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九五查询
古籍史书
老黄历
免责说明:本站内容全部由九五查询从互联网搜集编辑整理而成,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冒犯,请联系我们删除。
Copyright © 2025 95cx.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九五查询(95cx.com)鄂ICP备2022010353号-6
免责说明:本站内容全部由九五查询从互联网搜集编辑整理而成,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冒犯,请联系我们删除。
Copyright © 2025 95cx.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九五查询(95cx.com)鄂ICP备2022010353号-6
《禹贡》荆州南徼地。
商、周时,皆为蛮夷国,所谓百越地也,亦谓之南越杜佑曰:南越亦曰蛮越。
战国时吴起相楚,南并蛮越是也。
其属有瓯越、雒越,种类甚蕃,故曰百越。
后又谓之扬越。
今详见广东。
其在天文,则翼、轸分野。
秦始皇平南越,此为桂林、象郡地。
秦末,赵陀兼据此。
汉元鼎六年,讨平之,改置苍梧、郁林二郡,属交州,其地又分属荆州。
后汉因之。
三国时,属于吴,此为荆州及广州地。
晋时属于广州永和初,割始安、临贺二郡属湘州。
咸和四年,复故。
义熙八年,复属湘州,十三年复故。
宋属湘、广二州。
齐、梁因之。
隋属扬州部,而不详所统。
隋末,为萧铣所据。
唐讨平之。
贞观初,属岭南道。
咸通三年,始分为岭南西道《方镇表》:开耀后,置桂管经略使,治桂州。
天宝十四载,置邕管经略使治邕州,容管经略使治容州。
三管俱属岭南道。
干元二年,升邕管为节度使。
上元元年罢。
咸通元年,又升邕管为广南西道节度,仍治邕州。
唐末,属于湖南马氏。
五代周广顺初,属于南汉。
宋初属广南路,至道三年分为广南西路治桂州。
元初,置广西等道宣慰司,隶湖广行省。
至正中,始分置广西等处行中书省。
明洪武九年,改置广西等处承宣布政使司,领府十一内羁縻府三、州四十七内羁縻者三十八、县五十三内羁縻者八,又羁縻长官司四总为里一千一百八十三,夏秋二税约四十三万一千三百六十石有奇,而卫所诸司参列其中。
今仍为广西布政使司。
◇桂林府属州二县七
临桂县附郭兴安县灵川县阳朔县
全州领县一
灌阳县
永宁州领县二
永福县义宁县
◇平乐府属州一县七平乐县附郭恭城县富川县贺县荔浦县修仁县昭平县
永安州五屯守御千户所附见
◇梧州府属州一县九
苍梧县附郭藤县容县岑溪县怀集县
郁林州
博白县北流县陆川县兴业县◇浔州府属县三
桂平县附郭平南县贵县
◇柳州府属州二县七
马平县附郭洛容县柳城县罗城县怀远县融县来宾县
象州领县一
武宣县
宾州领县二
迁江县上林县南丹卫迁江屯田千户所附见
◇庆远府属州四县五
宜山县附郭天河县
河池州领县二
思恩县荔波县
南丹州
东兰州
那地州领县一长官司二
忻城县永顺长官司永定长官司河池守御千户所附见
◇南宁府属州七县三
宣化县附郭隆安县
横州领县一
永淳县
新宁州
上思州
归德州
果化州
忠州
下雷州驯象卫附见◇太平府属州十八县三
崇善县附郭
左州养利州
永康州
上石西州
太平州
思城州
安平州
万承州
全茗州镇远州
思同州
茗盈州
龙英州
结安州
结伦州
都结州
上下冻州
思明州
陀陵县罗阳县
◇思恩军民府属县一
武缘县◇镇安府
直隶◇归顺州
◇思明府属州一
下石西州禄州、西平州附见
直隶◇田州属县一
上林县恩城州、上隆州附见
直隶◇泗城州属县一
程县
直隶◇利州
直隶◇奉议州
直隶◇向武州属县一
富劳县
直隶◇都康州直隶◇江州属县一
罗白县
直隶◇思陵州
直隶◇龙州
直隶◇凭祥州直隶◇上林长官司
直隶◇安隆长官司东达湘水,
湘水,出桂林府兴安县南九十里之海阳山,径全州南,而东北流入湖广永州府境。
出湘水,则湖南之地在襟带间矣。
南控交趾,
自南宁府南及太平府、镇安府、思明府,以及思陵州、龙州、凭祥州之西境、南境,皆与交趾界接。
西接滇、黔,
自泗城州而西,出上林、安隆二长官司,俱接云南广南府界。
由泗城州而北,则达贵州之永宁州。
又自利州北境,以迄庆远府之北、柳州府之西北,皆与贵州接壤也。
北逾五岭。
五岭,在广西北境者二:自湖广道州入平乐府贺县者,萌渚岭也;自全州入桂林府者,越城岭也全州,旧属湖南,其地在岭北。
盖广西之地,实逾岭而北矣详见下。
其名山,则有越城岭萌渚岭附、
越城岭,在桂林府兴安县北三里。
一名临源岭,亦曰始安峤。
《通典》:五岭以次而西,其第五岭曰越城岭,在始安郡北、零陵郡南。
盖自衡山以南,东穷于海,皆一山之限耳。
汉武帝元鼎中,遣路博德出桂阳,下湟水,路盖出于此。
后汉建初八年,郑弘为大司农,旧交趾七郡贡献转运,皆从东冶泛海而至东冶,今福建侯官县,风波艰阻,沉溺相系。
弘奏开零陵、桂阳峤道,自是遂为通路。
建安十六年,交州刺史赖恭自广信今梧州府合兵出零陵,憩于越城岭,却步骘,即此岭也。
《水经注》,漓水与湘水出海阳山而分源,湘、漓之间陆地广百余步,谓之始安峤,亦曰越城峤者,是也。
又其地临湘、漓二水之源,亦谓之临源岭,又谓之全义岭以兴安县本名全义也。
唐光化二年,静海帅刘士政以马殷悉定岭北地,大惧,遣将戴可屯全义岭备之,为马殷将秦彦晖所破。
后唐清泰三年,楚王马希范疑其弟静江帅希杲会汉兵侵蒙、桂二州,遂自帅军如桂州,逾全义岭而南,名为御汉,实以防希杲也。
王氏曰:从来越全义则已夺桂州之险。
盖粤西之咽喉,实自全义岭操之。
其在平乐府贺县东北二百里者曰萌渚岭萌,亦作,与湖广永州府道州江华县接界,盘峙百余里,其水皆南北分流,亦曰萌渚峤,亦曰临贺岭,亦曰白芒岭,亦曰桂岭。
《广州记》:五岭,一曰临贺。
《丹铅录》萌渚之峤在临贺,即此矣。
晋建兴初,荆州刺史陶侃击杜于此。
隋开皇十七年,桂州李世贤反,诏虞庆则讨平之,将还潭州,临桂岭观眺山川形势,曰:此城险固,加以足粮,若守得其人,攻不可拔为怨者诬以谋反,坐死。
宋开宝三年,潘美击刘,自临贺而南。
绍兴三年,群盗曹成据道、贺二州,岳飞讨之,追破之于贺州。
成乃自桂岭置寨至北藏岭,连控厄道,以众十万守蓬头岭。
既而飞登桂岭破之,成奔连州,又走邵州。
盖北藏、蓬头二岭,俱与桂岭相接也。
勾漏山。
勾漏山,在梧州府郁林州北流县东北十五里平川中。
有石峰千百,皆矗立特起。
其岩穴勾曲穿漏,因名。
容县之都峤、浔州府贵平县之白石,其林麓皆相接也。
山之胜者曰普照岩,岩如覆釜,洞穴当其前。
岩之西曰独秀岩,洞门弘邃,中有石室,容数千人。
岩东五里许有白沙洞,纵广一顷,高数十仞,下有涸井数处,皆旧时采砂处,其沙独白,因名。
其相近者曰玉虚洞俗名念经窟、观冲洞,洞中虚明莹洁,有云从洞中出则雨,风从洞出则霁。
洞西南有巫山寨,规围二顷,绝壁千仞,围环左右者凡十有二峰。
寨之北曰玉田洞,洞辟三门,中门明广可入,中有石田数丘,田中积水,无间冬夏。
洞之南半里为王田寨,高十余仞,其深莫测,北流为二池,中有小岛,其南潜流北出则溢入大江。
又西北曰宝圭洞,为勾漏之正洞,有石室三,《道书》以为第二十二洞天也。
宝圭之西则为勾漏洞,其旁又有龙潭、太阳、太阴诸洞,皆洞之支出者也。
《志》云:勾漏洞天,四面石山回绕,其中忽开平野数里,洞在地上,不烦登陟,外微敞豁,中有暗溪穿贯而入,与北流水合。
其最胜者则为白沙洞。
祝穆云:勾漏甲于天下,而白沙又为勾漏第一也。
其大川,则有漓江、
漓江,与湘江同源,出桂林府兴安县海阳山《汉志》注:漓水出零陵县阳海山,东南至广信入郁,行九百八十里。
东北流,至兴安县北酾为二流,漓水则从灵渠南出,绕桂林府城而南流。
岸旁数山,或扼其冲,或遮其去,故间有乱石沙潬处,清浅为滩,湛碧为潭。
余虽深至一二丈,俯视水中,草石洞然,清澈无翳也。
《志》云:漓水上流谓之灵渠,自兴安县而南有斗门,上下六十里。
昔秦戍五岭,命史禄凿渠,以通舟楫。
汉灭南越,使归义越侯严为戈船将军,出零陵,下漓水。
又东汉建武十七年,马援讨征侧,因史禄旧渠,开湘水六十里以通馈饷。
后江水溃毁,渠遂浅。
唐宝历初,观察使李渤立斗门以通漕舟,自是累加修浚。
或谓之埭江。
《新唐书》:景龙中,王都督桂州,因埭江开屯田数千顷,以息转输。
又咸通五年,安南为南诏所陷,诸道兵屯聚岭南、江西、湖南,馈运皆溯湘江入澪渠漓水,劳费艰涩,诸军乏食。
有润州人陈石,请自福建运米,泛海不一月至广州。
从之,诸军食始足。
九年,桂州刺史鱼孟威因大修灵渠,增置斗门,渠复通利。
宋初,计使边诩复修之。
嘉四年,提刑李师中更加浚治。
今自灵川县而南,亦曰灵江,入临桂界,亦曰桂江,亦曰始安江。
又经阳朔县东而入平乐府界,亦名府江。
自平乐而南,经昭平县西以入于梧州界。
平乐旧《志》云:府江北抵桂林,南连梧州,上下八百余里,两广舟船必繇之路。
其西岸山势劈削,树木丛密,苗贼往往据险出没,致江道阻塞。
虽调兵征剿,而林箐深密,不能尽殄也《府江考》:府江,自桂林达梧州,亘五百余里,为广右咽喉。
东岸连富川、贺县,北抵恭城,西岸连修仁、荔浦,南抵永安。
东则有上、中、下古折及桂冲石峒、黄泥岭、葛家峒诸巢,西则有大小黄牛、大小桐江及碌象矶、马尾冲、莲花汀等巢,而朦胧、仙回、高天、水等峒,与五指、白冒诸巢皆为羽翼。
江介诸岭,深箐蒙翳,诸犭凭阻其间,纵横为患。
成化以后,始渐就抚。
未几,纵恶如故。
万历初,患始息。
《南征记》:府江诸滩鳞次,由梧州而上有象棋、大结、小结、简较、三门、锣鼓诸滩,皆奇险,而雷霹滩尤为险恶。
府江至梧州之西北仍曰桂江,亦曰漓江,南流过府城西,合于左、右二江,谓之三江口,又东入广东封川县界,谓之西江,东至番禺入于海。
范成大曰:湘、漓二水皆出灵川之海阳山,行百里分南北下,北下曰湘,稠滩急泷,二千里而至长沙,水始缓;南下曰漓,名滩三百六十,至梧州,又千二百里而至番禺云。
右江、
右江之源有三:一曰福禄江。
源出贵州古州长官司西南,下流入柳州府怀远县境,绕县西,历融县东,亦曰融江。
又南历柳城县,东合龙江,至府城西而名柳江。
溯其源而言,亦曰黔江,从其流而名,亦之曰浔江也。
一曰都匀江。
源出贵州黄平州西南,下流入庆远府天河县,又东南历府城北,谓之龙江。
又东经柳州府柳城县西南,又东合于融江,并流至府城西南而为柳江,又东南经象州西,亦曰象江。
又南入武宣县界合于横水江。
一曰都泥江。
源出贵州定番州西北界三源委曲,俱详见川渎异同,流入庆远府南丹州南及那地州北,又东历忻城县南,又东南经迁江县北,复东南流,经宾州南为宾水,又东北流,历来宾县南,又东至武宣县西而合柳江。
以其自西而东,或谓之横水江也。
三水同流,历武宣县东南而为大藤峡,两岸连山,中多滩险,绵亘数百里,经浔州府武靖州而南,绕府城北,至城东而合于郁江。
二江同流,又东过平南县而为龚江,又东入梧州府藤县而为藤江,至府城西合于桂江。
又经府城南而东流,以至于番禺,通名为大江也。
繇西北而东南,中分粤西之地,犭獞出没多在其间。
而自黔入粤,此实为必争之道矣。
左江。
左江之上源,即盘江也。
有二源:一曰北盘江。
出四川乌撒府西乱山中,经贵州慕役长官司,东南合于南盘江。
一曰南盘江。
源出云南曲靖府东南两源委曲,俱详川渎异同,亦流经慕役长官司,东南而会于北盘江。
由此并流而入广西界,经泗城州东始谓之左江,从其流而言之亦曰郁江。
郁江历田州东南、奉议州北,而入南宁府界,经归德州南、隆安县北,又东经府城之南,有左江、右〔江〕自府西南来合焉二江出交趾界,流合郁江,非左、右江正流也。
详见南宁府。
又东流经永淳县及横州南,又东经贵县及浔州府城南,绕府城而东合于黔江。
并流经藤县北,至梧州府城西而合于桂江,又东而为广东肇庆府之西江也。
本名江。
《汉书·西南夷传》:夜郎临江,江广百余步,足以行船,南粤以财物役属夜郎,西至桐师夜郎国,见四川遵义府。
颜师古曰:桐师,西南夷种也,在夜郎西叶榆西南。
唐蒙乃上书曰:南粤地东西万余里,今以长沙、豫章往,水道多绝难行,若通夜郎,浮船,出其不意,此制粤一奇也。
元光五年,司马相如通西夷,除边关,关益斥,西至沫若水见四川大川泸水及大渡河,南至为徼。
元鼎五年秋,伐南粤,以路博德为伏波将军,出桂阳,下湟水;杨仆为楼船将军,出豫章,下横浦;故归义、粤侯二人为戈船、下濑将军,出零陵,或下漓水,或抵苍梧;使驰义侯因巴蜀罪人,发夜郎兵下江:咸会番禺。
盖自蜀入粤之道,自汉启之也。
《汉志》注:郁水首受夜郎豚水注又云:温水出郡镡封县,豚水出郡夜郎县,俱东至广郁入郁水。
按:镡封县,晋属兴古郡,宋、齐属梁水郡,当在贵州省普安州及云南曲靖广南之境。
或曰在今遵义府东境。
夜郎,见遵义府桐梓县。
欧阳曰郁江即豚水,似误。
又陶弼咏郁江云"昔年观地志,此水出",亦未是。
盖江以道通而名,非遂出于也,东至四会入海四会,即今广东属县,过郡四郁林、苍梧、合浦、南海,行四千三十里。
《水经注》云:温水出夜郎县与《汉志》不合,东至郁林广郁县为郁水,汉时谓之江。
然则,漓、郁二江自汉已为通道,惟黔江则近代始辟焉。
故大藤峡之蓁塞,几如异域也。
又西南土司皆以左右江为分。
右江所辖者,庆远境内羁縻州、县、长官司,及镇安府田州、向武、奉议、泗城、归顺诸州,安隆、上林二长官司以至思恩九巡简司是也。
左江所辖者,南宁境内羁縻诸州,及太平以南羁縻府、州、县皆是也。
苏《土司志序》曰:两江溪洞,旧皆荒服。
唐太宗时,诸夷内附,始置羁縻州、县,隶于邕州都督府。
宋参唐制,析其种落,大者为州,小者为县,又小者为峒,推其雄者为首领,籍民为壮丁,以藩篱内郡。
其酋皆世袭,分隶诸寨,总隶于提举。
元丰以后,制渐隳矣。
元以左、右两江羁縻州县俱属南宁帅府,分司管辖,而上下相遁,姑息为甚。
有明受命,两江土酋,东溯交关,西缘,际滇之广南,莫不纳土归款,朝廷第因旧疆稍稍增省而已。
其初,约束甚坚,绥怀亦至,间有调发,趋命恐后,事已则赐赍亦随之,边陲无警者且百年。
其后,桀骜渐萌,反覆多有。
议者欲仿贾生众建之说,择封疆延袤、兵力雄盛者,则因其势而瓜分之。
夫西南土司与交州为邻,交人不敢窥内地者,以土酋力足制之耳,而可自薄其藩垣哉?嗟夫!中官武弁视土官为外府,而墨吏以渔人收之,土司尚知奉我之威令乎?故曰:黩货则玩,玩则无震。
言两江者,盍亦反其本哉?
其重险,则有严关秦城附、
严关,在桂林府兴安县西南十七里。
兴安,旧全义县也。
县北三里曰全义岭,自严关而南二十里为古秦城关,实为楚、粤之咽喉。
今其地两山壁立,中为通道,置关其间,署曰严关。
或曰:汉归义越侯严出零陵,下漓水,定越建功,故以严为名。
或曰:关当隘路,而可畏也。
唐光化二年,静海帅刘士政以马殷悉定岭北,大惧,遣将戴可屯全义岭备之。
殷遣将秦彦晖击士政,至全义,士政又遣将王建武屯秦城。
会可掠县民耕牛犒军,民怨之,乃为湖南向道曰:此西南有小径,距秦城才五十里,仅通单骑。
彦晖即遣别将李琼由小径袭秦城,中宵逾垣而入,擒王建武,还示全义壁,全义兵震恐,因击之,擒可,引兵趣桂州。
秦城以南二十余壁皆惊溃,遂围桂州,士政出降。
范成大曰:秦城,相传秦始皇发兵戍五岭之地。
城在湘水之南融、漓二水间,遗址尚存,石无恙。
城北近严关,群山环之,鸟道不可方轨。
秦取南越,以其地为桂林、象郡,而戍兵乃止湘南。
盖岭之喉衿在是,稍南又不可以宿兵也。
宋景炎元年,元将阿里海涯谋取广西,马以所部兵守静江,而自帅兵守严关。
元军攻关不能克,乃以偏师入平乐,过临桂,夹攻,退保静江近代徐谨《征西记》云:关本为马坑岭,马以阻元兵凿岭断路处。
按:成大已前言之,此说恐未当。
魏氏曰:严关北负峻岭,坡陀险阻,若守御严密,以逸待劳,敌师虽多,无能难也。
一失其险,则会城单外,势不能孤立矣。
严关之安危,非即粤西之存亡哉?
大藤峡。
大藤峡,在柳州府象州武宣县东南三十里,浔州府西北百五十里。
《志》云:峡跨柳、浔二郡间,夹浔江,而南带象州、永安、修仁、荔浦、平乐,武宣、桂平诸州县界。
峡中之水,皆夹山涧而下,令砑[B18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