督府。
宋初因之。
嘉间,改为上石西州,属永平寨。
元属思明路。
明初,并入思明府。
永乐二年,复置《土夷考》:上石西州土官赵姓,明初归附。
既而更赵、何、黄三姓皆绝,始改流官。
成化中,知州殷舆为土人毒死,厥后莅职者多寄孥于太平,承使令之乏而已,其州地则为思明土酋黄氏所据。
嘉靖中,州虽属官,而莅职者旷废如故。
万历十九年,知州孙继先复新州治,赫然更始,既而复为蓁莽。
论者谓以土官辖流官,事体非便,乃改今属。
万历二十八年,改属太平府编户一里,秋米三十石。
州今省。
○古望山在州北。
山势嵯峨,可以望远。
又白马洞,在州南三十里,中甚宏敞。
○明江在州东。
自思明府界西北流经此,又西北入龙州境,注于丽江。
太平州府西北八十里,东至左州九十里,东北至养利州百二十里。
旧蛮峒地古名瓠阳,即西原农峒地也。
唐为羁縻波州地,属邕州都督府。
宋为太平州《宋志》不载。
或曰即西农州,隶太平寨。
元隶太平路。
明初因之《土夷考》:洪武初,土官李以忠归附,世袭知州,设流官吏目佐之,后属太平府编户四里,秋米二百三十九石,贡马。
今仍曰太平州。
○龙蟠山州西二里。
以山势盘绕而名。
又州东有坡高山,绵延昂耸。
○板栈山,在州南里许。
州北又有岩傍山。
《志》云:州治以四山环绕,称为形胜。
○逻水在州西。
自南宁府下雷州发源,东南流入境,环绕州治。
又有陇水,自安平州发源,东南流入境。
又教水,自思城州发源,南流入境。
俱合于逻水,三水同流,经崇善县入于丽江。
思城州府西北百里。
西南至太平州三十五里,北至南宁府下雷州界七十里,西至安平州五十里。
本西原农洞地。
唐置思城州,隶邕州都督府。
宋分置上思城、下思城二州,隶太平寨。
元属太平路。
至正中,并为一州。
明初因之《土夷考》:洪武初,土酋赵雄杰归附,世袭知州,以流官吏目佐之,属太平府编户二里,秋米一百八十六石有奇,贡马。
今省。
○龙级山在州治西南。
山蟠旋高峻,层级而上。
又州治南有陇马山,高耸如马。
○弄限山,在州北,峻险难越。
《志》云:州境又有岜白、普眉诸山,皆雄胜。
○教水在州西南。
流入太平州,合于逻水。
《志》云:州南有流水,其下流入于丽江。
安平州府西北百十里。
东至思城州五十里,西南至龙州二百余里,西北至交趾界百四十里。
本西原农峒地古名安山。
唐波州置于此。
宋皇初,改置安平州,隶太平寨。
元隶太平路。
明初因之《土夷考》:洪武初,土官李郭佑归附,授世袭知州,以流官吏目佐之,后属太平府编户五里,秋米一百九十石有奇,贡马。
今因之。
○帽山在州治西北。
以山形高耸而名。
又西北有星山,亦高峻。
○显山,在州东北,又州南有仰山,州北有秀貌山,皆险峻。
○陇水在州东北。
又有大水、小水并流而南合于陇水,入太平州界合于逻水。
《图经》:州东南有长洲、印洲,州南又有宝洲,陇水与诸川环流分注处也。
○古镫隘《图经》云:在州北。
又州西北有兔零隘及兔零峒,又西有那营峒,皆与交趾接境,为戍守处。
《志》云:州有烟邦、化隆二洞,亦与交趾接界。
万承州府东北百五十里。
西北至龙英州界三十里,南至思同州五十里,东北至南宁府隆安县百四十里。
本西原农峒地古名万阳。
唐置万承州,隶邕州都督府。
宋因之,隶太平寨。
元隶太平路。
明初因之《土夷考》:洪武初,土酋许郭安归附,授世袭知州,以流官吏目佐之,后属太平府编户四里,秋米二百五十石有奇,贡马。
今省。
○万形废州在州西北。
唐所置羁縻州也,隶邕州都督府。
宋并入万承州。
○马鞍山在州治南。
以形似名。
又南有武安峒。
○连山,在州北。
又州境有香寿山,亦高峻,为州之望。
○绿降水在州西南。
又州南有布黎水,合流而南经思同州界,入于丽江。
○思崖泉,在州西五里,有二源,灌田万亩。
又更塘,在州东北八十里,广数顷,与隆安县接界。
《南宁志》:塘旧属宣化县,正德中,为州所侵据。
是也。
全茗州府北百六十里。
东至茗盈州五十里,西北至龙英州五十五里。
本西原蛮地古名连冈。
宋置全茗州,隶邕州《宋志》不载。
元隶太平路。
明初因之《土夷考》:土酋李添庆归附,授世袭知州,流官吏目佐之,后属太平府编户一里,秋米一百二十石,贡马。
今省。
○端坐山在州治南。
以形似名。
又州东有狮子山。
○涧水在州南。
自茗盈州流入境,又东南流入陀陵县界,注于丽江。
《志》云:州东有布显水,源出茗盈州,流入界,引流溉田,两州数争其利。
万历二年,立石分界,争始息。
镇远州府东北二百八十里。
东北至南宁府果化州界百三十里,北至向武州界四十里,南至结伦州五十里。
本西原农峒地旧名古陇。
宋置镇远州,隶邕州《宋志》不载。
元隶太平路。
明初因之《土夷考》:洪武初,土酋赵胜昌归附,世袭知州,流官吏目佐之,后属太平府编户一里,秋米九十九石,贡马。
今省。
○天马山在州西北。
又州东南有笔架山。
俱高胜。
○岩磨井在州治南。
水泉清冽,州人皆仰给焉。
思同州府东二百里。
东南至罗阳县百里,北至永康州六十五里,西北至万承州五十里。
本西原蛮地旧名永宁。
唐置思同州,属邕州都督府。
宋隶太平寨。
元隶太平路。
明初因之《土夷考》:洪武初,土酋黄克嗣归附,授世袭知州,流官吏目佐之,后属太平府编户四里,秋米八十石有奇,贡马。
今省。
○明山在州治东。
岩穴相通。
其在州治北者又有敦厚山。
又马鞍山在州东,金星山在州西,俱高峻。
《志》云:州境有寿桃峰、顿笏峰,皆以形似名。
○丽江在州南。
自左州流入境,又东入陀陵县界。
州西又有渌零水,流入丽江。
茗盈州府东北百六十里。
西至全茗州五十里,东北至结安州七十里。
本西原峒地。
宋置茗盈州,隶邕州《宋志》不载。
元隶太平路。
明初因之《土夷考》:洪武初,土酋李铁钉归附,世袭知州,流官吏目佐之,后属太平府编户一里,秋米一百三石,贡马。
今省。
○帽山在州北。
州北又有狮山。
皆以形似名。
○涧水在州东。
自结安州流入境,又西南流入全茗州界。
又布显水,在州北,亦西南流入全茗州,合于涧水。
龙英州府北二百十里。
东南至全茗州五十五里,南至养利州六十里,西至镇安府上映洞界六十里,北至向武州界五十里。
唐羁縻蛮地旧名英山。
宋为龙英洞,属邕州。
元置州,隶太平路。
明初因之《土夷考》:洪武初,土官李世贤归附,割上怀地益之,世袭知州,流官佐之,后属太平府编户二里,秋米三百七十五石,贡马。
今仍旧。
○上怀废州在州西南。
元置。
明初废。
○牛角山在州治东。
以山岩相对形如牛角也。
又岩山在州南,笔架山在州西北,俱高耸。
○通利江在州治前。
其源有三:一自州西北境流入,一自西南境流入,一自笔架山流入,俱至州治前合流,经养利州,历崇善县,入于丽江。
结安州府东北二百二十里。
东北至都结州九十里,北至结伦州十五里,西南至茗盈州七十里。
本西原农峒地旧名营周。
宋置结安峒,隶太平寨《宋志》不载。
元升为州,隶太平路。
明初因之《土夷考》:洪武初,土酋张仕荣归附,世袭知州,流官吏目佐之。
今仍属太平府编户一里,秋米七十八石,贡马。
○城门山在州治东北。
以壁立如门也。
州北又有石人山,州南有石牛山,皆以形似名。
○堰水在州西南。
或曰即涧水也。
自都结州流入境,土人堰水以溉田,因名。
堰水南流,入茗盈州。
结伦州府东北二百三十里。
东至都结州八十里,南至结安州十五里,北至镇远州五十里。
本西原农峒地旧名那兜。
宋为结安峒地。
元置结伦州,隶太平路。
明初因之《土夷考》:洪武初,洞长冯万杰归附,世袭知州,流官吏目佐之,后属太平府编户一里,秋米百二十石,贡马。
今省。
○倚坐山在州治北。
以形似名。
又州治西有兜鍪山,其并峙者曰高寺山。
○布卑水在州东。
自都结州流入境,又西南入结安州界,合于堰水。
都结州府东北三百三十一里。
西至结伦州八十里,西南至万承州百八十里,东南至南宁府隆安县七十里,北至田州上林县界五十里。
本西原农峒地旧名渠望。
宋为结安峒地。
元置都结州,隶太平路。
明初因之《土夷考》:洪武初,土酋农威烈归附,世袭知州,流官吏目佐之,后属太平府编户一里,秋米九十八石,贡马。
今省。
○印山在州治南。
山形方正如印。
又青云山,在州北,以高耸入云而名。
○布卑水在州治南。
流入结伦州界。
《志》云:涧水出州境山中,西南流入结安州,即堰水也。
上下冻州府西二百二十里。
东至龙州四十里,西南至交趾界百里。
本西原农洞地旧名冻江。
宋置冻州,隶太平寨。
元分上冻、下冻二州,隶太平路;旋合为一州,隶龙州万户府。
明初,仍曰上下冻州《土夷考》:洪武初,土官赵帖从归附,世袭知州,流官吏目佐之,属太平府编户一里,秋米百有二石,贡马。
今省。
○八峰山州西二里。
八峰并耸。
又州治北有青连山,自交趾广源州发脉,西连州境。
今详见太平府。
○拱天岭,在州南十里。
山高峻而长,绵延百余里,东南接交趾界。
峰头皆北向,因名。
○大源水在州北。
源出八峰山,东北流入于丽江。
思明州府西南二百三十里。
东至思明府百里,南至西平州百二十里,西至交趾界百里。
本羁縻蛮地。
宋置思明州,属太平寨。
元属思明路。
明初,属思明府《土夷考》:洪武初,土酋黄钧寿归附,授世袭知州,本思明府土酋同族也。
成化中,思明府黄煽乱,谋夺州,四传至黄泰,窃据州地。
万历中,其裔黄恩隆复与思明府土官黄承祖争地相仇,因改属太平府。
万历十一年,改属太平府编户一里,秋米六十一石,贡马。
今仍曰思明州。
○逐象山在州东。
回环甚远,为州屏障。
○明江在州东北。
自思明府流入境,又东入龙州界。
《志》云:州有太子泉,下流入于明江。
陀陵县府东二百四十里。
东至罗阳县六十里,北至思同州五十里。
本西原农峒地,旧名骆陀。
宋置陀陵县,隶古万寨。
元隶太平路。
明洪武初,土官黄富归附,世袭知县,以流官典史佐之,仍属太平府。
编户四里,秋米一百六十七石,贡马县今省。
○渌空山在县治东。
山下有水,引以溉田。
又那寰山,在县南。
县北又有骆陀山。
○丽江在县南。
自思同州流入境,又东入罗阳县界。
《志》云:涧水在县西北,自全茗州流入境,而注于丽江。
《志》云:县旧有驮柴驿,万历中革。
罗阳县府东三百里。
东南至南宁府新宁州百里,西至陀陵县六十里。
本西原农峒地,地名福利。
唐置羁縻罗阳县。
元和末,裴行立攻黄峒蛮,得其地。
长庆初,邕州刺史李元宗复以其地归蛮酋黄少度,遂没于蛮。
宋复置罗阳县,属迁龙寨。
元隶太平路。
明洪武初,土官黄宣归附,世袭知县,以流官典史佐之,仍属太平府。
编户一里,秋米一百五十五石,贡马。
县今省。
○青山在县治东。
其在县西北者又有白虎山。
《志》云:县西北有白面山。
隆庆五年,土酋黄金彪作乱,官兵讨之,彪奔陇闷村白面山箐中,既而食尽,乃就缚处也。
○丽江在县南。
自陀陵县流入界,又东入新宁州境。
○驮排江,在县西。
自永康州东南流入县界,注于丽江。
《志》云:县有陇茗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