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九五查询
古籍史书
老黄历
免责说明:本站内容全部由九五查询从互联网搜集编辑整理而成,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冒犯,请联系我们删除。
Copyright © 2025 95cx.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九五查询(95cx.com)鄂ICP备2022010353号-6
免责说明:本站内容全部由九五查询从互联网搜集编辑整理而成,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冒犯,请联系我们删除。
Copyright © 2025 95cx.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九五查询(95cx.com)鄂ICP备2022010353号-6
司马休之司马楚之曾孙裔司马景之司马叔璠司马天助刘昶萧宝夤兄子赞萧正表萧祗萧退萧泰萧捴萧圆肃萧大圜司马休之,字季豫,河内温人,晋宣帝季弟谯王进之后也。
晋度江之后,进子孙袭封谯王。
至休之父恬,为镇北将军、青兗二州刺史。
天兴五年,休之为荆州刺史,被桓玄逼逐,遂奔慕容德。
及玄诛,还建业,复为荆州刺史。
休之颇得江汉人心。
其子文思继其兄尚之为谯王,谋图刘裕。
裕执送休之,令为其所。
休之表废文思,并与裕书陈谢。
神瑞中,裕收休之子文宝、兄子文祖并杀之,乃讨休之。
休之与鲁宗之及宗之子轨起兵讨裕。
兵败,遂与子文思及宗之奔姚兴。
裕灭姚泓,休之与文思及晋河间王子道赐等数百人皆将妻子降长孙嵩。
卒,赠征西大将军、右光禄大夫、始平公,谥曰声。
文思与淮南公国璠、池阳子道赐不平,而伪亲之。
国璠性疏直,因醉欲外叛。
文思告之,皆坐诛。
以文思为廷尉,赐爵郁林公。
文思善于其职,听断,百姓不得匿其情。
进爵谯王,位怀荒镇将,薨。
司马楚之,字德秀,晋宣弟太常馗之八世孙也。
父荣期,晋益州刺史,为其参军杨承祖所杀。
楚之时年十七,送父丧还丹杨。
会刘裕诛夷司马氏,叔父宣期、兄贞之并遇害。
楚之乃逃,匿诸沙门中,济江至汝、颍间。
楚之少有英气,能折节待士。
及宋受禅,规欲报复。
收众据长社,归之者常万余人。
宋武深惮之,遣刺客沐谦图害楚之。
楚之待谦甚厚。
谦夜诈疾,知楚之必来,欲因杀之。
楚之闻谦病,果自赍汤药往省之。
谦感其意,出匕首于席下,以状告,遂委身以事之。
其推诚信物,得士心,皆此类也。
明元末,山阳公奚斤略地河南,楚之遣使请降,授荆州刺史。
奚斤既平河南,以楚之所率人户,分置汝南、汝阳、南顿、新蔡四郡,以益豫州。
太武初,楚之遣妻子内居于鄴。
寻征入朝,授安南大将军,封琅邪王,以拒宋师。
赐前后部鼓吹。
破宋将到彦之别军于长社。
又与冠军安颉攻拔滑台,禽宋将硃修之、李元德及东郡太守申谟,俘万余人。
上疏求更进讨,太武以兵久劳,不从,以散骑常侍征还。
宋将裴方明、胡崇之寇仇池。
楚之与淮南公皮豹子等督关中诸军击走方明,禽崇之。
仇池平而还。
车驾征蠕蠕,楚之与济阴公卢中山等督运以继大军。
时镇北将军封沓亡入蠕蠕,说令击楚之以绝粮运。
蠕蠕乃遣觇楚之军,截驴耳而去。
有告失驴耳者,楚之曰:"必觇贼截之为验耳,贼将至矣。"
乃伐柳为城,灌水令冻,城立而贼至,不可攻逼,乃走散。
太武闻而嘉之。
寻拜假节、侍中、镇西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云中镇大将、朔州刺史。
在边二十余年,以清俭著闻。
及薨,赠征南大将军,领护西戎校尉、扬州刺史,谥贞王,陪葬金陵。
长子宝胤,与楚之同入魏,拜中书博士、雁门太守,卒。
楚之后尚诸王女河内公主。
生子金龙,字荣则,少有父风,后袭爵,拜侍中、镇西大将军、开府、云中镇大将、朔州刺史、吏部尚书。
薨,赠司空公,谥康王。
金龙初纳太尉、陇西王源贺女。
生子延宗,次纂,次悦。
后娶沮渠氏,生子徽亮,即河西王沮渠牧犍女,太武妹武威公主所生也。
有宠于文明太后,故以徽亮袭。
例降为公,坐连穆泰罪,失爵,卒。
悦字庆宗,历位豫州刺史。
时有汝南上蔡董毛奴者,赍钱五千。
死于道路。
郡县人疑张堤为劫,又于堤家得钱五千,堤惧掠,自诬言杀。
至州,悦观色,疑其不实。
引见毛奴兄灵之,谓曰:"杀人取钱,当时狼狈,应有所遗,得何物?"灵之曰:"唯得一刀削。"
悦取视之,曰:"此非里巷所为也。"
乃召州内刀匠示之。
有郭门前曰:"此刀削,门手所作,去岁卖与郭人董及祖。"
悦收及祖诘之,及祖款引。
灵之又于及祖身上得毛奴所衣皁襦,及祖伏法。
悦察狱,多此类也。
俄与镇南将军元英攻克义阳,诏改梁司州为郢州,以悦为刺史。
改为豫州刺史;论前勋,封渔阳子。
永平元年,城人白早生谋为叛,遂斩悦首送梁。
诏扬州移购悦首,赠青州刺史,谥曰庄子。
子朏袭。
朏尚宣武妹华阳公主,拜驸马都尉、员外散骑常侍。
卒,赠沧州刺史。
子鸿,字庆云,生粗武。
袭爵,位都水使者,坐通西魏,赐死。
子孝政袭。
齐受禅,例降。
朏弟裔。
裔字遵胤,少孤,有志操。
起家司徒府参军事,后为员外散骑常侍。
大统三年,大军复弘农,乃于温城送款归西魏。
六年,授北徐州刺史。
八年,入朝。
周文帝嘉之,特蒙赏劳。
顷之,河内有四千余家归附,并裔之乡旧,乃命领河内郡守,令安集流人。
十五年,周文令山东立义诸将等能率众入关者,并加重赏。
裔领户千室先至,周文欲以封裔。
裔辞曰:"立义之士,远归皇化者,皆是其诚心内发,岂裔能率之乎?今以封裔,便是卖义士以求荣。"
周文善而从之。
授帅都督,拜其妻元为襄城郡公主。
周孝闵帝践祚,除巴州刺史,进使持节、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进爵琅邪县伯。
四年,为御正中大夫,进爵为公。
大军东讨,裔与少师杨守轵关,即授怀州刺史。
天和初,随上庸公陆腾讨信州反蛮冉令贤等。
裔自开州道入,先遣使宣示祸福,群蛮率服。
历信、潼二州刺史。
六年,征拜大将军,除西宁州刺史,未及部,卒于京师。
裔性清约,不事生产,所得俸禄,并散之亲戚;身死之日,家无余财。
宅宇卑陋,丧庭无所,诏为起祠堂焉。
赠本官,加泗州刺史,谥曰定。
子侃嗣。
侃字道迁,少果勇,未弱冠,便从戎旅。
位乐安郡守,以军功,加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
迁兗州刺史,未之部,卒。
赠本官,加豫州刺史,谥曰惠。
子运嗣。
金龙弟跃,字宝龙,尚赵郡公主,拜驸马都尉。
代兄为云中镇将,拜朔州刺史,假安北将军、河内公。
表求罢河西苑封,丐人垦殖。
有司执奏,此苑麋鹿所聚,太官取给,若丐人,惧有所阙。
跃固请,孝文从之。
还为祠部尚书、大鸿胪卿、颍川王师,卒。
楚之父子相继镇云中,朔土服其威德。
司马氏桓玄、刘裕之际归北者,又有司马景之、叔璠、天助,位并崇显。
景之字洪略,晋汝南王亮之后。
明元时归阙,赐爵苍梧公,加征南大将军。
清直有节操。
卒,赠汝南王。
子师子袭爵。
景之兄准,字巨之,以泰常末归魏。
封新安公。
除广宁太守,改密陵侯。
卒,子安国袭爵。
叔璠,晋安平献王孚之后。
父昙之,晋河间王。
桓玄、刘裕之际,叔璠与兄国璠奔慕容超。
后投姚泓。
泓灭,奔屈丐。
统万平,兄弟俱入魏。
国璠赐爵淮南公,叔璠赐爵丹杨侯。
天助,自云晋骠骑将军元显之子。
归阙,封东海公,历青、兗二州刺史。
刘昶,字休道,宋文帝子也。
在宋封义阳王,位徐州刺史。
及废主子业立,疑昶有异志。
昶和平六年,遂委母妻,携妾吴氏,间行降魏。
朝廷嘉重之,尚武邑公主,拜侍中、征南将军、驸马都尉,封丹杨王。
岁余,主薨,更尚建兴长公主。
皇兴中,宋明帝使至,献文诏昶与书,为兄弟式。
宋明帝不答,责昶,以母为其国妾,宜如《春秋》荀鳷对楚称外臣之礼。
寻敕昶更为书。
辞曰:"臣若改书,事为二敬,犹修往文,彼所不纳。 请停今答。"
朝廷从之。
拜外都坐大官。
公主复薨,更尚平阳长公主。
昶好犬马,爱武事。
入魏历纪,犹布衣皁冠,同凶素之服。
然呵骂僮仆,音杂夷夏。
虽在公坐,诸王每侮弄之。
或戾手啮臂,至于痛伤,笑呼之声,闻于御听。
孝文每优假之,不以怪问。
至于陈奏本国事故,语及征役,则敛容涕泗,悲动左右。
而天性褊躁,喜怒不恒。
每至威忿,楚扑特苦;引待南士,礼多不足。
缘此,人怀畏避。
太和初,转内都坐大官。
及齐初,诏昶与诸将南伐。
路经徐州,哭拜其母旧堂,哀感从者。
乃遍循故居,处处陨涕,左右亦莫不酸鼻。
及至军所,将临阵,四面拜诸将士,自陈家国灭亡,蒙朝廷慈覆。
辞理切至,声气激扬,涕泗横流,三军咸为感叹。
后昶恐水雨方降,表请还师,从之。
又加仪同三司,领仪曹尚书。
于时改革朝仪,诏昶与蒋少游专主其事。
昶条上旧式,略不遗忘。
孝文临宣文堂,引武兴王杨集始入宴,诏昶曰:"集始,边方之酋,不足以当诸侯之礼。 但王者不遗小国之臣,故劳公卿于此。"
又为中书监。
开建五等,封昶齐郡公,加宋王之号。
十七年,孝文临经武殿,大议南伐。
语及刘、萧篡夺之事,昶每悲泣不已。
帝亦为之流涕,礼之弥崇。
十八年,除使持节、都督吴越楚彭城诸军事、大将军、开府,镇徐州。
昶频表辞大将军,诏不许。
及发,帝亲饯之,命百寮赋诗赠昶。
又以其文集一部赐昶。
帝因以所制文笔示之曰:"时契胜残,事钟文业。 虽则不学,欲罢不能。 脱思一见,故以相示,虽无足味,聊复为一笑耳。"
其重昶如是。
自昶背彭城,至是久矣,昔斋宇山池,并尚存立;昶更修缮,还处其中。
不能绥边怀物,抚接义故,而闺门喧猥,内外奸杂,旧吏莫不慨叹。
预营墓于彭城西南,与三公主同茔而异穴。
发石累之,坟崩,压杀十余人。
后复移改,公私费害。
十九年,昶朝京师。
孝文临光极堂大选,曰:"国家昔在恒代,随时制宜,非通世之长法。 或言,唯能是寄,不必拘门。 朕以为不然,何者?清浊同流,混齐一等,君子小人,名品无别,此殊为不可。 我今八族以上,士人品第有九;九品之外,小人之官,复有七等。 若苟有其人,可起家为三公。 正恐贤才难得,不可止为一人,混我典制。 故令班镜九流,使千载之后,我得仿像唐、虞,卿等依希元、凯。"
及论大将军,帝曰:"刘昶即其人也。"
后给班剑二十人。
薨于彭城,孝文为之举哀,给温明秘器,赠假黄钺、太傅,领扬州刺史。
加以殊礼,备九锡,给前后部羽葆鼓吹,依晋琅邪王伷故事,谥曰明。
昶嫡子承绪,主所生也。
少而尪疾,尚孝文妹彭城长公主,为驸马都尉,先昶卒。
承绪子晖,字重昌,为世子,袭封。
尚宣武第二姊兰陵长公主。
主严妒,晖尝私幸主侍婢。
有身,主笞杀之;剖其孕子,节解,以草装实婢腹,裸以示晖。
晖遂忿憾,疏薄公主。
公主姊因入听讲,言其故于灵太后。
太后敕清河王怿穷其事。
怿与高阳王雍、广平王怀奏其不和状,请离婚,削除封位。
太后从之。
公主在宫内周岁,雍等屡请听复旧义。
太后流涕送公主,诫令谨敕。
正光初,晖又私淫张、陈二氏女。
公主更不检忌。
主姑陈留公主共将扇奖,与晖复致忿诤。
晖推主坠床,手脚殴蹈,主遂伤胎。
晖惧罪逃逸。
灵太后召清河王怿决其事。
二家女髡笞会宫,兄弟皆坐鞭刑。
徙配敦煌为兵。
主因伤致薨,太后亲临恸哭,举哀太极东堂。
出葬城西,太后亲送数里,尽哀而还。
后执晖于河内温县,幽于司州,将加死刑。
会赦,免。
后复其官爵,迁征虏将军、中散大夫,卒,家遂衰顿。
萧宝夤,字智亮,齐明帝第六子,废主宝卷之母弟也。
在齐封建安王。
及和帝立,改封鄱阳王。
梁武克建业,以兵守之,将加害焉。
其家阉人颜文智与左右麻拱、黄神密计,穿墙夜出宝夤。
具小船于江岸,脱本衣服,着乌布襦;腰系千许钱,潜赴江畔;蹑屩徒步,脚无全皮。
防守者至明追之。
宝夤假为钓者,随流上下十余里,追者不疑。
待散,乃度西岸。
遂委命投华文荣。
文荣与其从天龙、惠连等三人,弃家,将宝夤遁匿山涧,赁驴乘之,昼伏宵行。
景明二年,至寿春东城戍。
戍主杜元伦推检,知实萧氏子,以礼延待。
驰告扬州刺史、任城王澄。
澄以车马侍卫迎之。
时年十六,徒步憔悴,见者以为掠卖生口也。
澄待以客礼。
乃请丧君斩衰之服,澄遣人晓示情礼,以丧兄之制,给其齐衰,宝夤从命。
澄率官僚赴吊。
宝夤居处有礼,不饮酒食肉;辍笑简言,一同极哀之节。
寿春多其故义,皆受慰唁。
唯不见夏侯一族,以其同梁故也。
改日造澄,澄深器重之。
及至京师,宣武礼之甚重。
伏诉阙下,请兵南伐,虽遇暴风大雨,终不暂移。
是年,梁江州刺史陈伯之与其长史褚胄等自寿春归降,请军立效。
帝谓伯之所陈,时不可失。
以宝夤恳诚,除使持节、都督、东扬州刺史、镇东将军、丹杨郡公、齐王,配兵一万,令据东城,待秋冬大举。
宝夤明当拜命,其夜恸哭。
至晨,备礼策授,赐车马什物,事从丰厚,犹不及刘昶之优隆也。
又任其募天下壮勇,得数千人。
以文智等三人为积弩将军,文荣等三人为强弩将军,并为军主。
宝夤虽少羁寓,而志性雅重。
过期犹绝酒肉,惨悴形色,蔬食粗衣,未尝嬉笑。
及被命当南伐,贵要多相凭托,门庭宾客若市。
而书记相寻,宝夤接对报复,不失其理。
正始元年,宝夤行达汝阴,东城已陷,遂停寿春之栖贤寺。
逢梁将姜庆真内侵,围逼寿春。
宝夤率众力战,破走之。
宝夤勇冠诸军,闻见者莫不壮之。
还,改封梁郡公。
及中山王英南伐,宝夤又表求征。
与英频破梁军,乘胜攻钟离。
淮水泛溢,宝夤与英狼狈引退,士卒死没者十四五。
有司奏处以极法。
诏恕死,免官削爵还第。
寻尚南阳长公主。
公主有妇德,宝夤尽雍和之礼,虽好合而敬事不替。
宝夤每入室,公主必立以待之,相遇如宾,自非太妃疾笃,未曾归休。
宝夤器性温顺,自处以礼,奉敬公主,内外庇穆。
清河王怿亲而重之。
永平四年,卢昶克梁朐山戍,以琅邪戍主傅文骥守之。
梁师攻文骥,昶督众军救之。
诏宝夤为使持节、假安南将军,别将长驱往赴,受昶节度。
宝夤受诏,泣涕横流,哽咽良久。
后昶军败,唯宝夤全师而还。
延昌初,除瀛州刺史,复其齐王,迁冀州刺史。
及大乘贼起,宝夤遣军讨之,频为贼破。
台军至,乃灭之。
灵太后临朝,还京师。
梁将康绚于浮山堰淮以灌扬、徐。
除宝夤使持节、都督东讨军事、镇东将军以讨之,复封梁郡公。
熙平初,梁堰既成,淮水将为扬、徐之患,宝夤乃于堰上流更凿新渠,水乃小减。
乃遣壮士千余人夜度淮,烧其竹木营聚,破其三垒,火数日不灭。
又分遣将破梁将垣孟孙、张僧副等于淮北。
仍度淮南,焚梁徐州刺史张豹子等十一营。
及还京师,为殿中尚书。
宝夤之在淮堰,梁武寓书招诱之。
宝夤表送其书,陈其忿毒之意。
志存雪复,屡请居边。
神龟中,为都督、徐州刺史、车骑大将军。
乃起学馆于清东,朔望引见土姓子弟,接以恩颜,与论经义。
勤于听理,吏人爱之。
正光二年,征为尚书左仆射。
善于吏职,甚有声名。
四年,上表曰:窃惟文武之名,在人之极地;德行之称,为生之最首。
忠贞之美,立朝之誉;仁义之号,处身之端。
自非职惟九官,任当四岳,授曰尔谐,让称俞往,将何以克厌大名,允兹令问。
自比以来,官罔高卑,人无贵贱,皆饰辞假说,用相褒举。
求者不能量其多少,与者不能核其是非,遂使冠履相贸,名实皆爽。
谓之考功,事同泛陟,纷纷漫漫,焉可胜言!又在京之官,积年十考。
其中,或所事之主,迁移数四;或所奉之君,身亡废绝。
虽当时文簿,记其殿最,日久月遥,散落都尽。
累年之后,方求追访,无不苟相悦附,共为脣齿;饰垢掩疵,妄加丹素,趣令得阶而已,无所顾惜。
贤达君子,未免斯患;中庸已降,夫复何论!官以求成,身以请立,上下相蒙,莫斯为甚。
又勤恤人隐,咸归守令,厥任非轻,所责实重。
然及其考课,悉以六载为约,既而限满代还,复经六年而叙。
是则岁周十二,始得一阶。
于东西两省,文武闲职,公府散佐,无事冗官,或数旬方应一直,或朔望止于暂朝。
及其考日,更得四年为限。
是则一纪之中,便登三级。
彼以实劳剧任,而迁贵之路至难;此以散位虚名,而升陟之方甚易。
何内外之相县,令厚薄之若此!孟子曰:"仁义忠信,天爵也;公卿大夫,人爵也。 古之人,修其天爵而人爵从之。"
故虽文质异时,污隆殊世,莫不宝兹名器,不以假人。
是以赏罚之科,恒自持也。
乃至周之蔼蔼,五叔无官;汉之察察,馆陶徒请。
诚以赏罚一差,则无以惩劝;至公暂替,则觊觎相欺。
故至慎至惜,殷勤若此。
况乎亲非肺腑,才乖秀逸,或充单介之使,始无汗马之劳;或说兴利之规,终县十一之润。
皆虚张无功,妄指赢益;坐获数阶之官,籍成通显之贵。
于是巧诈萌生,伪辩锋出,役万虑以求荣,开百方而逐利。
抑之则其流已往,引之则有何纪极!
夫琴瑟在于必和,更张求其适调。
去者既不可追,来者犹或宜改。
案《周官》:太宰之职,岁终,则令官府各正所司,受其会计,听其事致而诏于王。
三岁,则大计群吏之政而诛赏之。
愚谓今可粗依其准。
见居官者,每岁终,本曹皆明辨在官日月,具核才行能否,审其实用。
而注其上下,游辞宕说,一无取焉。
列上尚书,覆其合否。
如有纰缪,即正而罚之,不得方复推诘委下,容其进退。
既定其优劣,善恶交分,经奏之后,考功曹别书于黄纸、油帛。
一通则本曹尚书与令仆印署,留于门下;一通则以侍中黄门印署,掌在尚书。
严加缄密,不得开视。
考绩之日,然后对共裁量。
其外内考格,裁非庸管,乞求博议,以为画一。
若殊谋异策,事关废兴,遐迩所谈,物无异议者,自可临时斟酌,匪拘恒例。
至如援流引比之诉,贪荣求级之请。
如不限以关键,肆其傍通,则蔓草难除,涓流遂积,秽我彝章,挠兹大典,谓宜明加禁断,以全至化。
诏付外博议,以为永式。
竟无所改。
时梁武弟子西丰侯正德来降,宝夤表曰:"正德既不亲亲,安能亲人。 脱包此凶丑,置之列位,百官是象,其何诛焉?臣衅结祸深,痛缠骨髓,日暮途遥,报复无日,岂区区于一竖哉!但才虽庸近,职居献替,愚衷寸抱,敢不申陈。"
正德既至京师,朝廷待之尤薄,岁余,还叛。
初,秦州城人薛伯珍、刘庆、杜迁等反,执刺史李彦,推莫折大提为首,自称秦王。
大提寻死,其第四子念生窃号天子,年曰天建。
置官寮,以息阿胡为太子,其兄阿倪为西河王,弟天生为高阳王,伯珍为东郡王,安保为平阳王。
天生率众出陇东,遂寇雍州,屯于黑水。
朝廷甚忧之,除宝夤开府、西道行台,为大都督,西征。
明帝幸明堂以饯之。
宝夤与大都督崔延伯击天生大破之,追奔至小陇。
进讨高平贼帅万俟丑奴于安定,更有负捷。
时有天水人吕伯度兄弟始共念生同逆,后与兄众保于显亲聚众讨念生。
战败,奔于胡琛。
琛以伯度为大都督、秦王,资其士马,还征秦州。
大破念生将杜粲于成纪,又破其金城王莫折普贤于水洛城,遂至显亲。
念生率众身自拒战,又大败。
伯度乃背胡琛,遣其兄子忻和率骑东引大军。
念生事迫,乃诈降于宝夤。
朝廷嘉伯度立义之功,授泾州刺史、平秦郡公。
而大都督元脩义、高聿停军陇口,久不西进。
念生复反,伯度为丑奴所杀。
故贼势更甚,宝夤不能制。
孝昌二年,除宝夤侍中、骠骑大将军、仪同三司、假大将军、尚书令,给前后部鼓吹。
宝夤初自黑水,终至平凉,与贼相对,年年攻击,贼亦惮之。
关中保全,宝夤之力。
三年正月,除司空公。
出师既久,兵将疲弊,是月大败,还雍州。
有司处宝夤死罪,诏恕为编户。
四月,除征西将军、雍州刺史、开府、西讨大都督,自关以西,皆受节度。
九月,念生为其常山王杜粲所杀,合门皆尽。
粲降宝夤。
十月,除尚书令,复其旧封。
时山东、关西,寇贼充斥,王师屡北,人情沮丧。
宝夤自以出师累年,糜费尤广,一旦覆败,虑见猜责,内不自安。
朝廷颇亦疑阻。
及遣御史中尉郦道元为关中大使,宝夤谓密欲取己,将有异图,问河东柳楷。
楷曰:"大王齐明帝子,天下所属,今日之举,实允人望。 且谣言:‘鸾生十子九子段,一子不段关中乱。 ’武王有乱臣十人,乱者理也,大王当理关中,何所疑虑?"
道元行达阴盘驿,宝夤密遣其将郭子恢等攻杀之,而诈收道元尸,表言白贼所害。
遂反,僭举大号,大赦其部内,称隆绪元年,立百官。
诏尚书仆射、行台长孙承业讨之。
时北地毛鸿宾与其兄遐纠率乡义,将讨宝夤。
宝夤遣其将侯终德往攻遐。
终德还图宝夤,军至白门,宝夤始觉。
与终德战,败,携公主及其少子与部下百余骑从后门出,遂奔万俟丑奴。
丑奴以宝夤为太傅。
尔硃天光遣贺拔岳等破丑奴于安定,追禽丑奴及宝夤,并送京师。
诏置阊阖门外都街中,京师士女聚观,凡经三日。
吏部尚书李神俊、黄门侍郎高道穆并与宝夤素旧,二人相与左右,言于庄帝,云其逆迹事在前朝,冀将救免。
会应诏王道习时自外至,庄帝问道习在外所闻。
道习曰:"唯闻陛下欲不杀萧宝夤。 人云李尚书、高黄门与宝夤周款,并居得言之地,必能全之。"
道习因曰:"若谓宝夤逆在前朝,便将恕之;败在长安,为丑奴太傅,并非陛下御历之日?贼臣不翦,法欲安施?"
帝然其言,乃于太仆驼牛署赐死。
将刑,神俊携酒就之叙故旧,因对之下泣。
宝夤夷然自持,了不忧惧,唯称推天委命,恨不终臣节。
公主携男女就宝夤诀别,恸哭极哀,宝夤亦色貌不改。
宝夤三子皆公主所生,并凡劣。
长子烈,复尚明帝妹建德公主,拜驸马都尉,坐宝夤反,伏法。
次子权与小子凯射戏,凯矢激,中之,死。
凯妻,长孙承业女也,轻薄无礼,公主数加罪责。
凯窃衔恨,妻复惑说之。
天平中,凯遣奴害公主。
乃轘凯于东市。
妻枭首,家遂灭。
宝夤兄子赞。
赞字德文,本名综。
初,梁武灭齐,齐废主东昏侯宝卷宫人吴氏始孕,匿不言;及生赞,梁武以为己子,封豫章王。
及长,学涉有才思。
其母告之以实。
赞昼则谈谑,夜则衔悲涕泣。
有济阴苗文宠、安定梁话,赞曲加礼接,割血自誓,布以心腹。
宠、话感其情义,深相然诺。
会元法僧以彭城叛入梁,梁武命赞都督江北诸军事,镇彭城。
时明帝遣安丰王延明、临淮王彧讨之,赞与宠、话夜奔延明。
孝昌元年秋,届于洛阳。
陛见后,就馆举哀,追服三载。
宝夤时在关西,遣使观察,问其形貌,敛眉悲感。
朝廷赏赐丰渥,礼遇隆厚,授司空,封高平郡公、丹杨王。
及宝夤反,赞怖,欲奔白鹿山,至河桥,为北中所执。
朝议明其不相干预,仍蒙慰免。
建义初,转司徒,迁太尉,尚帝姊寿阳长公主,拜驸马都尉。
出为都督齐州刺史、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
宝夤见禽,赞拜表请宝夤命。
尔硃兆入洛,为城人赵洛周所逐。
公主被录送京,尔硃世隆欲相陵逼。
公主守操被害。
赞既弃州,为沙门,潜诣长白山。
未几,至阳平,病卒。
赞机辩,文义颇有可观,而轻薄俶傥,犹有父风。
普泰初,迎其丧,以王礼与公主合葬嵩山。
元象初,吴人盗其丧还江东,梁武犹以为子,祔葬萧氏墓焉。
赞,江南有子,在魏无后。
萧正表,字公仪,梁武帝弟临川王宏之子也。
在梁封山阴县侯,位北徐州刺史,镇钟离。
正表长七尺九寸,虽质貌丰美,而性理短暗。
初,梁武未有子,以正表兄西丰侯正德为子。
及自有子,正德归本,私怀忿憾,以正光三年,背梁奔魏。
魏朝以其人才庸劣,不礼焉。
寻逃归梁,梁武不之罪,封为临贺王。
侯景将济江,知正德有恨,密与交通,许推为主,正德以船迎之。
景度,攻扬州。
正表闻正德为侯景所推,盘桓不赴援。
景寻以正表为南兗州刺史,封南郡王。
正表遂于欧阳立栅,断梁援军。
南兗州刺史南康王萧会理遣兵击破之。
正表走还钟离,以武定七年,据州内属,封兰陵郡王。
寻除侍中、太子太保、开府仪同三司。
薨,赠司空公,谥曰昭烈。
子广寿。
萧祗,字敬式,梁武帝弟南平王伟之子也。
少聪敏,美容仪。
在梁封定襄县侯,位东扬州刺史。
于时江左承平,政宽人慢。
祗独莅以严切,梁武悦之,迁北兗州刺史。
太清二年,侯景围建业,祗闻台城失守,遂来奔,以武定七年至鄴。
齐文襄令魏收、邢邵与相接对。
历位太子少傅,领平阳王师,封清河郡公。
齐天保初,授右光禄大夫,领国子祭酒。
时梁元帝平侯景,复与齐通好,文宣欲放祗等还南。
俄而西魏克江陵,遂留鄴。
卒,赠中书监、车骑大将军、扬州刺史。
子放,字希逸,随祗至鄴。
祗卒,放居丧以孝闻。
所居庐室前,有二慈乌来集,各据一树为巢,自午以前,驯庭饮啄;午后更不下树。
每临时舒翅悲鸣,全似哀泣。
家人则之,未尝有阙。
时以为至孝之感。
服阕,袭爵。
武平中,待诏文林馆。
放性好文咏,颇善丹青,因此在宫中披览书史及近世诗赋,监画工作屏风等杂物。
见知,遂被眷待。
累迁太子中庶子、散骑常侍。
萧退,梁武帝弟司空、鄱阳王恢之子也。
退在梁封湘潭侯,位青州刺史。
建业陷,与从兄祗俱入东魏。
齐天保中,位金紫光禄大夫,卒。
子慨,深沈有体表,好学,善草隶书,南士中称为长者。
历著作佐郎,待诏文林馆。
卒于司徒从事中郎。
萧泰,字世怡,亦恢之子也。
在梁封丰城侯,位谯州刺史。
侯景袭而陷之,因被执,寻逃至江陵。
梁元帝平侯景。
以泰为兼太常卿、桂阳内史。
未至郡,属于谨平江陵,遂随兄修佐郢州。
及修卒,即以泰为刺史。
湘州刺史王琳袭泰,泰以州输琳。
时陈武帝执政,征为侍中,不就。
乃奔齐,为永州刺史。
保定四年,大将军权景宣略地河南,泰遂归西魏。
以名犯周文帝讳,称字焉。
拜开府仪同三司,封义兴郡公,授蔡州刺史。
政存简惠,深为吏人所安。
卒官,子宝嗣。
宝字季珍,美风仪,善谈笑,未弱冠,名重一时。
隋文帝辅政,引为丞相府典签。
开皇中,至吏部侍郎。
后坐太子勇事诛,时人冤之。
萧捴,字智遐,梁武帝弟安成王秀之子也。
性温裕,有仪表,在梁封永丰县侯。
东魏遣李谐、卢元明使梁。
梁武帝以捴辞令可观,令兼中书侍郎,受币于宾馆。
历黄门侍郎,累迁巴西、梓潼二郡守。
及侯景作乱,武陵王纪称尊号。
时宗室在蜀,唯捴一人,封捴秦郡王。
纪率众东下,以捴为尚书令、征西大将军、都督、益州刺史,守成都。
又令梁州刺史杨干运守潼州。
周文帝知蜀兵寡弱,遣大将军尉迟迥总众讨之。
迥入剑阁,长驱至成都。
捴见兵不满万人,而仓库空竭,于是率文武于益州城北,共迥升坛歃血立盟,以城归魏。
授侍中、开府仪同三司,封归善县公。
周闵帝践阼,进爵黄台郡公。
武成中,明帝令诸文儒于麟趾殿校定经史,仍撰《世谱》,捴亦豫焉。
寻以母老,兼有疾疹,请在外著书,诏许之。
保定元年,授礼部中大夫,又以归款功,别赐食多陵县五百户,收其租赋。
三年,出为上州刺史。
为政以礼让为本,尝至元日,狱中囚系,悉放归家,听三日然后赴狱。
主者争之,捴曰:"昔王长、虞延,见称前史。 吾虽寡德,窃怀景行。 以之获罪,弥所甘心。"
诸囚荷恩,并依限而至,吏人称其惠化。
秩满向还,部人季漆等三百余人上表,乞留更两载。
诏虽不许,甚嘉美之。
及捴入朝,属置露门学。
武帝以捴与唐瑾、元伟、王褒等四人,俱为文学博士。
捴以母老,表请归养私门,帝弗许。
寻以母忧去职。
历少保、少傅,改封蔡阳郡公。
卒,武帝举哀于正武殿,赠使持节、大将军、大都督、少傅、益州刺史,谥曰襄。
捴善草隶,书名亚王褒,算数医方,咸亦留意。
所著诗赋杂文数万言,颇行于世。
子济,字德成,少仁厚,颇好属文。
为东中郎将,从捴入朝。
周孝闵帝践阼,除中外府记室,后至薄阳郡守。
萧圆肃,字明恭,梁武帝之孙,武陵王纪之子也。
风度淹雅,敏而好学。
纪称尊号,封宜都王,除侍中。
纪下峡,令圆肃副萧捴守成都。
及尉迟迥至,与捴俱降。
授开府仪同三司、侍中,封安化县公。
周明帝初,进棘城郡公,以归款勋。
别赐食思君县五百户,收其租赋。
后拜咸阳郡守,甚有政绩。
寻改授太子少傅,作《少傅箴》。
太子见而悦之,致书劳问。
改授丰州刺史,寻进位上开府仪同大将军,历司宗中大夫、洛州刺史,进位大将军。
隋开皇初,授贝州刺史,以母老请归就养,许之,卒于家。
有文集十卷,又撰时人诗笔为《文海》四十卷、《广堪》十卷、《淮海离乱志》四卷,行于世。
萧大圜,字仁显,梁简文帝第二十子也。
幼而聪敏,年四岁,能诵《三都赋》及《孝经》、《论语》,七岁居母丧,便有成人性。
梁大宝元年,封乐梁郡王,丹杨尹。
属侯景杀简文,大圜潜遁获免。
景平,归建业。
时丧乱之后,无所依,乃寓居善觉佛寺。
人有以告王僧辩,乃给船饩,得往江陵。
梁元帝见之甚悦,赐以越衫胡带,改封晋熙郡王,除琅邪、彭城二郡太守。
时大圜兄汝南王大封等犹未通谒。
元帝性忌刻,甚恨望之,乃使大圜召之。
大圜即日晓谕,两兄相继出谒,元帝乃安之。
大圜恐谗忻醖生,乃屏绝人事;门客左右,不过三两人。
不妄游狎,兄姊间,止笺疏而已。
恒以读《诗》、《礼》、《书》、《易》为事。
元帝尝自问《五经》要事数十条,大圜词约指明,应答无滞。
帝甚叹美之,因曰:"昔河间好学,尔既有之;临淄好文,尔亦兼之。 然有东平为善,弥高前载。"
及于谨军至,元帝乃令大封充使请和,大圜副焉,其实质也。
出至军所,信宿,元帝降。
魏恭帝二年,大圜至长安,周文帝以客礼待之。
保定二年,大封为晋陵县公,大圜始宁县公。
寻加大圜车骑大将军、仪同三司。
俄而开麟趾殿,招集学士,大圜预焉。
《梁武帝集》四十卷、《简文集》九十卷各止一本,江陵平后,并藏秘阁。
大圜入麟趾,方得见之,乃手写二集,一年并毕,识者称叹之。
大圜深信因果,心安闲放,尝云:拂衣褰裳,无吞舟之漏网;挂冠县节,虑我志之未从。
傥获展禽之免,有美慈明之进。
如蒙北叟之放,实胜济南之征。
其故何哉?夫闾阎者有优游之美,朝廷者有簪佩之累,盖由来久矣。
留侯追踪于松子,陶硃成术于辛文,良有以焉。
况乎智不逸群,行不高物,而欲辛苦一生,何其僻也。
岂如知足知止,萧然无累。
北山之北,弃绝人间;南山之南,超逾世网。
面修原而带流水,倚郊甸而枕平皋。
筑蜗舍于丛林,构环堵于幽薄。
近瞻烟雾,远睇风云。
藉纤草以廕长松,结幽兰而援芳桂。
仰翔禽于百仞,俛泳鳞于千寻。
果园在后,开窗以临花卉;蔬圃居前,坐檐而看灌畎。
二顷以供饘粥,十亩以给丝麻。
侍儿五三,可充纟任织;家僮数四,足代耕耘。
沽酷牧羊,协潘生之志;畜鸡种黍,应庄叟之言。
获菽寻汜氏之书,露葵征尹君之录。
烹羔豚而介春酒,迎伏腊而候岁时。
披良书,采至赜,歌纂纂,唱乌乌。
可以娱神,可以散虑。
有朋自远,扬榷古今;田畯相过,剧谈稼穑。
斯亦足矣,乐不可支,永保性命,何畏忧责。
岂若蹙足入绊,申颈就羁。
游帝王之门,趋宰衡之势。
不知飘尘之少选,宁觉年祀之斯须。
万物营营,靡存其意;天道昧昧,安可问哉?
嗟乎!人生若浮,朝露宁俟。
长绳系景,实所愿言。
执烛夜游,惊其迅迈。
百年几何,擎跽曲拳。
四时如流,俯眉蹑足。
出处无成,语默奚当。
非直丘明所耻,抑亦宣尼耻之。
建德四年,除滕王逌友。
逌尝问大圜曰:"吾闻湘东王作《梁史》,有之乎? 余传乃可抑扬,帝纪奚若?隐则非实,记则攘羊。"
对曰:"言之妄也。 如使有之,亦不足怪。 昔汉明为《世祖纪》,章帝为《显宗纪》,殷鉴不远,足为成例。 且君子之过,如日月之蚀,彰于四海,安得而隐之?如有不彰,亦安得不隐?盖子为父隐,直在其中,讳国之恶,抑又礼也。"
逌乃大笑。
后大军拔晋州,或问大圜:"师遂克不?"对曰:"高欢昔以晋州肇基伪迹,今本既拔矣,能无亡乎?所谓君以此始,必以此终。"
居数月,齐氏果灭。
闻者以为知言。
隋开皇初,拜内史侍郎,卒于西河郡守。
撰《梁旧事》三十卷、《寓记》三卷、《士丧仪注》五卷、《要决》两卷,并文集二十卷。
大封位开府仪同三司、陈州刺史。
论曰:诸司马以乱亡归命,楚之最可称乎!其余碌碌,未足论也。
而以往代遗绪,并当位遇,可谓幸矣。
刘昶猜疑惧祸,萧夤亡破之余,并潜骸窜影,委命上国。
俱称晓了,盛当位遇。
虽有枕戈之志,终无鞭墓之成。
昶诸子狂疏,丧其家业;宝夤背恩忘义,枭镜其心。
萧赞临边脱身,晚去仇贼,宠禄顿臻,颠狈旋至,信吉凶之相倚也。
梁氏云季,子弟奔亡。
王表动不由仁,胡颜之甚。
祗、退、泰、捴、圆肃、大圜等虽羁旅异国,而终享荣名,非素有鎡基,怀文抱质,亦何能至于此也。
方武陵拥众东下,任捴以萧何之事。
君臣之道既笃,家国之情亦隆。
金石不足比其心,河水不足明其誓。
及魏安之至城下,旬日而智力俱竭,委金汤而不守,举庸蜀而来王。
若乃见机而作,诚有之矣;守节没齿,则未可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