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治通鉴 卷第一百三十七

  1. 九五查询
  2. 古籍查询
  3. 资治通鉴
《资治通鉴》 卷第一百三十七 司马光

「齐纪三」起上章敦牂,尽玄黓涒滩,凡三年。

世祖武皇帝中永明八年"庚午,公元四九零年"

春,正月,诏放隔城俘二千余人还魏。

乙丑,魏主如方山;二月,辛未,如灵泉;壬申,还宫。

地豆干频寇魏边,夏,四月,甲戌,魏征西大将军阳平王颐击走之。

颐,新城之子也。

甲午,魏遣兼员外散骑常侍邢产等来聘。

五月,己酉,库莫奚寇魏边,安州都将楼龙儿击走之。

秋,七月,辛丑,以会稽太守安陆侯缅为雍州刺史。

缅,鸾之弟也。

缅留心狱讼,得劫,皆赦遣,许以自新,再犯乃加诛;民畏而爱之。

癸卯,大赦。

丙午,魏主如方山;丙辰,遂如灵泉池;八月,丙寅朔,还宫。

河南王度易侯卒;乙酉,以其世子伏连筹为秦、河二州刺史,遣振武将军丘冠先拜授,且吊之。

伏连筹逼冠先使拜,冠先不从,伏连筹推冠先坠崖而死。

上厚赐其子雄;敕以丧委绝域,不可复寻,仕进无嫌。

荆州刺史巴东王子响,有勇力,善骑射,好武事,自选带仗左右六十人,皆有胆干;至镇,数于内斋以牛酒犒之。

又私作锦袍、绛袄,欲以饷蛮,交易器仗。

长史高平刘寅、司马安定席恭穆等连名密启。

上敕精检。

子响闻台使至不见敕,召寅、恭穆及咨议参军江悆、典签吴修之、魏景渊等诘之,寅等秘而不言;修之曰:"既已降敕,政应方便答塞。"

景渊曰:"应先检校。"

子响大怒,执寅等八人,于后堂杀之,具以启闻。

上欲赦江悆,闻皆已死,怒。

壬辰,以随王子隆为荆州刺史。

上欲遣淮南太守戴僧静将兵讨子响,僧静面启曰:"巴东王年少,长史执之太急,忿不思难故耳。 天子儿过误杀人,有何大罪!官忽遣军西上,人情惶惧,无所不至。 僧静不敢奉敕。"

上不答而心善之。

乃遣卫尉胡谐之、游击将军尹略、中书舍人茹法亮帅斋仗数百人诣江陵,检捕群小,敕之曰:"子响若束手自归,可全其命。"

以平南内史张欣泰为谐之副。

欣泰谓谐之曰:"今段之行,胜既无名,负成奇耻。 彼凶狡相聚,所以为其用者,或利赏逼威,无由自溃。 若顿军夏口,宣示祸福,可不战而擒也。"

谐之不从。

欣泰,兴世之子也。

谐之等至江津,筑城燕尾洲。

子响白服登城,频遣使与相闻,曰:"天下岂有儿反!身不作贼,直是粗疏。 今便单舸还阙,受杀人之罪,何筑城见捉邪!"尹略独答曰:"谁将汝反父人共语!"子响唯洒泣;乃杀牛,具酒馔,饷台军,略弃之江流。

子响呼茹法亮;法亮疑畏,不肯往。

又求见传诏;法亮亦不遣,且执录其使。

子响怒,遣所养勇士收集府、州兵二千人,从灵溪西渡;子响自与百余人操万钧弩,宿江堤上。

明日,府、州兵与台军战,子响于堤上发弩射之,台军大败;尹略死,谐之等单艇逃去。

上又遣丹阳尹萧顺之将兵继至,子响即日将白衣左右三十人,乘舴艋沿流赴建康。

太子长懋素忌子响,顺之之发建康也,太子密谕顺之,使早为之所,勿令得还。

子响见顺之,欲自申明;顺之不许,于射堂缢杀之。

子响临死,启上曰:"臣罪逾山海,分甘斧钺。 敕遣谐之等至,竟无宣旨,便建旗入津,对城南岸筑城守。 臣累遣书信呼法亮,乞白服相见;法亮终不肯。 群小惧怖,遂致攻战,此臣之罪也。 臣此月二十五日,束身投军,希还天阙,停宅一月,臣自取尽,可使齐代无杀子之讥,臣免逆父之谤。 既不遂心,今便命尽。 临启哽塞,知复何陈!"

有司奏绝子响属籍,削爵土,易姓蛸氏;诸所连坐,别下考论。

久之,上游华林园,见一猿透掷悲鸣,问左右,曰:"猿子前日坠崖死。"

上思子响,因呜咽流涕。

茹法亮颇为上所责怒,萧顺之惭惧,发疾而卒。

豫章王嶷表请收葬子响;不许,贬为鱼复侯。

子响之乱,方镇皆启子响为逆,兗州刺史垣荣祖曰:"此非所宜言。 正应云:‘刘寅等孤负恩奖,逼迫巴东,使至于此。 ’"上省之,以荣祖为知言。

台军焚烧江陵府舍,官曹文书,一时荡尽。

上以大司马记室南阳乐蔼屡为本州僚佐,引见,问以西事。

蔼应对详敏,上悦,用为荆州治中,敕付以修复府州事。

蔼缮修廨舍数百区,顷之咸毕,而役不及民,荆部称之。

九月,癸丑,魏太皇太后冯氏殂;高祖勺饮不入口者五日,哀毁过礼。

中部曹华阴杨椿谏曰:"陛下荷祖宗之业,临万国之重,岂可同匹夫之节以取僵仆!群下惶灼,莫知所言。 且圣人之礼,毁不灭性;纵陛下欲自贤于万代,其若宗庙何!"帝感其言,为之一进粥。

于是诸王公等皆诣阙上表,"请时定兆域,及依汉、魏故事,并太皇太后终制,既葬,公除。"

诏曰:"自遭祸罚,慌惚如昨,奉侍梓宫,犹希仿佛。 山陵迁厝,所未忍闻。"

冬,十月,王公复上表固请,诏曰:"山陵可依典册;衰服之宜,情所未忍。"

帝欲亲至陵所,戊辰,诏:"诸常从之具,悉可停之;其武卫之官,防侍如法。"

癸酉,葬文明太皇太后于永固陵。

甲戌,帝谒陵,王公固请公除。

诏曰:"比当别叙在心。"

己卯,又谒陵。

庚辰,帝出至思贤门右,与群臣相慰劳。

太尉丕等进言曰:"臣等以老朽之年,历奉累圣;国家旧事,颇所知闻。 伏惟远祖有大讳之日,唯侍送梓宫者凶服,左右尽皆从吉;四祖三宗,因而无改。 陛下以至孝之性,哀毁过礼。 伏闻所御三食不满半溢,昼夜不释绖带。 臣等叩心绝气,坐不安席。 愿少抑至慕之情,奉行先朝旧典。"

帝曰:"哀毁常事,岂足关言!朝夕食粥,粗可支任,诸公何足忧怖!祖宗情专武略,未修文教;朕今仰禀圣训,庶习古道,论时比事,又与先世不同。 太尉等国老,政之所寄,于典记旧式或所未悉,且可知朕大意。 其余古今丧礼,朕且以所怀别问尚书游明根、高闾等,公可听之。"

帝因谓明根等曰:"圣人制卒哭之礼,授服之变,皆夺情以渐。 今则旬日之间,言及即吉,特成伤理。"

对曰:"臣等伏寻金册遗旨,逾月而葬,葬而即吉;故于下葬之初,奏练除之事。"

帝曰:"朕惟中代所以不遂三年之丧,盖由君上违世,继主初立,君德未流,臣义不洽,故身袭兗冕,行即位之礼。 朕诚不德,在位过纪,足令亿兆知有君矣。 于此之日而不遂哀慕之心,使情礼俱失,深可痛恨!"高闾曰:"杜预,晋之硕学,论自古天子无有行三年之丧者,以为汉文之制,暗与古合,虽叔世所行,事可承踵。 是以臣等忄娄忄娄干请。"

帝曰:"窃寻金册之旨,所以夺臣子之心,令早即吉者,虑废绝政事故也。 群公所请,其志亦然。 朕今仰奉册令,俯顺群心,不敢暗默不言以荒庶政;唯欲衰麻废吉礼,朔望尽哀诚,情在可许,故专欲行之。 如杜预之论,于孺慕之君,谅闇之主,盖亦诬矣。"

秘书丞李彪曰:"汉明德马后保养章帝,母子之道,无可间然,及后之崩,葬不淹旬,寻已从吉。 然汉章不受讥,明德不损名。 愿陛下遵金册遗令,割哀从议。"

帝曰:"朕所以眷恋衰绖,不从所议者,实情不能忍,岂徒苟免嗤嫌而已哉!今奉终俭素,一已仰遵遗册;但痛慕之心,事系于予,庶圣灵不夺至愿耳。"

高闾曰:"陛下既不除服于上,臣等独除服于下,则为臣之道不足。 又亲御衰麻,复听朝政,吉凶事杂,臣窃为疑。"

帝曰:"先后抚念群下,卿等哀慕,犹不忍除,奈何令朕独忍之于至亲乎!朕今逼于遗册,唯望至期;虽不尽礼,蕴结差申。 群臣各以亲疏、贵贱、远近为除服之差,庶几稍近于古,易行于今。"

高闾曰:"昔王孙裸葬,士安去棺,其子皆从而不违。 今亲奉遗令而有所不从,臣等所以频烦干奏。"

李彪曰:"三年不改其父之道,可谓大孝。 今不遵册令,恐涉改道之嫌。"

帝曰:"王孙、士安皆诲子以俭,及其遵也,岂异今日!改父之道,殆与此殊。 纵有所涉,甘受后代之讥,未忍今日之请。"

群臣又言:"春秋烝尝,事难废阙。"

帝曰:"自先朝以来,恒有司行事;朕赖蒙慈训,常亲致敬。 今昊天降罚,人神丧恃,赖宗庙之灵,亦辍歆祀。 脱行飨荐,恐乖冥旨。"

群臣又言:"古者葬而即吉,不必终礼,此乃二汉所以经纶治道,魏、晋所以纲理庶政也。"

帝曰:"既葬即吉,盖季欲多乱,权宜救世耳。 二汉之盛,魏、晋之兴,岂由简略丧礼、遗忘仁孝哉!平日之时,公卿每称当今四海晏然,礼乐日新,可以参美唐、虞,比盛夏、商。 及至今日,即欲苦夺朕志,使不逾于魏、晋。 如此之意,未解所由。"

李彪曰:"今虽治化清晏,然江南有未宾之吴,漠北有不臣之虏,是以臣等犹怀不虞之虑。"

帝曰:"鲁公带绖从戎,晋侯墨衰败敌,固圣贤所许。 如有不虞,虽越紼无嫌,而况衰麻乎!岂可于晏安之辰豫念军旅之事,以废丧纪哉!古人亦有称王者除衰而谅闇终丧者,若不许朕衰服,则当除衰拱默,委政冢宰。 二事之中,唯公卿所择。"

游明根曰:"渊默不言,则不政将旷;仰顺圣心,请从衰服。"

太尉丕曰:"臣与尉元历事五帝,魏家故事,尤讳之后三月,必迎神于西,禳恶于北,具行吉礼,自皇始以来,未之或改。"

帝曰:"若能以道事神,不迎自至;苟失仁义,虽迎不来。 此乃平日所不当行,况吾丧乎!朕在不言之地,不应如此喋喋;但公卿执夺朕情,遂成往复,追用悲绝。"

遂号恸,群官亦哭而辞出。

初,太后忌帝英敏,恐不利于己,欲废之,盛寒,闭于空室,绝其食三日;召咸阳王禧,将立之。

太尉东阳王丕、尚书右仆射穆泰、尚书李冲固谏,乃止。

帝初无憾意,唯深德丕等。

泰,崇之玄孙也。

又有宦者谮帝于太后,太后杖帝数十;帝默然受之,不自申理;及太后殂,亦不复追问。

甲申,魏主谒永固陵。

辛卯,诏曰:"群官以万机事重,屡求听政。 但哀慕缠绵,未堪自力。 近侍先掌机衡者,皆谋猷所寄,且可委之;如有疑事,当时与论决。"

交州刺史清河房法乘,专好读书,常属疾不治事,由是长史伏登之得擅权,改易将吏,不令法乘知。

录事房季文白之,法乘大怒,系登之于狱十余日。

登之厚赂法乘妹夫崔景叔,得出,因将部曲袭州,执法乘,谓之曰:"使君既有疾,不宜烦劳。"

囚之别室。

法乘无事,复就登之求书读之,登之曰:"使君静处,犹恐动疾,岂可看书!"遂不与。

乃启法乘心疾动,不任视事。

十一月,乙卯,以登之为交州刺史。

法乘还,至岭而卒。

十二月,己卯,立皇子子建为湘东王。

初,太祖以南方钱少,更欲铸钱。

建元末,奉朝请孔觊上言,以为:"食货相通,理势自然。 李悝云:‘籴甚贵伤民,甚贱伤农。 ’甚贱甚贵,其伤一也。 三吴,国之关奥,比岁时被水潦而籴不贵,是天下钱少,非谷贱,此不可不察也。 铸钱之弊,在轻重屡变。 重钱患难用,而难用为累轻;轻钱弊盗铸,而盗铸为祸深。 民所以盗铸,严法不能禁者,由上铸钱惜铜爱工也。 惜铜爱工者,意谓钱为无用之器,以通交易,务欲令质轻而数多,使省工而易成,不详虑其为患也。 夫民之趋利,如水走下。 今开其利端,从以重刑,是导其为非而陷之于死,岂为政欤!汉兴,铸轻钱,民巧伪者多。 至元狩中,始惩其弊,乃铸五铢钱,周郭其上下,令不可磨取鋊,而民计其费不能相偿,私铸益少,此不惜铜不爱工之效也。 王者不患无铜乏工,每令民不能竞,则盗铸绝矣。 宋文帝铸四铢,至景和,钱益轻,虽有周郭,而镕冶不精,于是盗铸纷纭而起,不可复禁。 此惜铜爱工之验也。 凡铸钱,与其不衷,宁重无轻。 自汉铸五铢至宋文帝,历五百余年,制度世有废兴,而不变五铢者明其轻重可法、得货之宜故也。 案今钱文率皆五铢,异钱时有耳。 自文帝铸四铢,又不禁民翦凿,为祸既博,钟弊于今,岂不悲哉!晋氏不铸钱,后经寇戎水火,耗散沈铄,所失岁多,譬犹磨砻砥砺,不见其损,有时而尽,天下钱何得不竭!钱竭则士、农、工、商皆丧其业,民何以自存!愚以为宜如旧制,大兴镕铸,钱重五铢,一依汉法。 若官铸者已布于民,便严断翦凿,轻小破缺无周郭者,悉不得行。 官钱细小者,称合铢两,销以为大,利贫良之民,塞奸巧之路。 钱货既均,远近若一,百姓乐业,市道无争,衣食滋殖矣。"

太祖然之,使诸州郡大市铜炭。

会晏驾,事寝。

是岁,益州行事刘悛上言:"蒙山下有严道铜山,旧铸钱处,可以经略。"

上从之,遣使入蜀铸钱。

顷之,以功费多而止。

自太祖治黄籍,至上,谪巧者戍缘淮各十年,百姓怨望。

乃下诏:"自宋升明以前,皆听复注;其有谪役边疆,各许还本;此后有犯,严加翦治。"

长沙威王晃卒。

吏部尚书王晏陈疾自解,上欲以古昌侯鸾代晏领先,手敕问之。

晏启曰:"鸾清干有余;然不谙百氏,恐不可居此职。"

上乃止。

以百济王牟大为镇东大将军、百济王。

高车阿伏至罗及穷奇遣使如魏,请为天子讨除蠕蠕,魏主赐以绣袴褶及杂彩百匹。

世祖武皇帝中永明九年"辛未,公元四九一年"

春,正月,辛丑,上祀南郊。

丁卯,魏主始听政于皇信东室。

诏太庙四时之祭:荐宣皇帝,起面饼、鸭隺;孝皇后,笋、鸭卵;高皇帝,肉脍、菹羹;昭皇后,茗、粣、炙鱼:皆所嗜也。

上梦太祖谓己:"宋氏诸帝常在太庙从我求食,可别为吾致祠。"

乃命豫章王妃庾氏四时祠二帝、二后于清溪故宅。

牲牢、服章,皆用家人礼。

臣光曰:"昔屈到嗜芰,屈建去之,以为不可以私欲干国之典,况子为天子,而以庶人之礼祭其父,违礼甚矣!卫成公欲祀相,宁武子犹非之;而况降祀祖考于私室,使庶妇尸之乎! 初,魏主召吐谷浑王伏连筹入朝,伏连筹辞疾不至,辄修洮阳、泥和二城,置戍兵焉。 二月,乙亥,魏枹罕镇将长孙百年请击二戍,魏主许之。 散骑常侍裴昭明、散骑侍郎谢竣如魏吊,欲以朝服行事。 魏主客曰:“吊有常礼,何得以硃衣入凶庭!"昭明等曰:"受命本朝,不敢辄易。"

往返数四,昭明等固执不可。

魏主命尚书李冲选学识之士与之言,冲奏遣著作郎上谷成淹。

昭明等曰:"魏朝不听使者朝服,出何典礼?"淹曰:"吉凶不相厌。 羔裘玄冠不以吊,此童稚所知也。 昔季孙如晋,求遭丧之礼以行。 今卿自江南远来吊魏,方问出何典礼;行人得失,何其远哉!"昭明曰:"二国之礼,应相准望。 齐高皇帝之丧,魏遣李彪来吊,初不素服,齐朝亦不以为疑,何至今日独见要逼!"淹曰:"齐不能行亮阴之礼,逾月即吉。 彪奉使之日,齐之君臣,鸣玉盈庭,貂珰曜目。 彪不得主人之命,敢独以素服厕其间乎?皇帝仁孝,侔于有虞,执亲之丧,居庐食粥,岂得以此方彼乎?"昭明曰:"三王不同礼,孰能知其得失!"淹曰:"然而虞舜、高宗皆非邪?"昭明、竣相顾而笑曰:"非孝者无亲,何可当也!"乃曰:"使人之来,唯赍袴褶,此既戌服,不可以吊,唯主人裁其吊服!然违本朝之命,返必获罪。"

淹曰:"使彼有君子,卿将命得宜,且有厚赏。 若无君子,卿出而光国,得罪何妨!自当有良史书之。"

乃以衣、臽给昭明等,使服以致命。

己丑,引昭明等入见,文武皆哭尽哀。

魏主嘉淹之敏,迁侍郎,赐绢百匹。

昭明,骃之子也。

始兴简王鉴卒。

三月,甲辰,魏主谒永固陵。

夏,四月,癸亥朔,设荐于太和庙。

魏主始进蔬食,追感哀哭,终日不饭;侍中冯诞等谏,经宿乃饭。

甲子,罢朝夕哭。

乙丑,复谒永固陵。

魏自正月不雨,至于癸酉,有司请祈百神,帝曰:"成汤遭旱,以至诚致雨,固不在曲祷山川。 今普天丧恃,幽显同哀,何宜四气未周,遽行祀事!唯当责躬以待天遣。"

甲戌,魏员外散骑常侍李彪等来聘,为之置燕设乐。

彪辞乐,且曰:"主上孝思罔极,兴坠正失。 去三月晦,朝臣始除衰绖,犹以素服从事,是以使臣不敢承奏乐之赐。"

朝廷从之。

彪凡六奉使,上甚重之。

将还,上亲送至琅邪城,命群臣赋诗以宠之。

己卯,魏作明堂,改营太庙。

五月,己亥,魏主更定律令于东明观,亲决疑狱;命李冲议定轻重,润色辞旨,帝执笔书之。

李冲忠勤明断,加以慎密,为帝所委,情义无间;旧臣贵戚,莫不心服,中外推之。

乙卯,魏长孙百年攻洮阳、泥和二戍,克之,俘三千余人。

丙辰,魏初造五辂。

六月,甲戌,以尚书左仆射王奂为雍州刺史。

丁未,魏济阴王郁以贪残赐死。

秋,闰七月,乙丑,魏主谒永固陵。

己卯,魏主诏曰:"烈祖有创业之功。 世祖有开拓之德,宜为祖宗,百世不迁。 平文之功少于昭成,而庙号太祖,道武之功高于平文,而庙号烈祖,于义未允。 朕今奉尊烈祖为太祖,以世祖、显祖为二祧,余皆以次而迁。"

八月,壬辰,又诏议养老及禋于六宗之礼。

先是,魏常以正月吉日于朝廷设幕,中置松柏树,设五帝座而祠之。

又有探策之祭。

帝皆以为非礼,罢之。

戊戌,移道坛于桑干之阴,改曰崇虚寺。

乙巳,帝引见群臣,问以"‘禘祫’,王、郑之义,是非安在?"尚书游明根等从郑,中书监高闾等从王。

诏:"圜丘、宗庙皆有禘名,从郑:禘祫并为一祭,从王:著之于令。"

戊午,又诏:"国家飨祀诸神,凡一千二百余处;今欲减省群祀,务从简约。"

又诏:"明堂、太庙,配祭、配享,于斯备矣。 白登、崞山、鸡鸣山庙,唯遣有司行事。 冯宣王庙在长安,宜敕雍州以时供祭。"

又诏:"先有水火之神四十余名及城北星神,今圜丘之下既祭风伯、雨师、司中、司命,明堂祭门、户、井、灶、中霤,四十神悉可罢之。"

甲寅,诏曰:"近论朝日、夕月,皆欲以二分之日于东、西郊行礼。 然月有余闰,行无常准。 若一依分日,或值月于东而行礼于西,序情即理,不可施行。 昔秘书监薛谓等以为朝日以朔,夕月以朏。 卿等意谓朔朏、二分,何者为是?"尚书游明根等请用朔朏,从之。

丙辰,魏有司上言,求卜祥日。

诏曰:"筮日求吉,既乖敬事之志,又违永慕之心;今直用晦日。"

九月,丁丑夜,帝宿于庙,帅群臣哭已,帝易服缟冠、革带、黑屦,侍臣易服黑介帻、白绢单衣、革带、乌履,遂哭尽乙夜。

戊子晦,帝易祭服,缟冠素纰、白布深衣、麻绳履,侍臣去帻易臽。

既祭,出庙,帝立哭。

久之,乃还。

冬,十月,魏明堂、太庙成。

庚寅,魏主谒永固陵,毁瘠犹甚。

司空穆亮谏曰:"陛下祥练已阕,号慕如始。 王者为天地所子,为万民父母,未有子过哀而父母不戚,父母忧而子独悦豫者也。 今和气不应,风旱为灾,愿陛下袭轻服,御常膳,銮舆时动,咸秩百神,庶使天人交庆。"

诏曰:"孝悌之至,无所不通。 今飘风、旱气,皆诚慕未浓,幽显无感也。 所言过哀之咎,谅为未衷。"

十一月,己未朔,魏主禫于太和庙,兗冕以祭。

既而服黑介帻,素纱深衣,拜陵而还。

癸亥,冬至,魏主祀圜丘,遂祀明堂,还,至太和庙,乃入。

甲子,临太华殿,服通天冠,绛纱袍,以飨群臣。

乐县而不作。

丁卯,服兗冕,辞太和庙,帅百官奉神主迁于新庙。

乙亥,魏大定官品。

戊戌,考诸牧守。

魏假通直散骑常侍李彪等来聘。

魏旧制,群臣季冬朝贺,服袴褶行事,谓之小岁;丙戌,诏罢之。

十二月,壬辰,魏迁社于内城之西。

魏以安定王休为太傅,刘郡王简为太保。

高丽王琏卒,寿百余岁。

魏主为之制素委貌,布深衣,举哀于东郊;遣谒者仆射李安上策赠太傅,谥曰康。

孙云嗣立。

乙酉,魏主始迎春于东郊。

自是四时迎气皆亲之。

初,魏世祖克统万及姑臧,获雅乐器服工人,并存之。

其后累朝无留意者,乐工浸尽,音制多亡。

高祖始命有司访民间晓音律者,议定雅乐,当时无能知者。

然金、石、羽旄之饰,稍壮丽于往时矣。

辛亥,诏简置乐官,使修其职,又命中书监高闾参定。

初,晋张斐、杜预共注《律》三十卷,自泰始以来用之。

《律》文简约,或一章之中,两家所处,生杀顿异,临时斟酌,吏得为奸。

上留心法令,诏狱官详正旧注。

七年,尚书删定郎王植集定二注,表奏之。

诏公卿、八座参议考正,竟陵王子良总其事;众议异同不能壹者,制旨平决。

是岁,书成。

廷尉山阴孔稚珪上表,以为:"《律》文虽定,苟用失其平,则法书徒明于帙里,冤魂犹结于狱中。 窃寻古之名流,多有法学;今之士子,莫肯为业。 纵有习者,世议所轻,将恐此书永沦走吏之手矣。 今若置《律》助教,依《五经》例,国子生有欲读者,策试高第,即加擢用,以补内外之官,庶几士流有所劝慕。"

诏从其请,事竟不行。

初,林邑王范阳迈,世相承袭,夷人范当根纯攻夺其国,遣使献金簟等物。

诏以当根纯为都督缘海诸军事、林邑王。

魏冀州刺史咸阳王禧入朝。

有司奏:"冀州民三千人称禧清明有惠政,请世胙冀州。"

魏主诏曰:"利建虽古,未必今宜;经野由君,理非下情。"

以禧为司州牧、都督司、豫等六州诸军事。

初,魏文明太后宠任宦者略阳苻承祖,官至侍中,知都曹事,赐以不死之诏。

太后殂,承祖坐赃应死,魏主原之,削职禁锢于家,仍除悖义将军,封佞浊子,月余而卒。

承祖方用事,亲姻争趋附以求利。

其从母杨氏为姚氏妇独否,常谓承祖之母曰:"姊虽有一时之荣,不若妹有无忧之乐。"

姊与之衣服,多不受;强与之,则曰:"我夫家世贫,美衣服使人不安。"

不得已,或受而埋之。

与之奴婢,则曰:"我家无食,不能饲也。"

常著弊衣,自执劳苦。

承祖遣车迎之,不肯起;强使人抱置车上,则大哭曰:"尔欲杀我!"由是苻氏内外号为"痴姨"。

及承祖败,有司执其二姨至殿廷。

其一姨伏法。

帝见姚氏姨贫弊,特赦之。

李惠之诛也,思皇后之昆弟皆死。

惠从弟凤为安乐王长乐主簿,长乐坐不轨,诛,凤亦坐死。

凤子安祖等四人逃匿获免,遇赦乃出。

既而魏主访舅氏存者,得安祖等,皆封候,加将军。

既而引见,谓曰:"卿之先世,再获罪于时。 王者设官以待贤才,由外戚而举者,季世之法也。 卿等既无异能,且可还家。 自今外戚无能者视此。"

后又例降爵为伯,去其军号。

时人皆以为帝待冯氏太厚,待顾氏太薄;太常高闾尝以为言,帝不听。

及世宗尊宠外家,乃以安祖弟兴祖为中山太守,追赠李惠开府仪同三司、中山公,谥曰庄。

世祖武皇帝中永明十年"壬申,公元四九二年"

春,正月,戊午朔,魏主朝飨群臣于太华殿,悬而不乐。

己未,魏主宗祀显祖于明堂以配上帝,遂登灵台以观云物,降居青阳左个,布政事。

自是每朔依以为常。

散骑常侍庾荜等聘于魏,魏主使侍郎成淹引荜等于馆南,瞻望行礼。

辛酉,魏始以太祖配南郊。

魏主命群臣议行次。

中书监高闾议,以为:"帝王莫不以中原为正统,不以世数为与夺,善恶为是非。 故桀、纣至虐,不废夏、商之历;厉、惠至昏,无害周、晋之录。 晋承魏为金,赵承晋为水,燕承赵为木,秦承燕为火。 秦之既亡,魏乃称制玄朔;且魏之得姓,出于轩辕;臣愚以为宜为土德。"

秘书丞李彪、著作郎崔光等议,以为:"神元与晋武往来通好,至于桓、穆,志辅晋室,是则司马祚终于郏鄏,而拓跋受命于云代。 昔秦并天下,汉犹比之共工,卒继周为火德;况刘、石、苻氏,地褊世促,魏承其弊,岂可舍晋而为土邪?"司空穆亮等皆请从彪等议。

壬戌,诏承晋为水德,神申、腊辰。

甲子,魏罢租课。

魏宗室及功臣子孙封王者众,乙丑,诏:"自非烈祖之胄,余王皆降为公,公降为候,而品如旧。"

蛮王桓诞亦降为公;唯上党王长孙观,以其祖有大功,特不降。

丹阳王刘昶封齐郡公,加号宋王。

魏旧制,四晨祭庙皆用中节,丙子,始诏用孟月,择日而祭。

以竟陵王子良领尚书令。

魏主毁太华殿,为太极殿。

二月,戊子,徙居永乐宫。

以尚书李冲领将作大匠,与司空穆亮共营之。

辛卯,魏罢寒食乡飨。

甲午,魏主始朝日于东郊。

自是朝日、夕月皆亲之。

丁酉,诏祀尧于平阳,舜于广宁,禹于安邑,周公于洛阳,皆令牧守执事;其宣尼之庙,祀于中书省。

丁未,改谥宣尼曰文圣尼父,帝亲行拜祭。

魏旧制,气岁祀天于西郊,魏主与公卿从二千余骑,戎服绕坛,谓之蹹坛。

明日,复戎服登坛致祀,已又绕坛,谓之绕天。

三月,癸酉,诏尽省之。

辛巳,魏以高丽五云为督辽海渚军事、辽松公、高句丽王,诏云遣其世子入朝。

云辞以疾,遣其从叔升于随使者诣平城。

夏,四月,丁亥朔,魏班新律令,大赦。

辛丑,豫章文献王嶷卒,赠假黄钺、都督中外诸军事、丞相,丧礼皆如汉东平献王故事。

嶷性仁谨廉俭,不以财贿为事。

斋库失火,烧荆州还资,评直三千余万,主局各杖数十而已。

疾笃,遗令诸子曰:"才有优劣,位有通塞,运有贫富,此自然之理,无足以相陵侮也。"

上哀痛特甚,久之,语及嶷,犹歔欷流涕。

嶷卒之日,第库无见钱,上敕月给嶷第钱百万;终上之世乃省。

五月,己巳,以竟陵王子良为扬州刺史。

魏文明太后之丧,使人告于吐谷浑。

吐谷浑王伏连筹拜命不恭,群臣请讨之,魏主不许;又请还其贡物,帝曰:"贡物乃人臣之礼。 今而不受,是弃绝之,彼虽欲自新,其路无由矣。"

因命归洮阳、泥和之俘。

秋,七月,庚申,吐谷浑遣其世子贺虏头入朝于魏。

诏以伏连筹为都督西垂诸军事、西海公、吐谷浑王,遣兼员外散骑常侍张礼使于吐谷浑。

伏连筹谓礼曰:"曩者宕昌常自称名而见谓为大王,今忽称仆,又拘执使人;欲使偏师往问,何如?"礼曰:"君与宕昌皆为魏籓,比辄兴兵攻之,殊违臣节。 离京师之日,宰辅有言,以为君能自知其过,则籓业可保;若其不悛,祸难将至矣。"

伏连筹默然。

甲戌,魏遣兼员外散骑常侍广平宋弁等来聘。

及还,魏主问弁:"江南何如?"弁曰:"萧氏父子无大功于天下,既以逆取,不能顺守;政令苛碎,赋役繁重;朝无股肱之臣,野有愁怨之民。 其得没身幸矣,非贻厥孙谋之道也。"

八月,乙未,魏以怀朔镇将阳平王颐、镇北大将军陆睿皆为都督,督十二将,步骑十万,分为三道以击柔然:中道出黑山,东道趣士卢河,西道趣侯延河。

军过大碛,大破柔然而还。

初,柔然伏名敦可汗与其叔父那盖,分道击高车阿伏至罗,伏名敦屡败,那盖屡胜。

国人以那盖为得天助,乃杀伏名敦而立那盖,号候其伏代库者可汗,改元大安。

魏司徒尉元、大鸿胪卿游明根累表请老,魏主许之。

引见,赐元玄冠、素衣,明根委貌、青纱单衣,及被服杂物等而遣之。

魏主亲养三老、五更于明堂。

己酉,诏以元为三老,明根为五更。

帝再拜三老,亲袒割牲,执爵而馈;肃拜五更;且乞言焉,元、明根劝以孝友化民。

又养国老、庶老于阶下。

礼毕,各赐元、明根以步挽车及衣服,禄三老以上公,五更以元卿。

九月,甲寅,魏主序昭穆于明堂,祀文明太后于玄室,辛未,魏主以文明太后再期,哭于永固陵左,终日不辍声,凡二日不食。

甲戌,辞陵,还永乐宫。

武兴氐王杨集始寇汉中,至白马。

梁州刺史阴智伯遣军主桓卢奴、阴冲昌等击破之,俘斩数千人。

集始走还武兴,请降于魏;辛巳,入朝于魏。

魏以集始为南秦州刺史、汉中郡侯、武兴王。

冬,十月,甲午,上殷祭太庙。

庚戌,魏以安定王休为大司马,特进冯诞为司徒。

诞,熙之子也。

魏太极殿成。

十二月,司徒参军萧琛、范云聘于魏。

魏主甚重齐人,亲与谈论。

顾谓群臣曰:"江南多好臣。"

侍臣李元凯对曰:"江南多好臣,岁一易主;江北无好臣,百年一易主。"

魏主甚惭。

上使太子家令沈约撰《宋书》,疑立《袁粲传》,审之于上。

上曰:"袁粲自是宋室忠臣。"

约又多载宋世祖、太宗诸鄙渎事。

上曰:"孝武事迹,不容顿尔。 我昔经事明帝,卿可思讳恶之义。"

于是多所删除。

是岁,林邑王范阳迈之孙诸农,帅种人攻范当根纯,复得其国。

诏以诸农为都督缘海诸军事、林邑王。

魏南阳公郑羲与李冲婚姻,冲引为中书令。

出为西兗州刺史,在州贪鄙。

文明太后为魏主纳其女为嫔,征为秘书监。

及卒,尚书奏谥曰宣。

诏曰:"盖棺定谥,激扬清浊。 故何曾虽孝,良史载其缪丑;贾充有劳,直士谓之荒公。 羲虽宿有文业,而治阙廉清。 尚书何乃情遗至公,愆违明典!依《谥法》:‘博闻多见曰文,不勤成名曰灵。 ’可赠以本官,加谥文灵。"



友情链接: 九五查询  古籍史书  老黄历  
免责说明:本站内容全部由九五查询从互联网搜集编辑整理而成,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冒犯,请联系我们删除。
Copyright © 2025 95cx.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九五查询(95cx.com)鄂ICP备2022010353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