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九五查询
古籍史书
老黄历
免责说明:本站内容全部由九五查询从互联网搜集编辑整理而成,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冒犯,请联系我们删除。
Copyright © 2025 95cx.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九五查询(95cx.com)鄂ICP备2022010353号-6
免责说明:本站内容全部由九五查询从互联网搜集编辑整理而成,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冒犯,请联系我们删除。
Copyright © 2025 95cx.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九五查询(95cx.com)鄂ICP备2022010353号-6
◇广州府东至惠州府三百六十里,南至海百里,西至肇庆府二百三十里,北至韶州府七百二十里。
自府治至江南江宁府四千三百九十里,至京师七千八百三十五里。
《禹贡》扬州南境。
春秋时为扬越地裴渊《广州记》:六国时广州属楚。
秦置南海郡,后赵陀据其地《图经》云,尉陀僭据,改南海为南武,自称南武王,谬。
汉元鼎六年,讨平之,仍为南海郡。
后汉建安中,尝徙交州治此。
三国吴始于此置广州交广析置。
详见前。
晋、宋以后因之,并治南海郡。
梁置广州都督府。
陈因之。
隋平陈,废南海郡,置广州总管府《志》云:初治始兴,开皇二十年还治南海。
仁寿初,改为番州避太子广讳也。
大业初,复曰南海郡。
唐武德四年,平萧铣,仍置广州初为总管府,七年改都督府。
开元二十三年,置经略军于城内,又以广州刺史兼五府经略使。
天宝初,仍曰南海郡。
干元初复故干宁二年,兼置清海军节度使。
天复初,属于刘隐。
五代梁贞明三年,刘岩僭号,改为兴王府。
宋开宝四年,平南汉,仍曰广州亦曰南海郡清海军节度。
祥兴元年升为祥兴府,既又改为翔龙府。
元为广州路。
明初改广州府,领州一、县十五。
今因之。
府连山北峙,巨海东环,所谓包山带海,险阻之地也。
封域绵邈,田壤沃饶,五岭以南,此为都会。
秦末,任嚣谓赵陀曰:番禺负山险,阻南海,东西数千里,可以立国。
陀因此霸有南越也。
晋义熙中,卢循保据于此,分兵北出,江左震动,既而与刘裕相持于浔阳。
裕密遣孙处等自海道至番禺,倾其巢穴,循败,无所归,因以覆灭。
使裕计不早,循犹得阻险为奸,其为东南患,岂有已哉?陈萧勃、欧阳纥等后先据广州,而皆不克振者,羽翼未成,本根先拨也。
唐置岭南经略使,为五管之枢要。
干符末,黄巢假息于广州,而毒螫遍于天下。
天复初,刘隐代有广州,恣睢南服且数十年。
宋之末造,冀保此一隅,为一城一旅之资,而卒摧于强敌者,事势已去,非智计所能逮也。
明初,分道取广东,廖永忠以海道之师,自福州先至广州,广州既下,而岭南郡县亦望风款服矣。
盖州不特为广东之根本,亦制广西之肘腋也。
南海县附郭,在府治西偏。
本秦南海郡番禺县地。
隋开皇十年,析置今县,寻以番禺县并入,为广州治。
五代改曰常康。
宋开宝五年复故。
旧治府城北芝兰湖南,明初迁入郭内。
今编户三百五十里。
番禺县附郭,在府治东偏。
秦置县,为南海郡治,以番、禺二山为名。
二汉因之。
晋宋以后,皆为南海郡治。
隋并入南海县。
唐初复置,仍为广州治。
宋开宝五年,废入南海县。
皇三年,复置,在州城东紫泥巷。
元至正中,始徙治东城内。
今因之,编户一百三十九里。
○广州城今府城也。
旧《图经》:广州州城,始筑自越人公师隅,号曰南武。
《吴越春秋》:阖闾子孙避越岭外,筑南武城。
后楚灭越,越王子孙避入,始兴令师隅修吴故南武城是也。
秦以任嚣为南海尉,初居泷口西岸,俗名万人城,在今城西二十七里。
既,乃入治番山隅,因楚亭之旧。
其治在今城东二百步,俗谓之任嚣城。
又相传南海人高固为楚威王相时,有五羊衔谷,萃于楚亭,遂增筑南武,城周十里,号五羊城。
及赵陀代嚣,益广嚣所筑城,亦在今治东,今谓之赵陀城。
汉平南越,改筑番禺县城于郡南六十里,为南海郡治,今龙湾、古坝之间是也。
号陀故城曰越城。
后汉建安十五年,步骘为交州刺史,以越城就圮,乃廓番山之北为番禺城,后又迁州治于此,自是不改。
《城冢记》:郡南城,建安二十二年步骘迁州时筑,规制尚隘。
唐广明间,为黄巢所焚。
天间,清海节度刘隐更筑,凿平禺山以益之,始称壮丽。
宋庆历四年,经略使魏增筑子城,周五里。
皇四年,侬智高寇广州,不能舀,命再知广州。
复环城浚池,筑东西南三门瓮城。
熙宁三年,经略使吕居简议修东城,未果,转运使王靖城之,袤四里,合于子城。
明年,经略使程师孟筑西城,周十有三里。
绍兴二十二年,经略使方滋修中城及东西二城,以御寇。
嘉定三年,经略使陈岘以城南稠密,无所捍蔽,乃增筑两翅,以卫民居。
东长九十丈,西五十丈,谓之雁翅城。
绍定二年,经略方大琮增修。
端平二年、开庆元年,皆尝葺治。
景炎二年,蒙古攻广州,州将张镇孙以城降。
明年,蒙古毁天下城隍,广州子城及两翅城无恙。
明洪武三年,复因旧垒修葺。
十三年,永嘉侯朱亮祖等以旧城低隘,乃改筑府城,连三城为一,东北包粤王台山,北连马鞍至于白云山之麓,冈阜相连不断。
又建五层楼于北城上,高八丈,名镇海楼,称为雄胜。
成化二年、弘治十六年、嘉靖十三年,皆尝修筑。
万历以来,亦相继营缮。
有门七,惟东南曰定海,西南曰归德,余各以方位为名。
北枕山阜,三面环濠,城周二十一里有奇。
熙安废县在府东。
本番禺县地。
宋元嘉中,析置熙安县,属南海郡。
梁废。
又怀化废县,在府东北,晋义熙中置,属南海郡。
宋因之。
梁废。
又东有绥宁废县,亦宋元嘉中置,属南海郡。
梁废。
○咸宁废县,在府西北。
《广记》:五代梁贞明四年,南汉析南海县置咸宁、常康二县。
宋开宝五年,复省入南海县。
《宋志》云:南汉改南海曰常康,开宝五年复故。
今存以俟考。
陆贾城府西十四里。
《志》云:贾使南越时筑。
一云赵佗馆贾于此。
○卢循城,在府南十里,遗址隐然,往往有断砖败瓦。
《南越志》:河南之洲,状如方壶,乃循旧居。
晋义熙七年,沈田子破循,焚其巢穴,即此地也。
○越秀山府治北。
一名越王山,耸拔二十余丈。
上有越王台故址,尉陀因山筑台,因名。
俗呼观音山。
折而西北为歌舞冈,一名越井冈。
相传井亦尉陀所凿,南汉时号曰玉龙泉,有九窍,亦名九眼井。
○番山,在番禺县治东南一里。
山北一里曰禺山,县因以名。
旧时二山连属如长城,南汉刘Ζ凿平之,就番山积石,曰朝元洞,后改曰清虚洞。
禺山之阳又有西竺山,今皆为官民居址。
《志》云:南海县治西南一里有坡山,在中,高仅三四丈。
其阳有穗石洞,旧传即五羊衔穗处。
席帽山在府城北。
有南汉郊坛遗址,山高二十余丈,周六里,下为兰湖。
《南越志》:番禺北有芝兰湖,并注南海。
今堙。
又马鞍山,在府北六里。
《南越志》:秦始皇时,望气者言南海有五色气,遂发人凿此山,其凿处形类马鞍。
一云马援尝驻兵于此,因名。
或谓之马径。
宋干德四年,潘美代南汉,南汉主刘以宋师既逼,遣郭崇岳等屯马径,既而为美所据。
《郡志》:马鞍山,自北而西有凤凰、鸿鹄二岭,自北而东有松柏、麒麟、望州诸岭。
盖道出群山间为陉,讹陉为径也。
双女山府西十里。
俗名凤山。
宋潘美伐南汉,次泷头,刘遣使请和,美挟使,速渡诸险,至马径,寨于双女山下,去广城十里。
《南游记》:今府西十七里有花田,平畴弥望,皆种素馨。
相传南汉宫人死,多葬此,一名白田。
其地有双女山,即潘美驻师处。
白云山府北十五里。
山高耸,上多白云,有九龙泉,流为大小水帘洞。
又北为虎头岩,岩麓有宝象峰。
折而西南五里曰栖霞山,一名景泰云峰山。
景泰,六朝时僧名也。
下有太霞、玉虹诸洞,又有滴水岩、聚龙冈,其东北六里为蒲涧,皆白云之胜也。
《郡志》:府境名山曰白云。
又乱石山,在府东北二十里,山高险,与白云山相连,一名白云后洞,亦曰紫云洞。
石门山府西北二十里。
两山对峙如门,据南北往来之冲。
汉元鼎六年,楼船将军杨仆伐南越,将精卒先陷寻峡,破石门,得粤舡粟,因推而前,挫粤锋,是也。
《郡国志》:吕嘉拒汉,积石江中为门,因名石门。
宋德二年,元阿里海涯遣降将梁雄飞徇广东,广东帅徐直谅闻益王昱立于福州,遣将拒之于石门,为元兵所败。
○大桥山,在番禺县西北十八里,形如象鼻,下临大涧。
抱旗山府西南四十里。
以形似名,为郡之前案。
江水环绕,上有古烽堠。
其南为南山峡,屹立江滨。
《志》云:抱旗山北八里有青螺嶂,嶂高五百丈,一名白鹿冈,沙湾水出其下。
又石壁山,在番禺县二十里,脉自抱旗山来。
又县南二里有万松山,与卢循城相近。
○三山,在府南二十七里,三峰并起,竞秀凌空,旧有三山寨。
明初,廖永忠擒邵宗愚于此。
今为桂华堡。
又秀萝山,亦在府南二十七里,山阜奇秀,草木森郁。
灵洲山府西六十五里。
其山平原弥望,一名灵峰山。
《唐十道志》岭南道名山之一也。
《南越志》:肃连山西有灵洲。
《郡志》:肃连山,在南海县西十五里,县西十九里有浔冈,形如巨屏,又西为灵洲山。
○黄山,在府西五十里。
其东南有二岩,后有石室通明,可容数十人。
元末,居民尝避寇于此。
《志》云:府西百里有旗峰山,山半出泉,冬夏不竭。
府南十里又有碧云山,形如狮子。
元末,乡民黎复震筑堡于其上以避寇。
又浮丘山,《志》云:在府城西一里,相传浮丘丈人得道处。
《罗浮记》:浮丘,即罗山,朱明之门户,先在水中若浮丘,然今去海数里,所见惟一盘石耳。
西樵山府西百二十里。
高数百仞,势若游龙,盘踞四十余里。
峰峦大者七十有二,互相连属,内顾若罗城。
其极高峻者曰大科峰,峰之南曰雷坛峰、宝峰。
又折而东南曰大观峰,下有九曜岩、九龙岩。
其南曰紫姑峰,下为小云谷、乌利岩。
自大科峰而西,岩石层迭,水帘千尺,折流而北曰龙泉,曰宝鸭池,其下曰泻钱坑,曰双鱼坡。
又折而东北曰碧云峰,又数百步则小科峰、紫云峰也,亦高峻。
其阴有观翠岩,石壁中悬泉一线,亦名水帘,其下为金银池,诸山之泉出焉,注于百会泉,以达碧江。
转而北曰宫山,上有翳门关。
又西北曰镇头冈,曰紫竹峰,绵延至于兰谷,尤为峭拔。
峰之外为壁山,下有通潮井。
又数折而出曰黄旗冈。
又有黄龙洞,居人皆以种茶为业。
《志》云:西樵山半地平,可为民居,峰峦回合,千态万状,不可殚述也。
又《名胜志》:府西百七十里有三洲山,耸拔千仞,峰峦数十,西跨高明,南连新会,为郡之镇山。
金鹅岭府东北四十里。
一名飞凤岭。
其山峻险,中藏群峰,下枕茭塘,接洋海。
正统末,乡民立镇于此,以避寇。
○戙旗冈,在府东南十里。
又十里曰卢堠石,相传吴隐之与卢循战处,一名南箕台。
又四十里曰冠冈,多林木。
其东有相对冈,以两冈相峙,大江中流而名。
○海府南百里。
《志》云:府东八十里出古斗村,又东南二百里至南海卫,又南六十里出虎头门,又南一百五里抵南头城,皆切近海洋。
由此东历闽粤,南达岛夷。
《海防考》:府南有濠镜澳,寇自虎头门入犯,往往驻泊于此,为腹心之疾云。
《名胜志》:府西南百四十里海中,有两峰并列,其形如目,名海目山。
西江府西北五十里。
其上流为浔、郁二江,合贺江而东,过肇庆府入府界,与浈水会。
浈水,即北江也。
又东南流,至城南而会于东江,亦谓之三江。
江中有海珠石,是曰珠江,一名沉珠浦。
相传昔贾胡挟珠经此,珠忽跃入江中。
今有石屹峙江心,南汉创慈渡寺于其上,亦名海珠寺。
宋末,经略张镇孙与蒙古将塔出战于海珠寺,败绩。
蒙古复陷广州。
又东过沥窖堡,北去城十余里,亦谓之东冲。
孙处袭卢循之番禺,至东冲,焚舟舰而前,即日攻拔之,是也。
又分流,经西朗凡十余里,谓之蚬江,俗呼白蚬壳江,汇于府东南八十里南海庙前,《志》所称扶胥之口、黄木之湾也,一名扶胥镇。
海隅出日,水中见之,是为波罗江,合诸水入于南海。
详见大川西江及川渎盘江。
北江府西北三十里。
即浈水、湟水合流而南出者也。
自三水县流入境,会西江,出石门,而东南流会于东江。
详见大川北江。
又东江,在府东南二十五里,自惠州府博罗西流,历东莞、增城县而西至府东南,会西江入海。
或谓之南江。
附详见大川北江。
越溪府东北三里。
东流与东江会。
《志》云:府东二十里有蒲涧,出白云山中,中产菖蒲,一寸九节,相传安期生服此得仙。
其水甘泠,一名甘溪,曲折流注越秀山麓,左为菊湖,今堙;右为越溪。
又东北与东溪合注于东江。
今府城东北五里有甘溪池,亦谓之韼々水。
王象之云:韼々,即蒲涧水也。
吴刺史陆胤以海水咸卤,因导蒲涧以给民用。
唐节度卢钧加凿之,始可通舟。
南汉更为疏辟,作甘泉苑。
《郡志》:宋末,于越秀山左堰越溪溉田。
今堰废,其水悉入于城濠。
○沙湾,在府南三十五里,源出青螺嶂,又有韦冲水流会焉,俱注于西江。
扶南水府西南十六里。
一名扶溪。
民居环错,多菱芡之利。
又西南四里为大通港,其东有平陆、松林、竹浦诸水,俱汇流入于海。
西澳在城南。
宋景德间,经略使高绅所开。
《志》云:城中旧有六渠,回环贯串,皆汇流于西澳,亦谓之南濠。
其后屡经修浚。
嘉定三年,陈岘复疏凿之,以通舟楫,又于东西雁翅城濠口筑西闸,以防溢涸。
后皆因故址疏筑。
明初,改筑城垣,于东门北城下置小水关,疏城渠之水复于濠南,改水闸,广狭仅六尺许,皆用铁石为柱,以间阻内外。
盖去海日远,舟楫不通久矣。
又有清水濠,在旧子城东,古东澳也。
穴城而达于海,后亦注于南濠。
又有东濠,在府城东,明洪武三年开浚。
其西濠则在城西四里,明亦因旧址修浚。
时东、南二濠与西濠分流入江。
嘉靖五年,引东、南二濠之水皆流汇于西濠,合西江以入海。
琵琶洲府东南三十里江中。
上有三阜,形如琵琶,闽、浙舟楫入广者多泊于此。
又荔支洲,在府西七里。
旧《图经》云:洲广四十里,袤五十里,亦曰荔支湾。
南汉主刘Ζ建昌华苑于洲上,今湮为民居。
又拾翠洲,在府西南三十里。
古有津亭,今建华节亭于其上。
○沉香浦,在府西二十里江滨。
相传吴隐之任还,妻刘氏独赍沉香,隐之见而投于浦,因名。
旧有亭,今废。
又贪泉,在石门山西,一名石门水。
俗传:登大庾岭则清秽之气分,饮石门水则洁白之质变。
晋吴隐之刺广州,独取而酌之,以廉洁称。
○金利寨府西十五里。
宋元时,置寨于此。
明洪武三年,改置巡司。
又县西盐步堡有神安巡司,旧为泌冲寨,亦洪武三年改。
又西有三江巡司,在侧水村,本名三江寨。
又西有黄鼎巡司,在西隆堡,旧为黄鼎寨。
俱洪武三年改。
○五斗口巡司,在县南平洲堡。
景泰三年置,嘉靖五年移置于磨刀石。
县西南龙江堡又有江浦巡司,旧为鼎安寨,亦洪武三年改。
鹿步堡在番禺县东。
旧置寨于此,洪武三年改设巡司。
其相近有车陂、乌涌二堡。
又沙湾寨巡司,在县南三十里,旧置寨,今亦为白沙堡。
又茭塘巡司,在县南径口堡,旧置寨。
俱洪武三年改设。
○狮岭巡司,在县北擢桂堡,旧为巴由寨。
又县北何岭堡有慕德里巡司,旧置寨。
俱洪武三年改设。
《志》云:府东南有白坟、神头等营,俱有官兵戍守。
朝亭府西五里。
《水经注》:赵陀因冈作台,北面朝汉,圆基千步,直峭百丈,顶上三亩,复道环回,朔望升拜,名曰朝台。
后为西候津亭,因名曰朝亭也。
宋泰始四年,叛将刘思道还攻广州,刺史羊希遣兵御之于朝亭,败绩。
梁太清末,广州刺史元景仲附侯景,西江督护陈霸先等讨之,声言朝廷已遣军顿朝亭,即此。
茅埠在南海县西南。
又有戙洲、冈埠、石门等埠,又番禺县有波罗、石冈、猎德、乌涌、车陂等埠,向皆设水兵巡守江路。
又南海把截所五:曰西庙,曰第二桥,曰戙舡澳,曰石门,曰长桥。
番禺把截所五:曰双桥,曰流水,曰相对冈,曰官渡头,曰波罗庙。
五羊驿在府城南。
又府西北八十里有官窑驿。
又西北四十里为三水县之西南驿。
又胥江驿,在府西北。
又番禺县北茅田村有湖驿。
○乌石驿,在府东百里。
又东六十里为增城县之增江驿。
顺德县府西南八十里。
东南至香山县百里。
本南海县南境东涌、马宁、西琳三都滨海地。
景泰三年,始析其地置县,治大良堡。
天顺九年,始筑砖城。
编户百六十五里。
○五山县东北二里。
有五峰:一曰拱北,二曰华盖,三曰安东,四曰登俊,五曰迎晖,环列如星。
又神步山,在县东二里。
县北二里又有云梯山。
西二里有金榜山,以山形横峙也。
县南四里又有钟鼓山,下有岩,为近郊之胜。
龙穴山县西北四十里。
山高秀,东有独冈。
县北五十三里又有西淋山,有三峰特起。
又县东北三十里有都宁山,中有黄妪洞,相传五代时有黄妪者避地于此。
其南又有桃冈,俗呼桃村。
皆幽胜。
○龙江县西北四十里,即西江水也。
流入县界,经龙穴山阳,谓之龙江。
又东入南海县境,会于北江。
○龙水,出县西南三十里龙头山,南流入于南海。
碧鉴海县西南一里。
自粤江分流至此,曲折环合,其色澄碧,因名。
又三漕海,在县北三十二里。
又北八里曰庚流海,县西二十里曰锦里海,八十里曰洪海,皆小川也。
《志》云:县北四十二里有迭石海,东接新会;西南七十里曰石头海,西通香山,皆自北而南注于南海。
○都宁寨县南百里。
其北有狮岭。
《志》云:宋祥兴帝赴海时,有苏由义者夺港得出,得赵氏,后更名旦,集众千余人图恢复,都于由义所居之西山。
逾月,旦卒,由义葬之于山北。
土人呼其地曰都宁,言赵王所都,冀安宁也。
明洪武三年,置都宁巡司于此。
○马冈巡司,在县南三十里,本马冈村,有小湾堡,洪武三年置巡司。
又南有马宁巡司,本马宁寨,亦洪武三年改置。
《志》云:县西有江村巡司,县南百余里又有紫泥堡巡司,俱洪武三年所置。
鹤冲堡在县南。
明正统十四年,贼黄萧养据此作乱,官军讨平之。
又古楼堡,在县西南八里。
○黄涌头营,亦在县南,四面环海,设兵戍守,所辖有仰船冈、三沥沙等哨,接新会县界。
伏波桥县南二里。
《志》云:桥西南五里有乡名石桶,南越相吕嘉故乡也。
嘉闻汉兵分道南下,于其地筑石瓮、金斗二城,及兵败,遂遁于此。
伏波将军路博德遣兵穷追,编桥渡兵,桥因以伏波名。
石桶,即石瓮之讹也。
东莞县府东南二百五十里。
东北至惠州府博罗县百七十里。
本番禺县地。
晋咸和六年,析置宝安县,又分南海郡置东官郡治焉。
宋、齐以后因之。
隋平陈,郡废,县属广州。
大业初,仍属南海郡。
唐复属广州。
至德三载,改宝安县曰东莞。
五代因之。
宋开宝五年,省入增城县,六年复置。
今城周十四里,编户一百八十三里。
○宝安废县县南二百五十里。
本东官盐场。
三国吴甘露二年,置司盐都尉于此。
晋改置县,并立东官郡,亦曰东官城。
隋郡废,而县如故。
唐至德二载,移县于到浦,即今县治也。
明洪武三年,改筑新城。
其废县亦曰城子冈,地平旷,千户所置于此。
安怀废县在县东南。
亦晋咸和中置,属东官郡。
宋因之。
《齐志》东官郡治安怀,即此。
梁、陈间县废。
○道家山在县治西。
城址环其西南麓。
又金牛山,在县西五里,山势,下瞰海水,一名海月岩。
○飞鹅山,在县西南十里,属靖康场。
流水环绕,状若飞鹅。
又十里曰大岭山,奇突耸峭,下视群山,如蚁垤然。
其阳有瀑布泉,灌田二十余里。
又石鼓山,在县西南二十里,上有石如鼓。
《南越志》:土有乱则鼓鸣。
昔卢循来寇,时隐然有声。
黄岭山县南三十五里。
俗名岭,县治朝山也。
《唐十道志》岭南名山之一,曰黄岭。
其山峰峦秀拔,状如卓笔,逶迤而西,作展旗状。
下有帘泉。
又县南四十五里有彭峒山,上有水帘。
○神山,在县东三十里。
其阳为鼓镇峡,下有龙潭,即龙江所经也,旧有浮桥。
又石涌山,在县东五十里,水中石如涌出,因名。
居民多种香木于上。
又东十里为宝山,昔尝置场煎银于此,名石瓮场,久废。
山巅有潭,悬流下注,居民引以灌田。
虎头山县西南五十五里大海中,有大虎、小虎二山,俗号虎头门。
《志》云:即秀山也。
宋景炎二年,元将刘深攻帝于浅湾,张世杰战不利,奉帝退保秀山。
明初,廖永忠下东莞,次虎头关。
今外国来入贡及出使外国者,皆取道于此。
○武山,在县南五十余里大海中。
山势突起,有武勇状。
每潮汐消长,高低可辨。
宋余靖尝候潮于此。
曹幕山县西北八十里。
其南有石门崦峒,高广横列如城府,林阴蓊蔚,大者合抱,农隙采山如织,百材于此取办。
《志》云:山广袤数百里,介于东莞、新会、高要、新兴之间。
铜岭在县东二十里榴花村。
宋末,邑人熊飞结集义勇,与元将姚文虎力战,斩之,遂与新会令曾逢龙复广州,是也。
又太平岭,在县东南,形若竖旗,从山麓而上,连顿九阜,至山顶则平旷,一名九顿岭。
道出大鹏所。
○莲花峰,在县东北六里。
九峰峻竦,状如莲花,一名三角山。
其上有池。
○三门海县西南六十里。
海中有三洲,潮自东南来,至此分为三道,既而复合,因曰三门。
旧《志》:县境海道之备,有南头、屯门、鸡栖、佛堂门、十字门、冷水角、老万山、伶仃洋等澳,皆有哨兵戍守。
又县西南有乌猪海洋。
《吴惠日记》:正统六年,奉诏使占城,发东莞,次日过乌猪洋,又次日过七州洋,见铜鼓山,次至独猪洋,见大周山,次至交趾洋,有巨洲横截海中,怪石廉利,为舟楫患。
次日至占城外罗阳校杯墅口,明日入其国门。
旧《志》:占城西去广州二千五百里。
海行殆难以里道记也。
东江在县北。
自博罗县流入境,又西入增城县界,至南海县入于西江。
旧有东江堤,宋元初筑以防冲啮。
绍兴中,复修治。
淳三年,复增修之。
元至正二年,淫潦崩溃,寻复营辑。
一名福隆堤。
在县东七十里。
龙潭县东南四十五里。
《志》云:深溪山,在县东南三十五里,有瀑水飞流,又十里而汇为龙潭。
其水西北出,居民引以灌溉。
又虎头潭,在县东百里,接惠州府界,有山险绝,形如虎头,下有潭,潭旁仅有线道,山内有田可井,常为寇盗所据。
昔于山前置寨,今废。
《志》云:县东北黄曹村有织女湖,湖旁有小山。
又县东南百里有双女湖。
○福永镇在县西南。
有福永巡司。
旧为屯门固戍寨,洪武三年改置巡司,三十一年迁于福永村,因改今名。
又白沙巡司,在县西南百十里白沙村,近三门海口。
旧为白沙寨,洪武三年改置巡司。
○京山巡司,在县东北。
旧为茶园寨,洪武三年置巡司,十九年迁于京山村,因改今名。
又中堂巡司,在县西麻涌村。
旧为中堂寨,亦洪武三年改置。
武山寨在县南。
又县东有虎头寨。
《志》云:县境有把截所三:曰南冈头,曰沙潭,曰芦荻角。
又有企石营,亦在县南。
城西驿在县城西,水驿也。
县东北又有黄家山水驿。
又铁冈水驿在县东。
新安县府东南二百六十里。
东北至东莞县七十里。
本东莞县地。
隆庆六年,析置新安县,治城子冈。
编户二十里。
○梧桐山县东四十里。
山势峭拔,多产梧桐,因名。
又杯渡山,在县东南百二十里,下滨海,旧名屯门山。
上有滴水岩及虎跎井。
《纪事》云:东莞南头城,古之屯门镇,乃中路也。
一云南头城东南海路二百里至屯门山,唐置屯门镇兵,以防海寇。
天宝二载,海贼吴令光作乱,南海郡守刘巨麟以屯门镇兵讨平之。
宋亦置营垒于此。
又梅蔚山,在县南百里大海中。
《行朝录》:宋景炎二年正月,南狩幸此。
今有石殿遗址。
又西南八十里大海中有官富山,山之东有官富场。
《行朝录》:景炎二年四月,帝舟次于官富场。
是也。
旧《志》:官富山,在东莞县西南二百八十里。
大奚山县南三百余里大海中。
环三十六屿,周回三百余里,居民以渔盐为生。
《宋史》:庆元三年,提举盐茶徐安国以捕私盐致乱,知广州钱之望遣兵歼之,遂墟其地,后生息渐繁。
明初,有万姓者统其众,今亦呼为老万山。
○佛堂门海县南二百里。
潮汐相通。
《志》云:柯水,经官富山西南入海,分为二门:佛堂门海在其左,急水门海在其右。
凡潮自东南大洋西流,经官富山而入急水门,番舶至此无漂泊之恐,故曰佛堂。
自急水角经官富场,又西南二百里曰合连海,水通东南大洋,连深澳、桑洲、零丁诸山,而汇合于此,故曰合连。
合兰洲县南百九十里。
《志》云:县南百余里有大步海,中有娟珠池,南汉时采珠于此。
又南八十里为合兰洲,在靖康场海中,与龙穴洲相比。
相传有龙出没其间,又有泉出龙穴洲石罅间,番舶回者皆汲以过海。
近《志》县西北八十里为大步海,又西北八十里为合兰洲,似误。
○官富镇即官富场也。
宋景炎二年,蒙古将塔出等以步兵追二王于岭南,其别将唆都由泉州取道泛海,期会于广之富场,谓此。
今有官富巡司。
《志》云:本官富寨,洪武三年改。
○缺口镇,在县西南缺口村,近合连海口。
洪武四年,置巡司于此。
三水县府北百二十里。
西北至清远县百三十里,西南至肇庆府百三十里。
本南海县之北境、高要县之东境地。
嘉靖五年,析置。
今县治白塔冈,有砖城,编户五十一里。
○大潭山县北三十里。
石壁数仞,飞瀑如练,下注二潭,左曰龙湫,右曰天生塘,方广二亩许,居民引水溉田。
○尧山,在县南四十里,俗呼大尧山。
《水经注》:山盘纡数百里,有赭岩迭起,冠以青林。
《郡国志》:山高四千丈,自番禺迄交趾,俱见之。
今高约百仞,亦名凌山。
卢岭县西北四十里,与四会县接界。
又金帽岭,在县东北一里,俗呼城隍岭,有连珠峰,县之镇山也。
又县东五里曰象冈,一名云秀山。
又二里曰石顶峰,上有古烟墩,为县治之水口。
○白塔冈,在县东南一里,冈下水中有浮沉石。
又二里为昆都山,即古三水镇也。
宋置斥堠于此。
广州参谋刘颌擒海盐盗綦毋谨和尚于三水镇,是也。
镇废。
《志》云:县治东一里有魁冈,下有鹿峒水,出县东六里鹿峒中,流经魁冈,入于浈水。
县西一里又有七星冈,其西为青冈,滨大江。
又西有横石、将军二岭。
○北江县西二里。
亦曰浈水,亦曰洭水。
自清远县流入境,南流会于陶水,又南入南海县界,合于西江。
○陶水,在县南,源出尧山,西北流注于洭水。
又有翁水,出县东北利山湖,亦西南流注于洭水。
三水合流,县因以三水名。
《志》云:县南有金洲冈,水中突起,方圆约二百余丈,高五十余丈,一名金钟,水绕其旁。
又十里过双窦,入南海县界,俗呼新生水,三水之余派也。
芦包水县北四十里。
《志》云:县北三十五里有龙坡山,一名花山。
又北五里,则芦包水出焉。
其水秋冬皆涸,夏始溢,北出一里,合于胥江,南出南海县境,至官窑驿合于大江。
胥江,亦即北江之异名矣。
又北六里有鸭埠水,亦流合北江,旧多盗贼劫掠商船。
《志》云:县西南十里有西南,商旅之舟多泊于此。
○三水镇在县西南一里隔江。
青冈之旁,即三水口也。
有三水巡司。
又县西有横石巡司,与肇庆府高要县接界。
近《志》云:嘉靖三十年,高要县古耶巡司移置此。
○胥江巡司,在县北五十里。
又西南巡司,在县东南十二里,地名杨梅堡。
旧有西南寨,洪武三年,改置巡司,并置驿于此。
○岩石营,在县北六十五里。
又县北四十里有鸭埠水驿,又县南有界牌石营。
俱有官兵戍守。
增城县府东百九十里。
南至东莞县百里,东至惠州府博罗县百四十里。
本秦番禺县地。
后汉析置增城县,属南海郡。
梁改属东官郡,寻为郡治。
隋平陈,郡废,县属广州。
唐因之。
宋仍属广州。
今城周四里有奇,编户一百八十三里。
○增城旧县县东北五十里。
汉置县治此。
唐时移置于县东九冈村,后又移今治。
元末,尝筑土城。
明永乐元年,始以砖石。
成化五年,复增拓之。
○罗浮山县东百三十里,与博罗县接界。
回环高耸,为广、惠二郡之望。
详见名山罗浮。
○猊山,在县东南二十里。
《志》云:山产娑婆罗竹,围三四尺,性坚纫,土人取以为弓。
白水山县西四十里。
屹若巨屏,上有瀑泉百余丈,悬注如练。
又峨眉山,在县西南七十里。
山秀而长,下为乌石冈,状若覆钟,色如墨,堪以眺远。
冈下有乌石村。
○陈峒山,在县北二百五十里。
脉自庾岭而来,势如卓旗,山侧有小阜突出,增江源于此。
望云岭县北百七十里。
下有九淋水,虽天时晴霁,亦有云气覆其上。
又云母岭,在县西二十里,产云母石。
○景星岩,在县北五十里。
平野中孤石挺起,峰秀入云,连石相接,无异栋宇,中有楼阁宝盖之状。
又浮碇冈,在县城东五里。
其石赤,与罗浮相望。
旧《经》云:浮山自海上浮来,合于罗山,此冈若浮山之碇。
又东五里为百家山,上多竹,可容百家。
○东江在县南,与东莞县分界。
西流入番禺县境。
增江在县城东。
源出陈峒山,东南流经此,又南合于防水。
《志》云:防水出县南十五里流防山,流合增江。
县南三十五里有牛潭,增江支流入焉。
其正流西南出,入于东江。
○乌石镇在县南东洲村。
旧为乌石寨,洪武初改置巡司。
又茅田巡司,在县西,洪武四年置。
《志》云:县北百里有莲花寨,宋置。
○增江驿,在县城东。
又县南有东洲驿,县西六十里有乌石驿。
龙门县府东北三百十里。
本增城及博罗二县地。
旧置龙门巡司于此。
弘治九年,徙司于黄沙坳,而置今县于旧司治。
有城,弘治十六年增筑。
编户十七里。
○虎狮山县西五十里。
形若虎狮对峙,上有飞泉,下注蛟穴,流至县东五里,为白沙水,引流可以溉田。
又西十里为陈峒山,与增江县接界。
天岭山县南八十里。
高千仞,为一邑之望。
一名指天岭。
又东涧山,在县南百八十里,有层崖迭、潄石飞泉之胜。
又南十里曰岑曙山,中有西云、会仙二洞,飞泉出焉。
○西林水在县西。
一名九淋水。
源出县西七十里铁冈大山,流经城西,诸溪涧水皆流合焉。
东南流入增城县界,经望云岭下,迤逦二百余里,流合于增江。
○路溪水,在县东六十五里,源出县东北铁坑山,西南流会于西林水,可通舟楫。
又鹅溪水,在县南百余里,源出博罗县界,居民引以溉田,亦流入于增江。
○上龙门镇在县北。
旧置长沙巡司,洪武四年改今名。
香山县府南百五十里。
东至东莞县三百里。
唐为东莞县之香山镇。
宋因之。
绍兴三十二年,升为香山县,仍割南海、番禺、新会三县滨海地益之。
旧有土垣,号曰铁城。
明洪武二十六年,始营砖城。
弘治间,于城外筑子城。
正德间修筑,周三里有奇。
编户三十六里。
○仁山在县治北。
有六阜环列,谓之七星峰。
其北一阜曰寿山,东南曰丰山,西曰武山。
洪武初筑城,平其三阜。
又城北一里有插笏山,濒于海,旧名獭窟山。
○大北山,在县城东一里。
莲峰耸其前,金鼓角山峙其后。
其与莲峰对峙者为石岐山,在县西北一里。
又西二里水中有长洲山。
笔架山县南一里。
三峰屹立。
又南二十里曰湖洲山,山下有湖,久之成洲,因名。
俗呼为文笔山。
○北台山,在县南四十里。
又南二十里曰南台山,两山相对如台。
《志》云:北台相近者有寿星塘山,塘广数亩,在山之北。
《野史》:宋端宗崩于舟中,葬寿星塘。
今塘侧有陵迹五处,盖遗臣马南宝所筑疑冢也。
其地亦名坟头冈。
在山之西,又梅花水出焉,下流入海。
宋端宗太后全氏崩葬于梅花坡上,亦即此水旁矣。
又香炉山,在县南六十里,有瀑布悬流。
《志》云:县以此山名也。
长江山县东南三十里。
众水皆导源于此,因名。
紫马岭在其东,相合山在其西。
又东南十里曰三洲山,三山并立海中,一名大圜山。
又东南二十里曰乌岩山,宋末土人多避乱于此。
○石门山,在县西十里,中有洞,宋末尝拒元兵于此。
又黄杨山,在县西南七十里。
其阳有赤坎冈,宋亡,张世杰葬于此。
浮卢山县北七十里海中。
相传山尝与波上下。
《山海经》南海有浮石之山,疑即此。
又石甑山,在县南百六十里,土人呼为南山。
《志》云:县南百里海中有金星门,两峰相对,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