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髓论

  1. 九五查询
  2. 古籍查询
  3. 笔髓论
笔髓论 虞世南

《笔髓论》全文

叙体

文字经艺之本,王政之始也。

仓颉象山川江海之状,龙蛇鸟兽之迹,而立六书。

战国政异俗殊,书文各别,秦患多门,约为八体,后复讹谬,凡五易焉,然并不述用笔之妙。

及乎蔡邕、张、索之辈,钟繇、卫、王之流,皆造意精微,自悟其旨也。

辨应

心为君,妙用无穷,故为君也。

手为辅,承命竭股肱之用故也。

力为任使,纤毫不挠,尺寸有余故也。

管为将帅,处运用之道,执生杀之权,虚心纳物,守节藏锋故也。

毫为士卒,随管任使,迹不凝滞故也。

字为城池,大不虚,小不孤故也。

指意

用笔须手腕轻虚。

虞安吉云:夫未解书意者,一点一画皆求象本,乃转自取拙,岂成书邪!太缓而无筋,太急而无骨,横毫侧管则钝慢而肉多,竖管直锋则干枯而露骨。

终其悟也,粗而能锐,细而能壮,长者不为有余,短者不为不足。

释真

笔长不过六寸,捉管不过三寸,真一、行二、草三。

指实掌虚。

右军云:书弱纸强笔,强纸弱笔;强者弱之,弱者强之。

迟速虚实,若轮扁斲轮,不疾不徐,得之于心,应之于手,口所不能言也。

拂掠轻重,若浮云蔽于晴天;波撇勾截,若微风摇于碧海。

气如奔马,亦如朵钩,轻重出于心,而妙用应乎手。

然则体若八分,势同章草,而各有趣,无问巨细,皆有虚散,其锋圆毫口,按转易也。

岂真书一体,篆、草、章、行、八分等,当覆腕上抢,掠毫下开,牵撇拨赲\,锋转,行草稍助指端钩距转腕之状矣。

释行

行书之体,略同于真。

至于顿挫盘礡,若猛兽之搏噬;进退钩距,若秋鹰之迅击。

故覆笔抢毫,乃按锋而直行,其腕则内旋外拓,而环转纾结也。

旋毫不绝,内转锋也。

加以掉笔联毫,若石口玉瑕,自然之理。

亦如长空游丝,容曳而来往;又以虫网络壁,劲而复虚。

右军云:“游丝断而能续,皆契以天真,同于轮扁。”

羲之又云:“每作一点画,皆悬管掉之,令其锋开,自然劲健矣。”

释草

草即纵心奔放,覆腕转蹙,悬管聚锋,柔毫外拓,左为外,右为内,起伏连转,收揽吐纳,内转藏锋也。

既如舞袖,挥拂而萦纡;又若垂藤,樛盘而缭绕。

蹙旋转锋,亦如腾猿过树,逸蚪得水,轻兵追虏,烈火燎原。

或体雄而不可抑,或势逸而不可止,纵于狂逸,不违笔意也。

羲之云。

:透嵩华兮不高,逾悬壑兮能越,或连或绝,如花乱飞;若雄若强,逸意而不相副,亦何益矣。

但先缓引兴,心逸自急也,仍接锋而取兴,兴尽则已。

又生口锋,任毫端之奇,象兔丝之萦结,转剔刓\角多钩,篆体或如蛇形,或如兵阵,故兵无常阵,字无常体矣;谓如水火,势多不定,故云字无常定也。

契妙

字虽有质,迹本无为,禀阴阳而动静,体万物以成形,达性通变,其常不主。

故知书道玄妙,必资神遇,不可以力求也。

机巧必须心悟,不可以目取也。

字形者,如目之视也。

为目有止限,由执字体既有质滞,为目所视远近不同,如水在方圆,岂由乎水?且笔妙喻水,方圆喻字,所视则同,远近则异,故明执字体也。

字有态度,心之辅也;心悟非心,合于妙也。

且如铸铜为镜,非匠者之明;假笔转心,非毫端之妙。

必在澄心运思至微至妙之间,神应思彻。

又同鼓瑟轮音,妙响随意而生;握管使锋,逸态逐毫而应。

学者心悟于至道,则书契于无为,苟涉浮华,终懵于斯理也。



友情链接: 九五查询  古籍史书  老黄历  
免责说明:本站内容全部由九五查询从互联网搜集编辑整理而成,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冒犯,请联系我们删除。
Copyright © 2024 95cx.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九五查询(95cx.com)鄂ICP备2022010353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