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治通鉴 卷第二百一

  1. 九五查询
  2. 古籍查询
  3. 资治通鉴
《资治通鉴》 卷第二百一 司马光

「唐纪十七」起玄勣阉茂八月,尽上章困敦,凡八年有奇。

高宗天皇大圣大弘孝皇帝中之上龙朔二年"壬戌,公元六六二年"

八月,壬寅,以许敬宗为太子少师、同东西台三品、知西台事。

九月,戊寅,初令八品、九品衣碧。

冬,十月,丁酉,上幸骊山温汤,太子监国;丁未,还宫。

庚戌,西台侍郎陕人上官仪同东西台三品。

癸丑,诏以四年正月有事于泰山,仍以来年二月幸东都。

左相许圉师之子奉辇直长自然,游猎犯人田,田主怒,自然以鸣镝射之。

圉师杖自然一百而不以闻。

田主诣司宪讼之,司宪大夫杨德裔不为治。

西台舍人袁公瑜遣人易姓名上封事告之,上曰:"圉师为宰相,侵陵百姓,匿而不言,岂非作威作福!"圉师谢曰:"臣备位枢轴,以直道事陛下,不能悉允众心,故为人所攻讦。 至于作威福者,或手握强兵,或身居重镇;臣以文吏,奉事圣明,惟知闭门自守,何敢作威福!"上怒曰:"汝恨无兵邪!"许敬宗曰:"人臣如此,罪不容诛。"

遽令引出。

诏特免官。

癸酉,立皇子旭轮为殷王。

十二月,戊申,诏以方讨高丽、百济,河北之民,劳于征役,其封泰山、幸东都并停。

风海道总管苏海政受诏讨龟兹,敕兴昔亡、继往绝二可汗发兵与之俱。

至兴昔亡之境,继往绝素与兴昔亡有怨,密谓海政曰:"弥射谋反,请诛之。"

时海政兵才数千,集军吏谋曰:"弥射若反,我辈无噍类,不如先事诛之。"

乃矫称敕,令大总管赍帛数万段赐可汗及诸酋长,兴昔亡帅其徒受赐,海政悉收斩之。

其鼠尼施、拔塞干两部亡走,海政与继往绝追讨,平之。

军还,至疏勒南,弓月部复引吐蕃之众来,欲与唐兵战;海政以师老不敢战,以军资赂吐蕃,约和而还。

由是诸部落皆以兴昔亡为冤,各有离心。

继往绝寻卒,十姓无主,有阿史那都支及李遮匐收其余众附于吐蕃。

是岁,西突厥寇庭州,刺史来济将兵拒之,谓其众曰:"吾久当死,幸蒙存全以至今日,当以身报国!"遂不释甲胄,赴敌而死。

高宗天皇大圣大弘孝皇帝中之上龙朔三年"癸亥,公元六六三年"

春,正月,左武卫将军郑仁泰讨铁勒叛者余种,悉平之。

乙酉,以李义府为右相,仍知选事。

二月,徙燕然都护府于回纥,更名瀚海都护;徙故瀚海都护于云中古城,更名云中都护。

以碛为境,碛北州府皆隶瀚海,碛南隶云中。

三月,许圉师再贬虔州刺史,杨德裔以阿党流庭州,圉师子文思、自然并免官。

右相河间郡公李义府典选,恃中宫之势,专以卖官为事,铨综无次,怨讟盈路,上颇闻之,从容谓义府曰:"卿子及婿颇不谨,多为非法。 我尚为卿掩覆,卿宜戒之!"义府勃然变色,颈、颊俱张,曰:"谁告陛下?"上曰:"但我言如是,何必就我索其所从得邪!"义府殊不引咎,缓步而去。

上由是不悦。

望气者杜元纪谓义府所居第有狱气,宜积钱二十万缗以厌之,义府信之,聚敛尤急。

义府居母丧,朔望给哭假,辄微服与元纪出城东,登古冢,候望气色,或告义府窥觇灾眚,阴有异图。

又遣其子右司议郎津召长孙无忌之孙延,受其钱七百缗,除延司津监,右金吾仓曹参军杨行颖告之。

夏,四月,乙丑,下义府狱,遣司刑太常伯刘祥道与御史、详刑共鞫之,仍命司空李勣监焉。

事皆有实。

戊子,诏义府除名,流巂州;津除名,流振州;诸子及婿并除名,流庭州。

朝野莫不称庆。

或作河间道行军元帅刘祥道破铜山大贼李义府露布,膀之通衢。

义府多取人奴婢,及败,各散归其家,故其露布云:"混奴婢而乱放,各识家而竞入。"

乙未,置鸡林大都督府于新罗国,以金法敏为之。

丙午,蓬莱宫含元殿成,上始移仗居之,更命故宫曰西内。

戊申,始御紫宸殿听政。

五月,壬午,柳州蛮酋吴君解反;遣冀州长史刘伯英、右武卫将军冯士翙发岭南兵讨之。

吐蕃与吐谷浑互相攻,各遣使上表论曲直,更来求援;上皆不许。

吐谷浑之臣素和贵有罪,逃奔吐蕃,具言吐谷浑虚实,吐蕃发兵击吐谷浑,大破之,吐谷浑可汗曷钵与弘化公主帅数千帐弃国走依凉州,请徙居内地。

上以凉州都督郑仁泰为青海道行军大总管,帅右武卫将军独狐卿云、辛文陵等分屯凉、鄯二州,以备吐蕃。

六月,戊申,又以左武卫大将军苏定方为安集大使,节度诸军,为吐谷浑之援。

吐蕃禄东赞屯青海,遣使者论仲琮入见,表陈吐谷浑之罪,且请和亲。

上不许,遣左卫郎将刘文祥使于吐蕃,降玺书责让之。

秋,八月,戊申,上以海东累岁用兵,百姓困于征调,士卒战溺死者甚众,诏罢三十六州所造船,遣司元太常伯窦德玄等分诣十道,问人疾苦,黜陟官吏。

德玄,毅之曾孙也。

九月,戊午,熊津道行军总管、右威卫将军孙仁师等破百济余众及倭兵于白江,拔其周留城。

初,刘仁愿、刘仁轨既克真岘城,诏孙仁师将兵浮海助之。

百济王丰南引倭人以拒唐兵。

仁师与仁愿、仁轨合兵,势大振。

诸将以加林城水陆之冲,欲先攻之,仁轨曰:"加林险固,急攻则伤士卒,缓之则旷日持久。 周留城,虏之巢穴,群凶所聚,除恶务本,宜先攻之,若克周留,诸城自下。"

于是仁师、仁愿与新罗王法敏将陆军以进,仁轨与别将杜爽、抚余隆将水军及粮船自熊津入白江,以会陆军,同趣周留城。

遇倭兵于白江口,四战皆捷,焚其舟四百艘,烟炎灼天,海水皆赤。

百济王丰脱身奔高丽,王子忠胜、忠志等帅众降,百济尽平,唯别帅迟受信据任存城,不下。

初,百济西部人黑齿常之,长七尺余,骁勇有谋略,仕百济为达率兼郡将,犹中国刺史也。

苏定方克百济,常之帅所部随众降。

定方絷其王及太子,纵兵劫掠,壮者多死。

常之惧,与左右十余人遁归本部,收集亡散,保任存山,结栅以自固,旬月间归附者三万余人。

定方遣兵攻之,常之拒战,唐兵不利;常之复取二百余城,定方不能克而还。

常之与别部将沙吒相如各据险以应福信,百济既败,皆帅其众降。

刘仁轨使常之、相如自将其众,取任存城,仍以粮仗助之。

孙仁帅曰:"此属兽心,何可信也!"仁轨曰:"吾观二人皆忠勇有谋,敦信重义;但向者所托,未得其人,今正是其感激立效之时,不用疑也。"

遂给其粮仗,分兵随之,攻拔任存城,迟受信弃妻子,奔高丽。

诏刘仁轨将兵镇百济,召孙仁帅、刘仁愿还。

百济兵火之余,比屋凋残,僵尸满野。

仁轨始命瘗骸骨,籍户口,理村聚,署官长,通道涂,立桥梁,补堤堰,复陂塘,课耕桑,赈贫乏,养孤老,立唐社稷,颁正朔及庙讳;百济大悦,阖境各安其业。

然后修屯田,储糗粮,训士卒,以图高丽。

刘仁愿至京帅,上问之曰:"卿在海东,前后奏事,皆合机宜,复有文理。 卿本武人,何能如是?"仁愿曰:"此皆刘仁轨所为,非臣所及也。"

上悦,加仁轨六阶,正除带方州刺史,为筑第长安,厚赐其妻子,遣使赍玺书劳勉之。

上官仪曰:"仁轨遭黜削而能尽忠,仁愿秉节制而能推贤,皆可谓君子矣。"

冬,十月,辛巳朔,诏太子每五日于光顺门内视诸司奏事,其事之小者,皆委太子决之。

十二月,庚子,诏改来年元。

壬寅,以安西都护高贤为行军总管,将兵击弓月以救于阗。

是岁,大食击波斯、拂菻,破之;南侵婆罗门,吞灭诸胡,胜兵四十余万。

高宗天皇大圣大弘孝皇帝中之上麟德元年"甲子,公元六六四年"

春,正月,甲子,改云中都护府为单于大都护府,以殷王旭轮为单于大都护。

初,李靖破突厥,迁三百帐于云中城,阿史德氏为其长。

至是,部落渐众,阿史德氏诣阙,请如胡法立亲王为可汗以统之。

上召见,谓曰:"今之可汗,古之单于也。"

故更为单于都护府,而使殷王遥领之。

二月,戊子,上行幸万年宫。

夏,四月,壬子,卫州刺史道孝王元庆薨。

丙午,魏州刺史郇公孝协坐赃,赐死。

司宗卿陇西王傅义等奏孝协父叔良死王事,孝协无兄弟,恐绝嗣。

上曰:"画一之法,不以亲疏异制,苟害百姓,虽皇太子亦所不赦。 孝协有一子,何忧乏祀乎!"孝协竟自尽于第。

五月,戊申朔,遂州刺史许悼王孝薨。

乙卯,于昆明之弄栋川置姚州都督府。

秋,七月,丁未朔,诏以三年正月有事于岱宗。

八月,丙子,车驾还京师,幸旧宅,留七月;壬午,还蓬莱宫。

丁亥,以司列太常伯刘祥道兼右相,大司宪窦德玄为司元太常伯、检校左相。

冬,十月,庚辰,检校熊津都督刘仁轨上言:"臣伏睹所存戍兵,疲羸者多,勇健者少,衣服贫敝,唯思西归,无心展效。 臣问以‘往在海西,见百姓人人应募,争欲从军,或请自办衣粮,谓之“义征",何为今日士卒如此?’咸言:‘今日官府与曩时不同,人心亦殊。

曩时东西征役,身没王事,并蒙敕使吊祭,追赠官爵,或以死者官爵回授之弟,凡渡辽海者,皆赐勋一转。

自显庆五年以来,征人屡经渡海,官不记录,其死者亦无人谁何。

州县每发百姓为兵,其壮而富者,行钱参逐,皆亡匿得免;贫者身虽老弱,被发即行。

顷者破百济及平壤苦战,当是时,将帅号令,许以勋赏,无所不至;及达西岸,惟闻枷锁推禁,夺赐破勋,州县追呼,无以自存,公私因弊,不可悉言。

以是昨发海西之日,已有逃亡自残者,非独至海外而然也。

又,本因征役勋级以为荣宠;而比年出征,皆使勋官挽引,劳苦与白丁无殊,百姓不愿从军,率皆由此。

’臣又问:‘曩日士卒留镇五年,尚得支济,今尔等始经一年,何为如此单露?’咸言:‘初发家日,惟令备一年资装;今已二年,未有还期。

’臣检校军士所留衣,今冬仅可充事,来秋以往,全无准拟。

陛下留兵海外,欲殄灭高丽。

百济、高丽,旧相党援,倭人虽远,亦共为影响,若无镇兵,还成一国。

今既资戍守,又置屯田,所借士卒同心同德,而众有此议,何望成功!自非有所更张,厚加慰劳,明赏重罚以起士心,若止如今日已前处置,恐师众疲老,立效无日。

逆耳之事,或无人为陛下尽言,故臣披露肝胆,昧死奏陈。”

上深纳其言,遣右威卫将军刘仁愿将兵渡海以代旧镇之兵,仍敕仁轨俱还。

仁轨谓仁愿曰:"国家悬军海外,欲以经略高丽,其事非易。 今收获未毕,而军吏与士卒一时代去,军将又归;夷人新服,众心未安,必将生变。 不如且留旧兵,渐令收获,办具资粮,节级遣还;军将且留镇抚,未可还也。"

仁愿曰:"吾前还海西,大遭谗谤,云吾多留兵众,谋据海东,几不免祸。 今日唯知准敕,岂敢擅有所为!"仁轨曰:"人臣苟利于国,知无不为,岂恤其私!"乃上表陈便宜,自请留镇海东。

上从之。

仍以扶余隆为熊津都尉,使招辑其余众。

初,武后能屈身忍辱,奉顺上意,故上排群议而立之;及得志,专作威福,上欲有所为,动为后所制,上不胜其忿。

有道士郭行真,出入禁中,尝为厌胜之术,宦者王伏胜发之。

上大怒,密召西召侍郎、同东西台三品上官仪议之。

仪因言:"皇后专恣,海内所不与,请废之。"

上意亦以为然,即命仪草诏。

左右奔告于后,后遽诣上自诉。

诏草犹在上所,上羞缩不忍,复待之如初;犹恐后怨怒,因绐之曰:"我初无此心,皆上官仪教我。"

仪先为陈王咨议,与王伏胜俱事故太子忠,后于是使许敬宗诬奏仪、伏胜与忠谋大逆。

十二月,丙戌,仪下狱,与其子庭芝、王伏胜皆死,籍没其家。

戊子,赐忠死于流所。

右相刘祥道坐与仪善,罢政事,为司礼太常伯,左肃机郑钦泰等朝士流贬者甚众,皆坐与仪交通故也。

自是上每视事,则后垂帘于后,政无大小皆与闻之。

天下大权,悉归中宫,黜陟、生杀,决于其口,天子拱手而已,中外谓之二圣。

太子右中护、检校西台侍郎乐彦玮、西台侍郎孙处约并同东西台三品。

高宗天皇大圣大弘孝皇帝中之上麟德二年"乙丑,公元六六五年"春,正月,丁卯,吐蕃遣使入见,请复与吐谷浑和亲,仍求赤水地畜牧,上不许。

二月,壬午,车驾发京师,丁酉,至合璧宫。

上语及隋炀帝,谓侍臣曰:"炀帝拒谏而亡,朕常以为戒,虚心求谏;而竟无谏者,何也?"李勣对曰:"陛下所为尽善,群臣无得而谏。"

三月,甲寅,以兼司戎太常伯姜恪同东西台三品。

恪,宝谊之子也。

辛未,东都干元殿成。

闰月,壬申朔,车驾至东都。

疏勒弓月引吐蕃侵于阗。

敕西州都督崔知辩、左武卫将军曹继叔将兵救之。

夏,四月,戊辰,左侍极陆敦信检校右相;西台侍郎孙处约、太子右中护、检校西台侍郎乐彦玮并罢政事。

秘阁郎中李淳风以傅仁均《戊寅历》推步浸疏,乃增损刘焯《皇极历》,更撰《麟德历》;五月,辛卯,行之。

秋,七月,己丑,兗州都督邓康王元裕薨。

上命熊津都尉扶余隆与新罗王法敏释去旧怨;八月,壬子,同盟于熊津城。

刘仁轨以新罗、百济、耽罗、倭国使者浮海西还,会祠泰山,高丽亦遣太子福男来侍祠。

冬,十月,癸丑,皇后表称"封禅旧仪,祭皇地礻氏,太后昭配,而令公卿行事,礼有未发,至日,妾请帅内外命妇奠献。"

诏:"禅社首以皇后为亚献,越国太妃燕氏为终献。"

壬戌,诏:"封禅坛所设上帝、后土位,先用藁秸、陶匏等,并宜改用茵褥、罍爵,其诸郊祀亦宜准此。"

又诏:"自今郊庙享宴,文舞用《功成庆善之乐》,武舞用《神功破陈之乐》。"

丙寅,上发东都,从驾文武仪仗,数百里不绝。

列营置幕,弥亘原野。

东自高丽,西至波斯、乌长诸国朝会者,各帅其属扈从,穹庐毳幕,牛羊驼马,填咽道路。

时比岁丰稔,米斗至五钱,麦、豆不列于市。

十一月,戊子,上至濮阳,窦德玄骑从。

上问:"濮阳谓之帝丘,何也?"德玄不能对。

许敬宗自后跃马而前曰:"昔颛顼居此,故谓之帝丘。"

上称善。

敬宗退,谓人曰:"大臣不可以无学;吾见德玄不能对,心实羞之。"

德玄闻之,曰:"人各有能有不能,吾不强对以所不知,此吾所能也。"

李勣曰:"敬宗多闻,信美矣;德玄之言亦善也。"

寿张人张公艺九世同居,齐、隋、唐皆旌表其门。

上过寿张,幸其宅,问所以能共居之故,公艺书"忍"字百余以进。

上善之,赐以缣帛。

十二月,丙午,车驾至齐州,留十日。

丙辰,发灵岩顿,至泰山下,有司于山南为圆坛,山上为登封坛,社首山上为降禅方坛。

高宗天皇大圣大弘孝皇帝中之上干封元年"丙寅,公元六六六年"

春,正月,戊辰朔,上祀昊天上帝于泰山南。

己巳,登泰山,封玉牒,上帝册藏以玉匮,配帝册藏以金匮,皆缠以金绳,封以金泥,印以玉玺,藏以石感。

庚午,降禅于社首,祭皇地祇。

上初献毕,执事者皆趋下。

宦者执帷,皇后升坛亚献,帷帟皆以锦绣为之;酌酒,实俎豆,登歌,皆用宫人。

壬申,上御朝觐坛,受朝贺;赦天下,改元。

文武官三品已上赐爵一等,四品已下加一阶。

先是阶无泛加,皆以劳考叙进,至五品三品,仍奏取进止,至是始有泛阶,比及末年,服绯者满朝矣。

时大赦,惟长流人不听还,李义府忧愤发病卒。

自义府流窜,朝士日忧其复入,及闻其卒,众心乃安。

丙戌,车驾发泰山;辛卯,至曲阜,赠孔子太师,以少牢致祭。

癸未,至亳州,谒老君庙,上尊号曰太上玄元皇帝。

丁丑,至东都,留六日;甲申,幸合璧宫;夏,四月,甲辰,至京师,谒太庙。

庚戌,左侍极兼检校右相陆敦信以老疾辞职,拜大司成,兼左侍极,罢政事。

五月,庚寅,铸干封泉宝钱,一当十,俟期年尽废旧钱。

高丽泉盖苏文卒,长子男生代为莫离支,初知国政,出巡诸城,使其弟男建、男产知留后事。

或谓二弟曰:"男生恶二弟之逼,意欲除之,不如先为计。"

二弟初未之信。

又有告男生者曰:"二弟恐兄还夺其权,欲拒兄不纳。"

男生潜遣所亲往平壤伺之,二弟收掩,得之,乃以王命召男生。

男生惧,不敢归;男建自为莫离支,发兵讨之。

男生走保别城,使其子献诚诣阙求救。

六月,壬寅,以右骁卫大将军契苾何力为辽东道安抚大使,将兵救之;以献诚为右武卫将军,使为乡导。

又以右金吾卫将军庞同善、营州都督高侃为行军总管,同讨高丽。

秋,七月,乙丑朔,徙殷王旭轮为豫王。

以大司宪兼检校太子左中护刘仁轨为右相。

初,仁轨为给事中,按毕正义事,李义府怨之,出为青州刺史。

会讨百济,仁轨当浮海运粮,时未可行,义府督之,遭风失船,丁夫溺死甚众,命监察御史袁异式往鞫之。

义府谓异式曰:"君能办事,勿忧无官。"

异式至,谓仁轨曰:"君与朝廷何人为仇,宜早自为计。"

仁轨曰:"仁轨当官不职,国有常刑,公以法毙之,无所逃命。 若使遽自引决以快仇人,窃所未甘!"乃具狱以闻。

异式将行,仍自掣其锁。

狱上,义府言于上曰:"不斩仁轨,无以谢百姓。"

舍人源直心曰:"海风暴起,非人力所及。"

上乃命除名,以白衣从军自效。

义府又讽刘仁愿使害之,仁愿不忍杀。

及为大司宪,异式惧,不自安,仁轨沥觞告之曰:"仁轨若念畴昔之事,有如此觞!"仁轨既知政事,异式寻迁詹事丞;时论纷然,仁轨闻之,遽荐为司元大夫。

监察御史杜易简谓人曰:"斯所谓矫枉过正矣!"

八月,辛丑,司元太常伯兼检校左相窦德玄薨。

初,武士彟娶相里氏,生男元庆、元爽;又娶杨氏,生三女,长适越王府法曹贺兰越石,次皇后,次适郭孝慎。

士彟卒,元庆、元爽及士彟兄子惟良、怀运皆不礼于杨氏,杨氏深衔之。

越石、孝慎及孝慎妻并早卒,越石妻生敏之及一女而寡。

后既立,杨氏号荣国夫人,越石妻号韩国夫人,惟良自始州长史超迁司卫少卿,怀运自瀛州长史迁淄州刺史,元庆自右卫郎将为宗正少卿,元爽自安州户曹累迁少府少监。

荣国夫人尝置酒,谓惟良等曰:"颇忆畴昔之事乎?今日之荣贵复何如?"对曰:"惟良等幸以功臣子弟,早登宦籍,揣分量才,不求贵达,岂意以皇后之故,曲荷朝恩,夙夜忧惧,不为荣也。"

荣国不悦。

皇后乃上疏,请出惟良等为远州刺史,外示廉抑,实恶之也。

于是以惟良检校始州刺史,元庆为龙州刺史,元爽为濠州刺史。

元庆至州,以忧卒。

元爽坐事流振州而死。

韩国夫人及其女以后故出入禁中,皆得幸于上。

韩国寻卒,其女赐号魏国夫人。

上欲以魏国为内职,心难后,未决,后恶之。

会惟良、怀运与诸州刺史诣泰山朝觐,从至京师,惟良等献食。

后密置毒醢中,使魏国食之,暴卒,因归罪于惟良、怀运,丁未,诛之,改其姓为蝮式。

怀运兄怀亮早卒,其妻善氏尤不礼于荣国,坐惟良等没入掖庭,荣国令后以他事束棘鞭之,肉尽见骨而死。

九月,庞同善大破高丽兵,泉男生帅众与同善合。

诏以男生为特进、辽东大都督,兼平壤道安抚大使,封玄菟郡公。

戊子,金紫光禄大夫致仕广平宣公刘祥道薨,子齐贤嗣,齐贤为人方正,上甚重之,为晋州司马。

将军史兴宗尝从上猎苑中,因言晋州产佳鹞,刘齐贤今为司马,请使捕之。

上曰:"刘齐贤岂捕鹞者邪!卿何以此待之!"冬,十二月,己酉,以李勣为辽东道行军大总管兼安抚大使,以司列少常伯安陆郝处俊副之,以击高丽。

庞同善、契苾何力并为辽东道行军副大总管兼安抚大使如故;其水陆诸军总管并运粮使窦义积、独孤卿云、郭待封等,并受勣处分。

河北诸州租赋悉诣辽东给军用。

待封,孝恪之子也。

勣欲与其婿京兆杜怀恭偕行,以求勋效。

怀恭辞以贫,勣赡之;复辞以无奴马,又赡之。

怀恭辞穷,乃亡匿岐阳山中,谓人曰:"公欲以我立法耳。"

勣闻之,流涕曰:"杜郎疏放,此或有之。"

乃止。

高宗天皇大圣大弘孝皇帝中之上干封二年"丁卯,公元六六七年"

春,正月,上耕籍田,有司进耒耜,加以雕饰。

上曰:"耒耜农夫所执,岂宜如此之丽!"命易之。

既而耕之,九推乃止。

自行干封泉宝钱,谷帛踊贵,商贾不行,癸未,诏罢之。

二月,丁酉,涪陵悼王愔薨。

辛丑,复以万年宫为九成宫。

生羌十二州为吐蕃所破,三月,戊寅,悉废之。

上屡责侍臣不进贤,众莫敢对。

司列少常伯李安期对曰:"天下未尝无贤,亦非群臣敢蔽贤也。 比来公卿有所荐引,为谗者已指为朋党,滞淹者未获伸,而在位者先获罪矣,是以各各杜口耳。 陛下果推至诚以待之,其谁不愿举所知!此在陛下,非在群臣也。"

上深以为然。

安期,百药之子也。

夏,四月,乙卯,西台侍郎杨弘武、戴至德、正谏大夫兼东台侍郎李安期、东台舍人昌乐张文瓘、司列少常伯兼正谏大夫河北赵仁本并同东西台三品。

弘武,素之弟子;至德,胄之兄子也。

时造蓬莱、上阳、合璧等宫,频征伐四夷,厩马万匹,仓库渐虚,张文瓘谏曰:"隋鉴不远,愿勿使百姓生怨。"

上纳其言,减厩马数千匹。

秋,八月,己丑朔,日有食之。

辛亥,东台侍郎同东西台三品李安期出为荆州长史。

九月,庚申,上以久疾,命太子弘监国。

辛未,李勣拔高丽之新城,使契苾何力守之。

勣初度辽,谓诸将曰:"新城,高丽西边要害,不先得之,余城未易取也。"

遂攻之,城人师夫仇等缚城主开门降。

勣引兵进击,一十六城皆下之。

庞同善、高侃尚在新城,泉男建遣兵袭其营,左武卫将军薛仁贵击破之。

侃进至金山,与高丽战,不利,高丽乘胜逐北,仁贵引兵横击之,大破高丽,斩首五万余级,拔南苏、木底、苍岩三城,与泉男生军合。

郭待封以水军自别道趣平壤,勣遣别将冯师本载粮仗以资之。

师本船破,失期,待封军中饥窘,欲作书与勣,恐为虏所得,知其虚实,乃作离合诗以与勣。

勣怒曰:"军事方急,何以诗为?必斩之!"行军管记通事舍人河南元万顷为释其义,勣乃更遣粮仗赴之。

万顷作《檄高丽文》,曰"不知守鸭绿之险。"

泉男建报曰:"谨闻命矣!"即移兵据鸭绿津,唐兵不得渡。

上闻之,流万顷于岭南。

郝处俊在高丽城下,未及成列,高丽奄至,军中大骇。

处俊据胡床,方食干Я,潜简精锐,击败之,将士服其胆略。

冬,十二月,甲午,诏:"自今祀昊天上帝、五帝、皇地礻氏、神州地礻氏,并以高祖、太宗配,仍合祀昊天上帝、五帝于明堂。"

是岁,海南獠陷琼州。

高宗天皇大圣大弘孝皇帝中之上总章元年"戊辰,公元六六八年"

春,正月,壬下,以右相刘仁轨为辽东道副大总管。

二月,壬午,李勣等拔高丽扶余城。

薛仁贵既破高丽于金山,乘胜将三千人将攻扶余城,诸将以其兵少,止之。

仁贵曰:"兵不必多,顾用之何如耳。"

遂为前锋以进,与高丽战,大破之,杀获万余人,遂拔扶余城。

扶余川中四十余城皆望风请服。

侍御史洛阳贾言忠奉使自辽东还,上问以军事,言忠对曰:"高丽必平。"

上曰:"卿何以知之?"对曰:"隋炀帝东征而不克者,人心离怨故也;先帝东征而不克者,高丽未有衅也。 今高藏微弱,权臣擅命,盖苏文死,男建兄弟内相攻夺,男生倾心内附,为我乡导,彼之情伪,靡不知之。 以陛下明圣,国家富强,将士尽力,以乘高丽之乱,其势必克,不俟再举矣。 且高丽连年饥馑,妖异屡降,人心危骇,其亡可翘足待也。"

上又问:"辽东诸将孰贤?"对曰:"薛仁贵勇冠三军;庞同善虽不善斗,而持军严整;高侃勤俭自处,忠果有谋;契苾何力沉毅能断,虽颇忌前,而有统御之才;然夙夜小心,忘身忧国,皆莫及李勣也。"

上深然其言。

泉男建复遣兵五万人救扶余城,与李勣等遇于薛贺水,合战,大破之,斩获三万余人,进攻大行城,拔之。

朝廷议明堂制度略定,三月,庚寅,赦天下,改元。

戊寅,上幸九成宫。

夏,四月,丙辰,彗星见于五车。

上避正殿,减常膳,撤乐。

许敬宗等奏请复常,曰:"彗见东北,高丽将灭之兆也。"

上曰:"朕之不德,谪见于天,岂可归咎小夷!且高丽百姓,亦朕之百姓也。"

不许。

戊辰,彗星见。

辛巳,西台侍郎、同东西台三品杨弘武薨。

八月,辛酉,卑列道行军总管、右威卫将军刘仁愿坐征高丽逗留,流姚州。

癸酉,车驾还京师。

九月,癸巳,李勣拔平壤。

勣既克大行城,诸军出他道者皆与勣会,进至鸭绿栅,高丽发兵拒战,勣等奋击,大破之,追奔二百余里,拔辰夷城,诸城遁逃及降者相继。

契苾何力先引兵至平壤城下,勣军继之,围平壤月余,高丽王藏遣泉男产帅首领九十八人,持白幡诣勣降,勣以礼接之。

泉男建犹闭门拒守,频遣兵出战,皆败。

男建以军事委僧信诚,信诚密遣人诣勣,请为内应。

后五日,信诚开门,勣纵兵登城鼓噪,焚城四周,男建自刺,不死,遂擒之。

高丽悉平。

冬,十月,戊午,以乌茶国婆罗门卢迦逸多为怀化大将军。

逸多自言能合不死药,上将饵之。

东台侍郎郝处俊谏曰:"修短有命,非药可延。 贞观之末,先帝服那罗迩娑婆寐药,竟无效;大渐之际,名医不知所为,议者归罪娑婆寐,将加显戮,恐取笑戎狄而止。 前鉴不远,愿陛下深察。"

上乃止。

李勣将至,上命先以高藏等献于昭陵,具军容,奏凯歌,入京师,献于太庙。

十二月,丁巳,上受俘于含元殿。

以高藏政非己出,赦以为司平太常伯、员外同正。

以泉男产为司宰少卿,僧信诚为银青光禄大夫,泉男生为右卫大将军。

李勣以下,封赏有差。

泉男建流黔州,扶余丰流岭南,分高丽五部、百七十六城、六十九万余户,为九都督府、四十二州、百县,置安东都护府于平壤以统之。

擢其酋帅有功者为都督、刺史、县令,与华人参理。

以右威卫大将军薛仁贵检校安东都护,总兵二万人以镇抚之。

丁卯,上祀南郊,告平高丽,以李勣为亚献。

己巳,谒太庙。

渭南尉刘延祐,弱冠登进士第,政事为畿县最。

李勣谓之曰:"足下春秋甫尔,遽擅大名,宜稍自贬抑,无为独出人右也。"

时有敕,征辽军士逃亡,限内不首及首而更逃者,身斩,妻子籍没。

太子上表,以为:"如此之比,其数至多。 或遇病不及队伍,怖惧而逃;或因樵采为贼所掠;或渡海漂没;或深入贼庭,为所伤杀。 军法严重,同队恐并获罪,即举以为逃,军旅之中,不暇勘当,直据队司通状关移所属,妻子没官,情实可哀。 《书》曰:‘与其杀不辜,宁失不经。 ’伏愿逃亡之家,免其配没。"

从之。

甲戌,司戎太常伯姜恪兼检校左相,司平太常伯阎立本守右相。

是岁,京师及山东、江、淮旱、饥。

高宗天皇大圣大弘孝皇帝中之上总章二年"己巳,公元六六九年"

春,二月,辛酉,以张文瓘为东台侍郎,以右肃机、检校太子中护谯人李敬玄为西台侍郎,并同东西台三品。

先是同三品不入衔,至是始入衔。

癸亥,以雍州长史卢承庆为司刑太常伯。

承庆尝考内外官,有一官督运,遭风失米,承庆考之曰:"监运损粮,考中下。"

其人容色自若,无言而退。

承庆重期雅量,改注曰:"非力所及,考中中。"

既无喜容,亦无愧词。

又改曰:"宠辱不惊,考中上。"

三月,丙戌,东台侍郎郝处俊同东、西台三品。

丁亥,诏定明堂制度:其基八觚,其宇上圆,覆以清阳玉叶,其门墙阶级,窗棂楣柱,枊楶枅栱,皆法天地阴阳律历之数。

诏下之后,众议犹未决,又会饥馑,竟不果立。

夏,四月,己酉朔,上幸九成宫。

高丽之民多离叛者,敕徙高丽户三万八千二百于江、淮之南,及山南、京西诸州空旷之地,留其贫弱者,使守安东。

六月,戊申朔,日有食之。

秋,八月,丁未朔,诏以十月幸凉州。

时陇右虚耗,议者多以为未宜游幸。

上闻之,辛亥,御延福殿,召五品已上谓曰:"自古帝王,莫不巡守,故朕欲巡视远俗。 若果为不可,何不面陈,而退有后言,何也?"自宰相以下莫敢对。

详刑大夫来公敏独进曰:"巡守虽帝王常事,然高丽新平,余寇尚多,西边经略,亦未息兵。 陇右户口凋弊,銮舆所至,供亿百端,诚为未易。 外间实有窃议,但明制已行,故群臣不敢陈论耳。"

上善其言,为之罢西巡。

未几,擢公敏为黄门侍郎。

甲戌,改瀚海都护府为安北都护府。

九月,丁丑朔,诏徙吐谷浑部落就凉州南山。

议者恐吐蕃侵暴,使不能自存,欲先发兵击吐蕃。

右相阎立本以为去岁饥歉,未可兴师。

议久不决,竟不果徙。

庚寅,大风,海溢,漂永嘉、安固六千余家。

冬,十月,丁巳,车驾还京师。

十一月,丁亥,徙豫王旭轮为冀王,更名轮。

司空、太子太师、英贞武公李勣寝疾,上悉召其子弟在外者,使归侍疾。

上及太子所赐药,勣则饵之;子弟为之迎医,皆不听进,曰:"吾本山东田夫,遭值圣明,致位三公,年将八十,岂非命邪!修短有期,岂能复就医工求活!"一旦,忽谓其弟司卫少卿弼曰:"吾今日小愈,可共置酒为乐。"

于是子孙悉集,酒阑,谓弼曰:"吾自度必不起,故欲与汝曹为别耳。 汝曹勿悲泣,听我约束。 我见房、杜平生勤苦,仅能立门户,遭不肖子,荡覆无余。 吾有此子孙,今悉付汝。 葬毕,汝即迁入我堂,抚养孤幼,谨察视之。 其有志气不伦,交游非类者,皆先挝杀,然后以闻。"

自是不复更言。

十二月,戊申,薨。

上闻之悲泣,葬日,幸未央宫,登楼望輀车恸哭。

起冢象阴山、铁山、乌德鞬山,以旌其破突厥、薛延陀之功。

勣为将,有谋善断;与人议事,从善如流。

战胜则归功于下,所得金帛,悉散之将士,故人思致死,所向克捷。

临事选将,必訾相其状貌丰厚者遣之。

或问其故,勣曰:"薄命之人,不足与成功名。"

闺门雍睦而严。

其姊尝病,勣已为仆射,亲为之煮粥。

风回,爇其须鬓。

姊曰:"仆妾幸多,何自苦如是!"勣曰:"非为无人使令也,顾姊老,勣亦老,虽欲久为姊煮粥,其可得乎!"勣常谓人:"我年十二三时为亡赖贼,逢人则杀。 十四五为难当贼,有所不惬则杀人。 十七八为佳贼,临陈乃杀之。 二十为大将,用兵以救人死。"

勣长子震早卒,震子敬业袭爵。

时承平既久,选人益多,是岁,司列少常伯裴行俭始与员外郎张仁礻韦,设长名姓历榜,引铨注之法。

又定州县升降、官资高下。

其后遂为永制,无能革之者。

大略唐之选法,取人以身、言、书、判,计资量劳而拟官。

始集而试,观其书、判;已试而铨,察其身、言;已铨而注,询其便利;已注而唱,集众告之。

然后类以为甲,先简仆射,乃上门下,给事中读,侍郎省,侍中审之,不当者驳下。

既审,然后上闻,主者受旨奉行,各给以符,谓之告身。

兵部武选亦然。

课试之法,以骑射及翘关、负米。

人有格限未至,而能试文三篇,谓之宏词,试判三条,谓之拔萃,入等者得不限而授。

其黔中、岭南、闽中州县官,不由吏部,委都督选择士人补授。

凡居官以年为考,六品以下,四考为满。

高宗天皇大圣大弘孝皇帝中之上咸亨元年"庚午,公元六七零年"

春,正月,丁丑,右相刘仁轨请致仕;许之。

三月,甲戌朔,以旱,赦天下,改元。

丁丑,改蓬莱宫为含元宫。

壬辰,太子少师许敬宗请致仁;许之。

敕突厥酋长子弟事东宫。

西台舍人徐齐聃上疏,以为:"皇太子当引文学端良之士置左右,岂可使戎狄丑类入侍轩闼!"又奏:"齐献公即陛下外祖,虽子孙有犯,岂应上延祖祢!今周忠孝公庙甚修,而齐献公庙毁废,不审陛下何以垂示海内,彰孝理之风!"上皆从之。

齐聃,充容之弟也。

夏,四月,吐蕃陷西域十八州,又与于阗袭龟兹拨换城,陷之。

罢龟兹、于阗、焉耆、疏勒四镇。

辛亥,以右卫大将军薛仁贵为逻娑道行军大总管,左卫员外大将军阿史那道真、左卫将军郭待封副之,以讨吐蕃,且援送吐谷浑还故地。

庚午,上幸九成宫。

高丽酋长剑牟岑反,立高藏外孙安舜为主。

以左监门大将军高侃为东州道行军总管,发兵讨之,安舜杀剑牟岑,奔新罗。

六月,壬寅朔,日有食之。

秋,八月,丁巳,车驾还京师。

郭待封先与薛仁贵并列,及征吐蕃,耻居其下,仁贵所言,待封多违之。

军至大非川,将趣乌海,仁贵曰:"乌海险远,军行甚难,辎重自随,难以趋利;宜留二万人,为两栅于大非岭上,辎重悉置栅内,吾属帅轻锐,倍道兼行,掩其未备,破之必矣。"

仁贵帅所部前行,击吐蕃于河口,大破之,斩获甚众,进屯乌海以俟待封。

待封不用仁贵策,将辎重徐进,未至乌海,遇吐蕃二十余万,待封军大败,还走,悉弃辎重。

仁贵退屯大非川,吐蕃相论钦陵将兵四十余万就击之,唐兵大败,死伤略尽。

仁贵、待封与阿史那道真并脱身免,与钦陵约和而还。

敕大司宪乐彦玮即军中按其败状,械送京师,三人皆免死除名。

钦陵,禄东赞之子也,与弟赞婆、悉多于、勃论皆有才略。

禄东赞卒,钦陵代之秉政,三弟将兵居外,邻国畏之。

关中旱,饥。

九月,丁丑,诏以明年正月幸东都。

甲申,皇后母鲁国忠烈夫人杨氏卒,敕文武九品以上及外命妇并诣宅吊哭。

闺月,癸卯,皇后以久旱,请避位;不许。

壬子,加赠司徒周忠孝公武士彟为太尉、太原王,夫人为王妃。

甲寅,以左相姜恪为凉州道行军大总管,以御吐蕃。

冬,十月,乙未,太子右中护、同东西台三品赵仁本为左肃机,罢政事。

庚寅,诏官名皆复旧。



友情链接: 九五查询  古籍史书  老黄历  
免责说明:本站内容全部由九五查询从互联网搜集编辑整理而成,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冒犯,请联系我们删除。
Copyright © 2025 95cx.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九五查询(95cx.com)鄂ICP备2022010353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