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夏易传 关于西汉孟喜古文易的再探讨

  1. 九五查询
  2. 古籍查询
  3. 子夏易传
《子夏易传》 关于西汉孟喜古文易的再探讨 卜子夏

班固(A.D.32~A.D.92) 《汉书·艺文志》云:"昔仲尼没而微言绝.七十子丧而大义乖,故《春秋》分为五, 《诗》分为四, 《易》有数家之传.(《儒林传》言:‘刘向校书考《易》说,以为诸家皆祖田何、杨叔、丁将军,大谊略同,唯京氏为异党,焦延寿独得隐士之说,托之孟氏,不相与同。 ’)战国纵横,真伪分争,诸子之言,纷然肴乱.至秦患之,乃焚灭文章,以愚黔首.汉兴,改秦之败,大收篇籍,广开献书之路。"

《周易》传授表: (画八卦) (增以六爻)(着十翼)

─孙虞子乘─田何

(以上为秦前)

齐人即墨成以《易》至城阳相.

广川人孟但以《易》为太子门大夫.

鲁人周霸,莒人衡胡,临川人主父偃,皆以《易》至二千石.

┌─司马谈─司马迁(父子着《史记》)

┌─王同──杨何──┤

│(二篇)(二篇)└─ (前)京房

│ │

├─周王孙──蔡公 ┌梁丘贺 ─┬─梁丘临─-五鹿充宗

│(二篇)│ (二篇) │(十二篇、│(略说三篇)

田何┤│ │章句二篇)│

├───丁宽──田王孙─┼ 施雠──┴─张禹

│ (八篇) ....│(十二篇、章句二篇)

├──服生(二篇) :│《易家侯阴阳灾变书》

│.....:│↓┌翟牧

└──项生: └ 孟喜 ─┼白光

高相┬高康 :┌任良(易旗七十卷)

毋将永焦赣─京君房┼殷嘉(京氏段嘉十二篇)

:├姚平

:└乘弘

费直──王璜………├─马融─ 郑玄

(四卷) └─────王弼

韩婴(子夏易传三卷)─韩商……涿郡韩生─盖宽尧

汉高祖元年(公元前206年)冬十月,萧何尽收秦丞相府图籍文书,惠帝四年(公元前191年)三月除挟书律,文帝(公元前179—公元前157年在位)始置博士,至武帝建元五年(公元前136年)始置五经博士,到西汉末,《易》立于博士者有杨何、施雠、孟喜、梁丘贺及京房五家,而民间有费直、高相两家之学.关于西汉《易》学,《史记·儒林传》云:"言《易》自淄川田生,要言《易》者本于杨何之家。"

《汉书·儒林传》云田何(即淄川田生)授东武王同,洛阳周王孙、丁宽、齐服生,而王同授淄川杨何;又谓丁宽事田何后至洛阳复从周王孙受古义,而施雠、孟喜、梁丘贺三家均承丁宽弟子田王孙之传,惟又言梁丘贺从大中大夫京房(别于后京房)受《易》,房者,淄川杨何弟子也。

房出为齐郡太守,贺更事田王孙,宣帝时闻京房为《易》明,求其门人得贺,即梁丘贺之学,兼由"前"京房、田王孙分别溯杨何、王同并丁宽、周王孙而根在田何。

汉武帝时立杨何为西汉第一位《易》学博士,元光元年(公元前134年)征为大中大夫。

《汉书·艺文志》又云:"讫于宣、元有施、孟、梁丘、京氏列于学官,而民间有费、高二家之说,刘向以中古文《易经》校施、孟、梁丘经或脱去无咎悔亡,唯费氏经与古文同。"

《汉书·艺文志》乃班固删取刘歆《七略》之要而成,是书云:"《易经》十二篇,施、孟、梁丘三家。 (师古曰:‘上下经及十翼,故十二篇。 ’[补注]王应麟曰:‘今《易》干卦至用九即古《易》之本文,秦汉之际《易》亡《说卦》。 宣帝时河内女子发老屋得之。 ’王充《论衡》云:‘河内女子发屋得逸《易》一篇。 ’《隋志》承之以为‘先失《说卦》三篇。 ’"龖按:罗雪堂、马衡等先生由汉熹平石经残石考证汉石经《易》用《梁丘经》。

此十二篇为: 周易上经第一、周易下经第二、周易上彖第三、下彖第四、周易上象第五、下象第六、周易上系第七、下系第八、周易文言第九、周易说卦第十、周易序卦第十一和周易杂卦第十二。

又云:"《章句》施、孟、梁丘各二篇。 《孟氏京房》十一篇、《灾异孟氏京房》六十六篇。"

迄于隋前,见成书于癸卯之岁(公元583年,陈后主至德元年。

)的《经典释文》云:"汉初立《易》杨氏博士,宣帝复立施、孟、梁丘之《易》,元帝又立京氏《易》,费、高二家不得立,民间传之。 后汉费氏兴而高氏遂微,永嘉之乱施氏、梁丘之《易》亡,孟、京、费之《易》人无传者,唯郑康成、王辅嗣所注行于世(江左中兴《易》唯置王氏博士,太常荀崧奏请置郑《易》博士,诏许,值王敦乱不果立。 )而王氏为世所重,今以王为主其《系辞》以下王不注相承以韩康伯注续之,今亦用韩本。 《子夏易传》三卷(卜商,字子夏,卫人孔子弟子,魏文侯师。 《七略》云:‘汉兴韩婴传。 ’《中经簿录》云:‘丁宽所作."张璠云:‘或馯臂子弓所作,薛虞记,虞不详何许人。

’)。

《孟喜章句》十卷(无上经,《七录》云:‘又下《经》无旅至节,无《上系》’)。

《京房章句》十二卷(《七录》云:‘十卷,录一卷目。

’)。

《费直章句》四卷(残缺)。”

《儒林传》言:"韩婴燕人也,孝文时为博士,景帝时至常山太傅婴推《诗》人之意而作内、外《传》数万言。 其语颇与齐鲁间殊,然归一也。 淮南贲生受之,燕赵间言诗者由韩生,韩生亦以《易》授人,推《易》意而为之传。 燕赵间好《诗》,故其《易》微,唯韩氏自传之。 武帝时,婴尝与董仲舒论于上前,其人精悍处事分明,仲舒不能难也,后其孙商为博士,孝宣时涿郡韩生其后也。 以《易》征,待诏殿中曰:所受《易》即先太傅所传也。 尝受《韩诗》不如韩氏《易》深,太傅故专传之。 司隶校尉盖宽尧本受《易》于孟喜,见涿郡韩生说《易》而好之即更从受焉。"

《盖宽尧传》言其奏封事引《韩氏易传》言:"五帝官天下,三王家天下;家以传子,官以传贤。"

龖按:由之应该说《韩氏易传》是现存除帛《易》外引最古史而证《易》之著作。

好一个"推《易》意"之作!

龖按:由《史记》、《汉书》记载,西汉《易》学自淄川田生.丁宽从田何受《易》辞别东归时,田何对别的门生说:"《易》以东矣!"但丁宽事田何后至洛阳复从周王孙受"古义".周王孙有《易传》二篇,丁宽有《易说》三万言的《易传》八篇.此田何《易》被周王孙、丁宽所增益一也;施仇、孟喜、梁丘贺三人均承丁宽弟子田王孙之传,惟又言梁丘贺先曾从大中大夫京房受《易》,房出为齐郡太守,贺更事田王孙,宣帝时闻京房为《易》明,求其门人得贺,即梁丘贺之学乃大中大夫京房、田王孙、杨何、王同、丁宽、周王孙而根在田何之《易》的集大成者。

孝宣时施、孟、梁丘三家《易》共立,其中孟喜得《易家侯阴阳灾变书》为田何《易》所被增益二也;结合太史公言:要"绍明世,正《易传》";王充云:孝宣帝时"《易》益一篇。"

焦赣之《易》乃承授孟喜、京房之学,《汉书·艺文志》并不录立于学官四家之师著作,事实上施仇、孟喜、梁丘贺、京君明的著作即田王孙、(前)京房、焦赣之学.《艺文志》不著录立学官之师作品,盖其通列也.现行本《易林》旧题焦赣撰,而《易林》与焦、京之学相比浅显明见,结合牟庭、余嘉锡、胡适等诸家论证《易林》并非焦赣所作而撰者必为王莽时的崔篆.《崔篆易林》成书在刘歆《七略》之后,则不为《汉书·艺文志》所载录.此书以《周易》中每一卦各变六十四卦,六十四卦之变共为四千零九十六卦,各有文词,皆为四言韵语林辞。

(龖按:每言四字稍少有三字构成一句。

)《易林》以本卦之本卦为首于六十四组卦林,然后以现行本卦序排例;此与帛《易》每宫分别以本宫卦配成的下卦(贞卦)为首,然后依次以数序或者说是"天干"的顺序排列大致相似,由之二者渊源可见。

《京氏易》卦序不类于《易林》卦序,也间接证明二者不相及也。

《汉书·儒林传》:"喜好自称誉,得《易家候阴阳灾变书》,诈言田生且死时枕喜膝,独传喜,诸儒以此耀之。 同门梁丘贺疏通证明之曰:‘田生绝于施仇手中,时喜归东海,安得此事? ’"由于有当时"皇帝信重并经同门梁丘贺疏通证明",孟喜"改师法"遂成千古定案,至今两千余年从来无人怀疑。

许慎《说文序目》云:"壁中书者,鲁恭王坏孔子宅而得《礼记》、《尚书》、《春秋》、《论语》、《孝经》,又北平侯张苍献《春秋左氏传》,郡国亦往往于山川得鼎彝,其铭即前代之古文。 ……其称《易》孟氏、《书》孔氏、《诗》毛氏、《礼》周官、《春秋》左氏、《论语》、《孝经》皆古文也,其于所不知盖阙如也。"

龖案:《说文解字》集汉代经学、文字知识之大成,固然有许多时代所限,但仍不失其凖确的学术价值。

许慎当时所见的书籍,所闻师说,许多是我们现代人所无法接触和见到的。

《书》孔氏、《诗》毛氏、《礼》周官、《春秋》左氏、《论语》、《孝经》为古文此由《释文序录》及载籍诸说无异议,但《易》孟氏,前儒皆以为乃今文也。

考《周易》总共三次出现相关"几望"之词,分别在《小畜·上九》、《归妹·六五》和《中孚·六四》。

熹平石经梁丘贺本小畜卦碑字作"近望",《释文》云:"几,徐音析,又音机,注同。 ‘《子夏传》作近’。"

阜《易》、帛《易》此处皆作"几"。

晁氏曰:"京、刘、一行作近。"

石经梁丘贺本《归妹·六五》"既望",帛《易》作"日月既望",《释文》云:"月几,音机,又音祈,荀作既。"

惠栋云:"近,古文几字。"

而《中孚·六四》石经梁丘贺本与阜《易》同作"月几望",帛《易》作"月既望",《释文》云:"几望,音机,又音祈,京作近,荀作既。"

晁氏曰:"孟、一行作既,孟云:十六日也。 说之案:古文读近为既。"

龖案:"既望"是先秦以前的月相名词,《释名·释天》:"望,月满之名也,月大十六日,月小十五日;日在东月在西,遥相望也。"

《尚书·召诰》言:"惟二月既望,越六日乙未。"

周成王时期的《保卣》铭文有"乙卯……在二月既望,"康王时期的《御正良爵》"惟四月既望丁亥,"昭王南征时之器《静方鼎》"八月初吉庚申至,吿于成周。 月既望丁丑,王在成周太室,"……直至周宣王时的《伊簋》、《无惠鼎》皆言:"惟王廿又七年正月既望丁亥"及"惟九月既望甲戍"。

综由上述可知、"近望"和"几望"皆是言"月相"的同一词语也,参诸家说"近望"只是在汉初时使用,而"既望"之用可追述到西周初年也。

这也间接证明帛《易》所采本当为最古本也。

另帛《易·归妹·六五》"月几望"作"日月既望"更可随李学勤先生《夏商周年代学札记》中《癸酉日食说》之释《簠室》天1、《佚存》374、《京津》3695及《屯南》379甲骨拓片为:""日月"二字释为"明"字,我没有见过帛书实物,如帛《易》"日月既望"中"日月"也只占一字位置,则可最终落实。 "

"癸酉贞,明又"有"食,惟若。 癸酉卜,明又"有"食,匪若。 癸酉贞,明[有]食,[告于] 甲 。"

甲骨文中"日有食"和"月有食""有作又,食作识{去言旁}"见《甲骨文合集》33697的"乙丑贞,日有食,其[告]于上甲";《合集》33699"庚辰贞,日有食,告于河";《屯南》726"壬寅贞,月有食,王不于一人咎一。"

等很多。

由晁氏所引孟熹"几望"作"既望",并云:"十六日也。"

知"几"作"既"为最古文,而韩婴、梁丘贺、京房本作"近"只是西汉时古文也。

同时也可证明宋·朱震《汉上易传·丛说》所言:"孟喜、京房之学其书概见一行所集,其要皆《子夏传》所出。"

不至确也。

"《子夏易传》为韩婴所传,非孔子弟子卜商字子夏者。 "

《释文·系下》言:"大宝,孟作保。"

宋本、《集解》本同作宝,帛《系》作"费"。

龖案:《书·金縢》:"宝命,"《史记·鲁世家》作"保命"。

《左传·庄公六年经》"齐人来归卫俘,"《左传》及《公羊》、《谷梁》之《经》并作"卫宝"。

杜预疑左氏《经》误,孔颖达《正义》言:"‘"类俘保字"’、‘宝’古字通用。 或‘"类俘保字’"字与‘俘’相似,故误作‘俘’。"

《春秋经》独左氏作"卫俘",当是汉初张苍所献古文,《公羊》、《谷梁》皆今文也,孟喜《易》作"保"证明孟氏恢复之《易》为真古文也。

《说文》引《易》曰:"‘龙战于野’,战者接也。"

帛书《二三子》云:"‘龙战于野’者,言大人广德而下"糹妾"民也。"

龖按:《说卦》和孟喜、干宝皆释"战"为"相薄",《说文》释"战"为"接"义与帛书《二三子》同,而不同于诸儒之言。

《汉书·儒林传》言:"孟喜得《易家侯阴阳灾变书》而改其自已所受师法。"

龖更以为所谓《易家侯阴阳灾变书》当为类似于近现代出土的上博简《楚易》、包山卜简、马王堆出土的《帛易》、夏侯灶墓出土的《阜易》或秦简《归藏》等之书。

《说文》引《易》曰:"地可观者莫可观于木。"

现行《易》文中无此句,当为孟氏古文《易》盖即《易家侯阴阳灾变书》中之文也!!!

《周易正义》序云:"《子夏易传》曰:‘虽分为上下二篇,未有经字。 ’孟喜曰:‘《易》分上下二经。 ’" 现存孟氏《易》有:

帛《易》作"夕泥若厉"。

《说文》小徐本云:""骨易",骨间黄汗也,从骨易声。 《易》曰:‘夕惕若厉。 ’臣锴曰:当言读若《易》曰也。"

大徐本"汗"作"汁",言:"读若《易》曰:夕惕若厉。"

小徐本云:"夤,敬惕也,从夕寅声。 《易》曰:‘夕惕若夤。 ’"大徐本同。

龖案:此可证五经无双的许叔重以"惕"当""骨易""解,由"《说文》言:“其称《易》孟氏,"知孟喜本古文《易》此处为"夕惕若夤"。

《说文》言:""每卜",《易》卦之上体,《商书》曰贞曰"每卜"。"

臣锴曰:"《尚书》曰贞曰"每卜",今借悔字。"

龖案:阜阳汉简《周易》"悔"多有作"每卜"字者,同时此本文中不讳汉高祖"邦"字,说明阜《易》为刘邦称帝前古本也。

《说文》引《易》曰:"忼龙有悔。"

"忼"宋本、《集解》本同作"亢",帛《易》作"抗",《二三子》作"杭",帛书《易之义》和《汉书·王莽传》同引作"炕"。

知孟氏古文《易》本作"忼龙有悔"也。

《说文》云:"坤,地也,《易》之卦也。"

帛《易》作川,石经梁丘贺本作巛。

此说明孟氏古文《易》、宋本、《集解》本同作"坤"也。

帛《易》、熹平石经梁丘贺本"渎即不吉",《说文》言:"黩,握持垢也,从黑卖声,《易》曰:‘再三黩’。"

此孟氏本古文《易》以"渎"作"黩"也。

《说文》引《易》曰:"‘龙战于野’,战者接也。"

"龙战于野",帛《易》、宋本、《集解》本同,阜《易》"龙"作"蠪",帛书《易之义》"战"作"单"。

帛书《二三子》云:"‘龙战于野’者,言大人广德而下"糹妾"民也。"

《坤文言》"阴疑于阳必战为其嫌于无阳也故称龙焉"条下《周易集解》引孟喜曰:"阴乃上薄,疑似于阳,必与阳战也。"

龖按:《说卦》和孟喜、干宝皆释"战"为"相薄"之义,《说文》释"接"义与帛《易》同,而不同于诸儒之言,好一个"独得隐士说"的孟喜并"《五经》无双"的许叔重。

《说文》引《易》曰:"乘马驙如。"

"驙"宋本、《集解》本同作"班",帛《易》作"烦"。

则孟氏古文《易》作"乘马驙如"也。

《说文》引《易》曰:"匪寇婚媾。"

宋本、《集解》本同,帛《易》作"非寇闽厚"。

此说明孟氏古文《易》、宋本、《集解》本同作"匪寇婚媾"也。

《说文》引《易》曰:"泣血慩如。 "心旁在下""宋本、《集解》本同作"泣血涟如",帛《易》作"汲血连如"。

此说明孟氏古文《易》、宋本、《集解》本同作"泣血慩如"心旁在下""也。

《说文》言:"吝,恨惜也,从口文声。 《易》曰:‘以往吝。 ’"口文彡"古文吝,从"文彡"。"

又云:"遴,行难也,从辵粦声。 《易》曰:‘以往遴。 ’"马衡先生云:"二三七《易》下经家人至小过廿六卦。 家人卦终吝"爻下加口",今本作吝。 《释文》于说卦‘为吝’下云:‘京作遴。 《说文》辵部‘遴’下引《易》曰‘以往遴’,而口部吝下引《易》则作‘以往吝’。 "许君于《易》称孟氏,而前后所引有异文。 段玉裁云或兼称他家,或孟《易》有或本,皆未可知。 "此不作吝而作吝"爻下加口",当是吝字或体。 《广韵》云:‘吝、俗作吝"爻下加口",’误矣。"

龖案:由帛《易》吝分别作"哭"犬换文""和"閵",知孟喜本古文《易》当也"吝"、"遴"两出,而京房本有作"遴"乃承焦赣遡追孟氏本也。

讼卦"利见大人"帛《易》此处作"利用见大人",龖案:《汉石经集存》二四九《校记》残字第3行为"利用见大人",以此可知施、孟、京氏三家中也有与帛《易》相同作"利用见大人"的。

盖孟喜本古文《易》此处作"利用见大人",而熹平石经出此校记也。

《释文》"鞶,王肃作盘,带亦作带。 褫,郑本作拕。"

《说文》引《易》曰:"或锡之鞶带。"

帛《易》作"或赐之般带。"

则孟喜本古文《易》此处作"或锡之鞶带"也。

唐·张参《五经文字》言:" 复,上《说文》下石经。"

《说文》小徐本即如此作;而熹平石经可由残字碑阳一25行"频复"、碑阳二第4行"频复"作"复"可证。

《说文》小徐本引《易》曰:"车脱輹"为古字輹"。"

大徐本作"舆脱輹。"

由《五经文字》之"复"字说知小徐本较大徐本可信,帛《易》作"车说緮。"

《校勘记》言:"舆说辐,石经、岳本、闽、监、毛本同。 《释文》本亦作輹。"

则孟喜本古文《易》作"车脱輹"为古字輹"。"

《集存》之二三0有图版三三之230,存9个字。

马衡先生言:"《易》上经比、小畜、履三卦。 此石与《杂卦》为表里,文在行首。 其上当有余石,未拓足。 比卦‘比无首’今本比下有‘之’字,小畜卦‘近望’,今本作几望,《释文》云:‘《子夏传》作近。 ’"龖案:几,阜《易》、帛《易》作几。

晁氏曰:"京、刘、一行作近。"

而中孚卦之"几",晁氏曰:"孟、一行作既,孟云:十六日也。 说之案:古文读近为既。"

即孟喜本古文《易》"近、几"作"既"也。

"愬愬",宋本、《集解》同,帛《易》作"朔朔"。

《释文》言:"愬愬,山草反,《子夏传》云:恐惧皃。 马本作虩虩,音许逆反,云:恐惧也,《说文》同,《广雅》云:惧也。"

《说文》引《易》曰:"履虎尾虩虩恐惧。"

由"《说文》言:“其称《易》孟氏,"知孟喜本古文《易》此处为"履虎尾虩虩"也。

清·阮元《周易校勘记》言:"包荒,岳本、闽、监、毛本同。 石经初刻同后改苞,下《象传》及否卦包承、包羞同。 《释文》包本亦作苞,荒本亦作巟。"

《说文》引《易》曰:"包巟用溤河。"

即孟喜本古文《易》此处作"包巟用溤河"也。

恤字,《说文》"目窅"字下言:"读若《易》勿恤之恤。"

龖案:碑阳二第1行石经梁丘贺本存"恤"字,《尚书·大诰》:"不卬自恤,"三体石经古文作"恤",此间接可证梁丘贺本为今文,孟喜本为古文《易》也。

更同时证"五经无双"的许叔重所言"孟喜本为古文《易》"至确也。

"胏"《释文》言:"缁美反,马云:有骨谓之胏。 郑云:箦也。 《字林》云:食,食所遗也。 一曰:脯也,子夏作脯,徐音甫,荀董同。"

《校勘记》言:"噬干胏,石经、岳本、闽、监、毛本同。"

宋本、《集解》本作"胏"。

《说文》引《易》曰:"噬干"肏土",胏,杨雄"肏土"从巿。"

则孟喜本古文《易》此处作"噬干"肏土""也。

《说文》引《易》曰:"贲如皤如。"

宋本、《集解》本同,帛《易》作"蘩茹蕃茹", 即孟喜本古文《易》此处也作"贲如皤如"也。

《说文》"畬"字下引《易》曰:"不葘畬。"

大徐本后有"凶"字,段本作"田"。

《礼记·坊记》所引可能为另家《易》文而大徐、段氏误从也。

《说文》"葘"字条下言:"不耕田也,从艹葘"去卄头"《易》曰: ‘不葘畬 ’。 徐锴曰:“旧解从艹甾声,转写误以巛"中加一"田合为葘"无卄"亦无声字"。

此字帛《易》、宋本、《集解》本同作菑,可证徐锴之言,畬帛《易》作"余"。

伯2530"菑"作"蒉"贝换田""。

我在恢复《易》熹平石经碑时参众家随徐锴引之旧解而从孟氏古文《易》本也。

《说文》引《易》曰:"虎视眈眈。"

阜《易》、宋本、本同,《集解》"视"作"视";"眈"伯2530作""目冗""、帛《易》作"沈",则孟喜本古文《易》此处也作"虎视眈眈"也。

"童牛之牿","童"楚《易》、《说文》作"僮",《释文》云:"《广》、《苍》作"牛童",刘云:童也。"

"牿",楚《易》作"(木旁上口下幸)",帛《易》作"鞫",《释文》言:"刘云:牿之言角也。 陆云:牿当作角。 九家作告,《说文》同,云:牛触角着横木,所以告人。"

《说文》引《易》曰:"僮牛之告。"

马衡先生言:"二四八 《易》校记,此在上《经》蒙至比五卦一石之阴,首行为大畜卦校记,‘童牛之告,’今本作‘童牛之牿。 ’细审告字下是点,必非梁丘氏之文,当是孟、施、京氏有作告者。 《说文》告字下引《易》正作告,或如叙中所说《易》孟氏欤?"此校记残石为"四童牛之告·"可证孟喜本古文《易》此处作"僮牛之告"也.

"习坎"宋本、《集解》本同。

帛《易》作习赣。

《释文》言:"坎,苦感反,本亦作埳,京、刘作欿,险也,陷也。"

《说文》引《易》曰:"入于坎窞。"

宋本、《集解》本同,帛《易》作"入于赣阎"。

石经《校记》残字有"欿"字,则孟喜古文本《易》必作"坎"字也。

宋本、《集解》本"祇即平",帛《易》作"塭即平"。

《说文》"禔,安福也,从示,是声。 《易》曰:‘禔既平’。"

而另出"祇"字云:"地祇,提出万物者也。"

即孟氏古文本《易》作"禔既平"也。

《说文》引《易》云:"突如其来如。"

阜《易》此处有"九四其出如其来如焚如弃"157""帛《易》作"出如来如纷如弃如"。

此说明孟氏古文本《易》作"突如其来如"。

《说文》引《易》曰:"咸其脢"。

宋本、《集解》本同,帛《易》作"钦其股"。

则孟氏古文本《易》作"咸其脢"。

"颊",宋本、《集解》本同。

帛《易》作"陕"。

《释文》言:"兼叶反,孟作侠。"

则孟氏古文本《易》作"侠"。

《说文》言"《易》榰恒凶"。

"榰"《集解》本作"震",宋本作"振",帛《易》作"奂"大换目下攵""。

《释文》振,张作震。”

则孟氏古文本《易》作"榰恒凶"。

《说文》引《易》曰:"有孚裕无咎。"

宋本、《集解》本同作"罔孚裕无咎。"

帛《易》作"悔亡复浴无咎"。

而帛《易》"无咎"也有作"无咎"者,即孟氏古文本《易》作"有孚裕无咎"。

"用承",宋本、《集解》本作"拯",帛《易》作"撜"。

《释文》言:"拯救之拯,注同。 《说文》云:举也。 郑云:承也。 子夏作抍,《字林》云:抍,上举,音承。"

《说文》言:"抍,上举也。 从手,升声。 《易》曰:‘抍马壮吉’,蒸上声。 撜,抍或从登。"

《说文》引《易》曰:"明夷于南狩。"

宋本、《集解》本同,帛《易》作"明夷夷于南狩。"

即孟氏古文本《易》作"抍马壮吉"和"明夷于南狩"也。

睽卦"掣",宋本同,楚《易》作"介攴"、阜《易》作絜、帛《易》作谍"木换止字"、《集解》本作觢。

《说文》引《易》曰:"其牛觢。"

《释文》言:"昌逝反,郑作觢"角换牛字"云:牛角皆踊"无力字"曰觢"角换牛字"。 徐市制反,《说文》作觢,之世反,云:角一俯一仰,子夏作觢"角换卄",《传》云:一角仰也。 荀作觭,刘本从《说文》解依郑。"

《说文》引《易》曰:"天且劓。"

大徐本作"臬刂"。

即孟氏古文本《易》作"其牛觢"和"天且劓"也。

《说文》引《易》曰:"以事遄往"。

《释文》巳本亦作以,虞作祀。

遄,荀作颛。”

则孟氏古文本《易》作"以事遄往"。

升卦,熹平石经有"允升"字。

《说文》言:""上山下本右允",进也。 允声,《易》曰:"上山下本右允"升大吉。"

《说文》序称引《易》用孟氏。

《汉上易传》云:"允,施氏作"上山下本右允",进也。"

则石经《校记》当出"允"字之孟、施氏异文。

龖案:由孟、施氏本《易》皆作""上山下本右允"",可知此为丁宽、田王孙所授《易》作""上山下本右允"";而熹平石经梁丘贺本作"允"乃是由"前"京房所传授也。

《校勘记》言:"劓刖,石经、岳本、闽、监、毛本同。"

《说文》小徐本""执木""臬出"不安也,《易》曰:劓"臬出"困于赤芾。"

大徐本作:《易》曰: "执木""臬出"。”

龖案:《周礼·考工记·匠人》郑注云:""执木"古文臬。"

今本:劓省即今文臬字。

则孟氏本存古文也。

《说文》引《易》曰::"巩用黄牛之革。"

宋本、《集解》本同,帛《易》作"共享黄牛之勒。"

即孟氏古文本《易》作"巩用黄牛之革"也。

《说文》鼏字下引:"《易》玉铉大吉。 《易》谓之铉,《礼》谓之鼏。"

宋本、《集解》本同作"铉",帛书《二三子》作"贙"。

则孟氏古文本《易》作"玉铉大吉"。

《说文》引《易》曰:"笑言哑哑。"

《校勘记》言:"震来虩虩笑言哑哑,石经、岳本、闽、监、毛本同。 言亦作语下同。 石经初刻语后改言,下唯《象传》句漫灭不可识,余并改语为言。"

宋本、《集解》本同,帛《易》作"芺囗哑哑,"言字残损,由石经梁丘贺从竹字多从艹恢复碑参从帛《易》孟氏本。

徐锴按言:《易》曰:"笑言呝呝。"

此南唐时何本《易》呢?存此备考。

《说文》引《易》曰:"不丧匕鬯。"

宋本、《集解》本同。

帛《易》作"不亡"釒匕"觞。"

即孟喜本作"不丧匕鬯"也。

《说文》引《易》曰:"艮其限。"

宋本、《集解》本同,帛《易》此处残缺。

"裂"晁氏曰:"列,孟、一行作裂。"

夤,晁氏曰:"孟、京、一行作"月引"。"

朱汉上云:"熏,子夏作熏,孟喜、京房、马融作熏。"

则孟喜本《艮·九三》作"艮其限裂其"月引"厉熏心"也。

《释文》言:"以须,如字,待也。 郑云:有才智之称,荀、陆作嬬,陆云:妾也。"

晁氏曰:"子夏、孟、京作嬬,媵之妾也,古文作须。"

《校勘记》言:"归妹以须,石经、岳本、闽、监、毛本同。"

帛《易》作"嬬";《释文》:几,荀作既。”

龖案:石经梁丘贺本此处残存"既望吉"三字。

恰合前说则孟氏古文本《易》此处作"嬬"、"月既望"。

《说文》引《易》曰:"刲羊。"

大徐本作"士刲羊," 宋本、《集解》本同。

则孟氏古文《易》作"刲羊"也。

朱汉上云:"初九遇其配,孟喜、郑氏作妃。"

《释文》言:"见斗,孟作见主。"

《校勘记》言:"遇其配主虽旬无咎,石经、岳本、闽、监、毛本同。 《释文》:配,郑作妃,荀作均,刘昞\作钧。 丰其蔀日中见斗,石经、岳本、闽、监、毛本同。 《释文》:蔀,郑、薛作菩。"

帛《易》、宋本、《集解》本同作"见斗"。

则孟喜本作"初九遇其妃"、"见主"。

《说文》引《易》曰:"丰其屋,"大徐本作"寷其屋。"

帛《易》、宋本、《集解》本同作"丰",既孟喜本作"丰其屋"也。

《释文》言:"阒,姚作阋,孟作窒,并通。"

《校勘记》言:"阒其无人,石经、岳本闽、监、毛本同,岳本作閴。"

宋本、《集解》本同。

帛《易》作"上明下犬"。

则孟喜本作"窒"也。

《说文》惢字下言:"读若《易》云旅琐琐。"

帛《易》、宋本、《集解》本同,《说文》引《易》曰:"先庚三日后庚三日。"

"丧其齐斧"今本和帛《易》作"丧"亡"其资"溍"斧"。

范先生云:"汉《太尉桥公碑》引作《周易?旅卦》作“得其齐斧",同石经。

《释文》云:‘《子夏传》及众家并作齐斧。

’《汉书?王莽传》有此《经》所谓‘丧其齐斧’者也。”

龖案:晋卦名帛《易》作溍。

《释文》云:"孟作齐。"

则孟喜本作"旅琐琐"、"先庚三日后庚三日"和"丧其齐斧"也。

《释文》言:"好爵,孟云:好,小也。"

《释文》言:"尔靡,本又作糜,同之池反,散也,干同。 徐又武寄反。 又云:之彼反。 《韩诗》云:共也,孟同。 《埤苍》作縻,云:散也。 陆作"纟麻",京作劘。"

即孟喜本作"好爵"、"尔靡"也。

"茀"帛《易》作"发",《集解》本作"髴",《释文》言:"方拂切,首饰也,马同。 干云:马髴也,郑云:车蔽也,子夏作髴,荀作绂,董作髢。"

晁氏曰:"孟、一行、虞亦作髴,云:鬓发也。 说之案:茀古文绂字。"

《校勘记》言:"妇丧其茀,石经、岳本、闽、监、毛本同。"

《说文》繻字下言:"读若《易》繻有衣。 小、大徐本同而段玉裁本无“读若《易》"三字。

另《说文》引《易》曰:"需有衣絮"。

宋本、《集解》本同作"繻有衣袽",帛《易》作"襦有衣茹"。

"繻",《释文》言:"而朱切,郑、王肃云:音须。 子夏作繻,王廙同,薛云:古文作繻。"

《校勘记》言:"繻有衣袽,石经、岳本、闽、监、毛本同。"

即孟氏本作"髴"、"需有衣絮"也。

朱汉上言:"小狐汔济,孟喜曰:小狐汔水未济一步下其尾故曰小狐汔济未出中也。"

《说文》小徐本""卄丽"艹木相附丽土而生,从艹丽声。 《易》曰:‘百谷艹木丽于土。 ’"大徐本作"丽于地。"

宋本作"百谷木丽乎土。"

《释文》"草木丽,如字。 《说文》作"卄丽"。 乎土,王肃本作也"龖案:笔误,应作地笔误,它本作地"。"

《集解》本作"百谷草木丽乎地。"

同时引虞翻言作"地"。

《校勘记》言:"百谷草木丽乎土,石经、岳本、闽、监、毛本同。"

即孟氏古文本作"百谷艹木丽于土。"

《说文》引《易》曰:"孰饪。"

小徐本"饪"中间有亻旁。

《校勘记》言:"亨饪也,石经、岳本、闽、监、毛本同。 《释文》:亨本又作亯,下及注圣人亨、大亨、亨饪者并同。"

由"《说文》言:“其称《易》孟氏,"知孟喜本古文《易》此处为"孰饪"中加亻旁""。

"吴"口加一"",宋本、《集解》同。

《释文》言:"则吴"口加一",如字,孟作稷。"

《说文》引《易》曰:"云上于天,需。"

龖案:诸本作"云上于天,需。"

《仪礼·士昏礼》郑玄注言:"今文于为于。"

可知孟氏本"于"作"于"乃真古文本也。

"殷",《释文》言:"京作隐。"

娄机言:"隐,《史记?司马相如传》:隐天动地,《汉书》作殷天。"

《说文》引即孟氏《易》曰:"殷荐之上帝。"

《说文》引即孟氏《易》曰:"君子节饮食。"

宋本、《集解》本同。

《说文》引即孟氏《易》曰:"明出地上晋。"

此字石经《公羊》、大徐本作"臸下日"。

《释文》言:"窒,珍栗反,徐得悉反。 郑、刘作懫,懫止也。 孟作恎,陆作"山火月"。 欲,如字,孟作浴。"

宋本、《集解》本作"窒欲"。

另"欲",晁氏曰:"孟作谷,案:谷古文欲字。"

龖案:此晁氏所见本与《释文》本不同,存异备考。

《剩义》引《正义》言:"象曰风雷益,《子夏传》曰:‘雷以动之风以散之万物皆益,’孟喜同。"

《释文》言:"偏辞,音篇。 孟作徧,云:周鳾"去鸟旁"也。"

宋本作偏;《集解》本作徧,虞翻解与孟喜同。

《说文》引《易》曰:"君子豹变其文斐也。"

"斐"宋本、《集解》本同作"蔚",龖案:"豹变"《革卦·上六》石经梁丘贺本残字作"豹辩"。

知孟喜本古文《易》作"君子豹变其文斐也"。

"以恒",晁氏曰:"孟、京无此以字。"

归妹象《剩义》引晁氏言:"归妹以娣以"京房无以字"恒也。"

"翔",晁氏曰:"孟亦作祥,云:天降恶祥。"

《校勘记》言:"天际翔也,石经、岳本、闽、监、毛本同。 《释文》:翔,王肃作祥。"

即孟喜本古文《易》作"归妹以娣恒也"、"天际祥也"。

《释文》言:"后挂,京作卦,云:再扐而后布卦。"

宋本、《集解》本同作"挂"。

《说文》言《易》筮"再扐而后卦"宋本、《集解》同作"挂"。

许慎言"《易》筮"而不言"《系》"或"《系辞》"。

或孟氏本此"大衍之数章"也不在《系》中?存此以备考。

《考文》言:"古本:系辞焉而命之,无焉字。"

帛《系》也同无此"焉"字。

《释文》言:"而命,孟作明。"

宋本、《集解》本同作命,帛《系》作"齐"。

《说文》引《易》曰:"夫干寉然。"

"寉"宋本、《集解》本同作"确",帛《系》作"蒿"。

《释文》言:"隤然,大回切,马、韩云:柔皃。 孟作退。 陆、董姚作妥。"

宋本、《集解》本同作"隤",帛《系》作"魋"。

即孟喜本古文本此处作"夫干寉然"、"退然"也。

《释文》言:"大宝,孟作保。"

宋本、《集解》本同作宝,帛《系》"费",恢复经从孟喜本。

《史记?赵世家》"虙戏神农教而不诛。"

《说文》罨"电字取消后品形重迭"字下言:"读若《易》虙羲氏。"

《释文》言:"包,本以又作庖,白交切,郑云:取也。 孟、京作伏。 牺,许宜切,字又作羲。 郑云:鸟兽全具曰牺。 孟、京作戏,云:伏服也,戏化也。"

宋本作"包牺氏",《集解》本作"庖牺氏",帛《系》作"戏是",下句作"*聿"左偏旁残"戏是"。

即孟喜本古文本此处作"大保"、"伏羲氏"也。

《释文》言: "耒耨之利,奴豆切,马云:鉏也,孟云:耘除草。"

《说文》引即孟氏《易》曰: "犕牛乘马" 宋本、《集解》"犕"同作"服"帛《系》作"备"。

《说文》引即孟氏《易》曰:"重门击"木广屰"",另作""木橐"",徐锴曰:"柝亦"木广屰"也,故云判。 今《周易》作柝,唯《周礼》作"木橐"。"

《集解》本作""木橐"" 宋本作"柝",帛《易》作""木尺""。

《说文》引即孟氏《易》曰:"上栋下宇。 宋本、《集解》本同,帛《系》作“上练下楣"。

《说文》引即孟氏《易》曰:"古之葬者厚衣之以薪。"

《说文》引即孟氏《易》曰:"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

""世"原为"代"避唐太宗讳改。 "《释文》言:"象也者像也,众本并云:像拟也。 孟、京、虞、董、姚还作象。"

宋本作像,《集解》本作象,帛《系》作马,与《集解》本意同。

《释文》言:"絪,本又作氤,同音因。 缊,本又作氲,纡云反。"

石经残字、宋本、《集解》本同作"絪缊",帛《要》此处作"天地昷万物润。"

《说文》引孟氏"《易》曰:天地壹壹"豆上换凶字"。"

《说文》孟氏引《易》曰:"杂而不越"辶旁"。"

宋本、《集解》本同作"越",帛《易》此段在《易之义》中作"越"无走旁""。

徐锴言:"越"辶旁"文播越字,越度也。"

《说文》引孟氏《易》曰:"阐幽。"

宋本、《集解》本同,帛书《易之义》作"赞绝"。

《说文》引孟喜本《易》曰:"利者义之和也。"

"利物",宋本、《集解》本同,《经典释文》言:"孟喜、京、荀、陆绩作利之。"

《说文》引《易》曰:"参天两"古文"地。"

帛书《易之义》、宋本、《集解》本同作"两",《玉篇》言:"两"古文"今作两。"

即孟氏《易》为古文本也。

《说文》引孟氏古文《易》曰:"燥万物者莫暵乎火,火离也。"

大徐本"火"作"离"。

宋本、《集解》本"暵"同作"熯"。

《说文》引:"《易》为旳颡。"

另引作"《易》曰为馰颡。"

"旳"《集解》本同,宋本作"的"。

恢复经从孟氏古文。

龖案:《说文》两引不同,或为孟氏书的时间和板本不同造成?《说文》引《易》曰:"为馵"无灬"足。"

大徐本无此句,宋本同,《集解》作"馵"。

《释文》云:"馵,主树反。 京作朱、荀同,阳在下。"

恢复碑从京房本作朱,此字当有《校记》。

《说文》引孟氏《易》曰:"为黔喙。"

宋本、《集解》本同。

《说文》引孟氏古文《易》言:巽"古文"卦"为长女为风者。"

《汉简》谓古文巽如此,宋本、《集解》本同作"巽",帛《易》作"筭"。

《汉简》谓"撰字之古文作篹,"可证"筭"为古文;现行诸本作"为风者为长女。"

朱汉上言:"案《集解》坎为狐,《子夏传》曰:坎称小狐,孟喜曰:坎穴也,狐穴居。"

《说文》引《易》曰:"井法也。"

龖案:今本《易传》无此句,但《风俗通》及《后汉书·五行志》所引同有此文。

鄙以为或孟氏古文《易传》佚文存此备考。

《集存》"二四八 《易》校记,此在上《经》蒙至比五卦一石之阴,首行为大畜卦校记,‘童牛之告,’今本作‘童牛之牿。 ’细审告字下是点,必非梁丘氏之文,当是孟、施、京氏有作告者。 《说文》告字下引《易》正作告,或如叙中所说《易》孟氏欤?三行‘盈诸满皆言盈,’似是上《彖》谦卦校文。"

校记残字 "盈诸满皆言盈"。

龖案:此说明四家本有"盈"讳为"满"者,考《易》中比卦:"有孚盈缶";习欿"九五欿不盈";《序卦》"盈天地之间者、屯者盈也、有大者不可以盈";《易彖上》"雷雨之动满盈、天道亏盈、地道变盈、鬼神害盈、人道恶盈、尚消息盈虚、水流而不盈";《易彖下》"损益盈虚、月盈则食天地盈虚";《易象上》"盈不可久也、欿不盈"。

出现"盈"字17处。

盖孟氏古文《易》诸"盈"字皆不讳作满。

"欿囗囗欿有"考《易》中有" 55习欿有孚维心亨、九二欿有险 "有"欿有"二字。

由碑字的《经典释文》可知梁丘贺、京房本"坎"作"欿",或孟喜古文《易》作"坎"也。

"六二跻九陵" 碑残字有"跻九陵"字,说明施雠、孟喜、京房本有如现行诸本作"跻于九陵"者?"利用见大人"详见碑阳一第7行,讼卦"利见大人"帛《易》此处作"利用见大人"条。

"·以旅与" 查《象下》有中有"以旅与"字,说明石经梁丘贺本有作"以旅与"三字,而孟喜、施雠、京房本或有与"以旅与下其义丧也"句中异文之处。

综上所述西汉初韩婴"推《易》意而为之传"、孟喜托"得《易家侯阴阳灾变书》"而改其自已所受师法。

开后来费氏、刘向父子、马融、郑玄、荀爽等校苏恢复古《易》之先河。

古先贤这种追遡古本"自强不息"的精神为我们所参详敬仰。

商、周甲骨文、金文的大量发现整理,以及上博简《楚易》、包山卜筮简、马王堆出土的《帛易》、夏侯灶墓出土的《阜易》以及秦简《归藏》等书的出土,使我们这代人见前贤所不见,听前人所未闻。

相对而言更应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校书目:

《宋本周易注疏》中华书局1988年8月第1版第1次印刷影印北京图书馆藏宋两浙东路茶盐司刻宋元递修本。

《周易集解》北京中国书店1984年6月第1版第1次印刷影印姑苏喜墨斋张遇尧局镌本。

《周易异文校正》吴新楚着,广东人民出版社2001年8月第1版第1次印刷。

载上海博物馆藏楚简《周易》,简称楚《易》。

《汉石经集存》马衡先生遗着,考古学专刊乙种第3号。

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辑,科学出版社一九五七年十二月第一版第一次玉扣纸三开本印刷。

《经典释文》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宋元递修本"全三册本"。

关于西汉之《易》当时存录。

《释文?序录》言:"《子夏易传》三卷;孟喜章句十卷"无上经,《七录》云:又下经无旅至莭,无上系。 ";京房章句十二卷"《七录》云:十卷,录一卷目。 ";费直章句四卷"残缺"。"

《古易音训》二卷[宋]吕祖谦编[清]宋咸熙辑,《续修四库全书本》影印复旦大学图书馆藏清嘉庆七年刻本。

《阜阳汉简﹤周易﹥释文》,中国文物研究所古文献研究室,安徽省阜阳市博物院释文。

载《道家文化研究》第十八辑。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0年8月,第1版第1次印刷。

《李氏集解剩义》清·李富孙辑续修四库全书第27册,经部易类,是书乃据北京图书馆分馆藏清·嘉庆种学齐刻本影印。

《汉上易传》宋·朱震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1册,经部五易类。



友情链接: 九五查询  古籍史书  老黄历  
免责说明:本站内容全部由九五查询从互联网搜集编辑整理而成,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冒犯,请联系我们删除。
Copyright © 2024 95cx.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九五查询(95cx.com)鄂ICP备2022010353号-6